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BV转基因小鼠孕前期及孕期应用乙肝疫苗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严恺[1](2012)在《乙肝疫苗应答及CD4+与CD8+T淋巴细胞亚群遗传度的双生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估计1岁幼儿人群乙肝疫苗接种后弱无应答及CD4+与CD8+淋巴细胞亚群的遗传度大小,通过调查分析影响乙肝疫苗接种后应答的围产期及生命早期的环境因素。方法:采用双生子研究设计,经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来自乌鲁木齐市5家医院且年满1周岁的健康双生子172对,并做好知情同意。收集研究对象包括一般家庭情况、父母亲生活习性尤其是吸烟与酒精摄入、产妇孕期及分娩状况、出生时状况等病案信息。并在对象满1周岁时通知其亲属进行1周岁体检。体重、身高、头围、胸围等体格发育指标依照《1995年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标准进行检测。确定研究对象在被进行血样采集前已空腹8小时。利用EDTA-K3抗凝试管静脉采集血样2ml,所采集血样通过流式细胞术来测定外周血CD4+与CD8+淋巴细胞亚群相对计数数值,另外4ml血样使用普通非抗凝真空负压管采集,并保证血样在4小时内送至实验中心进行分离保存。分离后血清应用荧光免疫法来定量测得乙肝表面抗体浓度。最后通过微卫星DNA基因分型技术进行卵型鉴定。应用stata11.0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Mx软件,应用单因素结构方程模型来估计乙肝表面抗体(有序分类变量,定义成弱/无应答与有效应答)和CD4+与CD8+淋巴细胞亚群表型的遗传度大小。结果:研究对象包括82对(47.67%)同卵双生子和90对异卵双生子。在有序表型乙肝表面抗体遗传度估计中,包含加性遗传效应(A)与非共享环境效应的(E)的AE模型为最佳拟合模型,得到最终的遗传度高达91%,另外,非共享环境效应大小为9%。而CD4+与CD8+T淋巴细胞的遗传度,最终也选择AE模型得到最终幼儿体内CD4+与CD8+T淋巴细胞的遗传度分别为62%(95%CI:38%75%)与57%(95%CI:35%70%)。结论:1岁幼儿乙肝疫苗弱无应答的遗传度为91%,高于同类成年人群研究,而外周血CD4+与CD8+T淋巴细胞遗传度各自分别为62%与57%。除了无法改变的遗传因素外,社会与幼儿双亲需要在围产期及儿童生长发育时期就关注幼儿健康,以减少疫苗免疫接种失败的发生。
张庆英,程海东,蒋佩茹,沈艳[2](2010)在《替比夫定对乙肝病毒转基因鼠孕期的影响及对母婴阻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鼠孕期应用抗病毒药替比夫定对母胎鼠安全性和母婴阻断的有效性。方法:33只HBV转基因雌鼠分为3组。交配当天至分娩当天,A组每天喂以0.9%氯化钠液,B组替比夫定600mg·kg-1.d-1灌胃,C组替比夫定1200mg·kg-1.d-1灌胃,另10只普通小鼠为对照组D组,每天替比夫定600mg·kg-1.d-1灌胃。交配当天、分娩当天抽血2次,酶联免疫法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荧光定量PCR法测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观察4组雌鼠的妊娠生育状况及子鼠的生长发育情况,同时子鼠28d时检测HBsAg、HBVDNA,肝组织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用药前后A组血清HBsAg浓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B、C组血清HBsAg浓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3组雌鼠用药前后血清HBVDNA浓度无显着性差异。A组所生小鼠的血清HBVDNA、HBsAg与B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子鼠的生长发育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B组和C组所生部分子鼠肝组织无HBsAg颗粒表达,部分子鼠肝组织HBsAg颗粒弱阳性表达。结论:孕期应用替比夫定对雌鼠子鼠的安全性的影响不明显,且对母婴阻断有效。
张庆英[3](2009)在《替比夫定对乙肝病毒转基因鼠孕期的影响及对母婴阻断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献证实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关键之一是降低母亲外周血中病毒含量。替比夫定是一种新型抗乙肝病毒(HBV)药物,尚未在妊娠妇女中进行研究,也没有替比夫定对HBV母婴传播影响的数据。本研究应用可高水平表达HBV的转基因鼠,在妊娠期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检测母血中HBsAg、HBVDNA等感染指标,以及肝功能、病理等变化。同时观察其对母胎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药物降低母血HBV含量的作用和母胎安全性及毒副作用,以及对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的影响。通过评价替比夫定对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疗效与安全性的探索性实验研究,为HBsAg阳性孕妇妊娠期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阻断宫内传播提供动物实验依据。第1部分替比夫定对乙肝病毒转基因鼠孕期安全性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对母婴安全性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将稳定、高水平表达HBsAg抗原和HBV DNA阳性的33只HBV转基因母鼠随机分成A组、B组、C组。A组为HBVTg对照组,交配当天至分娩喂以生理盐水。B组即HBVTg试验组1,于交配前一天开始口服替比夫定100mg. kg/天,直至分娩。C组即HBVTg试验组2于交配前一天开始口服替比夫定200mg. kg/天,直至分娩。同时为了观察HBV转基因小鼠和普通小鼠在某些观察指标上是否存在差别,另选11只普通正常C57BL/6J (D组)作为对照组,于交配前一天开始口服替比夫定直至分娩。各组孕鼠每天专人观察妊娠期的外观及活动等一般生理学和反应生育情况的指标;每组母鼠在妊娠18天时随机取3只,系统解剖,观察胎鼠。记录各组母鼠的主要脏器重量,对收集的母鼠主要脏器做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纪录每组新生鼠出生存活情况,T检验统计各组新生鼠存活只数,新生鼠出生后每5天称重一次,观察一般发育情况,记录张耳天数、出毛天数和开眼天数等指标。各组新生鼠生后28天采用系统解剖观察法做外观畸形、内脏畸形及骨骼畸形检查。对子鼠肝脏做病理学和免疫组化学检查。结果:各组母鼠给药后,外观、活动未见异常变化,未见母鼠出现死亡。母鼠体重随孕期增加均有正常增长,各组间体重增幅经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各组间母鼠的饮水量、进食量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母鼠剖检均未见异常,未见与药物毒性相关的其它特征病变。各组新生鼠剖检未见异常畸形。各组新生鼠存活只数无显着差异。新生鼠一般发育情况,各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研究证明在观察替比夫定抗病毒作用及母婴阻断的同时,从多阶段、多方面,用多指标观察整个妊娠期尤其是妊娠早期,使用药物对母鼠、胎鼠及新生鼠安全性的影响,并观察了不同浓度替比夫定对母婴鼠的毒性影响作用,未发现对HBV转基因母鼠毒性反应,亦未见明显的迟发性毒性反应,对胎鼠无致畸作用,且不影响新生鼠的早期生长发育。本研究应用了可高水平表达HBV的转基因孕鼠,更加全面的评价这种药物抗病毒对妊娠合并HBV携带状态的疗效与安全性,对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鼠妊娠期,尤其是在妊娠早期是否选择抗病毒治疗做了初步的实验研究,为临床应用打下了一定的动物实验基础。由于人的妊娠期长达40周,如果整个孕期使用替比夫定,对其子代的长期影响还需深入研究。第2部分替比夫定对乙肝病毒转基因鼠母婴阻断性有效性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对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的有效性。材料与方法:将稳定、高水平表达HBsAg抗原和HBV DNA阳性的33只HBV转基因母鼠随机分成A组、B组、C组。A组为HBVTg对照组,交配当天至分娩喂以生理盐水。B组即HBVTg试验组1,于交配前一天开始口服替比夫定100mg. kg/天,直至分娩。C组即HBVTg试验组2于交配前一天开始口服替比夫定200mg. kg/天,直至分娩。所有试验组和对照组统一用酶联免疫方法定量检测用药前后母鼠血清HBsAg,用荧光PCR定量分析HBV DNA浓度变化,以及与速率法检测肝功能变化的相关关系。新生鼠生长至一月时,抽取血清用ELISA和PCR方法检测HBsAg和HBV DNA.另检查肝功能情况。母鼠、新生鼠肝组织均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33只HBVDNA阳性转基因鼠,在分别用生理盐水及替比夫定21天后,HBV DNA浓度下降均不明显,前后对比无差异(P>0.05)。转基因孕鼠HBsAg定量结果,连续服用生理盐水组,用药前后的血清HBsAg浓度变化不明显,连续服用替比夫定组用药后明显比用药前低(P<0.05)。新生鼠血清中HBsAg和HBV DNA检测,结果替比夫定组新生鼠中HBsAg和HBV DNA阳性率经统计学检验比生理盐水组有明显差异。母鼠肝组织HBsAg颗粒呈强阳性表达。部分新生鼠肝组织无HBsAg颗粒表达,部分新生鼠肝组织HBsAg颗粒呈弱阳性表达。结论:本研究通过综合分析,认为孕期口服替比夫定可以显着降低乙型肝炎转基因小鼠体内HBsAg载量,并通过免疫组化证实,提高了母婴阻断率,且对母胎鼠均无影响。本研究中用替比夫定在转基因鼠孕期未观察到明显的抑制病毒复制作用,HBVDNA浓度无明显下降,主要是由于小鼠妊娠期短,以及转基因孕鼠的种类有关。因此,由于人的妊娠期长达40周,如果孕期使用替比夫定,会降低母体中病毒负荷,进一步提高母婴阻断率。本研究应用了可高水平表达HBV的转基因孕鼠,更加全面的评价这种药物抗病毒对妊娠合并HBV携带状态的疗效与安全性,对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鼠妊娠期,尤其是在妊娠早期是否选择抗病毒治疗做了初步的实验研究,为临床应用打下了一定的动物实验基础。但也正是由于应用HBV转基因小鼠,孕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对HBV宫内传播的直接影响作用无法得到准确的观察,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HBV转基因小鼠作为研究HBV宫内传播机制的动物模型的可行性。
崔凤梅,丁艳华,张作文[4](2007)在《预防医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重点项目部分结题成果综述》文中提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中的重要层次之一,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创新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年来,预防医学领域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
刘光泽[5](2007)在《复制型HBV转基因小鼠的建立、生物学特性、应用及无免疫耐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乙型肝炎病毒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一直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通过转基因技术建立HBV转基因小鼠模型,在国内外已被广泛用于乙型肝炎发病机理、抗乙肝治疗和药物筛选评价研究。作者建立的复制型HBV全基因组转基因小鼠,经不断选育现已稳定遗传20代以上,且可用常规ELISA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到乙肝病毒在血清中的复制和表达,与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由Guidott建立的复制型HBV转基因小鼠相当。该复制型HBV转基因小鼠模型为研究HBV的发病机制研究以及抗乙肝药物开发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动物模型。目前已被国内近百家科研单位应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1) HBV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2) HBV转基因小鼠生物学特性;(3) HBV转基因小鼠在抗乙肝药物药效评价中的应用;(4)利用siRNA短暂基因沉默技术制备无免疫耐受HBV转基因小鼠;(5)总结与展望。第一章复制型1.3copy D基因型HBV转基因小鼠的建立。本实验将1.3copy的D基因型HBV全基因组作为目的基因,采用显微注射技术将其注入小鼠受精卵细胞雄原核,然后将受精卵移植于受体假孕母鼠输卵管内,发育产生子代小鼠。仔鼠尾组织提取DNA进行HBV基因PCR整合检测,再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e抗原,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 DNA。结果:共获卵数1210枚,注射882枚,存活397枚,成活率45%;移植卵数337枚,受体数14只,怀孕鼠9只,产仔54只,移植成功率为16.02%(54/337),用PCR法检测54只仔鼠尾组织,15只为整合阳性。G0代经血清检测HBVDNA和HBsAg阳性4只;G1代检测61只仔鼠,血清HBsAg阳性13只。可遗传子代Founder2只。定量检测血清中HBsAg表达量为80~930μg/L。取转基因小鼠肝、脾、肾、小肠及股动脉等组织,进行HBsAg、HBcAg免疫组化检测,仅发现肝及肾组织有HBsAg、HBcAg散在不均匀表达。第二章对已制备获得的稳定传代复制型1.3copy D基因型HBV转基因小鼠的F14-F20代小鼠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所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乙肝病毒指标复制表达水平及稳定性;(2)免疫学特性及病理观察;(3)乙肝病毒基因在各组织的转录水平;(4)传代培育。首先,本研究应用ELISA和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血清乙肝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发现转基因小鼠血清中存在HBsAg、HBeAg、HBcAg、pre S1及HBV DNA,其中HBsAg的表达水平较高,达5107.5±4144.8IU/ml,个体间有明显的差异但性别之间无显着差异;而HBeAg表达水平较低,仅为(1.94±1.66s/co),血清中存在HBV DNA含量达到104~106copy/ml。通过超高速离心的方法,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HBV转基因小鼠血清中存在HBsAg颗粒和Dane氏类颗粒,此结果证实了该转基因小鼠中整合的HBV基因组DNA可复制包装成病毒颗粒并分泌入血,本转基因鼠为复制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转基因小鼠肝细胞中表达HBsAg和HBcAg蛋白两种病毒蛋白,但并不是所有的肝细胞同时表达HBsAg、HBcAg蛋白。HBsAg分布于肝细胞质中,HBcAg蛋白分布于肝细胞核中。肝组织H-E染色分析发现,转基因小鼠肝组织中未见肝细胞病变。采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pot法对该品系转基因小鼠脾细胞悬液DC的特异性标志CD11c及其上TLR2或其胞内TLR9的表达检测发现,HBV转基因小鼠自身除对HBV病毒存在免疫耐受外,其天然和获得性免疫功能未见异常。利用real-time RT-PCR荧光定量技术对转基因小鼠肝、肾、脾等十余多种组织中的总RNA进行定量检测,分析了HBV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中各组织的转录特征,结果表明转基因小鼠基因组中整合的HBV基因主要在肝、肾组织能够转录出乙肝的mRNA,并以肝组织转录水平最高。在早期培育阶段,将两个首建鼠(Founder)分别与正常鼠杂交进行传代,在每一世代仔鼠中进行检测发现其阳性率始终保持在40%—50%之间。这说明1.3copyD型HBV已稳定整合表达,并能可靠地遗传给下一代。为增加外源基因的拷贝数,提高阳性率和表达水平,本研究把两个首建鼠分别传代至F14代进行互交并检测互交后生产仔鼠,其阳性率达到80%左右,这说明不同的首建鼠基因的整合位点不同且呈多位点整合,互交后可显着提高阳性表达率。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我们建立的复制型1.3copy D基因型HBV转基因小鼠是国内比较理想的乙肝转基因动物模型。第三章利用HBV转基因小鼠对多种抗乙肝药物进行药效评价研究。(1)抗乙肝病毒复制药物拉咪呋啶或阿德福韦酯可显着降低转基因小鼠血清HBV DNA滴度,停药后HBV DNA又恢复至原来水平,该结果与临床应用药效及国外同类研究结果一致;(2)大剂量乙肝治疗性疫苗的应用可抑制HBV DNA的复制,动物体内IL-2和IFN-γ水平升高;(3)IFN-α1b可显着降低HBV转基因小鼠体内HBV DNA的复制,但5周后药效开始减弱;(4)人源化HBsAg单抗在4小时内可使血清HBsAg滴度迅速下降。上述实验结果与此类药物临床治疗效果相符,说明我们制备HBV转基因小鼠模型不仅可通过临床上经典有效的抗乙肝药物得到验证,而且可用于抗乙肝药物药效评价。这充分证明该转基因动物模型在乙肝发病机制、抗乙肝药物药效评价和新药开发研究中的科学意义及应用价值。第四章无免疫耐受HBV转基因小鼠的建立研究。由于HBV基因在转基因小鼠胚胎期即表达,导致小鼠对HBV的免疫耐受,不能模拟肝炎患者的肝损伤症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应用。本文利用siRNA暂短基因沉默技术,通过胚胎腹腔或孕鼠尾静脉注射质粒pU6-siHBV11,以期制备无免疫耐受HBV转基因小鼠。该质粒根据siRNA靶点选择的原则,以2.2.15细胞中HBV的序列为基准,在保守区域选出12条序列作为抑制靶点。通过2.2.15细胞和HBV转基因小鼠模型体内抑制实验,从中筛选出一条高效抑制作用的siRNA质粒即pU6-siHBV11。本研究对14天—18天胚胎时期转基因仔鼠RNA干扰,使HBV基因转录启动延迟和抑制。我们对所获实验仔鼠在6月龄进行肝组织病理切片检查,观察到有轻度~中度肝浊肿病变,这为制备无免疫耐受HBV转基因小鼠及乙肝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途径。第五章总结和展望我们培育出复制型HBV转基因小鼠模型,现已稳定传代20代以上,有多种乙肝指标表达已达到实用阶段,可与国外公认Guidotti建立的HBV转基因小鼠模型相媲美。利用我们制备的HBV转基因小鼠模型现已初步建立抗乙肝药物评价体系,可从DNA、mRNA水平、细胞水平、机体免疫水平对抗乙肝药物进行药效评价和开发抗乙肝新药研究。经典有效的抗乙肝药物对HBV转基因小鼠疗效反证了该动物模型可真实的模拟表现人类乙型肝炎疾病许多生物学特征。通过提高目的基因的拷贝数的育种手段可有效提高转基因仔代鼠的阳性率、表达水平。应用RNA干扰短期基因沉默技术制备无免疫耐受有肝损伤的HBV转基因小鼠,可模拟乙肝患者肝损伤的病理变化。HBV转基因鼠基础与应用研究结果对慢性乙肝治疗研究具有指导和验证作用。抗乙肝病毒药物结合提高免疫力是慢性乙肝治疗的重要原则。单纯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有效率为30%左右,药物只在少数患者体内对病毒有持续抑制作用。慢性乙肝治疗多数采用抗病毒药物联合免疫干预剂。这种免疫干预包括增强特异性免疫和机体固有免疫两个方面。HBV转基因小鼠自身除对HBV病毒存在免疫耐受外,其天然和获得性免疫功能未见异常,这为上述治疗提供很好的理论依据;另一治疗思路,与上述传统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原则相反,不是提高机体免疫,清除病毒,而是努力保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耐受状态,避免机体免疫反应引起肝损伤肝炎。HBV转基因小鼠免疫耐受状态不出现肝损伤,对这一新的治疗思路形成具有借鉴意义。综上所述,本实验应用HBV转基因小鼠进行乙肝发病机理和药效评价研究,其结果支持临床上应用抗病毒药物联合增强免疫剂的治疗原则。但对那些通过垂直传播感染的患者则与通常的临床治疗思路相反,而是积极维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耐受状态,以避免机体免疫反应引起肝损伤肝炎。
王培林[6](2007)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的垂直传递及其突变与表达》文中研究指明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是一种难治性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是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关联的疾病。据统计,世界上约有3亿五千万人携带HBV,每年新增乙肝患者50万~100万,我国感染人数约占世界感染人数的50%。乙肝每年导致至少200万人死亡。然而,迄今乙肝尚无特异有效的临床治疗对策与措施,乙肝的发生率尚未显着降低。因此,HBV感染的传播方式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乙肝经生殖细胞垂直传播的途径尚未得到证实,有关研究报道甚少。HBV是目前所知的最小的嗜肝病毒。HBV DNA长约3.2kb,构成HBV基因组,为部分双链环状病毒。HBV基因组共有4个开放阅读框架P、C、S和X区。本文报道了HBV基因组在男、女乙肝患者睾丸组织、卵巢组织中的基因复制、基因表达和基因突变,HBV基因组在乙肝患者父子、母子间垂直传递,HBV基因组小鼠卵细胞载体的构建和精细胞载体的构建与转HBV基因组小鼠的垂直传递。本研究从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学等方面为HBV基因组经精细胞和卵细胞垂直传递提供了实验证据;乙肝患者的研究和动物实验证明,受到HBV感染的乙肝患者的生殖细胞能够把HBV基因组传递给其发病后出生子女。本文为乙肝垂直传播的理论提供了证据,为HBV感染的干预(如乙肝疫苗的应用等)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乙型肝炎患者父亲发病后出生子女本文首先研究分析了较大家系、样本的乙型肝炎患者父亲(HBF)、乙型肝炎患者父亲发病后出生子女(HBFa)和乙型肝炎患者父亲发病前出生子女(HBFb)各实验组血清游离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整合型HBV基因组检测率和HBV感染率,发现HBF、HBFa组的3项指标显着高于HBFb组,HBF与HBFa组的3项指标呈一致性增高。说明HBFa组的HBV基因组有可能从HBF组获得。进一步分析了整合在HBF与HBFa基因组内的HBV基因组突变,发现HBF与HBFa父子之间具有完全一致的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单链泳动变位;所分析的的3个家系5个成员的HBF与HBFa的HBV基因组,有U5样序列区和非U5样序列区的3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突变位点完全一致,HBF家系2301父子U5样序列区和非U5样序列区的10个位点的SNP突变位点完全一致。提示HBFa的所有HBV基因组的SNP都应是由整合有HBV基因组的HBF基因组通过精细胞传递所致。为了在产生精细胞的睾丸及附睾组织寻找到组织与细胞学证据,作者又研究了HBF的睾丸及附睾组织细胞内的HBV基因组,发现在HBF睾丸及附睾组织中存在大量的HBV基因组,主要分布在曲细精管的基底部。显然,为HBV基因组在父子之间的垂直传递提供了组织学和细胞学的证据。本文关于HBV基因组父子间垂直传递的研究为首次报道。第二,首次大样本的研究了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均阳性乙肝患者母亲(HBM)孕妇的卵巢组织样本HBV基因组基因的表达,检测HBsAg在卵巢组织的分布与表达,发现HBsAg主要分布在卵巢组织的血管管壁及周围的间质细胞内,在卵巢皮质的卵泡细胞胞质中检测到HBsAg。说明在卵巢组织和卵泡细胞内存有HBV基因组,卵巢组织和卵泡细胞受到了HBV的感染。为母婴之间HBV基因组通过卵细胞的垂直传递提供了组织学与细胞学的证据。进一步分析了HBM卵巢组织与外周血、HBM新生儿脐带血存在的HBV基因组。发现在HBM卵泡组织中检测到HBV基因组,其检测率与HBM新生儿脐带血中HBV基因组的检测率呈一致性增高,显着高于对照组。说明HBM新生儿细胞内的HBV基因组可能是来自HBM,是通过卵细胞传递而来。因为HBM孕妇的卵巢组织样本HBV基因组的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已提供了组织学与细胞学的基础。同时,本文进一步研究了HBM卵巢石蜡组织切片组织细胞内的HBV基因组与分布,发现在HBM卵巢组织中检测到HBV基因组,分别分布在卵巢皮质的卵泡细胞,髓质的血管管壁以及血管周围间质细胞中。说明HBV感染了卵巢组织,在卵巢组织和卵泡细胞中存在HBV基因组。又进一步为母婴间通过卵细胞垂直传递HBV基因组提供了组织学和细胞学的证据。本文关于HBV基因组母子间垂直传递的研究为首次报道。第三,应用人的生殖细胞进一步研究HBV基因组的垂直传递,涉及伦理学的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应用阳离子脂质体-质粒pBR322-HBV DNA共转染小鼠卵细胞,证明HBV基因组可以通过脂质体转染进入小鼠卵细胞,卵细胞可以作为HBV基因组的载体;为培育证明HBV基因组可以经卵细胞垂直传递子代的动物模型提供了前提条件。第四,运用精子载体共培养和体内转染法共转染小鼠精细胞,发现小鼠精子有一定俘获外源HBV基因组的能力,并发现HBV基因组在小鼠精细胞的分布。作者应用精子载体法建立了HBV基因组经精细胞垂直传播的转HBV基因组小鼠模型。为HBV基因组经生殖细胞垂直传递提供了实验证据。为HBV感染的垂直传播提供了实验证据。HBV基因组垂直传递的研究有助于探讨、阐明HBV感染传播的机制与途径。除在乙肝传播的理论上有所突破之外,还将为HBV感染的临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这在降低乙肝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优生优育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高慧婕[7](2006)在《乙型肝炎病毒DNA经精细胞垂直传播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在HBsAg、HBeAg阳性患者睾丸和附睾组织中的检出及组织细胞定位,观察体外培养的鼠精子细胞俘获HBV DNA的能力及HBV DNA在精细胞中的定位,采用精子载体法建立HBV DNA垂直传递的小鼠模型,探讨HBV垂直传播的机制。 方法 ①取22例HBsAg、HBeAg阳性患者的睾丸和附睾组织,以18例HBsAg、HBeAg阴性者睾丸和附睾组织作为阴性对照,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PCR)技术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并定位睾丸和附睾组织中的HBV DNA;②体外培养小鼠及大鼠精细胞,阳离子转染剂介导HBV DNA转染精细胞。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鼠精细胞中HBV DNA的存在;制作精子涂片,FISH观察HBV DNA在精细胞中的定位;③采用精子载体法建立HBV DNA垂直传递小鼠模型,应用PCR技术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HBV DNA在新生代小鼠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 ①22例乙肝患者睾丸和附睾组织中,18例组织检出HBV DNA,阳性率为81.8%,对照组未检测到HBV DNA,两组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到HBV DNA主要集中在大部分乙肝患者睾丸组织生精小管的生精上皮和基底部;②鼠精细胞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荧光显微镜下精子样本中部分精子带有黄绿色阳性杂交信号,普通光镜下DAB显色部分精子带有黄褐色阳性杂交信号,主要在精子头部的中后部区域两侧和顶部,对照组无信号存在或只呈现本底水平染色。在高倍镜下,随机选取视野,统计携带HBV DNA的精子数目,荧光原位杂交显示阳性率为28.2%(P<0.001),DAB显色后显示阳性率为31%(P<0.001);③应用精子载体法获得31只新生代小鼠:11只小鼠检出HBV DNA,检出率为35.4%(11/31),其中又有3只检出HBV RNA。 结论 ①乙肝患者睾丸和附睾组织中存在HBV DNA,定位于各级生精细胞内,为HBV的垂直传播提供了形态学依据;②精子对HBV DNA具有主动俘获性,可以携带HBV DNA;③应用精子载体法建立HBV DNA经精细胞垂直传递的小鼠模型,说明HBV DNA可经精细胞传递给下一代新生小鼠,并在新生代小鼠中表达复制。
雷小英[8](2004)在《HBV转基因小鼠孕前期及孕期应用乙肝疫苗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一种主要途径,也是造成人群中大量HBV携带者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母血中的表面抗原(HBsAg)浓度与宫内感染发生率成正相关,即母血中的HBsAg浓度越高,宫内感染发生率越高。因而降低母血中的HBsAg浓度对于降低宫内感染发生率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运用免疫学、病理学和毒理学的技术方法,分析HBV转基因(HBVTg)鼠血清中HBsAg浓度在应用乙肝疫苗前后的变化,以及应用乙肝疫苗对孕鼠和子鼠的安全性影响,探讨应用乙肝疫苗孕期治疗的可能性,从而为孕期HBV的抗病毒治疗提供动物实验依据。 方法①14只HBV Tg雌鼠随机分为A、B两组,12只普通BALB/C雌鼠亦随机分为C、D两组。其中,A组为试验组,B、C和D组为对照组。②A、C组鼠于孕前3wk和怀孕当天分别腹腔注射乙肝疫苗10μg/只,B、D组同时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只。③4组雌鼠均于首次给药前、首次给药3 wk后、首次给药6 wk后采血3次,并保存血清。每组的子鼠在观察20 d后解剖处死并保存血清。④记录4组雌鼠孕期的体重、饮水量及食量,比较各组之间有无差别。⑤固相免疫放射分析(RIA)血清中的第叨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HBsAg浓度,并经重复测量分析孕鼠及其子鼠血清中HBSAg浓度变化。⑥对A、B组鼠首次给药前、首次给药6 wk后的血清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并分析两组的变化。⑦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诊断试剂盒检测A、C组给药后所收集的两次血清及其子鼠的血清,并分析表面抗原抗体(抗一HBs)有无产生及产生水平的差异。⑧对每组的部分孕鼠解剖,连同活胎仔一起进行毒理学的安全性检查,比较用药组与对照组有无差别;对自然分娩的子鼠进行生长发育观察。⑨应用HE染色的方法,对每组剖解的母鼠的肝、脾、肾及胎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有无组织、细胞的异常改变。⑩在统计学软件SPSS 11 .5中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和重复测量分析,在Mi erosoft Exeel中制图。 结果①给药前A、B、C和D4组母鼠的平均体重分别为25.16士2.359、25.87士1.219、24.12士2.299和24. 68士1.279,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4组雌鼠体重总体无明显差别(P>0 .05)②A、B两组HBVTg鼠用药前的血清HBsAg浓度分别为130.76士37.89ng/mL和243.07士83.30ng/mL,通过t检验,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 .05)。③A、B两组转基因鼠三次血清的HBsAg平均浓度按首次用药前、首次用药后3 wk、首次用药后6 wk的顺序分别为A组:130.76士37.89ng/mL、 148.93士41.58ng/mL、159.36士79.15ng/mL;B组:143.07士83.30ng/mL、195.92士114.24ng/mL、168.57士112.22ng/mL。经重复测量分析,A、B组间因素效应无差异,组内三次不同时间的血清HBsAg浓度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因素与组间因素亦无交互效应 (Pi llai’5 Traee法,P)0.05)。而子鼠中,A组30只有 14只HBsAg阴性,B组29只中有10只HBsAg阴性。经x’检验,A、B两组子鼠HBsAg转阴率无差异。④A、B组鼠血清中HBV DNA用药前后变化不明显。⑤A、C组鼠首次给药后3 wk、首次给药后6 wk均有部分鼠血清抗一HBs阳性,,两组鼠抗一HBs阳性率无差异(fisher精 3第叨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确检验,P>0 .05)。其子鼠中均未检测到抗一HBs。⑥每组鼠孕12d一孕17d每天饮水量约为910ml,孕12d孕17d的每天食量约为8一99,各组鼠的饮水量、食量从孕12d一孕17d没有明显变化。体重从孕0d孕18d每隔2d统计一次,随孕期增加呈明显增长,但各组之间的这三个统计量无明显差异(P>0 .05)。⑦解剖后的孕鼠所怀胎鼠外观形态正常,内脏检查、骨骼畸形检查均正常。各组孕鼠的黄体数、胎窝总重、胎盘总重、胎仔总重、活胎数的总体均数比较无差异(P>0 .05)。剩余的各组孕鼠平均产仔数分别为A:9只、B:7只、C:8只、D:9只,总体均数无差异 (P>0.05);胎鼠体重分别为A:1.49、B:1.39、C:1.29、D:1.29,总体均数无差异(P>0.05)。⑧各组出生后的子鼠一般健康良好,行为正常,出生后5d、10d、15d、20d的平均体重总体均数比较均无差异(P>0.05)。对小鼠的张耳天数、出毛天数、开眼天数纪录后统计,各组小鼠在这三方面的情况基本一致,分别约为出生后4d、6d、巧d。⑨经病理学检查,未发现各组孕鼠的肝、脾、肾及胎盘组织有异常病理改变。 结论①孕期注射较大剂量的乙肝疫苗不会对小鼠母胎产生明显的药物急性毒副作用。②经注射乙肝疫苗,母鼠血清中HBsAg浓度、HBv DNA未见明显下降,提示乙肝疫苗用于小鼠孕期的HBV的治疗效果不明显,但不排除乙肝疫苗作用的时间较短或HBv Tg鼠体内HBV突变的可能。③无论是HBv Tg鼠还是普通鼠都可经较大剂量的乙肝疫苗诱导产生相应抗体,但其子鼠均未检测到抗一HBs,提示注射rHBv可诱导感染HBV的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但抗一HBs能否胎盘到达胎体还需进一步研究。
李端[9](2004)在《拉米夫定和干扰素α对孕期降低HBV转基因小鼠血中HBV载量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既往研究证实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关键之一是降低母亲外周血中病毒含量;拉米夫定(3TC)、干扰素α(IFNα)是抗HBV药物中目前在临床上使用最广泛、也是抗病毒效果较好的药物,但它们的妊娠药物分级均为C级,即尚未对妊娠妇女或动物进行研究。本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0070668)的资助下,首次应用可高水平表达HBV的转基因小鼠,在不同妊娠期中,进行3TC、IFNα抗病毒治疗,检测母血中HBsAg、HBV DNA等感染指标变化,同时观察其对母胎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探讨这两种药物对降低母血HBV含量的作用和母胎安全性;通过评价3TC和IFNα对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的疗效与安全性的探索性实验研究,为进一步的HBsAg阳性孕妇妊娠期,尤其是在妊娠早期是否选择这两种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阻断宫内传播提供一定的动物实验依据。另外,对HBV转基因小鼠作为研究HBV宫内传播动物模型的可能性做初步探索。 方法:1.收集昆明种小鼠的单细胞受精卵,将纳入合格的胚胎细胞随机分组,根据培养液的不同,分成含不同浓度3TC或IFNα的试验组和普通培养液的对照组。采用微滴培养法连续培养72h,对比观察不同浓度3TC和IFNα对体外胚胎细胞早期发育的直接影响。 2.将稳定、高水平表达HBV抗原的21只HBV转基因母鼠随机分成试验组1、试验组2及对照组。试验组1于孕第5天开始口服3TC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0Omg·kg一,·天一,直至分娩,试验组2于孕第10天开始口服3TC100mg·kg一,·天一,直至分娩,对照组于孕第5天开始口服生理盐水0.5ml.天一‘直至分娩,同时为了观察HBV转基因小鼠和普通小鼠在某些观察指标上是否存在差别,另选12只普通正常C57BL/6J母鼠,随机分为2组做为普通鼠试验组与对照组。3.选21只HBV转基因小鼠和12只普通正常C57BL/6J母鼠,采用IFNQ作为试验药物,肌注IFN Q SMU.m一,.2d一,,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立与3TC相同。4.所有试验组和对照组统一用固相放免方法定量检测用药前后母鼠血清HBsAg,用荧光PCR定量分析HBV DNA浓度变化。5.各组孕鼠每天专人观察妊娠期的外观及活动等一般生理学和反应生育情况的指标;母鼠分娩采用24h连续观察法;每组母鼠在妊娠第19天时随机取3只,系统解剖,记录各组的平均胎仔重、黄体重、平均胎盘重等反应生育情况的指标,计算各组平均死胎率(死胎数/胎仔总数)和母体死胎率(出现死胎的母体数/妊娠母体总数),并作统计学检验;记录各组母鼠的主要脏器重量、脏器系数;对收集的母鼠主要脏器做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6.各组所取活胎采用系统解剖观察法做外观畸形、内脏畸形及骨骼畸形检查;纪录每组新生鼠出生存活情况,T检验统计各组新生鼠存活只数,新生鼠出生后每5天称重一次,观察一般发育情况,记录张耳天数、出毛天数和开眼天数等指标。从母鼠、胎鼠及新生鼠几方面同时观察3TC及IFNQ对孕鼠及其子代的影响。7.对收集的胎盘做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新生鼠生长至一月时,抽取血清用ELISA和PCR方法检测HBsAg和HBV DNA。 结果:1.在IFNQ浓度高达1000工U.ml一,时,单细胞胚胎至8-细胞和桑堪胚的发育率有下降趋势;当3TC浓度高达500“mol·L一,时,除了2一细胞发育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期的胚胎细胞发育率均明显下降(P<0.05),而且培养中胚胎细胞变性、退化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和不规则现象增加。说明这两种抗病毒药物,在高浓度时,有抑制胚胎生长的可能,或对胚胎有一定毒性作用,而且在着床前的8-细胞期和桑堪胚期,其抑制作用更加明显(P<0.01)。 2.IFNa浓度(800IU.ml一,,3TC浓度(300 p mol.L一,时,对小鼠早期胚胎细胞发育基本无抑制作用。 3.9只口服3TC的HBV DNA阳性转基因小鼠,在用药巧天或10天后,DNA浓度均明显下降(P<0.01),有3只则完全阴转。而口服生理盐水的小鼠,DNA浓度无明显变化。HBsAg定量结果除连续服用3TC巧天的转基因小鼠,用药后的血清HBsAg浓度明显比用药前低(P<0 .05),余各组变化则不明显(P>.05)。 4.12只HBV DNA阳性肌注IFNa或生理盐水的小鼠,HBV DNA和HBsAg浓度均无明显变化(P>0.05)。 5.各组小鼠给药后,外观、活动未见异常变化,未见小鼠出现死亡。小鼠体重随孕期增加均有正常增长,各组间体重增幅经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各组间小鼠的饮水量、进食量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小鼠剖检均未见异常,肝、肾、脾脏器重量和脏器系数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 .05),停药后4周,各组小鼠的肝、肾、脾脏器重量和脏器系数仍无显着差异 (P>0.05)。未见与药物毒性相关的其它特征病变。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各组小鼠肝、肾、脾、卵巢等组织结构正常,未见任何的病理损伤:正常小鼠与转基因小鼠各组织无明显差异。 6.各组平均死胎率、母体死胎率无显着差异(P>0 .05)。平均胎仔重、黄体数、平均胎盘重量等指标,T检验结果各组间均无明显差别。各组所取活胎亦未发现任何畸形。 7.各组新生鼠存活只数无显着差异。新生鼠一般发育情况,各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
雷小英,闫永平,徐德忠,门可,李端[10](2003)在《HBV转基因小鼠孕前期及孕期应用乙肝疫苗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 (HBVTg)小鼠孕前期及孕期应用重组 (酵母 )乙型肝炎疫苗 (rHBv)对降低母血中表面抗原 (HBsAg)浓度的作用 ,以及对母胎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 :1 4只HBVTg雌鼠随机分为A、B两组 ;1 2只普通BALB/c雌鼠随机分为C、D两组 .A、C组每只于孕前 3wk和怀孕当天分别iprHBv 1 0 μg,B、D组每只同时ip生理盐水 1mL .HBVTg鼠均于首次注射前、首次注射后 3wk、首次注射后 6wk采血 3次 ,固相放射免疫定量法测定其血清中HBsAg并分析 ,ELISA检测有无抗体 (抗 HBs) .观察 4组雌鼠的妊娠生育状况及子鼠的生长发育 .结果 :A、B组血清HBsAg浓度组间无显着性差异 (P >0 .0 5 ) ,A组有 4只鼠产生抗 HBs,C组有 5只产生抗 HBs .各组胎鼠安全性指标、子鼠的生长发育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结论 :孕期应用rHBv对雌鼠子鼠的安全性影响不明显 ,但可能由于HBVTg鼠乙型肝炎病毒 (HBV)突变等原因 ,雌鼠血清中HBsAg浓度并没有明显下降 ,但在血清中出现了抗 HBs.
二、HBV转基因小鼠孕前期及孕期应用乙肝疫苗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BV转基因小鼠孕前期及孕期应用乙肝疫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乙肝疫苗应答及CD4+与CD8+T淋巴细胞亚群遗传度的双生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技术路线 |
2. 研究对象 |
3. 问卷调查 |
3.1 病案调查 |
3.2 一周岁生长发育及抚养状况调查 |
4. 体格检查 |
5. 实验室检测 |
6. 卵型鉴定 |
6.1 DNA 提取 |
6.2 微卫星 DNA 基因分型技术 |
7. 统计分析 |
7.1 样本量计算 |
7.2 数据录入整理及分析 |
7.3 遗传度计算 |
8. 质量控制 |
8.1 流行病学现场阶段 |
8.2 实验室阶段 |
8.3 资料的整理与录入 |
结果 |
1 卵型鉴定电泳图谱 |
2 双生子一般情况 |
3 双生子出生及生长发育相关指标状况 |
4 乙肝疫苗接种后应答的遗传度分析 |
5 CD4~+/CD8~+淋巴细胞亚群与乙肝表面抗体的相关性分析 |
6 CD4~+/CD8~+淋巴细胞亚群的遗传度分析 |
讨论 |
1 乙肝疫苗接种后弱无应答的经典双生子研究与新疆地区双生子登记系统的构建 |
2 1岁幼儿人群与乙肝疫苗接种后应答的遗传度 |
3 影响乙肝疫苗接种后应答非共享环境效应的存在 |
4 乙肝疫苗接种后免疫应答与 CD4 ~+/CD8~+细胞遗传度分析 |
5 创新性和局限性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2)替比夫定对乙肝病毒转基因鼠孕期的影响及对母婴阻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分组及给药方法、血清标本收集 |
1.2.2 HBsAg浓度与HBV DNA浓度的检测 |
1.2.3 孕鼠剖检及活胎检查 |
1.2.4 子鼠的生长发育观察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3 讨 论 |
(3)替比夫定对乙肝病毒转基因鼠孕期的影响及对母婴阻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1部分 替比夫定对乙肝病毒转基因鼠孕期安全性的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第2部分 替比夫定对乙肝病毒转基因鼠母婴阻断性有效性的实验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4)预防医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重点项目部分结题成果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对沙尘暴的研究加深了公众对其潜在健康影响的认识 |
2 对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机理的新见解 |
3 碘过量对人群健康的潜在危害研究解决了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
4 疟疾疫苗的研究为控制疟疾的流行奠定了科学基础 |
(5)复制型HBV转基因小鼠的建立、生物学特性、应用及无免疫耐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乙型肝炎概述 |
1.2 乙型肝炎病毒动物模型的种类 |
1.3 HBV转基因小鼠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复制型1.3copy D基因型 HBV转基因小鼠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设备 |
1.3 主要耗材 |
1.4 试剂的配制与分装 |
1.5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HBV转基因小鼠的制备 |
2.2 HBV转基因小鼠的传代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2.1 材料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检测方法 |
2.2 结果 |
2.2.1 转基因鼠乙肝病毒指标复制表达水平及稳定性 |
2.2.2 HBV转基因小鼠免疫状态及病理观察 |
2.2.3 胚胎期 HBV基因表达研究 |
2.2.4 乙肝病毒基因在 HBV转基因小鼠各组织转录水平 |
2.2.5 复制型 HBV转基因小鼠的培育 |
2.3 讨论 |
2.4 小结 |
2.5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复制型 HBV转基因小鼠模型在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评价中的应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高复制 HBV转基因小鼠 |
3.1.2 主要试剂和设备 |
3.1.3 分组及给药 |
3.1.4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拉咪呋啶、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的实验 |
3.2.2 大剂量重组乙肝疫苗实验 |
3.2.3 干扰素实验 |
3.2.4 人源化乙肝 HBsAg单抗 |
3.2.5 白介素 IL-12 |
3.3 讨论 |
3.4 小结 |
3.5 参考文献 |
附件 用户发表论文附件 |
第四章 无免疫耐受 HBV转基因小鼠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动物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设备 |
4.1.4 质粒和菌株 |
4.1.5 感受态细菌的制备 |
4.1.6 质粒大量提取 |
4.1.7 HBV转基因小鼠质粒注射 |
4.1.8 小鼠血清 HBsAg、HBV DNA及 ALT |
4.1.9 肝脏病理检查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pU6-siHBV11酶切鉴定 |
4.2.2 不同方法体内注射 siRNA质粒途径获得仔鼠结果 |
4.2.3 仔鼠检测鉴定 |
4.3 讨论 |
4.4 小结 |
4.5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与国内外 HBV全基因转基因鼠模型比较 |
5.2 转基因实验动物模型的作用和前景 |
5.3 HBV转基因小鼠应用研究对乙肝治疗指导作用 |
5.4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课题项目 |
致谢 |
(6)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的垂直传递及其突变与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乙型肝炎病毒(HBV)及其基因组的生物学特性 |
1.1 HBV 及其基因组 |
1.2 HBV 基因组的生物学特性 |
2. HBV 感染的嗜肝性和泛嗜性 |
3. HBV 感染的传播方式 |
3.1 母婴传播 |
3.2 宫内感染 |
3.3 分娩期感染 |
3.4 产后感染 |
4. 乙肝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
4.1 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4.2 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 |
4.3 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
5. HBV 基因组通过生殖细胞进行垂直传递的研究 |
5.1 HBV 基因组通过精子垂直传递的研究 |
5.2 HBV 基因组通过卵子垂直传递的研究 |
6. 问题和展望 |
第二章 HBV 基因组在乙肝患者睾丸组织中的表达与父子间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材料 |
2.2 实验试剂与试剂成分 |
2.3 常用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HBV 基因组U5 样序列的检测 |
3.2 HBF 及其HBFa 和 HBFb HBV 感染率 |
3.3 PCR-SSCP 分析 |
3.4 HBV 基因组U5 样序列SNP 分析 |
3.5 HBF 睾丸及附睾石蜡包埋组织HBV 基因组PCR 检测 |
3.6 巢式PCR 扩增阳性的HBF 睾丸及附睾组织原位杂交结果 |
4. 讨论 |
4.1 乙肝的遗传流行病学分析 |
4.2 血清游离型HBV 基因组检测与垂直传递 |
4.3 PBMC 整合型HBV 基因组检测与垂直传递 |
4.4 HBV 基因组的PCR-SSCP 突变分析与突变的垂直传递 |
4.5 HBV 基因组的SNP 分析与SNP 的垂直传递 |
4.6 HBF 睾丸及附睾组织HBV 基因组的存在 |
4.7 FISH 技术对HBV 基因组在组织细胞内的准确定位 |
第三章 HBV 基因组在乙型肝炎患者卵巢组织中的表达与垂直传递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试剂与器材 |
2.3 器材及来源 |
2.4 方法 |
3. 结果 |
3.1 HBM 卵巢组织HBsAg 的表达 |
3.2 孕妇卵泡组织及其新生儿脐带血HBV 基因组的PCR 扩增 |
3.3 HBM 的卵巢石蜡切片FISH 检测 |
3.4 HBM 卵巢组织与卵泡细胞HBV 基因组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的统计学分析 |
3.5 HBM 卵泡及新生儿脐带血HBV 基因组PCR 方法检测结果的统计学分析 |
3.6 HBM 卵泡组织FQ-PCR 检测HBV 基因组 |
4. 讨论 |
4.1 HBsAg 在卵巢组织的表达 |
4.2 HBM 母子间的HBV 基因组的垂直传递 |
4.3 研究HBV 基因组经卵细胞垂直传递的意义 |
第四章 HBV 基因组小鼠卵细胞载体的构建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器材及其来源 |
2.4 方法 |
2.5 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小鼠单个卵细胞的分离及透明带的消化 |
3.2 小鼠卵细胞中HBV 基因组检测结果 |
3.3 转染小鼠卵细胞内及卵巢组织中 HBV 基因组检测结果的统计学分析 |
4. 讨论 |
4.1 小鼠卵细胞俘获HBV 基因组 |
4.2 HBV 基因组通过小鼠卵细胞垂直传递 |
第五章 HBV 基因组小鼠精细胞载体的构建及转基因小鼠的垂直传递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小鼠精细胞俘获HBV 基因组的检测 |
3.2 小鼠精子俘获外源HBV 基因组的原位杂交检测 |
3.3 提取幼鼠尾DNA,检测HBV 基因组 |
3.4 检测转基因小鼠HBV RNA 的表达 |
3.5 HBV 检测结果的统计学分析 |
4. 讨论 |
4.1 小鼠精细胞对外源基因具有主动捕获性 |
4.2 体外转染外源PBR322-HBV DNA 进入鼠精细胞 |
4.3 PCR 和FISH 方法检测精子捕获外源HBV 基因组 |
4.4 经输精管及附睾管内精子细胞转染法建立HBV 基因组垂直传递的小鼠模型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着作 |
致谢 |
(7)乙型肝炎病毒DNA经精细胞垂直传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
1.1 |
1.2 |
第二章 |
2.1 |
2.2 |
2.3 |
2.4 |
2 5 |
2.6 |
第三章 |
3.1 |
3.2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
(8)HBV转基因小鼠孕前期及孕期应用乙肝疫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正文 |
1 乙肝疫苗对HBV转基因小鼠孕期的抗病毒作用 |
1.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2 应用乙肝疫苗对HBV转基因鼠母胎的安全性影响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拉米夫定和干扰素α对孕期降低HBV转基因小鼠血中HBV载量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 |
2 孕期抗病毒治疗 |
正文 |
1 拉米夫定和干扰素α对小鼠早期胚胎细胞发育影响的实验研究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2 HBV转基因小鼠孕期应用拉米夫定的疗效及安全性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3.1 3TC孕期抗HBV的有效性 |
2.3.2 3TC孕期抗HBV的安全性 |
3 HBV转基因小鼠孕期应用干扰素α的疗效及安全性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3.2 IFNα孕期抗HBV的安全性 |
3.3.2 IFNα孕期抗HBV的安全性 |
4 应用HBV转基因小鼠初步探索宫内传播机制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HBV转基因小鼠孕前期及孕期应用乙肝疫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血清标本收集 |
1.2.2 HBsAg浓度的检测与计算及抗HBs的检测 |
1.2.3 孕鼠剖检及活胎仔检查 |
1.2.4 子鼠的生长发育观察 |
2 结果 |
2.1 均衡性检验 |
2.2 血清中抗HBs检测 |
2.3 HBsAg浓度的检测 |
2.4 母鼠孕期一般健康状况观察 |
2.5 母鼠生育指标观察 |
2.6 子鼠生长发育观察 |
3 讨论 |
四、HBV转基因小鼠孕前期及孕期应用乙肝疫苗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乙肝疫苗应答及CD4+与CD8+T淋巴细胞亚群遗传度的双生子研究[D]. 严恺.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
- [2]替比夫定对乙肝病毒转基因鼠孕期的影响及对母婴阻断的实验研究[J]. 张庆英,程海东,蒋佩茹,沈艳. 中国临床医学, 2010(02)
- [3]替比夫定对乙肝病毒转基因鼠孕期的影响及对母婴阻断的实验研究[D]. 张庆英. 复旦大学, 2009(S1)
- [4]预防医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重点项目部分结题成果综述[J]. 崔凤梅,丁艳华,张作文. 中国科学基金, 2007(06)
- [5]复制型HBV转基因小鼠的建立、生物学特性、应用及无免疫耐受研究[D]. 刘光泽. 第一军医大学, 2007(02)
- [6]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的垂直传递及其突变与表达[D]. 王培林.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3)
- [7]乙型肝炎病毒DNA经精细胞垂直传播的实验研究[D]. 高慧婕. 青岛大学, 2006(09)
- [8]HBV转基因小鼠孕前期及孕期应用乙肝疫苗的实验研究[D]. 雷小英. 第四军医大学, 2004(04)
- [9]拉米夫定和干扰素α对孕期降低HBV转基因小鼠血中HBV载量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初步研究[D]. 李端. 第四军医大学, 2004(04)
- [10]HBV转基因小鼠孕前期及孕期应用乙肝疫苗的实验研究[J]. 雷小英,闫永平,徐德忠,门可,李端.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