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邮件技术辞典(论文文献综述)
董玲玲[1](2021)在《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共青团是共产党的后备军,它为共产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血液”,共青团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共产党的未来发展前景。反之,共产党能否吸引越来越多的共青团成员加入到共产党当中,是衡量共产党的感召力、影响力、领导力的重要尺度。研究共青团的发展问题是研究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一个侧面。对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其实质是深化和拓展了对西欧共产党和欧洲共产主义问题的研究。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矛盾、冲突、运动发展的“前哨”,青年问题、青年运动、青年组织已经成为观察各国政治发展的“显微镜”和“风向标”。从西方国家新社会运动以来,青年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运动发展的“主力军”,青年已经成为政治参与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并持续发挥着特有的影响力。在金融危机后爆发的一系列激进抗议运动中(如西班牙“愤怒者”运动、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法国“黄马甲”运动等),青年群体都广泛参与其中,并就与自身相关的问题(如青年失业问题、教育问题、性别平等问题等)提出自己的诉求。可以说,关注青年群体、重视青年问题、缓和青年矛盾已经成为普遍共识。然而,对于各国共产党来说,青年问题、青年运动、青年组织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当前国外共产党普遍面临严重的组织和发展困境,重要表现之一是党员人数持续下降、组织力量持续衰减且呈老龄化、碎片化趋势发展,以及共产党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青年的吸引力严重不足。这其中的原因不仅包括共产党自身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的不足,也包括作为“后备军”的共青团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无法在青年群体中产生广泛共鸣,难以吸引青年人加入共青团组织进而加入到共产党当中,为共产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血液”。这不仅仅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的现实问题。本文的研究进路在于,从西欧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开端出发,结合百余年来西欧国际共产主义青年运动史上的若干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主要理论流派等,选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与共产主义政党有着特殊关系的西欧共青团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在溯往历史、立足今朝和展望未来这三重意蕴上对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进行了宏观把握。第一层面:溯往历史。既从宏观层面厘清了西欧共青团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及发展的历史脉络,又从微观层面梳理了英国共产主义青年联盟、法国青年共产主义者运动、葡萄牙共产主义青年、西班牙共产主义青年联盟、塞浦路斯联合民主青年组织、意大利共产主义青年联盟、希腊共产主义青年、比利时共产主义行动委员会等数十个具体的共青团组织在现实层面的具体行动。第二层面:立足今朝。在理论层面剖析了西欧共青团组织的性质、指导思想、党团关系、组织基础、理论基础和中心任务等若干基本问题,具体阐释了西欧共青团组织关于青年问题的社会主义方案、对垄断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展望。在现实层面,提出西欧共青团组织正面临着组织的持续分化、政治地位边缘化和身份认同困境的三重实践困境,并明确了造成困境的三大根源正是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基础薄弱、发展的空间受限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整体上仍然处于低潮。第三层面:展望未来。国际金融危机后马克思主义的复归、日益严峻的青年问题亟待解决以及持续爆发的青年抗议运动都昭示着西欧共青团组织并未“走向历史的博物馆”,而是出现了发展的新机遇。面对这种形势,西欧共青团组织应当继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地位、进一步明确政治身份定位、充分运用多元化宣传手段壮大自己,同时争取在青年运动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鲁静[2](2021)在《《口笔译测试与评估》(第九章)英译汉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四郎曲措[3](2021)在《2019年出版的三部汉藏对照新词术语词典对比研究》文中认为
周俊宇[4](2021)在《费纽克斯普通法改革研究》文中指出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这种背景之下,经济社会变革对普通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法的改革日益迫切。约翰·费纽克斯(John Fyneux,1441?-1526)在1495年到1525年间担任王座法庭的首席法官,这期间他对普通法采取了多项重要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的成果以判例的形式保存下来。这些改革措施推动了普通法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变革的需要,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从总体上看,费纽克斯对普通法的改革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实体法方面的改革和程序法方面的改革。他在实体法方面的改革主要是针对普通法实体权利救济不充分的问题而展开的。这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包括对简约之诉的改革、对诽谤诉讼的改革、对侵占诉讼的改革和对叛逆行为诉讼的改革。他在普通法的程序法方面进行的改革,针对的是普通法审判程序的繁琐与审判过程的缓慢等问题,主要措施包括对侵害之诉中保释程序的改革和对驱逐土地之诉的法律程序改革。由于英国普通法以判例为主,本文将以以解读相关判例为基础,对费纽克斯的英国普通法改革措施进行研究。全文由绪论、论文主体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绪论部分交代了选题的依据,对文中涉及费纽克斯普通法改革的关键词和核心术语进行了界定。同时,该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有关费纽克斯普通法改革的研究状况,并阐明了本选题的研究意义。此外,该部分还梳理了本文所使用的原始文献,并明确了基本研究方法。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探讨了费纽克斯对英国普通法进行改革的历史背景。费纽克斯生活在英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普通法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变革。此外,费纽克斯的自身经历也与其推行普通法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二章以解读费纽克斯主审的相关判例为基础,分析其普通法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三章基于对费纽克斯英国普通法改革主要内容的阐述,讨论费纽克斯英国普通法改革在实体法方面和程序法方面的影响。结语部分概括和总结了费纽克斯普通法改革的主要内容,阐明了费纽克斯普通法改革的作用与影响,最后尝试对费纽克斯普通法改革做出评价。
丁泉秀[5](2021)在《Lessons from the Virtual Classroom(Chapter1-2)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实践报告以教育学着作《虚拟课堂教学之鉴》第一章和第二章为翻译文本。该文本分析了21世纪线上教学的现状,并总结了线上教学中教师将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为未来线上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建设性意见。笔者首先回顾了国内外经典和前沿文献,并制定了合理的实施计划。在案例分析部分,笔者总结了词语、句子和语篇衔接三个方面的翻译策略。从词语层面探讨了词义引申法、词类转译法和增词法;句子层面,分析了内嵌法、切分法和重组法;语篇衔接层面,主要采用指称重构法、替代法和词汇衔接法三种方法。本次翻译实践为教育类文本的翻译积累了素材和经验,有助于为后续此类文本翻译提供借鉴。
梁卫国[6](2021)在《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宗教信息的功能研究是宗教社会学结构功能论的一个深化研究,也是宗教学与网络社会学、网络传播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相交叉而进行的前沿研究。互联网宗教信息与学界常用的“网络宗教”这一概念有较多重合之处,在本文主要指作为信仰文化的宗教在互联网上活跃存在、规律运动的信息群(如宗教活动的网络直播等);这些信息群对于社会、组织、个人等发挥的各种作用,被称为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认识宗教在互联网上的快速传播,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对宗教的影响等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专家的关注。但在对这些热点的活跃研究中,存在“宗教学学术背景的研究者较少”、“对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的负面评价过多”、“对互联网宗教信息’碎片化’研究较多而整体性研究缺乏”等问题。本文尝试解决此问题,并把研究重点放在互联网宗教信息的社会功能上,希望通过研究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这个时代命题能够阐释、回应现实之需,将宗教功能论,宗教社会学,甚至将宗教的本质和历史、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等宗教学基础理论研究推向深入,同时也试图为构建中国特色宗教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出些许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指导下,论文通篇都在回答“在增加了互联网这个变量群后,宗教功能有何变化?”这一核心问题,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在理论层面,一是创建了一个逻辑清晰的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的理论框架,运用信息论、数学、词源学等理论对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的逻辑推演、哲学基础、发展阶段、技术属性等进行总体性、体系化、深入化研究;二是利用哈里约之窗、语言哲学、结构功能论(AGIL模型)等理论具体分析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参照拉斯韦尔信息传播的5W理论(who、what、which、whom等),从教职人员、宗教信众的宗教群体和宗教组织等主体为“人”的角度,从互联网宗教信息传播内容的“语言形式和事件内容”等“事”的角度,从互联网宗教信息媒介工具“物”的角度,分别将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讨论推向深入。在实践层面,围绕互联网宗教功能这一核心问题设计了一套30多个子问题的问卷,在对回收到的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7129份样本的分析基础上,对有关可定量分析的理论和判断给予验证,并对网民在互联网宗教功能上的认知和行为等进行研究。论文主要采用了定性、定量、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我们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总体来说,在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时代,因人的生理属性、文化属性等基本属性没有被根本改变故宗教那种赋予人生意义、整合社会秩序等社会层面的基本功能没有被改变,但互联网的出现对宗教发挥作用具有突破性改变:一是因互联网宗教信息更易被人获取而造成宗教在更多人那里发挥作用;二是虚拟教堂等带给人们新的甚至前所未有的视听感受和宗教体验,从而创生出一些新的宗教功能;三是正如有了货币人们逐渐减少对金银的使用一样,人们会越来越多使用互联网宗教信息而减少非互联网宗教信息,而这使得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在物质世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具体来说,就主体(人)角度来看,互联网宗教信息能够挖掘、诠释新自我,弱化“我们”与“他们”的二元对立,更好满足人类情感和理智沟通,还会形成网络信仰共同体,造成陌生信众心灵交往悖论等;就内容(事)角度来看,互联网宗教信息开放性造就网络宗教市场,弥散性传统宗教可能会被互联网宗教信息瓦解,信众能够借助互联网可更全面、更有效地把握复杂世界;就媒介(物)角度来看,媒体私人化造成宗教信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宗教实现祛魅和复魅的神圣性流动,去中心化技术给信众更多自由空间,网络媒介虽然拉开了宗教神圣帷幕,但只是改变了传统宗教与现实不适应的外衣,而其核心功能仍然存在;就问卷结果来看,互联网宗教信息主体是20—40岁间、已经结婚、以企事业单位职员为主的男性公民,年龄、性别、学历等对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认知具有一定相关性。从更深层次看,论文是在当代和未来科技快速发展的语景下宗教、科学、哲学三者间的对话。在面对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和量子互联网等新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和挑战下,对于“如何发挥互联网宗教信息的正面功能、防范其负面功能、研究其暂时没能认清的功能”,“人工智能的哪些因素会导致人的属性改变,进而导致宗教功能的变化”等问题,我们不可能从马克思等先哲那里得到现成答案,而只能是汲取他们的理论营养并结合实际,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作出我们自己的回答。
张航[7](2021)在《The International Ski Competition Rules(ICR):Nordic Combined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所选文本摘自国际雪联(FIS)官方网站,国际滑雪比赛规则——北欧两项赛事规则手册,属于信息类文本。该文本主要讲解了跳台滑雪与越野滑雪两项赛事相结合的相关规则。文章中含有大量滑雪相关专业词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译者结合言内语境确定了名词及名词短语的准确词义;由于规则类文本语言表述严谨,较多的使用被动句式以及复杂长句,译者主要分析研究了文中的被动语句和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此翻译实践报告以期为同类型文本翻译方面具有参考价值,同时为在规范赛事规则类用语并期望为冬季奥运赛事语言服务提供借鉴。
肖银[8](2021)在《自媒体时代网红道德责任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道德责任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普遍规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规定,它是个体对他人及社会价值链条的主观判断和行为选择。道德责任贯穿于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始终,公民只有不断将道德责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网红是互联网技术和社会经济相互交融和发展的产物,它是自媒体时代的一股新鲜血液,不仅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而且给人民大众带来了全新多元的价值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红也引起了各种道德责任危机和社会问题,由于自媒体的传播迅速和影响范围广泛的特点,不良网红现象不断冲击着国家的道德底线,激化矛盾,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一共五个部分,以自媒体时代为背景,针对网红这一特殊的新兴群体,深入分析研究网红兴起泛滥所引起的一系列道德责任缺失现象,希望能为解决网红带来的社会问题提供思路。第一部分通过对国内外道德责任思想理论研究的追溯,以及对国内外网红问题研究的现状分析,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并作好思路和方法上的思考和设计;第二部分从学术上对自媒体、网红和道德责任进行了概念性的厘定,从本质上归纳了自媒体、网红和道德责任的特点,从历史维度对讲述了自媒体的类型和网红的发展变迁,从理论上对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进行了区分,并归纳出网红道德责任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对网红道德责任现状进行数据分析,并根据大量的网红道德案例,对网红现象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进行深入探讨,揭示网红道德责任缺失对社会的危害;第四部分从网红主体道德责任意识不强、网红受众鼓动助长不正之风、网红背后资本对道德责任的裹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道德责任“把关人”作用的缺失五个方面剖析其道德责任缺失的成因;最后,依据前文对网红道德责任问题的现状和原因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网红道德责任的培育提升路径,具体是从网红加强自我规范、受众提高道德素养、媒体做好宣传引导、网红企业强化社会责任和政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这五个方面实施,只有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道德责任的积极作用,推动社会道德文明的进步。
仇淼[9](2021)在《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教师参加在线培训是有针对性提高教学能力以及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在线培训模式是一个依托互联网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将培训目标、内容、实施过程、评价等因素有机结合成某种标准样式的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在线培训不是单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线下培训的内容照搬,而是根据参训人员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学习需求、培训偏好展开的新兴培训方式。受制于培训目标模糊、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实施趋于形式化和评价方式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效果并不理想。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经验可以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本研究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将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看作一个独立的系统,其由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子系统组成。基于认识到成人的学习是一种自身需要、自主驱动、自我经验基础上的建构式学习,学习内容需与成人学习者工作、生活中的实践问题相关,因此,成人教育理论成为本研究分析的基本理论支撑。本研究运用文献法、案例法和比较研究法,探索了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过程、现实样态,形成的特点、普适性和可借鉴性,并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如下:第一章通过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历史溯源发现: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形成了肯普非线性模式;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间,形成了史密斯-雷根线性模式;上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形成了尼文混合模式。当前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不再以单一目标或内容框定某一固定培训模式,而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充分发挥其“个性化”“沉浸式”“全息化”的优势。第二章阐释了肯普非线性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肯普模式发布初期主要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随社会不断发展,肯普模式经过多次修改,逐步完善。e MSS项目作为肯普模式的案例代表,呈现出非线性的实施方式。该项目专为工作1-3年的新任教师设计,其在线学习环境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参训教师可以按需选择任意学习空间。第三章阐释了史密斯-雷根线性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史密斯-雷根模式作为第二代教学设计的代表模式,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三大策略设计,从而达到学习者高效接受知识、内化知识、迁移知识的目的。美国人民大学教育硕士计划作为史密斯-雷根模式的实际运用案例,注重培训策略的设计,同时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强调参训教师对不同教学策略的探索和运用。第四章阐释了尼文混合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带有线性和非线性特征的尼文混合模式在教学设计中重视计算机设备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辅助运用。佐治亚州教育者准备计划作为尼文模式的现实案例,致力于为不同层级的中小学教师提供初级准备和高级准备等课程,注重将教育技术融于教育者准备计划各阶段的实施过程中,并强调用教育技术协助参训教师查询、学习、探索、解决问题和分享经验。第五章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特点、普适性及可借鉴性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美国中小学在线培训模式目标的设计呈现出通过大数据技术全面分析和预测参训教师需求的特征;第二,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设计始终秉承参训教师需要完整生命成长和专业发展的理念;第三,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重视以情景任务为导向,建构在线实践共同体;第四,美国带有州独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以及政府、在线培训平台等组织协同保障培训质量。此外,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项目重视教师的内生需求以及个人发展差异性,并注重将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融入在线培训项目和平台的设计中,这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第六章根据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建构和运行的探索,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利用“全息化”技术全面、多维收集数据,设计符合教师需求的在线培训目标;二是关注教师个人生命成长和专业发展,为参训教师提供定制化在线培训内容;三是注重参训教师、培训教师以及在线培训平台间多样化的交互方式,促进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共享;四是重视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项目的质量,引入第三方和微认证评估机制,协同政府、教育机构、中小学等多方组织,建立在线培训质量保障体系。
林泽斐[10](2020)在《基于在线百科的社会网络抽取及语义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社会网络的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社会网络研究的基础是社会网络的构建,随着大数据研究的兴起,面向海量数据的社会网络自动抽取成为社会网络构建的新兴热点。社会网络抽取是指基于明确或隐含的信息,从信息源中自动抽取出社会成员及其联系的技术。在在线百科中,蕴含着海量的社会成员及其社会关系信息。如何从此类信息源中抽取出大规模社会网络,是值得探讨的一大课题。此外,社会网络构建的目的在于对所构建的社会网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利用。近年来,将语义网技术与社会网络相结合的语义社会网络开始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借助于本体和推理引擎,语义社会网络可以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有助于从社会网络中挖掘大量潜在的语义信息和社会成员联系,进而服务于学术研究。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在线百科作为主要信息源,探索一种基于百科半结构化文本的社会网络抽取机制,在此基础上对大规模社会网络的语义化方法及其在数字人文领域的应用模式展开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针对在线百科中的社会网络抽取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在线百科的大规模社会网络抽取方法,其主要创新点在于利用排序学习方法综合多种特征计算人物关系权重,通过估计人物生存时空来发现人物间的时空耦合关系。通过此方法,本研究首次从中文在线百科中抽取出完整的带有权重和时空信息的社会网络。(2)在对当前社会网络本体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网络本体MSTSN。与同类社会网络本体相比,MSTSN本体主要面向数字人文领域的社会网络构建,特别对人物所处的时空、人物的不同类型,以及人物间的不同关系类型等信息进行了细粒度的刻画。基于MSTSN本体,对在线百科中所抽取的社会网络进行实例化,形成一个大规模人物知识图谱。(3)针对人物知识图谱中的人物关系预测这一难点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知识图谱关系预测方法,该方法将关系路径和反映实体间关系的文本矩阵化,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学习与特定关系类型相关的结构和文本模式特征,在此基础上训练模型实现关系预测。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在评测数据集上的性能表现超过了主流方法的水平。(4)针对非结构化文本中的人物关系三元组抽取问题,提出一种新的中文命名实体链接方法,该方法融合了单实体消歧和多实体消歧特征,并根据不同文本长度选用不同的特征组合;同时,在传统一阶段式消歧的基础上添加了第二阶段消歧以改善消歧结果。对比实验显示该命名实体链接方法的总体性能优于当前主流同类系统的水平。(5)基于本研究所提出的MSTSN本体和所构建的人物知识图谱,阐述了四类面向数字人文研究的社会网络语义查询策略,并通过可视化方法展示各策略的执行效果。相比传统的社会网络构建策略,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可从在线百科中有效地抽取社会成员及其关系,且更加关注与社会成员相关的时空和语义信息,在人名消歧和人物关系权重算法等方面也进行了改进,这可为大规模社会网络的自动化构建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通过对社会网络进行语义化处理所形成的大规模人物知识图谱,在与人文学科相关的社会网络分析系统、问答系统、知识发现系统中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这可为探索文本挖掘和语义网技术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应用模式提供参考借鉴。
二、电子邮件技术辞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邮件技术辞典(论文提纲范文)
(1)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主要概况 |
2.1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关系理析 |
2.1.1 西欧共青团组织与青年运动的关系 |
2.1.2 西欧共青团组织与其他青年组织的关系 |
2.1.3 西欧共青团组织与共产党的关系 |
2.2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历史发展脉络 |
2.2.1 20 世纪初苏俄影响下建立的早期共产主义青年组织 |
2.2.2 二战爆发后西欧共青团的发展壮大与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的建立 |
2.2.3 20世纪60年代“五月风暴”后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由盛转衰 |
2.2.4 苏东剧变后西欧共青团组织的重建与转型 |
2.2.5 欧洲共产主义青年组织区域联合的新动向 |
第3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基本原则及主要代表组织 |
3.1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基本原则 |
3.1.1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 |
3.1.2 坚持各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独立的组织地位及民主集中制原则 |
3.1.3 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培养未来的共产党员 |
3.2 西欧共青团的主要代表性组织 |
3.2.1 英国共产主义青年联盟 |
3.2.2 法国青年共产主义者运动 |
3.2.3 西班牙共产主义青年联盟 |
3.2.4 意大利共产主义青年联盟 |
3.2.5 希腊共产主义青年 |
第4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探索 |
4.1 西欧共青团组织对青年问题的认识 |
4.1.1 青年问题的具体表现 |
4.1.2 青年问题产生的制度性根源 |
4.1.3 青年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
4.2 西欧共青团组织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思考 |
4.2.1 当代资本主义陷入持续的衰退与危机 |
4.2.2 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危机 |
4.2.3 对冷战后欧盟和北约的资本主义经济军事一体化实质的新认识 |
4.3 西欧共青团组织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认识 |
4.3.1 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根源的剖析 |
4.3.2 对实现社会主义不同道路的分析 |
4.3.3 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方案的探析 |
第5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境遇及未来前景 |
5.1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所面临困境的主要表现 |
5.1.1 组织的持续分化及其碎片化发展 |
5.1.2 政治力量衰减及其地位的边缘化 |
5.1.3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分野及特色不足 |
5.1.4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身份认同困境 |
5.2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困境的根源 |
5.2.1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整体上仍处于低潮 |
5.2.2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基础薄弱 |
5.2.3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空间受限 |
5.3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发展前景 |
5.3.1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新机遇 |
5.3.2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新策略 |
5.3.3 西欧共青团组织在左翼阵营中的新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西欧共青团及其他政党组织中外文对照 |
附录二 当代世界共产党党章党纲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 |
附录三 西欧共青团章程纲领选编选译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
致谢 |
(4)费纽克斯普通法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费纽克斯普通法改革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启动 |
一、经济社会的变革 |
二、英国普通法的困境 |
二、大法官法庭的崛起 |
三、特权法庭的兴起 |
第二节 平民出身的普通法法官 |
一、早期学习和职业生涯 |
二、担任王座法庭首席法官 |
第二章 费纽克斯普通法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实体法方面的改革 |
一、对简约之诉的法律改革 |
二、对诽谤诉讼的法律改革 |
三、对侵占行为诉讼的法律改革 |
四、对叛逆罪的法律改革 |
第二节 程序法方面的改革 |
一、对侵害之诉中保释程序的改革 |
二、对驱逐土地之诉法律程序的改革 |
第三章 费纽克斯普通法改革的影响 |
第一节 实体法改革的影响 |
一、实体法法律制度的完善 |
二、对英国经济社会变革的推动 |
第二节 程序法改革的影响 |
一、程序法法律制度的完善 |
二、王座法庭司法管辖权的扩大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牛津国民传记辞典》有关费纽克斯条目 |
附录二 费纽克斯生平年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5)Lessons from the Virtual Classroom(Chapter1-2)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任务描述 |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
一、原文题材分析 |
二、原文体裁分析 |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
一、翻译目的 |
二、翻译意义 |
第二章 译前准备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
第二节 准备事项 |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
第三节 实施计划 |
一、翻译计划 |
二、写作计划 |
三、应急预案 |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
第一节 翻译过程 |
一、术语表制定 |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
第二节 译后事项 |
一、译文审校 |
二、译文评价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词语的翻译策略 |
一、词义引申法 |
二、词类转译法 |
三、增词法 |
第二节 句子的翻译策略 |
一、内嵌法 |
二、切分法 |
三、重组法 |
第三节 语篇衔接的翻译策略 |
一、指称重构法 |
二、替代法 |
三、词汇衔接法 |
第五章 实践总结以及结论 |
第一节 翻译实践总结 |
第二节 翻译实践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原文、译文 |
附录2: 平行文本 |
附录3: 术语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6)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意义 |
二、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和术语辨析 |
(一) 互联网宗教信息 |
(二) 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 |
(三) 互联网与人工智能 |
四、核心观点、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五、研究方法:定性、定量、质性相结合 |
第一章 框架与技术:理论层面对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的总探讨 |
第一节 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的逻辑框架 |
一、互联网成为宗教功能的革命性变量 |
二、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的逻辑推演 |
三、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的一些基本判断 |
第二节 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的哲学辨析 |
一、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在宗教学中的定位 |
二、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的内涵和外延 |
三、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的分类 |
第三节 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的技术属性 |
小结 |
第二章 群体与组织:从主体角度看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 |
第一节 互联网宗教信息中的主体 |
一、在线信仰者(群体)的概念 |
二、在线信仰者(群体)的主要特征 |
三、在线宗教组织的分类与结构 |
第二节 互联网宗教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客体互动 |
一、用哈里约之窗对信众和教职人员互动的分析 |
二、互联网宗教信息中的群体与组织之间的互动 |
第三节 主体视角下,对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的定性判断 |
一、挖掘、表达、诠释新自我 |
二、弱化“我们”与“他们”的二元对立 |
三、更好满足人类的情感、理智沟通 |
四、形成多元化的网络信仰共同体 |
五、陌生信众造成心灵交往悖论 |
六、网络“牧养”信徒、培养义工 |
小结 |
第三章 语言与事件:从传播内容角度看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 |
第一节 互联网宗教信息内容的形式:新语言形塑新世界 |
一、作为“在”而在的互联网宗教语言 |
二、信息的社会意义和心理意义被改变 |
第二节 互联网宗教信息内容的特定“内容”:事件及其他 |
一、概念和分类:应然性悄然转向实然性 |
二、宗教复兴运动成互联网宗教信息内容之源头活水 |
三、突发性事件和常规性事件造就宗教复杂功能 |
第三节 内容角度对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的定性判断 |
一、开放性造就网络宗教市场 |
二、一些弥散性传统宗教可能会被互联网宗教信息瓦解 |
三、帮助信众全面、有效地把握复杂世界 |
小结 |
附录 非理性破坏性膜拜团体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特征和原因 |
第四章 工具与模型:从媒介角度看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 |
第一节 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在媒介工具上的体现 |
一、宗教网络媒体的概念、分类、特征 |
二、宗教类网站:从快速发展到理性发展 |
三、宗教类博客:个性展示、互动交流的宗教信息平台 |
四、宗教类微博:即时信息的收发与碎片化 |
五、宗教类微信:整合效应和孤独并存 |
六、宗教类数据库:经典教义纸书被可扩张的数据所取代 |
第二节 结构功能论(模型)对网络宗教媒介的分析 |
一、结构功能论概述 |
二、AGIL模型对互联网宗教媒体的分析 |
第三节 媒介工具下对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的定性判断 |
一、自媒体时代宗教信息市场竞争更激烈 |
二、实现流动的神圣性:祛魅与再魅 |
三、去中心化技术给信众更多自由空间 |
四、媒介综合功能:拉开的帷幕与温暖的照耀 |
小结 |
第五章 问卷与认知:实践层面对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的探讨 |
第一节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一、问卷在可信度上处于较高区间 |
二、在解释原变量信息方面效度较高 |
第二节 关注互联网宗教信息的人员情况及其认知 |
一、关注互联网宗教信息的人员情况 |
二、网民对互联网宗教信息的认知和态度 |
三、希望整治封建迷信、网络诈骗问题 |
四、互联网信息管理较好,养生保健等作用发挥较好 |
第三节 性别、年龄、学历与网民对宗教功能认知的相关性 |
结论: 宗教与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科技关系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问卷 |
附录二 问卷调查结果 |
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的社会认知、原因探究及发展趋势 |
附录三 个案实例:北京市宗教类网站、微信情况统计一览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 |
(7)The International Ski Competition Rules(ICR):Nordic Combined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任务描述 |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
一、原文题材分析 |
二、原文体裁分析 |
第二节 翻译的目的与意义 |
一、翻译目的 |
二、翻译意义 |
第二章 译前准备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一)国内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
(二)国外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
二、相关实践成果述评 |
(一)国内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
(二)国外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
第二节 准备事项 |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
三、翻译策略的选择 |
第三节 实施计划 |
一、翻译计划 |
二、写作计划 |
三、应急预案 |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
第一节 翻译过程 |
一、术语表的制定 |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
三、翻译过程监督策略 |
第二节 译后事项 |
一、译文审校 |
(一)自我校对 |
(二)他人校对 |
二、译文评价 |
(一)自我评价 |
(二)同学互评 |
(三)导师评价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名词及名词短语的翻译策略 |
一、普通名词作专业术语 |
二、言内语境的名词翻译方法 |
三、抽象名词的翻译方法 |
第二节 被动语态的汉译策略 |
一、译成汉语的主动句 |
二、译成汉语的被动句 |
三、译成汉语中的隐性被动语态 |
第三节 定语从句的汉译策略 |
一、译为单句 |
二、译为状语从句 |
第五章 实践总结以及结论 |
第一节 翻译实践总结 |
第二节 翻译心得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原文与译文 |
附录二:平行文本 |
附录三:术语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8)自媒体时代网红道德责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状况 |
2.国外研究状况 |
3.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研究创新之处 |
二、自媒体、网红、道德责任相关概念阐释 |
(一)何为自媒体 |
1.自媒体的概念 |
2.自媒体的特征 |
3.自媒体的类型 |
(二)何为网红 |
1.网红的概念 |
2.网红的特点 |
3.网红的变迁发展 |
(三)何为道德责任 |
1.道德责任的概念 |
2.道德责任的特点 |
3.道德责任与道德义务 |
(四)何为网红道德责任 |
1.网红与自媒体人 |
2.网红与公众人物 |
3.网红道德责任的主要内容 |
三、网红道德责任现状调查及网红现象的影响 |
(一)自媒体时代网红道德责任现状调查及分析 |
1.问卷概况 |
2.数据分析 |
3.问题分析 |
(二)网红现象的正面影响 |
(三)网红现象的负面影响 |
1.宣扬不正之风,污染社会环境 |
2.传播低俗内容,腐蚀文化根基 |
3.误导青少年价值观,损害身心健康 |
4.诱发违法犯罪,破坏社会秩序 |
四、自媒体时代网红道德责任缺失的主要原因 |
(一)网红主体道德责任意识不强 |
1.网红年轻化,道德责任意识淡薄 |
2.网红道德责任划分不明确,道德评价系统紊乱 |
3.道德责任教育严重缺位 |
(二)网红受众鼓动助长不正之风 |
1.窥私心理 |
2.盲从心理 |
3.冷漠心理 |
(三)资本推手对道德责任的裹挟 |
1.流量至上 |
2.规则残酷 |
3.资本裹挟 |
(四)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
1.极端利己主义的出现 |
2.收入分配不均 |
3.消费主义盛行 |
(五)道德责任“把关人”作用的缺失 |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2.监管不到位 |
3.惩罚力度不够 |
五、自媒体时代网红道德责任培育的对策研究 |
(一)网红加强自我规范 |
1.增强主体自律,做好正面引导 |
2.生产有内涵、有价值的文化产品 |
3.把握好流量变现的度,守好道德底线 |
(二)受众提高道德素养和责任精神 |
1.加强道德责任教育,树立正确“网红观” |
2.提高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
3.增强责任和法律意识,敢于监督 |
(三)媒体做好宣传引导 |
1.树立专业拔尖的网红标杆,传播正能量 |
2.引导发展健康多元的网络文化 |
3.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四)强化网红企业的社会责任 |
1.提高网红准入门槛,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
2.加强网红平台的监管 |
3.提高媒介平台的道德底线意识,推动网红经济有序发展 |
(五)政府完善相关法规并加强监管 |
1.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有效解决社会问题 |
2.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网红的违法成本 |
3.不断整顿网络秩序,形成民正风清的网络环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自媒体时代网红道德责任现状问卷调查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9)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价值凸显:在线培训是中小学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
(二)现实问题: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
(三)理论困惑:针对“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研究不够突出 |
(四)他者参照: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具有较强借鉴性 |
二、概念界定 |
(一)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 |
(二)在线培训 |
(三)在线培训模式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国内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 |
(二)关于国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四、理论基础 |
(一)系统论 |
(二)成人教育理论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步骤 |
第一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进程 |
一、萌芽期(20世纪40-60年代) |
(一)时代背景:“八年研究”对教师培训的转向 |
(二)培训目标:“得到一个教师”转向“得到一个合格的教师” |
(三)模式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视听技术的发展 |
(四)模式样态:肯普的非线性模式主导 |
二、发展期(20世纪70-80年代)的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 |
(一)时代背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对教师教育技术运用的要求提高 |
(二)培训目标: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掌握能力 |
(三)模式基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
(四)模式样态:史密斯-雷根的线性模式主导 |
三、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 |
(一)时代背景:全球化背景下对教师多样化要求 |
(二)模式目标:教师个性化发展 |
(三)模式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
(四)模式样态:尼文混合与肯普、史密斯-雷根模式并行 |
第二章 肯普的非线性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
一、模式的建构 |
(一)建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并行 |
(二)建构条件:循环设计法保障内容针对性 |
(三)建构形态:四要素、双椭圆结构、三目标、九环节 |
二、实践运作:eMSS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 |
(一)运作准备:项目设计呈周期性 |
(二)运作流程:双椭圆式运行结构 |
(三)成效影响:因材施训成效显现 |
第三章 史密斯-雷根的线性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
一、模式的建构 |
(一)建构依据: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合 |
(二)建构条件:形成性评价从教师需求分析起贯穿始终 |
(三)建构形态:分析、策略、评价三大版块 |
二、实践运作:美国教育硕士计划(美国人民大学) |
(一)运作准备:详细设计三大类培训策略 |
(二)运作流程:注重以传递教学策略为培训内容及培训策略的实施 |
(三)成效影响:注重教学策略的实施成效显现 |
第四章 尼文的混合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
一、模式的建构 |
(一)建构依据: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行 |
(二)建构条件: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保障教学每个阶段质量 |
(三)建构形态:前研究、设计(再设计)、终结性评价三大板块 |
二、实践运作:佐治亚州教育者准备计划 |
(一)运作准备:注重计算机设备及相关技术与学习理论的融合 |
(二)运作流程:注重计算机设备提供支持并保障实施 |
(三)成效影响:注重教育技术与培训融合的成效显现 |
第五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特性分析 |
一、对模式的独特性分析 |
(一)目标:基于大数据技术 |
(二)内容:注重教师为中心 |
(三)实施:关注在线实践共同体的构建 |
(四)保障:聚焦多维度 |
二、对模式的普适性分析 |
(一)内部建构的普适性分析:教育技术对教师内生需求的支持度 |
(二)外部保障的普适性分析: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保障机构聚合互动 |
三、对模式的可借鉴性分析 |
(一)内部建构可借鉴分析:关注教师完整生命成长 |
(二)外部保障可借鉴分析:兼顾教育技术与资源的统筹和整合 |
第六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启示 |
一、目标:创新教师需求分析方法 |
(一)运用大数据技术多渠道集成数据 |
(二)“全息化”技术为教师精准画像 |
二、内容:回归教师专业成长本原 |
(一)促进教师个体生命发展 |
(二)体现教师实践性工作逻辑 |
三、实施:优化教师专业发展载体 |
(一)优化参训教师与培训教师的交互方式 |
(二)建构中小学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 |
四、保障:建立多维在线培训保障体系 |
(一)多元整合质量保障团体 |
(二)互联整合质量保障技术 |
结束语 |
(一)研究回顾 |
(二)研究结论 |
(三)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10)基于在线百科的社会网络抽取及语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与工具 |
1.5.1 研究方法 |
1.5.2 使用的工具与技术 |
1.6 贡献与创新 |
1.7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复杂社会网络理论 |
2.1.1 复杂网络的概念 |
2.1.2 社会网络的概念 |
2.1.3 典型的复杂社会网络模型 |
2.2 知识表示理论 |
2.2.1 知识表示的概念 |
2.2.2 语义网 |
2.2.3 知识图谱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相关研究综述 |
3.1 社会网络抽取研究 |
3.1.1 传统社会网络抽取研究 |
3.1.2 基于在线百科的社会网络抽取研究 |
3.2 社会网络语义化研究 |
3.2.1 社会网络语义化的相关工作 |
3.2.2 典型的社会网络本体 |
3.3 知识图谱补全研究 |
3.3.1 知识图谱补全的任务 |
3.3.2 知识图谱关系预测的相关研究 |
3.3.3 知识图谱实体类型预测的相关研究 |
3.4 命名实体链接研究 |
3.4.1 命名实体链接的任务 |
3.4.2 命名实体链接的相关研究工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在线百科中的社会网络抽取 |
4.1 社会网络抽取的整体框架 |
4.2 初始社会网络生成 |
4.3 关系权重计算 |
4.3.1 人物相关性特征 |
4.3.2 人物相关度学习 |
4.4 人物时空分析 |
4.4.1 人物生存时空估计 |
4.4.2 时空耦合网络的构建 |
4.5 百科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分析 |
4.6 百科人物网络的可视化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社会网络语义建模与语义表示 |
5.1 社会网络语义建模 |
5.1.1 MSTSN本体的整体架构 |
5.1.2 人物时空信息的语义建模 |
5.1.3 关系类型和人物类型的语义建模 |
5.2 社会网络的语义表示 |
5.2.1 人物基本信息的语义表示 |
5.2.2 人物时空信息的语义表示 |
5.2.3 人物关系信息的语义表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百科内部信息的人物知识图谱补全 |
6.1 人物关系类型的预测 |
6.1.1 关系预测模型设计 |
6.1.2 模型评测 |
6.1.3 基于Conv F模型的人物关系类型补全 |
6.2 人物类型的预测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百科外部文本的人物知识图谱补全 |
7.1 命名实体链接的整体框架 |
7.2 指称识别 |
7.3 候选实体集合生成 |
7.4 候选实体消岐 |
7.4.1 消歧特征 |
7.4.2 排序学习 |
7.4.3 消歧结果优化 |
7.5 命名实体链接方法评测 |
7.5.1 评测语料 |
7.5.2 文本相似度特征筛选实验 |
7.5.3 多特征消歧实验 |
7.5.4 对比实验 |
7.6 基于命名实体链接的人物关系补全 |
7.6.1 设计思路 |
7.6.2 方法评测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人物知识图谱的语义查询与可视化 |
8.1 基于关系的社会网络语义查询 |
8.1.1 查询中心人物的相关人物 |
8.1.2 查询限定类型的相关人物 |
8.2 基于作品的社会网络语义查询 |
8.2.1 生成与特定作品相关的社会网络 |
8.2.2 生成与特定作者相关的社会网络 |
8.3 基于时间的社会网络语义查询 |
8.3.1 生活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查询 |
8.3.2 生成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关系网络 |
8.3.3 生成特定朝代的人物关系网络 |
8.4 基于空间的社会网络语义查询 |
8.4.1 与地理特征点相关的人物查询 |
8.4.2 同乡关系网络的生成 |
8.4.3 查询特定历史时期的热点地理区域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9.1 本文总结 |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英文参考文献 |
附录 人物知识图谱的RDF表示(示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电子邮件技术辞典(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D]. 董玲玲. 吉林大学, 2021(01)
- [2]《口笔译测试与评估》(第九章)英译汉实践报告[D]. 鲁静.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2019年出版的三部汉藏对照新词术语词典对比研究[D]. 四郎曲措. 西藏大学, 2021
- [4]费纽克斯普通法改革研究[D]. 周俊宇.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5]Lessons from the Virtual Classroom(Chapter1-2)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丁泉秀.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6]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研究[D]. 梁卫国.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7]The International Ski Competition Rules(ICR):Nordic Combined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张航.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8]自媒体时代网红道德责任培育研究[D]. 肖银.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9]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D]. 仇淼. 西南大学, 2021(01)
- [10]基于在线百科的社会网络抽取及语义化研究[D]. 林泽斐. 南京大学,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