2001 年十大最活跃的 IT 技术趋势

2001 年十大最活跃的 IT 技术趋势

一、2001年最活跃的十大IT技术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白乌云[1](2021)在《羊草根茎克隆生长特性种内分化及与原生境地理和气候因素的关联研究》文中指出羊草是欧亚草原东部中国北方半干旱草原优势种之一,分布范围广,生态适应性强,在对异质环境的长期适应过程中,发生了丰富的种内变异。羊草具有混合繁殖策略,快速的根茎克隆繁殖是其不断扩大种群规模和生存空间,成为草地群落优势种的关键。然而就羊草根茎克隆繁殖力的种内变异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尚缺乏系统研究,以野外原位观测为主的种内变异研究无法区分遗传变异和表型可塑性对种内变异的相对贡献。本文以不同地理来源66份羊草材料为试验材料,采用非破坏性研究方法,在同质园栽培条件下研究羊草种内变异,将可塑性的影响排除在外,并通过分析原生境地理和气候对羊草根茎克隆繁殖力遗传分化的母环境效应影响,试图揭示羊草对地理和气候因子的大尺度长期适应机制。主要发现如下:(1)羊草性状种内变异显着,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羊草性状的种内变异总体表现为:根茎子株相关性状(29)根茎空间扩展相关性状(29)表型性状。表型性状中,叶长变异最小,茎长变异最大;根茎空间扩展相关性状中,单向最大扩展距离的变异最小,扩展面积的变异最大;根茎子株相关性状中,克隆生长率的变异最小,母株根茎克隆增加倍数的变异最大。羊草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总体表现为:表型(29)根茎空间扩展相关性状(29)根茎子株相关性状(29)质量性状。内蒙古中部地区羊草遗传多样性相对最高,综合值较高的优良羊草种质主要来源于黑龙江省西部和内蒙古中部地区。(2)羊草种内变异是对原生境气候和地理长期适应和进化的结果原生境气候对羊草性状种内遗传分化的影响顺序为:表型(单株产量)(29)根茎繁殖(29)母株抽穗率(29)母株分蘖。气温+降水量综合因子是导致羊草性状种内遗传分化的最重要气候因子;其次为平均气温和低温因子,尤其是低温和温差对根茎克隆繁殖力分化的影响不可忽略,低温和较大日温差显着抑制羊草根茎克隆繁殖。纬度是影响羊草性状种内分化的最重要地理因子。纬度增加显着抑制羊草生长和根茎克隆繁殖。随纬度增加、经度减小和海拔升高,羊草呈叶片小型化、植株矮小化和根茎克隆繁殖力减弱趋势。(3)原生境气候和地理通过调节营养生长与根茎克隆繁殖关系来影响根茎克隆繁殖力茎长、株高、叶宽和叶片大小是显着影响羊草根茎克隆繁殖力的重要地上部性状,表现为羊草茎长越长、植株越高大、叶片越宽大,羊草根茎克隆繁殖力也相应越强。原生境地理和气候除了直接影响羊草根茎克隆繁殖以外,通过影响营养生长,并通过营养生长与根茎克隆繁殖之间的正反馈调节关系间接影响根茎克隆繁殖。(4)临近休眠前的果后营养期是羊草根茎克隆繁殖最重要时期,且这一关键时期的克隆生长受原生境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秋末果后营养期,羊草输出大量根茎子株,并加快根茎扩展速度,是羊草扩大种群规模和生长空间的最重要时期。羊草这一克隆生长关键时期的表现受原生境地理和气候因素的显着影响,表现为来自低纬度、气温较高、降水量相对充沛、温差变化较小生境的羊草,在生长季后期输出更多的根茎子株,克隆生长率更高,根茎扩展更快,可见生长季末期输出大量冬性枝条和根茎加速向外扩展是羊草长期适应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性进化结果。(5)植物内源激素参与调控羊草根茎克隆生长羊草根茎不同部位中检测出IAA-Asp等植物内源激素类物质8种,18个比较组中的8个比较组中5类植物内源激素类物质存在显着差异。12-OH-JA-Ile、CH3O-IAA和IAA-Asp在根茎节中的含量显着高于根茎节间和根茎水平芽,根茎节中SA随根茎克隆繁殖力增强而呈下降趋势。根茎节是羊草根茎克隆生长最重要的部位,其植物激素调控下的分化活性和分化选择决定羊草种群生存发展策略。

薛诗雯[2](2021)在《《社会科教育》中的美国社会科教育 ——以“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美国社会科最大的特色就是以历史为核心的社会学科综合课程,而历史教育集中体现在“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中,“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是社会科课程体系“十大主题轴”中的极为重要的,也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题轴。通过“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来考察美国社会科教育现状。本文所依据的资料主要为2010—2019年美国社会科权威杂志《社会科教育》。《社会科教育》是由全美社会科协会自主发行的学术期刊。刊文都是经由相应领域的专家或学科带头人精心筛选,每篇刊文的作者也都是在社会科教育研究领域中有相当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杂志刊文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教学实践方面都显示了美国社会科教育不断改革演进的实际状态。通过对2010年-2019年这十年的杂志刊文的梳理,笔者归纳了美国社会科教育在“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中的三大具体表现:第一,建构时空观念;第二,培育国家意识;第三,培养全球观念与多元文化视野。并且每个方面配合1-2个实例进行解释阐述。本文的创新之处还在于在论文论证分析过程中,将美国与中国、日本两国社会科教育进行比较,考察美国中小学社会科教育的特点。虽然中、日、美三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有不同,但在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科作为培养全面发展、有责任感的公民的中小学人文素养学科综合课程,备受各国重视。通过三国社会科在课程演变、课程目标、教科书三方面的比较,笔者总结出了美国中小学社会科教育的三方面的特点:第一,以历史为核心;第二,关注国家意识与全球观念的培育;第三,开放性、实践性强。美国中小学社会科教育的经验值得我国中小学社会科教育借鉴。然而,由于国情不同,我们要选择性地借鉴这些经验。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科教育道路。

尚明瑞[3](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旷日持久的国际人才竞争中,谁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如何在西方中心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逐渐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从历史足迹中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可能,从时代境遇中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现实之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按照“施教”与“受教”并存的逻辑理路,从七个方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与保障措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可能性、具象性和目标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马可·伊恩斯蒂的集成创新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以及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集成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日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元素,为今后的进一步集成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如,基础理论支撑度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内容的“碎片化”、方法的协同性差等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如同芯片集成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多构成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集成创新需要一个集成母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背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脚踏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面向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集成创新最理想的集成载体。在此基础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的逻辑进路,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全部要素,是集成创新的内容,涵盖了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如何实现,就是要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建立马克思主义大学科、依托现代信息化大数据、构建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环境、培育反映铸魂育人规律的大成果、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大目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还需要有良好的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的动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尝试性地把物理学科的“集成”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概念做出理论界定,并进行了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专业学术范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空间,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王晓丹[4](2020)在《中国政府股票市场救助行为研究 ——基于2015年救市行为的分析》文中指出2015年中国股市经历了一次巨震,为了维护股票市场稳定,中国政府以“国家队”身份、以超过一万亿的资金规模直接入市救助股市。后期又面临大量资金是否和如何退市问题。此次中国“国家队”资金救助股市为世界各国(地区)所关注,也为政治经济学和金融监管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田野实验,本文重点考察和研究这一重大的经验事实。论文分为八章。第一章阐释了政府干预股票市场的国内外现实背景和研究现状,突出了研究意义,介绍了论文的内容结构。第二章对现有关于政府对股票市场干预的相关文献做梳理。从股市危机的特征和政府职能两个方面阐述了政府救助股市的必要性;从文献中总结政府救市策略的目标、具体方式和政策效果,并重点突出股市干预基金的设立及运行效果;进而立足于中国政府股市干预策略,以及中国2015年股市危机的研究进展并指出研究缺陷;最后指出政府股市干预策略的退出机制的研究不足。第三章从金融史的角度,以政府救助方式为划分,并遵循重大股市危机发生的时间轴,对20世纪以来历次典型性金融危机中各国(地区)政府救市的经验做比较,尤其集中于政府直接注资股市的策略比较,对比较成功的股市平准基金的运作详细展开,并总结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股市的政府干预策略差异。着眼于中国股市,对中国股市自建立以来的政府干预策略进行梳理,并详细剖析2015年股市危机的救市计划,为中国股市危机的应对措施提供历史经验。第四章对政府入市策略做理论分析,结合中国股市的典型性特征,基于噪声交易模型,分别从股市危机的形成、中国政府救市的目标与策略、入市干预的预期效果等方面,对政府救市资金入市进行理论分析;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入市效应的三个理论假说。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对中国政府救市资金的运行情况和策略效果的实证分析。对救市资金及其后续调整的详细统计是救助策略研究的重要现实依据。第五章首先集中关注2015年中国股市大波动期间,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力的“国家队”救市资金的统计,分别从资金入市的市场背景、资金的筹集规模、入市结构安排、选股原则、后期资金动态调整、等各方面剖析政府此番的注资行动;并对“国家队”各持股成员拆分比较,以完整展示救市资金运行全貌。第六章基于第四章提出的三个理论假说,实证检验中国政府股市救助计划的政策效果,分别从救市资金对市场流动性的改善、对市场整体层面和被救助对象个体层面的波动性影响、救市资金的影响机制检验等三个方面,对政府此番股市救助策略的实施效果作评价。第七章是政府救助策略的处置问题研究。在政府入市模型的框架之上,退市理论研究探讨了政府退市的目标设定、交易策略、预期效果等,并在两期模型中给出了政府退市的必要条件和持仓调整的操作策略,对中国政府退市策略的实施提供了初步的机制设计。本章第二部分基于退市模型的结论,通过对救市资金的投资成本和各期收益水平的核算,指出“国家队”救市资金的退出时机,为退市策略建议提供现实依据。第八章对研究成果做总结,指出本文未来的研究展望;在各国(地区)股市危机救助历史的梳理与本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为中国政府救市的策略选择及救市资金的后期运行提出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结论:入市方面:政府入市救助的目标是稳定市场,是必要的和有效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各方面:政府通过增持股票为市场提供额外的流动性,降低了市场的流动性风险;政府的股市干预有利于降低市场波动性,并且干预力度越大,个股的收益率波动性越低;降低股票的噪声交易程度是救市资金降低股市波动性风险的主要作用机制。退市方面:国有资金大量滞留股市是有负面作用的,退市是必要的,但是,由于退市的目标比入市实际上更多元,所以退市行为更应该谨慎和有策略。考虑到政府对不同目标的偏好或权衡,其实后危机时期政府救助资金退出可以有不同的策略和时机。假定政府的目标只是入市资金的损益平衡,其实2017年底已经出现过全部退出的时机。但是,实际上政府至今还活跃在股市中,说明政府在某些信息优势的情况下,其救助资金的目标函数中可能包含了“投资收益”最大化。如果如此,政府救市资金理论上没有确定的最优退出时间或时机,相机抉择是最优策略。本文的创新或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把政府干预股市的行为分为入市和退市,分别分析,尤其是退市策略分析。因为现实中往往是入市很果断,退市很麻烦,需要特别慎重。政府入市的后处置直接决定了干预政策的有效性,却往往在策略制定和政策效果评价体系中被忽视。将政府救市资金退出问题纳入政府对股票市场的干预政策研究中,为救助资金的后续处置机制作出理论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看得见的手”择机撤出救助领域的研究空缺,为全球各市场类型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退市制度设计。探讨救市资金的处置问题的前提是掌握现有资金在市场中的实际运行效果,通过较为细致的核算救市资金自入市以来的成本和各期收益情况,为救市资金的后续处置策略提供现实依据,并为退市策略的机制设计提供政策建议。第二,对政府干预股市行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内生化处理,并设定政府入市的目标函数与退市的目标函数不同:前者是稳定市场,后者的目标函数中是包含投资收益的。鉴于政府以维护公共利益为主要服务目标的基本属性,结合政府在金融市场中监督和管理的职责,对政府入市的理论研究以稳定股票价格波动为主要的干预目标具有合理性,已有文献也提供了较强的理论支持。以本文对2015年政府救市资金的统计研究和实证分析为基础,结合救市资金的筹集渠道、干预效果和资金变动等现实情况,本文对救市资金在后危机时期的处置研究以投资收益最大化为政府退市的目标函数,符合政府干预政策的市场逻辑并且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把投资收益作为政府重要的干预目标在现有文献中是鲜有的,本文对政府救市资金退市的理论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广到政府对各市场领域的干预行为评估。第三,在经典的噪声交易模型中引入政府行为,在逻辑推演的基础上,总结出三个理论判断,并在实证分析中加以验证。理论上在有政府参与的市场中,政府干预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可能通过改变交易噪声实现,这为政府干预的影响机制研究拓展了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不足也是三点:第一,在理论分析中,把退市目标简单化处理为“获得投资收益”,确实过于简单和抽象,不符合实际。实际上政府与双重目标即投资收益和稳定市场,甚至有更多的目标,但是,由于确定不同目标之间的权重和构建相应模型太复杂,模型构建超出了我现在的能力,所以,只能以后再深入研究。第二,受数据可得性的局限,在统计分析中,本文采用季度性数据追踪救市资金的持股情况,但是季度性数据难以捕捉政府救市资金的具体交易时点及价格,导致救市资金的成本收益核算可能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除以出资方证券公司的资产账户收益情况为补充外,要反映救市资金的真实收益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撑。第三,在实证分析时,本文仅对政府救市资金的干预效果以流动性和波动性两个标准衡量,并未考虑对市场有效性的影响;对救市资金的作用机制也仅以降低噪声交易渠道解释,指标选择比较简单。

方晨[5](2020)在《在线旅游企业管理层权力演变与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研究 ——以携程为例》文中指出在线旅游企业逐渐成为推动国民消费、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力量。但如何合理配置管理层权力成为阻碍在线旅游企业成长的一个关键问题。然而,关于管理层权力对企业成长的系统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现有研究还未给予充分的重视。这也就无法对在线旅游企业调整管理层权力水平、促进企业成长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意见。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以在线旅游企业的典型代表(携程)为例,基于权力的心理影响过程,探索了管理层权力演变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通过将定量数据与质性资料进行联合分析,得出了管理层权力、企业管理行为和企业成长三个要素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具体作用机制。通过命题讨论得出以下结论:(1)在线旅游企业的企业管理行为可分为实质性行为和象征性行为。实质性行为是在线旅游企业为了提高用户活跃度和参与度,而采取的服务内容创新、开放平台、技术迭代等实际行动,是对经营方式和方向的实质性改变。具体可细化为三个维度:内部孵化旅游产品及服务、合作伙伴获取与配置、技术开发与版本迭代。象征性管理行为是在线旅游企业为了向外界展示自身的责任感和专业性,获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而采取的具有较高可视性和标榜意义的表现。具体可细化为四个维度:社区沟通、旅游预警及损失补偿、慈善公益与旅游产品促销。(2)由于企业管理行为存在实质性和象征性差异,在线旅游企业管理层权力对企业成长产生既“阻碍”又“促进”的悖论作用。一方面,高的管理层权力意味着管理层决策自由度的增加,诱发管理层的机会主义倾向,管理层更愿意实施风险和成本较低的象征性行为,以获得更多的私人利益。另一方面,高的管理层权力是企业激励的结果,提高了管理层的责任感,鼓励管理层从企业长期利益出发实施更多的实质性行为。(3)本文构建起“触发-响应-结果”的整合框架,深入探讨了在线旅游企业管理层权力演变对企业成长的动态作用机制。在“触发”环节,管理层权力的变化意味着管理层感知的决策自由度和责任感的变化,企业管理行为取决于管理层权力。在“响应”环节,管理层依据感知的决策自由度和责任感高低,管理层将产生不同的实质性行为和象征性行为。在“结果”环节,当这些实质性行为和象征性行为满足该阶段的成长主题时,促进企业成长,否则将阻碍企业成长。最后,本文给出了理论启示和实践启示。

易菲[6](2020)在《影像里的摩登生活 ——探析近代上海都市时尚生活与时尚设计(1896-1949)》文中认为本论文将中国电影的发源地上海作为研究起点,通过电影影像来透视近代的时尚生活与时尚设计,并以影像下的女明星为切入点,重点研究早期影像与时尚观念的关系、影像衍生的电影刊物对时尚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影像中女明星的时尚元素、时尚设计的演变历程,以及影像牵引的时尚潮流和时尚消费等问题。1896-1949年,上海电影经历了一个从植入到快速发展的过程。“摩登”观念通过欧美电影传入上海,营造出一个新的时尚文化。20世纪20-40年代是上海电影繁荣发展时期,致使电影明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本论文通过近代上海影片等影像资料,呈现上海近代都市典型生活形态的“样本”,并运用学科交叉视角,解读近代设计的时尚观念,探析都市生活与时尚设计的发展特性,从中发现影像下的明星不仅是近代时尚娱乐的产物,也是上海时尚文化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她们留下的图像、影像和文字资料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全新的都市时尚生活场景。而影像作为一种视角,还原了近代上海时尚生活,为研究提供了一种参考。研究发现,电影与时尚设计、时尚文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影像下女明星的时尚设计来看,服装款式由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设计风格、穿着理念都带有明显的西方烙印;从影像下时尚潮流与时尚演变的构建来看,时尚文化对上海时尚工业和时尚消费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本论文从影像下女明星的角度来解读近代上海时尚,不仅可以了解近代上海时尚文化的进程和都市时尚生活方式,更能深刻地反映上海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时尚价值观、消费体系的变迁及其对中国时尚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王艳萍[7](2020)在《网络原创耽美小说的叙事转向研究 ——以2008-2018年的“晋江文学城”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耽美小说是自1990年代开始逐渐在网络空间流行并传播的,女性生产和主要面对女性阅读群体的男男情爱叙事文学,它是当下网络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耽美亚文化的主要内容。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阅读群体的代际更迭,耽美小说作品的人物塑造、审美趣味和主题内容都呈现了新变化。本论文选取对耽美小说而言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网络文学平台“晋江文学城”为中心,对2008-2018年这11年间的原创耽美小说进行研究,运用文本细读与文化研究的方法,运用性别理论、后现代文学理论、叙事学理论等,综合考察耽美小说中,在性别关系、内容主题、叙事手法及审美风格等方面所展现出的新变化及新趋势。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章的绪论部分主要包括选题背景和选题对象,以及研究思路、代表文本的介绍与耽美小说的发展概况等。第二章主要讨论耽美小说的情感组合模式。“攻受”关系对“男女”关系的替代意味着特殊性别文化叙事实验,这种男性之间建立的实验型“攻受”性别关系的叙事展现了当下网络写作中呈现出的多元化性别关系的认知。男男“攻受”情感叙事的局限性在于女性形象的缺失问题和“性少数者”生存经验的隔膜,女性读者所面临的现实和幻想之间的割裂性;而ABO设定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女性现实经验在耽美小说中的缺乏,但现实意义仍需再探讨。第三章从主题类型和叙事模式两方面探讨耽美小说的变化。“历史文”作为网络文学经典类型,从“同人”向“爽文”的创作转变显示出网络女性作者对“情义千秋”等历史话题的重视;而对“玛丽苏”叙事模式的反叛及对类型化写作固化的反思,显示出网络女性作者的自我革新意识。第四章从审美趣味的变化入手分析“萌属性”在心理层面中对唤起女性保护欲望的作用,“萌点”迎合了女性读者呵护幼体的天然母性,“玩梗”作为叙事新趋向显现“去深度化”的阅读倾向;情感形态书写从“虐”到“甜”的转变,展现了女性读者接受层面的深层变化。

陈林煌[8](2020)在《政务抖音的政府形象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互联网媒介技术的迭代更新,我国的政务新媒体也不断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经历了以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APP为代表的政务新媒体发展阶段,如今的政务抖音也登上了历史舞台,正式形成了“两微一端一抖”的政务新媒体传播格局。本文以政务抖音为研究对象,对政务抖音的概念界定以及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概述,分析影响现阶段政府形象传影响因素以及政务抖音如何传播与塑造我国的政府形象,并针对其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使其在政府的形象塑造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用。本文采用了内容分析法、个案分析法与访谈调查法,选取3个国家级政务抖音号以及4个地方性政务抖音账号进行研究,分析了政务抖音机构的分类以公安警察类、司法机构类、党政机关类等七类为主要代表;账号地区分布上,广东、湖北、浙江分列前三位,用户分布以广东、山东、江苏三地为主;内容主题以普法宣传、强军爱国、正能量讯息为主。在政务抖音传播与塑造政府形象的研究中,发现账号主体存在缺乏“栏目化”思维与传播元素单一的问题;账号运营存在地方政务发布周期不稳定现象;账号反馈上存在重宣传轻服务等问题。基于上述研究,在政务抖音的提升政府形象策略上,本文围绕塑造立体政务形象IP、优化发布机制,推动专业化运营机制发展、深入探索交互功能,作品创作“以用户为主”几个方面进行人手,以更好的掌握其发展状况,从而为塑造统筹兼顾、便民利民、以民为本的政府形象做出贡献。本文在个案分析上,选取全网第一个粉丝量超过1000万的政务抖音号“四平警事”为案例,在选取样本与建立量表后进行分析,得出该账号在内容主题上突出围绕普法宣传、内容创作上以原创情景剧为主,并注重打造人物“人设”、文本特征中使用抖音超话、流行语与地方方言并在推送时间上符合抖音用户活跃高峰期,并在章末以点赞量、评论量以及转发量等三个维度对传播效果分析。

范琼庄(Pham Quynh Trang)[9](2020)在《模因论视角下汉越网络流行语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网络流行语是特定时期在网络中广泛应用的一种语言形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已经从网络世界走进了现实生活,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本文从模因论视角,考察汉越网络流行语,解释网络流行语的复制与传播机制。本文将每个网络词语称作一个模因,认为网络上比较盛行的流行语都属于强势模因。在网络流行语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模因论进行定性分析,把网络流行语模因分为表情符号模因、音位模因、字模因、词模因以及句式模因。对比汉越网络流行语模因的分类及其传播方式,指出两者最显着的差异是字模因,同时音位模因和句式模因也存在一定差别。本文将网络流行语模因的传播方式归纳为基因型传播和表现型传播。对比汉越网络流行语,发现两者最大共同点是基因型传播的模因占大多数,且基因型传播的相同信息异形传递模因均有来自英语缩略语的部分;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表现型模因比较丰富,分为同音异义横向嫁接、同形联想嫁接和同构异义横向嫁接,而越南语流行语模因只有后面两种。在此基础上,分析汉越网络流行语产生差异的原因,指出主要受语言差异、社会文化因素、网民心理动因以及大众媒体态度等方面的影响。本文梳理网络流行语在汉语和越南语两种不同语言环境下发展演变的轨迹,比较两国流行语在类型和传播机制上的共性和差异,也对语言与社会、文化、传媒等的关系做了一定的探讨,为汉越语言对比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赵跃[10](2020)在《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文中指出本文以世界最大的艺术家聚集区宋庄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社会变迁,以及宋庄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为背景,考察中国艺术区发生和发展的本土化实践之路,从艺术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化变迁的实践策略。宋庄的研究价值在于其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和矛盾性,变迁中的艺术实践调动了本土文化中的“关系世界”,系统与个人能动性的交互在各个维度被激活,“变迁的危机”“历史的矛盾”“重构的试错”等。在本土与全球、现代与前现代、精英与大众、制度与精神、自由与公平、消费与审美的文化冲突中理解宋庄,有助于我们对本土文化复杂性的深刻自觉,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艺术界和当代中国。本文将问题聚焦在艺术界的关系交互和文化系统的再生产上。从最初的画家村的“乌托邦”想象,到市场繁荣下“艺术家社区”的生态变迁,再到政府主导下的“艺术创意小镇”的不断自觉,宋庄的每一个时期都在“关系世界”的参照中进行着创造性的文化交互和文化再生产。从“乌托邦”的建构与实践,到“自觉的错位”和“期待的不对等”;从系统的功能分化,到“官民共创”的创造性实践;从时代中的“艺术区消亡”,到“艺术超链接”的实践创新,宋庄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艺术界的角度展现了中国人在面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时的行为模式和精神图示。本文希望从艺术界关系交互的实践策略出发,为了解中国艺术界的变迁动因以及当下文化实践提供一种人类学的视角。宋庄的历史实践表明,艺术的创造是一张网,而人的能动性和社会系统的衍化高度“混融”。艺术实践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更多表现为一种“自我观照”的能力,艺术开始真正回归日常生活。而艺术界的意义在于,宋庄用近30年的实践证明了艺术在社会变革中的强大作用和对未来发展的重要启发意义,那就是艺术界是一个有关希望和创造的想象共同体,而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我们不断在本土文化的“关系网络”中寻找精神自觉和文化生态的和谐,以不断生产希望和勇于创造的精神面对未来的风险和挑战。这也是中国人用自己的实践反思文化艺术的社会价值,更是本土艺术界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二、2001年最活跃的十大IT技术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最活跃的十大IT技术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羊草根茎克隆生长特性种内分化及与原生境地理和气候因素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羊草概述
    1.2 羊草克隆繁殖策略
        1.2.1 羊草繁殖策略
        1.2.2 羊草根茎克隆可塑性
    1.3 植物种内变异的生态学意义及影响因素
        1.3.1 植物种内变异的生态学意义
        1.3.2 植物种内变异的影响因素
        1.3.3 植物种内变异机制
    1.4 气候变化对草地植物优势种的影响
        1.4.1 气温升高对草地植物优势种的影响
        1.4.2 降水变化对草地植物优势种的影响
        1.4.3 气候变化驱动因子联合作用对草地植物优势种的影响
    1.5 选题背景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7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羊草性状种内变异、遗传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地概况
        2.2.3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羊草性状种内变异及其地理分布
        2.3.1.1 羊草数量性状主成分分析
        2.3.1.2 基于数量性状的羊草材料聚类分析
        2.3.2 羊草遗传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2.4 讨论
        2.4.1 羊草性状种内变异显着
        2.4.2 羊草性状遗传多样性较高
    2.5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原生境气候、地理因素对羊草性状种内分化和分布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地概况
        3.2.3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C系列气候因子对羊草性状分化的影响
        3.3.2 GC系列气候因子对羊草性状分化的影响
        3.3.3 BC系列气候因子对羊草性状分化的影响
        3.3.4 地理因素对羊草性状分化的影响
        3.3.5 距离对羊草根茎克隆繁殖力分化的影响
    3.4 讨论
        3.4.1 原生境气候驱动羊草性状遗传分化
        3.4.2 原生境地理影响羊草性状遗传分化
        3.4.3 加强适应性管理,降低气候暖干化对羊草草原的影响
    3.5 本章结论
第四章 地上部性状对根茎克隆繁殖力的影响及与原生境地理和气候因素的关系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地概况
        4.2.3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地上部性状与根茎克隆繁殖力曲线拟合分析
        4.3.2 地上部性状与根茎克隆繁殖力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4.4 讨论
        4.4.1 羊草营养生长和根茎克隆繁殖之间存在正反馈调节关系
        4.4.2 羊草分蘖和根茎克隆繁殖之间存在正反馈调节关系
        4.4.3 羊草有性繁殖和根茎克隆繁殖之间存在一定权衡
        4.4.4 原生境地理和气候对羊草根茎克隆繁殖力分化的调控机制
    4.5 本章结论
第五章 羊草根茎克隆繁殖时间动态及与原生境地理和气候因素的关系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地概况
        5.2.3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根茎克隆繁殖相关性状的时间动态
        5.3.2 原生境地理和气候对根茎克隆繁殖相关性状时间动态的影响
    5.4 讨论
        5.4.1 秋末果后营养期是羊草扩大种群规模和生长空间的最重要时期
        5.4.2 秋末果后营养期也是羊草根茎克隆繁殖力遗传分化的关键时期
    5.5 本章结论
第六章 羊草根茎克隆繁殖相关代谢组学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方法
        6.2.3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试验材料的典型性验证
        6.3.2 代谢物检测结果
        6.3.3 代谢物分类及功能注释
        6.3.4 差异代谢物分析结果
    6.4 讨论
        6.4.1 IAA结合物对羊草根茎克隆生长的作用
        6.4.2 JA代谢物对羊草根茎克隆生长的作用
        6.4.3 植物内源激素互作调控羊草根茎克隆生长
    6.5 本章结论
第七章 结论
    7.1 全文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社会科教育》中的美国社会科教育 ——以“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主旨与意义
    二 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会科
        (二)美国社会科
    三 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美国相关研究综述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 创新之处与局限
第一章 美国社会科及其课程标准
    第一节 美国社会科及其课程标准的发展
        一 美国社会科的产生
        二 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的发展
    第二节 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2010年)
        一 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2010年)的主要内容
        二 十大主题轴
        三 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2010年)的特点
    第三节 美国社会科C3框架(2013年)
        一 C3框架的主要内容
        二 C3框架与社会科国家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
第二章 《社会科教育》中美国社会科教育的具体表现
    第一节 美国社会科权威杂志——《社会科教育》
    第二节 《社会科教育》在“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中的具体表现
        一 建构时空观念
        二 培育国家意识
        三 培养全球观念与多元文化视野
第三章 关于美国社会科教育中“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一节 关于“一战”时期的历史
    第二节 人权、国家意识、全球观念与多元文化视野的培养
        一 人权
        二 国家意识
        三 全球观念与多元文化视野
    第三节 “做中学”的教学原则——以“国家历史日”为例
        一 国家历史日主题及主题的选择
        二 差异教学
        三 探究型课堂的“做中学”
第四章 美、中、日三国比较看美国社会科教育特点
    第一节 美、中、日三国社会科教育比较
        一 社会科课程演变的比较
        二 社会科课程目标的比较
        三 社会科教科书的比较
    第二节 美国社会科教育的特点
        一 以历史为核心
        二 关注国家意识与全球观念的培育
        三 开放性、实践性强
    第三节 美国社会科教育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社会科教育》杂志关于建构时空观念刊文概览
附录B:《社会科教育》杂志关于培育国家意识刊文概览
附录C:《社会科教育》杂志关于培养全球观念与多元文化视野刊文概览
附录D:《世界文化与地理》(World Cultures and Geography)目录
附录E:《历史与社会》目录
附录F:《中学社会》目录
致谢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由来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
        (一)论文研究的核心概念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一)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二)关于社会发展学说
        (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二、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
        (一)世界的系统性构成
        (二)系统的功能和要素构成
        (三)系统论思想的启迪
    三、马可﹒伊恩斯蒂的技术集成理论
        (一)关于“技术集成”概念的提出
        (二)集成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模式
        (三)集成创新理论的启示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
        (一)兼容并蓄的哲学传统
        (二)有容乃大的君子人格
        (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四)兼容并蓄思想的启示
    五、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
        (一)世界的整体性构成
        (二)整体性理论的形成发展
        (三)整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历史前提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回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1965年)——思政教育格局初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曲折前进阶段(1966年-1978年)——片面强调阶级斗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78年-1997年)——全国各地积极探索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提高阶段(1998年-2012年)——国家层面规范协调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集成创新成为可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成就为集成创新提供可能
        (一)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成为集成创新的基本内核
        (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成为集成创新的技术手段
        (三)便捷有效的教学平台成为集成创新的交互载体
        (四)不断巩固的意识形态提供集成创新的理论自信
        (五)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集成创新的实现路径
        (六)日趋完善的学科体系提供集成创新的专业支持
        (七)软硬件的改善为集成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三、思政教育基本经验为集成创新提供遵循
        (一)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四)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
        (六)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现实之需
    一、基础理论不强、学科发展受限
        (一)基础理论发展不充分
        (二)学科体系架构不健全
        (三)学科的专业性不强、实操性不够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
        (一)莫衷一是的教育理念
        (二)理念缺失所造成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化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述不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四、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协同性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拓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成为提高吸引力需要
    五、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平台融合度不够
        (一)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
        (二)与现代技术融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三)信息过载对主流信息的遮蔽
        (四)现代教育技术冲击传统教学优势
        (五)与现代技术高度融合成未来之需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框架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面板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母版”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鲜亮底色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领导力量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文化根基
        (五)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价值导向
        (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外部条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要素构成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逻辑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起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主线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支点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归宿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目标及其作用
        (二)教育目标及其异化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集成优化
    二、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任务及其作用
        (二)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四)任务体系的细化明确
    三、组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组织及其结构
        (二)教育行政管理组织的架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组织
        (四)组织体系的创新管理
    四、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学科的内涵与作用
        (二)“马学科”的领航功能
        (三)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马学科”的创新发展
    五、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课程体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集成创新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集成创新
    六、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教学体系集成创新原则
        (二)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三)教学场域的情景构建
        (四)教学内容的取舍整合
        (五)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六)教学效果的考核反馈
    七、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种类繁多的教育教学评价
        (二)不当评价造成的影响与危害
        (三)教育教学评价的规范与整合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提升认识高度,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协同发力的大格局
        (一)格局的内涵与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格局的内在逻辑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内容构成
    二、扩大育人广度,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全员育人大思政
        (一)科学认识“大思政”的意蕴与特征
        (二)认真贯彻落实十大育人体系
    三、夯实学科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引领的社会科学体系
        (一)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
        (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四、依托现代科技,培育信息化条件下的精准育人大数据
        (一)学习信息思维转变思想观念
        (二)依托数据资源丰富内容
        (三)借助信息技术革新方法
    五、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大环境
        (一)顺应时代潮流,坚定政治方向
        (二)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三)开展学风校风建设,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四)弘扬优良家教家风,建构和谐成长环境
    六、强化使命担当,实现教育强国和自由全面发展大目标
        (一)坚定做到“两个维护”
        (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保障体系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
        (一)百年辉煌造就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才能
        (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群众的教育和动员
        (三)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经验
        (四)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关键作用
        (一)保证教育者先受教育
        (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三、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一)进一步加大高校经费投入,强化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
        (二)加大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改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物质装备
        (三)加大科研项目资金扶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
        (四)加大师资培养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五)加大红色研学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认知能力
        (六)积极筹措社会资金,给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的专项补贴
    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
        (一)明确管理责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管理水平
        (二)严抓专项检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三)深化重点督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四)强化整改责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施教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是个复杂的渐进过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化推进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定有美好的前程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国政府股票市场救助行为研究 ——基于2015年救市行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创新
    1.3 论文的主要不足之处
    1.4 研究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政府救助股市的必要性研究
        2.1.1 股市危机的特征
        2.1.2 政府干预股票市场的利弊之争
    2.2 政府救市政策的方式及政策效应的评价
        2.2.1 政府干预政策的目标及方式划分
        2.2.2 股市平准基金的设立
        2.2.3 政府干预股市的政策效应
    2.3 中国政府干预股票市场行为研究总结
        2.3.1 中国政府干预股市的必要性研究
        2.3.2 中国政府历次干预股市的方式及影响分析
        2.3.3 2015年中国股市崩盘的成因分析
        2.3.4 中国政府救市行为的理论研究与不足
        2.3.5 中国政府救市行为的实证研究与不足
    2.4 政府股市干预策略的处置理论探究
        2.4.1 政府干预措施退市的必要性
        2.4.2 政府干预措施的退出困境
        2.4.3 中国政府救市行动的后处置研究进展
    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各国(地区)政府股市救助政策的比较
    3.1 自由放任走向积极干预的美国股市
        3.1.1 “黑色星期四”:自由放任主义
        3.1.2 “黑色星期一”:建立熔断机制
        3.1.3 2000年互联网泡沫:交易制度改革
        3.1.4 2008年金融危机:不良资产救助计划
        3.1.5 2020年股市崩盘:无限量量化宽松
    3.2 股市平准基金盛行的亚洲市场
        3.2.1 日本经济泡沫与非传统货币政策
        3.2.2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政府注资
        3.2.3 俄罗斯金融危机与政府借贷
        3.2.4 1998年中国香港金融危机与盈富基金
        3.2.5 中国台湾股市危机与股市平准基金
    3.3 中国大陆的股市干预史
        3.3.1 中国2015年以前的历次股市干预
        3.3.2 2015年中国政府救市计划简介
        3.3.3 中国政府的股市干预措施总结
    3.4 各国(地区)政府救市政策对比
    小结
第四章 中国政府入市的理论分析
    4.1 噪声交易模型在中国股市的适用性
    4.2 入市模型基本假设
    4.3 无政府干预的市场均衡
    4.4 政府股市干预的行为及其目标
    4.5 政府干预下的市场均衡
    4.6 政府入市效应的理论假说
    小结
第五章 中国政府救市资金运行的统计分析
    5.1 救市资金持股统计
        5.1.1 持股规模
        5.1.2 持股结构
    5.2 救市资金动态追踪
        5.2.1 持股规模变动
        5.2.2 持股结构调整
    5.3 救市资金持股指数编制
        5.3.1 指数计算说明
        5.3.2 救市资金整体持股指数
    小结
第六章 中国政府救市效果的实证检验
    6.1 救市资金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6.1.1 流动性衡量及假设
        6.1.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6.1.3 变量说明及样本描述性统计
        6.1.4 DID流动性实证结果
        6.1.5 稳健性检验
    6.2 救市资金对市场整体波动性的影响
        6.2.1 模型设定及假设
        6.2.2 样本描述性统计
        6.2.3 序列平稳性检验
        6.2.4 GARCH模型检验结果
    6.3 救市资金对个股波动性的影响
        6.3.1 模型设定及假设
        6.3.2 样本描述性统计
        6.3.3 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检验结果
        6.3.4 GMM稳健性检验
    6.4 救市资金的影响机制分析
        6.4.1 噪声交易的量化
        6.4.2 噪声交易机制检验
    小结
第七章 中国政府股市救助资金退出策略(后处置)研究
    7.1 中国政府退市策略的理论研究
        7.1.1 退市模型设定
        7.1.2 定义均衡策略
        7.1.3 退市均衡策略求解
        7.1.4 两期模型下的政府退市策略设计
        7.1.5 政府退市模型的政策含义
    7.2 救市资金退市的现实依据
        7.2.1 收益率估算方法
        7.2.2 救市资金初始成本核算
        7.2.3 救市资金累计收益率核算
        7.2.4 救市资金与A股股指收益比较
        7.2.5 救市资金收益横向比较
    小结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在线旅游企业管理层权力演变与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研究 ——以携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
    2.1 管理层权力的相关研究
    2.2 企业成长的相关研究
    2.3 管理层权力与企业成长的相关研究
    2.4 企业管理行为的差异化
    2.5 在线旅游企业的相关研究
    2.6 文献评述与研究框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设计思路
    3.2 案例选择
    3.3 信度与效度保证
    3.4 数据收集
    3.5 要素提炼
4 携程的管理层权力演变对企业成长的作用过程
    4.1 管理层权力最高阶段(2004-2007年)
    4.2 管理层权力大幅下滑阶段(2008-2012年)
    4.3 管理层权力小幅回升阶段(2013-2018年)
    4.4 小结
5 在线旅游企业管理层权力演变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
    5.1 触发环节:改变管理层权力水平
    5.2 响应环节:调整企业管理行为
    5.3 结果环节:产生新的企业成长状态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在线旅游企业的管理层持股计划
    附录二 在线旅游企业的管理层兼任情况
    附录三 国内互联网企业 50 强及旅游上市公司信息
    附录四 管理层权力与企业成长关系总结
    附录五 网页新闻来源的选择
    附录六 网页新闻数据筛选结果
    附录七 携程管理层的专业背景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影像里的摩登生活 ——探析近代上海都市时尚生活与时尚设计(1896-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课题相关学术史综述
    三、研究相关概念
    四、研究路径与方法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新旧交织:影像里的时尚观念植入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中的时尚交织
        一、“摩登”观念的兴起
        二、“摩登”与“时尚”的嬗变
    第二节 国际化都市的时尚诉求
        一、洋时尚的本土化过程
        二、洋时尚的冲突与认同
    第三节 新旧交织中的时尚业态
        一、转型期下的时尚社交
        二、墨守成规的反对质疑
        三、蠢蠢欲动的时尚动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颠覆传统:影像派生的时尚文化传播
    第一节 电影刊物的时尚媒介传播
        一、争奇斗艳的时尚专刊
        二、丰富多彩的时尚图像
        三、人尽皆知的时尚传播
    第二节 欧美电影的时尚文化载入
        一、好莱坞时尚文化的传入
        二、中西交融的时尚价值观
    第三节 明星效应下的时尚思潮
        一、明星身份的认同
        二、时尚模仿的狂热
        三、明星制造的时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霓裳舞动:影像繁衍出的时尚元素创新
    第一节 服饰文化的转型演变
        一、繁花似锦:旗袍的黄金年代
        二、走向奢华:服装款式百变化
    第二节 妆容配饰的魅力吸引
        一、面目一新:潮流元素影响
        二、自我创新:华丽风格塑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个性缤纷:影像潮流牵引的时尚主义
    第一节 时尚潮流的新发展
        一、广告:明星价值的体现
        二、国货:时尚工业的促进
    第二节 新女性身份的新定义
        一、自由空间的拓展
        二、都市生活的主导
    第三节 时尚消费的新模式
        一、全新的消费观
        二、充足的消费能力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1 :《上海画报(上海1933)》封面女郎一览表
    附录2 :1937年《时代电影(上海)》的《国货明星点将录》
    附录3 :图注
参考文献
参考影片
致谢

(7)网络原创耽美小说的叙事转向研究 ——以2008-2018年的“晋江文学城”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一、选题来源:腐女群体和耽美亚文化
        二、网络耽美小说的历史和现状
        三、研究范围:作为平台的“晋江文学城”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虚拟实验:“去性别”的拟构
    第一节 多元男性气质的文本构建
        一、“攻受”模式:不断发展的“男男”关系
        二、超越性别:酷儿文本的网络“移民”
    第二节 幻想与真实的矛盾:女性主体的审视
        一、次元壁垒:“去女性”的女性小说
        二、性别隐喻:背离初衷的ABO实践
第三章 内容模式:多元素的混融
    第一节 女性历史书写中的“个人”与“家国”
        一、历史同人:情感的个人表达
        二、历史爽文:家国的集体想象
    第二节 类型叙事中的反思与“重建”
        一、快穿:数据库时代的“反类型”
        二、穿书:“玛丽苏”叙事的反套路
第四章 审美趣味:“萌属性”的渗透
    第一节 心理层面:唤起欲望的“小叙事”
        一、萌化:幼体迷恋与养成快感
        二、玩梗:“角色中心”与“去深度化”
    第二节 精神层面:“虐”与“甜”的爱情塑造
        一、虐恋:苦情中的爱情逻辑
        二、甜宠:日常化的浪漫符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政务抖音的政府形象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政府形象传播的研究综述
        1.2.2 政务抖音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个案分析法
        1.5.2 内容分析法
        1.5.3 访谈调查法
第2章 政务抖音:政府形象新媒体传播的新形态
    2.1 政务抖音作为一种新媒体传播样式
        2.1.1 政务抖音的分类与分布
        2.1.2 政务抖音的传播主题
        2.1.3 政务抖音的粉丝特征
        2.1.4 政务抖音的评价体系
    2.2 当前政府形象传播的特点与困境
        2.2.1 当前政府形象传播的特点
        2.2.2 当前政府形象传播的困境
    2.3 政务抖音对政府形象的传播与塑造
        2.3.1 塑造互动、沟通、主动的政府形象
        2.3.2 塑造为民服务、解民所忧的政府形象
        2.3.3 塑造全面参与、及时回应的政府形象
第3章 政务抖音传播政府形象的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
    3.1 政务抖音账号的发展问题
        3.1.1 政务抖音账号的策划问题
        3.1.2 政务抖音账号的运营问题
        3.1.3 政务抖音账号的反馈问题
    3.2 制约政务抖音账号传播政府形象的因素
        3.2.1 运营管理机制的缺陷
        3.2.2 抖音个性化推荐机制的制约
        3.2.3 政务抖音工作人员媒介素养的制约
第4章 政务抖音传播政府形象的策略思考
    4.1 打造栏目内容,塑造立体政务形象IP
        4.1.1 强化内容编排,分类打造栏目内容
        4.1.2 打造政务形象IP,统一风格多元表达
    4.2 优化发布机制,推动专业化政务抖音运用机制发展
        4.2.1 建立常态、稳定、规律的视频发布机制
        4.2.2 建立专业的政务抖音运营机制
    4.3 深入探索交互功能,作品创作“以用户为主”
        4.3.1 探索多种互动方式,增强政民互动频率
        4.3.2 创作贴近用户生活,提升政民互动质量
第5章 个案分析—”四平警事”对政府形象的传播与塑造
    5.1 “四平警事”政务号的研究设计
        5.1.1 样本选择
        5.1.2 类目建构
    5.2 “四平警事”政务号的传播主体分析
        5.2.1 角色定位
        5.2.2 版面设计
    5.3 “四平警事”政务号的传播内容分析
        5.3.1 内容主题:突出围绕“普法宣传
        5.3.2 内容创作:原创情景剧为主,塑造人物“人设”
        5.3.3 文本特征:使用抖音超话、流行语与地方方言
        5.3.4 推送时间:吻合抖音用户使用高峰期
    5.4 “四平警事”政务号的传播效果分析
        5.4.1 “四平警事”点赞量、分享量与评论量图示
        5.4.2 “四平警事”点赞量、分享量与评论量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模因论视角下汉越网络流行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模因论及其相关研究
        一、模因的定义及其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二、语言模因相关的研究综述
    第二节 网络流行语的界定及其相关研究
        一、网络流行语的界定
        二、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汉越网络流行语模因分类
    第一节 表情符号模因
        一、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表情符号模因
        二、越语网络流行语的表情符号模因
    第二节 音位模因
        一、汉语网络流行语的音位模因
        二、越语网络流行语的音位模因
    第三节 字模因
        一、对汉字字形的模仿
        二、对汉字结构的模仿
    第四节 词模因
        一、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词模因
        二、越语网络流行语的词模因
    第五节 句式模因
        一、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句式模因
        二、越语网络流行语句式模因
    第六节 汉越网络流行语模因分类对比
        一、相同之处
        二、不同之处
    小结
第三章 汉越网络流行语模因传播机制
    第一节 基因型模因
        一、汉语网络流行语基因型模因
        二、越语网络流行语基因型模因
    第二节 表现型模因
        一、汉语网络流行语表现型模因
        二、越语网络流行语表现型模因
    第三节 汉越网络流行语模因传播机制对比
第四章 汉越网络流行语模因差异成因
    第一节 语言文字差异
    第二节 社会文化因素
    第三节 网民心理动因
    第四节 传统媒体态度
        一、中国传统媒体的态度
        二、越南传统媒体的态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2013-2019 年中国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
附录 B 2013-2019 年《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
附录 C 2013-2019 年越南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
致谢

(10)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关键词界定和阐释
        三、由宋庄引发的问题
        四、全球化与中国艺术界40年
        五、宋庄研究的时代意义
    第二节 宋庄及相关研究综述
        一、宋庄的社区生态及文化问题研究
        二、宋庄作为现代艺术空间的研究
        三、宋庄艺术产业等具体问题的研究
        四、有关艺术区的人类学及社会学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为什么以艺术界角度研究宋庄艺术区
        二、“关系世界”:实践论的中国方案
        三、艺术界中的“三种关系”和“四个维度”
        四、“宋庄世界”:自觉、衍化与再生产
        五、作为“信息媒介”的实验民族志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内容
        一、全球化背景中的现代艺术“乌托邦”
        二、市场与官民共创下的“艺术家社区”
        三、社会经济“新常态”中的“艺术区孤岛”
        四、不断自觉中的“艺术创意小镇”
第一章 全球化背景中的艺术“乌托邦”
    第一节 “盲流”艺术家与“盲流”画家村
        一、“盲流”艺术家:“我别无选择”
        二、重要的不是“艺术”,也不是“职业”
        三、圆明园画家村崛起的“真相”
        四、中国现代艺术的全球化与“戏谑”化
    第二节 圆明园的“遗产” 宋庄的“资源”
        一、圆明园画家村“最后的时光”
        二、圆明园画家村的真正“遗产”
        三、艺术家眼中的宋庄精神
        四、重新理解艺术“乌托邦”
    第三节 艺术家、村民与基层组织
        一、一位小堡村民的文化艺术观
        二、联防队与艺术家
        三、谁成就了“乌托邦”?
        四、谁的“乌托邦”?
    第四节 “劳模”书记与艺术“乡绅”
        一、“教父”“宋江”与“乡绅”
        二、“泥瓦匠”“书记”与“劳模”
        三、书记与“乡绅”的合谋
        四、“乌托邦”的“破碎”
    第五节 “后现代”世界与“前现代”社群
        一、索探“给宋庄艺术家的公开信”
        二、《纽约时报》眼中的方力钧
        三、“春卷店老板”的无奈
        四、全球化与“小江湖”
    本章小结
        一、“乌托邦”:精神的实践性
        二、期待和参照:艺术界的再生产
        三、自觉的“错位”
        四、“后现代艺术界”的逻辑:回归本土实践
第二章 “官民共创”的“艺术集聚区”
    第一节 从“小堡生态”到“中国宋庄”
        一、胡书记的“苏荷”情结
        二、“文化造镇”的顺势而为
        三、“中国宋庄”的“百年畅想”
        四、“宋庄模式”的精神:尊重与共生
    第二节 从“自然集聚”到“野蛮生长”
        一、最赚钱的行当:艺术
        二、宋庄的“淘金时代”
        三、“艺术地产”与“艺术集聚”的背后
        四、宋庄生态的“流变”与“共生”
    第三节 艺术节、艺术区与促进会
        一、从“宋庄路”到“打开宋庄”
        二、从“链接”到“跨界”
        三、画廊、美术馆与“签约”艺术家
        四、促进会、艺术组织与“品牌宋庄”
    第四节 原告与被告
        一、住农家小院的“美梦”与“噩梦”
        二、城乡二元结构里的“宋庄”
        三、“赢了官司,输了信用”
        四、10 年后风波再起
    本章小结
        一、“关系世界”里的“自觉错位”
        二、衍化源自于“期待的不对等”
        三、“熵增”“焦虑”与“调试”
        四、创造力:动能性与系统性的辩证
第三章 “新常态”中的“艺术区孤岛”
    第一节 艺术区里的“陷阱”
        一、艺术区的“二次消亡”
        二、艺术区没落的背后
        三、“破碎”的“艺术区孤岛”
        四、艺术品产业的真相
    第二节 现代艺术的“三岔口”
        一、“小时代”的“落幕”
        二、现代艺术“招安论”背后的尴尬
        三、现代艺术的危机和分裂
        四、现代艺术到底在表达什么?
    第三节 “前现代”文化复兴的本土模式
        一、“前现代”艺术“回潮”的背后
        二、宋庄里的“山东模式”
        三、市场、价格、流通与消费
        四、“圈子”与“潜规则”的破灭
    第四节 想象的创造力共同体
        一、宋庄的多重复杂性
        二、宋庄里的“隔”与“不隔”
        三、宋庄“无画廊”的真相
        四、对艺术界“边界”的再理解
    本章小结
        一、功能分化与多重复杂性
        二、现代艺术合法性的两难和机遇
        三、前现代文化复兴的深层逻辑
        四、在后现代社群中理解“共同体”
第四章 不断自觉的“艺术创意小镇”
    第一节 从“中国宋庄”到“特色小镇”
        一、宋庄的新机遇
        二、“特色小镇”背后的发展逻辑
        三、褪色的“明星小镇”
        四、宋庄的时代挑战
    第二节 当代艺术家的“第三体系”
        一、对艺术家群体的误解
        二、“重要的还是艺术”
        三、“没有传统,没有现代,只有当下生活”
        四、“第三体系”的人类学内涵
    第三节 作为“信息媒介”的民营美术馆
        一、美术馆“公共性”的背后
        二、美术馆职能的衍化
        三、树美术馆的“艺术微循环”
        四、艺术信息的“超链接”
    第四节 艺术价值生态建构的路径自觉
        一、宋庄艺术家的“微拍自救”
        二、艺术价值生态的参考模型
        三、网络大V与“艺术品登记认证系统”
        四、宋庄的两种危险和两种机遇
    第五节 文化理性在艺术创作中的自觉
        一、符号里的时代
        二、年轻人的艺术与生活
        三、从符号迷信到文化理性觉醒
        四、人类学眼中的艺术自觉
    第六节 艺术传播属性的不断自觉
        一、艺术品如何走入大众消费
        二、直播、微拍点燃民间热情
        三、艺术工艺品化、IP开发与场景设计
        四、符号消费和“新复制时代”里的“艺术灵韵”
    第七节 艺术界公共性的深度自觉
        一、品质、创作、生活
        二、艺术教育与社群文化的集聚
        三、艺术技能的获得与公共性的再理解
        四、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
    本章小结
        一、“艺术+”的超链接生态
        二、艺术的人类学精神
        三、宋庄价值重构的多重路径
        四、公共视野与艺术理性
结论:在本土实践中理解后现代艺术界
    一、从宋庄理解“后现代文化”的逻辑
    二、“自觉错位”是动态的,也是常态的
    三、作为风险管理模式的文化系统
    四、人是核心,关系是本质
    五、艺术是一种全面自觉的能力
    六、创造是一张网
    七、艺术实践的本土思维
    八、艺术界:一个有关创造与希望的想象共同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2001年最活跃的十大IT技术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羊草根茎克隆生长特性种内分化及与原生境地理和气候因素的关联研究[D]. 白乌云.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社会科教育》中的美国社会科教育 ——以“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为中心[D]. 薛诗雯.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D]. 尚明瑞. 兰州大学, 2021(09)
  • [4]中国政府股票市场救助行为研究 ——基于2015年救市行为的分析[D]. 王晓丹. 山东大学, 2020(02)
  • [5]在线旅游企业管理层权力演变与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研究 ——以携程为例[D]. 方晨. 暨南大学, 2020(04)
  • [6]影像里的摩登生活 ——探析近代上海都市时尚生活与时尚设计(1896-1949)[D]. 易菲.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7]网络原创耽美小说的叙事转向研究 ——以2008-2018年的“晋江文学城”为中心[D]. 王艳萍. 华侨大学, 2020(01)
  • [8]政务抖音的政府形象传播研究[D]. 陈林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0)
  • [9]模因论视角下汉越网络流行语对比研究[D]. 范琼庄(Pham Quynh Trang). 南京大学, 2020(02)
  • [10]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D]. 赵跃.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标签:;  ;  ;  ;  ;  

2001 年十大最活跃的 IT 技术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