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顶山金矿床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王琦崧[1](2019)在《东天山地区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岩浆-成矿作用》文中指出东天山成矿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塔里木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岩浆作用和成矿过程,是我国重要多金属成矿带。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然而其在晚石炭世的构造背景、成矿过程等方面仍存在争议。鉴于此,本文选取东天山成矿带的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等方面,分析了岩浆岩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探讨了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并初步总结了矿床的成矿规律及形成后的保存情况,为区域该类型矿床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勘查提供借鉴。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火山岩-次火山岩和侵入岩。火山-次火山岩主要包括凝灰岩、凝灰质角砾岩和石英斑岩,侵入岩主要包括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石英斑岩的锆石U-Pb一致年龄为324.2±0.8 Ma315.4±0.6 Ma,花岗闪长岩锆石U-Pb一致年龄为320.2±0.9 Ma,闪长岩锆石U-Pb一致年龄为309.4±1.4 Ma。岩浆岩稀土含量中等,轻重稀土分异中等,同时岩石具有富集Rb、Th、U、K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Ti和重稀土元素,负Eu异常,贫Sr、Y和Yb含量等特征,体现出I型花岗岩特征。岩体整体具有高(87Sr/86Sr)i(0.699700.71447)、低εNd(t)(-6.7+1.89),Nd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640.92 Ga,εHf(t)值为-3.6+6.9,Hf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在1.511.28 Ga之间,暗示岩石来自于古老地壳物质重熔,有部分地幔物质加入。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认为在324.2315.4 Ma期间,该矿带处于由俯冲过程形成的陆缘弧和岛弧环境。研究区的典型矿床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马庄山和修翁哈拉金矿床主要赋存在石英斑岩中,南金山金矿床主要赋存在白山组的凝灰质角砾岩和凝灰岩中。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产出。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毒砂、方铅矿和闪锌矿等为主。南金山金矿床发育冰长石化、蛋白石化、玉髓化、硅化、玉髓化和绢云母化,修翁哈拉金矿床主要发育玉髓化、硅化和绢云母化,马庄山金矿床主要发育明矾石化、高岭土化、硅化和绢云母化;三个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为中-低温、中-低盐度的流体,与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流体特征一致。马庄山和修翁哈拉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次火山岩(石英斑岩),南金山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白山组火山碎屑岩(凝灰岩和凝灰质角砾岩)。由此,认为修翁哈拉和南金山金矿床为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马庄山金矿床为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马庄山金矿床的含金黄铁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312±3.2Ma。综上,认为马庄山、修翁哈拉金矿床分别为晚石炭世古天山洋俯冲过程中形成的高硫型和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南金山金矿床为中三叠世碰撞后伸展环境下形成的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并且,该矿带呈现自西向东矿床类型从高硫型转变为低硫型的分布特征,剥蚀程度有变弱的现象。
蒋策鸿[2](2019)在《云南东川铜矿床成矿流体与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云南东川铜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缘昆阳元古代大陆裂谷内,是我国重要的铜资源生产基地之一,其地质演化历史复杂、成矿条件有利,受到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手段,解析成矿流体特征和矿床成因,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东川铜矿床受地层层位控制,包括稀矿山式铜铁矿、东川式铜矿和桃园式铜矿,赋矿围岩分别为因民组砂岩和角砾岩、落雪组砂质白云岩和黑山组碳质板岩。(2)稀矿山式铜铁矿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铜矿、斑铜矿、磁铁矿、镜铁矿、黄铁矿等;东川式铜矿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等;桃园式铜矿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和少量斑铜矿。(3)稀矿山式铜铁矿成矿流体为中温-高盐度流体,东川式铜矿为中低温-中高盐度流体,桃园式铜矿为低温-中盐度流体,成矿流体为Na+(K+)Ca2+-SO42-(Cl-)型,均发现有机质气体存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稀矿山式铜铁矿成矿流体包裹体中发现硬石膏子晶,是因民组膏岩溶解的产物。(4)东川铜矿床成矿流体沿断裂构造运移,在还原环境下沿特定层位沉淀富集成矿,是后生多阶段富集的结果,表现为同一成矿系统在不同层位中富集成矿。(5)东川铜矿与世界典型海相砂岩型矿床相比,二者在成矿元素、矿物组合、赋矿围岩、矿体形态、成矿流体特征等诸多方面有较高的相似性,故认为东川铜矿为海相砂岩型矿床。
黄从俊[3](2019)在《扬子地块西南缘拉拉IOCG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拉拉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康滇地轴中段,矿体赋存于古元古界河口群落凼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大致顺层产出;矿石类型以网脉—角砾状、脉状矿石为主,次为浸染状-块状、条带状-似层状矿石;已探明矿床中矿石储量约200Mt,平均品位:铁15.28%,铜0.83%,钼0.03%,钴0.02%,金0.16g/t,银1.87 g/t,稀土0.14%。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整理分析,运用镜下显微岩/矿相学观察、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等手段对扬子地块西南缘拉拉IOCG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与认识:(1)系统查明了该矿床的矿物组成及矿物生成顺序,重新划分了该矿床的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认为矿床先后经历了火山喷发-沉积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气成-热液成矿作用和热液成矿作用,其中气成-热液成矿期和热液成矿期为矿床的主要成矿期;并新发现了该矿床的热液成矿期存在磷灰石、独居石及辉钼矿等重要矿物。(2)利用稀土元素(REE)地球化学研究,提出河口群地层是由海底热水沉积岩和长英质岩浆岩经变质作用而成;火山喷发-沉积成矿期成矿流体中的REE来源于裂谷环境中碱性-钙碱性岩浆的演化;变质成矿期成矿流体中的REE来自于围岩,继承了火山喷发-沉积成矿期流体中REE地球化学特征;气成-热液成矿期成矿流体中的REE来源于同期中酸性岩浆的演化;热液成矿期成矿流体中REE来源于基性岩浆分异演化形成的中高温热液和/或河口群围岩。(3)借助于H-O、C、S等稳定同位素,揭示了拉拉IOCG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和矿化剂(C、S)的来源,认为变质成矿期以变质水为主,气成-热液成矿期主要为岩浆水,热液成矿期以岩浆水为主,但有大气降水参与;矿化剂C和S主要来自幔源。(4)利用Pb、Sr、Nd和Os等放射成因同位素示踪了成矿物质来源,提出拉拉IOCG矿床的成矿物质较复杂,具有壳、幔混合源特征,且不同成矿期,成矿物质的来源存在差异,同一时期不同成矿金属(Cu和Mo)的来源也有所不同。(5)采用独居石U-Pb、黑云母Ar-Ar、硫化物Re-Os、硫化物Pb-Pb定年等多种测年手段,精确测定了拉拉IOCG矿床的4期成矿作用时限,(1)古元古代末期的火山喷发-沉积成矿作用,成矿时限1725Ma-1647Ma,持续100Ma,主要为Fe-Cu-(L)REE矿化,发生成矿预富集或形成含Fe和Cu的矿源层;(2)中元古代中期的变质热液成矿作用,成矿时限1235Ma-1218Ma,持续约20Ma,矿源层中成矿元素重新分布、改造富集,主要为Fe-Cu-REE矿化,形成条带状、片理化矿石;(3)中元古代末期的大规模气成-热液成矿作用,成矿时限1097Ma-907Ma,持续200Ma,主要为Fe-Cu-Mo-REE矿化,形成角砾状、网脉状、脉状、浸染状和块状富矿石;(4)新元古代早-中期的热液成矿作用,成矿时限860Ma-816Ma,持续45Ma,主要为Fe-Cu-Mo-U-REE矿化,发生碱交代成矿作用,形成碱交代岩体和脉状矿石。认为拉拉IOCG矿床具有多期、长期持续成矿作用特征。(6)借助于流体包裹体研究,提出气成-热液成矿期成矿流体为高温高盐度中酸性岩浆出溶流体与低温低盐度盆地卤水/变质水的混合,流体混合及相分离-流体超压作用是该期成矿作用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热液成矿期成矿流体为岩浆出溶流体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混合作用是导致该期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7)发现拉拉IOCG矿床的4期成矿事件与康滇地区元古宙时期的构造-岩浆-热事件时限一致,其中火山喷发-沉积成矿期对应于古元古代康滇大陆裂谷作用,变质成矿期和气成-热液成矿期与中元古末期板块俯冲作用相关构造-岩浆活动时限一致,热液成矿期则与新元古代康滇大陆裂谷作用时限一致,提出拉拉IOCG矿床的成矿作用是扬子地块西南缘元古宙时期壳幔相互作用的响应,认为拉拉IOCG矿床是狭义的IOCG矿床。
耿会青[4](2018)在《黑龙江东安—汤旺河地区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矿物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安-汤旺河研究区位于小兴安岭-松嫩地块和伊春-延寿地槽褶皱带的接壤部位,地质背景复杂,金成矿作用广泛。不同学者从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时代、矿床成因等方面对区内高松山、东安、团结沟和平顶山金矿床进行了研究,但在成因矿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较少。本文通过对四个金矿床开展系统的矿床地质和石英、黄铁矿(或白铁矿、毒砂)的晶胞参数、热释光(或热电性)及成分标型的研究,深化了对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矿物学特征的认识,探讨了成矿流体特征并提出了有利的矿物学找矿信息。高松山和东安金矿床赋存于燕山期陆相火山岩和碱长花岗岩中,矿体呈脉状产出。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冰长石化、绿泥石化、萤石化等,其中,硅化、冰长石化与成矿关系密切。团结沟金矿床的围岩为燕山期葡萄沟花岗斑岩和早白垩世宁远村组英安岩,受斑岩体控制,矿体多呈脉状或透镜状产于斑岩体内以及斑岩体与中元古界黑龙江群片岩的接触带附近。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白铁矿化、碳酸盐化。平顶山金矿床的围岩为华力西期黑云母花岗岩,矿体呈透镜状或似脉状。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等。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及单矿物成因矿物学特征的系统研究,对其所反映的成矿流体特征有了综合的认识。高松山金矿床中冰长石和绢云母的出现,以及石英和黄铁矿稀土、微量元素特征反映了成矿流体为中低温(160320°C),近中性,具还原性,成矿物质来自于赋矿火山岩,且在成矿过程中热液体系较稳定的特点。东安金矿床中冰长石和绢云母的出现,以及石英的稀土元素特征显示的Eu负异常,Ce无异常的特点,反映了成矿流体近中性,具有相对还原的性质。团结沟金矿床石英和白铁矿稀土元素特征及白铁矿的热电系数反映了成矿流体中温(194265°C)、富硫,具氧化性的特点,且其与花岗斑岩关系密切。平顶山金矿床石英和毒砂稀土元素特征以及毒砂热电性的研究反映了成矿流体富S、Cl,具还原性的特点。高松山金矿床黄铁矿晶胞参数及热电参数(XNP和γ)的空间变化显示高松山金矿床中1号脉西段剥蚀程度最强,中段次之,推测1号脉中段深部仍具有一定的找矿空间。由矿区西南方向的1号脉向东北方向的2号脉偏移,剥蚀程度越来越强。
吴猛[5](2018)在《黑龙江省中东部金矿类型、成矿特征与成矿规律》文中指出黑龙江省中东部隶属黑龙江省境内的逊克-铁力-尚志以东地区,南、北分别与吉林省北部、俄罗斯远东地区相毗邻,是一个经历了不同时期的罗迪尼亚超大陆演化、古亚洲洋演化和中新生代滨太平洋演化而形成的复合构造区,多期、复杂的地质作用使得本区成为重要的内生金矿床成矿区之一。目前为止,该区已发现大型金矿床4座(老柞山、东安、金厂和东风山等),中型金矿床10余座(大安河、平顶山、四山林场等),小型金矿床20余座及30处以上的金矿(化)点。长期以来,有关该区金矿类型、成矿特征,特别是区域成矿规律与找矿潜力,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但有关矿床成因类型、成矿规律等方面认识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该区各类重要金矿床的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年代学等方面研究,取得如下进展。1.在系统研究矿床地质基础上,将该区内生金矿的主要成因类型划分为中温热液金矿床、接触交代/矽卡岩金矿床、浅成热液型和斑岩型金矿床以及沉积变质热液型金矿床五大类。同时将浅成热液型金矿床划分两个亚类,分别是浅成热液高硫化型、浅成热液低硫化型金矿床。2.通过典型矿床的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得出,研究区不同类型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是:中温热液金矿床具有中温、中盐度、低密度的流体特征,流体包裹体主要为CO2和H2O,属于CO2-H2O-NaCl岩浆流体体系;接触交代/矽卡岩金矿床具有高温、中等盐度、中等密度的属性,成矿流体气相成分以CO2-CH4-H2O为主,具有岩浆热液流体属性;浅成热液低硫化型具有中低温、中低盐度、低密度的含矿流体性质,为H2O-NaCl岩浆流体体系;浅成低温热液高硫化型-斑岩型金矿床中温、中等密度、低盐度的含矿流性质,含CO2的H2O-NaCl岩浆流体;沉积变质热液型金矿床流体具有中低温、中低盐度、中低密度特征,成矿流体的气相成分以CO2为主,并含有一定量N2、H2O、CH4等。3.硫化物的硫、铅同位素和石英流体包裹体的氢-氧同位素数据揭示:中温热液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下地壳,含矿流体为岩浆流体性质,成矿过程有大量的大气降水加入;接触交代热液型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壳或年轻地壳源,成矿流体属中温热液流体,流体组成为岩浆与地层相互作用形成的特征,并在成矿过程还有大气降水加入;斑岩型、浅成热液高硫化型金铜矿床和浅成热液低硫化型金矿床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生源特征,但前两者成矿流体具有高氧化流体属性或岩浆热液属性,成矿过程有不同程度的大气降水加入,后者浅成热液低硫化型金矿床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岩浆水所占比例较小。4.将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与蚀变矿物39Ar/40Ar同位素定年相结合,厘定了该区金矿床成矿期划分中二叠世(262 Ma)、晚三叠(219-182Ma)、早白垩世(119-110Ma)三个成矿期,浅成热液低硫化型金矿床和斑岩-浅成热液铜金矿床成矿集中发育在早白垩世,而中温热液金矿床在晚三叠(219-182Ma)和早白垩世(119-110Ma)均有形成。5.从流体演化角度出发,得出不同成因类型金矿成矿机制:接触交代热液型金矿床成矿经历了流体的不混溶或沸腾作用形成低盐度和高盐度后,再以气相为主的高温含矿液体交代围岩发生矽卡岩化,温度>350℃,后形成低盐度和高盐度,以液相为主的中高温的含矿液体卸载Fe、As、Au等元素,最终含矿流体与大气降水沉淀卸载石英、方解石;中温热液型金矿床是在成矿流体还原的、较封闭下,伴随温压降低和大气水加入过程而卸载沉淀出金、银等成矿物质;浅成热液低硫化型金矿床是低温、低盐度的流体以充填结晶作用为主而沉淀卸载金等成矿元素;浅成热液高硫化型金铜矿床和斑岩/类斑岩型成矿过程是高氧化流体上升、并发生强烈的不混溶、沸腾作用之后而卸载成矿物质而成矿;沉积变质热液型金矿床成矿经历了早期沉积和叠加变质变形作用而成矿的,并一定程度受到后期岩浆热液改造。6.从成岩成矿角度出发,分别建立了上述接触-交代热液型(矽卡岩型)、中温热液型、浅成低温热液低硫化型金矿床、斑岩-浅成热液高硫化型金铜矿床成岩成矿地质模式,为进一步开展区域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提供了科学依据。7.将区域地质背景与成矿地质特征相结合,明确指出了在佳木斯地块上应以寻找矽卡岩型金矿和沉积变质型金矿床为主,而在广泛中生代发育的中生代盆地内具有较大的浅成热液低硫化型金矿潜力,而在花岗杂岩隆起区发育早白垩世花岗岩区是寻找浅成热液高硫化型-斑岩型金铜矿床的良好场所。8.从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勘查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金矿的时空分布角度出发,重新将研究区的金矿床划分出5个成矿系列、6个成矿亚系列、11个矿床式。成矿单元划分为古亚洲和滨太平洋2个成矿域、吉黑1个成矿省、3个Ⅲ级成矿带、34个Ⅳ级成矿带或成矿远景区、6个Ⅴ级矿田或矿化集中区,并指出了金矿今后的找矿方向。
陈贤[6](2018)在《松辽地块东缘地壳增生与花岗岩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花岗岩有关的重大科学问题一直是国际研究的大热点。位于中亚造山带最东段的松辽地块东缘是一个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其花岗岩成因、地壳增生、构造演化、花岗岩成矿作用等重要科学问题仍不清楚,因此,本文以松辽地块东缘花岗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花岗岩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填图以及全岩主、微量和稀土元素等研究,探讨区域上花岗岩的成因演化、地壳增生时间和机制;结合已发表碎屑锆石年代学、岩石学、地层学等资料,探究微地块来源、区域构造演化;通过成矿花岗岩、矿体与非成矿花岗岩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研究,探讨花岗岩的成矿作用。本次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松辽地块东缘至少存在八期花岗岩浆作用:~1800 Ma、~1000-800 Ma、~500-471 Ma、~380-300 Ma、~260-250 Ma、~220-190 Ma、~180-160 Ma和~120-100Ma,现今残存出露的花岗岩以显生宙为主,尤其中生代,但新生代也可能存在一期隐伏岩体。区域花岗岩均显示钙碱性-高钾钙碱性-钾玄岩、准铝质-弱过铝质-强过铝质系列特征,整体向富钾和富铝方向演化;花岗岩成因类型主要为I型和高分异I型,少量A型,无S型;其中强过铝质花岗岩不属于S型,可能与准铝质岩浆的高度分异,尤其低ASI值的辉石和角闪石的分离有关。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松辽地块东缘上地壳可能存在一个比球粒陨石Nb/Ta比值(~19.9或17.5)大的高Nb/Ta储库和一个正常的低Nb/Ta储库。(2)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填图显示,松辽地块东缘地壳增生主要发生于中-新元古代,而中-西部略晚,增生时间主要为新元古-早古生代;微地块的原始陆核可能形成于早元古代,主要分布于微地块东缘小兴安岭南部;松辽地块现今残存的前寒武基底可能较稀少,但在早白垩世以前应该存在大规模老基底,且其地壳厚度在中-晚侏罗世可能超过50 km,早白垩世以来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回撤的影响,导致地壳发生剧烈的地表剥蚀和下地壳拆沉,微地块东缘地壳整体减薄~15km(剥蚀~5 km,拆沉~10 km),中-西部地壳减薄厚度可能比东部更大;从而使得整个微地块呈现出广泛出露中生代花岗岩的地质格局。(3)碎屑锆石年龄图谱及火成岩格架的对比研究,表明松辽地块与中亚造山带西缘的塔里木板块有很好的亲缘关系,都是冈瓦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松辽地块类似,东北地区其它微地块(额尔古纳、兴安、佳木斯)也源于塔里木板块,且它们很可能都于新元古代末期从塔里木板块裂解出来,但前寒武时期,松辽地块与东北地区其它微地块并无直接的构造作用。(4)寒武纪-侏罗纪期间,松辽地块东缘与佳木斯地块分别于晚志留世和中侏罗世发生了两次碰撞造山事件;而微地块西缘与兴安地块于晚石炭世沿贺根山-黑河缝合带发生了拼合,南缘则与华北板块在晚二叠世沿西拉沐沦河-长春缝合线发生碰撞;早白垩世,整个微地块可能都受到古太平洋俯冲板块回撤的作用而发生伸展减薄。基于微地块东缘花岗岩与矿床的时空分布和演化特征,本文认为,研究区寒武纪-侏罗纪的成岩成矿作用主要受控于松辽地块和佳木斯地块之间的两次造山作用,而早白垩世时期则主要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回撤有关。(5)松辽地块东缘已发现矿床主要形成于四个时期:早三叠世矽卡岩-斑岩型Cu-Mo多金属矿、晚三叠-早侏罗世矽卡岩型Fe-Pb-Zn多金属矿、中侏罗世斑岩型Mo矿及早白垩世浅成低温热液型Au矿床;中生代时期的成矿比微地块西缘普遍偏早,且东缘不发育W-Sn矿床,而西缘不发育Au矿床。岩(矿)相学、全岩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显示,早三叠世宝山矽卡岩型Cu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物质有年轻下地壳与还原地层的双重贡献;黑龙江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与岩脉和岩枝状产出的晚三叠世高分异细粒碱长花岗岩密切相关,且暗示深部可能存在同期的低分异岩基;鹿鸣矿床的成矿母岩是岩枝状产出中侏罗世花岗斑岩而不是二长花岗岩岩基;团结沟Au矿床成矿作用发生于早白垩世(~101Ma),成矿物质有花岗闪长斑岩和地层的双重贡献,花岗闪长斑岩源于深部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早期较高的静水压力条件(>0.4 GPa)下,石英结晶较早,但后期与岩浆发生了强烈反应而广泛被溶蚀;各期成矿岩体整体显示氧化的岩浆环境,有利于Cu、Mo、Fe、Pb、Zn、Au等金属成矿;区域矿床都主要显示深源物源信息,但有部分较老地壳物质的混入,随矿床时代变老,物源区有变老趋势。基于构造-岩浆演化及成岩成矿作用的研究,本文建立了成矿动力学模型。(6)基于花岗岩含矿性以及地壳岩石(或矿床)剥蚀、改造和保存的研究,认为松辽地块东缘前寒武纪潜在矿床无保存潜力,但古生代和新生代时期可能有保存潜力,且新生代花岗岩类及伴随的潜在矿床仍未剥露出来。非成矿花岗岩浆演化通常遵循简单的石英-长石共熔体系,矿物结晶多比较规则,成矿元素可能仍分散于岩浆中,不利于成矿,而有其它外在因素(如矿化剂元素F、Cl、Li及B)介入的情况下,岩浆的结晶则会变得复杂,花岗岩中通常会会发育特殊结构(细晶结构、他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球状结构等不规则结构)和标志性的矿物(如萤石、黄玉、电气石),且矿化剂容易将金属元素以络合物形式从熔体中向热液或挥发分中迁移富集,从而利于成矿,因此,建议今后区域找矿过程中,重点关注富含矿化剂元素,发育特征矿物和特殊结构的花岗岩体,尤其高演化的岩枝和岩脉;同时建议加强对区域上地壳浅部新生代花岗斑岩和次火山岩的填图和勘察工作。
汪相[7](2018)在《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铌—铁矿床的成矿时代及成因探析——兼论P—T之交生物群灭绝事件和“阿蒙兴造山运动”》文中提出白云鄂博矿床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同时也是一个特大型铌矿和大型铁矿,其成矿时代及成因至今仍有多种不同认识。本研究从东部接触带(菠萝头山)3号铌矿体内的金云母岩中获得残留锆石和热液独居石,测得其U-Pb年龄分别为269.5±3.1 Ma和249±13 Ma;从巴音敖包伟晶岩中获得热液锆石,测得其U-Pb年龄为248.9±2.5 Ma。结合阿尔泰—天山—北山—内蒙古—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造山带中的成矿年龄资料,笔者推测,在248%251 Ma白云鄂博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的热液活动,该热液活动的时间可以代表白云鄂博矿床的成矿年龄。基于绝大多数稀有金属热液矿床都是与花岗质岩浆活动关联的,本研究对白云鄂博地区出露的两类花岗岩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锆石学分析,从而确定白云鄂博花岗岩基中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主体相)为同碰撞花岗岩,其定位年龄为269.8±2.0 Ma;而白云鄂博花岗岩基中的二云母碱长花岗岩(补体相)为碰撞后花岗岩,其定位年龄为250.5±6.0 Ma。根据二云母碱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等于白云鄂博矿床的成矿年龄,以及大量的野外地质现象和区域地质资料,笔者认为:(1)该二云母碱长花岗岩为白云鄂博矿床的成矿母岩,它的岩浆直接来自地壳深部岩浆房;(2)该岩浆房就是同碰撞花岗岩浆的岩浆房,这意味着留存在该岩浆房中的巨量花岗岩浆经历了近20 Ma的分离结晶作用,从而在岩浆房上部聚集了富含成矿物质的残余花岗岩浆;(3)当构造环境由挤压转为拉张时,该残余花岗岩浆沿着张性断裂被动侵位。由于快速上升引起压力和温度的骤降,富含稀有金属(稀土和铌)、卤素(氟)和碱金属的硅质热液从残余花岗岩浆中分离出来;(4)这种硅质热液沿断裂构造率先进入白云鄂博群H8白云岩岩层,与碳酸盐发生交代反应,其稀土和铌金属元素沉淀成矿;同时,H8白云岩岩层中的菱铁矿和铁白云石分解,释放出Fe2+和[CO3](2-),前者(Fe2+)经近距离迁移后沉淀成铁矿,后者([CO3]2-)与少量稀土—铌元素结合成金属—碳酸络合物,呈脉状穿插在H8白云岩中,或迁移至H8白云岩的外围。该认识首次将白云鄂博地区的构造、成岩和成矿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阐释了一个致白云鄂博矿床形成的能量和物质的运移过程;同时,该认识可以整合多种流行的白云鄂博矿床成因认识("正常或热水沉积说"、"火成碳酸岩说"、"热液交代说"等等)中的合理因素;笔者认为,它是一个全面、系统而又新颖的白云鄂博矿床的成矿模式。
关传硕[8](2017)在《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成矿带金矿床成矿流体与侵入岩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区地理位置在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研究区的大地构造位置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交汇部位,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区经历了晚古生代重要的碰撞造山运动,发生了强烈的后碰撞岩浆活动,并伴随着金矿的成矿作用。本文以双泉金矿和库布苏金矿为典型矿床,以黄羊山岩体与小红山岩体为典型侵入岩,研究典型矿床和侵入岩的矿床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年代学特征,并对两者进行对比,结合成矿流体稳定同位素特征最终确定侵入岩与成矿之间的关系。本论文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双泉金矿金矿石样品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为富钾、富镁、贫钠的过铝质钾玄岩,岩石在演化过程中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Eu负异常明显,具有壳幔混融的特点,为后碰撞岩浆活动的产物;双泉金矿含金矿石的成矿年龄为303.53±0.79Ma,为晚石炭世。2、库布苏金矿样品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为富钠、贫钾、高钙低镁的过铝质钙碱性岩石,Eu负异常明显,金矿成矿岩浆与后碰撞岩浆特征相似,岩石样品具有壳幔混融的特点。3、黄羊山岩体与小红山岩体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为富钠、贫钾的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富集高场强元素与大离子亲石元素,为A型花岗岩,岩浆为壳幔混融岩浆,并具有后碰撞花岗岩岩浆作用的特点。4、典型矿床与侵入岩的稀土元素对比发现,两者稀土元素含量及配分曲线十分相似,说明两者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含金矿石与侵入岩在稀土元素方面具有继承性。5、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流体包裹体分布不均,大多为气液两相包裹体,说明两个金矿的成矿温度都比较低;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金矿床成矿流体为岩浆成因的特点,说明与岩浆有成因上的联系,硫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的物质来源为火成来源,因此侵入岩为成矿流体提供物质来源。
聂晓勇[9](2017)在《新疆北部卡拉麦里地区石炭纪花岗质岩浆活动与金成矿作用》文中认为卡拉麦里地区位于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东沿,处于中亚造山带之东准噶尔弧盆系南缘。区内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建造广泛出露,其北部被大片石炭纪花岗岩侵入,中部与蛇绿岩岩块呈混杂堆积,被北西向清水-苏吉泉大断裂和卡拉麦里大断裂所夹持而普遍具有韧性剪切变形特征。该区金属矿产以金为主,已发现的金矿床大部分赋存于蛇绿混杂岩带中,多与石炭纪花岗岩岩体相伴,具有分段集中的带状分布特征。目前卡拉麦里地区的金成矿研究和找矿预测进展缓慢,其原因之一是由于多期次的构造演变造成复杂的成矿环境、控矿因素难以判别,另外是由于研究的不全面所致,如国内外已发现较多与花岗岩有关的金矿床,而该区发育最强烈的石炭纪花岗岩浆活动和金成矿作用之间是否存在成因联系并没有被过多的讨论。本次工作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岩(矿)石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等方法,对石炭纪花岗岩、金矿床的特征,成矿与成岩过程中的成因联系等内容进行探讨,目的是总结卡拉麦里地区最有效的成矿预测方法。经过一系列的野外调查和室内观测,最终取得了以下认识或成果:1.厘定出卡拉麦里地区石炭纪存在两期花岗岩浆活动,早石炭世(350-340Ma)以钙碱性为主、晚石炭世(320310 Ma)以碱性为主。稀土微量元素、锆石U-Pb年龄、Sr-Nd同位素等特征显示,低钾系列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泥盆纪洋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有关,高钾钙碱性系列和碱性系列花岗岩的物质来源为泥盆纪洋壳和少量陆源物质。2.鉴别出与早石炭世低钾钙碱性系列和晚石炭世碱性系列花岗质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的两期金成矿作用。早期发生在挤压环境,成矿流体为岩浆水,物质来源为幔源;晚期发生在挤压向走滑转换的环境,成矿流体为受大气水影响的岩浆水,物质来源为以幔源为主的壳-幔两端元的混合。3.早、晚石炭世金成矿的成矿机制不同。早期金在成矿热液中以Au(HS)2-形式迁移,受水-岩反应影响而沉淀;晚期金成矿存在微细浸染型和斑岩型两种类型,分别与碱性花岗质岩浆活动演化过程中分异的热液或残余岩浆有关,其沉淀均受到后期地层物质加入的影响。4.明确了与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的两期金成矿的关键控矿因素或找矿标志。早期成矿受低钾系列钙碱性花岗岩岩体和近东西向断裂或褶皱控制,遥感蚀变异常以Mg-OH、CO32-为主;晚期成矿受富碱花岗岩岩枝或岩脉和北西向走滑构造控制,遥感蚀变异常以Al-OH及CO32-为主。结合遥感解译与物化探方法圈定了清水北东、红柳沟北两处找矿靶区,在后期的查证中均发现了金矿体。
张琳,杨言辰,韩世炯,薄军委,王凤博,聂世嘉[10](2016)在《黑龙江新立金矿床片麻状花岗岩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指出黑龙江新立金矿床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佳木斯地块中部,矿体赋存于柳毛组云母石英片岩的层间破碎带中。通过对矿区片麻状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其成因类型、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岩石地球化学显示,片麻状花岗岩具有准铝质—过铝质的钙碱性系列岩石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Ba),不同程度地亏损高场强元素(U、Ta、Nb、Zr、Ti、Hf),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亏损重稀土元素,呈弱Eu负异常。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片麻状花岗岩的成岩时代为(266.0±4.7)Ma,成矿流体为花岗质岩浆演化晚期的产物,因此,推测新立金矿床的成矿时代为晚二叠世。矿区片麻状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为I型花岗岩,形成于晚古生代古亚洲洋板块俯冲消减的构造环境。
二、平顶山金矿床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顶山金矿床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东天山地区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岩浆-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1.1 研究现状 |
1.1.2 存在问题 |
1.2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实验测试方法 |
1.4.1 全岩主微量、稀土元素 |
1.4.2 锆石LA-ICP-MSU-Pb定年 |
1.4.3 锆石Lu-Hf同位素 |
1.4.4 全岩Sr-Nd同位素 |
1.4.5 流体包裹体 |
1.4.6 H-O同位素 |
1.4.7 S同位素 |
1.4.8 Pb同位素 |
1.4.9 电子探针 |
1.4.10 Rc-Os同位素 |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
1.6 完成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元古界 |
2.1.2 古生界 |
2.1.3 中、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3 成矿带岩浆作用 |
3.1 样品概况 |
3.2 岩石学特征 |
3.3 年代学特征 |
3.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4.1 主量元素 |
3.4.2 微量、稀土元素 |
3.5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3.5.1 Sr-Nd同位素 |
3.5.2 Lu-Hf同位素 |
3.6 岩浆岩成因 |
3.6.1 岩石性质 |
3.6.2 岩浆来源 |
3.6.3 构造环境 |
4 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4.1 马庄山金矿床 |
4.1.1 矿区地质 |
4.1.2 矿体与矿石特征 |
4.1.3 围岩蚀变和成矿阶段 |
4.1.4 流体包裹体 |
4.1.5 同位素地球化学 |
4.1.6 成矿过程 |
4.2 修翁哈拉金矿床 |
4.2.1 矿区地质 |
4.2.2 矿体与矿石特征 |
4.2.3 围岩蚀变和成矿阶段 |
4.2.4 流体包裹体 |
4.2.5 同位素地球化学 |
4.2.6 成矿过程 |
4.3 南金山金矿床 |
4.3.1 矿区地质 |
4.3.2 矿体与矿石特征 |
4.3.3 围岩蚀变 |
4.3.4 流体包裹体 |
4.3.5 同位素地球化学 |
4.3.6 成矿过程 |
5 岩浆与成矿作用 |
5.1 成矿规律 |
5.1.1 赋矿围岩 |
5.1.2 矿物组构 |
5.1.3 围岩蚀变 |
5.1.4 成矿流体 |
5.1.5 成矿物质来源 |
5.1.6 成矿时空背景 |
5.2 构造背景 |
5.3 矿床成因类型 |
5.4 成矿过程 |
5.5 隆升剥蚀情况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云南东川铜矿床成矿流体与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海相砂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
1.2.2 东川铜矿研究现状 |
1.2.3 流体包裹体研究现状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2 区域地层 |
2.2.1 元古界 |
2.2.2 古生界 |
2.2.3 中生界 |
2.2.4 新生界 |
2.3 区域构造 |
2.4 岩浆岩 |
第三章 矿床地质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岩浆岩 |
3.4 多层位赋矿 |
3.4.1 稀矿山式铜铁矿 |
3.4.2 东川式铜矿 |
3.4.3 桃园式铜矿 |
3.5 微量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3.5.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3.5.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第四章 流体包裹体 |
4.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
4.2 稀矿山式铜铁矿流体包裹体 |
4.3 东川式铜矿流体包裹体 |
4.4 桃园式铜矿流体包裹体 |
第五章 矿床成因 |
5.1 成矿物质来源 |
5.2 成矿流体演化特征 |
5.3 成矿流体运移与沉淀 |
5.4 成因探讨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扬子地块西南缘拉拉IOCG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选题依据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IOCG矿床研究现状 |
1.2.2 IOCG矿床定义 |
1.2.3 IOCG矿床时空分布特征 |
1.2.4 IOCG矿床主要成矿环境 |
1.2.5 IOCG矿床成矿流体及矿床成因 |
1.2.6 中国的IOCG矿床 |
1.3 拉拉IOCG矿床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1 研究现状 |
1.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5 论文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1.5.1 论文主要成果 |
1.5.2 论文创新点 |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
2.1 区域地层 |
2.1.1 古元古界河口群 |
2.1.2 古元古界大红山群 |
2.1.3 古元古界东川群 |
2.1.4 中元古界昆阳群 |
2.1.5 中元古界会理群 |
2.1.6 新元古界康定群 |
2.1.7 震旦系 |
2.1.8 古生界-新生界 |
2.1.9 康滇地轴元古宇地层演化顺序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古元古代岩浆岩 |
2.3.2 中元古代岩浆岩 |
2.3.3 新元古代岩浆岩 |
2.4 区域变质作用 |
2.5 区域矿产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 |
3.1.1 赋矿层位河口群 |
3.1.2 会理群 |
3.1.3 白果湾组 |
3.2 矿区构造 |
3.2.1 褶皱构造 |
3.2.2 断裂构造 |
3.3 矿区岩浆岩 |
3.3.1 基性侵入岩 |
3.3.2 中酸性侵入岩 |
3.4 角砾岩 |
3.5 矿体特征 |
3.5.1 矿体埋藏特征 |
3.5.2 矿体产状、矿石品位及与围岩关系 |
3.6 矿石类型及构造 |
3.6.1 矿石类型 |
3.6.2 矿石构造 |
3.6.3 矿石矿物成分 |
3.6.4 矿石化学成分 |
第4章 矿床成矿期、成矿阶段及矿物成生顺序研究 |
4.1 矿床成矿期划分 |
4.1.1 成矿期 |
4.1.2 成矿阶段初步划分 |
4.2 矿物世代 |
4.2.1 矿石矿物 |
4.2.2 脉石矿物 |
4.3 矿床成矿阶段及矿物共生组合 |
4.3.1 火山喷发-沉积成矿期 |
4.3.2 变质成矿期 |
4.3.3 气成-热液成矿期 |
4.3.4 热液成矿期 |
4.3.5 矿物生成顺序表 |
4.4 与前人研究结果对比 |
第5章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5.1 围岩的REE地球化学特征 |
5.1.1 样品及分析方法 |
5.1.2 分析结果 |
5.1.3 REE配分模式及指示意义 |
5.2 含钙脉石矿物的REE地球化学 |
5.2.1 样品及分析方法 |
5.2.2 分析结果 |
5.2.3 REE配分模式特征及指示意义 |
5.3 REE来源及成矿流体演化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6章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
6.1 H-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6.1.1 样品及测试方法 |
6.1.2 成矿流体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
6.1.3 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特征 |
6.2 C-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6.2.1 样品及分析方法 |
6.2.2 分析结果 |
6.2.3 方解石沉淀影响因素及成矿流体中的C质来源 |
6.3 S同位素地球化学 |
6.3.1 样品及分析方法 |
6.3.2 样品的S同位素组成 |
6.3.3 S同位素分馏平衡及平衡温度 |
6.3.4 气成-热液成矿期成矿流体总S同位素组成特征及硫源 |
本章小结 |
第7章 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 |
7.1 独居石原位U-Pb同位素测年 |
7.1.1 样品及分析测试方法 |
7.1.2 分析结果 |
7.1.3 独居石U-Pb年龄指示意义 |
7.2 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 |
7.2.1 样品及分析方法 |
7.2.2 分析结果 |
7.2.3 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指示意义 |
7.3 黑云母39Ar-40Ar同位素测年 |
7.3.1 样品及分析方法 |
7.3.2 分析结果 |
7.3.3 黑云母39Ar-40Ar年龄指示意义 |
7.4 黄铜矿的Pb-Pb及 Re-Os同位素测年 |
7.4.1 黄铜矿的Pb-Pb等时线法测年 |
7.4.2 黄铜矿Re-Os等时线法测年 |
7.5 拉拉IOCG矿床成矿时代及指示意义 |
7.5.1 拉拉IOCG矿床4 期成矿事件及指示意义 |
7.5.2 对区域成矿作用的指示意义 |
7.6 拉拉IOCG矿床(金属)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
7.6.1 萤石的Rb-Sr和 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 |
7.6.2 金属成矿物质来源 |
本章小结 |
第8章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
8.1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8.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及结果 |
8.3 高盐度Ib型含石盐子晶多相包裹体的成因及指示意义 |
8.3.1 含子晶包裹体的捕获条件及显微热力学行为 |
8.3.2 拉拉IOCG矿床中Ib型含石盐子晶多相包裹体成因 |
8.3.3 拉拉IOCG矿床中Ib型含石盐子晶多相包裹体的流体来源 |
8.4 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估算 |
8.4.1 气成-热液成矿期早阶段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估算 |
8.4.2 气成-热液成矿期晚阶段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估算 |
8.4.3 热液成矿期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估算 |
8.5 成矿流体演化及矿质迁移沉淀机制 |
8.5.1 拉拉IOCG矿床成矿流体演化特征 |
8.5.2 流体超压机制及富矿角砾岩的形成过程 |
8.5.3 矿质的迁移形式及沉淀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9章 岩浆活动与拉拉IOCG矿床成矿 |
9.1 康滇地轴元古宙岩浆活动 |
9.1.1 古元古代岩浆活动 |
9.1.2 中元古代岩浆活动 |
9.1.3 新元古代岩浆活动 |
9.2 古元古代双峰式岩浆活动与拉拉IOCG矿床火山-沉积期成矿作用 |
9.2.1 扬子地块在Columbia超大陆旋回中的构造演化 |
9.2.2 古元古代双峰式岩浆活动与扬子地块西南缘区域性IOCG矿化事件 |
9.2.3 拉拉IOCG矿床古元古代火山喷发-沉积成矿期成矿作用过程 |
9.3 中元古代中酸性岩浆活动与拉拉IOCG矿床气成-热液期成矿作用 |
9.3.1 Rodinia超大陆拼贴与扬子地块西南缘中酸性岛弧岩浆事件 |
9.3.2 拉拉IOCG矿床中元古代气成-热液成矿期成矿作用过程 |
9.4 新元古代基性岩浆侵入活动与拉拉IOCG矿床热液期成矿作用 |
第10章 成果与认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4)黑龙江东安—汤旺河地区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矿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研究现状 |
1.2.2 成因矿物学研究现状 |
1.2.3 东安-汤旺河地区金矿床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1.5 取得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1.1 下元古界(Pt_1) |
2.1.2 中元古界(Pt_2) |
2.1.3 上元古界(Pt_3) |
2.1.4 古生界(Pz) |
2.1.5 中生界(Mz) |
2.1.6 新生界(Cz) |
2.2 构造 |
2.3 岩浆岩 |
2.3.1 侵入岩 |
2.3.2 火山岩 |
2.4 区域矿产 |
2.5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简史 |
第3章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
3.1 高松山金矿床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1.4 矿体产出特征 |
3.1.5 矿石类型 |
3.1.6 矿石物质组分 |
3.1.7 矿石组构 |
3.1.8 围岩蚀变 |
3.1.9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3.2 东安金矿床 |
3.2.1 地层 |
3.2.2 构造 |
3.2.3 岩浆岩 |
3.2.4 矿体产出特征 |
3.2.5 矿石类型 |
3.2.6 矿石物质组分 |
3.2.7 矿石组构 |
3.2.8 围岩蚀变 |
3.2.9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3.3 团结沟金矿床 |
3.3.1 地层 |
3.3.2 构造 |
3.3.3 岩浆岩 |
3.3.4 矿体产出特征 |
3.3.5 矿石类型 |
3.3.6 矿石物质组分 |
3.3.7 矿石组构 |
3.3.8 围岩蚀变 |
3.3.9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3.4 平顶山金矿床 |
3.4.1 地层 |
3.4.2 构造 |
3.4.3 岩浆岩 |
3.4.4 矿体产出特征 |
3.4.5 矿石类型 |
3.4.6 矿石物质组分 |
3.4.7 矿石组构 |
3.4.8 围岩蚀变 |
3.4.9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3.5 小结 |
第4章 金矿床成因矿物学研究 |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4.2 高松山金矿床 |
4.2.1 石英的标型特征 |
4.2.2 黄铁矿的标型特征 |
4.2.3 小结 |
4.3 东安金矿床 |
4.3.1 石英的标型特征 |
4.3.2 小结 |
4.4 团结沟金矿床 |
4.4.1 石英的标型特征 |
4.4.2 白铁矿的标型特征 |
4.4.3 小结 |
4.5 平顶山金矿床 |
4.5.1 石英的标型特征 |
4.5.2 黄铁矿和毒砂的标型特征 |
4.5.3 小结 |
第5章 找矿标志及指示意义 |
5.1 找矿标志 |
5.1.1 地质学找矿标志 |
5.1.2 成因矿物学找矿标志 |
5.2 指示意义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黑龙江省中东部金矿类型、成矿特征与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依托项目及论文选题 |
1.1.1 依托项目 |
1.1.2 论文选题 |
1.2 地理位置 |
1.2.1 研究区范围 |
1.2.2 自然地理概况 |
1.3 工作程度及存在的问题 |
1.3.1 研究区工作程度 |
1.3.2 研究区存在问题 |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实物工作量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及实物工作量 |
1.5 本次主要研究进展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中-新元古界 |
2.1.2 早古生界 |
2.1.3 晚古生界 |
2.1.4 中生界 |
2.1.5 新生界 |
2.2 区域侵入岩 |
2.2.1 中元古代-古生代 |
2.2.2 中生代 |
2.3 区域火山岩 |
2.3.1 古生代 |
2.3.2 中生代 |
2.3.3 新生代 |
2.4 区域构造 |
2.4.1 褶皱构造 |
2.4.2 断裂构造 |
2.5 区域矿产特征 |
2.6 区域地壳演化 |
2.6.1 中元古代-新元古代结晶基底形成时期 |
2.6.2 早寒武世沉积盖层形成时期 |
2.6.3 晚寒武世-早志留世弧盆系形成时期 |
2.6.4 晚志留世-早三叠世构造发展演化时期 |
2.6.5 中三叠-早白垩世陆缘岩浆弧演化时期 |
2.6.6 晚白垩世-第四纪陆内盆山演化时期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区金矿成因类型和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床成因分类原则及分类 |
3.2 金矿床成因类型及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2.1 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金矿 |
3.2.2 中温热液型 |
3.2.3 浅成热液型 |
3.2.4 斑岩型 |
3.2.5 沉积变质热液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4.1 接触交代/矽卡岩型 |
4.1.1 大安河金矿床 |
4.1.2 老柞山金矿床 |
4.2 中温热液型 |
4.2.1 四山林场金矿床 |
4.3 浅成热液型-斑岩型 |
4.3.1 团结沟金矿床 |
4.3.2 东宁金厂铜金矿床 |
4.4 沉积变质热液型 |
4.4.1 东风山金矿床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成矿时代与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
5.1 成矿时代讨论 |
5.1.1 接触交代热液型/矽卡岩型 |
5.1.2 中温热液型 |
5.1.3 浅成热液型-斑岩型 |
5.1.4 沉积变质热液型 |
5.2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
5.2.1 接触交代热液/矽卡岩型 |
5.2.2 中温热液型金矿床 |
5.2.3 浅成热液型金矿床 |
5.2.4 沉积变质热液型金矿床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金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6.1 大安河金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6.2 老柞山金矿床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6.3 四山林场金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6.4 团结沟金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6.5 金厂铜金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6.6 东风山金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区域成矿规律研究 |
7.1 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 |
7.2 矿床的时间分布规律 |
7.3 成矿系列 |
7.4 成矿区带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及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松辽地块东缘地壳增生与花岗岩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科学问题 |
1.1.1 选题依据与科学问题 |
1.1.2 项目依托 |
1.2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2.1 花岗岩研究进展 |
1.2.1.1 花岗岩成因类型 |
1.2.1.2 花岗岩浆高分异作用 |
1.2.1.3 花岗岩与地壳增生 |
1.2.1.4 花岗岩与大地构造演化 |
1.2.1.5 花岗岩与成矿作用 |
1.2.2 松辽地块研究进展 |
1.2.2.1 地壳增生 |
1.2.2.2 微地块基底 |
1.2.2.3 微地块来源 |
1.2.2.4 构造演化 |
1.2.2.5 花岗岩成因与成矿 |
1.2.3 微地块东缘研究进展 |
1.2.3.1 花岗岩成因和演化 |
1.2.3.2 构造演化 |
1.2.3.3 成矿作用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4 实验分析方法 |
1.3.4.1 全岩主、微量和稀土元素 |
1.3.4.2 锆石U-Pb定年 |
1.3.4.3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
1.4 完成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前寒武系 |
2.1.2 古生界 |
2.1.3 中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3 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第3章 松辽地块东缘花岗岩成因与演化 |
3.1 花岗岩岩相学 |
3.2 花岗岩锆石定年与Hf同位素组成 |
3.2.1 花岗岩锆石定年结果 |
3.2.2 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组成 |
3.3 花岗岩区域时空分布 |
3.4 花岗岩成因类型 |
3.5 花岗岩成因演化 |
3.5.1 花岗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3.5.2 花岗岩成因演化 |
3.5.3 岩浆混合作用 |
3.6 小结 |
第4章 松辽地块东缘地壳增生 |
4.1 松辽地块东缘地壳增生 |
4.1.1 锆石Hf同位素原理 |
4.1.2 微地块东缘地壳增生 |
4.1.3 东缘与中西部的增生对比 |
4.2 地壳增生机制 |
4.3 松辽地块来源 |
4.3.1 松辽地块年代学特征 |
4.3.2 松辽地块毗邻陆块年代学特征 |
4.3.2.1 西伯利亚克拉通年代学特征 |
4.3.2.2 华北克拉通年代学特征 |
4.3.2.3 塔里木克拉通年代学特征 |
4.3.2.4 东北地区微地块 |
4.3.3 松辽地块来源 |
4.4 小结 |
第5章 松辽地块东缘构造演化 |
5.1 微地块东缘构造演化 |
5.1.1 元古宙时期 |
5.1.2 古生代时期 |
5.1.3 中生代时期 |
5.2 微地块西缘和南缘构造演化 |
5.2.1 微地块西缘构造演化 |
5.2.2 微地块南缘构造演化 |
5.3 小结 |
第6章 松辽地块东缘成矿作用 |
6.1 矿床时空分布及成因类型 |
6.2 典型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 |
6.2.1 早三叠世矿床 |
6.2.1.1 矿床地质特征 |
6.2.1.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6.2.2 晚三叠-早侏罗世矿床 |
6.2.2.1 矿床地质特征 |
6.2.2.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6.2.3 中侏罗世矿床 |
6.2.3.1 矿床地质特征 |
6.2.3.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6.2.4 早白垩世矿床 |
6.2.4.1 矿床地质特征 |
6.2.4.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6.3 成矿与非成矿花岗岩特征对比 |
6.4 成矿动力学机制 |
6.5 矿床保存与找矿方向 |
6.6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铌—铁矿床的成矿时代及成因探析——兼论P—T之交生物群灭绝事件和“阿蒙兴造山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采集 |
2 年代学分析 |
3 成矿模式 |
3.1 动力源 |
3.2 岩浆源 |
3.3 成矿物质源 |
3.4 碰撞后花岗岩的定位 |
3.5 成矿作用 |
4 关于新成矿模式的几个关键要素 |
4.1 成矿年龄 |
4.2 成矿母岩 |
4.3 成矿机制 |
4.3.1 稀土—铌—钍矿 |
4.3.2 铁矿 |
4.3.3 脉状铌—稀土矿 |
5 两个相关的重大问题 |
5.1 P—T之交生物群灭绝事件的原因 |
5.2“阿蒙兴造山运动”术语的建议 |
6 结论 |
(8)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成矿带金矿床成矿流体与侵入岩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选题依据: |
2、研究意义: |
(二) 金矿带研究程度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完成的工作量 |
二、区域地质背景 |
(一)地层 |
1、古生界(Pz) |
2、中生界(Mz) |
3、新生界(Cz) |
(二)构造 |
(三)岩浆活动 |
1、侵入岩 |
2、喷出岩 |
(四)变质作用: |
(五)矿产特征 |
三、典型矿床研究 |
(一)双泉金矿 |
1、矿区地质特征 |
2、矿床地质特征 |
3、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年代学特征 |
(二)库布苏金矿 |
1、矿区地质特征 |
2、矿床地质特征 |
3、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年代学特征 |
四、侵入岩岩石学特征与成矿流体研究 |
(一)侵入岩岩石学特征 |
1、侵入岩的分布特征 |
2、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及岩相学特征 |
3、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侵入岩年代学特征 |
(二)成矿流体特征研究 |
1、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 |
2、稳定同位素特征研究 |
五、侵入岩与金矿成矿流体的关系探讨 |
(一)侵入岩与金矿床时空分布关系 |
(二)侵入岩与金成矿物质来源的关系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 |
致谢 |
(9)新疆北部卡拉麦里地区石炭纪花岗质岩浆活动与金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 |
1.2.2 卡拉麦里地区花岗岩及金成矿作用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自然地理与大地构造位置 |
2.2 地层与构造古地理演化 |
2.2.1 地层分区与岩性建造 |
2.2.2 沉积环境与构造古地理演化 |
2.3 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及变形特征 |
2.3.1 区域构造格架及类型 |
2.3.2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阶段 |
2.3.3 区域主要构造变形期次及特征 |
2.4 区域岩浆岩的分布规律及岩浆演化序列 |
2.4.1 分布规律 |
2.4.2 岩浆演化序列 |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5.1 地层和侵入岩的金、铜背景 |
2.5.2 卡拉麦里地区异常分布特征 |
2.6 区域主要金属矿床类型 |
2.6.1 金矿床类型 |
2.6.2 铜矿床类型 |
2.6.3 锡、铬矿床类型 |
3 卡拉麦里地区石炭纪花岗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 |
3.1 石炭纪花岗岩的类型及分布 |
3.2 早石炭世低钾系列(钙碱性)花岗岩 |
3.2.1 岩石学 |
3.2.2 岩石化学 |
3.2.3 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3.2.4 同位素地球化学 |
3.3 早石炭世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 |
3.3.1 岩石学 |
3.3.2 岩石化学 |
3.3.3 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3.3.4 同位素地球化学 |
3.4 晚石炭世富碱花岗岩 |
3.4.1 岩石学 |
3.4.2 岩石化学及元素地球化学 |
3.4.3 同位素地球化学 |
4 卡拉麦里地区主要金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 |
4.1 南明水金矿床 |
4.1.1 矿区地质 |
4.1.2 矿体及矿石特征 |
4.1.3 围岩蚀变及矿化阶段 |
4.1.4 矿床地球化学 |
4.2 金水泉金矿床 |
4.2.1 矿区地质 |
4.2.2 矿体及矿石特征 |
4.2.3 围岩蚀变及矿化阶段 |
4.2.4 矿床地球化学 |
4.3 双泉金矿床 |
4.3.1 矿区地质 |
4.3.2 矿体与矿石特征 |
4.3.3 围岩蚀变及矿化阶段 |
4.4 黄羊山西金矿床 |
4.4.1 矿区地质 |
4.4.2 矿体及矿石特征 |
4.4.3 围岩蚀变及矿化阶段 |
4.4.4 矿床地球化学 |
5 与石炭纪花岗岩浆活动有关的金成矿作用 |
5.1 石炭纪花岗岩浆活动与金成矿的关系 |
5.1.1 成岩与成矿的时空关系 |
5.1.2 成岩与成矿的源区性质 |
5.1.3 成岩、成矿的构造环境 |
5.2 与石炭纪花岗岩浆活动有关的金成矿作用 |
5.2.1 早、晚石炭世成矿作用的类型及特征 |
5.2.2 成矿流体运移、沉淀机制 |
5.2.3 金成矿动力学背景与过程分析 |
6 成矿预测与找矿靶区的圈定 |
6.1 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
6.1.1 早石炭世低钾系列花岗岩有关的金成矿 |
6.1.2 与晚石炭世富碱花岗岩有关的金成矿 |
6.2 找矿靶区的圈定 |
6.2.1 找矿靶区圈定依据和方法 |
6.2.2 找矿靶区的圈定 |
6.3 找矿靶区的查证 |
6.3.1 清水北东 |
6.3.2 红柳沟北 |
7 结论 |
7.1 主要认识及成果 |
7.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黑龙江新立金矿床片麻状花岗岩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分析方法 |
2.1 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 |
2.2 锆石U-Pb定年 |
3 结果分析 |
3.1 主量元素 |
3.2 微量元素 |
3.3 锆石U-Pb定年 |
4 讨论 |
4.1 岩浆成因类型 |
4.2 成岩成矿时代 |
4.3 成岩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
5 结语 |
四、平顶山金矿床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天山地区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岩浆-成矿作用[D]. 王琦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2]云南东川铜矿床成矿流体与成因研究[D]. 蒋策鸿.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3]扬子地块西南缘拉拉IOCG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D]. 黄从俊. 成都理工大学, 2019
- [4]黑龙江东安—汤旺河地区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矿物学研究[D]. 耿会青.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5]黑龙江省中东部金矿类型、成矿特征与成矿规律[D]. 吴猛. 吉林大学, 2018(12)
- [6]松辽地块东缘地壳增生与花岗岩成矿作用研究[D]. 陈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
- [7]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铌—铁矿床的成矿时代及成因探析——兼论P—T之交生物群灭绝事件和“阿蒙兴造山运动”[J]. 汪相. 地质论评, 2018(02)
- [8]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成矿带金矿床成矿流体与侵入岩的关系[D]. 关传硕. 新疆大学, 2017(11)
- [9]新疆北部卡拉麦里地区石炭纪花岗质岩浆活动与金成矿作用[D]. 聂晓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5)
- [10]黑龙江新立金矿床片麻状花岗岩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 张琳,杨言辰,韩世炯,薄军委,王凤博,聂世嘉.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