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X线的散射线(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喆[1](2020)在《介入治疗中影像引导X射线散射的MC模拟》文中研究指明在影像引导下的介入手术因其创伤小,疗效快,精确度高的特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通常使用X射线成像技术进行影像引导,在手术中,操作者近距离接触患者导致自身处于辐射场的伴影下,伴影下的X射线大部分为患者身体对于初始线束的散射线。目前用于测量术者在介入治疗中所受辐射剂量的热释光剂量片得到的剂量值与真实值有一些出入,需要对热释光剂量片进行能量修正。因此研究散射体的材料和厚度、照射野的大小、空间位置对散射线能谱的影响对介入治疗中术者的防护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采用蒙特卡罗(MC)方法模拟以下四种情况下的X射线散射线能谱:1)连续能谱X射线分别透射厚度为1 cm45 cm的水体模;2)在水平方向上不同位置;3)X射线以张角为30°50°的圆锥形发射;4)水体模中材料的变化等四种模型,得出了X射线散射线随散射体材料以及空间中位置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模拟结论的可靠性。模拟结果表明:1)水模散射体厚度增加,散射线能量减小,散射光子数先增加后减小;2)随着水平距离的增加,散射线能量减小;3)随着照野张角的增加,散射线能量增加;4)随着水体中铁球半径的增加,散射线能量不变,散射光子数减少。5)具有特征线的X射线能谱随着散射体厚度的增加特征线会消失;6)伴影区X射线能量小于照野区。本文所做的工作在影像引导下的介入治疗中散射线的测量与防护等方面具有实际意义。
白金城,迟红卫,王淑萍,门明,于冬梅,王冲,陈艳芳,任进军[2](2017)在《CT扫描中的散射线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CT扫描中散射线剂量与管电流、管电压的关系,以及散射线降到机房本底水平所需的时间。方法 :首先记录扫描机房本底剂量水平,然后在CT检查床上放置体部水膜,按照A组140 k V、250 m A,B组120 k V、250 m A,C组140 k V、100 m A,D组120 k V、100 m A 4组条件进行扫描,曝光时间均为5.1 s。于距离扫描架2.5 m处利用辐射剂量仪连续记录不同时间散射线剂量,同时采用高频摄像机记录剂量仪的数字变化,每种扫描条件重复扫描10次,记录曝光开始后30 s散射线辐射剂量,以辐射剂量仪显示的第7秒的数字作为曝光结束后的散射线剂量。结果:曝光结束后5 s内散射线剂量最大,随时间延长逐渐减低。扫描时管电流、管电压值越大,散射线剂量越大,曝光结束后最初5 s散射线剂量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扫描条件曝光结束后散射线剂量达到机房本底水平的时间为曝光后2023 s。结论:散射线剂量与扫描时管电流、管电压有关。采用低剂量CT扫描可降低散射线强度。曝光结束后5 s内机房散射线剂量最大,CT操作技师应做好散射线防护。
钱明璜[3](2015)在《直接散射线校准方法在乳腺X线摄影中的研究》文中指出乳腺癌严重危害妇女生命健康,在全世界和我国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死亡前列。乳腺X线摄影检查作为乳腺癌早期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提高乳腺癌治愈率的关键。乳腺X线图像能否用作乳腺癌早期诊断,则取决于图像质量。在X线摄影中,散射线会使图像的对比度降低、细节模糊,严重影响图像的诊断价值。因此,在乳腺X线摄影中应尽量消除或减少散射线的影响。另一方面,乳腺是辐射敏感器官,乳腺X线摄影应在确保图像质量的情况下尽量降低病人辐射剂量。在现有乳腺X线系统中,通常使用抗散射滤线栅控制散射线,虽然可以有效减少散射线的影响,提高图像质量,但同时也会导致病人辐射剂量的增加。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软硬件结合的方法,可以快速估计乳腺X线图像散射线的分布,实现图像散射线的校准。该方法与抗散射滤线栅相比,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病人辐射剂量。在X线摄影中,准直器的叶片通常会在图像上形成阴影。由于原发射线/主射线被准直器叶片阻挡,无法到达影像接受器,因此准直器叶片在图像上形成的阴影主要是由于散射线造成的。通过分析准直器叶片阴影区域的图像数据,可以直接估计出散射线的数据,然后使用散射线数据对原图像进行校准。基于这个原理,本文实现了直接散射线校准方法,并在数字乳腺X线摄影系统中,使用乳腺体模对校准方法的实际效果进行了研究。测试中使用了PMMA体模、CDMAM体模和BR3D体模,分别从图像的CNR数据,低对比度细节检出能力以及模拟病灶检出能力等方面,将校准方法的效果与滤线栅的效果进行了对比。测试结果表明,在适当调整所需曝光剂量后,直接散射线校准方法可以有效去除图像中散射线的影响。直接散射线校准方法提高图像CNR效果在低厚度时(PMMA,20mm和40mm)分别为25.8%和18.2%,高于对应厚度下使用滤线栅的效果11.1%和15.7%,在高厚度时(PMMA,60mm和80mm)分别为25.8%和36.3%,略低于对应厚度下使用滤线栅的效果27.0%和37.3%。而该方法提高图像对比度的效果在不同厚度下(PMMA,20mm、40mm、60mm和80mm)分别为74%、54%、51%和58%,高于对应厚度下使用滤线栅的效果12%、15%、25%和33%。同时该方法在所需剂量上也低于使用滤线栅,与不使用滤线栅相比,直接散射校准方法需要将辐射剂量提高10%,而使用滤线栅需要将辐射剂量提高50%100%。通过对CDMAM体模(Artinis CDMAM 3.4)图像的分析,直接散射校准方法对于低对比度细节的增强效果与使用滤线栅基本相同,在低厚度时略高于滤线栅,而在高厚度时略低于滤线栅。而根据BR3D体模的测试结果,直接散射校准方法对于模拟病灶的的增强效果也与滤线栅基本相同,在低厚度(BR3D,10mm和20mm)时高于滤线栅,在中等厚度(BR3D,30mm和40mm)时与滤线栅基本相同,而在高厚度(BR3D,50mm和60mm)时低于滤线栅。直接散射线校准方法可以有效去除乳腺X线摄影中散射线对于图像质量的影响,其控制散射线的效果与常用乳腺抗散射滤线栅基本一致。然而与滤线栅相比,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直接散射线校准方法所需的辐射剂量更小。因此直接散射线校准方法是一种在数字乳腺X线摄影系统中简单有效的散射线校准方法,在提高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了病人辐射剂量。
王学松,卢晓地,张文静,张旭[4](2013)在《单面增感屏暗盒X线胶片拍摄成像在大骨节病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单面增感屏暗盒X线胶片拍摄成像在大骨节病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单面增感屏暗盒及常规黑纸暗袋装X线胶片,确定相匹配的曝光条件,分别对大骨节病病区220名在校儿童进行右手腕骨对照摄片检查,采用FJ个人剂量仪测试儿童接受X散射线照射程度,评价照片质量及诊断效果。结果单面增感屏暗盒组儿童接受的X散射线照射剂量为(207±39)μsv/h,黑纸暗袋组儿童接受的X散射线照射剂量为(1425±63)μsv/h,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16,P<0.05)。单面增感屏暗盒与黑纸暗袋摄片成像优质率分别为94.55%(104/110)和92.73%(102/110),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P>0.05);单面增感屏暗盒组照片良好率[96.36%(94/110)]明显优于黑纸暗袋组[44.55%(49/110),χ3=70.92,P<0.05]。结论单面增感屏暗盒比黑纸暗袋摄片成像的X射线照射剂量小,对人体的损害小,摄片成像质量优越,在大骨节病病区X线检查中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何杰民,许杰,彭焰[5](2011)在《“井”形金属网的散射现象对透视影像的影响》文中认为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脊柱外科近十年兴起的微创手术。穿刺前通过叩击痛点确定目标椎体,在目标椎体上方放置4支克氏针并排成"井"形。以往采用C
姜润亭[6](2011)在《小照射野面积在颅面部X线摄影检查中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颅面部X线摄影检查中使用小照射野面积,减少电离辐射剂量和散射线,提高图像质量。资料与方法自制暗盒号码标记曝光开关,采用自然光感光X射线号码标记;依据颅面部X线摄影的几何形状,设计颅面部专用铅遮线板,缩小照射野面积;合理选用静止固定密纹滤线栅。结果颅面部X线摄影号码标记感光清晰,规范、不占据图像;颅面部X线摄影照射野面积平均减少41.25%~85.32%;X线照片图像清晰。结论颅面部X线摄影中使用小照射野面积,有效地降低了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同时显着提高了X线照片图像质量。
刘智慧[7](2010)在《介入诊疗防护装置的系列化研制及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VR)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借助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影像图像,利用穿刺技术,把各种特殊的导管,顺着血管及其它各种管腔送入人体各个器官,在不进行开放性手术的情况下,诊断和治疗多种疑难疾病的诊疗办法。一方面介入诊疗具有微创性、可重复治疗、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要求低和较好的疗效已被广大医生和患者接受。目前介入放射学能诊断治疗的疾病越来越多,几乎渗入到临床与影像学的各个专业。随着介入治疗器械和生物工程新材料的发展,介入诊疗技术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介入诊疗的防护却不尽人意,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直接暴露在射线下、且暴露时间较长;患者也长时间暴露在射线下,特别是有时非诊治部位也长时间暴露在射线下。由于介入诊疗工作人员是临床医务人员,非传统放射科系,防护意识较淡薄,防护知识有待提高,而放射防护人员对诊疗技术理解领会较有限;造成辐射防护管理和培训相对滞后,辐射防护意识和装备满足不了介入放射学迅猛发展的需要。介入放射学工作者的职业性受照剂量及受照时间在医学领域是最高的,以牺牲医护人员的健康来诊治病人;考虑到代价-利益分析,最终X射线超标问题将制约介入诊疗工作。因此本课题针对目前介入放射学防护比较差,工作人员及病人受照剂量超过国家标准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病人也被超剂量照射的现状,以及介入诊疗临床使用面广,防护实施工作难度大等事实;为了获取新疆地区介入放射学辐射防护的现状第一手资料,为研制切实可行的系列化防护装置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1.对新疆地区介入放射学的辐射场的辐射剂量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其次,针对目前已有的一些防护装置,影响工作人员操作或影响影像质量,不能适用于复杂的介入放射学操作的实际情况,不便在临床上推广;同时放射防护领域还不能给放射装置提供系列化、经济、有效并适用于临床的防护装置,来满足介入放射学飞速发展的需要的现状。2.本研究通过介入防护装置的系列化研究、研制来达到这一需求。首先在乌鲁木齐地区试点,选取有代表性的辐射超标的三大类介入诊疗X线机进行防护改造,使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大幅度降低,患者的非检查、非治疗部位尽量减少受照剂量。本着经济、实用,便于推广的宗旨,研制出三大类防护装置。3.对三大类防护装置效果进行评价,以提供能够广泛推广的理论依据。方法:1)流行病学调查:对新疆片区开展介入诊疗的射线装置,采用整群抽样与分层抽样的方法,采集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现场检测工作人员操作位的辐射剂量、热释光测量方法测量累积剂量)和患者的辐射剂量(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ESD、剂量-面积乘积DAP、累积剂量CD)。测试布点:在三位介入工作人员手术操作位布点,选择术者的眼晶体、甲状腺、性腺、膝部这四个部位,用①X、γ射线巡测仪现场测量;②热释光测量方法布点取回实验室测量;③数学模型公式推算-用现场辐射剂量采集数据及工作量来推算;三方面数据符合的办法,推算出工作人员的年吸收剂量。患者的测量:①有用线束的空气比释动能率的测量;②用热释光元件放置在患者皮肤表面,术后取回实验室测量。2)屏蔽防护装置、上球管防护装置、下球管防护装置的研制:①通过“半价层”(半价层是把原来射线的照射量率减少一半的物质层的厚度,主要阻挡能量高的射线)、“半值层”(使在X射线束某一点的照射量率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标准吸收片的厚度,主要吸收能量低的射线。对于X射线机的半值层,需要进行测量和计算,以保证机器的正常工作)的计算,初步估算出用毫米铝或铅的厚度。根据各种机型的电压大小,用相对保守的方法,用“半价层”计算出铅、用“半值层”计算出铝mm厚度;再根据铅、铝材料中铅、铝的实际含量计算出大概厚度范围。依据推算出的铅、铝mm厚度,进行反复实验、测试、优化,选择出能达到防护标准要求的最小防护厚度;从工艺上完成了跨越,解决了目前已有的防护装置的弊端:影响操作、或影响影像质量的难题;针对不同的机型、不同的介入操作类型,研制三大类防护装置;在此基础上,依据机房情况、球管形状、球管运动状态,再做相应的细化调整:①利用“限、集、屏,,的理念,以消化内科介入射线机为样机-屏风、吊帘方式防护;②以下球管介入诊疗X射线机为研究对象,研制下球管介入防护装置;③以上球管介入诊疗X射线机为研究对象,研制上、下球管都通用的介入防护装置;④加防护装置后,用流行病调查时现场采集辐射剂量相同的方法、相同的部位布点,用计量检定部门校准过的相同仪器进行测试,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研究;⑤上述两种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用SPSS13.0统计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行自身对照、组间比较。⑥采集改装前后的介入X线机的操作者的血象进行比较;通过上球管介入诊疗X射线机防护罩的成功研制,在解决工艺上的难题的同时,结合不同的机型进行相应的工艺研制,使介入诊疗防护装置成为系列化防护装置,以便推广应用。结果:1)流行病调查工作人员与患者的辐射剂量:①患者的皮肤入射剂量ESD:2.171μGy/h-205 mGy/min;DAP:13.2cGy·cm2-164000Gy·cm2;CD为1.36mSv-4100mSv;给定的测试条件从0.3mA,43kV-363.9mA,66kV。对心血管介入放射学诊疗的患者的剂量进行检测,剂量-面积乘积、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累积剂量的中位数值分别为1233.4 mGy·cm2、637mGy、20.27mSy;②工作人员辐射剂量:3.37mSv/a-82.56mSv/a,第一术者站立位:范围值(1.0-17500)μSv·h-1,不合格率63.35%;第二术者站立位:范围值(0.19-8830)μSv·h-1,不合格率51.65%;第三术者站立位:范围值(0.5-2200)μSv-h-1,不合格率30.4%。床上机第一术者站立位:(807.4±42.5)μSv/a,床下机术者站立位:(527.4±102.4)μSv/a。2)防护装置的系列化研制:用“半价层”计算出铅的厚度为2mm-6mm,用“半值层”计算出铝的厚度为2mm~4mm。综合考虑,根据不同的电压、结合机型、结合手术方式,确定了三大类防护装置的研制:屏蔽的防护装置、下球管防护装置、上球管防护装置;设计好防治装置的方案、绘制出装置的图纸;对制作的样机在介入诊疗机上反复测试,达到防护目的的同时,调整防护装置的工艺,最关键达到不影响工作人员操作,达到美观、密合性好、轻巧。最后联系厂家制作。3)三类防护装置效果评价:①屏蔽的防护装置:在无防护装置前,床边工作人员立位防护平面13个测试点的吸收剂量为(382±113)μSv·h-1;范围值为(160-567)μSv·h-1;按保守估计年工作量80个病人计算,每个病人20分钟,防护前预计平均吸收剂量可达127.3mSv/a;在加防护装置后,床边工作人员立位防护平面各部位的吸收剂量为(49.7±32.2)μSv·h"1;范围值为(40-156.7)μSv·h-1。加综合防护措施后,预计平均吸收剂量为12.05mSv/a。安装防护装置前后吸收剂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防护前,从13个测试点13个点都大于43μSv..h-1,检测不合格率的100%;加综合防护措施后,1个点大于43μSv·h-1,检测不合格率的7.7%。防护效率为92.3%。②下球管防护装置:安装防护装置之前,立、卧位防护平面23个测试点(卧位10+立位13点)的辐射剂量(3.32±3.93)mGy/h,范围在(0.56-12.78)mGy/h,特别在工作人员操作位,下身部位—性腺、膝部、腿部剂量严重超标,累计年吸收剂量约为102.88mSv;安装防护罩后,23个点的辐射剂量(0.67±1.56)mGy/h,范围为(0.0006-5.22)mGy/h,特别是工作人员站立位测试点腹部以下部位降低到探测下限,年吸收剂量降到约20.76mSv;安装防护装置前后吸收剂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放射从业人员吸收剂量下降到原来的1/5,单纯考虑放射工作人员操作的站立位,安装防护罩之前:照射剂量为(1.78±2.07)mGy/h,范围值在(0.21-6.27)mGy/h;安装防护罩后,(0.00021±0.00035)mGy/h,范围值在(0-0.008)mGy/h;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也降低了受检者的吸收剂量,防护了非受检部位和非治疗部位。③上球管防护装置:直接安装在球管上的防护罩:第—术者站立位:防护前:(5825±1755)μSv·h-1,范围值(3580-7580)μSv·h-1,防护后:(112±56)μtSv·h-1,范围值(56-129)μSv·h-1;第二术者站立位:防护前:(250±34)μSv·h-1,范围值(216-282)μSv·h-1,防护后:(62±5)μSv·h-1,范围值(56-67)μSv·h-1;对面第一术者站立位:防护前:(3270±1243)μSv·h-1,范围值(123-8730)μSv·h-1,防护后:(202.5±37.5)μSv·h-1,范围值(112-278)μSv·h-1;床头眼晶体防护前:4.57mSv/h,防护后:0.418mSv/h;甲状腺防护前:11mSv/h,防护后:0.427mSv/h;腹部防护前:0.527m Sv/h,防护后:0.052mSv/h。安装防护装置前后吸收剂量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辐射剂量的流行病调查:对患者的ESD、DAP、CD的测量推算;与文献报道的相似。工作人员辐射剂量:大部分介入工作人员吸收剂量远远超过了20mSv的国家标准,60%以上测点值都超过了立位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的空气比释动能率0.05mGy/h的标准;介入诊疗辐射场辐射剂量,大部分:第一术者站立位>第二术者站立位>第三术者站立位,床上球管术者站立位>床下球管术者站立位。第一术者操作位63.3%超标(最高17.5mSv/h),第二术者操作位51.6%超标(最高8.84mSv/h),第三术者操作位30.4%超标(最高2.2mSv/h)。有用限束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高的介入机器,工作人员手术站立位的照射剂量也较高,但是它们没有成完全正相关关系,因为患者受到的是X线机的原发射线,而工作人员主要受到的散射线,其次才是原发射线;2)防护装置的研制:通过“半值层”、“半价层”的计算,用反复预试验,根据不同的电压、结合机型、结合手术方式,决定了三大类防护装置的研制:屏蔽的防护装置、下球管防护装置、上球管防护罩;设计好防治装置的方案、绘制出装置的图纸,联系厂家制作。并通过反复的预试验,结合仪器的球管形状、工作状态,反复工艺上的摸索,解决了工艺上的难题。使防护装置解决了影响操作的难题。3)防护装置的效果:①屏蔽防护装置:适用于普通X线机做下球管操作的介入诊疗X线机,或下球管基本不动(如消化内科、骨科、碎石机等)的X线机,采取综合防护措施后,能有效降低手术操作者和助手吸收剂量,安装防护装置后,吸收剂量降到国家标准20mSv/a以内。保证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②下球管防护装置:适用于下球管机型,安装防护装置之前,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是严重超标的,安装防护装置后,达到了个人剂量限值(≤20mSv/a)的要求,而且在X线机立位透视防护区平面达到了《医用诊断X线防护标准》GBZ130-2002的限值内(≤43μSv/h)的指标。同时降低了患者的非治疗、非诊断的部位的剂量-面积乘积、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累积剂量;③下球管防护罩:上球管和下球管通用。直接安装在球管上,安装防护罩后,有效的降低了放射工作人员的吸收剂量和患者非检查治疗部位的吸收剂量,防护效果明显,工作人员吸收剂量降到了国家标准20mSv/a以内。这一防护罩最大的优点,在达到了个人防护效果的同时,解决了影响工作人员操作的瓶颈问题,有更大的实用性,便于临床上推广应用。
王骏[8](2010)在《CR床边胸部摄影吸收剂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床边胸部X线摄影对于临床的危、急、重症患者的诊断起到致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ICU的患者则更是如此。然而,床边胸部X线摄影在给临床带来益处的同时,又因被检者X线吸收剂量的加大、图像质量欠佳而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医患矛盾加剧的今天,在对被检者进行床边胸部X线摄影的同时,同一病房内的其他患者被动吸收X线剂量已提到意识日程上来。为此,本文利用CR
王骏,吴元赭,赵国良,丁金华[9](2009)在《CR床边胸部摄影吸收剂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CR床边胸部摄影对于患者的吸收剂量。方法:68例胸部X线摄影分别采用CR病房床边胸部摄影和DR在影像科进行胸部摄影两种不同的方式拍摄。CR床边胸部摄影采用6876kVp进行前后位摄影。DR胸部摄影采用110140kVp后前位进行摄影。用统计学方法对其X线吸收剂量进行评价。结果:在吸收剂量方面几种方法各不相同,CR床边胸部摄影与DR胸部摄影患者的随机吸收剂量无统计学差异。CR床边胸部摄影被检者与其邻近患者之间其吸收剂量有显着性差异。结论:DR胸部摄影患者的随机吸收剂量低于CR床边胸部摄影。
王鹏程,张桂芳,侯丽霞,谢晋东,李士骏[10](2009)在《新型散射线滤除模板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二、浅谈X线的散射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X线的散射线(论文提纲范文)
(1)介入治疗中影像引导X射线散射的MC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影像引导下的介入手术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成像原理 |
2.1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2.1.1 光电效应 |
2.1.2 康普顿散射 |
2.1.3 电子对效应 |
2.2 X射线成像原理 |
第3章 MCNP模拟 |
3.1 模型建立 |
3.2 INP语句的构建 |
3.3 物理过程及计数 |
第4章 MCNP模拟结果与数据分析 |
4.1 散射线与水体模厚度的关系 |
4.2 散射线与距水体中心水平方向距离的关系 |
4.3 散射线与照野的关系 |
4.4 散射线与散射体材料的关系 |
4.5 透射线与散射线 |
第5章 实验验证 |
5.1 实验介绍 |
5.2 初始X射线能谱的获得 |
5.3 实验数据对比模拟数据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CT扫描中的散射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仪器选择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直接散射线校准方法在乳腺X线摄影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散射线对X线摄影的影响 |
2.1 散射线简介 |
2.2 医学X线影像的对比度 |
2.3 抗散射滤线栅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直接散射线校准方法 |
3.1 校准方法介绍 |
3.2 DSCM算法原理 |
3.3 DSCM算法限制 |
3.4 DSCM算法测试介绍 |
3.4.1 乳腺X线摄影系统 |
3.4.2 乳腺图像测试体模 |
3.4.3 CNR测量方法 |
3.4.4 自动曝光控制(AEC)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SCM算法测试结果讨论 |
4.1 DSCM算法测试结果 |
4.1.1 DSCM算法参数 |
4.1.2 PMMA体模(CNR)测试 |
4.1.3 CDMAM体模测试 |
4.1.4 BR3D体模测试结果 |
4.2 DSCM算法改进 |
4.2.1 准直器叶片区域数据分析 |
4.2.2 获取散射线数据 |
4.2.3 散射线分布 |
4.2.4 测试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小照射野面积在颅面部X线摄影检查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自然光感光X线号码标记 |
1.3 颅面部专用铅遮线板 |
1.4 摄影前准备 |
1.5 临床应用 |
2 结果 |
2.1 颅面部X线摄影号码标记不占据图像 |
2.2 最大限度地使用小照射野面积 |
3 讨论 |
3.1 自然光感光号码标记 |
3.2 专用铅遮线板的应用价值 |
3.3 最大限度地使用小照射野面积 |
3.4 实现了实际理想照片效果图 |
(7)介入诊疗防护装置的系列化研制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介入诊疗辐射场辐射剂量调查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测试对象 |
1.3 方法 |
1.4 调查内容 |
1.5 质量控制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介入诊疗防护装置的系列化研制 |
第一节 辐射防护装置材料及相关参数的选择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介入诊疗防护装置的系列化研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评价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介入诊疗防护装置的效果评价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检查项目与方法 |
1.3 评价依据 |
1.4 统计分析 |
1.5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介入放射学诊疗中患者和工作人员辐射剂量及健康现况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国内外介入放射学目前已提出的放射防护措施及防护装置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介入诊疗工作人员受照剂量 |
附件二 附图 |
附件三 幅射防护装置应用证明 |
附件四 放射科暗室传片箱门互锁装置 |
附件五"限、集、屏"防护措施的改进办法 |
附件六 遮光器的合理使用 |
附件七 移动式立位X射线摄影防护屏 |
附件八 带影像增强器X射线机的立卧位两用防护吊帘 |
附件九 移动式X射线防护隔室 |
附件十 X射线机隔室的改造 |
附件十一 下球管介入诊断治疗防护装置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9)CR床边胸部摄影吸收剂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CR床边与DR被检者X线随机吸收剂量的比较 |
3.2 CR床边同一病房内相关人员的X线吸收剂量的比较 |
3.3 合理使用低剂量 |
四、浅谈X线的散射线(论文参考文献)
- [1]介入治疗中影像引导X射线散射的MC模拟[D]. 刘明喆. 吉林大学, 2020(08)
- [2]CT扫描中的散射线分析[J]. 白金城,迟红卫,王淑萍,门明,于冬梅,王冲,陈艳芳,任进军.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7(02)
- [3]直接散射线校准方法在乳腺X线摄影中的研究[D]. 钱明璜.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4]单面增感屏暗盒X线胶片拍摄成像在大骨节病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 王学松,卢晓地,张文静,张旭.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3(03)
- [5]“井”形金属网的散射现象对透视影像的影响[J]. 何杰民,许杰,彭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1(04)
- [6]小照射野面积在颅面部X线摄影检查中的价值[J]. 姜润亭.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1(03)
- [7]介入诊疗防护装置的系列化研制及效果评价[D]. 刘智慧. 新疆医科大学, 2010(08)
- [8]CR床边胸部摄影吸收剂量的相关性研究[A]. 王骏. 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 2010
- [9]CR床边胸部摄影吸收剂量的相关性研究[J]. 王骏,吴元赭,赵国良,丁金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11)
- [10]新型散射线滤除模板的设计与应用[J]. 王鹏程,张桂芳,侯丽霞,谢晋东,李士骏.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