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氟尿嘧啶控释植入物的体外药物释放试验

5-氟尿嘧啶控释植入物的体外药物释放试验

一、5-氟尿嘧啶控释植入剂的体外释药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陈凯[1](2018)在《5-氟尿嘧啶温敏凝胶的制备工艺及其体外释药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我国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上升趋势,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温敏凝胶(thermosensitive gel)是指以溶液状态给药后,利用高分子材料对外界温度的响应发生相转变,由液态转化为非化学交联半固体凝胶的制剂。温敏凝胶材料能随环境温度改变而发生一定的相变,能在人体内产生控释、缓释、靶向、降低毒性等特点;可实现注射植入和长期释药,广泛应用于眼部给药、鼻部给药、直肠给药以及注射给药,在药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课题以5-氟尿嘧啶为模型药物,制备具有适宜相变温度的温敏凝胶,并考察制剂体外释药规律以及对含药凝胶稳定性进行研究,期望为直肠给药新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奠定基础。方法:1、5-Fu温敏凝胶制备工艺及处方研究对5-Fu的相关理化性质进行研究,考察5-Fu在不同pH磷酸盐缓冲液中的溶解度以及在正辛醇缓冲液中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拟定泊洛沙姆407(Poloxamer,P407)为主要凝胶基质,并以胶凝温度为指标,采用“搅拌子法”测定温敏凝胶的胶凝温度;通过单因素考察初步确定处方中各组分及用量,再以P407、SA、PEG4000的用量为考察因素,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制剂处方。2、5-Fu温敏凝胶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建立RP-HPLC法测定5-Fu温敏凝胶的含量,进行方法学验证;并对采用“冷法”制备的5-Fu温敏凝胶样品进行含量测定。3、5-Fu温敏凝胶的体外释放研究根据《中国药典》有关规定并结合文献方法,建立“透析袋-桨法”测定温敏凝胶的体外释放度;对5-Fu温敏凝胶与普通凝胶进行体外释放度测定;并对释放曲线进行体外释放模型拟合,研究与探索5-Fu温敏凝胶体外释药机制与释放特征。4、稳定性实验研究以观察制剂的外观性状和测定5-Fu含量变化作考察指标,对影响因素实验和长期实验进行研究,考察5-Fu温敏凝胶的稳定性。结果:1、研究结果表明,5-Fu在磷酸盐缓冲液中的溶解度随pH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表观油/水分配系数随着pH的增加而减小。通过正交实验优化,确定了5-Fu温敏凝胶制剂处方:P407(18%),SA(0.5%),PEG4000(0.4%);在该处方下,制剂的胶凝温度约为35℃,胶凝时间10s20s。2、建立了RP-HPLC测定5-Fu温敏凝胶含量的方法;色谱条件:色谱柱为C18-ODS柱,流动相为水-甲醇(95:5,v/v),检测波长266nm;流速1mL/min;柱温30℃;进样量10μL;5-Fu浓度的线性范围为3.1719.01μg/mL;日内精密度RSD<2%,日间精密度RSD<3%,重复性试验、稳定性试验、加样回收率均RSD<2%;含量测定RSD=1.35%。该测定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为制剂质量控制提供了准确、精密的方法。3、采用“透析袋-桨法”测定温敏凝胶的体外释放度;与普通凝胶相比,5-Fu温敏凝胶药效持续时间较长,释药稳定,并具有一定缓释效果,体外释药以一级释放过程较为合理(r2=0.9916);释药机制研究表明,温敏凝胶中药物的释放以Ritger-Peppas模型拟合效果较好(r2=0.9459),实验初步提示5-Fu温敏凝胶为扩散和溶蚀协同作用的药物释放机制。4、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和高温对于制剂稳定性影响很大,本制剂在4500Lx±200Lx的光照条件下,温敏凝胶的5-Fu含量稍有降低,而在60℃的实验条件下,凝胶发生变性产生沉淀,表明制剂应避光低温保存;制剂放置6个月,有一定分层现象,但可以重新分散均匀,且在离心前后药物含量基本不变,提示本制剂可能不会因长期放置而导致药物含量不均匀。结论:本课题依照《中国药典》及相关文献,应用现代制剂方法,将胶凝温度作为考察指标,以正交实验优化制剂处方,研制了5-Fu温敏凝胶。建立了快速、准确、重复性好的RP-HPLC法测定5-Fu温敏凝胶的含量。通过对体外释放度的考察及释药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温敏凝胶比普通凝胶持续时间长、释药稳定,属于扩散和溶蚀协同作用的药物释放。稳定性初步研究方面,温敏凝胶胶凝温度适宜,均匀稳定。本课题研制的5-Fu温敏凝胶为直肠给药系统与抗肿瘤药物新剂型的研发提供了一定实验基础与科学依据。

马丽华[2](2014)在《5-氟尿嘧啶海藻酸钠纳米粒子的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纳米粒子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被认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纳米粒子载体常面临制备工艺和生物安全性的问题。本研究以简单有效的方法成功制备了纳米粒子药物传递系统,避免了有潜在毒性的溶剂和化合物的使用,以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5-Fu)为模型药物,用卵磷脂乳化,海藻酸钠为载体,CaCl2固化,然后制备出了 5-Fu海藻酸钠纳米粒。为确定5-Fu海藻酸钠纳米粒的处方组成,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包封率为主要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考察,最终确定对包封率影响最大的因素为5-Fu浓度、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用量及搅拌速度,以包封率为指标优化处方,最终确定5-Fu海藻酸钠纳米粒的最佳处方组成为5-Fu浓度为4.0mg/mL,海藻酸钠浓度为0.7mg/mL,CaC12的用量为10mL,搅拌速度为1200rpm。本研究对5-Fu含量测定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提高检测的准确度,并考察了该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和回收率,并且对按最佳处方制备的5-Fu纳米粒进行了质量评价,测定其包封率和载药量、粒子形态、粒径大小和体外溶出度。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高、中、低浓度的精密度RSD值分别为0.75%、0.53%和0.82%,稳定性的RSD值为0.68%,回收率的RSD值为1.27%,说明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度高,能较好的定量分析5-Fu。按最佳处方制备的5-Fu海藻酸钠纳米粒包封率为56.29±4.35%,载药量为8.69±2.66%,冷冻干燥后的纳米粒可在15 min内乳化完全,纳米粒子呈圆球形或椭圆形,分布比较均匀,粒径在300nm左右,在2天内累积释放度接近 90%。在冷冻干燥制品当中常用的冻干保护剂有甘露醇、葡萄糖、蔗糖等。从冻干保护剂处方筛选的结果可知,不添加冻干保护剂的处方冷冻干燥后冻干样品突起,不能成形,且分散性不好;冻干保护剂浓度越高,冻干样品的外观变得不够整齐,可能是由于高浓度的冻干保护剂在冷冻干燥环境下发生了变化造成。其中以甘露醇作为保护剂,浓度控制在2%,其冻干品的外观等指标均较符合要求。由于5-Fu主要用于胃肠道肿瘤的治疗,所以选择胃癌细胞株SGC-7901为研究对象,赛唑蓝(MTT)比色法考察5-Fu海藻酸钠纳米粒子对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5-Fu纳米粒子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纳米粒子浓度越高,在48小时内作用时间越长,对细胞的抑制作用越强。该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粒子可用于作为化疗药物的潜在载体

门吉英[3](2013)在《用功能聚合物微球构建pH敏感及pH敏感—时滞双重型结肠定位释药体系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结肠癌和结肠炎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传统口服制药和注射制药到达结肠部位浓度低,药物生物利用度低,毒副作用大。为了提高结肠局部疾病的治疗效果,近年来人们大力发展研制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OCDDS),该释药系统可避免药物在胃与小肠前端释放,而是将其定位于结、直肠部位释放,可大大提高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减少药剂用量,降低全身副作用,从而提高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利用药用高分子材料及药物的物理化学特性,通过分子设计的构思,构建与研发高效的OCDDS新剂型,是目前医药学领域中的重大研究课题。本研究以具有生物相容性的交联聚乙烯醇(CPVA)微球为基质,通过接枝聚合与分子表面印迹技术,构建pH敏感型和pH敏感-时滞双重型结肠定位释药系统,对于促进OCDDS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药物的缓、控释研究领域,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首先,采用铈盐-羟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生物相容性微球CPVA表面引发接枝对苯乙烯磺酸钠(SSS),制得功能接枝微球CPVA-g-PSSS,并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Zeta电位测定对接枝微球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铈盐-羟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可有效地引发SSS在CPVA微球表面的接枝聚合,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可制得PSSS接枝度为16.1g/100g的接枝微球CPVA-g-PSSS。在较大pH范围内,接枝微球CPVA-g-PSSS的Zeta电位为绝对值较高的负值,即微球表面携带有大量的负电荷。接着,考察研究了CPVA-g-PSSS对抗结肠癌药物5-氟尿嘧啶(5-FU)的吸附性能、吸附机理及体外释药特性。在酸性条件下,5-FU高度质子化,凭借静电相互作用,接枝微球CPVA-g-PSSS对5-FU表现出很强的吸附性能,吸附容量达到105mg/g,显示出良好的载药性能。随着介质pH增大,5-FU质子化减弱,静电相互作用减弱,接枝微球CPVA-g-PSSS对5-FU的吸附量减少;另外,CPVA-g-PSSS对5-FU的吸附容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显示出物理吸附的特点;随离子强度的增大吸附容量下降。体外释药实验显示,载5-FU接枝微球CPVA-g-PSSS在模拟胃液(pH=1.0)中基本不释药,在模拟小肠液(pH=6.8)中有部分释药,而在模拟结肠液(pH=7.4)中有突释现象发生,表明载药微球释药具有明显的pH敏感性,是一种pH敏感型结肠定位释药系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铈盐-羟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以生物相容性微球CPVA为基质,5-氟尿嘧啶为模板分子,SSS为功能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在水溶液中实施了5-FU分子的表面印迹,制备了5-FU分子表面印迹聚合微球MIP-PSSS/CPVA。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法,对印迹微球进行了表征,重点考察研究了MIP-PSSS/CPVA对5-FU的识别选择性、结合性能及体外释药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本体系特殊的羟基-铈盐表面引发体系,可有效地实现5-FU分子的表面印迹,在微球CPVA表面形成分布有大量5-FU分子印迹空穴的聚合物层。MIP-PSSS/CPVA微球对5-FU具有优良的选择识别性和特异的结合亲和性,在酸性条件下,凭借静电相互作用,可实现对5-FU有效载药,结合量达到110mg/g,而印迹微球对5-FU结构类似物替加氟(TE)和尿甘(UR),结合量却很低。与上述的接枝载药微球CPVA-g-PSSS相比,印迹载药微球MIP-PSSS/CPVA不但具有pH敏感性,还具有明显的时滞性,印迹空穴对5-FU的束缚和静电相互作用的协同限制了药物的释放速度,因此导致载药印迹微球MIP-PSSS/CPVA在模拟胃液中不释药,小肠部位只有小量释药,结肠部位突释,达到了高效的结肠定位释药作用。因此,载药印迹微球MIP-PSSS/CPVA是一种新型高效的pH敏感-时滞双重型结肠定位释药系统。对于功能接枝微球CPVA-g-PSSS,本研究还深入考察了它对抗结肠炎药物甲硝唑的吸附性能、吸附机理及体外释药特点。实验结果表明,凭借强的静电相互作用,在酸性条件下,CPVA-g-PSSS对MTZ具有高的吸附容量,达到112mg/g,也显示出良好的载药性能。随着pH值得升高,MTZ质子化减弱,静电相互作用减弱,吸附容量降低。随着介质温度的升高和盐度的增大,吸附容量降低。体外释药实验表明,载MTZ的接枝微球CPVA-g-PSSS随着释放介质pH的升高,MTZ与PSSS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减弱,累积释放率增大,显示出释药的pH敏感性,是一种pH敏感型结肠定位释药系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生物相容性微球CPVA为基质,采用铈盐-羟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甲硝唑为模板分子,SSS为功能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在水溶液中实施了MTZ的分子表面印迹,制备了MTZ分子表面印迹聚合微球MIP-PSSS/CPVA;重点考察研究了MIP-PSSS/CPVA对MTZ的识别选择性、结合性能及体外释药行为。实验结果表明,MIP-PSSS/CPVA对MTZ具有高的识别选择性和亲和性,而对结构类似物替硝唑(TNZ)和奥硝唑(ONZ)基本不识别、不结合。体外释药实验显示,MTZ印迹载药微球MIP-PSSS/CPVA与接枝载药微球CPVA-g-PSSS相比,印迹载药微球MIP-PSSS/CPVA不但具有pH敏感性,还具有明显的时滞性,印迹空穴对5-FU的束缚和静电相互作用协同限制了MTZ的释放速度,因此导致载药印迹微球MIP-PSSS/CPVA在模拟胃液中不释药,小肠部位只有小量释药,结肠部位突释,达到了高效的结肠定位释药作用。因此,载药印迹微球MIP-PSSS/CPVA是一种新型高效的pH敏感-时滞双重型结肠定位释药系统。

巢迎妍,张辉[4](2012)在《氟尿嘧啶缓释剂制备及植入后的生物安全性》文中指出背景:由于氟尿嘧啶具有半衰期短、代谢快、能直接与肿瘤细胞作用的特点,被应用于抗肿瘤的治疗,氟尿嘧啶缓释剂药效作用时间长,能在靶点病灶区药物浓度达到最大,减轻不良反应,不通过胃肠道吸收,减少药物损失,有效利用药效。目的:利用万方数据库文献检索和深度分析功能,对氟尿嘧啶缓释剂制备研究的文献资料趋势进行多层次探讨分析,并探讨植入后的安全性问题。设计:文献计量学分析。资料提取:以电子检索方式对万方数据库2002-01/2011-12有关氟尿嘧啶缓释剂制备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采用检索词为"缓释剂(controlled release formulation);氟尿嘧啶(fluorouracil);抗肿瘤药(antineoplastic);生物材料(biomaterial)",对检索的相关文献运用数据库中自带的分析功能和Excel软件绘制图表的功能进行分析,通过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将统计和计量数据分析,描述其分布特征。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与氟尿嘧啶缓释剂制备研究相关的基础研究论文。②与氟尿嘧啶缓释剂抗肿瘤治疗相关的论文。③与氟尿嘧啶缓释剂植入后安全性相关的论文。排除标准:①与文章目的无关的文献。②重复研究的文献。③刊社信息。④未发表的文章。⑤需电话追踪和手工检索逐一分析的文章。⑥护理内容的文献。主要数据判定指标:文献研究趋势、出版时间、文献数量、学科类别、研究机构、来源期刊、基金资助情况、主题词检索词、文献被引频次、文献下载频次和关联文献的相关分析。并对万方数据库中相关领域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重要会议论文进行分析,以及氟尿嘧啶缓释剂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植入后安全性分析。结果:在万方数据库学术期刊收录2002/2011的文献中,共检索到49篇与氟尿嘧啶缓释剂制备研究相关的文献。10年来文献发表数量基本处于平稳状态,发表最多的时间在2008年共8篇;以药剂学科分类研究为主;《中国医药工业杂志》发表文献量较多;基金资助项目共32项,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主;研究相关的主题词和检索词主要有氟尿嘧啶、壳聚糖和纳米粒,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的研究较多,重点为氟尿嘧啶壳聚糖纳米粒的药物释放;氟尿嘧啶缓释剂在食管癌、贲门癌、胃癌、肠癌、乳腺癌等肿瘤的治疗中有一定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结论: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万方数据库关于氟尿嘧啶缓释剂制备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以及对植入后安全性的总结,可为中国从事抗肿瘤药物缓释剂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务工作者进一步确定科研思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荣浩钧[5](2012)在《载5-氟尿嘧啶与紫杉醇聚己内酯基支架膜的制备、表征及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支架(Stent)是一种理想的药物输送系统。一方面,该系统能够支撑人体内各种腔道,保持人体管道畅通;另一方面,通过局部植入可以把一定剂量的药物直接转移到病变部位,使药物更有效的发挥作用,同时又可以降低全身给药引起的毒副反应。聚己内酯(poly(ε-caprolactone),PCL)是一种生物可降解性高分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药物渗透性,被广泛用于各种药物制剂中。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5-Fu)和紫杉醇(Paclitaxel, PTX)是常用的抗癌药物。目前已开发出单一载5-FU或PTX的药物洗脱支架,但鲜有关于联合应用5-FU与PTX的药物洗脱支架的研究报道。本课题以PCL或PCL与PEG的物理混合物为药物载体,以亲水性5-FU与疏水性PTX为模型药物,热熔融挤出法混合后,用热压平板压制成一定厚度的单层膜,然后以甲苯为粘合剂,将单层膜粘合,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多层结构的复合支架膜。SEM和XRD结果表明,制备的支架膜表面光滑,具有紧密的多层空间结构,药物以其结晶态在支架膜中均匀分布。另外,建立了同时测定5-FU和PTX的HPLC梯度洗脱的分析方法。考察了药物从复合膜的背衬层的渗漏量,深入探讨了复合膜的释药行为,对具有控释层结构的复合膜的体外释放数据进行释放模型拟合,阐明了其释放机理,并进一步考察了支架膜在动物体内的释药。结果表明:与5-FU和PTX的释放量相比,药物从背衬层的渗漏量很小,说明设计的复合膜系统具有单向释放特征。载药量的变化对药物的释放无明显作用(50%载药量与20%载药量的两种支架膜的药物释放无显着差异);高载药量(50%)的支架膜中添加PEG,可以促进药物释放,而载药量较低时(20%),PEG对药物的释放无显着影响;5-FU与PTX联用时,在总载药量一定的条件下,5-FU/PTX大, 5-FU与PTX释放快,反之,则释放慢;引入控释层并改变控释层的组成,可以很好的调节药物的释放,并且药物释放数据最符合Ritger–Peppas方程,表明Fickian扩散是其药物释放的主要机制。支架膜的体内释药行为与体外释药行为具有相关性。本课题还考察了支架膜的细胞毒性。MTT实验结果表明:在载药量相同的条件下,载5-FU与PTX的双药膜对Eca-109食道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强于载5-FU或PTX的单药膜。

王志宇[6](2011)在《“右旋糖酐—磁性LDH-氟尿嘧啶”转运模型的生物相容性与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右旋糖酐-磁性LDH-氟尿嘧啶”给药系统的急毒性研究了解“右旋糖酐-磁性LDH-氟尿嘧啶”(DET-MLDH-FU,DMF)给药模型、“右旋糖酐-磁性LDH”(DM)及磁性载体MLDH的急性毒性水平。采用灌胃和腹腔注射法给药,观察3d内小鼠的活动及死亡情况,用简单机率单位法计算DMF、DM及MLDH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灌胃给药组均未出现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腹腔注射组DMF、DM、MLDH的LD50分别为2542.8、3279.5和1951.0mg·kg-1。“右旋糖酐-磁性LDH-氟尿嘧啶”给药系统的毒性较低,生物相容性好;右旋糖酐修饰能显着降低磁性载体MLDH的急毒性水平。2“右旋糖酐-磁性LDH-氟尿嘧啶”运载5-FU与蛋白结合率研究测定“右旋糖酐-磁性LDH-FU”(DET-MLDH-FU,DMF)运载方式下氟尿嘧啶(5-FU)对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率及有关参数的变化。采用HPLC内标法测定5-FU的平衡浓度,通过袋内平衡透析法测试DMF组与原药组的药物蛋白结合率。5-FU在原药形式和DMF转运方式下的蛋白结合率分别在21.87.03%和15.33.60%范围,蛋白结合参数KP分别为58.97L mmol-1和47.33L·m mol-1,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0.057和0.043,蛋白的表观结合常数βp分别为0.91μmol·g-1和0.80μmol·g-1,蛋白结合物的解离常数Kdp分别为18.32μmol·L-1和32.31μmol·L-1。在“右旋糖苷-磁性LDH-FU”(DMF)运载方式下,氟尿嘧啶的蛋白结合率显着降低、结合平衡常数减小而蛋白结合物的解离常数增大,因此更利于提高游离态药物的浓度。3“右旋糖酐-磁性LDH-氟尿嘧啶”转运模型体外释放度与体内外相关性研究以“右旋糖酐-磁性LDH-氟尿嘧啶”(DET-MLDH-FU,DMF)为模型药物,比较5-FU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并对其体内外释放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收集DMF体外6小时溶出数据,以家免为实验动物,得到腹腔注射给药剂量660mg kg-1条件下DMF和FU组的药-时曲线,用DAS2.0药动学软件作拟合分析。应用水平B体内外相关模型,对药物的体外平均溶出时间(MDT)与体内平均滞留时间(MRT)作比较。DMF转运模型和5-FU原药均符合双室模型,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分别为(2.580±0.030)和(0.225±0.030)h;Cmax分别为(6.301±0.666)和(24.58±1.297)mg L-1;AUC(0-t)分别为(19.75±1.365)和(57.82±6.976)mg L-1·h。与5-FU原药相比,DMF的达峰时间及半衰期延长,达峰浓度降低,生物利用度提高;DMF的体外平均溶出时间(MDT)与体内平均滞留时间(MRT)间相关性好(R=0.9798)。

王志宁[7](2011)在《“右旋糖酐-磁性LDH-氟尿嘧啶”转运模型的生物相容性与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1“右旋糖酐-磁性LDH-氟尿嘧啶”给药系统的急毒性研究了解“右旋糖酐-磁性LDH-氟尿嘧啶”(DET-MLDH-FU,DMF)给药模型、“右旋糖酐-磁性LDH”(DM)及磁性载体MLDH的急性毒性水平。采用灌胃和腹腔注射法给药,观察3d内小鼠的活动及死亡情况,用简单机率单位法计算DMF、DM及MLDH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灌胃给药组均未出现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腹腔注射组DMF、DM、MLDH的LD50分别为2542.8、3279.5和1951.0mg·kg-1。“右旋糖酐-磁性LDH-氟尿嘧啶”给药系统的毒性较低,生物相容性好;右旋糖酐修饰能显着降低磁性载体MLDH的急毒性水平。2“右旋糖酐-磁性LDH-氟尿嘧啶”运载5-FU与蛋白结合率研究测定“右旋糖酐-磁性LDH-FU”(DET-MLDH-FU,DMF)运载方式下氟尿嘧啶(5-FU)对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率及有关参数的变化。采用HPLC内标法测定5-FU的平衡浓度,通过袋内平衡透析法测试DMF组与原药组的药物蛋白结合率。5-FU在原药形式和DMF转运方式下的蛋白结合率分别在21.87.03%和15.33.60%范围,蛋白结合参数KP分别为58.97L mmol-1和47.33L·m mol-1,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0.057和0.043,蛋白的表观结合常数βp分别为0.91μmol·g-1和0.80μmol·g-1,蛋白结合物的解离常数Kdp分别为18.32μmol·L-1和32.31μmol·L-1。在“右旋糖苷-磁性LDH-FU”(DMF)运载方式下,氟尿嘧啶的蛋白结合率显着降低、结合平衡常数减小而蛋白结合物的解离常数增大,因此更利于提高游离态药物的浓度。3“右旋糖酐-磁性LDH-氟尿嘧啶”转运模型体外释放度与体内外相关性研究以“右旋糖酐-磁性LDH-氟尿嘧啶”(DET-MLDH-FU,DMF)为模型药物,比较5-FU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并对其体内外释放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收集DMF体外6小时溶出数据,以家免为实验动物,得到腹腔注射给药剂量660mg kg-1条件下DMF和FU组的药-时曲线,用DAS2.0药动学软件作拟合分析。应用水平B体内外相关模型,对药物的体外平均溶出时间(MDT)与体内平均滞留时间(MRT)作比较。DMF转运模型和5-FU原药均符合双室模型,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分别为(2.580±0.030)和(0.225±0.030)h;Cmax分别为(6.301±0.666)和(24.58±1.297)mg L-1;AUC(0-t)分别为(19.75±1.365)和(57.82±6.976)mg L-1·h。与5-FU原药相比,DMF的达峰时间及半衰期延长,达峰浓度降低,生物利用度提高;DMF的体外平均溶出时间(MDT)与体内平均滞留时间(MRT)间相关性好(R=0.9798)。

潘彦康,龙腾河,黄敏,刘裕恒[8](2010)在《抗肿瘤缓释剂在消化道肿瘤化疗中的应用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抗肿瘤缓释剂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寻找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以"食道癌,胃癌,肝癌,肠癌,植入化疗,缓释植入剂,化学药物"为中文关键词;以"esophageal cancer,gastric cancer,liver cancer,coloncancer,implantation of chemotherapy,sustained release implants,chemicals"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1993-01/2009-10相关文章。纳入与有关生物材料及组织工程血管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结果:植入式化疗的缓释植入剂(即化疗药物)通过不同载体和制备工艺限制药物的溶出和扩散速度,并经聚合物的降解将药物缓慢、持续、相对稳定、最大浓度在局部发挥作用。在消化道瘤内或肿瘤残留灶及可能有微小转移瘤灶区域植入化疗缓释剂,既提高了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同时也降低或避免了全身化疗常见的毒副反应,为肿瘤的化学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给药途径;肿瘤内直接注入化疗缓释剂也为一些失去手术、放疗或不能耐受全身化疗的晚期肿瘤患者减少痛苦并带来新的希望。结论:抗肿瘤缓释剂可作为一种较理想的缓释植入剂应用于消化道癌症。

韩小勇[9](2010)在《氟尿嘧啶植入剂的动物实验及在食管癌、贲门癌术中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提出试验一:食管癌、贲门癌术中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对其安全性随机对照研究目的:探讨术中植入5-氟尿嘧啶缓释剂行局部化疗在中晚期食管癌、贲门癌综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所有研究病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5例行食管/贲门癌根治术并在术中植入缓释性5-氟尿嘧啶;对照组45例给予单纯根治手术,术毕常规关胸,不做植入缓释性5-氟尿嘧啶的处理。在术前第一天和术后第七天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细胞、肝肾功能,观察并记录胸腔引流液体量和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术后两周内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化疗毒性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血细胞、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胸腔引流液体量、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时间、术后两周内并发症和化疗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术后两组患者血细胞数值及肝肾功能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组术后胸腔引流液的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且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时间长于对照组,但不影响患者的病情恢复。实验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8.8%,对照组为2.2%,两者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组术后2周内有1例出现轻度恶心症状、2例出现轻度腹泻,患者能够耐受,给予临床对症处理后治愈,没有病例出现呕吐、末见其他化疗毒性反应。对照组1例出现轻度恶心症状,1例出现轻度腹泻,给予对症处理治愈。结论:术中植入临床推荐用药剂量的氟尿嘧啶缓释剂治疗食管/贲门癌是比较安全的实验二:氟尿嘧啶植入剂对局部组织损伤机制的初步动物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初步探讨术中植入5-氟尿嘧啶缓释剂对局部正常组织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方法:将20只试验用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其中一组设为空白对照,行单纯手术切开暴露气管、食管及颈部动静脉后手术缝合关闭。其余3组按推荐人体术中植药所用剂量换算为实验用兔剂量分为低剂量用药组(45mg组)、高剂量用药组(90mg组)和高于最大用药推荐剂量的极高剂量用药组(140mg组)。实验组行手术切开游离暴露气管、食管、颈动静脉的同时于术中按45mg组、90mg组、140mg组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于术后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及实验组不同药物浓度梯度组别动物间在局部应用化疗药物所造成的局部和全身反应方面是否有所不同(包括切口感染、活动量、进食量、腹泻方面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并于植药术后3天、15天时经原手术入路切开组织行肉眼大体观察局部组织变化同时取材做病理切片光镜下行组织学观察。15天后处死对照组、低剂量及高剂量组保留极高剂量组继续观察,并于45天时肉眼大体观察局部组织变化同时取材做病理切片行光镜下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切口感染率明显增加,实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未见实验组与对照组腹泻发生率存在差异。术中植入5-FU缓释剂后对低剂量和高剂量组试验用兔的活动量、进食量影响较小,低剂量和高剂量组的组间未见明显不同,但不比对照组更活跃。对极高剂量组的影响最明显,与对照组和低剂量、高剂量组相比均存在明显差异。极高剂量组试验用兔的死亡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整个实验过程极高剂量组共死亡三只试验用兔,第一只死亡试验用兔死于药物植入术后第三天,病理解剖发现气管局部坏死,管腔内大量粘液堵塞,应为窒息死亡;第二只死亡试验用兔死于第一次取材后第三天,伴有局部皮肤感染溃烂形成,可见溃烂深达气管,病理解剖的死亡原因为动脉壁破裂、动静脉瘘形成;第三只死亡试验用兔死于第二次取材后第13天,病理解剖发现气管瘘形成。结论:在给定的推荐剂量使用范围内,中人氟安应该还是安全的,但过高的局部浓度对局部组织产生的不良影响也会加大,风险增加。

李长艳[10](2010)在《载疏/亲水性药物PCL植入剂的制备、表征及释放行为》文中研究表明吡喹酮(Praziquantel,PZQ)是一种疏水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大约为400ug/ml,主要用于治疗血吸虫病和包虫病。目前,PZQ的普通剂型是片剂,需要频繁给药,所以有必要开发长效控释制剂的PZQ植入剂。五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属于抗代谢类抗癌药物,作为治疗实体瘤的药物已有4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亲水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达17mg/ml左右,半衰期短,全身毒性大。因此,把5-Fu药物以缓释植入剂的剂型给药是比较合适的。聚己内酯(poly(ε-caprolactone), PCL)作为生物可降解性高分子,对人体无害,对许多药物有很好的渗透性,广泛用于各种药物制剂中。本实验制备了载有PZQ或5-Fu的两种圆柱状PCL缓释植入剂,然后通过各种表征手段,研究了载药量、植入剂的直径、封端情况对释放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释药后植入剂的变化,包括植入剂形貌的变化、结晶性的变化、含药量的变化及PCL载体降解情况的变化。本实验采用疏水性PCL作为药物载体,以PZQ、5-Fu为模型药物,用哈克流变仪混合药物,通过挤出熔融法得到分别含有PZQ、5-Fu的圆柱状植入剂。植入剂长度均为10mm,直径为三种情况,分别为3mm,4mm和8mm。实验中建立了PZQ的HPLC分析方法和5-Fu的紫外分析方法。本文考察了植入剂的直径,载药量,及封端情况对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并利用SEM、XRD和GPC等方法表征了植入剂随着释放时间的增长微结构的变化、结晶性及材料降解性的变化。另外,对释放得到的数据进行释放模型拟合,阐明了释放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直径越小,药物释放越快(3mm植入剂释放最快,8mm植入剂释放最慢);载药量越高,药物释放越快(50%载药量的植入剂比25%载药量的植入剂释放的快);封端的植入剂比未封端的植入剂释放得稍慢(8mm封端的植入剂累积释放率比8mm未封端的植入剂累积释放率低)。另外,载药量对植入剂释放行为的影响随着植入剂的直径增大而减小。植入剂释放数据最符合Ritger– Peppas方程,因此,Fick扩散是药物释放的主要机制。植入剂释放前后变化验证了植入剂中PZQ及5-Fu药物的释放是从外到内逐层释放的。

二、5-氟尿嘧啶控释植入剂的体外释药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氟尿嘧啶控释植入剂的体外释药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5-氟尿嘧啶温敏凝胶的制备工艺及其体外释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5-氟尿嘧啶温敏凝胶制备工艺及处方优化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5-Fu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UV 法)
        2.1.1 5-Fu储备液的制备
        2.1.2 5-Fu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2.1.3 标准曲线的制备
        2.1.4 精密度实验
        2.1.5 稳定性实验
        2.1.6 加样回收率实验
        2.2 5-Fu溶解度的测定
        2.2.1 缓冲溶液的制备
        2.2.2 缓冲液与正辛醇的预饱和
        2.2.3 5-Fu溶解度的测定
        2.2.4 5-Fu在不同缓冲液中溶解度的测定
        2.2.5 油/水分配系数的考察
        2.3 5-Fu温敏凝胶的处方设计
        2.3.1 5-Fu温敏凝胶处方单因素考察
        2.3.1.1 温敏凝胶制备方法
        2.3.1.2 温敏凝胶的胶凝温度测定方法
        2.3.1.3 不同浓度P407对胶凝温度的影响
        2.3.1.4 不同浓度的SA对胶凝温度的影响
        2.3.1.5 不同浓度PEG4000对胶凝温度的影响
        2.3.2 5-Fu温敏凝胶制剂处方的优化
    3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5-氟尿嘧啶温敏凝胶的含量测定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药品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紫外吸收波长的选择
        2.2 溶液的制备
        2.3 色谱条件
        2.4 专属性试验
        2.5 线性关系考察
        2.6 精密度实验
        2.7 重复性试验
        2.8 稳定性试验
        2.9 加样回收率实验
        2.10 含量测定
    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5-氟尿嘧啶温敏凝胶体外释放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药品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制剂的制备
        2.2 5-Fu温敏凝胶释放度的测定
        2.2.1 释放度实验
        2.2.2 制剂体外释放度考察
        2.3 体外释药模型的拟合
    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5-氟尿嘧啶温敏凝胶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药品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制剂评价指标
        2.1.1 外观性状检查
        2.1.2 温敏凝胶含量测定
        2.2 影响因素的实验
        2.2.1 温度影响因素实验
        2.2.2 光照影响因素实验
        2.2.3 长期稳定性试验
        2.2.4 物理稳定性实验
    3 讨论与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5-氟尿嘧啶海藻酸钠纳米粒子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5-氟尿嘧啶性质及纳米制剂研究
        1.1.1 5-Fu的性质
        1.1.2 5-Fu的临床应用
        1.1.3 5-Fu纳米制剂研究进展
    1.2 海藻酸钠
        1.2.1 海藻酸钠在缓释包衣材料的应用
        1.2.2 海藻酸钠用作结肠给药
        1.2.3 纳米药物的给药转运载体
        1.2.4 新型眼部给药的药物载体
        1.2.5 海藻酸在外科修复材料及的应用
    1.3 展望
    1.4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的意义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2 纳米粒初步处方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仪器及试剂
        2.2.2 处方初步筛选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制备壳聚糖包衣固体脂质纳米粒子
        2.3.2 卵磷脂-壳聚糖纳米粒子
        2.3.3 黄原胶-壳聚糖纳米粒子
        2.3.4 海藻酸钠纳米粒子
    2.4 本章小结
3 5-Fu海藻酸钠纳米粒的制备及处方筛选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仪器及试剂
        3.2.2 方法学考察
        3.2.3 处方筛选
        3.2.4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方法学考察结果
        3.3.2 单因素考察结果
        3.3.3 正交试验结果
        3.3.4 包封率和载药量测定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5-Fu海藻酸钠纳米粒的质量评价
    4.1 引言
        4.1.1 材料、仪器及试剂
    4.2 实验部分
        4.2.1 形态的观察
        4.2.2 粒径的测定
        4.2.3 体外释放分析方法的建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纳米粒形态的观察
        4.3.2 乳滴粒径的测定
        4.3.3 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5 5-Fu海藻酸钠纳米粒冻干粉的制备
    5.1 引言
        5.1.1 材料、仪器及试剂
    5.2 实验部分
        5.2.1 冷冻干燥工艺的建立
        5.2.2 冻干粉的质量评价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冷冻干燥保护剂的筛选
        5.3.2 稳定性考察
    5.4 本章小结
6 5-Fu海藻酸钠纳米粒子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抑制作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
        6.2.2 5-Fu海藻酸钠纳米粒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抑制作用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给药24小时MTT结果
        6.3.2 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给药48小时MTT结果
        6.3.3 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给药72小时MTT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讨论
    7.1 处方初步筛选
    7.2 5-Fu海藻酸钠纳米粒的制备及处方筛选
    7.3 5-Fu海藻酸钠纳米粒子的的质量评价
    7.4 5-Fu海藻酸钠纳米粒冻干粉的制备
    7.5 5-Fu海藻酸钠纳米粒子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抑制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用功能聚合物微球构建pH敏感及pH敏感—时滞双重型结肠定位释药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现代药物释放体系
        1.1.1 缓、控释给药系统
        1.1.2 靶向给药系统
        1.1.3 自调式给药系统
    1.2 缓、控释释药体系的发展现状
        1.2.1 缓、控释释药系统的类型
        1.2.2 不同给药途径的缓、控释释药系统
        1.2.3 口服缓、控释释药系统的现状
    1.3 结肠定位释药体系
        1.3.1 结肠的解剖和生理学特点
        1.3.2 大肠癌、结肠炎
        1.3.3 结肠定位释药系统
    1.4 分子印迹技术
        1.4.1 分子印迹技术的概述
        1.4.2 分子印迹聚合物在药物释放体系中的应用
        1.4.3 传统分子印迹技术
        1.4.4 新型分子表面印迹技术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创新点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5.2 本课题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2 功能接枝微球 CPVA-G-PSSS 的制备与表征
    2.1 试剂与仪器
        2.1.1 试剂
        2.1.2 仪器
    2.2 实验部分
        2.2.1 接枝微球 CPVA-G-PSSS 的制备与表征
        2.2.2 主要因素对 SSS 表面接枝聚合的影响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交联聚乙烯醇微球 CPVA 的制备
        2.3.2 在 CPVA 微球表面铈盐引发 SSS 接枝聚合的反应过程
        2.3.3 两种微球 CPVA 和 CPVA-G-PSSS 的表征
        2.3.4 主要因素对 SSS 表面接枝聚合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功能接枝微球 CPVA-G-PSSS 对 5-FU 的载药及体外结肠定位释药特性的研究
    3.1 试剂及仪器
        3.1.1 试剂
        3.1.2 仪器
    3.2 实验部分
        3.2.1 5-氟尿嘧啶在不同 PH 介质中标准曲线的绘制
        3.2.2 吸附动力学曲线的测定
        3.2.3 考察不同介质中接枝微球 CPVA-G-PSSS 对 5-FU 的吸附性能
        3.2.4 考察各种因素下 CPVA-G-PSSS 微球对 5-FU 水溶液吸附性能的影响及载药条件的优化
        3.2.5 体外释放度测定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接枝微球 CPVA-G-PSSS 对 5-FU 的吸附动力学曲线
        3.3.2 不同介质中 CPVA-G-PSSS 对 5-FU 的吸附(负载)行为与吸附机理分析
        3.3.3 PH 对吸附容量(载药量)的影响
        3.3.4 温度对吸附容量(载药量)的影响
        3.3.5 盐度对吸附容量(载药量)的影响
        3.3.6 载药微球的体外释药行为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5-FU 分子表面印迹微球 MIP-PSSS/CPVA 的制备及其体外结肠定位释药特性研究
    4.1 试剂及仪器
        4.1.1 试剂
        4.1.2 仪器
    4.2 实验部分
        4.2.1 5-氟尿嘧啶分子表面印迹微球 MIP-PSSS/CPVA 的制备与表征
        4.2.2 考察印迹微球 MIP-PSSS/CPVA 对 5-氟尿嘧啶的识别与结合(负载)特性
        4.2.3 印迹条件对 5-FU 分子表面印迹微球 MIP-PSSS/CPVA 选择性能的影响
        4.2.4 体外释放度测定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5-氟尿嘧啶分子表面印迹微球 MIP-PSSS/CPVA 的化学过程
        4.3.2 印迹微球 MIP-PSSS/CPVA 的表征
        4.3.3 印迹微球 MIP-PSSS/CPVA 对 5-FU 的识别与结合(负载)行为
        4.3.4 印迹反应条件对 MIP-PSSS/CPVA 结合选择性能的影响
        4.3.5 载药微球体外释药行为特点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功能接枝微球 CPVA-G-PSSS 对甲硝唑的载药及体外结肠定位释药特性的研究
    5.1 试剂及仪器
        5.1.1 试剂
        5.1.2 仪器
    5.2 实验部分
        5.2.1 甲硝唑在不同 PH 介质中标准曲线的绘制
        5.2.2 吸附动力学曲线的测定
        5.2.3 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5.2.4 考察各种因素下 CPVA-G-PSSS 对 MTZ 水溶液吸附性能的影响及载药条件优化
        5.2.5 体外释放度测定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接枝微球 CPVA-G-PSSS 对 MTZ 的吸附动力学曲线
        5.3.2 等温吸附线及吸附机理分析
        5.3.3 主要因素对吸附容量(载药量)的影响
        5.3.4 载药微球的体外释药行为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MTZ 分子表面印迹微球 MIP-PSSS/CPVA 的制备及其体外结肠定位释药特性研究
    6.1 试剂及仪器
        6.1.1 试剂
        6.1.2 仪器
    6.2 实验部分
        6.2.1 甲硝唑分子表面印迹微球 MIP-PSSS/CPVA 的制备与表征
        6.2.2 考察印迹微球 MIP-PSSS/CPVA 对甲硝唑的识别与结合(负载)特性
        6.2.3 体外累积释放率测定实验
        6.2.4 印迹条件对 MTZ 分子表面印迹微球 MIP-PSSS/CPVA 结合性能的影响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制备甲硝唑分子表面印迹微球 MIP-PSSS/CPVA 的化学过程
        6.3.2 印迹微球 MIP-PSSS/CPVA 的表征
        6.3.3 印迹微球 MIP-PSSS/CPVA 对 MTZ 的识别与结合(负载)行为
        6.3.4 载药微球的体外释药行为
        6.3.5 印迹反应条件对 MIP-PSSS/CPVA 结合选择性能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氟尿嘧啶缓释剂制备及植入后的生物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入选标准
    1.3 资料提取基于万方数据库检索到的结果导出数据并分析。
    1.4 分析指标
2 结果
    2.1 万方数据库学术期刊2002/2011收录氟尿嘧啶缓释剂制备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1.1 万方数据库2002/2011收录氟尿嘧啶相关文献的研究趋势见图2。
        2.1.2 万方数据库学术期刊2002/2011收录氟尿嘧啶缓释剂制备研究文献的数量分析见图3。
        2.1.3 学科类别分布
        2.1.4 机构分布
        2.1.5 来源期刊分析
        2.1.6 基金资助情况
        2.1.7 主题词和检索词分析
        2.1.8 文献被引频次分析见表4。
        2.1.9 文献下载频次分析见表5。
        2.1.1 0 研究领域关联性较强的文献见表6。
    2.2 万方数据库其他分类库收录2002/2011氟尿嘧啶缓释剂制备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2.1 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分析
        2.2.2 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分析
        2.2.3 会议论文数据库分析
    2.3 氟尿嘧啶缓释剂植入后安全性研究
        2.3.1 氟尿嘧啶缓释剂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
        2.3.2 氟尿嘧啶缓释剂植入后的安全性
3 讨论

(5)载5-氟尿嘧啶与紫杉醇聚己内酯基支架膜的制备、表征及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5-氟尿嘧啶与紫杉醇
        1.1.1 5-氟尿嘧啶简介
        1.1.2 紫杉醇简介
    1.2 聚己内酯
        1.2.1 聚己内酯的结构、理化性质及优点
        1.2.2 聚己内酯的应用
    1.3 支架给药系统
        1.3.1 支架的分类
        1.3.2 药物洗脱支架
    1.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支架膜的制备与表征
    2.1 材料和仪器
        2.1.1 材料
        2.1.2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支架膜的制备
        2.2.2 支架膜的XRD 研究
        2.2.3 支架膜的SEM 研究
        2.2.4 支架膜的药物含量均匀度的测定
        2.2.5 5-氟尿嘧啶与紫杉醇的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支架膜的制备
        2.3.2 支架膜的XRD 分析
        2.3.3 5-氟尿嘧啶与紫杉醇的标准曲线的建立
    2.4 小结
第三章 支架膜的评价
    3.1 材料和仪器
        3.1.1 材料
        3.1.2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药物在PCL 基质中的渗透性测定
        3.2.2 支架膜的体外释放研究
        3.2.3 支架膜的SEM 研究
        3.2.4 支架膜的细胞毒实验
        3.2.5 支架膜的体内释放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药物渗漏量和药物释放量的比较
        3.3.2 支架膜的体外释放行为
        3.3.3 药物释放后支架膜的形貌变化
        3.3.4 细胞毒实验研究
        3.3.5 支架膜体内释放研究
    3.4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右旋糖酐—磁性LDH-氟尿嘧啶”转运模型的生物相容性与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右旋糖酐-磁性 LDH-氟尿嘧啶”给药系统的急毒性试验
    1.1 材料与仪器
        1.1.1 动物
        1.1.2 药品与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喂饲染毒 0%及 100%估计致死剂量的确定
        1.2.2 腹腔注射染毒 0%及 100%估计致死剂量的确定
        1.2.3 腹腔注射染毒半数致死剂量的确定
    1.3 实验结果
        1.3.1 喂饲染毒 0%及 100%估计致死剂量的确定
        1.3.2 腹腔注射染毒 0%及 100%估计致死剂量的确定
        1.3.3 腹腔注射染毒半数致死剂量的确定
    1.4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右旋糖酐-磁性 LDH-氟尿嘧啶”运载 5-FU 与蛋白结合率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药品与试剂配制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平衡透析时间的测定
        2.2.2 平衡透析法测定药物的蛋白结合率
        2.2.3 袋内外氟尿嘧啶浓度的测定
    2.3 实验结果
        2.3.1 氟尿嘧啶浓度检测方法学
        2.3.2 平衡透析时间的测定
        2.3.3 药物的蛋白结合率
        2.3.4 结合参数 n 及 Kp 值的 Scatchard 拟合结果
        2.3.5 表观结合参数βp及复合物解离常数 Kdp的 Woolf 法拟合结果
    2.4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右旋糖酐-磁性 LDH-氟尿嘧啶”转运模型体外释放度与体内药动学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药品与试剂配制
        3.1.2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右旋糖酐-磁性 LDH-氟尿嘧啶”转运模型体外释放度实验设计
        3.2.2 “右旋糖酐-磁性 LDH-氟尿嘧啶”转运模型药动学实验设计
        3.2.3 氟尿嘧啶血药浓度分析测定
        3.2.4 “右旋糖酐-磁性 LDH-氟尿嘧啶”转运模型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3.3 实验结果
        3.3.1 “右旋糖酐-磁性 LDH-氟尿嘧啶”转运模型体外释放度实验
        3.3.2 血浆样品中 5-FU 浓度检测的方法学
        3.3.3 “右旋糖酐-磁性 LDH-氟尿嘧啶”转运模型的药动学实验
        3.3.3.1 药动学实验的时间-血药浓度数据
        3.3.3.2 药时曲线的药动学模型
        3.3.3.3 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3.4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右旋糖酐-磁性LDH-氟尿嘧啶”转运模型的生物相容性与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右旋糖酐-磁性 LDH-氟尿嘧啶”给药系统的急毒性试验
    1.1 材料与仪器
        1.1.1 动物
        1.1.2 药品与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喂饲染毒 0%及 100%估计致死剂量的确定
        1.2.2 腹腔注射染毒 0%及 100%估计致死剂量的确定
        1.2.3 腹腔注射染毒半数致死剂量的确定
    1.3 实验结果
        1.3.1 喂饲染毒 0%及 100%估计致死剂量的确定
        1.3.2 腹腔注射染毒 0%及 100%估计致死剂量的确定
        1.3.3 腹腔注射染毒半数致死剂量的确定
    1.4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右旋糖酐-磁性 LDH-氟尿嘧啶”运载 5-FU 与蛋白结合率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药品与试剂配制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平衡透析时间的测定
        2.2.2 平衡透析法测定药物的蛋白结合率
        2.2.3 袋内外氟尿嘧啶浓度的测定
    2.3 实验结果
        2.3.1 氟尿嘧啶浓度检测方法学
        2.3.2 平衡透析时间的测定
        2.3.3 药物的蛋白结合率
        2.3.4 结合参数 n 及 Kp 值的 Scatchard 拟合结果
        2.3.5 表观结合参数βp及复合物解离常数 Kdp的 Woolf 法拟合结果
    2.4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右旋糖酐-磁性 LDH-氟尿嘧啶”转运模型体外释放度与体内药动学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药品与试剂配制
        3.1.2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右旋糖酐-磁性 LDH-氟尿嘧啶”转运模型体外释放度实验设计
        3.2.2 “右旋糖酐-磁性 LDH-氟尿嘧啶”转运模型药动学实验设计
        3.2.3 氟尿嘧啶血药浓度分析测定
        3.2.4 “右旋糖酐-磁性 LDH-氟尿嘧啶”转运模型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3.3 实验结果
        3.3.1 “右旋糖酐-磁性 LDH-氟尿嘧啶”转运模型体外释放度实验
        3.3.2 血浆样品中 5-FU 浓度检测的方法学
        3.3.3 “右旋糖酐-磁性 LDH-氟尿嘧啶”转运模型的药动学实验
        3.3.3.1 药动学实验的时间-血药浓度数据
        3.3.3.2 药时曲线的药动学模型
        3.3.3.3 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3.4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抗肿瘤缓释剂在消化道肿瘤化疗中的应用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资料提取策略
2 结果
    2.1 缓释植入剂的合成、药物实验及药代动力学见表1。
    2.2 缓释植入剂的动物实验及药代动力学见表2。
    2.3 缓释植入剂的临床实验、药代动力学及临床疗效见表3。
3 讨论
    3.1缓释植入剂有应具备的特点、植入式化疗的依据和优点
    3.2缓释植入剂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应用

(9)氟尿嘧啶植入剂的动物实验及在食管癌、贲门癌术中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氟尿嘧啶植入剂的动物实验及在食管癌、贲门癌术中应用的随机对照研究
    前言
    实验一 食管癌、贲门癌术中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对其安全性随机对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氟尿嘧啶植入剂对局部组织损伤机制的初步动物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个人简历

(10)载疏/亲水性药物PCL植入剂的制备、表征及释放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吡喹酮及五氟尿嘧啶
        1.1.1 吡喹酮简介
        1.1.2 五氟尿嘧啶简介
        1.1.3 吡喹酮及五氟尿嘧啶给药方式的进展
    1.2 聚己内酯
        1.2.1 简介
        1.2.2 聚己内酯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应用
    1.3 高分子聚合物IDDS系统的研究进展
        1.3.1 IDDS简介
        1.3.2 高分子聚合物IDDS系统的研究进展
    1.4 课题提出及研究思路
        1.4.1 面临的挑战
        1.4.2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载疏水性药物(PZQ)圆柱状PCL植入剂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吡喹酮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2.3.2 植入剂的制备
        2.3.3 植入剂的均匀度测定
        2.3.4 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2.3.5 释放后植入剂的宏观照片
        2.3.6 植入剂的SEM研究
        2.3.7 植入剂的XRD研究
        2.3.8 植入剂的GEL研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植入剂的制备
        2.4.2 药物的体外释放研究
        2.4.3 植入剂释放行为数据分析
        2.4.4 释放后植入剂的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载亲水性药物(5-FU)圆柱状PCL植入剂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五氟尿嘧啶紫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3.3.2 植入剂的制备
        3.3.3 植入剂的均匀度测定
        3.3.4 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3.3.5 植入剂的SEM研究
        3.3.6 植入剂的XRD研究
        3.3.7 植入剂的GEL研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五氟尿嘧啶植入剂的表征
        3.4.2 体外释放行为
        3.4.3 植入剂随着释放时间的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5-氟尿嘧啶控释植入剂的体外释药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5-氟尿嘧啶温敏凝胶的制备工艺及其体外释药研究[D]. 陈凯.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2)
  • [2]5-氟尿嘧啶海藻酸钠纳米粒子的制备[D]. 马丽华.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05)
  • [3]用功能聚合物微球构建pH敏感及pH敏感—时滞双重型结肠定位释药体系的研究[D]. 门吉英. 中北大学, 2013(08)
  • [4]氟尿嘧啶缓释剂制备及植入后的生物安全性[J]. 巢迎妍,张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21)
  • [5]载5-氟尿嘧啶与紫杉醇聚己内酯基支架膜的制备、表征及评估[D]. 荣浩钧.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7)
  • [6]“右旋糖酐—磁性LDH-氟尿嘧啶”转运模型的生物相容性与药代动力学研究[D]. 王志宇. 宁夏医科大学, 2011(03)
  • [7]“右旋糖酐-磁性LDH-氟尿嘧啶”转运模型的生物相容性与药代动力学研究[D]. 王志宁. 宁夏医科大学, 2011(01)
  • [8]抗肿瘤缓释剂在消化道肿瘤化疗中的应用与评价[J]. 潘彦康,龙腾河,黄敏,刘裕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21)
  • [9]氟尿嘧啶植入剂的动物实验及在食管癌、贲门癌术中的随机对照研究[D]. 韩小勇.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
  • [10]载疏/亲水性药物PCL植入剂的制备、表征及释放行为[D]. 李长艳.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5-氟尿嘧啶控释植入物的体外药物释放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