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光网OCDMA系统地址码研究

全光网OCDMA系统地址码研究

一、全光网络OCDMA系统地址码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洪媛[1](2018)在《基于二维跳时扩频的OCDMA技术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突破传统网络性能因“电子瓶颈”而受到的限制,将无线通信领域的码分多址技术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与光纤通信技术相结合,提出光码分多址技术OCDMA(Optical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论文主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非相干OCDMA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和深入探讨。论文首先调研了光通信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并将其与光时分多址OTDMA(Optical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光波分多址OWDMA(Optical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这两种多址技术进行对比。接着对非相干OCDMA系统的用户光地址码、光编/解码器等关键技术做了较详细的阐述。论文针对非相干OCDMA系统进行一系列仿真分析。在仿真软件OptiSystem上分别搭建基于光纤延时线、光纤布拉格光栅以及结合二者的非相干OCDMA系统,并对上述三类系统分别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当系统存在多用户时,会产生多址干扰,恶化系统性能。为了有效抑制多址干扰,提出在系统接收端引入光硬限幅器。同时,讨论分析光纤色散参数、用户信号速率等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为增强系统安全性,论文进一步研究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SOA(Semiconductor Optical Amplifier)的全光异或加密,搭建基于SOA-MZI(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和基于SOA-XGM(Cross-Gain Modulation)的异或加解密系统,并进行仿真。分析表明,选取合适的SOA注入电流值有利于信号的异或加密。论文提出在二维单用户非相干OCDMA系统中引入基于SOA-MZI全光异或加解密模块,构成的新系统性能优良,在符合通信标准的同时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得到提高。

欧阳攀[2](2018)在《准同步光码分多址系统的地址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社会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的传输。光纤通信作为一种高速的大容量信息传输方式,日益成为信息传输的主要方式。光码分多址(Optical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CDMA)技术因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抗干扰能力强,可以全光处理的特点而备受人们重视。和同步OCDMA、异步OCDMA技术相比,准同步OCDMA技术存在诸多优点。准同步OCDMA对硬件设备复杂度要求低、允许用户在一定范围内灵活接入系统,同时还能在一定范围内消除多址干扰和远近效应,提高了系统的性能。一维的准同步OCDMA地址码码字容量较小,系统能容纳的用户数量很少。因此,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由空间光通信的物理层安全与光编码方法研究(NSFC61671306)”和深圳市学科布局项目“基于光编码物理层安全的光通信关键技术研究(JCYJ20160328145357990)”两个项目,本文围绕着二维准同步OCDMA地址码展开研究,并依据新的构造方法构造出具有不同特点的准同步二维地址码,提出一种新的二维单极性准同步OCDMA地址码和两种二维双极性准同步OCDMA地址码,通过理论分析验证了采用构造出的地址码的系统性能。本文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1)理论分析了二维单极性准同步OCDMA地址码的相关函数与其对应的两个一维序列的相关函数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的零相关区(Zero Correlation Zone,ZCZ)长度的关系。提出了采用ZCZ序列和零碰撞区序列来构造具有较大ZCZ的二维单极性准同步OCDMA地址码的方法,克服了已有二维单极性地址码的ZCZ长度只能等同于其对应的一维序列ZCZ长度的不足。在此方法的指导下,构造了一个码长为156,码重为8,波长数为8,码字容量为4,ZCZ长度为32的地址码。2)作为第1个工作的改进,采用正交双极性序列的相位来控制已构造出的准同步地址码中脉冲的相位,从而构造出一种具有更大码字容量的双极性准同步地址码。本文理论分析了采用此方法构造的二维双极性准同步地址码的相关性能,并具体构造出一个码长为156,码重为8,波长数为8,码字容量为32,ZCZ长度为32的地址码。此外,本文采用ZCZ序列、单重合序列和Walsh序列来构造出一种二维双极性准同步地址码。该地址码码长为156,码重为8,波长数为13,ZCZ长度为15,码字容量达到了104。

郑红霞[3](2016)在《OCDMA系统安全性能增强研究》文中认为在信息共享越来越普遍,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信息的高速和安全可靠传递变得越来越重要,直接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光纤通信克服了电通信的速率瓶颈,在通信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三种主要的光信息安全传输技术中,量子通信技术可确保信息的绝对安全传输,但目前可实现的数据传输速率还很有限;混沌通信技术也仍有许多技术瓶颈亟待突破;相比之下,由于本身特有的优越性能,光码分多址(Optical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CDMA)技术成为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吸引越来越多学者们的注意和研究。然而,当采用差分检测、码字拦截等策略窃听光纤信道时,基本的OCDMA系统中还存在一些安全性漏洞,因此有必要对OCDMA的安全性能增强技术课题做进一步地研究,更充分地开发OCDMA系统特有的优越性能。本课题来自于国防预研项目“光CDMA XXXX”,论文创新点为以下三方面。1)提出用Sagnac型全光异或逻辑门对用户信息加密来增强2码字码移键控(2-Code Shift Keying,2-CSK)OCDMA系统安全性能的方案。对加密后系统的安全性能做定量分析可知,该方案可弥补原系统中的安全性漏洞,单用户和多用户工作时被成功窃听的概率远小于加密前概率的二次方,也比现有异或加密改善方案的安全性能优越得多。在OptiSystem软件平台上仿真加密后的2-CSK调制OCDMA系统,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2)提出使用Sagnac型全光异或逻辑器件实现时域可重构编码器的方案,搭建该编码器与光纤延迟线解码器组成的1Gb/s OCDMA系统,仿真验证该方案可行。采用该可重构编码器方案,可以大大改善系统安全性能,且是目前可调谐编码器方案中较为简炼和高效的方案选择。3)提出基于波长选择开关(Wavelength Selection Switch,WSS)的可重构二维OCDMA编解码器方案,并做实验搭建基于该编解码器的10Gb/s OCDMA系统,进行了40Km的无误码传输实验,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定量分析安全性能后得出系统的安全性能得到较大提升,也扩展了现有可调谐编解码器的类别。

陈富军[4](2015)在《全光分组交换网络中的编解码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具有可随机异步接入、软容量、安全性好、频谱资源利用率高、资源分配灵活、高速全光处理、低复杂度等诸多优势,光码分多址技术(OCDMA)在光分组交换(OPS)网络中的应用正受到更多的关注。目前,能够提供多样化服务质量(QoS)传输的可调功率变码重OCDMA系统正在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本论文围绕用于光分组交换的OCDMA编解码技术比如变码重地址码设计、系统性能分析、改进的编/解码器以及检测接收装置和OCDMA在OPS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用于OCDMA地址码设计的数学基础和基本原理:基于Galios域,在二次同余码(QCC)基础上,利用循环移位、子序列填充和交换、序列转置等代数变换构造了能够满足各种非相干OCDMA需求的多样化二次同余码(DQCC)。与改进素数码(MPC)相比,DQCC的码字基数增加一倍、码集多样、可变码重、互相关特性好,能满足多样化QoS的需求。而且,具有恒定带内互相关(IPCC)值的改进QCC(MQCC)码字序列能够用于非相干谱幅度编码OCDMA(SAC-OCDMA)系统。为能够提供多样化的QoS传输,分析了DQCC在功率可调双码重OCDMA系统中的性能,评价了在功率和码重同时变化时对系统误码率(BER)性能的影响。为了改进系统性能,基于先进光逻辑与门和异或门设计的双级多阶复合光逻辑门在接收端实现了不同层级功率信号的识别。因此,该复合光逻辑门能有效抑制不同层级功率信号之间的多用户干扰(MAI),改善OCDMA系统的BER性能。为了能够完全消除MAI对OCDMA系统的影响,基于重构等效啁啾(REC)技术设计了用于SAC-OCDMA的具有色散补偿和MAI消除功能的平衡FBG解码器,并利用负二项式分布(NB)模型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建模和评价。同以往的Gaussian近似模型相比,基于NB模型的评价更为接近实际值,能够全面反映功率变化情况下的系统BER性能变化趋势。接着,为了消除地址码序列必须具有固定IPCC值的限制,设计了改进的平衡三支路检测装置。它不但能实现MAI消除功能,而且能够消除SAC-OCDMA对码字设计必须具有固定IPCC值的限制。因此,很多已经提出的地址码可以直接应用于SAC-OCDMA系统,以另一方式解决了严重制约SAC-OCDMA系统的码字设计问题。最后介绍变OPS核心节点和边缘节点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设计了全光多粒度分组交换节点架构。基于DQCC,分析和评价了光码标签在OPS网络中的性能与二项式系数、跳数以及码重个数的关系。提出了利用并行编码结构和延时模块的串行光码标签(SOCL)产生方案,仿真验证了SOCL在OCDMA-OPS中的分组交换实现。

李鹤[5](2014)在《序列偶相关理论在OCDMA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具有高保密性、强抗干扰能力的优势,是一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通信方式。地址码字是否具有良好的相关特性和大的码容量将直接影响系统的性能。但是现有的光地址码的相关特性与地址码容量总是存在此消彼长的矛盾。因此,探求同时具备较好的相关特性与较大码字容量的地址码成为众多研究的热门。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拟将CDMA系统中的准同步的思想引用到OCDMA系统中,即利用零相关区(Zero correlation zone,ZCZ)的概念使得系统的同步保持在一个或者几个码片周围,再结合序列偶的理论,就大大增加了系统地址码的码容量。对于增强相关性的问题上,借鉴了互补序列思想,运用到序列偶上,就在保证相关性的基础上增大了码字容量。本文首先深入研究了序列偶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函数变换的相关性质,并借鉴序列偶的思想研究了ZCZ序列偶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函数的变换性质。最后综合两者的概念,研究了周期和非周期的ZCZ互补序列偶的基本概念和变换性质。对整篇文章的研究工作起到了理论指导的作用。在深入研究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三种ZCZ互补序列偶的构造方法,分别为分段左移构造法、基于元素交叉构造法和基于交织方法的构造法。其中,分段左移构造法是在周期互补序列偶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分段左移,得到新的序列偶具有了零相关区的特性。基于元素交叉的构造法则是在ZCZ互补序列偶的基础上,进行元素交叉得到了具有更大长度的ZCZ互补序列偶。基于交织方法的构造法,则是借鉴在序列研究中较为成熟的交织法,运用到序列偶构造方法的研究中去,在周期互补序列偶的基础上构造出了具有ZCZ性质的ZCZ互补序列偶。最后,研究了采用已详细说明的交织法来构造ZCZ序列偶的方法。并构建了包含N用户的OCDMA系统的模型,对采用ZCZ序列偶作为地址码进行数据传输的原理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证明采用ZCZ序列偶作为地址码的OCDMA系统有效的抑制了多用户干扰(Multi-user interference MUI),并且消除了传输过程中的差拍噪声。

陈星[6](2013)在《基于互补码理论的OCDMA系统码字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五年来,人们身边科技发展最为迅速的就是通信终端,伴随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应用的体验逐渐升级。同时,这种体验作为一种习惯,也影响了其他消费电子产品向同一方向发展,而这些服务大多需要高速网络通信的支持。这不仅增加了无线通信业务主干网的数据压力,也促使人们对随时随地高速网络接入产生强烈需求。作为高速通信网络的解决方案之一,全光网络的推进变得越来越急切。全光网络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光接入的问题。随着用户量的增加和业务接入的随机性越来越明显,传统的波分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multiplexing, WDM),OTDM等技术在光接入领域面临着成本高,架构复杂等问题。而OCDMA技术以其独有的特点,成为实现随机接入、带宽资源管理和无缝隙接入的最佳手段。本文主要研究了光纤通信中光码分多址系统地址码设计。结合互补码理论,分析了具有理想相关特性的光码集的特征,提出了一种具有理想相关特性的新型编码。在理论上,本文通过对光互补码的设计与构造,提供了一种新的光码分多址系统码字设计的思路;在实际应用中,光互补码凭借其理想的相关特性将多址干扰降到较低水平,并且具有实现较多的用户支持的能力。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从理论角度分析码分多址系统具有理想互相关特性的码字的特征;2.基于互补相关理论,采用多子码结构来构造码字;3.提出素数光互补码和内循环素数光互补码,并给出简洁的构造方案;4.提出一个简洁的光码分多址系统架构,并基于此仿真验证了光互补码的可实现性。

申志国[7](2012)在《OCDMA系统多址干扰抑制和组合编解码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光码分多址技术(OCDMA)将码分复用(CDMA)概念引入光纤通信中,该技术具有全光处理,异步接入、软容量,网络协议简单、保密性强等特点。OCDMA技术体系包括地址码设计、编解码器构造、系统实验研究、多址干扰(MAI)抑制等内容。本文重点研究了MAI的抑制方法和组合编解码技术。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介绍了光纤布拉格光栅(FBG)的工作原理以及FBG编解码器的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基于FBG编解码器的非相干二维OCDMA实验平台,进行了单路速率达2.5Gb/s的4用户传输实验。结果表明,采用FBG编解器的OCDMA技术在未来大容量的光网络中有很强的适用性。多址干扰(MAI)是影响非相干OCDMA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已经报道了一些抑制方案。文章第三章,提出一种利用SOA作光限幅放大器的抑制方法,并对此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多用户OCDMA仿真系统对该抑制方案进行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基于SOA的抑制方案能有效地提高信号质量,降低MAI噪声,效果良好。编解码器的设计对OCDMA系统性能有着重要意义。首次研究了一种新型的组合编解码方法,介绍了码片产生与识别、编解码器结构、地址码构造等基本理论。利用光通信仿真软件optisystem7.0设计的仿真实验证实了这种组合编解码方法能灵活有效地完成码片序列处理。文章还讨论了这种编解码方案在OCDMA-PON、三网融合等光网络中的潜在应用。

周园园[8](2011)在《OCDMA系统地址码性能分析及变重地址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光码分多址技术从编码到解码均在光学域进行,允许不同用户复用相同的波长和相同的时隙,是未来异步、高速、保密的通信备选方案之一。本文主要是围绕光地址码的相关值分布的算法和变重光正交的构造方法展开研究的,并设计出一种新的二维变重光正交码,主要内容如下:1.详细介绍了OCDMA系统的基本结构、分类和基本原理,着重分析了码分多址系统的两大关键技术——光地址码的码字结构和编解码技术。此外,介绍了近些年来OCDMA技术领域的研究动态,并指出了OCDMA技术所面临的一些问题。2.研究了一维常重光地址码互相关均值的计算方法,并用该方法分析了对几种常用的素数码和光正交码的相关值分布情况,并在一维地址码相关值分布算法的基础上,研究了对称二维光正交码的互相关均值及相关值分布的算法,为其他形式的光地址码的相关性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3.研究了利用BIBD和严格差集方法构造变重光正交码的过程,并给出了相应的码字构造结果和误码率的仿真分析。基于BIBD的变重光正交码对码重要求严格,在有限域上构造码字的时间收敛速度较快,但只能构造出两个不同码重的正交码,而基于严格差集的变重光正交码,构造方法比较灵活,给定系统所需的码重集和码字基数集,都可以构造出相应的变重光正交码,但这种方法的时间复杂度比较大。4.研究了以单重合跳频序列为波长跳频序列,以BIBD方法构造的变重光正交码为扩时序列的2D WH/TS VWOOC的构造方法,对码字的互相均值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不同码重的误码率做了仿真分析。主要是构造了一种新的跳频/扩时二维变重光正交码,与之前构造的二维变重光正交码相比,其波长数和时间片数并不局限于素数或素数幂,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可以是任意整数,构造方法灵活,并且能充分利用系统的有效波长,最后对其自相关和互相关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互相关均值的表达式,并对其多址干扰误码率进行多址干扰仿真分析。

周燕燕[9](2011)在《二维OCDMA系统的多用户实验和多速率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光码分多址技术OCDMA是将码分多址CDMA技术与大容量的光纤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一种通信方式,其主要优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允许多个用户随机的接入同一信道;可以构成真正“透明”的全光通信网络;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允许可变速率或者多速率传输,并可同时提供多种业务支持;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并能够充分地利用石英光纤的可用带宽。因此,OCDMA技术具有很强的技术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围绕二维OCDMA系统展开研究。在二维OCDMA系统中,每个用户的地址码序列是二维的,即每个地址码序列的光脉冲不仅在时域上扩展,同时还在空间或波长域上扩展。由于增加了一个自由度(空间或波长),二维OCDMA系统的性能比一维OCDMA系统有很大的提高。论文首先对光码分多址技术的基本原理、系统特点、系统分类以及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对OCDMA系统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第二章,对目前二维OCDMA系统的主要的三个编码方案:时一空二维OCDMA、WDM+OCDMA以及多波长二维OCDMA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仿真比较了这三种系统的性能。结论表明了二维OCDMA系统在并发用户数和系统误码率方面远大于目前一维OCDMA系统。同时对改善二维OCDMA系统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建议和总结。第三章,对基于布拉格光纤光栅阵列的二维OCDMA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讨论了FBGs编解码器的编解码原理和二维OOC码字的构造原理,设计并制作了基于课题组自行设计的二维OOC码字的二维FBG编解码器。实现了双用户、数据速率为2.5Gb/s的非相干OCDMA系统。研究了当系统传输速率超过相邻FBG间距限制条件时系统的编解码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该二维FBGs编解码器可以进行正确的光信号编解码,系统的理论最大传输速率在实际中是可以逾越的。第四章,讨论了在未来的光接入网中,利用OCDMA技术同时支持多种不同速率、不同服务质量要求的用户信号的可能性。分析和比较了传统多速率光码分多址系统的编解码方案。提出了让扩频后码字周期固定的编解码方案,从理论上分析该方案的性能特性,并进行了相应的仿真,仿真结果和理论分析基本吻合。第五章,全文总结和展望。

杨平[10](2011)在《基于DS/FH的混合OCDMA/WDM网络》文中研究表明光码分多址(OCDMA)技术是一种扩频技术,它将光纤通信和CDMA技术结合起来,允许所有的信道同时共享同一带宽,可满足目前及将来通信发展中异步、高速、宽带、可靠的要求。在未来的全光网络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而把光码分复用技术与光波分复用(WDM)组成混合网络并应用于局域网中将是未来光码分多址的发展方向。本文在研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混合OCDMA/WDM网络的拓扑结构和OCDMA的扩频码和编解码器作出一定改进。首先,在对网络中的存在的各种拓扑结构分析和比较前提下,构建一种基于树形和环形的混合OCDMA/WDM网络拓扑结构。并且介绍了网络运行时,网络节点中光分叉复用器上下路端口情况。其次,针对进一步扩容需要增加码长与编解码器实现困难的矛盾的问题,本文以光正交码为基础,分析了DS-OCDMA、FH-OCDMA的扩频码。然后以光纤延迟线编解码器和光纤光栅编解码器为基本元件组成混合DS/FH编解码器,使系统的编码过程能在时域和频域上同时进行,可以有效的解决系统中的码字问题。最后,基于混合DS/FH编解码技术,建立了一种混合OCDMA/WDM网络模型;然后通过对该网络系统的数学模型画出模拟曲线图来分析比较混合OCDMA/WDM系统的性能;最后通过实验证明该混合网络系统具有可行性,DS/FH编解码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地址码码字的限制问题,混合OCDMA/WDM比单纯的OCDMA更有实用性。

二、全光网络OCDMA系统地址码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光网络OCDMA系统地址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二维跳时扩频的OCDMA技术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纤通信发展回顾
    1.2 光纤通信复用多址技术
    1.3 OCDMA技术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非相干OCDMA系统关键技术
    2.1 OCDMA系统模型
    2.2 用户地址码
        2.2.1 单极性码
        2.2.2 双极性码
        2.2.3 二维地址码
    2.3 光编/解码器
        2.3.1 一维光纤延时线编/解码器
        2.3.2 一维布拉格光栅编/解码器
        2.3.3 二维编/解码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相干OCDMA系统仿真与分析
    3.1 一维时域非相干OCDMA系统
        3.1.1 单用户时域系统仿真
        3.1.2 双用户时域系统仿真
    3.2 一维频域非相干OCDMA系统
        3.2.1 单用户频域系统仿真
        3.2.2 双用户频域系统仿真
    3.3 二维时/频域非相干OCDMA系统
        3.3.1 二维单用户系统仿真
        3.3.2 二维双用户系统仿真
    3.4 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3.4.1 光纤色散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4.2 多址干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4.3 用户信号速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4.4 光纤光栅反射带宽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4.5 PIN光电检测器噪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相干OCDMA系统加密技术研究
    4.1 全光逻辑异或XOR加密方案
        4.1.1 全光逻辑异或理论基础
        4.1.2 全光逻辑异或主要实现方案
    4.2 基于SOA-MZI逻辑异或加密
        4.2.1 基于SOA-MZI全光异或原理
        4.2.2 基于SOA-MZI异或加密仿真分析
        4.2.3 基于SOA-MZI加密的二维非相干OCDMA系统性能分析
    4.3 基于SOA-XGM逻辑异或加密
        4.3.1 基于SOA-XGM全光异或原理
        4.3.2 基于SOA-XGM异或加密仿真分析
        4.3.3 基于SOA-XGM加密的二维非相干OCDMA系统性能分析
    4.4 基于SOA-MZI异或加解密的二维单用户非相干OCDMA系统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2)准同步光码分多址系统的地址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OCDMA系统简介和关键技术
    2.1 OCDMA系统的结构
    2.2 OCDMA系统的种类
    2.3 光编解码器的结构
    2.4 OCDMA的地址码
    2.5 本章总结
第3章 具有较长零相关区的二维单极性准同步地址码的构造
    3.1 基于单极性零相关区序列和零碰撞区序列的二维地址码的相关特性
    3.2 二维单极性准同步地址码的构造
    3.3 采用二维单极性准同步地址码的OCDMA系统的理论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维双极性准同步OCDMA地址码的构造
    4.1 基于正交双极性序列集与二维单极性准同步地址码的二维双极性准同步地址码的相关特性
    4.2 具有较大零相关区的二维双极性准同步地址码的构造
    4.3 具有较大码字容量的二维双极性准同步地址码的构造与码字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OCDMA系统安全性能增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OCDMA安全传输技术研究背景
    1.2 OCDMA信息安全传输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1.3 OCDMA技术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第2章 OCDMA系统介绍
    2.1 OCDMA技术的系统结构
    2.2 OCDMA系统的类型
    2.3 OCDMA的关键技术
        2.3.1 地址码设计技术
        2.3.2 编解码器设计技术
        2.3.3 码间干扰处理技术
    2.4 OCDMA安全研究进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用户OCDMA系统的安全性能增强研究
    3.1 引言
    3.2 OCDMA系统安全性能分析
        3.2.1 OCDMA系统结构与安全性能衡量标准
        3.2.2 蛮力搜索策略窃听时系统的安全性能
        3.2.3 地址码字拦截策略窃听时系统的安全性能
        3.2.4 码字差分检测策略窃听时系统的安全性能
    3.3 增强OCDMA系统数据传输安全性能的方法
        3.3.1 多用户编码信号并行传输的方法
        3.3.2 全光异或逻辑加密的方法
    3.4 单用户OCDMA加密系统
        3.4.1 单用户OCDMA加密系统的结构
        3.4.2 Sagnac型全光异或逻辑门介绍
        3.4.3 单用户OCDMA加密系统的安全性能分析
    3.5 单用户OCDMA加密系统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用户OCDMA系统安全性能增强研究和可重构编码器实现
    4.1 引言
    4.2 多用户OCDMA加密系统框图
    4.3 多用户OCDMA加密系统安全性能分析
    4.4 多用户OCDMA加密系统仿真
    4.5 全光异或逻辑器件实现的可重构编码器方案及验证
        4.5.1 可重构编码器方案的现状
        4.5.2 基于全光异或逻辑器件的可重构编码器方案及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WSS的二维可重构OCDMA编解码器研究
    5.1 引言
    5.2 可重构二维OCDMA系统
        5.2.1 二维可重构OCDMA系统结构
        5.2.2 二维可重构编码器方案
    5.3 实验结果
    5.4 安全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全光分组交换网络中的编解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光分组交换技术概述
    1.2 多址复用技术
    1.3 OCDMA编解码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4 OPS网络中OCDMA编解码技术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章节安排
2 基于Galois域的DQCC设计
    2.1 OCDMA地址码设计的数学基础
    2.2 基于Galios域的DQCC设计
    2.3 DQCC的特点
    2.4 具有固定IPCC值的QCC及其性能特点
    2.5 本章小结
3 DQCC在OCDMA系统中的性能分析
    3.1 DQCC在硬限幅下的性能分析
    3.2 DQCC在复合光逻辑门下的系统性能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平衡结构FBG编解码器及其在系统中的性能分析
    4.1 SAC-OCDMA编/解码器
    4.2 带色散补偿功能的FBG编解码器设计
    4.3 SAC-OCDMA平衡编解码器及其性能分析
    4.4 改进的三支路平衡结构解码器方案
    4.5 本章小结
5 非相干OCDMA在OPS中的应用
    5.1 OPS关键技术
    5.2 基于DQCC的OCDMA-OPS性能分析
    5.3 基于DQCC的OCDMA-OPS系统性能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博士学位论文主要研究成果的发表或获奖情况
附录3 主要符号缩写对照表

(5)序列偶相关理论在OCDMA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OCDMA 系统概述
        1.2.1 OCDMA 系统基本原理
        1.2.2 OCDMA 系统关键技术
        1.2.3 OCDMA 系统地址码
    1.3 序列偶的理论概述
        1.3.1 序列偶的相关理论
        1.3.2 序列偶的研究进展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序列偶的相关理论
    2.1 序列偶的基本概念
        2.1.1 序列偶的基本概念
        2.1.2 序列偶自相关函数的基本性质
    2.2 ZCZ 序列偶的基本概念
        2.2.1 ZCZ 序列偶的定义
        2.2.2 ZCZ 序列偶的性质
    2.3 ZCZ 互补序列偶的基本概念
        2.3.1 ZCZ 周期互补序列偶
        2.3.1.1 ZCZ 周期互补序列偶的定义
        2.3.1.2 ZCZ 周期互补序列偶的性质
        2.3.2 ZCZ 非周期互补序列偶
        2.3.2.1 ZCZ 非周期互补序列偶的定义
        2.3.2.2 ZCZ 非周期互补序列偶的性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ZCZ 互补序列偶的构造法
    3.1 分段左移构造法
        3.1.1 预备概念
        3.1.2 分段左移构造法
        3.1.3 具体实例
    3.2 元素交叉构造法
        3.2.1 预备概念
        3.2.2 元素交叉构造法
        3.2.3 具体实例
    3.3 基于交织方法的构造法
        3.3.1 交织法简介
        3.3.2 基于交织方法的构造法
        3.3.3 具体实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ZCZ序列偶的构造法及其在OCDMA系统中的应用
    4.1 基于交织方法的构造法
        4.1.1 预备概念
        4.1.2 基于交织法构造 ZCZ 序列偶
        4.1.3 具体实例
    4.2 ZCZ 序列偶在 OCDMA 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互补码理论的OCDMA系统码字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光多址复用技术
    1.3 OCDMA系统概要
        1.3.1 OCDMA系统的原理
        1.3.2 OCDMA系统的分类
        1.3.3 OCDMA编解码技术
    1.4 光码分多址系统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OCDMA码字相关理论
    2.1 引言
    2.2 传统光地址码的结构
        2.2.1 光素数码OPC简介
        2.2.2 OOC以及相关码字的研究
        2.2.3 一维码码字容量的估计
        2.2.4 二维光码集的结构和编解码架构
    2.3 互补码简介
    2.4 有限域简介
    2.5 Optisystem简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互补OCDMA的码字设计
    3.1 引言
    3.2 相关运算及其特性
    3.3 具有理想相关特性的码字特点
    3.4 光互补码的构造公式
        3.4.1 素数光互补码的构建
        3.4.2 内循环素数光互补码的构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互补码的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相关性分析
    4.3 码字容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仿真
    5.1 引言
    5.2 OCDMA系统架构设计及仿真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OCDMA系统多址干扰抑制和组合编解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OCDMA基本原理与分类
    1.3 OCDMA关键技术
    1.4 发展与现状
    1.5 本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多用户非相干OCDMA系统实验研究
    2.1 光学编解码器介绍
    2.2 FBG编解码器原理
    2.3 多用户非相干OCDMA系统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OA在抑制OCDMA系统MAI中的应用
    3.1 MAI及常用抑制方法
    3.2 利用SOA抑制MAI的原理
    3.3 利用SOA抑制MAI的实验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光组合编解码技术及其应用
    4.1 电子编解码器
    4.2 电光组合编解码方案
    4.3 电光组合编解码在PON中的应用
    4.4 电光组合编解码技术在三网融合中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8)OCDMA系统地址码性能分析及变重地址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OCDMA系统的基本结构原理
        1.2.1 OCDMA系统基本结构
        1.2.2 OCDMA系统的分类
        1.2.3 光码分多址的工作原理
    1.3 OCDMA系统中关键技术
        1.3.1 光地址码的码字结构
        1.3.2 光编/解码技术
    1.4 OCDMA技术的研究动态
    1.5 OCDMA技术面临的问题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常重光地址码的相关性分析
    2.1 引言
    2.2 一维地址码的相关性分析
        2.2.1 光地址码的平均互相关值
        2.2.2 地址码相关值的研究
        2.2.3 典型光素数码相关值分布的分析
        2.2.4 光正交码互相关值的分布情况
    2.3 二维λ-tOOC互相关值的研究
        2.3.1 互相关值分布算法
        2.3.2 2D-OOC的互相关值与码字性能的关系
    2.4 结论
第三章 一维变重光正交码的构造与分析
    3.1 引言
    3.2 变重光正交码的基本理论
        3.2.1 变重光正交码的定义
        3.2.2 变重光正交码的码字容量
    3.3 利用BIBD构造变重光正交码
        3.3.1 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
        3.3.2 构造过程及结果
        3.3.3 性能分析
    3.4 利用简单差集构造变重光正交码
        3.4.1 简单差集
        3.4.2 构造原理及构造结果
        3.4.3 误码率分析
    3.5 结论
第四章 二维变重光正交码构造与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二维变重光正交码的基本理论
        4.2.1 二维变重光正交码的定义
        4.2.2 二维变重码的码字容量
    4.3 OCFHC/VWOOC的构造
        4.3.1 OCFHC的构造过程
        4.3.2 2D-WH/TS VWOOC的构造结果
        4.3.3 性能分析
    4.4 OCS/SVW-OOC的构造
        4.4.1 单重合序列
        4.4.2 OCS/SVW-OOC的构造方法及结果
        4.4.3 误码性能分析
    4.5 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鸣谢

(9)二维OCDMA系统的多用户实验和多速率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OCDMA技术概述
        1.2.1 OCDMA系统基本结构原理
        1.2.2 OCDMA系统特点
        1.2.3 OCDMA系统分类
    1.3 OCDMA系统关键技术
        1.3.1 光地址码理论
        1.3.2 光编解码器
    1.4 OCDMA技术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二维OCDMA系统方案与结构
    2.1 引言
    2.2 二维OCDMA系统的分类及结构
        2.2.1 时分/空分OCDMA系统(T/S OCDMA)
        2.2.2 波分/码分相结合的系统(WDM+OCDMA)
        2.2.3 多波长OCDMA系统(MW-OCDMA)
    2.3 二维OCDMA系统性能的比较
    2.4 二维OCDMA系统性能的改善
第三章 基于FBGs的二维OCDMA系统的实验研究
    3.1 布拉格光纤光栅(FBG)的编解码原理
    3.2 FBGs编解码器设计和二维OOC码字构造
        3.2.1 FBGs编解码器设计原理
        3.2.2 二维OOC的构造
    3.3 基于FBGs的双用户二维OCDMA系统实验研究
        3.3.1 系统结构与参数设置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3 FBGs间距的速率限制讨论
第四章 基于FBGs的多速率二维OCDMA系统
    4.1 采用不同的码字数
        4.1.1 并行信道结构的多速率OCDMA系统
        4.1.2 串行信道结构的多速率OCDMA系统
    4.2 采用不同的扩频系数
        4.2.1 变码长OCDMA码字
        4.2.2 系统结构
        4.2.3 系统性能
    4.3 基于FBGs的多速率二维OCDMA系统仿真
        4.3.1 系统编解码方案
        4.3.2 多速率系统结构
        4.3.3 仿真结果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基于DS/FH的混合OCDMA/WDM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复用多址技术组合的重要性及意义
        1.2.1 复用多址技术组合的紧迫性
        1.2.2 三种复用多址技术
        1.2.3 复用多址技术组合意义
    1.3 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外的研究状况
        1.3.2 国内的研究状况
        1.3.3 网络拓扑结构的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网络中的拓扑结构及节点设计
    2.1 引言
    2.2 网络拓扑结构
        2.2.1 总线结构
        2.2.2 环形结构
        2.2.3 网形结构
        2.2.4 树形结构
        2.2.5 星形结构
    2.3 混合OCDMA/WDM 网络拓扑结构
    2.4 OADM 节点结构及原理
        2.4.1 OADM 基本原理
        2.4.2 OADM 的功能结构
    2.5 混合OCDMA/WDM 网络节点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OCDMA 的关键技术
    3.1 引言
    3.2 OCDMA 的地址码
        3.2.1 光正交码的原理
        3.2.2 DS-OCDMA 系统的扩频码
        3.2.3 FH-OCDMA 系统的扩频码
    3.3 OCDMA 的编解码器
        3.3.1 光纤延迟线编解码器
        3.3.2 光纤光栅编解码器
        3.3.3 混合DS/FH-OCDMA 系统编解码器
        3.3.4 DS/FH-OCDMA 系统编解码结构框图
        3.3.5 DS/FH-OCDMA 系统编解码数学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OCDMA/WDM 网络
    4.1 引言
    4.2 OCDMA 和WDM 组网的可能性
    4.3 OCDMA/WDM 的混合网络模型
    4.4 混合OCDMA/WDM 系统的数学模型
    4.5 混合OCDMA/WDM 系统性能分析
        4.5.1 DS、FH、DS/FH 三种编解码器误码率的比较
        4.5.2 OCDMA 系统的误码率分析
        4.5.3 混合OCDMA/WDM 系统的误码率分析
        4.5.4 混合OCDMA/WDM 系统的吞吐量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全光网络OCDMA系统地址码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二维跳时扩频的OCDMA技术及其性能研究[D]. 洪媛.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2]准同步光码分多址系统的地址码研究[D]. 欧阳攀. 深圳大学, 2018(07)
  • [3]OCDMA系统安全性能增强研究[D]. 郑红霞. 深圳大学, 2016(05)
  • [4]全光分组交换网络中的编解码技术研究[D]. 陈富军.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5]序列偶相关理论在OCDMA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李鹤.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3)
  • [6]基于互补码理论的OCDMA系统码字设计方法研究[D]. 陈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3)
  • [7]OCDMA系统多址干扰抑制和组合编解码技术研究[D]. 申志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09)
  • [8]OCDMA系统地址码性能分析及变重地址码设计研究[D]. 周园园.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10)
  • [9]二维OCDMA系统的多用户实验和多速率仿真研究[D]. 周燕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10)
  • [10]基于DS/FH的混合OCDMA/WDM网络[D]. 杨平. 燕山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全光网OCDMA系统地址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