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关系将更快发展

越中关系将更快发展

一、越中关系将更加迅猛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宋建欣[1](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南海争端”主要是指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文莱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上存在的争议与分歧。改革开放后,针对南海声索国对南海岛礁的大肆侵占以及美、日等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频繁干预,中国共产党主要从外交、经济、军事、法律等多个层面着手,坚定地维护中国南海主权权益,为解决南海争端、维护南海和平做出了卓越贡献,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与勇气。本研究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坚持问题导向,搜集和挖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文献、报刊文本、国外相关文献等资料,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以及交叉研究等方法,从宏观透视和微观探究的双向逻辑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具体策略与实践展开较为系统全面的考察,并在总结经验与反思不足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尝试性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对策及启示。具体来讲,本论文主要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与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问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创新之处与不足。这部分内容系统地回答了为何开展本研究、如何开展本研究等问题,为本文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第二章是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南海争端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介绍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是开展本研究的逻辑前提。这一部分主要从产生根源、基本内涵与现实状况三个层面来介绍南海争端的基本方面。首先,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地缘因素以及法律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南海争端产生的根源。其次,从岛礁主权问题、海域划界问题、海洋资源问题以及“航行自由”问题四个层面论述了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最后,概括了南海争端的现状,即域外大国继续干预,域内国家磋商合作,整体局势依然严峻。第三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这一部分主要从历史依据、法理依据、理论基础以及现实基础四个维度来阐释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与基础。中国对南海诸岛的最早发现与命名、持续开发与管制,国际社会对中国南海主权的承认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历史依据。适用于处理主权争端的国际法原则、与南海问题有关的具有法律性的国际条约以及相关中国法律为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理论依据。晚清政府、国民政府以及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有效维护南海主权权益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南海局势的发展态势,在不同历史阶段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政策,并将其落实为了具体实践。本部分主要从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四个向度梳理与概括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本章与第四章共同构成了全文的核心部分,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本章主要从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四个方面爬梳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所作的大量工作。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具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即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顺利完成北部湾划界、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以及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本文在系统梳理与分析中国共产党南海维权实践内容的基础上,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基本经验概括为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这四个方面。最后,本文从南海问题的现状出发,并结合过去中国共产党在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较具针对性地提出了此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四点启示: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友好关系、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PHAM THI HOAI THU(范氏怀秋)[2](2019)在《《越南Plus电子报》涉华报道研究(2013-2018年)》文中研究表明中越关系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越关系在任何时候都是受关注的话题。近年来,中越两国经济发展迅速,两国关系更加安稳。两国的全面合作与互相帮助关系不仅体现在政治、军事,经济等硬实力上,也体现在社会文化软实力上。两国政府都致力于推进建立良好关系,以16金字“睦邻友好,全面协作,长期安稳,面向未来”为宗旨,以“四好”——“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为方针。在21世纪,越南政府将中国定位为“战略伙伴和全面合作”的关系。两国连续多次进行交流活动和正式访问。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跨国媒体迅速发展,国际传播的效果越来越明显,越南媒体对中越两国交往的新闻报道也逐渐增加。大众传媒塑造着整个媒体空间,通过报道一个国家的信息构建了人们对该国家的想象,并引导舆论,塑造了人们对这个国家的认知和态度。可以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闻网站在塑造国家总体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越南媒体,对探析越南关于中国的认知和看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越南Plus电子报》2013年至2018年的涉华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和个案分析,选取其国际版、政治版和友谊桥梁版上的涉华报道进行量化分析,发现总结这些新闻报道的特点和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探索该媒体建构了怎样的中国国家形象,以及它是如何呈现中国的,并提出相关建议。本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从新闻报道频率、报道议题、报道题材、信息来源、报道态度等方面对《越南Plus电子报》涉华新闻报道的总体情况进行归纳分析。第二章是分析这些涉华报道的议题特点,包括政治与军事、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最后一章主要是通过话语分析探索《越南Plus电子报》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论述《越南plus电子报》对中国的认知特点,并对《越南plus电子报》提出相关建议。研究发现,《越南plus电子报》涉华报道频率较高,主要以客观中立和积极友好的态度来处理有关中国的新闻报道,总体塑造了中国友好的政治外交形象,但也有政治腐败、环境污染等消极的方面。总体看来,《越南Plus电子报》涉华报道较为客观公正,在今后的报道中,该媒体应保持这种客观态度,丰富有关中国的新闻报道题材,提高越南人民对中国的全面认知,并采取建设性的态度报道相关争议问题,促进中越两国友好关系和共同发展。

吴清香[3](2016)在《越南中国观的发展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越中两国山水相连、交往历史悠久,本文对时期阶段的划分主要在考虑越中两国历史相关、相似的前提下,以越南国内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变化的不同时期为基础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封建时期(1858年以前)、法属殖民地时期(1858-1945)、抗法、抗美战争时期(1945-1975)和越南统一后(1975年至今)。封建时期,由于长期的相互交流以及不平等地位,此时的越南中国观围绕着中华文化、封建体制、历史名人、风土人情等关键词逐渐形成,这来源于儒教等中华传统文化的输入、“天朝”、“中心”等封建中国自我认知的影响,以及越南使臣等沿途的所见所闻。此时的越南汉化特征明显,以封建中国为榜样,承认封建中国为天下中心。法属时期,由于文字、书籍等在越南各阶级的普及和使用以及西方思想的传入,越南中国观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这一时期,中国仍然是值得依赖的对象,这种依赖来自于阮朝统治者们希望得到清朝不断的军事援助,以及通过维持政治、科举、教育等中华传统模式来最大限度的限制法国文化的传播。虽然当时的中国正值衰退和落后,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引起了越南新知识分子的重视,并成为越南从知识改革运动到后来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动力。抗法抗美时期,越南和中国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南得到了中国的无私、大量的援助,“同志加兄弟”成为两国关系的真实写照。一个强壮的、聪明的以及正在快速成为具有深远国际影响的大国形象在越南面前展开,中国成为越南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国家的榜样。即使到60年代后期越中矛盾萌芽时期,这种形象仍未有较大改变。从1975年开始,此后的十余年时间由于发生持续的矛盾和冲突,越中关系不断恶化,影响了中国在越南中的地位和形象。随着1991年两国关系正常化,尤其是在信息沟通更加便捷的现今社会,中国的崛起已是世界的共识,中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愈加深远,日渐强大的中国在诸多地方是越南学习的榜样。纵观以上各历史时期,越南受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始终带有复杂性、矛盾性等特征,但受世界格局的变化、政治互信的程度、人文交流日趋密切、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等影响,也正不断向多样化、理性化的方向发展。虽然当前越中间还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但无论如何,相互包容、和平共处的发展思路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加深理解、形成彼此正确和客观的认识,对实现和平共处、共赢发展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越南国会发表演讲时指出:“中越两国人民‘共饮一江水,早相见、晚相望’,古有互通互鉴之道,近有共御外敌之情,今有振兴繁荣之业。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经受了历史岁月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是双边关系发展的不竭动力。”相信通过两国及两国人民的进一步交往,必定能够树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观念,为越中两国的友好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李飞[4](2016)在《浅析越南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利益考量》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10月5日,美国、日本等12个国家结束《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的谈判,达成了TPP贸易协定。越南于2010年加入TPP的磋商,并最终成为创始成员国之一。TPP作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政治层面又有经济层面的考虑,其中遏制中国崛起是一个不容否认的目标。越南是与中国山水相连的邻邦,然而近年来,其与

阳茂庆[5](2016)在《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各国,通往印度洋的西南通道,区位优势十分突出。近年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不断深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等,给西南边境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使西南边境地区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对外开放的前沿。长期以来,西南边境地区人口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如跨境民族问题、跨境婚姻问题、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等等,但是,从地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很少。随着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区域的屏蔽效应逐渐减弱,西南边境地区的人口现象变得更加复杂,改变着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论文以西南边境地区为研究范围,以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数据,分别选择中缅边境腾冲县、镇康县、耿马县、沧源县,以及中越边境麻栗坡县、马关县作为访谈及问卷调查区域,并在查阅大量文献及历史资料的前提下,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借鉴人口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民族学等理论,运用GIS空间信息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南边境地区总人口、跨境民族人口、流动人口的空间格局演变机制、影响等进行了探讨。论文的结论为中国更好地建设西南沿边经济带,以及推动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按照研究的内容,论文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对边境地区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对关键概念进行了辨析;第二部分,由于边境地区的特殊性,论文对西南边境地区地缘环境的变迁、特征、趋势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西南边境地区总人口、民族人口、流动人口1990、2000、2010年三个时点的人口空间格局进行静态描述和动态比较,分析其演变特征;第四部分,分析了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引致机理和影响,总结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规律和特点。总体上看,论文主要有3个特色。第一,从国内外研究现状看,从地理学角度对边境地区人口研究的成果很少,对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将弥补边境地区人口研究内容上的缺陷,进一步丰富人口地理学理论体系;第二,结合边境地区的特殊性,首次将地缘环境作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因素进行分析,突破了人口空间格局影响因素研究的传统范式;第三,在人口再分布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自然变动引致指数和机械变动引致指数,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自然环境决定了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基本格局;(2)经济发展是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根本动力;(3)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与地缘政治经济环境关系密切。由于西南边境地区特殊的地理区位,地缘政治经济环境在人口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口的空间格局会随着地缘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4)跨境民族的人口空间格局将长期存在,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不可阻挡;(5)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较为活跃,但引致力均衡,引起人口空间格局变化的外力不足;(6)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呈现以下主要特征:第一,人口总体增长缓慢,逐渐显现人口集聚现象。第二,跨境民族人口空间格局稳定,人口性别比偏低。第三,流动人口增长迅速,空间格局变化较大。第四,人口增长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第五,人口增长并没有对自然环境带来压力,反而刺激了自然环境承载力的加大;第六,人口主要集中于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导致外出人口快速增加;第七,外出人口和户口待定人口的持续增加给边境安全带来威胁。

陶越英[6](2015)在《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越南经济转型和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越南共产党1986年在越南开启并实施了革新开放的进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越南的革新开放事业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与此同时,也面对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集中探讨1986年至今近30年越南革新开放过程中经济转型及经济问题,目的是总结经验,更好地直面挑战,探寻越南未来发展新路子,实现越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30年来,越南面临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双重任务,本文在集中探讨越南革新开放的背景、过程及原因,分析越南近30年来经济模型转换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总结相关经验和教训,回顾和综述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就有关越南革新开放所取得的成就、越南在推进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实践以及处理二者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对越南革新开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缺陷作了深入剖析,借鉴相同经济体经济转型和发展的经验,结合越南经济转型和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越南革新开放,建立更加完善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目的是实现越南经济持续稳定、高效发展。本文结构分为七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提出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标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在对有关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集中探讨越南革新开放过程中,经济模型转换和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第三章集中对越南近三十年来经济模型转换及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与转换过程进行分析。第四章总结国际上有关经济模型转换及经济发展的经验。重点是对与越南相似的经济体如中国、原苏联以及原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的经验进行分析和比较,吸取相应的经验,以便不断完善越南的经济发展模型。第五章对越南经济模型转换及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评估。第六章提出促进越南经济模型转换及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第七章是研究结论和展望。本文的主要贡献是较系统地论述了越南的革新开放进程及其阶段特征;对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的本质作了分析;对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改革绩效作了评价;提出了深化革新开放的相关建议。

罗希[7](2015)在《21世纪初老挝对华政策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中老关系发展越来越迅速。伴随着两国党和政府建立的方针政策,两国关系呈现出长期稳定、相互信任、友好合作、全面发展的态势。1961年4月25日是一个对中老两国都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老挝与中国在这一天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标志着中老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了七八十年代,两国关系呈下滑的走势,双方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少。1989年是一个转折,从这一年开始两国关系又逐渐恢复正常。从刚开始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到后来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都充分说明了双方合作关系得到了全面恢复和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合作领域比之前有所扩大。进入21世纪以后,整个国际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并且日趋稳定。在国际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下,中国和老挝的政治关系、文化交流、经济增长、军事合作等方面的交流发展也不断的深入。中老两国有共同的发展目标,走同样的发展道路,都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老两国的国家性质相同,人民生活水平大致相同,拥有共同的理想目标,除此之外,中老双方都坚持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友好原则,并且以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所以两国都将致力于为发展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研究老挝对华政策的发展历史。笔者将其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研究,第一阶段是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老挝对华政策;第二阶段是90年代至21世纪初,笔者对每一阶段的老挝对华政策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第二章探讨21世纪初老挝对华政策制定的主要背景,分别从国内背景、国际背景以及中老关系发展的需求三方面进行了探讨。第三章笔者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分析了21世纪初老挝对华政策的主要内容。第四章笔者分析了21世纪初老挝对华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第五章笔者对老挝对华政策的走向进行了分析,首先研究了老挝对华政策的影响因素,其次对老挝对华政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最后是论文的结论部分。在这一部分中,由于中老关系的发展历经坎坷,建立关系之初一直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此部分主要针对这些问题深入研究相应的对策和方案。论文主要运用了大量的举例论证法,对老挝对华政策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证。运用定量分析法,分析老挝对华政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对比分析法研究了老挝对华政策自建交以来发生的曲折变化,除此之外,论文还运用了理论分析法以及数据分析法。

阮青进(NGUYEN THANH TIEN)[8](2015)在《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研究(1991-2014)》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的国际与地区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国际关系与合作已经成为一个与世界各国利益密切相关的因素。在合作过程中,各国各民族或多或少对国际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通过发展国际关系与合作,各国也能够从中得到政治和经济利益。冷战结束后,在国际关系中,除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关系以外,各国政府也日益重视文化交流与合作。而且,文化交流的作用在国际关系中越来越彰显。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的友好关系基础上得到发展。反过来,文化交流的发展也有助于推进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关系以及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并且,通过文化交流,各民族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从而使得自己文化更加丰富多样。此外,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文化交流还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载体,为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提升国家的形象和扩大影响力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关于在文化交流领域内的关系研究也就成为了国际关系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这项研究工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各个国家在文化交流中所采取的战略以及形成的实际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说对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到目前为止,中国与越南学术界对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国在政治外交和经贸领域的合作上,而很少涉及中越文化交流的专门研究。鉴于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研究的现状,本文试图对这一阶段的中越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两国文化外交政策、两国文化交流的基础和历程、两国文化上多领域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探讨,形成关于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文化交流合作较为系统的认识。同时,本文也对新时期两国文化交流作出评价,并为进一步促进今后两国文化交流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和一些思考。整篇论文是由绪论、主体部分六章和结论构成的。绪论部分分别介绍了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等内容。第一章是邦交正常化以前中越文化交流回顾。中越文化交流有悠久的历史。两国是山水相依的邻邦,具有便利的交往条件。众所周知,中越两国人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了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交流。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两国文化交流已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连绵不绝。交流活动有助于两国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增进彼此之间的互相了解。因此,这一部分对历史上两国文化关系的发展历程与取得的成就的问题进行了回顾。与此同时,该部分也陈述了中越文化交流的暂时中断以及两国文化交流恢复的过程,在纵观中越文化关系史的基础上来分析当代两国文化合作的经验教训。第二章论述了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文化交流的基础。在新时期中越两国政治关系快速恢复和发展的同时,两国领导人也十分重视双方文化交流活动。双方领导已经对推动两国文化交流的发展达成了共识。两国政府签署了文化协定以及各项文化协定实施计划,为双方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提供法理依据。这就为中越文化交流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在当今国际关系中,文化外交在各国对外政策中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国家为推动本国文化走向世界,在国外扩大自己的利益和影响力而制定了文化外交战略。同时,各国政府还为成功实施文化外交的战略而提出了多个措施,大力利用文化软实力来实现国家利益。中国和越南也不是例外。因此,本文分别对中国文化外交以及越南文化外交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中越文化外交战略与两国文化交流活动的关系。不难看出,文化外交战略的关键就是对外文化交流的战略。换言之,文化交流是文化外交的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国的文化交流活动大部分是在文化外交战略的指导下而展开的。从此角度看,可见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文化外交战略也就是两国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第三章对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文化交流的历程进行了探讨。纵观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文化交流的历程,可以把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两国邦交正常化至20世纪90年代末(1991年至1999年),中越文化交流经历了一个从迅速恢复到全面发展的阶段。二是自2000年至今,中越文化交流的规模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在两国政府指导下,双方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极为密切,交流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论述了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从中越两国在教育、影视、图书出版、文学艺术、体育、旅游、青年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过程的探讨,可见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文化交流活动较为活跃。交流的内容及形式丰富多样,多层次,多色彩,交流的规模越来越大,交流的程度越来越深化。这就充分表明两国政府及文化管理部门已经把双方所签署的文化协定和文化协定实施计划全面落实,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的各个项目。可以说,两国间在文化领域上的交流与合作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在两国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留下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如中越文化交流不平衡,一些来自历史问题的障碍对双方文化交流合作产生不利的影响等。第六章是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文化交流的评价与思考。笔者认为,在研究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国间关系时,中越两国学术界主要集中探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交流合作问题。他们对两国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几乎还没进行深入研究和做出评价。因此,在本文的最后一章,在上文所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力图对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国文化交流做出初步评价,并为进一步加强两国间文化交流合作提出一些思考及建议。结论部分对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文化交流的成就与存在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强调,同时再次肯定文化交流对促进中越两国文化和中越友好关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黎氏碧[9](2015)在《中越边境经济贸易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自1991年越中两国恢复正常关系后,双方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和加强,越中边贸从此也不断得到发展。主要表现在越中边贸发展的规模逐年上升、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层次越来越高,以及边贸进行的方式与主体不断变化。边境贸易占两国贸易中的比重提升已体现了边贸对两国贸易发展的重要补充作用。笔者认为,两国边贸能够有以上的发展原因在于两国有特殊的地缘优势、历史悠久、传统友谊、尤其是两国经济互补性强的特点、及两国政府对边贸提供了很多优惠。越中边贸的发展已对两国经济贸易、及政治关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是维护边境地区的稳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是推动货物交换的规模,扩大国内市场,促进企业的发展以及产品销售,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最后是边境贸易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补充。越中边贸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但21世纪越中睦邻友好与全面合作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会为两国边贸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两国政府为了进一步发展越中边贸应加大努力改善产品质量,加强边贸的管理,规范边贸经营秩序以及协调的机制。此外,还应要继续加强边贸的经济、贸易合作关系,每年定期组织双边领导会晤,建立省级和市县级领导合作机制,交流合作方向和创造便利条件,让双方企业的贸易活动、投资和旅游合作得到更健康的发展。双方需要努力合作,及时解决双边贸易活动,特别是边境贸易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同时注重发展服务贸易如过境商品运输、旅游等。两国还应重视越中边贸口岸的建设因为这些地区会为即将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起到桥梁作用。这样发展下去,越中边境一定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姚骋[10](2014)在《中越关系视野下的我国边境城市功能变迁 ——以广西凭祥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功能一般由国家赋予,是指城市为服务国家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要求承担相应的任务。边境城市,作为特殊的城市类型,其功能的性质与内涵不仅受到本国制约,还深受国际关系大环境的影响。中越边境城市作为中越关系中重要的地缘因素,曾是中越两国冲突的导火索,也是两国合作往来的重要场域。中越关系的变化发展时刻改变着中越边境城市的功能,从最初的朝贡通道到军事战场、再到经济合作平台。以中越关系历史发展为主线,探讨中越边境城市的功能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的中越边境城市为研究重点,在一般性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越关系背景下的边境城市功能形成、变迁,以及功能变迁的特点和意义。本文的分析框架如下:第一章,利用地缘政治理论和次国家行为体理论为本论题进行理论层面的解释,建立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中越关系视野下的我国边境城市功能的一般性研究,以中越关系史为线条梳理边境城市功能的形成和变迁。第三章至第五章,进入案例分析阶段。第三章选取桂越边境城市——凭祥作为案例分析对象,对其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经济现状做出概述。第四章,分析凭祥传统城市功能的表现、特点及意义。第五章,分析凭祥在中越关系新时期下功能的升级与拓展、特点及意义。最后的结语部分,梳理全文的论证过程,概括研究结论。通过研究得出,中越边境城市功能随中越关系的变化发展发生着变迁,中越关系正常化前后分别表现出对外防御和对外开放与合作的不同特点,且不同历史时期里各功能强弱也有不同。此外,边境城市功能一直伴随中越关系变化而被动的调整与适应。随着中越关系进入新时期,两国更多的合作为边境城市带来功能的升级和拓展,而边境城市将在两国关系中有更多的主动参与。

二、越中关系将更加迅猛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越中关系将更加迅猛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
    2.1 南海争端的产生根源
        2.1.1 历史因素
        2.1.2 经济因素
        2.1.3 地缘因素
        2.1.4 法律因素
    2.2 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
        2.2.1 岛屿主权问题
        2.2.2 海域划界问题
        2.2.3 海洋资源问题
        2.2.4 “航行自由”问题
    2.3 南海争端的现实状况
        2.3.1 域外国家继续干涉
        2.3.2 域内国家磋商合作
        2.3.3 整体局势依然严峻
第3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
    3.1 历史依据
        3.1.1 最早发现与命名
        3.1.2 持续开发与管治
        3.1.3 国际社会的承认
    3.2 法理依据
        3.2.1 相关国际法律
        3.2.2 相关中国法律
    3.3 理论基础
        3.3.1 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
        3.3.2 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
    3.4 实践基础
        3.4.1 晚清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3.4.2 国民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3.4.3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第4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1978-2012)
    4.1 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
        4.1.1 主权宣示与外交抗议
        4.1.2 反对域外大国的干预
    4.2 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
        4.2.1 执行国家海防战略
        4.2.2 发展南海军事力量
        4.2.3 实施军事维权行动
    4.3 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
        4.3.1 开展南海科学考察
        4.3.2 逐步开发南海资源
        4.3.3 修建南海基础设施
    4.4 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
        4.4.1 确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4.4.2 与南海各国建立双边对话合作机制
        4.4.3 与东盟建立政治与安全互信机制
        4.4.4 建立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
        4.4.5 利用法律手段维护南海主权权益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
    5.1 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5.1.1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5.1.2 倡导“双轨思路”解决争端
        5.1.3 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
    5.2 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
        5.2.1 升级南海行政建制
        5.2.2 改革海上执法体制
        5.2.3 推进南海岛礁建设
        5.2.4 加速南海资源开发
    5.3 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
        5.3.1 与南海各国建立多领域务实合作
        5.3.2 倡导“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5.3.3 稳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
    5.4 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
        5.4.1 警告与拦截擅闯中国南海的美舰美机
        5.4.2 推动中国同域外大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第6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
        6.1.1 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
        6.1.2 顺利完成北部湾的划界
        6.1.3 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
        6.1.4 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
    6.2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经验
        6.2.1 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
        6.2.2 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
        6.2.3 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6.2.4 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
    6.3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启示
        6.3.1 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合作关系
        6.3.2 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
        6.3.3 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
        6.3.4 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2)《越南Plus电子报》涉华报道研究(2013-2018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中国学者对中越关系及国家形象的研究
        (二)越南学者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越南Plus电子报》介绍
        (二)研究问题
        (三)样本选择
        (四)编码设计
        (五)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创新点
第一章 《越南Plus电子报》涉华报道(2013-2018)总体情况
    一、新闻报道频率
    二、新闻议题分析
    三、新闻体裁分析
    四、信息来源
    五、涉华报道的表达态度分析
第二章 《越南Plus电子报》涉华报道(2013-2018)议题特色
    一、政治与军事
        (一)政治议题
        (二)军事议题
    二、经济贸易
    三、社会生活
    四、科技
第三章 《越南plus电子报》涉华报道中国总体情况分析及建议
    一、《越南plus电子报》涉华报道建构的中国总体情况
        (一)中国友好的政治外交
        (二)中国发展中隐藏危机
    二、《越南plus电子报》对中国的认知特点
        (一)十分重视中国议题
        (二)中国议题的主要态度倾向
        (三)中国的主流话语的变化
        (四)“一带一路”政策的认知
    三、《越南plus电子报》涉华报道相关建议
        (一)保持客观公正态度
        (二)丰富涉华新闻报道题材
        (三)采取建设性态度报道两国间的争议问题
        (四)两国媒体应增进交流和学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越南中国观的发展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重点、思路及方法
    五、创新之处和存在的困难
第一章 相关概念、理论及阶段的划分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认知
        二、国家间的认知
        三、观
        四、中国观及越南中国观
        五、相互依存
    第二节 相关理论分析框架
        一、越南对中国的认知
        二、相互依存理论
        三、大国崛起理论
    第三节 阶段的划分
第二章 封建时期(1858年以前)越南的中国观
    第一节 越南中国观形成的外部环境
        一、政治思想
        二、服饰
        三、教育
        四、科技
        五、艺术
        六、宗教
        七、外交
        八、“华夷”思想
    第二节 越南中国观的影响因子及体现
        一、越南古籍透露出的中国观
        二、越南有关此时期的近现代书籍透露出的中国观
        三、越南文学作品(燕行诗)对此阶段中国观的描述
    第三节 此时期越南的中国观
        一、中国地大物博,拥有壮美的风景以及悠久的历史
        二、封建中国是文明古国,文化、宗教等对越南影响深远
        三、北方政权是“统治者”和“入侵者”,“宗藩关系”迫不得已
        四、封建的中国是“横暴”帝国,越南的反压迫斗争从未间断
    小结
第三章 法属殖民地时期(1858—1945年)越南的中国观
    第一节 越南中国观形成的外部环境
        一、越中国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革命思想在越中两国萌芽
        三、越南知识分子的思想从华夷观转化为国家民族意识
        四、华人大量移民越南
    第二节 越南中国观的影响因子及体现
        一、史书中的记述
        二、越南的文学作品
        三、越南指称中国人的术语
        四、中国文学作品的越译版
        五、华人在越南的活动
    第三节 此时期越南的中国观
        一、中华文化是“天下正统”
        二、中国仍是“表面上”的宗主国
        三、中国已成为弱国
        四、华人是越南经济的真正控制者
        五、在越南的华人是一个团结的群体
        六、中国人吃苦耐劳,并有极高的民族自尊心
    小结
第四章 越南抗法、抗美战争期间(1945-1975)越南的中国观
    第一节 越南中国观形成的外部环境
        一、新成立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内忧外患
        二、胡志明主席实施一系列国内治理政策
        三、胡志明对蒋介石政府阴谋的识别和应对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成立
        五、越中共产党之间的互助关系
    第二节 越南中国观的影响因子及体现
        一、越中共产党有着共同的革命目标
        二、新中国对越南的大力帮助
        三、越南报刊对越中关系的赞美
        四、越南文献对中国无私帮助的由衷感谢
        五、越南诗歌中的颂扬
        六、越中在抗美战争中的分歧
    第三节 此时期越南的中国观
        一、“同志加兄弟”
        二、“中国阴谋论”
    小结
第五章 越南全国统一后(1975至今)越南的中国观
    第一节 越南中国观形成的外部环境
        一、华人问题
        二、边界问题
        三、柬埔寨问题
        四、越南加快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步伐
        五、关系正常化后两国关系日趋紧密
    第二节 越南中国观的影响因子及体现
        一、越南教科书
        二、纸质报纸
        三、互联网渠道
        四、越南政要的言论
        五、越南学术界对中国的研究
        六、孔子学院
        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越译版
    第三节 此时期越南的中国观
        一、日渐强大的中国在诸多方面是越南学习的榜样
        二、中国是世界军事强国
        三、中国商品的质量令人担忧
    小结
第六章 越南中国观的演变
    第一节 越南中国观的演变特征
        一、复杂性
        二、矛盾性
        三、多样化
        四、理性化
    第二节 越南中国观的演变原因
        一、世界格局的变化
        二、政治互信的程度
        三、人文交流
        四、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
        五、越中两国关系本身的变化
    第三节 越南中国观的演变路径
第七章 当前越南人中国观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个人访谈
        一、访谈准备
        二、访谈内容
        三、访谈结果分析
    第二节 调查问卷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描述性统计
        三、调查结果
        四、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普通民众与政府官方“中国观”差异
        一、中国观的差异
        二、差异的原因
结论
附录A 越中两国历史年代对照表(前2879年至今)
附录B 古地图上的越南
附录C 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组图)
    C1. 音乐
    C2. 建筑
    C3. 文字
    C4. 服装
附录D 中国文化在现代越南社会的体现(组图)
    D1. 书籍
    D2. 横匾、对联
    D3. 节日
附录E 越中友谊(组图)
参考文献
    一、越南语文献
    二、中文文献
    三、英文文献
    四、相关网站
致谢

(5)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实际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重点难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3 研究述评
    1.6 相关概念
        1.6.1 边界与边境
        1.6.2 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
        1.6.3 人口空间格局
        1.6.4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
第二章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地理环境
    2.1 研究区域范围界定
    2.2 西南边境地区自然地理环境
        2.2.1 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
        2.2.2 大江大河贯通接壤邻国
        2.2.3 矿产资源丰富
        2.2.4 气候条件多样
    2.3 西南边境地区人文地理环境
        2.3.1 区位条件优越
        2.3.2 经济发展状况
        2.3.3 民族与人口
        2.3.4 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
第三章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的地缘环境演变
    3.1 1949年以来西南边境地区地缘环境演变
        3.1.1 中缅地缘政治经济环境的演变
        3.1.2 中老地缘政治经济环境的演变
        3.1.3 中越地缘政治经济的演变
    3.2 西南边境地区地缘政治经济演变的特点及机制
        3.2.1 西南边境地区地缘政治经济演变的特点
        3.2.2 西南边境地区地缘政治经济演变的机制探讨
    3.3 西南边境地区地缘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第四章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
    4.1 西南边境地区人口概况
    4.2 西南边境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过程
        4.2.1 人口空间格局的静态描述与动态比较
        4.2.2 人口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
    4.3 西南边境民族人口空间格局演变
        4.3.1 西南边境地区民族人口基本概况
        4.3.2 民族人口空间格局的静态描述与动态比较
        4.3.3 民族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特征
第五章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
    5.1 流动人口基本概况
        5.1.1 流动人口
        5.1.2 西南边境地区流动人口概况
    5.2 流动人口空间格局的静态描述与动态比较
        5.2.1 西南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空间格局的静态描述
        5.2.2 西南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空间格局的动态比较
    5.3 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特征
        5.3.1 流动人口数量总体持续增长,部分流动人口指标起伏较大
        5.3.2 由外来人口为主向外出人口为主转变,外来人口以省内流动为主
        5.3.3 流动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异大
    5.4 对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总体评价
第六章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机理
    6.1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机制研究
    6.2 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引致因素
        6.2.1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自然环境引致因素
        6.2.2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经济发展引致因素
        6.2.3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历史、社会和政治引致因素
        6.2.4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文化引致因素
        6.2.5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地缘引致因素
        6.2.6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国际引致因素
    6.3 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机理
        6.3.1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一般规律
        6.3.2 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引致机理
        6.3.3 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机理分析
第七章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
    7.1 人口空间格局与边境社会、经济、安全的关系
        7.1.1 人口空间格局与经济发展
        7.1.2 人口空间格局与自然环境
        7.1.3 人口空间格局与社会和谐
        7.1.4 人口空间格局与国家安全
    7.2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对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7.2.1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7.2.2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对区域生产力布局的影响
    7.3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7.3.1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7.3.2 对社会管理的影响
    7.4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7.4.1 研究方法
        7.4.2 计算结果及评价
    7.5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7.5.1 对边境地区传统安全的影响
        7.5.2 对边境地区非传统安全的影响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与展望
    8.2 建议
        8.2.1 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契机,科学规划西南边境地区国土开发空间
        8.2.2 结合区域实际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实现人力资源与生产力的协调
        8.2.3 加大对边境地区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软硬发展环境
        8.2.4 加强国际合作,引导跨境人口合理流动
        8.2.5 加快研究制定专项人口管理法律法规,为人口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附录

(6)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越南经济转型和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标和内容
    1.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有关经济发展模式的文献综述
    2.2 有关经济转型的文献综述
    2.3 越南经济转型与发展的文献综述
第三章 经济转型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国际经验给越南的启示
    3.1 经济增长与模式的基本理论
    3.2 国际经验给越南的启示
第四章 1986年以来越南经济转型与发展的过程与现状
    4.1 越南的经济发展状况及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
    4.2 越南经济转型与发展的总体评价
    4.3 越南经济转型与发展的机会与挑战
第五章 新时期越南经济转型与发展的方向及目标
    5.1 越南经济转型和发展的主要经验
    5.2 越南革新开放案例研究
    5.3 影响未来越南经济模型转换的因素
    5.4 越南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方向及目标
第六章 新时期越南经济转型和发展的主要对策建议
    6.1 若干的对策建议
    6.2 经济转型及发展必须着力破解的难题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21世纪初老挝对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与目的
    二、 相关研究综述
        (一) 中国相关研究综述
        (二) 老挝相关研究综述
    三、 论文主要内容与思路
        (一) 论文主要结构与内容
        (二) 论文主要方法
        (三) 论文难点与创新
第一章 老挝对华政策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60 年代初——80 年代初老挝对华政策
        (一) 老挝革命时期的对华政策
        (二)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后的对华政策
        (三) 老挝对华政策的变化
        (四) 80 年代——90 年代老挝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第二节 90 年代——21 世纪初老挝对华政策的内容及内在需求
        (一) 老挝基本路线和政策
        (二) 21 世纪初老挝对华政策的变化
        (三) 21 世纪老挝对华政策转变及内在需求
第二章 21 世纪初老挝对华政策的现实分析
    第一节 国内背景
        (一) 地理因素
        (二) 政治因素
        (三) 领导人因素
        (四) 经济方面的因素
    第二节 国外背景
        (一) 东欧共产主义的崩溃
        (二) 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结束
        (三) 中俄关系的改善
        (四) 越南从柬埔寨撤军后中越关系的好转
        (五) 越南对老挝影响力的下降
        (六) 1997 年老挝成为东盟成员国
    小结
第三章 21 世纪初老挝对华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老挝经济外交的特点
        (一) 老挝经济外交的影响
        (二) 老挝经济外交的不足
    第二节 老挝对华经济政策及其经贸的关系
    第三节 老挝对华政治、安全政策
    第四节 老挝对华文化政策
        (一) 老挝北部与中国云南的教育、卫生、科技和文化合作
        (二) 中国文化中心在老挝成立
第四章 21 世纪初老挝对华政策主要特点与不利因素
    第一节 老挝对华政策主要特点
        (一) 政策制定不稳定,但整体趋势良好
        (二) 政策内容制定广泛
        (三) 政策制定涵盖了对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借鉴
        (四) 老挝对华政策的制定体现出了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五) 政策的制定逐渐以经济外交为主
    第二节 老挝对华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 “中国威胁论”问题
        (二) 中国劳工的非法移民问题
        (三) 关于湄公河航道的主权问题和水资源保护的问题
        (四) 关于中老经贸合作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五) 越南外交战略对老挝外交战略的影响
第五章 老挝外交政策的完善及对华政策走向分析
    第一节 老挝外交政策的走向
        (一) 国内外形势决定经济外交的走向
        (二) 外交政策的不断完善
        (三) 经济外交政策落实的效果
    第二节 老挝对华政策的发展趋势与建议
        (一) 影响老挝对华政策的主要因素
        (二) 中老关系现实状况评估
        (三) 老挝对华政策的发展趋势
        (四) 老挝对华政策的建议与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研究(1991-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关于“文化”与“文化交流”的概念
    四、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难点
    五、论文结构
第一章 邦交正常化以前中越文化交流回顾
    第一节 中越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
    第二节 中越文化交流的暂时中断
    第三节 中越文化交流的恢复
第二章 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文化交流的基础
    第一节 新时期中越政治关系的发展
    第二节 中越领导人对中越文化交流发展的共识
    第三节 文化全球化时代下中国与越南的文化外交战略
        一、当代国际关系中文化外交
        二、中国的文化外交
        三、越南的文化外交
    第四节 中越两国政府文化交流合作文件的签订
第三章 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的历程
    第一节 邦交关系正常化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中越文化交流(1991年至1999年)
        一、中越文化管理部门代表团频繁互访
        二、中越两国多领域文化交流合作活动的开展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的中越文化交流(2000年至2014年)
        一、中越两国文化管理部门的加强交往
        二、中越两国加强展开多项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
第四章 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上)
    第一节 教育和学术的交流合作
        一、教育交流与合作
        二、学术交流与合作
    第二节 新闻传播业与图书出版业的交流合作
        一、新闻传播业的交流合作
        二、图书出版业的交流合作
第五章 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下)
    第一节 电视与电影业的交流与合作
        一、电视业的交流与合作
        二、电影业的交流与合作
    第二节 文学艺术的交流合作
        一、文学领域的交流合作
        二、艺术领域的交流合作
    第三节 其他领域的交流合作
        一、体育的交流合作
        二、旅游业的交流合作
        三、中越青年交流
第六章 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的评价及思考
    第一节 冷战之后的历史背景对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的影响
    第二节 中越文化外交战略实施对两国文化交流的影响
    第三节 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
    第四节 文化交流对中越两国间全面合作关系的促进作用
    第五节 中越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越文化交流不平衡
        二、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对中越文化交流的消极影响
    第六节 对促进中越文化交流发展的思考
        一、加快推动互设文化交流办事机构
        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强化旅游交流合作
        四、积极开展互办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动
        五、加强开拓互联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中越边境经济贸易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边境贸易的定义和特征
        2.1.1 边境贸易的定义
        2.1.2 边境贸易的特征
    2.2 边境贸易相关理论
        2.2.1 国际贸易的定义
        2.2.2 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
    2.3 文献综述
        2.3.1 越南研究文献综述
        2.3.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第3章 中国与越南边境贸易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3.1 中越边境贸易的效益与作用
        3.1.1 加深了边境地区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系
        3.1.2 加强了民族团结,增进了双方的睦邻友好关系
        3.1.3 越中边境贸易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
        3.1.4 边境贸易缩小了边境地区与内地经济发展差距
    3.2 中国与越南境贸易有利因素
        3.2.1 地缘优势
        3.2.2 人文优势
        3.2.3 经济互补性强
        3.2.4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3.2.5 中越两国同是WTO成员国
第4章 中国与越南边境贸易的发展和现状分析
    4.1 中国与越南边境贸易发展的历史沿革
        4.1.1 古代中越边境贸易的发展情况
        4.1.2 近现代中越边境贸易的发展情况
        4.1.3 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边境贸易的发展情况
    4.2 中越边境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
        4.2.1 越中边境贸易发展的规模偏小
        4.2.2 越中边境贸易进出口结构单一
        4.2.3 越中边境贸易占两国贸易中的比重失衡
        4.2.4 越中边境贸易的贸易主体实力不强
第5章 影响中越边境贸易发展的原因分析
    5.1 中越边境贸易的基础设施太落后
    5.2 中越边境贸易结算机制有许多不完善
        5.2.1 银行结算使用范围极其有限
        5.2.2 双边银行结算成本上升
        5.2.3 汇率因素的负面影响
    5.3 中越边境贸易的政策不健全
    5.4 中越关系不是很稳定
第6章 其他地区边境贸易发展的成功经验借鉴
    6.1 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边境贸易的经验
        6.1.1 边贸政策稳定,协商制度健全
        6.1.2 通关快速和便捷
        6.1.3 简化程序,提高货物检验和检疫效率
    6.2 中俄边境贸易成功经验
        6.2.1 边境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
        6.2.2 边境旅游蓬勃发展
第7章 促进中国与越南边境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越方要加强产品推介和提升品牌竞争力
    7.2 中方应改善产品质量和提升商品档次
    7.3 改善边境交通和边贸基础设施
    7.4 加强边贸口岸管理,提高通关速度和效率
    7.5 完善边贸合作机制,规范经营秩序
    7.6 改进边贸结算方式
    7.7 加强边境贸易的政策引导和管理
第8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中越关系视野下的我国边境城市功能变迁 ——以广西凭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家间关系中的边境城市:理论解释
    第一节 地缘政治视角
    第二节 次国家行为体视角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越关系视野下的我国边境城市功能:形成与变迁
    第一节 中越关系影响下我国边境城市功能的形成
    第二节 中越关系与我国边境城市功能的变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凭祥市历史发展概述及社会经济现状
    第一节 凭祥历史发展概述
    第二节 凭祥社会经济现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越关系历史中的凭祥城市功能
    第一节 防御功能
    第二节 交通功能
    第三节 贸易功能
    第四节 凭祥传统城市功能的特点及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期中越关系下的凭祥城市功能升级和拓展
    第一节 口岸经济功能
    第二节 城市公共外交功能
    第三节 现代边防功能
    第四节 新时期凭祥城市功能的特点与意义
    本章小结
结语
图表目录
注释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四、越中关系将更加迅猛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D]. 宋建欣. 吉林大学, 2020(08)
  • [2]《越南Plus电子报》涉华报道研究(2013-2018年)[D]. PHAM THI HOAI THU(范氏怀秋). 西南大学, 2019(06)
  • [3]越南中国观的发展演变研究[D]. 吴清香. 云南大学, 2016(04)
  • [4]浅析越南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利益考量[J]. 李飞. 国际研究参考, 2016(06)
  • [5]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研究[D]. 阳茂庆.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1)
  • [6]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越南经济转型和发展问题研究[D]. 陶越英. 云南大学, 2015(05)
  • [7]21世纪初老挝对华政策研究[D]. 罗希. 吉林大学, 2015(08)
  • [8]邦交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研究(1991-2014)[D]. 阮青进(NGUYEN THANH TIEN).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4)
  • [9]中越边境经济贸易发展问题研究[D]. 黎氏碧.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2)
  • [10]中越关系视野下的我国边境城市功能变迁 ——以广西凭祥市为例[D]. 姚骋. 暨南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越中关系将更快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