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失重4周大鼠心血管功能障碍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模拟失重4周大鼠心血管功能障碍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一、模拟失重4周大鼠心血管功能失调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论文文献综述)

梁帅,杜锐凯,凌树宽,史大卓,李英贤[1](2021)在《失重/模拟失重对血管系统的影响及防护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失重或模拟失重环境下,人体内流体静压消失,体液头向转移,对机体血管产生显着影响,导致血管发生重塑和功能改变适应失重或模拟失重。由于不同部位血管结构和血流变化不同,因此失重或模拟失重可能会对人体各部位的血管产生不同的影响。综述了失重或模拟失重条件下脑血管、眼部血管、心血管、肺脏血管、胸腹部血管、下肢/后肢血管和微血管等不同部位血管适应性变化的特征,总结了失重/模拟失重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功能改变的机制。血管结构重塑、功能适应既是机体自我调节维持机体稳定的结果,也是最终导致飞行后立位耐力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围绕长期飞行任务密切相关的防护手段如运动锻炼、下体或四肢负压装置、人工重力和药物防护等进行了分析,在对抗措施的应用上建议应多注重选用联合对抗方案,以期为未来长期载人航天制定有效防护措施提供参考。

郭颖婷[2](2021)在《经皮穴位电刺激防治模拟失重大鼠心血管失调的效应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

李颖[3](2021)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心悸患者及正常人心肺耐力、心率变异性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Meta分析证明针刺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后续研究提供文献支撑;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心悸患者的影响,为经皮穴位电刺激调节病理状态下心功能提供试验依据;观察可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正常人心肺耐力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为可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在生理状态下提高心肺耐力,增强心肺储备功能提供试验依据,为可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装置应用于航天医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一:检索4个中文数据库,3个英文数据库,结合手工检索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资料,收集针刺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提取内容包括文献发表年份、患者基线资料、样本量大小、心律失常类型、干预措施、取穴方案、疗程、观察指标等信息,利用Rev Man5.3软件对针刺治疗效应进行Meta分析。研究二:以心悸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符合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16名患者进行病例观察试验,对其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刺激频率为2/10Hz,刺激时间为30min/次,每日1次,治疗次数根据患者住院周期而定。在治疗前后评价患者的疗效和中医症状积分,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心悸患者的疗效,为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航天员进入太空后出现的心血管问题提供试验依据。研究三: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4例正常受试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两组受试者均使用可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装置连续干预14天。试验Ⅰ组每日干预1次,试验Ⅱ组每日干预2次。评价受试者的心肺耐力和心率变异性。探索可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受试者心肺耐力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以及有效干预次数,为可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提高航天员心肺储备功能提供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结果:1研究一结果:(1)在临床疗效方面:针刺组与对照组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亚组分析显示,针刺组与中药组(P>0.05)和西药组(P>0.05)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与安慰针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在调节平均心率方面:针刺与安慰针、中药组、西药组和空白对照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亚组分析显示,针刺治疗前后缓慢型心律失常(P<0.01)和快速型心律失常(P<0.01)心率有显着性差异。(3)在改善中医症状积分方面:针刺组与安慰针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4)在治疗心律失常中医症状方面:针刺组与安慰针存在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与中药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5)在室性早搏次数方面:针刺组与安慰针组在早搏次数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6)在改善房颤房扑复发率方面:针刺组与安慰针组和空白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7)在调节心电生理功能方面:针刺组与中药组心电生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显示窦房传导时间(P<0.01)和窦房结恢复时间(P<0.01)均有显着性差异。(8)在不良反应方面:针刺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研究二结果:(1)在疗效方面: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后,疗效积分显着增加(P<0.01)。(2)在中医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显着降低(P<0.01)。(3)在安全性方面:治疗前后,设备评分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三结果:3.1主要观察指标(1)在最大摄氧量方面:两组受试者最大摄氧量均增加,试验Ⅰ组干预前、后最大摄氧量增加并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Ⅱ组干预前、后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受试者最大摄氧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Ⅰ组最大摄氧量变化幅度高于试验Ⅱ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心率变异性LF方面:干预前、后组内LF指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间LF也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3)在心率变异性LF/HF指标方面:干预前、后组内LF/HF比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LF/HF比值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3.2次要观察指标(1)在最大公斤摄氧量方面:干预前、后组内最大公斤摄氧量均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试验Ⅰ组<0.01,P试验Ⅱ组<0.05),干预后两组间最大公斤摄氧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Ⅰ组最大公斤摄氧量的变化幅度大于试验Ⅱ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无氧阈方面:干预前、后组内无氧阈无变化(P>0.05),干预后组间无氧阈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试验Ⅰ组变化幅度高于试验Ⅱ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肺通气量方面:干预前、后组内肺通气量水平均上升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组间肺通气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Ⅰ组受试者肺通气量变化幅度略高于试验Ⅱ组但是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4)在运动时长方面:干预前、后运动时长均延长且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两组运动时长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Ⅱ组的变化幅度略高于试验Ⅰ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代谢当量方面:干预前、后两组受试者代谢当量均上升且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组间代谢当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Ⅰ组代谢当量变化幅度高于试验Ⅱ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最大运动心率方面:两组受试者最大运行心率都呈下降趋势,试验Ⅰ组干预前、后最大运动心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Ⅱ组干预前、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组间最大运动心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最大运动心率变化幅度差异也无明显差异(P>0.05)。(7)在NRS评分方面:可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装置干预期间,两组受试者上、下肢NRS评分均在3-4分之间,受试者上肢与下肢之间NRS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刺激频率时上肢NRS评分和下肢N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8)在安全性方面:试验Ⅰ组1级评分为66.7%,2级评分为33.3%,试验Ⅱ组1级评分为58.3%,2级评分为41.7%。两组受试者安全性分级分数较高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不良反应。结论:1针刺治疗心律失常安全有效,可以成为治疗心律失常的补充疗法。2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有效治疗心悸,显着减轻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患者对该种治疗方法接受程度高,安全可行。3可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提高正常人的心肺储备功能且每日1次,连续14天刺激效果更好;可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装置安全有效,具有可实施性。

梁蓉[4](2019)在《rTMS对模拟航天特因环境下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航天特因环境(Aerospace special environment,ASE)是指具有高真空、强电磁辐射、微重力等条件的太空环境与航天器自身空间狭小、昼夜交替频繁、噪声大等因素所造成的航天复合环境。研究发现,长时期处于太空环境中,宇航员会发生如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身体失衡等运动功能障碍,但目前已知的对抗措施包括跑步机锻炼、平衡饮食、多穴位电针刺激、药物治疗等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且基本属于外周改善方法,所以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措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神经刺激及调控技术,可通过电磁脉冲信号透过颅骨传送到大脑皮层,刺激特定脑区的神经,调节皮质脊髓系统的兴奋性来提高运动系统的反应性,且无创、无痛,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本课题探究了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模拟航天特因环境(Simulating aerospace special environment,SASE)下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电生理原理及潜在分子机制。课题通过行为学检测(旷场实验、游泳实验、步态分析实验)来观察SASE三周及rTMS两周对大鼠运动能力的影响;进一步通过记录大鼠初级运动皮层和次级运动皮层电生理信号,探究rTMS对运动皮层神经振荡的影响,揭示其电生理机制;最后通过分析大鼠运动皮层和后肢比目鱼肌组织的相关代谢蛋白的改变,阐明其潜在生化分子机制。主要实验结论如下:1.SASE三周大鼠表现为肌肉萎缩,步行能力和游泳能力下降,进行两周rTMS后,大鼠运动能力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后肢过伸影响基本消除,但肌肉萎缩仍存在,说明rTMS对SASE造成的运动障碍有一定改善作用,但尚未完全恢复;2.SASE三周后可能影响大鼠运动皮层神经振荡,两周rTMS后,运动皮层不同频段的能量分布增强与抑制不同;3.SASE三周主要可能影响运动皮层及后肢比目鱼肌组织中IGF-1-PI3KAkt-m TOR信号通路,尤其是降低Akt磷酸化水平,经过rTMS两周后,此信号通路激活上调。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两周的rTMS对SASE三周大鼠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究其原因是rTMS可能通过激活运动皮层及后肢比目鱼肌组织中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促进代谢蛋白合成,使大鼠神经肌肉系统对其运动调控增强,表现为运动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分析原因这可能与rTMS造成运动皮层不同频段的能量分布增强与抑制不同有关。说明rTMS部分改善SASE大鼠运动功能障碍是由神经肌肉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肌肉组织)等不同水平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为后续TMS改善运动障碍提供理论基础,为太空复合环境造成宇航员运动障碍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付子豪[5](2019)在《长期模拟失重对大鼠动脉僵硬度的影响及其特征》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随着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航天员在轨时间逐渐增加,长期失重飞行对航天员的影响及生理效应防护是航天医学重要的研究方向。太空失重环境所致的心血管系统变化是诸多影响航天员身心健康的因素之一。新近研究表明,航天员暴露于空间站失重环境中6个月,其颈动脉的僵硬度显着增加,增加的程度相当于普通人群在地面1020年的增龄改变。动脉僵硬度(Arterial stiffness,AS)是动脉管壁发生结构和功能异常最早的可检测指标。它的增加提示血管硬化,是临床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始动因素和发病基础。大量研究证实,动脉僵硬度是不同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的一项独立预测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脉搏波传播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被公认为最为有效的无创测定动脉僵硬度的方法。其中颈-股脉搏波传播速度(Carotid-femoral PWV,cfPWV)已作为无创测定动脉僵硬度的“金标准”。以往研究表明,模拟失重可引起动脉区域性重塑:大鼠大脑动脉因脑内高压适应性变化诱发了肥大性变化和血管反应性增强;而内脏和后肢阻力血管发生萎缩性变化,出现血管肌源性收缩和血管反应性降低。但长期模拟失重对大鼠不同部位动脉僵硬度的影响及其特征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国内外尚未建立统一的大鼠动脉僵硬度评价方法及测量指标,因此我们拟建立一种基于超声多普勒的大鼠动脉僵硬度评价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研究长期模拟失重对大鼠动脉僵硬度的影响及其特征。此外,大鼠尾部悬吊使后肢去负荷(Hindlimb unloading,HU)是常用的模拟失重动物模型。目前经典的尾吊方法由Morey-Holton等构建,并由张立藩等进行了完善。但该经典尾吊方法要求操作者有较为丰富的大鼠尾套制作经验,能够控制好外层纱布包裹固定鼠尾的松紧程度,否则易出现如缺血坏死或尾套脱落等现象,造成模型构建失败。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利用塑料网套(塑料网套)改良了大鼠尾套制作方法,显着提高了模型制备的成功率。实验目的:1.建立可靠的大鼠无创动脉僵硬度评价方法。2.研究长期模拟失重对大鼠不同部位动脉僵硬度的影响及其特征。实验方法:1.利用二维及多普勒超声显示并确定大鼠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采样点,采用多普勒技术获取该测量点的血流速度频谱。采用斜率法确定血流速度的起始加速处,在频谱上利用时间标尺测量该起始点与心电图R波顶点的时间间隔,即可获得脉搏波传播时间Δt。测量大鼠鼻尖至尾根部的直线距离,在本研究中称之为体长L;解剖暴露大鼠主动脉根部至右侧颈动脉及至右侧股动脉血管走行,精确测量脉搏波传播距离D。将体长、体重、年龄作为变量,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到脉搏波传播距离D的无创计算公式。根据PWV=D/Δt计算心-股脉搏波传播速度(hfPWV)、颈-股脉搏波传播速度(cfPWV)和心-颈脉搏波传播速度(hcPWV)。2.采用尾部悬吊法使大鼠后肢去负荷制作大鼠模拟失重模型,改良以往经典大鼠尾套的制作方式,比较改良尾部悬吊与经典尾部悬吊法模型制备的成功率与尾部并发症的发生率。3.采用改良的尾部悬吊方法制备模拟失重大鼠模型,在4周模拟失重结束后的第0天、第3周、第6周利用二维及多普勒超声测量脉搏波传播时间,根据大鼠体长计算脉搏波传播距离,进而计算其心-颈、心-股和颈-股PWV。4.制备大鼠右侧颈动脉、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形态学标本,进行weigert弹性纤维染色观察弹性纤维排列和分布特征;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测量血管壁内膜-中膜厚度和中膜横截面积;进行masson胶原纤维染色,测量胶原纤维含量。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大鼠颈动脉中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mRNA基因表达水平。5.制备大鼠颈动脉离体血管环进行血管舒张功能检测,观察乙酰胆碱和硝普钠引起的血管舒张效应的变化。6.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模拟失重大鼠和对照组大鼠颈动脉进行microRNA(miRNA)测序。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利用qRT-PCR检测候选microRNA在模拟失重大鼠和对照大鼠颈动脉中的表达。7.数据采用GraphPad Prism version 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以上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总体率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结果:1.与对照组大鼠相比,经典尾吊组和改良尾吊组大鼠的比目鱼肌湿重/体重比值显着减少;经典尾吊组大鼠尾部远端出现缺血坏死损伤的发生率为40.0%,尾套脱落的发生率为26.7%,模型成功率为33.3%;与经典尾吊组相比,改良尾吊组大鼠远端缺血坏死率和尾套脱落率显着降低,分别为13.3%和3.3%,模型成功率显着升高,为83.3%(n=30,均P<0.05)。2.有创法精确测量的心-股脉搏波传播距离与大鼠体长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n=200,P<0.0001);心-股脉搏波传播距离与体长存在较高的决定系数(R2=0.9858),且线性回归方程最为简单,即心-股脉搏波传播距离=0.6086×体长-1.6523(mm)。再引入其他变量后,尽管R2有极轻微的提高,但回归方程变得相对复杂和繁冗。同理,颈-股脉搏波传播距离可以通过0.4614×体长+1.8335(mm)计算。心-颈脉搏波传播距离可通过0.1472×体长-3.4858(mm)进行计算。通过该公式可无创获得大鼠精确的脉搏波传播距离,为大鼠脉搏波传播速度的测量提供了方法基础。3.4周模拟失重结束后第0天,HU组大鼠心-颈脉搏波传播速度(hcPWV)显着高于Control组(n=8,P<0.05),但心-股脉搏波传播速度(hfPWV)和颈-股脉搏波传播速度(cfPWVP)在两组间无显着差异(n=8,均P>0.05);模拟失重结束后第3周,HU组大鼠hcPWV仍高于Control组(n=8,P<0.01);模拟失重结束后第6周,hcPWV两组间无显着差异(n=8,P>0.05)。4.与Control组相比,HU组大鼠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横截面积均明显增加(n=8,均P<0.01),但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横截面积在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Weigert染色结果显示颈动脉、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血管壁弹性纤维在HU组和Control组的分布均规则有序;Masson染色结果表明,HU组大鼠颈动脉胶原蛋白含量显着增加(n=8,P<0.01),而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胶原蛋白含量无明显差异(n=8,P>0.05);qRT-PCR的实验结果与上述实验结果相一致:HU组大鼠颈动脉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量显着增加(n=8,均P<0.01),但弹性蛋白mRNA表达量无明显差异。5.与Control组相比,乙酰胆碱(ACh)引起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效应在HU组大鼠颈动脉显着减弱,而硝普钠(SNP)引起的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张效应在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别。6.利用高通量测序对HU组和Control组大鼠颈动脉筛选出12个候选miRNAs。经过qRT-PCR验证初步确定2个显着差异表达miRNAs:长期模拟失重导致大鼠颈动脉miR-582-5p表达上调,miR-380-3p表达下调。miR-582-5p可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胶原蛋白的表达。结论:1.颈-股脉搏波传播距离、心-股脉搏波传播距离及心-颈脉搏波传播距离的简易计算公式,可以用于大鼠模型动脉PWV的无创测量,为该模型动物动脉僵硬度的无创评价提供了方法学基础。2.长期模拟失重导致大鼠动脉僵硬度增加具有部位差异性:位于心脏水平以上的颈动脉僵硬度增加,血管壁增厚,胶原蛋白合成增加和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弱;而位于心脏水平以下的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僵硬度无显着改变。长期模拟失重导致大鼠动脉僵硬度增加具有可逆性。

蒋敏[6](2018)在《整合素αvβ3在间断人工重力对抗模拟失重所致基底动脉和股动脉重塑中的作用》文中提出航天飞行后的立位耐力不良可能影响航天员健康与飞行安全,损害航天员的地面再适应能力。航天飞行过程中,当人体暴露于失重环境中时,流体静压的消失使体液发生头向转移,动脉系统的跨壁压发生改变。在心脏水平以上,即前半身或上半身,动脉血管所受压力相对升高;而心脏水平以下,即在下半身或者后半身,动脉血管所受压力相对降低。早期,动脉(尤其是阻力动脉)可以通过改变收缩功能来代偿这种局部动脉的压力变化;后期,动脉的功能改变不足以代偿时即发生结构和功能的重塑来维持相对正常的应力和组织灌流水平。失重/模拟失重的人体试验和动物实验研究表明,机体的上半身或前半身动脉发生肥厚性变化,血管壁和中膜增厚,平滑肌层增多,动脉的收缩反应性增强,阻力动脉肌源性紧张度反应增强;而机体的下半身或后半身动脉发生萎缩性改变,中膜萎缩,管壁变薄,收缩反应性减弱,阻力动脉的肌源性紧张度反应减弱。这种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差异性重塑使人体返回地面后,外周阻力不足,脑动脉自身调节功能受损,进而导致大部分血液淤积于下肢,脑供血不足,发生立位耐力不良。目前,以运动为主的对抗措施对立位耐力不良的防护作用效果很有限,要保证未来长期航天活动的完成,发展新的更有效的防护措施非常必要。人体试验中,采用短臂离心机离心可以显着减少模拟失重所致立位耐力不良的发生,提高失重后机体的有氧运动能力。我室前期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尾部悬吊模拟失重期间,每日仅需1h使大鼠恢复正常体位(模拟间断人工重力作用)即可以完全性地逆转模拟失重所致部分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区域特异性重塑。因此,间断人工重力可能是未来长期航天活动中的一种有效对抗措施。但是,模拟失重所致动脉结构和功能重塑以及间断人工重力对抗作用的始动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整合素(integrin)是细胞膜上的异源二聚体跨膜受体蛋白,它由α和β亚基通过非共价结合的方式构成。整合素的胞外区可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中的胶原纤维、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和层粘连蛋白(laminin,LN)等结合;胞内区可与细胞骨架(cytoskeleton,CSK)和信号蛋白相连接,进而形成了细胞外基质-整合素-细胞骨架轴(ECM-integrin-CSK axis)。它介导了细胞内外环境的互相连接,参与了细胞的力学和生物学信号转导,发挥重要生物学作用。Integrin主要通过胞内各种激酶发挥生物学作用,其中integrin-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信号通路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通路。动脉的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都受integrin-黏着斑激酶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多种心血管病理生理过程,例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肺动脉高压、压力介导的动脉肌源性反应和心肌细胞肥大等过程中,均发现integrin-黏着斑激酶信号通路的上调。并且,其通过下游的多种机制参与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动脉平滑肌细胞和心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等一系列心血管系统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变化。其中,粘着斑(focal adhesion,FA)是存在于整合素胞内域,由多种骨架和信号蛋白组成的动态蛋白质复合体,是整合素信号转导通路中力学信号转导的关键性汇聚点和连接处。目前,关于integrin-黏着斑激酶信号通路是否参与了模拟失重所致动脉重塑和间断人工重力的对抗作用,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采用尾部悬吊模拟失重大鼠模型和每天短时站立的间断人工重力大鼠模型,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蛋白印记、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观察了4周模拟失重对大鼠股动脉和基底动脉结构、细胞外基质蛋白、整合素αvβ3信号通路分子表达的变化,以及每天1小时的间断人工重力对这些变化的对抗作用。本研究的主要发现:第一部分:模拟失重可致大鼠基底动脉和股动脉发生结构重塑,细胞外基质中的部分蛋白表达发生改变与对照组(CON)相比,尾部悬吊组(HU)大鼠的基底动脉管壁厚度(wall thickness,Tw)和内膜-中层面积(intima-media area)显着增大,动脉中膜胶原纤维和层粘连蛋白含量显着增多;股动脉管壁厚度和内膜-中层面积显着减小,动脉中膜胶原纤维和层粘连蛋白含量显着减少。第二部分:模拟失重可致大鼠基底动脉和股动脉整合素αvβ3信号转导通路分子发生变化采用免疫蛋白印记,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了4周模拟失重所致integrinαvβ3,FAK,Src,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2,ERK1/2)的表达和定位,以及黏着斑(focal adhesion,FA)形成数目的变化。与CON比较,HU组大鼠基底动脉的integrinβ3、p-Src Y418、p-FAK Y397和p-ERK 1/2的表达量显着增多,黏着斑形成数目显着增加;而股动脉integrinαv、integrinβ3、p-Src Y418、p-FAK Y397和p-ERK 1/2的表达量显着减少,黏着斑形成数目显着减少。第三部分:1h/d的间断人工重力可对抗模拟失重所致的基底动脉和股动脉结构重塑和细胞外基质蛋白表达的变化与HU比较,间断人工重力(IAG)大鼠基底动脉管壁厚度和内膜-中层面积显着减小,动脉平滑肌层细胞外基质中胶原纤维和层粘连蛋白含量显着减少;股动脉管壁厚度和内膜-中层面积显着增大,动脉平滑肌层细胞外基质中胶原纤维和层粘连蛋白含量显着增加;IAG组与CON组之间无显着差异。第四部分:1h/d的间断人工重力可以对抗模拟失重所致的基底动脉和股动脉的整合素αvβ3信号通路变化和粘着斑形成变化与HU比较,IAG组大鼠基底动脉的integrinβ3、p-Src Y418、p-FAK Y397和pERK 1/2的表达量显着减少,黏着斑形成数目显着减少;股动脉的integrinαv、integrinβ3、p-Src Y418、p-FAK Y397和p-ERK 1/2的表达量显着增多,黏着斑形成数目显着增加;除IAG组基底动脉的黏着斑数目仍显着高于CON组外,CON组与IAG组之间无显着差异。综上所述,4周模拟失重大鼠的基底动脉发生了增殖性变化,胶原纤维含量增多,整合素αvβ3信号转导通路上调;股动脉发生了萎缩性变化,胶原纤维含量减少,整合素αvβ3信号转导通路下调;并且,每日1h的IAG可以对抗模拟失重所致的上述变化。结合前期的研究成果,我们推测:动脉的跨壁压力变化可能沿细胞外基质-整合素-细胞骨架轴,建立涉及整合素集簇化、黏着斑组装、细胞信号蛋白与骨架蛋白集聚等的力学信号转导通路,从而调节压力变化所致动脉重塑;模拟失重所致动脉重塑和IAG对抗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此有关。

张旸[7](2018)在《叶酸和酒石酸唑吡坦在模拟失重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航天失重环境引起机体生理功能改变,进而影响到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特征,给航天用药带来隐患。微重力状态下,维生素机体水平明显降低,机体氧化应激、骨代谢障碍等损伤加重,因此,航天员必须合理有效的补充维生素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叶酸是一种重要的水溶性B族维生素,以辅酶形式参与体内一碳单位的转移,在氨基酸及核苷酸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微重力环境下机体一旦发生FA缺乏或过量蓄积势必会引起人体内相关组织的损伤。航天员进入太空后,由于昼夜频繁更迭会造成生物钟发生紊乱,容易引起航天员睡眠障碍。酒石酸唑吡坦可选择性与苯二氮?ω1受体结合,常规治疗期内极少产生耐受性和身体依赖性,是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调整睡眠的一线药物。1.目的:考察FA、ZPD在正常和不同时间模拟失重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测定正常和不同时间模拟失重SD大鼠组织中相关代谢酶的表达以及FA、ZPD在SD大鼠小肠吸收参数,为失重状态下的航天用药提供参考。2.方法2.1 SD大鼠血浆中FA、ZPD的LC-MS/MS测定方法的建立及验证采用岛津公司LC-30高效液相色谱仪,AB公司API 4000质谱仪,AglientC18色谱柱(4.6×100 mm,3.5μm)。FA: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水溶液(55:45),进样量5μL,流速0.6 mL·min-1,样品洗脱时间为6min。采用电喷雾电离源(ESI),负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扫描分析,FA的m/z 442.0→m/z 295.1,内标咖啡因m/z 195.2→m/z 137.9。方法学验证内容主要包括验证回收率、专属性、线性、稳定性、精密度、基质效应以及准确度等相关内容。ZPD:流动相为甲醇:10mM醋酸氨水溶液(85:15),进样量5μL,流速为0.6mL·min-1,样品洗脱时间为7min。采用电喷雾电离源(ESI),负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扫描分析,ZPD的m/z 308.0→m/z 235.2,内标咖啡因m/z 195.2→m/z 137.9。方法学验证内容主要包括验证回收率、专属性、线性、稳定性、精密度、基质效应以及准确度等。2.2正常和模拟失重SD大鼠灌胃FA、ZPD的药代动力学研究FA:30只雄性SD大鼠(220±20g),分为正常,失重状态下1、2、3、4W五组(n=6)。口服灌胃给药,剂量为0.5208 mg·kg-1。每组灌胃口服给药后10min、20min、40min、1h、1.5h、2h、3h、4h、6h、8h、12h处,眼眶取血0.5-1.0mL之间。随后12000转低温离心10min,吸取大鼠血浆。ZPD:30只雄性SD大鼠(220±20g),分为正常,失重状态下1、2、3、4W五组(n=6)。口服灌胃给药,剂量为1.0416 mg·kg-1。每组灌胃口服给药后5min、10min、15min、20min、30min、45min、1h、1.5h、2h、3h、6h处,眼眶取血0.5-1.0mL之间。随后12000转低温离心10min,吸取大鼠血浆。加入10μL内标溶液,涡旋混匀,吸取360μL甲醇进行萃取,萃取后充分振荡5min,12000转低温离心10min,吸取上清液并抽滤。待样品完全干燥后加入100μL的流动相复溶,充分振荡后离心再取上清液。依照建立的测定方法进行测定。2.3正常和模拟失重SD大鼠组织中FA代谢酶的测定分别取将正常和模拟失重1W、2W、3W、4W SD大鼠肝、肺、肾、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等组织,加入0.9%NaCl溶液,预处理后分别采用RT-PCR以及Western-Blot法测定上述组织中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胱硫醚合成酶(CBS)、甲硫氨酸合成酶(MS)的mRNA和蛋白表达。2.4 FA和ZPD的在体肠吸收实验Agelient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Intertsil ODS-3色谱柱(4.6×150mm,5μm)。测定FA流动相为磷酸缓冲液(pH5.0)(磷酸二氢钾2.0g,加入650ml纯水溶解,再加1moL?L-1磷酸溶液7mL与甲醇270mL,放冷,用1moL?L-1磷酸溶液或氨试液调节pH值至5.0,用蒸馏水水稀释至1000mL),流速为1.2 mL?min-1,样品进样量20μL,检测波长280nm。测定ZPD流动相为乙腈(20%)-甲醇(17%)-0.15%磷酸溶液(63%,含0.15%三乙胺),流速为1.0 mL?min-1,样品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为254nm。3.结果3.1 SD大鼠血浆中FA、ZPD的LC-MS/MS测定方法的建立FA在202000 ng·mL-1范围内血浆标准曲y=2.22e-4x+0.00357(r=0.9998)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ZPD在1200 ng·mL-1范围内血浆标准曲线y=2.18e-2x+0.0932(r=0.9999)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学验证实验结果符合生物样品测定要求。3.2正常和模拟失重SD大鼠灌胃FA、ZPD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FA:模拟失重SD大鼠灌胃给予FA(0.5208 mg·kg-1)后,结果显示Cmax、AUC(0-t)、Tmax以及t1/2在正常组和失重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随着模拟失重时间的延长,大鼠血浆FA Cmax逐渐降低,模拟失重4W后降至正常组的约50%。AUC(0-t)在模拟失重2W时最大,随后逐步下降,模拟失重3W、4W分别较正常组下降约20%左右。Tmax在前三周呈递增状态,模拟失重3W较正常组增加近80%,模拟失重4W与正常组相近。t1/2模拟失重4W时明显增加,增大了近101%。ZPD:模拟失重SD大鼠灌胃给予ZPD(1.0416 mg·kg-1)后,失重状态下1W、4W和正常组SD大鼠的C-T曲线没有明显的差别。Cmax、Tmax和AUC(0-t)正常组和模拟失重2W的SD大鼠间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模拟失重2W的Cmax较正常组下降约25%,Tmax增加约98%,AUC(0-t)下降约16%。正常组和模拟失重3W SD大鼠的AUC(0-t)有显着差异(P<0.05),下降约14%。Cmax、Tmax和t1/2在正常组和模拟失重3W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Cmax、Tmax、AUC(0-t)和t1/2在正常组和模拟失重1W、4W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3.3正常和模拟失重SD大鼠组织中FA代谢酶测定结果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在肾脏中的表达,正常组mRNA以及蛋白含量高于模拟失重组;模拟失重3W SD大鼠肺组织中的mRNA及蛋白含量表达高于其他四组;模拟失重2W SD大鼠十二指肠组织中的mRNA及蛋白含量表达高于其他四组;模拟失重4W SD大鼠的空肠组织中mRNA以及蛋白含量表达最高;模拟失重1W SD大鼠回肠组织中的mRNA及蛋白含量表达高。胱硫醚合成酶(CBS)在肝和肺组织中的mRNA以及蛋白含量表达以失重状态下4W SD大鼠最高;在肾组织中,模拟失重SD大鼠的mRNA以及蛋白含量表达均低于正常组;在十二指肠以及空肠组织中,模拟失重2W SD大鼠的mRNA以及蛋白含量表达高于其他四组,在回肠组织中,模拟失重1W SD大鼠的mRNA以及蛋白含量表达高于其他四组。甲硫氨酸合成酶(MS),在肝和回肠组织中,模拟失重1W SD大鼠的mRNA及蛋白含量表达最高;在肾组织中,4组模拟失重SD大鼠的mRNA以及蛋白含量表达低于正常组;在肺组织中,模拟失重3W SD大鼠的mRNA及蛋白含量表达高;在十二指肠组织中,模拟失重2W SD大鼠的mRNA及蛋白含量表达高于其他四组;在空肠组织中,模拟失重4W SD大鼠的mRNA及蛋白含量表达最高。3.4 FA和ZPD的在体肠吸收结果5200μg?mL-1浓度范围内FA、ZPD呈现较好的线性,FA回归方程Y=32.5053X-75.9772,R2=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99.87%,该测定条件下精密度为0.36%,稳定性良好。ZPD回归方程Y=27.2334X-10.5722,R2=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99.63%,该测定条件下精密度为0.33%,稳定性良好。FA十二指肠肠吸收参数值Ka=1.46±0.28(×10-4)(s-1),Peff=1.96±0.52(×10-4)(cm?s-1),ZPD十二指肠肠吸收参数值Ka=1.95±0.37(×10-4)(s-1),Peff=3.24±1.38(×10-4)(cm?s-1)。4.结论基于上述研究结果,需要调整人失重状态下的FA、ZPD用量。但是失重状态下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存在很多困难,因此有必要结合正常和模拟失重大鼠的生理参数、FA和ZPD的理化参数、肠吸收参数、药代动力学参数等,建立正常和模拟失重大鼠PBPK模型和正常人体的PBPK模型,推算失重状态下人体的药物用量。

王忠超[8](2016)在《RhoA/BKCa-ROCK通路在模拟失重大鼠动脉重建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航天失重可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飞行后心血管失调(postflight cardiovascular dysfunction,PFCD)现象,主要表现为飞行后立位耐力不良(postflight orthostatic intolerance,POI)及运动能力下降,对人类航天活动及航天员返回地面1 G重力环境后的再适应能力均造成严重影响。微重力环境暴露所致POI的发生机理十分复杂,虽经多年研究仍未完全阐明,因此,目前仍无有效的对抗措施。已有工作证实,失重/模拟失重所致动脉血管的区域特异性重建,尤其是脑动脉收缩功能增强所导致的脑血管血流量降低以及外周阻力血管收缩功能减弱所导致的血管总外周阻力(total peripheral resistance,TPR)下降,可能是导致POI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因此,研究失重/模拟失重条件下机体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区域特异性重建对于阐明POI的发生机理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抗措施均有重要意义。前期研究表明,多种机制可能共同参与失重/模拟失重所致动脉结构与功能重建的调节,包括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离子通道重塑、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local renin-angiotensin system,L-RAS)系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ices,ROS)、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nitric oxide synthase,no-nos)通路以及炎性反应等。大量血管生物学研究证实,rhoa-rho激酶(rhokinase,rho-associatedcoiled-coilformingkinase,rock)通路在上述各机制的调节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rhoa是rho蛋白家族成员之一,除调节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作用外,还参与调节多种细胞功能,如细胞收缩、运动、增殖和凋亡等。rock即rho相关卷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是研究最为广泛的rhoa下游效应分子,属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目前,有关rhoa-rock通路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血管疾病血管收缩反应异常中的调节作用已得到广泛证实,且我们的前期研究亦初步证实rock在模拟失重大鼠大动脉收缩功能改变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推测,rhoa-rock通路可能作为核心环节,协调上述多种可能参与失重/模拟失重所致动脉重建的通路机制,共同介导模拟失重大鼠动脉血管尤其是阻力血管结构与功能重建的发生。本研究采用28天尾部悬吊(hindlimbunweighted,hu)模拟失重大鼠模型模拟失重对大鼠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以股动脉(femoralartery,fa)、基底动脉(basilarartery,ba)和肠系膜3级小动脉(third-ordermesentericartery,ma)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其受体和非受体介导的动脉收缩功能改变及rhoa-rock通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同时,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rhoa/bkca通道之间的结构和功能联系及其在模拟失重所致动脉功能重建中的作用机制。最后,我们初步探讨caveolae/rhoa/bkca三者之间共定位结合并组成vsmcs表面缓冲系统(bufferingsystem)从而代偿外界应力改变的可能性。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hu显着降低大鼠股动脉中rock的表达并抑制其活性(1)与对照组(control,con)大鼠相比,hu大鼠fa中苯肾上腺素(phenylephrine,pe)和氯化钾(potassiumchloride,kcl)诱导的收缩反应均显着降低。(2)应用rock特异性抑制剂y-27632可同等程度抑制con和hu大鼠fa收缩功能。(3)hu显着降低fa中rockii的表达及肌球蛋白轻链磷酸酶(myosinlightchainphosphatase,mlcp)、肌球蛋白轻链(myosinlightchain,mlc)的磷酸化水平,并显着增强p65核转位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nos,inos)的表达。(4)hu显着增加fa组织中no的产量,且y-27632可显着放大该效应。(2)rhoa-rock通路在模拟失重大鼠脑动脉、肠系膜小动脉等阻力血管收缩功能改变中可能发挥代偿性保护作用(1)与con大鼠相比,pe、五羟色胺(serotonin,5-ht)及kcl诱导的收缩反应在hu大鼠ba中均显着增强,在ma中均显着降低。(2)除5-ht诱导的con大鼠ba收缩功能外,y-27632可显着抑制两组大鼠ba和ma的收缩反应,且与con大鼠相比,y-27632对hu大鼠ba收缩功能的抑制程度显着降低,而对ma的抑制程度则显着增强。(3)y-27632显着增强5-ht诱导的con大鼠ba的收缩反应。(4)与con大鼠相比,u-46619介导的收缩反应在hu大鼠ba中显着降低,而在ma中显着增强。(5)hu导致rhoa-rock通路蛋白表达及活性在ba和ma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在ba中rhoa、rock的表达不变但活性降低,而在ma中二者的表达及活性均显着增强。(3)rhoa/bkca复合体可能作为缓冲系统共同代偿模拟失重所致阻力动脉收缩功能重建(1)与con大鼠相比,bkca通道α和β亚基蛋白表达在hu大鼠ba中显着增强,在ma中未见显着改变。(2)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当以rhoa作为目标分子进行靶向捕获时,可在大鼠ba中同时检测到bkca通道α和β亚基的表达,而在ma中仅检测到β亚基的表达,且hu显着上调上述bkca通道亚基蛋白的表达水平。(3)当以bkca通道β亚基作为靶分子进行捕获时,在大鼠ba和ma中均可检测到rhoa的表达,且hu亦显着增强两种动脉组织中rhoa的表达水平。(4)激光共聚焦实验进一步证实上述结果,与con大鼠相比,hu大鼠ba和ma中rhoa与bkca通道α/β亚基之间的融合荧光显着增强,且更加规则并更加趋近于细胞膜和细胞两极。(5)在体外构建的bkca通道过表达hek293t细胞模型中亦发现,以rhoa或bkca通道β亚基作为目标分子进行靶向捕获时,均可检测到对方的表达,且仅在β亚基存在的情况下,才能检测到α亚基的表达。(6)全细胞膜片钳结果表明,使用选择性rhoa抑制剂肉毒杆菌c3外酵素(clostridiumbotulitumc3exoenzyme,c3)可显着增强bkca通道电流密度,而rhoa激动剂u-46619则显着抑制bkca通道电流密度。(7)hu显着降低大鼠主动脉vsmcs中小窝结构(caveolae)的数量,但并未影响其结构蛋白caveolin-1(cav-1)的表达。(8)当以cav-1作为靶分子进行捕获时,可在大鼠胸主动脉(thoracicaorta,ta)和腹主动脉(abdominalaorta,aa)中同时检测到rhoa及bkca通道α/β亚基的表达,且hu可显着降低两种主动脉中rhoa的共定位表达。在TA中,HU亦显着降低α亚基的共定位表达而显着增强β亚基的表达。相反,在AA中,HU可显着增强α亚基的表达而显着降低β亚基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1)28天模拟失重显着降低ROCK的表达及其对下游靶通路的作用,包括与股动脉收缩反应性直接相关的MLCP/MLC通路,以及间接相关的NF-κB/iNOS/NO通路,二者可能共同导致模拟失重大鼠股动脉收缩功能降低;2)RhoA与BKCa通道之间存在共定位结合关系,且模拟失重可能通过改变二者之间结合方式以及结合程度的形式代偿大鼠阻力动脉功能重建;3)Caveolae/RhoA/BKCa通道可能作为经典的VSMCs表面缓冲系统的补充,共同发挥代偿外界应力改变对VSMCs不利刺激的保护性作用。

陈励[9](2016)在《miRNA-103/Cav1.2信号通路对模拟失重大鼠脑动脉血管似昼夜节律的调控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航天飞行后航天员通常发生心血管功能的失调,表现为重返地面后的立位耐立不良和运动能力的下降,严重影响航天员的身体健康,然而由于航天飞行引起心血管功能失调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依旧缺乏有效的对抗措施。先前研究表明微重力环境引起大鼠的外周血管系统发生区域特异性的重塑,表现为心水平以上的动脉发生管壁增厚、收缩功能增强的改变,而心水平以下的动脉发生管壁萎缩、收缩功能减弱的改变,外周血管的重塑可能是造成心血管功能失调的重要原因。多种分子机制参与调控微重力环境诱导的血管重塑过程,包括e NOS-NO、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多种离子通道等。近年来关于似昼夜节律的研究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血管系统和似昼夜节律之间联系密切,不仅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表现出似昼夜节律性,似昼夜节律的紊乱更是促进心血管系统的病理性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然而,微重力环境下心血管系统的重塑中是否存在似昼夜节律异常的参与,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进行了探讨。L型钙通道(Cav1.2)是细胞外钙进入胞内的重要途经,在肌肉兴奋收缩偶联中起着关键作用,并且密切参与动脉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增殖和凋亡的调控。本教研室前期工作已经表明模拟失重可引起大鼠脑动脉Cav1.2表达的上调,并且高表达的Cav1.2和脑动脉的重塑密切相关。研究表明,Cav1.2可作为时钟基因的效应分子参与调控视网膜对昼夜明暗光线环境的适应,Cav1.2的表达和功能均表现出似昼夜节律性,然而Cav1.2的昼夜节律性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我们观察了脑动脉Cav1.2表达的似昼夜节律性以及模拟失重后的改变,以期阐明模拟失重引起心血管功能似昼夜节律紊乱可能的分子机制。Cav1.2表达是如何具有似昼夜节律的呢?已有研究表明micro RNA(mi RNA)参与Cav1.2似昼夜节律的产生。mi RNA是一种调控性的非编码RNA,主要通过和m RNA互补配对结合引起m RNA的降解或者抑制翻译过程。查阅文献明确目前已证实有8中mi RNA可调控Cav1.2的蛋白表达,随后进行筛选,最终确定mi RNA-103可能是脑动脉内Cav1.2蛋白表达产生节律性的关键分子,并且进一步证实mi RNA-103表达的异常可引起下游靶基因Cav1.2的似昼夜节律性异常。实验目的1.明确模拟失重大鼠心血管功能的似昼夜节律是否发生紊乱。2.明确模拟失重大鼠时钟基因及下游钟控基因Cav1.2的表达节律性的改变。3.探讨mi RNA-103对Cav1.2节律性的调控作用。实验方法1.采用尾部悬吊模型模拟微重力对心血管的影响。模拟失重28天后测量大鼠尾动脉血压和心率的昼夜波动,观察大鼠心血管系统节律性的改变。2.于夜间1点和白天13点分别测定大鼠脑动脉的血管紧张度和腹主动脉的收缩反应性,观察白天和夜晚的差异,以及模拟失重28天后昼夜差异的变化。3.分别于一天中的8点、12点、16点、20点、24点、4点六个时间点取材视交叉上核、脑动脉,测定时钟基因Per2、Bmal1、dbp和Cav1.2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水平。4.利用血清休克的方法在细胞水平诱导似昼夜节律的产生,50%马血清处理平滑肌细胞A7r5两小时,以血清休克开始为0点,每4小时裂解细胞提取蛋白检测时钟基因的表达。5.根据表达具有节律性和模拟失重后表达改变两个条件筛选可能参与调控Cav1.2节律性的mi RNA。6.将筛选出的mi RNA转染平滑肌细胞后,进行血清休克处理,观察Cav1.2表达的节律性变化。7.数据采用Graph Pad Prism version 5.0程序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以上数据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ANOVA)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实验结果表示为平均数±标准误,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实验结果1.明确模拟失重大鼠心血管功能的似昼夜节律是否发生紊乱。1)模拟失重引起大鼠心血管系统一般功能似昼夜节律紊乱。对照组大鼠的血压和心率均表现为昼低夜高,具有明显的似昼夜节律性,而悬吊组大鼠心率和血压的似昼夜节律性出现异常。在白天,悬吊组大鼠的心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大鼠的收缩压、舒张压没有统计学差异;在晚上,悬吊组大鼠的心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悬吊组大鼠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P<0.001,P<0.05)。而悬吊组大鼠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的一天内的波动幅度均显着低于对0照组(P<0.001,P<0.01,P<0.001),提示模拟失重引起大鼠心血管一般功能的似昼夜节律性异常,表现为振荡幅度的缩小。2)模拟失重引起大鼠腹主动脉收缩反应性的昼夜差异缩小。在白天和晚上两个时间点,悬吊组大鼠的腹主动脉对去甲肾上腺素诱导的收缩反应性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P<0.001);同时,对照组大鼠腹主动脉收缩反应性存在昼夜差异,而悬吊组腹主动脉的收缩反应性的昼夜差异显着降低(P<0.001)。3)模拟失重引起大鼠大脑中动脉血管紧张度的昼夜差异缩小。在白天和晚上两个时间点,悬吊组大鼠的大脑中动脉的紧张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5);同时,对照组大鼠大脑中动脉的紧张度存在昼夜差异,而悬吊组大脑中动脉的紧张度昼夜差异显着降低(P<0.001)。2.明确模拟失重大鼠时钟基因及下游钟控基因Cav1.2的表达节律性的改变。1)模拟失重引起大鼠脑动脉Cav1.2表达似昼夜紊乱。对照组大鼠脑动脉Cav1.2的蛋白表达水平呈现出昼低夜高的趋势,具有似昼夜节律性,而悬吊组大鼠脑动脉Cav1.2蛋白表达水平的昼夜差异改变。在白天,悬吊组大鼠脑动脉Cav1.2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而在晚上两组的差异消失。同时悬吊组大鼠脑动脉Cav1.2蛋白表达水平的昼夜差异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而在转录水平,两组大鼠的脑动脉Cav1.2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无表现出昼夜差异,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悬吊组大鼠的Cav1.2m RNA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5)。2)模拟失重引起大鼠外周钟(脑动脉)时钟基因似昼夜节律性表达紊乱。对照组大鼠脑动脉的时钟基因Per2、Bmal1和dbp的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均表现出振荡性,而悬吊组大鼠时钟基因表达的振荡幅度显着缩小。3)模拟失重引起大鼠中枢钟(视交叉上核)时钟基因似昼夜节律性表达紊乱。对照组大鼠视交叉上核的时钟基因Per2、Bmal1和dbp的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均表现出振荡性,而悬吊组大鼠时钟基因表达的振荡幅度显着缩小。3.mi RNA-103参与调控Cav1.2蛋白表达似昼夜节律性的产生和紊乱。1)血清休克能够诱导平滑肌细胞A7r5时钟基因的振荡性表达。2)通过节律性和悬吊后表达变化双重筛选,确定mi RNA-103可能参与调控模拟失重脑动脉重塑过程中Cav1.2表达节律性异常的调控。mi RNA-103的表达具有节律性,而经过模拟失重后mi RNA-103的表达下调(P<0.01),且节律性消失(P>0.05)。3)在A7r5细胞内转染mi RNA-103 mimic后,Cav1.2表达下调(P<0.01),转染mi RNA-103 inhibitor后Cav1.2表达上调(P<0.01)。随后转染mi RNA-103mimic、inhibitor至A7r5细胞,并诱导其表现出节律性,结果转染mi RNA-103 mimic后A7r5细胞Cav1.2表达下调,同时振荡消失,而对转染mi RNA-103 inhibitor的后发现Cav1.2表达上调,同时振荡幅度也增加。结论实验结果表明结果表明,模拟失重引起大鼠心血管系统的似昼夜节律紊乱,血压和心率的昼夜差异显着降低。同时时钟基因的表达也发生紊乱,下游的钟控基因Cav1.2的表达节律性也发生紊乱,并解释了血管功能昼夜差异消失的原因。另外,mi RNA-103能够负性调控Cav1.2的表达,mi RNA-103表达的节律紊乱可能介导了Cav1.2节律的紊乱。

宋艳[10](2015)在《不同时机介入电针对模拟失重大鼠肝肾组织形态、功能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尾部悬吊法建立大鼠模拟失重模型,观察预针刺和针刺治疗对模拟失重大鼠肝脏和肾脏组织形态、功能和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探寻电针对模拟失重大鼠肝肾损伤的干预效应和最佳介入时机,并阐释电针在大鼠尾部悬吊造成肝肾损伤中的可能防护机制。方法:将32只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预针刺组和针刺组,每组8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自由活动饲养4周;模型组、预针刺组和针刺组大鼠尾部悬吊4周制备模拟失重大鼠模型,并且预针刺组在尾吊前一周,电针刺激双侧“肾俞”“脾俞”和“三阴交”穴,每次30 min,每日1次,共治疗7次;针刺组的针刺治疗与尾部悬吊同时进行,大鼠尾部悬吊过程中,电针刺激“肾俞”“脾俞”和“三阴交”穴,隔日治疗1次,共针刺14次。采用HE染色法镜下(40倍)观察各组大鼠肝脏和肾脏组织形态的变化,化学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和尿素氮(BUN)、肌酐(CRE)的含量,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大鼠肝脏和肾脏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情况,化学比色法检测大鼠肝脏和肾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1.一般情况观察:各组大鼠精神状态佳,尾部皮肤无损伤,模型组、预针刺组和针刺组大鼠体重均呈缓慢平稳增长。2.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模型组大鼠血清ALT活性及BUN含量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预针刺组大鼠ALT活性及BUN含量显着降低(P<0.05,P<0.01),针刺组BUN含量显着降低(P<0.05)。3.组织形态学变化(1) 肝脏:模型组大鼠肝脏中央静脉周围出现大面积的肝细胞变性,汇管区胆管增生,并有炎性细胞浸润等;经电针治疗后,大鼠肝脏组织形态病理变化较模型组有所改善,且预针刺组疗效优于针刺组。(2) 肾脏:模型组大鼠肾脏组织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管腔扩张,大面积核固缩等,呈现出严重的病理损伤;经电针治疗后,预针刺组和针刺组大鼠肾脏组织形态损伤较模型组均有所减轻,两组差别不明显。4.氧化应激指标变化(1) 肝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HSP70呈强阳性反应,HSP70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 SOD和GSH-PX活性均显着降低(均P<0.05),MDA和NO含量均显着增加(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预针刺组大鼠肝脏HSP70表达量和NO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P<0.05),针刺组各指标变化不明显;与预针刺组相比,针刺组肝脏GSH-PX活性显着降低(P<0.05),MDA和NO含量均显着升高(均P<0.01)。(2) 肾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皮质及髓质HSP70均呈强阳性反应,HSP70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SOD和GSH-PX活性均显着降低(均P<0.01),MDA和NO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预针刺组大鼠肾皮质及髓质HSP70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1),肾脏GSH-PX活性显着升高(P<0.05),NO含量显着降低(P<0.05);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肾髓质HSP70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肾脏MDA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预针刺组相比,针刺组肾皮质HSP70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肾脏MDA含量显着偏高(P<0.01)。结论:1.4周尾部悬吊后大鼠血清ALT活性及BUN含量显着升高,提示尾部悬吊造成大鼠肝功能、肾功能的显着下降;预针刺和针刺治疗均有助于恢复尾部悬吊引起的大鼠肝脏和肾脏功能的损伤,且两组的防护效应无显着差别,进一步说明尾部悬吊前的预电针治疗和尾部悬吊中的电针介入治疗均可缓解模拟失重造成的大鼠肝功和肾功的损伤。2.4周尾部悬吊后大鼠肝脏和肾脏组织形态均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预针刺和针刺治疗均可以改善模拟失重造成的大鼠肝脏和肾脏组织形态的变化,并且预针刺对肝脏组织形态的调整作用优于针刺组,两组对肾脏组织结构调整作用无差别。3.4周尾部悬吊后大鼠肝脏和肾脏组织HSP70高表达,SOD和GSH-PX活性显着降低,MDA和NO含量显着升高,提示尾部悬吊造成了大鼠抗氧化能力降低,处于氧化应激状态,氧化应激可能是尾部悬吊造成大鼠肝肾损伤的机制之一。预针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SOD和GSH-PX的活力,提高肝肾组织防御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而针刺治疗效果不佳。提示预针刺对大鼠肝肾氧化损伤的改善作用优于针刺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肝脏和肾脏的抗氧化能力有关。

二、模拟失重4周大鼠心血管功能失调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拟失重4周大鼠心血管功能失调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1)失重/模拟失重对血管系统的影响及防护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失重/模拟失重对不同部位血管的影响
    1.1 失重/模拟失重对脑血管的影响
    1.2 失重/模拟失重对眼部血管的影响
    1.3 失重/模拟失重对心血管的影响
    1.4 失重/模拟失重对肺血管的影响
    1.5 失重/模拟失重对胸腹部动脉的影响
    1.6 失重/模拟失重对下肢/后肢血管的影响
    1.7 失重/模拟失重对微血管的影响
2 失重/模拟失重对血管结构和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
    2.1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变
        2.1.1 大血管内皮细胞变化
        2.1.2 微血管内皮细胞变化
    2.2 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改变
3 失重/模拟失重环境对血管影响的对抗防护措施
    3.1 运动锻炼
    3.2 下体或四肢负压装置
    3.3 人工重力
    3.4 药物防护
4 展望

(3)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心悸患者及正常人心肺耐力、心率变异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 针刺治疗心律失常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小结
研究二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心悸患者影响的初步观察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小结
研究三 可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正常人心肺耐力和心率变异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调节内稳态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航天医学中应用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rTMS对模拟航天特因环境下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主要缩略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航天特因环境概述
        1.1.1 航天特因环境下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
        1.1.2 航天特因环境下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
        1.1.3 航天特因环境下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研究
        1.1.4 航天特因环境下视听觉功能的影响研究
        1.1.5 航天特因环境下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
    1.2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内容
        1.2.4 创新点
    1.3 本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实验主要溶液配方
        2.1.4 主要实验仪器
        2.1.5 数据处理及分析统计
    2.2 实验方法
        2.2.1 建模方法
        2.2.2 行为学方法
        2.2.3 电生理方法
        2.2.4 HE染色方法
        2.2.5 Western blot方法
    2.3 实验数据统计方法
第3章 模拟航天特因环境下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3.1 动物分组与造模
        3.1.1 动物分组及实验流程
        3.1.2 实验建模
    3.2 实验结果
        3.2.1 行为学观察结果
        3.2.2 电生理实验结果
        3.2.3 HE染色结果
        3.2.4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3.4 本章讨论
        3.4.1 行为学
        3.4.2 电生理机制
        3.4.3 生化机制
第4章 rTMS对模拟航天特因环境下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4.1 动物分组与造模
        4.1.1 动物分组与实验流程
        4.1.2 实验建模
    4.2 实验结果
        4.2.1 行为学观察结果
        4.2.2 电生理实验结果
        4.2.3 HE染色结果
        4.2.4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4.3 本章小结
    4.4 本章讨论
        4.4.1 行为学
        4.4.2 电生理机制
        4.4.3 生化机制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长期模拟失重对大鼠动脉僵硬度的影响及其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模拟失重大鼠模型制备方法的改进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动物模型制备
        2.2 模型评价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大鼠体重、比目鱼肌湿重及比目鱼肌湿重占体重比值
        3.2 尾部并发症发生率及模型成功率
    4 讨论
第二部分 用于大鼠动脉僵硬度评价的脉搏波传播速度测定新方法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动物血压的测量
        2.2 动物准备
        2.3 动脉采样点位置确定
        2.4 脉搏波传播距离有创测量
        2.5 脉搏波传播距离测量的重复性评价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动物一般资料
        3.2 脉搏波传播距离测量结果
        3.3 脉搏波传播距离测量重复性
    4 讨论
第三部分 长期模拟失重对大鼠动脉僵硬度的影响及其特征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改良模拟失重模型的制备
        2.2 脉搏波传播速度的测定
        2.3 模拟失重效应评价
        2.4 动脉取材与标本制备
        2.5 动脉HE染色及形态学测量
        2.6 动脉weigert染色
        2.7 动脉masson染色
        2.8 动脉舒张功能检测
        2.9 qRT-PCR检测动脉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基因表达水平
        2.10 颈动脉miRNA测序
        2.11 qRT-PCR检测miRNA表达水平
        2.12 原代平滑肌细胞分离与培养
        2.13 平滑肌细胞miRNA mimics转染
        2.14 Western-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
        2.1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大鼠体重、比目鱼肌湿重及比目鱼肌湿重占体重比值
        3.2 模拟失重大鼠动脉僵硬度增加具有部位差异性和可逆性
        3.3 大鼠动脉形态学改变
        3.4 长期模拟失重导致大鼠颈动脉胶原蛋白含量增加
        3.5 长期模拟失重导致大鼠颈动脉胶原与弹性蛋白基因表达水平增加
        3.6 长期模拟失重导致大鼠颈动脉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受损
        3.7 长期模拟失重改变大鼠颈总动脉miRNA表达
        3.8 miR-582-5p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胶原蛋白表达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6)整合素αvβ3在间断人工重力对抗模拟失重所致基底动脉和股动脉重塑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间断人工重力可对抗模拟失重所致基底动脉和股动脉结构和细胞外基质蛋白表达的变化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间断人工重力可对抗模拟失重所致基底动脉和股动脉整合素 αvβ3 信号转导通路的变化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叶酸和酒石酸唑吡坦在模拟失重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SD大鼠血浆样品中叶酸的LC-MS/MS测定方法建立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一)、SD大鼠血浆样品中叶酸的LC-MS/MS测定方法
        1 材料
        1.1 药物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SD大鼠生物样品中FA的 LC-MS/MS测定方法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大鼠血浆样品预处理
        2.4 方法学验证
        3.结果
        3.1 专属性
        3.2 FA标准曲线
        3.3 FA精密度和准确度
        3.4 FA稳定性
        3.5 FA基质效应以及提取回收率
        4.讨论
    (二)FA在模拟失重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实验设计
        1.1 模拟失重大鼠模型的建立
        1.2 药液的配制
        1.3 SD大鼠灌胃FA后血样采集分析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SD大鼠血浆样品中酒石酸唑吡坦的LC-MS/MS测定方法建立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一)、SD大鼠血浆样品中酒石酸唑吡坦的LC-MS/MS测定方法
        1 材料
        1.1 药物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SD大鼠生物样品中ZPD的 LC-MS/MS测定方法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大鼠血浆样品预处理
        2.4 方法学验证
        3 结果
        3.1 专属性
        3.2 ZPD标准曲线
        3.3 ZPD精密度和准确度
        3.4 ZPD稳定性
        3.5 ZPD基质效应以及提取回收率
        4 讨论
    (二)酒石酸唑吡坦在模拟失重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实验设计
        1.1 模拟失重大鼠模型的建立
        1.2 药液的配制
        1.3 SD大鼠灌胃ZPD后血样采集分析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模拟失重SD大鼠组织中相关代谢酶的测定
    一、RT-PCR检测
        1 仪器与材料
        1.1 药物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模拟失重大鼠模型的建立
        2.2 抽提组织内总RNA
        2.3 检测RNA完整性及纯度
        2.4 合成cDNA
        2.5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二、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
        1 仪器与材料
        1.1 药物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模拟失重大鼠模型的建立
        2.2 蛋白提取及定量
        2.3 Western-Blot
        3 结果
        3.1 5 ,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
        3.2 胱硫醚合成酶(CBS)
        3.3 甲硫氨酸合成酶(MS)
        4.讨论
第四部分 叶酸和酒石酸唑吡坦的SD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
    1 仪器与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材料与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Krebs-Ringer( K-R)试液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样品溶液的制备
        2.4 空白肠灌流液
        2.5 FA和 ZPD HPLC方法的建立
        2.6 SD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8)RhoA/BKCa-ROCK通路在模拟失重大鼠动脉重建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模拟失重大鼠股动脉中ROCK的变化及其在动脉收缩功能改变中的作用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RHOA-ROCK通路在模拟失重大鼠脑动脉、肠系膜小动脉等阻力血管收缩功能改变中的作用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RHOA-BKCA复合体可能作为缓冲系统共同代偿模拟失重所致阻力动脉收缩功能重建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9)miRNA-103/Cav1.2信号通路对模拟失重大鼠脑动脉血管似昼夜节律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模拟失重大鼠心血管功能似昼夜节律的改变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仪器与试剂
    2 方法
        2.1 模拟失重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2.2 大鼠尾动脉血压和心率的测量
        2.3 大鼠腹主动脉血管收缩功能的检测
        2.4 大鼠大脑中动脉血管紧张度的检测
        2.5 数据的统计处理
    3 结果
        3.1 实验大鼠的一般情况
        3.2 模拟失重导致大鼠尾动脉血压、心率改变且昼夜差异消失
        3.3 模拟失重导致大鼠腹主动脉收缩反应性异常且昼夜差异改变
        3.4 模拟失重引起大鼠大脑中动脉血管紧张度昼夜差异改变
    4 讨论
第二部分 模拟失重大鼠时钟基因及效应分子CaV1.2 的节律性改变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仪器与试剂
    2 方法
        2.1 模拟失重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2.2 大鼠脑动脉Cav1.2 和脑动脉、SCN时钟基因蛋白水平的检测
        2.3 大鼠脑动脉Cav1.2 和脑动脉、SCN时钟基因转录水平的检测
        2.4 数据的统计处理
    3 结果
        3.1 实验大鼠的一般情况
        3.2 模拟失重导致大鼠脑动脉血管平滑肌Cav1.2 的表达及节律性发生改变
        3.3 模拟失重导致大鼠腹主动脉时钟基因表达的节律性发生改变
        3.4 模拟失重导致大鼠脑动脉时钟基因表达的节律性发生改变
        3.5 模拟失重导致大鼠中枢钟时钟基因表达的节律性发生改变
    4 讨论
        4.1 似昼夜节律紊乱与心血管疾病
        4.2 血压升高与Cav1.2 的表达
        4.3 模拟失重引起似昼夜节律异常可能的机制
第三部分 miRNA-103参与Cav1.2 的节律性调控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细胞
        1.2 仪器与试剂
    2 方法
        2.1 模拟失重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2.2 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培养和节律性的诱导
        2.3 miRNA的筛选与鉴定
        2.4 验证miRNA-103对Cav1.2表达的调控作用
        2.5 miRNA-103对 Cav1.2表达节律性的影响
        2.6 数据的统计处理
    3 结果
        3.1 实验大鼠的一般情况
        3.2 miRNA的筛选与验证
        3.3 miRNA-103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Cav1.2 的节律性表达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不同时机介入电针对模拟失重大鼠肝肾组织形态、功能和氧化应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失重或模拟失重环境肝肾结构和功能损伤的现代研究进展
        1 失重或模拟失重环境对肝脏的影响
        2 失重或模拟失重环境对肾脏的影响
        3 失重或模拟失重环境下肝肾损伤的可能机制研究
        4 失重模型的选择
        5 失重或模拟失重环境下肝肾损伤防护措施的研究
        6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失重或模拟失重环境下的氧化应激与中医防护
        1 氧化应激定义及评价指标
        2 失重或模拟失重环境下的氧化应激水平
        3 失重或模拟失重环境下氧化损伤的中医防护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不同时机介入电针对尾部悬吊模拟失重大鼠肝脏和肾脏功能及形态结构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不同时机介入电针对模拟失重大鼠肝脏和肾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模拟失重4周大鼠心血管功能失调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论文参考文献)

  • [1]失重/模拟失重对血管系统的影响及防护研究进展[J]. 梁帅,杜锐凯,凌树宽,史大卓,李英贤.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21(05)
  • [2]经皮穴位电刺激防治模拟失重大鼠心血管失调的效应及机制研究[D]. 郭颖婷.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3]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心悸患者及正常人心肺耐力、心率变异性影响的研究[D]. 李颖.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rTMS对模拟航天特因环境下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梁蓉. 天津大学, 2019(01)
  • [5]长期模拟失重对大鼠动脉僵硬度的影响及其特征[D]. 付子豪.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6]整合素αvβ3在间断人工重力对抗模拟失重所致基底动脉和股动脉重塑中的作用[D]. 蒋敏.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8(05)
  • [7]叶酸和酒石酸唑吡坦在模拟失重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张旸.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8
  • [8]RhoA/BKCa-ROCK通路在模拟失重大鼠动脉重建中的作用[D]. 王忠超. 第四军医大学, 2016(02)
  • [9]miRNA-103/Cav1.2信号通路对模拟失重大鼠脑动脉血管似昼夜节律的调控作用[D]. 陈励. 第四军医大学, 2016(03)
  • [10]不同时机介入电针对模拟失重大鼠肝肾组织形态、功能和氧化应激的影响[D]. 宋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

标签:;  ;  ;  

模拟失重4周大鼠心血管功能障碍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