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5年北京保费规模直逼400亿元(论文文献综述)
刘亚荣[1](2017)在《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观照下的汉英财经新闻编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主要是基于本人翻译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于2016年三月至八月在上海日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实习阶段的新闻编译实践。实践涉及广泛的新闻材料,主题从国家宏观性政策新闻,如中国证监会及其他相关部门对金融市场做出的政策性调整规范,到公司企业之间的合并收购或是股权转让和热门行业如房地产市场的趋势走向等等。实践报告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例证分析对编译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归纳总结,旨在卡特琳娜·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的指导下,总结财经新闻类文本的语言特征、功能特征,并在文本类型理论框架下就汉英财经新闻编译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编译技巧和解决办法,以期对同类型文本的编译提供借鉴和指导。
田芯铭[2](2017)在《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北京市制造业创新发展和"高精尖"进程的推进,提高制造业效率变得尤为紧迫。然而北京市制造业仍然面临着效率不高、低成本性制造业占比大等困境。同时,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拥有知识密集、资本密集等优势,对拉动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紧随世界发达国家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大潮,北京市应该利用得天独厚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优势,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促进作用,实现北京市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和对北京市两大产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来定量研究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对制造业效率的调节机理,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可以分别调节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存量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并进行具体路径分析;最后,通过层级回归的实证分析,定量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发展水平对制造业效率影响的调节效应,即研究了北京市在技术创新水平、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本存量与制造业效率关系中,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发展水平是否发挥相应的调节效应。通过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果:第一,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产生正向的关联关系: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效率之间关联关系较弱;而包括金融、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效率关联较强,对制造业效率产生较强的促进作用。第二,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对制造业效率发挥了相应的调节效应:现代信息、科技、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普遍展现出较强的调节效应;传统生产性服务业调节效应不显着,或存在较弱的调节效应。第三,基于人力资本存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发挥了最为显着的调节效应,北京市人力资本密集。第四,金融业作为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其发展水平对促进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发挥的调节效应不强。本文在前人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具体的调节机理路径,从调节效应的微观层面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弥补了目前内在影响机理分析匮乏的缺陷;同时从北京市制造业效率的视角进行区域产业研究,弥补了目前北京市制造业效率分析不足的现状,为提高北京市制造业效率提供了支撑。
陈先敏[3](2014)在《太平人寿湖南分公司电话营销组织与流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近年来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采用的创新型营销模式——电话营销模式。本文通过介绍电话营销模式及保险电话营销模式在国内外的发展背景、内涵、特点、规模、模式分类等情况,对比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保险电话营销模式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本文主要利用调查法、定性分析法,搜集了大量国内电销市场的相关发展数据和太平人寿湖南分公司电话营销模式的发展历史,充分了解了太平人寿湖南分公司电话营销模式的发展特点、队伍构成、管理架构、客户定位、产品开发、业务情况等一系列问题。同时,通过对太平人寿湖南分公司电话营销模式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进行分析,得出了太平人寿湖南分公司电话营销模式的发展优势、发展劣势、发展机会及发展威胁。通过对太平人寿湖南分公司电话营销模式现状了解及环境分析,归纳出太平人寿湖南分公司电话营销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发展困境,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法,对太平人寿湖南分公司电话营销模式中的主流程、组织机构重构、目标客户细分、产品、数据库、辅助流程、人才队伍建设七大内容进行了优化设计,并通过实际可行性的不同操作方法对优化设计的流程进行了全面的科学验证。文章通过总结太平人寿湖南分公司电话营销模式优化设计流程在实际中的操作经验,得出了要实现湖南太平电销业务的快速增长需要“完善公司的企业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倡导全员服务理念、建立有效的电话营销考核激励机制、做好电话营销客户服务工作,提高客户忠诚度和建立有效的电话营销模式的评价体系等一系列保障措施”的研究结论。这些结论立足湖南本土保险电销市场,客观地反映了湖南太平所面对的真实环境和问题,有效地指导了公司电销业务的开展,总结了前期的有效工作经验,解决了许多实际运营过程中的长期问题,从而为公司电销业务的发展提供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操作指导。
李焱[4](2013)在《西城特色功能区迸发活力》文中研究指明西城区着力打造的十大特色产业功能区以金融业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商贸和旅游业为重点,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金融街、德胜科技园、广安产业园、天桥演艺区、西单现代商业区、阜景历史文化街区、什刹海、大栅栏、琉璃厂、马连道,西城区着力打造的十大特色产业功能区以金融业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商贸和旅游业为重点,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
任旭峰[5](2012)在《中国耕地资源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作为土地资源精华的耕地资源就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间条件,直接或者间接的为人类存在提供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成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物质利益关系形成的基础性条件,并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分配格局产生了基础性的影响。正是在上述意义上,新古典经济学大师马歇尔明确指出“不论在早开发的国家还是在新兴的国家里,一个有眼光的政治家感到对土地立法,比对其他财富形式进行立法,对后代将负有更大的责任”。在目前人类生命存在条件下,科学技术进步还不能保证人类离开耕地产品而独立存在,因此,耕地保护仍将是当代经济研究面临的不争现实。2006年的最新数据表明,在我国98.58亿亩农业用地规模中耕地仅有18.27亿亩,而且地区分布不均匀、整体质量不高,高产耕地仅占全部耕地面积的21.55%。从变动趋势观察,1996年至2006年10年间,.我国耕地面积累计减少了1.24亿亩,如果考虑到人口增加因素影响,其下降速度更快,人均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504亩下降到2005年的1.401亩,下降幅度达到13.78%。在可持续发展观成为全球共识背景下,面对人口持续增加和现代化、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趋势,基于人类基本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粮食安全角度考虑,我国必须进行严格有效的耕地保护政策,中央政府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持续下降的耕地面积说明现有耕地保护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论文利用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及现代经济学分析理论和工具,探讨我国不断加强的耕地保护制度、持续攀升的国民生产总值与不断减少的耕地面积这一矛盾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形成机制,寻找现有耕地保护制度低效率运行的经济学发生原因,对我国未来耕地资源保护制度调整提出建议,以期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亚当·斯密语境中“令人愉悦和心满意足的”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论文共分8章,其中第5、6、7章为论文的主要部分:第1章导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对象界定、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基本方法。明确提出论文将按照侯风云总结界定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划分耕地保护利益主体,通过利益主体之间物质利益关系研究探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耕地规模及质量出现双下降现象背后的原因。同时对论文的研究框架、主要内容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分析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2章文献述评分为两大部分。论文认为梳理经济分析对耕地的理论认识首先应当了解经济增长理论演进过程中对土地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明确指出在经济增长理论演进过程中对土地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认识存在一个“重视-忽视-重新重视”的循环过程,当代经济研究对土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重新重视在理论分析中正逐步与主流研究进行融合;另外,论文分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对耕地资源保护已有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指出目前国内的耕地保护经济学研究基本上是借鉴国际成熟研究成果和技术对我国耕地资源保护进行的分析,缺乏把耕地保护纳入整体分析框架的基础理论研究,从而指出论文的研究价值。第3章为研究过程中的基本概念界定和适用的基础理论。本部分首先在辨析经济理论演进过程中土地概念的基础上明确现代经济研究在土地概念界定时应当注意的问题。在此前提下对论文研究中使用的耕地、耕地保护概念和耕地保护外部性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说明。在基础理论部分,对论文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相对详尽的说明。第4章主要对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土地税费制度和耕地征收补偿制度三个具有重要物质利益分配影响的耕地保护相关制度进行了历史演进和现状分析,明确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调整方向。通过上述耕地保护相关制度和实践分析为论文研究奠定一个基本的制度背景。第5章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收入与经济增长两个具体角度出发,指出目前制度条件下,地方政府采取去耕地保护、变耕地为建设用地的机会主义行为是符合经济理性的行为,是制度内生的行动。该种地方政府的内生经济行为可能导致严格的中央耕地保护政策和措施在地方政府层次上的执行效果不理想。从长期经济增长角度考察,地方政府在粮食供应外部化的假设下,会使区域经济增长摆脱耕地和建设用地等资源条件的约束,按照索洛模型证明的方式使地方经济发展收敛于长期经济增长路径,但是从中央政府层次方面考察,过快的耕地规模下降可能会使国家层面的长期经济增长不能达到索洛长期经济增长均衡路径的水平,甚至使国家层面的经济增长在收敛于长期均衡路径之前就会受到耕地与建设用地规模等资源条件的限制,从而使总量生产函数由柯布-道格拉斯形式转为里昂惕夫形式,造成国家层面的长期经济增长变动率严格受制于耕地或建设用地规模等资源条件。第6章为中国农村集体组织耕地保护行为研究。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和共容利益理论双向解释了集体组织及成员在集体物品提供中的行为方式。因为我国农村集体组织不符合奥尔森集体行动条件,尤其是税费改革后农村集体组织、乡村干部与农户之间共容性利益缺失,造成农户主动性耕地保护供给偏离社会最优数量,以及集体组织和乡村干部利益追求中存在去耕地保护现象。促进耕地流转,实施选择性激励,重构农村共容组织,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将是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在农村集体组织层次上的调整方向。第7章为中国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研究。经济结构转型期,我国农户将拥有更多的自由在更大的空间内配置资源以实现收入最大化。以劳动力配置为基础的收入最大化条件证明,在农产品价格和政府补贴效应影响下,农业经营与外出务工劳动力投入的边际收入贡献相等时,农户能够实现收入最大化。在实现收入最大化过程中,农户耕地保护行为是否发生关键在于耕地保护劳动投入是否能得到补偿,充分分享耕地保护收益是农户层次耕地保护行为发生的基础条件。而耕地流转条件下的农户农业经营劳动力投入和耕地数量变化之间的比较静态分析则进一步说明农户耕地保护行为发生的复杂性,国家层面应充分考虑耕地流转过程中农户资源禀赋变化趋势及行为选择,调整和完善耕地流转政策。第8章对论文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总结,同时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从我国目前耕地保护各个利益主体物质利益关系协调和提高耕地保护制度执行效率和效果角度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另外对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问题进行了展望。
徐开娟[6](2011)在《新中国全运会演进历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简称“全运会”,是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是我国特有的赛会组织形式。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提高水平,为国争光”到“发展体育运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再到“和谐中国、全民全运”。全运会为新中国体育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访谈、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新中国全运会的演进历程进行梳理,以期为全运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一、以社会经济大环境的改变及全运会核心职能变化为依据,将新中国的全运会划分为:建国初期的两个发展高峰;文革时期的全面停滞;改革开放初期的改革与发展;深化改革时期的迅速发展;后奥运时期承前启后,探索创新等五个阶段。全运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呈现了着力发展本土体育、忽视体育发展规律、优先发展竞技体育、全方位服务奥运战略、全民全运的发展脉络。二、现阶段全运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竞赛组织工作规模过大;体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功能定位过于狭隘;场馆建设耗费大,后期利用机制不完善;高校参赛资格受限等。三、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全运会发展提出新要求。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须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利用市场经济的竞争、供求和价格机制,充分、合理的利用社会体育资源,解决体育资源使用上的矛盾;在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推动全民健身的普及、培养民众良好的社会竞争意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馆建设需考虑各地实际经济状况和现有的体育资源,提高场馆的与全民健身结合;适度放宽参赛资格的限制,高校以大学生体协为依托,整合体育资源,参加全运会的角逐。
金静敏[7](2010)在《一嗨租车连锁经营战略及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自2002年起我国的汽车消费市场进入井喷式发展阶段。2009年,中国成功夺得全球汽车产销冠军宝座,正式标志着我国进入汽车消费的巅峰时代。而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国内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使得汽车产业链的下游产业——汽车租赁,正在形成和迅速兴起,汽车租赁业必将呈现巨大的商机和市场空间。应运而生的全国性连锁扩张的一嗨租车公司(以下简称一嗨租车),面临着租车业以至尊租车、神州租车为代表第一梯队竞争对手的强势挤压,和以海纳·车友租车为代表第二梯队的迅速追赶,以及美国赫兹/安飞士、日本欧力士为代表国际租车巨头的大举入驻,不可避免地会引发租车业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的新一轮分配。论文应用连锁经理论、边际收益理论、战略联盟和定价管理理论,对一嗨租车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通过直接市场调研和类比法,分析中外汽车租业的发展特点、预测我国汽车租车业的市场发展趋势。结合PEST模型,剖析一嗨租车面临外部环境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国内汽车租赁业所存在的巨大发展潜力。运用对比分析,重点解析了一嗨租车与竞争对手相比存在的差距与不足。选用企业内部关键因素原理,深度分析了一嗨租车内部管理、运营机制和资源分配的偏颇与不合理。借助波士顿BCG矩阵分析,阐述了一嗨租车业务产品项目的优劣和市场潜力,突出明确了采用密集型成长战略的必要性。最后,本文构建高级SWOT分析,从市场现状、影响内外因、连锁扩张模式、前景预测等方面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总结了目前一嗨租车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障碍,且精准定位了一嗨租车的目标市场、及连锁经营战略与策略的可行性发展建议。本论文构建了在综合运用连锁经营的全新模式、全球化经济时代的电子商务技术(CtoC线上预订/租车/还车及反馈平台、中央系统集中调度等)、现代企业效益管理的基本上,以全新的视角提出了连锁经营的赢利模式、均衡扩张、营销战术、成本控制及适时融资等富有创意性的建议及相关对策,鼎力打造并优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一嗨租车实现全国市场快速扩张和连锁经营持续健康成长,提供了前瞻性的指导意义。
汤洪庆[8](2009)在《杭州城市早期现代化研究(1896-1927)》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对杭州城市的早期现代化(1896年—1927年)作了部分诠释。杭州城的发展历程(到二十世纪初)呈现出其地位从不断上升到逐渐下降的发展轨迹。到了近代,随着上海、宁波等毗邻城市的开放与崛起,落在常规模式和窠臼中的杭州城愈加显得落伍和惨淡。《马关条约》中,杭州与苏州等四个城市被辟为通商口岸。尽管这是战争落败的屈辱象征,但此举对于杭州城而言,却是一个发展的契机。由于杭州的租界设在离城区较远的拱宸桥一带,它对杭州城发展的示范作用远远不能与上海等地的租界对当地城市的巨大影响相媲美。随着外国人与物的直接涌入,为了挽回利权,杭州人以各种形式展开斗争,由此,杭州城开始了现代化的漫长征程。正如以色列学者艾森斯塔德所言:“就历史的观点而言,现代化是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向现代类型变迁的过程”。杭州城的现代化也就体现在政治体制、经济、教育文化、市政设施、社会风俗等的巨大变迁中。本文主要从政治体制、经济、文化、市政等四个方面展开分析。近代杭州的政治现代化,主要呈现了杭州城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尽管“路途”曲折。其中,行政体系的变化最为明显。近代杭州的经济现代化,最直接的表现是现代工业体系的从无到有,然而杭州经济现代化的最大特征是繁荣的商业推动了杭州经济的发展,而不象其他城市则是由工业来推动。近代杭州的教育现代化从教育和报刊两个领域来展开。“开民智”是当时的时代主题,如何“开民智”,不外乎教育(包括报刊)。在这三十年期间,杭州的教育面貌日新月异,在教育体系、教育机构、教学内容、教育师资等方面纷纷进行了大调整和转向。杭州的报刊,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再到繁盛的发展过程,在版面设计、文面内容、消息来源等方面不断调整与进步着。近代杭州的市政设施现代化反应了城市基本面貌的变化。进入二十世纪,杭州的市政设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路的修建、城墙与城门的拆毁、旗营的拆毁重建、电灯电话的使用与推广、公园的建设、现代警察机构的建立等,都体现了现代杭州的气息,市政设施的更新处处呈现了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求的面相。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杭州城市的早期(1896-1927)现代化呈现出以下特点:(1)杭州城市的现代化不是内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之下的结果;(2)与欧美等原生型城市现代化是工业主导型相比,杭州城市现代化中商业的作用比工业的作用要大的多(商业主导型),因为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与人才往往是后发现代化国家所欠缺的;(3)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尽管杭州城市现代化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上海等城市相比,其发展程度还相当有限。
黎平海[9](2008)在《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全方位地对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与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总结出区域金融中心具有集群效应、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网络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创新效应、自我强化效应、扩散效应、金融知识外溢等效应,而区域金融中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储蓄汇集、信息披露、便利交换、风险管理等方面。通过对历史经验的追溯与梳理,论证了建立区域金融中心有利于提升所在地地位、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从体制、市场、环境等方面探索了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必备的先决条件。在国际实践广泛应用的官方主导和自然演进的模式当中,总结出几种建设中国特色区域金融中心的途径和类型,在对我国相关中心城市竞争力进行实证的基础上,将之分别纳入不同模式来探讨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最佳途径。在定位我国金融中心的具体层次与阶段方面,明确提出我国金融中心应该形成形成以下格局:香港打造成为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在条件成熟后建设成全球区域性金融中心;北京可向国家级金融中心迈进;穗深两市短期内应该建成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并且积极创造条件向更高层次挺进,为若干年后晋级全球性区域金融中心作好准备;其余各市譬如南京、武汉、大连、沈阳、西安、重庆和成都,则可渐次建设成为既相互补充又各自独立的省市级的国内区域金融中心。最后,本文结合广东省金融强省建设的具体实践,针对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设计了一套比较详尽的对策方案,以利于“十一五”期间做足准备,将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雷选沛[10](2006)在《北京奥运经济运营与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北京奥运经济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它是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和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经济,是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基本框架的助推器和加速器。借筹办奥运之势,大力发展奥运经济,将从总体上扩大投资规模,刺激消费需求增长,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振兴现代制造业和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提供新的机会和更为广阔的空间,对北京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将会加大北京城市建设力度,使北京早日跨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行列;将会明显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从整体上提升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推动社会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如何抓住北京奥运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发展奥运经济,加快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我国新世纪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北京奥运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是世界体育大国,体育产业资源十分丰富,体育产业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市场化程度不高,规模较小,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够合理,其管理体制、市场发育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奥运会必然引发多方利益的冲突。如何实现北京奥运与其它产业的“双赢”甚至“多赢”,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北京奥运负面影响,实现北京奥运科学地营运与管理是我们面临解决的问题之一。 奥运经济的运营与管理研究涉及到多学科知识,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奥运产业经济,这是国家和民族创新价值的真实体现,奥运产业经济是围绕奥运会的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与营运、奥运无形资产经营、奥运资源的整合与开发等以奥运为载体引发的一切经济现象。 本文以北京奥运为研究背景,将北京奥运视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运用博弈论、产业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采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以下方面对北京奥运经济的营运与管理进行了研究,以期促进北京奥运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1章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对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了概述。 第2章阐述了奥运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奥运的经济影响及其指标体系,对奥运经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机制、奥运经济的乘数效应、传导效应、扩散效应进行了分析,并以旅游产业为实证研究,论述了奥运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和间接促进作用。 第3章通过分析北京奥运的投入、产出情况,对北京奥运会的效益,北京奥
二、2015年北京保费规模直逼400亿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15年北京保费规模直逼400亿元(论文提纲范文)
(1)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观照下的汉英财经新闻编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I INTRODUCTION |
1.1 Project Description |
1.2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
1.3 Methodology |
1.4 Layout of the Report |
CHAPTER II FINANCIAL NEWS FEATURES AND NEWS TRANS-EDITING |
2.1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Financial News |
2.1.1 Definition of Financial News |
2.1.2 Classification of Financial News |
2.2 Stylistic Features of Financial News |
2.2.1 Textual Features |
2.2.2 Syntactic Features |
2.2.3 Lexical Features |
2.3 Overseas and Domestic Studies on News Trans-editing |
CHAPTER III REISS’ TEXT TYPOLOGY THEORY |
3.1 Text Typology Theory Revisited |
3.2 Text Types and Text Functions |
3.2.1 Informative Text |
3.2.2 Expressive Text |
3.2.3 Operative Text |
3.3 Reiss’ Translation Criticism |
3.4 Application of Reiss’ Text Typology Theory to Translation Studies |
CHAPTER IV TRANS-EDITING C-E FINANCIAL NEWS: STRATEGIES ANDTECHNIQUES |
4.1 Problems in C-E Financial News Trans-editing |
4.1.1 Lengthy and Unattractive Headline & News Lead |
4.1.2 Discourse Organization |
4.1.3 Miscellaneous Data and Verbs Processing |
4.1.4 Professional Financial Knowledge Trans-editing |
4.2 Solutions to Problems in C-E Financial News Trans-editing |
4.2.1 Summarization and Paraphrase |
4.2.2 Reconstruction and Omission |
4.2.3 Comparison and Conversion |
4.2.4 Amplification and Explanation |
CHAPTER V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1: Source Texts |
APPENDIX 2: Target Texts |
(2)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标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主要内容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外包服务的研究 |
2.1.2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投入产出的研究 |
2.1.3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影响的研究 |
2.1.4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
2.2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发展机制 |
2.2.1 社会分工—交易成本的发展机制 |
2.2.2 价值链—竞争优势的发展机制 |
3 北京市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
3.1 北京市制造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
3.1.1 北京市制造业行业研究分类 |
3.1.2 北京市制造业效率和内部结构分析 |
3.2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
3.2.1 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范畴 |
3.2.2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分析 |
4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 |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4.1.1 研究方法 |
4.1.2 数据来源 |
4.2 实证分析及结果 |
4.2.1 初值像及绝对值求差处理 |
4.2.2 灰色关联系数的计算 |
4.2.3 计算灰色关联度 |
4.2.4 结果分析 |
5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对制造业效率的调节效应 |
5.1 调节机理 |
5.1.1 调节技术创新水平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 |
5.1.2 调节人力资本存量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 |
5.1.3 调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 |
5.2 计量模型与数据 |
5.2.1 计量模型 |
5.2.2 变量选取 |
5.2.3 数据处理 |
5.3 实证检验及分析 |
5.3.1 基于技术创新水平的调节效应分析 |
5.3.2 基于地区经济发展的调节效应分析 |
5.3.3 基于人力资本存量的调节效应分析 |
6 基本结论和对策建议 |
6.1 基本结论 |
6.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6.3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土/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太平人寿湖南分公司电话营销组织与流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电话营销模式的发展 |
1.1.2 保险电话营销模式的发展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保险电话营销的理论综述 |
1.2.2 保险电话营销与其他保险营销方式的比较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太平人寿湖南分公司电话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1 太平人寿湖南分公司基本情况 |
2.2 太平人寿湖南分公司电话营销模式的分析 |
2.2.1 公司电话销售模式的发展 |
2.2.2 公司电话营销队伍构成及管理架构 |
2.2.3 公司电话营销客户定位及产品开发 |
2.2.4 公司电话营销的业务情况 |
2.3 太平人寿湖南分公司电话营销的 PEST 分析 |
2.3.1 政治环境 |
2.3.2 经济环境 |
2.3.3 社会文化环境 |
2.3.4 技术环境 |
2.4 太平人寿湖南分公司电话营销的 SWOT 分析 |
2.4.1 太平人寿湖南分公司电话营销的优势 |
2.4.2 太平人寿湖南分公司电话营销的劣势 |
2.4.3 太平人寿湖南分公司电话营销的机会 |
2.4.4 太平人寿湖南分公司电话营销的威胁 |
第3章 太平人寿湖南分公司电话营销组织与流程的设计方案 |
3.1 太平人寿湖南分公司电话营销流程设计的原则和目标 |
3.1.1 公司电话营销流程设计的原则 |
3.1.2 公司电话营销流程设计的目标 |
3.2 太平人寿湖南分公司电话营销流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
3.3 太平人寿湖南分公司电话营销组织机构设计 |
3.3.1 主电销流程的优化 |
3.3.2 公司电话营销组织机构的重构设计 |
3.3.3 公司目标客户的细分设计 |
3.3.4 公司电话营销产品的方案设计 |
3.3.5 公司系统的方案设计 |
3.3.6 公司辅助流程的方案设计 |
3.3.7 公司电话营销队伍的构建 |
第4章 太平人寿湖南分公司电话营销设计方案实施的措施与保障 |
4.1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
4.2 完善公司的企业文化 |
4.3 建立有效的电话营销考核激励机制 |
4.4 做好电话营销客户服务工作 |
4.5 建立有效的电话营销模式的评价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西城特色功能区迸发活力(论文提纲范文)
金融总部 |
加速扩容 |
各具特色 |
(5)中国耕地资源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图目录 |
表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文献述评 |
2.1 经济增长理论演进中的土地利用文献述评 |
2.2 耕地资源保护研究文献评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
3.1 土地概念辨析 |
3.2 耕地资源与耕地保护概念辨析 |
3.3 基础理论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耕地保护相关制度演进及存在问题研究 |
4.1 中国耕地保护制度演进及存在问题研究 |
4.2 中国土地税费制度演进及存在问题研究 |
4.3 中国耕地征收补偿制度演进及存在问题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央与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行为研究 |
5.1 经济增长与耕地保护对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双目标约束 |
5.2 我国GDP和政府收入核算中的耕地农用与非农用影响机制 |
5.3 耕地数量变化与GDP变动关系的计量检验 |
5.4 加入耕地资源约束后的总量生产函数分析 |
5.5 耕地保护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利益差异与行为选择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农村集体组织耕地保护行为研究 |
6.1 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与共容利益理论研究 |
6.2 税费改革后农村集体组织耕地保护共容利益缺失与行为选择 |
6.3 刺激农村集体组织耕地保护行为发生的途径探讨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农户收入最大化与耕地保护行为研究 |
7.1 农户收入函数与收入最大化条件分析 |
7.2 农户耕地保护行为对收入最大化的影响 |
7.3 耕地流转条件下的农户耕地保护行为选择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新中国全运会演进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全运会历程研究 |
2.1.1 全运会形成及演进方面的相关研究 |
2.1.2 全运会阶段划分及特征的相关研究 |
2.2 全运会影响研究 |
2.2.1 全运会对构建和谐社会影响的相关研究 |
2.2.2 全运会对举办地影响的相关研究 |
2.3 全运会赛制研究 |
2.3.1 全运会赛制取舍的相关研究 |
2.3.2 全运会赛制利弊的相关研究 |
2.3.3 全运会赛制改革的相关研究 |
2.4 全运会运作模式研究 |
2.4.1 全运会场馆运营的相关研究 |
2.4.2 全运会市场开发的相关研究 |
2.5 文献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访谈法 |
3.2.3 实地考察法 |
3.2.4 个案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新中国全运会演进的时代背景和特征总结 |
4.1.1 建国初期的全运会——两个体育发展高峰 |
4.1.1.1 背景概况 |
4.1.1.2 全运会发展概况 |
4.1.1.3 阶段特征剖析 |
4.1.2 文革时期的全运会——全面停滞 |
4.1.2.1 背景概述 |
4.1.2.2 全运会发展概况 |
4.1.2.3 阶段特征剖析 |
4.1.3 改革开放初期的全运会——初步改革 |
4.1.3.1 背景概述 |
4.1.3.2 全运会发展概况 |
4.1.3.3 阶段特征剖析 |
4.1.4 深化改革时期的全运会——迅速发展 |
4.1.4.1 背景概述 |
4.1.4.2 全运会发展概况 |
4.1.4.3 阶段特征剖析 |
4.2 全运会的发展现状分析 |
4.2.1 当前全运会发展状况 |
4.2.2 当前全运会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2.1 竞赛工作规模过大 |
4.2.2.2 功能定位过于狭隘 |
4.2.2.3 体育资源重复配置 |
4.2.2.5 场馆建设问题突出 |
4.2.2.6 参赛资格高校受限 |
4.3 当前社会发展视角下的全运会改革 |
4.3.1 全运会改革问题探讨 |
4.3.2 全运会的改革措施思考 |
4.3.2.1 改革全运会机制 |
4.3.2.2 合理分配体育资源 |
4.3.2.3 挖掘全运会多元化功能 |
4.3.2.4 科学布局全运场馆 |
4.2.2.5 探索高校参与全运会的路径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与引用文献 |
附录 |
(7)一嗨租车连锁经营战略及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内容结构 |
2 中外汽车租赁业连锁经营发展概况 |
2.1 连锁经营基本原理及核心竞争力 |
2.2 汽车租赁业分类及连锁经营模式 |
2.3 中外汽车租赁业发展比较 |
2.4 国内汽车租赁业的发展趋势 |
2.5 本章小结 |
3 一嗨租车连锁扩张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竞争对手分析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一嗨租车连锁运营的内部环境分析 |
4.1 一嗨租车企业概况 |
4.2 组织架构及人力资源分析 |
4.3 业务结构分析 |
4.4 供应链分析 |
4.5 营销管理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一嗨租车连锁发展战略分析与选择 |
5.1 战略分析模型选择 |
5.2 一嗨租车高级SWOT分析 |
5.3 一嗨租车发展战略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6 一嗨租车连锁发展战略的实施策略 |
6.1 构建品牌文化与企业形象 |
6.2 量身定制高效组织架构 |
6.3 精准设计租车连锁经营模式 |
6.4 导入人才复制系统 |
6.5 加强营销创新管理 |
6.6 合理化融资渠道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杭州城市早期现代化研究(1896-1927)(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缘由与学术价值 |
1.1.1 选题缘由 |
1.1.2 学术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所用理论与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2 杭州城的历史沿革(古代—1927年) |
2.1 建城——1896年的杭州 |
2.1.1 山中小县时代 |
2.1.2 杭州城的始建时代(隋唐) |
2.1.3 国都(吴越国)和京城时代(南宋) |
2.1.4 浙江省省会时代(元明清) |
2.2 现代化蹒跚起步的杭州城(1896—1911) |
2.2.1 通商口岸的开辟与租界的设立 |
2.2.2 杭州城的开放 |
2.3 进入民国时期的杭州城(1912—1927) |
2.3.1 "新市场"的建立 |
2.3.2 杭州城境域大调整 |
本章小结 |
3 近代杭州的政治现代化(1896—1927) |
3.1 "新政"前杭州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机构 |
3.1.1 清政府的地方行政体系 |
3.1.2 在杭州设置的政治机构 |
3.1.3 杭州的城中之城——旗防营 |
3.2 清末杭州城的自治运动 |
3.2.1 清末地方自治运动的背景 |
3.2.2 杭州城的自治运动 |
3.3 民国时期杭州政治体制的演变 |
3.3.1 杭州的立法系统——杭县议会 |
3.3.2 杭州行政系统的变迁 |
3.3.3 杭州司法机构的演变 |
本章小结 |
4 近代杭州的经济现代化(1896—1927) |
4.1 1896年前杭州经济的基本状况 |
4.1.1 传统农业 |
4.1.2 传统手工业 |
4.1.3 商业 |
4.1.4 服务业 |
4.2 杭州经济现代化的启动(1896—1911) |
4.2.1 传统农业的变革 |
4.2.2 传统手工业的变革 |
4.2.3 民族工业的创办 |
4.2.4 服务业的更新 |
4.3 杭州经济现代化的加速(1912—1927) |
4.3.1 农业的改良 |
4.3.2 工业的传承与发展 |
4.3.3 商业 |
4.3.4 服务业的兴盛 |
本章小结 |
5 近代杭州的教育(包括报刊)现代化(1896—1927) |
5.1 近代杭州教育事业的现代化 |
5.1.1 清末时期杭州的教育事业(1896—1911) |
5.1.2 民国时期杭州教育事业(1912—1927) |
5.2 近代杭州报刊事业的现代化 |
5.2.1 杭州报纸的创办阶段(1896—1911) |
5.2.2 杭州报业发展的新阶段(1912—1927) |
5.2.3 报刊业务的变迁 |
本章小结 |
6 近代杭州的市政现代化(1896—1927) |
6.1 1896年之前的杭州城市政基本面貌 |
6.1.1 杭州城的基本面貌 |
6.1.2 交通体系 |
6.1.3 通信机构 |
6.1.4 城市空间和宗教活动 |
6.1.5 医疗机构 |
6.2 历史惯性之下的杭州城(1896—1911) |
6.2.1 现代交通体系的初步构建 |
6.2.2 电力和电灯照明 |
6.2.3 通信和邮政业务 |
6.2.4 医疗设施的状况 |
6.3 杭州市政建设的新时代(1912—1927) |
6.3.1 城市空间结构的大调整 |
6.3.2 拆城墙、修马路 |
6.3.3 公园的初建 |
6.3.4 公共交通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
6.3.5 其他公共设施的扩张 |
6.3.6 市政管理机构的变迁 |
6.4 杭州警察机构的建立与发展(1896—1927) |
6.4.1 现代警察制度的创立——晚清时期 |
6.4.2 现代警察制度的完善——民国时期 |
6.4.3 杭州消防事业的演变 |
本章小结 |
7 结语 对杭州城市早期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
7.1 城市空间结构的巨大变迁 |
7.2 城市现代化的动力 |
7.3 城市现代化的路径 |
7.4 杭州城市早期现代化的几点启示 |
参考资料 |
(9)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重点解决的问题 |
1.3 新颖之处 |
1.4 研究方案设计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部分 |
2.2 国内部分 |
2.3 小结 |
3. 核心概念界定与金融中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
3.1 区域金融中心的内涵、功能及分类 |
3.2 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演变脉络 |
3.3 区域金融中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
4. 形成区域金融中心的主要原因与条件 |
4.1 主要原因 |
4.2 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与构成要素 |
5 各国(地区)重要金融中心及其运作 |
5.1 纽约金融中心 |
5.2 伦敦金融中心 |
5.3 东京金融中心 |
5.4 香港金融中心 |
5.5 国际金融中心产生与发展的主要模式 |
5.6 启示与借鉴 |
6.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竞争力分析 |
6.1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定位 |
6.2 国内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估指标 |
6.3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建设模式 |
7.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性与广东金融强省建设 |
7.1 珠三角及东西两翼地区的梯度分布和产业结构分析 |
7.2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当中的政府与市场作用 |
7.3 金融聚合效应对珠三角区域经济梯度性的影响 |
7.4 珠三角金融聚集梯度性与区域经济增长 |
7.5 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金融问题及对策 |
7.6 广东金融强省建设 |
8. 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发展 |
8.1 建设广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具备的基础条件 |
8.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8.3 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
8.4 发展定位、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
8.5 强化广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功能的综合性对策措施 |
9. 总结与展望 |
9.1 总结 |
9.2 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10)北京奥运经济运营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相关理论依据 |
1.4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奥运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 |
2.1 奥运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
2.2 奥运经济影响及其指标体系 |
2.3 奥运经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机制 |
2.4 奥运经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北京奥运投入产出效益及负面效应研究 |
3.1 北京奥运会投入分析 |
3.2 近几届奥运会的效益概述 |
3.3 北京奥运会效益分析 |
3.4 北京奥运会的负面效应及对策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北京奥运投融资风险与管理 |
4.1 奥运风险的分类 |
4.2 奥运风险的效应 |
4.3 北京奥运融资规模与模式 |
4.4 北京奥运承受的融资风险 |
4.5 北京奥运融资战略的基本取向 |
4.6 北京奥运投资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奥运资源开发与奥运资本运营 |
5.1 奥运资源的内涵与特性 |
5.2 奥运资源开发的特点与原则 |
5.3 奥运品牌的内涵及价值 |
5.4 奥运无形资的评估 |
5.5 北京奥运的资本运营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北京奥运市场博弈与节俭办奥运研究 |
6.1 相关博弈理论阐述 |
6.2 北京奥运静态博弈均衡分析 |
6.3 北京奥运市场宏观层面的博弈 |
6.4 北京奥运市场微观层面的博弈 |
6.5 构建北京奥运“多赢”局面的建议 |
6.6 宏观调控与节俭办奥运的研究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北京奥运经济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
7.1 奥运经济发展的创新 |
7.2 北京奥运科技评价体系 |
7.3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要旨 |
7.4 奥运经济可持续发展四面体形结构模型 |
7.5 改进层次分析法在奥运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运用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实证研究 |
8.1 可口可乐借奥运运营的启示 |
8.2 移动伴随奥运运动—中国移动通信借奥运营销 |
第9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9.1 本文总结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I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II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四、2015年北京保费规模直逼400亿元(论文参考文献)
- [1]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观照下的汉英财经新闻编译实践报告[D]. 刘亚荣.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7(01)
- [2]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研究[D]. 田芯铭.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6)
- [3]太平人寿湖南分公司电话营销组织与流程设计研究[D]. 陈先敏. 湖南大学, 2014(04)
- [4]西城特色功能区迸发活力[J]. 李焱. 投资北京, 2013(03)
- [5]中国耕地资源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 任旭峰. 山东大学, 2012(12)
- [6]新中国全运会演进历程研究[D]. 徐开娟. 上海体育学院, 2011(04)
- [7]一嗨租车连锁经营战略及实施策略研究[D]. 金静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2)
- [8]杭州城市早期现代化研究(1896-1927)[D]. 汤洪庆. 浙江大学, 2009(04)
- [9]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发展研究[D]. 黎平海. 暨南大学, 2008(03)
- [10]北京奥运经济运营与管理研究[D]. 雷选沛. 武汉理工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