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驯化和杂交利用

野猪驯化和杂交利用

一、野猪驯养与杂交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旭东[1](2021)在《安庆六白猪全基因组受选择区域分析及种质优异基因鉴定》文中指出安庆六白猪是我国着名的地方猪种之一,其肉质鲜美、抗病性强是一座宝贵的种质资源库。但长期以来,安庆六白猪在小群体下出现一定的近交退化,生长速度较慢、瘦肉率低、繁殖力优势不明显、肉品质的稳定性差。本研究通过SSR标记对安庆六白猪现存种猪进行遗传距离梳理,选择亲缘关系较远的24头安庆六白猪与6头亚洲野猪进行10X深度基因组重测序。通过检测两种猪基因组内遗传变异情况,分析安庆六白猪基因组受选择区域及纯合区域,解析其种质特性形成的遗传基础并鉴定种质优异基因。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所选择的14个微卫星位点均在安庆六白猪群体中检测出多态性,各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8.5,有效等位基因数处于3.1927-7.1078之间,S0155等八个位点未达到Hard-Weinberg动态平衡,SW240等六个位点达到了Hard-Weinberg动态平衡,14个微卫星位点累积排除概率达99%。微卫星的遗传距离结果与后续基因组亲缘关系鉴定相符,用于重测序研究的样本两两间均不存在亲缘关系。(2)在30头猪中共发现49,289,052个SNP位点及6,186,123个Indel变异。遗传变异多数存在于基因间区内,以同义突变为主。结合FST及πratio两种计算方法并以1%为筛选阈值对安庆六白猪基因组受选择区域进行鉴定,共发现275个受选择区域,包含85个基因。基因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参与猪机体免疫伪狂犬、蓝耳病毒的SMPD4、DDX18基因,参与了免疫T细胞及吞噬细胞的生物学调控的BCL6、P2RX6基因,与猪繁殖性能相关的SLC7A4、SPACA4基因,与猪脂肪沉积及肌肉发育相关MSTN及HIF1A基因在安庆六白猪选育过程中受到了正向选择。(3)安庆六白猪基因组中ROH数目、长ROH比例及FROH值均高于亚洲野猪,说明人工选择对基因组ROH分布及基因组近交水平存在影响。在安庆六白猪及亚洲野猪基因组中分别检测出307、205个ROH高频区域,对ROH岛内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后发现,安庆六白猪ROH岛内基因显着富集于炎症免疫反应、细胞免疫因子调节、宿主防御等机体免疫代谢通路中。(4)安庆六白猪基因组受选择区域与ROH岛共有138个重合区域,所映射到的QTL位点所关联性状多为猪背膘厚,猪肉肉色、PH值、脂肪酸含量,猪机体免疫细胞数、寄生虫免疫、细菌免疫。选择SLC7A4与INSIG2基因的三个外显子区域错义突变位点进行安庆六白猪大群体的多态性检测,发现三个位点在安庆六白猪群体中均出现碱基突变,个体突变情况与重测序结果一致。本研究通过SSR标记技术完成安庆六白猪保种核心群的家系梳理,并根据遗传距离远近确定了重测序样本的选择。以亚洲野猪为参考群对安庆六白猪的选择信号进行研究,发现安庆六白猪基因组受选择区域内存在多个与其种质特性相关的候选基因。安庆六白猪及亚洲野猪基因组ROH检测结果显示,ROH的分布与选择压力相关,受选择程度高的安庆六白猪基因组内ROH丰度、长度及基因组近交系数均高于受选择程度低的亚洲野猪。结合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及QTLs映射对安庆六白猪受选择区域、ROH岛及区域内所含基因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安庆六白猪抗病性强、肉质好等优良种质特性形成的分子遗传基础,为促进安庆六白猪种质资源保护与育种分子标记开发等方面提供了参考依据。

李天皓[2](2019)在《长白山野猪×杜洛克猪杂交群体种质特性的初步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野猪与家猪的杂交利用正成为养猪业的一个新兴分支,对于丰富市场、满足人们对猪肉的特色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是一个体型外貌较好、体重体尺优良、生长繁殖性能较好、肉质优良以及抗逆性强的杂交野猪。其综合效益高,但与之相关的实验数据非常缺乏。为此,本研究观察了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的体型外貌;对60头、486窝初产和456窝经产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进行生长性状和繁殖性性状测定;选取30头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测定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选取20头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测定肌内脂肪、风味物质和氨基酸;并对其抗逆性进行了科学的评价。为野杂猪今后的生产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测定结果如下:1、体型外貌: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全身被毛灰黑褐色,颈部鬃毛长;头中等大小呈楔型形,额宽、嘴脸直长,耳大小适中微向前倾;体型结构紧凑、胸宽深,背腰平直,肌肉丰满,体质健壮,四肢强健、蹄壳黑色或灰黑色;有效乳头6对以上。2、体重体尺: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的初配公猪(约7月龄)平均体重为112.12kg、体长114.81cm,初配母猪(约7月龄)平均体重为101.62kg、体长102.88cm;成年公猪(约24月龄)平均体重176.625kg、体长145.66cm,成年母猪(约24月龄)平均体重146.85kg、体长124.28cm。3、繁殖性能: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公母猪的初配时间为7-8月龄、初配体重分别是115kg和100kg;初产母猪的平均窝总产仔数9.88头、育成数9.23头、30日龄断奶窝重为54.5kg;经产母猪的平均窝总产仔数10.62头、育成数9.53头、30日龄断奶窝重为56.8kg。4、生长育肥性能: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育肥全期(20kg-100kg)平均日增重656.82g、料肉比3.69。5、胴体性状: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体重达100kg时屠宰,屠宰率75.7%,平均背膘厚37.97mm,眼肌面积39.23mm2,腿臀比29.96%,胴体瘦肉率53.18%。6、肉质性状: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肌肉pH1 6.31,肉色评分4.27,肌内脂肪含量2.77%,滴水损失1.03%,肌纤维面积3389.65cm2,肌肉剪切力6.88kg/cm2。7、肌内脂肪酸、氨基酸和风味物质: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肌肉中富含氨基酸,包括8种必需氨基酸和9种非必需氨基酸;肌肉中脂肪酸成分高达23种,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高达1.333和0.486;肌肉中含有与风味有关的挥发性物质高达237种。无PSE和DFD肉。8、抗逆性和高效性: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耐粗饲料的能力强,能降低养猪生产的粮食消耗,促进养猪产业节本增效。综上所述,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体型外貌较好,体重体尺适宜,生长速度快,繁殖性能好,瘦肉率高,肉色和嫩度较好,氨基酸含量高,矿物质含量高,肌肉中富含氨基酸、脂肪酸、以及与风味有关的醛、醇、酮、烃等挥发性物质,抗逆性强,综合效益高。

张金合,赵伍祥[3](2019)在《全模拟自然生态条件下杂交野猪繁育与肥育性能测定》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杂交野猪的生长性能、繁育水平与养殖环境、运动量、饲料配制的关系,根据野猪生活习性,对杂交野猪放养区内生活环境进行模拟(包括野猪巢穴、生态环境、植被),使杂交野猪能够有更多的运动范围和获取野外食物的机会。结果表明,放养模式下的杂交野猪产仔率(P<0.05)、仔猪存活率(P<0.01)均高于圈养模式杂交野猪,但增重速度显着(P<0.05)低于圈养模式下饲养杂交野猪。由试验结果可以得出,圈养模式下杂交育肥野猪增重速度显着高于放养杂交野猪,饲养管理难度较低,适合集约化大规模饲养。

严艳伶,王怡敏,张雁辉,刘波[4](2019)在《云南省野猪人工繁育产业调查评估》文中研究表明云南省野生动物主管部门于2017年组织了全省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产业调查评估,野猪作为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产业的重要品种成为本次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结果表明,云南省现有从事野猪人工繁育的单位有257家,野猪存拦62 350头,主要品种为特种野猪,种源来自购进以及家猪与纯种野猪杂交选育2个渠道,因受规模限制,野猪产品在云南还未真正形成产业进入市场。文中分析了野猪人工繁育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规模小、发展缓慢,品种选育滞后,审批程序繁琐,缺乏技术交流等。藉此,提出选育优良品种,简化审批程序,建立行业协会等建议,并就品种选育技术重点以及猪肉品质提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赖建辉[5](2019)在《特种野猪驯养与杂交利用》文中研究指明特种野猪是经过人工驯化改良后的野猪品种,其公母猪可长期做种繁殖而基因不变。现将特种野猪杂交后代培育技术介绍如下。一、建场要求选坐北朝南的地方,面积最好在5000平方米以上,四周筑成高1.6~2米围墙,安上铁栅门,场内如有山泉水更好,也可用自来水供场内野猪饮水。保留场内树木,也可植上树苗和种草,但树苗的行距与株距不可太密。紧靠围墙外建造1个两层简易楼房,楼房上层用来观察围墙内野猪的饮食和活动情况,下层用于存放饲料和饲养人员住宿。在距观楼正面较远的一侧靠围墙建几间一般家猪式样的圈舍,圈舍不安装猪栏门,让猪能自由出入,但圈内一定要盖有遮阳避雨的顶棚,以防雨挡雪,在猪圈不远处建1个小浅水池让其在夏季滚浴。

杨瑞飞[6](2018)在《利用高深度测序数据探究猪全基因组的遗传变异》文中认为猪,最早驯化于约一万年前,是人类历史中的多个被成功驯化的动物之一。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以及猪的多个驯化中心的确立等因素,使得不同猪群之间的表型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变化。造就猪表型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猪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数据,针对猪进行了遗传变异的深度挖掘,一方面利用高深度的重测序数据探究了猪的结构变异体(Structural Variant,SV),另一方面采用从头组装策略建立了猪的全序列图谱。中国不同地区气候的多变和人类的活动,造就了种类繁多的猪种的产生。在猪的种质形成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遗传变异。在其他物种中,已经有大量报道利用SV揭示出不同群体的选择模式,并且SV更能有效区分不同群体以及可解释更多的表型方差。本研究采用了共计66头中国地方品种猪的高深度重测序数据,以SV作为标记展开了全面的群体分析,揭示出中国南、北地区的家猪和藏猪群体之间的差异来源,以及相应不同地区的环境适应性(冷暖带差异,高海拔适应性)机制,并且结果提示出中国南、北家猪可能存在的驯化程度上的差异。本研究的发现对于中国地方品种猪表型差异的遗传基础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高深度重测序分析虽然能够检测到大量的变异体,由于重测序检测方法的局限性,仍不能有效涵盖既定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本研究采用从头组装策略,对6个猪种进行高精准的从头组装,包括约克夏猪、兰德瑞斯猪、二花脸猪、东北民猪、沙子岭猪和大花白猪。同时,本研究还采用了前序发表的11头猪的组装体联合进行分析。通过比较17头猪的全基因组,本研究中的6个组装体在组装质量评估的多个指标中均优于前序研究。在变异体检测结果中,本研究鉴定出了约3,500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和32,437个SV。在SNP变异体中,本研究利用40头猪的重测序数据,联合从头组装体在太湖流域猪群中检测到了 7个受到强烈选择的片段,揭示出太湖流域猪具有的高繁殖和肥胖体型的表型特征的遗传基础;在SV变异体中,本研究通过不同策略的比较发现,从头组装的检测方法可有效检测出插入变异体。此外,本研究利用组装体构建出猪中处于高保守状态的核心基因组。在核心基因组中,一方面,本研究鉴定出猪在进化中所具有的潜在的疾病变异,包括肥胖病风险相关的ADRB3,以及与近视相关的ZNF644等,此外还包括了相对于其他近缘物种,猪物种内部特异变异体的发生的相关基因,例如负责糖原转运的SLC2A1以及心血管疾病相关的KDR等;另一方面,与其他动物模型相比,本研究鉴定出作为一种潜在的生物医学动物模型,猪所具有的与人进化关系较近且具有相同特异变异发生的基因,为后续猪疾病模型构建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科学依据。综上所述,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均以不同猪种的高深度测序数据为基础。本研究采用了中国地区不同猪种的重测序数据,系统地分析比较了 SV在猪群中的分布模式,揭示了 SV对于中国地方品种猪群遗传分化的贡献。同时,本研究采用从头组装策略有效涵盖了猪的全基因组的有效信息,为后续猪的疾病模型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张金合,赵伍祥[7](2017)在《承德接坝地区野猪捕获与驯养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承德接坝地区自然环境良好,适合野猪生存,野生野猪数量较多,捕获及驯养野猪可使农民庄稼免受其害,有利于野猪保种以及农民增产增收和旅游资源开发。捕获野猪的方式主要有发情母猪引诱、食物诱惑和培育幼龄野猪,其中,食物诱惑效果较好。捕获野猪驯养要求建造独特的驯化场,分阶段采取适应性驯化和管理性驯化,为杂交野猪繁育奠定基础。

羊宣科[8](2016)在《海南特种野猪肉质特性及膻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南特种野猪是由海南野猪与海南猪进行杂交所获得的特种野猪类群,具有50%以上野猪血缘的特种经济动物。本研究通过对海南特种野猪的生长发育和胴体品质性状、肉质理化性状和食用营养特性、肌肉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公猪膻味物质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以揭示海南特种野猪的肉质特性和肉品膻味物质变化的规律,为提高肉质性状和选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生长发育规律和胴体品质研究结果海南特种野猪体型小,仔猪平均初生重为0.69kg,生长强度随日龄的增加逐渐下降,平均日增重在大猪阶段(6~8月龄)最大为127.26g,整体生长发育较为缓慢。公猪生长拐点日龄在4.35月龄、体重在21.99kg,母猪生长拐点日龄在4.71月龄、体重在23.65 kg,公、母猪累计生长曲线均呈现明显的“S”型。海南特种野猪屠宰率高,胴体背膘厚低,眼肌面积和瘦肉率较高,其中公猪的屠宰率,胴体瘦肉率和眼肌面积显着(p<0.05)高于母猪,而背膘厚显着(p<0.05)低于母猪,胴体品质优良。2肉质理化性状和食用营养特性结果海南特种野猪屠宰后肌肉肉色鲜红,pH24与pH1值相比下降幅度小,大理石纹丰富明显,滴水损失率低,肉质表现较好的保水能力。肌肉水分含量正常,脂肪含量极显着(p<0.01)低于屯昌黑猪,蛋白质含量为22.42%,钙、锌、硒等微量元素含量高。肌肉中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必须脂肪酸和必需氨基酸,其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23.92%,占不饱和脂肪酸的42.54%,亚油酸是屯昌黑猪的1.89倍,必须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1.61%,PUFA/SFA值符合人类营养学认为的最佳比例(0.45),EAA/TAA和EAA/NEAA分别为41.61%和71.85%,均高于FAO/WHO的模式标准,肉质营养价值高。肌肉风味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的76.67%,鲜味谷氨酸含量显着(p<0.05)高于屯昌黑猪,鲜味肌苷酸含量高达2.07mg/g,剪切力(2.62kg)显着(p<0.05)低于屯昌黑猪,肉质鲜嫩。3肌肉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研究结果海南特种野猪肉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55种,醛类化合物15种,醇类化合物9种,酮类化合物10种,碳氢化合物7种,酸类化合物3种,酯类化合物4种,酚类化合物3种,杂环化合物(含氧、含氮或含硫)4种。脂质的氧化产物醛、醇以及酮类化合物是海南特种野猪背最长肌肉最主要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共占总挥发性化合物的85.95%,而碳氢化合物、酸类、酯类、酚类、杂环化合物含量较低。与屯昌黑猪相比,十一醛、十四醛、顺-2-壬烯-1-醇、2,4-己二烯-1-醇、1-苯基-1,2-丙二酮、β-蒎烯等6种化合物是海南特种野猪肌肉特有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4公猪膻味物质研究结果海南特种野公猪膻味物质粪臭素和雄烯酮在不同杂交代,不同组织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杂交代间雄烯酮含量大小顺序为F3>F2>F1,粪臭素含量大小顺序为F1>F2>F3,不同组织中雄烯酮含量大小顺序为血清>脂肪>肌肉,粪臭素含量大小顺序为脂肪>血清>肌肉,其肉品粪臭素含量显着(p<0.05)高于屯昌黑猪,膻味表现较为明显。公猪膻味物质的变化与性激素水平存在明显的关系,其雄烯酮含量与睾酮和雌二醇水平呈显着(p<0.05)正相关,而粪臭素含量与与睾酮和雌二醇水平呈显着(p<0.05)负相关。猪雄激素受体(AR)基因存在一个TG-和一个T-插入/缺失的多态性,其高睾酮和雄烯酮含量的F3代公猪雄激素受体基因多态位点的数量显着(p<0.05)高于睾酮和雄烯酮含量较低的F1和F2代公猪。

徐同喜[9](2015)在《我国野家杂交猪产业化发展简析》文中研究说明审查国内外野家杂交猪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理清当前我国野家杂交猪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深度挖掘我国野家杂交猪产业化发展的优势,提出我国野家杂交猪产业化发展的策略,探索一条科学可行的发展道路。

许珊珊[10](2015)在《黑龙江省野家杂交猪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野家杂交猪产业从开始的炒种到现在的稳步经营,已快速成长起来。作为研究种质资源的对象,对黑龙江省野家杂交猪种群的数量、密度与结构进行调研,有助于开展野家杂交猪科学的研究。本文从黑龙江省野家杂交猪产业现状入手,分析野家杂交猪产业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二、野猪驯养与杂交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野猪驯养与杂交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安庆六白猪全基因组受选择区域分析及种质优异基因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安庆六白猪简介
        1.1.1 安庆六白猪产区分布
        1.1.2 安庆六白猪种质特性
        1.1.3 安庆六白猪保种现状
    1.2 测序技术及猪基因组研究
        1.2.1 基因组遗传变异检测方法
        1.2.2 猪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1.3 选择信号简述
        1.3.1 选择信号检测方法
        1.3.2 选择信号在猪育种中的研究
    1.4 基因组长纯合子片段(ROH)研究进展
        1.4.1 ROH介绍及其检测方法
        1.4.2 ROH应用进展
        1.4.3 基因组近交系数
    1.5 基因多态性与性状之间的关联分析
        1.5.1 QTL定位
        1.5.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5.3 expression QTL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基于SSR标记的安庆六白猪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动物
        2.2.2 仪器及试剂
        2.2.3 DNA提取
        2.2.4 DNA完整性、纯度及浓度检测
        2.2.5 安庆六白猪群体14 个微卫星座研究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安庆六白猪DNA电泳检测
        2.3.2 安庆六白猪14 个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
        2.3.3 安庆六白猪14 个微卫星位点遗传信息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安庆六白猪基因组选择信号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本来源
        3.2.2 猪基因组DNA文库构建及测序
        3.2.3 基因组内遗传变异信息检测及基因组亲缘关系计算
        3.2.4 SNP质控
        3.2.5 选择信号检测
        3.2.6 受选择区域候选基因GO及 KEGG功能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安庆六白猪及亚洲野猪重测序结果分析
        3.3.2 安庆六白猪及亚洲野猪基因组遗传变异研究
        3.3.3 选择信号参数设置
        3.3.4 F_(ST)及πratio值计算
        3.3.5 安庆六白猪基因组受选择区域内基因功能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安庆六白猪基因组长纯合子片段(ROH)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本来源及基因组重测序
        4.2.2 安庆六白猪、亚洲野猪基因组ROH检测
        4.2.3 安庆六白猪基因组近交系数计算
        4.2.4 安庆六白猪基因组ROH岛区域捕获及基因功能注释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两种猪基因组ROH统计
        4.3.2 安庆六白猪与亚洲野猪基因组近交系数
        4.3.3 安庆六白猪与亚洲野猪高频ROH区域鉴定
        4.3.4 安庆六白猪与亚洲野猪ROH岛基因功能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安庆六白猪选择区域的QTL映射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安庆六白猪选择区域的QTL映射
        5.2.2 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5.2.3 PCR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
        5.2.4 PCR产物检测及数据计算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安庆六白猪选择区域的QTL映射
        5.3.2 安庆六白猪候选基因多态性检测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与特色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2)长白山野猪×杜洛克猪杂交群体种质特性的初步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野猪研究进展
        1.1.1 野猪生态与生境
        1.1.2 野猪生物学特性
        1.1.3 野猪的驯化
        1.1.4 野猪的遗传研究
    1.2 野猪的市场需求及利用价值
        1.2.1 野猪的市场需求
        1.2.2 野猪的食用价值
        1.2.3 野猪的医用价值
        1.2.4 野猪的生态价值
    1.3 野猪对家猪品种改良的作用
        1.3.1 野猪与家猪的杂交改良现状
        1.3.2 长白山野猪概况
        1.3.3 杜洛克猪概况
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动物
        3.1.2 试验仪器
        3.1.3 试验试剂
    3.2 测定项目及试验方法
        3.2.1 生长性能测定
        3.2.2 繁殖性状测定
        3.2.3 胴体性状指标的测定
        3.2.4 肉质性状指标的测定
        3.2.5 肌肉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的测定
        3.2.6 肌肉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测定
        3.2.7 数据整理分析
4 结果
    4.1 体型外貌
    4.2 体重体尺
    4.3 繁殖性能
    4.4 生长育肥性能
    4.5 产肉性能
        4.5.1 胴体性状
        4.5.2 肉质性状
        4.5.3 肌肉脂肪酸、氨基酸和风味物质
    4.6 抗逆性和高效性
5.讨论
6.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全模拟自然生态条件下杂交野猪繁育与肥育性能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野猪自然生存环境及饲料组成分析
    1.1 生活习性
    1.2 饲料组成分析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放养区生态模拟
        2.2.1 野猪巢穴:
        2.2.2 放养区基本环境与植被构成:
        2.2.3 放养区栅栏及监控设施:
    2.3 日粮配制与投喂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4.1 放养模式下野猪生育性能高于圈养模式
    4.2 放养模式下仔猪成活率显着提高
    4.3 杂交野猪生长速度远低于商品猪, 放养模式下杂交野猪生长更慢

(4)云南省野猪人工繁育产业调查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
    1.2 调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
    2.2 分析评估
        2.2.1 人工繁育规模小, 发展缓慢
        2.2.2 品种选育滞后, 特种野猪的杂交优势尚未充分发掘
        2.2.3 审批程序繁琐, 妨碍产业的发展
        2.2.4 各自为政, 影响技术进步
3 讨论
4 建议
    4.1 选育优良品种, 满足市场需求
    4.2 简化审批程序, 保障市场销售渠道畅通
    4.3 建立行业协会, 培育龙头企业, 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5)特种野猪驯养与杂交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场要求
二、驯化饲养
三、杂交繁殖

(6)利用高深度测序数据探究猪全基因组的遗传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中外猪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1.2.1 欧洲地区品系猪
        1.2.3 中国地方品系猪
    1.3 高通量重测序技术对于猪遗传变异的研究
        1.3.1 SNP在猪中的研究现状
        1.3.2 SV及其在猪中的研究现状
    1.4 从头组装策略的应用及其在猪中的研究现状
        1.4.1 从头测序及其发展历程
        1.4.2 从头组装的相关算法
        1.4.3 重测序技术的局限性及从头测序的优势
        1.4.4 从头测序应用于猪的基因组分析
        1.4.5 多个基因组的从头测序与泛基因组
        1.4.6 猪疾病模型与基因组进化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中国地方品种猪SV图谱构建及群体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方法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获取及质控
        2.2.3 序列比对及变异体检测
        2.2.4 SV的断点校正
        2.2.5 SV的机制推断
        2.2.6 群体遗传结构及选择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数据比对及SV图谱的构建
        2.3.2 SV的机制来源
        2.3.3 SV在群体分析中的有效性评估
        2.3.4 SV在猪X染色体的群体选择模式
        2.3.5 SV在猪常染色体的群体分化
        2.3.6 中国南、北家猪高分化的SV锚定连锁热点区域的分化模式
第三章 利用从头组装策略深究猪的遗传变异
    3.1 引言
    3.2 材料方法
        3.2.1 从头测序的样品收集及测序
        3.2.2 重测序样品收集与测序
        3.2.3 数据质控
        3.2.4 从头组装
        3.2.5 组装质量评估
        3.2.6 参考基因组组装缺失的鉴定及其区域内部的基因预测
        3.2.7 基因组注释
        3.2.8 变异体检测
        3.2.9 长纯合区域的检测
        3.2.10 群体聚类、建树及受选择区域的鉴定
        3.2.11 插入体与缺失体的机制推断
        3.2.12 猪全基因组的PhastCons分值的获取
        3.2.13 猪核心基因组的鉴定
        3.2.14 人、猪比对及SNP检测和注释
        3.2.15 人、猪共有特异位点的鉴定及系统发生树的构建
        3.2.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基因组测序情况及组装质量评估
        3.3.2 重复序列及假基因的注释
        3.3.3 SNP检测及遗传结构
        3.3.4 太湖流域猪的纯合区域中选择信号的鉴定
        3.3.5 SV变异体对于猪基因组的影响
        3.3.6 核心基因组的鉴定与分析
        3.3.7 猪潜在的疾病变异分析
        3.3.8 猪作为潜在的动物疾病模型的进化模式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高深度测序对于SV检测有效性
    4.2 SV对于基因组的遗传贡献和功能重要性
    4.3 从头组装策略对于猪基因组的有效解析和现有技术的局限性
    4.4 猪的疾病变异和作为生物疾病模型的进化模式
    4.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个人简历

(7)承德接坝地区野猪捕获与驯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野猪捕获方式
    1.1 发情母猪引诱
    1.2食物诱惑
    1.3 幼龄野猪培育
2 家养驯化方法
    2.1 驯化场设计
    2.2 适应性驯化
    2.3 管理性驯化
3 小结
    3.1 农民庄稼免受其害
    3.2 野猪资源保种
    3.3 增产增收促进深山居民脱贫致富

(8)海南特种野猪肉质特性及膻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猪的生长发育及胴体品质性状研究概况
    2 猪肉理化性状和食用品质研究概况
    3 猪肉风味研究概况
        3.1 猪肌肉风味前体化合物
        3.2 猪肉风味化合物的形成
        3.3 猪肉滋味的形成
    4 公猪膻味研究概况
        4.1 膻味性状
        4.2 膻味物质与性激素的关系
    5 野猪与家猪的杂交利用研究概况
    6 研究目的和意义
    7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海南特种野猪生长发育规律与胴体品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分组
        1.2 营养水平及饲养管理
        1.3 不同月龄体重与体尺测定
        1.4 胴体品质性状测定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月龄的体重与体尺
        2.2 不同阶段的日增重
        2.3 体重生长曲线拟合
        2.4 体重生长曲线绘制
        2.5 胴体品质性状
    3 讨论
        3.1 生长发育规律
        3.2 胴体品质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南特种野猪肌肉理化和食用品质性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肌肉样本
        1.2 试验主要仪器
        1.3 试验主要试剂
        1.4 肉质常规理化指标测定
        1.5 肉质常规食用营养指标测定
        1.6 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测定
        1.7 氨基酸组成及含量测定
        1.8 肌苷酸含量测定
        1.9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肉质常规理化特性
        2.2 肉质常规食用营养特性
        2.3 肌肉脂肪酸组成及含量
        2.4 肌肉氨基酸组成和含量
    3 讨论
        3.1 肉质常规理化特性
        3.2 肉质常规食用营养特性
        3.3 肌肉脂肪酸组成及含量
        3.4 肌肉氨基酸和肌苷酸含量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南特种野猪肌肉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肌肉样本
        1.2 试验主要仪器
        1.3 挥发性风味物质的SPME-GC-MS检测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海南特种野猪肌肉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组分
        2.2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主成分分析
    3 讨论
        3.1 醛类化合物
        3.2 醇类化合物
        3.3 酮类化合物
        3.4 碳氢化合物
        3.5 酯类化合物
        3.6 杂环化合物及其他化合物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南特种野公猪膻味物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猪与样本采集
        1.2 试验主要仪器
        1.3 试验主要试剂
        1.4 雄烯酮和性激素含量的检测
        1.5 粪臭素与吲哚的检测
        1.6 猪雄激素受体基因检测
        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雄烯酮含量的变化
        2.2 粪臭素和吲哚含量的变化
        2.3 性激素水平的变化规律
        2.4 膻味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5 膻味性状与性激素的相关性分析
        2.6 猪雄激素受体基因
    3 讨论
        3.1 公猪膻味物质的变化规律
        3.2 性激素含量变化对膻味物质的影响
        3.3 雄激素受体基因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致谢

(9)我国野家杂交猪产业化发展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野猪产业化的发展情况
2 野家杂交猪产业现状
3 野家杂交猪的养殖技术的研究
    3.1 野家杂交猪的栏舍围建
    3.2 野猪的驯化
    3.3 野家杂交猪的配种技术
    3.4 野家杂交猪的饲养管理
4 实现野家杂交猪产业化的策略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4.2 选择正确的杂交方式
    4.3 选择品种
    4.4 降低成本,进行商品化生产

(10)黑龙江省野家杂交猪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产业现状
    (一)养殖现状
    (二)养殖模式
    (三)养殖技术
        1.栏舍围建
        2.野猪的驯化
        3.饲养管理
        4.疾病防疫
        5.屠宰加工
二、存在问题
    (一)养殖规模小而分散
    (二)种猪资源不足
    (三)各地发展不平衡
    (四)养殖技术不科学
    (五)饲料问题
三、产业化的对策
    (一)加强管理和指导
    (二)优先安排产业发展项目
    (三)增加财政资金支持
    (四)抓好科技投入,拉长产业链条
    (五)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共同开发产品精深加工市场

四、野猪驯养与杂交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庆六白猪全基因组受选择区域分析及种质优异基因鉴定[D]. 吴旭东.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2]长白山野猪×杜洛克猪杂交群体种质特性的初步评估[D]. 李天皓.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3]全模拟自然生态条件下杂交野猪繁育与肥育性能测定[J]. 张金合,赵伍祥.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9(03)
  • [4]云南省野猪人工繁育产业调查评估[J]. 严艳伶,王怡敏,张雁辉,刘波. 林业调查规划, 2019(02)
  • [5]特种野猪驯养与杂交利用[J]. 赖建辉. 农村新技术, 2019(03)
  • [6]利用高深度测序数据探究猪全基因组的遗传变异[D]. 杨瑞飞. 中国农业大学, 2018
  • [7]承德接坝地区野猪捕获与驯养方法研究[J]. 张金合,赵伍祥.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7(10)
  • [8]海南特种野猪肉质特性及膻味研究[D]. 羊宣科. 海南大学, 2016(04)
  • [9]我国野家杂交猪产业化发展简析[J]. 徐同喜. 南方农业, 2015(36)
  • [10]黑龙江省野家杂交猪产业化发展研究[J]. 许珊珊. 农场经济管理, 2015(09)

标签:;  ;  ;  ;  ;  

野猪驯化和杂交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