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亡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个人缴费应一次退回(论文文献综述)
陈雪梅[1](2021)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断保”问题研究 ——以J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对养老保险体系而言,“可持续”意味着维护代际公平、国家长治久安以及人民的世代福祉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养老保险体系的关键一环,“断保”问题是影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能否“可持续”发展的輗軏之因。笔者所在J地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断保”问题较为突出,本文主要采用访谈法对J地“断保”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为公共部门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供些许理论借鉴和实证资料。本文共有五个章节的内容,分别是导论、概念与理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断保”现状与不利影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断保”问题的原因探究、应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断保”问题的对策。论文主体从宏观角度介绍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断保”的现状,从微观角度阐述了 J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断保”问题的具体表现。J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断保”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参而不缴和中断缴费,企业职工与灵活就业人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断保”,情况非常严峻;笔者选取J地24位参保者进行了深度访谈,人员构成包括企业法人、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负责人、个体工商户雇工、灵活就业人员,以及社保经办机构的公职人员,访谈内容涉及被访谈者对社会保险的了解程度、本人参保状态、参保意向和缴费积极性、“断保”的主客观原因、家庭抚养情况和经济状况对参保缴费的影响、对用工环境和劳动关系的评价、对社保经办机构的评价、对养老保险制度和政策的评价、今后的养老待遇预期等;通过对访谈资料的解读与分析,总结了导致养老保险“断保”问题的三大原因,分别是养老保险制度有待完善与改进、外部参保环境与条件的制约、参保者个人的主观原因;针对上述问题,依托社会保障相关理论,借鉴国外有关经验,笔者提出了解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断保”问题的治理建议,从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参保环境和参保者个人三个角度,为应对“断保”、促进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参考。
赵志浩[2](2021)在《家庭视角下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完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应对社会风险的主要制度,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内容的设置主要针对社会成员个人,极少涉及家庭,对社会成员所在家庭的支持力度十分有限。且在当前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通过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从而增强社会成员的家庭应对各类社会风险的能力具有现实意义。本论文通过价值分析、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家庭视角下的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并借鉴了德国社会保险制度中体现了家庭视角的相关规定,最后提出了在家庭视角下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相应建议,使其更好地保护社会成员的家庭,防范家庭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而更好地支持家庭的稳定发展。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家庭视角下的社会保险制度概述。此部分对社会保险制度的概念及特征、价值及功能、历史沿革等基本理论进行了阐述,界定了社会保险制度中的家庭与家庭风险,并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险制度应该更加关注家庭中端风险,在防范家庭支出性风险、支持家庭的可持续发展上有所作为。第二部分为当前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此部分梳理了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中体现家庭视角的规定,总结了在家庭视角下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当前我国社会保险立法理念缺乏家庭视角;当前社会保险子法位阶较低,法律体系不够健全;保障对象范围较窄,较少关注家庭其他成员;保障标准有待调整,未考虑参保人家庭因素;保障内容不够全面,不能完全规避家庭风险。第三部分为家庭视角下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经验与启示。此部分介绍了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中体现了家庭视角的内容,并归纳了对我国的一些启示。第四部分为家庭视角下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此部分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些建议。我国应树立关注家庭的社会保险立法理念,体现家庭生育支持政策、保障家庭整体和谐稳定、支持家庭更进一步发展。我国应当在《社会保险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社会保险子法的立法层级,同时应制定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法律法规。要基于家庭视角完善参保和缴费制度,扩大各类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同时建立针对部分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医疗保险的家庭连带参保制度。另外,可根据家庭的育儿情况,对社会保险参保主体制定相应的缴费优惠等措施。我国应当基于家庭视角完善待遇给付制度,可将基本养老保险中的遗属抚恤金调整为供养亲属抚恤金,制定与家庭收入挂钩的医保起付线,适度提高困难家庭工伤保险的伤亡给付标准,在失业保险中设置家庭差别化给付制度,合理扩大生育保险的待遇给付内容。
珊丹[3](2020)在《通辽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关系一个国家能否和谐稳定发展,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通辽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历史与实践,能够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政策和要求,结合地方实际,积极推进,在改革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然存在改革的法律制度体系和配套文件缺失、各部门之间衔接不够顺畅、养老保险与职业年金转移接续无法实现、经办机构压力巨大、不同群体间养老金差距持续拉大的困境,同时改革的初期让地方财政压力增大,改革尚未全面覆盖等不足,需要采取有效、更具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推进改革。文章认为,建立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体系、健全制度体系是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前提,进一步完善多部门协作机制、规范转移接续经办规程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保障,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打消不同群体间对养老金差距的顾虑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群众基础,同时要统筹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夏滢[4](2020)在《G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监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贯坚持社会政策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与改善民生的根本性制度,关系着人民幸福与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期盼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这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养老保险待遇发放的主要来源,能否足额发放,直接关系着参保人员年老退休后的基本生活质量。随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规模不断扩大,基金的安全完整愈发重要。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缴费、个人缴费以及政府补贴等组成,属于准公共产品。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不清楚参保对象实际情况,用人单位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或者实际缴费数额不足的问题长期存在;参保对象对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一知半解,故意或因过失少缴、不缴社会统筹费用而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等“免费搭车”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都会导致基金流失,影响基金安全。近年来不时有新闻媒体曝光关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贪污腐败问题。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归根究底还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工作不够完善。完善基金监管,关系着九亿多参保人的切身利益,必须高度重视。解决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问题才能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完整。这对于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G市基本养老保险普及率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扩面征缴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积累的增多,给基金监管带来新的挑战。目前,G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会增加基金的安全风险,影响基金的安全完整。本文从G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业务监管流程入手,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研究,阐述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现状,指出存在基金收支监管不力问题,并用鱼骨图分析法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从政策、机制、工作方法等方面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为促进G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降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风险、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安全完整作出一定的贡献。
李伟[5](2020)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研究 ——以济宁市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愈发严重,建立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障体系已成为民生之重,作为为人们老年生活抵御风险的基本养老保险也日益受到重视。而市场经济发展迅猛,城镇化水平提升,使得劳动力流动速度日益加快,如何使频繁流动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顺利衔接,保障他们老年后的退休待遇,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在梳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相关文献资料及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济宁市为研究范围,基于生命周期假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社会流动理论,从跨区域和跨制度两方面来论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衔接。通过对济宁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现状的调查研究,找到了存在问题,即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业务繁重,经办压力大;各地对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政策理解不一致;各地社保经办机构之间沟通不畅;养老保险转移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困难和转移后可能会导致养老金待遇水平出现差异。引起目前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不合理;城镇职工对转移业务认识不足、经办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不高;养老保险补缴政策制约转移接续。通过对各类原因进行归纳分析,提出相对应的解决路径,完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制度、推进配套制度建设;协调区域纠纷、减少转移阻力;提高社保经办机构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宣传教育、规范企业行为;完善养老保险金计算方法来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难题。这些对策建议的提出,希望能为社保转移经办工作提供帮助、解决难题,实现跨、区域、跨制度城镇职工的社保关系顺畅衔接,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流动城镇职工的合法权益。
郑秉文,周晓波,谭洪荣[6](2018)在《坚持统账结合与扩大个人账户:养老保险改革的十字路口》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十字路口。文章认为,在现阶段国情之下,成功深化基本养老保险改革,必须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要求,在坚持"统账结合"制度模式的前提下,实行"名义账户"制,并对制度进行结构性改革,这是激励参保人缴费、确保制度财务可持续性、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的必然选择。文章分析了扩大个人账户的3个好处及5个优势后,认为无论从契合"确保参保人权益"目标的微观角度看,还是从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宏观角度看,扩大个人账户都应是养老金制度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文章还对一些学者主张缩小甚至完全取消个人账户的观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所持的3个主要理由存在局限性,不能据此否定扩大个人账户的必要性。
胡方萌[7](2018)在《农村土地的保障性功能及其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对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讨论增加,土地的保障性功能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关联及相互影响也成为热门话题。本文意在探讨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二者呈现何种关系,以及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土地保障的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并且根据当前两种保障的特点以及实际保障能力,从农民的职业特点和保障需求出发,探索“双支柱”型农民保障体系的政策方向。文章把土地保障的功能分为收入保障和就业保障,认为“种地农民”通过劳动获得土地产出并直接获取收益的过程是土地的收入保障功能;“离地农民”凭借承包权来应对非农务工中可能出现的失业风险的过程是土地的就业保障功能。传统意义的土地保障主要是指土地能为农民提供的生存性收入保障,以土地的生产职能为基础,但这种保障能力受到土地的资源属性、农业风险以及农产品市场特征等条件的限制,因此整体保障能力有限。土地的就业保障功能是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出现的,当进城农民工无法获得稳定的非农就业和完善的社会保障时,会通过返乡务农的形式实现再就业。因此土地的就业保障功能对防控农民工失业和稳定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农民工返乡务农后,会再次面临土地收入性保障不足,因而还会通过一些临时性的务工来增加收入。因此,土地保障的两种功能在劳动力城乡流动的过程中呈现出低水平循环。为了打破这种低水平循环,一方面需要继续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及社会保障政策,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将土地收入保障通过积累和转化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对“土地保障”与“社会保障”共存的不同历史阶段回顾发现,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不同时期,土地保障的实现形式和内容也在发生变化,并一直发挥着对社会保障的补充作用。土地保障与社会保障在功能上存在重叠性、在保障对象上存在异质性,这两个特点构成了人们经常将二者混淆的主要原因。为了弥补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体系作为农民社会保障“第一支柱”的不足,结合国外经验与我国农民的自身特点,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回归“农民”概念的职业属性,建立农民老年年金制度,从而发挥农民养老保障的“第二支柱”作用。农民老年年金制度的特点在于以国家充当农民的“雇主”身份,国家财政补贴与土地的生产收入共同作为筹资主体,并且根据不同的农民类型设定不同的缴费标推,最终使农民获得不同水平的养老金。农民老年年金制度是对农民退休制度的探索,不仅能够有效补充农民的养老保障,还能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支宝珠[8](2016)在《新疆油田公司企业年金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企业年金是我国确立多支柱养老体系的第二支柱,在于其对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延深和完善作用,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新疆油田公司企业年金计划为例,立足新疆油田实际情况,深入分析新疆油田现行企业年金方案和企业年金业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希望通过提升企业年金管理效率促进人力资源管理要素与单位生产经营要素结合更加紧密,为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做出应有贡献。在对我国企业年金及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进行了介绍和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对新疆油田企业年金运行方案中:企业和个人建立企业年金条件;企业和个人缴费;年金分配;企业年金支付;企业年金账户转移;存量年金处理方案。企业年金业务管理中:业务不及时;基础资料存在延迟和存档不规范现象;频繁出现支付失败现象;业务人员更换频繁、工作衔接不流畅;业务人员政策掌握不扎实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应解决方案。企业年金是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竞争力和凝聚力有重要意义,并提出本文研究局限性及后续研究方向。希望能通过此次实践,为新疆油田今后的企业年金运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之所在。
谭亮星[9](2017)在《养老保险跨统筹转移接续研究 ——以昆明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文中提出养老保险制度承载着广大劳动者对幸福养老生活的希望,参保群众对养老保险的期待也越来越高。随着制度的不断演化,也显现出一些问题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特别是养老保险跨统筹转接困难影响着参保群众的养老权益。《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实施是中国破解转接难题迈出的关键性一步,使养老保险接续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之后一系列新政的陆续施行旨在使转移接续的渠道更加通畅。本文研究的重点由以下两方面组成:一是整理分析国内外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现状,研究政府及个人各自应承担的养老责任,从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角度进行理论研究;二是以昆明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跨统筹转移接续的现状为研究视角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养老保险接续的有关业务统计数据,从经办人员的角度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将现行的各种养老保险接续制度一同联系起来,并借此清晰地展现出当前补丁式养老保险接续政策的实施现状,对未来中国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制度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探析养老保险接续的影响因素并借鉴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出建立符合中国当前现状的养老保险三支柱体系,从昆明市经办机构的角度提出当前可实际践行的措施,包括倡导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定期组织人员培训、打造标准化的综合柜员制模式以及多举措宣传养老保险政策等,以期彻底化解养老保险跨统筹转移难的困境,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和谐发展,使中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更加健全、更加公平。
王晓东[10](2013)在《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战略与路径》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急速推进,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状态下的非对称性养老保险制度安排不仅与“城乡统筹”的时代要求不相适应,而且还与“公平、普惠、共享”的社会保障目标严重背离,制度发展已陷入“新老问题交织、内外矛盾重重”的交困境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协调发展已刻不容缓。基于此,本文从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时空境遇入手,参照国外经验并结合本土实践,就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的制度模式和推进步骤展开了深入研究。本文的写作架构共设7章,按以下逻辑依次展开: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了此项选题的背景、缘由和研究意义,整理并评述了国内外关于此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勾勒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整体框架以及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等,并提出本文的基本观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势在必行,但制度设计和统筹进程不能脱离特定的时空环境而盲目推进,合理的战略选择和有序的实施路径将加速制度统筹目标的实现。在第二章中,界定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核心概念,并从系统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平效率理论和社会时空观等理论角度说明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需要以整体的视角、发展的眼光和系统的思维,由政府主导设计公平与效率兼顾的统筹制度模式,实现统筹制度在时间上的有序推进和空间上的合理布局,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第三章和第四章为经验研究,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对我国城乡二元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史和运行现状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并阐释了不同时期下制度发展的时空特征、政策理念嬗变以及建设轨迹,揭示出我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非均衡发展的历史原因,进一步厘清了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发展的内部障碍与外部制约,只有对制度发展所处的时空境遇做全面客观的研判,对阻碍城乡统筹的制度本身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剖析,设计出来的制度统筹方案和推进步骤才能更具合理性和可行性。当然,西方发达国家养老保险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模式和政策实践过程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有着重要的经验启示和借鉴意义,因此,在第五章中选取与我国养老保险发展有着相似宏观境遇的日本和欧盟做横向比较,从日本“全民皆年金”制度建立的时机选择和欧盟养老保险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整合两方面来启示我国:在推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制度内外的阻碍因素和制约条件,采取分布推进、区域协调的整合战略,合理设计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的制度模式和时空演进步骤。第六章和第七章为本文的关键章节,是对前述问题的总体性回应。第六章主要从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论证了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的必要性和已具备的条件,认为我国已经整体进入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发展的推进期,需要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合理定位制度统筹的战略目标和推进策略,并在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的原则、主导逻辑、目标分段定位、改革顶层设计和重点突破等方面来探讨如何从时间、空间和制度三维一体来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方案和步骤。在第七章中,进一步细化了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的实施路径问题,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合理设定统筹时机和有序规划推进布局。第一,在制度统筹的推进时间上要实行动态渐进、分段到位的推进策略。统筹进程既要遵循国外发达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推进的一般规律,又要与二元户籍制度、土地产权制度、财政体制等相关经济社会制度改革相容共进、协调配合和互为保障,同时还需要设定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分三步渐进统筹的实施步骤,先易后难、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地推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体系整合”、“统筹并轨”和“待遇均等”,分阶段、分区域、分步骤地完成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城乡分立——城乡整合——城乡衔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过渡。第二,在制度统筹的推进空间上要实行分区统筹、层层递进的推进策略。我国各省份工业化进程的巨大落差和各区域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基础的参差不齐,决定了制度统筹进程不可能实现各地的等量齐观和同步共进,需要分区、分层、分段依次推进,而且根据我国的国家制度和现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层次都正在努力实现省级统筹的现实,制度统筹推进的空间节点应定位在省级行政区划层面才有利于统筹空间效率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和人口等8项指标进行聚类分析,把我国31个省份分为三大养老保险区域,先在省级单位内部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发展,再在“同质性”较强的省份间逐步推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区域性统筹,最后达到全国性统筹。
二、工亡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个人缴费应一次退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亡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个人缴费应一次退回(论文提纲范文)
(1)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断保”问题研究 ——以J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实证研究法 |
1.3.2 比较研究法 |
1.4 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框架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
2.1.2 “断保”概念界定 |
2.1.3 可持续性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理性人假设与公平理论 |
2.2.3 社会保障的理论流派 |
第3章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断保”的现状与不利影响 |
3.1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断保”现状 |
3.1.1 全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断保”现状 |
3.1.2 J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断保”现状 |
3.2 J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断保”问题的具体表现 |
3.2.1 参而不缴式“断保” |
3.2.2 企业职工“断保” |
3.2.3 灵活就业人员“断保” |
3.3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断保”的不利影响 |
3.3.1 “断保”对参保者个人权益的损害 |
3.3.2 “断保”对基金运转产生的风险 |
3.3.3 “断保”造成的公共信任危机 |
3.4 J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断保”的访谈情况 |
第4章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断保”问题的原因探究 |
4.1 养老保险制度有待完善与改进 |
4.1.1 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与缴费比例的原因 |
4.1.2 个人账户记账比例与记账利率的争议 |
4.1.3 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未真正落地 |
4.1.4 养老金计发模型与待遇调整机制的原因 |
4.2 养老保险外部环境与条件的制约 |
4.2.1 企业经营者的利益追求与法律意识失衡 |
4.2.2 社保经办机构与保费征缴主体的掣肘 |
4.2.3 考核机制与社保政策的负激励作用 |
4.3 养老保险参保者个人的主观因素 |
4.3.1 参保者缴费能力有限 |
4.3.2 养老保险期望值与实际值的落差 |
4.3.3 参保者的政策认知误区 |
第5章 应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断保”问题的对策 |
5.1 提高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性 |
5.1.1 降低缴费水平与延长缴费年限 |
5.1.2 推进个人账户向名义账户过渡 |
5.1.3 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落地见效 |
5.1.4 改进养老金计发与待遇调整机制 |
5.2 改善养老保险参保环境 |
5.2.1 强化社会保险执法监督 |
5.2.2 适当倾斜对企业的政策扶持 |
5.2.3 加强社保管理机构职能转变 |
5.3 建立对参保者个人的激励机制 |
5.3.1 提升参保者缴费能力 |
5.3.2 扩大保险缴费补贴政策的覆盖面 |
5.3.3 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
结论与不足 |
结论 |
不足 |
附录 |
访谈提纲 |
访谈记录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家庭视角下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
一、家庭视角下的社会保险制度概述 |
(一)社会保险制度相关理论 |
1.社会保险制度的概念及特征 |
2.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及发展 |
3.社会保险制度的价值及功能 |
(二)社会保险制度中的家庭与家庭风险 |
1.当代家庭的结构及功能 |
2.家庭风险的概念及类型 |
(三)以社会保险制度支持家庭之分析 |
1.应对家庭风险的法律选择 |
2.以社会保险制度支持家庭的重要性 |
3.以社会保险制度支持家庭的可行性 |
二、当前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 |
(一)当前社会保险制度中体现家庭视角的规定 |
1.基本养老保险中的相关规定 |
2.基本医疗保险中的相关规定 |
3.工伤保险中的相关规定 |
4.失业保险中的相关规定 |
5.生育保险中的相关规定 |
(二)家庭视角下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 |
1.低生育率与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
2.工伤风险及失业风险有增大趋势 |
(三)家庭视角下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
1.社会保险立法理念缺乏家庭视角 |
2.社会保险子法位阶较低,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
3.保障对象范围较窄,较少关注家庭其他成员 |
4.保障标准有待调整,未考虑参保人家庭因素 |
5.保障内容不够全面,不能完全规避家庭风险 |
三、家庭视角下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
(一)德国社会保险制度概况 |
1.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实施背景 |
2.德国社会保险法律体系介绍 |
3.德国社会法院体制及其优势 |
(二)德国社会保险制度中体现家庭视角的内容 |
1.法定养老保险对家庭养育子女作补偿性规定 |
2.法定养老保险设置鳏寡养老金与孤儿养育金 |
3.法定失业保险设置家庭差别化待遇给付制度 |
4.法定医疗保险设置家庭零付费连带参保制度 |
5.儿童病假津贴及领取父母津贴的免缴费制度 |
6.法定工伤保险中体现家庭视角的补助金制度 |
(三)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启示 |
1.法律化和法典化是社会保险立法的目标 |
2.保险内容上应当考虑家庭养育子女因素 |
3.保障对象范围应进行家庭内部成员延伸 |
4.以家庭为纽带的社会保险内部良性联动 |
5.可建立基于家庭评估的差别化待遇制度 |
6.推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提高给付标准 |
四、家庭视角下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 |
(一)树立关注家庭的社会保险立法理念 |
1.社会保险立法应体现家庭生育支持政策 |
2.社会保险立法应保障家庭整体和谐稳定 |
3.社会保险立法应支持家庭更进一步发展 |
(二)健全我国社会保险法律基本框架 |
1.确立符合国情的社会保险立法模式 |
2.提高我国社会保险子法的立法层级 |
3.制定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法律法规 |
(三)基于家庭视角完善参保和缴费制度 |
1.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参保对象的范围 |
2.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家庭连带参保制度 |
3.社会保险费用征缴考虑家庭育儿因素 |
(四)基于家庭视角完善待遇给付制度 |
1.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中的抚恤金制度 |
2.制定与家庭收入挂钩的医保起付线 |
3.完善工伤保险的伤亡待遇给付制度 |
4.失业保险设置家庭差别化给付制度 |
5.合理扩大生育保险的待遇给付内容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通辽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机关事业单位 |
二、养老保险制度 |
三、“新人”、“中人”、“老人” |
四、“准备期” |
五、养老保险双轨制 |
第二节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理论基础 |
一、公平理论 |
二、国家干预理论 |
第二章 国内外养老保险改革情况概述 |
第一节 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改革 |
一、日本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历程 |
二、德国公职人员养老保险改革历程 |
三、对我们启示 |
第二节 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
一、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 |
二、“双轨制”的破除势在必行 |
第三章 通辽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践经验、成果 |
第一节 通辽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背景 |
第二节 通辽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展情况 |
一、通辽市机关事业单位基本情况 |
二、改革的实施情况 |
第三节 通辽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成效 |
一、破除了“双轨制”,养老金实现社会化发放 |
二、扩大了参保单位、参保人员的覆盖范围 |
三、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基金收入和支出走上正轨 |
第四章 通辽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困境 |
第一节 改革的法律制度体系缺失 |
第二节 改革的配套文件缺失 |
第三节 各部门之间衔接不够顺畅 |
第四节 养老保险、职业年金转移接续无法实现 |
第五节 经办机构压力巨大 |
第六节 不同群体间养老金差距持续拉大 |
第七节 改革的初期让财政压力增大 |
第五章 通辽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困境的对策 |
第一节 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体系 |
第二节 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
第三节 尽早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 |
第四节 制定转移接续经办规程 |
第五节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
第六节 打消不同群体间对养老金差距的顾虑 |
一、打消城镇企业退休人员的顾虑 |
二、打消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顾虑 |
三、打消改革后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顾虑 |
第七节 缓解财政压力 |
一、全力推进改革,缓解财政压力 |
二、年金记账方式,灵活多变 |
三、节省开支,增加收入渠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G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与思路 |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
2.1.2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监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治理理论 |
第3章 G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监管实践 |
3.1 G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简介 |
3.1.1 G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制度源起 |
3.1.2 G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业务现状 |
3.2 G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监管现状 |
3.2.1 G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监管制度体系 |
3.2.2 G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监管现状 |
3.2.3 G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监管现状 |
第4章 G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G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监管存在的问题 |
4.1.1 独立的基金监督主体缺失 |
4.1.2 政策执行存在偏差 |
4.1.3 业务复核缺位 |
4.1.4 岗位职责混淆 |
4.1.5 监管方式落后 |
4.2 G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监管问题形成的原因 |
4.2.1 各相关主体基金收支监管意识淡薄 |
4.2.2 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体系复杂 |
4.2.3 缺乏科学的人事管理机制 |
4.2.4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
4.2.5 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 |
第5章 优化G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监管的对策 |
5.1 提高基金收支监管重视程度,设立独立基金监督部门 |
5.1.1 提高领导干部重视程度,设立独立监督机构 |
5.1.2 提高工作人员重视程度,组建独立监管队伍 |
5.1.3 提高社会群众重视程度,筹建社会监督机构 |
5.2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体系,加强政策宣传解读 |
5.2.1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业务政策 |
5.2.2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监管政策 |
5.3 健全人事管理机制,建设高素质基监管队伍 |
5.3.1 公开招聘专业人才 |
5.3.2 内部选拔优秀人才 |
5.3.3 健全绩效激励机制 |
5.3.4 注重道德与法纪培养 |
5.4 规范内部审核制度,健全岗位轮换机制 |
5.4.1 规范内部审核制度 |
5.4.2 健全岗位轮换机制 |
5.5 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创新工作方法 |
5.5.1 完善政府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 |
5.5.2 加快系统内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
5.5.3 完善基金收支信息共享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访谈提纲 |
致谢 |
(5)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研究 ——以济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城镇职工 |
2.1.2 基本养老保险 |
2.1.3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
2.2 理论基础 |
2.2.1 生命周期假说 |
2.2.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
2.2.3 社会流动理论 |
第3章 济宁市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现状 |
3.1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内容 |
3.1.1 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政策规定 |
3.1.2 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内容 |
3.2 济宁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现状 |
3.2.1 养老保险参保和转移接续人数稳定上升 |
3.2.2 网点分布相对均匀合理 |
3.2.3 推行线上办理养老保险转移业务 |
第4章 济宁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济宁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卷调查 |
4.1.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4.1.2 调查对象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政策了解情况 |
4.1.3 调查对象在转移接续中遇到的问题 |
4.2 济宁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存在的问题 |
4.2.1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业务繁重,经办压力大 |
4.2.2 各地对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政策理解不一致 |
4.2.3 与其他社保经办机构之间沟通不畅 |
4.2.4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政策在现实操作中存在困难 |
4.2.5 转移后可能导致养老金待遇水平出现差距 |
4.3 济宁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制度设计不合理,管理环境相对封闭 |
4.3.2 城镇职工对转移业务认识不足,经办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
4.3.3 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不高,各地采用属地管理模式 |
4.3.4 养老保险补缴制约转移接续 |
第5章 解决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制度,推进配套制度建设 |
5.1.1 推进并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制度建设 |
5.1.2 推进养老保险转移配套制度建设 |
5.2 协调地区纠纷,减少转移阻力 |
5.2.1 科学合理的逐步实现全国统筹 |
5.2.2 加大中央财政支出力度,建立转移接续储备调剂基金 |
5.2.3 成立中央层面的转移协调部门 |
5.3 提高社保经办机构管理服务水平 |
5.3.1 加强社保经办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经办水平 |
5.3.2 推进社保经办机构信息化建设,推行“一卡通”模式 |
5.3.3 规范社保经办机构内部管理,推行标准化服务 |
5.4 加强对职工的宣传教育,规范企业行为 |
5.4.1 丰富宣传方式,增强职工维权意识 |
5.4.2 规范企业行为,严格做好补缴工作 |
5.5 分段计算,完善养老金待遇计算方法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坚持统账结合与扩大个人账户:养老保险改革的十字路口(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持统账结合:深化养老保险改革的前提 |
(一) 关于个人账户存废的争论 |
(二) 《决定》坚持“统账结合”的主要原因 |
1. 个人账户没能做实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相关各方均没有积极性。 |
2. 取消个人账户意味着取消了养老保险实行“多缴多得”的制度功能。 |
3. 公共养老金制度中引入个人账户已是一个趋势。 |
二、扩大个人账户:契合“确保参保人权益”的必然选择 |
(一) 扩大个人账户可让参保人吃上“定心丸” |
(二) 扩大个人账户可增强参保人“获得感” |
(三) 扩大个人账户有助于稳定参保人养老金替代率 |
三、扩大个人账户:贯彻“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
(一) 扩大个人账户有助于实现制度的长期财务平衡 |
(二) 扩大个人账户有助于缓解公共财政负担 |
(三) 扩大个人账户有助于优化人力资源市场配置 |
(四) 扩大个人账户有助于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五) 扩大个人账户有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
四、反对扩大个人账户:认识角度存在局限性 |
(7)农村土地的保障性功能及其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理论工具 |
第二章 国内研究综述及国外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
2.1 国内研究综述 |
2.1.1 土地的保障性功能 |
2.1.2 土地制度与社会保障的关联研究 |
2.1.3 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转化的路径 |
2.1.4 小结与研究展望 |
2.2 发达国家相关制度建设经验 |
2.2.1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
2.2.2 国外农村社会保障模式 |
第三章 土地的收入保障功能及其弱化趋势 |
3.1 土地收入保障功能实现的核心要素 |
3.1.1 农业生产劳动 |
3.1.2 稳定的土地收益权 |
3.2 土地收入保障功能的主要限制因素 |
3.2.1 土地的资源属性限制 |
3.2.2 农业产业的的弱质性 |
3.2.3 农产品的准公共性 |
3.3 提高土地收入保障的资源调适 |
3.3.1 自发性土地流转与兼业农民的形成 |
3.3.2 职业农民的土地需求及有偿流转负担 |
3.4 本章小结及讨论 |
3.4.1 兼业农民长期存在的趋势及其收入风险 |
3.4.2 土地有偿流转下的职业农民收入风险 |
3.4.3 土地收入保障能力的有限及其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不足 |
第四章 土地就业保障的诉求及功能限度 |
4.1 土地发挥就业保障功能的背景 |
4.1.1 流动农民工社会保险的覆盖现状 |
4.1.2 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的限制因素 |
4.1.3 土地保障功能的政策表达 |
4.2 土地就业保障功能的实际能力 |
4.2.1 中年农民工返乡:土地就业保障作用的发挥 |
4.2.2 劳动力城乡流动下的土地保障低水平循环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土地保障与社会保障制度共存的阶段及特征 |
5.1 集体化时期的土地保障与社会保障 |
5.1.1 低效率的土地集体保障 |
5.1.2 农村社会保障初建期:与土地集体保障的重叠 |
5.2 家庭联产承包初期的土地保障与社会保障 |
5.2.1 土地家庭保障作用的回归 |
5.2.2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社会保障的停滞 |
5.3 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时期的社会保障与土地保障 |
5.3.1 农村社会保障的重建 |
5.3.2 土地保障的内容变化 |
5.4 土地保障与社会保障共存的“过渡阶段”特征 |
5.4.1 形式主义 |
5.4.2 重叠性 |
5.4.3 异质性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构建农民“双支柱”型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 |
6.1 强化农民养老保障“双支柱”的必要性 |
6.1.1 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普惠性质 |
6.1.2 土地收入支持养老的有限 |
6.2 国外的相关经验 |
6.2.1 欧盟老年农民提前退休计划 |
6.2.2 韩国老农提前退休及农地年金计划 |
6.2.3 日本的农民年金制度 |
6.3 我国农民老年年金制度的方案构想 |
6.3.1 确定“农民”的职业属性 |
6.3.2 筹集资金的政府责任 |
6.3.3 基于农民特点的制度设计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讨论 |
7.2.1 土地“生活与生态”福利保障功能及其发展趋势 |
7.2.2 以土地财产性收益补充土地收入保障的可行性 |
7.2.3 提高农民工社保覆盖率的路径探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调研的基本情况 |
个人简历 |
(8)新疆油田公司企业年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企业年金研究现状 |
1.2.2 我国企业年金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 |
1.3.1 新疆油田企业年金分配支付方式的构建 |
1.3.2 新疆油田企业年金有效激励体制的建立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企业年金理论概述 |
2.1 企业年金概念 |
2.1.1 企业年金内涵 |
2.1.2 企业年金的理论基础 |
2.2 企业年金制度评述 |
第3章 新疆油田企业年金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新疆油田企业年金情况简介 |
3.2 新疆油田企业年金实施办法现状分析 |
3.2.1 新疆油田企业年金实施办法现状 |
3.2.2 新疆油田企业年金成果 |
3.2.3 新疆油田企业年金实施办法存在问题 |
3.3 新疆油田企业年金业务管理中存在问题 |
3.3.1 业务不及时 |
3.3.2 基础资料存在延迟和存档不规范现象 |
3.3.3 频繁出现支付失败现象 |
3.3.4 业务人员更换频繁、工作衔接不流畅 |
3.3.5 业务人员政策掌握不扎实 |
第4章 新疆油田公司企业年金实施办法及业务管理改进建议 |
4.1 新疆油田企业年金实施办法改进设计原则 |
4.2 新疆油田企业年金实施办法改进建议 |
4.2.1 企业和个人建立企业年金条件 |
4.2.2 新疆油田企业和个人缴费 |
4.2.3 新疆油田年金分配 |
4.2.4 新疆油田企业年金支付 |
4.2.5 新疆油田企业年金账户转移 |
4.2.6 新疆油田存量年金处理方案 |
4.3 企业年金业务管理改进建议 |
4.3.1 建立考核机制 |
4.3.2 规范企业年金支付流程 |
4.3.3 建立工作交接制度 |
4.3.4 建立培训机制 |
第5章 企业年金实施办法业务管理改进建议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建立领导重视的企业文化渗透 |
5.2 完善企业年金管理制度 |
5.3 完善企业年金客户端信息系统 |
5.4 建立反馈的改进机制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养老保险跨统筹转移接续研究 ——以昆明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养老保险跨统筹转移接续研究现状 |
(一)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跨省转移接续研究现状 |
(二) 城镇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研究现状 |
(三) 城镇企业职工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研究现状 |
(四) 城镇企业职工与军人退役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研究现状 |
(五) 城镇企业职工与人民银行行业统筹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研究现状 |
二、国外养老保险跨统筹转移接续研究现状 |
(一) 美国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研究现状 |
(二) 欧盟流动人口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数据分析法 |
第二章 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相关概念界定 |
一、养老保险的概念 |
二、养老保险转移的实质 |
第二节 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理论基础:贝弗里奇报告 |
一、《贝弗里奇报告》的社会保障思想 |
二、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借鉴 |
(一) 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 |
(二) 明确政府和个人责任 |
第三章 昆明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跨统筹转移接续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一节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跨省转移接续现状 |
一、申请办理转移的人数低于预期 |
二、实际转出率较转入率明显偏低 |
三、业务操作系统开发滞后 |
第二节 城镇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现状 |
一、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现状 |
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转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现状 |
(一) 养老保险转移时间较长 |
(二) 养老保险转移没有统一的标准 |
第三节 城镇企业职工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现状 |
第四节 城镇企业职工与军人退役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现状 |
一、军人退役养老保险转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现状 |
(一) 军地养老保险跨统筹转移接续存在的问题 |
(二) 军人退役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比例不足 |
二、随军配偶养老保险转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现状 |
(一) 个人账户比对 |
(二) 转移时间 |
第五节 城镇企业职工与人民银行行业统筹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现状 |
第六节 昆明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跨统筹转移接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政策与制度方面的问题 |
二、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
三、社保经办机构中存在的问题 |
四、参保意识方面的问题 |
第四章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跨统筹转移接续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养老保险制度的碎片化 |
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尚乏全国性的整体设计 |
二、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 |
三、区域经济水平差异 |
第二节 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不足 |
一、养老保险标准化制度尚未建立 |
二、操作系统不能满足业务需求 |
第三节 社保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缺乏培训 |
一、社保专业人才缺乏制约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 |
二、培训对社保业务经办工作的影响 |
第四节 群众参保意识薄弱 |
一、参保意识对群众认识自身养老责任的影响 |
二、养老保险政策宣传方式缺乏创新 |
第五章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跨统筹范围转移接续的对策 |
第一节 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养老保险三支柱体系 |
一、第一支柱是建立全覆盖的一体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
二、第二支柱是职业年金 |
三、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 |
第二节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跨统筹转移接续的具体对策 |
一、推进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建设 |
(一) 分步提升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 |
(二) 完善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人员的转移办法 |
(三) 逐步建立覆盖全体国民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
(四) 完善军人及随军未就业配偶养老保险转移制度 |
(五) 实现人民银行行业统筹养老保险逐步向地方社保经办机构并轨 |
二、加强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 |
(一) 建立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 |
(二) 逐步实现养老保险业务的网上办理 |
(三) 统一社保经办机构使用的社会保险业务系统 |
(四) 运用金保工程社会保险关系转移信息系统实现跨统筹转移 |
三、定期组织人员培训,打造标准化的综合柜员制模式 |
(一) 昆明市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应树立人才开发理念,定期组织培训 |
(二) 打造标准化的综合柜员制模式 |
四、多举措宣传养老保险政策,增强参保群众的个人责任感 |
(一) 通过参保单位养老保险专管员向参保群众宣传 |
(二) 依托全民参保登记工作进行社区宣传 |
(三) 常态化的媒体宣传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战略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二、城乡统筹 |
三、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 |
四、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 |
第二节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理论依据 |
一、系统论 |
二、公共产品理论 |
三、公平与效率理论 |
四、马克思社会时空观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历史演进的时空特征 |
第一节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历程回顾 |
一、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演变 |
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长期探索 |
第二节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比较 |
一、现行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
二、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
三、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差异对比及效果评价 |
第三节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时空特征分析 |
一、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时间特征 |
二、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空间特征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现实约束 |
第一节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内在障碍 |
一、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碎片化”程度深 |
二、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筹资机制有差异 |
三、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政策有局限 |
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偏低 |
五、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待遇水平相差悬殊 |
第二节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外部制约 |
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
二、城乡二元劳动就业制度 |
三、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 |
四、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化 |
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发达国家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日本“全民皆年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及启示 |
一、中国与日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宏观情境相类似 |
二、日本“全民皆年金”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体化改革 |
三、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多层次体系设计和建立时机 |
四、日本“全民皆年金”制度模式的经验启示 |
第二节 欧盟养老保险区域一体化政策实践及启示 |
一、欧盟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宏观情境具有可比性 |
二、“社会保障对接条例”:欧盟原成员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协调机制 |
三、“开放性协调”:欧盟各成员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合作治理模式 |
四、欧盟养老保险政策一体化过程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战略选择 |
第一节 中国进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推进期 |
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必要性 |
二、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已有条件 |
三、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推进原则 |
第二节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宏观思路 |
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近期任务、中期目标和远景设想 |
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应做好顶层设计 |
三、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应加强重点突破 |
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目标模式 |
第三节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实施逻辑 |
一、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动 |
二、城市和农村双向推动 |
三、制度统分双层结合 |
四、推进“时间”的循序渐进 |
五、推进“空间”的梯度递进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推进策略 |
第一节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时机选择 |
一、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的历史阶段性和渐进性 |
二、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进程应与其他制度改革相协同 |
三、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实现步骤 |
第二节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空间布局 |
一、中国各区域发展差距大决定了统筹进程需要“分区域、分阶段”进行 |
二、以“省”为单位作为制度统筹的空间节点与我国国家制度相匹配 |
三、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省域内统筹到区域性统筹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结论与思考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四、工亡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个人缴费应一次退回(论文参考文献)
- [1]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断保”问题研究 ——以J地为例[D]. 陈雪梅. 山东大学, 2021
- [2]家庭视角下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完善研究[D]. 赵志浩.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3]通辽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D]. 珊丹.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4]G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监管问题研究[D]. 夏滢. 扬州大学, 2020(05)
- [5]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研究 ——以济宁市为例[D]. 李伟.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坚持统账结合与扩大个人账户:养老保险改革的十字路口[J]. 郑秉文,周晓波,谭洪荣. 财政研究, 2018(10)
- [7]农村土地的保障性功能及其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研究[D]. 胡方萌.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8]新疆油田公司企业年金问题研究[D]. 支宝珠.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9]养老保险跨统筹转移接续研究 ——以昆明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D]. 谭亮星. 云南大学, 2017(05)
- [10]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战略与路径[D]. 王晓东. 南京大学, 2013(02)
标签:养老保险论文;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论文;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论文; 社会保险论文; 社会保障支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