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鄂尔多斯段泥沙淤积对防洪的影响

黄河鄂尔多斯段泥沙淤积对防洪的影响

一、泥沙淤积对黄河鄂尔多斯段防凌防汛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多勇,张耀宗,张建香,杨蕤[1](2021)在《“宁蒙新悬河”研究现状与尚待解决的问题》文中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黄河上游宁蒙河段淤积形成新悬河,"洪水风险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胁"。文章通过对宁蒙新悬河问题、黄河主河道在宁蒙河段的变迁等问题的研究现状梳理,综述了相关学者运用自然地理学、历史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水文学、区域经济学的方法对上述问题的研究进展取得的成果及研究不足。文章提出组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专家队伍,运用交叉学科的优势,研究历史时期黄河河道变迁的规律,黄河灌溉、渠道管理的措施;对宁蒙新悬河抬高情况进行实地测量,定量研究高含沙洪水情况,分析新悬河的成因,探索疏导措施;评价政府主导的沿黄经济带的规划,进行沿黄河民众生计调查,总结探索黄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方法,以期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借鉴。

王天久[2](2021)在《黄河内蒙古段冰凌洪水灾害风险评估及灾情损失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河过境的内蒙古河套平原地区凌洪灾害频发,因内蒙古特有的河道条件及气候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凌情复杂多变,防凌除险难度极大。因此,对凌洪灾害频发地区进行灾害风险评估、损失评价,可为有关部门防凌减灾工作的科学规划、合理部署提供参考,为灾前续建防凌工程及灾后启动迁安救援、物资保障、恢复生产等救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以内蒙古后套平原地区的巴彦淖尔市为例,分析凌洪灾害致灾驱动因子,基于突变理论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完成了凌洪灾害风险评估。同时,为检验突变理论评估结果,引入模糊优选理论,对风险区凌洪灾害风险展开二次评估,验证了突变理论评估结果的合理性。最后,选取内蒙古后套平原、前套平原共5个风险区,建立冰凌洪水灾情损失评价模型,对各风险区历史典型灾害案例进行损失评价,旨在为有关部门灾后抢险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突变理论对巴彦淖尔市沿黄5个旗县区凌洪灾害风险展开评估,风险等级由大到小排序为:磴口县(0.956)属极高风险地区;杭锦后旗(0.923)、临河区(0.907)属高风险地区;乌拉特前旗(0.899)、五原县(0.885)属中等风险地区。各风险区风险等级随黄河过境顺序呈逐级递减的态势。(2)采用模糊优选法对巴彦淖尔市沿黄5个旗县区展开二次评估,其结果与突变评价结果基本一致,风险区等级变化趋势完全相同,且与历史险情对比基本吻合,由此验证了突变理论应用于凌洪灾害风险评估的可行性与合理性。(3)选取内蒙古河套平原地区5个旗县为风险区,对各风险区典型灾害案例进行灾情损失评价,损失等级从大到小排序为:2008年杭锦旗(0.973)、1993年磴口县(0.954)均属特重灾、1996年达拉特旗(0.837)、1999年托克托、清水河、准格尔三旗县(0.805)均属重灾、1993年乌拉特前旗(0.739)属中灾;评价结果与实际损失情况基本吻合,验证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樊宇[3](2020)在《黄河内蒙古段凌汛孕灾环境时空变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河是我国凌汛出现最频繁的河流,其中宁蒙段最为严重。1986年以来,黄河内蒙古段已经发生了6次凌汛决口,防凌工作已经成为黄河防汛工作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黄河内蒙古段凌汛灾害孕灾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研究河段的凌情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对该河段孕灾环境的变化规律以及其对凌汛灾害的影响进行研究,可以为水利部门的防凌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本研究以黄河内蒙古段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长序列水文气象资料,历史凌汛资料以及遥感影像,对黄河内蒙古段凌汛期气温、水力条件、河道边界人类活动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分析孕灾环境变化对凌汛灾害的影响,为黄河内蒙古段的防凌减灾、应急抢险等工作提供基础。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黄河内蒙古段气温在空间上呈现上游气温高,下游气温低,而且随时间的变化也呈现出封河时下游降温早,上游降温晚的特点,开河期回暖时情况刚好相反。这一特殊的封开河形式为凌汛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通过对黄河内蒙古段凌汛期平均气温进行Mann-Kendall突变检测后得到:黄河内蒙古段凌汛期平均气温的突变点发生在1985年左右,1985年后黄河凌汛期平均气温开始大幅上升。(2)黄河内蒙古段河道1988-2018年总体向右岸侵蚀,巴彦高勒-三湖河口河段受砂质河岸的影响,河道摆动范围最大,三湖河口-包头河段由于弯道较多,河道摆动变化多端,整体呈现向左岸迁移的趋势,且摆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曲率较大的河段;部分河段河势向弯曲发展,畸形河湾增多,在流凌期和开河期容易卡冰结坝,造成险情。黄河内蒙古段在1981-2003年间各断面主要以淤积为主,河道主槽萎缩严重,河道过流能力严重下降;2003-2013年间河道主槽逐渐有扩展趋势,河道过流能力有一定的提升。(3)水库建成后凌汛期的冰下过流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凌峰流量大幅度降低,凌汛灾害随之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水库的调节调度使得部分河段淤积严重,槽蓄水增量明显增加,而且仍呈递增趋势,对凌汛灾害的防治极为不利;除此之外冰塞灾害发生的次数及成灾比例较水库运行前大幅提升。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黄河内蒙古段未来凌汛形势的预估,以及现阶段该河段凌汛灾害的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蒙东东[4](2020)在《基于凌情变化的黄河上游宁蒙河段防凌流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宁蒙河段是黄河上发生凌汛灾害最多的河段,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宁蒙河段凌情特征随之发生了很大改变。针对气候变化导致的凌情改变,人类可以通过不断调整水库防凌调度方案进行适应。因此,充分认识变化环境下凌情演变规律,做好凌情预报工作,并推求刘家峡水库气候适应性防凌流量,可为黄河未来防凌减灾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对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宁蒙河段和黄河上游水库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凌情主要影响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其次建立凌情预报分段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构建了气温升高情景集,最后对未来黄河上游宁蒙河段封开河日期和气候适应性防凌流量方案进行预估。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选取气温、流量作为主要凌情影响因子,分析其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性、持续性和突变性等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宁蒙河段不同历史阶段封开河日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宁蒙河段防凌期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且在80年代后期存在一次跳跃性突变;1968年刘家峡水库投入使用后黄河宁蒙河段防凌期流量明显增加,表明人类活动尤其是水库调度将对宁蒙河段防凌期流量的变化产生显着影响;在80年代后期宁蒙河段升温加速的气候变化条件下,封河日期呈现出推后趋势,开河日期呈现提前趋势。(2)在分析主要凌情因子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以各水文站点防凌期平均气温突变点为时间分段点,建立凌情预报分段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对模型预报精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突变点后凌情资料建立的凌情预报模型精度优于其他模型,可以用于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宁蒙河段封开河日期和防凌流量的变化。(3)通过假定气候情景法及GCMS模式输出情景法(BCC-CSM1.1)构建宁蒙河段气温升高情景集,并基于凌情预报模型对宁蒙河段未来封开河日期和未来刘家峡防凌流量限制变化范围进行预估,同时,根据不同温度升高情景及防凌调度原则,确定刘家峡水库气候适应性防凌流量方案。结果表明,不同气温升高情景下宁蒙河段未来封、开河日期分别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推迟和提前,与此同时,升温对宁蒙河段封河日期变化的影响下游大于上游,对开河日期变化的影响上游大于下游;推求了不同升温情景下的气候适应性刘家峡水库防凌流量方案,总体上需要增加11、12和1月以及减少2和3月的刘家峡下泄防凌流量,具体变化幅度随气温升高情景的变化而改变。

郭晖[5](2020)在《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以西柳沟流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水沙置换是为统筹解决内蒙古十大孔兑水土流失治理与鄂尔多斯新增工业用水需求而提出的全新思路,其基本思想是由有新增用水需求的工业企业出资,在十大孔兑修建拦沙坝,以此取得部分黄河下游节约的输沙水量作为生产用水。实施水沙置换,对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以水土保持学、生态学、制度经济学和水文水资源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研究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开展研究,提出通过生态补偿实施水沙置换的路径和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1)将拦沙工程建设与水权交易相结合,从理论上构建了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模式,其关键环节是设计和实施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2)利用SWAT模型定量模拟拦沙工程对流域水沙过程的影响,并以模拟结果为基础计算拦沙工程实现的减水减沙量。(3)通过流域水沙模拟分析,采用经验公式法计算水土保持工程拦沙可置换水量。(4)采用工程费用法核算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5)针对水沙置换特点,引入水权交易机制,设计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提出相应的交易机制和保障措施。(6)以西柳沟流域为例,对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计算得出,在设定的最可能出现的25a系列黄河干支流水沙方案组合下,新建79座拦沙坝,年均可减少入黄河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为288.22万m3和138.53万t,工程平均拦沙年限为28a,年均可节约输沙水量1173.51万m3,以工程建设投资为依据核算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为22934.93万元。设定年均可交易的拦沙置换水量为1000万m3/a,交易年限为25a,采用成本定价法和影子价格法计算,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基准价格范围在0.92元/m3·a至1.52元/m3·a之间。研究表明,在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建设拦沙工程,可以减少黄河干流河道淤积,进而节约下游输沙水量,虽然在拦沙的同时也拦蓄了部分进入干流的径流量,但其节约的输沙水量远大于工程拦截的水量,可以认为是相对增加了黄河流域的可利用水资源量,这是实施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基础。实施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有利于实现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和相关利益方的共赢。

刘子平[6](2019)在《水库防凌调度对黄河内蒙河段河床演变的影响》文中提出黄河内蒙河段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凌汛期常常会发生严重的冰塞冰坝等凌汛灾害。自龙羊峡与刘家峡两水库实行防凌调度以来,遵循“头大、中平、尾小”的调度原则,以控制下泄流量的方式来减小内蒙河段的凌汛灾害,但这种只考虑水量的调度方式是否会对黄河内蒙河段凌汛期河床演变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凌汛期水沙时空变化、凌汛期河床演变特征分析,认为水库防凌调度会对内蒙河段的河床演变产生影响,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根据凌汛期的流凌期、封冻期、开河期划分,分析各期水沙量的变化。随着水库的运行,相比天然径流,内蒙河段在流凌期、封冻期、开河期流量均增加,其中流凌期与封冻期流量增加幅度大,整个凌汛期内蒙河段流量平均增幅25%;流凌期巴彦高勒输沙率猛增,封冻期输沙率最大河段为石嘴山河段,开河期巴彦高勒输沙率增加最多,整个凌汛期内蒙河段输沙率平均增加37%;相比水量,沙量增加更明显;(2)随着水库的运行,从凌汛期河槽横断面形态可以看出,内蒙河段巴彦高勒与三湖河口河槽萎缩严重;同等过流面积下,石嘴山河槽宽基本平衡,巴彦高勒为冲刷状态,三湖河口平衡微冲,头道拐平衡微冲;河床比降:石巴河段整体比降不变,巴三河段变缓,有利于输沙的水动力减小,三头河段变陡,有利于输沙的水动力增大;(3)凌汛期全沙冲淤量从天然情况到两库联合调度后的变化情况为:石巴河段由淤积438.2万t变为冲刷431.52万t;巴三河段由冲刷213.28万t变为淤积508万t;三头河段由冲刷122万t变为微淤29万t。推移质冲淤量:石巴河段由淤积7万t变为冲刷0.64万t;巴三河段由不冲不淤变为淤积4.9万t;三头河段由淤积0.11万t变为冲刷0.52万t。(4)从黄河内蒙河段凌汛期水沙的变化、河床形态及河段间冲淤量的变化可以看出,水库运行使得凌汛期河床演变发生了变化。对河床演变的变化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天然情况下开河期石嘴山平均水温为2.74℃,联合调度后,水温升高为5.59℃,使得低温输沙效率减小,不利于河段输沙;三头河段开河期洪水洪量增大,洪水历时增加,有利于输沙;防凌调度后,巴彦高勒与三湖河口的来沙系数增大,水沙不协调,流凌期巴彦高勒进入河段泥沙量大,且水库开河期减小流量,不利于巴三河段输沙,且河段的冲刷能力减弱,使得黄河内蒙巴三河段淤积越来越严重,三头河段呈现微淤趋势。

李振全[7](2019)在《黄河石嘴山至巴彦高勒段风沙入黄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河上游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每年都有一定的风沙进入黄河并参与河道演变过程,风沙-水沙共同作用下的河道演变机制是河床演变学科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同时也是制约黄河上游河道开发利用方式的关键问题。自1980s以来,许多研究者开展了风沙入黄过程及入黄量的研究,但限于观测技术、观测时长以及观测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其研究成果仍然存在争议。本文以乌兰布和沙漠为研究对象,采样资料分析、遥感影像解译、野外系统观测、模型计算等多种方法,进行乌兰布和沙漠风沙入黄研究。分析了石嘴山~巴彦高勒段的水沙特征,通过野外观测获取了风沙运动的基础数据,阐述了风沙运动规律,计算了2013~2016年的实测风沙入黄量。分析了影响风沙入黄的各影响因子的长期变化规律,利用磴口水文站的水位、1967年和2012年的地形数据对长期以来的风沙入黄量进行了定性分析,建立了风沙入黄模型,对1980s以来的风沙入黄量进行了初步计算。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石嘴山~巴彦高勒河段自1950s以来水沙总体呈减少趋势,1970s以来,水沙减少趋势较显着,且输沙量的减少幅度大于径流量的减少幅度。沙漠风沙粒径以大于0.1mm颗粒为主,河段进出口站粗颗粒(大于0.1mm的颗粒)含量和输沙量基本接近,多年平均(1961~2014年)差值为75.93万t,河段内断面河床质的粒径变化与进出口变化过程相似,表明该河段受风沙影响不大。(2)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的沙丘以新月型沙丘和新月型沙丘链为主,沿河道左岸流动沙丘段长46.35km,半固定沙丘段长12.1km,固定沙丘段长3.97km,沙丘的宽度、移动速度和沙丘高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3)整个宁蒙河道的植被盖度自1990年的10.9%增长为2010年的16.5%,乌兰布和沙漠的植被盖度增加到11.29%。石嘴山~巴彦高勒河段区间的城市用地、工业用地和矿业用地在2013年及以后显着增加,沙漠面积所占的比例从2000年的72.76%下降到2015年的52.12%。(4)研究区域附近的四个国家基本气象站以及乌海、磴口两个地方气象站的气象数据表明,1990s中期以来,极大风速下降了 8~9m/s,最大风速下降了 5~10m/s,年均风速下降了 1.1~1.7m/s以上,因而该区域的扬沙天气和沙尘暴频次等都表现出显着降低的趋势。(5)通过测定近地表0~60cm高度范围的输沙量,结果表明;研究区的输沙量81.75%集中在0~10cm内,30 cm以上高程的输沙量平均不足7%,输沙率与距地面高度之间符合幂函数的关系。(6)评估了不同时期风沙入黄量。2013~2016年,乌兰布和沙漠风沙入黄量分别为158.92万t/yr、92.74万t/yr、55.61万t/yr和53.78万t/yr。1954~2016年年均风沙入黄量为335.78万t,最大值为1987年的586.61万t,最小值为2016年的53.78万t。在设定的情景模式下,随着土地利用类型的不断好转,2031~2036年风沙入黄量将下降至262.45万t/yr。(7)利用断面法和沙量法冲淤量分析、库容法分析和野外实地观测等方法,对三盛公库区的风沙量进行了分析,综合分析认为,每年进入三盛公库区的风沙量约为70-100万t。

惠波,李斌斌,惠露,赵俊侠,王婷,唐红玉,赵晓林,李丹阳[8](2019)在《鄂尔多斯水土保持“拦沙换水”生态补偿模式浅析》文中提出内蒙古鄂尔多斯水土保持"拦沙换水"试点工程是一种新型的水资源配置方法,这种生态补偿模式有利于加快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节约利用水资源、调动民间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和缓解黄河宁蒙河段防洪防凌压力,对黄河流域水权转换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内蒙古鄂尔多斯水土保持"拦沙换水"的思路和构想着手,阐述了水土保持"拦沙换水"试点工程实施的必要性,结合水土保持"拦沙换水"发展现状,分析其综合效益预期,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赵水霞[9](2019)在《封开河冰塞热力学模拟及冰水动力学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冰塞诱发的凌洪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损害,且冰塞现象受热力与水力要素的影响多发生在高纬度地区封河初期和开河期。封河初期,弯道和束窄河道因特殊的河道形态易于卡冰结坝,河道内桥墩对过水断面的束窄也会增大冰塞发生几率;相比封河期,开河期水鼓冰开造成的凌汛灾害破坏性更大。水面与大气间热量传递引起的冰花产量决定了河冰的形成过程及冰塞的堵塞程度,而冰塞的形成时间、位置及冰塞剖面等的可预测性较低,一直以来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冰塞引起的上游水位壅高与冰塞厚度及内部阻力有关,在明晰冰塞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本文首次将非达西渗流阻力考虑到冰塞内部阻力研究中,运用实验室冰水动力学模型探究了冰塞内部能量损失机理,为受冰凌灾害困扰流域预测冰塞发生与溃决位置及决定河道内水位流量关系提供科学依据。黄河内蒙古段基于其较高的纬度及特殊气候成为黄河凌情最严重河段,基于此,本研究以黄河内蒙古段为研究区,利用3S技术,对黄河蒲讫卜—岔河口河段河道近20年平面摆动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合弯道及河工建筑物河段河冰生消过程的原型监测,探究了河道地形对卡冰过程的影响;基于非线性及线性热力学模型,对黄河内蒙古段封河期热量损失系数进行率定,模拟了冰塞形成的热力学过程;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对冰塞内部阻力及冰塞内渗流机理进行试验研究,以期在揭示封开河冰塞内部冰水动力学的基础上,为改进河流冰塞模型精度及建立封开河过程完整冰塞模型奠定科学基础。分析结果显示:(1)黄河内蒙古段近57年来气温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监测河段河槽宽度近20年呈波动中萎缩状态,2013年较1995年主河槽宽度平均萎缩了 32.24m,变化率为-9%;砂质河床泥沙侵蚀作用强烈,变化率在-12%~-33%,弯道河槽宽度变化率更为明显,什四份子弯道河段变化率达-28%,受弯道横向环流影响,该河段易形成卡冰结坝;跨河桥坐落在河道内的桥墩缩窄了河道的过水断面面积、改变周围流速分布和水力特性,增大了冰塞发生几率。(2)结合单一参数线性热力学模型率定了黄河内蒙古段封河期水面与大气间的热量损失系数为21.38W/(m2.℃);当风速大于4m/s时,Shen&Chiang’s非线性热力学模型得到的蒸发和热传导辐射与Ashton’s模型结果存在一定偏差,且Shen&Chiang’s模型下得到的水温与实测水温更接近;以2015-2016年冰封期为典型年,得到黄河内蒙古段上游海勃湾至下游万家寨河段的热量损失呈现增长趋势,由河道内流凌密度、封河长度得到的估算封河期日均敞露水面面积经验公式,经Landsat8遥感影像验证,误差小于13%,计算河道内封河期年总产冰量为9.20×1010kg。(3)基于非达西渗流理论,室内模型试验结果显示,冰塞糙率是影响河道内水流条件的主要阻力因素,与冰厚呈非线性增长关系;渗流阻力沿冰塞累积长度的能量损失与冰厚和水深之比呈正相关关系,冰厚最大位置,冰塞内渗流流量占总下泄流量的10%-19%,造成的能量损失占总能量损失的65%,揭示了渗流在冰塞研究中的重要性。(4)冰塞内渗流系数与孔隙率呈典型的正相关,表征颗粒大小为3.81cmx3.81cmx0.64cm,且随机堆积的立方体冰块颗粒系数k值为0.42,不同水力条件下冰塞孔隙率在0.39-0.5之间;渗流拖曳系数(Cd)与雷诺数(Re)2次多项式的有理函数逼近关系(Cd=1E-7Re2-0.0011Re+2.5727)适用于雷诺数在2300-3500范围。总之,封河期水温与气温差值在6℃-8℃之间时,黄河内蒙古段河道中易失热出现流冰;弯道出口处主槽与滩地的交界处是初始冰塞剖面的堆积点,桥墩阻冰作用会壅高上游水位,河道内高流速区易形成清沟,并在封河期持续产冰输移堆积至下游冰盖底部;水库运行升高了下游一段水温,减少了产冰量体积,延长了封河时间,通过流量调节,对防凌减灾起到重要作用;冰塞渗流阻力的提出,为冰塞剖面精准预测及合理安排水利调度提供了理论参考,且紊流条件下得到的冰塞内渗流拖曳系数与雷诺数的拟合关系是根据紊流强度决定渗流拖曳力的重要方程式;渗流大小主要与孔隙率有关,立方体颗粒系数k值的确定为利用非达西渗流理论模拟相同粒径下冰塞过程提供了依据;最后,明确了冰塞形成机理及冰塞内部阻力,有利于合理分析冰塞阻水程度及实现凌灾的提前预防。

吴岚[10](2019)在《基于突变理论的凌汛灾害风险评价与灾情评估》文中研究说明黄河内蒙古河段受特殊地理位置及河道形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凌汛期极易出现卡冰结坝现象,引发冰凌洪水灾害,对沿岸居民安全及经济发展造成的威胁不容小觑。虽然近年来相关部门在该河段兴建具有防凌调度功能的水电站等各类水工建筑物,灾害有所缓解,但由于国家经济和人口增长使得风险区仍遭受着威胁。本文研究在分析黄河凌汛特点的基础上,首先根据1998-2016年黄河内蒙段头道拐至万家寨的历史气温、流量、冰情等实测资料,以系统论和灾害学理论为基础,明确了凌汛灾害构成系统,对影响冰凌洪水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等子系统进行了剖析;其次通过分析凌汛灾害风险特征,基于黄河沿岸内蒙古各村落的地理特性划分了风险区,建立了冰凌致灾模式风险评价模型,完成了冰凌洪水灾害灾前风险评价。最后以黄河内蒙古河段四个区域不同年份发生的冰凌洪水灾害为典型案例,通过分析其社会影响、经济损失、环境损害等方面,建立冰凌洪水灾害灾情评估模型,实现了冰凌洪水灾后损失评估。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黄河凌汛按其成因可主要分为冰塞冰凌洪水和冰坝冰凌洪水两类,通常而言,冰坝洪水造成的危害更甚于冰塞洪水;且各类冰凌洪水的凌峰流量均顺流向而逐渐加大。黄河内蒙古河段冰凌洪水灾害系统的各子系统相辅相成,每个子系统又由多种复杂影响因素构成:孕灾环境包括气温变化、河道地形、水库调节、河工建筑物等;致灾因子包括槽蓄水增量、流凌历时、冰塞及冰坝持续时长和规模、流量等;承灾体包括人员、农业、经济等。(2)内蒙古万家寨上游河段风险区冰凌洪水风险程度分别为:WD01-52段存在中等风险,WD52-63段存在高风险,WD63-70段存在中等风险。(3)通过分析黄河内蒙段冰凌洪水案例,根据灾害原因及地形特点,选取历史上发生过凌灾的磴口县、乌达区、清水河县、杭锦旗为典型区域,建立凌汛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经模型运算后得到,区域凌汛灾害案例均属重灾。研究表明,应用突变理论方法进行的凌汛灾前风险评价及灾后灾情评估计算快捷、科学客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应用于实际。研究成果对黄河凌汛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及制定指导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二、泥沙淤积对黄河鄂尔多斯段防凌防汛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泥沙淤积对黄河鄂尔多斯段防凌防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黄河内蒙古段冰凌洪水灾害风险评估及灾情损失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凌汛灾害研究
        1.2.2 凌汛灾害评估研究
        1.2.3 评估方法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与经济概况
3 基于突变理论的冰凌洪水灾害风险评估
    3.1 风险区概况
    3.2 突变理论基本原理及方法
    3.3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3.3.1 孕灾环境
        3.3.2 致灾因子
        3.3.3 承灾体及防御能力
        3.3.4 建立评估体系
    3.4 突变模型运算
    3.5 突变模型运算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模糊优选法的冰凌洪水灾害风险评估
    4.1 模糊优选法基本原理及方法
    4.2 模糊优选模型运算
    4.3 模糊优选模型运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突变理论的冰凌洪水灾情损失评价
    5.1 典型案例——后套平原地区
    5.2 典型案例——前套平原地区
    5.3 损失评价指标体系
    5.4 突变模型运算
    5.5 突变模型运算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黄河内蒙古段凌汛孕灾环境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凌汛洪水研究
        1.2.2 凌汛灾害孕灾环境研究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区域位置
        2.1.2 气候及水文特征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黄河内蒙古段凌汛期气温时空变化
        2.2.2 黄河内蒙古段河道边界的时空变化
        2.2.3 黄河内蒙古段水力条件时空变化
        2.2.4 水利工程对黄河内蒙古段的影响
    2.3 研究方法
        2.3.1 距平分析
        2.3.2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2.4 数据来源
    2.5 技术路线图
3 黄河内蒙古段凌汛期气温时空变化
    3.1 凌汛期气温的空间分布
    3.2 凌汛期平均气温的时间变化
        3.2.1 年际变化
        3.2.2 年代际变化
    3.3 平均气温突变分析
    3.4 凌汛期气温的高频变化特征
    3.5 气温变化对凌汛的影响
        3.5.1 气温的地域差异对凌汛的影响
        3.5.2 气温的年际变化对凌汛的影响
        3.5.3 气温的年内变化对凌汛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黄河内蒙古段河道边界的时空变化
    4.1 河道边界的提取
    4.2 河道摆动面积的计算方法
    4.3 河道摆动方向指标计算
    4.4 河道摆动特征
        4.4.1 河道摆动的年际变化
        4.4.2 河道摆动的空间变化
    4.5 河道摆动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
        4.5.1 水动力因素
        4.5.2 河岸地质因素
        4.5.3 人类活动因素
    4.6 河道平面形态变化
    4.7 河道大断面变化
    4.8 河道边界变化对凌汛灾害的影响
    4.9 本章小结
5 黄河内蒙古段水力条件的时空变化
    5.1 凌汛期平均流量变化
    5.2 槽蓄水增量变化
    5.3 本章小结
6 人类活动对凌汛灾害的影响及典型年份凌汛案例分析
    6.1 水库修建对凌汛灾害的影响
        6.1.1 水库运用前后宁蒙河段冰凌灾害对比分析
        6.1.2 万家寨水库建成后对凌汛灾害的影响
    6.2 其它人类活动对凌汛灾害的影响
    6.3 典型年份案例分析
        6.3.1 2008年杭锦旗凌汛灾害
        6.3.1.1 冰情概况
        6.3.1.2 凌汛成因分析
        6.3.2 2001年乌达区凌汛灾害
        6.3.2.1 冰情概况
        6.3.2.2 凌汛成因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基于凌情变化的黄河上游宁蒙河段防凌流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变化环境下水文气象要素响应研究进展
        1.2.2 冰凌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及基本资料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1.3 宁蒙河段凌情概述
    2.2 基本数据资料
        2.2.1 水文气象及凌情资料
        2.2.2 CMIP5模式数据
        2.2.3 水库资料
    2.3 本章小结
3 变化环境下黄河宁蒙河段凌情变化特征
    3.1 黄河宁蒙河段凌情影响因子
        3.1.1 河道形态因子
        3.1.2 气象因子
        3.1.3 水文因子
        3.1.4 人类活动因子
    3.2 变化环境下防凌期主要凌情因子统计规律分析
        3.2.1 防凌期平均气温时空变化规律
        3.2.2 防凌期平均流量各时段变化规律
    3.3 变化环境下宁蒙河段封开河日期变化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宁蒙河段封开河日期预报模型
    4.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4.1.1 模型概况
        4.1.2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步骤
    4.2 宁蒙河段封开河日期分段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
        4.2.1 封河日期分段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
        4.2.2 开河日期分段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
    4.3 预报结果分析
        4.3.1 封河日期预报结果分析
        4.3.2 开河日期预报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宁蒙河段未来封开河日期和防凌流量变化预估
    5.1 黄河宁蒙河段气候变化预估
        5.1.1 构建气候变化情景方法
        5.1.2 宁蒙河段防凌期气温升高情景集
    5.2 未来防凌期气温变化对封开河日期的影响
    5.3 宁蒙河段未来气候适应性防凌流量预估
        5.3.1 刘家峡水库应对凌情变化的气候适应性调控策略
        5.3.2 气候变化条件下气候适应性防凌流量方案的推求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以西柳沟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存在的不足与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2.1.1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1.2 生态环境价值理论
        2.1.3 公共产品理论
        2.1.4 经济外部性理论
        2.1.5 博弈论理论
    2.2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相关理论
        2.2.1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理论
        2.2.2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理论
    2.3 水权交易相关理论
        2.3.1 水权与可交易水权的法律界定
        2.3.2 水权交易基础理论
        2.3.3 水权交易定价理论
3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模式构建
    3.1 水土保持水沙置换的基本思路
        3.1.1 思路提出的背景
        3.1.2 思路的阐释
    3.2 相关实践与研究的启示和借鉴
        3.2.1 内蒙古黄河干流取水权交易的实践
        3.2.2 水权交易参与合同节水管理的研究
        3.2.3 水权交易参与流域生态补偿的研究
    3.3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模式设计
        3.3.1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可行性分析
        3.3.2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
        3.3.3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框架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模拟
    4.1 模型概述
        4.1.1 水文模型
        4.1.2 土壤侵蚀产沙模型
    4.2 模型选择
        4.2.1 SWAT模型结构
        4.2.2 SWAT模型原理
        4.2.3 SWAT模型适用性
    4.3 模型建立
        4.3.1 研究区域概况
        4.3.2 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分析
        4.3.3 研究区域淤地坝概况
        4.3.4 拦沙工程对流域水沙影响的计算方法
        4.3.5 淤地坝模块设置
        4.3.6 模型输入
        4.3.7 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
    4.4 模型应用
        4.4.1 情景设置
        4.4.2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5.1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计算
        5.1.1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计算方法
        5.1.2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计算结果
    5.2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核算
        5.2.1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
        5.2.2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研究
    6.1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基础条件
        6.1.1 交易需求条件
        6.1.2 经济可行条件
        6.1.3 工程技术条件
        6.1.4 政策引导条件
    6.2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机制设计
        6.2.1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主要原则
        6.2.2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市场要素
        6.2.3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基本策略
        6.2.4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运作流程
    6.3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保障措施
        6.3.1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风险防范
        6.3.2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政策保障
    6.4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模拟
        6.4.1 交易方案
        6.4.2 交易定价
        6.4.3 交易流程
        6.4.4 效益分析
        6.4.5 综合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创新点
    7.3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水库防凌调度对黄河内蒙河段河床演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内蒙河道冰凌的形成机理
        1.2.2 冰凌形成的灾害
        1.2.3 冰凌下的输沙
        1.2.4 凌汛期河床形态的变化
        1.2.5 水库防凌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黄河内蒙河段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特点
        2.1.3 植被土壤
    2.2 区域水沙来源概况
        2.2.1 区域水量概况
        2.2.2 区域来沙概况
    2.3 区域水文站概况
    2.4 上游水利工程概况
        2.4.1 水库概况
        2.4.2 引水工程概况
        2.4.3 应急滞洪区概况
    2.5 凌汛灾害及防治措施
        2.4.1 凌汛灾害
        2.4.2 防治措施
3 黄河内蒙段凌汛期水沙条件的时空变化及河床演变特征
    3.1 凌汛期输沙特征的变化
        3.1.1 流速
        3.1.2 泥沙粒径
        3.1.3 输沙特点
    3.2 水沙条件的时空变化
        3.2.1 凌汛期流量的变化
        3.2.2 凌汛期输沙率的变化
    3.3 河床演变特征
        3.3.1 河道横断面形态的变化
        3.3.2 凌汛期河槽宽的变化
        3.3.3 凌汛期河床比降的变化
    3.4 小结
4 凌汛期冲淤量的变化分析
    4.1 凌汛期推移质输沙量计算
        4.1.1 低水温沉速试验
        4.1.2 等效粒径的计算
        4.1.3 推移质输沙量公式介绍
        4.1.4 推移质输沙量计算
    4.2 凌汛期悬移质输沙量
    4.3 凌汛期河段的冲淤量变化
        4.3.1 全沙冲淤量变化
        4.3.2 推移质冲淤量变化
    4.4 累积冲淤量的趋势分析
        4.4.1 全沙累积冲淤量趋势变化
        4.4.2 推移质累积冲淤量趋势变化
    4.5 冲淤量的突变分析
        4.5.1 全沙冲淤量的突变分析
        4.5.2 推移质冲淤量的突变分析
    4.6 小结
5 防凌调度对黄河内蒙段河床演变的影响
    5.1 防凌调度规则
    5.2 建库后水温、流量对河床形态的影响
        5.2.1 开河期水温变化
        5.2.2 石嘴山月平均流量变化
    5.3 建库后开河期洪水特征变化对河床形态影响
    5.4 变化原因分析
        5.4.1 防凌调度后水沙协调性
        5.4.2 建库前后河段冲刷能力的变化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黄河石嘴山至巴彦高勒段风沙入黄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石嘴山至巴彦高勒河段概况
    2.1 河段特征
    2.2 水沙特征
        2.2.1 水沙演变特征
        2.2.2 水沙分布特征
        2.2.3 水沙变化趋势检验
        2.2.4 粗颗粒泥沙输移特征
    2.3 河道冲淤与水位变化
    2.4 气候条件
    2.5 风沙特征
        2.5.1 乌兰布和沙漠概况
        2.5.2 风沙入黄模式
    2.6 小结
3 乌兰布和沙漠风沙入黄量研究综述
    3.1 前期研究成果
        3.1.1 1980s黄土高原综合考察成果
        3.1.2 中国科学院寒旱所的研究成果
        3.1.3 其他研究成果
    3.2 风沙在河道内的淤积
        3.2.1 淤积比例
        3.2.2 风沙对河床粗颗粒淤积物的贡献率
    3.3 前期研究成果合理性分析
        3.3.1 根据河段泥沙粒径沿程变化分析
        3.3.2 根据磴口站平均水位变化分析
        3.3.3 风沙对河床淤积的贡献率分析
    3.4 小结
4 风沙入黄影响因子及长期变化特征
    4.1 沙漠风蚀
    4.2 河道边界条件
        4.2.1 1991 年河道边界条件
        4.2.2 当前研究河段的堤防分布
    4.3 沙漠治理状况
    4.4 土地利用状况
        4.4.1 宁蒙河道土地利用状况
        4.4.2 石嘴山~巴彦高勒河段土地利用状况
    4.5 气象因子变化特征
    4.6 沙尘暴频率变化
    4.7 影响因子变化的可持续性
    4.8 小结
5 沙漠物质组成及沙丘运移规律
    5.1 沙漠沙物质粒径特征
        5.1.1 级配特征
        5.1.2 沙丘不同部位粒径组成
    5.2 沙物质分层粒径特征
        5.2.1 各粒径组含量分布
        5.2.2 中值粒径和不均匀系数
    5.3 沿黄不同区域粒径特征
    5.4 沙丘形态及其运移特征
        5.4.1 沙丘形态和移动监测
        5.4.2 沙丘形态特征
        5.4.3 沙丘的运移特征
    5.6 小结
6 沙漠风沙输移特征
    6.1 野外观测体系概况
    6.2 不同下垫面风沙输沙量观测
        6.2.1 常规气象指标观测
        6.2.2 流动沙丘风沙流结构观测
        6.2.3 悬移沙量监测
        6.2.4 沙丘风蚀观测
    6.3 起沙风况
    6.4 沙丘不同部位风速特征
        6.4.1 沙丘不同部位风速流场
        6.4.2 沙丘迎风坡处风速加速率的变化
        6.4.3 沙丘不同部位风速廓线与粗糙度
    6.5 风沙流特征
        6.5.1 风沙流的垂直分布特征
        6.5.2 风沙输沙量与风速关系
        6.5.3 风沙沉降特征
    6.6 小结
7 风沙入黄模型及风沙入黄量综合分析
    7.1 风沙入黄经验模型
        7.1.1 模型构建
        7.1.2 参数率定
    7.2 基于风蚀模型的风沙入黄模型
        7.2.1 风蚀模型
        7.2.2 数据准备
        7.2.3 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
        7.2.4 计算结果
    7.3 沉积物金属元素含量
        7.3.1 金属元素含量
        7.3.2 风沙占河道泥沙比例
    7.4 河段水位变化与风沙入黄量
        7.4.1 1980 s风沙入黄量
        7.4.2 1990 ~2013 年风沙入黄量
    7.5 河道断面高程与风沙入黄量
        7.5.1 断面分布
        7.5.2 断面冲淤特征
        7.5.3 风沙入黄量估算
    7.6 风沙入黄野外观测与估算
        7.6.1 典型沙丘移动监测
        7.6.2 不同立地条件下输沙量观测
        7.6.3 悬移入黄风沙量观测
    7.7 风沙入黄过程及趋势预测
    7.8 风沙入黄量综合分析
        7.8.1 实际观测值
        7.8.2 历史时期风沙入黄量
        7.8.3 未来风沙入黄量
    7.9 小结
8 三盛公水库风沙量研究
    8.1 三盛公水库概况
    8.2 入库水沙特征
    8.3 水库淤积
    8.4 入库风沙量
        8.4.1 断面法和沙量法冲淤量
        8.4.2 库容法
        8.4.3 野外观测法
        8.4.4 风沙入库分析
    8.5 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1.1 河道水沙及边界条件变化
        9.1.2 风沙运动及影响因子变化特征
        9.1.3 风沙入黄量
    9.2 创新点
    9.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鄂尔多斯水土保持“拦沙换水”生态补偿模式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土保持“拦沙换水”的思路和构想
2 水土保持“拦沙换水”的必要性
    2.1 有效拦截入黄泥沙和减少河道泥沙淤积
    2.2 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3 有效提高内蒙古河段的防洪防凌能力
    2.4 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3 水土保持“拦沙换水”发展现状和综合效益分析
    3.1 发展现状
    3.2 综合效益预期
4 水土保持“拦沙换水”试点工程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5 结 语

(9)封开河冰塞热力学模拟及冰水动力学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河冰研究进展
        1.2.2 河冰热力学过程研究进展
        1.2.3 河流冰塞机理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河道地形特征
        2.1.3 气候特征
        2.1.4 流域特征
        2.1.5 河工建筑物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野外观测
        2.2.2 遥感监测
        2.2.3 室内模型试验
3 黄河内蒙古段卡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黄河内蒙古段卡冰特征分析
    3.2 黄河内蒙古段卡冰影响因素分析
        3.2.1 河道地形
        3.2.2 冰花产量
        3.2.3 流量
4 基于河道形态与河工建筑物对卡冰过程的影响
    4.1 河道平面摆动及河槽宽度变化特征
    4.2 典型弯道河冰生消及卡冰过程分析
    4.3 河工建筑物对卡冰过程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黄河内蒙古段热力过程及产冰量估算
    5.1 黄河内蒙古段热量损失系数确定
        5.1.1 非线性热力学模型
        5.1.2 线性热力学模型
        5.1.3 基于非线性及线性热力学模型水面-大气间热量损失系数率定
    5.2 黄河内蒙古段封河期热力过程
        5.2.1 黄河内蒙古段封河过程及气象要素分析
        5.2.2 黄河内蒙古段封河期水面-大气热量损失
    5.3 黄河内蒙古段冬季封河期产冰量估算
        5.3.1 基于遥感影像的黄河内蒙古段封河前总过水断面面积估算
        5.3.2 黄河内蒙古段封河期敞露水面面积估算
        5.3.3 敞露水面面积估算结果验证
        5.3.4 黄河内蒙古段封河期产冰量估算
    5.4 黄河内蒙古段产冰量影响因素分析
        5.4.1 产冰量与热力要素间的相互响应
        5.4.2 产冰量与水力要素间的相互响应
    5.5 本章小结
6 冰塞内部阻力研究及多孔介质中渗流特征分析
    6.1 冰塞内部阻力研究试验方案
        6.1.1 栅格模拟实验
        6.1.2 渗流模拟实验
        6.1.3 冰塞模拟实验
        6.1.4 流速仪采集时间确定
        6.1.5 实验室总流量的校核
    6.2 冰塞内部阻力及多孔介质中渗流相关理论知识
        6.2.1 冰塞内部阻力理论基础
        6.2.2 冰塞底部糙率计算方法
        6.2.3 多孔介质中渗流拖曳系数与雷诺数
    6.3 冰塞内部阻力实验室模型结果
        6.3.1 冰塞内部阻力研究结果
        6.3.2 冰塞底部糙率结果
    6.4 冰塞多孔介质中渗流特征
        6.4.1 渗流拖曳系数与雷诺数的关系
        6.4.2 基于渗流坡降的渗流流量
        6.4.3 渗流系数与冰塞孔隙率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10)基于突变理论的凌汛灾害风险评价与灾情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自然灾害研究
        1.2.2 凌汛洪水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突变理论基本原理
        2.2.2 突变理论评价方法
3 冰凌洪水灾害系统分析
    3.1 黄河冰凌致灾模式形成机制
        3.1.1 概念
        3.1.2 成因分类
        3.1.3 特征
    3.2 凌汛灾害系统简介
    3.3 研究河段简介
    3.4 凌汛灾害的孕灾环境
        3.4.1 气温变化
        3.4.2 河道地形
        3.4.3 水库调节
        3.4.4 交通桥梁
    3.5 凌汛灾害的致灾因子
        3.5.1 槽蓄水增量
        3.5.2 流凌历时
        3.5.3 冰塞、冰坝持续时长
        3.5.4 冰塞、冰坝规模
        3.5.5 流量
    3.6 凌汛灾害的承灾体
        3.6.1 人员
        3.6.2 农业
        3.6.3 经济
    3.7 本章小结
4 凌汛风险分析及评价——以黄河内蒙古头道拐至万家寨段为典型
    4.1 冰凌洪水风险系统
    4.2 风险区概况
        4.2.1 清水河县
        4.2.2 准格尔旗
        4.2.3 托克托县
    4.3 灾前风险评价
    4.4 模型运算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冰凌洪水灾情评估——以黄河内蒙古河段为典型
    5.1 内蒙古河段典型灾害
        5.1.1 磴口县1993年凌汛灾害
        5.1.2 清水河县1999年凌汛灾害
        5.1.3 乌达区2001年凌汛灾害
        5.1.4 杭锦旗2008年凌汛灾害
    5.2 灾后损失评估
    5.3 模型运算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泥沙淤积对黄河鄂尔多斯段防凌防汛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宁蒙新悬河”研究现状与尚待解决的问题[J]. 张多勇,张耀宗,张建香,杨蕤.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21(02)
  • [2]黄河内蒙古段冰凌洪水灾害风险评估及灾情损失评价研究[D]. 王天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黄河内蒙古段凌汛孕灾环境时空变化规律研究[D]. 樊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凌情变化的黄河上游宁蒙河段防凌流量研究[D]. 蒙东东.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以西柳沟流域为例[D]. 郭晖.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6]水库防凌调度对黄河内蒙河段河床演变的影响[D]. 刘子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7]黄河石嘴山至巴彦高勒段风沙入黄量研究[D]. 李振全.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8]鄂尔多斯水土保持“拦沙换水”生态补偿模式浅析[J]. 惠波,李斌斌,惠露,赵俊侠,王婷,唐红玉,赵晓林,李丹阳. 中国水土保持, 2019(06)
  • [9]封开河冰塞热力学模拟及冰水动力学机理研究[D]. 赵水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10]基于突变理论的凌汛灾害风险评价与灾情评估[D]. 吴岚.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黄河鄂尔多斯段泥沙淤积对防洪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