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区纺织产业发展战略

浅谈我区纺织产业发展战略

一、浅谈我区纺织业的发展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史晓玲[1](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提出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缪碧鸿[2](2018)在《绍兴市柯桥区政府推进纺织产业改造提升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纺织产业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工业化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资源要素的紧缺、环保意识的提高、生产成本的上升、市场供给侧的改变,柯桥区纺织产业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放眼全球,各国政府在推动当地传统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样,柯桥区政府在推动纺织产业改造提升的过程中也一直发挥着政府的职能和作用,以进一步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振兴实体经济,促进企业、社会实现转型升级。虽然柯桥区政府目前在推动产业改造提升的过程中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亟待进一步探索。本文主要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政府推进纺织产业改造提升的现状开始分析,回顾了柯桥区政府在纺织产业发展各个阶段发挥的作用,陈述了柯桥区政府为解决纺织产业创新水平低、发展粗放无序、产品附加值低、产能过剩等问题所做的努力。通过访谈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方式,分析了柯桥区政府在推进纺织产业改造提升过程当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通过借鉴其他优秀工业国家和地区政府在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方面经验,从资源要素、发展方向、创新环境、公共平台和公共服务等五大方面入手,提出加强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引导纺织细分行业发展方向、完善建市场创新平台等方面的具体对策。强调了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合理发挥“有形的手”的作用,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转型,更注重保障资源要素,更合理引导发展方向,更有效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更积极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建立一个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发展环境。

王利中[3](2010)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工业变迁的历史是新疆工业化建设的真实写照,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建设边疆的奋斗历程。通过研究这段历史,使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疆工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所存在的不足,可以从中汲取经验,为更好地建设新疆提供帮助。新疆工业发展的资源基础雄厚,但历史起点低。1949年以前,新疆工业发展水平低下,主要以传统手工业为主,机器工业发展缓慢。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带领新疆各族群众,在新疆创建了一大批现代工矿企业,并形成了新疆现代工业体系。新疆传统手工业也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成为新疆轻工业的组成部分。1978年后,改革成为了新疆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的主线。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的发展,使新疆工业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不仅有了巨大的发展,新疆地区的工业布局也发生了从南至北的转变,形成了以首府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工业分布。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新疆工业逐渐成为了新疆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而且,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新疆地区的产业结构,推动了新疆地区工业化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征。新疆的现代工业是由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创办,在中央政府以及内地省市的支援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新疆工业逐渐形成了中央企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企业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企业三大主体。这些都是不同于其他地区之处。虽然新疆工业发展成果斐然,但仍存在技术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新疆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反思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的变迁,可以认识到,中央以及新疆地方政府在新疆工业变迁过程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新疆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是政府行为的结果。由于新疆工业基础薄弱,只能以政府为主来选择工业发展模式,中央以及新疆地方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主导产业投资、规划工业项目,来推动新疆工业的发展。但是,市场的作用并没有被排斥,在满足新疆本地居民的消费需求,以及国际市场需求上,市场依旧对新疆工业发挥着作用。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在新疆工业发展中的关系,将是未来新疆工业发展所要面临的问题。

魏永俊,梁伟庆,祝国金[4](2008)在《越城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定位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我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发达国家的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一产业所占的构成比重不断趋于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随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而趋于快速上升、缓慢上升、不变和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趋于不断上升中。

安庆文[5](2007)在《内蒙古自治区纺织品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文中指出本文简要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纺织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了纺织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为适应国际贸易需要推动纺织业发展的对策。

米会龙[6](2006)在《新疆棉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新疆棉纺织业国际竞争力。论文主要以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为指导,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本方法,着重分析了新疆棉纺织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劣势及应采取的战略措施。首先,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棉纺织业特点,提出了新疆棉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分析框架。其次,运用国际竞争力系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区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新疆棉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其国际市场主要竞争对手为印度和巴基斯坦进行分析。再次,运用成本、质量、产品结构、装备水平等影响新疆棉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因素和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主的间接因素重点对新疆棉纺织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并得出新疆棉纺织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最后,全文从产业定位、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三个大的方面出发,提出了新疆棉纺织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和对策措施。

张启智[7](2005)在《内蒙古利用外资的资金使用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在利用外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资金使用效果低的现象。从税收收入分析,中外合资企业 (尤其股份制企业)贡献最大,行业中制造业、采掘业贡献最大;从出口创汇看,外汇使用中进口额偏大,节约使用外汇明显偏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与全国、发达地区及相邻省区相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内蒙古自引进外资后,产业结构虽发生了巨变,但从国外和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分析,我区仍处在相对滞后状态;内蒙古获取先进技术的能力相当低,绝大部分的外商投资企业使用的技术是国外七、八十年代的技术;我区外资企业安置的本地人口只占全区人口的 1%不足,与全国相比是极低的。提高资金使用效果的途径和对策是: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合理导向外资的投向和结构;以股份制企业为主导,以外商独资企业为先导,进一步扩大直接投资在全区吸引外资的比重;提高科技含量水平,提升产品的国内、国外竞争力。

贾丽霞[8](2004)在《从行业发展看新疆纺织高等教育的出路》文中提出本文分析了今后纺织业发展趋势和我校纺织工程的现状 ,认为纺织高等教育必将在我区得到较大的发展。作者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对策 ,强调师资培养与储备、学科建设、对外联系和招生工作的重要性。

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9](2002)在《2001—2002年新疆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文中提出

内蒙古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系课题组[10](2001)在《内蒙古纺织工业国际竞争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提高内蒙古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应当是 :加速信息化建设步伐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发挥比较优势 ,提高竞争力 ;组建大型纺织集团 ;走技术创新之路 ,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以人为本 ,注重管理 ;培育核心竞争力。

二、浅谈我区纺织业的发展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我区纺织业的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绍兴市柯桥区政府推进纺织产业改造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的诠释
        2.1.1 大纺织产业的涵义及特征
        2.1.2 改造提升的内涵与目标
    2.2 理论基础
        2.2.1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
        2.2.2 产业转移、升级相关理论
第3章 柯桥区政府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现状分析
    3.1 柯桥区政府推进纺织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3.1.1 改革开放初期: 政策促使纺织产业崛起
        3.1.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政府力推轻纺市场建设
        3.1.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政府力促产权制度改革
        3.1.4 二十一世纪: 发展政府力促产业集群发展
        3.1.5 2003年以来: 政府力推产业转型升级
    3.2 柯桥区政府推进纺织产业改造提升的现有举措
        3.3.1 强化产业链,开展印染集聚升级工程
        3.3.2 拓展营销链,开展轻纺市场提升工程
        3.3.3 提升价值链,开展工业设计创新工程
        3.3.4 优化供应链,开展产业提档升级工程
第4章 柯桥区政府推进纺织产业改造提升存在问题
    4.1 政府对纺织产业的要素保障不够充分
        4.1.1 对纺织企业融资渠道的建设不足
        4.1.2 对纺织企业项目用地的保障不足
        4.1.3 对纺织企业用能的保障不足
        4.1.4 对纺织企业用工的保障不足
    4.2 政府对纺织企业发展模式的引导不够充分
        4.2.1 对纺织产业盲目扩大的调控不充分
        4.2.2 对纺织企业管理模式的提升不重视
    4.3 政府对纺织企业创新意识的提升不够充分
        4.3.1 对纺织企业的创新意识引导不足
        4.3.2 对纺织企业的创新能力培育不够
    4.4 政府对纺织产业的扶持不够充分
        4.4.1 对纺织产业布局的空间、规划不到位
        4.4.2 对纺织品牌的扶持力度不充分
        4.4.3 对轻纺市场的发展不够重视
        4.4.4 对纺织企业的配套服务不够完善
    4.5 存在上述问题的根源分析
第5章 国内外地方政府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经验
    5.1 发达国家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经验
        5.1.1 德国东部萨克森州/图灵根地区经验
        5.1.2 日本福井县经验
        5.1.3 韩国大邱市经验
    5.2 国内地区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经验
        5.2.1 广东佛山南海区经验
        5.2.2 江苏吴江盛泽镇经验
    5.3 相关启示
第6章 柯桥区政府推进传统纺织产业改造提升的举措建议
    6.1 资源要素方面,加强保障
        6.1.1 加强资金要素保障
        6.1.2 加强土地要素保障
        6.1.3 加强能源要素保障
        6.1.4 加强人才要素保障
    6.2 发展方向方面,明确方向
        6.2.1 化纤行业,朝产品差别化方向发展
        6.2.2 织造行业,朝面料高档化方向发展
        6.2.3 印染行业,朝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
        6.2.4 服装家纺产业,朝品牌时尚化方向发展
        6.2.5 轻纺市场,朝专业高端化的方向发展
    6.3 创新环境方面,加强创新
        6.3.1 加强技术创新
        6.3.2 加强制度创新
        6.3.3 加强组织创新
        6.3.4 加强品牌创建
    6.4 公共平台方面,拓展服务
        6.4.1 拓展市场平台
        6.4.2 完善创新平台
        6.4.3 优化产业平台
    6.5 政府服务方面,完善机制
        6.5.1 完善行政审批服务
        6.5.2 完善项目引进机制
        6.5.3 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6.5.4 完善协会服务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柯桥区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调查问卷
致谢

(3)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二、关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的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四、理论与史料依据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新中国新疆工业的资源基础和历史起点
    一、新疆工业开发的经济地理条件
    二、新疆工业开发的资源优势
    三、近代新疆工业的发轫
第二章 20世纪50—70年代的新疆工业
    一、新疆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与手工业的变化(1950—1957年)
    二、新疆工业的曲折发展(1958—1977年)
第三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新疆工业(1978年至今)
    一、新疆国有工业企业管理体制的变革
    二、新疆工业经济的发展
    三、新疆非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
    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恢复以及兵团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的工业布局与结构
    一、新疆工业布局的演变
    二、新疆工业结构的转化
第五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特征
    一、现代工业发轫于驻疆人民解放军的大生产运动
    二、政府主导的、嵌入式工业开发方式
    三、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资源型重工业结构
    四、"内向型"部门占多数的工业部门结构
    五、区域内发展不均衡的工业布局
    六、"三分天下"的工业格局
第六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成效
    一、新疆工业经济规模的增长
    二、新疆工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
    三、新疆的工业化水平
第七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疆工业基础薄弱
    二、以初级产品为主的新疆工业
    三、新疆工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四、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对新疆工业发展的制约
    五、新疆民营经济力量薄弱
第八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反思与借鉴
    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模式的演化
    二、现代工业的崛起和传统手工业的嬗变
    三、政府对新疆工业发展的影响
    四、市场对新疆工业发展的影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内蒙古自治区纺织品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内蒙古自治区纺织品出口现状
2 我区纺织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生产规模小、市场竞争力较弱
    2.2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
    2.3 欧美贸易设限带来的影响
    2.4 恶性竞争
    2.5 融资问题
    3.1 加大自身创新力度, 增强品牌意识
    3.2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带动纺织业平稳发展
    3.3 发挥政府职能, 创造便利化
    3.4 确保信贷投入, 促进企业发展

(6)新疆棉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新疆棉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分析框架
    2.1 新疆棉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
        2.1.1 新疆棉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基本概念界定
        2.1.2 新疆棉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范围
    2.2 新疆棉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分析框架
        2.2.1 新疆棉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2.2.2 影响新疆棉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因素分析
        2.2.3 影响新疆棉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间接因素——“钻石模型”分析
第三章 新疆棉纺织业发展现状及竞争对手分析
    3.1 新疆棉纺织业发展历程
    3.2 新疆棉纺织业现状
        3.2.1 新疆棉纺织业基本情况
        3.2.2 新疆棉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3.3 新疆棉纺织业主要竞争对手
        3.3.1 印度
        3.3.2 巴基斯坦
第四章 新疆棉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4.1 影响新疆棉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因素分析
        4.1.1 生产成本
        4.1.2 质量
        4.1.3 品种
        4.1.4 技术装备水平
        4.1.5 企业规模度
    4.2 影响新疆棉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间接因素分析
        4.2.1 生产要素
        4.2.2 需求状况
        4.2.3 相关与支持产业
        4.2.4 产业运行及竞争机制
        4.2.5 政府行为
    4.3 小结:新疆棉纺织业SWOT 矩阵
第五章 提高新疆棉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及对策措施
    5.1 新疆棉纺织业国际竞争力战略目标
    5.2 新疆棉纺织业国际竞争力战略选择.
        5.2.1 产业定位.
        5.2.2 产业组织、结构调整.
        5.2.3 产业升级
    5.3 提高新疆棉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5.3.1 提高新疆棉纺织业产品国际竞争力.
        5.3.2 提高新疆棉纺织业企业国际竞争力.
        5.3.3 提高新疆棉纺织业产业国际竞力.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导师评阅表

(8)从行业发展看新疆纺织高等教育的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纺织工程专业招生和就业情况分析
    1.行业产生的负面影响。
    2.考生择校观念的转变。
    3.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就业取向的变化。
二、新疆纺织业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1.纺织仍将是我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我区纺织发展面临的挑战
三、新疆纺织教育的出路和对策
    1.保留建制, 苦练内功, 以图勃发
        (1) 稳定现有教师队伍。
        (2) 政策激励、制度强化, 加快教师的知识结构调整和专业培训。
    2.依托学校, 立足行业, 寻找突破点
        (1) 强化开门办学, 加强职业培训教育。
        (2) 开办特色专业, 进行人才储备。
        (3) 广开渠道, 横向联合招生。
四、结束语

四、浅谈我区纺织业的发展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2]绍兴市柯桥区政府推进纺织产业改造提升对策研究[D]. 缪碧鸿.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3]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D]. 王利中. 西北大学, 2010(09)
  • [4]越城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定位思考[J]. 魏永俊,梁伟庆,祝国金. 浙江统计, 2008(11)
  • [5]内蒙古自治区纺织品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 安庆文.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10)
  • [6]新疆棉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米会龙. 石河子大学, 2006(11)
  • [7]内蒙古利用外资的资金使用效果分析[J]. 张启智.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5(01)
  • [8]从行业发展看新疆纺织高等教育的出路[J]. 贾丽霞. 理工高教研究, 2004(03)
  • [9]2001—2002年新疆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J]. 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新疆社会科学, 2002(01)
  • [10]内蒙古纺织工业国际竞争策略研究[J]. 内蒙古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系课题组.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1(01)

标签:;  ;  ;  ;  ;  

浅谈我区纺织产业发展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