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一、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韩笑[1](2021)在《十八大以来的中美关系研究(2012-2020)》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中美关系40多年发展的历史进行梳理,总结中美关系发展的经验和特点,指出中美的博弈不仅是中美之间的事情,更是关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十八大之后,中美关系出现了建交以来最大的变量,面对美国霸权主义及对中国发展的遏制态势,中国方面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无论是奥巴马的第二任期内对中美关系的调整,还是特朗普在经贸领域的“全面竞争”,中国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既不怕美国的挑衅,又能积极利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发展的权利。中美两国之间的竞争虽然常态化,但中美之间相互依存度的高度复杂性奠定了两国间的合作依然是主流。总之,中美之间应该本着对世界负责、对地区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态度,夯实中美两国间未来发展的战略合作基础,加强合作,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增进人民的福祉。

范为[2](2020)在《东亚地区中美关系的结构性析论(2010-2020)》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中美两国在东亚地区的权势转移日益显现,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定位经历了从“利益攸关方”到“战略竞争者”的重大转变,并开始实施趋向于对华“遏制”的战略。中美两国不断加剧的战略竞争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美关系走向的负面猜测。随着权势转移进程的持续,中美两国是否会滑向摩擦、冲突甚至新冷战的危险境地?在权势转移态势最为明显的东亚地区,中美关系又将具有怎样的结构状态?这样的结构状态是会持续胶着的存在下去,还是存在破解的可能?这些问题是本文探讨东亚地区中美关系结构的落脚点和切入点。目前,以结构理论的视域考察中美关系仍然存在着重结构轻能动的问题。静态的结构决定论在东亚中美关系研究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国际关系领域中独特和传统的层次分析法也进一步割裂了结构与能动融合的可能。长久以来,国际关系领域关于结构与能动的研究基础是隐含在分析层次的研究规范之下的。人、国家、体系的分析层次一经确定下来,便成为了国际关系学科独特的研究方法,这个方法从本体论与认识论上有别于其他学科,因而被广泛的应用在探讨国际社会中各种层出不穷的问题上。但是,较少学者以质疑国际关系层次分析研究方法的角度来化解主客观对立、弥补结构单元之间的鸿沟。受此影响,中美关系的研究也难脱桎梏。以结构理论以及层级分析研究方法探讨这一重要关系的着作汗牛充栋,但能弥合中美关系研究范畴中的结构能动对立的较为少见。受国际关系领域中“实践转向”的影响,本文以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理论依托,从场域、惯习、实践三者的闭合循环关系出发,提出一个解释东亚地区中美关系结构的分析框架,即场域位置关系、国家惯习、国家实践三个维度的解析框架,区域场域与国家实践藉由国家惯习这一中介概念达成了相互建构的融合关系,而东亚地区的中美关系结构在本质上归属于这一理论范畴。因此,本文借由场域理论同时结合国际关系领域中对结构特性的一般性划分构建了一个外在的分析框架;借由场域、惯习、实践三者的关联性构建了一个内在的分析框架。通过外在框架,东亚地区中美关系结构可以划分为权力关系结构、地缘关系结构、领域关系结构、实践关系结构。通过内在的分析框架可知,东亚地区的中美关系互动总是在上述场域中进行的。场域是按照特殊的逻辑规则、资本以及由此产生的位置关系构成的等级制结构。在场域中,国家依据资本与惯习进行策略选择,彼此间的互动构成内在的具有等级制的位置关系。例如在东亚场域中中美权力结构对应的是“守成国”与“崛起国”的位置关系;地缘结构对应的是海陆“两分”的位置关系;领域结构对应的是安全经济“二元”的位置关系。场域中位置关系在形成过程中深受惯习影响,惯习尤其对国家能动者的策略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如在权力结构中受权势转移惯习影响对华实行竞争性经济策略的美国;在地缘结构中受海权惯习影响实行介入东亚地缘策略的美国,与受主权惯习影响实行近海防御策略的中国;在领域结构中受防御现实主义、同盟起源惯习影响实行同盟保障策略的美国,与受“以经促政”惯习影响实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策略的中国。尽管在场域位置关系与惯习双重作用下形成的各关系结构对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较为不利,但中美两国可以发挥国家能动者的实践作用,开启反思性思考与监控,避免结构所带来的固有逻辑,例如避开权力结构中的“修昔底德”陷阱,建构“容纳”型的中美关系结构。通过上述理论探讨与现实分析,本文认为,在“大国无战事”的时代,科技与规则是相较于暴力与战争更为有效的竞争工具。中国没有意愿与美国发生冲突或进行新一轮冷战。美国也应该采取符合自身现实的对华战略,重新提振自身经济、惠及世界贸易。如果中美两国都沿着这个方向进行实践,那么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东亚会迎来一个中美之间以规则赢取领域实力融合的时代;一个避免挑起地缘争端,化解冲突性惯习的时代;一个“守成国”容纳“崛起国”时代。

张智[3](2020)在《特朗普执政以来的美国对台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美国的台海政策都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包括历史上的中美建交、冷战结束等重要时间节点,美国对台政策都具有完全不同的现实需求和战略考量。2017年1月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中美之间战略互疑的加深,特朗普政府在任内首份《美国国家安全报告》中明确将中国列为美国面临的头号“战略竞争对手”。随着中美关系进入到新的调整期,台湾问题伴随着进入了新的阶段。本文通过资料收集、案例分析等方法,梳理了特朗普执政以来的美国对台政策,通过在战略上将台湾纳入“印太战略”,战术上强化美台军事合作、接连出台“友台”法案等措施,将台湾由“交易筹码”上升为“战略筹码”,“以台制华”战略明显升级。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剖析特朗普政府调整对台政策的战略意图以及对中美关系和台海局势的深远影响,并针对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的台海政策尝试着寻找应对之策,延续和发展美国对台政策理论研究。

邹雨佳[4](2020)在《中美经贸谈判:从“受众成本”视角分析美方谈判策略差异(1989-200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研究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美阶段的“复关入世”谈判以及中美关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谈判,旨在探索出中美经贸谈判中美方谈判策略与美国国内“受众成本”的关系。文章第一章主要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前辈对于相关问题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将其进一步深化并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第二章阐述了中美关系发展的两条主线,也同样是贯穿文章的两条主要脉络,即:中美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的发展。通过描述各个时期中美经贸发展与该时期内中美政治局势的规律,总结出双边关系的特点,并从中提炼出在中美双边关系中,政治对经济如何发挥作用的逻辑线索。第三章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进一步细化了第二章的结论。首先,将研究对象聚焦于美国国内政治,并按照不同对象及其相互关系和在整个政治机制中发挥的作用,借以普特南的“双层博弈”框架,来说明在国际谈判中,美国国内政治机制对谈判策略的影响。其次,将通过对美国国内政治机制的考量,结合詹姆斯·费伦的“受众成本”理论分析得出“美国受众”在美国对外政策立场的影响。最后,通过中美经贸谈判的事实案例加以结合,得出“美国受众”如何决定了美国对外经贸谈判的谈判策略。文章选取的是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两场几乎同时进行但谈判策略却截然不同的中美经贸谈判。通过比较“复关入世”谈判中,美方对中国人权问题的强硬立场,从将之与最惠国待遇资格“挂钩”到“脱钩”的过程和双方关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谈判,美方立场的软化同意、中方与之达成“假让步”的非实质性协议,能清楚完整地展示“美国受众”在美国对外经贸谈判策略方面的影响力。

李毓[5](2020)在《中美高层政治往来影响因素分析(2000-2016)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文中认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发达国家,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意义非凡。进入新世纪,多极化趋势进一步显现,世界欢迎和平崛起的中国,世界呼唤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由高层恢复政治往来而始,中美关系的全方位发展进步亦由高层政治往来推动,故而研究中美高层政治往来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对提升中美关系的实质和层次具有重要意义。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是定量分析的经典方法,可探究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并对未来发展方向做出预测判断。本研究将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结合,共同引入国际关系研究,探究影响中美高层政治往来的影响因素,为发展中美关系提供新的视角。本研究首先明确概念界定,明晰本文研究的高层政治往来参与范围、实现形式与涉及领域,并结合与首脑外交概念的比较并总结出其对国家间的关系产生的影响及作用。在理论基础铺叙后,本研究对小布什和奥巴马两位总统任期内的《中国外交》年鉴中的中美关系章节作文本分析,重点归纳高层政治往来活动水平、层次,利用Python语句进行词频排序确定回归模型的建立方向。以此为指引,先后提出研究假设,确立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与自变量相关指标,搜集数据建立变量库。随后,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在回归过程中逐渐消除共线性影响,剔除无关变量,得出研究结论。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中美贸易关系与高层政治往来呈显着性的正相关关系,美国与台湾的关系对中美高层政治往来并不呈现出显着性影响,另外,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与高层政治往来呈现出负相关关系。最后,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解读其形成机制,在历史和现实的统一中给出提升中美高层政治往来的可行路径:中国需要以战略性眼光审视贸易关系,以全局性视角看待台湾问题,关注人权、宗教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和其中折射出的意识形态冲突问题并强化元首驱动、外长推动、部长联动的三级能动体系。利用回归模型的预测功能对接下来中美高层政治往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即中国与美国的贸易深入发展,台湾问题的处理上中国更加主动,中美的海上问题凸显,中美的竞争态势逐渐加剧。本研究以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统计学与国际关系学交叉的视角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漆浩[6](2020)在《中美建交谈判中的对台军售问题》文中认为对台军售问题是中美建交谈判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建交谈判中未能攻克的难题。本文旨在通过历史学档案材料分析法还原中美建交谈判中关于对台军售问题谈判的过程与细节,并探求建交谈判最终搁置对台军售问题的本质。早在基辛格访华之前,美国政府就绞尽脑汁地寻求一种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的替代方案,以保证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台湾的安全。《上海公报》发表后,中美关系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美国始终不愿意放弃对台湾的安全防务承诺,甚至以军售信贷化的形式代替了直接的军事援助,获得了对台援助实质上的增加。1973年与基辛格会谈期间,周恩来关注到美台联合生产F-5E战斗机的新变化,但是双方未能在此问题上进行深入的探讨。所罗门首次提出将中国和平解放台湾问题的声明与放弃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相挂钩,同时继续向台湾出售军事武器,为处理美台防卫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但是1974年中美两国内政方面的变化使得正常化事业原地踏步。福特上台后,确认了“台湾有限地获得新武器”的政策基础,承诺以日本模式断绝美台关系。1976年,中美两国领导班子更迭,正常化重新提上日程。PRM-24为卡特政府初步确立了关系正常化后与台湾保持全面经济关系包括继续对台军售的方案。万斯访华后,卡特政府进一步确定了以美国模式为基础的对台军售“双保险”方案,期许获得中国不反驳美国单方面在台湾问题上和平意图的声明,同时获得中方对军售明确或暗示的同意。布热津斯基访问期间,一手打造了“历史性的转折时期”和“全面的商业关系”等词汇,并将邓小平和华国锋没有做出反应解释为中方对军售的默许,卡特政府最终确立了有限的对台军售政策,即放松中方和平意图声明,同时与中国在对台军售问题上进行协商,仅销售一些有限的新武器。在正式建交谈判之前,美方除卡特主张直接提出对台军售问题,其他人都赞成一种间接的方式,伍德科克作为美方的谈判负责人,也认为军售问题不能直接放到谈判桌上,中国则早在正式谈判前就明确将反对美台军售作为基本立场。四轮谈判后,伍德科克承认对台军售是难题但是仍然认为还有商量的余地,而中方认为在军售问题上谈不拢是谈判前期没有获得实质性进展的原因。1978年9月19日,卡特在会见柴泽民时直接提出继续对台军售的立场,柴泽民坚决表示反对,北京方面迟迟不给出回复,谈判一度陷入停滞。此时卡特决定做出让步,只期许获得中方在军售问题上的含蓄的同意,并主动建议双方加快正常化脚步,与此同时,邓小平也做出抓住机会尽快完成正常化的指示,谈判进程加快。12月4日,韩念龙对伍德科克表示坚决反对正常化后美国继续对台军售,但卡特政府继续将其理解为一种“事实上的接受”。在建交谈判的最后一刻,双方在对台军售问题上的分歧才彻底暴露在谈判桌上,中方要求美方1980年以后永远地停止对台军售,而美方理解的是1979年一年停售。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正常化前途未卜,邓小平着眼全局,顺势而为,毅然接受伍德科克建议的暂时搁置军售方面的分歧,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关系打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双方搁置分歧完成正常化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考量:第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重塑了行为体的利益关系,苏联在第三世界的扩张对中美造成了共同的威胁,中美两国联合起来反对苏联刻不容缓;第二,内政的变化影响了外交政策,中国国内的政治变化促使邓小平必须迅速获得外交上的胜利,尤其是中美关系上的胜利;第三,中国内部正在进行经济现代化改革,急需良好的国际环境,也需要美国的技术支持;第四,搁置军售问题是为了日后在对台湾的安排上各做文章。无论如何,双方领导人高瞻远瞩,在大问题面前搁置小问题,体现了非凡的政治智慧,但对台军售却作为建交谈判中的历史遗留问题一直延续下来,与中美关系相互作用。

冯帆[7](2020)在《从属与独立 ——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与对华战略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与“修正主义者”,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与此同时,美国对台政策也经历着较大调整。国内学界普遍解读为美国在打“台湾牌”,利用台湾的战略价值作为与中国进行利益交换的筹码,或是以此遏制中国崛起,继续“以台制华”。这种观点认为美国对台政策是从属于美国对华战略的。但是,国外学界多有不同声音,不认为美国对台政策只是对华战略的从属,反对将台湾视为中美之间可交易的筹码或是遏制中国的工具。本文认为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基本从属于对华战略,但也存在一定的独立性,用“从属”、“以台制华”等说法来概括美国整体对台政策失之简单。本文通过对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与对华战略的历史回顾,发现美国对台政策基本从属于对华战略,但也存在不从属于对华战略的案例。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中美关系、美台关系、美国政治、台湾政治的角度解释了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基本从属于对华战略,但也存在一定独立性的原因。应该认识到美国对台政策的复杂性,不能简单认为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就是因为对华战略的变化,需要更加重视美台关系、美国政治与台湾政治的复杂作用。

冲佩璇[8](2020)在《智库与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克林顿政府作为后冷战时期美国真正意义上的首届政府,其形成的对华外交政策奠定了整个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华政策的总基调。纵观克林顿政府对华外交政策形成过程,可以发现美国各类智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智库影响克林顿政府对华外交政策制定这个角度出发,进行中美关系研究,可以重视智库在中美交往中的作用,从新视角厘清美国对华政策脉络、掌握美国对华政策制定精髓。智库能够影响克林顿政府对华外交政策制定,是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所促成的。以白宫和国会斗争为主形成的去中心化、各自为政的政治体制,以及政党组织体系松散和动员大众能力的下降造成的宽松政治环境,为美国智库提供了进行政策建议的真空地带。同时,经过保守主义运动之后,美国智库开始带有党派色彩,他们积极为自己归属的党派提供政策建议来进行党派斗争,自此加大了智库影响政府政策制定的程度。伴随着智库“中国学”研究的深入,以克林顿政府时期进行的对华政策大辩论为契机,美国智库对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制定产生的影响开始凸显。奉行保守主义外交理念且以传统基金会为代表的保守主义智库和奉行自由主义外交理念且以布鲁金斯学会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智库,以及以兰德公司为代表的无党派色彩的中立智库对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制定产生重要影响。三大派别的智库在各自外交理念指导下分别提出对华“威慑接触”、“弹性接触”和“遏制并接触”政策,三种形式迥异但目的都是以美国利益至上的政策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克林顿政府官方对华政策倾向的形成。三大派别智库依据各自的政策倾向,在对华经贸问题、涉台问题和如何应对中国能源、环境发展问题,中国军力发展问题、民主人权问题上提出意见建议。总的来说,保守主义智库政策建议表现出遏制成份多于接触成份的特点,自由主义智库政策建议表现出接触成份多于遏制成份的特点,中立智库政策建议是视中国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是否在美国接受范围内,来决定对华采取遏制为主、接触为辅还是接触为主、遏制为辅的政策。不管三大派别智库在各自信奉思想、理念指导下总体政策倾向和具体政策建议如何,其最终都是为了维护美国国家利益,使美国在美中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三大派智库作为可以影响美国政策成型的权力二层,他们通过“旋转门”机制、充当候选总统政策设计师和政策营销手段,动员权力内层和权力外层来共同影响政府决策,通过各种政策营销方式促成克林顿政府对华“遏制+接触”政策的形成。

王雪莲[9](2020)在《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与美国对华政策研究(1969-1991)》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代社会中,信息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信息正在影响着国家战略决策和国际关系的走向,掌握全面而准确及时的信息,成为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会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参与者,美国国会在参与美国的外交政策时同样需要信息。国会研究服务局(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CRS)作为美国国会的专属思想库,在为国会提供信息服务与决策研究分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会研究服务局拥有同其他思想库相同的功能,同时还有别于其他思想库,在为国会提供政策理念、政策主张、决策研究、提供讨论平台、举办研讨会的同时,还为国会提供各种信息数据支持服务,即数据储存服务、研究问题背景材料支撑、文摘汇编等服务,是国会的重要信息来源与政策咨询部门。美国国会的主张在美国外交决策过程中起着相对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对中国政策上,国会内部的看法经常不统一,因为国会中数百位的议员代表不同的党派和利益集团,受党派和院外集团的影响,难以达成统一的观点和意见。利益集团的游说和思想库的研究,对国会立法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决策中,美国总统的作用当然是最关键的,然而美国国会也是影响美国对中国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尤其在本文所关注的冷战中、后期,受国际关系以及中美两国国情变化的影响,国会对中美关系以及对中国的看法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中美关系起起浮浮,从中美关系打开僵局到缓慢发展,再到僵持和化险为夷,建立中美正常化外交关系,中美正式建交后两国的关系也是不断出现危机,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两国关系中的“难点问题”,是制约两国关系发展的关键,是国会中较为敏感、重点关注的政策议题。本文通过对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与美国对华政策决策研究,力图证明国会研究服务局是国会的一个重要的专属思想库,在国会的外交政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提纲携领地分析课题的缘起、研究内容、研究空间、研究意义。通过研究综述,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扫描总结。正文由四章组成,论述了1969年至1991年期间,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决策研究,具体如下:第一章对本文所讨论的思想库的概念和分类进行界定,追溯美国思想库的历史发展,思想库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作用。特别分析和论证了国会研究服务局和绝大多数思想库的相同及不同之处,提出美国国会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以及国会研究服务局对国会各专门委员会及议员们的秘书办公室服务及影响,最后对国会研究服务局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详细的论述。第二章主要是国会研究服务局对关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的研究,围绕着美国对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这一历史问题的“不得不转变的观点”、美国与代表中国利益的国家代表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的争论、以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美国对中国政策的研究分析。在对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问题上,美国本着一贯阻挠的政策,在历史发展的趋势下,不断调整阻拦中国的政策,在联合国内整整阻拦了中国22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美国与代表中国利益的亚非拉等第三世界的国家进行争辩,最终以美国的失败告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国际形势也发生变化,美国内部对中国的认知有了不同的声音,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国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这有助于美国国会相关机构及议员们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第三章主要是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的研究,分为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研究、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立正常化关系对美国的影响、以及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国政策的研究三个方面。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前,美国国会内部对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的争辩,并提出建立正常化关系的两种提案。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前,法国、日本、澳大利亚、西德等国已经与中国建立正常化外交关系,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与中国建交的四个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分析,分析他们与中国建交后给本国带来的影响。中美建立正常化外交关系后,因为美国政府调整对中国的政策,美中实行战略合作,美国政府的一些作法引起国会的不满和担忧。第四章主要是关于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美正式建交后的台湾问题研究的研究。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中的壁垒,在台湾问题上,中国与美国不断出现摩擦,国会是台湾的主要支持者。这反映了台湾当局投入巨额资金扶植院外集团来影响美国国会和政府政要的事实。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台湾问题越发重要,本章从美国对台湾的政治、安全、经济三方面的政策进行研究论述。结语部分对本文的总体脉络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对华政策上的研究分析。由于国会的关注,因此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国政策尤其关注,国会研究服务局针对中美关系的不同时期,分析中国问题,笔者力图证明国会研究服务局的分析与美国对中国政策的关系。

王悠[10](2019)在《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调整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有其延续性的一面,但更多的是调整和改革。这主要源于美国战略界围绕对华政策已经形成了竞争、施压、对抗共识。特朗普上台后,以强硬化的经贸政策为重点,以南海、台海为安全战略机动方向,并以对华意识形态竞争为新趋势,对中国开启了全面战略竞争。受到国内政治斗争、国际资源配置有限的影响,特朗普政府带来的对华政策调整是美国对华大战略转向的初期尝试和探索,并不会对中美关系产生颠覆性影响。但是,特朗普对华政策调整的确使中美战略关系中的消极面扩大,竞争性增强,风险性增高,也给中国自身的发展道路造成了深刻影响,还在国际层面改变了相关国家的战略选择,从而影响着相关地区的政治秩序。

二、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十八大以来的中美关系研究(2012-202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研究价值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述评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十八大之前中美关系回顾
    第一节 十八大之前中美关系发展历程
        一、战略合作期(1979 年至1988 年)
        二、战略调试期(1989 年至2000 年)
        三、机遇与竞争并存(2001 年至2012 年)
    第二节 十八大之前中美关系特点
        一、中美关系在战略态势上波动中前行
        二、中美双边互动关系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称性
        三、中美双边关系性质上存在高度的复杂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中美关系新变化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中美关系新变化的表现
        一、奥巴马第二任期的中美关系(2012 年至2016 年)
        二、特朗普政府时期的中美关系(2017 年至2020 年)
    第二节 十八大以来中美关系新变化的原因
        一、美国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对其利益带来巨大冲击
        二、美国担心霸权地位不保
        三、美国改造中国的愿望落空
        四、美国担心失去科技优势
        五、美国对中国影响力的担忧
    第三节 十八大以来中美关系新变化的特点
        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凸显
        二、美国频打“台湾”牌遏制中国发展
        三、经贸关系竞争加剧
        四、地区问题成为中美两国间不确定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美关系的经验总结及前景展望
    第一节 中美关系的经验总结
        一、牢牢掌握两国关系的大方向
        二、建设性地管控分歧
        三、积极主动构建两国关系
        四、继续发挥元首外交的作用
    第二节 中美关系未来展望
        一、合作共赢仍然是两国关系主流
        二、摩擦和竞争将“常态化”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东亚地区中美关系的结构性析论(2010-202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国际关系结构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中美两国双边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东亚秩序变迁与中美关系的研究
        (四)关于文献综述的评价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
        (二)不足
第一章 结构的一般性特征及在东亚中美关系中的应用
    一、结构的整体性:以关系为本的结构
        (一)结构整体性的内涵
        (二)场域:位置间关系的构型
    二、结构的空间性:能动者的地位、反思与规范
        (一)位置关系、等级秩序与空间
        (二)场域争斗与空间内竞争
        (三)惯习、实践与空间
    三、结构的领域性:资本的掌控与争夺
        (一)受特定逻辑支配的资本
        (二)元资本与资本间的兑换
        (三)国际社会场域中的资本兑换
    四、结构的转换性:在惯习和现实的变化中寻求改变
        (一)惯习与场域
        (二)惯习与实践
        (三)惯习与历史
    五、结构理论在中美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一)结构性理论在国际关系领域的适用性
        (二)结构性理论在东亚地区中美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东亚地区中美权力关系结构
    一、东亚地区中美权力关系场域的基本评析
        (一)东亚地区中美权力关系现状
        (二)争斗:战略进攻与战略防御
        (三)“守成国”与“崛起国”的位置关系
    二、中美对权力关系的认识与惯习
        (一)美国对权力转移问题的认识
        (二)中国对和平发展的认识
    三、东亚地区中美权力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惯习:“美国优先”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碰撞
        (二)场域:中美战略竞争将持续
第三章 东亚地区中美地缘关系结构
    一、东亚地区中美地缘关系场域的基本评析
        (一)东亚地区中美地缘关系现状
        (二)争斗:中美的海陆冲突
        (三)中美海陆“二分”的位置关系
    二、中美对地缘关系的认识与惯习
        (一)美国的均势与海陆二元思想认识
        (二)中国的陆权思维与海洋意识觉醒
    三、东亚地区中美地缘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场域:中美东亚海域竞争将持续
        (二)惯习:航行自由与海洋主权的碰撞
第四章 东亚地区中美领域关系结构
    一、东亚地区中美领域关系场域的基本评析
        (一)东亚地区中美领域关系现状
        (二)争斗:中美的区域制度之争
        (三)中美安全经济“二元”的位置关系
    二、中美对领域关系的认识与惯习
        (一)美国的防御现实主义与同盟起源
        (二)中国对政治经济关系的辨证认识
    三、东亚地区中美领域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场域:中美经济领域竞争将加剧
        (二)惯习:同盟信仰与以经促政的碰撞
第五章 东亚地区中美实践关系结构
    一、促进中美形成容纳的区域关系
        (一)发展各领域齐头并进的综合国力
        (二)改造自身惯习、把握美国惯习
    二、建设中美共存的地缘关系
        (一)坚持发展有限海权
        (二)管控冲突性惯习
    三、资本兑换融通弱化二元格局
        (一)积累知识资本提升规则制定能力
        (二)建设东亚领域关系共同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特朗普执政以来的美国对台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创新之处
    四、重点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及条件
第一章 美国对台政策历史回顾
    第一节 台湾问题的形成
    第二节 冷战期间中美“一中政策”的建立
    第三节 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的“双轨”策略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特朗普执政以来的美国对台政策
    第一节 试探中美“一中政策”底线
    第二节 延续和升级美国对台政策的“双轨”策略
    第三节 全面提升美台实质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特朗普执政以来调整美国对台政策的原因
    第一节 美国在政治上对华政策的战略调整
    第二节 美国在中美经贸问题上视台湾为绝佳谈判“筹码”
    第三节 美国在军事上布局“印太战略”的需要
    第四节 台湾对美国会长期游说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特朗普执政以来调整美国对台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严重影响中美关系发展进程
    第二节 加剧台海局势不稳定性的风险
    第三节 “美挺台”外溢效应在国际上持续发酵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针对特朗普执政以来调整美国对台政策的应对思考
    第一节 保持战略定力,加大对美反制力度
    第二节 强化对台管控,探索“两制”台湾方案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中美经贸谈判:从“受众成本”视角分析美方谈判策略差异(1989-200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美国谈判策略以及国内受众成本分析
    一.受众成本与受众
        1.受众成本概念
        2.美国国内受众
        3.美国受众成本形成原因
    二.美方谈判策略
        1.美国谈判策略特点
        2.美方谈判策略形成的原因
    三.中美经贸谈判(1991-2000)
        1.20 世纪90 年代中美关系特点:政治经济关系不再“亦步亦趋”
        2.美方在中美经贸谈判中的谈判策略
第二章 中美关系及中美经贸关系发展史(1949-2000)
    第一节 :中美经贸概况
        2.1.1 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中美正式建交前(1949-1978)
        1.新中国成立至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即:1949-1972
        2.中美关系正常化至中美正式建交,即:1972-1978
        2.1.2 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第二阶段:中美正式建交至 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1979—1989)
        2.1.3 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第三阶段:冷战后--21 世纪初期(1990-2000)
    第二节 :中美经贸关系特点(新中国成立后—冷战后)
        1.第一阶段:经济是政治“附属品”的起步阶段阶段:20 世纪70 年代
        2.第二阶段:政治是“变压器”,经济是“粘合剂”的相互影响阶段:20世纪80年代
        3.第三阶段:“自行其是”的矛盾阶段:20 世纪90 年代
    第三节 :中美经贸关系各阶段特征原因分析
        1.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经贸附属于政治的阶段
        2.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双边经贸关系的能动性提升阶段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能动性强且高度相互依赖阶段
    第四节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案例分析:以“中美最惠国待遇”以及“知识产权谈判”为例
    第一节:案例分析:中美最惠国待遇
        1.布什政府时期的最惠国待遇政策:1989-1992
        (1)美国国内相关利益集团立场
        (2)布什政府时期的“府会之争”
        2.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对华最惠国待遇政策:1993-1994
        (1)克林顿政府的政策调整
        (2)国内的反对以及“挂钩政策”的失败
        总结
    第二节: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案例分析
    第三节:从“美国国内政治因素”视角分析美国将“对华最惠国待遇”与“人权问题”挂钩以及没有将“知识产权”与“人权问题”挂钩的原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美高层政治往来影响因素分析(2000-2016)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中美双边关系研究
        (二)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定量分析
        (三)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与实际应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1章 核心概念界定
    1.1 高层政治往来
    1.2 高层政治往来与首脑外交
    1.3 中美高层政治往来对中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第2章 中美高层政治往来状况分析(2000—2016)
    2.1 小布什政府——相对稳定时期
    2.2 奥巴马政府——竞合并存时期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的构建与运算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设计
        3.2.1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与分值体系的构建
        3.2.2 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的选取与处理
    3.3 多元回归模型的建立
        3.3.1 描述性统计
        3.3.2 多元回归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元回归运算结果分析
    4.1 解析中美高层政治往来的主要变量
        4.1.1 中美进出口总额与中美高层政治往来状况呈正相关关系
        4.1.2 美台关系与中美高层政治往来状况无显着相关性
        4.1.3 美方直接投资与中美高层政治往来呈负相关关系
    4.2 提升中美高层政治往来的可行路径
        4.2.1 以战略性眼光审视贸易关系
        4.2.2 以全局性视角看待台湾问题
        4.2.3 关注人权、宗教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4.2.4 强化元首驱动、外长推动、部长联动的三级能动体系
    4.3 预测中美高层政治往来的发展方向
        4.3.1 在经贸领域,中美高层政治往来将更深入发展
        4.3.2 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在中美高层政治往来中将更加主动
        4.3.3 中美的海洋权益问题将进一步显现
        4.3.4 中美关系竞合并存态势还将延续,竞争因素将进一步增加
    4.4 本章小结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中美建交谈判中的对台军售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根据及意义
    二、史料基础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及内容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美关系破冰期前后的对台军售问题
    一、打破坚冰:徘徊在两岸之间
    二、陷入停滞:难以割舍的安全承诺
    三、重新接触:对台军售问题的直接交涉
    四、逐渐清晰:所罗门方案
    五、福特政府的军售设想
第二章 建交谈判前在对台军售问题上的试探
    一、卡特政府对台军售方案的初步形成
    二、对台军售政策的进一步形成
    三、中美在对台军售问题上的初步试探
第三章 正式建交谈判中的对台军售问题
    一、谈判前的准备
    二、前期没有实质进展
    三、谈判加快
    四、暴露分歧
    五、搁置争议
    六、台湾的反应及影响
第四章 搁置对台军售问题的因素
    一、“抢时间”发展经济
    二、应对国际格局新变化的紧急性
    三、中国内部政治变化影响外交决策
    四、对于台湾双方各有打算
    五、邓小平的个人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7)从属与独立 ——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与对华战略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假设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 论文结构
        二、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意义与存在的问题
        一、 研究意义
        二、 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与美国对华战略的关系:历史考察
    第一节 老布什政府时期
        一、 美国售台F16战机
        二、 美国对华战略走向“接触”
    第二节 克林顿政府时期
        一、 美国对台政策重新审议
        二、 李登辉访美与台海危机
        三、 克林顿的“三不承诺”与支持两岸对话
        四、 美国对华“接触”而非“遏制”
    第三节 小布什政府时期
        一、 美国对台政策:从“坚定协防台湾”到“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
        二、 美国对华战略:从“战略竞争者”到“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
    第四节 奥巴马政府时期
        一、 美国对台政策:既鼓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又要求维持现状
        二、 美国对华战略:从“战略再保证”到“亚太再平衡”
    第五节 特朗普政府时期
        一、 全方位的对台政策调整
        二、 美国对华战略竞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对台政策从属性的来源:中美关系
    第一节 中美关系正常化所确立的原则
    第二节 中美关系与美国对台政策的相关性
    第三节 战略需求与实力对比的复合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对台政策独立性的来源:美台关系
    第一节 美台意识形态的靠拢
        一、 美台共享价值观
        二、 美国利用台湾推广民主制度
    第二节 美台利益的重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对台政策独立性的来源:美国政治
    第一节 美国选举政治的影响
    第二节 美国国会政治的影响
    第三节 美国利益集团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对台政策独立性的来源:台湾政治
    第一节 “台独”倾向的冲撞
    第二节 台湾对外政策的不确定性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专着
    中文论文
    外文专着
    外文论文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学术工作及获奖情况有

(8)智库与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重点难点、创新点
第一章 智库影响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制定的缘由
    第一节 美国独特的政治体制
    第二节 智库的政治转型和研究领域的扩展
    第三节 时代机遇造就的对华政策大辩论
第二章 智库对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倾向的影响
    第一节 保守主义智库的外交理念和对华“威慑接触”
    第二节 自由主义智库的外交理念和对华“弹性接触”
    第三节 中立智库的理念和对华“遏制并接触”
第三章 智库对克林顿政府处理对华重点问题的建议
    第一节 传统基金会对政府处理对华重点问题的建议
    第二节 布鲁金斯学会对政府处理对华重点问题的建议
    第三节 兰德公司对政府处理对华重点问题的建议
第四章 智库政策建议下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逐渐清晰
    第一节 智库发挥政策影响力的途径
    第二节 克林顿政府对华最终形成“遏制+接触”政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9)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与美国对华政策研究(1969-199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和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综述
        (一)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国内研究综述
        (四)研究空间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美国国会与国会研究服务局
    第一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与思想库
        一、思想库的概念及分类
        二、思想库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三、全方位的思想库:国会研究服务局
    第二节 美国国会与思想库
        一、美国国会的信息需求与信息来源
        二、美国国会的附属机构
    第三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的成果及作用
        一、国会研究服务局的信息来源及研究成果
        二、国会研究服务局对国会的支持
    小结
第二章 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美国作用分析
        一、1969年前美国与中国代表权问题
        二、1970年以后美国对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态度转变
        三、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对联合国的影响研究
    第二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第26届联合国大会的研究
        一、第26届联合国大会的投票
        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代表权
    第三节 中国恢复联合国代表权后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国的研究分析
        一、国会议员对中国的新认知
        二、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国70年代政策的分析
    小结
第三章 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的研究
    第一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可行性分析
        一、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争论的研究
        二、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的方案研究
        三、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美国国会的立法作用
    第二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对其他国家与中国建交影响的研究
        一、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日正式建交的影响研究
        二、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澳正式建交的影响研究
        三、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法正式建交的影响研究
        四、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德(西德)正式建交的影响研究
    第三节 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国会研究服务局对美国对华政策的研究
        一、美国政府内在对华政策上的不同态度
        二、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美战略合作的研究
        三、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美共同关注问题的政策研究
    小结
第四章 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美建交后的台湾问题研究
    第一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美建交后美国与台湾关系的政策研究
        一、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美建交后台湾的政治环境的研究
        二、中美建交后白宫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
        三、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对台政策的研究
    第二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对台湾安全问题研究
        一、台湾的安全问题
        二、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政策的研究
        三、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对台军售的具体措施分析
    第三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政策研究
        一、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美建交后的台湾经济概况的研究
        二、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与台湾的经济关系研究
        三、美国针对台湾经济政策
    小结
结语
    一、国会研究服务局的地位
    二、中美正式建交前后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国政策的分析
    三、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美建交前后台湾问题的看法
    四、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对美国外交决策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一 :1951年-1960年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投票表决记录
附录二 :第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有关中国问题的提案投票结果
附录三 :1961年-1970年关于“重要问题”的投票结果
附录四 :1961年-1970年关于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席位和驱逐台湾当局的投票结果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着情况

(10)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调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第一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内外环境
    第一节 美国的相对衰落及中美权力关系变化
    第二节 美国政治变革与内部撕裂
    第三节 新一轮对华政策大反思与大辩论
第二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调整的内容
    第一节 台湾政策调整:打破常规又维持底线
    第二节 南海政策调整:军事化与对抗性
    第三节 经贸政策调整:实用主义和非理性
    第四节 其他政策调整:逐渐上升的意识形态竞争
第三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调整的动因
    第一节 特朗普: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刺激性因素
    第二节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调整的动因与重点
    第三节 中期选举后特朗普对华政策调整的方向
第四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调整的影响
    第一节 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影响
    第二节 对新时期中美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对地区秩序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四、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十八大以来的中美关系研究(2012-2020)[D]. 韩笑. 黑龙江大学, 2021(10)
  • [2]东亚地区中美关系的结构性析论(2010-2020)[D]. 范为. 吉林大学, 2020(01)
  • [3]特朗普执政以来的美国对台政策研究[D]. 张智. 暨南大学, 2020(07)
  • [4]中美经贸谈判:从“受众成本”视角分析美方谈判策略差异(1989-2000)[D]. 邹雨佳. 外交学院, 2020(08)
  • [5]中美高层政治往来影响因素分析(2000-2016)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D]. 李毓. 吉林大学, 2020(06)
  • [6]中美建交谈判中的对台军售问题[D]. 漆浩. 南京大学, 2020(09)
  • [7]从属与独立 ——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与对华战略的关系研究[D]. 冯帆. 国际关系学院, 2020(12)
  • [8]智库与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研究[D]. 冲佩璇.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与美国对华政策研究(1969-1991)[D]. 王雪莲.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调整分析[D]. 王悠. 暨南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