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uidance for Contributors to the Journal(论文文献综述)
张力为,彭凡[1](2021)在《体育科学如何应对可重复性危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重复性是科学的重要特征。这一话题在最近10年成为科学界的热点问题,被称作可重复性危机,改变着某些学科的研究格局,成为当代科学的重大主题和重大挑战,引发了众多科学家的关注。体育科学领域也面临着可重复性危机的挑战,但此问题尚未引起体育科学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本文介绍了可重复性危机的由来,讨论了诱发可重复性危机的原因,包括科学理念原因,统计理解原因,以及研究实践原因。本文还从学术机构的引导和学者的个人努力两方面讨论了提高可重复性的方法,包括学术机构的方向引导,学术期刊的发表政策,提前注册的逐渐推广,关注元分析研究,做好样本量规划,重视并报告效果量和置信区间,以及开展多国多实验室的合作。笔者认为,关注并积极应对可重复性危机,有助于提高体育科学研究者的基本科学素养,并进而提高体育科学实证研究的成果质量和成果积累。
单政,赵瑞芹[2](2021)在《我国部分医学科技期刊稿约现状及投稿者需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投稿者对期刊稿约的评价和需求,结合期刊社稿约发布现状,探求供需之间存在的矛盾,并提出完善和改进建议。【方法】通过对395名投稿者进行问卷调查及50种医学类科技期刊稿约的文献分析,设立研究框架,从期刊介绍、收稿情况、写作规范、刊发标准、工作流程、投稿方式、时效信息、费用标准、法律及权益、服务项目10个方面对作者投稿信息需求和稿约撰写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大多数投稿者已将稿约视为投稿必要参考文件之一,且认同稿约的质量会影响其对期刊的评价和选择。目前稿约内容与投稿者需求存在一定偏差,不能完全满足作者投稿的信息需求,尤其在时效信息、刊发标准、工作流程和费用标准等方面存在作者需求率和稿约完成度不平衡的现象。【结论】期刊社应重视作者投稿需求,提升服务意识,在深入了解投稿者心态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完善稿约,以体现刊物特色,同时在稿约撰写中避免出现概括性定义,明确、细化时效及相关标准,公开工作流程,并注意保持及时更新。
丛敏,王景周[3](2021)在《2类典型学术论文署名不端行为及其防范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科研诚信治理进入深水区,学术论文的不端署名行为因其可操作性强及隐蔽性深,成为科研诚信治理中最突出的难题之一。本文重点研究署名中的作者身份操纵和同等贡献作者滥用问题,分析其表现形式、成因及危害,提出学术期刊遏制不端署名的应对策略:首先,参照国内外标准,制定署名指南,明确署名规则;其次,利用期刊网络和新媒体平台,宣传署名规范,提高科研人员正确署名的自觉性;最后,根据作者身份信息和贡献声明,定性审查作者署名资格、同等贡献署名是否合理等。
罗娇[4](2021)在《科技期刊新型出版模式的着作权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开放出版与预印本是科技期刊以改革期刊着作权运营模式为核心特征的2种新型出版模式。在界定"OA""金色OA""绿色OA""完全OA""混合OA""回溯金色OA"等概念的基础上,厘清金色OA与绿色OA的着作权机制,认为需要关注不同版本论文的共享问题、绿色OA的着作权处置权限和CC协议的适用问题等。同时,在厘清预印本着作权机制的前提下,认为期刊可以出版预印本、可以以订阅模式出版预印本;投稿时明确告知稿件为预印本的,不属于学术不端行为所指的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
李新根,付示威[5](2021)在《科技论文作者署名异化及其治理路径》文中研究表明科技论文作者署名应根据研究者的实际贡献来决定,但由于学术评价的影响,科技论文作者署名面临着各种利益和力量的角力,导致了各种作者署名异化现象。在分析作者署名异化产生原因及危害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治理对策:加强科研伦理建设,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科技期刊应坚持以质论稿,有效遏制"名人"被挂名现象;加强编辑流程管理,防范"虚假作者"和"搭便车"署名;充分发挥论文"致谢"功能,引导作者避免"感谢型"署名。
杨杰[6](2020)在《面向通信企业的新闻信息聚合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互联网信息大爆发的新形势下,传统的信息集中编辑和发布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急需建设一个综合性的、高效协同的信息聚合平台,并通过平台提供的多渠道(微信、微博、电子信息屏、信息发布站点等)、多形式(音视频、图文等)来实现企业信息高效传播,进而促进企业持续提升新闻信息宣传质量和发布效率,提升企业快速响应舆情事件的能力,并能够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兴媒体的传播方式。本文以建设一个能够聚合各类信息,支撑多渠道发布的信息化系统为研究课题,重点研究了构建内容管理平台所需要的相关技术、基于业务流程引擎提升协同工作效率的方法、以及搭建相关业务知识库的设计。从信息源头快速收集关键信息,转化为多渠道信息编制和发布,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开发,协助企业形成一套组织严密、行动高效的企业宣传团队,从投稿、采编、到发布全程在线协作,同时提供对企业相关舆情进行快速协调处置的工作流程。本系统的开发分为新闻信息、双微动态、舆情事件管理、系统管理四大子系统,同时涉及到十多个新闻栏目,基于移动公司EIP门户平台和流程引擎,搜索引擎等中间件技术完成新闻聚合平台整体应用功能开发,保障了稳定性和数据安全性。本文分三部分:首先,根据前期的现状调研,基于移动公司当前数据信息宣传的业务痛点展开对新闻聚合平台课题的背景及选题意义的深入调研。收集企业内原始资料和现有信息化系统现状,在从外部收集和分析目前国内外企业新闻信息管理的发展现状,找出当前的不足,指定研究计划和目标。其次,对业务需求进行具体分析,通过需求分析梳理出完成研究所需要的技术和方法论,对这些技术和方法论进行前期的了解和学习,从学习过程中结合现有需求的需要,进行了技术和方法的选型,从而完成整个系统研究的可行性分析,为后期设计和开发,奠定结实的技术和理论基础。最后,则是整个软件工程的实施全过程论证。将选型的工具和方法,运用到需求、设计、实现及测试的过程中,检验对这些工具和方法的实战掌握程度。本系统已经上线运行,并且取得了用户部门的大力好评。
张梅[7](2020)在《学术论文拆分发表行为分析与防范措施》文中指出拆分发表作为学术出版领域争议较大的一种学术不端行为,其相关研究一直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从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经验出发,简要阐述国内外学术论文拆分发表研究现状,总结其主要拆分类型,并提出识别及防范学术论文拆分发表的对策建议。
王鑫芸,王昊,邓三鸿,张宝隆[8](2020)在《面向期刊选择的学术论文内容分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根据某一学科期刊的收录内容进行层次体系构建,进而在投稿时依据文章内容与期刊的相似程度给出投稿指导意见的方法。【方法】以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为例,采用层次聚类构建两层体系结构,分别利用SVM、CNN、RNN三种分类方法进行实验,对比其在不同特征组合下的实验效果,选择最合适的分类算法。为了优化分类准确程度,尝试将内容接近的期刊进行组合。【结果】当实验的特征组合更为丰富且更能反映文献的核心内容时,准确率最高可达81.84%。【局限】在进行层次结构体系构建时,选取的实验数据量较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结论】在实验数据充足的条件下,深度学习算法比机器学习算法呈现出更明显的分类优势。将内容接近的期刊进行组合后,分类效果可以得到显着提升。
高查清,李夕菲,茹梦丹[9](2019)在《学术论文一稿多投的“诊”与“治”》文中指出一稿多投是学术界由来已久且难以医治的顽症。究其原因,主要是科研压力之下作者的投机心态、作者投稿经验的匮乏、稿件时效性的压力以及网上投稿的便捷与低成本等因素使然。一稿多投会造成编方人力资源的浪费,容易引发一稿多发,挤占宝贵的版面资源,引起版权纠纷,破坏学术诚信,扰乱科研秩序。要从加强制度建设、加大惩罚力度、利用高科技进行防范、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提高编辑效率等方面,把"他律"与"自律"结合起来,惩防并举,标本兼治,多管齐下,齐抓共管,从根本上规范科研活动,根治一稿多投顽症。
董友建[10](2018)在《新世纪中国科技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科技评价是世界各国进行科技研究活动所不可或缺的内容,科技评价也是对科学共同体成员或组织所付出努力的一种公平公正性的衡量活动。科技评价本身不仅需要完备体系化的理论内容,而且它也需要各科学共同体成员或组织参与进来,最重要的一点,即科技评价专家也应该是无私利性的,不偏向任何一方。新世纪中国现行的科技评价制度在诸多方面已经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它不仅促进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而且它在很大的程度上对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新世纪中国科技评价体系依然存在着一些广泛而又深刻的问题,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科技进步事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改革。本文从五个部分对新世纪中国科技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然后进行相关研究现状的评述,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先对科技评价的基本概念进行论述,然后再对美国、德国和日本的科技评价工作进行剖析;第三部分为现状分析:从我国科技评价工作所使用的同行评议法和科学计量法来对我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学学术评估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为问题分析:包括对科研投入与产出的不均衡、科技活动评价方法的选择、不容乐观的科研成果、学术论文的不规范操作和科技评价的其它问题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为路径选择分析:笔者试图结合当前中国科技评价工作的具体实际状况,提出我们应要坚持正确的价值选择观和恰当的问题解决路径。
二、Guidance for Contributors to the Journal(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uidance for Contributors to the Journal(论文提纲范文)
(1)体育科学如何应对可重复性危机?(论文提纲范文)
1 可重复性危机的由来 |
1.1 关于“重复”的概念 |
1.2 可重复性危机的产生 |
2 可重复性危机的原因 |
2.1 科学理念原因 |
2.2 统计理解原因 |
2.3 研究实践原因 |
3 提高可重复性的方法 |
3.1 学术机构的努力 |
3.1.1 学术机构的方向引导 |
3.1.2 学术期刊的发表政策 |
3.1.3 提前注册的逐渐推广 |
3.2 学者个人的努力 |
3.2.1 关注元分析研究 |
3.2.2 做好样本量规划 |
3.2.3 重视并报告效果量和置信区间 |
3.2.4 开展多国多实验室的合作 |
作者贡献声明: |
(2)我国部分医学科技期刊稿约现状及投稿者需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 |
1.1 投稿者 |
1.2 医学科技期刊 |
2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2.1 问卷调查法 |
2.2 文献分析法 |
3 调研情况和数据分析 |
3.1 问卷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 稿约使用情况及评价 |
3.3 需求调查 |
3.4 意见与建议 |
3.5 医学类科技期刊稿约调查 |
4 调查数据总体特征与完善策略 |
4.1 调查数据总体特征 |
4.2 稿约撰写应避免概括性定义,明确、细化时效信息及标准 |
4.3 稿约应体现刊物特色,并保持及时更新 |
4.4 提升服务意识,公开工作流程 |
5 展望与不足 |
(3)2类典型学术论文署名不端行为及其防范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操纵作者身份 |
1.1 操纵作者身份的概念界定 |
1.2 操纵作者身份的方式 |
1.2.1 虚构作者 |
1.2.2 提供虚假身份信息 |
1.2.3 伪造作者签名 |
1.2.4 伪造作者联系方式 |
1.2.5 窃取他人科研成果并将其列为作者 |
1.3 操纵作者身份的成因及危害 |
1.3.1 操纵作者身份的原因分析 |
1.3.2 操纵作者身份的危害 |
2 滥用同等贡献作者 |
2.1 同等贡献作者及其相关规定 |
2.2 同等贡献作者滥用的原因分析 |
2.2.1 评价体系单一 |
2.2.2 监管与惩处乏力 |
2.3 滥用同等贡献作者的危害 |
2.3.1 影响贡献分配 |
2.3.2 分解主体责任 |
2.3.3 扰乱科研评价 |
3 学术期刊应对论文署名问题的策略 |
3.1 明确署名标准,加强学术规范的宣传和引导 |
3.1.1 制定并公开署名标准 |
3.1.2 加强与普及科研诚信教育 |
3.2 着录作者贡献声明,促进署名规范化建设 |
3.3 审查作者身份及署名资格,提高甄别不端署名的能力 |
3.3.1 加强初审环节作者身份的审核 |
3.3.2 通过作者贡献审查署名资格 |
4 结束语 |
(4)科技期刊新型出版模式的着作权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OA期刊出版 |
1.1 开放获取及其相关概念 |
1.2 开放出版的着作权机制 |
1.2.1 金色OA的着作权机制 |
1.2.2 绿色OA的着作权机制 |
1.3 开放出版的着作权问题与应对 |
1.3.1 不同版本的共享问题 |
1.3.2 绿色OA着作权处置的权限问题 |
1.3.3“CC协议”的冲突问题 |
1.3.4“CC协议”不可撤销的问题 |
2 预印本出版 |
2.1 期刊是否能出版预印本 |
2.1.1 预印本论文的着作权法律关系 |
2.1.2 是否出版预印本取决于期刊的意愿 |
2.2 期刊对其出版的预印本是否享有着作权 |
2.2.1 对出版版本的着作权 |
2.2.2 对更新版本的着作权 |
2.3 预印本投稿是否构成“一稿多投”“重复发表” |
3 结束语 |
(5)科技论文作者署名异化及其治理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科技论文作者署名异化类型及成因 |
1.1“名人”被挂名 |
1.3“感谢型”署名 |
1.4“虚假作者”署名 |
1.5 被动删除署名 |
2 科技论文作者署名异化的危害 |
2.1 造成作者权责不清,引发着作权侵权纠纷 |
2.2 助长急功近利思想,诱发学术不端行为 |
3 科技论文作者署名异化的治理路径 |
3.1 加强科研伦理建设,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 |
3.2 坚持以质论稿,有效遏制“名人”被挂名现象 |
3.3 加强编辑流程管理,防范“虚假作者”和“搭便车”署名 |
3.4 充分发挥论文“致谢”功能,避免“感谢型”署名 |
4 结束语 |
(6)面向通信企业的新闻信息聚合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
1.3.1 课题研究目标 |
1.3.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选型 |
2.1 开发工具介绍 |
2.1.1 开发平台研究 |
2.1.1.1 跨语言和跨平台 |
2.1.1.2 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2017新特性 |
2.1.1.3 SQLSERVER2016 新特性 |
2.1.1.4 AI技术的辅助应用 |
2.1.2 辅助工具研究 |
2.1.2.1 TFS配置及版本管理 |
2.1.2.2 AXURE原型设计 |
2.1.2.3 LOADRUNNER性能测试工具 |
2.2 主要应用的设计模式 |
2.3 主要应用的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需求调研及可行性分析 |
3.2 需求分析逻辑模型选型 |
3.3 整体功能规划 |
3.4 新闻信息子系统需求分析 |
3.4.1 新闻聚合首页需求 |
3.4.2 图文信息类栏目需求 |
3.4.3 视频专栏需求 |
3.4.4 刊物信息需求 |
3.4.5 公示公告需求 |
3.4.6 专题聚焦需求 |
3.4.7 电子信息屏需求 |
3.4.8 信息资源池需求 |
3.5 双微动态子系统需求分析 |
3.6 舆情事件管理子系统需求分析 |
3.7 系统管理及其他模块需求分析 |
3.7.1 系统角色权限管理 |
3.7.2 积分管理 |
3.7.3 栏目管理 |
3.8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8.1 性能要求 |
3.8.2 信息安全要求 |
3.8.3 接口原则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建设目标 |
4.2 系统建设原则 |
4.3 总体架构设计 |
4.3.1 系统技术路线 |
4.3.2 系统业务架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功能清单设计 |
5.1.1 功能视图 |
5.1.2 功能清单 |
5.2 数据库设计 |
5.2.1 系统E-R图 |
5.2.2 新闻信息基本信息数据表设计 |
5.3 系统各模块设计与实现 |
5.3.1 系统运行环境设计 |
5.3.2 系统安全性设计 |
5.3.3 系统集成性设计与实现 |
5.3.4 门户首页功能设计与实现 |
5.3.5 新闻信息模块设计与实现 |
5.3.6 舆情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5.3.7 双微动态模块设计与实现 |
5.3.8 积分系统设计与实现 |
5.3.9 个人中心设计与实现 |
5.3.10 系统管理设计与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概述 |
6.1.1 本次测试的测试目标 |
6.1.2 所运用的测试方法研究 |
6.2 单元测试 |
6.3 集成测试 |
6.4 性能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学术论文拆分发表行为分析与防范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拆分发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拆分发表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表现 |
2.1 同质内容拆分 |
2.2 过程化整为零 |
2.3 关联指标分割 |
3 拆分发表行为的识别技巧 |
3.1 充分挖掘学术不端检测信息 |
3.2 全面检索网络数据资源 |
3.3 认真把握专家外审意见 |
3.4 着重文章细节内容审查 |
4 拆分发表行为的防范措施 |
4.1 强化同行评议作用,加强拆分发表把关与防范 |
4.2 提升编辑专业水平,提高拆分发表行为鉴别能力 |
4.3 完善出版制度,减少拆分发表行为发生 |
4.4 建立追溯机制,识别拆分发表行为主体 |
5 结语 |
(8)面向期刊选择的学术论文内容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相关研究 |
3 实验设计和优化 |
3.1 研究框架 |
3.2 数据来源与初始化 |
3.3 方法论 |
(1)聚类算法 |
(2)分类算法 |
4 SSCI期刊分类模型构建 |
4.1 SSCI期刊层次聚类结果 |
4.2 SSCI期刊层次体系结构 |
5 基于层次分类法的期刊论文自动分类 |
5.1 第一层分类实验 |
(1)整体准确率分析 |
(2)分类F1值分析 |
5.2 第二层分类实验 |
(1)整体准确率分析 |
(2)分类F1值分析 |
5.3 分类结果的优化 |
6 结语 |
作者贡献声明: |
利益冲突声明: |
支撑数据: |
(9)学术论文一稿多投的“诊”与“治”(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稿多投的“致病”原因 |
(一) 科研压力之下作者急功近利和投机心态的驱使 |
(二) 作者对期刊栏目设置和用稿偏向缺乏了解 |
(三) 稿件内容与使用价值的时效性让作者等不起 |
(四) 网上投稿, 尤其是电子邮箱批量投稿 (群发) 的便捷性与零成本让作者欲罢不能 |
二、一稿多投带来的不良后果 |
(一) 一稿多投行为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挫伤编方积极性, 同时也伤害编方感情 |
(二) 一稿多投很可能会导致一稿多发, 损害期刊的形象, 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
(三) 一稿多投会扰乱科研秩序, 破坏学术诚信和契约精神, 助长研究者不健康心态 |
三、一稿多投的“防”与“治” |
(一) 加强法规与制度建设, 形成对科研工作者的制度约束, 规范科研工作者的业务行为 |
(二) 加大对一稿多投的惩罚力度, 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 让有此意图者望而却步 |
(三) 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 及时发现并遏制一稿多投现象 |
(四) 加大舆论宣传和社会监督的力度, 让投稿人远离一稿多投的诱惑 |
(五) 作者自己要洁身自好, 严格自律 |
(六) 作者平时要多留意相关期刊和栏目的设置情况, 做到投稿时有的放矢 |
(七) 编辑老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理解作者的实际需求,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
四、结语 |
(10)新世纪中国科技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
一、以微观视角来分析和研究科技评价 |
二、以宏观视角来分析和研究科技评价 |
三、其它有关科技评价问题的研究 |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难点、创新点及基本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的研究难点、创新点及基本思路 |
第二章 科技评价及其国外实践 |
第一节 科技评价的基本概念 |
第二节 国外科技评价的成功实践 |
一、美国的科技评价工作 |
二、德国的科技评价工作 |
三、日本的科技评价工作 |
第三章 新世纪中国科技评价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科技评价工作的基本策略 |
一、同行评议法 |
二、科学计量法 |
第二节 中国科技评价的理论实践 |
一、中国科技评价工作的现状分析 |
二、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 |
三、中国的大学学术评估 |
第四章 新世纪中国科技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科研投入与产出的不均衡 |
一、科研资源的分配不均 |
二、科研资源投入与科研成果转化不对等 |
第二节 科技活动评价方法的选择不当 |
一、难有同行评议的科学 |
二、另类的科学计量数据 |
第三节 不容乐观的科研成果 |
一、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数目较少 |
二、科研成果的造假 |
第四节 学术论文的不规范操作 |
一、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之争 |
二、出版机构的另类评审 |
第五节 科技评价的其它问题 |
一、科技评价管理的行政化 |
二、局内局外人角色的混战 |
第五章 新世纪中国科技评价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新世纪中国科技评价工作的价值选择 |
一、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
二、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范式 |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评价范式 |
第二节 新世纪中国科技评价问题的解决路径 |
一、消除错误的科技评价范式 |
二、构建统一的科学共同体管理体制 |
三、构建公开透明的科技评价范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Guidance for Contributors to the Journal(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育科学如何应对可重复性危机?[J]. 张力为,彭凡. 体育学研究, 2021(06)
- [2]我国部分医学科技期刊稿约现状及投稿者需求分析[J]. 单政,赵瑞芹.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1(05)
- [3]2类典型学术论文署名不端行为及其防范策略[J]. 丛敏,王景周. 编辑学报, 2021(02)
- [4]科技期刊新型出版模式的着作权机制[J]. 罗娇. 编辑学报, 2021(01)
- [5]科技论文作者署名异化及其治理路径[J]. 李新根,付示威. 编辑学报, 2021(01)
- [6]面向通信企业的新闻信息聚合平台设计与实现[D]. 杨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7]学术论文拆分发表行为分析与防范措施[J]. 张梅. 科技与出版, 2020(08)
- [8]面向期刊选择的学术论文内容分类研究[J]. 王鑫芸,王昊,邓三鸿,张宝隆. 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2020(07)
- [9]学术论文一稿多投的“诊”与“治”[J]. 高查清,李夕菲,茹梦丹.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 [10]新世纪中国科技评价体系研究[D]. 董友建. 云南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