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区顺槽辅助运输中梭车运输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毛加宁,王绍留[1](2021)在《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在构造复杂倾角较小缓斜煤层矿井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为解决构造复杂倾角较小缓斜煤层矿井采用多台提升绞车、双速绞车和无极绳绞车辅助运输转载环节多,转载繁琐,运输效率低、安全性能差,易出现掉道、翻车等事故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隐患等问题,决定安装使用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实践证明: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机动性强、运行速度快、载重量大、安全可靠、灵活性强、对巷道适应性强、可以在多弯道多起伏的巷道中使用,能与多条巷道连通使用实现连续运输,能实现大型设备或人员的安全运输,是煤矿安全、高效的辅助运输系统。
刘斌[2](2021)在《东曲矿井运输系统的设计与改造》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东曲矿井运输距离长、运输系统繁琐等问题,提出一种矿井运输系统改造设计方案,+973 m水平电机车牵引的运煤方式改为皮带运输,+973 m水平辅助运输方式改为蓄电池牵引,+860 m水平煤炭运输采用+860 m水平皮带斜井,辅助运输采用胶轮车平巷。改造后的系统能实现连续运输,大大提高采煤效率,矿井的生产能力保持400万t/a。
赵长红,吕兆海[3](2021)在《辅助运输无轨系统在矿井建设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文章通过对影响矿井辅助运输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各类辅助运输方式的适用条件。并对现有无轨运输系统和轨道运输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和比较,从运输能力、运输速度、辅助运输人员数量、转载环节、占用设备、辅助工作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无轨运输系统的优越性,提出无轨运输系统具有运输效率高,转载环节少,载重能力大、运行速度快、辅助人员少,运输成本低的特点,最后提出在新建矿井及改扩建矿井中推广应用无轨运输系统对实现减员增效,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曹东京[4](2019)在《枣庄矿区新旧动能转换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基于对煤炭行业装备发展水平及生产系统的研究,结合枣矿集团各矿区实际生产情况,开展优化生产系统、提升装备水平,从而实现新旧动能模式的转换,推动了煤炭企业全面无夜班生产作业、周末休息等新型劳动组织方式的变革,让煤炭行业职工“公务员式”工作成为可能。主要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通过对矿井三大系统进行分析,总结了采煤取消夜班作业需满足的三个基本要求:工作面生产能力>运输缓冲能力>主井提升能力,为优化生产系统带动劳动组织模式变革奠定了基础。2)提出了“洗选前置、精煤前置”的思想,充分释放装备效能,实现矿井利润最大化,研究了井下膏体充填技术,解决了分离矸石的去向问题,缓解了主副井提升的压力。3)优化了全流程原煤生产系统,形成了集约高效的生产模式,通过革新支护工艺进一步减少回采期间的人工占用,大力实施煤仓扩容,为停产不停运创造了条件。4)形成了矿井全套的生产系统智能化装备升级方案,尤其在采掘工作面装备升级方面,以智能自动、少人无人化方式代替传统作业模式,实现了符合现场实际的生产装备最优配置,并具备作为行业标准进行推广应用的条件。5)研究了超前支护的方式,提出“超前加固、主动支护、矿压观测、取消单体”的组织方式。全面升级采、掘装备,持续优化生产系统,精简人员占用,提升了人员工效。该论文有图39幅,表7个,参考文献106篇。
祁园园[5](2019)在《鄂尔多斯市碾盘梁煤矿一井边角煤回采方案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收边角煤可在一定程度提升资源回采效率,对于增加矿山企业效益,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边角煤的回采方法主要包括掘进穿采法、壁式工作面开采法、局部放顶煤法、沿空留巷法、小工作面法、卧底法、调采法、旺格维利法等多种方法。碾盘梁煤矿3-1上煤层地质构造、地层及煤层结构简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煤层顶板的稳定性较差,矿井瓦斯含量较低,为低瓦斯矿井,煤层自燃倾向性级别为I类,煤尘具有爆炸性。(1)通过对碾盘梁煤矿3-1上煤层条件分析,结合不同边角煤回采方法的特点,确定采用旺格维利采煤方法作为碾盘梁煤矿3-1上煤层的边角煤回采方法。(2)通过原煤售价、吨煤成本、补偿费用及经营成本计算,边角煤回采的经济效果,研究显示碾盘梁煤矿31103块段边角煤回采每吨原煤可获得利润61.92元,因此,边角煤的回收是经济可行的。(3)通过方案必选,确定最终的采硐宽度为4.5m,隔离煤柱宽度为1.0m,边角煤掘进过程,配套使用的高效掘进机长度为11.8m,考虑到设备操作人员不能进入无支护采空区,采硐长度选择12m。(4)对于边角煤回收过程的隔离煤柱尺寸进行研究,通过建立数值模型,对于1.0m2.5m四种尺寸的隔离煤柱受力及位移变化情况进行数值模拟,模拟表明当煤柱尺寸为1.0m时,压应力和剪应力都趋近于煤层抗压和抗剪强度值,此时最大位移为18mm,煤柱状态仍能保持稳定,因此,确定采硐之间的隔离煤柱宽度为1.0m。(5)现场实测表明,在回采过程中及回采完毕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平巷煤柱均保持弹性应力状态,煤柱稳定性良好。平巷煤柱受力大于联巷煤柱;联巷煤柱受力较小,且分布均匀,且大部分煤柱处于弹性支承状态。因此,回采方案及回采参数合理,回采过程是安全可靠。
李竹年[6](2019)在《无轨胶轮车在煤矿辅助运输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刘庄煤矿井下石门及大巷辅助,运输均采用蓄电池电机车运输,辅助运输效率低下,成为制约矿井产量及企业效益的瓶颈。为提高辅助运输效率,提升企业效益,拟对辅助运输系统进行无轨胶轮车运输改造。对改造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辅助运输系统改造方案及改造实施规划,并进行了改造效益分析,可为其他矿井高效辅助运输系统实施积累经验。
王鹏[7](2017)在《东滩煤矿六采区无轨胶轮车辅助运输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为优化东滩煤矿六采区辅助运输设备工艺,提高六采区辅助运输效率,实现安全高效连续运输,通过优化巷道设计、施工配套硐室、硬化巷道路面、培训胶轮车司机,保证了六采区无轨胶轮车运输系统安全高效运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李纲[8](2014)在《复杂条件下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煤矿辅助运输系统中,单轨吊车作为一种高效现代化的煤矿辅助运输设备,能够应用于煤矿井下人员、材料设备等的辅助运输。单轨吊车运输系统具有安全可靠、不跑车、不掉道、不受底板影响及爬坡能力强、转弯灵活等优点,使得单轨吊系统在煤矿辅助运输系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国内对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研究不够深入,只是依据国内外的应用经验进行选型设计,而没有根据矿井自身的地质条件及巷道条件等进行设计选型,也没有一套成熟的关于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的规范化设计方法,严重制约着单轨吊应用效果的发挥。本课题依托淮北矿集团袁店一矿,主要针对复杂条件下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开展规范化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以期提高复杂条件单轨吊运输系统的设计水平,增强产品的适应性,改进产品的性能,提高单轨吊辅助运输效率和安全性。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分析了高产高效矿井对辅助运输系统需求和现存问题的基础上,从服务于复杂条件单轨吊运输的巷道布置设计、运输系统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单轨吊辅助运输设备性能与关键技术等方面,研究了复杂条件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规范化设计方法问题,构建了复杂条件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2)对单轨吊设计规范中应用条件及运行阻力系数提出了修改建议,针对矿井巷道复杂运输条件,构建了从井底车场直达工作面的单轨吊运输系统网络,解决了复杂条件下以单轨吊为主的运输系统的连续化问题。(3)运用三维实体造型软件Pro/E5.0对柴油机单轨吊运输系统进行了三维建模,将其导入到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中,并在ADAMS环境下施加载荷、约束,进行相关参数的设置,分析了单轨吊的动力配置,得到了驱动单元的优化配置方案,解决了大倾角坡道牵引力不足的问题。(4)将轨道简化为弹性支承的Euler-Bernoulli梁,考虑承载小车质量的牵连惯性力及其加速度等对轨道的影响,利用D’Alembert原理推导出了移动承载小车作用下轨道的振动方程,采用振型叠加法的建模方法,得出关于模态坐标的时变系数微分方程组,并通过Newmark-β算法求解了其数值解。得到了轨道耦合系统的固有频率、轨道振动挠度与承载小车的速度、加速度以及在轨道上的位置之间的关系,为单轨吊轨道系统进行动态设计、振动的控制以及动力性能评估提供了依据。本课题的实施为单轨吊辅助运输在复杂条件下的运行创造了条件,同时在减人增效、降低事故发生率等方面能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卢如意,郭帅[9](2013)在《矿井辅助运输系统现代化改造》文中研究说明主要介绍了矿井辅助运输系统现代化改造的一般步骤,并通过大屯矿区徐庄煤矿辅助运输系统改造的示例对具体的辅助运输系统改造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研究内容对于指导像徐庄煤矿这样的矿井辅助运输系统现代化改造,实现矿井辅助运输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孙宇博[10](2012)在《基于混合Petri网的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文中认为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决定了煤炭工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煤炭企业的物流成本高,效率低,安全可靠性差。而煤炭生产物流是煤炭企业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矿井生产的大动脉,煤炭生产物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煤炭成本、产量以及生产效率。其中主物流是从井下采煤工作面至地面的整个过程的煤流,其物流量大,安全要求高,是煤炭生产物流的核心和关键,并且具有相对独立的运输和贮存系统,在矿井生产物流管理活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应用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计算机模拟技术,研究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的动态行为,辨识系统中的瓶颈环节,规划或优化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对降低矿井生产成本、提高矿井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保障矿井安全生产,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根据矿井生产系统分析,界定了矿井生产物流系统的内涵,将矿井生产物流系统分为主物流系统和辅助物流系统,提出了矿井生产主物流是将井下开采出的煤炭从工作面经采区、大巷等运至地面煤仓的过程,主物流系统由工作面生产系统、采区运输系统、大巷运输系统及主井运输系统和井下煤仓等构成。根据煤矿生产工作方式和环境条件得出了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是一个混杂的物流系统,其混杂性主要表现在:物流设施设备的多样性与混杂性、物流过程混杂性、物流系统环节结构的混杂性、物流系统空间的混杂性、物流作业的混杂性。根据分层递阶建模思想和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网络构成,按照混杂递阶型结构把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分为整体结构层、功能层、过程层和设备层。根据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连续动态行为和离散动态行为方式及系统作业流程,提出了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层次结构模型及其混合Petri网表示方法。根据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关系,将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划分为工作面生产系统、井下煤仓贮运系统、间断性运输系统和连续性运输系统四大功能模块,并由此构建了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流程全结构HPN模型。矿井生产主物流流程全结构HPN模型由工作面生产过程HPN模型、连续运输系统HPN模型、采区轨道运输系统HPN模型、箕斗提升系统HPN模型和井下煤仓贮运系统的HPN模型构成。工作面生产过程HPN模型包括无故障状态综采面主物流HPN模型和综采面随机状态HPN模型;连续运输系统HPN模型包括单台输送机输送煤流的HPN模型、多机串联的连续运输系统HPN模型、多支汇流的连续运输系统HPN模型;采区轨道运输系统HPN模型包括单采区轨道运输系统HPN模型、基于多采区轨道资源竞争关系与派车原则的多采区服务的矿车轨道运输系统模型;井下煤仓贮运系统的HPN模型包括“连续运输+煤仓+连续运输”、“连续运输+煤仓+间断运输”、“间断运输+煤仓+连续运输”、“间断运输+煤仓+间断运输”四种煤仓贮运系统的混合Petri网模型。提出了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环节内部结构和系统环节间安全高效运行机制。根据无故障状态综采面生产过程HPN模型得出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煤流q(t)是一个连续与间断交替分布、兼有离散一连续的变化;根据综采面随机工作状态HPN模型得出了生产系统状态转变过程及系统有效度、稳态故障率;根据单台输送机运输系统HPN模型得出了单台运输系统的有效度及运输能力,根据多机串联运输系统HPN模型得出了串联运输系统的日产能力Q=g低Ast,根据多支汇流的连续运输系统HPN模型,得出了煤流关系第i段的进煤量等于两支流的煤流量之和,即qi(t+1)=gi-1(t)+q(t);根据单采区轨道运输系统HPN模型、多采区服务的轨道运输系统HPN模型和箕斗提升系统HPN模型,得出了矿车调度与箕斗提升过程中系统变量的使能激发规则;根据井下煤仓贮运系统HPN模型,得出了煤仓与仓前、仓后运输系统的关联关系及煤仓煤量动态变化过程。结合平煤十矿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实例进行了HPN模型仿真应用,辨识了其瓶颈环节为戊组东翼采区大巷运输系统、戊组煤主井井底煤仓缓冲运输系统、己组煤大斜井胶带运输系统。针对瓶颈环节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对改善系统效果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井下大巷运输系统环节简化,井下主物流系统运输能力由270万t/a提升到310万t/a,系统环节匹配更加合理,煤仓空仓率和满仓率进一步降低,胶带利用率进一步均衡,主井提运效率得到提升。通过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模拟矿井生产主物流的动态行为过程与安全高效运行机制,找出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中的瓶颈环节,优化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提高矿井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降低矿井生产物流成本、保障矿井安全生产,为煤矿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二、采区顺槽辅助运输中梭车运输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区顺槽辅助运输中梭车运输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在构造复杂倾角较小缓斜煤层矿井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矿井概况 |
2 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设计 |
2.1 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方案 |
2.2 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对巷道支护的要求 |
2.2.1 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对巷道支护的影响 |
1)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对锚网喷巷道支护的影响。 |
2)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对架棚巷道支护的影响。 |
2.2.2 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巷道断面尺寸 |
1)规程、规范对单轨吊辅助运输巷道断面尺寸的相关要求。 |
2)确定单轨吊辅助运输巷道断面尺寸应考虑的因素。 |
2.3 单轨吊机车选型计算 |
2.3.1 单轨吊牵引方式的选择 |
2.3.2 设计依据 |
2.3.3 柴油动力单轨吊机车选型计算 |
1)运输最大件所需牵引力验算。 |
2)机车防滑计算。 |
3)机车重载下坡时的制动减速度和制动距离的核算。 |
4)功率验算。 |
2.4 单轨吊悬挂系统选择与计算 |
2.4.1 一采区材料斜巷及工作面巷道单轨吊轨道悬挂 |
2.4.2 副斜井、井底车场及轨道运输巷等单轨吊轨道悬挂 |
1)简支梁几何条件。 |
2)荷载及挠度控制参数。 |
3)截面参数(U29型截面)。 |
4)强度计算及验算。 |
3 经济效益分析 |
4 结 论 |
(2)东曲矿井运输系统的设计与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 矿井概况 |
2 主运输系统改造方案 |
2.1 开拓布置方案 |
2.2 主运输系统设计 |
2.2.1 +973 m水平运输设计 |
2.2.2 +973 m水平辅运输设计 |
2.2.3 +860 m水平辅运输设计 |
2.3 采区巷道布置 |
3 主运输系统实际应用 |
4 结论 |
(3)辅助运输无轨系统在矿井建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煤矿辅助运输系统现状 |
2 影响辅助运输方式的因素 |
3 辅助运输系统的主要形式 |
3.1 有轨运输系统 |
3.2 无轨+有轨运输系统 |
3.3 无轨运输系统 |
3.3.1 罐笼+无轨运输系统 |
3.3.2 缓坡斜井无轨运输系统 |
4 辅助运输系统综合对比 |
5 无轨运输系统的应用 |
6 结论及展望 |
(4)枣庄矿区新旧动能转换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新旧动能转化分析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生产系统能力匹配 |
2.1 主井提升能力的匹配核算 |
2.2 缓冲煤仓能力的匹配核算 |
2.3 主运皮带能力的匹配核算 |
2.4 工作面生产能力的匹配核算 |
2.5 小结 |
3 生产系统优化 |
3.1 采煤工作面生产系统优化 |
3.2 掘进工作面生产系统优化 |
3.3 辅助系统升级 |
3.4 革新支护工艺 |
3.5 仓储扩容工程 |
3.6 井下智能分矸、洗选前置系统建设 |
3.7 井下矸石充填 |
3.8 小结 |
4 劳动组织优化 |
4.1 采煤专业劳动优化 |
4.2 掘进专业劳动组织优化 |
4.3 小结 |
5 保障措施 |
5.1 加快装备全面升级 |
5.2 持续优化生产系统 |
5.3 大数据平台建设 |
5.4 小结 |
6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鄂尔多斯市碾盘梁煤矿一井边角煤回采方案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边角煤开采的研究现状 |
1.2.1 边角煤开采技术现状 |
1.2.2 我国煤炭开采回收状况 |
1.3 矿区边角煤赋存赋存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
1.3.1 矿区边角煤赋存基本情况 |
1.3.2 边角煤开采问题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3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边角煤采煤方法确定 |
2.1 井田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
2.1.2 地形地貌与地表水系 |
2.1.3 气象与地震情况 |
2.1.4 矿区经济概况及周边情况 |
2.1.5 矿井水源、电源、通信条件 |
2.2 边角煤开采方法确定 |
2.2.1 边角煤开采方法分析 |
2.2.2 边角煤开采方法确定 |
2.3 边角煤开采方法工艺 |
2.4 地质特征 |
2.4.1 地层、构造、煤层 |
2.4.2 水文地质条件 |
2.4.3 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
2.5 本章小结 |
3 边角煤回采方案及回采参数研究 |
3.1 边角煤回采条件分析 |
3.1.1 地质条件 |
3.1.2 矿山储量及服务年限 |
3.1.3 边角煤范围及储量 |
3.2 边角煤回采经济效果分析 |
3.2.1 矿井边角煤块段经济可采性评价模型 |
3.2.2 边角煤块段经济可采性评价 |
3.3 边角煤开采方案研究 |
3.3.1 煤层顶板底板稳定性评价 |
3.3.2 边角煤回采方案 |
3.4 边角煤开拓开采参数 |
3.4.1 巷道布置 |
3.4.2 工作面设备配备 |
3.4.3 工作面生产工艺 |
3.5 其他系统设置 |
3.5.1 运输系统 |
3.5.2 一通三防 |
3.5.3 灾害应急措施及避灾路线 |
3.6 本章小结 |
4 边角煤煤柱尺寸模拟研究 |
4.1 采硐隔离煤柱宽度的确定 |
4.1.1 数值模拟原理 |
4.1.2 数值模型 |
4.2 煤柱宽度计算结果分析 |
4.2.1 应力变化分析 |
4.2.2 位移变化分析 |
4.3 煤柱尺寸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5 边角煤回采应用研究 |
5.1 边角煤工作面布置 |
5.1.1 边角煤工作面布置 |
5.1.2 回采方式 |
5.1.3 回采效果分析 |
5.2 工作面应力监测 |
5.2.1 平巷煤柱 |
5.2.2 联巷煤柱 |
5.3 应用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6)无轨胶轮车在煤矿辅助运输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
1.1 矿井概况 |
1.2 辅助运输系统概况 |
1.3 改造的必要性 |
1.4 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
1.4.1 东区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
1) 井筒及煤层赋存条件。 |
2) 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
1.4.2 西区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
1) 井筒及煤层赋存条件。 |
2) 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
2 辅助运输系统改造方案 |
3 劳动定员及改造实施规划 |
3.1 劳动定员 |
3.2 改造实施规划 |
3.3 改造实施方案 |
4 投资估算 |
5 改造效益分析 |
6 结论 |
(7)东滩煤矿六采区无轨胶轮车辅助运输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
2 技术方案 |
2.1 设计原则 |
2.2 巷道工程优化 |
2.2.1 巷道布置优化 |
2.2.2 巷道断面优化 |
2.2.3 配套硐室 |
2.3 设备设施选型 |
2.3.1 无轨胶轮车 |
2.3.2 换装 (组装) 硐室起重设备 |
2.3.3 无轨运输监控系统 |
3 运输系统构成及环节 |
3.1 一般材料、小型设备运输环节 |
3.2 工作面搬家运输环节 |
4 辅助运输效率 |
4.1 一般材料、小型设备运输效率 |
4.1.1 胶轮车运输 |
4.1.2 轨道运输 |
4.2 工作面安装运输效率 |
5 应用效果 |
(8)复杂条件下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图清单 |
表清单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煤矿单轨吊运输应用现状 |
1.3 国内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淮北矿业集团辅助运输现状分析 |
1.5 课题主要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2 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规范化设计 |
2.1 煤矿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设计基本原则 |
2.2 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设计与优化 |
2.3 运行环境建设 |
2.4 本章小结 |
3 袁店一矿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设计 |
3.1 袁店一矿及应用采区概况 |
3.2 袁店一矿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方案设计 |
3.3 柴油机单轨吊的选型计算(以 102 采区为例)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 ADAMS 驱动单元的配置仿真与分析 |
4.1 Pro/E 三维设计软件与 ADAMS 软件简介 |
4.2 三维模型 |
4.3 不同驱动单元配置时连杆受力分析 |
4.4 驱动单元配置动力学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单轨吊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响应分析 |
5.1 建立数学模型 |
5.2 轨道的模态函数和频率方程 |
5.3 耦合系统振动方程 |
5.4 Newmark-β数值算法 |
5.5 耦合系统固有频率 |
5.6 轨道系统动力响应数值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矿井辅助运输系统现代化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矿井辅助运输系统现代化改造的步骤 |
2 系统改造的具体方法及内容 |
3 矿井辅助运输系统改造示例 |
3.1 徐庄煤矿辅助运输现状分析 |
3.2 辅助运输设备及系统选型过程 |
3.3 方案的分析比较 |
4 结语 |
(10)基于混合Petri网的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矿井生产物流系统的研究 |
1.2.2 生产物流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节 |
第2章 矿井生产物流系统分析 |
2.1 矿井运输及设备分类 |
2.1.1 矿井运输的任务与特点 |
2.1.2 矿井运输与提升设备 |
2.1.3 矿井运输设备分类 |
2.2 矿井生产与物流 |
2.2.1 矿井生产系统 |
2.2.2 矿井生产主物流及其特征 |
2.3 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 |
2.3.1 矿井生产物流系统 |
2.3.2 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结构形式 |
2.3.3 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流程 |
2.3.4 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的特点 |
2.4 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的混杂性分析 |
2.4.1 混杂系统及其特点 |
2.4.2 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的混杂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HPN的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建模方法 |
3.1 基础PETRI网 |
3.1.1 Petri网(PN)的定义 |
3.1.2 Petri网变迁的激发规则 |
3.1.3 Petri网的基本性质 |
3.1.4 几种扩展的Petri网 |
3.2 混合PETRI网相关理论 |
3.2.1 混合Petri网(HPN)定义 |
3.2.2 混合Petri网的使能与激发规则 |
3.2.3 连续部分和离散部分的关系 |
3.2.4 混合Petri网的冲突 |
3.2.5 混合Petri网的几种建模方法 |
3.3 基于HPN分层递阶的建模方法 |
3.3.1 基于HPN分层递阶的建模思想 |
3.3.2 递阶模型层次划分 |
3.3.3 HPN的分层递阶模型 |
3.4 基于HPN的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分层递阶建模方法 |
3.4.1 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网络的递阶分解 |
3.4.2 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的层次结构模型 |
3.4.3 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混合Petri网表示 |
3.4.4 基于HPN的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建模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综采面生产过程HPN模型 |
4.1 综采面工艺方式与工作过程 |
4.1.1 综采面工艺方式 |
4.1.2 综采面工作过程 |
4.2 无故障状态综采面生产过程HPN模型 |
4.2.1 采煤机作业循环工艺过程 |
4.2.2 无故障状态综采面生产主物流HPN模型 |
4.2.3 无故障状态综采面生产主物流规律 |
4.3 综采面随机状态的HPN模型 |
4.3.1 采煤机工作状态分析 |
4.3.2 综采面生产设备随机故障Petri网模型 |
4.3.3 综采面随机工作状态的HPN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连续性运输系统的HPN模型 |
5.1 连续性运输系统结构与工作状态 |
5.2 矿井连续运输系统运行机理 |
5.2.1 连续运输系统的煤流类型 |
5.2.2 煤流时间和空间上的离散化 |
5.3 单台输送机运输系统HPN模型 |
5.3.1 无汇流中间段煤流的HPN模型 |
5.3.2 单台输送机煤流HPN模型 |
5.4 多机串联的连续运输系统HPN模型 |
5.4.1 串联连续运输工作原理 |
5.4.2 串联式连续运输系统的HPN模型 |
5.5 多支汇流的连续运输系统HPN模型 |
5.5.1 汇流处的煤流规律 |
5.5.2 多支汇流的运输系统HPN模型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间断性运输系统的HPN模型 |
6.1 轨道运煤系统 |
6.1.1 轨道矿车运输的过程分析 |
6.1.2 单采区单线轨道运输系统的HPN模型 |
6.1.3 多采区服务的轨道运输系统HPN模型 |
6.2 矿井提升系统 |
6.2.1 矿井提运系统构成与过程分析 |
6.2.2 箕斗提升系统的HPN模型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井下煤仓贮运系统的HPN模型 |
7.1 井下煤仓贮运系统结构及其分类 |
7.1.1 井下煤仓贮运系统结构 |
7.1.2 井下煤仓的作用 |
7.1.3 井下煤仓贮运系统类型 |
7.2 煤仓贮运系统的功能与控制机理 |
7.2.1 井下煤仓贮运系统的工作状态 |
7.2.2 煤仓内煤量的动态变化与控制 |
7.3 煤仓贮运系统的HPN模型 |
7.3.1 “连续运输+煤仓+连续运输”贮运系统HPN模型 |
7.3.2 “连续运输+煤仓+间断运输”贮运系统HPN模型 |
7.3.3 “间断运输+煤仓+连续运输”贮运系统HPN模型 |
7.3.4 “间断运输+煤仓+间断运输”贮运系统HPN模型 |
7.4 本章小节 |
第8章 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的整体模型与仿真方法 |
8.1 基于HPN的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步骤 |
8.2 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整体模型 |
8.2.1 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的轮廓模型 |
8.2.2 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的精细模型 |
8.3 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HPN模型与WITNESS仿真转换 |
8.3.1 WITNESS仿真软件介绍 |
8.3.2 WITNESS与Petri网模型相互转化方法 |
8.3.3 矿井生产主物流在WITNESS系统中表示分析 |
8.4 本章小节 |
第9章 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实例 |
9.1 平煤十矿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概况 |
9.1.1 平煤十矿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概况 |
9.1.2 平煤十矿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的结构组成 |
9.2 平煤十矿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HPN模型 |
9.2.1 平煤十矿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HPN的轮廓模型 |
9.2.2 平煤十矿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HPN的精细模型 |
9.3 平煤十矿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的仿真分析 |
9.3.1 矿井生产主物流WITNESS仿真系统结构与工艺流程 |
9.3.2 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
9.3.3 矿井生产主物流仿真系统参数 |
9.3.4 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仿真与分析 |
9.3.5 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模拟结果分析 |
9.4 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改善及效果分析 |
9.4.1 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改善措施 |
9.4.2 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改善模拟与分析 |
9.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采区顺槽辅助运输中梭车运输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在构造复杂倾角较小缓斜煤层矿井的应用[J]. 毛加宁,王绍留.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05)
- [2]东曲矿井运输系统的设计与改造[J]. 刘斌. 山东煤炭科技, 2021(02)
- [3]辅助运输无轨系统在矿井建设中的应用[J]. 赵长红,吕兆海. 煤炭工程, 2021(02)
- [4]枣庄矿区新旧动能转换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 曹东京.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5]鄂尔多斯市碾盘梁煤矿一井边角煤回采方案研究及应用[D]. 祁园园.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6]无轨胶轮车在煤矿辅助运输系统中的应用[J]. 李竹年. 煤矿机电, 2019(02)
- [7]东滩煤矿六采区无轨胶轮车辅助运输系统研究与应用[J]. 王鹏.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7(24)
- [8]复杂条件下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李纲.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4)
- [9]矿井辅助运输系统现代化改造[J]. 卢如意,郭帅. 煤矿机械, 2013(10)
- [10]基于混合Petri网的矿井生产主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D]. 孙宇博.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