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壤因子对早园竹引种栽培的影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慧杰[1](2018)在《天津滨海盐碱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盐碱地是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类型,受自然及强烈人为活动影响。我国盐渍土资源多且分布广泛,其中“京津冀”地区是受土壤盐碱影响最强烈的区域之一,天津滨海新区自1994年建立以来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开发开放的国家级新区,是我国北方第一个自贸区,随着土壤盐渍化问题不断加重,已严重影响到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地进行盐碱地治理、开发盐碱地资源、进行植被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且有一定的现实经济意义。本文以滨海、典型内陆盐碱地为对象,综合利用“3S”技术,结合生态科学的相关技术与理论,以高分影像和外业采样为数据源,通过对影像的处理获得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度等信息,结合对外业采样的检测结果,多因子综合评价研究区土地适宜性,分析研究区绿化潜力并提出植被建设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天津滨海新区植被覆盖度较低,中度盐碱地分布最广,其次是重度盐碱地,最后是轻度盐碱地。(2)对滨海新区土地适宜性分为四个等级进行评价: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基本适宜、一般不适宜,适宜性级别较低的区域所占面积较大,高度适宜区域基本不存在。(3)依据赵可夫、李法曾主编的《中国盐生植物》(1999)对耐盐碱植物等级的划分,以及适宜种植的土壤含盐量范围,得出一般不适宜地很难进行植被建设,基本适宜地在进行盐碱地改良后可以种植强耐盐碱植物,中度适宜地在进行轻微盐碱地改良后可种植较强耐盐碱植物。
王珊[2](2018)在《毛竹笋用林机械化经营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研究不同机械化经营模式与人工经营下的毛竹笋用林,分析其对毛竹生长的生理、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的差异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经营模式下毛竹林地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差异,发现无论从指标的动态分析还是模式比较中,机械化经营都比人工经营能为毛竹出笋成竹提供更好的土壤环境。土壤整体呈现磷素残留过高,氮素缺乏。在综合土壤质量评分中,机械化经营得分均高于人工经营。(2)分析了不同经营模式下的毛竹笋用林地下鞭数量特征及鞭侧芽数量,发现笋用林的竹鞭生长主要受土层深度和鞭龄的影响,鞭侧芽生长主要受鞭龄的影响。垂直分布规律中,人工经营的各数量指标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机械经营的处理D1(条带挖除宽度1 m,并挖除条带内立竹和竹鞭)和T6(加客土厚6 cm)则不遵循此规律。不同鞭龄的各数量特征指标,总体呈现随鞭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机械化经营的鞭侧芽数量高于人工经营。(3)对12a生鞭侧芽进行四种生长素检测,试验检测到高浓度的GA3,表明GA3对竹鞭侧芽分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而IAA含量低于GA3。机械化经营的加客土处理T2、T4(加客土厚2 cm、4 cm)鞭侧芽的ZT、GA3及IAA激素含量较高,处理T4的鞭侧芽ABA含量较低;机械化经营的层状处理C1、C2(去除深度015 cm、025cm内的竹鞭)鞭侧芽的GA3和IAA激素含量较高,处理C2的鞭侧芽ABA含量较低。(4)毛竹叶片SPAD值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叶面积指数则基本不发生变化;不同处理下的毛竹SPAD值、叶面积指数及春笋产量三者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其中SPAD值与春笋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5)机械化经营比人工经营,提高了89倍工作效率,减少了劳动力成本85%。通过分析比较3年的笋产量与经济收益的差异,发现随着经营年限不断增加,春笋的差异性较明显。
张婧[3](2016)在《北京园林中竹类植物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北京园林中,竹类植物应用历史悠久且竹类造景手法较为成熟,优秀的竹类应用案例比比皆是。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究,总结归纳出竹类植物生长栽培特性以及竹子最适宜的生长条件,结合北京历史气象数据总结出北京气候及土壤分布特征,进而得出竹类植物生长于北京所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调研资料,对北京园林中竹类植物应用现状优势与不足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为竹类植物营造适宜的小气候以及改善相应的抚育管理措施是提升竹类景观观赏效果以及改善竹子生长状况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小气候相关气候因子与风景园林要素之间关联性的研究,提出北京气候条件下竹类植物适宜小气候营造的策略。并依据竹类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温度、水分、土壤、肥料五项因子提出相应的抚育管理措施,以加强竹子本身抗寒抗旱能力。
郭玉煜[4](2016)在《江苏省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树种初步规划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园林树种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城市植物景观建设的重要手段。目前在我国的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盲目引种、植物种类偏少,以及景观雷同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树种规划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园林树种的生态习性及抗污染能力研究等几方面,试图从生态功能的角度着手,通过树种规划,最大限度的发挥园林植物在绿化中的生态效应,更科学的提高我国城市绿化水平。本研究以园林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植物群落学、引种驯化理论、生境因子分析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理论及学科为指导,从植物的生态习性、抗污染能力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三个方面,对江苏省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适生园林植物进行归纳分类,最后得出C区园林树种规划结果:(1)将C区适生树种按照生态习性进行分类,包括对光的适应性、水的适应性、土壤的适应性,为C区树种规划提供依据。(2)依据不同植物抗污染类型,抗污染能力强弱,将C区抗污染树种进行整理分类,更科学合理的在不同立地条件下进行植物的选择搭配,根据污染物的类型科学配置抗污染树种,为改善城市环境污染情况,使树种发挥最大的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作用。(3)综合以上研究内容,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理论研究及当地自然植被现状资料分析,确定本区树种的比例关系,可以加快城市绿地建设、丰富城市植物景观、体现城市个性,也为园林树种的选择及其应用提供科学依据。(4)在江苏省园林树种规划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园林树种的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包括观花树种、观果树种、观叶树种)、行道树树种。
李俊[5](2016)在《探索施肥对川西雷竹笋用林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通过将不同处理的肥料施加于雷竹林地下,实验共设置4种处理,即(F):复合肥(3000 kg·hm-2)、(J):鸡粪(20000kg·hm-2)、(JY):鸡粪(15000kg·hm-2)+油枯(5000 kg·hm-2)、(CK):对照。实验样地大小设定为4 m×10m,实验总共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合计12块样地。于施肥处理结束后20天采取土壤、竹枝、竹叶测定其养分含量,并在出笋后每间隔20天采取土壤、竹枝、竹叶、竹笋并测其养分含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肥能够有效的提高土壤全氮(N)、全磷(P)、全钾(K)、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并且各实验处理与对照相比变现为:F>JY>J>CK。(2)施肥可以增加竹枝条和竹叶片的全N、全P、全K含量,且相比CK,F和JY较好。(3)4种处理下,竹笋的株高、地径、鲜重都没有太大差异,因此施肥对竹笋的形态生长没有显着的影响。(4)施肥能够提高竹笋的养分含量以及竹笋的品质,且为复合肥(F)>鸡粪+油枯(JY)>鸡粪(J)>对照(CK),不仅如此,施肥可提高竹子的出笋数和活笋数进而提高了竹笋的产量,其中鸡粪加油枯处理的产笋总重最大,为387.3kg,其次为复合肥处理,为383.5 kg,鸡粪处理为375.6kg,对照产笋总重最小,为349.7kg。(5)出笋时,土壤养分含量为T1处理下的肥力更为充足,而其他处理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肥力会逐渐的欠缺,其中以CK表现最为突出;T1的竹枝条有着较为充足的养分,而没有施加任何肥料的对照中,表现出来的情况为竹枝的养分含量明显比施加了肥料的处理中的要少;竹叶片的养分前3种施肥处理变化差异较小而CK处理中的植物叶片养分含量明显较少,没有施加肥力的处理中的植物养分较为不足,因而总体上肥力为J>JY>J>CK。(6)根据复合肥,鸡粪,油枯的含量可得出样地中,F N含量为431 kg、P为1.89 kg、K为3.59 kg,J N含量为4.2kg、P为2.08kg、K为209kg,JYN含量为5.13 kg、P为1.76kg、K为2.21 kg,试验得出三种施肥处理下的肥力利用率分别为F:N7.84 kg·kg-1, P 19.9 kg·kg-1, K 9.4 kg·kg-1; J:N 6.61 kg·kg-1, P 12.5 kg·kg-1,K12.4kg·kg-1; JY:N 7.32kg·kg-1, P21.4 kg·kg-1, K 17.01 kg·kg-1,因而施肥越多,其最终的利用率却不一定最高,其中T1下的N含量较为合适,其养分利用率最高;而之后P、K的含量中JY处理较为合理因此其利用率最高。所以分析可得试验样地最合适的施肥量为N24 360 kg·hm-2, P147 kg·hm-2, K184kg·hm-2。(7)竹枝条的养分含量会随出笋的进行而发生改变,表现出高养分含量的竹枝条的养分会略微下降,低养分竹枝条的养分会有所增加,并且最后都会逐渐的趋近于某一个值,其中没有施肥的CK处理中的竹枝条养分含量也在增加,可以得出竹枝条在出笋时期,由于自身的养分的不足,也会吸收养分。竹叶片中养分含量也会随着出笋的变化而改变,表现出养分含量充足的情况之下时,竹叶会吸取养分;而外界养分不足的情形下时又会失去养分,从而表现出了一种动态平衡的趋势。可见竹叶片的养分是随时都在变化的。综上所述,四种处理中,复合肥和鸡粪+油枯处理能够更好的提高川西雷竹竹笋产量和竹笋的养分及品质。
钱香珍,胡亚青[6](2014)在《土壤因子对早园竹引种栽培的影响》文中认为早园竹的别名有早竹、雷竹、燕竹,属于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植物。所谓"早园竹"是由于其笋期一般在3月上旬至4月上旬,或者更早生长,因此被称为早园竹。因为早园竹的生长习性,故其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各地的河南、江苏、安徽、浙江、贵州、广西、湖北等省区。一般早园竹的杆高68 m,径长2.55.0 cm,中部节间长10.020.0 cm,杆呈不均匀生长形态,新杆呈深绿色,节紫褐色。适宜在年平均温度1517℃,最低温度-13℃,年降水1 200 mm以上的地方生长。为了研究当地土壤对早园竹产生的影响,本文主要选择了河北省廊坊市作为主要实验基地。
佘婷婷[7](2014)在《低丘红壤地区毛竹低产林改造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本实验于2012-2013年在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毛竹林丰产培育示范基地完成,主要从地表覆盖、抚育措施以及配方施肥方面研究对毛竹林增产效益的影响,以找到更合理的技术方法改善毛竹低产林的状况。调查分析结果如下:1地表覆盖对竹笋生长及毛竹林地土壤温度、含水量的影响(1)不同地表覆盖物对竹笋笋高的影响地表覆盖物有效地促进了竹笋笋高的生长,稻草覆盖样地的毛竹笋高长势最好,其次分别是稻草覆盖谷壳覆盖型、竹叶覆盖型,最差的是半荒芜型。平均笋高值最大的是稻草覆盖型,达到了2245.0cm;谷壳覆盖型、竹叶覆盖型分别达到了1891.8cm、1314.4cm;最差的是半荒芜型,平均只有816.2cm,仅占稻草覆盖型的36.4%。说明覆盖物尤其稻草覆盖能有效促进竹笋笋高的生长。比较各类型样地笋高增长量,整体来看稻草覆盖型>稻草谷壳类型>竹叶覆盖类型>半荒芜型(2)不同地表覆盖物对竹笋地径的影响三个处理样地的竹笋地径的变化量相对笋高要小得多,竹笋的生长,笋箨的脱落等因素也会影响地径的变化。从整个数据来看,覆草处理样地的毛竹地径明显大于半荒芜。稻草覆盖和稻草谷壳覆盖样地的竹笋地径变化趋势几乎一致,在132mm~145.8mm之间波动,三种覆草类型的竹笋地径都达到了最大值145.8mm。半荒芜样地的地径相对于覆盖类型小些,最大值113.7m,是覆盖类型的最大值的78%。(3)不同地表覆盖物对毛竹林地土壤温度的影响3月份各类型样地的不同深度土壤的平均温度均在13℃以上,最高平均温度达到14.4℃,这有利于毛竹根系的生长。总体上土壤深度的平均温度大小关系:l0cm深土壤>lcm深土壤(土壤表层)>20cm深土壤,其中竹叶覆盖样地在三个土壤深度的温度是最高的。5月份,三类覆草样地最低温度16.6℃,最高达到了20.9℃,此时温度极大地促进了毛竹的生长。总体上土壤深度的平均温度大小关系:lcm深土壤(土壤表层)>l0cm深土壤>20cm深土壤,竹叶覆盖样地的温度在各处理样地和不同深度的土壤上依然是最高的。(4)不同地表覆盖物对毛竹林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3月、6月、9月、12月分别对4个处理样地进行含水量的测定,半荒芜处理的含水量在四个季节均没有超过30%,其他采用覆盖物的样地含水量明显高于半荒芜样地,说明覆盖物能有效地增加土壤的水分渗透性和持水力,减少蒸发,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覆盖物的影响力大小关系:竹叶覆盖>稻草谷壳覆盖>稻草覆盖。2抚育措施对毛竹胸径、枝下高及出笋率的影响(1)不同抚育措施对毛竹胸径和枝下高的影响8个处理样地中,稻草谷壳覆盖类型样地的毛竹胸径、枝下高都达到最大值。毛竹胸径大小关系:稻草谷壳覆盖>稻草覆盖=富硒垦复>竹叶覆盖>垦复施肥=林下经济>竹木混交>半荒芜,相比对照组半荒芜,抚育措施增大胸径的范围为:1cm~2.7cm。8种处理对枝下高的影响的大小作用关系:稻草谷壳覆盖地>稻草覆盖>富硒垦复>竹叶覆盖>竹木混交>林下经济>垦复施肥>半荒芜。相比对照组半荒芜,抚育措施增大枝下高的范围为:103c~181cm。抚育措施能够有效地促进毛竹胸径和枝下高的生长。(2)不同抚育措施毛竹林地出笋率的影响关于8个处理样地的成竹率,采取抚育处理的样地成竹率范围在22.9%-38%之间,对照组半荒芜处理样地的成竹率却最高达到54.8%。抚育措施虽然能够提高新笋数,但是退笋数也高,这也恰好保证了竹材的质量,半荒芜型成竹率虽然较高,但质量较低,应该及时挖掉弱小的竹笋。3配方施肥对毛竹林地生长量的影响施肥能够显着地提高毛竹的出笋数、成竹率。以处理N2P1K1的效果最好,相比对照组CK,产量增加了47.80%。在增产效果方面,其次的是N2P2K2和N1P1K2,相对对照组CK的产量分别为26.58%和23.27%。6个施肥处理中,施肥对新竹产量影响效果最小的是N1P1K1处理,相对对照组CK的产量仅为99.60%。
胡健[8](2013)在《毛竹种子繁殖与丰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竹林是重要的森林资源之一,根据统计资料,全世界有木本竹类植物70余属1200余种,竹林总面积约2200万hm2。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大国之一,种类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竹林面积、竹材年产量和蓄积量均居世界之冠,被誉为“竹子王国”本文通过毛竹种子不同方法贮藏、不同季节播种、不同方式育苗和毛竹丰产技术研究,以生态学、遗传学、育种学等理论为指导,在澧县实验基地进行田间试验,以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试验结果。研究表明:(1)种子混沙贮藏比装薄膜袋冷藏的种子场圃发芽率高10%,开始出土和大量出土的时间提前9d。(2)秋播比春播分蘖次数多,总出苗量高。(3)密播育苗移栽节约用种量0.5-1kg/667m2,节约覆膜20kg/667m2,可多出小苗9000-17000小丛/667m2。(4)容器育苗移栽节约用种1~1.5kg/667m2,节约覆膜20kg/667m2,可多产苗10850-17080小丛/667m2。(5)一年生毛竹实生苗造林成活率较高,分蘖能力强,移栽当年影响分蘖一次,每666.7m2增新竹只有1023株,第二年,通过精心抚育,每666.7m2增新竹达2662株,第三年已能长成散生竹而成林,最高达7.0m,胸径5.8cm。其中,胸径3cm、竹高4.5m以上的毛竹占18%。(6)保留立竹株数对第二年毛竹单株平均地径影响很大,保留2株比保留4株和6株平均地径增粗显着,保留4株与保留6株之间平均地径差异不显着。(7)毛竹小母竹造林保留立竹株数、施肥种类和数量及施肥季节对发笋成竹率影响不明显。
晏存育[9](2011)在《毛竹不同变异类型的生物学与生理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 Bambusoideae, Poaceae)起源于我国,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广、利用历史最悠久的经济竹种。毛竹在长期的系统演化、地理隔离分化和生产经营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异类型。为此从湖南益阳市的百草园调查了6种毛竹不同变异类型,来进行毛竹不同变异类型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特性研究,为毛竹不同变异类型的繁育、栽培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生物学特性研究采用野外实地观察、测量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和对照比较;毛竹不同变异类型都是散生竹,具有单轴散生的地下茎。通过对6种毛竹不同变异类型的竹子进行竹体结构的调查,包括地径、胸径、秆高、秆色、枝下高、胸径以下节数、节间长、形态特征明显的节数等,结果表明毛竹不同变异类型的这6种竹种有着不同的形态变异和独特的征状。圣音毛竹的节间与节间如金元宝状垒起;龟甲竹竹秆的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凹凸,有致;曲秆毛竹的基部开始呈“之”字形弯曲;厚壁毛竹的竿壁厚,基部壁厚3-4cm,中部1.4-1.8cm厚,上部近实心;绿槽毛竹竹秆黄色,凹槽部位均为绿色;花毛竹的竿黄色,节间有鲜艳的粗细不一的绿色条纹等,这些在竹秆形态、大小、颜色、竹枝形态、竹叶颜色等方面的不同变异使其具有观赏价值。生理学特性研究通过对其诸样本生理指标进行实验测定得出数据,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讨论相关生理特性与季节变化和环境的关系。生理学特性研究通过对6种不同变异类型的毛竹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叶片叶绿素、游离氨基酸、β—胡萝卜素的含量及硝酸还原酶活性这5个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毛竹不同变异类型叶片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呈现双峰曲线,出现光合“午休”现象。叶绿素含量在8月达到最高峰,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叶绿素含量呈显着相关,在8月达到最高峰。硝酸还原酶活性与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在9月达到高峰值,β—胡萝卜素含量与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在9月达到高峰值。叶绿素含量与硝酸还原酶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呈显着性相关。叶片的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β—胡萝卜素含量呈显着性相关。与普通毛竹类似的株型较大的花毛竹、厚壁毛竹和曲秆毛竹,其生理指标值比株型较小的龟甲竹、绿槽毛竹和圣音竹大,且达到最高峰的时间要早30d左右。
贾伍员[10](2010)在《竹类资源在泰安的引种试验》文中研究表明竹类资源是一项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的生物资源,具有很高的经济、生态、文化、景观等价值,被誉为“绿色的宝藏”。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竹子种类、竹林面积均占全世界的1/3左右,有“世界竹子王国”之誉称。但是我国竹类资源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如果北方地区能够把一些耐寒性较好的竹种栽种成功,并实现大面积种植,将对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竹产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起到重大的作用。本研究从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引进39个竹种,在泰安市山口镇建立竹种园进行引种试验。经过4a的观察研究,对每个竹种的存活、生长、抗寒性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目的是筛选出适合山东地区生长的种类,并对代表性的几个种类进行了光合速率和土壤影响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4个种类(乌脯鸡竹、白荚竹、早竹、板桥竹、黄槽刚竹、御江箬竹、阔叶箬竹、玉镶金竹、金镶玉竹、蓉城竹、水胖竹、葔竹、白皮淡竹、红乌哺鸡竹)景观效果好,适应性强,很适应山口镇的栽培,可以推广。(2)8个种类(黄杆京竹、雷竹、黄金间碧玉竹、巴山木竹、矢竹、菲白竹、巴山箬竹、白丝阴阳竹)表现一般,可以小面积种植,继续驯化及试验以后再作定论。(3)14个种类(桂竹、寿竹、斑竹、筠竹、黄古竹、南竹、高节竹、秋竹、紫竹、白哺鸡竹、黄杆乌哺鸡竹、白云竹、罗汉竹、狭叶青苦竹)表现较差,冬季枯叶率高,发笋及生长均表现不良,难以种植。(4)3个种类(白竹、红鞭竹、毛竹)极度不适应,无法存活。(5)光合速率研究结果表明:大型散生竹(淡竹、乌哺鸡竹)和地被竹(菲白竹)的光合速率>中型散生竹(金镶玉竹)>小型丛生竹(紫竹),此结果和四种竹类的引种适应性情况相一致。(6)土壤改良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竹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较大,对土壤结构的影响不明显。
二、土壤因子对早园竹引种栽培的影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壤因子对早园竹引种栽培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天津滨海盐碱区土地适宜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盐碱地形成机理及土壤盐渍化 |
1.2.2 盐碱地改良治理 |
1.2.3 土地适宜性评价 |
1.2.4 盐碱地植被建设 |
1.2.5 GIS技术相关应用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概述 |
1.3.2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质、地貌 |
2.1.2 气候 |
2.1.3 土壤 |
2.1.4 植被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3 研究区基础数据库建设 |
3.1 数据来源 |
3.1.1 遥感影像数据 |
3.1.2 土壤样品 |
3.2 研究方法 |
3.2.1 面向对象分类方法 |
3.2.2 土地适宜性评价 |
3.3 遥感数据预处理 |
3.3.1 正射校正 |
3.3.2 辐射定标 |
3.3.3 大气校正 |
3.3.4 拼接裁剪 |
3.4 遥感图像解译 |
3.4.1 分割 |
3.4.2 分类 |
3.5 研究区遥感影像分类 |
3.5.1 分类结果 |
3.5.2 精度评价 |
3.6 植被覆盖度提取 |
3.6.1 归一化植被指数 |
3.6.2 计算植被覆盖度 |
3.7 坡度提取 |
4 研究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
4.1 单因子评价分析 |
4.1.1 植被覆盖度分析 |
4.1.2 坡度分析 |
4.1.3 有机质含量 |
4.1.4 电导率 |
4.1.5 pH值 |
4.1.6 土壤水分 |
4.2 土地适宜性评价 |
5 研究区不同盐碱地绿化潜力差异及绿化建议 |
5.1 滨海地区植被恢复相关理论 |
5.2 不同盐碱地绿化潜力分析 |
5.2.1 高度适宜地 |
5.2.2 中度适宜地 |
5.2.3 基本适宜地 |
5.2.4 一般不适宜地 |
5.3 植被建设策略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2)毛竹笋用林机械化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毛竹的生长条件及规律研究 |
1.1 生长条件 |
1.2 生长规律 |
2.竹林结构研究进展 |
2.1 地上结构研究 |
2.2 地下结构研究 |
3.竹笋增产相关研究进展 |
4.毛竹经营研究进展 |
4.1 竹林经营类型 |
4.2 不同竹林经营效益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经营模式设置 |
1.研究区概况 |
1.1 试验区概况 |
1.2 经营模式设置 |
第三章 不同经营下毛竹林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研究 |
1.研究方法 |
1.1 前期调查及土样品采集 |
1.2 土壤物化性质分析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土壤物理性质 |
2.2 土壤化学性质 |
2.3 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
3.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不同经营下毛竹鞭芽结构和萌发规律的研究 |
1.研究方法 |
1.1 毛竹竹鞭测量与取样 |
1.2 毛竹鞭龄及鞭侧芽的判定 |
1.3 数据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经营模式下毛竹笋用林地下鞭系统的分布特征 |
2.2 不同模式下毛竹笋用林竹鞭鞭龄与侧芽关系 |
3.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不同经营下竹鞭侧芽内源激素的研究 |
1.研究方法 |
1.1 样品采集 |
1.2 植物激素提取及测试方法 |
1.3 色谱条件及分析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1a生鞭侧芽内源激素变化 |
2.2 2a生鞭(壮鞭)状芽内源激素变化 |
2.3 不同经营模式下ZT质量分数的变化 |
2.4 不同经营模式下GA3质量分数的变化 |
2.5 不同经营模式下IAA质量分数的变化 |
2.6 不同经营模式下ABA质量分数的变化 |
3.小结与讨论 |
3.1 激素与不同侧芽关系 |
3.2 不同经营模式对激素的影响 |
第六章 不同经营下毛竹叶片SPAD值及叶面积指数的研究 |
1.研究方法 |
1.1 试验方法 |
1.2 数据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经营模式下笋用林SPAD值月变化 |
2.2 不同经营模式对毛竹叶面积指数月变化 |
2.3 不同经营模式对毛竹叶片SPAD值及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2.4 不同经营模式对毛竹笋用林产量的影响 |
2.5 毛竹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和春笋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3.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不同经营下竹笋的经济效益及工作效率分析 |
1.研究方法 |
1.1 出笋量调查 |
1.2 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分析 |
1.3 数据处理 |
2.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经营模式对竹笋产量的比较 |
2.2 不同经营模式下笋用林的经济收益分析 |
2.3 机械化经营与人工经营的工作效益分析 |
3.小结与讨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北京园林中竹类植物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竹类植物独特的景观特性 |
1.1.2. 北京悠久的竹类植物栽培历史 |
1.1.3. 北京园林中竹类植物应用种类较少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阅读法 |
1.4.2. 实地调查法 |
1.4.3. 分析归纳法 |
1.5. 研究结构及框架 |
1.5.1. 研究结构 |
1.5.2. 研究框架 |
2. 北京竹类植物栽培种植研究 |
2.1. 竹类植物分布、类型及生长条件 |
2.1.1. 竹类资源分布概况 |
2.1.2. 竹类植物分类及其生长特性 |
2.1.3. 竹类植物生长条件 |
2.2. 北京气候土壤条件 |
2.2.1. 气候条件 |
2.2.2. 土壤特征 |
2.3. 北京适宜种植竹种及环境研究 |
2.3.1. 北京地区应用绿化竹种 |
2.3.2. 北京竹类植物栽培面临的问题 |
2.3.3. 北京竹类植物栽培适宜生境 |
2.4. 本章小结 |
3. 北京竹类植物种植及景观现状调研分析与优化 |
3.1. 北京竹类植物种植及景观现状调研 |
3.1.1. 调研范围及调研对象 |
3.1.2. 实例调研 |
3.2. 北京竹类植物种植及景观现状分析 |
3.2.1. 北京竹类植物种植景观观赏效果 |
3.2.2. 北京竹类植物生长状况 |
3.3. 北京竹类植物种植及景观优化方法 |
3.3.1. 小气候营造改善竹子生长环境 |
3.3.2. 抚育管理措施提高竹子自身抗性 |
3.4. 本章小结 |
4. 北京竹类植物适宜小气候营造策略研究 |
4.1. 北京竹类植物小气候营造理论基础 |
4.1.1. 相关概念 |
4.1.2. 与竹类植物生长相关的小气候因子 |
4.1.3. 与小气候营造相关的园林要素 |
4.2. 北京竹类植物小气候营造方法研究 |
4.2.1. 北京竹类植物小气候营造目标 |
4.2.2. 北京竹类植物小气候营造原则 |
4.2.3. 北京竹类植物适宜小气候评价体系 |
4.2.4. 北京竹类植物适宜小气候空间布局模式 |
4.2.5. 基于气候因子分析的小气候营造策略 |
4.3. 本章小结 |
5. 北京竹类植物抚育管理措施研究 |
5.1. 与太阳辐射相关的抚育管理措施 |
5.2. 与温度相关的抚育管理措施 |
5.2.1. 新竹保温抚育管理措施 |
5.2.2. 成竹保温抚育管理措施 |
5.3. 与水份相关抚育管理措施 |
5.3.1. 新竹保水相关抚育管理措施 |
5.3.2. 成林保水相关抚育管理措施 |
5.3.3. 及时排涝 |
5.4. 与土壤相关的抚育管理措施 |
5.4.1. 整地 |
5.4.2. 松土除草 |
5.4.3. 深翻、断鞭及培土 |
5.5. 与肥料相关的抚育管理措施 |
5.5.1. 定期垫园 |
5.5.2. 合理施肥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4)江苏省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树种初步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园林植物树种规划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所依据的相关理论及学科 |
1.3.1 引种驯化理论 |
1.3.2 生境因子分析法 |
1.3.3 污染生态学 |
1.3.4 植物群落学 |
1.3.5 园林生态学 |
1.3.6 生物多样性保护 |
1.4 园林树种的生态习性和抗污染适应能力研究 |
1.4.1 基于生态习性的树种研究 |
1.4.2 抗污染树种规划研究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2.1 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划分依据 |
2.2 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自然环境概述 |
2.2.1 地理位置 |
2.2.2 地质地貌条件 |
2.2.3 气候条件 |
2.2.4 土壤条件 |
2.2.5 水文条件 |
2.2.6 自然植被资源 |
2.3 经济、社会与人文概况 |
2.3.1 城市发展现状 |
2.3.2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
2.3.3 人文历史概况 |
2.4 总结 |
第三章 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基于生态习性的树种规划 |
3.1 生态习性概念 |
3.2 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对光适应能力的树种规划 |
3.2.1 耐光树种 |
3.2.2 阳性树种 |
3.2.3 中性树种 |
3.2.4 阴性树种 |
3.2.5 耐荫树种 |
3.3 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对水适应能力的树种规划 |
3.3.1 耐旱树种 |
3.3.2 旱生树种 |
3.3.3 中生树种 |
3.3.4 湿生树种 |
3.3.5 水生植物 |
3.4 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对土壤适应能力的树种规划 |
3.4.1 耐盐碱树种 |
3.4.2 耐瘠薄树种 |
3.4.3 喜氮树种 |
3.4.4 喜酸树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基于抗污染适应能力的树种规划 |
4.1 抗无机气体污染树种 |
4.1.1 抗SO_2污染树种 |
4.1.2 抗CL_2污染树种 |
4.1.3 抗H_2S污染树种 |
4.2 抗有机物污染树种 |
4.2.1 抗苯污染树种 |
4.2.2 抗酚类污染树种 |
4.2.3 其他抗污染树种 |
4.3 抗重金属污染树种 |
4.3.1 抗汞污染树种 |
4.3.2 抗铅污染树种 |
4.3.3 抗镉污染树种 |
4.3.4 抗铜污染树种 |
4.3.5 抗锌污染树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树种规划 |
5.1 生物多样性的树种规划研究 |
5.2 规划内容 |
5.2.1 树种比例关系的确定 |
5.2.2 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的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总结 |
6.2 存在问题 |
6.3 发展对策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江苏省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城市园林树种规划名录(乔木部分) |
附录2: 江苏省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城市园林树种规划名录(小乔木和灌木部分) |
附录3: 江苏省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城市园林树种规划名录(藤本部分) |
附录4: 江苏省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城市园林树种规划名录(竹类) |
(5)探索施肥对川西雷竹笋用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林木施肥研究进展 |
1.2 施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1.2.1 施肥对土壤氮的影响 |
1.2.2 施肥对土壤磷的影响 |
1.2.3 施肥对土壤钾的影响 |
1.2.4 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1.3 植物体内养分对施肥的响应 |
1.4 施肥对竹子生长及出笋的影响 |
1.5 施肥对竹笋品质的影响 |
1.6 出笋期植物体内养分含量 |
1.7 肥料的利用率 |
1.8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肥料选择 |
2.3 试验方法 |
2.3.1 样地设置与施肥设置 |
2.3.2 样品的采集 |
2.3.3 笋形态及笋产量测定 |
2.3.4 竹子和竹笋指标测定 |
2.3.5 土壤理化指标的测定 |
2.3.6 施肥后作物养分转化利用率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施肥对土壤和雷竹养分影响 |
3.1.1 施肥对土壤养分影响 |
3.1.2 施肥对竹枝条养分的影响 |
3.1.3 施肥对竹叶养分的影响 |
3.1.4 施肥对竹笋形态指标的影响 |
3.1.5 施肥对竹笋养分的影响 |
3.1.6 施肥对竹笋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
3.2 出笋时土壤及雷竹肥力的变化情况 |
3.2.1 出笋时土壤养分变化情况 |
3.2.2 出笋时雷竹枝和叶肥力的变化 |
3.2.3 出笋时雷竹笋的养分变化及肥力利用率 |
3.3 出笋时不同时期雷竹笋品质的变化情况 |
4 讨论 |
4.1 施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4.2 竹枝、叶养分含量对施肥的响应 |
4.3 竹笋对施肥的响应 |
4.4 出笋时土壤养分的变化及养分利用率 |
4.5 出笋时雷竹的养分变化情况 |
4.6 出笋时竹笋的养分含量的变化情况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土壤因子对早园竹引种栽培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条件 |
1.1 园地选择 |
1.2 母竹选择 |
2 病虫害防治 |
3 试验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土壤肥力水平对早园竹生长的影响 |
4.2 早园竹的抗盐碱能力 |
5 结语 |
(7)低丘红壤地区毛竹低产林改造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毛竹概述 |
1.1.1 毛竹分布 |
1.1.2 毛竹生长习性 |
1.1.3 毛竹生长发育特点 |
1.1.4 毛竹优良特性 |
1.2 毛竹低产林的形成原因及类型 |
1.2.1 毛竹低产林的形成原因 |
1.2.2 毛竹低产林的类型 |
1.3 毛竹低产林改造的主要技术措施 |
1.3.1 垦复 |
1.3.2 护笋养竹 |
1.3.3 疏笋 |
1.3.4 施肥 |
1.3.5 钩梢 |
1.3.6 竹林结构调整 |
1.3.7 防治病虫害 |
1.4 国内外对低产林的研究概述 |
1.4.1 国内研究 |
1.4.2 国外研究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1.6.1 林地管理措施 |
1.6.2 毛竹林地施肥 |
1.7 实验前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桃江县竹产业的发展现状 |
2.3 试验设计 |
2.3.1 地表覆盖对竹笋生长及毛竹林地土壤温度、含水量的影响 |
2.3.2 抚育措施对毛竹胸径、枝下高及出笋率影响的试验设置与方法 |
2.3.3 施肥对毛竹林地生长量影响的试验设置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地表覆盖对竹笋生长及毛竹林地土壤温度、含水量的影响 |
3.1.1 不同处理对毛竹笋高生长的影响 |
3.1.2 不同处理对竹笋地径生长的影响 |
3.1.3 笋高和地茎的数据分析 |
3.1.5 不同处理对毛竹林地土壤温度的影响 |
3.1.6 不同处理对毛竹林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3.2 抚育措施对毛竹胸径、枝下高及出笋率的影响 |
3.2.1 不同处理措施对毛竹胸径的影响 |
3.2.2 不同处理措施对毛竹枝下高的影响 |
3.2.4 不同抚育措施对毛竹成竹率的影响 |
3.3 配方施肥对毛竹的增产效应 |
4 结论 |
5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8)毛竹种子繁殖与丰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毛竹的形态学特征 |
1.1.1 毛竹的地下部分 |
1.1.2 毛竹的地上部分 |
1.2 毛竹的生物学特性 |
1.2.1 毛竹地下茎(竹鞭)的生长特性 |
1.2.2 毛竹竹笋的生长特性 |
1.2.3 成竹的生长特性 |
1.2.4 毛竹的生长环境 |
1.3 毛竹资源现状及其分布规律 |
1.3.1 毛竹的地理分布 |
1.3.2 毛竹的资源现状 |
1.4 毛竹的价值 |
1.4.1 食用 |
1.4.2 材用 |
1.4.3 药用 |
1.4.4 造纸 |
1.4.5 其它用途 |
1.5 毛竹的繁殖技术 |
1.5.1 播种育苗 |
1.5.2 无性繁殖 |
1.6 毛竹的造林技术 |
1.6.1 毛竹造林地的选择 |
1.6.2 毛竹造林整地 |
1.6.3 栽植密度 |
1.6.4 造林时间 |
1.6.5 造林方法 |
2 毛竹种子繁殖试验研究 |
2.1 种子育苗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方法与结果分析 |
2.2 实生苗造林 |
2.2.1 试验地的概况 |
2.2.2 试验材料 |
2.2.3 试验方法 |
2.2.4 结果分析 |
3 毛竹丰产技术试验研究 |
3.1 试验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设计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保留株数、施肥种类及数量与地径的关系 |
3.2.2 保留株数、施肥种类和数量及施肥季节对单株发笋数的影响 |
3.2.3 保留株数、施肥种类和数量及施肥季节对发笋成竹率的影响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论文中部分试验现场照片 |
附录B 致谢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9)毛竹不同变异类型的生物学与生理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毛竹的生物学特性 |
1.1.1 毛竹的形态特征 |
1.1.2 毛竹的生态习性 |
1.1.3 毛竹资源及其分布 |
1.1.4 毛竹根系生长特征 |
1.1.5 毛竹的繁殖育苗 |
1.2 毛竹的生理学特性 |
1.2.1 水分代谢 |
1.2.2 矿质营养 |
1.2.3 光合作用 |
1.2.4 呼吸作用 |
1.2.5 有机物质的转化与代谢 |
1.3 毛竹地下茎(即竹鞭)的生长规律及促萌技术 |
1.3.1 毛竹的地下茎(即竹鞭)的生长规律 |
1.3.2 毛竹的鞭芽性状与促萌技术 |
1.4 毛竹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
1.5 毛竹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现状 |
1.6 毛竹的生理学特性研究现状 |
1.7 研究的意义 |
1.7.1 毛竹不同变异类型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
1.7.2 毛竹不同变异类型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 |
1.7.3 毛竹不同变异类型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
1.7.4 为毛竹园林应用提供依据 |
1.8 展望 |
2 毛竹不同变异类型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2.1 概况与方法 |
2.1.1 调查地概况 |
2.1.2 调查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毛竹不同变异类型的出笋数量规律 |
2.2.2 毛竹不同变异类型的形态特征 |
3 毛竹不同变异类型的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3.1 试验地概况 |
3.2 试验材料 |
3.3 毛竹不同变异类型的光合性状研究 |
3.3.1 测定方法 |
3.3.2 结果与分析 |
3.3.3 小结 |
3.4 毛竹不同变异类型的硝酸盐代谢还原性研究 |
3.4.1 测定方法 |
3.4.2 结果与分析 |
3.4.3 小结 |
3.5 毛竹不同变异类型的有机物质的转化与代谢研究 |
3.5.1 测定方法 |
3.5.2 结果与分析 |
3.5.3 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竹类资源在泰安的引种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竹类资源的现状及发展 |
1.2.1 中国 |
1.2.2 日本 |
1.2.3 印度 |
1.2.4 美洲 |
1.2.5 欧洲 |
1.2.6 非洲 |
1.3 竹类资源的引种概述 |
1.3.1 竹类资源的价值 |
1.3.2 竹类资源引种的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引进的竹种 |
2.3 引种栽植方法 |
2.4 调查方法 |
2.4.1 生长调查 |
2.4.2 抗寒性调查 |
2.4.3 土壤质地的测定 |
2.4.4 土壤微生物测定 |
2.4.5 光合速率的测定 |
2.4.6 适应性评价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引种竹类的生长分析 |
3.1.1 成活率 |
3.1.2 新竹生长量 |
3.1.3 发笋量和发笋时间 |
3.2 引种竹类的抗寒性分析 |
3.3 不同竹种的光合速率分析 |
3.3.1 光响应曲线 |
3.3.2 生理生态因子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
3.4 不同竹种对土壤的影响分析 |
3.4.1 土壤结构 |
3.4.2 土壤微生物 |
3.5 引种竹类的适应性评价 |
3.5.1 评价体系的建立 |
3.5.2 评价结果 |
4 讨论及建议 |
4.1 关于竹类引种的抗寒性问题 |
4.2 关于金镶玉竹的抗旱性问题 |
4.3 关于高节竹的开花问题 |
4.4 关于毛竹的问题 |
4.5 建议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土壤因子对早园竹引种栽培的影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津滨海盐碱区土地适宜性评价[D]. 李慧杰.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2]毛竹笋用林机械化经营模式研究[D]. 王珊.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7)
- [3]北京园林中竹类植物应用研究[D]. 张婧.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8)
- [4]江苏省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树种初步规划研究[D]. 郭玉煜.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5]探索施肥对川西雷竹笋用林的影响[D]. 李俊.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3)
- [6]土壤因子对早园竹引种栽培的影响[J]. 钱香珍,胡亚青. 北京农业, 2014(21)
- [7]低丘红壤地区毛竹低产林改造技术[D]. 佘婷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2)
- [8]毛竹种子繁殖与丰产技术研究[D]. 胡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S1)
- [9]毛竹不同变异类型的生物学与生理学特性研究[D]. 晏存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05)
- [10]竹类资源在泰安的引种试验[D]. 贾伍员.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