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审计学会第三届理事会成功召开

北京审计学会第三届理事会成功召开

一、北京审计学会第三届理事会顺利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韩慧[1](2020)在《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化解新时代主要矛盾和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等方面都赋予了体育社会组织新的任务与使命。然而囿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尤其是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现阶段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既不规范也不成熟,这必然导致其难以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评估是监管的重要抓手,做实做强评估工作对于提升体育社会组织监管水平、引导和规范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理论探索还较为滞后,难以为评估实践提供有效指导。为此,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成为一项重要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以系统论理论、评估相关理论、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体育社会组织为对象,围绕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这一主题,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德尔菲法等方法,对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第一,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工作起步较晚,在过去的实践当中,虽取得了评估意识有所提升、评估运行逐步常规化、评估效用逐渐显现等成效;但与此同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包括评估推进动力不足、评估约束薄弱、评估协调不畅、评估主体有待培育、评估指标体系有待完善、评估程序与方法有待改进等。以日本、英国、美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慈善事业起步较早,在体育社会组织监管与评估方面较早地进行了实践,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包括:以评为重,将评估作为组织管理的核心环节;严格约束,构建全方位评估法律规范体系;多元协调,基于整体管理效应推动评估发展;因地制宜,评估主体的选择与本国国情相符;多维评价,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全方位考量。第二,评估实践发展亟待理论指导,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理论界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研究是不够的,而且还存在一些误区。不少研究都只是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当作一项技术性工作,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评估主体、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程序、评估方法等实施操作层面的完善,弱化了评估工作的复杂性。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必须在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工作机制下开展,否则评估只能是零散的一般评价活动,而不是一项系统的监管工作,评估的价值作用也难以真正实现。第三,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本文借助系统论基本理论,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要素和结构进行了厘清。研究认为,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要素主要包括评估主体、评估客体、其他相关主体、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程序与方法、评估制度以及评估环境。同时基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困境和发展目标考量,本文提出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主要由动力机制、运行机制、约束机制和协调机制这四方面结构内容组成。这四大机制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总体形态和特定功能。第四,对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动力机制,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提供了科学分析框架。通过ASD理论指导,解析了当前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建立的现实困境,并进一步提出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构造策略,即打造有为政府,强化评估的推动力;建立有效组织,激活评估的内驱力;吸纳社会公众,增强评估的助动力;加大政策支持,提升评估的牵引力;营造文化氛围,发挥环境的作用力。第五,对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运行机制,在评估主体模式上,研究提出了体育社会组织政社合作评估模式优化的策略建议。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上,通过两轮专家德尔菲法完成了指标遴选和权重设置,最终确立了体育社团、体育社会服务机构和体育基金会三类体育社会组织的评估指标体系。在评估程序与方法构建环节,研究设计了七个评估步骤;同时选取了适用于本研究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程序的方法,包括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第六,针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中可能会出现的“道德风险”行为,提出了相应的约束思路,并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约束机制进行了构建,具体包括:完善评估监管法律规范,扎紧制度围栏;推动形成评估行业自律,提升监管质效;加强评估伦理道德建设,树立评估自觉;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实现阳光运行等。第七,通过对当前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存在的协调困境的分析,结合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启示,提出了整体性理论视角下评估协调机制的构建策略,那就是整合结构,建立整体管理框架;整合目标,锚定公共利益实现;整合理念,深化合作共赢意识;整合法规,增强协同制度保障;整合平台,推进信息交流共享。第八,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运作,最理想的效果是达成“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功能涌现。系统论揭示了整体效应、构材效应、协同效应和环境效应共同形成“整体功能涌现”。这决定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运作必须遵循整体化、层级化、协同化、动态化的机理;采取整体着眼、统筹推进,部分着手、层层转化,依循规律、多维协同,常态实施、动态调整的方式;且需把握好一些关键要点,包括坚持系统思维、科学组织管理、优化外部环境、用好政策调控。

董大胜[2](2020)在《积极发挥学会职能作用 推进新时代审计事业创新发展》文中认为一、关于第七届理事会工作的回顾五年来,本届理事会在审计署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关于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社团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审计署《审计科研工作2019年至2022年发展规划》和《中国审计学会2015至2019年度审计理论研究规划》,按照《中国审计学会章程》的规定,履职尽责,开拓进取,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推进新时代审计事业创新发展作出了贡献。

崔瑾[3](2020)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39年春,在中共南方局的领导组织下,十几位科学家与教授、知名社会文化人士在重庆中央大学大学发起成立“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1945年,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华农学会、中国工程师学会等学术组织和111位科技人员代表正式发起成立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1948年,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协会章程完善,各项事业和组织日趋发展。1950年,协会在历史使命结束后宣告解散。在民国时期着名科学社团中,中国工作者协会虽成立时间最晚,但却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事业影响最直接且颇具贡献的综合性科学社团。通过对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发展的缘起、组织与活动、国际交流与影响及社团实质的考察,本文力图用宏观研究结合微观具体事件探究,纵向梳理结合横向分析,一方面对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发展历程作全景式勾画,另一方面对协会相关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寻找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与当时国际国内科学共同体发展变化及中共科技知识分子政策变迁运作之间的深刻联系,揭示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科学家工会”的组织构成与实质,突出了它作为中共外围组织,提倡和平、民主的本质。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走向世界,在美组织“留美科协”,为留美学生归国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同时积极参与世界科协的创立,加入二战后科学团体左转的进程。在发展历程中,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立足于自身角色,进行了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民主等等发挥科技团体社会功能的探索,主动进行左翼化的科学传播,这个模式也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科协的组织化雏形。

洪胜男[4](2019)在《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公益慈善项目运营与成效研究》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制度环境逐渐完善,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公益慈善组织发展步伐也逐步加快,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公益慈善组织在实现其目标功能、运营管理、社会成效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当前,公益慈善组织还存在对其地位作用认识不够、法规体系不完善、公信力建设问题突出、管理机制不健全、成效难以量化评估、人才队伍建设偏弱等问题。目前,我国高度重视和鼓励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社会治理力度、创新监管方向,强化社会保障制度,对慈善、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以及社会救助等体系予以全面优化和改进。党和国家已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将慈善事业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当中,公益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对实现国家发展目标、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和评估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和成效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以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简称为“恤孤助学会”)为对象,通过查阅文献法、参与式观察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恤孤助学会十五年来的发展情况、项目运行效果评价的角度分析恤孤助学会作为公益慈善组织在社会保障和创新社会治理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第一章至第二章构成本文的研究基础。首先,在绪论部分介绍国内外对公益慈善组织的研究现状,提出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第二章对公益组织、慈善组织、社会保障、恤孤助学会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依据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第三方社会治理理论、社会融合理论建立本文的理论基础,明确研究视角。第三章和第四章构成本文的主体部分,对恤孤助学会的发展情况、公益项目实施效果等方面开展分析研究。第三章对恤孤助学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介绍创会、发展脉络、基本架构、制度建设、财务与审计等,这一部分的分析透视该公益慈善组织发展基础,是效果评价研究的重要依据。第四章对恤孤助学会运营的项目以及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评价。通过细致地分析访贫助学、重症病童救助、成长关怀、专项基金、募捐等公益慈善项目,从项目本身成效和项目产生的连带效应两个方面评价分析恤孤助学会所产生实际社会效果。第五章分析了恤孤助学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社会组织发展日新月异,恤孤助学会面临着资金募集、新媒体宣传、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政府重视支持、社会发展需要、理论研究聚焦等发展机遇。第六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从效果评价的角度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恤孤助学会作为广东省公益慈善组织,通过开展公益慈善项目有效地促进社会保障,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成功案例,其实施项目的模式可推广、可复制,对于尚在成长发展中的其他公益慈善组织来说意义重大,有实际参照参考作用。恤孤助学会可为国内其他公益慈善组织提供广东方案和成功经验,为国际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参考模式。同时,结合实际,提出对策建议,明确了恤孤助学会进一步发展应把握的方向,要继续优化完善品牌项目,主动宣传推广项目,整合资源,多方筹集资金,加强研究理论成果,与政府进一步加强合作,在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持续发挥好公益慈善组织的重要作用。

刘秀娇[5](2019)在《中国会计学社研究(1934-1949)》文中研究说明会计学为国家财政、工商企业、私人经济中重要一环。民国以来,随着传统记账方式弊端的呈现和国外先进会计实务、理论的传入,国内对会计之术的研究与改进逐渐成为各方关注之点。作为全国性会计学术研究团体,中国会计学社成立于1934年,以“研究会计学术、改进会计事务、砥砺会计人格”为宗旨,社址定于南京。学社的成员不多,发展至1942年仅达160余人,但却聚集了当时学界、政界、商界的优秀人才,是一个小而精的专业性学术团体。从成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沉寂,学社社务因战事突起有短暂的停顿,但学社整体并未走向解散,前后共持续了十余年之久。中国会计学社自诞生后一直致力于发展中国会计事业,开展了大量的学术活动,如通过《会计季刊》和《会计杂志》进行知识传播,为会计同人学术交流搭建平台;编撰书籍,传播国内外先进会计理论;为拓展学术事业定期举办年会与演讲,以此推广学社影响力和大众对会计知识的了解;召开座谈会,集各专家智慧共同探讨会计问题;参与教学,创办会计补习学校和暑期讲习班,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会计人才,缓解了当时国内对会计人才的亟需,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社与政府、工商界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与联系。可以说,中国会计学社的创办与发展,对中国会计学术繁荣、政府会计制度制定以及工商业会计革新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石涛[6](2010)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研究(1928-1937年)》文中研究指明中央银行是一个国家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是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近代中国,随着银行业的发展,以及国外先进银行理论知识的传入,特别是中央银行思想的传播,开始出现了自己的中央银行制度。从清末的户部银行到大清银行,再到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或定位为中央银行,或发挥了中央银行的一些职能,但职能均不健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为了改革币制,整顿金融,更为了支持财政,巩固政权,于1928年正式在上海成立了中央银行。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央银行。而且,中央银行几乎与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相始终,与这一时期的货币金融、财政税收,乃至派系斗争,都有着密切关系。从1928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这一时期,是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创立并取得快速发展的上升阶段。中央银行的业务部门,由简到繁;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由少到多;中央银行的实力及其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突飞猛进。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在这一时期则取得了程度不同的发展。其中,作为“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在代理国库、经理内外债等为政府财政提供服务方面,成效最为显着,职能也较为健全。作为“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在这一时期的币制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货币发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为统一发行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独享发行权的目标未能实现,统一发行的职能终未完成。作为“银行的银行”,本应是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职能,但由于各种因素限制,中央银行在这一方面乏善可陈,职能最不完善。1935年法币政策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银行的力量,推动了中央银行职能的发挥。国民政府改组中央银行为中央储备银行的计划,为中央银行职能的进一步健全,尤其是成为真正的“银行的银行”,提供了契机,但这一切均因抗战的爆发而中断。

孙大权[7](2005)在《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文中认为中国经济学社于1923年创立,到1953年结束。是在马寅初、刘大钧主持下,以留美归国经济学者为主,集合全国政、学、商各界上层分子组成的经济学术团体。学社作为民国经济学界的英美派,其学术和思想居于当时社会的主流和中心地位,在民国时期产生了广泛影响,并影响到新中国的人口论。这一重要经济学术团体,今日学界对之却了解甚少。本文在广泛收集各种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学社的活动和思想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察。 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形成了以留学生为主体的经济学者群体,他们参加或组织的学术团体在各地广泛成立,为中国经济学社创立奠定了基础,1923年11月,清华留美归国的经济学者刘大钧、陈长蘅等人与燕京大学英籍教授戴乐仁等共同创立了中国经济学社,其最初目的是为社员提高经济学教学和科研水平服务。1924年马寅初等人加入后,学社宗旨改变为:发展中国经济学术和改进中国现实经济。这一改变,适应了社会需要,导致了学社的长足的发展。 在马寅初、刘大钧的积极领导下,中国经济学社由北京市的一个小团体,向天津、上海、美国等地扩张,到1927年11月,学社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中心组织。在此之后,马寅初等人开始了大量吸收商界和政界社员,学社的组织与影响就进一步向社会各界延伸。同时,学社开始了艰辛的基金筹募,并取得了较大成效,到30年代中期,学社拥有杭州房产一处,南京地皮14亩,基金20万左右。然而由于抗战的爆发,中国经济学社的发展势头受到重大打击,虽然学社继续在重庆聚集社员,坚持发展,但学社的基金由于通货膨胀不断贬值,社员的政治立场也出现了重大分化,特别是马寅初被软禁后,学社发展进入后期,走向衰落,一直到1953年正式结束。 中国经济学社一年一度最重要的集体学术活动就是举行年会,前3届年会在北京举行,主要是社务会议。第四届年会在上海召开,确立了进行社务会、学术讨论会、讲学会、各种宴会以及参观游览等多种活动。在1927年至1936年间,学社在杭州、青岛、广州等地举行了10次年会,每次年会都受到了经济学界、政府、工商界以及社会舆论的关注与支持,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在1938年至1943年学社总部西迁重庆后,还召开了三次有影响的年会。同时,中国经济学社还举办了多种学术事业,如:出版丛书,创办社刊,建立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等等,发表了被经济学界公认的一批优秀学术成果,特别是刘大钧主持完成的中国第一次工业普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经济学社骨干社员马寅初、刘大钧、卫挺生、何廉、唐庆增、顾翊群、潘序伦等人的经济思想,在基本经济理论方面有明显的共同特点:关于经济哲学:主张“不激不随”的经济发展观,既反对激进的马克思主义(不激),又批判保守的传统封建思想(不随),并为资本主义进行辩护:在价值论与消费、生产、交易、分配论等方面,主要是受英美的马歇尔、克拉克等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而不是王亚南所说的主要受奥国派影响;在研究方法方面,注重实证和统计方法。 在应用理论和政策主张方面,他们多在切磋和争论中相互影响。关于统制与放任:1932年10月,武育干最早提出了在中国实施统制经济的主张,社员多主张在保留私有制前提下,由政府联合工商界上层统制全国经济。在统制经济理论流行时,顾翊群运用哈耶克理论批判了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主张市场经济,运用比较优势论批判了贸易保护主义,主

方振慰[8](2004)在《广东省审计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各位代表、各位同志: 受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的委托,向本次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请审议。 一、五年来的工作回顾 省审计学会第三届理事会自1999年6月成立以来,至今已有5年多时间。几年来,省审计学会在省审计厅和省民政厅、省社科联等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

广西审计学会秘书处[9](2002)在《广西审计学会发展简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翁永庆,鲁星,于延斌[10](2000)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十年记事(1987-1997)》文中研究表明摘记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1987年成立至1997年召开该会成立十周年大会期间学会活动的大事。

二、北京审计学会第三届理事会顺利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审计学会第三届理事会顺利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是加强组织监督管理的现实需要
        1.1.2 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是破解组织发展困境的迫切需要
        1.1.3 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是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客观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外体育社会组织研究
        1.4.2 国内外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研究
        1.4.3 综述小结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6 研究创新点
2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动因
    2.1 核心概念
        2.1.1 体育社会组织
        2.1.2 评估
        2.1.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
        2.1.4 第三方评估
        2.1.5 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理论
        2.2.2 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
        2.2.3 评估相关理论
        2.2.4 整体性治理理论
        2.2.5 各理论的指导价值与启示
    2.3 现实动因
        2.3.1 机制在任何一项复杂工作中都起着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
        2.3.2 建立一套系统的工作机制是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的关键
        2.3.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尚未建立阻碍了评估工作的有效推进
    2.4 本章小结
3.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考察
    3.1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现状透视
        3.1.1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的历程回溯
        3.1.2 上海市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现状调查
        3.1.3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的成效与困境
    3.2 发达国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探究
        3.2.1 发达国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缘起
        3.2.2 发达国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实践
        3.2.3 发达国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3.3 本章小结
4.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总体设计
    4.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理论解析与构建思路
        4.1.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概述
        4.1.2 系统论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解析
        4.1.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构建思路
    4.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要素的厘定
        4.2.1 评估主体
        4.2.2 评估客体
        4.2.3 其他相关主体
        4.2.4 评估指标体系
        4.2.5 评估程序与方法
        4.2.6 评估制度
        4.2.7 评估环境
    4.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结构的设定
        4.3.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结构设定的逻辑依据
        4.3.2 动力-运行-约束-协调“四位一体”评估机制结构的确立
        4.3.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各子机制的辩证关系
    4.4 本章小结
5.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动力机制
    5.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解构
        5.1.1 行动者-系统-动力学(ASD)——关注和研究系统变迁动力的理论框架
        5.1.2 基于ASD理论的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解构
    5.2 基于ASD理论的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要素分析
        5.2.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行动者要素分析
        5.2.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制度要素分析
        5.2.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环境要素分析
    5.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建立的现实困境
        5.3.1 政府推动不力
        5.3.2 组织内驱弱化
        5.3.3 公众助动缺失
        5.3.4 制度牵引乏力
        5.3.5 环境作用式微
    5.4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建构策略
        5.4.1 打造有为政府,强化评估的推动力
        5.4.2 建立有效组织,激活评估的内驱力
        5.4.3 吸纳社会公众,增强评估的助动力
        5.4.4 加大政策支持,提升制度的牵引力
        5.4.5 营造文化氛围,发挥环境的作用力
    5.5 本章小结
6.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运行机制
    6.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主体模式的优化
        6.1.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主体及其模式辨析
        6.1.2 不同主体模式的优劣势比较及适应性分析
        6.1.3 体育社会组织政社合作评估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6.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6.2.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框架的设立
        6.2.2 体育社团、体育社会服务机构、体育基金会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6.2.3 实证检验:上海市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
    6.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程序设计与方法选择
        6.3.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程序的设计
        6.3.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6.4 本章小结
7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约束机制
    7.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中的“道德风险”行为
        7.1.1 权力寻租
        7.1.2 弄虚作假
        7.1.3 通融关照与开后门
        7.1.4 努力程度低与随意化
    7.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道德风险”行为的不良影响
        7.2.1 扭曲折损评估功能
        7.2.2 损害被评组织权益
        7.2.3 引发评估信誉危机
    7.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道德风险”行为约束的总体思路
        7.3.1 “法治”与“德治”协同
        7.3.2 “自律”与“他律”结合
        7.3.3 “罚”与“赏”并举
    7.4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约束机制的具体构建
        7.4.1 完善评估监管法律规范,扎紧制度围栏
        7.4.2 推动形成评估行业自律,提升监管质效
        7.4.3 加强评估伦理道德建设,树立评估自觉
        7.4.4 加快建立社会监督体系,实现阳光运行
    7.5 本章小结
8.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协调机制
    8.1 深度剖析: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困境的表现
        8.1.1 “评”与“管”脱节
        8.1.2 推诿与责任转嫁
        8.1.3 政策执行壁垒
        8.1.4 “信息孤岛”效应
    8.2 体育社会组织管理碎片化:评估协调困境的内生根源
        8.2.1 管理结构碎片化
        8.2.2 目标理念碎片化
        8.2.3 制度框架碎片化
        8.2.4 管理平台碎片化
    8.3 整体性治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机制建构的应然之道
        8.3.1 整体性治理:针对“碎片化”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
        8.3.2 整体性治理理论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机制建构的学理默契
        8.3.3 整体性治理理论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机制建构的理论启示
    8.4 整体性治理下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机制的建构
        8.4.1 整合结构,建立整体管理框架
        8.4.2 整合目标,锚定公共利益实现
        8.4.3 整合理念,深化合作共赢意识
        8.4.4 整合法规,增强协调制度保障
        8.4.5 整合平台,推进信息充分共享
    8.5 本章小结
9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运作
    9.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运作的理想图景
        9.1.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运作的理想图景:整体功能涌现
        9.1.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整体功能涌现”的形成分析
    9.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运作机理
        9.2.1 整体化
        9.2.2 层级化
        9.2.3 协同化
        9.2.4 动态化
    9.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运作的方式
        9.3.1 整体着眼,统筹推进
        9.3.2 部分着手,层层转化
        9.3.3 依循规律,多维协同
        9.3.4 常态实施,动态调整
    9.4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运作的要点
        9.4.1 坚持系统思维
        9.4.2 科学组织管理
        9.4.3 优化外部环境
        9.4.4 用好政策调控
    9.5 本章小结
10.研究结论与不足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上海市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现状》调查问卷
    附件2: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第一轮专家评议表
    附件3: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第二轮专家评议表
    附件4: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第二轮专家咨询各项指标的得分与权重
    附件5:评估指标体系实证检验调查问卷
    附件6:学习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主要内容
第一章 前身:“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
    一、“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创立探源
    二、中共中央南方局与“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
    三、“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的主要活动
第二章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历史演化
    一、从“座谈会”到“协会”
    二、协会发展与活动
    三、使命完成
第三章 组织结构变迁
    一、协会内部结构变迁
    二、领导层与会员分析
第四章 走向世界
    一、参与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活动
    二、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研究
结语组织化实质与功能
    一、左翼性质及政治化成因
    二、社会功能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表格
    二、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大事记
致谢

(4)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公益慈善项目运营与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存在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益组织
        2.1.2 慈善、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
        2.1.3 公益慈善组织
        2.1.4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
        2.1.5 社会保障
    2.2 理论基础
        2.2.1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2.2 第三方治理理论
        2.2.3 社会融合理论
3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发展情况
    3.1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创建和发展历史
        3.1.1 创建和登记情况
        3.1.2 公信力建设发展情况
        3.1.3 社会认可
    3.2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基本架构和有关制度
        3.2.1 组织机构和成员
        3.2.2 制度综述分析
        3.2.3 章程
    3.3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财务与审计情况
        3.3.1 财务情况
        3.3.2 审计情况
4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效果评价分析
    4.1 项目成效分析
        4.1.1 访贫助学项目成效
        4.1.2 重症病童救助项目成效
        4.1.3 成长关怀项目成效
        4.1.4 专项基金项目成效
        4.1.5 募捐筹款项目成效
    4.2 项目连带成效分析
        4.2.1 项目推动党委政府、群团组织等与社会组织深度融合
        4.2.2 项目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成效分析
        4.2.3 宣传成效
5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5.1 面临的挑战
        5.1.1 资金筹集瓶颈
        5.1.2 宣传格局的突飞猛进带来的冲击
        5.1.3 理论成果研究滞后
        5.1.4 人员变动
        5.1.5 访贫助学项目入户家访成本高昂
    5.2 迎来的机遇
        5.2.1 减贫是世界共同课题
        5.2.2 政府支持公益慈善事业长足发展
        5.2.3 慈善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之一
        5.2.4 拓展志愿服务队伍
6 结论和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多方筹措资金,与政府加强合作
        6.2.2 加强宣传,主动推广复制项目经验
        6.2.3 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完善品牌项目
        6.2.4 加强理论成果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中国会计学社研究(193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中国近代会计史研究
        1.2.2 中国会计学社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二章 中国会计学社的成立
    2.1 诞生背景
        2.1.1 传统会计弊端的呈现
        2.1.2 近代中国会计事业的发展情况
        2.1.3 近代会计师群体的形成与发展
    2.2 学社的正式成立
第三章 中国会计学社的发展概况
    3.1 组织及发展概况
        3.1.1 抗战前学社的发展
        3.1.2 抗战时期学社的发展
        3.1.3 抗战后学社的发展
    3.2 社员构成分析
    3.3 各地分社的建立
    3.4 学社经费概况
第四章 会计知识与实务的传播
    4.1 刊行会计刊物
        4.1.1 《会计杂志》
        4.1.2 《会计季刊》
        4.1.3 分社所办的会计刊物
    4.2 编撰会计书籍
第五章 学术事业的拓展
    5.1 召开年会
    5.2 举办学术演讲、座谈会
        5.2.1 学术演讲
        5.2.2 座谈会
    5.3 开展会计教育事业,培养会计人才
        5.3.1 参与会计教学
        5.3.2 创办会计补习学校
        5.3.3 增设暑期讲习班
        5.3.4 分社会计补习学校的创办
第六章 学术理念之阐发
    6.1 倡导主计制度的推行
    6.2 反对改良现行政府统一会计制度
    6.3 反对将投资利息计入生产成本
    6.4 关注所得税会计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研究(1928-1937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四、研究方法与主要资料
五、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设立的背景
第一节 近代世界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与推广
    二、中央银行的特点与类型
    三、中央银行的职责和原则
第二节 近代中国中央银行思想演变
    一、清末时期建立中央银行思想的产生
    二、北洋时期建设中央银行思想的发展
第三节 1927年前中国中央银行变迁
    一、外国在华银行:隐性中央银行
    二、晚清时期的中央银行:户部银行与大清银行
    三、北洋时期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
第四节 1927年前的中国金融市场
    一、货币制度紊乱
    二、银行制度不健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的建立
第一节 国民党政权对中央银行的认识与早期实践
    一、孙中山的金融思想
    二、广州中央银行
    三、汉口中央银行
第二节 重建中央银行的必要性
    一、维持政府财政的需要
    二、维护金融主权的需要
    三、调剂战时金融的需要
    四、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筹备与成立
    一、周佩箴、王文伯筹备时期
    二、宋子文、陈行筹备时期
    三、中央银行的正式成立
    四、中央银行的制度分析
第四节 树立信誉的初步措施
    一、处理广州、汉口中央银行
    二、改组中国、交通两行
    三、收回小洋券、整理汉钞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及总分支机构变迁
第一节 中枢机构与变迁
    一、理事会
    二、监事会
    三、总裁与副总裁
    四、职能部门
第二节 总分支机构与变迁
    一、总行位置与变迁
    二、分支机构与演变
    三、分支机构设立原则与特点
    四、海外代理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法币改革前中央银行的业务与职能发展
第一节 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与服务财政
    一、中央银行与代理国库
    二、中央银行与政府公债
    三、中央银行与经理外债
    四、中央银行与外汇黄金管理
第二节 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与统一币制
    一、发行国币与废两改元
    二、发行银元兑换券
    三、发行辅币与辅币改革
    四、发行辅币券
    五、发行关金券
第三节 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与调剂金融
    一、中央银行与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
    二、中央银行与再贴现制度
    三、中央银行与公开市场操作
    四、中央银行与票据清算
    五、中央银行与银钱业联合准备组织
    六、中央银行与救济金融危机
第四节 中央银行经营普通银行业务
    一、中央银行普通业务的内容
    二、中央银行经营普通业务的原因
    三、中央银行的盈利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央银行与法币改革
第一节 1935年"大三行"和"小三行"的增资改组
    一、中央、中国、交通三行的增资改组
    二、中央银行与"小三行"的增资改组
第二节 中央银行与法币政策的实施
    一、世界经济危机与各国币制改革
    二、白银风潮与国民政府的对策
    三、法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第三节 中央储备银行的改组计划与夭折
    一、设立中央准备银行计划的酝酿
    二、《中央储备银行法草案》的内容
    三、《中央储备银行法草案》的实施与夭折
本章小结 余论
一、抗日战争的爆发与中央银行的转轨
二、中央银行与财政部的关系
三、中央银行与其他银行的关系
四、时人对中央银行的看法
五、抗战前中央银行发展总评 参考文献 后记

(7)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中国近代经济学的发展与中国经济学社的创立
    第一节 20世纪20年代前后学习经济学与商科专业的留学生群体的出现
        一、学习“法政”的留日学生群体
        二、经济学留欧生群体
        三、程度高的经济学留美生群体
    第二节 中国近代经济学的发展
        一、经济学教育的发展
        二、经济学科学研究机构的建立
        三、经济着作、期刊的出版发行
    第三节 民国初年各种经济学术社团的出现
    第四节 中国经济学社的创立
        一、中国经济学社的成立
        二、中国经济学社发展方针的制定
第二章 中国经济学社的组织发展与基金筹募
    第一节 中国经济学社组织的演变
        一、北京时期的组织演变
        二、上海、南京时期的组织发展
        三、重庆时期的组织演变
        四、中国经济学社组织活动的结束
        五、中国经济学社社员构成分析
    第二节 中国经济学社的基金
        一、北京时期的基金筹募
        二、上海、南京时期的基金筹募和使用
        三、中国经济学社基金的破产
第三章 中国经济学社的学术活动与举办的学术事业
    第一节 举行年会
        一、北京时期的三次年会
        二、1927年第四届上海年会
        三、1928—1931年杭州、南京、无锡、宁波年会
        四、1932—1935年杭州、青岛、长沙、广州年会
        五、1936年上海年会的举行与1937年福州年会的筹备
        六、重庆时期的三次年会
    第二节 中国经济学社举办的学术事业
        一、出版书籍
        二、创办刊物
        三、举办的其他学术事业
    第三节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的成立
        一、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的成立及维持
        二、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的主要学术工作
第四章 中国经济学社的主要经济思想(上):基本经济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不激不随”的经济发展观
        一、反对马克思主义
        二、批判传统经济思想
        三、辩护资本主义
    第二节 价值论与消费、生产、交易、分配论
        一、价值论
        二、消费论
        三、生产论
        四、交易论
        五、分配论
    第三节 分析工具与研究方法
        一、运用西方经济学分析工具
        二、注重经济实务研究
        三、实证研究与统计方法
第五章 中国经济学社的主要经济思想(下):应用理论与政策主张
    第一节 统制经济(计划经济)论与自由放任论
        一、中国经济学社与统制经济思潮的兴起
        二、中国经济学社关于统制经济的主要思想
        三、顾诩群、唐庆增的自由经济论
    第二节 财政思想
        一、财政问题是中国经济学社关注的重点
        二、卫挺生等人的“超然主计与联综组织”论
        三、姚庆三对凯恩斯财政学理论的传播
        四、马寅初等人的战时财政论
    第三节 货币金融思想
        一、银价跌落时期的货币金融思想
        二、银价爆涨时期的货币金融思想
        三、抗战初期维持法币汇价的讨论
    第四节 劳资协调论与人口控制论
        一、劳资协调论
        二、人口控制论
第六章 中国经济学社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经济学社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一、中国经济学社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中心组织
        二、中国经济学社是中国经济学术着作界的主力军
        三、中国经济学社的成立是中国经济学发展史上的划时代事件
    第二节 中国经济学社对国民党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
        一、中国经济学社强烈的干政愿望
        二、社员大量进入政府经济立法和决策机关担任要职
        三、社员多次参加全国财经会议
        四、社员的经济政策建议被国民党政府采纳的实例
        五、学社提倡的经济思想对国民政府经济决策的间接影响
    第三节 中国经济学社与工商界的合作与互动
        一、工商界对经济学知识和经济学者的重视
        二、工商界对中国经济学社的支持
        三、经济学者成为工商界的代言人
        四、经济学者为工商界的发展出谋划策
    第四节 中国经济学社对新中国人口思想的间接影响
附录一、中国经济学社社员简历表
附录二、中国经济学社社员着述表
参考文献
本人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致谢:

四、北京审计学会第三届理事会顺利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研究[D]. 韩慧.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9)
  • [2]积极发挥学会职能作用 推进新时代审计事业创新发展[J]. 董大胜. 审计研究, 2020(04)
  • [3]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研究[D]. 崔瑾.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4)
  • [4]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公益慈善项目运营与成效研究[D]. 洪胜男.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4)
  • [5]中国会计学社研究(1934-1949)[D]. 刘秀娇. 河北大学, 2019(08)
  • [6]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研究(1928-1937年)[D]. 石涛. 复旦大学, 2010(11)
  • [7]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D]. 孙大权. 四川大学, 2005(04)
  • [8]广东省审计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J]. 方振慰. 广东审计, 2004(05)
  • [9]广西审计学会发展简况[J]. 广西审计学会秘书处. 广西审计, 2002(03)
  • [10]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十年记事(1987-1997)[J]. 翁永庆,鲁星,于延斌. 编辑学报, 2000(04)

标签:;  ;  ;  ;  ;  

北京审计学会第三届理事会成功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