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疾病专辑 (09)

骨科疾病专辑 (09)

一、骨伤科疾病专辑(09)(论文文献综述)

区绮琪(Ellena Yee Kee Au)[1](2021)在《基于文献的新安与其他主要流派医家临床诊治经验比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梳理新安医学的代表性医家、着述、学说及其核心学术特色;结合代表性医家临证医案,比较新安医学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与其他主要中医学术流派间的异同和关系,进一步明确新安医学的学术成就、历史贡献和当代影响。方法以传统文献学方法为主,结合数理统计学方法开展研究工作。1.选择研究的主要流派:统计各流派的宫廷御医人数与内科主要医着的医家人数为切入点。统计结果提供中医主要地域流派的参考。2.选择研究的临床病种:利用新安医学的特色学科(妇科、儿科及内科)并从每个学科选择两个病种。3.选择流派医家代表及医案:从第一届国医大师名单中根据所需要探讨的地域选择流派代表医家。国医大师代表当今的最高中医水平。再从国医大师的专辑中根据所需要探讨的病种选择医案。为保证每一病种有相关新安医家的医案作对比,所以需要再填补两名新安医家。选择条件:选择的新安医家有相关医案的文献、有一定的专业认可度。4.对选定相关学科及病种,搜集从宋元明清至近代主要医家对病因病机、诊断、遣方用药特点的相关学说或观点,以充实对其后11位医家的23个医案文献研究结果。文献的搜集分两方面,CNKI网下载相关被引次数较高的文献及购买相关医着。5.对选定的23个医案分类整理及纵横联系对比:表格化处理后、分类归纳8位流派医家的医案治验跟新安医家现代医家作同病种的横向对比,并以宋元明清的医家在相关病种上的治则治法或学说纵向对比。6.综合汇总所有研究结果,深入挖掘新安医学有别于其他流派的学术特色和临床价值。结果1.新安医学学术贡献新安医学的主要贡献在以下几方面:一、新安医家学说众多,尤其是“营卫一气”、“卫气营血辨证”、“养阴清肺”、“外损致虚”、“养胃阴”、“虚损理脾阴”等学说,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新安医家的《古今医统大全》、《医宗金鉴》、《医述》被列为十大医学全书。二、临床上,中医的四诊,尤其是脉诊、望诊,新安医家有丰富医案专着,遣方用药平正轻灵、稳准狠猛。三、新安医家徐春甫创立的中国第一个民间医会“一体堂宅仁医会”促进医学进步。这都说明从宋代至今,新安医学对中医学术、临床以及医学发展都有很全面以及巨大贡献,至今方兴未艾。2.与其他主要流派比较与浙派、吴门及孟河医派、燕京医派的宫廷医学、旴江医学、齐鲁医派、岭南医学、川派中医及海派中医相比,在基础理论、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等方面,新安医学均存在有别于其他流派的学术主张及临床特色。新安医家的错简重订说引起的学术争鸣、反思是空前的。临床上,新安固本培元派对附子的应用范围比川派更广。医学普及启蒙方面新安医学比吴门及钱塘显着,新安御医徐春甫、吴谦所撰医着充分体现了“修医书以正医学”的目的。医着方面,《内经》研究方面,新安较吴中、钱塘量多质高;吴中与新安各科齐全,钱塘则重临床理论,而且没有外科、针灸内容。3.新安医学代表性医家与其他主要流派代表性医家临床治验对比分析:新安医家王乐匋提倡并体现在他的治验上的为学特点,“求实”、“学博”、“探幽”及“返约”。李济仁国医大师用药虽少,但疗效显着,充分体现了新安医学辨证精准,药少力宏的特色。孟河医家裘沛然国医大师认为如果“学而不精”、“学而不广”及“学而不化”,就很难像“前辈用药圆机活法”,孟河医家朱良春国医大师“善于挖掘民间验方”,创新虫类药应用。燕京医家路志正国医大师临证主张“用药兼顾,勿持一端”;“圆机活法,轻灵活泼”。齐鲁医家国医大师张灿玾的治验中反映他对《医宗金鉴》的重视。能影响国医大师的新安医学着作《医宗金鉴》的确对后世医家的影响巨大。岭南医家邓铁涛国医大师在众多治验中显示对黄芪的重用,并以河北金元医家李东垣及清代王清任为宗。八桂医家班秀文国医大师与浙派何任国医大师都是妇科专家。班老治妇科病的治则是“治血不忘气,调气须及血”,而何任国医大师推崇清代《傅青主女科》及宋太医陈沂,重视调经。主要结论新安医学医家众多,医着宏丰,传承有序,学术交流活跃,学术特色鲜明。新安医学融汇中医各流派医学精华及创建新的医学理论,确属中医流派中的“首富”。新安医家与其他流派的传承虽然不同,学术思想以及临床治法已经是相互借鉴,但从本研究的范围也突出新安医家与其他主要流派的部分异同:一是岭南医家邓铁涛国医大师的用药风格跟新安医家王乐匋重视脾,但两位医家的学术思想有所不同,邓老在他的治验中经常重用黄芪。新安王老坚持不能独守一法,体现新安医家用药灵巧的特点;二是八桂医家斑秀文国医大师的妇科治则,“治血不忘气,调气须及血”,融合了新安医家汪机的营卫一气学说及吴楚治血补气的理论观点;三是孟河医家朱良春国医大师的治疗风格,单刀直入,药少力专,燕京医家路志正国医大师强调用药“勿持一端”同新安医家“平正轻简”的用药特点对比明显。

郑文洁[2](2019)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文中指出2016年我国首部中医药法强调“支持对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整理、研究和利用。国家鼓励组织和个人捐献有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的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诊疗方法和技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医药献方具有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特色,开展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整理挖掘运用名老中医的经验,也是贯彻中医药法的举措。笔者通过走访本校图书馆,利用校图书馆检索系统和读秀系统检索,对馆藏献方专着及中医期刊内广东省献方进行收集整理研究。目的:重整医学家底,填补当代医学史里献方运动广东板块的空缺,完善岭南医学史。同时对医学宝库进行挖掘,为现今临床运用提供借鉴与参考。献方运动中不少名老中医首次将秘方验方公开,对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的追本溯源也有一定帮助。方法:综合利用文献普查法、数据库检索法、历史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对九本广东省中医药献方与八种中医药杂志所载广东省献方进行综合研究,形成以下成果。成果:1.发现了九本献方专着:《广东省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展览会·中医药验方汇编上编》《广东省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展览会·中医药验方汇编下编》《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广东省各县市中医验方交流汇编第一集》《广州市中医验方选第一集》《中医验方汇集(五九年第一辑)》《中医验方汇编第一集》《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工作展览会资料汇编·常用草药验方集解》《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和八种中医期刊所载广东省献方。2.整理了九本献方专着献方3254首,八种中医期刊中广东省献方7首。3.辑录体例6万余字(61957)。4.绘制献方统计图61幅,统计表70张。5.完成了九本献方专着的分类统计,其中内科分为11大类,包含疾病113种。内科献方总数1510方,所包含传染病514方,消化系统疾病348方,泌尿系统疾病200方,呼吸系统疾病143方,肢体经络病72方,其他内科疾病68方,神经系统疾病64方,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38方,血液系统疾病24方,循环系统疾病22方,泌尿男性疾病17方。外科分为7大类,包含疾病34种。外科献方总数453方,所包含外科感染212方,其他外科疾病151方,腹外疝31方,肛门直肠疾病27方,肿瘤21方,泌尿男性疾病9方,骨关节结核2方。妇产科分为7大类,包含疾病29种。妇产科献方总数317方,月经病96方,产后病77方,妇科杂病76方,妊娠病31方,带下病18方,前阴病10方,乳汁喂养类9方。儿科分为16大类,包含疾病39种。儿科献方总数292方,所包含消化系统疾病88方,传染病62方,神经系统疾病44方,皮肤病26方,发热24方,咽喉口腔病方12方,新生儿病9方,呼吸系统疾病6方,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4方,泌尿系统疾病4方,其他儿科疾病3方,腹外疝3方,耳疾2方,眼疾2方,鼻病1方。骨伤科分为6大类,包含疾病8种。骨伤科献方总数189方,所包含跌打伤96方,骨折38方,枪弹伤23方,外伤20方,刀伤10方,内伤2方。皮肤科分为8大类,包含疾病21种。皮肤科献方总数134方,所包含细菌性皮肤病40方,真菌性皮肤病36方,皮炎31方,其他皮肤病8方,荨麻疹类皮肤病7方,动物性皮肤病5方,病毒性皮肤病4方,性病3方。五官科分为4大类,包含疾病25种。五官科献方总数359方,所包含咽喉口腔病182方,眼疾95方,鼻病47方,耳疾35方。6.发现献方十则以上23人,共献方526方,占比16.16%。献方最多前十位者为关济民106、何中和34、赵思竞33、邬碧泉32、赵裕才30、邓鹤芝27、李庭芬25、覃振安20、赵芳伯20、陶葆荪18。十人献方达345方,占比10.6%。7.总结出献方人两大特点:(1)不乏着名医家、生草药家以单人献方为主(2)单位献方(不记名,以单位名义献方)其次,联合献方(多人献方或多单位献方联合)最少。8.发现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质量较高。9.中医献方运动产生的背景与领导人的号召,建国初期卫生条件差,医药资源不足有关。10.统计发现传染病献方占比15.8%,是所有病种中数量最多的。而其中痢疾、肺结核、麻疹最多。痢疾献方129则,占所有献方的3.96%。结论:献方以传染病方最多,原因有三:首先建国初期卫生条件差,医药资源分布不均;其次岭南地区向来因独特的气候环境温病疫症横生。献方人以临床名家为多,其中有41位广东省名老中医献方共计355则,关济民献方最多,达106方,涉及24个病种。广东省献方具有疗效好,善用岭南草药等特点。

侯玉[3](2019)在《咳嗽证治理论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针对学术界有关咳嗽辨证论治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诸如:一些行业标准和教材有关咳嗽证型论治的差异、不同行业标准的咳嗽分类标准不一致、一些行业标准与临床丰富的咳嗽证型相脱节等,拟通过对咳嗽当代国标、中西医各类标准或指南、教材、临床报道、古代医籍等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修订咳嗽辨证论治标准,丰富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方法(1)对我国现行涉及咳嗽的4类标准开展研究: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包括:疾病国标、证候国标、治法国标。2)中医药行业标准,包括: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医内科学教材、西医行业标准中的中医内容。3)中西医结合行业标准。4)西医咳嗽诊疗指南。(2)对2015年至2017年的3000篇临床文献的比较与研究,了解近年来临床咳嗽辨证论治的现状。(3)对历代代表性中医药古籍文献有关咳嗽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整理和研究。(4)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制定咳嗽常见证候的辨证论治标准。结果(1)对我国现行涉及咳嗽的4类标准研究发现:1)97版中医国标内容丰富而详实,但存在病证名分类不一致、疾病与证候术语分开、证候国标与治法国标所对应的证候不匹配、不同证候采用了类似的治法的问题。2)中医药行业标准存在的问题是一些标准内容前后不衔接,所纳入证候内容数量不足(在7~9个之间,合并后仅计15个),与国标56个证候有着很大的差距,难以对应临床复杂的常见证候。3)中西医结合标准与之前另两类标准比较,存在的问题仍是常见证候部分缺失、证候命名标准不一、一些病证的脏腑重点不在肺脏等问题。通过对以上标准的比较、汇总,可以获得相对完整的咳嗽常见证候。而这一研究结果,会优于各资料来源原有的标准,更具代表性和完整性。(2)对2015年至2017年的3000篇临床文献的比较与研究,发现临床文献所涉及咳嗽证候更加丰富,不但远远超出了若干中医药行业标准,还与以上所汇总的4类标准证候存在异同。综合临床报道,结合先前汇总的各类标准所涉证候,将相近者合并、重复者删除,获得95个证候。这较之以上行业标准,更贴近临床实际。(3)对历代代表性中医药文献有关咳嗽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整理和研究,选取了64本含有咳嗽专篇的代表性中医古籍作为咳嗽病证名的数据来源,汇总两千年来有关咳嗽同病异证的主要证候与处方用药,并对出现频次高的中药及其性味功效、中药分类及其出现频次、针对不同病症咳嗽治疗中药的频次等予以刻画。(4)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调整并制定了92个咳嗽常见证候的辨证论治标准。该标准荟萃了以上3个文献源的辨证论治学术内容,引用了建国以来有关辨证论治研究的学术成果,为临床咳嗽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支持。结论通过对比研究,较为完整地继承了中医药行业对咳嗽辨证论治的经验和理论,有关理论可以上溯到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同时,也准确揭示了既往一些标准和文献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咳嗽辨证论治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在充分吸收各类资料长处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辨证论治标准制定理论,制定了较为完备、实用的咳嗽辨证论治标准。本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假说,即通过对咳嗽当代国标、中西医各类标准或指南、教材、临床报道等开展理论研究,进而对古医籍有关咳嗽相关文献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常见证候及其理法方药,对比和分析以上所有涉及咳嗽证候的异同,以及有关咳嗽的诊疗,将有助于制定符合临床实际、内容丰富且可行的咳嗽辨证论治标准方案,丰富相关中医基础理论。

黄雨薇[4](2019)在《基于经络理论运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老年髋骨关节炎(髀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放散状体外冲击波治疗(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ESWT)是治疗骨性关节炎的物理治疗之一。结合老年患者生理病理特点,探讨经络理论指导下,运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老年髋骨关节炎(髀痹)(Hip Osteoarthritis,HOA)患者临床症状、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等疗效评估。方法:研究对象选择80例老年髋骨关节炎(髀痹)患者,症情为轻中度者,病例来源于曙光医院老年医学科及骨伤科门诊和住院部(2015年5月2018年11月)。随机分组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运用体外冲击波疼痛治疗系统进行冲击波压痛点治疗(运用德国STORZ公司MP200型ESW治疗系统,能级:2.03.5,脉冲数:500次每点,频率:15Hz)。对照组为单纯此治疗,治疗组为此基础上循经取穴,加用腧穴治疗(能级:2.03.0bar,脉冲数:500次/穴,频率:15Hz),腧穴选择五输穴如下:足厥阴肝经(太冲、中封、曲泉)、足少阴肾经(太溪、复溜、阴谷)。80例患者均每周1次治疗,共计8周。随访方法:治疗第0、2、4、6、8周末分别比较WOMAC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的数值变化,在治疗开始及第8周末比较六分钟步行距离。并记录患者使用非甾体类止痛药次数、跌倒次数,评估安全性。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第2、4、6、8周末)与治疗前相比,WOMAC评分及各疼痛量表总分、僵硬量表总分、日常生活难度量表总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2.两组病例WOMAC量表显示,治疗组对关节疼痛及僵硬程度的更优疗效体现于第4周末后,而日常生活难度的改善,治疗组在第8周末疗效更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SF-36量表显示,治疗组在第6周末开始对患者认知、情绪及健康状态产生影响,对照组未显出明显改善疗效。经络治疗组更早对患者心理状态有干预作用。4.两组病例在治疗2月后六分钟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好转,治疗组更显治疗优势。5.治疗过程中,除少数病例出现皮肤出血点且短期自愈,其他患者均未报告加服非甾体类止痛药物次数、跌倒次数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放散状体外冲击波压痛点治疗对髋关节疼痛、僵硬、提高患者步行运动能力有疗效,但日常生活难度及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需要维持一段时间治疗才得以实现。而在经络理论指导下的治疗,对于关节疼痛、僵硬、步行运动能力疗效更优;且日常生活难度及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在治疗中后期,治疗组疗效更优,提示经络理论中远期疗效优势。

王梦如[5](2019)在《肩凝汤治疗风寒湿痹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肩凝汤配合功能锻炼与口服塞来昔布配合功能锻炼治疗风寒湿痹型肩周炎的临床效果,初步探讨肩凝汤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中药肩凝汤在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3月一2019年2月在安徽省中医院骨伤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严格的按照标准筛选60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口服肩凝汤配合功能锻炼,一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分服,每次100ml。并随证加减,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配合功能锻炼,每次一粒,一日两次,两组均以2周为一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在服药之前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肩、病程、VAS疼痛评分、CMS功能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先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排除两组的差异。服药2周、4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CMS功能评分、关节活动度进行记录。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未服药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患病部位由SPSS21.0统计分析后,得到P>0.05,有可比性。2.VAS评分方面:对治疗前两组的评分进行比较,P>0.05,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2周后、4周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经t检验,得到P<0.05,前后具有差异性,说明两组都可以缓解患者疼痛,治疗2周后、4周后的组间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后,P<0.05,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说明了肩凝汤组在改善患者的疼痛方面优于塞来昔布组。3.CMS评分方面:对治疗前两组的评分进行比较,P>0.05,有可比性。两组治疗2周后、4周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经t检验,得到P<0.05,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4周后均具有差异性,说明两组都明显改善了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对治疗2周后、4周后的组间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后,P<0.01,说明在提高患者肩关节功能方面,两组有不同效果,肩凝汤组要显着优于塞来昔布组。4.肩关节活动度方面:对治疗前两组的数据行统计学分析后,P>0.05,无显着性差异,有可比性。治疗2周、4周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经配对t检验,P<0.05,两组治疗都可以改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治疗2周后组间比较均(P>0.05),无明显差异;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均(P<0.05),有差异性,提示随着疗程的深入,肩凝汤配合功能锻炼组改善关节活动度更优。5.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治愈11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9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数据经秩和检验后得到Z=-2.15,P=0.031<0.05,表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肩凝汤配合功能锻炼与塞来昔布配合功能锻炼在治疗风寒湿痹型肩周炎的临床应用中都有可观的疗效,但前者更能减轻病人的疼痛,能更好的改善病人的肩关节功能,且无不适反应,肩凝汤有很好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

郭妍[6](2018)在《中医药期刊史研究》文中指出中医药期刊是记录和保存中医药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药学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媒介。研究中医药期刊的总体发展史,既能够反映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某些特点,又能够揭示中医药学术交流的特征和趋势。鉴于此,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医药期刊在发展进程中呈现的各种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总体趋势,对中医药期刊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评价,并尝试探寻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方向。本研究搜集从1897年至2017年出版的中医药期刊共568种,考察期刊创刊数量,并按照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期作为参照系,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历程分为七个阶段,即萌发期(1897年-1920年)、数量上的繁盛期(1921年-1937年6月)、低谷期(1937年7月-1949年9月)、恢复期(1949年10月-1959年)、曲折发展期(1960年-19 75年)、复兴期(1976年-1995年)、平稳发展期(1996年至今)。本研究从形式特征、类别分布特征、刊名特征、内容特征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特征。其中形式特征从中医药期刊生存状态、刊期情况、地域分布情况和文章合着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类别分布特征从中医药期刊的总体类别情况和中医药学术类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刊名特征从中医药期刊刊名的变迁和深刻寓意等方面进行论述,内容特征通过考察各个发展阶段的栏目设置情况予以呈现。在阐述中医药期刊发展历程和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本研究对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阐述了中医药期刊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助力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指出中医药期刊在发扬中医药传统特色、鼓励学术评论与争鸣、促进中医药知识普及推广、保障文章质量和专题策划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探寻中医药期刊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中医药期刊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更好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

张昭昉[7](2015)在《台湾中医骨伤科的沿革、流派与治疗方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现在台湾岛上2300万居民,除了原本就生长于此地的原住民外,绝大部分都是从祖国大陆迁移来此的移民后裔。第一次大量的移民是在400年前明朝末年时郑成功带领了剩余明朝的军民移至台湾,而第二次大量的移民则是在1949年国共内战,国民党败退台湾时带来了200万军民。故在这数百年间大大小小的移民潮也将内的文化带入台湾,当然也包括了中医的伤骨科治疗技术「但随着台湾近几十年间的高度开发,迅速的将台湾从农业劳动的社会转型成工商业甚至以商业为主的社会。再加上台湾全民健保制度对中医伤骨科的给付限制,造成现在台湾中医伤骨科求诊患者病形的改变,从以往多为骨折、脱臼等硬性损伤慢慢改变到以筋肉酸痛麻痹的软性损伤。研究方法第一步:查寻现有台湾伤骨科之发展过程及医师培养制度。第二步:台湾全民健康保险制度下,对中医伤骨科治疗给付的限制及药物方剂给付的规范。第三步:访谈在台湾伤骨科具有权威的专家,并记录其对中医伤骨科病的治疗方式及建言。第四步:内地大陆伤骨科多见的疾病和台湾伤骨科多见的疾病及治疗方式的比较。研究结果1.因社会结构差异造成台湾中医伤骨科和大陆中医伤骨科的疾病种类及治疗方式不同。2.因医疗保险制度造成大陆和台湾对中医伤骨科的疾病种类及治疗方式的不同。

王亚美[8](2014)在《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中医民营医疗机构变化原因及未来发展策略》文中提出论文讨论了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中医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过程、发展状况、及对其未来发展的建议。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状况,其次叙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民营中医医疗机构构成。第二部分举例了几家成立时间早,发展良好,有代表性的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如陈氏家族的整骨院,老王麻子膏药骨伤诊所,尹氏家族的中医外科诊所,冯金凤中医外科诊所,哈尔滨永江皮肤病医院、学铭中医皮肤病研究所、赵秀珍中医皮肤病诊所、哈尔滨市东方中医赵秀琴皮肤病研究所,哈尔滨献臣中医皮肤病专科医院,中亚中医慢性病研究所,对其创立,发展,及经营现状做简要的陈述。最后对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中医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改革开放初期哈尔滨中医民营医疗机构数量迅速增加的原因,由于改革开放初期哈尔滨医疗服务市场供给严重不足和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对个人开办医疗机构监管宽松这两个原因。其次分析了90年代开始哈尔滨中医民营医疗机构数量锐减的原因。由于政府对个人开办医疗机构监管力度加大,中医民营医疗机构自身医疗技术水平不足,中医民营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没有适应医疗市场需求的变化的原因,导致90年代开始哈尔滨中医民营医疗机构数量锐减。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探讨哈尔滨中医民营医疗机构未来发展之路。我认为首先保持良好的医疗技术水平是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要素,其次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医疗技术要紧跟医疗市场需求的变化是中医医疗机构长久发展的必要条件。最后提出了面对西医的竞争,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应采取额的策略。分别为选择优势病种诊疗项目,加强中医优势诊疗内涵的发掘与整理,发挥中医适宜技术,补充社区卫生保健项目。

潘丹妹[9](2012)在《平乐正骨技术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有关平乐正骨文献资料的研究,弄清平乐正骨技术的传承发展脉络,重点分析影响平乐正骨技术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廓清其中主要的外部因素,为搭建平乐正骨下一步发展环境提供有益借鉴。理出其中的内部主导因素,以便今后的平乐正骨继承人学习和提高。方法:(1)文献检索法:收集古代和现代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作为理论分析的基础;(2)文献搜集法:通过图书馆、档案室、学术会议和个人交往等渠道,收集对平乐正骨的相关记载、认识和解读材料;(3)文献的分类整理:分类划分所有的文献和资料,归纳、分析、形成观点。结果:(1)文化思想、社会政治、地域环境三大项因素被认为是影响平乐正骨技术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2)个人成就、传承方式、治学方法三大项因素被认为是影响平乐正骨技术发展的主要内部因素;(3)平乐正骨是我国重要的骨伤科流派,现阶段发展遇到了继承不够,人才不足的问题。结论:详细划分了影响平乐正骨技术发展的各内、外部因素,深入分析了各因素对平乐正骨发展的作用,并简单阐述了平乐正骨现在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展望其发展前景,提出相关部门和平乐正骨今后的继承人应针对各项影响因素予以借鉴和学习,这样对未来平乐正骨的长期发展将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张宽[10](2012)在《燕京地区骨伤手法流派传承及学术思想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背景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保持其5000多年文明发展的国家。中医骨伤科以其悠久的发展历史、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多彩的防治疾病方法和显着的临床疗效而着称于世,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一方面为中医药学术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现代科技保障,另一方面,就中医药学术发展也产生了不同的观点与思路,诸如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理论与临床的统一等。中医骨伤科独特的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得以传承数千年的根本所在。但是,我们必须严肃面对的现实是,传统的临床疗效优势尚未得到很好的发挥,中医伤科的临床阵地正在逐渐减少。应该看到,入世以后,各国骨折治疗的技术、方法和器材大量涌入我国市场,内固定器材的经济费用在逐步提高。滥用切开复位内固定造成的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误用闭合复位外固定造成的骨折畸形愈合及缺血性肌挛缩时有发生。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医正骨疗法治疗骨折的特色与优势,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新问题。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目前不少医院、甚至中医院已基本放弃了骨伤手法治疗,正宗的正骨术只在北派、南派的不到十家医院中传承着。中医正骨疗法的传承陷入困境,举步维艰。为继承中医骨伤手法这一中华传统医术,应尽快积极开展相关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以促进中医骨伤手法的继承和发展。骨伤历代医家在长期的“悬壶济世”中,师承授受,并经过不断实践而总结、丰富、升华的临床经验,就无疑地成为了后世继承中医学术的最好阶梯。骨伤科因其治疗方法的特殊性而导致学术渊源的诸多差别,特别是骨伤手法很难用文字描述,师带徒手把手的教受,是形成骨伤手法流派的重要途径。目前各地各流派的正骨经验不同程度的得到整理与继承,有的还成立了骨伤特色突出的专科医院。较着名的诸如:河南省平乐镇郭氏正骨世家,天津苏氏正骨世家,上海石筱山、魏指薪、王子平等伤科八大家,广东蔡荣、何竹林等五大伤科名家,四川杜自明、郑怀贤,北京刘寿山及少林伤科、武当伤科等,这些流派各具特色,在当地影响甚隆。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名医辈出,流派众多,具有悠久的学术渊源和科学传承,并且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现代“燕京学派”。2研究目的明确“燕京”概念、范围,划分骨伤手法流派;研究各流派渊源、背景、创始人及继承人的传承路线。整理各流派的学术思想。3研究内容首先,梳理骨伤手法流派中流派的相关概念及内涵,探讨手法流派的特殊性。其次,明确“燕京”的概念、覆盖的范围,从而确定属于“燕京骨伤手法流派”的派别。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八大燕京骨伤手法流派:宫廷正骨流派的夏氏支派和刘氏支派、曹锡珍经穴按摩流派、刘道信骨伤手法流派、宏庙董氏骨伤手法流派、杜氏骨伤手法流派、葛氏骨伤手法流派、双桥罗氏骨伤手法流派。第三,每个流派的形成都有其特殊的背景和早期的理论基础,在这些先决条件下,流派的创始人结合自身的体会,从手法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创立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各流派的继承人在传承本流派学术特点的同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对本流派的学术思想有一定的发展。通过查找文献资料,总结、归纳各流派创始人的学术特点;深入研究各流派学术思想的传承及发展变化。4结果1、总结中医流派演变的基本规律。流派遵循着“源、立、传、承、变”五个环节。“源、立”是流派能够传承的先决条件。没有它们流派就无从谈起。“传、承”是流派赖以生存的核心,“变”是决定流派是否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点。这五个环节缺一不可。这具有普遍性,燕京骨伤手法流派也是如此。并利用这一规律进一步探讨骨伤手法流派发展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2、明确燕京的内涵,总结燕京骨伤手法流派形成发展的地域因素,即数百年京师历史使得伤科御医流派经久不衰,且不断有新的医家、流派因时政需要而引入。通过时代背景分析,将燕京骨伤手法流发展分为明清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后三个时期。3、以宫廷正骨流派的夏氏支派和刘氏支派、曹锡珍经穴按摩流派、刘道信骨伤手法流派、宏庙董氏骨伤手法流派、杜氏骨伤手法流派、葛氏骨伤手法流派、双桥罗氏骨伤手法流派为研究对象,从代表人物和传承人物的人才链、学术思想及特色手法技术等方面,整理各家流派的学术体系。5结论燕京大地孕育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京味”文化,这一特点也渗透到了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北京人。燕京地区的骨伤手法流派也不例外,所以我们从两个方面去整理探讨各家流派:一是历史文化范畴;二是学术思想范畴。探究其地域环境、历史时代背景,有助于了解学术形成的外部因素;寻索传承路线,整理流派学术思想的演变发展过程,总结特色技法的操作、练习、疗效等相关内容,以更好地体现手法的学术价值。综合以上各方面,通过深入研究燕京骨伤流派的学术思想,总结归纳整合为具有独特的北京气息的“燕京学派”。

二、骨伤科疾病专辑(09)(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伤科疾病专辑(09)(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献的新安与其他主要流派医家临床诊治经验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课题的目标
    1.4 课题方法概述
    1.5 课题的重要性及对中医学的贡献
    1.6 论文结构概述
第二章 上篇 新安医学学术贡献研究
    2.1 引言
    2.2 新安医学概述
    2.3 宋明清新安医学学术成就
        2.3.1 主要代表医家
        2.3.2 新安主要医着
        2.3.3 新安医学主要学说
    2.4 近代新安医学领军人物及其学术思想
    2.5 新安医学临床特色
    2.6 小结
第三章 中篇 其他主要中医流派概述
    3.1 引言
    3.2 浙派(永嘉、钱塘)
    3.3 江苏(吴门、孟河、山阳)
    3.4 海派
    3.5 齐鲁
    3.6 河北(燕京医学、宫廷医学)
    3.7 川蜀
    3.8 旴江
    3.9 岭南
    3.10 对中医流派研究的总结及思考
        3.10.1 形成发展的时期
        3.10.2 学术成就的异同
        3.10.3 思考
第四章 下篇 新安及主要流派医家的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4.1 引言
    4.2 妇科
        4.2.1 崩漏
        4.2.1.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4.2.2 不孕症
        4.2.2.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4.2.3 妇科小结
    4.3 儿科
        4.3.1 小儿泄泻
        4.3.1.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4.3.2 小儿惊风
        4.3.2.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4.3.3 儿科小结
    4.4 内科
        4.4.1 中风
        4.4.1.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4.4.2 痿证(重症肌无力)
        4.4.2.1 临床治验分析
        4.4.3 内科小结
    4.5 临床比较分析总结
第五章 结论
    5.1 课题的主要结论
    5.2 课题对中医学的贡献
    5.3 课题的创新性与特色
    5.4 课题的不足之处
    5.5 课题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各流派临床治验对比文献参考
综述 中医流派传承研究 – 近十年文献回顾
    综述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当代献方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1.1 研究现状
        1.1.1 岭南地区单方、验方研究
        1.1.2 献方运动及献方研究
        1.1.3 民族医学的验方、单方、秘方研究
        1.1.4 名医经验方收集整理
        1.1.5 验方、单方、秘方的应用价值与现阶段问题
    1.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献方收集与整理
    2.1 研究方法
    2.2 献方收集
        2.2.1 广东省中医献方专辑
        2.2.2 中医期刊所载广东省中医献方收集
    2.3 献方整理
        2.3.1 献方纳入标准
        2.3.2 献方排除标准
        2.3.3 数据校订校勘
第三章 献方体例
    3.1 《中医药验方汇编上编》编撰体例
    3.2 《中医药验方汇编下编》编撰体例
    3.3 《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编撰体例
    3.4 《广东省各县市中医验方交流汇编第一集》编撰体例
    3.5 《广州市中医验方选第一集》编撰体例
    3.6 《中医验方汇集(五九年第一辑)》编撰体例
    3.7 《中医验方汇编(第一集)》编撰体例
    3.8 《常用草药验方集解》编撰体例
    3.9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编撰体例
第四章 献方统计
    4.1 九种献方专辑统计
        4.1.1 《上编》统计
        4.1.2 《下编》统计
        4.1.3 《广东省献方集》统计
        4.1.4 《各县市献方集》统计
        4.1.5 《广州市献方集》统计
        4.1.6 《兴宁县献方集》统计
        4.1.7 《高要县献方集》统计
        4.1.8 《荔湾区献方集》统计
        4.1.9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统计
    4.2 九种献方分类统计
        4.2.1 内科
        4.2.2 外科
        4.2.3 妇产科
        4.2.4 儿科
        4.2.5 骨伤科
        4.2.6 皮肤科
        4.2.7 五官科
    4.3 九本着述献方人统计
        4.3.1 献方人特点
        4.3.2 献方人介绍(献方数最多前十位)
        关济民
        何中和
        赵思兢
        邬碧泉
        赵裕才
        邓鹤芝
        李庭芬
        赵芳伯
        覃振安
        陶葆荪
第五章 中医献方专题讨论
    5.1 献方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5.1.1 献方运动的产生
        5.1.2 广东省献方运动启动与发展
        5.1.3 广东省献方在全国献方运动中的地位
        5.1.4 为什么要献方
        5.1.5 存在问题
    5.2 传染病献方数量居首
    5.3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质量较高
        5.3.1 名医所献,疗效当佳
        5.3.2 经验传承,实属宝贵
        5.3.3 用方心得,佐证佳效
        5.3.4 疫病献方,应时之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咳嗽证治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专有名词英文缩写中英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中西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1.1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1.2 西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1.3 存在问题
2 与咳嗽相关行业标准的现状与比较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2.1.1 疾病国标
        2.1.2 证候国标
        2.1.3 治法国标
    2.2 中医药行业标准
        2.2.1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行标)
        2.2.2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2008会标)
        2.2.3 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1会标)
        2.2.4 中医内科学(2013教材)
        2.2.5 中西医结合行业标准(2016西医会标)
        2.2.6 不同行业标准的比较与分析
        2.2.7 若干中医行业标准与国标比较
    2.3 中西医结合标准
        2.3.1 普通感冒
        2.3.2 流行性感冒
        2.3.3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2.3.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
        2.3.5 肺脓肿
        2.3.6 肺结核
        2.3.7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2.3.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3.9 支气管扩张
        2.3.10 肺心病
        2.3.11 肺癌
        2.3.12 对比与分析
    2.4 西医咳嗽诊疗指南
        2.4.1 咳嗽分类
        2.4.2 不同类型咳嗽分类的变化
        2.4.3 诊断程序
        2.4.4 治疗方案
    2.5 分析与建议
        2.5.1 两个标准病种纳入异同的分析与建议
        2.5.2 对于咳嗽相关标准制定的建议
3 当代临床咳嗽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3.1 当代临床咳嗽文献的现状
    3.2 近年3000篇文献分析
    3.3 相似疾病比较
    3.4 报道所涉及西医疾病与其对应的中医证候
    3.5 近年报道所涉病种与有关行业标准比较
    3.6 近年报道所涉证候与有关行业标准比较
    3.7 分析与建议
4 历代中医古籍中咳嗽及其论治理论的整理与分析
    4.1 历代中医代表性文献有关咳嗽分类的研究
        4.1.1 历代咳嗽名整理
        4.1.2 历代咳嗽名分类
        4.1.3 历代咳嗽名分析
        4.1.4 分析与建议
    4.2 历代中医咳嗽用药及其特点的研究
        4.2.1 高频次中药及其性味功效
        4.2.2 中药分类及其频次
        4.2.3 古方用药按治法分类统计
        4.2.4 古方用药按病证分类统计
    4.3 分析与建议
5 咳嗽辨证论治方法的构建
    5.1 辨病论治
        5.1.1 咳嗽常见疾病的西医诊疗
        5.1.2 咳嗽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
        5.1.3 分析与建议
    5.2 辨证论治
        5.2.1 咳嗽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5.2.2 急性咳嗽
        5.2.3 亚急性咳嗽
        5.2.4 慢性咳嗽
    5.3 对症治疗
        5.3.1 西医对症治疗
        5.3.2 中医对症治疗
    5.4 分析与建议
        5.4.1 辨病论治
        5.4.2 辨证论治
        5.4.3 对症治疗
6 讨论
    6.1 现状与存在问题
    6.2 相关国标和行业标准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
        6.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6.2.2 中医药行业标准
        6.2.3 中西医结合标准
        6.2.4 西医咳嗽诊疗指南
    6.3 临床报道与不同咳嗽标准存在的差异与比较分析
    6.4 对古典文献检索与比对的结果
    6.5 整理和完善咳嗽辨证论治标准的必要性
创新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全文) 基于中医古籍文献的咳嗽证治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二、已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全文)
    三、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摘要)及参加会议情况

(4)基于经络理论运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老年髋骨关节炎(髀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1.研究资料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病例来源
2.病例选择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分级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中止标准
3.研究方法
    3.1 样本量确定
    3.2 分组方法
    3.3 治疗方法
    3.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标准
    3.5 伦理
4.统计与分析
5.研究结果
    5.1 病例入组情况
    5.2 患者WOMAC量表评分统计
    5.3 六分钟步行距离
    5.4 SF-36评分量表健康调查简表
    5.5 非甾体类止痛药服用次数
    5.6 安全性指标
6.讨论
    6.1 祖国医学对老年髋骨关节炎的理解认识演变
    6.2 现代医学对老年髋骨关节炎的理解与认识
    6.3 关于体外冲击波疗法
    6.4 经络理论指导下运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老年髀痹的探讨
7.运用展望与不足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WOMAC 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表、健康调查简表 SF-36
    2.文献综述 老年髋骨关节炎治疗最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3.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5)肩凝汤治疗风寒湿痹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研究
    1.祖国医学对于肩周炎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对肩周炎病名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肩周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祖国医学对肩周炎的辨证分型
        1.4 祖国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
    2.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2.1 肩周炎的概况及流行病学研究
        2.2 肩关节的解剖特点与组织病理学
        2.3 肩周炎的发病机制
        2.4 肩周炎的分类与自然病程
        2.5 肩周炎的治疗
临床研究
    1.病例来源
    2.病例选择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2 证候诊断标准
        2.3 西医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剔除及脱落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统计学方法
    4.疗效评定
        4.1 疗效评定标准
        4.2 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4.3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
        4.4 肩关节活动度测量
        4.5 安全性指标
    5.观察结果
        5.1 两组基本情况数据分析
        5.2 治疗结果
讨论
    1.风寒湿痹型肩周炎的发病机制探讨
    2.肩凝汤的组方依据与现代药理学研究
        2.1 方药组成
        2.2 组方解析及药理学研究
    3.功能锻练的重要性
    4.分析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介绍
致谢

(6)中医药期刊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挖掘中医药期刊的文献研究价值
        1.1.2 呈现中医药期刊的史学研究价值
        1.1.3 促进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和提高
    1.2 中医药期刊史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具有“期刊”的基本属性
        1.3.2 具有“中医药”的基本属性
        1.3.3 出版地区为中国大陆
    1.4 研究方法
        1.4.1 资料来源
        1.4.2 研究方法
2. 中医药期刊发展历程
    2.1 中医药期刊创刊的时代背景
        2.1.1 传统中医药学面临西方医学的严峻挑战
        2.1.2 西医学期刊率先出现
    2.2 中医药期刊的雏形--《吴医汇讲》
        2.2.1 《吴医汇讲》产生的时代背景
        2.2.2 《吴医汇讲》的编辑体例和内容
    2.3 中医药期刊发展的历史分期
        2.3.1 中医药期刊的萌发期
        2.3.2 中医药期刊数量上的繁盛期
        2.3.3 中医药期刊的低谷期
        2.3.4 中医药期刊的恢复期
        2.3.5 中医药期刊的曲折发展期
        2.3.6 中医药期刊的复兴期
        2.3.7 中医药期刊的平稳发展期
3. 中医药期刊形式特征
    3.1 期刊生存状态
        3.1.1 民间团体或个人主持办刊,生存状态以速生速灭为主
        3.1.2 政府参与办刊,仍未完全脱离速生速灭的生存状态
        3.1.3 期刊出版步入正轨,生存状态趋于稳定
        3.1.4 期刊办刊主体向系列化、集群化发展,生存状态稳定
    3.2 期刊刊期情况
        3.2.1 以月刊为主,出版周期不稳定
        3.2.2 刊期逐渐缩短,出版周期趋于稳定
        3.2.3 刊期再次延长,出版周期极不稳定
        3.2.4 以季刊和双月刊为主,出版周期趋于稳定
        3.2.5 以月刊和双月刊为主,刊期呈逐渐缩短的趋势
    3.3 期刊地域分布情况
        3.3.1 萌发自江浙沪地区
        3.3.2 以上海为中心,发展于东南沿海地区
        3.3.3 仍以上海为中心,有向西南地区转移的倾向
        3.3.4 办刊中心向北京转移,初现全国散发的趋势
        3.3.5 以北京为中心,呈现全国散发的态势
    3.4 期刊文章合着情况
        3.4.1 文章以独着为主,合着文章极为少见
        3.4.2 文章以独着居多,合着文章有所增加
        3.4.3 合着文章数量超越独着文章,跨机构、跨地域合着显着增加
4. 中医药期刊类别特征
    4.1 中医药期刊的主体--学术类期刊
        4.1.1 中医药学术类期刊总体情况
        4.1.2 中医药学术类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
    4.2 中医药宣传推广的重要媒介--普及类期刊
        4.2.1 中医药普及类期刊的初创
        4.2.2 中医药普及类期刊的发展
    4.3 中医药信息资源查找和利用的工具--情报检索类期刊
        4.3.1 中医药检索类期刊的兴起与衰落
        4.3.2 中医药情报类期刊的兴起与衰落
5. 中医药期刊刊名特征
    5.1 中医药期刊刊名的变迁
    5.2 中医药期刊的一般命名方式
        5.2.1 仅以“学科属性”命名
        5.2.2 以“地域名称+学科属性”命名
        5.2.3 学报类中医药期刊的命名
    5.3 中医药期刊刊名的深刻寓意
6. 中医药期刊内容特征
    6.1 刊载内容体裁丰富,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
    6.2 刊载内容向纯学术性过渡,中医药传统文体载文量下降
    6.3 以学术性内容为主,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内容激增
7. 中医药期刊发展总体情况、作用与展望
    7.1 中医药期刊发展总体情况分析
        7.1.1 总体历程分析
        7.1.2 总体形式特征分析
        7.1.3 总体类别特征分析
        7.1.4 总体刊名特征分析
        7.1.5 总体内容特征分析
    7.2 中医药期刊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评价
        7.2.1 传播中医药文化,获取民众之认可
        7.2.2 普及中医药知识,解救民众之疾苦
        7.2.3 搭建中医药沟通平台,促进学术交流
        7.2.4 刊学相辅,助力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
        7.2.5 凝心聚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7.3 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方向探寻
        7.3.1 重视传统中医药栏目,发扬中医药特色
        7.3.2 鼓励学术评论与争鸣,发挥期刊学术导向作用
        7.3.3 栏目设置多样化,促进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7.3.4 加强约稿力度,保障文章质量
        7.3.5 重视专题策划,发展专栏专刊,鼓励专题专科的集中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医药期刊总目
    附录2: 当前持续出版中医药期刊目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7)台湾中医骨伤科的沿革、流派与治疗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医骨伤科
        1.1.2 中医与西医的竞合
        1.1.3 成为优良中医师的条件
        1.1.4 全民健康保险
        1.1.5 两岸中医文化
    1.2 研究目的
    1.3 名词释义
        1.3.1 气血
        1.3.2 筋骨
        1.3.3 经络
第二章 文献探讨
    2.1 沿革
        2.1.1 三国、两晋时期、南北朝时代(公元220至581)
        2.1.2 (公元581至618年)
        2.1.3 唐代(公元618至907年)
        2.1.4 元代(公元1279至1368年)
        2.1.5 明代清代(公元1368至1911年)
        2.1.6 清末至民国初年(近代)
        2.1.7 台湾骨伤科名医
        2.1.8 进入20世纪
    2.2 台湾中医骨伤科的流派
    2.3 台湾中医之医疗院所
        2.3.1 医疗院所之设置
        2.3.2 历年医疗诊所数量之统计
        2.3.3 历年医疗诊所件数与费用之统计
    2.4 民众对中医之需求
    2.5 中西医共治
        2.5.1 病症观点中西医不同
        2.5.2 全力推动整合医学
    2.6 骨伤科的诊治
        2.6.1 辨证诊断
        2.6.2 健保给付的中药方剂
        2.6.3 健保给付的中医骨伤科方剂
第三章 研究架构与方法
    3.1 研究架构
    3.2 研究对象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列举台湾常见之中医骨伤科疾病,知名中医师之治疗方法
    4.2 大陆中医骨伤科常见治疗方式
    4.3 北较台湾中医骨伤科和大陆中医骨伤科的治疗方法
    4.4 不足之处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中医民营医疗机构变化原因及未来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发展状况
    1.1 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发展概况
    1.2 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民营中医医疗机构构成
2 改革开放后哈尔滨中医民营医疗机构举例
    2.1 陈氏家族的整骨院
    2.2 老王麻子膏药骨伤诊所
    2.3 尹氏家族的中医外科诊所
    2.4 冯金封中医外科诊所
    2.5 哈尔滨赵氏家族皮肤病医疗机构
    2.6 献臣中医外科医院
    2.7 中亚中医慢性病研究所
3 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中医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变化
    3.1 改革开放初期数量迅速增加的原因
    3.2 90年代开始数量锐减的原因
    3.3 哈尔滨中医民营医疗机构未来发展之路
    3.4 面对西医的市场竞争,中医民营机构采取的发展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已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介

(9)平乐正骨技术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影响平乐正骨技术发展的外部因素
    1 地理文化
        1.1 地理因素
        1.2 文化因素
    2 社会政治
        2.1 上层因素
        2.2 民间因素
第二部分 影响平乐正骨技术发展的内部因素
    1 继往开来、各领风骚的传承特色
        1.1 传承脉络及其标志性成就
        1.2 传承方式及其特色优势
    2 精诚进取的学术精神和独树一帜的学术体系
        2.1 学术精神
        2.2 学术体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文献综述
附件2.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10)燕京地区骨伤手法流派传承及学术思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骨伤手法流派的地域划分及流派研究的思考
    1 地域性中医骨伤流派分类
    2 地域背景对中医伤科流派发展的探讨
    3 目前流派传承存在的共性问题
    4 燕京骨伤手法流派研究的思考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正文
    前言
    第一篇 骨伤手法流派内涵的研究
        1 流派的内涵及其规律性
        1.1 中医学术流派、流派、学派与医派相关概念的界定
        1.2 中医流派的演变规律
        1.3 中医学派的规律性
        2 骨伤手法的演变
        2.1 正骨手法的历史沿革
        2.2 理筋手法溯源
        2.3 骨伤手法流派的传承及特点
        2.3.1 手法的传授与训练
        2.3.2 手法的临证与思辨
        讨论
    第二篇 燕京骨伤手法流派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1 燕京的概念及地域特点
        2 燕京骨伤手法流派的影响因素
        2.1 燕京骨伤手法流派形成的地域因素
        2.2 燕京骨伤手法流派形成的历史因素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篇 燕京地区八家骨伤手法流派传承及学术思想的研究
        1 宫廷正骨手法流派学术思想的传承
        1.1 宫廷正骨手法的基础——《正骨心法要旨》
        1.2 宫廷正骨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1.3 松山堂夏氏宫廷正骨支脉
        1.4 刘寿山宫廷正骨支脉
        2 曹锡珍经穴按摩流派
        3 杜自明骨伤手法流派
        4 董万鑫正骨手法流派
        5 刘道信骨伤手法流派
        6 双桥罗有明骨伤手法流派
        7 葛氏骨伤手法流派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四、骨伤科疾病专辑(09)(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的新安与其他主要流派医家临床诊治经验比较分析[D]. 区绮琪(Ellena Yee Kee Au).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D]. 郑文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咳嗽证治理论研究[D]. 侯玉.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基于经络理论运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老年髋骨关节炎(髀痹)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雨薇.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肩凝汤治疗风寒湿痹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梦如.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中医药期刊史研究[D]. 郭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台湾中医骨伤科的沿革、流派与治疗方式[D]. 张昭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0)
  • [8]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中医民营医疗机构变化原因及未来发展策略[D]. 王亚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9)
  • [9]平乐正骨技术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D]. 潘丹妹.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10)
  • [10]燕京地区骨伤手法流派传承及学术思想的研究[D]. 张宽.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3)

标签:;  ;  ;  ;  

骨科疾病专辑 (09)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