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中国茶文化新世纪走向(论文文献综述)
赵寅[1](2022)在《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的茶文化教学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在对国际中文教育中的茶文化教学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偏重茶文化教学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不足;偏重文化课中的茶文化教学研究,汉语课中的茶文化教学研究不足;偏重综合性的茶文化教学研究,国别化研究不足;偏重来华留学生的茶文化教学研究,孔子学院茶文化教学研究不足;偏重汉语学习中高级阶段的茶文化教学研究,初级阶段研究不足。
黄闽倩[2](2021)在《生态美学视域下的中国“茶”文化研究》文中认为
陶德臣[3](2021)在《习近平关于茶文化论述的内涵及意义》文中指出习近平关于茶文化论述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明繁荣、外交新局是习近平关于茶文化论述产生的基本背景。习近平关于茶文化的论述已经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茶文化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喝茶是修身养性、提升品位的重要手段;茶产业是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茶文化是增进中外友谊的纽带和桥梁;茶叶是国际商路上的重要输出货品;茶是文明互鉴、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关于茶文化的论述,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有力推进茶产业发展。
蒋敏,舒琴,汪亚钦[4](2021)在《近20年中国茶文化研究概述(续)》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世纪的20年是中国茶文化研究最活跃、成果最丰硕的时期,茶文化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学术领域和研究水平不断提升,研究视野和方法不断扩展和创新,在茶文化基本理论的完善、茶文化学科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突破。文章在回顾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和梳理21世纪以来的中国茶文化研究概况,以期为将来茶文化研究提供参考。
雷伍峰[5](2020)在《从中英茶文化比较看中国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和英国为东西方茶文化代表,中国茶文化更多体现东方人含蓄、内敛的气质;英国茶文化则更彰显人性的张扬和热烈,强调茶文化的功能性和社会性。从两种茶文化形成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入手,分析了两种茶文化的特点和内涵,比较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提出了中国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建议。
江乐[6](2020)在《基于茶文化艺术呈现的舞台服装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茶文化艺术呈现”一词出现于《<中国茶谣>的创意与文化呈现》一书中,是融文学、历史、民俗、传播、音乐、服装、数字媒体、体育、摄影、舞美、陶瓷等于一体,依托特定空间展示茶文化的一门较综合的艺术形式。茶文化艺术呈现是茶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智慧的文化事项随时代发展出的新兴艺术展示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传播的重要路径之一。舞台服装因其身份象征功能和审美功能在茶文化艺术呈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许多茶文化艺术呈现作品内容大于形式,其中的服饰同质化严重,茶文化精髓很难展现给观众。因此,本研究选择探寻“基于茶文化艺术呈现的舞台服装的设计创新之路”作为研究内容。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找出了当今舞台茶服的生存现状与出现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了茶文化艺术呈现视阀下舞台服装的审美维度;通过“茶艺服装”与“舞台服装”的对比研究,探查了基于茶文化艺术呈现的舞台服装设计在材质、图案、色彩、款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通过案例分析法、实践论证法初步找到了其设计创新之路;最后本研究以“黄粱一梦”为主题,进行舞台服装系列作品的探索设计,验证了理论的科学性。综合以上研究可知,目前茶文化艺术呈现下的舞台服装设计在创新、主题设计表达、茶元素设计运用和舞美元素设计结合四个方面存在不足;舞台茶服应具有式样典雅,材质柔和,色系清素,搭配和谐的特点;基于茶文化艺术呈现的舞台服装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地域文化、历史文化、肢体语言和舞台视觉;其设计首先要围绕主题展开,其次要围绕茶元素、舞美元素以及人物动态需求来进行。
郑凌芸[7](2020)在《《湖南茶文化》(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茶文化作为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受到海内外的关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茶文化自成体系,独树一帜。湖南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湖湘茶文化在中华茶文化史上,过去、现在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茶文化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传播与推广,有利于增进国内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茶文化走向世界。本文是一篇关于湖湘地方特色文化的翻译实践报告,所译文本选自《湖湘文库》系列丛书之一的《湖南茶文化》一书。全书共十二章,涵盖了湖南茶史的发展、茶具的种类、湖湘茶俗、茶艺表演的展示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笔者选取第七章“湖南茶俗撷英”进行翻译,并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的观照下,结合信息型文本的特点,探讨信息文化型文本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所选翻译实践文本的主体内容为湖南悠久的茶历史和各式各样的饮茶习俗,笔者重点就如何处理文本中的文化负载词和文化特色句进行案例分析。对于古朝代、古地名的翻译,主要采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对于古人名的翻译,采取直译、增译和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对于称谓的翻译,采取意译、删译和转换的方法;对于茶俗名和四字格的翻译,主要运用意译和模糊化处理的方法;对于文言文、饮茶方式、茶俗礼仪、古诗民谣和历史典故等文化特色句,主要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和意译、长难句拆分的翻译方法。对于信息文化型文本的翻译,需采取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既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也要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以兼顾译文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在此翻译报告中,通过对翻译过程及案例的分析,笔者总结出几点信息文化型文本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期为今后同类文本的翻译工作提供些许参考。
赖小春[8](2020)在《中国茶文化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演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茶文化在促进中国乃至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大数据视角运用可视化计量工具全面考察国内外学界研究中国茶文化的热点与前沿。研究发现:国内研究热点是中国茶文化、生态旅游和茶圣,研究前沿是中国茶文化、日本茶道与包装设计,国际由于核心文献偏少的缘故其研究热点与前沿远少于国内。国内外学界在未来研究中要努力建构中国茶文化"理论化"的科学体系,积极探索中国茶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径。文章全局性研究视角和可视化考察范式以期为学界深入中国茶文化研究提供有用的借鉴价值。
唐巍[9](2018)在《针对新西兰汉语学习者的茶文化教学设计 ——以泰普提尼理工学院夜校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新西兰与中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但目前包括汉语学习者在内的大部分新西兰民众对于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还非常有限。中国是世界茶文化起源地,中国茶文化曾在世界上有过巨大的影响力。新西兰同样是一个具有饮茶传统的国家,有着自身浓厚而独特的茶文化氛围。中新两国茶文化有何异同,如何在新西兰有效开展中国茶文化教学的研究还尚待补充。基于笔者在新西兰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期间的教学实践,本文针对以夜校学生为例的新西兰汉语学习者进行了中国茶文化教学设计。首先,本文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汉语水平、文化背景等基本特征,以及学习者对中国茶文化的现有认知状况、学习兴趣与需求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其次,在跨文化角度下,对新西兰与中国的茶文化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对比与分析。然后,进行了针对新西兰汉语学习者的中国茶文化教学整体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设计,并进行了教学设计的总体展示和个案呈现。最后,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该教学设计在泰普提尼理工学院夜校学生中实施后的结果进行了评价与分析,从反馈中发现问题,并对此进行反思。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改进和提升中国茶文化在新西兰以及海外其它国家或地区的教学与传播提供参考。
盛敏[10](2017)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饮茶史,历经数代传承流变,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和万里茶道等古代商道的拓展,中国茶在海外广泛流布与传播,各国茶饮风俗亦多发端于中国,中国茶叶出口贸易曾红极一时。然而,随着近代以来国力的衰退,中国文化失势,茶叶出口贸易一落千丈。建国以来,中国茶叶出口逐步恢复,但发展缓慢,基本维持在卖原料的低级阶段,出口结构极不合理。学界围绕中国茶叶出口的研究不少,如何突破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瓶颈成为不少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茶文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分三个时期深入探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历史特点及其内在联系,结合世界茶叶贸易中各国茶文化传播的历史经验与案例,对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策略,以期为促进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历史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形式与特点的紧密关联。1.早期的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存在地理与时空上的相关耦合性,陆地是早期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主要路径,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贸易成为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2.近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贸易都经历过历史的辉煌,中国茶文化与接受国文化融合,新的茶文化形态引导和改变着世界的茶叶消费结构和贸易格局。然而,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出口贸易缺乏主动权,当国运衰退之时,茶文化对外传播和出口贸易双双陷入低谷。3.现当代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起步较晚,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力度不够,交流往往成“失语”状态;茶文化对外传播与出口贸易结合不紧密,茶文化对外传播未形成文化产业,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推动有限。从世界各国的茶叶贸易和的茶文化传播来看,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向来不为国人所重视的茶文化和茶叶的宣传普及在各国茶叶贸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进一步突显了茶文化对外传播对茶叶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1.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各国不惜花费巨资在欧美大陆宣传本国茶叶,茶叶宣传促销和茶文化普及成为公认的促销手段,这对英国及殖民地附属国印度、斯里兰卡、日本及殖民地区中国台湾等地的茶叶出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各国早期开展的一系列茶叶宣传活动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引导着世界茶叶消费结构与贸易格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茶叶跨国公司成为世界茶叶贸易的主体,低价竞销引导下的袋泡茶和速溶茶风靡一时。3.全球化时代商业并购现象普遍,非价格竞争成为世界知名茶叶品牌主要竞争手段之一。世界茶叶贸易中茶文化的先导性和前瞻性愈加明显,这可以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美国茶文化复兴”中窥见一斑。以传播学经典理论“拉斯韦尔模式”为基础,本文分析了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要素,并提出了积极有效的传播策略。推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需要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受众等诸要素相辅相成,形成良性的传播运行机制。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应积极发挥不同的作用,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这既需要政府引领、组织主导,同时需要发挥企业的主角作用和强化个人广泛参与。加强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需要让多元主体有效协同与配合,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的成功,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总之,积极推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许多方面大有可为。而加强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也将极大促进茶叶出口贸易。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试论中国茶文化新世纪走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中国茶文化新世纪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的茶文化教学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中文教育中的茶文化教学研究概况 |
2 主要研究问题 |
2.1 茶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界的价值问题 |
2.2 茶文化教学的路径问题 |
2.2.1 从开展茶文化校园活动到开设茶文化课。 |
2.2.2 从设置独立的茶文化课程到依托汉语课堂的茶文化教学。 |
2.2.3 从语言文化目标并行的茶文化课到语言文化目标分离的茶文化课。 |
2.3 茶文化教学的内容与分类问题 |
2.4 茶文化教学的方法与原则问题 |
2.5 茶文化教学的师资培养问题 |
3 国际中文教育中茶文化教学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3.1 研究不足 |
3.1.1 偏重茶文化教学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不足。 |
3.1.2 偏重文化课中的茶文化教学研究,汉语课中的茶文化教学研究不足。 |
3.1.3 偏重综合性的茶文化教学研究,国别化研究不足。 |
3.1.4 偏重来华留学生的茶文化教学研究,孔子学院茶文化教学研究不足。 |
3.1.2偏重汉语学习中高级阶段的茶文化教学研究,初级阶段研究不足。 |
3.2 研究展望 |
(3)习近平关于茶文化论述的内涵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关于茶文化论述的深刻内涵 |
1. 茶文化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
2. 喝茶是修身养性、提升品位的重要手段。 |
3. 茶产业是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
4. 茶文化是增进中外友谊的纽带和桥梁。 |
5. 茶叶是国际商路上的重要输出货品。 |
6. 茶是文明互鉴、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
二、习近平关于茶文化论述的深远意义 |
1. 有助于促进中华茶文化繁荣,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
2. 有助于促进茶产业发展,增强人民致富能力。 |
3. 有助于促进各国茶文化交流互鉴,更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4)近20年中国茶文化研究概述(续)(论文提纲范文)
三、近20年中国茶文化研究概况 |
1. 茶史研究 |
2. 茶文化基本理论研究 |
3. 茶文化新兴研究领域 |
4. 茶文化文献资料汇编与校勘研究 |
5. 茶文化专题研究 |
6. 茶文化学科建设理论 |
四、总结 |
(5)从中英茶文化比较看中国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两种茶文化的形成 |
1.1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 |
1.2 英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 |
2 两种茶文化的特点、内涵和差异 |
2.1 中国茶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
2.1.1 物质与精神追求的高度融合 |
2.1.2 高雅与通俗的融合 |
2.1.3 儒、释、道文化的融合 |
2.1.4 功利与娱乐的融合 |
2.1.5 民族、区域茶文化的融合 |
2.2 英国茶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
2.2.1 具有浓郁的人文气质 |
2.2.2 饮茶器具较为讲究 |
2.2.3 市场以红茶消费为主 |
2.2.4 搭配了各色的茶品和茶点 |
2.2.5 英国人饮茶仪式感强 |
2.2.6 孕育了众多的国际品牌 |
2.3 两种茶文化差异 |
2.3.1 两种茶文化的精神理念追求不同 |
2.3.2 物质层面的追求存在差异 |
3 中国茶文化“走出去”战略思路 |
(6)基于茶文化艺术呈现的舞台服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2 基于茶文化艺术呈现的舞台服装相关概念与现状 |
2.1 茶文化艺术呈现 |
2.2 舞台 |
2.3 舞台服装 |
2.4 关于现代茶文化艺术呈现下的舞台服装的调查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茶文化艺术呈现的舞台服装审美维度 |
3.1 风格之雅 |
3.1.1 雅 |
3.1.2 柔 |
3.1.3 清 |
3.1.4 和 |
3.2 结构之畅 |
3.2.1 角色功能 |
3.2.2 形体表现功能 |
3.3 舞美之美 |
3.3.1 布景 |
3.3.2 化妆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茶文化艺术呈现的舞台服装设计要素 |
4.1 设计构成 |
4.1.1 材质 |
4.1.2 图案 |
4.1.3 色彩 |
4.1.4 款式 |
4.2 设计法则 |
4.2.1 地域文化与舞台服装的审美呼应 |
4.2.2 历史文化与舞台服装的审美关联 |
4.2.3 肢体语言与舞台服装的审美和谐 |
4.2.4 舞台视觉与舞台服装的审美融合 |
4.3 设计方法 |
4.3.1 由主题进入设计 |
4.3.2 围绕茶元素特征设计 |
4.3.3 围绕舞台元素特征设计 |
4.3.4 围绕舞台人物动态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茶文化艺术呈现的舞台服装造型设计实践 |
5.1 “黄粱一梦”茶艺舞台服装设计理念 |
5.2 “黄粱一梦”茶艺服装设计创意构思 |
5.3 “黄粱一梦”茶艺服装的形式美 |
5.4 “黄粱一梦”茶艺服装设计构成 |
5.4.1 结构版型设计东方江南 |
5.4.2 服饰纹样设计清新淡雅 |
5.4.3 色彩设计质朴融合茶色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创新 |
6.1 结论 |
6.2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茶文化艺术呈现下的舞台服装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表 |
致谢 |
(7)《湖南茶文化》(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任务背景 |
1.2 任务意义 |
第二章 翻译文本分析 |
2.1 文本内容 |
2.2 文本特征 |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
3.1 译前准备 |
3.1.1 理解原文本 |
3.1.2 搜集平行文本 |
3.1.3 确定翻译理论 |
3.1.4 准备翻译辅助工具 |
3.2 翻译过程 |
3.2.1 翻译理论的运用 |
3.2.2 翻译步骤 |
3.3 译后审校 |
3.3.1 自我校对 |
3.3.2 他人校对 |
第四章 翻译规范理论框架下的案例分析 |
4.1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
4.1.1 古朝代、地名的翻译 |
4.1.2 古人名的翻译 |
4.1.3 称谓的翻译 |
4.1.4 茶俗名的翻译 |
4.1.5 四字格的翻译 |
4.2 文化特色句的翻译 |
4.2.1 文言文的翻译 |
4.2.2 饮茶方式的翻译 |
4.2.3 茶俗礼仪的翻译 |
4.2.4 古诗民谣的翻译 |
4.2.5 历史典故的翻译 |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
5.1 翻译实践的启示 |
5.2 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翻译任务的原文文本与译文文本 |
附录2 翻译辅助工具列表 |
致谢 |
(8)中国茶文化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演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 语 |
一、中国茶文化计量研究综述 |
二、中国茶文化可视化计量考察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发现 |
1. 文献分布 |
2. 研究热点 |
3. 研究前沿 |
4. 趋势展望 |
结 语 |
(9)针对新西兰汉语学习者的茶文化教学设计 ——以泰普提尼理工学院夜校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 |
1.2.2 茶文化对外传播与推广相关研究 |
1.2.3 对外茶文化教学相关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4 教学设计的概念及模式 |
1.5 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
1.5.1 学习理论 |
1.5.2 教学理论 |
第二章 中国茶文化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
2.1 夜校汉语学习者特征调查与分析 |
2.1.1 调查问卷设计 |
2.1.2 调查对象 |
2.1.3 调查结果 |
2.1.4 调查结论与教学启示 |
2.2 新西兰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简要对比与分析 |
第三章 中国茶文化教学总体设计及个案呈现 |
3.1 教学目标 |
3.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
3.3 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设计 |
3.3.1 讲授法 |
3.3.2 视听法 |
3.3.3 实物演示法 |
3.3.4 情境法 |
3.3.5 讨论法 |
3.3.6 游戏法 |
3.4 教学设计总体展示 |
3.5 课堂教学设计的个案呈现 |
第四章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与反思 |
4.1 中国茶文化教学设计成果评价 |
4.2 教学反思 |
第五章 结语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教学设计前期分析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中国茶文化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调查问卷 |
(10)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贸易研究现状 |
1.1.1 国内研究 |
1.1.2 国外研究 |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1.2.1 相关概念 |
1.2.2 相关理论基础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4.1 研究意义 |
1.4.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早期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
2.1 中国茶传播的主要路径 |
2.1.1 丝绸之路 |
2.1.2 茶马古道 |
2.1.3 万里茶道 |
2.1.4 海上丝绸之路 |
2.2 早期中国茶文化传播与茶叶贸易的历史及主要特点 |
2.2.1 关于早期传播的各种说法 |
2.2.2 早期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贸易的历史 |
2.2.3 早期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主要特点及相互联系 第三章 近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贸易 |
3.1 中国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
3.1.1 北传俄罗斯 |
3.1.2 茶入西欧 |
3.1.3 华茶在欧洲的贸易 |
3.2 中国茶在美洲和非洲的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
3.3 中国茶文化在亚洲地区的继续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
3.3.1 茶在南亚与东南亚的继续传播与出口贸易 |
3.3.2 茶在日本的继续传播与贸易往来 |
3.3.3 茶在朝鲜半岛的继续传播与出口贸易 |
3.4 近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的主要特点及相互联系 第四章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
4.1 现当代世界茶叶生产和贸易格局 |
4.1.1 世界茶叶生产格局 |
4.1.2 世界茶叶贸易格局与变迁 |
4.2 现当代中国茶叶生产与出口贸易 |
4.2.1 现当代中国茶叶生产状况 |
4.2.2 现当代中国的茶叶出口贸易概况 |
4.2.3 现当代中国茶叶出口贸易中的问题 |
4.3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复兴与对外传播 |
4.3.1 台湾茶文化复兴 |
4.3.2 大陆茶文化复兴 |
4.3.3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交流和对外传播 |
4.3.4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中的问题及与茶叶出口的相互联系 第五章 世界茶叶贸易和茶文化传播经验及启示 |
5.1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各国茶叶宣传与茶文化普及 |
5.1.1 各国的宣传经验 |
5.1.2 启示 |
5.2 二战前后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茶叶跨国公司的崛起 |
5.2.1 茶叶跨国公司的崛起 |
5.2.2 英国市场 |
5.2.3 美国市场 |
5.2.4 启示 |
5.3 全球化时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世界茶叶贸易和茶文化传播 |
5.3.1 跨国企业并购茶叶公司 |
5.3.2 美国茶文化复兴 |
5.3.3 全球化时代世界一流茶叶品牌文化分析 |
5.3.4 启示 第六章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要素分析 |
6.1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内容 |
6.1.1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体系 |
6.1.2 中国茶文化的性质与特点 |
6.2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主体 |
6.2.1 政府 |
6.2.2 社会组织 |
6.2.3 企业 |
6.2.4 个人 |
6.3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媒介 |
6.3.1 实物形象 |
6.3.2 书籍报刊 |
6.3.3 广播影视 |
6.3.4 新媒体 |
6.4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受众 |
6.4.1 受众属性与分类 |
6.4.2 东方文化圈受众的文化共通性 |
6.4.3 西方文化圈受众的文化差异性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促进茶叶对外贸易发展的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策略 |
7.1 政府引领茶文化传播 |
7.1.1 纳入国家战略 |
7.1.2 重构茶文化 |
7.1.3 优化传播方式 |
7.2 组织主导茶文化传播 |
7.3 发挥企业的主角作用 |
7.3.1 加强茶文化营销 |
7.3.2 打造中国茶叶品牌 |
7.3.3 细分国际市场 |
7.4 强化个人广泛参与 |
7.4.1 加强人际传播 |
7.4.2 加强个人传播 |
7.5 案例分析--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 |
7.5.1 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事件表 |
7.5.2 案例分析 |
7.5.3 评述 结语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作者简历 |
四、试论中国茶文化新世纪走向(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的茶文化教学研究述评[J]. 赵寅. 福建茶叶, 2022(01)
- [2]生态美学视域下的中国“茶”文化研究[D]. 黄闽倩.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3]习近平关于茶文化论述的内涵及意义[J]. 陶德臣. 农业考古, 2021(02)
- [4]近20年中国茶文化研究概述(续)[J]. 蒋敏,舒琴,汪亚钦. 中国茶叶, 2021(03)
- [5]从中英茶文化比较看中国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现[J]. 雷伍峰. 蚕桑茶叶通讯, 2020(05)
- [6]基于茶文化艺术呈现的舞台服装设计研究[D]. 江乐.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7]《湖南茶文化》(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郑凌芸. 湘潭大学, 2020(02)
- [8]中国茶文化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演进分析[J]. 赖小春. 新闻知识, 2020(01)
- [9]针对新西兰汉语学习者的茶文化教学设计 ——以泰普提尼理工学院夜校学生为例[D]. 唐巍.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2)
- [10]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D]. 盛敏.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