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中的作用

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中的作用

一、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金铎[1](2021)在《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新时代下,中国高等院校立德树人工作面临新境遇、新诉求、新挑战。“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所在。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明确了新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类课程提出的要求,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新力量。课堂是大学生接受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一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程”)是承载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双重维度的课程,其他课程不分担价值观教育的责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担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思政课程”的身上。但是,高等院校的其他各类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同样具有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专业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潜隐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出来,使大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受到价值观的熏陶和洗礼,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成为新时代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剂良药,必须一以贯之地长期坚持下去。所以,厘清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阐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挖掘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探究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找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明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意义重大。因此,本文以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中国高等院校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原则、方法、路径,“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为逻辑脉络展开论述,共为八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本章从整体性的视角对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进行把握,从研究背景中指明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动态环境,定位研究意义;从国内外研究现状中阐释、对比、分析、概括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瞄准关键问题,明晰论述脉络;从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中提炼出逻辑结构和方法依据,确保本文行之有理,言之有据,逻辑缜密。第二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是什么”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着重分析了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概念、特点、要求及其与“思政课程”的关系。概念是探究问题的起始基点,从课程的含义推进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含义,从普遍性到特殊性,为后续问题的探析奠定了基础;对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特点进行解读,明晰了本文的马克思主义立论基础,保证了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鉴于此,进一步论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要求及其与“思政课程”的关系。第三章为“中国高等院校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包括发挥“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需要、提升“思政课程”教育效果的需要、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的需要等三个维度。“隐性课程”育人作用的发挥需要其勘探自身的育人元素、专业课教师筑牢政治信仰、将思政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能有力地弥补“思政课程”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方法单一、教育实践不足的缺憾。此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载体,“课程思政”必须在落实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等方面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因此,分析透彻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意义重大。第四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理论溯源”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的,因此,剖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对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也能为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第五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什么”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在进行总结、归纳之后,本文将其分为政治引导、思想引领、道德熏陶、劳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五个方面。研究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明确其建设什么,因此,主要内容是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应有之义,分析透彻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第六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困境及原因。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成就上看,本文主要从地域、学校层次、办学性质等几个因素出发,通过查阅官网通知、公众号、了解相关教学活动实施方案等方式列举了部分学校带有“课程思政”性质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原因上看,本文主要从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大学生等三个方面入手,从而以此为依据归纳出相应的原因。第七章为“怎样推进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本文以困境及原因为依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鉴于部分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以及大学生在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困境及原因,本文主要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方法和路径等三个方面切入,主张坚持党委领导、协同共建、贴近实际等原则,实施统筹与支撑相统一、自察与培训相统一、融合和联动相统一等方法,要求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各司其职,专业课教师树立“立德为先”的价值观,专业课程凸显科学的价值取向。第八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未来展望”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本章主要从实现“课程育人”向“全课程育人”的转化、促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等三个维度论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从传统的“思政课程”到新时代下的“课程思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化,将推动“全课程育人”局面的形成、促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

闫佳伟[2](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认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毛昊文[3](2021)在《小学品德评价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C市X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小学品德评价是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也是学生道德发展道路上的重要环节。本文在对品德评价的理论问题做了相关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从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内容和评价结果五个维度出发,对X小学做了实证调查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该小学的品德评价实践现状进行调查,为总结和论述小学品德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由于品德内涵及形成过程较为复杂,及学校管理者不合理的评价观致使教育者误将德育视为管理手段,并且,社会道德环境的复杂化也给学校品德评价带来一定挑战,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僵化和缺乏生气也使得学生参与品德评价的动力不足,导致小学品德评价评价标准个性化不足,评价主体呈现出单一的倾向,评价内容过于注重行为,评价方法缺少创新力,不能与时俱进,评价结果反馈迟滞,教师疏于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监测。为更好地解决小学品德评价体系中日渐暴露出的弊端,本文立足多元智能理论和第四代评价理论提出可供参考的改进建议,首先关于评价标准,要特别注重保持绝对性,同时也要注意与相对性相协调,其次,评价主体从单一走向多样化,提高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积极性,不断丰富评价内容,从片面走向全面整合,最后,评价方法要灵活有效地综合运用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并提高品德评价结果反馈的时效性。

马燕燕[4](2020)在《新时代中学生德育生活化研究》文中认为科技在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催生出很多复杂问题,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导致理性思维逐渐占据主流思想,而忽视了回归生活的本真。中学生的发展状况关系到国家的前途走向,也是社会未来坚不可摧的力量。人才是实现国家强大的不竭动力,而德育工作是基础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离不开高尚的精神品质。在新课程改革中,突出强调了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重视将道德教育更好的融入学生的生活与实践,成为学生始终坚守的底线。德育生活化研究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继承与创新,在新时代条件下,适应时代的变迁,符合新时代学生发展特征,对传统教育中不符合时代需求的内容进行批判与改正。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内容: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德育生活化有关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探究方法与思路。目的在于明晰研究现状,理解德育的发展状况以及重要意义。第一章为基本理论基础,介绍什么是德育,德育生活化,中学生德育生活化的概念,以及以中学生作为研究中心的原因。其次介绍了国内外至今一些致力于德育研究的杰出人物的理论贡献,列举了卢梭、涂尔干、杜威的德育思想以及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孔子的德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及高德胜教授的德育思想。系统概括了新时代中学生德育生活的特点以及进行德育生活化研究应该遵循的原则。本文在撰写过程中,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中学生在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因此第二章阐述了问卷设计以及实施结果,以及问卷调查反映中学生德育生活现状。第三章分析了中学生德育生活中存在问题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从德育目标、手段、关注度、方式以及结果五个维度分析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第四章探究解决德育生活化问题的解决路径。在路径中突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整合社会各要素力量,实现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武慧芳[5](2020)在《初级中学教师德育渗透的阻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H市L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德育在学校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道德教育对处于初中阶段学生的道德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为初中阶段是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养成时期,学生需要通过学校内的学习活动去掌握一些社会道德价值规范。在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学德育大纲》以及在德育改革方面的决定后又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再一次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道德教育,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道德学习是人与生俱来的需要,是个体生命质量的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道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基础作用和核心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向全世界呼吁:教育孩子“学会做人”。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是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将德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部过程,在教育学生方面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因此,强化和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是新时代推进素质教育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目前有关德育渗透的研究大多数只停留在学科德育渗透方面,研究角度相对单一。在此背景下,本文围绕目前初级中学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面临的一系列困境与难题,重点针对初级中学教师德育渗透的阻碍因素及对策进行研究与探索。本文以H市L中学为例,通过文献研究、访谈法、问卷调查等方式并将个人教育工作经验贯穿其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了解目前初级中学教师德育渗透现状,重点对初级中学教师德育渗透的阻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本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在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后对国内外文献展开梳理。第二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三部分针对教师德育渗透现状进行调查及分析得出目前初级中学教师在德育渗透过程中的阻碍因素有:德育观念未能紧随时代发展要求;教师德育任务繁重;教师德育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德育责任意识淡薄;教师德育素质薄弱以及德育过程中榜样的作用不明显。并总结出有关教师德育渗透的阻碍因素包括:外界因素和根源因素。其中教师自身德育能力不足;关于德育的专业化培训学习较少;缺乏德育渗透意识和德育评价流于形式是根源因素。就此提出教师德育渗透的六条有效对策:1.全体初级中学教师要提高德育意识,树立德育为首的教育观;2.细化德育工作职责;3.要加强德育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教师育人能力;4.捕捉德育时机,重视榜样引领;5.注重教师德育评价,以评价促发展;6.提高教师自身主观能动性。通过本文研究,希望能够提高初级中学教师的德育意识和渗透意识从而使德育渗透更好地走进每一位初级中学教师的日常工作中,也为目前和日后在教师德育渗透的实践方面以及对德育渗透的探索提供点滴的帮助和一些启示,最终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杨江钰[6](2020)在《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中班主任是高中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是班级建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班主任工作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着班集体的建设水平,也会对高中学校办学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在当前的高中阶段,班主任教师几乎都由学科教师兼任,因此,如何处理好班主任工作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如何提高高中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很值得我们深刻地去探讨。本研究通过对云南省昆明市15所学校的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现状进行调查,探讨高中政治教师兼任班主任过程中工作能力存在的优势、问题、原因和对策,试图在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提升研究上有所突破,从而促进政治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的和谐统一,共同推动政治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要阐述研究依据和意义;梳理和分析国内外有关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文献;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分别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高中政治教师与班主任工作能力的理论阐释。首先从高中政治教师的能力和班主任工作能力出发,明确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其次,在二者的关系基础上,积极探讨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构成。第三部分: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的现状分析。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了解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现状,从而得出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存在的优势和不足。第四部分: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通过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角度逐一分析高中政治教师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方面,高中政治教师对班主任工作能力把握欠缺,加之学校关于高中政治教师的培养机制不健全,使得高中政治教师无力提升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对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提升带来了挑战,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导致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存在不足。第五部分:提升高中政治教师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对策。通过对该地区高中政治教师的工作能力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从高中政治教师、学校和社会三个角度提出以下改进建议:首先,高中政治教师应注重提升班主任工作专业技能的发展;其次,学校要为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发展提供优良的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最后,优化社会环境,促进专业成长。最终实现政治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的相融、和谐互利。

高红[7](2020)在《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道德基础研究》文中认为学校德育变革深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社会道德状况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基础变量。本研究拟以社会道德现状为立足点,以学校德育目标、德育课程、德育主体、德育评价、德育方法的变革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从社会、学校、家庭视域入手,探析社会道德之于学校德育变革影响的现状和原因,旨在寻求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道德支持路径,进而吁请人们关注社会道德之于学校德育变革的影响,最终为提高学校德育变革的实效提供更为深厚的社会学支持。本文主体内容包含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要式地阐述了选题的缘由、意义、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第二部分主要以价值观立场、认识方法论为依据,扼要阐述了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现状——优良社会道德的发展与进步是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主流,不良社会道德的存在与蔓延是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支流;第三部分主要从社会教育的道德启蒙作用、社会道德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学校德育的局限性等方面论述了社会道德之于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运用访谈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目标、德育课程、德育主体、德育评价、德育方法变革的影响入手,阐论了社会道德之于学校德育变革的影响;第五部分主要从社会与学校合作育人作用尚未彰显、学校道德教育的育德功能尚未充分显现、教师对学生优良社会道德引导的忽视、家庭对儿童社会道德教育的失位四个方面探讨了社会道德影响学校德育变革的原因;第六部分主要结合当前学校德育变革的现实困境,从学校、学校与社会合作、教师、家庭的角度出发,为学校德育变革获取社会道德支持的可行性路径作了推究与论述。

韦荣娜[8](2020)在《人本管理思想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的实践研究 ——以X市C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思想品德教育要抓早抓实。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德育在小学阶段越来越受到重视。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离不开严格的管理和执行,这便对我国的小学德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首先对德育及德育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界定,再以X市C小学为个案,立足于C小学的德育管理现状,运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分析在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在德育目标制定上忽视了学生成长需求;德育方式陈旧;德育工作安排职能不清,工作分配不明确;德育评价方式单一;德育活动流于形式,学生不能领会活动内涵;德育管理中往往只强调了学校的德育管理,而忽视了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德育影响。笔者分别从学校、家庭和社会角度分析成因,发现其共性之处在于缺乏德育为先,德育为重的理念,管理中缺乏人文关怀,德育管理者没有充分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无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笔者从人本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内涵入手,分析人本管理思想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的现实意义,从人本管理思想的角度提出德育管理的改进策略:了解学生发展需求,明确德育目标;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丰富德育方式;激发教职工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德育管理模式;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善德育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实践体验,开展主题德育活动;重视家庭、社会德育,建立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系统等。最后对C小学在人本管理理念下的德育管理工作做出小结与展望,并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方晓霞[9](2020)在《基于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研究 ——以湛江市A中学高中语文教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最需要尽心引导和栽培。但是,在高考指挥棒之下,素质教育没有全面落实,德育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立德树人”成为理想口号,“人才”被表面地理解为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拥有一技之长的人。道德滑坡日益严重,学生缺乏感恩的心、敬业的准则、诚信的坚守、友善的微笑,不少学生的“灵魂”没有赶上教育的脚步,被落下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围绕核心素养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指教育事业既要注重传授学科知识、培养技能,又要在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形成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树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语文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基础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既肩负传承中华几千年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任,又有净化人们心灵、塑造美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对进行德育渗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中语文课程通过学习优秀文化传统使学生得到浸染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良好思想品质,进一步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一背景下,高中语文应该兼顾核心素养与立德树人目标,从语文教育中挖掘德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内潜于语言形式教育之中,即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不是生硬的说教,它的思想政治因素是以讲授文本等方式进行渗透的,也就是说要把德育因素寓于全教学过程,真正做到文以载道,道以显文。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是语文德育渗透最大的特点,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学生而达到德育目的。语文教师要把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素养的提升与良好思想品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意志品质的砥砺、道德情操的陶冶、人生理想的树立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收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之效果。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引言、基于“立德树人”的语文教学德育渗透、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高中语文教材德育资源分析、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践、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反思与建议。正文分析了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以及高中语文德育渗透存在问题与原因。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语文教学在德育渗透方面较其他学科有优势。但是在实际语文教学工作中,受在社会价值冲击、教育理念错位以及教师自身局限等因素影响,仍存在语文学科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德育资源开发不足、语文教学方式形式化等问题,语文学科德育工作任重道远。本文通过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德育内容的明确指导表述,分析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从课程单元活动、教材文本两个方面挖掘德育渗透内容,梳理教材中认识自我、体验情感、感悟自然、关注社会、走进经济等活动内容以及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体裁文本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理想教育、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心理健康等德育渗透素材。以学校高中语文教学为例,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课外活动、专题复习、德育资源开发等五个方面对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做了些实践研究,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训练,再现语言文字蕴含的内容,进而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领会思想感情,同时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健康的情感认知,完善自身人格和提升人文修养。通过反思,本文认为,高中语文教学要转变观念,完善评价体系;立足文本,适度渗透德育;教学中以文载道、以形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教师要以生为本,注意言传身教,达到“文道统一”之境,随文潜入心,授道悄无痕。

王慧允[10](2020)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状况及对策研究 ——以石河子市某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为先。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几千年文明的延续。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担负起对青少年的德育职责,做好学校德育工作。而学科德育渗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形式。生物学科作为研究生物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亦有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经常会出现单纯的知识讲授或脱离知识的道德教育。因此,调查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状况并且提出有效的德育渗透策略,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德育的相关概念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其次,对人教版必修一德育资源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调查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状况。分别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第一,学生对现有生物教学模式不是特别满意;第二,学生缺乏对生物学科德育渗透必要性的正确认识;第三,学生对部分德育内容认识不到位;第四,教师德育渗透意识有待提升;第五,教师德育渗透方式方法较为单一;第六,教师对于德育内容渗透略显片面;第七,学校对德育工作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第八,学校缺乏系统、完整的德育评价体系。根据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策略:第一,融合多种教学模式,以形成特有的教学模式;第二,端正学生对生物学科德育渗透的态度;第三,对于教材中的德育因子,教师要应深入挖掘,学生应全面了解;第四,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德育渗透;第五,学校应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第六,学校要建立全面的德育评价体系。最后,根据所提策略设计教学案例,选取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对比研究。笔者以“细胞的癌变”一节内容为例,展示了所运用到的德育渗透策略。针对本节内容,教师在实验班要认真做好三步“研究”,充分挖掘教材德育内容,做到对教材德育内容的挖掘有深度和广度,教师要适当延伸相关知识,使其涉及更多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更加广泛的德育教育;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使知识点、德育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特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使学生对生物学科渗透德育有积极的态度;针对不同的德育内容采用最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且结合相关知识点向学生渗透,本案例主要涉及到“传递——接受式”、“引导——发现式”、“自学——辅导式”、“情境——陶冶式”几种教学模式;同时结合教学模式又采用了“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戏剧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而对照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德育渗透策略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对两个班级的德育渗透效果进行检测,发现实验班测试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班;另外,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后测分数进行对比,发现实验班后测分数明显高于前测分数,而对照班前后测分数相差不大,从而验证了本文所提建议及策略的有效性。

二、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论文创新
        1.4.2 论文不足
第2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概述
    2.1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概念
        2.1.1 “课程”
        2.1.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
    2.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特点
        2.2.1 隐蔽性
        2.2.2 依附性
        2.2.3 浸润性
    2.3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要求
        2.3.1 政治导向
        2.3.2 寓德于课
        2.3.3 人文立课
        2.3.4 价值引领
    2.4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2.4.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根本区别
        2.4.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价值契合
        2.4.3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统一
第3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3.1 发挥“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需要
        3.1.1 勘探专业课程育人元素的需要
        3.1.2 铸牢专业课教师政治信仰的需要
        3.1.3 将思政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的需要
    3.2 提升“思政课程”教育效果的需要
        3.2.1 更新教育理念的需要
        3.2.2 完善教育方法的需要
        3.2.3 增强教育实践的需要
    3.3 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的需要
        3.3.1 落实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3.3.2 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需要
        3.3.3 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第4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
    4.1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4.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4.1.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
    4.2 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
        4.2.1 课程文化发展理论
        4.2.2 有效教学理论
        4.2.3 潜在课程理论
        4.2.4 建构主义理论
第5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
    5.1 政治引导
        5.1.1 政治理论教育
        5.1.2 政治认同教育
        5.1.3 家国情怀教育
    5.2 思想引领
        5.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5.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5.2.3 宪法法治意识教育
    5.3 道德熏陶
        5.3.1 社会公德教育
        5.3.2 职业道德教育
        5.3.3 个人品德教育
第6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6.1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成就
        6.1.1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理论教学日渐丰富
        6.1.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活动日渐增多
    6.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
        6.2.1 部分高等院校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够
        6.2.2 部分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淡薄
        6.2.3 部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蕴含的思政元素“不买帐”
    6.3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困境的原因
        6.3.1 部分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6.3.2 部分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育人理论水平不足
        6.3.3 部分大学生对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认识模糊
第7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
    7.1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7.1.1 党委领导原则
        7.1.2 协同共建原则
        7.1.3 贴近实际原则
    7.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
        7.2.1 统筹和支撑相统一
        7.2.2 自察和培训相统一
        7.2.3 融合和联动相统一
    7.3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7.3.1 党委、宣传部、教育处各司其职
        7.3.2 专业课教师树立“立德为先”的价值观
        7.3.3 专业课程凸显科学的价值取向
第8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
    8.1 实现“课程育人”向“全课程育人”的转化
        8.1.1 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科内容更有深度
        8.1.2 创新教学方法,使课堂氛围更有温度
        8.1.3 提升教育效果,使思政教育更有力度
    8.2 实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8.2.1 为高等院校夯实办学方向提供新理念
        8.2.2 为高等院校贯彻立德树人提供新队伍
        8.2.3 为高等院校形成育人合力提供新途径
    8.3 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
        8.3.1 贯通育人实践协同机制
        8.3.2 完善育人队伍协作机制
        8.3.3 激发育人价值认同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立德树人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三、研究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立德树人
        (二)落实机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强化师资培育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小学品德评价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C市X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
        (二) 国内相关研究
        (三) 文献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小学品德评价的理论分析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品德
        (二) 品德评价
    二、品德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 多元智能理论
        (二) 第四代评价理论
    三、小学品德评价的意义
        (一) 品德评价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 品德评价利于培养个体自我反思和教育的能力
        (三) 品德评价利于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二章 小学品德评价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道德动机是品德评价的必要依据
        (一) 品德评价是对行为者的意愿而非结果的考量
        (二) 道德自主性是品德评价的重要参考
        (三)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品德内在动机
    二、道德情境是品德评价的重要基础
        (一) 道德情境影响个体的道德选择
        (二) 道德情境的复杂性要求建立多元化的品德评价标准
    三、品德评价的目标在于改善和养成
        (一) 品德评价贯穿人的发展全过程
        (二) 重视环境对品德评价客观性的影响
第三章 小学品德评价的现状调查——以安徽省C市X小学为例
    一、调查设计
        (一) 调查对象
        (二) 调查内容
        (三) 调查方法
    二、X小学品德评价实施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各维度总体情况
        (二) 评价标准的制定
        (三) 评价主体的选择
        (四) 评价内容的安排
        (五) 评价方法的选择
        (六) 评价结果的反馈
第四章 小学品德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小学品德评价的问题
        (一) 评价标准多元化不足
        (二) 评价主体单一化
        (三) 评价内容重行为轻动机
        (四) 评价方法陈旧单一,创新性不足
        (五) 评价结果的育人性不足
    二、小学品德评价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品德自身形成过程复杂
        (二) 学校误将德育视为管理手段
        (三) 社会道德环境的复杂化
        (四) 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忽视
第五章 小学品德评价的改进策略
    一、评价标准: 坚持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一) 建立多元化的品德评价标准
        (二) 保障品德评价标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二、评价主体: 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
        (一) 提高学科教师和家长参与品德评价的积极性
        (二) 充分发挥学生群体自我评价和教育的力量
    三、评价内容: 从片面走向全面整合
        (一) 扭转唯智主义的错误倾向
        (二) 评价内容应做到知情意行全面整合
    四、评价方法: 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
        (一) 实现品德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优势互补
        (二) 依托先进科技手段创新评价方法
    五、提高品德评价结果反馈的时效性
        (一) 加强品德评价结果的反馈、激励和导向作用
        (二)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品德评价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二: 小学品德评价现状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三: 访谈提纲(学生)
附录四: 访谈提纲(教师)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新时代中学生德育生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中学生德育生活化的基本概念及相关依据
    第一节 中学生德育生活化基本概念
        一、道德与德育
        二、生活化
        三、德育生活化
        四、中学生德育生活化
    第二节 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借鉴
        一、西方德育思想理论
        二、国内德育生活理论
    第三节 新时代中学生德育生活化特征
        一、主体的实践性
        二、生活要素的多元性
        三、生活方式的互通性
        四、德育过程的实效性
    第四节 新时代中学生德育生活化基本原则
        一、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改方向
        二、坚持以中学生德育实践性为立足点
        三、坚持德育过程整体性、渐进性、反复性、创造性
第二章 中学生德育生活化现状调研与分析
    第一节 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
        一、问卷设计
        二、调查方法
    第二节 中学生德育生活化现状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程实施分析
        二、学校德育实施情况分析
        三、学生对德育生活评价分析
第三章 中学生德育生活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中学生德育生活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目标实施不够清晰
        二、德育手段缺乏创新
        三、对德育对象欠缺关注度
        四、德育方式过于表面化
        五、德育结果缺乏可信度
    第二节 中学生德育生活问题原因分析
        一、学校德育建设欠缺真实性
        二、教师队伍亟待优化
        三、家庭氛围的影响
        四、外部环境的障碍
        五、中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差
第四章 新时代中学生德育生活化解决对策
    第一节 强化中学德育生活化教育管理体系
        一、优化学校德育管理体系,强化德育课程协同理念
        二、整合德育教师队伍,提升德育教师地位
        三、优化课程评价机制,突出德育目标的阶段性
        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关注中学生现实生活
    第二节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力量
        一、重视良好家风建设,创设和谐家庭氛围
        二、培育家庭美德,注重家长示范作用
        三、构建家校协同培育模式
    第三节 创建符合中学生成长的德育环境
        一、充分发挥社会模范典型作用
        二、重视多元文化下的价值导向
        三、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创建特色校园文化
    第四节 中学生自觉顺应生活化要求
        一、主动寻求资源契机,提升自身素养
        二、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升奉献精神
        三、培养自我反思能力,自觉践行生活化要求
结论
附录 中学生德育生活化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初级中学教师德育渗透的阻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H市L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2.国内文献综述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德育
    (二)德育渗透
    (三)阻碍因素
三、教师德育渗透的阻碍因素及原由分析
    (一)教师德育渗透的阻碍因素
        1.德育观念未能紧随时代发展要求
        2.教师德育任务繁重
        3.教师德育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4.教师德育责任意识淡薄
        5.教师德育素质薄弱
        6.德育渗透过程中榜样的作用不明显
    (二)教师德育渗透的阻碍因素原由分析
        1.外界原因
        2.自身原因
四、教师德育渗透的有效对策
    (一)全体教师要提高德育意识,树立德育为首的教育观
    (二)细化德育工作职责
    (三)加强德育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四)捕捉德育时机,重视榜样引领
        1.学科教师
        2.班主任
        3.其他教师
    (五)注重教师德育评价,以评价促发展
        1.激励性他人评价
        2.注重反思性自评
        3.结合纵向评价和横向评价
        4.改善教师评价体系
    (六)提高教师自身主观能动性
五、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H市 L 中学德育现状班主任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二 H市 L 中学德育现状学科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三 H市 L 中学德育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四 访谈内容

(6)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高中政治教师与班主任工作能力的理论阐释
    一、高中政治教师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概念界定
        (一)高中政治教师
        (二)班主任工作能力
        (三)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
    二、高中政治教师与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关系
        (一)高中政治教学目标和班主任的工作目标一致
        (二)思想道德教育能力是高中政治教师和班主任工作的关键能力
        (三)高中政治教师的核心素养与班主任工作能力要求高度契合
    三、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构成
        (一)德育能力
        (二)心理健康辅导能力
        (三)社会舆论引导能力
        (四)组织沟通协调能力
第二章 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现状分析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对象
        (二)问卷设计
        (三)调查过程
    二、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存在的优势
        (一)德育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
        (二)依托学科资源具有突出的组织管理能力
        (三)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辅导能力
    三、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创新德育方法能力
        (二)舆论信息甄别能力有待提升
        (三)心理健康辅导的反思总结能力不足
        (四)与家长的沟通协调能力不强
第三章 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中政治教师对班主任工作能力把握欠缺
        (一)缺乏对班主任工作能力要求的准确认识
        (二)缺乏对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创新发展
    二、学校关于高中政治教师的培养机制不健全
        (一)高中政治教师队伍的选任机制不合理
        (二)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能力提升培养方式单一
        (三)班主任评价考核机制不合理
    三、社会环境对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提升带来了挑战
        (一)网络不良环境对班主任工作造成了巨大冲击
        (二)社会认可度低,自我发展动力不足
第四章 提升高中政治教师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对策
    一、高中政治教师应注重提升班主任工作专业技能的发展
        (一)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明确班主任职责要求
        (二)发挥政治学科优势,实现“以教促管”
        (三)结合思政专业优势,提升舆论信息引导能力
        (四)加强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增进专业情意
    二、学校要为班主任能力发展提供优良的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
        (一)建立有效的高中政治教师选任机制
        (二)完善培训制度,提高班主任专业技能
        (三)建立合理的班主任评价考核机制
    三、优化社会环境促进专业成长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多渠道促进班主任队伍建设
        (二)营造尊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社会环境,提升职业尊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道德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缘由
        1.学校德育变革是促进社会道德发展的重要路径
        2.社会道德状况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因素
        3.社会道德之于学校德育变革影响的研究相对匮乏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德育变革
        2.社会道德
    (四)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创新之处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案例分析法
        3.访谈法
一、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整体图景
    (一)评价我国社会道德发展整体图景的方法论依据
        1.价值观立场
        2.认识方法论
    (二)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现状
        1.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主流:优良社会道德的发展与进步
        2.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支流:不良社会道德的存在与蔓延
二、社会道德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因素
    (一)道德启蒙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功能
    (二)社会教育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场域
    (三)社会道德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基础变量
三、我国社会道德发展之于学校德育变革影响的分析
    (一)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目标变革的影响
    (二)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课程变革的影响
        1.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学科课程的影响
        2.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活动课程的影响
        3.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隐性课程的影响
    (三)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主体变革的影响
        1.社会道德对教师的影响
        2.社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
    (四)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评价变革的影响
    (五)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方法变革的影响
四、社会道德影响学校德育变革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与社会合作育人作用尚未彰显
        1.学校与家庭、社会合作目的的功利化
        2.学校与家庭、社会合作对象的边缘化
        3.学校与家庭、社会沟通合作的形式化
    (二)学校道德教育对社会道德资源的忽视
        1.学校对社会道德育人作用的忽视
        2.学校对优良社会道德资源的挖掘不充分
        3.学校缺乏对不良社会道德的抵御机制
    (三)教师对学生树立正确社会道德观念的引导不力
        1.教师自身道德素质需要提高
        2.教师的德育方法单一乏力
        3.教师德育评价方式保守落后
    (四)家庭对儿童社会道德教育的失位
        1.家长的道德素养尚待提升
        2.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待改善
        3.家庭德育的内容尚需拓展
        4.家长的角色定位尚需明晰
        5.家长的教育方式仍需完善
五、学校德育变革获取社会道德支持的有效路径
    (一)社会应彰显与学校合作育人的良好氛围
        1.明晰学校与家庭、社会合作的目的
        2.正确处理社会德育与学校德育的关系
        3.提高学校与家庭、社会沟通的实效性
    (二)学校应主动挖掘社会道德资源
        1.学校要重视社会道德的育人作用
        2.深入挖掘优良社会道德资源,丰富德育内容
        3.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道德的影响
    (三)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社会道德观念的引导
        1.提升道德素养,发挥示范作用
        2.更新德育方法,加深道德理解
        3.优化教育评价,丰富道德体验
    (四)家长应营造良好的家庭道德氛围
        1.提升自身道德素质,发挥榜样作用
        2.加强自我教育,树立正确教育观念
        3.明晰社会道德影响,准确定位教育角色
        4.采用多元教育方法,增强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人本管理思想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的实践研究 ——以X市C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德育管理相关概念界定
        2.1.1 德育
        2.1.2 德育管理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关于德育管理的研究
        2.2.2 关于小学德育管理的研究
        2.2.3 人本管理思想在德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3 国外文献综述
        2.3.1 关于德育理论的研究
        2.3.2 人本主义德育管理在西方国家的应用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X市C小学的德育管理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问卷调查
        3.1.1 问卷设计
        3.1.2 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3.1.3 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3.1.4 问卷调查对象
    3.2 问卷调查、访谈结果和分析
        3.2.1 德育目标与实际偏离
        3.2.2 德育方式陈旧
        3.2.3 德育工作分配不明确
        3.2.4 德育评价方式单一,缺乏民主
        3.2.5 德育活动流于形式
        3.2.6 学校德育孤立于社会和家庭教育
    3.3 成因分析
        3.3.1 学校因素
        3.3.2 家庭因素
        3.3.3 社会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本管理思想下的C小学德育管理优化与提升策略
    4.1 人本管理思想概述
        4.1.1 人本思想的形成
        4.1.2 人本管理思想的形成
        4.1.3 人本管理思想的内涵
    4.2 人本主义德育管理概述
        4.2.1 人本主义德育管理内涵
        4.2.2 人本管理思想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的现实意义
    4.3 C小学德育管理优化与提升策略
        4.3.1 了解学生发展需求,明确德育目标
        4.3.2 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丰富德育方式
        4.3.3 激发教职工和学生主人翁意识,拓宽德育管理模式
        4.3.4 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善德育评价方式
        4.3.5 重视学生实践体验,开展主题德育活动
        4.3.6 加强与家庭、社会德育联系,建立校内外一体化的德育管理系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结和展望
    5.1 阶段性工作小结
        5.1.1 访谈分析
        5.1.2 调查问卷分析
        5.1.2.1 调查问卷信效度分析
        5.1.2.2 调查问卷内容分析
    5.2 工作展望
    5.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卷一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卷二 X 市 C 小学德育管理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用)
附卷三 X 市 C 小学德育管理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用)
附卷四 X 市 C 小学德育管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家长用)

(9)基于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研究 ——以湛江市A中学高中语文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实际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概况
    (三)研究的主要特色与思路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1.内容分析法
        2.访谈调查法
        3.定性观察法
        4.叙事研究法
    (五)“立德树人”概念的界定
        1.“立德树人”的内涵
        2.“立德树人”的当代含义
        3.本研究中的“立德树人”
一、基于“立德树人”的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一)德育与德育渗透
    (二)立德树人育人观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道德学习观与教学观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教育政策要求
    (四)语文德育的特殊性
        1.语文学科的文道统一
        2.语文德育内容的分散性
        3.语文德育方法的渗透性
    (五)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意义
        1.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主要方式
        2.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需要
        3.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4.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教师提高专业素养的需要
二、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存在问题
        1.语文教学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
        2.语文德育资源开发不足
        3.语文德育方法形式化
    (二)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现状的原因分析
        1.社会价值观的冲击
        2.教育观念的错位
        3.教师自身的局限
三、高中语文教材德育资源分析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德育标准的指导表述
    (二)语文教材的德育渗透内容
        1.单元活动的德育资源
        2.教材文本的德育资源
四、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践
    (一)阅读教学德育渗透
        1.专题阅读教学,激发心灵感触
        2.创设教学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3.品味语言文字,领略人文魅力
    (二)写作教学德育渗透
        1.时评写作,关注社会生活
        2.善用评语,引导心灵对话
    (三)课外活动德育渗透
        1.小组合作,实践出真知
        2.字以载道,写出美与德
        3.辩论交流,辩出是与非
    (四)专题复习德育渗透
        1.专题复习,关注学生发展
        2.研究命题,感受德育熏陶
    (五)雷州文化德育资源渗透
        1.雷歌融入诗歌教学
        2.雷剧融入戏剧教学
        3.雷州文化融入语文选修课程
五、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反思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多元评价
    (二)立足文本,适度渗透
    (三)情理交融,循循善诱
    (四)以生为本,因势利导
    (五)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10)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状况及对策研究 ——以石河子市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第二章 理论综述
    一、德育相关概念
    二、理论基础
第三章 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德育资源分析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主要的德育内容
    二、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的德育资源分析
第四章 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状况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工具
    四、调查程序
    五、调查结果分析
第五章 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二、建议与对策
第六章 策略应用的实践研究
    一、实验设计
    二、实验过程
    三、实验结果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状况调查(学生卷)
附录二 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状况调查(教师卷)
附录三 测试问卷
致谢
作者介绍
导师评阅表

四、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D]. 杨金铎.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小学品德评价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C市X小学为例[D]. 毛昊文. 扬州大学, 2021(09)
  • [4]新时代中学生德育生活化研究[D]. 马燕燕.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5]初级中学教师德育渗透的阻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H市L中学为例[D]. 武慧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3)
  • [6]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提升研究[D]. 杨江钰. 西南大学, 2020(05)
  • [7]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道德基础研究[D]. 高红.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人本管理思想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的实践研究 ——以X市C小学为例[D]. 韦荣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9]基于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研究 ——以湛江市A中学高中语文教学为例[D]. 方晓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10]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状况及对策研究 ——以石河子市某中学为例[D]. 王慧允. 石河子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