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面相交线的投影特性研究

锥面相交线的投影特性研究

一、圆锥面截交线投影特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吕珍珍[1](2021)在《相交轴非圆面齿轮的啮合原理与几何接触特性》文中研究表明非圆面齿轮是一种新型空间变传动比齿轮机构,可实现两轴间的减-变速集成传动。它结合了非圆齿轮和面齿轮的传动特点,具有封闭条件简单、重合度大、互换性好和安装方便等突出优势,在车辆、机器人、航空航天、仪器仪表和农业机械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的啮合理论仅限于特殊的正交轴结构,无法指导任意相交轴非圆面齿轮的设计,极大限制了该齿轮的应用,建立系统的非圆面齿轮啮合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针对给定的任意周期性变速传动需求,提出了基于傅里叶级数的封闭非圆面齿轮通用设计方法。研究了插齿加工相交轴非圆面齿轮的包络原理,建立了相交轴非圆面齿轮的齿面数学模型,通过加工仿真验证了相交轴非圆面齿轮插齿展成原理及齿面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在齿面数学模型基础上,基于齿轮TCA理论,建立了相交轴非圆面齿轮齿面接触数学模型,计算出理想安装条件下非圆面齿轮的齿面接触迹线,对比分析了不同轮齿上的接触特性,发现时变向径对齿面接触迹线的形态具有较大影响。进一步地,建立了含安装误差的相交轴非圆面齿轮齿面接触数学模型,应用编程软件,求解了不同安装误差和设计参数下非圆面齿轮的所有齿面瞬时接触点,从而获得齿面接触迹线。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因素对齿面接触状态的影响发现:当轴交角误差、偏置误差为正值或轴向误差为负值时,非圆面齿轮的齿面接触迹线向内径端偏移,反之,齿面接触迹线向外径端偏移;且相同安装误差下,非圆面齿轮齿面接触迹线的偏移量随轴交角λ的增大而增大。最后,设计并制造了相交轴非圆面齿轮传动装置,开展了齿轮对滚试验,得到了非圆面齿轮的实际接触印痕,由于加工和安装误差的原因,齿面出现了边缘接触,但整体接触印痕与理论分析结果基本吻合,证明了相交轴非圆面齿轮接触模型及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杜华[2](2021)在《面向MC的辅助建模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核分析领域中,高精度蒙特卡罗(MC)是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但对大多数MC粒子输运程序而言,建模是一个关键环节。随着核设施的复杂性日益增加,计算机辅助设计已成为核设施工程设计的重要手段,开发辅助建模技术对MC程序至关重要。cosRMC是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MC粒子输运程序,开发的初衷是应对国外MC程序的限制。然而,其“效率低下、容易出错”的手动建模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新型核设施,尤其是对于聚变装置。因此,为了提高建模效率,发展面向cosRMC的辅助建模技术,不仅为cosRMC在聚变核分析中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摆脱对国外MC程序的依赖,推进软件自主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深入调研主流MC程序建模方法的基础上,对国内外辅助建模技术的主要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基于转换接口类建模技术具有高效、可靠、易于扩展等优点的结论,确定了本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随后,对转换接口类辅助建模程序的核心技术,即BREP-CSG转换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传统和新型BREP-CSG转换算法的特点,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分解的BREP-CSG转换算法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算法,为智能预分割算法的实现奠定理论基础。基于开源引擎Open CASCADE和FreeCAD框架,开发了可视化建模平台cosVMPT(Visual Modeling Platform for Particle Transport),实现了建模、转换和辅助建模功能。重点对辅助建模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和算法实现,包括正向转换、空腔自动生成、转换算法优化和cosRMC反向转换算法。在此基础上,集成了分步建模思想,实现了自定义空腔算法,并通过不同规模的测试案例对程序的主要功能进行严格测试,初步验证了程序的可靠性和高效性。针对传统转换算法存在“转换效率低”、“转换结果不直观”等问题,基于三维模型分割技术,研究并实现了基于MeshCNN的智能预分割算法,并将其应用于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CFETR)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组件。测试结果表明,智能预分割算法在性能和效率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与传统优化算法相比,转换时间减少了2到3倍,同时,得到了更为直观的分割结果。为了进一步验证cos VMPT对复杂核设施的建模能力,将其应用于聚变中子学建模中,首先,使用cosRMC对CFETR-2015水冷包层进行基准测试,分别计算了氚增殖率、核热和中子壁载荷,结果表明cosRMC和MCNP计算结果的相对偏差在统计不确定度范围内,初步评估了 cosRMC应用于聚变中子学计算的可行性。随后,使用cosVMPT完成对CFETR三种辅助加热系统的详细建模,建立的模型成功应用于中子对天线的辐照损伤计算,缩短了建模周期。为了更好地评估全堆辐照剂量,使用cosVMPT建立了第一个360° CFETR全堆中子学模型,通过全堆中子通量初步分析,进一步验证了 cosVMPT的可靠性和健壮性。

沈鹏[3](2020)在《非理想状态运动雷达杂波特性分析和空域降维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适应作战的需要,雷达经常被安放在大型特种飞机、歼击机、导弹等各种运动平台上,以帮助武器装备获得更广的视野范围、更强的低空目标检测和跟踪能力、更好的跟踪和火控精度。空中运动平台载的各种雷达都难以避免地受到地面杂波的干扰,杂波抑制一直是这类雷达研究和研制的关键技术问题。空时自适应处理(STAP)技术可以有效地抑制杂波,改善运动雷达的动目标检测性能。但目前的研究大量集中在搭载平台理想飞行和雷达阵列轴线与地面平行的理想情况,对搭载平台非理想运动和雷达阵面更一般放置问题的研究较少。搭载平台运动状态和雷达阵面安放状态不同时,雷达杂波特性也会不同,针对理想情况的杂波抑制方法的性能会下降,难以满足作战的要求。因此,针对搭载平台的不同运动状态和不同的雷达阵面安放状态,对杂波的空时特性和抑制方法开展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非理想状态运动雷达杂波进行研究,建立了统一的运动雷达杂波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杂波特性分析和杂波抑制方法研究。针对传统子阵划分方法在非理想阵面安放状态情况下主瓣杂波抑制性能较差的问题,本文给出了两种新的子阵划分方法,可提高杂波抑制性能。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研究了理想机载雷达的杂波特性,并讨论了STAP方法。首先建立了理想的机载雷达杂波模型,系统分析理想机载雷达杂波特性,作为后续非理想情况的运动雷达杂波特性的对比对象。然后介绍了STAP的基本原理和几种常见的STAP方法。2.研究了非理想状态运动雷达杂波的建模和杂波特性。针对搭载平台的不同运动状态和不同的雷达阵面安放状态,本文对运动雷达杂波进行了更一般的研究,建立了统一的运动雷达杂波模型。接着本文系统分析了非理想状态运动雷达杂波特性,并进行归纳和总结,明确了搭载平台运动状态和雷达阵面安放状态的改变对杂波特性的影响。3.研究了空域降维方法。针对传统子阵划分方法在非理想阵面安放情况下主瓣杂波抑制性能较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两种新的子阵划分方法。第一种方法在矩形阵面四个顶点位置各划分一个小子阵,破坏子阵划分的二维可分离特性;第二种方法将空域自由度更多地分配到水平方向维度,提升系统空域自由度的利用率,从而提高杂波抑制性能。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对比分析了这两种子阵划分方法与传统子阵划分方法的性能,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许晓丹[4](2020)在《连续边界曲面反射对全角度三维投影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5G时代的到来,人们不再满足传统二维平面显示,开始追求包含更多信息的空间三维显示效果。最初,三维显示技术需要依赖佩戴相应设备才能得以呈现出立体效果,这种使用过程中的不便进而催生出裸眼3D技术。得益于使用时便利性的优势,裸眼3D显示设备在各行各业迅速发展起来,但这类技术仍需进一步完善。四面体金字塔3D立体显示架构,利用佩泊幻像实现了四面体四个方向的立体呈现,但在该架构侧面的四个面的拼接棱线处以及非45°的观察角度,会存在同时看到相邻两块介质上反射的平面图像这一缺陷。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论文首次将大地测量学中的投影方法与微元法相结合,提出基于追击法和圆锥投影法的连续曲面反射的全角度三维投影,保留被还原物体的完整三维信息,探索实现多方向乃至全方向“无缝衔接”的三维投影技术,优化被还原对象的图像立体感,进一步扩大该项技术的应用范围。论文最初探索追击法,利用已看到的立体图像反推投影屏投射出的平面图像,再将不同视线处的图像进行拼接。虽然该方案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无法得到理想成像效果,但为后续的圆锥投影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即结合微元思想,通过兰伯特正形割圆锥投影实现基于连续曲面反射的全角度三维投影。主要工作如下:1.突破既有三维投影技术的四面体金字塔架构,提出一种基于微元思想的圆锥体3D显示架构。深入了解金字塔架构的成像原理以及摸清实际运用中的缺陷后,在结合现有三维投影技术基础的镜面反射得到实像基本原理基础上,论文综合考虑输入图像时的中心间距、方位角、形状畸变乃至色差等实际参数设置对投影成像的影响,建立圆锥体3D显示架构。2.利用兰伯特正形圆锥投影法和三角剖分,实现准连续曲面全角度三维投影的模式推导和仿真。为实现这一目标,利用现有大地测量学中的地图投影(兰伯特正形圆锥投影)的投影原理与方法,中间经过半球体投影,之后与微元极限思想相结合,从而实现由平面反射推广到曲面反射,也就是环视360°的连续曲面反射的圆锥投影。最后利用三角剖分,还原物体原本点与点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优化了整个投影效果,进一步增强了圆锥投影之后立体效果。本论文为全角度立体投影技术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完成了整个立体投影过程的模式推导和仿真。虽然目前为止处理结果仍然存在畸变,但为后续的这一方面的科学研究保留了进一步探索的可能性。

谢雄敦[5](2020)在《线齿轮激光烧蚀微加工方法与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齿轮是最重要的机械基础零部件之一。齿轮副结构紧凑,传动精确。微小齿轮在微小机械领域具备应用潜力,应用场合包括:微型机器人、微飞行器、微小医疗器械、微小型卫星(皮卫星)等。微制造技术的适应性与齿轮的复杂三维结构之间的矛盾制约了微小齿轮的广泛应用。现有的微制造技术大多只适应渐开线圆柱齿轮,且存在效率低、精度差、尺寸限制等问题。论文以“线齿轮激光烧蚀微加工方法与技术”为题,重点研究适应微小空间传动的新型齿轮——线齿轮的设计和激光烧蚀微加工方法与技术,目标是从齿轮啮合原理的源头出发,简化微小齿轮的结构,从而降低微加工难度。结合激光烧蚀的材料去除特性,本文设计了微小锥形线齿轮构型并提出和验证了它的激光铣削工艺。微小齿轮设计理论和激光微加工技术应用的创新性结合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文的研究对于促进微机械系统的发展具有较重要学术价值。论文从微小齿轮的制造技术,线齿轮的设计理论及其加工技术,激光铣削技术三方面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总结微小齿轮制造的关键难题,确定研究内容。主要工作包括:(1)结合微加工的特点,设计了以阿基米德螺线为主动接触线的线齿轮构型,推导了该构型主从动线齿轮的接触线及中心线数学方程,完成了线齿轮副的三维建模,并通过运动学实验验证了传动的精确性;研究了相交轴纯滚动线齿轮副的简化设计理论,分析了主从动接触线的数学形式随传动比和传动角度变化的规律。(2)基于正常蒸发和相变爆炸机制,建立了纳秒脉冲激光烧蚀金属材料的表面形貌演进模型,并通过加工实验,验证了所提出模型在烧蚀坑平均形貌预测中的准确性。研究基于材料去除线性叠加的烧蚀几何形貌预测方法,以直烧蚀槽及方槽为例,通过加工实验分析了叠加去除模型的精度和使用范围,为后续激光铣削工艺奠定基础。(3)采用多种分析和优化方法,提高了激光铣削微圆台的形状精度,为后续微小锥形线齿轮的激光铣削工艺研究奠定基础。具体工作包括:参考圆锥精度标准及测量方法,提出了适用于微圆台和光学非接触式测量的形状精度数据采集及分析方法;定义了扫描策略对称系数,并通过实验分析它对微圆台对称误差、锥角及直径误差的影响;通过实验分析激光功率、重复频率、扫描速度、扫描路径间距等激光铣削工艺参数对微圆台加工效果的影响,并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纳秒激光脉冲铣削微圆台的加工模型。采用上述多种优化方法后,微圆台形状精度达到11级。(4)基于线齿轮设计理论和激光铣削的工艺特点,设计了微小锥形线齿轮,提出并验证了微小锥形线齿轮的两步法激光铣削工艺:结合锥形线齿轮接触线的几何特征,以微圆台为第一步减材的去除目标,以阿基米德螺旋柱面为第二步减材的目标,分两步完成微小锥形线齿轮的线齿加工。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激光微铣削加工方法能加工尺寸范围0.5mm-2mm,锥角范围在60-180°,精度等级11级的微小锥形线齿轮工件,齿廓厚度最小20μm。

孟蒙[6](2020)在《面向复杂表面的喷涂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部分产品在出厂之前都需要经过喷涂工序,以提高产品的耐腐蚀性和美观度。以前主要靠人工喷涂,存在劳动强度大、喷涂效率低、稳定性差的问题,且在喷涂过程中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气体。喷涂机器人的出现取代了一部分人工。现有的喷涂机器人对生产批量大,产品规格固定的大型企业有较大优势。但对生产批量不大,品种繁多,工件表面形状复杂的中小型企业的适用性还有待提高。本文围绕这些问题,以中小型企业对复杂表面的喷涂路径规划的需求为研究背景,采用视觉识别技术和喷涂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完成喷涂任务,提高喷涂自动化水平和喷涂质量。喷涂系统中主要包括视觉识别模块、传送模块和喷涂路径规划模块。本文针对喷涂的特殊环境,选择了合理的视觉相关设备型号。并详细分析了视觉识别中用以计算工件摆放位姿和工件类型判定相关的图像处理算法,如图像灰度处理、增强图像对比度、降噪处理、图像匹配、边缘检测、角点检测等相关算法。采用具有自转机构的传送模块,其包括对盘类工件传送的地轨小车和对板材类工件传送的悬挂链、提升机、光电传感器等装置,实现对多样喷涂工件快速、准确的传送。通过视觉识别出工件的类型和摆放的位姿以后,与工件的三维模型相结合,借助Solid Works软件中的API函数将复杂表面的喷涂工件三角网格化。采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对三角化的小面片进行曲面拟合,将其拟合为自然二次曲面和不规则平面片。针对平面片和曲面片建立不同的喷涂模型和路径评价函数,规划出相应的喷涂路径。之后,再对喷枪行走的转角和喷枪高度优化,以增强漆膜均匀度,提高喷涂质量。对单个面片路径优化后,将不同面片的喷涂路径进行连接组合,并将其近似为ORPP问题(开环乡村邮递员问题),以喷涂路径短和求解速度快为优化目标,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和蚁群算法相融合的方法求解,仿真结果表明,与单独使用蚁群算法相比有喷涂路径短,迭代次数少的优势。最后,为了方便用户的使用,设计了一套基于Visual Studio、Matlab、Robot Studio,喷涂相关的控制系统界面。并在Robot Studio中对生成的喷涂路径进行了仿真验证,在Matlab中对涂层均匀性和机器人运行中的平稳性做了仿真验证。

陈思远[7](2020)在《倒角立铣刀后刀面磨削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整体式硬质合金立铣刀的切削性能优秀,越来越多地用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医疗器械、3C模具等领域的加工制造中。然而,广泛的应用对立铣刀的设计精度、加工精度、使用寿命与加工效率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升。在螺旋刃与直线刃之间添加过渡刃,避免出现锋利的刀尖,是提升刀具使用寿命的有效手段。而目前对于过渡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球型或圆弧形,对于过渡刃为倒角形状的立铣刀即倒角立铣刀的研究较少。另外整体式立铣刀的后刀面在保证刀具回转形状上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立铣刀加工中保证工件加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倒角立铣刀后刀面磨削工艺的研究,需要从刀刃模型构建与砂轮轨迹设计两方面进行,其中包含三项主要内容。(1)倒角立铣刀刃线及后刀面建模研究倒角立铣刀刃线模型的研究,需要对倒角立铣刀的几何参数以及刀具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构建各段刃线联系的方法,根据刀具参数要求设计刃线。再结合静止参考坐标系下的平面建立各段刀刃结构所对应的活动坐标系,在活动坐标系下对倒角立铣刀后刀面数学模型进行研究。(2)倒角立铣刀后刀面磨削轨迹算法研究在刀具后刀面模型的基础上,选择适用的砂轮类型及刃磨方式,计算砂轮圆心位置及轴矢量,获得倒角立铣刀后刀面的磨削轨迹。再针对实验使用到的机床结构,设计相对应的后置处理算法,将磨削轨迹转化为应用于实际加工的数控代码。(3)砂轮棱边磨损的补偿研究针对砂轮棱边磨损的情况,基于已有砂轮结构补偿研究,分析后刀面与砂轮的空间位置关系获得砂轮实际磨削位置,再结合理论磨削位置与磨削点获得任意位置处的砂轮圆心补偿向量,对后刀面磨削轨迹进行补偿。通过软件进行仿真验证,再使用五轴数控工具磨床进行加工验证,并利用刀具检测仪对加工结果进行评定。证实了磨削工艺准确可靠,刀具加工精度达到生产要求。

疏奇[8](2020)在《基于有限元法的修形螺旋锥齿轮动态啮合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直升机传动系统具有高可靠性、高传动效率及高功率密度等特点,动力从发动机传递至旋翼时需经过主减速器多级齿轮传动,其功率损失问题不容忽视。螺旋锥齿轮由于具有换向功能,在直升机主减速器中多作为高速输入级齿轮,其在高速、重载工况下的载荷分布、修形与动态效率计算关系密切,为此需开展修形螺旋锥齿轮的动态效率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螺旋锥齿轮加工过程中刀盘、机床以及轮坯之间的运动关系,基于啮合原理,推导出大小轮凹凸面方程,并对齿面进行网格划分,通过投影关系得到齿面方程在空间坐标系下的解。2)通过预置传动误差、重合度以及接触迹线等参数,对小轮齿面进行修形以获得理想的轮齿接触区域,并反求出其加工参数,结合接触分析仿真以及试验验证,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3)建立螺旋锥齿轮单齿啮合有限元模型,通过循环加载的方法,求出齿面柔度矩阵,并结合齿面曲率分析得到接触点主方向,进而插值获得接触椭圆长轴上的柔度矩阵;建立承载接触模型,结合齿面间隙获得齿面与齿间载荷、啮合刚度以及承载情况下轮齿的传动误差。4)求解齿面离散点的相对速度,基于时变摩擦系数模型,计算得到修形螺旋锥齿轮啮合效率,并与经验公式进行校对,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对比分析输入转速和载荷对其效率的影响规律。

韩雷[9](2020)在《数控侧铣刀具磨损状态监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数控侧铣加工中,刀具不可避免会发生磨损,如刀具达到磨钝标准后未能及时更换,不仅会使零件表面粗糙度增大,尺寸精度降低,甚至导致机床故障。如何在数控侧铣加工中对刀具均匀及非均匀磨损状态进行监控,涉及到刀具磨损状态监控精度提高、基于铣削力参数化模型的刀具非均匀磨损状态监控、刀具均匀磨损状态监控等诸多方面。本文在分析和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基于钛合金数控侧铣加工试验数据,对刀具均匀及非均匀磨损状态监控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示教阈值与监控信号同步方法及净切削功率提取方法研究针对示教阈值与监控信号之间的累积同步误差随时间增大的问题,提出了示教阈值与监控信号同步方法;针对不同空载功率特性及附加载荷损耗功率特性,其对采集到的总铣削功率信号影响不同的问题,提出了净切削功率提取方法。为后续刀具磨损状态监控模型提供准确的数据输入。(2)基于铣削力参数化模型的刀具非均匀磨损状态监控方法研究针对典型的端齿具有齿偏中心量和向心角多特征的圆弧头立铣刀,研究了刀具刃线的参数化建模方法。基于刃线参数化模型,借助斜角切削理论和离散化建模思想,构建了一种引入了刀具非均匀磨损,可以适用于端齿具有多特征的圆弧头立铣刀的铣削力参数化模型。根据全新、均匀磨损、非均匀磨损刀具的铣削力理论值与实际值对比分析,提出合理的监控指标设定方法,为基于铣削力参数化模型的刀具非均匀磨损状态监控提供参考数据及理论指导。(3)基于多阶段动态系数评价法的刀具磨损状态监控方法研究基于全新刀具铣削功率示教数据,通过定量分析不同刀具磨损阶段在不同功率等级下,对净切削功率特征值的影响,求解净切削功率偏差值与对应的刀具磨损量之间的多阶段动态系数。根据计算得到的标准信号段净切削功率偏差值,结合对应的多阶段动态系数,实现有示教情况下刀具均匀磨损状态的监控。(4)基于磨损评价指标的刀具磨损状态监控方法研究基于不同磨损状态刀具铣削功率对比数据,通过对功率特征值与刀具磨损量的相关系数及稳定度分析,进行特征值的评估及权重系数的计算。根据不同磨损状态刀具的特征值差值及权重,提出刀具磨损评价指标,并借助牛顿插值法构建磨损评价指标与刀具磨损量的映射模型。同时,结合待监控工况下特征值的回归值和评价指标的预测值,实现无示教情况下刀具均匀磨损状态的监控。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形成一套包括示教阈值与监控信号同步、净切削功率提取、基于铣削力参数化模型的刀具非均匀磨损状态监控、刀具均匀磨损状态监控的一套数控侧铣加工中刀具均匀及非均匀磨损状态的监控方案,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该方案及其中的关键技术是正确可行的。

莫栋材[10](2019)在《面向特征的网格模型简化算法研究》文中认为为提升三维可视化场景的渲染效率和质量,复杂三维CAD网格模型的简化已成为虚拟现实、数字化工厂、有限元仿真等复杂CAD/CAE应用场合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当前CAD/CAE应用场合常使用面向一般曲面的网格模型简化算法简化三维CAD网格模型,上述网格模型简化算法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模型的总体面片数目,但是简化网格质量不佳,并且CAD模型结构特征的丢失现象相当严重。针对CAD网格模型存在的问题,本文对三维CAD网格模型的简化算法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面向特征的三维CAD模型简化算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面向CAD网格模型的边界信息提取方法由于模型结构特征的表达需要使用网格模型本身的区域边界信息,但网格模型本身缺少区域边界信息,对此,本文提出一种面向CAD网格模型的边界信息提取方法。本方法首先根据网格模型区域曲率的一致性采用分水岭网格分割算法处理未分割区域的网格模型,然后利用可定向流形网格的拓扑性质提取网格区域的边界信息,最后基于区域边界求交原理计算区域间拓扑连接信息。本方法能够较为高效地将三维CAD网格模型转换成具有B-Rep边界表达的网格模型,同时生成网格模型的零件属性邻接图,用于网格模型结构特征的提取。2.提出一种基于图匹配的自动特征识别方法由于网格模型简化是对相关结构特征附近的网格区域进行简化,且网格模型内部结构特征多样,不便手动识别,对此,本文深入研究基于图匹配的自动特征识别算法。本文提出面向CAD网格模型的自动特征识别框架,深入地研究关键的子图完全匹配算法,并结合网格模型的区域边界特点提出模型属性邻接图的二次分解算法,用以获得网格模型的结构特征集合。本算法充分利用网格模型的区域边界信息,较为高效地自动提取网格模型内部待简化的结构特征,保证结构特征识别的可重用性。3.提出一种基于边收缩和边界收缩的网格区域简化方法针对网格模型的结构特征附近网格相对规则且面片冗余性强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边收缩与边界收缩的网格简化方法。本方法采用特征抑制的思想简化网格区域,首先删除结构特征对应的特征区域,然后采用边界收缩操作修补特征剔除后残留孔洞边界,跟踪修补孔洞附近的邻接顶点拓扑连接性,采用多次边收缩的方式简化和优化网格区域以尽可能保证网格区域内部不存在冗余的面片。本方法使用边收缩和边界收缩等拓扑操作能够高效地剔除网格区域内的冗余面片,避免三角网格重新剖分,并且能够保证网格模型的简化效率。根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自主开发一套面向三维CAD网格模型的简化系统原型,提出网格模型简化的一般系统架构,并结合实际算例验证本文算法的可行性,为面向三维CAD网格模型的网格简化算法提供借鉴和指导。

二、圆锥面截交线投影特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圆锥面截交线投影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相交轴非圆面齿轮的啮合原理与几何接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非圆齿轮啮合原理研究现状
        1.2.2 齿轮齿面接触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相交轴非圆面齿轮的啮合原理
    2.1 相交轴非圆面齿轮节曲线与传动比
        2.1.1 非圆面齿轮的节面与节曲线
        2.1.2 相交轴非圆面齿轮节曲线构建方法
        2.1.3 相交轴非圆面齿轮空间节曲线方程
    2.2 相交轴非圆面齿轮齿面模型
        2.2.1 相交轴非圆面齿轮的展成原理
        2.2.2 插齿刀齿面方程
        2.2.3 相交轴非圆面齿轮工作齿面方程
        2.2.4 相交轴非圆面齿轮过渡曲面
    2.3 相交轴非圆面齿轮几何设计
        2.3.1 基本设计参数
        2.3.2 齿宽设计
        2.3.3 相交轴非圆面齿轮的设计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交轴非圆面齿轮几何接触模型
    3.1 无安装误差时的齿面接触模型
        3.1.1 齿面接触数学模型
        3.1.2 齿面接触模型的求解方法
        3.1.3 接触迹线的可视化
    3.2 含安装误差的齿面接触数学模型
    3.3 非圆面齿轮的齿面接触椭圆
        3.3.1 非圆面齿轮的主曲率与主方向
        3.3.2 圆柱齿轮齿面曲率的计算
        3.3.3 齿面接触椭圆的求解及其可视化
    3.4 相交轴非圆面齿轮几何传动误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相交轴非圆面齿轮的传动规律与啮合特性
    4.1 非圆面齿轮数学模型的验证
    4.2 相交轴非圆面齿轮传动规律
        4.2.1 相交轴非圆面齿轮的传动比
        4.2.2 非圆面齿轮设计参数对传动规律的影响
    4.3 相交轴非圆面齿轮齿面啮合特性
        4.3.1 安装误差对啮合特性的影响
        4.3.2 非圆面齿轮几何参数对啮合特性的影响
    4.4 安装误差对传动精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相交轴非圆面齿轮运动仿真及试验研究
    5.1 相交轴非圆面齿轮运动仿真分析
        5.1.1 齿轮副传动模型装配
        5.1.2 运动仿真分析
    5.2 相交轴非圆面齿轮对滚试验研究
        5.2.1 齿轮加工
        5.2.2 试验样机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2)面向MC的辅助建模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MC辅助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关键技术比较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3.3 论文结构
第2章 MC辅助建模基础与理论
    2.1 三维实体的表示方法
        2.1.1 构造实体几何表示法
        2.1.2 边界表示法
        2.1.3 分解表示法
        2.1.4 扫描表示法
    2.2 MC几何模型
        2.2.1 MC粒子输运过程与几何分析
        2.2.2 MC几何建模方法
    2.3 BREP-CSG转换理论
        2.3.1 基于分解的BREP-CSG转换算法
        2.3.2 BREP-CSG转换算法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osVMPT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1 开发环境
        3.1.1 Open CASASDE
        3.1.2 FreeCAD
    3.2 cosVMPT系统设计
        3.2.1 设计目标
        3.2.2 体系结构
        3.2.3 主要功能
    3.3 辅助建模关键技术研究
        3.3.1 BREP-CSG正向转换算法实现
        3.3.2 转换算法优化
        3.3.3 空腔生成算法实现
        3.3.4 CSG-BREP反向转换算法实现
    3.4 程序测试
        3.4.1 功能测试
        3.4.2 综合测试
        3.4.3 对比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MeshCNN的智能分割算法研究
    4.1 三维形状分割算法研究进展
        4.1.1 基于体素(多视图)三维形状分割算法
        4.1.2 基于点云三维形状分割算法
        4.1.3 基于面片三维形状分割算法
    4.2 聚变堆常用模型库设计
        4.2.1 模型标记
        4.2.2 模型库设计
    4.3 智能分割算法实现
        4.3.1 MeshCNN
        4.3.2 分割算法实现
    4.4 智能分割算法验证
        4.4.1 智能分割算法测试
        4.4.2 智能分割算法鲁棒性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cosVMPT在聚变中子学建模中的应用研究
    5.1 22.5°CFETR包层中子学分析
        5.1.1 22.5°包层模型
        5.1.2 cosRMC计算结果
    5.2 CFETR辅助加热系统建模
        5.2.1 离子回旋加热天线系统
        5.2.2 电子回旋加热天线系统
        5.2.3 低杂波加热天线系统
    5.3 360°CFETR中子学模型
        5.3.1 全堆中子学模型
        5.3.2 全堆通量场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论文内容总结
        6.1.2 论文创新之处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3)非理想状态运动雷达杂波特性分析和空域降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理想机载雷达杂波特性和STAP基本原理
    2.1 引言
    2.2 理想机载雷达的杂波模型和杂波特性分析
        2.2.1 理想矩形平面阵杂波模型
        2.2.2 等锥角线和等多普勒线
        2.2.3 角度多普勒特性
        2.2.4 距离多普勒特性
    2.3 空时自适应处理原理及方法
        2.3.1 空时自适应处理原理
        2.3.2 FA方法和EFA方法
        2.3.3 仿真实验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理想状态运动雷达杂波建模及杂波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非理想状态运动雷达杂波建模
        3.2.1 阵列天线和散射体的位置关系
        3.2.2 运动雷达的状态变换
        3.2.3 运动雷达回波模型
    3.3 非理想状态运动雷达杂波特性分析
        3.3.1 等锥角线和等多普勒线
        3.3.2 角度多普勒特性
        3.3.3 距离多普勒特性
        3.3.4 非理想状态运动雷达杂波特性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域降维方法的研究
    4.1 引言
    4.2 空域降维矩阵的构成
    4.3. 常见的STAP子阵划分方法
        4.3.1 均匀邻接子阵方法
        4.3.2 非均匀邻接子阵方法
    4.4 新的子阵划分方法
        4.4.1 子阵划分方法一
        4.4.2 子阵划分方法二
        4.4.3 两种方法的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连续边界曲面反射对全角度三维投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视差型三维显示技术
        1.2.2 全息三维显示技术
        1.2.3 体三维显示技术
        1.2.4 伪全息三维显示技术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裸眼三维显示基本原理
    2.1 立体视觉原理
        2.1.1 视野
        2.1.2 单眼立体视觉原理
    2.2 圆锥投影
    2.3 三角剖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连续边界曲面反射对全角度三维投影的图像处理过程—追击法
    3.1 追击法推理
    3.2 多视野的拼接组合
    3.3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连续边界曲面反射对全角度三维投影的图像处理过程——圆锥投影法
    4.1 坐标转换
        4.1.1 空间直角坐标系
        4.1.2 大地坐标系
        4.1.3 由空间直角坐标转换至大地坐标的数据处理
    4.2 半球体映射
    4.3 圆锥投影
    4.4 Delaunay三角剖分
        4.4.1 三角剖分仿真平台
        4.4.2 利用伪颜色赋值三角网格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问题与展望
第六章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取的研究成果

(5)线齿轮激光烧蚀微加工方法与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内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微小齿轮的制造技术
        1.2.2 线齿轮设计理论和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1.2.3 激光铣削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适用于微加工技术的线齿轮构型的设计理论
    2.1 引言
    2.2 以阿基米德螺线为主动接触线的线齿轮副
        2.2.1 适用于微小加工技术的线齿轮新构型设计方法
        2.2.2 啮合坐标系及啮合方程
        2.2.3 线齿接触线及中心线
        2.2.4 算例及运动学实验
    2.3 纯滚动相交轴线齿轮设计理论
        2.3.1 设计方法
        2.3.2 纯滚动相交轴线齿轮副的啮合计算
        2.3.3 纯滚动相交轴线齿轮副的简化设计
        2.3.4 纯滚动相交轴线齿轮模型设计实例
    2.4 小结
第三章 金属材料的纳秒脉冲激光铣削
    3.1 引言
    3.2 金属材料的纳秒脉冲激光烧蚀
    3.3 激光烧蚀形貌
        3.3.1 烧蚀形貌的演进模型
        3.3.2 实验
    3.4 纳秒脉冲激光铣削加工三维结构形貌预测方法
        3.4.1 三维结构的激光铣削加工
    3.5 小结
第四章 微圆台的纳秒脉冲激光铣削加工工艺及优化
    4.1 引言
    4.2 脉冲激光铣削加工微圆台
        4.2.1 脉冲激光铣削加工微圆台工艺
        4.2.2 微圆台的形状精度与表征方法
    4.3 扫描策略对微圆台形状精度的影响
        4.3.1 扫描策略的对称性
        4.3.2 实验及结果
    4.4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微圆台激光铣削加工模型
        4.4.1 工艺参数正交试验
        4.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那微圆台激光铣削微加工模型
    4.5 小结
第五章 微小锥形线齿轮的加工工艺与质量
    5.1 引言
    5.2 微锥形线齿轮的两步法激光铣削工艺
    5.3 加工实验
        5.3.1 加工结果
        5.3.2 精度等级和加工质量
    5.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成果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

(6)面向复杂表面的喷涂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喷涂机器人研究现状
        1.2.2 喷涂路径规划的研究与发展
        1.2.3 工件视觉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2 自动喷涂系统总体方案
    2.1 概述
    2.2 传送模块
    2.3 视觉识别模块
    2.4 喷涂路径规划模块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机器视觉的工件识别及位姿测量技术
    3.1 视觉识别基础
        3.1.1 视觉识别概述
        3.1.2 相机成像原理
        3.1.3 相机标定
    3.2 图像预处理
        3.2.1 图像灰度处理
        3.2.2 图像滤波处理
        3.2.3 图像增强处理
    3.3 工件识别和测量
        3.3.1 图像分割
        3.3.2 工件类型识别
        3.3.3 工件的摆放位姿检测
    3.4 本章小结
4 喷涂路径规划
    4.1 喷涂曲面预处理
        4.1.1 曲面三角网格化
        4.1.2 三角连片处理
        4.1.3 曲面造型
    4.2 平面片喷枪路径规划
        4.2.1 平面片喷枪模型建立
        4.2.2 平面片喷涂路径规划
        4.2.3 平面片喷枪路径优化
    4.3 二次曲面片喷枪路径规划
        4.3.1 二次曲面片喷枪模型建立
        4.3.2 二次曲面片路径规划
        4.3.3 二次曲面喷涂路径优化
    4.4 过渡曲面的喷涂路径优化处理
        4.4.1 近似平面与二次曲面交界处喷涂路径优化
        4.4.2 不同曲率圆弧面交界处喷涂路径优化
        4.4.3 不同面片连接组合优化
    4.5 本章小结
5 喷涂控制软件设计与仿真
    5.1 概述
    5.2 控制软件设计
    5.3 喷涂系统仿真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倒角立铣刀后刀面磨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倒角立铣刀刃线建模
        1.2.2 倒角立铣刀后刀面磨削工艺
        1.2.3 砂轮棱边磨损补偿算法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倒角立铣刀刃线及后刀面建模
    2.1 倒角立铣刀结构定义
        2.1.1 结构参数
        2.1.2 建模基准及后刀面定义
    2.2 倒角立铣刀螺旋刃与直线刃
        2.2.1 螺旋刃线
        2.2.2 直线刃线
        2.2.3 螺旋刃后刀面
        2.2.4 直线刃后刀面
    2.3 倒角立铣刀倒角刃
        2.3.1 倒角刃线
        2.3.2 倒角刃后刀面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倒角立铣刀后刀面磨削工艺
    3.1 工艺参数及坐标系定义
        3.1.1 工艺参数
        3.1.2 辅助坐标系
    3.2 后刀面磨削工艺
        3.2.1 倒角刃后刀面磨削工艺
        3.2.2 螺旋刃后刀面磨削工艺
        3.2.3 直线刃后刀面磨削工艺
    3.3 机床后置处理算法
        3.3.1 磨床结构和参数
        3.3.2 加工坐标系定义
        3.3.3 后置处理算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砂轮棱边磨损的补偿算法
    4.1 磨损来源及补偿平面
        4.1.1 磨损来源
        4.1.2 补偿平面定义
    4.2 砂轮棱边误差补偿算法
        4.2.1 棱边磨损的补偿算法
        4.2.2 圆弧形棱边的补偿算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验证
    5.1 验证流程
    5.2 建模方法验证
        5.2.1 验证方法
        5.2.2 建模结果分析
    5.3 磨削工艺验证
        5.3.1 验证方法
        5.3.2 仿真加工结果分析
        5.3.3 机床加工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总结
    2.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基于有限元法的修形螺旋锥齿轮动态啮合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齿面成形技术研究现状
        1.2.2 齿面修形研究现状
        1.2.3 轮齿接触分析研究现状
        1.2.4 承载接触分析研究现状
        1.2.5 啮合效率计算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螺旋锥齿轮的齿面方程
    2.1 引言
    2.2 齿面加工过程
        2.2.1 切齿原理
        2.2.2 加工方法
        2.2.3 啮合理论
    2.3 大轮齿面方程的建立
        2.3.1 加工大轮坐标系
        2.3.2 刀具切削面方程
        2.3.3 大轮齿面方程
    2.4 小轮齿面方程的建立
        2.4.1 小轮加工坐标系
        2.4.2 刀具切削面方程
        2.4.3 小轮齿面方程
    2.5 齿面方程求解
        2.5.1 旋转投影变换
        2.5.2 二维平面坐标求解
        2.5.3 三维坐标系下齿面真实解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螺旋锥齿轮小轮齿面修形及接触分析
    3.1 引言
    3.2 小轮齿面修形
        3.2.1 小轮共轭齿面
        3.2.2 预置传动误差
        3.2.3 小轮修形齿面
    3.3 小轮加工参数反求
        3.3.1 齿面优化模型
        3.3.2 加工参数反求
    3.4 齿面接触分析
        3.4.1 初始点位置
        3.4.2 接触分析
    3.5 算例分析及试验验证
        3.5.1 算例分析
        3.5.2 试验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修形螺旋锥齿轮有限元建模及承载接触分析
    4.1 引言
    4.2 修形螺旋锥齿轮有限元仿真分析
        4.2.1 网格单元的选择及划分
        4.2.2 建立单元刚度矩阵并组装
        4.2.3 位移边界条件
        4.2.4 齿面柔度矩阵的求解
    4.3 承载接触分析
        4.3.1 齿面曲率分析
        4.3.2 齿面间隙
        4.3.3 接触长轴柔度矩阵
        4.3.4 承载接触模型
    4.4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修形螺旋锥齿轮动态啮合功率损失的计算
    5.1 引言
    5.2 摩擦系数及动态啮合效率的计算
    5.3 基于经验公式的齿轮啮合功率损失
        5.3.1 平均滑动功率损失
        5.3.2 平均滚动功率损失
    5.4 算例分析
        5.4.1 动态效率计算
        5.4.2 转速、载荷对啮合效率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9)数控侧铣刀具磨损状态监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刀具磨损状态监控精度提高策略
        1.3.2 考虑刀具磨损的铣削力建模方法
        1.3.3 刀具磨损状态监控及寿命预测方法
        1.3.4 研究现状总结
    1.4 论文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1.4.1 论文技术路线
        1.4.2 论文主要内容
        1.4.3 论文结构
第2章 刀具磨损状态监控信号精确采集策略研究
    2.1 引言
    2.2 刀具磨损状态监控需求分析
        2.2.1 刀具磨损形式及刀具类型选择
        2.2.2 刀具磨损状态监控信号选择
    2.3 刀具磨损状态监控信号采集系统搭建
        2.3.1 功率信号采集系统
        2.3.2 铣削力信号采集系统
        2.3.3 刀具后刀面磨损量采集设备
    2.4 刀具磨损状态监控精度提高策略
        2.4.1 示教阈值与监控信号同步方法
        2.4.2 净切削功率提取方法
        2.4.3 刀具磨损状态监控精度提高策略试验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刀具非均匀磨损状态监控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刀具刃线参数化建模
        3.2.1 直线刃线参数化建模
        3.2.2 圆弧刃线参数化建模
        3.2.3 螺旋刃线参数化建模
        3.2.4 刀具刃线参数化建模试验验证
    3.3 刀具铣削力参数化建模
        3.3.1 离散螺旋刃线铣削力建模
        3.3.2 离散圆弧刃线铣削力建模
    3.4 刀具非均匀磨损状态监控
        3.4.1 刀具非均匀磨损铣削力建模
        3.4.2 刀具非均匀磨损铣削力建模试验验证
        3.4.3 基于铣削力参数化模型的刀具非均匀磨损状态监控方法
        3.4.4 刀具非均匀磨损状态监控试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刀具均匀磨损状态监控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多阶段动态系数评价法的刀具均匀磨损状态监控
        4.2.1 工况信息提取及数控程序筛选
        4.2.2 多阶段动态系数计算与刀具磨损状态监控模型构建
        4.2.3 基于多阶段动态系数评价法的刀具均匀磨损状态监控试验验证
    4.3 基于磨损评价指标的刀具均匀磨损状态监控
        4.3.1 主轴功率特征值评估及权重系数计算
        4.3.2 磨损评价指标与刀具磨损状态监控模型构建
        4.3.3 特征值预测及刀具磨损量计算
        4.3.4 基于磨损评价指标的刀具均匀磨损状态监控试验验证
    4.4 动态工况下刀具等效剩余寿命预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刀具磨损状态监控系统研制
    5.1 引言
    5.2 刀具磨损状态监控系统总体架构
        5.2.1 系统总体结构及功能模块
        5.2.2 系统结构框架
    5.3 刀具磨损状态监控系统运行流程
        5.3.1 系统主要界面设计
        5.3.2 系统运行流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
    6.2 主要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研和参研的科研项目
附录
    附录1 全因素侧铣试验方案
    附录2 累积同步误差计算结果
    附录3 总功率和空载功率的差值与理论切削功率对应表
    附录4 相同工况不同机床净切削功率相对误差表
    附录5 基于铣削力参数化模型的刀具均匀/非均匀磨损状态监控结果
    附录6 铣槽试验中标准信号段的净切削功率值
    附录7 基于多阶段动态系数评价法的刀具均匀磨损状态监控结果
    附录8 特征值的相关系数
    附录9 特征值的权重系数
    附录10 待监控刀具的评价指标向量理论回归值及实际计算值
    附录11 基于磨损评价指标的刀具均匀磨损状态监控结果

(10)面向特征的网格模型简化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2 网格模型简化基础
    2.1 引言
    2.2 网格模型相关概念
    2.3 模型简化相关概念
    2.4 本章小结
3 网格模型预处理
    3.1 引言
    3.2 系统整体流程框架
    3.3 模型网格分割
    3.4 区域边界信息提取
    3.5 区域间拓扑信息提取
    3.6 本章小结
4 面向特征的网格模型简化
    4.1 引言
    4.2 基于图匹配的自动特征识别
    4.3 基于边收缩的网格区域简化
    4.4 本章小结
5 网格模型简化系统实现
    5.1 引言
    5.2 开发环境介绍
    5.3 系统架构与界面设计
    5.4 应用实例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圆锥面截交线投影特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相交轴非圆面齿轮的啮合原理与几何接触特性[D]. 吕珍珍. 燕山大学, 2021(01)
  • [2]面向MC的辅助建模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D]. 杜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
  • [3]非理想状态运动雷达杂波特性分析和空域降维方法研究[D]. 沈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连续边界曲面反射对全角度三维投影的研究[D]. 许晓丹.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5]线齿轮激光烧蚀微加工方法与技术[D]. 谢雄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6]面向复杂表面的喷涂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D]. 孟蒙.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7]倒角立铣刀后刀面磨削工艺研究[D]. 陈思远.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基于有限元法的修形螺旋锥齿轮动态啮合效率研究[D]. 疏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9]数控侧铣刀具磨损状态监控技术研究[D]. 韩雷.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10]面向特征的网格模型简化算法研究[D]. 莫栋材.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锥面相交线的投影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