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进21世纪的山东临沂(论文文献综述)
房子怡[1](2021)在《临沂党报对沂蒙红色文化的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宏新[2](2021)在《鲁南传统民间祭祀舞蹈文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民间祭祀舞蹈历史悠久,舞蹈动作形式背后象征的意蕴影响深远。论文以山东行政地域划分狭义上的鲁南地区作为研究范围,包括临沂市、枣庄市,在此范围内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方法进行传统民间祭祀舞蹈的探索。论文研究主要是对鲁南地区传统民间祭祀舞蹈进行整体上的分析以及个案的调查研究,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鲁南地区传统民间祭祀舞蹈的探究,首先,简述鲁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多元化的人文背景以及民风民俗,并进一步分析鲁南传统民间祭祀舞蹈中的早期信仰元素,探索鲁南传统民间祭祀舞蹈因历史源缘和内在神秘性呈现出的神秘色彩;然后,依据祭祀舞蹈的功能性,整体上梳理归纳鲁南传统民间祭祀舞蹈的类型,对当地目前遗存的或濒临失传的传统民间祭祀舞蹈“龙灯扛阁”、“八仙灯”、“人灯舞”进行外在美和内在美的个案探究,有助于对鲁南传统民间祭祀舞蹈分类的概括,以便于归纳研究;另外,通过田野调查分析目前发展现状;最后,在探究鲁南传统民间祭祀舞蹈怎样更客观更理性的传承和保护、寻求鲁南传统民间祭祀舞蹈的延续性和创新性中得出自己的见解,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为发展和传承山东地区传统民间祭祀舞蹈作出有价值的研究。
高建丽[3](2021)在《临沭县柳编文化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手工艺是伴随着生产生活实践和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技艺。它在农业文明时期是最重要的劳动形式及生产方式,而且生产的产品一般是由生产者消费。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社会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日渐分离,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传统手工艺品逐渐成为商品,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则日趋独立于“亲手创造和制作”之物,如何“留住手艺”也日益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临沭县地处山东省临沂市沭河流域,是全国着名的“柳编之乡”。根据临沭县人民政府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在2020年1-11月份与柳相关的所有产业对全县GDP的贡献总值约有170亿元,数万农民从事着与柳编相关的工作。这里的人们“因柳而生”,因此柳编产业成为当地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支柱产业之一,柳编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亦承载着当地的文化变迁。本研究选取临沭县比较具有代表的柳编文化起源地青云镇柳庄村作为调研点,运用符号互动论及文化功能主义理论结合定性研究方法,对临沭县传统柳编产业及柳编文化发展传承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揭示当地柳编文化传承情况。文章首先分析了“柳编之乡”的历史起源,“因柳而兴”的原因,认为柳编在当地被手工艺人和人们寄寓了美好的期盼和祝福。其次,从时间维度,结合当地民风民俗把人们从“生老病死”的各个环节与柳编发生的联系串连在一起,展示了柳编作品本身蕴含着浓郁的地域环境因素和手工艺人的内在品格性情。再次从空间维度,沿着以“手”为起点,以“工”为方法,以“艺”为价值,以“品”为载体的思路概括了临沭县传统手工艺品-柳编的社会价值。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指出当地以柳编为载体创造了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影响着当地的社会变迁。在研究中发现柳编文化面临传承断层的风险、存在着柳编文化与经济产品融合效果欠佳等问题。最后笔者分别从政府、企业、传承人角度提出应对措施。认为当地应着重发挥柳编特色优势,挖掘柳编手工艺产品所传递出细腻质朴的人文乡土气息,唤起人们最本质、最原始的文化记忆和乡土文化认同感,实现柳编工艺与村镇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满坤[4](2021)在《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以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用随机采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5所临沂市城区3个区(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的健身俱乐部(店面规模相对较大、办卡健身会员人数相对较多、经营项目包含健身操)的健身操教练员、健身俱乐部管理者、健身俱乐部会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研究结果表明:(1)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开健身操开展的影响因素为:会员自身情况因素、教练专业水平因素、经营管理因素,外部环境因素。(2)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的开展的提升对策为:(1)优化健身操课程设置结构,丰富健身操类型,增加健身操项目数量,课程内容要创新。(2)重视健身操教练员队伍的人才建设,加强对健身操教练的管理,提高健身操教练员的专业水平。(3)健身俱乐部应注重对健身会员的情况评估,正确引导会员的健身参与。(4)完善健身俱乐部健身操的硬件配套设备及运营管理模式。(5)在健身操的开展宣传上要注重形式创新,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全民健身。(6)健身俱乐部的地理位置的选择要依托人口因素和交通因素考虑。(7)健身俱乐部健身操的开展要结合城市的经济水平的发展形势。(8)提高健身行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3)本文建议为:一、引进新兴的健身操类型或课程,大力开展特色课程,建立科学完整的课程设置制度;二、加强“校企合作”,重视高校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三、建立完整的会员情况评估体系以及服务引导制度;四、购买并完善最新型健身操配套设备,提高健身操代课环境品质;五、加强企业合作、推广健身服务一体化的手机APP等来扩展宣传方式;六、建立并依托完整的健身俱乐部建设评估和发展战略计划,促进健身行业的快速发展;七、建立先进的工资制度,提供优越的待遇环境,为人才引进创造条件。
老藤[5](2021)在《北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谷穗回顾根部,不仅仅是致谢大地。——题记第一章引子榻上呓语:我是一条快要风干的鱼,躺在龟裂的湖底,能听到地下河哗哗的响声,我和流水间隔着板结的大地。如果时光能够倒流,鱼将改写历史。不可否认,有些名垂青史的思想家竟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也许一个人健康时所有的言论都不足为奇,甚至废话连篇,当他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而且病入膏肓时却语出惊人,能道出许多离奇的观点,这种人应该是大器晚成的哲学家。
李学伟[6](2020)在《红色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新课程理念持续深入,在历史教学中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重视。而红色乡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其价值也愈发重要。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中形成的宝贵资源,其在教育方面有着其他资源无可比拟的优势。临沂市是全国着名的红色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如果能够依托本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将其合理开发并应用到本地区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以知识体系构建和学科能力培养为媒介,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对于创新临沂地区红色文化、传承沂蒙红色精神、开发地域性红色乡土课程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基于此,本文将针对临沂市红色乡土资源进行分析,剖析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对红色乡土资源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临沂地区红色乡土资源分布的范围和数量进行了统计。其次,对于临沂地区红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及价值、从对学生学习的意义、教师教学的意义以及对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针对临沂地区红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现状进行调查,并结合调查结果分析了临沂地区红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并利用现有资料设计沂蒙精神红色主题研学两日游学活动及具体的红色文化教学应用案例,以期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李公顺[7](2020)在《一部红色经典的诞生之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八百里沂蒙山区是由两座山、一条河圈起的。山是沂山、蒙山,河是沂河。其实,也有一条河是蒙河的,它从蒙山上下来时,一路往东,神使鬼差地迷了路,或者说它贪图安逸,不思开拓进取,不愿开疆拓流,一到开阔的沂南县平原地域就悄悄地汇入了沂河,从此消弭了自己。我不这样看蒙河,蒙河是一种自我牺牲,成就了沂河的强大,或者说蒙河投入了母亲河沂河的怀中。像蒙河这样的河流沂蒙山中还有好多条,如汶河、祊河、浚河、沭河等,
赵焱岩[8](2020)在《临沂红色文化的传承研究》文中指出红色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符合时代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指示,强调要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临沂红色文化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传承临沂红色文化不仅有利于保护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而且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临沂红色文化继承了儒家东夷文化和齐鲁文化,后融入了革命元素,孕育出以爱党拥军、艰苦奋斗为主题的沂蒙精神。从表现形式来看,临沂红色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包含革命遗迹、遗址、纪念馆、博物馆在内的红色物质文化;以沂蒙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红色精神文化;具有特色人文活动的典型红色文化。三者相辅相成,是临沂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传承的价值来看,传承临沂红色文化具有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一方面,传承临沂红色文化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继续发扬革命年代听党指挥的传统,增强临沂人民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培养时代新人。另一方面,传承临沂红色文化有利于红色文化事业的开展,为更多人了解红色文化、聆听红色故事提供了平台,具有公益性。有利于构建文化产业格局,打造以临沂市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文化产业链,使红色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模式。当前通过对临沂红色文化传承的现状研究,肯定了传承中取得的成就:如主体更具有导向性、影响范围更广、方式更加多样化等。但也发现了文化在传承中出现的问题:如地方特色不鲜明、对全媒体的传播方式认识不深入、传承内容过于娱乐化、文化资源保护不到位等。针对当下问题分析原因所在,并找出相应的解决路径:如着力打造临沂红色品牌文化、构建全媒体格局以便充分发挥各种传播方式的影响力、传承内容追求多元性和融合性、增强保护自觉加大保护力度等。由此可见,进一步弘扬临沂红色文化的价值,优化临沂红色文化的传承思路,是当地红色文化发展的必然之举。
张小年[9](2020)在《沂蒙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沂蒙地方文化特色档案是指沂蒙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各种文化相关的活动中直接形成的,能够反映沂蒙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字资料、照片资料、声像资料、实物资料等原始记录,是一种兼具时空性、社会性、地域性,具有保存价值和利用价值的档案。沂蒙地方文化特色档案具有显着的本土性特征,真实反映了沂蒙独特的地方名人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名胜古迹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沂蒙文化的宝贵材料。因此,研究沂蒙地方文化特色档案的内容、特点、价值并对其档案资源的建设进行探讨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从宏观方面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综合性评述,并对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进行说明。第二部分为“沂蒙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的概念及内容”。一方面,从沂蒙文化、地方特色档案的定义人手,对沂蒙地方文化特色档案的概念进行界定;另一方面,根据沂蒙这一地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对沂蒙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进行归纳概述,将其主要划分为地方名人档案、红色文化档案、民俗文化档案、名胜古迹档案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为“沂蒙地方文化特色档案的特点及价值分析”。首先根据档案的内容分析其历史性、地域性、多样性、分散性等方面的特点,再分别从历史凭证价值、学术研究价值、文化教育价值、艺术传承价值、旅游产业价值这五个方面阐述建设沂蒙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的重要意义。第四部分为“沂蒙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建设成果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走访调研了解档案资源的建设现状,总结当前在档案编研、档案展览、学术研究、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四个方面所取得的档案资源建设成果,以及目前依然存在着档案收集工作落后、档案开发利用形式创新不足、缺乏档案资源建设主体以及缺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等方面的不足。第五部分为“沂蒙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建设措施”,在充分阐释沂蒙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建设工作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档案学相关理论知识,对如何进一步做好沂蒙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建设工作,提出了应进一步完善档案资源建设政策法规、重视并探索档案收集模式、创新档案开发利用形式、确立档案资源建设主体以及打造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五个方面的措施。本文希望通过对沂蒙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的内容、价值、建设情况、完善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此引发新的研究趋势,引起人们对沂蒙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的重视,从而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实现档案价值。
袁博[10](2020)在《国家、性别与生活 ——山东农村妇女的身份建构(1949-1965)》文中研究说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使中国形成了以父权制为核心的性别制度。广大农村妇女更因性别和所在地而被“双重”边缘化。近代以来,有识之士、党派集团和国家政权号召妇女解放、开展女权运动,但仍未改变农村妇女地位低下的现状和传统家庭角色的定位。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和论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妇女解放运动,并对乡村传统性别制度和性别观念进行了改造和重塑。农村妇女在“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政治动员下,被正式纳入国家体系。她们的主体身份和性别关系在国家的塑造下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婚姻家庭、经济活动、身体健康、政治参与、精神世界等五个方面。婚姻制度改革在妇女解放和社会解放事业中具有重大意义。1950年《婚姻法》是国家构建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性别制度的第一步,它有力地冲击了传统婚姻家庭制度和性别权力关系。因此它得到了女性农民的支持和男性农民的误解,在新旧性别观念的博弈中得到逐步贯彻。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妇女基本确立了婚姻自主权,婚姻观念发生了转变,且获得了婚姻自由的权利,自由恋爱现象增多,离婚和再婚也不再受社会的指责。在家庭关系中,团结民主与平等和谐成为主旋律,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明显提高,并在家庭事务中获得了话语权和独立人格。但除了改变,农村妇女的家庭角色也有延续,打老婆、漠视妇女合法权益的现象仍不时发生,新旧性别观念之间的拉扯与博弈依旧存在。发动农村妇女参加社会化大生产是建国后妇女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共根据新中国国情,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制定福利政策,运用国家力量使乡村妇女大规模地走出家门,进入公共领域,投入到生产劳动中。通过分析其参加劳动的工日、参与率等,我们发现农村妇女在生产劳动中撑起了“半边天”。在这一过程中,她们不仅获得了经济独立,而且确立了“劳动者”身份,形成了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实现了由“家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但是由于传统性别制度并未发生断裂,传统性别分工使参加劳动的妇女背负着双重责任,收入分配中也存在着两性关系的不平等。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农村妇女的身份转型,国家积极维护其健康权,利用政治话语对妇女进行身体改造,并突出强调了妇女解放的想象。作为传统社会对女性身体规训的标志,缠足被中共以政治权力严厉禁止,并使之在50年代走向消亡,为农村妇女的公共参与解除了身体束缚。国家对农村妇女健康的保护还体现在生育变革上,包括推广新法接生和建立妇幼保健网。这不仅使分娩方式发生变化,生育空间也发生了转移。生育的现代化以及生育之痛在一定程度上的“消失”,加深了农村妇女对国家的认同,并以积极参加生产来表达感激之情,加速了身份转换。但过度的劳动使妇女们的身体出现各种问题,妇女的生理问题和特殊时期的身体便在“保护”的政策下进入公共领域和大众视野。原本属于私领域的妇女身体被纳入公领域,成为农村妇女身份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国家为农村妇女参政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经济基础,因此建国后全国出现了妇女参政的第一次高潮。她们不仅参与基层民主选举,而且当选基层代表,参与地方政权管理。许多优秀农村妇女经过国家培养,走上了基层政权的领导岗位,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管理群体——农村妇女干部群体。她们成为党和政府在地方的代言人,活跃在各个基层岗位上。建国后,农村妇女组织伴随着国家权力不断下沉,以妇代会为主的基层妇女组织普遍建立起来。作为妇女“娘家”的妇代会既是党和国家联系妇女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也是妇女表达政治意愿、维护权益的重要平台,使“国家”不再是高高在上、与之无直接关联的存在。但遗憾的是,这一时期农村的政治权力参与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农村妇女的政治空间较为狭小,妇女干部和妇女组织并未打破以男权为中心的乡村权力结构而处在边缘位置。五十年代的集体化生活使农村妇女们感受到了“集体欢腾”,心灵受到了一次革命般的洗礼。她们不仅在识字运动中提高了自身文化素质,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振奋与文化自信。虽然国家以政治文化取代了乡村文化,但各种娱乐组织、娱乐活动使原本枯燥无味的业余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使农村妇女在公共场合有了合法身份并接受了国家的政治教化。同时,集体劳动、各种会议等为农村妇女提供了活动场所,给她们带来新鲜感,精神世界得到极大充实与满足。伴随各种教育运动的开展,她们的集体意识被逐渐建构起来,包括对中共和新政府的认同、爱国主义情感的深化和集体观念的树立等。与男性农民相比,农村妇女的集体思想似乎更加强烈。这也是农村妇女转变为“社会人”身份的最好证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一系列社会主义运动使日常生活不断政治化,也使农村妇女的身份得到了全新塑造。但是受传统政治文化和性别制度的影响,性别差异始终存在。可以说,国家和性别参与了新中国农村妇女的身份重构。它们相互糅合、碰撞,对农村妇女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妇女逐渐改变了传统角色定位,完成了从私领域的“家庭人”向公领域的“社会人”、“国家人”的身份转换,推动了农村妇女的解放进程。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农村妇女的身份转型较为彻底,但各地在完成时间和程度上略有差异。新中国农村妇女解放运动表现出的特点与问题应促使我们对中国妇女解放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力争真正实现两性平等的和谐局面。
二、走进21世纪的山东临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进21世纪的山东临沂(论文提纲范文)
(2)鲁南传统民间祭祀舞蹈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鲁南传统民间祭祀舞蹈的历史文化背景概述 |
第一节 鲁南地区地理环境 |
第二节 鲁南地区人文环境 |
第三节 鲁南传统民间祭祀舞蹈的早期信仰解析 |
一、图腾崇拜 |
二、自然敬畏 |
三、鬼神信奉 |
四、祖先祭拜 |
第二章 鲁南传统民间祭祀舞蹈的类型 |
第一节 祭祀神灵 |
一、祭祀神灵的目的 |
二、鲁南地区祭祀神灵的特点 |
第二节 祈天祀祖 |
一、祈天祀祖的目的 |
二、鲁南地区祭天祀祖的特点 |
第三节 祭神祈雨 |
一、祭神祈雨的目的 |
二、鲁南地区祭神祈雨的特点 |
第四节 祛瘟辟邪 |
一、祛瘟辟邪的目的 |
二、鲁南地区驱疫逐瘟的特点 |
第三章 鲁南传统民间祭祀舞蹈的个例分析 |
第一节 临沂“龙灯扛阁” |
一、“龙灯扛阁”的溯源与艺术特色 |
二、“龙灯扛阁”的文化探析 |
第二节 枣庄“人灯舞” |
一、“人灯舞”的溯源与艺术特色 |
二、“人灯舞”的文化探析 |
第三节 临沂“八仙灯” |
一、“八仙灯”溯源与艺术特色 |
二、“八仙灯”的文化探析 |
第四章 鲁南传统民间祭祀舞蹈的文化特性 |
第一节 多元性 |
一、齐鲁文化 |
二、宗教文化 |
三、中原文化 |
第二节 民俗性 |
一、民间舞蹈题材的体现 |
二、信仰民俗文化的呈现 |
三、契合游艺民俗的特点 |
第三节 审美性 |
一、形式的质朴之美 |
二、内容的真善之美 |
第五章 鲁南传统民间祭祀舞蹈的保护传承和思考展望 |
第一节 鲁南传统民间祭祀舞蹈的观念变迁 |
一、理性化的鬼神观 |
二、娱乐化的生活观 |
三、审美化的舞蹈观 |
第二节 鲁南传统民间祭祀舞蹈的保护传承 |
一、在政府政策引领下保护传承 |
二、在群众力量支持下保护传承 |
三、在文化产业促进下保护传承 |
第三节 鲁南传统民间祭祀舞蹈的思考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3)临沭县柳编文化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社会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状况 |
(二)国内研究状况 |
(三)文献简评 |
三、基本概念 |
(一)传统手工艺 |
(二)柳编手工艺 |
四、理论工具 |
(一)文化功能主义理论 |
(二)符号互动论 |
五、研究方法 |
(一)实地研究 |
(二)文献研究 |
六、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临沭县柳编的历史发展 |
一、临沭县柳编的起源 |
(一)柳编之历史 |
(二)柳编之传说 |
二、临沭县柳编的概况 |
(一)柳编之兴起 |
(二)柳编之分布 |
(三)柳编之现状 |
第二章 临沭县柳编文化的传承发展 |
一、以柳编为载体规范柳编程式 |
(一)材料——物尽其用 |
(二)工艺——精益求精 |
(三)形态——多姿多彩 |
(四)功能——包罗万象 |
二、以柳编为载体延续民间传统文化习俗 |
(一)与个体相关的传统文化习俗 |
(二)与农事相关的传统文化习俗 |
(三)与行业保护神相关的传统文化习俗 |
三、以柳编为载体构建当代社会价值 |
(一)柳编手工艺深植“工匠精神” |
(二)柳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
(三)柳编文化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
第三章 临沭县对柳编文化当代传承采取的措施 |
一、政府引导特色产业发展 |
(一)突出柳编特色产业模式 |
(二)创建农业+文化+旅游的“田园综合体”模式 |
(三)承办柳编旅游文化产业博览会 |
(四)建设柳编艺术博览馆 |
二、企业创建特色品牌 |
(一)柳编及柳编文化可视化展厅 |
(二)自媒体平台品牌推广 |
(三)打造“田园风格”家居体验中心 |
(四)积极出口创汇,扩大柳编产业影响力 |
三、传承人寻求传承创新 |
(一)师承关系不存在亲缘化的特点 |
(二)传授场所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
(三)行业术语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 |
第四章 临沭县柳编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一、柳编文化传承取得的效果 |
(一)政府层面(社会效益) |
(二)企业层面(经济效益) |
(三)传承人自身(文化效益) |
二、柳编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 |
(一)工艺传承面临断层的危险 |
(二)柳编文化内涵与经济产品融合效果欠佳 |
(三)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
三、临沭柳编文化发展的建议 |
(一)加强政府角色引导突破与管理创新 |
(二)引导民间组织的传承宣传的工艺活动 |
(三)突出工艺传承人的作用和价值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现实需要 |
1.1.2 理论需要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健身操的概念 |
2.1.2 健身俱乐部的概念 |
2.2 国内外健身俱乐部健身操开展的相关研究 |
2.2.1 国外健身俱乐部健身操的开展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健身俱乐部健身操的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考察法 |
3.2.3 访谈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的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1 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的类型设置与开展现状分析 |
4.1.2 临沂市健身俱乐部会员情况的相关分析 |
4.1.3 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教练员情况的相关分析 |
4.1.4 临沂市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情况的相关分析 |
4.1.5 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外部环境情况的相关分析 |
4.2 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开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探索性因素分析 |
4.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4.3 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开展的提升对策 |
4.3.1 优化健身操课程设置结构,丰富健身操类型,增加健身操项目数量,课程内容要创新 |
4.3.2 重视健身操教练员队伍的人才建设,加强对健身操教练的管理,提高健身操教练员的专业水平 |
4.3.3 健身俱乐部应注重对健身会员的情况评估,正确引导会员的健身参与 |
4.3.4 完善健身俱乐部健身操的硬件配套设备及运营管理模式 |
4.3.5 在健身操的开展宣传上要注重形式创新,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全民健身 |
4.3.6 健身俱乐部的地理位置的选择要依托人口因素和交通因素考虑 |
4.3.7 健身俱乐部健身操的开展要结合城市的经济水平的发展形势 |
4.3.8 提高健身行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健身俱乐部会员问卷) |
附录 B: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健身操教练问卷) |
附录 C: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经营管理者问卷) |
附录 D: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问卷效度评价提纲) |
附录 E: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北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引子 |
第二章格拉秋山 |
第三章红花尔基 |
第四章墨尔根 |
第五章八里桥·五间房 |
第六章奇克 |
第七章无名一寒村 |
第八章五大连池 |
第九章锦河 |
第十章卧虎山 |
第十一章麦海 |
第十二章双泉 |
第十三章小临沂 |
第十四章朝元鼎 |
第十五章马路弯 |
第十六章伊林密 |
第十七章铁西 |
第十八章凤鸣街 |
第十九章西瓦窑 |
第二十章老鳖湾 |
第二十一章文化街14号 |
尾声 |
(6)红色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AR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关于红色资源方面的研究综述 |
(二)关于临沂市红色乡土资源方面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红色乡土资源概述 |
一、红色乡土资源基本概念 |
二、临沂市现有红色乡土资源的总体状况 |
(一)物质类红色资源 |
(二)非物质类红色资源 |
第二章 红色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
一、对于学生的积极意义 |
(一)有助于提升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三)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
二、对于教师教学的积极意义 |
(一)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
(二)丰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 |
(三)提高历史教师教学能力 |
三、对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
(一)有助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凸显办学特色 |
(二)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 |
四、对于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积极意义 |
第三章 临沂市红色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一、学生问卷情况 |
二、教师访谈情况 |
三、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对于本地区红色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
(二)部分教师缺乏课程开发意识 |
(三)学校及相关部门对于本地区红色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不够重视 |
(四)学校对于本地区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高 |
第四章 临沂市红色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及策略 |
一、红色文化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
(一)地域性原则 |
(二)适用性原则 |
(三)实践性原则 |
(四)思想性原则 |
二、红色文化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一)开展红色历史课堂 |
(二)进行红色主题研学活动 |
(三)开发红色校本课程 |
(四)举办临沂市红色校园文化节 |
第五章 红色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
二、合作探究,讲授新课 |
三、归纳总结,情感提升 |
四、课后探究作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临沂市各县区红色资源分布情况表 |
附录B 临沂市红色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问卷 |
(7)一部红色经典的诞生之地(论文提纲范文)
山道·山谷·山里人家 |
古道马陵 |
雄性的山 |
母性的河 |
《沂蒙山小调》与一部交响乐的诞生 |
(8)临沂红色文化的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
(一)学术界研究成果 |
(二)学术界研究的主要问题及观点 |
(三)学术界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部分 临沂红色文化概述 |
一、临沂红色文化的产生 |
(一)融合了地域自然文化和历史文化 |
(二)深受近代革命文化的影响 |
(三)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二、临沂红色文化的构成 |
(一)包含革命遗址、遗迹和纪念馆在内的红色物质文化 |
(二)以沂蒙精神为主要代表的红色精神文化 |
(三)具有特色人文活动的其他红色文化 |
第二部分 临沂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 |
一、传承临沂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 |
(一)坚持正确方向 |
(二)增强文化自信 |
(三)培养时代新人 |
二、传承临沂红色文化的物质价值 |
(一)繁荣红色文化事业 |
(二)发展红色文化产业 |
第三部分 临沂红色文化的传承现状 |
一、传承临沂红色文化取得的成就 |
(一)传承主体导向性明显 |
(二)传播客体范围扩大 |
(三)传播渠道呈现多样性 |
二、传承临沂红色文化存在的问题 |
(一)地方特色不鲜明,流于一般 |
(二)对全媒体的传播方式认识不深 |
(三)传承内容过于娱乐化 |
(四)文化资源保护不到位 |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地域局限性限制传播路径 |
(二)受众阶层对文化符号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 |
(三)过分追求经济效益 |
(四)缺乏文化保护的自觉性 |
第四部分 临沂红色文化传承的对策 |
一、着力打造临沂红色品牌文化 |
(一)发展临沂特色产业文化 |
(二)支持临沂红色文化“走出去” |
二、构建全媒体格局,充分发挥各种传播方式优势 |
(一)增强纸媒传播力 |
(二)提升影视传播力 |
(三)发挥新媒体优势 |
三、传承内容追求多元性和融合性 |
(一)坚持红色文化的主流地位 |
(二)鼓励文化兼容并包 |
四、增强保护自觉,加大保护力度 |
(一)抢救濒危红色文化资源 |
(二)利用科技创新保护方式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关于临沂地区红色文化情况相关人员的访谈提纲 |
一、访谈目的 |
二、访谈记录 |
附录二 关于临沂地区红色文化情况相关人员的访谈记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9)沂蒙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 |
第2章 沂蒙地方文化特色档案的概念及内容 |
2.1 沂蒙地方文化特色档案概念界定 |
2.1.1 沂蒙文化 |
2.1.2 沂蒙地方文化特色档案 |
2.2 沂蒙地方文化特色档案的内容 |
2.2.1 地方名人档案 |
2.2.2 红色文化档案 |
2.2.3 民俗文化档案 |
2.2.4 名胜古迹档案 |
第3章 沂蒙地方文化特色档案的特点及价值分析 |
3.1 沂蒙地方文化特色档案的主要特点 |
3.1.1 历史性 |
3.1.2 地域性 |
3.1.3 多样性 |
3.1.4 分散性 |
3.2 沂蒙地方文化特色档案的价值分析 |
3.2.1 历史凭证价值 |
3.2.2 学术研究价值 |
3.2.3 文化教育价值 |
3.2.4 艺术传承价值 |
3.2.5 旅游产业价值 |
第4章 沂蒙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建设现状 |
4.1 沂蒙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建设成果 |
4.1.1 进行档案编研传播沂蒙文化 |
4.1.2 举办档案展览弘扬沂蒙精神 |
4.1.3 开展学术研究提升沂蒙文化影响力 |
4.1.4 保护地方文化遗产留住文化档案资源 |
4.2 沂蒙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1 档案收集保护工作落后 |
4.2.2 档案开发利用形式创新性不足 |
4.2.3 缺乏档案资源建设的主体 |
4.2.4 缺乏档案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
第5章 沂蒙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建设措施 |
5.1 完善档案资源建设政策法规 |
5.2 重视并探索地方文化特色档案收集模式 |
5.2.1 提升档案收集意识拓宽档案收集途径 |
5.2.2 建立有效的档案追踪机制和监督机制 |
5.3 转变档案服务观念创新档案开发利用形式 |
5.3.1 针对受众开发多种档案文化产品 |
5.3.2 举办形式多样的档案文化活动 |
5.3.3 加强沂蒙地方文化特色档案与旅游产业结合 |
5.4 确立档案资源建设主体健全组织机制 |
5.5 打造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
5.5.1 档案信息化共享平台的内容 |
5.5.2 档案信息化的人才建设 |
5.5.3 档案信息化的资金来源 |
5.5.4 加强各个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国家、性别与生活 ——山东农村妇女的身份建构(1949-196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论文概况 |
(一) 选题意义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三) 研究综述 |
(四)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五) 创新与不足 |
二、新中国成立前山东农村妇女解放概述 |
第一章 婚姻家庭变革中性别关系的改变 |
第一节 性别观念下的1950年《婚姻法》 |
一、从父权制到男女平等性别观 |
二、《婚姻法》的性别解读 |
三、新旧性别观念的冲突与博弈 |
第二节 山东农村妇女婚姻自主权的确立 |
一、婚姻观念的转变 |
二、结婚:由包办婚姻到自主婚姻 |
三、离婚和再婚:由从一而终到男女平等 |
第三节 家庭关系中农村妇女性别角色的“变”与“常” |
一、“变”:新家庭性别观的形成 |
二、“常”:传统性别权力关系的遗留 |
第二章 农村妇女“劳动者”的性别分工 |
第一节 国家动员妇女参加生产的性别政策 |
一、开展思想教育 |
二、培养妇女干部 |
三、选树典型和劳模 |
四、解决妇女福利问题 |
第二节 传统性别分工的突破与延续 |
一、“劳动者”身份的确立 |
二、传统性别分工的延续 |
第三节 性别差异下的收入分配 |
一、劳动记工算账问题 |
二、男女“同工不同酬”问题 |
第三章 农村妇女健康权的国家维护 |
第一节 政治场域下的缠足问题 |
一、“缠”与“放”之间 |
二、50年代缠足的终结 |
第二节 生育变革 |
一、分娩方式的改变 |
二、接生人员身份的重塑 |
三、生育行为的组织化与规范化 |
四、日常生理卫生习惯的改变 |
第三节 妇女劳动者的身体与保护 |
一、身体的“去性别化” |
二、劳动妇女特殊身体问题的解决 |
三、记忆中的身体之痛 |
第四章 乡村政治空间内的性别参与 |
第一节 农村妇女的基层民主参与 |
一、参加基层民主选举 |
二、参加基层组织,当选基层代表 |
第二节 作为参政平台的妇代会 |
一、妇女组织的逐步下沉 |
二、农村妇女们的“娘家” |
三、乡村权力结构中的角色定位 |
第三节 山东农村妇女干部群体 |
一、崭露头角的妇女干部 |
二、群体特征 |
三、政治权力参与中的性别差异 |
四、性别差异存在的原因 |
第五章 “集体欢腾”与“心灵革命” |
第一节 教育中的性别:农村妇女的扫盲运动 |
一、农村妇女积极参与扫盲运动 |
二、知识的洗礼与精神的振奋 |
第二节 沉浸在集体文娱活动之中 |
一、节日期间的文化活动 |
二、日常文娱活动 |
三、电影、广播等新式娱乐的普及 |
第三节 集体化下的精神世界与集体意识 |
一、精神世界的充实 |
二、集体意识的建构 |
结语 |
一、“新”身份的确立 |
二、国家:农村妇女身份的塑造者 |
三、性别:无法抹去的身份标签 |
四、对中国农村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走进21世纪的山东临沂(论文参考文献)
- [1]临沂党报对沂蒙红色文化的报道研究[D]. 房子怡.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2]鲁南传统民间祭祀舞蹈文化研究[D]. 王宏新.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3]临沭县柳编文化传承研究[D]. 高建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 满坤.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北地[J]. 老藤.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2)
- [6]红色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D]. 李学伟. 河南大学, 2020(02)
- [7]一部红色经典的诞生之地[J]. 李公顺. 绿洲, 2020(04)
- [8]临沂红色文化的传承研究[D]. 赵焱岩.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9]沂蒙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建设研究[D]. 张小年. 山东大学, 2020(11)
- [10]国家、性别与生活 ——山东农村妇女的身份建构(1949-1965)[D]. 袁博. 山东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