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芽孢杆菌(A6)对红黄壤油菜的促生作用

巨大芽孢杆菌(A6)对红黄壤油菜的促生作用

一、巨大芽胞杆菌(A6)在红黄壤中对油菜的促生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漆培艺[1](2020)在《肠杆菌促生特性及其强化蓼科植物修复铅污染土壤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土壤铅污染不仅会影响土壤质量,还会破坏土壤生态环境,威胁人类的健康,因此对铅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常用的铅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有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在生物修复技术中,利用超富集植物与微生物的联合修复技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是一项绿色的修复技术。本研究针对实验室前期筛选出的耐镉微生物——肠杆菌FM-1(Enterobacter sp.FM-1)进行了铅耐受性的驯化,探讨了其在Pb污染下的促生特性(产吲哚乙酸——IAA、铁载体能力,溶磷和合成1-氨基环戊烷-1-羧酸脱氨酶——ACC脱氨酶),以及环境因素(铅初始浓度、温度、pH和时间)对菌株促生特性的影响;比较了提取肠杆菌S-EPS、LB-EPS、TB-EPS三种胞外聚合物的方法差异、对铅的吸附能力差异,以及环境因素(铅初始浓度、温度、pH和时间)对菌株三种胞外聚合物分泌量的影响;并通过将菌种接种于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m L.)、丛枝蓼(Polygonum caespitosum B1.)培养的方式,研究了肠杆菌对酸模叶蓼和丛枝蓼生长、Pb吸收的影响。其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通过驯化,肠杆菌可以在Pb2+浓度为800mg/L的LB固体培养基中正常生长,且该菌株有较好的分泌IAA、铁载体、溶磷能力,但不产ACC。2.肠杆菌FM-1促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肠杆菌产IAA最优条件为:pH=8,30℃,培养48h,菌体产IAA含量随铅离子浓度增加而减少;菌株产铁载体最优条件为:时间为48h,pH为6,温度为30℃,菌体产铁载体的A/Ar值随铅离子浓度增加而减少;菌株溶磷能力最优条件为:时间为72h,pH为6,温度为27℃,菌体溶磷含量随铅离子浓度增加而减少。Box-Behnken实验进一步表明铅初始浓度、pH和温度是影响菌体产IAA的重要因素,铅初始浓度和pH、pH和温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菌体分泌IAA过程影响显着(p<0.05);温度是影响菌体产铁载体过程的关键因素,pH和温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菌体产铁载体能力过程影响显着(p<0.05);温度是影响菌体产铁载体过程的关键因素,温度和铅初始浓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菌体溶磷能力过程影响显着(p<0.05)。通过Box-Behnken模型理论预测实验得到,肠杆菌最优产IAA条件为:初始浓度值600 mg/L,pH值7.86,温度值为32.95℃,IAA产量预测值为56.69,实际所得结果为56.66 mg/L;最优产铁载体条件为:初始浓度值301.38mg/L,pH值6.31,温度值为31.14℃,预测菌株最优产铁载体能力的A/Ar值为0.077,条件优化实际值为0.07071;最优溶磷能力条件为:初始浓度值300mg/L,pH值6.35,温度值为27.26℃,菌株溶磷量的最大预测值为96.56 mg/L;实际菌株最优溶磷量为100.81,实际值与预测值接近,与Box-Behnken模型理论预测值基本吻合。3.肠杆菌FM-1 Pb耐受性结果表明,肠杆菌最高Pb耐受浓度为200 mg/L,当Pb浓度大于200 mg/L时,菌株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筛选肠杆菌FM-1分泌三种胞外聚合物提取方法为:S-EPS采用离心法;LB-EPS采用超声波法,超声0.5 min;TB-EPS采用高温加热法,加热温度为75℃,加热时间为5min。在对环境因素对肠杆菌FM-1分泌三种胞外聚合物含量影响的研究中发现:Pb2+胁迫会抑制菌株对EPS的分泌;在无Pb2+胁迫下,菌株分泌EPS最适条件为:温度30℃、时间24h、pH=8;通过FI-RT分析手段,从三种EPS对Pb2+的吸附率比较中可以看出,磷酸基团、羟基、胺基、羧基和羧酸均参与了 EPS对Pb2+的吸附过程,推测LB-EPS起主要吸附作用,且LB-EPS对Pb2+吸附最佳条件为:pH=6、温度为40℃、投加量为400mg/L;4.在水培条件下,以灌根和喷面两种加菌方式,添加中高浓度的肠杆菌FM-1(3.8×107和1.2×108cfu/mL)均能促进酸模叶蓼的生长,提高了酸模叶蓼的生物量,其中酸模叶蓼株高、株重分别比对照增加了 21.86%~88.68%和30.31%~281.06%;酸模叶蓼根、茎、叶中铅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7.27%~170.05%;酸模叶蓼中IAA含量增加了 17.52%~189.60%,根系中铁膜含量和铅含量分别增加了 59.46%~151.01%和76.80%~334.37%。在土壤盆栽培养方式下,以灌根的方式添加中高浓度肠杆菌FM-1(3.8×107和1.2×108 cfu/mL)有利于酸模叶蓼和丛枝蓼的生长,能够有效提高酸模叶蓼和丛枝蓼在下游区和恢复区的生物量,酸模叶蓼和丛枝蓼株高、株重分别比对照增加了 24.96%~80.13%、42.86%~285.57%和 13.92%~47.90%、57.02%~378.88%;酸模叶蓼和丛枝蓼根、茎、叶中铅含量分别增加了 4.19%~102.63%和12.41%~78.96%;添加肠杆菌FM-1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酸模叶蓼和丛枝蓼土壤根际土壤中铅有效态含量,当添加肠杆菌FM-1浓度分别为3.8×107和1.2×108 cfu/mL时,酸模叶蓼和丛枝蓼根际土壤中有效态Pb分别增加了 32.96%和 38.77%。

张婷婷[2](2019)在《新疆红花(Carthamus tinctorious L.)根际溶磷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微生物生态效应》文中指出新疆红花(Carthamus tinctoriousL.)是一种综合型经济作物,集药材、染料、油料和饲料功能为一体,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然而,新疆部分地区土地较贫脊,耕地退化,制约了红花的生产。根际微生物能够改善土壤微环境,对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新疆红花根际土壤环境,分离红花根际溶磷细菌,探究溶磷细菌的促生效应,探索红花根际菌群的组成、功能和互作关系,为构建功能性溶磷菌剂提供新资源,为提高新疆红花农田土壤磷素的利用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新疆红花根际土壤中,分离出了 6株具溶磷功能的细菌,分别隶属铜绿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中华根瘤菌属(Sinoihizobium sp.)、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sp.)、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溶磷范围在116.1~198.3 mg/L[之间。其中,菌株Acinietobacter.RC04的溶磷效果最优,Sinorhizobium sp.RC02次之(187.8mg/L),二者是理想的菌源,可为后期多种细菌组合溶磷的应用奠定基础。(2)为了探究溶磷菌的根部定殖效果,用庆大霉素对Sinorhizobium sp.RC02和Acinetobacter sp.RC04进行诱变,获得具有抗性的诱变菌株RC02+和RC04+,耐药性分别为700μg/mL和800 μg/mL。两株菌的定殖数量,均在接种20 d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60d后趋向稳定。菌株定殖的动态显示,每隔30d接种一次,可有效保持溶磷菌剂较高的定殖数量、稳定的溶磷效果和促生作用。(3)由Acinetobacter sp.RC04 和 sp.RC02 组成的复合菌剂,具有溶磷和固氮的双重潜能,优于单一菌剂,对红花种子萌发和生长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促生效应,显着提高了红花的株高、根长以及根系干重。复合菌剂可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显示较好的营养促生能力,并能缓解缺磷对红花的影响。此外,复合菌剂还可促进红花对土壤中氮、磷、钾的吸收。(4)红花生长过程对土壤营养需求较大。红花根际土壤中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速效氮和微量元素的含量,随着生长周期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应在适宜时期补充土壤营养。虽然根际磷细菌的数量与红花生长呈正相关,但根际天然磷细菌对于土壤营养的补充能力有限。这些结果说明本研究分离溶磷菌及研制复合菌剂的思路是可行的,可在结合红花的土壤理化性质、溶磷微生物的种类以及红花生长指标的基础上,改善土壤微环境,促进红花生长。(5)为了探究红花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利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比较了根际和非根际两种微生境、粘土和沙土两种土壤类型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前期分离的溶磷菌能够代表红花根际的主要溶磷菌。alpha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显示红花根际富集细菌的潜力较强;beta多样性指数(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显示根际细菌微生境具有特异性。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溶磷细菌,在根际的数量较高。通过OTU网络分析,显示根际富含有溶磷作用的细菌聚集体。其中,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固氮菌属(Azot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m)等枢纽 OTU构成核心菌群,而其他非枢纽OTU成为辅助菌群,形成多层次系统的协同菌群,有助于协作完成溶溶磷的过程。(6)溶磷菌剂可提升土壤磷细菌的数量,呈现出有机磷细菌多于无机磷细菌,根际磷细菌多于非根际磷细菌的趋势。溶磷细菌的根际效应(R/S)在11~24之间。盛花期的根际效应最明显,有机、无机磷细菌的R/S的最高值分别为23.97和24.10,显示溶磷菌剂可改善菌群结构。综上,挖掘优良的红花根际土壤溶磷微生物,有利于改良根际微环境,促进红花生长发育,对于提高区域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离鉴定了新疆红花根际溶磷细菌,研究了红花、根际细菌群落和土壤三方面的相互作用关系,进一步应用溶磷菌改善了根际菌群结构和土壤理化,促进了红花生长发育,为提高新疆红花农田土壤磷素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苏天骄[3](2018)在《川贝母基源植物内生真菌及其次生代谢物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可产生大量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甚至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次生代谢产物,这不仅成为寻找新型天然化合物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保护濒危的药用植物资源以及减少破坏药用植物多样性具有生态学意义。川贝母是一种川产名贵道地药材,其鳞茎为入药部位,具有良好的药效价值和多种药理活性。然而,川贝母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尚未得到广泛的探索。本研究对前期课题组分离自川贝母基源植物川贝母、瓦布贝母、暗紫贝母和甘肃贝母新鲜鳞茎的18株内生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抑菌、抗氧化和美白活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研究,以期为川贝母基源植物内生真菌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和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内生真菌拮抗活性菌株的筛选及评价通过五点对峙试验,从18株分离自川贝母基源植物内生真菌中筛选到对植物病原菌有良好拮抗作用的5株瓦布贝母内生真菌。随后,采用两点对峙法测定了5株内生真菌对23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谱。发现1WBY2和3WBY3菌株显示出良好的抑菌效果以及较宽的抑菌谱,其对辣椒灰霉病菌(Sclerotinia fuckeliana),烟草根黑病菌(Thielaviopsis basicola),芒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水稻稻瘟病菌(Phyricularia grisea)等植物病原菌的拮抗指数均≥60%,同时,对P.grisea的9种生理小种的拮抗指数均超过50%。试验还发现,经1WBY2发酵液浸种后的水稻种子,96h发芽势显着高于清水对照,7d后的平均根长极显着高于清水对照。此外,通过水稻稻瘟病盆栽防治试验可知,1WBY2发酵原液对稻瘟病病情指数的控制效果可达66.69%,仅次于三环唑。在此基础上,通过平板对扣法发现1WBY2内生真菌挥发性成分对植物病原菌无抑制作用。对该菌株进行发酵培养,结果在供试菌保持唯一的情况下,经滤膜过滤除菌的发酵液的拮抗指数均高于高压灭菌的发酵液,1WBY2无菌发酵液对大多数植物病原菌均表现出较强抑制活性。对1WBY2菌丝和发酵液不同萃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定性分析和抑菌试验,结果发现1WBY2发酵液存在酚类等多种活性物质,其抑菌成分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2)内生真菌美白活性菌株的筛选及评价通过测定18株分离自川贝母基源植物内生真菌的无菌发酵液对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发现WBS020、1WBY2和7WBY2三株瓦布贝母内生真菌的无菌发酵液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能力显着高于其它菌株,其抑制率分别为79.86±0.50(%)、87.48±1.30(%)和87.31±1.05(%),且高温处理后可保持一定稳定性。试验还发现,上述三株菌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能力显着高于其石油醚萃取物;WBS020的正丁醇萃取物,1WBY2和7WBY2的乙酸乙酯萃取物都表现较强的抑制活性。此外,在质量浓度为8mg/mL时,阳性对照维生素C的抑制能力显着强于其他萃取物,但1WBY2和7WBY2菌株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也可达90.86±0.81(%)和88.92±7.13(%),极显着高于其它两种萃取物。(3)内生真菌抗氧化菌株的筛选及评价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ABTS自由基清除及FRAP铁离子还原能力三种方法,对课题组前期筛选抗氧化活性较好的5株瓦布贝母内生真菌单培养、两两共培养无菌发酵液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再测定活性较高组合发酵液的石油醚(30-60℃)、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以维生素C作为阳性对照。结果发现在瓦布贝母内生真菌两两共培养中,4WBY1+WBS019,6WBY3+WBS019和WBS019+WBS020三个组合无菌发酵液的抗氧化活性至少在两项抗氧化方法评价下均极显着高于单培养。试验还发现,上述三个组合的乙酸乙酯提物和正丁醇提物的抗氧化活性较强;WBS019+WBS020组合的乙酸乙酯提物在1.8mg/mL时,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可达74.38±0.65(%);6WBY3+WBS019组合的正丁醇提取物(IC50=0.25mg/mL)对ABTS自由基清除作用与维生素C(IC50=0.07mg/mL)相对接近;三个组合的各提取物对Fe3+还原能力均较弱,远低于阳性对照。说明在适当条件下开展内生真菌共培养具有潜在利用价值。

李颖[4](2018)在《宁夏解磷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田间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半干旱区土壤形成过程微弱,母质砂性强,干旱少雨,使得土壤有效磷含量特别低,仅3 mg·kg-1左右,成为限制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石灰性土壤中大量存在的碳酸钙使得磷极易通过专性吸附而被固定,从而失去有效性。采用微生物学手段促进石灰性土壤中较丰富的全磷释放出有效磷,对改善石灰性土壤磷素供应状况,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针对石灰性土壤中磷素的转化,通过自主筛选宁夏土着解磷细菌,开展田间栽培试验,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采集宁夏玉米、枸杞等作物的根际土壤,通过以磷酸三钙为单一磷源的蒙金娜无机磷培养基进行解磷细菌的分离与筛选。根据水解圈(D/d≥1.95)大小比较筛选到20株解磷细菌,经液体发酵试验,最终获得1株溶解无机磷能力较好的菌株A-8,解磷总量达187.92 mg·L-1,其中环境可溶性磷含量为115.51 mg·L-1。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rDNA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菌株A-8为肠杆菌属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2.采用液态培养试验,明确不同培养环境对菌株A-8解磷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菌株A-8在无机磷培养基中的最佳解磷条件为:蔗糖1%(碳源),硫酸铵0.5%(氮源),碳氮比20:1,初始pH为7.0,环境温度30℃。3.田间试验表明,施入不同浓度解磷细菌能够改善土壤供磷状况,饲料油菜的株高、茎粗、干物质累积较未施菌都有显着增加。当解磷细菌的浓度为1×108CFU·mL-1,明显增加全生育期中土壤有效磷含量,且增幅范围达到13%~38%;同时也显着降低土壤全磷含量,降低幅度较小,可达到4%~6%;对饲料油菜生长状况来看,随着作物生长时间的延长,该浓度解磷菌剂有效增加植株株高、干物质的累积。当解磷细菌的浓度为1×1012CFU·mL-1施入土壤中,对土壤磷素转化效果一般;但是对饲料油菜的生长趋势及养分累积来看,该浓度菌剂明显增加作物茎粗,显着增加作物收获期地上部氮、磷、钾养分累积,分别与CK相比增加65%、72%与69%,对比其它菌浓度处理较明显。4.不同施氮量与解磷菌剂配施对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差异较大,其中施氮量为120 kg·hm-2处理,较其他施肥处理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与CK相比,在作物全生育期有效磷增幅达到16%~40%,增幅较明显;同时土壤全磷含量就有所降低,且与CK相比,降低幅度达15%~25%。对饲料油菜生长状况来看,随着作物生长时间的延长,饲料油菜的生长、植株氮磷钾吸收和鲜草产量影响不同。施氮量为120 kg·hm-2处理对作物株高有很好地促进作用,且与CK相比,明显增加幅度达到35%~50%;在作物由营养生长期转化生殖生长期时,该处理显着提高作物茎粗、干物质累积量;并且对于作物收获期地上部氮、磷、钾累积量,施氮量为120 kg·hm-2处理分别与CK相比增加71%、73%、65%,与其他施氮量处理存在显着性差异。

宋双双[5](2018)在《两种多功能环境材料对半干旱区植物生长和土壤改良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半干旱区由于气候问题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稀疏、水资源短缺,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本区气候高寒、干旱,土层薄、土壤贫瘠等特点,使植被恢复困难,林业发展受到制约,应用功能性环境材料等技术手段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针对半干旱区自然条件特点,根据环境材料的功能特性和研究趋势,创新性的选择聚丙烯酸型高分子保水剂和微生物菌剂两种材料,系统的进行了材料机理性研究、作用基础性研究和实际应用性研究。首先进行室内试验,研究高分子保水剂与微生物菌剂的相互作用机理,为二者共同作用对土壤和植物生长产生的影响提供机理依据;通过室内盆栽试验,进行保水剂与微生物菌剂对植物-土壤影响的基础性研究,将保水剂和微生物菌剂设计不同浓度进行交叉配比,研究环境材料不同配比处理下对土壤结构、水分、养分、有机质、土壤微生物等土壤特性的影响,以及对油松、白蜡、丁香、红瑞木、紫花苜蓿、高羊茅等植物生长的影响;通过在张北县半干旱区野外造林试验,研究保水剂和微生物菌剂在半干旱区的自然条件下对樟子松、柠条生长的影响和对土壤理化特性、微生物环境的调节作用,并调查樟子松人工林生长情况,构建樟子松人工林生长方程,并对环境材料处理下的人工林生长进行修正,以预估环境材料对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研究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微生物菌剂会显着降低高分子保水剂的吸水倍率,并加强保水剂的降解性能;保水剂一定浓度下可以促进微生物菌剂在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保水剂中浓度处理下微生物总量最高可达3.45×l06 cfu/g,但浓度过高会抑制微生物数量的增长;保水剂显着提高了土壤水分条件,但微生物菌剂轻微降低了保水剂的在土壤中的吸水能力。(2)多功能环境材料显着提高了不同植物的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有机质,提高土壤微生物总量,促进速效养分转化,提高速效养分含量。土壤水分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随保水剂浓度增大而增大,不同植物水稳性团聚体最高含量均达60%以上。(3)多功能环境材料不同浓度配比处理对植物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显着提高了油松、白蜡、丁香、红瑞木株高、地径的生长量,并促进根系生长;提高了紫花苜蓿、高羊茅的生物量,最佳处理分别比对照高61%、94%。试验植物在低、中浓度保水剂(20g/株、30g/株)与中浓度菌剂(10g/株)混施处理下,极大的促进了植物株高、地径、根系以及生物量的生长,并显着增加土壤水分、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促进微生物活性,加快速效养分的转化。(4)半干旱区野外造林试验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土壤田间持水量、最大吸湿水含量以及有效水含量均随施加保水剂浓度的增大而呈现递增趋势,有效水分含量最高达28.62%。同时,环境材料对土壤速效养分和有机质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微生物菌落数最高达29.71 × 105 cfu/g,比对照组高321%,显着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环境,提高微生物活性。多功能环境材料处理下,樟子松、柠条造林三年后成活率最大可达96%,樟子松树高、地径的生长量及柠条二级分蘖枝条的萌发量均显着高于对照。根据主成分分析,樟子松在保水剂高浓度单施处理下,柠条在保水剂中浓度与菌剂高浓度混施处理下,植物生长和土壤特性改善作用最为显着。(5)建立樟子松树高、地径生长模型,并基于环境材料处理下樟子松生长情况对模型进行修正,建立樟子松人工林树高、胸径生长预估模型。根据预估结果,多功能环境材料将促使樟子松提前进入快速生长期,并延长速生期时间,使樟子松人工林树高、地径均显着高于正常立地条件下的生长量。

王丹,赵学强,郑春丽,沈仁芳[6](2017)在《两种根际促生菌在不同氮磷条件下对油菜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油菜是我国和世界主要油料作物,对氮磷肥需求量大,但是氮磷肥利用率低,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由于根际促生菌能够改善植物生长并提高养分吸收,近些年来不少生物肥料中添加有根际促生菌。采用土培试验,探究了两种根际促生菌(巨大芽孢杆菌和短小芽孢杆菌)在不同氮磷条件下对油菜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以期为油菜肥料研制和施肥技术提供帮助。结果表明:油菜在缺氮或缺磷条件下的地上部干重仅为正常氮磷供应的20%;巨大芽孢杆菌在正常氮磷供应条件下改善了油菜生长,促进了油菜对P、K、Zn和B 4种营养元素的吸收,而在缺氮和缺磷条件下没有效果;短小芽孢杆菌在缺氮、缺磷和正常氮磷条件下均没有效果。因此,氮磷肥对油菜生长至关重要,巨大芽孢杆菌能够在适当氮磷供应的条件下发挥促生作用。

张国全[7](2014)在《微生物菌剂提高陕北黄土区油松造林成活率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研究了BGB微生物菌剂与PT菌根制剂对陕北黄土区油松造林地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影响,分析了对油松树高、地径、和成活率影响机理,为BGB微生物菌剂与PT菌根制剂在黄土丘陵地区的植被恢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果有三个方面:(1)PT菌根制剂能显着地增加油松的成活率,树高、地径的生长量;能够明显提高0-40cm土层的氮、磷、钾、有机质等养分含量,而对40-60cm土层则影响相对较小;并且对土壤酸碱度、土壤含水量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2)在油松造林中施用BGB微生物菌剂能够显着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促进苗木树高、地径的增长;可以显着地提高土壤中各养分的含量,且影响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其中对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最显着;BGB微生物菌剂能够明显改善土壤的酸碱度,并且在土壤表层作用较明显;对20-40cm土壤层次的土壤含水量有显着地影响。研究结果表明BGB微生物菌剂对油松造林成活率、生长量、土壤养分与水分均有显着地作用,并且在研究范围内用量越大,效果越好。(3)PT菌根制剂与BGB微生物菌剂结合使用在油松造林中对苗木的成活率、苗木树高和地径的增长具有显着地提高;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上,能够显着增加土壤中氮、磷、钾、有机质等的养分含量,并且二者结合使用均比单独使用一种的效果要好;能够显着地改善土壤的酸碱度,但是BGB菌剂用量较小时反而不如单独使用PT菌根制剂时的效果好;对土壤20-40cm的含水量影响较显着,并且在研究中随着BGB微生物菌剂用量的增加而影响增加。

王利民,卜晓莉,林新坚,黄东风,邱孝煊,罗涛[8](2013)在《红黄壤区土壤改良利用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阐明了红黄壤区土壤的主要成因,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进而综述了红黄壤区土壤的改良利用技术。建议进一步完善土壤资源监测系统,发挥综合改良利用技术的作用和加强菌肥、缓控释肥料的研发。

韩梅[9](2013)在《大豆复合微生物肥料功能菌系的构建及包埋固定化研究》文中认为化学肥料的应用虽然促进了作物产量的提高,但若长期大量施用,就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不但使增产效益明显下降,甚至会污染环境。和化肥相比,微生物肥料在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深入开展微生物肥料研究,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针对目前大豆接种剂活体菌功能单一和剂型局限性的问题,采取田问取样、室内分离鉴定、盆栽试验和化验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开展了大豆复合菌剂功能菌株筛选、菌系构建及包埋固定化研究,系统地评价了包埋菌剂的综合性能,以期为大豆新型微生物肥料品种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1.完成了田间采集样品的菌株分离、筛选、性能测试,并进行了分类鉴定:(1)获得3株大豆根瘤菌R12、R6和R18,其中R12在促进根瘤数、根瘤干重和固氮酶活性增加,改善大豆生长性状,促进养分吸收和提高等方面,均优于参照菌USDA110; R12抗逆性优于USDA110,且表现出解磷活性;R6和R18不具有解磷活性,其他各项指标与参照菌USDA110相比或相等、或略低、或略高;3株菌都属于根瘤菌属(Rhizobium sp.), R12为菜豆根瘤菌(Rhizobium etli), R6和R18同为热带根瘤菌(Rhizobium tropici)的不同菌株。(2)获得2株解磷细菌S7和S1。对测试的4种无机难溶磷酸盐溶P量S7为174.8mg/L、S1为167.3m∥L,较参照菌1203分别提高了5.87%和1.33%;对卵磷脂的解P量S7为49.33mg/L,S1为54.82mg/L,参照菌1203为52.93mg/L,解卵磷脂量S7略低于参照菌,S1略高于参照菌。相对而言,S7偏好溶无机磷,S1偏好解有机磷。S7和S1对无机和有机非溶性磷的总溶P量较参照菌分别提高了2.80%和1.88%。S7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的成员,S1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的成员。(3)获得1株解钾菌株Cl,培养7d时其解K量为21.31mg/L,较参照菌L-K提高了34.28%;Cl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的胶冻样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2.对筛选获得的3类菌性能优良的菌株进行了拮抗性和生长关系试验,确定了能共处的菌株组合,优化了混合培养基质和培养条件,改进了培养方法:(1)明确了R12、S7和Cl之间无生长抑制现象,3种菌混合培养时的生长关系为R12和S7、R12和Cl生长上相互促进,S7与Cl为无关共栖关系。(2)优化后用于混合培养的基质成分为:甘露醇10g,酵母膏1.0g, NaCl0.1g,(NH4)2SO40.5g, K2HPO40.5g, KCl0.2g, MgSO4·7H2O1.0g, MnSO40.004g, CaCO35.0g, FeSO4·7H2O0.003g, CaCl20.1g,钾长石粉2.0g,磷矿粉5.0g,卵磷脂2.0g,Rh溶液4.0mL,蒸馏水1L。培养条件和培养方法为:按R12→S7→C1接种顺序,间隔12h,最适pH7.0,最适温度28℃。3.进行了组合菌系包埋固定化试验,考察包埋材料组成对包埋操作、颗粒基本性能等指标的影响,并进行了不同剂型之间菌体抗逆性比较:(1)初步确定包埋剂主料浓度及配比为SA3.0%-PVA3.0%,在此条件下,包埋的操作性、成球性,以及颗粒机械强度、传质性、包埋率、活菌数及其增殖倍数均较好。(2)优化的包埋剂组成为SA3.0%-PVA(2.5%-3.0%)-(SiO24.0%-CaCO30.3%),在此条件下,操作性、成球性和传质性较好,所得包埋颗粒呈规则球形,直径为3mm-4mm,机械强度为53.4g/g-59.6g/g,包埋率为91.4%-94.3%,经过72h增殖培养,活菌数达到1011个/g,增殖倍数为500倍以上,活菌释放率达到90%以上。(3)颗粒菌剂菌体的耐盐性、耐酸碱性、耐旱性、耐冷热性和耐药性等均较液体菌剂和草炭粉剂有明显的提高。4.化肥、草炭粉剂、包埋菌剂的大豆盆栽比较试验,综合评价了菌剂效果,并明确了较佳的施用方法:(1)菌剂的施用提高了大豆产量和品质,增加了大豆结瘤量、固氮量和养分吸收,改善了大豆生物学性状、土壤有效养分供应能力和土壤生物环境。(2)菌剂与化肥配施互作效应显着,好于单施菌剂和单施同量化肥。(3)包埋菌剂与半量化肥配施效果最好,各项指标均好于全量化肥处理;继续增加化肥配施量互作效应减弱。(4)不论单施或与化肥配合施用包埋菌剂均好于草炭粉剂。

伊鋆[10](2011)在《高效解磷细菌的筛选及解磷机理的研究》文中认为溶磷微生物因其能将土壤中难溶性磷酸盐转化为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可溶性磷形态,提高土壤磷素利用效率,从而在农田磷素循环领域担任重要的角色。本论文针对其中具有溶磷效果的细菌展开,主要取得以下成果:本次研究首先利用以磷酸钙(Ca3(PO4)2)为单一磷源的培养基对20多种植物根际的土壤样品进行了解磷细菌的分离和筛选,根据溶磷圈初步获得了49株解磷细菌,摇床复筛后,最终获得1株具有高效溶解无机磷能力的菌株,其最大可溶性磷含量可达341.8mg·L-1。经过对该菌株进行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和16S rDNA序列测定,表明其为产气肠杆菌属,定名为PSB28。本文考察了不同碳源、氮源、温度、pH值等因素对产气肠杆菌PSB28解磷能力的影响,优化了最佳培养基配方:在碳源为果糖,氮源为尿素,初始pH值为7,28℃时,菌体生长状况较好,并且对磷酸钙的溶解能力最强。对产气肠杆菌PSB28从生长动态和代谢产物角度进行了解磷机理研究。在以Ca3(PO4)2为唯一磷源的培养基中,同时以K2HPO4为对照,解磷菌PSB28在生长96 h后,水溶性磷浓度从4.83μg/ml增加至313.41μg/ml,而且菌体生长量较大,但生长速率较对照慢;生长96 h后菌体发酵液pH值从7.00降至4.61,比对照略高;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结果发现,菌株PSB28在磷胁迫条件下分泌的有机酸种类和含量比对照都较为复杂,主要为葡萄糖酸,苹果酸,乳酸,乙酸,柠檬酸,最大浓度分别为17.66 mg/ml,8.72 mg/ml,8.56 mg/ml,5.85 mg/ml,16.78 mg/ml,而对照中仅检测出乙酸,葡萄糖酸,乳酸,最大浓度分别为0.712 mg/ml,0.254 mg/ml,0.581 mg/ml;酶活检测结果表明,在低磷条件下的菌体发酵液中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较对照有所增强。因此,本研究初步表明,解磷菌PSB28在溶磷过程中可能主要是通过增强细胞内的TCA循环而增加体系能量,从而获得较多种类和含量的有机酸,因此有机酸与难溶性磷酸盐中的金属阳离子的螯合作用是菌株PSB28解磷的主要机理,同时该菌株通过该体系增强了酶反应,促进菌体繁殖,进而解决环境中磷缺乏的问题。

二、巨大芽胞杆菌(A6)在红黄壤中对油菜的促生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巨大芽胞杆菌(A6)在红黄壤中对油菜的促生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肠杆菌促生特性及其强化蓼科植物修复铅污染土壤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铅污染现状
    1.2 土壤铅污染危害
    1.3 土壤铅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1.3.1 物理、化学修复技术
        1.3.2 生物修复技术
        1.3.3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
    1.4 研究意义与技术路线
第2章 肠杆菌FM-1对Pb~(2+)的耐受性及其促生特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对Pb~(2+)的耐受性
        2.2.2 产IAA能力
        2.2.3 产铁载体能力
        2.2.4 溶磷能力
        2.2.5 ACC脱氨酶活性
    2.3 结果分析
        2.3.1 对Pb~(2+)的耐受性
        2.3.2 促生特性
        2.3.3 肠杆菌FM-1产IAA能力
        2.3.4 肠杆菌FM-1产铁载体能力
        2.3.5 肠杆菌FM-1溶磷能力
    2.4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肠杆菌FM-1胞外聚合物对Pb~(2+)的吸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来源
        3.1.2 培养基
        3.1.3 主要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肠杆菌FM-1在不同浓度Pb~(2+)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
        3.2.2 肠杆菌FM-1胞外聚合物的提取
        3.2.3 肠杆菌FM-1胞外聚合物组分的测定
        3.2.4 环境因素对肠杆菌FM-1胞外聚合物分泌量的影响
        3.2.5 肠杆菌FM-1分泌胞外聚合物对Pb~(2+)的作用机理
        3.2.6 肠杆菌FM-1 LB-EPS Pb~(2+)吸附条件优化
    3.3 结果分析
        3.3.1 浓度Pb~(2+)对肠杆菌FM-1生长的影响
        3.3.2 肠杆菌FM-1胞外聚合物的提取
        3.3.3 环境因素对肠杆菌FM-1胞外聚合物分泌量的影响
        3.3.4 肠杆菌FM-1胞外聚合物Pb~(2+)吸附机理
        3.3.5 LB-EPS Pb~(2+)吸附最优条件筛选
    3.4 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肠杆菌FM-1对蓼科植物富集铅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1 土壤采集与处理
        4.1.2 植物采集
    4.2 实验方法
        4.2.1 水培
        4.2.2 土培
    4.4 实验结果
        4.4.1 添加肠杆菌FM-1对水培中植物指标的影响
        4.4.2 添加肠杆菌FM-1对土壤中植物指标的影响
    4.5 讨论
    4.6 结论
第5章 全文总结
第6章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2)新疆红花(Carthamus tinctorious L.)根际溶磷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微生物生态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红花的生长特性及价值
        1.1 新疆红花的生长特性
        1.2 红花的研究价值
    2 新疆土壤磷素状况
        2.1 土壤中的磷素
        2.2 新疆农田土壤磷素肥力现状
        2.3 新疆红花土壤磷素利用率的局限性
        2.3.1 新疆的地理因素
        2.3.2 新疆农田土壤磷素垂直分布特征
    3 溶磷微生物的研究
        3.1 根际微生物的作用
        3.2 溶磷微生物的种类
        3.3 溶磷菌的作用
        3.4 关于溶磷机制的研究
        3.5 溶磷微生物菌剂
        3.6 溶磷菌对植物的促生作用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红花根际溶磷菌的筛选及分析
    1 试验材料
        1.1 植株材料
        1.2 培养基
        1.3 克隆载体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样地
        2.2 红花根际溶磷菌的分离
        2.3 红花根际溶磷菌的鉴定
        2.4 溶磷相关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5 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红花根际溶磷菌的分离与筛选
        3.2 溶磷菌溶磷能力的测定
        3.3 溶磷细菌的鉴定
        3.4 溶磷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3.5 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4 讨论
        4.1 红花根际溶磷细菌的种类丰富
        4.2 中华根瘤菌属具有溶磷潜力
        4.3 微生物的溶磷机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5 结论
第三章 溶磷菌在红花根际的定殖动态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生素类型
    2 试验方法
        2.1 供试抗生素的筛选
        2.2 诱变菌株的筛选
        2.3 定殖菌株的生长曲线和溶磷曲线的绘制
        2.4 诱变菌株的回收
        2.5 诱变菌株和出发菌株的DNA同源性比较
        2.6 菌株在红花根际的定殖动态
        2.7 试验方案
    3 结果与分析
        3.1 红花根际优势溶磷菌对抗生素耐药性检测
        3.2 菌株的筛选
        3.3 菌株的生长曲线和溶磷曲线的绘制
        3.4 菌株的回收
        3.5 诱变菌株和出发菌株的DNA同源性比较
        3.6 菌株在红花根际的动态定殖变化
    4 讨论
        4.1 抗生素对溶磷菌株遗传标记的可行性
        4.2 抗生素诱变下对根际溶磷菌株的影响
        4.3 影响抗生素诱变菌株定殖的主要因素
        4.4 耐药性菌株的施入周期
    5 结论
第四章 溶磷菌对红花的促生效应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种子材料
        1.3 供试土壤
        1.4 实验室育苗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菌剂制备及接种方法
        2.3 种子的萌发
        2.4 样品的采集
        2.5 测定指标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溶磷菌剂对红花种子萌发的促生效果
        3.2 同溶磷菌剂对盛花期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3.3 溶磷菌剂对红花不同时期生长的影响
        3.4 不同溶磷菌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 讨论
        4.1 复合菌剂优于单一菌株
        4.2 溶磷菌剂对红花的促生作用
        4.3 微生物菌剂的应用前景
    5 结论
第五章 红花根际土壤生态环境分析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土壤样品理化指标的测定和壤微生物的分离计数
        2.2 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
        2.3 测序数据分析
        2.4 溶磷细菌组对红花土壤中磷细菌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长期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性分析
        3.2 不同生长期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差异性分析
        3.3 不同生长期土壤中磷细菌的差异性分析
        3.4 不同生长期红花生长量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3.5 不同生长期磷细菌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6 不同生长期磷细菌与红花生长量的相关性分析
        3.7 细菌的组成与丰度
        3.8 细菌生境α-多样性
        3.9 细菌群落β-多样性
        3.10 样本间的相关性
        3.11 根际与非根际之间的差异细菌(OTU)
        3.12 细菌间的协同作用
        3.13 OTU共丰度网络
        3.14 溶磷功能的协同菌群
        3.15 溶磷菌剂对土壤溶磷细菌数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红花生长过程对土壤营养需求较大
        4.2 红花根际磷细菌的数量与红花生长呈正相关
        4.3 红花根际天然磷细菌补充土壤磷营养的能力仍显不足
        4.4 红花根际细菌群落组成
        4.5 前期分离的溶磷菌具有代表性
        4.6 根际细菌之间的功能性协作关系
        4.7 溶磷功能的协同菌群
        4.8 溶磷菌剂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5 结论
全文总结
    1 主要总结
    2 主要特色和创新点
    3 不足之处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基因序列
致谢

(3)川贝母基源植物内生真菌及其次生代谢物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内生菌的概念及研究历史
    1.2 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1.3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
        1.3.1 种类
        1.3.2 生物活性
    1.4 微生物共培养的研究现状
    1.5 植物内生真菌及次生代谢产物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6 贝母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1.7 立题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内生真菌
        2.1.2 指示菌
        2.1.3 植物材料
        2.1.4 培养基
        2.1.5 试验试剂
        2.1.6 仪器设备
    2.2 内生真菌培养发酵与供试液制备
        2.2.1 内生真菌纯培养
        2.2.2 种子液的制备
        2.2.3 菌丝体的处理
        2.2.4 菌丝体提取物的制备
        2.2.5 抑菌试验内生真菌发酵液的制备
        2.2.6 抗氧化试验内生真菌各组合无菌发酵液的制备
        2.2.7 抑制酪氨酸酶试验内生真菌发酵液的制备和处理
        2.2.8 发酵滤液提取物制备
    2.3 抑菌活性的测定
        2.3.1 五点对峙法
        2.3.2 两点对峙法
        2.3.3 平皿对扣法
        2.3.4 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
        2.3.5 平皿打孔法
    2.4 水稻种子催生试验
    2.5 盆栽试验
    2.6 抑制酪氨酸酶
    2.7 抗氧化试验
        2.7.1 DPPH自由基清除
        2.7.2 ABTS自由基清除
        2.7.3 FRAP铁离子还原能力
    2.8 化学成分定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川贝母基源植物内生真菌抑菌活性研究
        3.1.1 五点对峙初筛结果
        3.1.2 两点对峙法复筛结果错误!
        3.1.3 对水稻稻瘟病的影响
        3.1.4 活性菌株无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
        3.1.5 活性菌株不同提取部位的抑菌活性
        3.1.6 活性菌株各萃取物化学成分定性分析
    3.2 川贝母内生真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研究
        3.2.1 内生真菌发酵液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结果
        3.2.2 发酵液不同萃取物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结果
    3.3 瓦布贝母内生真菌共培养抗氧化活性
        3.3.1 内生真菌无菌发酵液抗氧化活性结果
        3.3.2 各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测定
4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宁夏解磷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田间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意义
    1.2 解磷细菌的发现及生态分布
    1.3 解磷细菌的分离筛选方法
    1.4 解磷细菌的种类及其解磷能力
    1.5 解磷细菌的解磷机制
    1.6 解磷细菌对土壤磷素转化的影响
    1.7 解磷细菌对作物的影响
    1.8 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解磷细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培养条件对菌株A-8解磷效果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浓度解磷菌剂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施氮量与解磷菌剂配施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两种多功能环境材料对半干旱区植物生长和土壤改良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保水性环境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保水性环境材料研究进展
        1.2.2. 保水材料分类及吸水原理
        1.2.3. 保水性环境材料在干旱地区的应用
    1.3. 微生物菌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微生物菌材料由来
        1.3.2. 微生物菌材料国内外发展现状
        1.3.3. 微生物菌材料的应用
    1.4. 林分生长模型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全林分生长模型国内外研究进展
        1.4.2. 单木生长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材料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3.2. 植物生长指标测定
    2.4. 技术路线图
3. 聚丙烯酸型保水剂与微生物菌剂相互作用机理
    3.1. 试验设计
        3.1.1. 保水剂在微生物菌剂溶液中吸水倍率测定
        3.1.2. 保水剂的生物降解性测定
        3.1.3. 保水剂与微生物菌剂综合作用下土壤水分测定
    3.2. 微生物菌剂与聚丙烯酸型保水剂相互性能影响
        3.2.1. 微生物菌剂对保水剂吸水性影响
        3.2.2. 微生物菌剂对保水剂降解性影响
        3.2.3. 保水剂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3.3. 保水剂与微生物菌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3.1. 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
        3.3.2. 对土壤饱和含水量的影响
        3.3.3. 对土壤有效水分含量的影响
    3.4. 小结
4. 多功能环境材料对土壤特性和植物生长影响
    4.1. 试验设计
    4.2. 多功能环境材料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4.2.1. 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
        4.2.2. 草本水分利用效率
        4.2.3. 干旱胁迫下土壤含水率
        4.2.4. 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4.3. 多功能环境材料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3.1. 对土壤速效氮的影响
        4.3.2. 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4.3.3. 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4.3.4. 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4.4. 多功能环境材料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4.1. 对土壤微生物碳含量的影响
        4.4.2. 对土壤微生物氮含量的影响
    4.5. 多功能环境材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5.1. 对乔木、灌木生长的影响
        4.5.2. 对草本生物量的影响
        4.5.3. 对植物根系生长影响
    4.6. 多功能环境材料对土壤和植物影响综合分析
        4.6.1. 对乔木植物-土壤影响综合分析
        4.6.2. 对灌木植物-土壤影响综合分析
        4.6.3. 对草本植物-土壤影响综合分析
        4.6.4. 小结
5. 多功能环境材料对半干旱区土壤和植物的影响
    5.1. 研究区概况
        5.1.1. 地理位置
        5.1.2. 地貌
        5.1.3. 气候
        5.1.4. 植被土壤
        5.1.5. 试验地概况
    5.2. 试验设计
    5.3. 多功能环境材料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5.3.1. 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5.3.2. 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5.3.3. 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5.3.4. 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5.4. 多功能环境材料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5.4.1. 对土壤微生物碳含量的影响
        5.4.2. 对土壤微生物氮含量的影响
        5.4.3. 对土壤微生物菌落的影响
    5.5. 多功能环境材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5.5.1. 对植物成活率的影响
        5.5.2.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5.6. 基于多功能材料改良下植物-土壤综合影响分析
        5.6.1. 多环境功能材料对樟子松植物-土壤综合影响分析
        5.6.2. 多功能环境材料对柠条植物-土壤综合影响分析
    5.7. 小结
6. 基于多功能环境材料的樟子松人工林生长规律
    6.1. 试验设计
        6.1.1. 单木生长模型的构建
        6.1.2. 模型检验
    6.2. 樟子松树高生长规律
        6.2.1. 樟子松树高生长过程
        6.2.2. 樟子松树高生长模型
    6.3. 樟子松地径生长规律
        6.3.1. 樟子松地径生长过程
        6.3.2. 樟子松地径生长模型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两种根际促生菌在不同氮磷条件下对油菜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盆栽试验
        1.2.2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芽孢杆菌对油菜生长的影响
    2.2 芽孢杆菌对油菜地上部大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2.3 芽孢杆菌对油菜地上部中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2.4 芽孢杆菌对油菜地上部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7)微生物菌剂提高陕北黄土区油松造林成活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 植被恢复的重要性
    1.2.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存在的问题
    1.3. 植被恢复相关技术措施
    1.4. 微生物肥料在植被恢复中的应用
    1.5. 菌根在植被恢复中的应用
    1.6. BGB菌肥的相关研究
    1.7. PT菌根制剂的相关研究
2.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3. 技术路线图
4. 材料与方法
    4.1 研究区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地质地貌
        4.1.3. 气候特征
        4.1.4. 土壤特征
        4.1.5. 植被特征
        4.1.6. 试验地概况
    4.2. 试验材料
    4.3. 试验设计
    4.4. 研究方法
        4.4.1. 土壤样品制备与油松指标数据采集
        4.4.2. 样品测定与计算方法
    4.5. 数据处理
5. 结果与分析
    5.1. PT菌根制剂施用效果研究
        5.1.1. PT菌根制剂对油松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
        5.1.2. PT菌根制剂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5.2. BGB微生物菌剂施用效果研究
        5.2.1. BGB微生物菌剂对油松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
        5.2.2. BGB微生物菌剂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5.3. PT菌根制剂与BGB微生物菌剂结合施用效果研究
        5.3.1. PT菌根制剂与BGB微生物菌剂结合对油松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
        5.3.2. BGB微生物菌剂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5.4. 造林成本对比
6.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红黄壤区土壤改良利用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红黄区土壤的主要成因
2 红黄壤区土壤存在的问题
    2.1 水蚀退化
    2.2 养分贫瘠化
3 红黄壤区土壤改良利用的研究现状
    3.1 非生物学措施
        3.1.1 物理措施
        3.1.1. 1 水利措施
        3.1.1. 2 覆盖技术
        3.1.1. 3 选取耕作工具
        3.1.1. 4 深耕晒垡、客土掺沙
        3.1.2 化学措施
        3.1.2. 1 施用结构改良剂
        3.1.2. 2 施用肥料
    3.2 生物学措施
        3.2.1 培育菌肥
        3.2.2 养殖蚯蚓
        3.2.3 栽种植物
        3.2.4 改进耕作制度
        3.2.5 综合措施
4 展望

(9)大豆复合微生物肥料功能菌系的构建及包埋固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生物肥料概述
        1.1.1 微生物肥料定义
        1.1.2 微生物肥料的种类
        1.1.3 微生物肥料的理论基础
        1.1.4 微生物肥料的作用
        1.1.5 微生物肥料发展趋势
    1.2 固氮微生物概述
        1.2.1 土壤中氮素来源、形态和含量
        1.2.2 生物固氮
        1.2.3 生物固氮机制
        1.2.4 根瘤菌的种类
        1.2.5 根瘤菌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2.6 影响根瘤菌占瘤率和结瘤能力的环境因素
    1.3 溶磷微生物概述
        1.3.1 土壤中磷的形态
        1.3.2 土壤中溶磷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
        1.3.3 溶磷微生物的解磷机理
    1.4 解钾微生物概述
        1.4.1 土壤钾素的形态与土壤钾细菌
        1.4.2 解钾菌的解钾机理
    1.5 微生物混合培养的意义
    1.6 微生物细胞包埋固定化技术及研究进展
        1.6.1 细胞固定化技术定义
        1.6.2 细胞固定化的方法
        1.6.3 细胞包埋固定化常见载体性能比较
        1.6.4 包埋固定化技术原理
        1.6.5 包埋法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1.6.6 细胞包埋固定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1.7 根瘤菌剂研究现状、市场前景、存在问题
        1.7.1 国内外根瘤菌剂研究现状和市场前景
        1.7.2 根瘤菌剂研究和应用存在问题
    1.8 本项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功能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分离菌株的材料
        2.1.2 供试植物
        2.1.3 参照菌
        2.1.4 培养基
        2.1.5 主要试剂
        2.1.6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大豆根瘤菌的筛选
        2.2.2 磷细菌的筛选
        2.2.3 钾细菌的筛选
        2.2.4 菌株生理生化特性试验
        2.2.5 菌株16S rRNA序列分析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大豆根瘤菌的筛选
        2.3.2 磷细菌的筛选
        2.3.3 钾细菌的筛选
    2.4 小结
第三章 菌株组合的选择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培养基
    3.2 试验方法
        3.2.1 菌株拮抗试验和培养基的选择
        3.2.2 混合培养基设计
        3.2.3 种子液的制备
        3.2.4 最佳碳氮源组合的优化
        3.2.5 接种顺序试验
        3.2.6 培养温度和pH的优化
        3.2.7 组合菌株在优化条件下活菌数测定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拮抗试验结果
        3.3.2 最佳混合培养基
        3.3.3 混合培养的接种顺序
        3.3.4 混合培养最适温度和pH
        3.3.5 组合菌株在优化条件下的生长量
    3.4 小结
第四章 复合菌体的包埋固定化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其他试剂及器材
    4.2 试验方法
        4.2.1 复合菌体的制备
        4.2.2 SA-PVA浓度及配比的初步确定
        4.2.3 添加适量的辅料后SA-PVA最佳浓度及配比的筛选
        4.2.4 不同剂型菌剂菌体抗逆性比较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包埋主料基本浓度及配比
        4.3.2 包埋材料的优化
        4.3.3 不同剂型菌剂菌体抗逆性比较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剂型菌剂大豆盆栽比较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土壤
        5.1.2 供试植物
        5.1.3 盆栽容器
        5.1.4 试验设计
        5.1.5 化肥的种类和施用量
        5.1.6 播种和日常管理
        5.1.7 菌剂的制备和施入
        5.1.8 采样及指标测定
        5.1.9 培养基
    5.2 结果分析与讨论
        5.2.1 施用菌剂对大豆生物学性状和结瘤的影响
        5.2.2 施用菌剂对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5.2.3 施用菌剂对大豆茎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5.2.4 施用菌剂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5.2.5 施用菌剂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5.2.6 施用菌剂对大豆种子品质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10)高效解磷细菌的筛选及解磷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磷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1.1.1 磷素与植物关系
        1.1.2 磷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溶磷微生物研究现状
        1.2.1 种类与溶磷能力差异
        1.2.2 分布特点
        1.2.3 分离与筛选方法
        1.2.4 溶磷量测定方法
        1.2.5 应用效果
        1.2.6 解磷机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路线
2 高效解磷微生物的筛选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土壤样品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
        2.1.4 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的采集
        2.2.2 初筛
        2.2.3 复筛
        2.2.4 可溶性磷测定方法
        2.2.5 形态观察
        2.2.6 生理生化测定
        2.2.7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结果
        2.3.1 溶磷菌的初筛
        2.3.2 复筛
        2.3.3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
        2.3.4 菌体形态及菌落特征
        2.3.5 分子生物学鉴定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解磷细菌最佳发酵条件的确定
    3.1 材料与培养基
        3.1.1 菌株
        3.1.2 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摇瓶发酵
        3.2.2 温度试验
        3.2.3 营养成分试验
        3.2.4 初始pH试验
    3.3 结果
        3.3.1 氮源对溶磷效果的影响
        3.3.2 碳源对溶磷效果的影响
        3.3.3 磷源对溶磷效果的影响
        3.3.4 初始pH值对PSB28菌株溶磷的影响
        3.3.5 初始温度对PSB28菌株溶磷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溶磷机理的研究
    4.1 材料与试剂
        4.1.1 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4.1.4 仪器
    4.2 方法
        4.2.1 pH的测定
        4.2.2 可溶性磷含量的测定
        4.2.3 生长曲线的测定
        4.2.4 有机酸的测定
        4.2.5 磷酸酶活性测定
    4.3 结论
        4.3.1 96h内菌液浓度、pH及可溶性磷酸盐浓度的动态变化
        4.3.2 发酵液中有机酸动态的变化
        4.3.3 发酵液中磷酸酶动态的变化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PSB28 GeneBank信息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巨大芽胞杆菌(A6)在红黄壤中对油菜的促生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肠杆菌促生特性及其强化蓼科植物修复铅污染土壤机理研究[D]. 漆培艺.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2]新疆红花(Carthamus tinctorious L.)根际溶磷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微生物生态效应[D]. 张婷婷.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3]川贝母基源植物内生真菌及其次生代谢物生物活性研究[D]. 苏天骄.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4]宁夏解磷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田间应用[D]. 李颖. 宁夏大学, 2018(01)
  • [5]两种多功能环境材料对半干旱区植物生长和土壤改良影响研究[D]. 宋双双.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6]两种根际促生菌在不同氮磷条件下对油菜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 王丹,赵学强,郑春丽,沈仁芳. 土壤, 2017(06)
  • [7]微生物菌剂提高陕北黄土区油松造林成活率机制研究[D]. 张国全.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 [8]红黄壤区土壤改良利用技术研究进展[J]. 王利民,卜晓莉,林新坚,黄东风,邱孝煊,罗涛. 江西农业学报, 2013(12)
  • [9]大豆复合微生物肥料功能菌系的构建及包埋固定化研究[D]. 韩梅. 沈阳农业大学, 2013(11)
  • [10]高效解磷细菌的筛选及解磷机理的研究[D]. 伊鋆.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巨大芽孢杆菌(A6)对红黄壤油菜的促生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