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office小姐的时尚装备(论文文献综述)
朱美姝[1](2021)在《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苏联解体以来,西方世界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美国自认为赢得“冷战”,从此可以独霸世界,然而,也就是不到三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阔步前进,美国反而陷入了政治分裂和经济混乱,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问题日益凸显。笔者恰在特朗普执政四年期间的两年在美国从事田野调查工作,亲身体会到美国式民主制度日薄西山,以土地开拓为原动力的美式经济走向尽头,美国社会种族主义矛盾空前尖锐。在此时刻,我们研究美国当年的西部边疆开拓个案,就会发现美国兴盛发展的历史时机和动力,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美国开疆拓土的资源枯竭,移民动力消退,最终会导致以个人主义和利润为核心的西方民主失去生产方式的支撑。这些历史经验和制度问题对世界各国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域外经验。笔者在美国俄勒冈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期间,十分有幸搜集到了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家族的档案、日记和信件,通过对现今依然居住在俄勒冈大学所在地——尤金的里奇菲尔德家族后人的访谈,我发现这个家族史非常典型记录了从踏上这片新土地到美国独立、从西进运动到世界大战、从战后美国的崛起到今天的三个主要历史过程,理查德·里奇菲尔德的三支祖先,因为不同的原因踏上这片大陆,后来在美国西部开发中移民俄勒冈。真正的历史是无数个人的生命史,正是在所有人的具体行动中,逐渐产生了历史的必然性。家族史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从个人生命史的角度去观摩这场巨大的历史盛宴,而里奇菲尔德家族史的独特性就在于他们自觉地保留并留传下来每一个时代主要家族成员的个体经历,通过采访、收集、记录这些个体经历,我们向中国读者展示出美国西部移民前后直到今天,这个移民家族在美国的生活:包括独立战争期间他们对旧世界的厌恶和对新世界的渴望,而他的后代,又站在另一个起点,视父辈建造的世界为反抗的对象。这一过程将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第一章主要介绍我的田野对象,通过对俄勒冈尤金地区的了解,就能更准确地了解里奇菲尔德本人以及他的故事,了解这个家族在美国西部移民历史中的典型意义和特殊位置。第二章主要依照历史先后顺序,记录并探讨了里奇菲尔德家族最早移民美国的先祖,提出他们原来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特征对来到美国的影响。第三章主要展示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美国后,白人在开拓殖民地,掠夺印地安人土地方面的历史细节,这些田野材料再现了美国社会制度建立初始阶段土地问题和种族问题的关系。第四章展示了里奇菲尔德家族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经历的具体活动,这段历史的意义就在于经过美国独立战争,里奇菲尔德的先辈决定“西进”。第五章和第六章记录了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西部的具体过程,记录了当事人的后代如何看待父辈们历尽艰辛,逐步获得土地并赢得社会地位的过程。第七章是在通过以上田野调查和文献回顾后,我们深入研究里奇菲尔德家族史的意义和问题,而这主要是通过对里奇菲尔德本人进行访谈研究来完成的。笔者经过连续两年对里奇菲尔德本人的访谈和连续三年对其家族文献的收集整理,完成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从这个家族史中可以看出,每一个成员既是参与者,又是敬畏的观众。如果童年和青春期的经历植根于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那么每一代人的青春期矛盾既相似又不同,历史运动是每一代人的集体创造。对于失去自己土地、仪式和传统起源的移民国家来说,回溯家庭的历史具有文化认同的意义。1840年以后,有陆陆续续的东部和中部移民迁往俄勒冈州,他们起先是骑马和马车,然后通了铁路、水运。这中间发生了许多故事,其中就包括里奇菲尔德的先辈们,这也是美国疆域一步一步西进的过程。在这一时期,俄勒冈对于美国来说是西部边疆,具有外来文明和土着文明交界的边疆特征,西进过程也是美国人真正形成的过程,在对土地的掠夺中,诞生了美国式的民主社会。笔者观察美国西部边疆开拓史的主要视角是土地。从印第安人手中获得土地的不正义性,到为了独立从英国人手中夺取土地的正义性;大到争夺土地的战争,小到土地的投机与兼并,可以说,美国的历史就是土地发展的历史。土地不仅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矛盾的转移。当最后一块边疆被占据以后,土地开拓之路关闭了,国内的矛盾不能再依靠新的土地来转移。特朗普当选总统,反映了美国民主派和共和派前所未有的分歧,国内的宗教矛盾、移民矛盾、贫富差距、性别矛盾一并爆发,但问题的根本在于土地。美国土地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是商品,而不是“国有”或“集体所有”,美国移民开拓土地到哪里,那里就是美国的边界。来到新大陆的每一个人,都是从土地买卖开始的,他们跳过了旧大陆将土地和民族、土地和文化联系起来的阶段。因此,美国土地的问题深深隐藏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中。新教思想所蕴含的资本主义精神,形成了美国土地价值观和企业家文化,认为土地真正唯一的价值,是可以买卖并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商品。土地成为投机的目标。当然,积累财富的道路之所以畅通无阻,是因为他们有一块富饶的大陆。但是,随着西部边疆开拓时代的结束,西部再也没有更多的自由土地,对自由土地的无止境追求导致资本和领土扩张,对自由经济的无止境追求产生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危机。
丁俊[2](2021)在《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30年代是上海家庭迅速拥抱现代文明的时期,对此时期家装设计历史的梳理有助于认识当时的社会物质文化与生活状态。本文聚焦于1930年代的上海家装设计,从纸媒入手,展开关于其如何走向现代的路径研究。首先,梳理相关历史文献,了解纸媒是如何传播和表述现代家装设计内容的;其次,以图像和文本分析的方式探讨当时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与模式;再次,基于不同层面的具体个案,归纳具有现代特征的家装设计之实践与推广方式;随后,从技术和材料方面寻找支撑现代家装设计的保障因素;最后,讨论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历史意义。通过史料挖掘和分析发现,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有赖于媒介建构、观念引导、实践与推广、技术和材料保障几方面的共同作用。第一,上海纸媒影响了人们对于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解。一方面,上海报刊频繁关注流行时尚,并转载欧美和刊登本地新式的家装设计图像,形成家装设计实践的案例参考;另一方面,上海报刊登载大量文本,提供了家装设计实践的观念引领和知识支撑。第二,人们普遍推崇面向现代生活的家装设计理念与模式。人们将家庭进化视为民族进化的基石,并在此基础上提倡“美术化”、“简约化”、“经济化”的新式生活理念,以及从“繁复美”转化为“单纯美”的设计美学观;在表现模式上,人们认为装饰样式的革新、空间功能的完善和物理环境的改进是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具体表现;为此,大量支撑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知识获得了传播。第三,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还在于多维度的实践与推广。文章从作为消费者的精英阶层、连接消费与生产的家装展览会、开展家装设计的实践者三个维度出发,选取多个具体个案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上海城市精英家庭呈现出引领潮流的装饰风尚;家装展览会以“模范样板”引导了装饰动向;中西设计师和业余实践者基于自身背景展现了多元设计手法。第四,文章探讨了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技术和材料保障。其中,以新式里弄住宅、城市公寓、花园洋房为代表的居住建筑为功能化的家庭布置提供了基础。以电镀“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以简洁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电为家庭美化提供了保障。还有品类多样的室内建材和卫浴设备使得开展家装设计具备了基础条件。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具有多重历史意义。一方面,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是以多维度实践与推广为核心的系统化要素交替出现,并共同推进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历史比较的视野中,文章认为其意义在于从理性化、整体性与合理化设计方面推进了“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此外,从新生活方式、室内秩序和室内形式方面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杜明莉[3](2021)在《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chapter5-8)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本报告分析、总结了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朗费罗列传》第5-8章内容,英译汉)的翻译过程和翻译心得。朗费罗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最重要的集大成者之一,戏剧家、翻译家、域外游记作家,新英格兰文学的翘楚,是“世界文学”与彼时新兴的美国本土文学联系的枢纽。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第5-8章节部分主要记录朗费罗首次游欧洲,布伦瑞克的婚姻生活,文学基础的奠定,哈佛的召唤和再游欧洲等四章内容。此文本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用以再现人物的生平经历和事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基于此,本文在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对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所涉及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同时,通过对朗费罗传记的翻译,使读者对朗费罗的文学人生有更清晰的理解和认知,有助于朗费罗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本次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翻译任务描述,介绍了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的研究背景、原作简介、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实践报告结构。第二部分是翻译理论综述,分析了文本类型理论的发展历程、文本类型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文本类型理论对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指导意义。第三部分是翻译过程描述,分别介绍了译前准备、译中难点与译后校对。第四部分是翻译方法与翻译实践分析。因是传记文本,用以再现人物的生平经历和事迹,汉译时要重真实和全面。鉴于此,笔者采用了一系列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比如直译法、意译法、增译法和省译法等。第五部分为结论,包括翻译实践收获、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蔡慧君[4](2020)在《广东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汉英编译岗实习报告》文中提出地球各板块间日益紧密的联系,使得新闻这一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成为了各国家与地区相互了解与交流的头号工具。在通过新闻了解国外最新消息的同时,我国同样将新闻作为一种外宣途径,中国日报、南方英文网等英语新闻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出,为想要了解中国的国外人士提供了便利。笔者在省级外宣平台广东广播电视台(Guangdong Radio and Television,GRT)进行了为期五个月的实习(2019年3月15日至8月23日),主要负责Guangdong News Now节目广播电台版每日英语新闻稿的编译工作。该节目的新闻内容主要选自前一日的新闻,每周轮岗的中文主编确认选题后,由新闻编译岗实习生完成编译工作,最后交由外籍主编兼主播审核校对、打磨润色。本报告基于笔者本人的实习情况及单位、岗位等背景信息,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以负责编译的百篇每日英语新闻稿件为例,将笔者本人的编译稿件与外籍主编润色后的实际播出稿件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汉英新闻编译的相关原则与技巧。针对新闻编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如新闻结构安排、文化特色词汇、文化意象对立的词汇等,笔者提出删减、结构重建等解决策略。本实习报告一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实习情况介绍,交待相关背景;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第三章着重描述编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实践过程及译后审校反思等;第四章为编译实例分析,通过将交际翻译理论与编译新闻相结合,分析理论指导作用,由此引出解决策略,以实例为佐证,阐明具体翻译方法的运用;第五章为实习经验总结及笔者的心得体会。基于本次实习经历,笔者认为,新闻编译者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及新闻敏感度,增强对源语和目的语的应用能力及双语转换能力;充分了解源语和目的语背后的文化差异与逻辑思维差异;秉持负责任的态度完成每一篇编译稿件。
杨茜[5](2020)在《社科文本Beauty around the World-A Cultural Encyclopedia(节选)汉译客观性再现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世界“美”之文化百科全书》是一本介绍世界各地审美观的文化百科全书,阐释了人类在各种文化背景下如何追求“美”以及对“美”的探索。本篇翻译实践报告基于《世界“美”之文化百科全书》(Beauty around the World—A Cultural Encyclopedia)部分内容的汉译过程而撰写,从词汇释义、语境分析和语义逻辑处理三个层面探讨社科文本汉译中的客观性再现问题。社科类文本具有内容客观科学、语言规范严谨、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句式复杂、逻辑严密等特点,由于初译过程中因词汇释义不准确、语境分析不深入、语义逻辑处理不恰当等问题影响了文本信息的忠实传递,未能体现原文严谨客观的文体风格,无法实现文本的客观性再现。针对词汇释义不准确问题,提出了专词专译、名词化结构转化和词义适当增补三种解决方案;针对语境分析不深入问题,提出了情景语境转化、文化语境传递和语言语境判断三种解决方案;针对语义逻辑处理不恰当问题,提出了句式重构、语态转换和句式紧缩三种解决方案。通过翻译实践和案例分析,表明以上翻译策略和方法对提高译文质量,进而实现文本客观性再现有较好的效力,对社科文本汉译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张运琦[6](2020)在《面向设计扶贫的四川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自然、人文资源丰富,且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是四川省主要贫困区,在如今文旅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下,以民族文化为内核的特色旅游商品开发,不仅能因地制宜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基于设计扶贫相关政策,针对四川少数民族地区,聚焦于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在扶贫中的可行性与高效率,研究与时俱进的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的方法与可持续的产业链路径,挖掘旅游商品扶贫的快捷性和长效性,达到扶贫“造血”良性循环发展。首先从四川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情况及扶贫现状出发,确定以四川省凉山州为本次研究的重要地域。其次,对民族旅游商品定义范畴、分类及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民族旅游商品的发展趋势与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商品的实际情况,找到民族旅游商品与设计扶贫结合的突破口,明确课题的研究重点。然后,通过案例分析得出少数民族的技艺向旅游商品转化且要实现扶贫的功能的经验阻碍,就此运用用户访谈、问卷法、情境构建法等方法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重点对民族文化受众、扶贫对象的特征及需求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前期研究内容,提出扶贫导向下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的评价模型及原则,并从参与方式、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产业链的搭建、营销与品牌四个方面探索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扶贫的有效途径,并以参与方式与文化在产品中的表现层次为切入点,提出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路径。通过研究表明,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开发及其产业链的搭建,需要以扶贫对象本身技能为起点,逐渐拓展其他能力,才能有效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能达到扶贫“造血”良性循环发展,是脱贫奔康的关键途径之一。选取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研究的设计对象,透过对当地旅游发展及民族文化的梳理与分析,探索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开发的契机,以彝族火把节文化与彝族传统刺绣技艺为目标文化资源,密切关注扶贫对象的生存来源与需求,结合当今文旅融合消费市场背景下的创新设计,以期能为广大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周莹[7](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认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林莹莹[8](2020)在《基于用户行为触点的办公椅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办公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目前市场上的办公椅跟不上时代变化,大量消费者关注到自身的健康问题,不满足于办公椅的现状。为了跟上时代的变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满足用户的喜好,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提高用户体验是关键,办公椅的设计需要以现代职场人士的核心需求为前提,设计师需要深入观察用户的行为特点,洞察关键触点,增强用户体验,才能提升产品竞争力。本文基于服务设计理念,从用户行为领域出发,首先进行用户研究,通过访谈与问卷调研,观察用户在使用办公椅过程中的行为习惯,深入分析用户行为特征,建立用户画像,获得用户行为触点。其次,在办公场景中,分析不同活动阶段下用户与产品的接触点,将触点进行梳理并寻找关键触点,获取用户真正需求。接着,基于Kano模型,对用户需求进行属性分类,对功能进行优先级排序,量化用户对需求的满意度,能够精准的捕捉设计方向,筛选出不同类型触点中的关键并进行触点品质优化设计。最后,进行办公椅的产品实践设计与总结。通过用户行为触点的研究,能够辅助产品定义,有利于设计师解决问题,提升用户满意度。本文以办公椅设计为例,将服务设计的方法运用于产品的设计研究中,验证了从用户行为触点出发的可行性,为设计师提供办公椅的设计方向,提升用户体验,这也是本文主要的创新所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于峰[9](2019)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文中研究指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次年,英国工程师毕晓普就将磁石式对讲电话带入上海租界。此后的六十多年,上海租界电话交换技术经历了磁石制、共电制和自动电话制三种制式发展阶段,管理模式从许可证经营发展到特许专营,电话经营公司主体也随着技术的演进而转换。本文在全球电话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以技术史和跨国史的视角,依托有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和美商上海电话公司的一手史料、同时期电信专业人士的专着和学术论文,以及上海租界工部局董事会档案、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和北华捷报等核心史料,探讨并重构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的历程,分析每一次技术升级和重大改造背后的多种成因及其得失。研究发现,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演进过程中,发明专利、设备制造商、跨国公司以及租界当局行业监管等内外因素对其最终技术路径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上海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研究中,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研究发现,1930年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的竞争中,以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为代表的新兴跨国企业,依靠共电式电话向旋转式电话升级过程中对专利技术的垄断以及跨国资源整合优势,在租界“自治”行业规制下,通过干预本地工部局董事会选举和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政治,巧妙规避了英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战胜了遵从于传统投资型的英国企业,最终获得上海租界四十年电话特许经营权。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的海外飞地,无疑为这场东-西方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冲击与回应提供了一个竞技场,脱胎于朝贡体系的国民政府,沦为多元利益诉求中的一个“棋子”,无力改变租界自治下的政治走向与结局。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绪论部分,首先阐述选题的意义,引出论文的主线——从技术与制度两个层面来考证上海租界电话史,进而探讨西方近代科技文明在租界发展的历史遗存及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启示。在梳理学界研究现状和成果的同时,重点介绍文献分布情况,新史料的发现以及考证方面所做的工作,明确本论文的目标及其研究方法。以中西交通史视角来看,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次西学东进的过程,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扩张下的一块“飞地”,在这场东西方文明碰撞中无疑充当着“桥头堡”,发挥了示范效应。正因如此,租界电话史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科技“内史”,而应当将电话技术放在东西文明交汇的文化透镜下进行审视与反思。在第1章中,笔者用有限篇幅,简单介绍了上海租界形成与治理模式,探讨了上海租界与宗主国之间内在制度沿革与文化脉络,为后文探讨行业规制的发端、发展与演进提供了一个语境。其中,兰宁的遗着《上海史》让我们直接触碰到上海公共租界那段“隐蔽”的历史时空。作为上海租界电话史研究,论文将对电话技术的研究限定在1877-1943这66年时间跨度内,对其技术和行业规制的演变进行梳理和考证。但从历史沿革来看,电话技术脱胎于电报,早期的电话线路即为电报线路,监管制度同样脱胎于电报的管理方式,这使得研究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在电话技术本身,而应将研究领域延展到电报,尤其是工部局电报公务网向电话网整体升级改造这一历史事件。在租界早期有关电话的报道中,电报工程师毕晓普是一个活跃人物,已有的研究对此着墨不多。笔者从史料出发,对其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引入、试验、应用推广及商业化运营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客观评价;同时,重点介绍了上海租界在电话早期与电报共生时期的发展状况,考证了上海租界磁石式电话发展进程中所特有的两种技术形态——“简式”磁石式与“复式”磁石式。这是第2章的主要内容。第3章探究的是上海租界电话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三十年的发展期。在这段时期,租界电话经历了从磁石式、共电式和自动式三种制式技术的演进。文献的梳理和考证成为了本章的重要工作。研究发现,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从磁石式向共电式演进中,华洋公司选择了一种由爱立信公司生产的“改进型”磁石与共电混合模式作为过渡。这一发现,颠覆了早期国内学者对我国电话技术演进形态的认知。同时,对变局中自动式电话技术的梳理,使得华洋公司电话技术演进的脉络以及每一次路径选择变得更为清晰。尽管海外学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关注并深入研究跨国公司的全球影响力及其内在运作机制,但在中国租界史的研究中,跨国公司这条“巨鳄”却一直处于“潜伏”的状态,鲜有学者关注。第4章填补了这一空白,对两大跨国公司,即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与爱立信公司的海外对决,及其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自动式升级中路径选择的影响做了探讨。《爱立信公司大事记》、《I.T.T.:The Management of Opportunity》等西方史料和外文专着,为本章的跨国史学研究提供了材料。第5章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将整个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笔者从工部局董事会会议纪要一手史料出发,考证了不同时期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特点与得失。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依托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详细分析并再现了1930年租界电话特许权之争背后的国际政治因素、跨国公司的利益角逐以及工部局自治等多元利益的博弈,从制度上掀开了披在西方政治文明身上的神秘外衣。大英帝国殖民时期的海外贸易,仍然以维护本国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但是,由于租界自治的出现,原有的利益格局已经打破,多元利益的博弈已经形成,最终资本的力量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6章是结语部分,通过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规制演进的历史研究,给出对租界电话发展史的总体评价。
余璇[10](2019)在《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中人物形象的审美再现 ——《口红:校园喜剧》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表明菲茨杰拉德被盛誉为美国20世纪小说界的翘楚、“爵士时代的代言人”。《口红:校园喜剧》是美国导演约翰·康西丁于1927年请菲茨杰拉德为女星康斯坦斯·塔尔梅奇量身定制的一个剧本,最后以短篇小说的形式保存在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这是菲茨杰拉德出于对电影艺术的爱好而进军好莱坞的第一部作品,菲茨杰拉德在文中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传递了审美价值,因此本论文以此篇小说为素材进行翻译实践。在中西方译学发展史上,翻译与美学始终密不可分。翻译美学从美学视角研究翻译,将翻译过程当做一个审美过程。朱光潜、钱钟书、林语堂等人对有关翻译与语言美学的立论和对翻译美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而刘宓庆则将翻译美学理论化。对文学作品而言,尤其是以华丽风格着称的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美的认识、对美的价值的衡量以及对美的再现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本文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框架,在翻译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完成《口红:校园喜剧》的翻译实践。考虑到原文塑造了颇具吸引力的人物形象,本文把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审美再现上。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层面对译本中人物形象的审美再现进行分析,从描写人物时使用的语音、词汇、句法方面和意象、意境、风格方面分别进行具体翻译讨论,通过“择善从优”的主旨性对策使译本表现出与原文一致的审美价值与审美情感,以此探究美学对翻译的指导作用,为其他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借鉴。
二、office小姐的时尚装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ffice小姐的时尚装备(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目的 |
三、选题意义 |
第二节 选题特点、难点和问题 |
一、特点:海外边疆移民研究 |
二、难点:当事人访谈、文献收集和求证 |
三、问题:如何看待美国的土地?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资料简介 |
一、国内研究简介 |
二、国外研究简介 |
第四节 海外田野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 |
一、口述史的方法 |
二、历史文献方法 |
三、民族学田野调查法 |
第五节 逻辑框架 |
第一章 从认识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开始 |
第一节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
一、缘起 |
二、美国新教文明的危机 |
三、三位一体与四位一体的关系 |
第二节 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的成长经历 |
一、他的童年 |
二、他的家庭 |
第三节 从里奇菲尔德家看美国边疆移民的家庭教养模式 |
一、严厉的母亲 |
二、友好的父亲 |
第二章 追寻新的土地:第一代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 |
第一节 格里芬号的到来 |
一、第一代里奇菲尔德家族成员踏上美洲大陆的背景 |
二、教派分歧与家族起源 |
三、荣誉炮兵团的建立和劳伦斯·里奇菲尔德 |
第二节 “神圣共同体”及其经济生产方式 |
一、斯基尤特:最早的落脚地 |
二、巴恩斯特布尔:早期殖民地的开发 |
三、早期移民的主要生产活动 |
第三节 便宜的土地 |
一、从印第安人手里购买土地 |
二、成为年轻的土地所有者 |
三、新的阶级分化和新教主义的削弱 |
第三章 白人的殖民开拓:移民后的里奇菲尔德家族 |
第一节 贪婪的土地掠夺 |
一、边疆线第一次推进的背景 |
二、向西部拓殖 |
三、富饶与浪费 |
第二节 美国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争取经济自由 |
一、美国大革命前的社会分工和英国重商主义的失败 |
二、掠夺土地与操控民主 |
第三节 最自由的民族最革命 |
一、辉格党与托利党斗争影响下的生活记录 |
二、美国发生独立战争的因素 |
第四章 里奇菲尔德先辈经历的独立战争 |
第一节 战争是令人痛苦的:里奇菲尔德的战争日记 |
一、经历战争打响和动乱 |
二、经历恐怖的战争场面和战时生活 |
三、士气大增 |
第二节 法国军队的到来与参战记录 |
一、法国军队的规模 |
二、法国军队的行军路线 |
三、九月——法国军队参战 |
第三节 约翰·麦吉尔弗拉与里奇菲尔德家族的人生交错 |
第五章 危险的旅途:里奇菲尔德家族的幸运之神 |
第一节 俄勒冈的第一批来客 |
一、穿越大平原 |
二、莱伯太太和印第安人的“切手事件” |
第二节 幸运之神 |
一、永远不要走捷径 |
二、阿普尔盖特小道 |
第六章 最后的边疆:里奇菲尔德家族定居俄勒冈 |
第一节 西进运动中的土地政策 |
一、运河与铁路的发展和家族的西迁 |
二、在南达科塔州的宅地 |
三、土地、自由和资本 |
第二节 在俄勒冈州的命运交汇 |
一、乔治·里奇菲尔德和亚查茨印第安人保留地 |
二、威拉米特河谷的繁荣和里奇菲尔德爷爷的铁路爱情 |
三、里奇菲尔德父亲的律师事务所和美国社会家庭结构 |
第七章 额外的问题——理查德·里奇菲尔德的惑与解 |
第一节 里奇菲尔德的家族精神 |
一、国际互助——多元与包容 |
二、崇尚和平——理查德·里奇菲尔德对越战的态度 |
三、一个家族的内生动力 |
第二节 中美建交后里奇菲尔德对中国的访问 |
一、从尼克松到里根——共和党执政理念的转向 |
二、中美建交之旅与理查德的困惑 |
结语 |
一、问题的症结——对自由的追求退化成了自由经济的倡导 |
二、把根扎进土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和意义 |
1.1.1 研究问题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 |
1.2.1 家装设计的核心概念分析 |
1.2.2 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界定 |
1.2.3 对1930 年代的时间界定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关于室内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
1.3.2 国外关于家庭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
1.3.3 上海近代设计史研究的基本情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架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架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作为主要传播途径和载体的1930 年代上海纸媒 |
2.1 报道家装设计的纸媒概貌 |
2.1.1 中文报刊频开专栏 |
2.1.2 英文报纸长期报道 |
2.1.3 其它纸媒偶有涉及 |
2.2 纸媒对家装设计现代性的传播 |
2.2.1 内容传播集中于1930 年代 |
2.2.2 现代家装内容的国际化传播 |
2.2.3 内容传播推进现代家装设计 |
2.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述 |
2.3.1 涉及时间概念的描述 |
2.3.2 对于装饰样式的界定 |
2.3.3 多主题词的混合使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念和模式 |
3.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 |
3.1.1 推崇进化论思想 |
3.1.2 倡导新家庭生活 |
3.1.3 提倡新设计美学 |
3.2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现模式 |
3.2.1 室内空间装饰样式的革新 |
3.2.2 室内空间生活功能的完善 |
3.2.3 室内空间物理环境的改进 |
3.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知识组构 |
3.3.1 现代性家装设计风格的认识 |
3.3.2 现代性家装设计要素的组成 |
3.3.3 现代性家装设计的图纸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家装设计实践与推广方式 |
4.1 精英家庭的时尚引领 |
4.1.1 以电影明星群体家装设计为亮点 |
4.1.2 以文化和工商名人群体家装设计为主体 |
4.1.3 以其它中产人群家装设计为底色 |
4.2 家装设计展览会的社会推广 |
4.2.1 “国货展览会”之“模范家庭”布置 |
4.2.2 “改良家庭展览会”及样板房布置 |
4.2.3 样子间及百货店等商业展示活动 |
4.3 家装设计者的多元探索 |
4.3.1 本土设计师接轨国际设计风格 |
4.3.2 西方设计师带入国际设计经验 |
4.3.3 业余设计者尝试家庭美化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代性家装设计实现的技术和材料保障 |
5.1 新式居住功能模式的兴起与运用 |
5.1.1 城市中新式居住建筑的兴起 |
5.1.2 建筑革新提供的功能化空间 |
5.1.3 水电气入户改善了家庭环境 |
5.2 新奇家居生活用品的配置 |
5.2.1 以“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 |
5.2.2 以简洁化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 |
5.2.3 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用电器 |
5.3 新颖室内建材卫浴的运用 |
5.3.1 墙面饰材以花纸运用较广泛 |
5.3.2 地面饰材流行花砖和马赛克 |
5.3.3 卫浴设备倾向成套进口产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实现的历史意义 |
6.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发生的系统要素 |
6.1.1 从大众纸媒到生活实践的复杂系统 |
6.1.2 多维度实践与推广是系统核心要素 |
6.1.3 家装设计之现代性实现的上海路径 |
6.2 全面推动“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 |
6.2.1 注重生活实效的理性化设计 |
6.2.2 关注系统要素的整体性设计 |
6.2.3 尊重技术条件的合理化设计 |
6.3 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
6.3.1 新生活方式之美 |
6.3.2 新室内秩序之美 |
6.3.3 新室内形式之美 |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chapter5-8)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原作简介 |
1.3 研究现状 |
1.4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1.5 报告结构 |
第二章 翻译理论综述 |
2.1 文本类型理论的发展历程 |
2.2 文本类型理论的主要内容 |
2.3 文本类型理论对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翻译的指导意义 |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
3.1 译前准备 |
3.2 译中难点 |
3.3 译后校对 |
第四章 翻译方法与翻译实践分析 |
4.1 音译法 |
4.2 直译法 |
4.3 意译法 |
4.4 增译法 |
4.5 省译法 |
第五章 结论 |
5.1 翻译实践收获 |
5.2 翻译实践心得 |
5.3 不足与今后努力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翻译实践文本英汉对照 |
附录B 人名及地名表 |
致谢 |
(4)广东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汉英编译岗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1.TASK DESCRIPTION |
1.1.An Overview of Guangdong's English Media and 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 |
1.2.Background of the Internship |
1.2.1.An Overview of Guangdong Radio and Television Station |
1.2.2.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Contents of Trans-editing Internship |
1.3.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editing Internship |
2.THEORETICAL FRAMEWORK |
2.1.Brief Introduction of Trans-editing |
2.2.An Overview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
2.3.News Translation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
3.PROCESS DESCRIPTION |
3.1.Pre-trans-editing Preparation |
3.1.1.Structure of News |
3.1.2.Standards of Trans-editing |
3.2.Trans-editing |
3.2.1.Trans-editing Process |
3.2.2.Technical and Resources Support |
3.3.Post-trans-editing Examination |
4.CASE STUDIES |
4.1.Difficulties in Trans-editing Practice |
4.2.Case Studies:Analysis and Solutions |
4.2.1.Trans-editing of Headlines |
4.2.2.Trans-editing of News Contents |
(1)Addition |
(2)Deletion |
(3)Restructuring |
5.CONCLUSION |
5.1.Reflections |
5.2.Implications |
5.3.Limita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
(5)社科文本Beauty around the World-A Cultural Encyclopedia(节选)汉译客观性再现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任务描述 |
(一)任务来源 |
(二)任务简介 |
二、任务过程 |
(一)译前准备 |
1、术语表制定 |
2、译前资料准备 |
3、文本特征分析 |
4、社科文本客观性及其在翻译中的再现 |
(二)翻译过程的实施 |
1、初译与审校 |
2、翻译问题的界定 |
3、改译与审校 |
三、翻译问题及解决方案 |
(一)影响译文客观性再现的几个问题 |
1、词汇释义不准确 |
2、语境分析不深入 |
3、语义逻辑处理不恰当 |
(二)解决方案 |
1、词汇释义不准确的解决方案 |
(1)专词专译 |
(2)名词化结构转化 |
(3)词义适当增补 |
2、语境分析不深入的解决方案 |
(1)情景语境转化 |
(2)文化语境传递 |
(3)语言语境判断 |
3、语义逻辑处理不恰当的解决方案 |
(1)句式重构 |
(2)语态转换 |
(3)句式紧缩 |
四、翻译实践总结 |
(一)翻译实践的收获与启示 |
(二)翻译实践的局限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原文及译文 |
附录2 术语表 |
致谢 |
(6)面向设计扶贫的四川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相关政策支持 |
1.1.2 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 |
1.2 研究现状 |
1.2.1 设计扶贫研究现状 |
1.2.2 民族旅游商品研究现状 |
1.2.3 旅游商品创意设计扶贫研究现状 |
1.2.4 设计介入扶贫实践案例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意义 |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四川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概述 |
2.1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现状 |
2.1.1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情况 |
2.1.2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方式 |
2.2 民族旅游商品的类型与特征 |
2.2.1 民族旅游商品的类型 |
2.2.2 民族旅游商品的特征 |
2.3 四川民族旅游商品的需求及发展趋势 |
2.3.1 旅游商品的需求 |
2.3.2 旅游商品发展趋势 |
2.4 四川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现状 |
2.4.1 现有民族旅游商品 |
2.4.2 旅游商品设计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3 四川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扶贫需求分析 |
3.1 四川少数民族旅游商品扶贫案例研究 |
3.1.1 “伊玛织绣”品牌 |
3.1.2 “稀扞行动”羌绣 |
3.2 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利益相关者分析 |
3.2.1 利益相关者分析 |
3.2.2 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角色 |
3.2.3 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方式 |
3.3 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受众分析 |
3.3.1 用户需求分析 |
3.3.2 消费情境构建 |
3.4 扶贫相关者的特征与需求分析 |
3.4.1 特征与需求分析 |
3.4.2 参与情境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4 四川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扶贫路径研究 |
4.1 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扶贫评价体系 |
4.2 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扶贫原则 |
4.2.1 以市场为导向 |
4.2.2 以村民为主体 |
4.2.3 差异突出创新 |
4.2.4 系统分层原则 |
4.2.5 可持续性原则 |
4.3 民族旅游商品扶贫实施路径 |
4.3.1 多方参与形成新组织 |
4.3.2 创新思维触发新设计 |
4.3.3 整合资源建立新连接 |
4.3.4 新营销助力民族品牌 |
4.4 民族文化元素创意提炼方式 |
4.4.1 传统纹样的装饰符号化 |
4.4.2 民族色彩的提取时尚化 |
4.4.3 典型构图的产品应用化 |
4.4.4 偏好材质的搭配批量化 |
4.4.5 民族信仰的体验仪式化 |
4.5 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路径 |
4.5.1 设计思维整合创新 |
4.5.2 造型式样有序更新 |
4.5.3 功能契合生活形态 |
4.5.4 用户为中心的理念 |
4.6 本章小结 |
5 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实践 |
5.1 项目背景及参与成员招募 |
5.1.1 项目背景 |
5.1.2 参与成员招募 |
5.2 目标文化选择与分析 |
5.2.1 目标文化选择 |
5.2.2 目标文化分析 |
5.2.3 文化元素提取 |
5.3 扶贫导向下凉山彝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实践 |
5.3.1 产品设计定位 |
5.3.2 文化元素再设计运用 |
5.3.3 产品展示 |
5.4 凉山彝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的扶贫效果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设计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
附录B 四川省贫困县 |
附录C 2019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获奖名单 |
附录D 关于民族元素的旅游商品现状与设计开发的调查 |
附录E 四川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扶贫调研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基于用户行为触点的办公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服务设计的发展 |
1.2.2 用户行为研究现状 |
1.2.3 办公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阐述 |
2.1 用户行为 |
2.1.1 用户行为概述 |
2.1.2 用户行为研究的应用 |
2.2 服务设计 |
2.2.1 服务设计概述 |
2.2.2 服务设计方法 |
2.3 服务触点 |
2.3.1 服务触点类型 |
2.3.2 服务触点应用 |
2.4 KANO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办公椅用户行为触点研究 |
3.1 用户调研 |
3.1.1 用户问卷调研 |
3.1.2 用户访谈调研 |
3.1.3 用户调研小结 |
3.2 用户行为触点获取 |
3.2.1 用户画像 |
3.2.2 用户移情地图 |
3.3 用户行为触点整理 |
3.3.1 洞见地图 |
3.3.2 用户体验地图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办公椅触点品质分析及优化 |
4.1 Kano模型触点品质问卷设计 |
4.2 用户需求类型统计分析 |
4.3 用户需求权值统计分析 |
4.4 办公椅服务触点满意度分析 |
4.5 办公椅服务触点品质优化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办公椅设计实践 |
5.1 产品市场分析 |
5.1.1 产品发展前景 |
5.1.2 竞品分析 |
5.2 产品装置结构分析 |
5.3 产品交互过程分析 |
5.4 产品造型风格分析 |
5.5 办公椅设计方案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工作与新见解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现代办公方式问卷调查 |
(9)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由来 |
0.2 学界研究现状 |
0.2.1 晚清到民国电话史研究 |
0.2.2 当代中国电话史研究 |
0.2.3 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
0.3 文献分布与订正 |
0.3.1 核心史料来源及文献出处 |
0.3.2 《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的订正 |
0.3.3 《上海邮电志》的订正 |
0.4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0.4.1 拟实现的目标 |
0.4.2 方法与路径 |
第1章 租界的形成与治理模式 |
1.1 租界的设立与扩张 |
1.1.1 租界的形成 |
1.1.2 租界的扩张 |
1.2 上海租界的治理模式 |
1.2.1 英美公共租界 |
1.2.2 法租界 |
小结 |
第2章 毕晓普主导下的电话引入(1877-1900) |
2.1 电话发明与海外扩张 |
2.1.1 阶段性特征 |
2.1.2 欧美电话发展情况 |
2.2 毕晓普,上海租界电话第一人 |
2.2.1 租界早期报道 |
2.2.2 电报工程师 |
2.2.3 三次电话试验 |
2.3 两雄相争到东洋专营 |
2.3.1 单线简式磁石 |
2.3.2 单线复式磁石 |
2.3.3 一场有争议的招标 |
小结 |
第3章 欧洲势力扩张下的路径依赖(1900-1930) |
3.1 共电制交换技术 |
3.1.1 汉口路14号 |
3.1.2 远东最先进电话系统 |
3.1.3 多局制 |
3.2 变局中的自动交换技术 |
3.2.1 自动电话概况 |
3.2.2 上海第一个自动台 |
3.2.3 按次计费 |
3.2.4 升级五位号码 |
3.3 安森报告 |
3.3.1 上海电话的悲剧 |
3.3.2 十字路口 |
3.3.3 出售华洋公司 |
小结 |
第4章 美国力量成就技术终极变革(1930-1943) |
4.1 跨国公司的海外对决 |
4.1.1 贝恩与I.T.T. |
4.1.2 海外对决 |
4.2 美商旋转制一统天下 |
4.2.1 旋转制 |
4.2.2 改造工程 |
4.2.3 一市两制 |
4.3 技术演进的终极定格 |
4.3.1 跨国公司组织架构 |
4.3.2 寓管理于会计 |
4.3.3 全球一体化 |
小结 |
第5章 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 |
5.1 1877 -1883,混业竞争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
5.1.1 电报管理模式 |
5.1.2 工部局的抉择 |
5.2 1883 -1908,自然垄断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
5.2.1 改造公务电报网 |
5.2.2 取消电话许可费 |
5.2.3 引入最高限价规制 |
5.2.4 东洋公司最后的抉择 |
5.2.5 特许专营规制的诞生 |
5.3 1908 -1943,契约规制框架下的特许专营管理 |
5.3.1 行业规范 |
5.3.2 调整收费 |
5.3.3 规制中的重大决策 |
5.4 1930 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之争 |
5.4.1 迟到的改革 |
5.4.2 贝恩的警告 |
5.4.3 海外的博弈 |
5.4.4 最后的较量 |
小结 |
第6章 结语 |
附录1 :上海租界电话大事年表 |
附录2 :上海租界电话人物传略 |
附录3 :上海租界电话用户发展情况表 |
附录4 :上海租界电话公司历史沿革示意图 |
附录5 :中、英译名对照表 |
附录6 :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大事记(英文) |
附录7 :柯尔(P.H.Cole)报告(英文)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与学术活动 |
致谢 |
(10)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中人物形象的审美再现 ——《口红:校园喜剧》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Introduction |
Chapter 1 Fitzgerald and "Lipstick: A College Comedy" |
1.1 An Introduction to Fitzgerald |
1.1.1 Fitzgerald's Short Stories |
1.1.2 Previous Studies on Chinese Translation of Fitzgerald's Short Stories |
1.2 An Introduction to "Lipstick: A College Comedy" |
1.2.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Lipstick: A College Comedy" |
1.2.2 Synopsis and Major Characters of "Lipstick: A College Comedy" |
Chapter 2 The Original Text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
2.1 The Original Text |
2.2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
3.1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Aesthetics |
3.1.1 Previous Studies on Translation Aesthetics |
3.1.2 Basic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
3.1.3 Translation Aesthetics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 |
3.2 The Aesthetic Constitution of the Translation Aesthetic Object |
3.2.1 The Formal System |
3.2.2 The Non-formal System |
3.3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in Translation |
3.3.1 The Process of an Aesthetic Activity and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
3.3.2 Strategies of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in Translation |
Chapter 4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of Characters in the ChineseTranslation of "Lipstick: A College Comedy" |
4.1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in the Formal System |
4.1.1 At the Phonetic Level |
4.1.2 At the Lexical Level |
4.1.3 At the Syntactical Level |
4.2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in the Non-Formal System |
4.2.1 Representation of Images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
4.2.2 Representation of Style |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四、office小姐的时尚装备(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D]. 朱美姝.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0)
- [2]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D]. 丁俊. 江南大学, 2021(01)
- [3]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chapter5-8)翻译实践报告[D]. 杜明莉.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4]广东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汉英编译岗实习报告[D]. 蔡慧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5]社科文本Beauty around the World-A Cultural Encyclopedia(节选)汉译客观性再现实践报告[D]. 杨茜.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6]面向设计扶贫的四川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创意设计研究[D]. 张运琦. 西华大学, 2020(01)
- [7]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8]基于用户行为触点的办公椅设计研究[D]. 林莹莹.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9]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D]. 于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10]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中人物形象的审美再现 ——《口红:校园喜剧》翻译报告[D]. 余璇. 厦门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