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林间作对茶园生态的影响

茶林间作对茶园生态的影响

一、茶林间作对茶园生态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陈美丽,王熙富[1](2021)在《茶林复合栽培模式及应用现状》文中研究指明主要综述近年来茶林复合栽培模式的研究进展,从利于美化茶园、形成茶园小气候、提高茶叶产量及品质、抑制病虫害发生4个方面分析茶林复合栽培模式的应用现状,并对此种模式的研究及应用进行展望。

刘瑜,疏再发,邵静娜,何卫中[2](2021)在《茶园间作对病虫害防控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园间作作为病虫害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对农药减量使用与茶叶绿色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合理间作可改善茶园小气候、优化天敌生存条件、提高生物多样性,使物种间构成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从而加强对病虫害的控制,降低其暴发风险。此外,部分植物可干扰昆虫种群活动,选择性间作可达到吸引天敌及毒杀、驱避或诱集害虫等目的。本文综述了茶园间作对茶树病虫害防控效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展望了今后利用间作生态治理茶园病虫害的研究方向。

叶凌颖[3](2020)在《福建茶园景观规划与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农业景观,它的特征与内涵受特定的环境因素影响而产生,并且影响着乡村景观的发展。福建省是着名的产茶大省,全省有94%的市、县产茶,茶叶作为福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有着广阔的种植面积,这也使得茶园景观成为福建农业景观的一大分支,是福建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主要关注福建区域内的茶园,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构建福建茶园景观评价体系,并加以应用。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评价分析法、归纳总结法、个案分析法,对福建现有茶园与茶园景观元素分类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景观评价指标,提取出评价福建茶园景观价值的合理指标,构建福建茶园景观评价模型并通过层次分析法与专家问卷法获取各个指标在福建茶园景观中的得分权重,确定各个指标及总目标的取值。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茶园景观的生态性是所有准则层中最重要的,茶园内外生态环境是茶园景观建设的基础与先决条件;茶园内环境、茶园外环境、茶树景观、茶园内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交通条件是影响人们造访茶园的重要因素;茶树景观是茶园景观观赏性中首要影响因素,其次是植物景观、水体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与物质文化景观。二十九项指标的权重总排序为:水体清洁度(0.1578)>茶园内植被覆盖率(0.1472)>空气质量(0.0764)>地形地貌(0.0692)>植物种类多样性(0.0665)>茶园外植被覆盖率(0.0651)>可持续性(0.0576)>茶行排列(0.0478)>茶树形态(0.0416)>水体优美度(0.0328)>空间层次丰富度(0.0315)>内部交通便捷度(0.0227)>色彩与季相变化(0.0211)>外部交通可达性(0.0205)>维护管理程度(0.0193)>高效性(0.0167)>民风民俗(0.0159)>茶事活动(0.0136)>停车便捷度(0.0129)>休憩设施(0.0114)>商业设施(0.0101)>整体协调性(0.0095)>水体面积(0.0083)>商业模式多样化(0.0077)>娱乐体验活动(0.0055)>自然名胜或人文古迹(0.0053)>周边村庄建筑(0.0029)>道路艺术性(0.0018)>建筑小品艺术性(0.0013)。在获取的权重指标基础上,选取福建省政和县镇前镇罗金山茶园作进行综合模糊分析,通过实地问卷发放与收集,获取居民以及外来访客对于各个指标的评价数值,整体分析人们对于镇前镇罗金山茶园的评价,以验证福建茶园景观评价的实用性与科学性。得出以下结论:镇前镇罗金山茶园周边居民评价高于外来访客对其的评价值;茶园周边居民对于茶园普遍满意,但对于外来访客来说,除茶园外生态环境都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受访者对于茶园外生态环境评价为好,对于水体清洁度评价相对其他因子较低等。探讨了茶园景观改造提升应遵循的六项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生态性原则、地域性原则、参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以及整体性原则,并提出镇前镇罗金山茶园景观提升对策。

侯剑,刘波,尚晓阳,于谦,韩晓阳,张丽霞[4](2020)在《日照茶区‘黄金芽’幼苗松茶间作的效应研究Ⅱ.‘黄金芽’茶苗生长状况及新梢叶片生化成分》文中认为为了探讨日照茶区松茶间作模式对‘黄金芽’幼苗生长变化规律以及品质的影响,本试验设置松茶间作及常规露天栽培两种模式,测定不同模式下的茶苗生长势、光合作用、叶色、日灼伤、新梢叶片生化成分等指标。结果表明,‘黄金芽’茶苗在松茶间作模式下的生长状况整体优于露天,其新梢叶片净光合速率、长度、百芽重以及株高、冠幅、基部茎粗等指标均高于露天,但新梢最早萌发期稍迟于露天,叶色黄化程度稍低于露天。栽种11个月后的茶苗成活率(74. 5%)显着高于露天(14. 6%)。同时,松茶间作茶苗新梢日光灼伤程度明显轻于露天,最高叶温(37. 51℃)低于露天(43. 13℃),且叶温超过35℃的时长也仅为露天的1/4。松茶间作模式下的‘黄金芽’新梢叶片水浸出物(45. 66%)、茶多酚(18. 33%)、酚氨比(5. 75)显着高于露天,而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含量与露天无显着差异。

唐兆旭[5](2020)在《绿色防控技术在茶博园害虫防治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茶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对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提高农民收入起到重要作用。茶产业的发展想要突破第一产业限制,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茶博园是推动这一发展的重要载体,而害虫防治是制约这一载体发展的重要因子。长期以来我国茶叶生产中害虫防治都严重依赖化学农药,造成茶叶农药残留过高,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同时还使我国茶叶出口面临严重的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较大阻碍。茶叶绿色生产是减少茶叶农药残留,提高茶叶品质,打破绿色贸易壁垒从而实现我国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茶叶绿色生产的关键是依靠绿色防控技术防治茶园虫害。本研究在江苏茶博园生态防治大框架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诱虫灯与粘虫板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杀虫灯在我们构建的5个指标中,对夜蛾类、茶尺蠖和叶甲类防治效果最好;粘虫色板叶蝉类和蓟马类最好;实施诱虫灯和粘虫板与其它绿色防控配套,可明显提高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具体结果如下:1.太阳能杀虫灯防治茶园害虫效果(1)对夜蛾控害总效果最好在构建的5个指标中,4个指标排序前列。2018年和2019年单个诱虫灯诱杀年虫口总量分别为2812只和2460只,占总诱虫量分别为38.31%和40.08%;诱杀效果稳定性为3个月,分别是8、9和10月份,同比下降率依次为6.80%、7.45%和6.40%;诱虫持效夜蛾上升趋势转缓点出现在7月,升趋势转缓点出现迟;诱杀潜能排序第一,月增长率正值时间3个月,6月、7月和8月3个月月增长率依次为1.86、0.52和0.10。(2)对茶尺蠖总效果突出在防治总效果5个指标中,茶尺蠖有3个指标榜上有名。诱杀效果稳定期为2个月(5和6月);持续效应指标中,茶尺蠖出现在5月到6月两个连续月份,同比下降率为31.63%和52.63%;诱杀潜能月增长率正值时间3个月,6月、7月和8月3个月,月增长率依次为0.19、1.00和0.29。(3)对叶甲类和其它类防治总效果相当叶甲类防治总效果5个指标中,有2个指标名列前列。单个诱虫灯诱杀年总量2018年和2019年分别为1506只和1127只,占总诱虫量18.36%和20.51%,在诱杀年指标中排列第二;诱虫持效上升趋势转缓点出现在7月,升趋势转缓点出现迟。2.粘虫色板防治茶园害虫效果粘虫板防治效果以叶蝉类(42.80%)和蓟马类(42.29%)最好,粉虱类次之,防效为30.97%。同时粘虫板对天敌数量有一定影响。3.绿色防控配套技术对茶园综合效益的提升对绿色防控技术管理的茶园和传统农药防治管理的茶园单位面积纯收益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前者每亩产值相较后者可增加1250元,同时前者每亩可综合节约用工日1.15个,综合节约用工率为29.46%,此外前者综合投入成本较后者减少95元/亩,最终计算得出单位面积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管理的茶园较传统农药防治管理的茶园综合纯收益可增加1345元/亩,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对茶园经济效益有较大提升。本研究结果为茶博园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和新型绿色防控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吴婷婷[6](2020)在《间作对茶树物理和化学防御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树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树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茶蚕是一种典型且普遍的茶树害虫,其为害严重影响到茶叶的质量和产量,而采用的喷药施肥等化学防御措施,不仅不能从根本上驱避害虫,而且严重威胁茶叶质量。因此,为了减少茶树生态系统病虫害,优化茶树种植模式,进而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本研究从生物防控的角度出发,采用室内盆栽的方式,通过间作豆科代表作物花生与禾本科作物玉米,分析不同间作模式下茶树土壤养分变化,茶树叶片营养物质变化,茶树生长速率变化,茶叶品质变化,茶树物理防御变化,茶蚕取食为害茶树后茶树化学防御能力变化,揭示茶树物理和化学防御特性的影响机制,为优化茶树种植模式,提高茶树防御能力和茶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生产指导。主要研究如下:不同间作模式下茶树生长速率变化较大,茶树单作,花生+茶树,玉米+茶树和花生+茶树+玉米模式中,茶树生长速率分别为:(0.043±0.024)cm/7d、(0.083±0.017)cm/7d、(0.068±0.039)cm/7d和(0.103±0.043)cm/7d。由此可见,花生+茶树+玉米和花生+茶树模式中茶树生长速率较大,表明茶树中间作花生有利于提高茶树生长速率。不同间作模式下,茶树土壤理化性质和茶树叶片营养物质发生较大变化。土壤全磷、全氮、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和全钾含量在花生+茶树+玉米和茶树单作模式较高。另外,在不同茶树间作模式下,茶树叶片碳、氮和磷含量和叶绿素SPAD值在花生+茶树和花生+茶树+玉米模式中显着高与茶树单作和玉米+茶树模式,可溶性糖含量在玉米+茶树和花生+茶树模式中最高,说明花生+茶树+玉米和花生+茶树模式中茶树叶片营养物质含量较高,此两种茶树间作模式提高了茶树适应环境的能力。此外,氮磷比(N/P)均小于14,表明茶树生长受到氮的限制。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全氮、全磷、硝态氮、铵态氮、有机碳、速效钾和p H是不同间作模式下茶树叶片营养物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通过对不同间作模式下茶叶生化成分和香气种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与其他茶树种植模式相比,花生+茶树模式中,茶叶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咖啡碱,酚氨比低,茶叶香气种类多,但主要以嫩叶清香和冬青样香为主,说明花生+茶树模式中茶叶品质相对于其它茶树种植模式好。另外,不同间作模式下茶叶品质与土壤理化性质和茶叶营养物质的冗余分析结果显示,茶叶品质(茶叶生化成分+香气成分)受到茶树叶片全磷、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素和土壤全氮、全钾、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解释量达到87%。因此,在茶园生态系统中,要大力改善非生物条件,提高土壤养分用率,只有创造适宜的生长和生存环境,才能更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对不同间作模式下茶树物理防御和化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茶树的种植模式中,花生+茶树+玉米模式中,茶树单位叶面积干重、叶片厚度和叶片硅化程度最高,其次为花生+茶树模式。说明花生+茶树+玉米模式中茶树的物理防御能力最好,其次为花生+茶树模式。次生代谢物质是植物在受到虫害后,产生的一种化学防御反应。在不同茶树间作模式中茶蚕取食为害茶树后,花生+茶树模式中茶树的次生代谢物质含量最高,其次是花生+茶树+玉米模式。挥发性化合物是茶树在受到侵害时产生的一种信号传递物质,主要用来吸引天敌,警醒和趋避害虫的作用。本研究中,茶树单作模式中挥发性化合物有55种;花生+茶树模式中挥发性化合物有58种;花生+茶树+玉米模式中挥发性化合物有53种;玉米+茶树模式中挥发性化合物有33种。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茶树单作和花生+茶树模式中,醛类和脂类化合物占茶树总挥发物的主要部分,说明在这两种茶树间作模式中,醛类和脂类化合物主要起着趋避害虫和引诱天敌的作用,而在玉米+茶树和花生+茶树+玉米模式中醛类、醇类和脂类是趋避害虫和引诱天敌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综上,本研究发现,花生+茶树模式中茶树的化学防御能力最好,其次是花生+茶树+玉米模式。综上研究表明,与茶树单作相比,茶树间作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茶树生长速率、茶叶品质和茶树的物理和化学防御水平,尤其是花生+茶树模式中茶叶品质和茶树防御能力最好,其次是花生+茶树+玉米模式,而玉米+茶树模式中效果不明显。

张怡,杨静,李海燕[7](2019)在《乔木林间种茶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分析》文中指出茶树的特点就是耐酸、耐阴、喜湿和好温。根据以上茶树的特点,选择茶林间作模式,合理林木能够为茶树带来更好的成长环境,从而对茶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一个有效提升。对茶林间作的发展和茶林间作对生态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乔木林间种茶对生态环境有所提高,而且还可以提高茶农的经济效益。

徐吉祥,陆望星,代风玲[8](2018)在《飞来紫茶的生态栽培模式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飞来紫茶"是栽种在清远市清城区飞来峡地区的一种珍稀紫鹃茶树品种,受原始种的限制,直至2016年前仍处于一种待开发的原始状态,近两年我们通过套用惠州地区新型紫茶品种的生态栽培模式,采用人工遮荫、覆盖、茶林间作等方式提高遮光度,改善茶园田间小气候,以此提高紫茶的品质。

沈亚骏[9](2018)在《茶林间作与茶园生态维护研究》文中指出茶树是一种耐酸、耐阴、喜湿、好温的树种,在茶林间作中,经过合理选择的林木能够为茶树带来更好的成长环境,从而有效实现茶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协同提升。本文对茶林间作的发展以及茶林间作对茶园生态的影响做出了分析与论述,并对茶园生态维护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高水练[10](2017)在《基于SEM的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驱动因素研究 ——以安溪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茶叶是全球三大饮料之一,也是人们温饱以后一种良好的保健和精神享受饮品。全球约有60个国家和地区种植茶叶,2016年,世界茶园面积达494.22万hm2。中国占有世界60%的茶园,其中85%左右的茶园为8000万名茶农所拥有,茶叶是这些茶农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目前茶园生态状况好坏参差不齐,农户所属茶园生态建设推进缓慢,具有经济和生态双重属性的茶树生态效益备受争议,而且不少人认为茶园具有负的外部影响。现有研究还无法清晰地系统解释这一共性问题,未能明确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的驱动机理。为探明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的关键驱动因素及其作用路经,明确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外部性的属性及其大小,本文以行为理论、动机理论、外部性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实验观测、计量分析、统计描述等方法,围绕如何驱动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这一研究中心任务,从茶园生态现实情况分析及其生态环境价值评估,到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驱动因素研究理论框架构建,再到应用调查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识别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关键驱动与作用路径,并对茶园生态建设行为成本收益进行核算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层层深入研究,最后提出推动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的政策建议。以期能够丰富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特色案例研究范畴,也为推动农户进行茶园生态建设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促进茶园生态状况改善,从源头上确保茶叶质量安全,推进茶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七个方面:其一,通过对茶园生态状况观测与调查发现,中国农户拥有全国85%左右的茶园,但是单户茶园面积小而分散,不同农户茶园交织在一起,茶叶种植环节盈利能力较差、运行绩效低,普遍存在生态状况参差不齐,农户茶园生态建设推进缓慢等共性现实问题。各茶区在推动农户茶园生态建设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显得乏力;茶农在茶园生态建设上存在资金短缺、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力缺乏、道路交通不便等诸多困难。其二,现有研究己不少相关成果,但在生态茶园的通用基本规范、茶园定量化生态效益与生态建设成本、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驱动因素及其作用路径、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外部性属性及大小、所涉及的相关利益关系及其协调机制等方面研究还比较薄弱,无法为有效推进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其三,现实中存在对生态茶园认识不统一、茶农生态行为选择困难,茶园生态建设行为存在外部性,而且农户在茶园生态建设中涉及长短利益难以协同、得与失心理感受落差比较大、自己建生态而别人受益的心理不平衡等利益博弈关系,简单地采用常规的税收、补贴、合并、产权交易等政府干预手段在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驱动政策上,不仅成本高,而且效果会受到影响。其四,茶园生态建设过程受到气候、土壤、自然和社会环境等外界因素影响大,建成后也会对外界产生环境价值溢出效应,具有正外部性,投入高、效益跟不上,其行为函数为可以在一般行为函数B=F(P·E)的基础上,可以修正为B’=α(P·E)+β;较纯茶园的供给曲线,生态茶园供给曲线会向左移动且斜率变大,均衡数量小于社会最适需求量。其五,利用结构方程计量模型(SEM)和有效的样本数据,对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驱动因素及其作用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驱动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的内在机理是在外部性影响下,政策因素、生态意识、发展期望通过驱动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而有效地改善茶园生态状况。其中,政策因素、生态意识和发展期望三项关键驱动因素的影响大小(标准化系数值)分别为0.43、0.36、0.21;而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可以改善茶园生态状况,解释度为0.87。此外,对调查统计结果、生态茶园的成本收益、生态茶叶需求进一步调查分析,结果发现需求因素、资源与能力和成本效益三项因素可能制约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其六,根据水土流失的实验观测数据和参考森林、草地生态服务功能研究结果,评估了生态茶园环境价值,并利用调查数据分析了茶园生态建设和管理的成本与收益,以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的私人利润损失为底限,以其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价值增值为高限,以2016年的物价水平计算,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的环境溢出价值(外部性)在0.59~3.33万元/(hm2·a)之间,具有正外部性。其七,在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驱动因素及其作用路径、外部性评估、常规驱动政策困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以通过提高茶园生态建设政策的针对性、健全生态茶叶消费的市场引导机制、增强农户茶园生态建设意识与能力、完善优质高效的茶园生态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茶园发展模式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

二、茶林间作对茶园生态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林间作对茶园生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茶林复合栽培模式及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茶林复合栽培模式的理论基础
2 茶林复合栽培模式的研究进展
3 茶林复合栽培模式的应用现状
    3.1 有利于绿化美化茶园
    3.2 有利于形成茶园小气候
    3.3 有利于提高茶叶产量及品质
    3.4 有利于抑制病虫害发生
4 展望

(2)茶园间作对病虫害防控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防控效应
    1.1 间作植物对病虫害的防控效应
    1.2 间作模式对病虫害的防控效应
        1.2.1 间作比例
        1.2.2 间作布局
2 作用机制
    2.1 增强茶树的抗性
    2.2 改善天敌生存条件
    2.3 干扰昆虫寄主选择
    2.4 毒杀害虫降低虫口
    2.5 阻隔病原菌传播
3 展望

(3)福建茶园景观规划与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福建茶叶资源
        1.1.2 福建茶文化资源丰富
        1.1.3 茶业与福建乡村景观的融合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农业景观
        1.3.2 茶园景观
        1.3.3 本文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研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相关理论
        2.2.1 茶学
        2.2.2 农业景观
        2.2.3 景观美学
        2.2.4 景观生态学
        2.2.5 场所依恋与满意度
3 福建茶园景观分类
    3.1 茶园分类
        3.1.1 生产型茶园
        3.1.2 休闲娱乐型茶园
        3.1.3 名胜古迹型茶园
        3.1.4 文化展示型茶园
    3.2 茶园景观元素分类
        3.2.1 茶园景观元素内容
        3.2.2 茶园景观元素分类
4 福建茶园景观评价模型构建
    4.1 构建原则
    4.2 构建方法
        4.2.1 层次分析法
        4.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4.3 福建茶园景观评价指标的筛选与确定
        4.3.1 评价指标筛选
        4.3.2 评价指标确定
        4.3.3 评价指标说明
    4.4 福建茶园景观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4.4.1 数据来源
        4.4.2 确定权重
    4.5 层次排序及权重分析
        4.5.1 准则层各因子权重分析
        4.5.2 子准则层权重分析
        4.5.3 指标层权重分析
        4.5.4 福建茶园景观评价指标权重
5 茶园景观评价与分析——以政和县罗金山茶园为例
    5.1 实例选择与概况
        5.1.1 实例选择原因
        5.1.2 罗金山概况
    5.2 数据来源
    5.3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矩阵与计算
    5.4 镇前镇罗金山茶园评价结果与分析
        5.4.1 景观生态性层面分析
        5.4.2 景观观赏性层面分析
        5.4.3 景观社会性层面分析
        5.4.4 茶园总体评价分析
    5.5 罗金山茶园景观提升策略
        5.5.1 茶园景观提升原则
        5.5.2 茶园景观提升对策
6 总结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福建茶园景观评价AHP层次分析法调查问卷
附录B 政和县罗金山茶园景观评价问卷调查
致谢

(4)日照茶区‘黄金芽’幼苗松茶间作的效应研究Ⅱ.‘黄金芽’茶苗生长状况及新梢叶片生化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处理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1 茶苗成活率
        1.4.2 新梢年生育规律及长度
        1.4.3 茶苗生长势及百芽重
        1.4.4 叶面积
        1.4.5 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指标
        1.4.6 叶温
        1.4.7 叶色及叶片灼伤情况
        1.4.8 新梢生化成分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对‘黄金芽’茶苗生长状况的影响
        2.1.1 茶苗成活率
        2.1.2 新梢年生育规律
        2.1.3 新梢长度
        2.1.4 百芽重
        2.1.5 茶树株高、冠幅、基部茎粗
        2.1.6 叶面积
        2.1.7 叶片光合作用
        2.1.8 叶片叶绿素含量
        2.1.9 叶温
    2.2 不同栽培模式‘黄金芽’品种特性表现
        2.2.1 叶色
        2.2.2 叶片日灼情况
        2.2.3 茶苗新梢生化成分
3 讨论与结论

(5)绿色防控技术在茶博园害虫防治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茶产业是我国的民生产业
        1.1.2 茶园害虫与绿色防控
        1.1.3 茶叶的红海产业转变趋势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业生态调控技术
        1.2.2 物理防治技术
        1.2.3 生物防治技术
    1.3 国内茶博园发展概况
        1.3.1 休闲农业与茶博园
        1.3.2 诱虫灯防治茶园害虫研究进展
        1.3.3 粘虫板防治茶园害虫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文章组织结构
第2章 诱虫灯诱杀茶园害虫效果实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试验地点与样方设计
        2.1.3 试验地背景
        2.1.4 调查方法
        2.1.5 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杀虫灯对夜蛾和叶甲类控害明显
        2.2.2 杀虫灯对夜蛾、茶尺蠖和其他害虫诱杀效果比较稳定
        2.2.3 杀虫灯对毒蛾、茶尺蠖和蓑蛾年持续效应好
        2.2.4 杀虫效果月增长量趋势分析
        2.2.5 杀虫效果月增长率趋势分析
        2.2.6 对天敌益虫(寄生蜂、瓢虫等)的杀伤力较小
    2.3 讨论
        2.3.1 杀虫灯对夜蛾控害总效果最好
        2.3.2 杀虫灯对茶尺蠖总效果突出
        2.3.3 杀虫灯对叶甲类和其它类防治总效果相当
第3章 粘虫板诱杀茶园害虫效果实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地概况
        3.1.3 试验设计
        3.1.4 调查方法
        3.1.5 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色板防治对天敌数量造成一定影响
        3.2.2 诱虫效果分析
        3.2.3 田间防治效果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绿色防控技术对茶博园经济效益影响初步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统计数据计算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茶园单位面积新增产量和产值比较分析
        4.2.2 茶园单位面积投入用工量比较分析
        4.2.3 茶园单位面积物资投入比较分析
        4.2.4 茶园单位面积新增纯收益比较分析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2.1 新型绿色防控技术和设备的发展
        5.2.2 击破绿色贸易壁垒,实现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间作对茶树物理和化学防御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茶树复合生态环境研究
        1.3.2 豆科/禾本科与茶树间作对茶树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1.3.3 不同间作模式下茶树物理和化学防御变化研究
        (1)物理防御
        (2)化学防御
        1.3.4 害虫引起不同间作模式下茶树抗虫机制的研究概况
        (1)害虫诱导茶树挥发物研究
        (2)茶蚕的研究概况
        1.3.5 茶树的抗虫机制及评价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
        2.3.1 植物样品
        2.3.2 土壤样品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茶苗生长速率测定
        2.4.2 土壤基本理化指标测定
        2.4.3 茶叶品质指标测定
        2.4.4 茶树物理和化学防御指标测定
        2.4.5 茶树营养物质指标测定
        2.4.6 茶叶挥发物成分测定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间作模式下茶树土壤养分和茶叶营养物质的变化
        3.1.1 不同间作模式下茶树土壤养分变化
        3.1.2 不同间作模式下茶树叶片营养物质变化
        3.1.3 不同间作模式下茶树生长速率变化
        3.1.4 不同间作模式下茶树生长及叶片营养物质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
    3.2 不同茶树间作模式下茶叶品质变化
        3.2.1 不同间作模式下茶叶生化成分变化
        3.2.2 茶树不同间作模式下茶叶香气成分变化
        3.2.3 不同间作模式下茶叶品质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
    3.3 不同间作模式下茶树物理防御和化学防御变化
        3.3.1 不同间作模式下茶树物理防御的变化
        3.3.2 不同间作模式下茶树物理防御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3.3.3 茶蚕引起不同间作模式下茶树化学防御的变化
        3.3.3.1 茶蚕引起不同间作模式下茶树次生代谢物质变化
        3.3.3.2 茶蚕引起不同间作模式下茶树挥发物变化
        3.3.4 不同间作模式下茶蚕引起茶树化学防御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
4 讨论
    4.1 不同间作模式下茶树营养物质变化及其抗虫性
    4.2 不同茶树间作模式下茶叶品质变化
    4.3 不同间作模式下茶树物理和化学防御变化
        4.3.1 茶树物理防御变化
        4.3.2 茶树化学防御变化
        4.3.2.1 虫害诱导茶树次生代谢物质变化
        4.3.2.2 虫害诱导茶树挥发物变化
    4.4 不同间作模式下虫害引起茶树防御的驱动机制研究
        4.4.1 种间竞争对茶树防御的影响机制
        4.4.2 生物侵害对茶树防御水平的影响机制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乔木林间种茶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茶、林间作的发展现状
2 乔木林间种茶可以提高茶叶质量, 提高经济效益
3 茶林间作对生态的影响
4 结语

(8)飞来紫茶的生态栽培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栽培模式
    1.1 遮荫处理
    1.2 覆盖处理
    1.3 茶林间作
2 生态栽培措施对紫茶品质的影响
3 结论

(9)茶林间作与茶园生态维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茶林间作
    1.1 茶林间作的发展
    1.2 茶林间作对茶园生态的影响
        1.2.1 茶林间作可以对茶园中的小气候产生影响
        1.2.2 茶林间作可以有效促进茶树成长、提升茶树品质
2 茶园生态维护
    2.1 茶园生态维护要求与目标
    2.2 茶园生态维护内容
    2.3 茶园生态维护模式
3 结语

(10)基于SEM的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驱动因素研究 ——以安溪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图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生态茶园
        1.5.2 纯茶园
        1.5.3 茶园生态建设行为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生态茶园及其生态效应研究
        2.1.1 关于生态茶园模式的研究
        2.1.2 关于茶园生态建设技术的研究
        2.1.3 关于生态茶园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的研究
    2.2 茶园生态环境价值研究——参照森林外部性
        2.2.1 关于经济外部性及其内在化政策的研究
        2.2.2 关于森林外部性及补偿机制的研究
        2.2.3 关于茶园生态服务功能的研究
    2.3 生态行为驱动机理与农户生态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2.3.1 关于生态行为驱动机理的研究
        2.3.2 关于农户生态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2.4 文献评述
3 茶园生态建设现状分析——以安溪县为例
    3.1 茶叶种植环节的业态情况——基于福建茶业背景的分析
    3.2 实证研究区域概况——安溪县
    3.3 生态茶园的生态环境价值评估
        3.3.1 评估指标选择
        3.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3 生态茶园环境价值评估结果
    3.4 茶园生态建设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3.4.1 茶园生态建设模式
        3.4.2 茶园生态建设推广方式
        3.4.3 茶园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
        3.4.4 茶园生态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3.5 农户在茶园生态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3.5.1 农户对茶园生态模式的选择困难
        3.5.2 农户面临茶园生态建设的复杂利益关系
        3.5.3 农户在茶园生态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3.6 本章小结
4 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驱动因素研究的理论框架
    4.1 理论基础
        4.1.1 行为理论
        4.1.2 动机理论
        4.1.3 外部性理论
    4.2 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存在外部性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4.3 外部性内在化政策在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驱动应用中的理论困境
        4.3.1 税收与补贴政策理论的应用与局限性
        4.3.2 企业合并政策理论的应用与局限性
        4.3.3 规定财产权政策理论的应用与局限性
    4.4 外部性影响下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驱动因素研究的理论框架
        4.4.1 农户行为与农户生态行为特征
        4.4.2 外部性影响下的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模式
        4.4.3 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的驱动因素假设
        4.4.4 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驱动因素的作用路径假设
        4.4.5 外部性影响下的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驱动因素研究整体框架
    4.5 本章小结
5 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驱动变量设计与安溪县样本数据收集
    5.1 测量变量设计
        5.1.1 茶园生态状况的测量变量设计
        5.1.2 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的测量变量设计
        5.1.3 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潜在驱动因素的测量变量设计
    5.2 问卷设计
    5.3 数据收集
        5.3.1 研究样本选择
        5.3.2 数据收集方式
        5.3.3 样本问卷情况
    5.4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4.1 茶园生态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5.4.2 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5.4.3 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潜在驱动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样本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驱动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
    6.1 信度检验
        6.1.1 茶园生态状况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6.1.2 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6.1.3 政策驱动因素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6.1.4 需求驱动因素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6.1.5 生态意识驱动因素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6.1.6 资源与能力驱动因素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6.1.7 成本收益驱动因素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6.1.8 发展期望驱动因素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6.2 效度检验
        6.2.1 茶园生态状况测量量表的效度检验
        6.2.2 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测量量表的效度检验
        6.2.3 政策驱动因素测量量表的效度检验
        6.2.4 需求驱动因素测量量表的效度检验
        6.2.5 生态意识驱动因素测量量表的效度检验
        6.2.6 资源与能力驱动因素测量量表的效度检验
        6.2.7 收益驱动因素测量量表的效度检验
        6.2.8 期望驱动因素测量量表的效度检验
    6.3 本章小结
7 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路径实证分析——基于安溪县的样本数据
    7.1 研究方法的选择——结构方程模型计量分析
        7.1.1 结构方程模型的概念与用途
        7.1.2 结构方程模型的数学模型
        7.1.3 分析软件与模型适配度指标选择
    7.2 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相关变量
    7.3 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驱动潜在变量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7.4 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驱动因素及其作用路径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
        7.4.1 结构方程模型的初步拟合与评价
        7.4.2 结构方程模型的逐步修正与确定
    7.5 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关键驱动因素与作用路径识别结果
        7.5.1 关键驱动因素识别结果
        7.5.2 作用路径识别结果
    7.6 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驱动因素识别结果的讨论
        7.6.1 政策因素的讨论
        7.6.2 需求因素的讨论
        7.6.3 生态意识因素的讨论
        7.6.4 资源与能力因素的讨论
        7.6.5 成本收益因素的讨论
        7.6.6 发展期望因素的讨论
    7.7 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对生态状况驱动作用识别结果的讨论
    7.8 本章小结
8 推动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的政策建议
    8.1 提高茶园生态建设政策的针对性
        8.1.1 统一规划茶园适宜区
        8.1.2 规范生态茶园基本标准
        8.1.3 加快生态茶园的林权颁证步伐
        8.1.4 实施事后奖补的生态补偿措施
        8.1.5 加强茶园生态环境执法
    8.2 健全生态茶叶消费的市场引导机制
        8.2.1 开展茶叶生态认证
        8.2.2 明确生态茶叶特征
        8.2.3 引导生态茶叶消费
    8.3 增强农户茶园生态意识与建设能力
        8.3.1 引导农户树立正确的茶业发展观念
        8.3.2 支持共性实用生态技术研究
        8.3.3 加强生态茶园示范网点建设
        8.3.4 加大茶园生态建设与管理培训力度
    8.4 完善优质高效的茶园生态服务体系
        8.4.1 指导成立生态服务组织
        8.4.2 推进茶园连片生态建设
        8.4.3 开展统一茶园生态管理
    8.5 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茶园发展模式
        8.5.1 发展茶区生态农业综合体
        8.5.2 建设生态茶庄园
        8.5.3 优化茶园复合种养经济结构
    8.6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9.2.1 可能的创新之处
        9.2.2 存在的不足之处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茶林间作对茶园生态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茶林复合栽培模式及应用现状[J]. 陈美丽,王熙富. 安徽农业科学, 2021(13)
  • [2]茶园间作对病虫害防控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刘瑜,疏再发,邵静娜,何卫中. 茶叶通讯, 2021(01)
  • [3]福建茶园景观规划与评价体系研究[D]. 叶凌颖.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4]日照茶区‘黄金芽’幼苗松茶间作的效应研究Ⅱ.‘黄金芽’茶苗生长状况及新梢叶片生化成分[J]. 侯剑,刘波,尚晓阳,于谦,韩晓阳,张丽霞. 山东农业科学, 2020(04)
  • [5]绿色防控技术在茶博园害虫防治中的研究[D]. 唐兆旭.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4)
  • [6]间作对茶树物理和化学防御特性的影响研究[D]. 吴婷婷. 海南大学, 2020(02)
  • [7]乔木林间种茶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分析[J]. 张怡,杨静,李海燕.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06)
  • [8]飞来紫茶的生态栽培模式探讨[J]. 徐吉祥,陆望星,代风玲. 广东茶业, 2018(03)
  • [9]茶林间作与茶园生态维护研究[J]. 沈亚骏. 福建茶叶, 2018(01)
  • [10]基于SEM的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驱动因素研究 ——以安溪县为例[D]. 高水练.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茶林间作对茶园生态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