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ICAPS系统二次开发实现气旋加密观测报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娅楠[1](2020)在《面向按需服务的交通气象数据模型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气象信息与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融合,行业及用户需求持续变化,互联网和大数据快速发展,国家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知识型经济稳步兴起,气象信息服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天气预报,更是一项综合性的信息服务,以多样化的形式融入各行各业和公众的生活,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降低恶劣天气对生活影响的同时,也提高了产能。交通气象数据时空差异大、空间分布明显、动态实时显着、增长速度快,交通气象服务用户数量、类型日益增多,交通气象服务产品类型逐年增长,交通气象服务内容、时效要求增高,传统交通气象服务不能完全满足各类用户不同的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了交通气象服务中用到的数据特征和应用需求。数据分析对象包括数据内容、数据特征及数据组织。探讨了交通气象服务用到的各类数据的组织格式,为后期数据整合、管理与服务提供基础。应用需求分析包括针对不同用户的交通气象服务需求分析,交通气象服务需求具有精细化、针对性、实时化、准确性强和个性化等特点,为交通气象数据模型设计提供依据。(2)为规范交通气象服务的数据类型,降低应用系统解析、处理气象数据的难度,保障服务系统长效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通用数据模型(Common Data Model,CDM)模型建立一种交通气象数据模型,根据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确定数据源的格式和体量,通过建立数据类型、坐标系、科学要素等数据结构,构建气象数据集属性和内容,本文分别对常规格网数据格式(Network Common Data Form4,NetCDF4)、二进制编码数据格式(General Regularly-distributed Information in Binary form2,GRIB2)、分层数据格式(Hierarchical Data file5,HDF5)数据、Micaps数据(交通气象服务中常用的是Micaps1类数据和Micaps3类数据)以及中国气象局针对交通气象服务自定义的TXT数据进行格式映射转换,便于使用CDM提供的数据访问接口。同时加入空间分析功能,提供任意地点、任意路段、任意区域、任意时段的交通气象服务。最后根据用户的实际业务需求,实现数据的按需服务,满足用户实时动态需求。(3)将交通气象服务业务中用到的数据基于面向按需服务的交通气象数据模型进行处理,基于静态位置、风险管控、车辆轨迹等不同条件,定制不同空间、不同形状的气象数据服务,并在交通天气风险管控平台中进行验证,为前端展示提供数据支撑。通过系统验证,本文设计的交通气象数据模型可以较好的满足用户需求,具有响应速度快、数据完整、可交互性、动态扩展性好等特点,且具有用户驱动和定制能力。该论文有图35幅,表16个,参考文献67篇
殷锴[2](2019)在《海岸带柔性植被对极端风暴潮动力衰减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所面临的风暴潮和台风浪等自然灾害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沿海防灾减灾能力仍需得到进一步切实提高。在此背景下开展生态植被护岸工程的相关研究工作,对于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提高生态承载能力以及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切实保障生态植被护岸的实施效果,有必要深入研究生态植被受力运动特性以及消能原理。与此同时,准确掌握高重现期风暴极端水位这一最基本工程设计与安全参数,也可为研究风暴期间完全淹没状态下的植被减灾功能提供技术支撑。因此针对海岸带柔性植被所引起的极端风暴潮动力衰减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风暴潮水位以及波浪这两个主要河口海岸动力因素出发,针对海岸带柔性植被衰减波浪及波浪增水的关键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论文首先对径流影响显着的河口地区极端水位进行准确预测研究,其次建立波浪与柔性植被相互作用的耦合模型,进而分析柔性植被对波浪以及波浪增水的衰减规律。论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物理模型实验等方法,研究了海岸带柔性植被对极端风暴潮动力衰减规律的相关技术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有:(1)针对极端潮位受径流影响显着的河口地区,引入上游径流量作为概率分析参数,研究并建立了长江口风暴潮各驱动要素的概率模型。同时建立了多因素驱动下长江口二维双向耦合大小嵌套水动力数值模型。提出了河口地区基于改进JPM-OS-Q模型的极端风暴潮计算方法,并验证了所提方法在长江口代表站点预测结果的合理性与准确性。最后基于改进JPM-OS-Q模型研究并揭示了海平面上升对极端风暴潮具有显着非线性影响的规律。(2)提出了模拟柔性植物的力学模式,构建了近岸浅水区波浪作用下柔性植被受力运动数学模型。进而提出了XBeach相位解析与相位平均波浪模型中柔性植被消浪作用的计算方法,并对XBeach两类波浪模型进行了改进和二次开发应用。同时开展了柔性植被消浪的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基于实验结果以及文献实验数据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可靠性。物理模型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均表明柔性植被可显着衰减波高以及波浪增水,柔性植被对于极端风暴潮动力衰减的作用不容忽视。(3)揭示了波浪作用下单根柔性植被受力和运动特性,指出相对淹没度、波高、波周期、拖曳力系数和植被弹性模量对柔性植被受力运动具有显着影响,并分析讨论了各单一因素的影响机理。研究了波浪要素和柔性植被特性对波浪衰减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单根柔性植被受力大小对于植被消浪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植被分布密度、植被区域长度和植被弹性模量的影响。
鲍向东,丁建芳,杜春丽,刘磊,郭丽梅[3](2019)在《河南省人工防雹作业指挥系统研发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河南省历史气象资料,结合先进的防雹理论与技术,系统分析和总结了河南省冰雹过程的天气尺度与中尺度概念模型,并根据三维冰雹云数值模式及雷达探测、闪电定位、卫星、自动站数据,研发出河南省人工防雹作业指挥系统。该系统包括天气形势分析子系统和作业决策指挥子系统。天气形势分析子系统可根据大尺度形势背景、中尺度系统特征及三维冰雹云数值模式和卫星、闪电、自动站资料,对可能降雹区进行预测。作业决策指挥子系统通过对雷达数据产品的二次开发,完成雷达资料处理、产品生成及风暴自动识别、分类、预警,并根据参数的变化和雹云的移动方向,对下游作业区进行预警及输出作业方案。整个系统基于VS2005开发平台,使用c++开发语言,利用图层分层管理将地理信息、雷达实时观测资料、雷达二次产品、高空资料、火箭和高炮作业点等信息分层显示。系统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为河南省冰雹天气预报预警提供了可参考的技术指标体系。
韦青,李伟,彭颂,薛峰,赵声蓉,张金艳,齐丹[4](2019)在《国家级天气预报检验分析系统建设与应用》文中认为为了适应精细化预报和业务管理的发展需求,国家气象中心建设开发了基于Web的国家级天气预报检验分析系统。系统分为预报检验、检验文件解析处理、检验数据查询分析与检验平台管理4个功能模块,关键技术包括标准化的数据管理、开放式的算法模块管理与调度和检验数据的可视化分析。系统建立了规范高效的检验业务数据流程,兼容处理预报分析制作系统(MICAPS)数据、GRIB2数据、城镇报数据、自动气象站数据等其他专业气象数据,涵盖了国家级省级智能网格预报、全国城镇天气预报、定量降水预报、大城市空气质量预报等数十项检验业务产品,给出了空间分布、柱状图及数据表格等展现形式。系统为全国各级预报员、模式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预报检验反馈信息,为各省以及国家级预报业务考核提供了信息支撑;同时系统提供逐旬、月、年度的智能网格预报以及城镇天气预报的检验结果对比,有力支撑了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业务研发和业务试验。
王啸华,郑媛媛,濮梅娟,宗培书,禹梁玉[5](2018)在《强天气综合报警追踪平台功能设计及龙卷预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江苏省气象台通过建设强天气综合报警追踪平台(Sever Weather Alert and Track Compre Hensive platform,SWATCH),将省市县三级气象台强对流预警的业务分工、业务流程、资料处理和预报技术进行了集成应用和软件化表达。通过SWATCH实现了多源资料显示应用、强对流天气客观识别和客观外推、省市县三级预警快速制作和实时联动、省市县三级业务行为记录分析等强天气综合报警追踪关键技术。同时,SWATCH整合处理当前短临业务中常用的PUP、SWAN等业务系统中风暴识别和外推相关的核心产品,是结合江苏实际业务需求和业务场景的一次众创型省级业务平台试验。2015年开始SWATCH成为江苏省市县三级气象台强对流预警主业务平台,在2016年6月23日阜宁龙卷风等重大突发灾害天气的预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王阳[6](2018)在《近海面海气要素融合及其在夜间海上雾区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气象与海洋多种监测网的建立,监测资料产品迅速增长,如何将种类丰富的海量多源监测资料,通过有效的技术用于我国气象与海洋的研究与预报服务中,正在成为气象与海洋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探讨对国家自主海洋和气象卫星监测数据,以及沿海海洋自动站海气监测素要的融合,并在我国东部和黄东海域应用,尤其是应用于缺乏常规监测网的东部海域夜间雾区能见度分布。所用数据融合系统为美国NOAA(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所属实验室 ESRL(Earth System Research Laboratory)研究开发的 LAPS(Local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局地分析与预报系统。多源数据来源于不同的监测设备,具有各自的数据格式,不同的时空分辨率、不同的读取顺序等非统一的特性,因此本研究在使用LAPS系统进行数据融合前,对多源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各种原始数据质量控制及数据预处理。此外LAPS系统自身对数据输入也有限定条件,因此本研究将多源数据依据它们的特征与LAPS输入通道进行匹配方案设计。并对经LAPS系统处理输出的融合分析资料,进行了验证,以确定融合产品的合理性与适应性。我国东部海域是经济活动繁忙海域,由于海洋要素自身时间演变特点,例如潮汐活动,它们造成夜间也成为海上工程与航运的活跃工作时间。因此对夜间海上海气要素和特殊天气的预报预警需求增强。海上缺乏台站监测网,更没有加密站,且要素监测项目有限,因此充分利用卫星信息成为研究重点之一。本研究对东部沿海台站以及海洋卫星和气象卫星在黄海和东海海域的近海面气温、海温、湿度、风场、气压等多源要素进行了系列处理,并通过融合与验证,获得相互协调的、规范化、高分辨率的融合要素产品。进一步地通过FY-3A卫星大气温度湿度廓线多要素资料,进行夜间大雾低能见度分布反演计算,经检验效果良好。进一步地通过LAPS系统处理,对比卫星资料、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与再分析资料融合的三种方案结果,显示将卫星监测资料与FNL再分析资料的融合效果,对单来源资料反演的大雾低能见度分布有较好的改善效果。并且海上大雾低能见度区的分布,得到FY-3A卫星数据与数值模拟产品的互相验证与信息综合,可信度增强。研究方法与处理流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及预报预警的参考意义。
杨烈柱[7](2015)在《新密市气象局综合业务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天气与气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着提高预报预测准确、气象服务需求越来越高的问题。气象业务技术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在IT与自动化技术时代,迫切需要设计研发出适合应用的业务流程、业务平台,以提高工作效率,迎接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根据现有县级气象部门的各项业务需求,基于软件工程方法设计,使用UML建模语言进行系统建模,采用MVC设计模式实现了县级综合气象业务系统软件平台,实现观测、预报、服务的一体化。该平台包括5个部分:基础设施子系统是用来保障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平台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有一个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信息网络支撑子系统主要构建数据共享服务应用,并依托CMACast建设完备的数据备份机制,以此增强气象资料在县级气象部门的灵活性和完整性;监测子系统、预报子系统和服务子系统是县级气象业务机构的三大核心业务系统,通过本地化的配置部署核心业务的各项功能,借助于综合气象业务系统提供的二次开发接口集成本地应用,使得平台功能充分满足业务人员实际业务需求。综合气象业务平台通过有计划和细致的测试,各功能满足需求。在新密市气象局进行实施3个多月,目前系统运行情况良好。未来,仍需要对平台的安全性、控制管理进一步研究,并逐步进行业务推广。
李强[8](2014)在《市州短临气象预报业务平台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一直是气象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包括短时预报和临近警报两个方面,是国家防灾减灾、重大社会活动的迫切需要,是进行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报和开展精细化预报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建立适用于四川省内各地市州气象局通用的短临预报业务平台是我们地市州一级气象预报服务工作人员的目标。随着数值预报产品、雷达、卫星云图等资料的不断增多,为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短临气象预报业务流程奠定了基础,建立起属于四川省地市州一级的短临预报业务平台已是势在必行。本文的主要工作是通过研究市州短临气象预报业务平台,分析平台预报和服务的需求,结合短临气象预报业务的工作流程,设计出一套能够制作短临气象预报、服务产品和具有监视服务功能的系统,并可对外提供传输服务。系统采用C/S和B/S混合架构,依托于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和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的支持,采用结构化数据表存储气象实况数据,以CMACAST系统和PUP雷达系统采集到的信息作为资料源,对PUP雷达、TBB亮温等资料进行转换处理,FTP作为最主要的传输方式,采用用例图进行系统建模,用数据耦合的方式构建起高内聚模块,最终建立起流程化的短临气象预报业务工作模式。本文针对气象数据的多层次可视化显示技术难题,提出了基于WEB的SVG矢量图结合JavaScript脚本控制显示技术方案;并引入了新的暴雨集合预报方法——多模式热动力耦合诊断场的综合分析,为探索暴雨激发维持机理和寻求暴雨预报指标提供了数据支持。目前该平台系统已经投入到市气象台的业务运行工作中。实践证明,通过将复杂的短临预报工作实现业务化、流程化,不仅可以提高预报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短临预报质量。这套平台系统能够完整可靠地实现四川省内地市州短临预报精细化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实际意义。
林桂生[9](2011)在《基于Micaps平台的台风预报产品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台风给广大的地区带来了充足的雨水,成为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的降雨系统。但是台风也总带来各种破坏,它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台风是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夏秋季中经常遭遇的自然灾害。在台风登陆之前,根据气象部门对台风发生过程及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防御范围,进行必要的应急疏散与救援调度,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台风的预报方式主要包括客观预报和数值预报两类。数值预报就是使用大量的气象学数值计算来预测台风的运动路径和运动趋势;客观预报预测以历史台风数据为基础,应用概率学、相似度、气候学持续性预报与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台风预测。台风客观预报预测是在原有数据的基础上预测将来的数据。台风是由于气压差的作用而形成和行走的,在影响台风行走路径和风速的因素有很多,例如陆地的影响和海平面的湿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建立了一种利用历史台风数据进行台风路径预测的模型。该模型应用关键点相似度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建立以当前观测点的台风中心位置的缓冲区,从历史数据库中查找相似路径的台风,确定每条路径相似度,在计算所得出的相似度确定相似权重,进行快速预测未来24-48小时的台风路径;然后使用每6小时的预测数据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实例研究表明,24小时预报误差小于140km,48小时预报误差小于240km。本文开发了基于Micaps(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平台上进行将利用历史数据进行台风路径预报的数值产品,如台风传真图绘制与发布,台风袭击概率算法与概率等值区域的绘制。
戴玉珍[10](2010)在《桂林灾害天气监测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各种自然灾害所产生的影响及破坏也越来越大,在所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中气象灾害占到了70%。因此,如何科学的加快天气监测网的建设,对灾害性天气进行有效预警是当务之急。本课题首先针对桂林的地理、气候特点在城市及周边区域的综合探测环境,对已有和续建监测硬件系统进行设计和完善,形成网密度适宜、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高、时效性强,满足桂林市中小尺度天气监测、突发性灾害天气监测等不同气象服务需求的区域气象自动观测站网。其次对监测系统进行软件建设,该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其中,自动站资料实时动态监测预警子系统是本文所要完成的工作。主要实现对桂林辖区内自动站点实时监控、资料读取、分发和灾害天气报警。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实时监测资料在开展精细化预报服务,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满足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需求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整个系统采用VB编程语言,结构化程序设计模式,结合ODBC数据库进行编程。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操作管理、监控显示、数据处理(导入本地数据库、查询数据、分发数据)等三大功能模块。系统通过设置好ODBC数据源后,从桂林分中心站系统SQL SEVER数据库读取相应的时次资料进行处理,根据站点经纬度坐标在桂林地形图上进行实时监控显示和预警服务,并且利用Surfer绘图软件后台控制接口功能对站点数据作等值线绘图。
二、MICAPS系统二次开发实现气旋加密观测报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ICAPS系统二次开发实现气旋加密观测报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按需服务的交通气象数据模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 论文结构组织 |
2 交通气象服务数据及需求分析 |
2.1 交通气象服务数据分析 |
2.2 交通气象服务需求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面向按需服务的交通气象数据模型 |
3.1 按需交通气象服务 |
3.2 面向按需服务的交通气象业务数据模型 |
3.3 面向按需服务的交通气象逻辑数据模型 |
3.4 基于按需交通气象数据模型的数据处理流程 |
3.5 本章小结(Summary) |
4 按需交通气象数据模型在气象业务系统中的应用 |
4.1 项目概况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3 系统中主要数据分析 |
4.4 按需交通气象数据模型在业务系统中的应用 |
4.5 按需交通气象数据模型的应用特征 |
4.6 本章总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海岸带柔性植被对极端风暴潮动力衰减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不同重现期风暴潮极端高水位的预测方法研究 |
1.2.2 水生植被环境下波浪衰减研究 |
1.3 本文工作 |
第二章 基于改进JPM-OS-Q模型的河口地区极端风暴潮计算方法研究 |
2.1 研究区域 |
2.2 水动力数值模型建立及验证 |
2.2.1 模型简介 |
2.2.2 模型建立 |
2.2.3 模型验证 |
2.3 JPM-OS-Q模型改进及其应用 |
2.3.1 JPM-OS-Q模型简介 |
2.3.2 模型参数统计分析 |
2.3.3 模拟样本生成 |
2.3.4 极端水位模拟结果 |
2.4 海平面上升情景下极端水位模拟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浅水波浪与柔性植被相互作用数值模型 |
3.1 柔性植被受力运动模型 |
3.1.1 受力分析 |
3.1.2 控制方程 |
3.1.3 数值求解 |
3.2 浅水波浪与柔性植被耦合模型 |
3.2.1 XBeach相位解析模型 |
3.2.2 XBeach相位平均模型 |
3.3 模型验证 |
3.3.1 单根柔性植被受力运动验证 |
3.3.2 平坡植被水域波浪传播验证 |
3.3.3 斜坡植被水域波浪传播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柔性植被受力运动及消浪规律研究 |
4.1 单根柔性植被受力运动对各影响因素响应规律研究 |
4.1.1 相对淹没度 |
4.1.2 波高 |
4.1.3 波周期 |
4.1.4 拖曳力系数 |
4.1.5 植被材料密度 |
4.1.6 植被弹性模量 |
4.2 柔性植被水域波浪传播规律研究 |
4.2.1 植被分布密度 |
4.2.2 植被区域长度 |
4.2.3 植被弹性模量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创新 |
5.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河南省人工防雹作业指挥系统研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1 系统设计 |
1.1 系统设计思路 |
1.2 系统结构 |
1.3 系统功能 |
2 系统技术方法 |
2.1 冰雹预报技术方法 |
(1) 中央及省台指导预报产品 |
(2) 天气尺度和中尺度分型判别 |
(3) 定量指标判别 |
(4) 数值模式模拟 |
(5) 临近监测预警 |
(6) 结 论 |
2.2 冰雹识别技术方法 |
(1) 雷达资料处理、产品生成 |
(2) 风暴自动识别分类 |
2.3 作业信息输出与收集 |
(1) 作业预警信息 |
(2) 输出作业信息 |
(3) 作业效果分析 |
3 系统开发 |
4 个例应用 |
5 小 结 |
(5)强天气综合报警追踪平台功能设计及龙卷预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平台主要功能模块和结构关系 |
2 多源资料采集处理 |
3 强对流分类识别和临近外推 |
3.1 分类强对流识别 |
3.2 临近外推 |
4 主用户界面框架 |
4.1 主地图显示窗口 |
4.2 风暴属性综合关联表 |
5 省市县三级预警交互制作 |
5.1 江苏省市县三级短临预警业务流程 |
5.2 临近预警制作 |
5.3 主客观预警信息检索查询 |
6 用户行为和工作状态记录管理 |
7 2016年6月23日阜宁EF4级龙卷过程应用 |
7.1 龙卷客观识别和外推 |
7.2 省市县临近预警交互联动 |
7.3 省市县预警服务情况介绍 |
7.4 6月23日龙卷预警服务思考 |
8 结论 |
(6)近海面海气要素融合及其在夜间海上雾区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数据融合研究进展 |
1.2.2 LAPS系统及研究进展 |
1.2.3 寒潮冷空气影响研究 |
1.2.4 海雾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资料与来源 |
2.1 背景场资料 |
2.2 海洋自动站资料 |
2.3 卫星资料 |
2.4 Micaps系统资料 |
第三章 融合方法与资料预处理 |
3.1 LAPS系统框架 |
3.2 LAPS系统空间特征 |
3.3 LAPS系统模块及其算法 |
3.3.1 背景场数据输入 |
3.3.2 观测资料 |
3.3.3 地面分析流程 |
3.3.4 风分析模块 |
3.4 LAPS系统数据输入接口 |
3.4.1 资料格式转换 |
3.4.2 地面模块输入接口 |
3.4.3 风分析模块输入接口 |
3.5 资料预处理方法 |
3.5.1 反距离插值法 |
3.5.2 二次权重法 |
3.5.3 能见度反演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源资料融合与检验 |
4.1 多源资料预处理 |
4.1.1 海洋自动站预处理 |
4.1.2 HY-2A卫星SST预处理 |
4.2 多源资料融合试验方法设计 |
4.2.1 HY-2A卫星SST数据融合 |
4.2.2 海洋自动站数据融合 |
4.2.3 HY-2卫星与海洋自动站SST融合 |
4.2.4 海洋站近海面气温融合 |
4.3 海-气融合资料验证与检验 |
4.4 FY-2G卫星云导风数据融合与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源资料融合对夜间雾区能见度的应用 |
5.1 冬季寒潮冷空气与夜间雾区 |
5.2 大雾天气的天气形势分析 |
5.3 FY-3A卫星夜间雾区能见度反演 |
5.4 能见度LAPS系统融合产品分析应用 |
5.5 个例研究分析与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存在问题及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新密市气象局综合业务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知识和技术 |
2.1 PHP概述 |
2.2 JavaScript技术 |
2.3 RSS简易信息聚合 |
2.4 Shell脚本和crontab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3.1 概述 |
3.2 功能需求分析 |
3.3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4 系统模块划分 |
3.5 面向对象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2 系统类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部署 |
5.2 系统界面设计 |
5.3 一键式服务功能模块 |
5.4 预报短信制作功能模块 |
5.5 收集分发控制功能模块 |
5.6 收集分发命令功能模块 |
5.7 收集发送进程功能模块 |
5.8 数据共享应用 |
5.9 数据接入 |
5.10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测试内容 |
6.3 测试用例 |
6.4 测试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市州短临气象预报业务平台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与意义 |
1.2 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和业务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Micaps系统 |
2.1.1 Micaps的发展历史 |
2.1.2 Micaps 3.2 的系统结构 |
2.1.3 Micaps 3.2 的系统功能 |
2.2 SQL Server2008数据库 |
2.2.1 SQL Server的愿景 |
2.2.2 SQL Server 2008的新功能和特色 |
2.3 FTP |
2.3.1 FTP工作原理 |
2.3.2 FTP的主要功能 |
2.3.3 FTP用户授权 |
2.3.4 FTP优缺点 |
2.4 CMACAST系统 |
2.4.1 CMACAST系统的构成 |
2.4.2 CMACAST系统的结构 |
2.4.3 数据文件传输业务的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项目概述 |
3.2 系统业务分析 |
3.3 系统功能需求 |
3.3.1 系统角色分析 |
3.3.2 建模分析 |
3.3.3 预报资料处理 |
3.4 系统非功能需求 |
3.4.1 系统用户数量和响应时间 |
3.4.2 系统使用成本 |
3.4.3 系统人机交互的容易性 |
3.4.4 系统客户端的兼容性 |
3.4.5 系统可用性 |
3.4.6 系统可维护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 |
4.1.1 设计目标 |
4.1.2 设计原则 |
4.2 系统组成架构设计 |
4.2.1 系统基本原理 |
4.2.2 系统拓扑结构 |
4.3 系统架构设计 |
4.4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4.1 服务器端功能模块 |
4.4.2 客户端功能模块 |
4.4.3 系统配置 |
4.4.4 平台配套应用软件 |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5.1 数据库的设计原则 |
4.5.2 数据存储方式 |
4.5.3 业务数据模型及结构设计 |
4.6 系统接.设计 |
4.6.1 用户接 |
4.6.2 外部接 |
4.6.3 内部接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实现环境 |
5.2 系统实现流程和技术思路 |
5.2.1 通过WEB站点提供便捷的访问通道 |
5.2.2 引入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思路 |
5.2.3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数据集中管理 |
5.2.4 采用WINDOWS文件共享提供数据共享访问 |
5.3 系统服务器端主要功能实现 |
5.3.1 资料预处理实现 |
5.3.2 热动力耦合诊断资料处理 |
5.3.3 资料管理 |
5.3.4 本地数据库的建立 |
5.4 系统客户端主要功能实现 |
5.4.1 短临预报业务流程规范 |
5.4.2 资料查询 |
5.4.3 乡镇定点定量预报系统 |
5.4.4 强对流天气报警系统 |
5.4.5 自动站雨量统计 |
5.4.6 预警信号制作发布系统 |
5.4.7 自贡市防灾减灾综合信息平台 |
5.4.8 系统配置 |
5.5 系统关键技术实现 |
5.5.1 采用C/S和B/S混合架构 |
5.5.2 基于SVG矢量图的气象数据显示方法 |
5.5.3 进行高内聚模块开发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方案 |
6.2 系统功能测试 |
6.3 系统性能测试 |
6.4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
6.5 系统初步应用评价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市州短临气象预报业务平台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基于Micaps平台的台风预报产品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分析 |
1.2 MICAPS平台背景与框架介绍 |
1.2.1 Micaps平台背景 |
1.2.2 台风路径预测相关技术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基于MICAPAS台风预报数字平台需求建模 |
2.1 台风预报的背景 |
2.2 台风特征分析 |
2.2.1 台风路径特点分析 |
2.2.2 台风空间分布特征 |
2.2.3 降雨空间分布的特征 |
2.3 基于MICAPS平台的台风预报数字平台的总体需求分析 |
2.4 基于MICAPS平台的台风预报数字平台总体解决方案设计 |
2.4.1 Micaps平台简介 |
2.4.2 基于Micaps平台的台风预报数字平台的特点 |
2.5 基于MICAPS平台的台风预报的功能需求 |
2.5.1 用例建模 |
2.5.2 活动建模 |
2.6 系统设计目标 |
2.7 系统设计原则 |
第3章 基于MICAPS的台风预报数字平台的总体设计 |
3.1 MICAPS平台系统结构 |
3.1.1 Micaps平台客户端功能结构图 |
3.1.2 Micaps平台功能模块 |
3.2 基于MICAPS的台风预报数字平台功能模块图 |
3.2.1 台风地图查询分析模块 |
3.2.2 台风观测数据处理模块 |
3.2.3 台风传真图发布模块 |
3.2.4 台风袭击概率处理模块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基于GIS缓冲区的台风路径预测研究 |
4.1 GIS缓冲区的工作原理 |
4.2 常用的缓冲区生成算法以及改进 |
4.3 利用GIS空间分析能力建立台风路径缓冲区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台风路径预报仿真实验 |
5.1 建立基于MICAPS台风模块 |
5.2 利用预报误差与实际误差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台风传真图与袭击概率研究与实现 |
6.1 台风预报传真图简介 |
6.1.1 台风预报传真图的基本设计步骤和功能 |
6.2 基于等值线的插值台风袭击概率区域预测 |
6.2.1 袭击概率算法描述以及实施步骤 |
6.3 本章小节 |
结论 |
论文总结 |
进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研项目 |
(10)桂林灾害天气监测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灾害天气监测预警研究现状 |
1.3 目前应用于气象要素监测及分析的主要应用软件 |
1.3.1 Micaps |
1.3.2 广西加密气象站数据查询系统 |
1.3.3 桂林市精细化临近预警预报平台介绍 |
1.4 论文的研究目标 |
1.5 论文的组织安排 |
第二章 桂林自动站数据监测显示平台建设相关知识 |
2.1 ODBC 技术 |
2.2 站点数据的插值处理技术 |
2.3 绘制等值线图的一般方法 |
2.3.1 用Grads 绘制站点数据等值线的一般步骤 |
2.3.2 用Surfer 画等值线的一般步骤 |
2.4 气象数据绘制等值线的基本流程 |
2.5 基于 surfer8.0 的等值线绘制 |
2.5.1 surfer8.0 简介 |
2.5.2 surfer8.0 的基本功能 |
2.5.3 surfer8.0 中等值线绘制的插值法技术 |
2.5.4 Surfer 在各领域的运用实例 |
2.6 Visual basic 中数据统计功能的实现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桂林灾害天气监测预警系统需求分析 |
3.1 桂林灾害天气监测预警现状研究 |
3.2 气象自动观测站网现状与建设需求分析 |
3.2.1 气象观测网现状分析 |
3.2.2 气象自动观测网建设需求分析 |
3.3 预报服务业务系统数据分析 |
3.4 灾害性天气监测对资料的显示分析需求 |
3.5 系统的数据流分析 |
3.5.1 数据处理模块数据流分析 |
3.5.2 监控显示模块数据流分析 |
3.6 系统运行环境要求 |
3.7 技术方案的选择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灾害天气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灾害性天气自动监测站网的设计与建设 |
4.1.1 灾害性天气自动监测站网布局设计 |
4.1.2 自动监测站网观测要素的确定及设备的选型 |
4.2 自动监测站网数据传输设计与实现 |
4.2.1 区域站的中心站的建设 |
4.2.2 组网方式 |
4.2.3 传输的数据文件及格式 |
4.3 灾害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平台的总体功能设计 |
4.3.1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4.3.2 监控显示模块设计 |
4.3.3 操作员管理模块设计 |
4.3.4 各模块间的关系 |
4.4 自动气象站网系统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4.4.1 自动气象站网系统数据库表名称设计 |
4.4.2 自动气象站网系统数据库表结构定义 |
4.5 桂林灾害天气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
4.5.1 数据处理模块的资料入库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4.5.2 监控显示模块的电子表格显示输出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4.5.3 监控显示模块的气象要素的等值线显示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技术测试和测试报告 |
5.2 测试环境 |
5.3 详细测试过程 |
5.4 系统应用测试分析 |
5.4.1 自动气象站数据等值线图显示 |
5.4.2 自动气象站数据电子表格方式显示 |
5.4.3 自动气象站数据状态监控 |
5.4.4 系统的登录操作管理 |
5.5 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的性能测试报告 |
5.5.1 场景一[性能测试] |
5.5.2 运行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MICAPS系统二次开发实现气旋加密观测报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按需服务的交通气象数据模型研究与应用[D]. 王娅楠.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2]海岸带柔性植被对极端风暴潮动力衰减规律研究[D]. 殷锴. 东南大学, 2019(01)
- [3]河南省人工防雹作业指挥系统研发及应用[J]. 鲍向东,丁建芳,杜春丽,刘磊,郭丽梅.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9(01)
- [4]国家级天气预报检验分析系统建设与应用[J]. 韦青,李伟,彭颂,薛峰,赵声蓉,张金艳,齐丹. 应用气象学报, 2019(02)
- [5]强天气综合报警追踪平台功能设计及龙卷预警中的应用[J]. 王啸华,郑媛媛,濮梅娟,宗培书,禹梁玉. 气象科技进展, 2018(03)
- [6]近海面海气要素融合及其在夜间海上雾区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王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8(01)
- [7]新密市气象局综合业务平台设计与实现[D]. 杨烈柱.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7)
- [8]市州短临气象预报业务平台研究与实现[D]. 李强.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9]基于Micaps平台的台风预报产品的设计[D]. 林桂生.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1)
- [10]桂林灾害天气监测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D]. 戴玉珍.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