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信用研究述评

商业信用研究述评

一、商业信用研究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时军[1](2020)在《薪酬差距对我国上市公司外源融资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上市公司融资渠道薄弱一直困扰着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融资渠道的拓展作为资本结构研究的主要核心问题,其对公司融资能力的提高,公司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公司成长的稳健性,以及公司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内源融资受到公司盈利能力和规模的限制,且筹集资金时间较长,因此,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关注如何有效合理地开展公司外源融资活动,其主要是围绕着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进行研究。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阶段,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尚待完善,商业信用融资能够有效地缓解公司融资压力,拓宽公司融资途径,促进公司资金周转使用,已经成为公司重要的外源融资方式,其对降低公司融资约束,优化资金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将商业信用融资纳入公司外源融资渠道开展进一步研究。由于现代公司主要特征是“两权分离”(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导致在资源委托方(即资源所有者)和资源受托方(即资源经营者)之间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Jensen和Meckling,1976),薪酬契约制定的有效性可以作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公司治理机制之一。科学、合理地制定薪酬差距,是公司薪酬激励机制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公司薪酬政策是否有效、可行的判断依据。由于薪酬差距会对公司高管和员工日常工作的积极性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到公司绩效,导致在资本市场中向公司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传递出的公司偿债、营运、盈利和发展能力信息受到影响,最终会影响公司进行外源融资的效果。但是,目前学术界还缺乏关于薪酬差距对公司外源融资的影响研究,且学术界针对薪酬差距所产生激励效果的研究尚没有统一结论,其究竟会对公司外源融资渠道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验证。目前,对薪酬差距和外源融资的研究范畴还缺乏权威、一致的界定,且已有研究很少考虑薪酬差距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因此,本文以锦标赛理论和行为理论为基础,结合代理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对已有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探索出本文的研究空间。其次,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薪酬差距和外源融资方式的发展趋势,探究研究薪酬差距影响外源融资的必然性,对两者之间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再次,从三个维度开展薪酬差距对外源融资的影响研究:第一维度是薪酬差距对债权融资的影响;第二维度是薪酬差距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第三维度考虑薪酬差距对股权融资的影响。最终,对本文的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验证和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主要结论为:(1)实证检验我国上市公司薪酬差距对债权融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债权融资水平方面,公司外部和内部高管员工相对薪酬差距越高会显着降低负债融资比率。债权融资期限方面,公司高管员工外部薪酬差距中值、高管团队和高管员工相对薪酬差距与长期负债比率呈现显着负向关系。债权融资方式方面,公司外部和内部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长期借款比率均呈现显着正向关系。实证检验进一步区分了公司产权性质,国有企业能够加强高管团队和高管员工外部薪酬差距中值与负债融资比率的负向效应;高管员工外部薪酬差距中值、高管员工相对薪酬差距对长期负债比率的负向效应被加强,说明在国有企业中,薪酬差距越高,高管会建立有利于自身谋利机制,削减公司债权融资,提高其薪酬操纵的便利性。股权制衡度高的公司,会加剧公司外部和内部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对长期负债率负向效应,高管团队外部薪酬差距中值对长期借款比率的正向效应被减弱。此外,考虑了行业竞争程度,采用垄断度进行分类,发现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会增强高管员工外部和内部薪酬差距对负债融资比率、长期负债比率的负向效应,对长期借款比率的正向效应会被减弱;将公司注册地划分为东部及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现位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及沿海地区的公司高管员工相对薪酬差距对负债融资比率负向效应被加强,高管员工外部薪酬差距中值和相对薪酬差距对长期负债比率的负向效应被减弱,高管团队外部薪酬差距中值对长期借款比率的正向效应被加强。(2)实证检验发现公司高管团队、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的增加会降低商业信用融资水平。国有公司会加剧公司薪酬差距与商业信用融资水平的负向效应;股权制衡度高的公司,会削弱公司高管员工外部薪酬差距中值与商业信用融资水平的负向效应;处于高垄断行业的公司,高管团队相对薪酬差距与商业信用融资水平的负向效应会加强;处于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公司,高管团队和高管员工相对薪酬差距与商业信用融资水平的负向效应会减弱。(3)实证检验我国上市公司薪酬差距对股权融资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薪酬差距与股权融资水平呈现负向效应,随着公司外部和内部薪酬差距的增加,公司的股权融资水平会下降。实证检验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国有公司中、垄断度较高的公司和处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的公司中,高管团队、高管员工相对薪酬差距对股权融资水平的负向效应均会得到加强;股权制衡度较高的公司中,高管团队相对薪酬差距对股权融资水平的负向效应会减弱。综上分析,基于对我国上市公司薪酬差距对外源融资渠道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提出的主要政策建议为:完善薪酬激励相关法律规章建设,提高法律法规执行的有效性;完善资本市场公司商业信用融资相关规范,完善商业信用监督体系,净化商业信用融资环境;设定合理的岗位薪酬标准,综合考虑公司内外部差异,科学制定薪酬差距,构建适合本公司的薪酬差距体系;完善公司激励机制,明确奖惩标准,制定合理的公司管理层晋升机制;明确公司管理层责权,并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合理制衡公司股东控制权;增加公司高管薪酬透明度,完善公司高管薪酬信息披露制度;公司还应注重树立诚信为本、规范经营的理念,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商业信用融资的吸引力。

姜超[2](2020)在《区域金融发展、商业信用与公司现金持有量行为》文中研究说明对于区域金融发展、商业信用与公司现金持有量行为三个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公司现金持有量和商业信用是公司经营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决策对象,探求区域金融发展、商业信用与公司现金持有量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提高公司在现金持有和商业信用方面的决策效率,还可以为地方政府在促进区域金融行业发展方面提供思路。二者的关系相辅相成。一方面,现金持有量水平会影响公司提供或者接受商业信用的水平,另一方面,公司会因为提供或者接受商业信用而减少或者增加现金持有量水平。在此基础上,公司所在区域的金融发展水平又能对二者的关系产生进一步的影响。本文通过面板数据回归分析进行研究,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第一、提供商业信用会减少公司现金持有量,即二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提供商业信用可以增加公司对现金流入的管理效率并且可以通过应收账款抵押贷款来增加公司现金管理的灵活性,减少了公司因预防性动机和投机性动机持有的现金量。第二、接受商业信用会增加公司现金持有量,即二者之间存在互补关系。接受商业信用会增加公司因预防性动机持有的现金量,即公司为了按时偿还商业信用会保有一定的现金持有量以避免债务违约。越高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会削弱接受商业信用与公司持有量之间的互补关系。第三、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公司从商业银行获取信贷资金越便利,增加了公司现金管理的灵活性,公司可以更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现金来把握市场机会进行牟利,进而减少了公司出于预防性和投机性动机的现金持有量。第四、公司产权属性异质的影响方面,不论是提供商业信用还是接受商业信用,国有公司的现金持有量都高于非国有公司。由上述结果得到的启示有:第一、促进商业银行业的发展,商业银行的发展提高了公司获得信贷支持的便利,有利于公司的经营发展。第二、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提高公司获得长期资金的能力,减少出现短债长投的风险。第三、优化信用评价体系,完善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提高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第四、公司应该积极获取银行信贷支持,提高自身获取外部资金的能力,并借此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第五、公司应该提升信息披露水平,增加外部投资者和商业银行获得其经营状况与发展前景等信息的便利。

刘士琦[3](2020)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商业信用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出台了 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在有效的缓解了经济下行压力的同时,也导致了产能过剩,企业杠杆率过高等不利于经济长远发展的弊病,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的中央财经领导会议中提出了供给侧改革,通过“三去一降一补”保证我国经济的一个长远发展。在政策转变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所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指在国家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政策的制定、出台和实施过程中,由于金融市场和企业实体难以对政府政策出台的时间、方式、效果等进行提前预知而产生的不确定性。此外,随着近两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也导致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强。同样在08年金融危机后,商业信用由于其可以缓解融资约束、维持企业经营稳健性而愈发的收到重视,在研究这一问题时,除了从信息质量、内部控制、会计信息可比性等企业微观方进行考虑外,更应结合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在当下各国经济发展紧密合作的背景下,国内企业不但面临着自身行业内的挑战,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的发展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政策的微略变化都将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动荡。而这种政策的不确定因素作为经济发展的潜在风险,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将给微小企业的生产运行与发展战略产生巨大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搜集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并进行深入的分析梳理总结,以2010-2019年的深沪两市A股除金融行业的上市企业作为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并进行实证研究的方式,考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如何影响公司商业信用决策,得出的结论主要有:1、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提高时,会导致企业的商业信用规模下降。2、相较于其他政策,企业商业信用受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较大,货币政策对企业商业信用的影响有两种渠道,一是通过改变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二是加大企业内部经营的不确定因素。3、政府财政政策的不确定性变化对公司商业信用也有明显的负面影响,而贸易政策以及汇率和资本账户政策的不确定性变化相对来说对企业商业信用的影响较微弱。4、经济政策的变化也可能造成企业缩短商业信用的期限。基于研究结果,对经济政策的制定而言本文认为应尽可能维持经济政策的稳定,保证经济政策的完整持续性是企业商业信用发展的良好基础,特殊时期也需要出台一些缓冲措施帮助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政策环境;企业自身也应根据经济政策的调整,及时做出合理的发展策略调整。

黄慧微[4](2020)在《马克思信用理论视角下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研究》文中提出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用制度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要尽快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信用体系,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领域建设,来规范市场经济的发展秩序,形成社会运行的良性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会议讲话中,将风险防范提高到新的高度,强调要在经济全局、系统中化解风险,“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近年全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数据显示,应收账款及其占流动性资产的比重逐渐增加,在经济转型调整的关键之年,多重因素叠加下,坏账风险也在相应提高;尽管商业票据融资业务尚不够成熟,但需求日益增加,使得商业票据业务在我国金融市场的份额不断提高,2016年票据风险事件爆出后,票据业务量开始持续减少,但2019年我国商业票据业务再次呈现集体非理性的快速扩张趋势,潜在风险极容易在企业和银行间传导,扩大风险范围。无论理论研究本身还是对现代金融危机实践的反思,马克思的货币、信用和危机理论都常常被当作一个系统、有机的分析框架。尽管其中对应资本主义的具体结论不能直接照搬到我国实践,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信用一般理论、资本积累、扩张以及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分析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商业信用风险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且其中蕴含着不少前瞻性、现代性的观点和洞察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样面临市场自发调节下的各种失衡或失灵,更需要我们始终坚持坚持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和信用理论的基本逻辑,继续创造性解决信用制度二重性下的各种现实问题。基于此,针对当前我国商业信用发展中的主要现实风险及潜在风险,依据马克思的商业信用循环条件,以商业信用与生产过剩、货币理论、经济周期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理论支撑,本文采用平行式行文结构,从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投机风险三个方面探索我国商业信用风险的形成及防范。遵循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个别的逻辑顺序,剖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信用风险的外在表现和产生的一般原因;坚持理论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发展性,探索信用基本理论与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的具体应用相结合;为更契合当代商业信用风险特征,采用了金融学、行为经济学、演化经济学、财务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马克思的信用理论包含了信用产生及其作用、信用在生产、分配、消费等环节加速资本主义经济各要素间对立的机理和表象,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对立最终的发展趋势便是彼此分离并以危机的形式趋于统一,且具有周期性。统一的过程中,部分则以具体信用风险形式呈现出来,商业信用风险便是其中之一。第一部分介绍了马克思信用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核心概念界定、信用制度的二重性以及马克思的信用思想逻辑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下的“信用”范畴,形式上指以债权债务关系为核心的交易行为,是一种经济关系,从属于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商业信用则是社会再生产中以商品为借贷对象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具有商品让渡与价格实现分离、商品为对象、链条性的特征,风险也相应表现为锁链式扩散性、双向性、可转移性特点,但同样具备信用制度的二重性作用,即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在加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要素间的冲突。整理、归纳了商业信用扩张与风险形成相关理论,一是商业信用循环条件,即“1.产业资本家和商人的财富,即在回流延迟时他们所能支付的准备资本,2.这种回流本身”;二是商业信用扩张加剧和掩盖生产过剩的机理;三是商业信用对货币流通速度、流通数量的影响;四是归纳了经济周期中的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共同作用及演变。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风险治理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金融风险防范框架,金融发展“回归本源”的论断正是对马克思关于货币、信用与危机基本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该部分也成为下文具体分析我国商业信用风险的直接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概括了我国商业信用产生、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应收账款和商业票据的整体现状、新发展:应收账款方面,当前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偏紧,呈现比较稳定的行业集中分布,应收账款保理、应收账款质押及应收账款证券化三种应收展账款融资模式快速发展趋势明显,并逐渐平台化;商业票据方面,业务经营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票据市场的参与主体范围不断扩大,票据业务电子化水平显着提升,电子票据、数字票据带动票据融资业务增加,但随着国家逐步推进金融去杠杆和强化监管,票据市场进入调整、转型期,从而回归服务实体经济之本源。总体看,新常态下商业信用发展主要面临着突出的信用风险、不断增强的流动性风险、投机盛行三方面风险。第三部分从伦理维度分析了商业信用道德弱化下的信用风险及防范对策。成因:商业信用道德形态的不完备、道德契约的脆弱性;提出相应防范建议,即辩证看待马克思关于信用资本的道德批判,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体系下的诚信美德,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强化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培育企业信用文化。从经济维度分析了商业信用风险评估、企业风险管理方面导致的信用风险,主张多渠道提高商业信用评估的科学性,全过程提高企业信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征信服务系统。第四部分围绕马克思的商业信用循环条件分析流动性风险形成及防范。其中外部可支配的准备资本条件的分析综合了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关于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关系的研究,同时结合经济周期原理,从部分产能过剩、产业比例失调、利润率下降、市场竞争压力分析了我国商业信用回流本身的风险。提出了优化外部准备资本配置、控制企业商业信用扩张边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公平、理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的具体建议。第五部分为关于投机风险的分析,主要针对商业票据投机问题展开,也有部分兼具实体交易和金融衍生交易特征的投机风险形式。依据投机形成条件,从商业信用融资工具、供给、收益实现、有限理性等方面分析投机风险的形成。建议从完善商业票据融资市场供给、提升理性决策水平、强化制度、监管、服务一体化三方面抑制投机。第六部分总结、梳理了三种具体风险形成机理上的内在联系。主张整体中考量商业信用风险形成的各类因素;从防范措施中概括、提炼出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即遵循经济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科学化解风险;优化信用制度安排,调控政府行为边界;强化企业主体“志诚”的内在支撑。整体看,论文运用了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信用理论的研究方法和体系,又结合我国商业信用发展、经济转型的时期特征,把握信用杠杆和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的机遇,在创新发展中化解风险,在实践中继承、丰富马克思信用思想。

吴争程[5](2020)在《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及其对供应链金融系统动态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反向保理是支持企业延迟支付货款而不影响供应商现金流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观察到反向保理模式下核心企业要求供应商提供更长的信用期限。对此理论界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基于核心企业为中小供应商提供的融资便利,支持核心企业延长信用期限;另一种观点认为延长信用期限破坏供应链金融价值,不支持核心企业延长信用期限。针对争议观点,本文以企业间商业信用活动为切入点,探索信用期限对供应链共创价值分配、供应链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围绕核心问题,本文在系统动力学理论指导下,从企业间商业信用动机与绩效入手,研究供应链企业间商业信用活动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相互影响。本文阐释商业信用期限对链上企业资金共享效应及共创价值分配的影响,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影响机理,具有深刻理论价值和普遍实践意义。首先,构建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买方供应链模型,分析企业间商业信用动机及绩效。在随机流动性冲击假设基础上,对比企业现款交易和商业信用交易模式效率差异,得出商业信用效率高于现款交易的条件,并解释商业信用的营运资金共享效应,结果表明应收账款收款成本是影响供应链营运资金共享效应的关键因素。其次,采用计量回归方法结合中国企业数据对商业信用动机与绩效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收款成本通过商业信用影响企业绩效。低收款成本有利于企业以商业信用为柔性渠道进行融资,有利于提高企业应对流动性风险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绩效。根据这一结果,发展应收账款融资的关键在于降低供应商收款成本。供应链金融反向保理能降低供应商收款成本。出于共享营运资金的动机,核心企业同意参与反向保理并要求进一步延长商业信用期限。再次,构建收益成本模型分析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及其分配问题。从财务角度和运营角度测量供应链金融收益。研究表明信用期限不影响供应链金融价值,但影响供应链金融收益分配。供应链金融共创价值中,供应商侧重财务收益而核心企业侧重运营收益。核心企业延长信用期限损害供应商财务收益,影响供应商的供应链金融参与意愿。最后,基于供应链金融系统动态特性,运用系统动力学研究延长信用期限对供应链金融系统动态影响。构建市场扩散模型连接供应链金融内在价值与外在市场表现,并对信用期限的影响进行动态仿真。结果表明,核心企业要求延长信用期限影响供应商收益,进而影响供应商参与供应链金融意愿,最终影响供应链金融发展。本文理论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构建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模型,理论推导并实证检验收款成本对企业间商业信用的影响,揭示核心企业要求延长信用期限的内在规律,指出供应链金融反向保理通过降低收款成本促进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其二,构建供应链金融收益模型,揭示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对供应链金融收益分配的影响;其三,构建供应链金融系统动力模型,将企业商业信用活动视为供应链金融系统输入变量,揭示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对供应链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影响。

汪晗[6](2020)在《不同成长机会下商业信用对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商业信用在企业经营活动和融资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依托于备受业界和学界关注的投融资关系研究,对商业信用这项经营性负债与投资效率关系的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现有的相关文献大多在研究负债对投资效率影响的大背景下列举或比较了商业信用对投资效率的作用效果,但也有少数文献单独研究了商业信用对投资效率的影响,这些文献大多在过度投资样本中论证了商业信用作为负债的治理作用,在投资不足样本中论证了商业信用的替代融资功能,为商业信用与企业投资效率的研究推进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负债治理属性和替代融资属性总是同时依附于商业信用之上,企业是否使用商业信用资金进行投资决定了哪一种属性占据主导地位,也决定了商业信用对投资效率产生何种影响效果。企业的投资行为由现金流和成长机会主导,其中,现金流是企业投资的必备资金基础,成长机会则是促进企业做出投资决定的门槛。现有研究认为商业信用对投资效率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现金流:或减少过度自由现金流,或增加融资约束企业的现金流,却忽视了成长机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使用商业信用资金进行投资蕴含“短债长投”风险,企业只有在面临较好成长机会时才会冒险作此决定。因此成长机会的高低决定了商业信用资金是否会被用于投资,也就决定了商业信用的何种属性占主导地位,由此推断成长机会可能是引起商业信用对投资效率影响特征突变的一大重要因素。故而,本文选取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9-2018年的平衡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Richardson投资预测模型将样本企业划分为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使用Vogt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模型检验非效率投资形成原因;以成长机会为门槛参数构建商业信用与投资支出的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商业信用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效果、作用路径以及特征突变过程。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样本企业普遍存在非效率投资问题,且过度投资主要由过度自由现金流导致;投资不足主要由融资约束导致。第二,全样本企业中,成长机会作为门槛参数会引起商业信用与投资支出关系发生突变:成长机会较小时,商业信用将发挥负债治理作用,减少企业投资支出;成长机会较大时,商业信用将发挥替代融资作用,增加企业投资支出。第三,过度投资企业中,成长机会作为门槛参数会引起商业信用与投资效率关系发生突变:成长机会较小时,商业信用将发挥负债治理作用,减少企业投资支出,抑制过度投资,提高投资效率;成长机会较大时,商业信用将发挥替代融资作用,增加企业投资支出,加重过度投资,降低投资效率。第四,投资不足企业中,成长机会作为门槛参数会引起商业信用与投资效率关系发生突变:成长机会较小时,商业信用将发挥负债治理作用,减少企业投资支出,加剧投资不足,降低投资效率;成长机会较大时,商业信用将发挥替代融资作用,增加企业投资支出,改善投资不足,提高投资效率。根据研究结论,分别针对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制度制定提出相关建议。

魏广明[7](2020)在《商业信用对供应链中企业定价策略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恰当的商业信用策略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既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也是供应链中企业间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企业在提供商业信用获得竞争优势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由于提供商业信用期限而产生的相关风险和成本,特别是在一些金融环境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供应链中企业在做决策时,要同时考虑商业信用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考虑商业信用策略对其最优决策的影响。已有商业信用下,供应链中企业决策模型,大都是基于完全信息和完全理性的假设,很少考虑到信息的非对称和企业的行为因素,因此,本文松弛了已有研究中完全信息和完全理性的假设,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研究工作。(1)考虑商业信用所带来的资金收益率信息的非对称,探讨了供应链中成员企业的定价决策问题。首先,本文讨论了收益率完全信息及非对称信息两种情景下,供应链中企业的定价问题。其次,对比分析了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情况下供应链中成员的决策和利润。最后,探讨了资金成本率、资金收益率等主要参数,对商业信用供应链中企业的定价决策及利润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非对称信息模型中,当制造商对资金收益率估计值低于零售商的真实值时,完全信息下的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高于非对称信息情况下的价格。当制造商对零售商的资金收益率的估计值高于零售商的真实数据时,完全信息下的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低于非对称信息情况下的价格。当制造商低估资金收益率时,零售商在非对称信息情况中的利润高于完全信息情况中的利润;当制造商高估资金收益率时,零售商在非对称信息情况中的利润高于完全信息情况中的利润。当零售商的延期付款资金收益率与制造商共享时,制造商总会获得更高利润。(2)考虑了需求预测信息的非对称,探讨了商业信用模式中,不同需求预测信息共享情景下,双渠道供应链中零售商和制造商的定价问题。首先,在无信息共享、信息共享和仅零售商预测三种情景下,推导出供应链中,零售商和制造商的定价策略。其次,比较了三种情景下供应链双方的决策和利润。最后,讨论了商业信用、预测误差等参数,如何影响双渠道供应链的定价决策和利润。研究发现,如果联合预测的期望值小于制造商预测的期望值及零售商预测的期望值,则三种情景的模型中,信息共享模型下供应链中的零售价格和批发价格最低。当零售渠道市场份额小时,商业信用条款可以使得双方盈利由此创造双赢的局面。然而,当零售渠道市场份额大时,商业信用将不能使成员企业实现双赢。如果市场变化小、比较平稳,则零售商选择无信息共享,制造商选择信息共享。当市场波动比较大时,供应链中零售商和制造商会一致选择零售商来预测相关的需求信息。如果零售商的预测值大,零售商更倾向于信息共享情景,制造商更倾向于无信息共享情景。如果制造商的预测值大,零售商更倾向于无信息共享情景,制造商更倾向于仅零售商预测情景。(3)考虑供应链成员企业的互惠偏好行为,探讨了商业信用供应链中企业的定价决策。首先,构建并分析了三种情境下的供应链中企业的决策模型,即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无商业信用的模型,供应商提供延期付款的商业信用模型,以及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存在互惠偏好且供应商为零售商提供商业信用这三种模型;其次,对比分析了三种情景下,供应链中成员的价格决策和利润。最后,分析了互惠偏好行为、利息率等参数对供应链中成员决策和利润的影响。研究发现,互惠偏好存在下商业信用模型中,随着互惠偏好系数的增加,供应链中商业信用期缩短。当消费者对信用期的敏感性较高时,随着制造商互惠偏好系数的增加,供应链中零售价格逐渐降低;当消费者对信用期的敏感性较低时,随着制造商互惠偏好系数的增加,供应链中的零售价格逐渐升高。商业信用下,当零售商互惠偏好系数固定时,如果消费者对信用期的敏感性较高,制造商有互惠偏好的情境下,供应链中零售价格低于无互惠偏好情景下的价格;如果消费者对信用期的敏感性较低时,制造商有互惠偏好的情景下,供应链中的零售价格要高于无互惠偏好情景下的价格。当制造商互惠偏好系数固定时,根据定理中的条件,可进一步分析零售商有无互惠偏好情景下,供应链中零售价格对比。(4)论文基于理论模型研究结果,分析了商业信用对企业定价及利润的影响,并比较了在信息非对称状态与对称状态下,商业信用对零售商与供应商定价及利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整合了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亚太企业分析数据和Wind上市公司数据,测算了企业成本加成率这一能够体现企业定价策略及利润的重要指标,实证检验了商业信用对企业成本加成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商业信用显着提高了企业成本加成率。进一步研究发现,商业信用提高了偏竞争型市场结构下供应商成本加成率。此外,在供应商信息非对称情况下商业信用提高了供应商成本加成率,但在信息对称下商业信用并不会对供应商成本加成率产生影响。同时,在零售商信息非对称状况下商业信用削弱了零售商企业成本加成率,但在信息对称情况下商业信用则不会对零售商成本加成率产生影响。

冯婧[8](2020)在《创新投入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融资结构的调节效应》文中研究指明高新技术企业是促进经济蓬勃发展的龙头,研究其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对于引导企业制订自主性创新策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推动我国转型成创新型国家,实际意义深远且重大。创新投入主要是以资金作为物质基础,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与发展和资金的支持息息相关,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多元化,由此所形成的融资结构,对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调节效应。鉴于此,论文选择此选题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的相关关系,以及融资结构对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之间的产生的调节效应。本文首先回顾了关于创新投入、融资结构和企业绩效的相关文献,并结合研究的现状,对本文涉及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然后基于技术创新理论和融资结构的相关理论以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研究假设。本文将2010年至2019年的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对企业绩效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以及各种融资渠道对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为主要包括以下四点:(1)创新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加强创新投入可以显着提高企业绩效。(2)内源融资和股权融资规模的增加对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具有积极作用。(3)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相比较股权融资,内源融资规模的增加对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具有更积极的作用。(4)债权融资在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中起着负向调节效应。(1)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相比较借款融资,债券融资规模的增加对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的负向调节效应更明显。(2)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相比较商业信用,银行借款融资规模的增加对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的负向调节效应更明显。(3)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相比较短期借款,长期借款融资规模的增加对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的负向调节效应更明显。以上研究可作为管理层进行决策和对企业运营管理的重要依据:(1)从企业角度出发,高新技术企业要提高创新意识,重视并且加强创新投入,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并更加有效地利用企业中的相关资源;企业应注意优化和调整融资结构,继续增强创新投入的动力和稳定性,进而提高企业绩效。(2)从政府角度出发,政府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以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此外,可以通过扩大债券市场,减少发行债券的许可条件和增加债券种类来缓解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问题。论文的主要贡献为:(1)通过分析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创新投入、融资结构以及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相关研究。(2)根据融资渠道将企业融资结构分为内源融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三类。并且又将债权融资细分为债券融资、长短期借款以及商业信用,更加细致地考察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结构对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之间的调节效应。

赵悦[9](2020)在《货币政策、商业信用与企业创新投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互联网科技等技术飞速发展的新世纪,人口数量的多少和自然资源的贫富无法保证一个国家永盛不衰,培育和积累国家的创新能力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永续发展。在未来科技不断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式不断演变的时代下,世界各国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加注重对科技创新资源的投入,其创新能力也越来越强。现阶段,我国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关键就是提高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云技术、物联网等新兴科技对创新的支持作用,我国将创新发展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表明政府对创新的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逐年提高,创新投入逐年增加,企业的创新投入离不开内部和外部资金的支持。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相比发达国家尚不成熟,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存在着严重的惜贷行为,很多企业通过银行途径难以获得融资,而商业信用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融资方式,它的成本比其他融资来源的成本更低,不需要提供抵押物并且操作起来简便易得,商业信用降低了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减轻了企业融资难的压力,作为一种替代性融资方式为企业提供了资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创新研发活动,从企业长期发展来看,能够有效利用商业信用的企业,其创新强度会比其他企业要大。此外,央行的货币政策也必然对企业的创新研发活动产生影响,其主要会通过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对银行信贷和市场上的流动性产生影响,影响企业融资获得的资金,从而对企业的研发投入产生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商业信用对货币政策影响企业创新投入的过程产生影响。因此本文主要研究货币政策、商业信用和企业创新投入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产权性质和不同地域的企业对三者关系的影响。本文选用2009-2017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是对有关企业创新、货币政策与企业创新、有关商业信用的文献的梳理,然后说明了货币政策和企业创新以及商业信用相关的理论,在理论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假设,最后通过面板数据回归,对之前提出的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并且进行相应的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抑制了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不受国家信用背书,在紧缩货币时期,只有有限的融资渠道,银行贷款更难获得,因此非国有企业受到的这种抑制作用更加显着。(2)商业信用的增加促进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非国有企业,这种促进作用比国有企业更显着。(3)商业信用在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抑制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缓解作用,并且在货币政策紧缩情况下,商业信用对非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更强。(4)不同地域的企业存在差异,东部地区的企业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会显着减少对企业的创新投入,而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并不显着。商业信用在东部地区企业更显着促进企业的研发投入,但是在紧缩货币政策抑制企业创新投入的过程中,东部地区企业的商业信用并没有起到显着的缓解抑制的作用。最后通过货币政策和商业信用相关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提出适当的政策建议。

董效辰[10](2020)在《货币政策调整对公司商业信用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公司在生产经营中,需要利用自有资金或外部资金来实现商品交易。商业信用作为企业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延期付款的一种方式,可以降低资金的机会成本并实现替代性融资功能,提升企业经营业绩。商业信用行为逐渐成为公司金融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学术层面,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波动的增强,央行会根据经济变化的趋势实施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其对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现实中,随着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爆发,政府和央行是否会通过货币政策的变动来调控实体经济以及调控后对微观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面对这样的政策调整,公司使用商业信用的目的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在此背景下,研究货币政策调整对公司商业信用的影响效果和传导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2006年第一季度-2018年第四季度的中国宏观数据以及A股上市公司季度财务数据,研究了货币政策调整对公司商业信用的影响,并将银行贷款、议价能力及公司投资纳入分析框架,着重探究了货币政策调整影响公司商业信用的作用机制。在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假说后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当货币供应下降、货币政策趋于紧缩时,企业的商业信用会减少,反之则反;商业信用因具有替代性融资功能可以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在货币政策紧缩期,企业使用商业信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替代性融资;议价能力越强的企业越容易获得商业信用,在货币政策紧缩期,这种效果更为明显;货币政策宽松时,公司使用商业信用的目的是为了采用延期付款等方式来扩大资本性支出,以获取投资收益;国有企业因其政治优势更有能力抵御政策调整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公司经营者的资金管理行为和政府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公司经营者应重视货币政策调整对于公司商业信用的影响,对于宏观经济波动以及新政策变动所带来的影响,做出提前预判;政府在实施货币政策中,应站在货币政策变动与公司商业信用相互作用的视角来制定实施新计划,并且尽可能地完善货币政策实施后对企业的配套服务。

二、商业信用研究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业信用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薪酬差距对我国上市公司外源融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内容
    1.3 关键概念界定
        1.3.1 外源融资相关概念
        1.3.2 薪酬差距相关概念
        1.3.3 公司产权性质概念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贡献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外源融资研究的文献综述
        2.1.1 债权融资的影响因素
        2.1.2 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因素
        2.1.3 股权融资的影响因素
    2.2 薪酬差距研究的文献综述
    2.3 薪酬差距影响外源融资相关文献综述
        2.3.1 薪酬差距对债权融资的影响
        2.3.2 薪酬差距对股权融资的影响
        2.3.3 薪酬差距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
    2.4 公司产权性质影响外源融资的文献综述
    2.5 文献评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薪酬差距影响外源融资相关理论分析
    3.1 锦标赛理论
        3.1.1 锦标赛理论内容
        3.1.2 锦标赛理论与外源融资
    3.2 行为理论
        3.2.1 行为理论内容
        3.2.2 行为理论与外源融资
    3.3 代理理论
        3.3.1 债务代理成本理论
        3.3.2 管理层防御理论
    3.4 公司治理理论
        3.4.1 公司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3.4.2 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延伸
        3.4.3 公司治理理论运行机制与原理
        3.4.4 公司治理理论与外源融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薪酬差距对债权融资的影响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1 薪酬差距与债权融资
        4.1.2 薪酬差距、产权性质与债权融资
        4.1.3 本章理论分析模型
    4.2 研究设计
        4.2.1 变量选择和定义
        4.2.2 模型构建
        4.2.3 样本选取和数据收集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相关性分析
        4.3.3 多元回归分析
        4.3.4 稳健性检验
        4.3.5 进一步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薪酬差距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1.1 薪酬差距与商业信用融资
        5.1.2 薪酬差距、产权性质与商业信用融资
        5.1.3 本章理论分析模型
    5.2 研究设计
        5.2.1 变量选择和定义
        5.2.2 模型构建
        5.2.3 样本选取和数据收集
    5.3 实证结果及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多元回归分析
        5.3.4 稳健性检验
        5.3.5 进一步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薪酬差距对股权融资的影响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薪酬差距与股权融资
        6.1.2 薪酬差距、产权性质与股权融资
        6.1.3 本章理论分析模型
    6.2 研究设计
        6.2.1 变量选择和定义
        6.2.2 模型构建
        6.2.3 样本选取和数据收集
    6.3 实证结果及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相关性分析
        6.3.3 多元回归分析
        6.3.4 稳健性检验
        6.3.5 进一步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7.3.1 研究局限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区域金融发展、商业信用与公司现金持有量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文献分析
        1.3.2 实证研究
    1.4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4.1 主要内容
        1.4.2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区域金融发展的相关研究
        2.1.1 区域金融发展的度量
        2.1.2 区域金融发展、商业信用和公司现金持有量行为
    2.2 关于商业信用的相关研究
        2.2.1 商业信用产生的原因
        2.2.2 商业信用的作用
    2.3 关于公司现金持有量行为的相关研究
        2.3.1 公司现金持有量产生的原因
        2.3.2 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
    2.4 文献述评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3.1 提供商业信用与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关系
    3.2 接受商业信用与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关系
    3.3 区域金融发展对商业信用与公司现金持有量之间关系的作用
4 研究设计
    4.1 模型与变量
        4.1.1 模型的设定与说明
        4.1.2 变量的选取与说明
    4.2 数据与样本说明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相关分析
5 实证分析
    5.1 模型的筛选与检验
    5.2 商业信用对公司现金持有量行为的影响分析
        5.2.1 提供商业信用对公司现金持有量行为的影响
        5.2.2 接受商业信用对公司现金持有量行为的影响
    5.3 区域金融发展对商业信用与公司现金持有量行为的影响分析
    5.4 产权属性对区域金融发展、商业信用与公司现金持有量行为关系的影响分析
        5.4.1 产权属性对商业信用与公司现金持有量行为关系的影响
        5.4.2 产权属性对区域金融发展、商业信用与公司现金持有量行为关系的影响
    5.5 稳健性检验
        5.5.1 调整控制变量
        5.5.2 改变计量方法
        5.5.3 替换被解释变量
        5.5.4 考虑模型内生性问题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金融发展方面
        6.2.2 公司治理方面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6.3.1 研究局限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3)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商业信用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商业信用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决策的文献综述
    2.3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商业信用产生的动机分析
    3.2 宏观经济环境变动下的商业信用决策
    3.3 研究假说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实证检验
    4.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4.2 模型构建与变量测度
        4.2.1 模型构建
        4.2.2 被解释变量
        4.2.3 解释变量
        4.2.4 控制变量
    4.3 描述性统计
    4.4 回归结果分析
    4.5 不同政策不确定性对商业信用影响研究
        4.5.1 财政政策不确定性对商业信用影响
        4.5.2 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商业信用影响
        4.5.3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商业信用影响
        4.5.4 汇率和资本账户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对商业信用影响
    4.6 期限影响分析
    4.7 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阅及答辩情况表

(4)马克思信用理论视角下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 重点
        (二) 难点
        (三) 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
    一、马克思信用理论核心概念界定
        (一) 信用
        (二) 商业信用
        (三) 信用风险
        (四) 商业信用风险的含义及特征
    二、信用的作用
        (一) 信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 信用加速危机的爆发
    三、商业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一) 商业信用的产生
        (二) 商业信用的发展
    四、马克思商业信用风险形成理论
        (一) 商业信用自身的界限
        (二) 信用扩张与生产过剩
        (三) 信用与货币流回规律
        (四) 经济周期中的信用作用及演变
    五、马克思信用理论的时代价值
        (一) 对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效率提升的指导价值
        (二) 研究当代金融风险的重要理论支撑
        (三) 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 我国商业信用发展现状及主要风险
    一、我国商业信用发展现状
        (一) 发展概述
        (二) 传统商业信用形式的发展现状
        (三) 商业信用模式的新发展
    二、当前商业信用发展中的主要风险隐患
        (一) 信用风险突出
        (二) 流动性风险增强趋势明显
        (三) 投机活动难以有效遏制
第三章 信用风险形成及防范
    一、信用风险形成
        (一) 伦理维度的商业信用道德弱化成因
        (二) 经济维度的信用风险成因
    二、信用风险防范
        (一) 强化商业信用伦理道德建设
        (二) 提高商业信用风险评估的科学性
        (三) 提高企业信用治理水平
        (四) 完善征信服务系统
第四章 流动性风险形成及防范
    一、流动性风险形成
        (一) 企业所能支配的准备资本不足
        (二) 回流本身的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防范
        (一) 优化外部准备资本配置
        (二) 商业信用扩张以产业资本边界为限
        (三)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 进一步构建公平、理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
第五章 投机风险形成及防范
    一、投机风险形成逻辑
        (一) 商业信用基础工具及金融衍生品融合的风险
        (二) 有限理性下的决策偏差
        (三) 商业票据融资制度、监管机制不够完备
    二、投机风险防范
        (一) 完善商业票据融资市场供给
        (二) 提升理性决策水平
        (三) 制度、监管、服务一体化
第六章 系统把握三种商业信用风险的防范
    一、贯彻习近平现代信用风险治理念和新时代经济思想
        (一) 立足新时代的风险治理战略部署
        (二) 金融风险治理
        (三) 金融风险治理是对马克思信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整体考量商业信用风险形成因素
        (一) 坚持马克思信用风险的基本立场
        (二) 理顺商业信用风险成因的内在联系
    三、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科学化解风险
        (一) 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回归信用服务实体经济之本源
        (二) 尊重货币流通规律,调控信用规模
    四、优化信用制度安排,调控政府行为边界
        (一) 优化相关信用制度安排,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二) 把握信用功能发挥中政府与市场合理边界
    五、强化企业主体“志诚”的内在支撑
        (一) 信用道德提升有助于信用风险与投机风险控制
        (二) 流动性问题的解决为企业诚信提供物质保障和凝聚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及其对供应链金融系统动态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供应链金融
        2.1.2 应收账款融资
        2.1.3 反向保理
        2.1.4 延期支付
        2.1.5 商业信用
    2.2 文献综述
        2.2.1 供应链金融价值研究
        2.2.2 商业信用研究
        2.2.3 运营管理优化研究
        2.2.4 反向保理研究
    2.3 研究述评
        2.3.1 核心企业占用商业信用机理研究
        2.3.2 信用期限决策机理研究
        2.3.3 商业信用与供应链金融整合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系统论
        3.1.1 系统的要素
        3.1.2 系统的连接与结构
        3.1.3 系统目标
        3.1.4 系统问题杠杆解
    3.2 社会系统动力学
        3.2.1 系统动力学
        3.2.2 社会系统动力学
    3.3 供应链金融系统动态特性
        3.3.1 供应链金融动态复杂系统
        3.3.2 供应链金融动态复杂系统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供应链企业间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
    4.1 模型构建
        4.1.1 问题描述和模型假设
        4.1.2 事件时间顺序
        4.1.3 供应链企业间商业信用财务成本模型
    4.2 模型分析
        4.2.1 供应链企业间商业信用财务成本
        4.2.2 供应链企业间商业信用营运决策
        4.2.3供应链企业间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实现条件
    4.3 模型讨论
        4.3.1 收款成本对供应链企业间资金共享效应的影响
        4.3.2 供应链金融对企业间资金共享效应的影响
        4.3.3 供应链金融对企业间商业信用期限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供应链企业间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实证
    5.1 研究假设
        5.1.1 使用商业信用动机及绩效
        5.1.2 提供商业信用影响因素
        5.1.3 收款成本对商业信用的影响
        5.1.4 商业信用中介效应
    5.2 研究设计
        5.2.1 模型设计
        5.2.2 变量选择与测量
        5.2.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回归分析
        5.3.3 内生性检验与稳健性检验
    5.4 实证结果讨论
        5.4.1 供应链企业间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
        5.4.2 降低收款成本促进企业间资金共享效应
        5.4.3 供应链金融促进企业间运营资金共享效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对供应链金融收益的影响
    6.1 供应链金融收益模型构建
        6.1.1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6.1.2 事件时间顺序
    6.2 供应链金融收益分析
        6.2.1 财务角度的供应链金融收益分析
        6.2.2 运营角度的供应链金融收益分析
        6.2.3 供应链金融收益分配权衡
    6.3 信用期限对供应链金融收益影响数值分析
        6.3.1 信用期限对供应商收益的影响
        6.3.2 信用期限对核心企业收益的影响
        6.3.3 信用期限对供应链整体收益的影响
    6.4 模型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对供应链金融系统动态影响
    7.1 模型构建
        7.1.1 供应链金融内在价值
        7.1.2 供应链金融市场运行
        7.1.3 内在价值和市场运行协同模型
    7.2 模型检验
    7.3 模型分析
    7.4 仿真结果
    7.5 模型讨论
        7.5.1 延长商业信用期限对供应链金融价值动态影响
        7.5.2 延长商业信用期限对供应链金融市场表现动态影响
        7.5.3 系统动态视角下的信用期限决策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供应链金融促进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
        8.1.2 商业信用期限是供应链共创价值分配的关键因素
        8.1.3 商业信用期限在供应链金融系统发展中起杠杆作用
    8.2 理论贡献
    8.3 管理启示
        8.3.1 推进商业信用制度创新
        8.3.2 提供供应链金融发展制度支持
        8.3.3 将供应链金融主导地位让给企业
        8.3.4 保护企业参与供应链金融积极性
    8.4 局限与展望
        8.4.1 局限
        8.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模型相关证明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不同成长机会下商业信用对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商业信用研究
        2.1.1 商业信用的宏观研究
        2.1.2 商业信用的微观研究
    2.2 投资效率相关研究
        2.2.1 现金流、成长机会与投资行为
        2.2.2 非效率投资的原因研究
    2.3 债务治理、商业信用与投资效率研究
    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基础理论分析
        3.1.1 委托代理理论
        3.1.2 信贷配给理论
        3.1.3 负债治理效应
    3.2 研究假设
        3.2.1 全样本企业中商业信用与投资支出
        3.2.2 过度投资企业中商业信用与投资效率
        3.2.3 投资不足企业中商业信用与投资效率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2 投资效率测量模型构建
    4.3 非效率投资原因检验模型构建
    4.4 商业信用、成长机会及其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关系研究模型构建
        4.4.1 面板门槛回归及检验方法介绍
        4.4.2 模型设计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投资效率测量模型
        5.1.1 描述性统计
        5.1.2 相关性分析
        5.1.3 实证结果分析
    5.2 非效率投资原因检验模型
    5.3 商业信用、成长机会及其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关系研究模型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对策与建议
        6.2.1 加强供应链关系管理,整合供应链资源
        6.2.2 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6.2.3 拓宽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环境
        6.2.4 构建企业信用体系,强化偿债保障机制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商业信用对供应链中企业定价策略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回顾及述评
    2.1 商业信用存在的动机
        2.1.1 竞争动机
        2.1.2 产品质量保证动机
        2.1.3 交易成本动机
        2.1.4 价格歧视
    2.2 企业定价策略
        2.2.1 不同情景下企业定价策略
        2.2.2 供应链中的企业定价策略
    2.3 商业信用对企业决策行为影响
        2.3.1 商业信用对单个企业决策行为的影响
        2.3.2 商业信用对供应链中企业决策行为的影响
    2.4 商业信用对供应链中企业定价策略的影响
    2.5 文献述评
第3章 商业信用对供应链中企业定价策略影响机理分析
    3.1 供应链中的商业信用模式
    3.2 供应链中企业定价策略分析
        3.2.1 供应链关系
        3.2.2 供应链中的企业定价策略
    3.3 商业信用对供应链中企业定价策略影响
        3.3.1 一般情形下商业信用对供应链中企业定价策略的影响
        3.3.2 信息非对称下商业信用对供应链中企业定价策略的影响
        3.3.3 互惠偏好行为下商业信用对供应链中企业定价策略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商业信用下考虑收益率信息非对称的供应链企业定价策略
    4.1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4.1.1 问题描述
        4.1.2 模型假设
    4.2 不同信息情景下供应链中企业定价策略
        4.2.1 资金收益率完全信息下的企业定价策略
        4.2.2 资金收益率信息非对称下的企业定价策略
    4.3 两种情景下供应链中成员定价决策及利润对比
    4.4 数值分析
        4.4.1 零售渠道市场份额的影响
        4.4.2 商业信用下资金成本率的影响
        4.4.3 商业信用下资金收益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商业信用下考虑需求预测信息非对称的供应链企业定价策略
    5.1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5.1.1 问题描述
        5.1.2 模型假设
    5.2 不同信息情景下供应链中企业定价策略
        5.2.1 无需求预测信息共享的企业定价策略
        5.2.2 完全需求预测信息共享下的企业定价策略
        5.2.3 仅零售商预测需求信息共享的企业定价策略
    5.3 三种情景下供应链中成员定价决策及利润对比
    5.4 数值分析
        5.4.1 商业信用期的影响
        5.4.2 需求预测精度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商业信用下考虑互惠偏好的供应链企业定价策略研究
    6.1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6.1.1 问题描述
        6.1.2 模型假设
    6.2 不同情境下供应链中企业定价策略
        6.2.1 无商业信用下的企业定价策略
        6.2.2 商业信用下的企业定价策略
        6.2.3 互惠偏好和商业信用下的企业定价策略
    6.3 不同情境下供应链中成员定价决策及利润对比
    6.4 数值实验分析
        6.4.1 互惠偏好系数的影响
        6.4.2 商业信用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商业信用对供应链中企业定价策略影响实证分析
    7.1 理论分析与假设
        7.1.1 商业信用与供应商定价及利润
        7.1.2 商业信用与零售商定价及利润
        7.1.3 零售商在其信息非对称情况下商业信用与定价策略及利润
        7.1.4 供应商在其非对称信息情况下商业信用与定价策略及利润
    7.2 计量模型与数据
        7.2.1 计量模型构建
        7.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7.2.3 变量定义
    7.3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7.3.1 基准结果分析
        7.3.2 信息非对称情况下商业信用对企业成本加成率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基本研究结论
    8.2 相关政策建议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8)创新投入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融资结构的调节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
        2.1.1 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的研究
        2.1.2 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的研究
        2.1.3 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呈不相关关系的研究
        2.1.4 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评述
    2.2 融资结构对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之间调节效应的相关研究
        2.2.1 内源融资对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之间的调节效应
        2.2.2 外源融资对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之间的调节效应
        2.2.3 融资结构对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之间调节效应的文献评述
第3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创新投入
        3.1.2 融资结构
        3.1.3 企业绩效
    3.2 理论基础
        3.2.1 技术创新理论
        3.2.2 融资结构理论
    3.3 研究假设
        3.3.1 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的关系
        3.3.2 内源融资对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的调节效应
        3.3.3 股权融资对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的调节效应
        3.3.4 内源融资和股权融资调节效应对比
        3.3.5 债权融资对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的调节效应
第4章 实证研究
    4.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2 变量选取和定义
        4.2.1 被解释变量-企业绩效指标
        4.2.2 解释变量-创新投入指标
        4.2.3 调节变量
        4.2.4 控制变量
    4.3 模型设计
        4.3.1 创新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4.3.2 内源融资对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的调节效应
        4.3.3 股权融资对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的调节效应
        4.3.4 债权融资对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的调节效应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相关性分析
        4.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4.4.4 内生性检验
        4.4.5 稳健性检验
第5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企业层面
        5.2.2 政府层面
    5.3 本文局限性及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9)货币政策、商业信用与企业创新投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关于企业创新的文献综述
        2.1.1 从企业微观层面对企业创新的文献综述
        2.1.2 基于货币政策角度关于企业创新的文献综述
    2.2 关于商业信用的文献综述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货币政策与企业创新的理论
    3.2 关于商业信用的理论
        3.2.1 替代性融资理论
        3.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3 商业信用与企业创新投入的理论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4.2 变量定义和回归模型
        4.2.1 货币政策代理变量
        4.2.2 商业信用代理变量
        4.2.3 企业创新投入指标
        4.2.4 控制变量
    4.3 构建模型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货币政策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回归分析
    5.3 商业信用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回归分析
    5.4 货币政策、商业信用和企业研发投入的回归分析
    5.5 考虑地域差异的研究
    5.6 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货币政策调整对公司商业信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货币政策调整理论的相关研究
        2.1.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1.2 货币政策调整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
        2.1.3 货币政策调整对微观企业影响的研究
    2.2 商业信用的相关研究
        2.2.1 商业信用的使用动机
        2.2.2 商业信用的影响
    2.3 货币政策调整影响企业商业信用行为的研究
    2.4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简要评述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3.1 货币政策调整与公司商业信用行为
    3.2 货币政策调整影响公司商业信用的机制
        3.2.1 银行贷款
        3.2.2 议价能力
        3.2.3 公司投资
    3.3 货币政策调整影响公司商业信用的产权异质性
4 研究设计
    4.1 样本和数据来源
    4.2 变量选取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控制变量
        4.2.4 描述性统计
        4.2.5 相关系数矩阵
    4.3 实证模型
5 实证结果分析
    5.1 货币政策调整影响公司商业信用的效果
    5.2 货币政策调整影响公司商业信用的机制
        5.2.1 银行贷款因素
        5.2.2 议价能力因素
        5.2.3 公司投资因素
    5.3 货币政策调整影响公司商业信用的产权异质性
    5.4 商业信用影响公司经营业绩的效果
    5.5 稳健性检验
        5.5.1 货币政策调整指标替换
        5.5.2 内生性问题
6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四、商业信用研究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薪酬差距对我国上市公司外源融资的影响研究[D]. 时军. 吉林大学, 2020(03)
  • [2]区域金融发展、商业信用与公司现金持有量行为[D]. 姜超. 浙江大学, 2020(02)
  • [3]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商业信用影响[D]. 刘士琦. 山东大学, 2020(12)
  • [4]马克思信用理论视角下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研究[D]. 黄慧微.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及其对供应链金融系统动态影响研究[D]. 吴争程. 华侨大学, 2020(01)
  • [6]不同成长机会下商业信用对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D]. 汪晗. 江南大学, 2020(01)
  • [7]商业信用对供应链中企业定价策略影响的研究[D]. 魏广明.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8]创新投入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融资结构的调节效应[D]. 冯婧.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货币政策、商业信用与企业创新投入[D]. 赵悦. 山东大学, 2020(12)
  • [10]货币政策调整对公司商业信用的影响研究[D]. 董效辰. 浙江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商业信用研究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