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网络管理的实现

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网络管理的实现

一、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实现网络化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曹遥威[1](2020)在《宜居导向下北方既有住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21世纪住宅存量背景下,大量既有住宅在许多方面都已经不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现行规范,且无法满足居民需求。随着国家政策推动以及相关研究的展开,既有住宅的宜居改造逐渐成为居民生活的焦点。作为改造工程的收尾工作,在改造后进行科学的效果评价对检验工程完成度非常重要。如今关于既有住宅宜居改造效果的研究仍相对不足,尚未形成统一标准。针对此类现状,我国正在大力推行改造实施效果的相关研究,本文依托于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展开了相关科学研究,主要进行了如下5点科研工作:1.在明确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后,整理并研究了国内外的住宅评价相关理论和标准,包括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值和评价内容,为建立评价体系作理论基础。2.通过实地调查、住户问卷和访谈对话的形式,对北方地区既有住区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既有住区的改造现状和居民需求,并总结出对于评价体系建构的启示。3.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我国既有住宅改造工作,从性能、功能、环境三个不同方面,建立了一个以北方既有住宅改造实施效果为对象的体系结构。体系架构共分为3个层级,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赋权法结合的形式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参照有关国家规范标准来确定评价结果分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4.选取了经过综合性改造的典型小区案例,进行试评价,并提出相关问题和进一步的改善建议。5.对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同时也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景荻[2](2019)在《自动驾驶汽车侵权责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自动驾驶汽车已经成为现实,一个自动驾驶的时代正在到来。尽管自动驾驶汽车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但其并不能保证绝对的安全。事实上,自动驾驶汽车引发伤亡事故的报道已经屡见不鲜,由此引发侵权责任承担的难题。一方面,自动驾驶汽车到来后,自动驾驶系统逐步取代人工驾驶,人类驾驶员的角色日益被削减和替代,传统以人类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和驾驶过错为中心构建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规则难以继续适用;另一方面,作为人工智能在汽车领域的具体运用,自动驾驶汽车具有高度的智能属性,这使其区别于传统产品,由此对现行产品责任制度提出了挑战。基于此,本文针对自动驾驶汽车引发的侵权责任问题展开研究。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展开如下:第一部分为自动驾驶汽车的侵权责任挑战,主要揭示自动驾驶汽车对于现行侵权责任规则提出的难题。首先,针对自动驾驶汽车的历史演变、技术分级以及社会价值展开论述,分析了自动驾驶汽车的概念和特征,辨明了其与辅助驾驶、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其次,通过对美国、德国、英国和我国有关自动驾驶汽车的法律规制进行比较法上的考察可知,各国都在鼓励自动驾驶汽车进行道路测试,自动驾驶汽车的侵权责任问题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但尚不存在一个行之有效又普遍适用的侵权责任解决方案。最后,针对自动驾驶汽车的侵权责任挑战展开了从事实到法律的论述,并将其归纳为三个主要问题:一是自动驾驶汽车究竟是法律主体抑或法律客体的问题,这直接关系着自动驾驶汽车侵权责任规则的选择和设计,故称之为前提问题;二是自动驾驶汽车所有人、使用人一方的责任承担问题,具体表现为自动驾驶汽车对于现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挑战,称之为内部责任问题;三是自动驾驶汽车生产者、销售者一方的责任承担问题,具体表现为自动驾驶汽车对于现行产品责任的挑战,称之为外部责任问题。第二部分为自动驾驶汽车的法律地位辨析,主要针对自动驾驶汽车究竟是法律主体抑或法律客体的问题进行探讨。首先,针对自动驾驶汽车的自主性、自我学习、自我决策等智能特征进行分析,提出自动驾驶汽车拟人化倾向引发的法律主体地位的困惑。其次,梳理和评析了当前有关自动驾驶汽车法律地位的各种学说,指出自动驾驶汽车法律地位判断的关键在于赋予其法律主体地位是否能够解决自动驾驶汽车引发的侵权责任等法律挑战以及是否具有制度优越性。最后,在比较分析上述学说的基础上,针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法律地位给出了本文的回答。当前自动驾驶汽车尚不具备取得法律主体地位的技术、社会伦理和法律基础,赋予自动驾驶汽车法律主体地位也并非解决侵权责任承担等其他法律挑战的关键,相反还会徒增立法和司法成本,阻碍自动驾驶汽车产业的发展。故此,应坚持将自动驾驶汽车界定为法律客体。第三部分为自动驾驶汽车的侵权责任规则界定,主要针对自动驾驶汽车内部责任问题和外部责任问题的具体解决规则进行探讨。首先,针对自动驾驶汽车所有人、使用人一方的内部责任问题展开论述,详细比较和评析了现有的各种学说。其次,针对自动驾驶汽车生产者、销售者一方的外部责任问题展开论述,深入考察和评述了当前各种可能的路径。最后,针对自动驾驶汽车的内部责任问题和外部责任问题给出本文的解决模式:对于所有人、使用人一方的责任问题,主张通过改造现有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来解决,具体通过引入无过错责任性质的机动车保有人责任来替代当前以驾驶行为和驾驶过错为基础的驾驶人责任,以便适应自动驾驶时代无人化的技术特征;而针对生产者、销售者一方的责任问题,则主张延续现行产品责任规则,由生产者、销售者一方承担无过错责任,但在产品责任的具体适用上理当予以相应的更新。第四部分为自动驾驶汽车与产品责任的更新,主要针对自动驾驶汽车产品责任的适用问题展开探讨。首先,针对自动驾驶汽车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进行分析,主张无过错责任原则应当一体适用于生产者和销售者,同时不应当区分制造缺陷、设计缺陷和警示缺陷。其次,针对自动驾驶汽车产品责任的主体展开论述,主张自动驾驶汽车产品责任的主体包括生产者、销售者,但不包括运输者和仓储者,同时对零部件和原材料供应商、软件供应商、自动驾驶系统供应商等特殊主体展开了具体分析。再次,针对自动驾驶汽车产品缺陷的认定进行探讨,重点论述了自动驾驶汽车产品缺陷的类型、判断标准和证明问题。其中,对于自动驾驶汽车设计缺陷的判断,本文主张以不合理的危险为根本,遵从当事人的约定至上,同时坚持以消费者期待标准为主、风险效用标准为辅、发展风险抗辩规则兜底限制的判断标准。随后,针对自动驾驶汽车产品责任中因果关系要件展开论述,分析了自动驾驶汽车产品责任中因果关系判断的主要方法、举证责任以及推定问题。最后,针对自动驾驶汽车产品责任的免责事由进行探讨,重点分析了发展风险抗辩规则,主张考虑到自动驾驶系统主动或被动升级的技术特征,因而在发展风险抗辩规则具体适用的时间点以及技术水平判断标准都与传统产品有所不同。第五部分为自动驾驶汽车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更新,主要针对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责任的适用展开论述。首先,探讨了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责任的归责原则,主张自动驾驶汽车保有人应当承担无过错责任,同时针对自动驾驶汽车无过错责任与传统机动车“过错责任+过错推定”二元归责原则的协调问题做了分析,提出了统一适用无过错责任的改革模式和区分自动驾驶汽车和传统机动车分别适用不同归责原则的改良模式。其次,针对自动驾驶汽车保有人的认定展开论述,主张将“运行支配+运行利益”作为判断保有人的标准,重点针对所有人和使用人分离时保有人的认定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反对将自动驾驶汽车生产者认定为保有人。再次,对于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责任的具体承担问题进行探讨,分别就构成要件和免责事由逐一进行阐述。最后,对于自动驾驶汽车具体情形中的交通事故责任问题进行论述,包括自动驾驶汽车人机混合模式、道路测试期间的交通事故问题,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责任与产品责任的协调适用问题,以及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责任保险的配套问题。

申家春[3](2018)在《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服务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特别是小型车数量增速更快,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数量在政策驱动下增速也很快,检验机构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做好服务质量及检测质量、效率,是每个检验机构必须思考的问题。服务质量既是服务自身的特性和特征的组成,又是客户感知的反应,所以服务质量不仅由服务的技术、职能、机构形象和服务真实瞬间质量组成,同时也体现感知与预期质量的差距所在。服务的评价也会因人而异,同一服务,其评价的标准也会不同。因此,服务评价是一种定性评价,是客户的一种感知活动,很难对其量化和精确评价。目前,针对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的服务评价的还不够完整、规范,为了建立服务评价体系,分析了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情况,目前对于服务质量的评价主要由定性、定量指标,服务质量评价因素的模型分析,并选择本文的模型分析方法;安全技术检验根据不同车型检测的项目是不同的,不同的检验机构实施检验的设备厂家、品牌与检验程序是否匹配,检测流程及工位布置是否合理等因素,都对服务评价指标有许多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准则层对指标层的影响,说明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及实用性。通过分析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的检测项目、检测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和检测流程等,提出评价检验机构的服务周到、检测质量、检测过程便利性、车辆进入便利性、接待能力和检车时间的综合服务评价指标,构建模型,通过多位专家对指标重要性标度赋值,构建判断矩阵,应用矩阵和积法计算矩阵最大特征值λmax,得出一致性检验指标CI,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比较判断矩阵中每个指标元素对目标的相对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对目标的权重系数,通过对比三家安全技术性能检验机构每项指标量化评分,开展对机动车安全性能检验机构的服务评价。将实例应用到层次分析法中,评出综合服务评价最好的检验机构,计算是有效的、跟实际情况也是相符的。结合定量分析和检验机构的实际运营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以提高汽车检验机构的服务水平,提高检测机构的竞争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宋建华[4](2018)在《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选址及选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机动车检验工作改革的不断深化,机动车检测行业朝着社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同时随着检测站“三检合一”的工作推进,对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需求不断增加。研究好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建设的选址及选型等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促进机动车检测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本地区历史数据,运用二次指数平滑法预测机动车保有量。建立预测数学模型,预测出本地区的机动车保有量,对综合性能检测站的年检量做出判断,为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确定建设规模提供依据。通过分析了车辆可达性、潜在保有量、已有检测站、配套设施、可用面积和建设运营成本等六个综合性能检测站选址评价影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六个影响因素的权重,然后根据六个选址影响因素对候选地址赋值,通过构建各层比较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最终得出方案层对目标层总排序等步骤,确定最优选址方案。以检测的需求、检测项目和相关检测法规为依据,建立综合性能检测设备候选集,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决策模型,确定设备选型影响指标权重,根据六个指标对候选设备赋值,通过构建各层比较判断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等步骤,选择最优综合性能检测设备。本文通过运用二次指数平滑法预测机动车保有量,确定综合性能检测站建设规模;以综合性能检测站经济效益最优为目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检测站选址的评价方法;以检测设备综合性能最优为目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综合性能检测设备选型的方法。最后通过实例运用,验证了选址是合适的、并符合预期目标的,选择的综合性能检测设备是综合性能最优的。

孙桥[5](2016)在《分布式局域网汽车安全性能检测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汽车安全行驶问题已成为当今人们生产活动中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车辆行车安全技术状况的不合格是造成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如何严格、标准、规范的对车辆安全性能进行检测是保证车辆车况良好,排除交通事故隐患的最主要手段。为此,本文在对比分析了现有汽车安全性能检测系统优缺点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一种可靠、高效的分布式局域网汽车安全性能检测系统。根据GB21861—2014《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设计了由一台主控机位与三台检测工位联网组成的分布式局域网汽车安全性能检测系统。详细叙述了检测系统各部分功能,完成了包括:轴重、制动、侧滑、灯光、声级、烟度、尾气项目的检测。使用AD620芯片设计了模拟信号采集放大电路,使用TLP521-4芯片设计了数字信号I/O电路,设计了硬件电路的稳压电源模块并提出了相关抗干扰措施;检测系统软件模块的设计包括:串口设备的数据传输、基于TCP协议的局域网通讯方案、各工位检测控制软件;使用SQL Server 2005设计了车辆综合检测信息的数据库系统,同时设置了合理的系统车辆调度方案;最后针对汽车安全性能检测系统中最重要的制动力数据采集与处理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包括:制动力标定、线性拟合,使用三次B样条插值函数对制动力曲线完成拟合与优化。通过系统实例测试表明本系统能稳定、可靠、高效率的完成检测任务,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符合GB7258-2012《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项目检测的合格标准。

张伟,程新龙,王鹏[6](2015)在《我国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发展动向》文中研究指明总结了我国当前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检测设备、检测法规、检测流程、对检测机构的监管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何劲[7](2013)在《机动车安全性检测监管系统研发技术特点及其应用效果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分析了机动车安全性检测线监管系统研发的现实意义,剖析了机动车安全性检测站工作重点与业务流程,基于此,提出机动车安全性检测监管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技术研发及应用的一些策略。

陈亮[8](2013)在《机动车安全性能测控系统关键技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现如今,机动车行车安全以及环保问题成为机动车使用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其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线是当前保障机动车行车安全的一个主要工具。并且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对其引起了高度的重视。现如今,在国内约投入了2000多条检测线。本文主要对机动车安全性能测控线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同时将诸多成功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当中,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

李洁[9](2013)在《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及数据上报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道路交通事故也逐年增加。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车辆的运行安全技术状况不满足相关要求。如何严格、规范地对在用车辆进行安全技术检验是保证机动车车况良好、减少道路交通事故隐患的重要手段。为此,论文在现有的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线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一种可靠的、具有数据上报功能的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系统。论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安检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安检机构数据上报监管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了利用企业信息网络中的网络设施,将各种检测控制设备连接起来,以TCP/IP技术构建网络通信平台,开发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及数据上报系统的设计思路。接下来,论文分析了系统中硬件设备的选型,对主要硬件测控电路进行了详细设计,并利用Visual Basic6.0及Microsoft SQL2000为程序开发平台,设计开发了C/S结构的测控与上报软件。系统由业务大厅信息服务子系统、线外机动车动态检验子系统、线内分布式计算机网络自动测控子系统、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数据上报子系统组成。实现了待检车辆信息的联网查询、录入、送检车辆的唯一性和底盘动态检验、线内分布式全自动检验、检测节拍和检测数据上报等功能。测试表明,系统在稳定可靠地实现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的同时,能够实时有效地向监管部门上报各项检测数据,有利于对安检机构的规范化运营监管。

崔鹏飞[10](2013)在《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线联网监管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各类交通事故不断上升。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是保证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检验机构在检测过程中诸如故意漏检项目、出具虚假报告单等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加强安检机构的监管力度,保证检验报告的公证性和真实性,论文研发了一种安全、可靠、实时性高、可扩展性强的联网监管系统。论文主要内容包括:1.设计了联网监管系统的总体方案。该系统将安检机构的检测工位、数据库服务器、打印合格证工作端采用局域网连接起来,同时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借助电信、广电等网络运营商提供的通信服务链路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虚拟的专用局域网络结构。2.提出了一种基于XML和Web服务的分布式异构数据交换方法。设计了XML中间件,包括XML与关系型数据转换的映射算法XML查询与SQL查询转换算法和监控图片的Base64编解码,实现了以XML为标准数据格式的异构系统松散耦合。3.设计开发了基于Soap协议的数据交换接口,联网监管系统的所有数据通过调用webservice接口实现数据交换请求。4.分析了联网监管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引入W3C的XML数据安全标准,设计了适合联网监管系统的数据安全模型,包括对Soap消息进行XML加密、添加安全性令牌、数字签名。测试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安全性和实时性满足实际工程需求。

二、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实现网络化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实现网络化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宜居导向下北方既有住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既有住宅现状与改造需求
        1.1.2 国家相关政策推动
        1.1.3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评价研究理论基础
        1.3.1 建筑策划理论
        1.3.2 建筑策划与使用后评估
        1.3.3 建筑性能评估理论
        1.3.4 建筑性能评估与使用后评估
        1.3.5 启示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评价研究现状
    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2.1.1 坎特的居住满意度模型
        2.1.2 沃夫尔冈·普莱塞《使用后评价》
    2.2 国外相关评价体系
        2.2.1 综合性能评价体系
        2.2.2 绿色住宅建筑评价体系
        2.2.3 评价体系的差异及启示
    2.3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2.4 国内相关评价标准
        2.4.1 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
        2.4.2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
        2.4.3 相关国家标准规范
    2.5 小结
        2.5.1 对比分析
        2.5.2 启示
3 典型住区案例调研及对比分析
    3.1 调研对象选取原则
        3.1.1 地域选择——北方地区
        3.1.2 住区选择——三大因素
        3.1.3 改造性质——综合性改造
    3.2 调研内容构建
        3.2.1 调查问卷设计
        3.2.2 访谈内容设计
    3.3 既有住区调研分析
        3.3.1 哈尔滨共乐小区
        3.3.2 北京市某小区调研分析
        3.3.3 大连市既有住区调研分析
        3.3.4 对比分析
    3.4 小结
4 宜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4.1 评价体系构建综述
        4.1.1 宜居导向原则
        4.1.2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1.3 评价基本步骤
    4.2 评价方法
        4.2.1 层级分析方法
        4.2.2 模糊综合评价
        4.2.3 专家诊断
        4.2.4 居民调查
        4.2.5 AHP层次分析法
    4.3 计算方法与最终总分
        4.3.1 计算方法
        4.3.2 最终总分
5 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5.1 一级指标构建
    5.2 权重计算及等级划分
    5.3 性能改造指标
        5.3.1 安全性
        5.3.2 耐久性
        5.3.3 节能性
    5.4 功能改造指标
        5.4.1 户型空间改造
        5.4.2 适老化
        5.4.3 加装电梯
        5.4.4 增设停车位
        5.4.5 公共设施
    5.5 环境改造指标
        5.5.1 室内环境改造
        5.5.2 室外环境改造
    5.6 改造指标体系
6 既有住宅改造效果案例试评价
    6.1 案例试评价综述
    6.2 案例试评价过程
    6.3 案例试评价结果
    6.4 案例问题及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国内外评价体系表格
附录 B 老旧住区改造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自动驾驶汽车侵权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自动驾驶汽车的侵权责任挑战
    第一节 自动驾驶汽车的界定
        一、自动驾驶汽车的历史演进
        二、自动驾驶汽车的概念界定与技术分级
        三、自动驾驶汽车的社会价值与消极影响
    第二节 自动驾驶汽车法律规制的比较法考察
        一、美国自动驾驶汽车法律规制的考察
        二、德国自动驾驶汽车法律规制的考察
        三、英国自动驾驶汽车法律规制的考察
        四、我国自动驾驶汽车法律规制的考察
        五、小结:自动驾驶汽车法律规制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自动驾驶汽车对现行侵权责任的挑战
        一、挑战的现实前提: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假设与危险性现实
        二、挑战的法律前提:自动驾驶汽车的无人化困境与拟人化疑惑
        三、挑战的具体体现:现有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遭遇困境
        四、挑战的具体体现:现行产品责任面临难题
    小结
第二章 自动驾驶汽车的法律地位辨析
    第一节 自动驾驶汽车法律地位的困惑与重要性
        一、自动驾驶汽车的智能特征
        二、自动驾驶汽车法律地位的困惑
        三、界定自动驾驶汽车法律地位的重要性
    第二节 自动驾驶汽车法律地位的学说梳理与评析
        一、自动驾驶汽车法律主体说及其评析
        二、自动驾驶汽车法律客体说及其评析
    第三节 自动驾驶汽车法律客体的界定
        一、自动驾驶汽车尚不具备取得法律主体地位的技术基础
        二、自动驾驶汽车尚不具备取得法律主体地位的社会伦理基础
        三、自动驾驶汽车尚不具备取得法律主体地位的法律基础
        四、赋予自动驾驶汽车法律主体地位并非解决其侵权责任问题的关键
        五、过早赋予自动驾驶汽车法律主体地位不利于技术革新
    小结
第三章 自动驾驶汽车的侵权责任规则界定
    第一节 自动驾驶汽车侵权责任内部规则的可能路径及其评析
        一、现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说及其评析
        二、机动车交通事故保有人责任说及其评析
        三、一般侵权责任说及其评析
        四、高度危险责任说及其评析
        五、参照动物侵权责任说及其评析
        六、用户无须承担责任说及其评析
    第二节 自动驾驶汽车侵权责任外部规则的可能路径及其评析
        一、产品责任说及其评析
        二、一般侵权责任说及其评析
        三、产品责任与一般侵权责任区分适用说及其评析
        四、机动车交通事故保有人责任说及其评析
        五、高度危险责任说及其评析
        六、参照电梯侵权责任说及其评析
        七、责任保险救济说及其评析
    第三节 自动驾驶汽车侵权责任外部规则的选择
        一、产品责任对于自动驾驶技术具有很强的调整适应性
        二、产品责任契合自动驾驶汽车产品的法律属性
        三、产品责任能够实现救济受害人和鼓励技术革新的目标
        四、自动驾驶汽车适用产品责任也获得广泛的支持
    第四节 自动驾驶汽车侵权责任内部规则的选择
        一、自动驾驶汽车所有人、使用人应当承担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
        二、自动驾驶汽车所有人、使用人应当承担机动车保有人责任
    小结
第四章 自动驾驶汽车与产品责任的更新
    第一节 自动驾驶汽车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
        一、现有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
        二、自动驾驶汽车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
    第二节 自动驾驶汽车产品责任的主体界定
        一、自动驾驶汽车的生产者
        二、自动驾驶汽车的销售者
    第三节 自动驾驶汽车产品缺陷的认定
        一、自动驾驶汽车产品缺陷的类型
        二、自动驾驶汽车产品缺陷的判断标准
    第四节 自动驾驶汽车产品责任中因果关系的判断
        一、自动驾驶汽车产品责任中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
        二、自动驾驶汽车产品责任中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
        三、自动驾驶汽车产品责任中的因果关系的推定
    第五节 自动驾驶汽车产品责任的抗辩事由
        一、未将产品投入流通
        二、产品投入流通时缺陷尚不存在
        三、发展风险抗辩
    小结
第五章 自动驾驶汽车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更新
    第一节 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责任的归责原则
        一、传统机动车保有人责任的归责原则
        二、自动驾驶汽车保有人无过错责任的确立
        三、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保有人无过错责任的展开
    第二节 自动驾驶汽车保有人的界定
        一、自动驾驶汽车保有人的判断标准
        二、自动驾驶汽车保有人的具体界定
    第三节 自动驾驶汽车保有人责任的具体承担
        一、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保有人责任的构成要件
        二、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保有人责任的免责事由
    第四节 自动驾驶汽车具体情形的交通事故责任
        一、自动驾驶汽车人机混合模式的交通事故责任
        二、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期间的交通事故
        三、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责任与产品责任的协调
        四、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保险责任的配套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成果

(3)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服务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实施安全检测的目的和意义
    1.2 机动车安全检测国内外发展的现状
        1.2.1 国外机动车安全检验发展状况
        1.2.2 国内发展现状分析
    1.3 我国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的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1.3.1 安全技术检验的发展趋势
        1.3.2 我国机动车安全检验发展的前景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服务评价概述
    2.1 服务质量评价的相关概念
        2.1.1 服务的定义
        2.1.2 服务质量的内涵
        2.1.3 服务质量的构成
    2.2 服务质量评价的特点
    2.3 机动车检验机构服务特性分析
    2.4 目前对服务质量评价的相关研究
    2.5 AHP层次分析法
    2.6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服务评价模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检验项目对服务质量的影响评价
    3.1 检验项目类型介绍
        3.1.1 人工检验部分对服务的影响
        3.1.2 线上检验
    3.2 检验项目对服务质量评价的影响因素
    3.3 小结
第四章 检测线检验设备服务指标的建立
    4.1 服务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
    4.2 检测线检验设备及功能分析
    4.3 机动车检验机构设备自动化分析
    4.4 机动车检验设备与服务质量指标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机动车检测流程、工位对服务评价指标分析
    5.1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的流程分析
    5.2 检测工位布置分析
    5.3 检测流程及工位布置对服务指标的影响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机动车安全检测机构服务评价方法
    6.1 机动车检测服务存在的问题
    6.2 层次分析法
        6.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6.2.2 构造判断(成对比较)矩阵
        6.2.3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6.3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6.4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6.4.1 指标重要性标度赋值统计
        6.4.2 构建判断矩阵
    6.5 层次排序及矩阵一致性检验
    6.6 方案层指标的量化评分
    6.7 深化服务建议
        6.7.1 简化流程,一站式服务,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服务质量
        6.7.2 提高检测接待能力,做到服务透明化
        6.7.3 自我提升,细致化服务
        6.7.4 严格执行标准,提高检测质量,检测接待能力及便利性
    6.8 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4)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选址及选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内发展状况
        1.2.2 国外发展状况
    1.3 综合性能检测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综合性能检测站需求预测
    2.1 综合性能检测站的任务与检测项目
    2.2 检测量预测流程
    2.3 基础数据收集
    2.4 检测需求量预测
    2.5 预测方法
    2.6 预测运用
    2.7 小结
第三章 建设检测站的基本方法
    3.1 指导思想和原则
    3.2 检测站组成
        3.2.1 基础部分
        3.2.2 需求部分
        3.2.3 结构部分
        3.2.4 功能部分
    3.3 综合性能检测设备
    3.4 检测站计算机控制系统
    3.5 综合性能检测站的平面布置
        3.5.1 综合性能检测线的工位布置
        3.5.2 综合性能检测站总平面组成
    3.6 小结
第四章 综合性能检测站的选址评价方法
    4.1 选址的重要性
    4.2 层次分析法
        4.2.1 建立递阶层次模型
        4.2.2 构造比较矩阵
        4.2.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2.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3 选址因素分析
        4.3.1 检测站选址的目标
        4.3.2 选址的因素分析
    4.4 构建选址层次结构模型
    4.5 小结
第五章 综合性能检测站的选址评价方法运用
    5.1 项目背景
    5.2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5.2.1 影响因素赋值
        5.2.2 构建准则层判断矩阵
    5.3 准则层单层排序及一致性校验
    5.4 方案层对目标层总排序
        5.4.1 构造方案层比较判断矩阵
        5.4.2 求出方案层对目标层的最大特征值
        5.4.3 求出三个备选方案得分并比较得出结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综合性能检测站的设备选型方法
    6.1 检测设备种类的确定
    6.2 层次分析法选型决策模型分析
    6.3 层次分析法优选综合性能检测站设备
        6.3.1 检测设备选型的主要评价指标
        6.3.2 层次分析法选型
    6.4 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分布式局域网汽车安全性能检测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汽车安全性能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的控制方式与体系结构
        2.1.1 系统的控制方式
        2.1.2 系统的体系结构
    2.2 系统功能设计
        2.2.1 总体功能设计
        2.2.2 各工位详细设计
    2.3 系统开发平台选择
        2.3.1 操作系统选择
        2.3.2 系统软件开发工具选择
        2.3.3 数据库管理软件选择
    2.4 系统容错方案与安全性设计
        2.4.1 主控机故障容错
        2.4.2 检测工位故障容错
        2.4.3 基础设备故障容错
第三章 汽车安全性能检测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3.1.1 硬件设计方案
        3.1.2 检测信号种类与性能标准
    3.2 各工位检测子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3.2.1 一工位硬件结构设计与控制
        3.2.2 二工位硬件结构设计与控制
        3.2.3 三工位硬件结构设计与控制
    3.3 模拟量信号处理与AD转换
        3.3.1 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3.3.2 模拟信号的采集与处理
        3.3.3 模拟信号的AD转换
    3.4 数字量信号的输入、输出处理
        3.4.1 数字量I/O设计
        3.4.2 数字量I/O通道中光电隔离技术的应用
        3.4.3 数字量信号输入输出电路设计
    3.5 系统电源部分设计
    3.6 硬件系统抗干扰措施
第四章 汽车安全性能检测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4.2 各检测工位软件设计
        4.2.1 主控机软件设计
        4.2.2 一工位检测软件设计
        4.2.3 二工位检测软件设计
        4.2.4 三工位检测软件设计
    4.3 系统网络通信技术
        4.3.1 局域网通讯协议选择
        4.3.2 基于VB环境下检测系统网络通信技术实现
    4.4 检测系统数据库设计
        4.4.1 数据库系统结构设定
        4.4.2 VB环境下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
        4.4.3 检测报表打印
    4.5 系统车辆调度
第五章 汽车制动力数据拟合与优化
    5.1 制动力数据采集过程分析
        5.1.1 制动力数据采集过程
        5.1.2 制动力采样频率确定
        5.1.3 制动力数据读取
    5.2 制动力标定
        5.2.1 标定方法
        5.2.2 制动力线性拟合方法
    5.3 制动力数据拟合与优化
        5.3.1 零点校正
        5.3.2 采样数据滤波
        5.3.3 制动力曲线拟合
        5.3.4 三次B样条插值函数拟合曲线
        5.3.5 拟合曲线优化
第六章 汽车安全性能检测系统测试与评价
    6.1 系统实例测试
        6.1.1 一工位检测结果
        6.1.2 二工位检测结果
        6.1.3 三工位检测结果
    6.2 系统检测重复性分析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我国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发展动向(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现状
    1.1 安全性能检测存在的问题
    1.2 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2 我国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制定适合国情的安全性能检测模式
    2.2 检测设备的研制生产和管理
    2.3 进一步完善有关法规及检测标准
    2.4 充实检测项目内容
    2.5 促进检测周期合理化
    2.6 完善机动车检测机构的经营与管理
    2.7 加强相关机构的联网监管
    2.8 加强检测机构的管理

(7)机动车安全性检测监管系统研发技术特点及其应用效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机动车安全性检测站工作重点与业务流程分析
2 机动车安全性检测监管系统功能需求与模块设计分析
    2.1 机动车安全性检测监管系统功能需求
    2.2 机动车安全性检测监管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分析
3 机动车安全性检测监管系统技术研发实现
4 南宁机动车检测零警力监管系统的应用与效果

(8)机动车安全性能测控系统关键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研究机动车安全性能测控系统关键技术的重要意义
3 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站的具体要求
    3.1 按照服务对象进行分类
    3.2 按照规模大小进行分类
    3.3 按照自动化程度进行分类
4 当前在机动车安全性能测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方面所取得巨大成果
5 未来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系统的发展方向
    5.1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机动车安全检测和管理系统
    5.2 逐步完善检测标准
    5.3 将各种先进技术与先进方法都运用到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系统
    5.4 实现系统的网络化管理

(9)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及数据上报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技术及数据上报系统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组成及功能设计
        2.1.1 系统逻辑组成及功能设计
        2.1.2 系统物理组成及功能设计
    2.2 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2.3 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2.3.1 设计原则
        2.3.2 线内检测项目和检测节拍设计
        2.3.3 机构联网工作流程设计
    2.4 系统开发平台
        2.4.1 操作系统的选择
        2.4.2 数据库的选择
        2.4.3 软件开发工具的选择
第三章 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与数据上报系统硬件设计
    3.1 硬件电路总体设计
    3.2 系统硬件设备选型
        3.2.1 主要传感器选型
        3.2.2 主要检测设备选型
        3.2.3 计算机及上报服务器的选择
        3.2.4 网络设备
    3.3 工位机测控子系统硬件设计
        3.3.1 模拟量采集和处理电路设计
        3.3.2 数字量电路设计
第四章 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与数据上报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需求分析
        4.1.1 功能需求
        4.1.2 性能需求
        4.1.3 障碍处理需求
    4.2 检测信息数据库设计
        4.2.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4.2.2 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4.2.3 数据库面向对象设计
    4.3 上报数据协议设计
        4.3.1 上报数据协议总体设计
        4.3.2 上报信息分项格式设计
    4.4 系统主要模块设计与实现
        4.4.1 车辆登录与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4.4.2 主控调度模块设计与实现
        4.4.3 工位检测模块设计与实现
        4.4.4 检测信息上报模块设计与实现
        4.4.5 查询统计模块设计与实现
    4.5 系统安全与维护
        4.5.1 系统安全措施
        4.5.2 系统的维护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必要性
    5.2 测试用例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线联网监管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线联网监管系统总体方案研究
    2.1 联网监管系统总体结构
    2.2 联网监管系统功能需求
    2.3 联网监管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2.4 联网监管系统工作流程
    2.5 联网监管系统软件结构
    2.6 联网监管系统开发平台
第三章 基于 XML 和 Web 服务的异构数据交换技术
    3.1 系统数据交换模型
    3.2 XML 中间件的设计
        3.2.1 XML 与关系型数据转换器设计
        3.2.2 XML 查询与 SQL 查询转换器设计
    3.3 二维图片交换
        3.3.1 图片数据的编解码
        3.3.2 图片监控
    3.4 联网监管系统主要接口设计与实现
        3.4.1 上行接口
        3.4.2 下载接口
第四章 联网监管系统安全性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4.1 webservice 安全性问题及要求
    4.2 XML 文件的加密和解密
        4.2.1 XML 加密语法
        4.2.2 XML 文件加密算法原理与实现
        4.2.3 XML 文件的解密
    4.3 XML 文件的数字签名研究
    4.4 联网监管系统的数据安全模型研究
第五章 系统集成与测试
    5.1 联网接口在安全性能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5.2 主要联网接口测试
        5.2.1 查询接口测试
        5.2.2 业务数据接口测试
        5.2.3 拍照接口测试
        5.2.4 制动力曲线上传接口测试
总结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总结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实现网络化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宜居导向下北方既有住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建构研究[D]. 曹遥威.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自动驾驶汽车侵权责任研究[D]. 景荻.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3]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服务评价研究[D]. 申家春.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4]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选址及选型方法研究[D]. 宋建华.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5]分布式局域网汽车安全性能检测系统研究与实现[D]. 孙桥. 长安大学, 2016(02)
  • [6]我国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发展动向[J]. 张伟,程新龙,王鹏. 农业机械, 2015(13)
  • [7]机动车安全性检测监管系统研发技术特点及其应用效果探讨[J]. 何劲. 企业技术开发, 2013(34)
  • [8]机动车安全性能测控系统关键技术分析[J]. 陈亮.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18)
  • [9]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及数据上报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洁. 长安大学, 2013(06)
  • [10]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线联网监管系统研究与实现[D]. 崔鹏飞. 长安大学, 2013(05)

标签:;  ;  ;  ;  

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网络管理的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