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要求加强种苗市场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薛萍[1](2020)在《北京地区穴盘育苗产业调研及水肥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穴盘育苗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了解北京地区穴盘育苗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对北京地区的35家种苗生产企业进行调研及试验研究分析,主要结果如下:所调查的北京地区穴盘育苗企业中57%种苗生产单位规模在300万株以下,52%的育苗场设施建设在5-10年之间,69%种苗生产企业为合作社。育苗企业生产管理人员中50岁以上人员占53%,且高中以下文化的人员为主(占总人数的57%)。调查的企业年育苗总量11802万株,其中茄果类蔬菜占比为46%;种苗生产总量的59%用于销售,其中订单销售占销售总量的97%。在水肥的施用上,89%的企业单一使用水溶肥,使用平衡型水溶肥配合高钾型水溶肥的占整体的11%。在灌溉方式中,97%的企业采用顶部喷灌的方式。所调查的企业中仅有10家企业(占比29%)制定了生产技术规范和壮苗标准。通过调查和分析认为北京市穴盘育苗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企业规模小、销售渠道单一;2、设施老旧、标准化程度低,管理者学历低、年龄偏高;3、种苗生产技术含量低,缺乏科学、标准的水肥管理技术和规范;4、种苗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种苗质量检测和标准化程度低。在市场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水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实验室前期研究基础上以辣椒为试验材料,对灌溉方式(潮汐式灌溉)和肥料施用(不同营养液配方的筛选)两个方面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潮汐式灌溉比顶部洒水灌溉省水17%、省肥16%,壮苗指数提高;筛选出Arnon和Hoagland番茄配方最适合辣椒的生长,壮苗指数提高。通过市场的调查和试验研究,认为北京市蔬菜育苗产业发展应进行以下方面的完善和提升:制定种苗生产技术规程,规范种苗生产;研究质量标准及病虫检测方法,提高商品苗健康度;完善生产经营许可,健全种苗市场监管体系;强化信息和技术服务,提升企业生产水平;加强科学研究、促进校企联合;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扶持大型企业;加大力度开拓蔬菜穴盘育苗的市场;定期对生产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升管理者技术水平;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研制精简化育苗设备、开展集约化育苗;提高温室性能;规范水肥管理推广潮汐式育苗和研究育苗专用肥。
马国红[2](2020)在《固原市退耕还林的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退耕还林”是我国为积极应对生态环境恶化而于本世纪初推行的一套生态治理制度。本文作者曾实地参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的退耕还林工作。作为西部干旱地区,固原市的生态治理工作有着典型的标本意义,其具有积极的体系化治沙探索经验,但亦有诸多尚不完善之处。具体到法律层面,该市的法律规制与退耕还林实践有着明显的脱节现象。而这种制定法与社会实践的不协调并非仅在固原一地存在,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相关治理实践中也或多或少存在着相似问题。对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的实践与法律规制不协调的现象进行研究,有助于找寻到更为有效的法律管理方式。本文以作者在固原市实地调查取得的真实数据为依托,以思索法律规制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为逻辑进路,通过比照分析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相关制度设计与实践,在理论上分析讨论生态治理中法律规制与治理实践的互动作用;再结合固原市生态治理实践中的本地特色及在退耕还林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具体对象加以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固原市退耕还林的立法现状,肯定其本地化的立法特色,并评析其立法的不足之处,主要是从退耕还林的立法体系和配套制度两方面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分析讨论,学习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经验教训以为借鉴,以期得出有助于固原市退耕还林工作中完善退耕还林的法律制度及当地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合理化建议,并最终提出对退耕还林制度的立法建议。希望能对固原市退耕还林法律制度的完善有所帮助。
史京京[3](2019)在《河北省甘薯产业组织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河北省鲜食型甘薯效益普遍提高,极大地带动了甘薯种植户积极性,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部署下,河北省甘薯产业逐渐走向规模化和集约化,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甘薯产业组织模式有了新的发展。但是由于甘薯产业组织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时间较短,在利益联结机制、科技带动力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了使甘薯产业组织模式更好的服务于甘薯产业,甘薯产业组织模式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本文立足于河北省,以河北省甘薯产业发展环境为研究背景,以河北省甘薯产业发展中的产业组织模式为研究对象,在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对河北省甘薯产业组织模式研究总结出河北省甘薯产业组织模式的特征,为对策提供相应的相应的理论依据。论文根据河北省甘薯产业发展环境,产业组织模式发展现状,对产业组织模式进行比较和优劣势分析,并从农户角度分析影响农户选择甘薯产业组织模式决策行为影响因素,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方法,发现河北省甘薯产业组织模式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产业组织模式主体缺乏高素质专业性人才、科技带动力弱、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品牌标准不明确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强五方面问题,并从人才、科技、利益联结机制、品牌体系建设和政府政策五方面提出完善产业组织模式的对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产业组织模式发展提供活力;加强企业科研技术投资,增强产业组织模式带动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业组织模式运行效率;健全品牌服务体系,增强品牌带动力和发挥政府职能,为产业组织模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本文创新点:以产业组织模式为视角研究河北省甘薯产业发展。通过对河北省甘薯产业发展环境分析,结合实际调查出的三种甘薯产业组织模式案例,具有针对性的对甘薯产业组织模式的参与主体、地区分布、利益联结机制和辐射范围进行对比分析和优劣势分析,研究河北省甘薯产业组织模式。从农户视角分析产业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出影响农户参与产业组织模式决策行为的因素,从农户角度对甘薯产业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河北省甘薯产业组织模式的优劣势,为河北省甘薯产业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
罗学宝[4](2019)在《茂名市罗非鱼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茂名市位于广东省南部,渔业资源丰富,尤其是罗非鱼产业方面,养殖产量和出口量均占广东省的1/3。尽管茂名市罗非鱼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的突破,但无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快速发展滋生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茂名市罗非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索找出相应的解决之道,精准把握罗非鱼产业发展关键,以“微笑曲线”理论为指导,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数据分析,找准茂名市罗非鱼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深度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制定消除原因的有效对策,让罗非鱼产业发展的理论更加丰富、更加延伸,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目前,茂名市罗非鱼产业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即种苗生产、养殖加工、产品销售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尽管如此,通过分析茂名市罗非鱼产业发展的现状,可以总结出茂名市罗非鱼产业发展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罗非鱼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程度不高;罗非鱼产业总体效益水平较低;罗非鱼产业发展进程较慢;罗非鱼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种苗研究和培育不足;二是养殖和加工环节不够完善;三是产品销售渠道亟待拓宽。针对这些原因,结合微笑曲线理论,提出了推进茂名市罗非鱼产业发展的建议,预期能够为茂名市乃至全国类似地区罗非鱼产业发展找出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的改进方案:一要加强种苗的培养和管理,二要严控生产和加工环节,三要打造品牌和优化销售渠道。
郭日如[5](2018)在《辽宁地区林木种苗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辽宁地区的辽东(丹东、本溪、抚顺)、辽南(大连、鞍山、营口、盘锦)、辽北(沈阳、铁岭)、辽西(锦州、朝阳、葫芦岛、阜新)为研究区域,通过资料收集、调查,对辽宁地区苗木产业生产面积、苗圃数量、育苗种类和数量、良种基地建设、基地种子生产和供给能力、苗木产业从业人员等进行全面梳理并分析,了解林木种苗产业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对辽宁林木种苗事业健康发展,促使林木种苗建设由数量保障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林业科学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辽宁地区现有苗圃4306处,辽东、辽南拥有苗圃数较多,各占1/3;苗圃面积共18625 hm2,辽东面积最大,近总面积的1/2,辽西面积最小,仅占1/9。辽宁四个区域中,国营苗圃数量少,单个苗圃面积大,总规模较大;个体苗圃数量多,单个苗圃面积小,总规模最大;集体苗圃数量少,单个苗圃面积小,总规模较小。辽宁地区苗圃从业人员中,研究生学历占4%,本科学历占13%,专科生学历占34%,而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占49%。辽东、辽南、辽西、辽北不同区域从业人员人才分布差异不大。2.辽宁地区苗圃年产苗量共616281万株,其中辽南、辽东地区产苗量分别占总产苗量的1/3;个体经营的苗圃对苗木产量贡献最大,占总产苗量的4/5。辽宁主要育苗树种约21种,其中:阔叶树14种,育苗面积占83%,以杨树、柳树、果树、山杏为主;针叶树7种,育苗面积占17%,以红松、云冷杉为主。辽东银杏、果树,辽西山杏,辽南柳树、果树,辽北杨树的苗圃面积最大,其次为各地区的针叶树种培育面积较大。各区域完成容器育苗均在90%以上,成活率均在80%以上,且长势较好。质量抽检发现辽宁各区域的苗批合格率均没有达到100%,但也都在60%以上。其中辽北合格率最高,达85%。3.辽宁地区良种基地总面积约5044 hm2,良种基地主要集中在辽东和辽西,占总面积的7/10,辽北分布只有1/10。在所有良种基地中,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均集中在辽东地区。辽宁地区采种基地面积共1113 hm2,采种基地以辽东为主,占总面积的1/3,而辽北采种基地面积仅占1/16。4.辽宁地区林木种苗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林木种苗产量有待提高、林木种苗质量有待提高、林木种苗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林木种苗经营管理制度不还需健全、林木种苗信息体系不完善、林木良种基地建设面积和水平不均衡等。5.针对辽宁地区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本研究提出如下对策: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提高林木种苗质量;改善经营管理措施,提高苗圃产量;加大林木种苗人才培养力度;健全林木种苗经营管理制度;完善林木种苗信息体系;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
欧阳煜[6](2018)在《合肥市林木种苗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林业是在保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对森林的经营培育和保护,以获取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并利用森林树木的自身特性发挥出防护作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清晰地描绘出党和国家关心、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寄予厚望的战略意图,给林业建设提出了新的历史定位,赋予了林业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主导产业,获得了前所未遇的发展时期,林业功能不断拓展、效用不断延伸、内涵逐渐丰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已成为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作为的根本性问题。林木种苗作为林业生态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保障,是提升绿化造林质量的关键,在林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其产业也日趋社会化,在维护生态建设、绿化美化环境、培育森林资源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其它林业产业相比,林木种苗产业需要更高的科技要求和技术含量,其投入与产出比例也相对较高。近年来,合肥市林木种苗工作在各级林业部门的高度重视下,秉持“林以种为本,种为质为先”的理念,超前谋划、精心部署,在林木种苗产业向市场化去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发展较为迅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龙头企业日益壮大,林农经济收入不断提高。但与其他省内外林木种苗发达地区相比,由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林木种苗产业的快速发展,诸如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经营管理理念不够先进、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和国有苗圃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供需矛盾还较为突出、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培育工作还有待提高、市场调控能力和创新能力还相对不足等。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经验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通过对2014年、2015年合肥市林业种苗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分别从种植面积、年出圃数量、企业情况和树种情况等,得出合肥市林业种苗产业近年来的基本情况。第三部分通过分析,得出合肥市当前林木种苗产业呈现出的特点。第四部分详细阐述了当前合肥市林木种苗产业存在的问题。在第五部分中,针对合肥市林木种苗产业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研究探索在当前市场化体制条件下,林木种苗产业如何更好发展的途径与策略,旨在为今后林木种苗产业进行宏观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为相关主管部门加快林业种苗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湖北省林业厅[7](2017)在《湖北省林业厅关于加强全省林木种苗工作的意见》文中指出鄂林规[2016]203号各市、州、直管市林业局,神农架林区林管局:为有效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加强林木种苗管理,确保"绿满荆楚"行动种苗供应,不断提高全省造林绿化成效,提出如下意见: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林木种苗管理工作林木种苗是林业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影响造林绿化成效的关键之一。近年来各地根据《中华
汪建亚,杨瑾蓉,董梅,王健[8](2016)在《贯彻落实新《种子法》助推种苗产业健康发展》文中指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于2016年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了,新《种子法》在章节和内容上作了重要调整,新增了新品种保护和扶持政策章节,强化了法律处罚措施,减少了行政审批事项,明确了种苗执法主体,标志着中国种业已进入市场化发展阶段和依法治种的新时期。准确理解和把握新《种子法》变化,加强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执法体系建设;开展资源调查,选育新品种,提高良种使用率;加强种苗研发,确保良种壮苗供应等是今后一个时期湖北省林木种苗工作重点,也是促进全省林木种苗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冯坚民[9](2015)在《昆明市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指出了林木种苗是林业生产、城乡绿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林木种苗质量关系着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是林木种苗质量的重要的保障体系。昆明市是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的前沿市场,但林木种苗质检机构建设与林木种苗产业发展是不对称的,通过对昆明市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现状分析,找到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方法。
高祥林[10](2015)在《陆良县林木种苗管理法治化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指出了随着生态建设和城镇绿化的快速发展,林木种苗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种苗生产经营逐步成为陆良县极具发展潜力的重要产业,分析了陆良种苗依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种苗管理法治化的有效措施,以便为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种苗市场,构建公平公正和谐的林木种苗发展环境提供参考。
二、国家要求加强种苗市场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要求加强种苗市场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地区穴盘育苗产业调研及水肥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穴盘育苗概念及优缺点 |
1.3.1 穴盘育苗灌溉技术现状与节水概况 |
1.3.2 穴盘育苗施肥使用现状与肥料污染概况 |
1.4 种苗经营模式及方向 |
1.4.1 种苗的经营模式及优缺点 |
1.4.2 种苗市场经营方向 |
1.5 完善种苗市场监管体系的目标 |
1.6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7 技术路线 |
第2章 北京市穴盘育苗产业的发展现状 |
2.1 北京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
2.2 北京市种苗质量检测及监管情况 |
2.2.1 种苗健康检测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及研究进展 |
2.2.2 种苗质量标准 |
2.2.3 生产技术规程及壮苗标准的应用情况 |
2.3 北京市种苗生产单位的性质 |
2.4 北京市种苗生产单位的规模 |
2.5 北京市种苗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的现状 |
2.6 北京市种苗生产单位设施设备应用情况 |
2.7 北京市种苗的生产种类及数量 |
2.8 北京市种苗销售经营情况 |
2.9 北京市种苗生产基质选择情况 |
2.10 北京市种苗生产肥料使用情况 |
2.11 北京市种苗生产灌溉方式现状 |
2.12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北京市穴盘育苗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1 种苗产业存在一些技术问题 |
3.1.1 育苗场缺乏高效的育苗配套设备 |
3.1.2 设施老旧性能较差 |
3.1.3 管理人员存在的问题 |
3.1.4 经营销售方面存在的问题 |
3.2 种苗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1 施肥管理问题 |
3.2.2 灌溉管理问题 |
3.2.3 基质管理问题 |
3.3 种苗生产经营以及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1 缺乏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产业服务体系待健全 |
3.3.2 销售过程缺乏监管,种苗经营监管体系尚未健全 |
3.3.3 无种苗监管办法和体系,执法部门无“法”可依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灌溉方式及营养液对辣椒苗生长的影响 |
4.1 不同灌溉方式对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4.1.3 数据分析 |
4.1.4 结果与分析 |
4.1.5 讨论 |
4.2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 |
4.2.1 材料和方法 |
4.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4.2.3 数据分析 |
4.2.4 结果与分析 |
4.2.5 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京市穴盘育苗产业发展的建议 |
5.1 种苗生产经营以及监管方面建议 |
5.1.1 制定种苗生产技术规程,规范种苗生产 |
5.1.2 研究质量标准及病虫检测方法,提高商品苗健康度 |
5.1.3 完善生产经营许可,健全种苗市场监管体系 |
5.1.4 强化信息和技术服务,提升企业生产水平 |
5.2 种苗产业发展建议 |
5.2.1 加强科学研究、促进校企联合 |
5.2.2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扶持大型企业 |
5.2.3 加大力度开拓蔬菜穴盘育苗的市场 |
5.2.4 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
5.2.5 研制精简化育苗设备、开展集约化育苗 |
5.2.6 提高温室性能 |
5.3 穴盘育苗水肥管理建议 |
5.3.1 穴盘育苗养分管理建议 |
5.3.2 穴盘育苗水分管理建议 |
5.3.3 穴盘育苗基质使用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2)固原市退耕还林的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退耕还林实施现状及其法律规范概述 |
第一节 退耕还林历史演变及其发展现状 |
一、退耕还林政策演变 |
二、我国退耕还林发展现状概述 |
第二节 域外退耕还林相关法律制度 |
一、各国退耕还林立法体系 |
二、域外退耕还林的相关制度 |
第三节 我国全国性退耕还林的法律规范 |
一、退耕还林的立法体系 |
二、退耕还林的技术规定 |
三、退耕还林的管理规定 |
第四节 我国地方性的退耕还林规范及其评价 |
一、退耕还林的管理规范 |
二、退耕还林的成果巩固及其他规范 |
第二章 固原市退耕还林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基本情况 |
一、调查农户基本情况 |
二、对退耕还林的认知程度和参与自主权 |
三、参与退耕土地的质量与面积变化 |
第二节 退耕还林的管理情况 |
一、退耕还林的作业技术与成活率 |
二、退耕还林的管护与林权问题 |
三、退耕还林的补助情况 |
第三节 退耕前后效益变化及农户的期望 |
一、退耕前后效益情况 |
二、农户对退耕还林的评价及期待 |
第四节 固原市退耕还林实践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固原市退耕还林法律制度评析 |
第一节 固原市退耕还林管理规范的优势 |
一、较为科学的补植补造与检查验收规范 |
二、管护等管理规范比较健全 |
三、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管理规范具针对性 |
第二节 固原市退耕还林法律与管理规范存在不足 |
一、退耕还林法律规范不健全 |
二、退耕还林管理规范不完善 |
第三节 退耕还林相关配套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生态补偿制度尚不健全 |
二、管护制度不完善 |
三、公众参与制度不完善 |
第四章 固原市退耕还林法律制度的合理化建议 |
第一节 退耕还林法律与管理规范的完善 |
一、出台《固原市退耕还林保护条例》 |
二、补充管理规范的具体内容 |
第二节 退耕还林重点配套制度的完善 |
一、健全和落实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制度 |
二、完善退耕还林管护制度 |
三、公众参与制度的改进 |
第三节 借鉴域外及我国地方性法律制度的先进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一 关于固原市退耕还林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对农户和村委干部的访谈 |
(3)河北省甘薯产业组织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性 |
2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业产业化 |
2.1.2 农业产业组织模式 |
2.2 相关理论 |
2.2.1 产业组织理论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2.2.3 农户行为理论 |
2.3 理论启示 |
3 河北省甘薯产业组织模式现状 |
3.1 河北省甘薯产业发展环境 |
3.1.1 甘薯产业种植现状 |
3.1.2 甘薯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
3.1.3 甘薯产业发展的技术条件 |
3.2 甘薯产业组织模式发展现状 |
3.2.1 种苗带动型 |
3.2.2 加工带动型 |
3.2.3 区域品牌带动型 |
4 河北省甘薯产业组织模式比较及优劣势分析 |
4.1 河北省甘薯产业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
4.1.1 产业组织模式参与主体分析 |
4.1.2 产业组织模式地区分布分析 |
4.1.3 产业组织模式利益联结机制分析 |
4.1.4 产业组织模式辐射范围分析 |
4.2 河北省产业组织模式优劣势分析 |
4.2.1 种苗带动型产业组织模式优劣势分析 |
4.2.2 加工带动型产业组织模式优劣势分析 |
4.2.3 区域品牌带动型产业组织模式优劣势分析 |
5 河北省农户选择产业组织模式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5.1 理论分析框架 |
5.1.1 研究假设 |
5.1.2 变量设置 |
5.2 变量描述性分析 |
5.3 模型构建 |
5.3.1 二元logistic回归 |
5.3.2 模型检验 |
5.4 结论 |
6 河北省甘薯产业组织模式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
6.1 主体缺乏高素质专业性人才 |
6.2 科技带动力弱 |
6.3 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 |
6.4 品牌标准不明确 |
6.5 政策扶持力度不强 |
7 结论与对策 |
7.1 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产业组织模式发展提供活力 |
7.2.2 加强企业科研技术投资,增强产业组织模式带动力 |
7.2.3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业组织模式运行效率 |
7.2.4 健全品牌服务体系,增强品牌带动力 |
7.2.5 发挥政府职能,为产业组织模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详细摘要 |
(4)茂名市罗非鱼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2.3 对国内外现有理论研究成果的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及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产业概念 |
2.2 附加值概念 |
2.3 微笑曲线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茂名市罗非鱼产业发展的现状 |
3.1 宏观视角下的茂名市罗非鱼产业现状 |
3.1.1 种苗状况 |
3.1.2 养殖和加工现状 |
3.1.3 销售现状 |
3.2 微观视角下的茂名市罗非鱼产业现状 |
3.2.1 研究的数据来源以及对数据样本的描述 |
3.2.2 开展调查的有关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茂名市罗非鱼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罗非鱼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程度不高 |
4.2 罗非鱼产业总体效益水平较低 |
4.3 罗非鱼产业发展进程较慢 |
4.4 罗非鱼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茂名市罗非鱼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种苗研究和培育不足 |
5.1.1 种苗质量不高 |
5.1.2 罗非鱼种苗生产缺乏管理 |
5.2 养殖和加工环节不够完善 |
5.2.1 病害严重 |
5.2.2 养殖不成体系 |
5.2.3 加工技术原始和加工设备老化 |
5.3 产品销售渠道亟待拓宽 |
5.3.1 未能形成自主品牌 |
5.3.2 海外市场竞争激烈出口受阻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茂名市罗非鱼产业发展建议 |
6.1 加强种苗的科研和管理 |
6.1.1 加大科研投入 |
6.1.2 加强种苗生产的管理 |
6.2 严控生产和加工环节 |
6.2.1 提升养殖技术 |
6.2.2 加大政府的产业扶持力度 |
6.2.3 升级加工技术加大产品创新 |
6.3 打造品牌并优化销售渠道 |
6.3.1 强化品牌建设 |
6.3.2 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
6.3.3 进一步完善罗非鱼产业链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辽宁地区林木种苗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国内林木种苗业发展状况 |
1.2 国外林木种苗业发展状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调查内容及调查方法 |
2.1 调查方法 |
2.2 调查主要内容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3 辽宁地区苗圃发展状况 |
3.1 辽宁地区林业概况 |
3.2 辽宁各地区苗圃数量和苗圃面积调查 |
3.3 辽宁各地区苗圃育苗状况 |
3.4 辽宁各地区国有苗圃从业人员状况 |
4 辽宁地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及基地供种能力 |
4.1 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总体状况 |
4.2 辽宁各地区良种基地建设及良种生产状况 |
4.3 辽宁各地区采种基地建设及采种状况 |
4.4 辽宁各地区林木种苗建设投资完成情况 |
5 辽宁地区林木种苗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
5.1 辽宁地区林木种苗建设存在问题 |
5.2 辽宁地区林木种苗业发展对策 |
6 结论 |
6.1 辽宁地区林木种苗产业现状 |
6.2 辽宁地区林木种苗建设存在问题 |
6.3 辽宁地区林木种苗建设发展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合肥市林木种苗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2 合肥市林木种苗产业现状 |
2.1 合肥市基本情况 |
2.1.1 自然条件 |
2.1.2 社会经济条件 |
2.2 合肥市林木种苗产业现状 |
2.2.1 全市林木种苗种植面积 |
2.2.2 全市林木种苗年出圃数量、年销售额数 |
2.2.3 全市龙头企业及国有苗圃 |
2.2.4 全市不同林木种苗树种相关情况 |
2.3 合肥市各县(市)区林木种苗调查情况 |
2.3.1 肥东县林木种苗调查情况 |
2.3.2 肥西县林木种苗调查情况 |
2.3.3 长丰县林木种苗调查情况 |
2.3.4 庐江县林木种苗调查情况 |
2.3.5 其它市区林木种苗调查情况 |
3 合肥市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特点 |
3.1 育苗供应保障能力得到提升 |
3.2 种植集群规模效应日益彰显 |
3.3 重点龙头企业地位明显提升 |
3.4 林苗两用林、园林绿化树种主导地位日趋明显 |
4 合肥市林木种苗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缺乏科学合理规划,市场调控能力不足 |
4.2 国有苗圃经营困难,市场主导地位缺失 |
4.3 科学管理水平较弱,良种化率仍须提高 |
4.4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
5 解决合肥市林木种苗产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
5.1 着眼全局统筹规划,加强林木种苗市场供需体系建设 |
5.2 积极做好良种选育,加强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体系建设 |
5.3 拓宽国有苗圃发展思路,加强多种所有制协同发展体系建设 |
5.4 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加强林木种苗行政执法体系建设 |
5.5 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加强建设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 |
5.6 构筑科研技术支撑平台,加强林木种苗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贯彻落实新《种子法》助推种苗产业健康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把握修改思路,理解新法目标 |
2 掌握新法变化,了解新法亮点 |
3 采取新措施,落实新任务 |
(9)昆明市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概述 |
3 昆明市林木种苗发展现状 |
3.1 国家投资种苗工程建设情况 |
3.2 市场苗木生产基地发展情况 |
3.3 标准化建设情况 |
4 昆明市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现状 |
4.1 机构状况 |
4.2 队伍状况 |
4.3 检验检测能力及认证状况 |
5 昆明市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在全省中的定位 |
5.1 云南省质检机构状况 |
5.2 昆明市在全省种苗质检机构中的地位 |
6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6.1 昆明市林木种苗质量检验服务不到位, 成为了苗木产业发展支撑的真空地带 |
6.2 在林业项目中质量检验不到位依然十分突出 |
7 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建设的对策 |
7.1 制定发展规划,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快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建设 |
7.2 努力做好质量体系认证工作, 为维护林木种苗市场环境奠定基础 |
7.3 加强检验制度建设, 切实做好服务职能工作 |
7.4 继续做好标准化建设, 为种苗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
8 结论 |
(10)陆良县林木种苗管理法治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陆良县林木种苗管理现状 |
2.1 自然条件 |
2.2 有行业管理机构设置 |
2.3 从业人员管理情况 |
2.4 取得的成绩 |
3 林木种苗依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1 依法治种的观念淡薄 |
3.2 种苗管理主体混乱 |
3.3 种苗执法队伍整体水平偏低、执法随意性大 |
3.4 执法的监督不到位 |
3.5 管理机构不健全, 设施设备差, 专业人员少 |
3.6 种苗市场管理不到位 |
4 陆良县林木种苗管理法治化的主要对策 |
4.1 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
4.2 健全机构, 配备力量, 加强林木种苗执法工作 |
4.3 加强林木种苗执法力度 |
4.4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法律意识 |
4.5 建立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 |
4.6 加强培训,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种苗行政执法队伍 |
4.7 强化监督职能, 完善监督机制 |
四、国家要求加强种苗市场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地区穴盘育苗产业调研及水肥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 薛萍.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5)
- [2]固原市退耕还林的法律制度研究[D]. 马国红. 兰州大学, 2020(01)
- [3]河北省甘薯产业组织模式研究[D]. 史京京.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4)
- [4]茂名市罗非鱼产业发展研究[D]. 罗学宝.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 [5]辽宁地区林木种苗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郭日如.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6]合肥市林木种苗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欧阳煜.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7]湖北省林业厅关于加强全省林木种苗工作的意见[J]. 湖北省林业厅.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03)
- [8]贯彻落实新《种子法》助推种苗产业健康发展[J]. 汪建亚,杨瑾蓉,董梅,王健. 湖北林业科技, 2016(04)
- [9]昆明市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冯坚民. 绿色科技, 2015(02)
- [10]陆良县林木种苗管理法治化探析[J]. 高祥林. 绿色科技,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