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教学中自我表达的培养

论课堂教学中自我表达的培养

一、略论课堂教学中自我表现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吴秉旭[1](2021)在《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素质教育,教育部提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并提倡在中小学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的实践。高中各学科己经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三大主要维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但与高中的课程目标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2011)》明确提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可见,初中音乐课程与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社会媒体的音乐文化生活中,呈现出雅俗交织、美丑难辨的复杂情形,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音乐欣赏教学,给教师们带来一些困扰。音乐教育如果不适应这种新的形势,课堂音乐欣赏教学如果不密切结合课外音乐教育环境,给学生必要的指导,那就难以达到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目的。有效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能力去鉴别、选择、品味各种多元化的音乐,这是音乐教育值得探讨的、有意义的课题。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的深入研究不足,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深入具体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的基本问题是:1.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现状如何?2.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哪些?3.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基于现有的研究,以及对音乐课程相关理论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理解,本研究结合《标准》关于音乐素养、学段目标、内容标准的相关表述,构建了初中阶段的音乐核心素养框架。本研究将初中音乐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为: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的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文化理解等音乐核心素养。音乐欣赏课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音乐欣赏教学是初中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通过在初中这一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为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质化研究的取向,通过课堂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的方法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分析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及其对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状况。对有代表性的4节常规课和6节优质课的课堂观察和深入分析,对教师、学生和教研员的访谈,发现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发现实践教学与《标准》和音乐核心素养要求的差距,面对现实应当解决哪些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主要有哪些可以有效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可行策略,深入探究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并提出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改进建议。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1.教研员和中学音乐教学名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认同度高。通过分析音乐教师常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和优质录像课中运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发掘切实可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以解决初中音乐教师设计和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困扰。2.教师在优质课中运用音乐教学策略的特征:(1)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适合度高;(2)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够充分;(3)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类型较丰富;(4)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都较充分;(5)优质课中有效组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方式较多。3.有效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文化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游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感悟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类比学习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题发展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在对优质课的分析中,新发现了有效的、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组合作体验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信息延伸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问题引导聆听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联觉辅助聆听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合作探究发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4.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持续兴趣、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等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发展有所欠缺。5.影响初中教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对核心素养及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教师的艺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教师对学生知识和态度与特质的了解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音乐课程改革;媒体文化;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等。在以上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提出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改进建议:1.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3.注重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4.将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邹莹[2](2021)在《“三大音乐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肩负着培育人们美育与德育的重要责任。在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将直接影响音乐教育的实践成果。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和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以下简称“三大音乐教学法”)早已备受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运用与传播。因其教学法拥有民族性、语言性、探索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特征,故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对“三大音乐教学法”的运用与实践均已重视,课堂教学的运用情况较为完善且成熟。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犹如一棵树的根系,只有在初期给予根系以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树木才能枝繁叶茂,最后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换言之,音乐教育者应更加重视学龄前儿童的音乐启蒙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多个关于学前教育阶段的文件,文件中多次强调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是其他领域不可比拟的,而音乐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言喻的。由此可见,学龄前阶段的音乐教育已成为学校乃至全社会非常重视的教育问题之一。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部分,不仅是幼儿学习体、智、德、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音乐启蒙教育的有必然阶段。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3至6岁的幼儿具有好奇心理、喜欢模仿、活泼好动等特点,对有兴趣的事物已具备长时间专注的能力,有很大的可塑性。奥尔夫、达尔克罗兹、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在教育理念上均以幼儿的内心世界为主,关注幼儿内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注重幼儿的表达。在实践上“三大音乐教学法”均具有开放性,强调节奏训练的重要性,通过语言的表达、肢体动作的训练、歌唱以及乐器演奏的学习,同时展现了音乐教学活动多元化的优势。因此,幼儿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中,需掌握“三大音乐教学法”各自的优势,结合学龄前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发展特点,设计其适宜的音乐教学活动对幼儿实施音乐教育,从而使幼儿体验“边玩边学”的过程,达到他们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的目的。

宋娟[3](2021)在《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和艺术紧密结合的新兴体育艺术类项目。为了培养集“教、表、编、训”于一体的体育舞蹈复合型应用人才,自2001年起,各体育院校先后开设了体育舞蹈的本科教育课程,并借鉴了艺术院校的发展经验,依托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特色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然而由于体育舞蹈在我国体育院校开展的时间较短,师资力量整体还较为薄弱,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评价体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需要对当下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与策略。本文以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德尔菲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15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构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评价体系,尝试性地对随机抽样的三所体育院校教师进行评价和分析,诊断教师现存问题、审视自身专业发展现状、发现目前存在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从而提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为下一阶段自身发展做出预判和规划,促进体育舞蹈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发现,对于体育舞蹈教师来说,职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维度,三者也构成了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中的三个一级指标。指标体系共分三级,除上述三个一级指标外,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教师的修养、教学能力、带队训练能力、表演能力、编排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知识、体育舞蹈专业技术、体育学科理论知识、艺术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应用知识构成了十四个二级指标,而三级指标共有四十七个。(2)由权重得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较为重要的指标:A12教师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A41教师的文化修养、C25体育舞蹈舞伴间技术动作的配合、C34运动生物力学知识、B15教师示范能力、B52科研创新能力、B43剧目作品编排能力、B25具备训练和比赛的应变能力、C11教育学知识、B32舞蹈肢体表现力。这些指标是专家认为现阶段教师应该重点提升的专业素养。(3)运用本研究建构的评价体系对三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评价发现,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整体状况处于良好和中等之间,能够满足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但教师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经济发达地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较高,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素养相对薄弱。(4)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结构比较复杂,呈现老中青教育经历各不相同的教师层次,来源构成分为六个方面:(1)开始体育舞蹈教育之初,从难美项目转项而来的教师;(2)本科经过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学习的教师;(3)通过艺术高考考上本科专业院校,高考前经过短期的专业训练,专业提高阶段主要是在大学四年的教师;(4)有过中专教育经历的教师;(5)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师;(6)本科是通过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的高水平选手教师。艺术学院毕业的教师艺术知识丰富,剧目作品编排能力较强,体育知识却有待提高;经历过单招的教师竞技套编排能力较强,艺术知识却较为薄弱。教师教育经历不同使得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具有很大差异性,水平也参差不齐。(5)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育人理念处于中等水平;教师重视专业技术培养,忽略全面素质教育,轻视理论知识学习;教师文化基础、教育学知识、体育学知识、音乐学知识、科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英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年长教师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专业技术有待加强,年轻教师示范能力很强,但理论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竞技套路和组合动作编排能力很强,但剧目创编能力需要继续提升。(6)体育舞蹈显着特点是“男女配合”进行的“双人舞蹈”。在教学过程中,男女配合示范,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学生能够直观看到舞蹈动作的双人位置,包括男伴的引带和女伴的跟随状态,以及运动路线和轨迹,易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调研的15所体育院校中有4所院校是双人共同示范舞蹈动作,其它11所院校是教师单人走进课堂,教师不仅要示范男性步伐和身体动作,还要示范女性步伐和身体韵律。这种区别于其他项目特点的教学状况,也对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7)学校应该多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个体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重视艺术学知识学习,激活剧目编排创新能力;借助多媒体技术,弥补自身示范能力不足;加强自身文化知识积累,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建立项目特质意识,促进体育和艺术的融合。

冯童[4](2021)在《整合性学习的实现机制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核心素养作为一种综合表现,一种整体要求,一种素养整合,时刻强调着将学生的“求知”、“做事”、“做人”结合起来,指向更具整合性的学习。近年,整合性教学也在中小学如火如荼的展开,虽有成果却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凑而不合。整合成为了静态的拼凑,失去了聚合的力量。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整合性学习的认识存在偏颇,缺乏系统的方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为了确保整合性学习得以发生,必然要明晰整合性学习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唯有此才能够为一线的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研究旨在探索整合性学习的实现机制是什么以及如何应用于今后的一线教学中。首先,从理论与实践出发阐述背景到已有研究不足来论述本研究的问题提出,通过系统考察整合性学习的相关内容,归纳出理论基础,进行研究设计。接着,阐述整合性学习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从发展论、知识论、学习论出发提出整合性学习是促进整全发展的学习,是聚焦知识关联的学习,是进行实践探究的学习,总结出整合性、迁移性、整体性、实践性、自主性五大特点,并从学生与发展两方面对价值进行阐述。再接着从范围、对象、方式、水平四个方面对整合性学习进行分析。整合性学习是在学科内、跨学科和超学科范围内实现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行动、事物与自我的整合,通过单元、主题的教学方式最终达到整体认知、深度理解、融合创生。然后,对整合性学习到底是如何发生的进行研究,从内在根据和经验支持两个方面论证实践参与是其根本机制,大概念是其基本途径,核心问题是其基本工具,并对其成立条件进行分析,为后续模式分析提供依据。再然后提出核心问题驱动的大概念学习这一基本模式,根据问题的分类进行课题化和项目式两种具体操作方式的设计。最后,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归纳总结出教师在进行整合性学习设计时存在的两个难点问题:核心问题的设计、大概念的选择与确定,针对两个难点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本研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具有一定的突破与贡献。首先,通过理论对整合性学习的内涵、特征进行了阐述;其次,对其范围、对象、方式、水平有了清晰的认识,探寻出了整合性学习的实现机制,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解释了内在机理,进一步丰富了整合性学习的理论研究;最后,提出了可供一线教师使用的整合性学习的基本模式和具体操作方式,为整合性学习的课堂实施贡献绵薄之力。

曹勇[5](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李欢[6](2021)在《中职院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现状研究 ——以日照市技师学院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幼师专业成为近几年炙手可热的专业。大多数中职类院校也开设了幼师及相关专业。声乐课程是该专业的重要课程,音乐教育对幼儿园的学生来说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声乐是一名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之一,但是中职类幼师专业学生大多数声乐基础薄弱,且中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笔者在日照市技师学院幼师专业实习期间,发现该院校幼师专业的声乐教学有很多可借鉴的优秀经验,比如教学内容比较多元化;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师资水平高等方面。但是同时该学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学生对自己职业规划不清晰,学习基础薄弱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模式单一;教师的教学压力大且进修机会较少;教学时长短;缺少鉴赏类课程等。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该院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现状的调查,总结了该中职院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结合理论与实践,提出了自己对中职院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的一些改进建议,并重点对其声乐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选择建议。首先,阐述了我国现行的几种声乐教学模式,包括集体课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模式与分组教学模式,并分别指出其优势与劣势;其次,明确了幼儿教师与声乐教师的本质区别,确定了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选择应从四个方面出发:音乐审美能力、表现力、声乐基础训练、与其他课程有机结合,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最后,根据这四个选择方向,提出了“五部合一”教学模式、融合式教学模式、情境模拟式教学模式以及实践性教学模式等几种新型教学模式,为中职院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提供了更为适合的选择。

文君君[7](2021)在《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衡水市景县龙华德武体育学校为例》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学校各阶段,分阶段有序开展教学,这对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当今时代的教育,呈现出信息交融化、多元化发展。因此,在对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中,更应结合时代发展,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跨学科探索教学。一方面,可以促进多学科知识融合,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思维与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与参与体育的兴趣,发展运动的能力,培养身心和谐统一的高质量人才。抖空竹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休闲娱乐与健身于一体,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现已成为我国非遗体育项目中的代表性运动之一。目前空竹在校园传承多为传统师傅进校园的授课方式,形式较为自由,内容比较随机,方法相对单一,效果参差不齐,使空竹在校园规范化开展出现了瓶颈期。如何突破与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弥补阶段性教学以及寻找传承非遗文化的最佳发展途径,成为当前诸多专家、学者们探讨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空竹为例,引入STSE先进教育理念,进行相关设计,为推动校园空竹的标准化发展提供参考。以初中空竹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研究方法,对空竹领域内的专家、教师及课程教学设计领域的专家、老师进行访谈,了解校园空竹的开展现状以及进行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的相关问题;并以河北衡水景县龙华德武体育学校部分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空竹教学实验及问卷发放工作。从学生的空竹学习兴趣与各项测试结果,分析本研究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与实践性。研究结论如下:1.目前校园空竹多在小学阶段开展,选用双轮空竹进行教学。教师多为俱乐部或社会上的教练员,教学目标较为单一,侧重于培养学生空竹运动技能,忽略了对空竹学习兴趣的培养与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且缺乏统一、明确的教学目标体系。创新校园空竹教学模式成为当下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发展需求。2.本研究结合STSE教学理念与学生发展特点来制定空竹教学的阶段性目标。并对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进行相关设计,确定了空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方式。3.依据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相关内容对衡水德武体育学校初一部分学生进行了空竹教学实验,学生居住地为乡镇级别,年龄在12—14岁,实验结果为:通过空竹课程的学习,学生空竹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活跃程度积极性高;四大主题教育增加了学生对空竹的整体认知;采用《青少年空竹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进行教学与测试,成绩呈现正态分布状态。4.在本研究中,学生对“空竹课堂”的教学反馈结果显示,学生对“空竹课堂”较为满意。其中在“教学内容”、“练习氛围”两方面满意程度最高,在“教师展示”、“教师技能水平”“练习心情愉悦”三方面满意程度次之,在“练习场地”、“空竹测试”、“课堂竞赛”三方面满意程度较差。

徐艳艳[8](2021)在《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一方面,补充对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选文的研究;另一方面,指出新诗意象教学应该从意象群层面出发,并探究意象群教学的意义、教学角度和教学策略。绪论部分首先指明研究缘起,明确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意义。并且,对统编本新诗选文、新诗意象群和新诗意象群教学进行文献研究并做出综述,把握研究现状。正文内容分为四部分:首先,对现代新诗意象群的内涵进行界定,探究意象群与意象、意境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将新诗意象群与古典诗歌意象群进行比较,深入认识其特点。之后,把握新诗意象群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其次,在整体上对课内现代新诗意象群进行观照,探究诗歌意象群艺术,寻找意象教学的角度。包括考察意象群对诗歌内容主题的建构,典型诗人的个性化意象群选择与呈现,哲理诗的意象群特点,以及意象群的组合方式与效果。从多个角度对诗歌意象群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群艺术技巧与思想情感。接着,探究意象群教学的有效策略。以课堂教学过程为线索,交织教学思想、方法、内容和教学材料,确定四个大策略,即整体感知,把握意境情感;文本细读,进入精深细微的意象世界;读写结合,意象群创造性想象;融通艺术与生活,进行“大诗歌”教学。最后,以九年级下册精读课文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进行意象群教学设计。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意象群角度解读诗歌、理解诗艺,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在研究的最后,指明不足与可以进一步探究之处。

侯露露[9](2021)在《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在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全面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现阶段高校体育选修课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运动项目进行选择,学生均来自不同专业,个体之间差异性较大,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健美操课堂的教学效率,降低了健美操选修课的教学质量。面对这一教学现状,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如何面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如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如何有效提高健美操选修课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教育界专家和众多学者所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在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学中引入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研究。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2019级健美操选修课的2个教学班共7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以一学期(18周)为教学实验期限,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进行实验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在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学中应用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发现健美操选修课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性又是普遍存在的,经初步验证对高校健美操选修课实施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是具有可行性的;(2)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健美操所需的专项身体素质,同时在实验中也发现协调性、灵活性是学生学习健美操的最大障碍,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健美操所需专项素质中协调性方面的练习;(3)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4)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的健美操技术水平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对提高学生的成绩具有明显的效果,学生在健美操课程教学评价方面也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刘源[10](2021)在《“声乐心理学”在演唱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文中指出声乐心理学属于音乐心理学的分支,是声乐艺术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也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新型学科。声乐演唱以有思想、有意识的人作为乐器,那必然是由心理支配生理,靠大脑指挥歌唱肌肉的运动与发声器官的协调。本论文旨在探究声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在声乐演唱和教学中的应用体现,解释演唱活动中各种心理现象的产生及发展,揭示各项心理因素的作用和意义,给演唱者提供心理方面的理论依据,正确认识歌唱发声内在心理的科学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五章,首先在绪论中阐明了声乐心理学和声乐演唱、声乐教学的密切关系,介绍声乐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基础和发展趋势、声乐心理学研究对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以及声乐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思路等。第一章对声乐心理学中“知”“情”“意”的心理过程在声乐演唱中的具体应用展开详细论述,重点从歌唱的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和意志等多角度进行阐述。第二章是声乐心理学研究的又一重要内容,即人的个性心理在声乐演唱中的应用,个性心理全部的活动面貌由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共同构成。第三章内容是介绍声乐心理学的教学运用,详细梳理了前人探索声乐心理教学的研究历程,演唱者兼具“老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根据自己从事演唱学习的体悟和参与教学实习的经历,对声乐演唱中教与学的统一性做了客观的论述和归纳。第四章重点是心理调控分别在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中实践的调查与分析,采用了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的问卷法和个案法进行调查,最终给出研究评定的解释和结果。第五章总结学习声乐心理学的价值意义及个人影响,再一次以自己多年来演唱学习的变化和感受充分肯定学习了声乐心理学的重要性,了解并运用声乐心理学能帮助我们在学习声乐艺术的道路上日益精进。本论文研究证明声乐演唱的心理和生理是既统一又配合的协调关系,声乐演唱不仅要有成熟的技术水平作支撑,更需要积极的心理引导,正确的心理调控下才会产生科学的歌唱理念。所以声乐演唱和教学不只是针对生理技巧的机能训练,还需要学习掌握声乐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最终能在实践中熟练运用声乐心理调控,让生理技能和心理活动得到统一和发展,建构起全面科学的歌唱体系。

二、略论课堂教学中自我表现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课堂教学中自我表现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音乐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
        二、核心素养的理念与实践
        三、工作经历的启发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核心素养及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一、关于核心素养及其与课程关系的研究
        二、关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第二节 关于音乐欣赏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
        一、音乐欣赏的理解
        二、音乐欣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第三节 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解
        二、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
    第四节 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教学策略的特征
        二、教学策略的分类
        三、国外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四、国内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第五节 简要述评
        一、有关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
        二、关于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讨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质化研究取向
        二、课堂观察
        三、访谈
        四、案例分析
    第三节 研究过程
        一、研究计划
        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四节 研究的效度与研究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
第三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音乐欣赏课程目标
    第一节 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与目标
        一、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
        二、音乐欣赏课程目标的理解
    第二节 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思
        一、音乐素养在《标准》中的体现
        二、音乐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三、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建
        四、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乐核心素养
第四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分析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一、研究对象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常规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一、《非洲的灵感》一课的详细分析
        二、音乐欣赏常规课的综合分析
    第三节 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一、教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整体比较单一
        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与教学内容适合度不高
        三、教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价值的认识不够
        四、很少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五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分析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一、研究对象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一、《永远的莫扎特》一课的详细分析
        二、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的综合分析
    第三节 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一、优质课中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二、优质课中运用了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三、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优质课中体现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有机组合
第六章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教学内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一、教师对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
        二、教师素养
        三、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
        四、对学生知识、态度和特质的了解
        五、学校制度和教学环境
    第二节 外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一、音乐课程改革的影响
        二、媒体文化的影响
        三、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
第七章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改进
    第一节 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
        一、依据《标准》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欣赏课教学目标
        二、根据学情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三、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第二节 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
        一、针对音乐表现要素教学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二、针对音乐情绪与情感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三、针对音乐体裁与形式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四、针对风格与流派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五、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第三节 将音乐欣赏教学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点
        二、拓展教材资源,整合音乐欣赏教学内容
        三、淡化经典与流行的界线,提升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存在一些问题
        二、优质课与常规课中均有较丰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
        三、优质课中发现一些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四、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
        五、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的因素
    第二节 建议
        一、教师要熟知“核心素养”和《标准》的理念与要求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成败的关键
        三、针对学生发展目标设计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
        五、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是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6 节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课堂观察记录表
后记

(2)“三大音乐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来源及依据
    (二)文献综述及背景
    (三)研究内容及目的
    (四)创新之处及预期创造性成果
一、三大音乐教学法基本特征之比较
    (一)形成因素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
二、三大音乐教学法的实践调查
    (一)幼儿园与三大音乐教学法
    (二)幼儿教师与三大音乐教学法
    (三)幼儿体验与三大音乐教学法
三、三大音乐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课堂
    (一)实践教学前测
    (二)运用实践
    (三)教学实践后测
    (四)阻碍与思考
结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三大音乐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现状调查问卷(幼儿园篇)
附录二:“三大音乐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现状调查问卷(幼儿教师篇)

(3)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院校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办学理念给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1.1.2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1.1.3 我国体育舞蹈理论和教学实践发展需求
        1.1.4 推动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发展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教师专业素养的缘起
    2.2 教师专业素养构成内容研究
    2.3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究
    2.4 教师专业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2.5 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2.6 教师专业素养评价研究
    2.7 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2.8 研究述评
3 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3.2.2 教师教育理论
    3.3 小结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扎根理论
        4.2.4 德尔菲法
        4.2.5 数理统计法
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
    5.1 构建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5.1.1 系统性原则
        5.1.2 科学性原则
        5.1.3 针对性原则
    5.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指标体系的建立
        5.2.1 工具NVivo简介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5.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形成
        5.3.1 评价指标的初步拟定
        5.3.2 指标筛选的流程和方法
        5.3.3 专家的选择与权威程度
        5.3.4 指标的筛选与修正
        5.3.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5.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5.4.1 体育舞蹈教师的职业理念与师德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2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能力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3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知识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最终确立
    5.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5.5.1 层次分析法判断指标权重
        5.5.2 计算权重
    5.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结果特征分析
        5.6.1 一级维度分析
        5.6.2 二级维度要素分析
        5.6.3 三级维度要素分析
    5.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5.7.1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对应分值
        5.7.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
        5.7.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分标准的适用性
    5.8 小结
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分析
    6.1 部分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
    6.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存在问题
    6.3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6.3.1 学校层面
        6.3.2 教师个体本位
    6.4 小结
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7.1 学校层面
        7.1.1 加强与艺术院校交流和合作
        7.1.2 尝试“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7.1.3 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7.1.4 充分发挥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协作会的作用
        7.1.5 降低学历要求,引进高水平选手任教
        7.1.6 健全教师评审和考核制度,多视角进行评价
        7.1.7 重视教师培养,促进老带新教师融合成长
    7.2 个体层面
        7.2.1 教师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念
        7.2.2 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7.2.3 教师持续学习专业知识
    7.3 小结
8 研究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建议
    8.3 研究的局限性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 资料图片
附录4

(4)整合性学习的实现机制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整体育人: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更具整合性的学习
        1.1.2 凑而不合:一线课堂的整合性教学仍然存在着问题
        1.1.3 瓶颈突破:整合性学习的实现机制仍然未得到突破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整合
        1.2.2 整合性学习
        1.2.3 实现机制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整合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整合性学习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实现机制的相关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理论基础
        1.4.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1.4.2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1.4.3 大概念教学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内容
        1.5.4 研究思路
        1.5.5 研究方法
        1.5.6 本研究的创新点
2 整合性学习的内涵与价值
    2.1 整合性学习的内涵
        2.1.1 整合性学习的内涵
        2.1.2 整合性学习的特征
    2.2 整合性学习的价值
        2.2.1 学习价值
        2.2.2 发展价值
3 整合性学习的分析框架
    3.1 整合性学习整合的范围
        3.1.1 学科内
        3.1.2 跨学科
        3.1.3 超学科
    3.2 整合性学习整合的对象
        3.2.1 知识与知识
        3.2.2 知识与生活
        3.2.3 知识与行动
        3.2.4 事物与自我
    3.3 整合性学习整合的方式
        3.3.1 单元式整合
        3.3.2 主题式整合
    3.4 整合性学习整合的水平
        3.4.1 整体认知
        3.4.2 深度理解
        3.4.3 融合创生
4 整合性学习的实现机制
    4.1 根本机制:实践参与
        4.1.1 内在根据
        4.1.2 经验支持
        4.1.3 条件分析
    4.2 基本途径:大概念
        4.2.1 内在根据
        4.2.2 经验支持
        4.2.3 条件分析
    4.3 基本工具:核心问题
        4.3.1 内在根据
        4.3.2 经验支持
        4.3.3 条件分析
5 整合性学习的基本模式与操作方式
    5.1 整合性学习的基本模式:核心问题驱动的大概念学习
        5.1.1 基本依据
        5.1.2 基本模式
        5.1.3 实践案例
    5.2 整合性学习的两种操作方式:课题化与项目式
        5.2.1 课题化的大概念学习
        5.2.2 项目式的大概念学习
    5.3 整合性学习设计的模板与示例
        5.3.1 课题化的大概念学习设计模板与示例
        5.3.2 项目式的大概念学习设计模板与示例
6 整合性学习设计的难点问题突破
    6.1 难点一:核心问题的设计
        6.1.1 策略一:从期望的理解逆推
        6.1.2 策略二:从认知冲突处突破
    6.2 难点二:大概念的选择与确定
        6.2.1 策略一:由上及下——学科大概念到课题大概念
        6.2.2 策略二:由下及上——核心概念到课题大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中职院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现状研究 ——以日照市技师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日照市技师学院幼师专业声乐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声乐课程与教学情况调查
        一、课程设置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设施
        四、课堂实录案例
    第二节 学生调查问卷
        一、调查问卷基本信息
        二、调查问卷结果
    第三节 教师访谈
        一、师资情况
        二、声乐教学情况
        三、教师进修及获奖情况
        四、其他方面
第二章 日照市技师学院幼师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节 日照市技师学院幼师专业声乐教学的优秀经验
        一、教学内容合理、多元化
        二、课外实践活动丰富
        三、声乐教师教学经验丰富
    第二节 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学习现状问题分析
        二、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第三章 声乐教学改进与教学模式的选择建议
    第一节 声乐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重视教学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扩大师资队伍,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三、增设鉴赏类和学生职业规划类课程
    第二节 声乐教学模式的选择建议
        一、我国声乐教学模式现状
        二、幼儿教师与声乐教师的区别
        三、中职院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选择
        四、中职院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选择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学生问卷调查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7)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衡水市景县龙华德武体育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1.1.2 推进空竹进校园的需要
        1.1.3 实行“新课改”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假设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体育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2.1.1 关于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
        2.1.2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的相关研究
        2.1.3 关于体育学习兴趣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空竹文化的相关研究
        2.2.1 关于空竹的相关历史文化演绎
        2.2.2 关于空竹健身作用的相关研究
        2.2.3 关于空竹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
    2.3 关于STSE教学理论的相关研究
        2.3.1 关于STSE教育的起源
        2.3.2 关于STSE理念的实践应用研究
    2.4 理论基础
        2.4.1 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概念与应用
        2.4.2 掌握学习理论的概念与应用
        2.4.3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概念与应用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据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
        4.1.1 学情分析
        4.1.2 STSE理念下的空竹教学优势分析
        4.1.3 空竹课程设计
    4.2 初中生空竹教学实验结果
        4.2.1 空竹课堂实验基本信息
        4.2.2 初中生空竹学习兴趣实验情况
        4.2.3 空竹课堂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4.2.4 空竹动作技能掌握情况
        4.2.5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4.3 “空竹课堂”教学反馈情况
        4.3.1 学生对“空竹课堂”的反馈情况
        4.3.2 空竹教学反思与提升策略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附件
9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理论测验
    附录3 教学反馈
    附录4 空竹动作技能考核方法
    附录5 访谈提纲

(8)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意义及创新之处
    (三)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综述
    (四)主要理论基础
一、现代新诗意象群的内涵、特点与教学价值
    (一)现代新诗意象群的内涵
    (二)现代新诗意象群的特点
    (三)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价值
二、教材中的新诗意象群特点与教学角度探究
    (一)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中的意象群特点
    (二)个性化意象群:艾青的“土地”意象群
    (三)哲理诗的意象群:审美意象与哲学思辨的融合
    (四)意象群结构技巧:意象组合
    (五)意象群个案分析: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
三、新诗意象群教学策略
    (一)整体感知,把握意境情感
    (二)文本细读,进入精深细微的意象世界
    (三)创作新诗,意象群创造性想象
    (四)融通艺术与生活,进行“大诗歌”教学
四、意象群教学设计——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意象群教学为例
    (一)课标分析
    (二)教材分析
    (三)文本分析
    (四)学情分析
    (五)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六)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七)教学重点和难点
    (八)课时
    (九)教学方法:朗读法、文本细读、比较阅读、读写结合
    (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在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相关政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1.1.2 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学现状与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
        1.1.3 教学模式的创新是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改革的关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3.3 分层教学研究现状
        1.3.4 合作教学研究现状
        1.3.5 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教学实验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教学实验设计与实施过程
    3.1 教学实验设计
        3.1.1 实验对象、时间及地点
        3.1.2 实验目的
        3.1.3 实验假设
        3.1.4 实验因素的控制
        3.1.5 实验前测
        3.1.6 实验测试指标及评定办法
        3.1.7 实验班分层依据及异质分组情况
        3.1.8 教学内容
        3.1.9 教学实验任务进度安排
    3.2 教学实施过程
        3.2.1 传统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3.2.2 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4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实验班、对照班差异性检验
        4.1.1 实验前实验班、对照班专项身体素质差异性检验
        4.1.2 实验前实验班、对照班非智力因素差异性检验
        4.1.3 实验前实验班、对照班健美操技术水平差异性检验
    4.2 实验班、对照班专项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4.2.1 实验班实验前后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4.2.2 对照班实验前后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4.2.3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4.3 实验班、对照班非智力因素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4.3.1 实验班实验前后非智力因素测试结果与分析
        4.3.2 对照班实验前后非智力因素测试结果与分析
        4.3.3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非智力因素测试结果与分析
    4.4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健美操成套技术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4.5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健美操课程考核成绩的比较与分析
        4.5.1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考核成绩结果分析
        4.5.2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各阶段人数比较分析
    4.6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对健美操课程教学评价的结果与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件

(10)“声乐心理学”在演唱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声乐心理学相关概述
        1.声乐心理学与声乐演唱
        2.声乐心理学与声乐教学
    (二)声乐心理学研究综述
        1.历史基础
        2.发展趋势
    (三)声乐心理学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声乐心理学研究内容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五)声乐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知”“情”“意”的心理过程
    (一)声乐演唱中的认知过程
        1.声乐艺术的感知觉
        2.声乐学习的记忆
        3.演唱活动的思维
        4.歌唱发声的想象
    (二)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过程
        1.情绪和情感
        2.声乐演唱情感的特征
    (三)声乐演唱中的意志过程
        1.意志与歌唱
        2.声乐演唱意志的特征
二、演唱者的个性心理
    (一)声乐演唱中的个性倾向性
        1.歌唱形式的具体层面
        2.演唱行为的概括层面
    (二)声乐演唱中的个性心理特征
        1.演唱实践的生理基础
        2.声乐艺术的内在修养
    (三)声乐演唱中的自我意识
        1.演唱的自我认识
        2.演唱的自我体验
        3.演唱的自我控制
三、声乐心理学的教学运用
    (一)声乐心理教学发展历程
        1.国外声乐心理教学概况
        2.国内声乐心理教学概况
    (二)声乐心理学中的“教”与“学”
        1.教师主导
        2.学生主体
四、心理调控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方案
        1.个案调查
        2.问卷调查
    (二)调查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1.信度检验
        2.效度检验
    (三)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控
        1.个案研究任务的设计与过程
        2.个案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
    (四)声乐演唱中的心理调控
        1.问卷研究任务的检测与实施
        2.问卷测试结果的初步解释
五、学习声乐心理学的价值及影响
    (一)认识声乐才能
        1.由快渐慢-“进步期”
        2.起伏波动-“形成期”
        3.停滞不前-“高原期”
        4.相对稳定-“上升期”
    (二)重视歌唱习惯
        1.习惯对于歌唱的影响
        2.歌唱习惯的培养
    (三)完善艺术人格
        1.人格在歌唱中的表现
        2.艺术人格的养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略论课堂教学中自我表现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D]. 吴秉旭.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三大音乐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邹莹. 云南艺术学院, 2021(12)
  • [3]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 宋娟.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整合性学习的实现机制及其应用研究[D]. 冯童.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中职院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现状研究 ——以日照市技师学院为例[D]. 李欢.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7]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衡水市景县龙华德武体育学校为例[D]. 文君君.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8]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研究[D]. 徐艳艳.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9]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在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D]. 侯露露.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10]“声乐心理学”在演唱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 刘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论课堂教学中自我表达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