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输水管道浮水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晶[1](2021)在《北方河流生态健康水平评价及综合整治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承载体,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密度增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越来越高,北方大部分河流存在严重的水体污染、断流、河岸带受损严重等问题,河流的生态功能逐渐丧失,河流生态健康状况愈加恶化。如何准确评价北方河流的生态健康状况,并根据评价结果,设计综合整治方案,是打造生态健康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杏花河的特点与现状,实地调查得到不同年份的生态健康数据,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15个评价指标,运用结构熵权法和HDE评价法对杏花河不同年份的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治理和社会属性五个方面,进行健康评价,综合健康状况分为优、良、一般、差、极差5个级别,得到2011年(0.3025)“差”,2012年(0.3468)“差”,2013年(0.4038)“中”,2014年(0.4643)“中”,2015年(0.3689)“差”的评价结果,生态健康不容乐观。用槽蓄法、水力半径法、Tennant法校核生态需水量,以评价结果为导向对流域生态恢复开展综合整治研究,针对杏花河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宜的生态修复技术,如水系连通工程、河流型湿地建设、再生水梯级利用工程等。最后在杏花河综合整治已经部分完工的情况下,再次进行生态健康评价得到2020年(0.7497)“良”的评价结果,说明其生态建设效果较好,其生态状况改善明显,生态治理对改善河道水质状况和生态系统结构具有积极的作用。对未来在北方的河流进行系统健康评价和生态修复时提供参考。
胡欢欢[2](2019)在《低流速水流作用下水泥基材料溶蚀特性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服役于动水环境的桥墩、大坝等混凝土结构,在动水的溶蚀和水力作用下,一方面,混凝土中氢氧化钙和C-S-H凝胶等水化产物因钙溶蚀溶出,致使混凝土的宏、微观结构劣化,表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下降。另一方面,动水在混凝土表面产生水力作用,当表层混凝土因溶蚀而强度降低至无法承受动水产生的水力作用,表层混凝土剥落,并开始逐层破坏,最终造成混凝土耐久性退化、服役性能下降、寿命缩短。因此,研究低流速水流作用下混凝土的溶蚀特性,对揭示混凝土因流水溶蚀和水力作用而引起的物理、化学性能劣化机理,评估混凝土抗溶蚀性能和服役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自主设计的循环输水实验装置,采用圆柱体水泥净浆、砂浆代替混凝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静溶液和0.5m/s、1.0m/s、2.5m/s、5.0m/s流动1M氯化氨溶液冲刷溶蚀实验,分析了水泥净浆/砂浆的溶蚀行为随溶液流速和溶蚀时间的演变规律,主要得到如下成果和结论:(1)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可提供0.5m/s、1.0m/s、2.5m/s和5.0m/s流动溶液的循环输水装置,并开展了圆柱体水泥净浆、砂浆试件在1M氯化铵溶液中的加速溶蚀实验。(2)通过酚酞滴定法和饱水干燥称重法测试不同溶蚀条件下试件的溶蚀深度和孔隙率发现,流动溶液加速了试件孔结构的发展和溶蚀进程,当冲刷溶蚀时间相同时,溶液流速越高,试件溶蚀深度和孔隙率越大。静溶液中,试件溶蚀深度与溶蚀时间平方根呈线性增加关系,但在流动溶液中,两者关系趋于非线性,且流速越高,非线性程度越高。(3)通过X射线衍射法、扫描电子显微镜法和热重分析法测试水泥净浆、砂浆试件溶蚀区的微观形貌、物相组成和物相含量发现,溶蚀前期,试件中存在少量未水化物相,流动溶液加速了水化进程。流动溶液中,随着溶液流速增大,试件表层氢氧化钙含量不断降低,且微观形貌逐渐松散;溶蚀后期,试件表层的氢氧化钙完全溶出,C-S-H凝胶含量随溶液流速增大而增加,此外,随着流速增大,在试件表面观察到更密实的形貌。(4)静溶液溶蚀作用下,水泥净浆、砂浆试件表层的水化产物含量随溶蚀时间增加而减少,但在流动溶液中,经流速相同的溶液冲刷溶蚀不同时间后,试件表层的钙/固钙含量先随着冲刷溶蚀时间增加而减少,然后趋于一个稳定值,即水泥净浆、砂浆试件表层损伤剥落时的临界钙、固钙含量,临界钙、固钙含量仅与溶液流速有关,溶液流速越大,则临界钙/固钙含量越高,通过数据拟合,本文分别得到了1M氯化铵溶液中,水泥净浆的临界钙含量和水泥砂浆临界固钙含量与溶液流速的函数关系。(5)利用经验公式和ANSYS,计算得到流动溶液在水泥净浆表面产生的剪切力。在低流速溶液中,剪切力理论计算值与模拟值基本吻合,但当流速增大,二者相差较大。
周蓓[3](2019)在《基于水敏性城市设计理念的江苏天福湿地公园入口示范区景观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城市发展现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将建设海绵城市和水敏型社会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因此城市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成为一项核心议题。从解决城市水问题的角度出发,将湿地保护计划纳入城市雨洪管理体系之中,促进湿地向雨洪公园的转变,使城市严峻的环境问题得以缓解。水敏性城市设计(WSUD)理论是由澳大利亚学者最先提出,这是关于重建生态水循环的环境设计理念。多年来经过不同规模项目的实践检验和理论体系完善,WSUD由单一的雨水管理演变发展为结构完整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该理念旨在将城镇经济发展对城市自然水文环境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小,首要任务是雨洪管理、水质改善以及废水处理这三项。本文研究重点在于WSUD理念对于湿地水景观营造的实践指导。在本文案例中设计者意在将江苏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入口示范区打造成为全园湿地景观的缩影,为湿地公园树立一个生态野趣的门户印象。将水敏性城市设计理论(WSUD)中生态化的雨水管理策略应用于城市湿地公园水体景观营造,针对现状场地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措施,希望在城市湿地公园水敏性景观设计上有所突破,对于从风景园林的角度科学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具有指导意义。
孙凯丽[4](2019)在《农村地区分散式生活污水生态处理系统研究 ——以尧坝镇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污水排放量及污染源数量急剧增加。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强调对于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目前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的排放问题及特点,以泸州市尧坝镇为例对农村地区分散式生活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开展研究。首先,通过文献调研了解国内外污水生态处理技术的研究及实施现状,对各类型处理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当前使用情况有了一定的认知。通过实地调研和考察,获取了研究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类型等自然及社会经济情况有关信息。按照相关规范对土壤和井水、河水、生活污水分别进行取样实验,测得土粒比重、干密度、饱和渗透系数等反映土壤物理结构的指标数据,以及p H值、有机质、全氮/总氮、全磷/总磷、氨氮、COD、BOD5等反映土壤和水化学性质的指标数据,为生态处理系统的构建做准备。结合研究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选择构建以慢速土壤渗滤为主的复合生态污水处理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两种生态处理系统,对其中的作用机理、处理效果及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根据现有规范和工程经验设计了两种系统的工艺流程、组成结构,和主要控制参数(如基本尺寸、水力负荷、水力停留时间、土壤介质及栽种植物、处理水量等),并参考现有市场价格进行工程建设的投资估算。为评价两种生态处理系统的适用性,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总目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从污水处理效果、建设运行成本、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施工与运行管理等4个方面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具体指标包括6项污染指标的去除率(TN、TP、NH3、SS、COD、BOD5)、每日单位处理水量所需投资费用、系统年运行费用、生态景观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科教文化功能、施工技术难度、运行管理体系的完备程度、管理操作的难易程度,14项指标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根据构建的指标评价体系及相应权重对两个生态处理系统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更适合作为尧坝镇的生活污水生态处理方式。
杨婧[5](2017)在《以农田水利工程为主导的乡村景观空间营造研究》文中指出在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下,我国着力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并推行美丽新农村的建设。农田水利工程作为乡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建设量大、涉及面广、影响深厚等特点。现有工程建设不仅是对乡土风貌的改变,也对生态、自然景观等造成较大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乡村景观空间营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良好手段,打造生态健康、景观丰富、特色突出的农田水利工程景观的研究迫在眉睫。农田水利工程的乡村景观空间营造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的研究内容。通过国内外大量文献研究,发现国内外在对河流自然化、河流生态化、乡村水系景观、水利工程等方面研究较多,但对农田水利工程乡村景观空间营造的关注极少,该现状引起了笔者的重视。通过文献查阅法,多学科交叉法,研究农田水利工程构成要素单体的景观设计、农田水利工程景观空间营造及农田水利工程景观营造模式,并以具体案例对理论进行印证。(1)介绍了农田水利工程的概念,并提出农田水利工程“功能——生态——景观”的发展线索,将乡村景观空间营造作为发展目标。通过相关学科理论研究,概述生态水利工程学、水工美学等理论在对农田水利工程乡村景观空间营造研究中的应用。(2)农田水利工程是系统化的工程,从水源到田间工程经历了一系列的人工设施,这些工程设施不仅自身具有景观可塑性,对周围景观空间也具有较大影响。通过对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组成研究,进行水工建筑物内在关系衔接的阐述。从单体功能角度,将农田水利工程划分为坝、闸、渠道以及其他水工建筑物。分别对四大类水工建筑从形态、色彩、交互使用三个方面进行景观营造研究并举例。(3)在空间上,通过区分农田水利工程与其他水利工程的主要异同点,及分析农田水利工程景观空间功能,主要提出乡村的“蓝”、“绿”、“灰”、“紫”空间营造。通过四色释义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水、建(构)筑物、植物、人文景观等形成的空间。应用多样与统一、主从与重点、对比与协调等方式将农田水利工程空间有机的联系,使空间具备整体性。农田水利工程是环环相扣的连续性工程,有利于景观序列的形成。景观序列结合各地特色地形地貌、建筑风格、植被种类、地域文化等不同因素,将营造出变化万千的景观空间。(4)农田水利工程景观是人工干扰较大的景观,人工与自然的结合,其最终目的是更好的服务于人。根据空间的主要适用人群,将空间属性定义为“内向式”空间与“外向式”空间两种形式,内向式空间是具有向心力的农村聚合式空间,景观侧重为居民服务,注重乡土记忆,打造农村居民生活的栖息地景观;外向式空间是具有张力的开放式空间,景观侧重为外界认知乡村环境提供条件,主要针对旅游等来访人群,打造展示乡村特色风貌、文化等的独特舞台。通过庆安县水稻种植示范区农田水利工程景观设计项目及山口湖生态旅游区农田水利景观规划项目,对“内向式”农田水利工程景观营造模式与“外向式”景观农田水利工程景观营造模式理论进行印证,将理论与项目进行结合,以项目作为对理论的提升。本文对农田水利工程乡村景观空间营造的研究,是从单体设计到空间营造的推进,单体景观注重个性特色,空间景观讲求融合,景观整体具有服务的方向性。理论的提出适用于大部分农田水利工程乡村景观空间营造建设,使农田水利工程乡村景观空间营造既有章可循,又不失特色。
李榕[6](2017)在《输水工程中以淡水壳菜为主的污损体系对混凝土的侵蚀及其防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工混凝土建筑在服役中极易遭受水生物的附着污损,其中入侵性污损生物——淡水壳菜已成为困扰南方输水工程的一大难题,对混凝土产生了侵蚀破坏作用,严重影响了混凝土构筑物的服役寿命,迫切需要研究其侵蚀机理和防治方法。论文基于广东省东深供水工程,首先对生物污损体系代谢产物和混凝土侵蚀劣化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以明确淡水壳菜为主的生物污损体系对混凝土的侵蚀原因和影响程度。然后模拟研究了生物代谢酸及其与水流冲刷耦合作用对水泥净浆的侵蚀,从化学组成、孔结构变化、侵蚀深度、单位表面质量损失等方面分析了生物代谢酸单因素作用及其与水流冲刷耦合作用两种情况下的水泥基材料的劣化机理和劣化速率。最后,采用涂料防护法进行了现场挂板和实验室涂覆试验,初步探究了不同种类涂料对防生物附着和对混凝土的保护效果。对淡水壳菜为主的生物污损体系取压滤液及混凝土芯样的研究结果表明,淡水壳菜在输水建筑物混凝土表面附着量极大,同时伴有泥沙、藻类、细菌、真菌,对混凝土的侵蚀是它们所形成的污损体系的综合作用所致,主要侵蚀介质为代谢产物乙酸和丙酸。侵蚀介质可使水化产物氢氧化钙和水化硅酸钙分解,污损生物的附着可使混凝土碳化。实验室模拟生物代谢酸及其与水流冲刷耦合作用对水泥净浆的侵蚀研究结果表明,生物代谢有机酸侵蚀下的水泥净浆,由于侵蚀产物(羧酸盐)溶解度较大,侵蚀所致钙溶出远大于侵蚀碳化作用,故孔隙率随侵蚀时间始终保持增大趋势。侵蚀深度与时间t1/2呈正比,耦合作用下侵蚀系数是单因素作用下的2.72倍,即冲刷会加速有机酸的化学侵蚀。耦合作用下的单位表面质量损失是单因素作用下的3.77倍,大于以侵蚀深度表示的侵蚀程度,充分体现了有机酸侵蚀的化学作用和水流冲刷的物理作用。因此,单位表面质量损失更适用于耦合作用下水泥基材料的性能劣化评价。现场及实验室防护试验结果表明,淡水壳菜初期(06个月)在混凝土表面附着至少需要4N的附着力,当在表面形成稳定固着后(至12个月),附着强度增大至68N,生附着量也快速增多至约1200个/m2。生物附着量与涂层接触角呈负相关关系,表明低表面能涂料是防治淡水壳菜附着的较佳选择。关西BIOX涂料的防生物附着性及对混凝土的保护性均为最佳,但涂层显微硬度较低,适用于含砂量少、水流冲刷磨蚀强度低的输水区段;其次为中核2000B涂料,虽然其他性能逊于关西涂料,但涂层显微硬度更高,可广泛应用于输水工程中;碱激发涂料防护效果与中核2000B涂料相当,但开裂剥落问题有待解决;赛博斯涂层防护效果较差。涂层的接触角、显微硬度、耐酸性可作为筛选防护涂料的评价指标。
全紫麒[7](2017)在《基于雨洪管理规划体系下城市公园绿地设计研究 ——以河北省迁安市滨湖东路公园绿地景观设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城市新区的建设展现着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主体水平以及未来趋势,也代表节约型城市中雨洪利用的先进示范方向。本次研究结合我国现有城市规划编制理论以及相关研究实地信息,系统全面地归纳了中国城市雨洪管理体系规划的理论构架和体系方法,以此作为迁安城区建设的雨洪管理规划的技术依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雨洪管理的主要核心思想是建立在生态基础设施上规划方式,生态基础设施主要关注生态系统内调蓄雨洪、保护水质、削减径流、净化水源等层面的系统内自然功能,强调天然水系径流和工程设施的调配管理。雨洪管理规划媒介包括集中汇集、末端控制载体和本土利用、疏散源头与过程管控载体以及传输型载体等各个部分。2.以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为参照,构建城市雨洪管理总体规划,主要集中于雨洪管理整体格局和调蓄单元的源头消减规划,景观安全格局中雨洪管理作为规划最终目标成果是总体规划的要求;控制性规划着重关注传输型载体的规划,控制性规划的最终指标成果也包涵有效透水面指数,有效绿地量等;修建性规划对雨水传输载体的生态基础设施做出具体详细的布置以及设计,应用于实际项目景观设计与工程建设。应用内容如下:1.城市区域范围雨洪管理总体规划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模拟空间情况分析出迁安市区的雨洪管理的储蓄单元划分,得出雨洪管理总体规划目标、各级别径流数据等指标。区域雨洪管理景观安全格局的构建考虑到基本调蓄单元的适宜性评估体系。2.城市区域范围雨洪管理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不同分类的下垫面,采取有效透水面等规划指标,在实地信息获取的基础上,通过区域的划分确定各项径流指标,如下沉绿地率等,同时按照规划内容确定各类型绿地的功能与运行模式。3.区域雨洪管理修建性详细规划指导景观设计研究迁安市滨湖东路的一侧公园绿地进行了具体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方案,在指标控制体系下包括石笼植物组合的过滤池、依据高度划分的多层级湿地净化系统、多种湿生水生植物组成的渗滤渠等净化利用、存蓄功能的生态基础设施。
马文祥[8](2016)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的景观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道治理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研究领域,从古至今河道的变迁和治理孕育了无数的历史文化和技术方法。城市河道的治理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是在城市河道的治理中,过于重视防洪排涝功能的思想,使得城市河道的生态和景观环境蒙受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因此,通过城市河道治理中景观的构建研究,建造自然和谐的城市环境是现代景观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城市河道为研究对象,以景观设计学、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水工学为理论基础,总结和提炼出在城市河道治理中景观构建的原则、理念和方法,为城市河道治理中的景观构建提供一定的指导。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研究城市河道治理中景观构建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进而分析总结了在城市河道治理中出现的防洪能力下降、河水污染严重、河道遭填埋占用等问题,并从城市化快速发展、生态保护意识不足、缺乏监督与评估这三个方面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提出城市河道治理的发展趋势。(2)从外观形态、生态修复景观、水利工程设施景观三个方面,分析总结了城市河道治理中景观构建的原则、理念和方法。在外观形态方面,主要从城市河道的平面形态、纵剖面、横断面、竖向连通性四个角度进行分析;在生态修复景观方面,主要从生态浮岛、人工湿地、生态护岸等技术方法进行总结;在水利工程设施景观方面,先对水利工程设施进行了分类,然后从水闸、水坝、堤防、水泵站、渡槽和桥梁与景观的结合设计入手,分析了水利工程设施与景观的融合。(3)通过实地调查上海苏州河在治理中的景观设计案例,总结出其在城市河道治理中进行景观构建时选用的主要方法为生物净化、生态浮岛、人工湿地以及对堤防、桥梁的景观化,分析总结其在水质净化中过多使用物理化学手段以及水利设施管理维护等的不足,提出增加对河床材料的重视、可适当扩大生态浮岛规模以及完善水利设施等建议。最后在诸暨浦阳江城区段生态化改造的实践项目案例中,通过分析场地环境,进而从其外观形态、生态修复景观以及水利工程设施景观三方面实现与理论的结合,从而进行对城市河道治理中景观构建理论与方法的论证。
舒刘海,屈学平,钟恒昌,胡嵩[9](2013)在《蚌埠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蚌埠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包括输水工程、水源地保护工程和水资源监测工程等3个部分,本文分别对以上3个部分的设计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输水工程中介绍了输水管道在埋置和穿越河道等不同工况下的设计;水源地保护工程介绍了保护区划分、保护工程及其设计;水资源监测工程介绍了水量监测与水质监测的设计情况。
秦岭[10](2013)在《在水一方——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纪实》文中提出前言:一次宿命的行走我穿行在荒山枯岭之中,却恰似一叶小舟,独行水上。水在哪里?抬望眼,到处都是旱地。安全的行走,却在考察中国农村饮水的安全与不安全。水,生命之源,它是在呼唤我吗?我宁可相信,给我安排这样一次行走的,是水,更是命运。二者必然是兼而有之的。水既然能成为生命之源,必然与命运有关。我的行走,由北国到江南,由内地到边陲,因水而来,为水而去。中国农民与安全的饮用水之间,撼动我的,是缺一口水而遭遇的死亡、流血以及满脸泥石流一样的眼泪;是得到一口水
二、输水管道浮水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输水管道浮水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北方河流生态健康水平评价及综合整治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域概况 |
2.1 流域自然地理 |
2.2 流域水文、地质 |
2.3 水利工程 |
2.4 社会经济 |
2.5 水资源和水环境 |
2.5.1 水资源概况 |
2.5.2 水功能区划分 |
2.5.3 主要入河排污口 |
2.5.4 已实施的生态修复工程 |
3 北方河流生态健康评价体系构建 |
3.1 评价指标的遴选 |
3.1.1 评价指标筛选的原则 |
3.1.2 评价指标的选取层次 |
3.1.3 评价指标含义与计算 |
3.2 健康生态指标构建 |
3.2.1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3.2.2 权重计算 |
4 河流生态健康评价 |
4.1 河流生态健康评价方法 |
4.2 杏花河生态健康评价 |
4.2.1 指标现状资料收集 |
4.2.2 HDE综合评价 |
4.2.3 评价结果 |
4.2.4 结果分析 |
5 杏花河生态健康治理措施与方法 |
5.1 杏花河流域生态需水量计算 |
5.1.1 需水量分析 |
5.1.2 水量平衡分析 |
5.2 流域水系连通工程设计 |
5.2.1 水系连通的任务与措施 |
5.2.2 设计洪水 |
5.2.3 物理性纵向水系连通方案 |
5.2.4 闸坝优化方案 |
5.3 河流湿地方案 |
5.3.1 湿地植物的选配 |
5.3.2 湿地位置规划 |
5.3.3 生态修复技术选择 |
5.3.4 快速应急水质优化方案 |
5.4 河道生态自然化修复方案 |
5.4.1 河道修复的任务 |
5.4.2 河道纵坡设计 |
5.4.3 河道平面形态设计 |
5.4.4 河道断面形状设计 |
5.4.5 河道护坡设计 |
5.5 生态再生水梯级利用方案 |
5.6 针对性污染物处理工程设计 |
5.7 河流文化挖掘建设方案 |
5.8 治理后监测评价 |
5.8.1 现状指标及和谐度计算 |
5.8.2 评价结果 |
5.8.3 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位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低流速水流作用下水泥基材料溶蚀特性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钙溶蚀 |
1.2.1 钙溶蚀机理 |
1.2.2 钙溶蚀实验方法及研究现状 |
1.2.3 钙离子传输模型 |
1.3 高速水流冲刷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实验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
2.1 原材料 |
2.1.1 水泥和砂 |
2.1.2 实验用水 |
2.1.3 氯化铵试剂 |
2.1.4 无水乙醇 |
2.1.5 酚酞试剂 |
2.1.6 丙酮试剂 |
2.1.7 环氧树脂 |
2.1.8 结构胶和AB胶 |
2.2 实验试件及实验装置 |
2.2.1 试件制备 |
2.2.2 实验装置 |
2.3 测试方法 |
2.3.1 酚酞滴定法-平均溶蚀深度 |
2.3.2 饱水干燥称重法-平均孔隙率 |
2.3.3 X射线衍射分析法-物相组成 |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法-微结构形貌 |
2.3.5 热重分析法-表层物相含量 |
2.4 本章小结 |
3 水泥净浆试件溶蚀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溶蚀现象 |
3.2 溶蚀深度 |
3.3 孔隙率 |
3.4 物相组成 |
3.5 微结构形貌 |
3.6 表层物相含量 |
3.7 试件表层溶蚀损伤失效判据 |
3.8 本章小结 |
4 水泥砂浆试件溶蚀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溶蚀现象 |
4.2 溶蚀深度 |
4.3 孔隙率 |
4.4 物相组成 |
4.5 微结构形貌 |
4.6 表层物相含量 |
4.7 试件表层溶蚀损伤失效判据 |
4.8 本章小结 |
5 水流作用下水泥净浆圆柱体表面剪切力 |
5.1 基于经验公式的水泥净浆圆柱体表面剪切力 |
5.1.1 达西公式 |
5.1.2 海曾-威廉公式 |
5.1.3 水泥净浆圆柱体表面剪切力 |
5.2 基于ANSYS的水泥净浆圆柱体表面剪切力 |
5.2.1 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
5.2.2 ANSYS模拟计算结果 |
5.3 水泥净浆圆柱体表面剪切力计算存在的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基于水敏性城市设计理念的江苏天福湿地公园入口示范区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挑战——城市建设过程中水问题日益凸显 |
1.1.2 机遇——人们对于城市水生态开始重视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理论概述 |
2.1 水敏性城市设计(WSUD)理论 |
2.1.1 水敏性城市设计(WSUD)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2 水敏性城市设计(WSUD)理论概述 |
2.2 湿地景观理论 |
2.2.1 湿地景观国内外研究进展 |
2.2.2 湿地景观理论概述 |
2.3 水敏性湿地景观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2.3.1 水敏性湿地景观设计的必要性 |
2.3.2 水敏性湿地景观设计的可行性 |
3 案例研究 |
3.1 河北省石家庄市滹沱河湿地景观项目 |
3.1.1 项目概况 |
3.1.2 应用WSUD景观设计策略 |
3.1.3 经验总结 |
3.2 美国布法罗河散步道湿地景观项目 |
3.2.1 项目概况 |
3.2.2 项目水敏性策略 |
3.2.3 经验总结 |
3.3 北京琉璃河湿地公园项目 |
3.3.1 项目概况 |
3.3.2 水敏性湿地景观策略 |
3.3.3 经验总结 |
3.4 新加坡碧山公园重建项目 |
3.4.1 项目概况 |
3.4.2 项目水敏性特点 |
3.4.3 经验总结 |
3.5 天津于桥水库湿地项目 |
3.5.1 项目概况 |
3.5.2 水敏性湿地治理措施 |
3.5.3 经验总结 |
3.6 本章小结 |
4 水敏性湿地景观设计研究 |
4.1 设计目标 |
4.1.1 WSUD总体目标 |
4.1.2 湿地景观设计目标 |
4.1.3 水敏性湿地景观设计目标 |
4.2 设计流程 |
4.3 设计原则 |
4.4 设计途径 |
4.4.1 宏观层面 |
4.4.2 微观层面 |
4.5 本章小结 |
5 江苏天福湿地公园入口示范区景观设计 |
5.1 项目基础概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上位规划 |
5.1.3 场地概况 |
5.2 设计理念 |
5.2.1 设计目标 |
5.2.2 设计依据 |
5.2.3 设计原则 |
5.3 水敏性湿地景观设计策略 |
5.3.1 营造湿地多用途景观空间 |
5.3.2 重塑水体生态环境 |
5.3.3 改进场地雨水管理系统 |
5.4 方案设计 |
5.4.1 总体布局 |
5.4.2 分区设计 |
5.4.3 水敏性专项设计 |
5.4.4 长效管理措施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图册 |
致谢 |
(4)农村地区分散式生活污水生态处理系统研究 ——以尧坝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基础资料及实验 |
2.1 研究区场地概况 |
2.2 土壤测试分析方法 |
2.2.1 土壤结构测试与分析 |
2.2.2 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
2.3 水质分析 |
2.3.1 河水及地下水水质分析 |
2.3.2 污水水质检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尧坝镇生活污水的土壤处理系统设计 |
3.1 污水土壤处理技术 |
3.1.1 污水土壤处理技术的概念及作用机理 |
3.1.2 污水土壤处理技术的类型及工艺特征 |
3.2 尧坝镇生活污水土壤处理系统的构建 |
3.2.1 方案设计及工艺流程的确定 |
3.2.2 主要控制参数的设计 |
3.2.3 工程建设投资估算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尧坝镇生活污水的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设计 |
4.1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
4.1.1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概念及作用机理 |
4.1.2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类型及工艺特征 |
4.2 尧坝镇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构建 |
4.2.1 人工湿地方案设计及工艺流程 |
4.2.2 主要控制参数的设计 |
4.2.3 工程建设投资估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尧坝镇生态处理系统适用性评价 |
5.1 生态处理方案选择原则 |
5.2 生态处理系统的评价 |
5.2.1 指标的选择 |
5.2.2 评价方法及权重 |
5.2.3 评价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以农田水利工程为主导的乡村景观空间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农田水利工程乡村景观空间营造的相关理论 |
2.1 农田水利工程相关概念解析 |
2.1.1 农田水利 |
2.1.2 农田水利工程 |
2.1.3 农田水利工程景观空间营造 |
2.2 农田水利工程乡村景观空间营造趋势 |
2.3 农田水利工程乡村景观空间营造理论基础 |
2.3.1 生态水利工程学 |
2.3.2 乡村景观规划 |
2.3.3 水工美学 |
2.3.4 景观基础设施 |
2.4 多学科指导下衍生的农田水利工程乡村景观空间营造原则 |
2.4.1 功能性原则 |
2.4.2 安全性原则 |
2.4.3 生态性原则 |
2.4.4 乡土化原则 |
2.4.5 综合利用原则 |
2.5 本章小结 |
3 农田水利工程组成及构成要素景观设计 |
3.1 农田水利工程组成 |
3.1.1 灌溉水源 |
3.1.2 灌溉系统 |
3.1.3 排水系统 |
3.1.4 农田水利工程内部衔接关系 |
3.2 农田水利工程构成要素及景观设计要点分析 |
3.2.1 坝的景观设计 |
3.2.2 闸的景观设计 |
3.2.3 渠系的景观设计 |
3.2.4 其他水工建筑的景观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农田水利工程乡村景观空间营造 |
4.1 农田水利工程景观与城市滨水景观的异同 |
4.2 农田水利工程景观空间的功能 |
4.2.1 水利功能 |
4.2.2 生态功能 |
4.2.3 文化功能 |
4.2.4 科普功能 |
4.2.5 游憩功能 |
4.3 围绕农田水利工程的乡村“蓝”、“绿”、“灰”、“紫”景观空间营造 |
4.3.1“蓝”——水域空间 |
4.3.2“绿”——农业生产空间、非农植物空间 |
4.3.3“灰”——道路、建(构)筑物等 |
4.3.4“紫”——人文内涵 |
4.4 农田水利工程景观空间的整合原则 |
4.4.1 多样与统一 |
4.4.2 主从与重点 |
4.4.3 对比与协调 |
4.5 本章小结 |
5 农田水利工程乡村景观营造模式的探讨及案例分析 |
5.1 农田水利工程乡村景观营造模式的探讨 |
5.1.1 农田水利工程景观营造模式视角的确定 |
5.1.2“内向式”景观营造模式 |
5.1.3“外向式”景观营造模式 |
5.1.4“内向式”景观营造模式与“外向式”景观营造模式的主要差异 |
5.2“内向式”景观营造案例研究——庆安县水稻种植示范区农田水利工程景观设计 |
5.2.1 项目概况 |
5.2.2 农田水利工程景观设计功能定位、设计原则与设计理念 |
5.2.3 主要农田水利工程景观设计 |
5.2.4“内向式”农田水利工程景观空间营造 |
5.3“外向式”景观营造案例——山口湖生态旅游区农田水利工程景观规划 |
5.3.1 项目概况 |
5.3.2 农田水利工程景观规划功能定位、规划原则与规划理念 |
5.3.3 主要农田水利工程景观规划 |
5.3.4“外向式”农田水利工程景观空间营造 |
5.4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输水工程中以淡水壳菜为主的污损体系对混凝土的侵蚀及其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物侵蚀对混凝土的危害 |
1.2 混凝土生物侵蚀的研究现状 |
1.2.1 大型污损生物对混凝土的侵蚀研究现状 |
1.2.2 微生物对混凝土的侵蚀研究现状 |
1.3 混凝土生物侵蚀的防治技术与方法 |
1.3.1 物理防护法 |
1.3.2 化学防护法 |
1.3.3 生物防护法 |
1.4 本课题的提出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淡水壳菜概述及以淡水壳菜为主的污损体系代谢物分析 |
2.1 淡水壳菜生物形态 |
2.2 淡水壳菜的生长繁殖习性 |
2.3 淡水壳菜的附着机理 |
2.3.1 淡水壳菜粘蛋白的组成 |
2.3.2 淡水壳菜粘蛋白与底材表面的结合 |
2.4 固相萃取-气质联用测定以淡水壳菜为主的污损体系代谢物 |
2.4.1 样品提取 |
2.4.2 测试方法与条件 |
2.4.3 代谢产物的定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以淡水壳菜为主的生物污损体系对输水建筑物混凝土的侵蚀影响 |
3.1 混凝土钻芯取样和制样 |
3.1.1 混凝土钻芯取样 |
3.1.2 混凝土芯样制备 |
3.2 测试方法 |
3.2.1 混凝土碱度变化 |
3.2.2 混凝土宏观和微观劣化形貌观察 |
3.2.3 混凝土物相变化分析 |
3.2.4 混凝土化学元素分析 |
3.2.5 混凝土孔隙率分析 |
3.3 混凝土侵蚀劣化分析 |
3.3.1 表面生物附着情况 |
3.3.2 表面生物附着对混凝土碱度的影响 |
3.3.3 表面生物附着对混凝土水化产物的侵蚀影响 |
3.3.4 表面生物附着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影响 |
3.3.5 表面生物附着对混凝土矿物组成的影响 |
3.3.6 表面生物附着对混凝土化学组成的影响 |
3.3.7 表面生物附着对混凝土孔隙率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拟生物代谢酸对水泥净浆的侵蚀过程及机理分析 |
4.1 原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试样制备 |
4.2.2 侵蚀试验 |
4.2.3 测试方法 |
4.2.3.1 微观形貌变化 |
4.2.3.2 物相变化 |
4.2.3.3 孔结构变化 |
4.2.3.4 裂纹扩展与分布 |
4.2.3.5 侵蚀深度 |
4.2.3.6 质量损失 |
4.3 净浆侵蚀后的组成及结构变化 |
4.3.1 净浆侵蚀后水化产物形貌变化 |
4.3.2 净浆侵蚀后矿物组成变化 |
4.3.3 净浆侵蚀后孔结构变化 |
4.3.4 净浆侵蚀后宏观裂纹扩展 |
4.4 水泥净浆的侵蚀劣化评价 |
4.4.1 水泥净浆的侵蚀深度演变定量分析 |
4.4.2 水泥净浆的氢氧化钙损失率定量分析 |
4.4.3 水泥净浆的单位表面质量损失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表面涂层对输水工程混凝土生物侵蚀的防护 |
5.1 原材料 |
5.1.1 混凝土原材料 |
5.1.2 防护涂料 |
5.2 试验方法 |
5.2.1 试样制备 |
5.2.1.1 现场试验用混凝土试样的制备 |
5.2.1.2 砂浆试样的制备 |
5.2.1.3 涂料的涂覆 |
5.2.2 测试方法 |
5.2.2.1 涂层吸水率 |
5.2.2.2 涂层表面接触角及表面能 |
5.2.2.3 涂层显微硬度 |
5.2.2.4 涂层耐酸性 |
5.2.2.5 涂层防污损生物附着性 |
5.2.2.6 涂层对混凝土的保护效果 |
5.3 防护涂料物理性能及防护效果评价 |
5.3.1 防护涂料物理性能 |
5.3.1.1 涂层表面能/表面接触角 |
5.3.1.2 涂层显微硬度 |
5.3.1.3 涂层吸水率 |
5.3.1.4 涂层耐酸性 |
5.3.2 涂料防护效果现场试验 |
5.3.2.1 涂料表面污损生物的附着情况 |
5.3.2.2 涂层混凝土侵蚀的影响 |
5.4 不同涂料防护效果综合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基于雨洪管理规划体系下城市公园绿地设计研究 ——以河北省迁安市滨湖东路公园绿地景观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化带来的雨洪管理问题 |
1.1.2. 传统雨洪管理存在的不足 |
1.1.3. 城区范围需求合理雨洪管理技术及规划 |
1.2.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主要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2. 研究进展综述 |
2.1. 国外研究理论进展 |
2.1.1. 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
2.1.2. 低影响开发模式(Low Impact Development) |
2.1.3. 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模式(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 |
2.1.4. 水敏感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
2.1.5. 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
2.1.6. 水洼——渗透渠组合系统(Mulden Rigolen System) |
2.1.7. 国外雨水管理的法律法规与激励政策 |
2.2. 国内理论研究进展 |
2.2.1. 关于径流、洪涝调控的研究 |
2.2.2. 有关径流污染控制的研究 |
2.2.3. 有关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研究 |
3.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
3.1. 国内相关案例研究 |
3.1.1. 东莞石马河流域海绵城市设计 |
3.1.2. 北京琉璃河湿地以水动力为基础的设计 |
3.2. 国外研究案例 |
3.2.1. 梅诺莫尼河规划 |
3.2.2 纽约自由岛项目 |
3.2.3. 明尼阿波利斯滨河方案 |
3.3. 案例研究总结 |
3.3.1. 国外研究的借鉴意义 |
3.3.2. 国内研究的问题和不足 |
4. 城市雨洪管理规划的理论、方法与体系 |
4.1. 雨洪管理规划理论 |
4.1.1. 生态基础设施 |
4.1.2. 生态基础设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
4.1.3. 生态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 |
4.1.4. 雨洪管理规划 |
4.1.5. 雨洪管理的技术措施类型 |
4.1.6. 雨洪管理景观化的比较优势 |
4.2. 城市雨洪管理体系规划的内容 |
4.2.1. 雨洪管理体系规划的网络体系 |
4.2.2. 雨洪管理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 |
4.3. 城市雨洪管理规划体系与流程 |
4.3.1.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解析 |
4.3.2. 雨洪管理规划体系 |
4.3.3. 雨洪管理规划过程 |
4.4. 雨洪管理专项规划的关联内容 |
4.4.1. 排水规划与防洪规划 |
4.4.2. 道路规划 |
4.4.3. 绿地规划 |
4.5. 雨洪管理总体规划的方法与流程 |
4.5.1. 雨洪景观安全格局理论与方法 |
4.5.2. 雨洪管理总体规划的技术流程 |
4.6. 雨洪管理总体规划的方法与流程 |
4.6.1. 透水面相关理论与方法 |
4.6.2. 雨洪管理规划的下垫面分类方法 |
4.7. 雨洪管理控制性与修建性规划方法与流程 |
4.7.1. 国家现行标准与技术规范 |
4.7.2. 雨洪管理控制性规划的技术流程 |
4.7.3. 雨洪管理修建性规划的技术流程 |
5. 城市雨洪管理规划实证研究 |
5.1. 研究区概况与面临的雨洪问题 |
5.1.1. 河北省迁安市概况 |
5.1.2. 研究区面临的雨洪问题 |
5.2. 雨洪管理规划总体目标 |
5.2.1. 洪涝控制目标 |
5.2.2. 径流削减目标 |
5.2.3. 水质保护目标 |
5.2.4. 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 |
5.3. 区域雨洪管理规划构建 |
5.3.1. 总体规划内容 |
5.3.2. 雨洪管理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内容 |
6. 迁安市滨湖东路公园绿地景观设计实例 |
6.1. 城市概况 |
6.1.1. 迁安市域概况 |
6.1.2. 市域水文概况 |
6.1.3. 理论指导 |
6.2. 场地现状分析 |
6.2.1. 项目区位概况 |
6.2.2. 规划解读 |
6.2.3. 现状分析 |
6.2.4. 发展潜力研究 |
6.3. 总体规划设计 |
6.3.1. 设计遵循原则 |
6.3.2. 设计目标 |
6.3.3. 设计定位 |
6.3.4. 设计策略 |
6.3.5. 设计依据 |
6.3.6. 景观结构及分区 |
6.3.7. 设计方案 |
6.4. 低影响开发体系专项规划 |
6.4.1. 规划依据 |
6.4.2. 规划内容 |
6.4.3. 理论支撑 |
6.4.4. 水体生态策略 |
6.4.5. 雨水管理控制 |
6.4.6. 植物选择 |
6.5. 其他专项规划内容 |
6.5.1. 竖向规划 |
6.5.2. 水景规划 |
6.5.3. 植物景观规划 |
6.5.4. 交通体系规划 |
6.5.5. 活动场地及建筑规划 |
6.5.6. 服务设施规划 |
6.5.7. 标识系统规划 |
6.6. 分区与节点设计 |
6.6.1. 悦动康体区 |
6.6.2. 田园溪径区 |
6.6.3. 咖色生活区 |
6.6.4. 芳草滨水区 |
6.6.5 台园游览区 |
6.6.6. 静林漫步区 |
6.7. 经济技术指标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1.1. 理论与方法研究结论 |
7.1.2. 实证研究结论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图纸目录 |
附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8)城市河道治理中的景观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资料分析法 |
1.4.2 实地调查法 |
1.4.3 归纳总结法 |
1.4.4 案例分析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理论与研究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景观 |
2.1.2 河道 |
2.1.3 城市河道 |
2.1.4 河道治理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景观设计学 |
2.2.2 恢复生态学 |
2.2.3 景观生态学 |
2.2.4 生态水工学 |
2.3 国内外河道治理研究 |
2.3.1 国外河道治理研究 |
2.3.2 国内河道治理研究 |
2.4 城市河道治理的现状分析 |
2.4.1 城市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2.4.2 城市河道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2.4.3 城市河道治理的发展趋势 |
2.5 小结 |
3 城市河道的外观形态 |
3.1 河道的演变规律 |
3.2 城市河道的平面形态 |
3.2.1 河道平面形态的分类 |
3.2.2 设计方法 |
3.2.3 治理的工程设施 |
3.3 城市河道的纵剖面 |
3.3.1 概述 |
3.3.2 设计方法 |
3.3.3 治理的工程措施 |
3.4 城市河道的横断面 |
3.4.1 城市河道横断面的类型 |
3.4.2 设计方法 |
3.5 城市河道竖向的连通性 |
3.5.1 概述 |
3.5.2 河床材料 |
3.6 小结 |
4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景观构建 |
4.1 构建的理念与原则 |
4.1.1 构建的理念 |
4.1.2 构建的原则 |
4.2 生物技术 |
4.2.1 生物操纵技术 |
4.2.2 生物接触净化技术 |
4.2.3 生物增氧技术` |
4.3 生态浮岛 |
4.3.1 概述 |
4.3.2 分类 |
4.3.3 特点与问题 |
4.4 人工湿地 |
4.4.1 概述 |
4.4.2 分类 |
4.4.3 设计方法 |
4.4.4 特点与问题 |
4.5 生态护岸 |
4.5.1 概述 |
4.5.2 功能和原则 |
4.5.3 分类 |
4.5.4 植物选择 |
4.6 其他方法 |
4.6.1 土壤渗滤技术 |
4.6.2 稳定塘净化技术 |
4.6.3 合并净化槽技术 |
4.6.4 水层循环技术 |
4.6.5 太阳能设备 |
4.7 小结 |
5 水利工程设施景观构建 |
5.1 构建的理念与原则 |
5.1.1 构建的理念 |
5.1.2 构建的原则 |
5.2 水利工程设施的类型 |
5.2.1 挡水建筑物 |
5.2.2 泄水建筑物 |
5.2.3 取水建筑物 |
5.2.4 输水建筑物 |
5.2.5 整治建筑物 |
5.2.6 专门建筑物 |
5.2.7 分类总结 |
5.3 水利工程设施景观设计 |
5.3.1 水闸与景观的结合 |
5.3.2 水坝与景观的结合 |
5.3.3 堤防与景观的结合 |
5.3.4 水泵站与景观的结合 |
5.3.5 渡槽与景观的结合 |
5.3.6 桥梁与景观的结合 |
5.4 小结 |
6 案例调研与设计实践 |
6.1 上海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案例调研 |
6.1.1 概况 |
6.1.2 景观构建方法 |
6.1.3 治理中的改进建议 |
6.2 诸暨浦阳江城区段生态化改造工程设计实践 |
6.2.1 概况 |
6.2.2 景观构建方法 |
6.3 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成果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蚌埠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输水管道设计 |
2.1 埋置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 (PCCP) 设计 |
2.1.1 PCCP管材结构型式 |
2.1.2 管道埋深 |
2.1.3 PCCP管道防腐设计 |
2.2 穿淮河钢管 (SP) 设计 |
2.2.1 钢管结构型式 |
2.2.2 管道埋深 |
2.2.3 钢管防腐设计 |
3 水源地保护工程 |
3.1 保护区的划分 |
3.2 保护工程 |
3.3 保护工程设计 |
3.3.1 护坡设计 |
3.3.2 围栏设计 |
3.3.3 水生湿生植物设计 |
3.4 保护管理措施 |
3.4.1 面源污染控制 |
3.4.2 内源污染治理 |
3.4.3 水源周边生态修复与保护 |
4 水资源监测工程 |
5 结语 |
四、输水管道浮水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方河流生态健康水平评价及综合整治方案研究[D]. 李文晶.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2]低流速水流作用下水泥基材料溶蚀特性的试验研究[D]. 胡欢欢.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3]基于水敏性城市设计理念的江苏天福湿地公园入口示范区景观设计[D]. 周蓓.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4]农村地区分散式生活污水生态处理系统研究 ——以尧坝镇为例[D]. 孙凯丽. 清华大学, 2019(02)
- [5]以农田水利工程为主导的乡村景观空间营造研究[D]. 杨婧.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3)
- [6]输水工程中以淡水壳菜为主的污损体系对混凝土的侵蚀及其防护研究[D]. 李榕.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7]基于雨洪管理规划体系下城市公园绿地设计研究 ——以河北省迁安市滨湖东路公园绿地景观设计为例[D]. 全紫麒.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8]城市河道治理中的景观构建研究[D]. 马文祥. 浙江农林大学, 2016(04)
- [9]蚌埠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设计[J]. 舒刘海,屈学平,钟恒昌,胡嵩. 治淮, 2013(12)
- [10]在水一方——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纪实[J]. 秦岭. 中国作家,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