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清形势 抓住机遇 积极推进上海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孙科[1](2021)在《QL集团公司物流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供给侧结构改革也在逐步推进,物流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物流行业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很多新的物流运输形式,公路运输形式的运输量不断下降,从以往44%的市场份额下降到了18%,公路运输已经不再是主要的运输方式,给大量公路运输企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作为一家以公路运输为主的物流运输企业,QL集团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QL集团中很多货车都处在闲置状态,业务量急剧下滑。与此产生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物流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趋势,2019年,物流总额达到了298万亿元,相较于2000年,提高了十倍之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物流行业已经成为了我国支柱型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现代物流业务发展,对于推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经济水平来说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同样对于促进QL集团的深化改革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就目前来看,为了促进我国物流行业发展,我国已经将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放在了物流行业上,大力推动现代物流业的转型发展,为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公路运输却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首先,国内经济发展模式与生产布局不均衡,不注重东西向的物流发展,东西向大多数都是能源通道建设,物流需求比较分散,物流的高效运行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其次,物流产业没有实现大规模的信息化,虽然很多物流企业都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是信息管理系统的衔接性却比较差,无法实现物流信息的共享,联运物流难以正常开展。基于此,本文将以物流管理理论、企业战略理论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QL集团物流业务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对QL集团物流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集团目前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一系列的优化发展战略,希望可以促进QL集团物流业务可持续发展。最后,根据战略定位,选择出QL集团物流业务应该采取的发展战略,并针对性地制定出战略实施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有助于QL集团依托其大量的闲置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发挥土地、线路等资源优势,开拓物流运输新业务,通过积极运用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构建出高效的物流运输共享平台,从而提高物流运输的效率,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务,同时,有助于促进QL集团的综合发展,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谭明皓[2](2021)在《沈阳赛世物流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今全世界范围内,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科学技术与各行业不断地融合,中国物流行业也逐渐向降本增效、技术创新方向转型,物流公司要想在未来的发展中逐渐向其他领域融合扩展,不断实现行业的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提前科学地探讨企业未来整体发展战略与对策,可以说是物流整个行业适应新发展时代的迫切需求与必经之路。因此,作为行业中的初创企业,赛世物流有限公司必须深入思考和准确剖析,探讨科学合理的战略实施步骤,确立高效合理的保障措施,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选题内容。本文以赛世物流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基本状态作为基点,运用竞争战略理论,结合当前疫情影响下企业现今的实际状况,进一步剖析了企业发展的内部环境,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理论、战略管理等理论,对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目标与战略的最终选择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出企业的总体战略;最后,在以上研究基础之上,确定出企业实现整体战略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研究沈阳赛世物流企业的战略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赛世物流以“加快推进‘互联网+’物流业和智慧物流发展,通过融入客户供应链,不断增值提升服务,发挥物流企业对其他行业的降本增效等服务作用”为企业愿景,经过综合分析,公司应该采用市场渗透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将竞争战略定位为“提供多样化和定制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企业”。这将促进沈阳赛世仓储物流有限公司的未来发展打造创新发展的新高地,也给具有同等实力或相同境遇下的其他仓储物流企业的日后发展壮大和经营决策创造某种程度上的参考价值。
《物流研究》编辑部[3](2020)在《“十四五”规划物流业发展“中国物流30人论坛”》文中认为2020年11月3日晚18时,新华社受权播发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中四处提到"物流",站在"十四五"规划即将开启的新起点上,为解决物流业如何开好局、起好步,聚焦怎么学、怎么想、怎么干,我们邀请了国内30位专家学者,他们在仔细研读《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张晨瑶[4](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邵君[5](2020)在《G市港口物流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港口物流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港口物流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相互协同的效应,港口物流能够带动城市经济,城市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扩大港口物流的辐射范围。本文以G市为例,研究G市港口物流发展策略。G市港口物流和G市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如何在我国参与世界性经济商贸往来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采用科学的方法,推动G市港口物流发展,拉动G市经济不断增长,成为了本文的工作重点之一。首先第一步是对国内外关于港口物流的研究进行整理阅读,了解现阶段港口物流发展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二步,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G市港口物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结合G市港口的基本情况,分析G市港口物流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等因素,使用PEST分析法和SWOT模型对G市港口的宏观环境和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威胁进行客观评价,得出S.O.,W.O.,S.T.,W.T.战略组合。最后,根据SWOT战略组合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G市港口现代物流的对策,从而对G市港口物流及G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对G市港口物流发展水平进行了较为全面地评价和分析,还借鉴了世界上港口现代化运输的行业标杆是如何选定发展方向的,最后为G市港口制定了切合实际且具有发展空间的现代化物流发展的战略和策略。同时,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其他港口物流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巩梦圆[6](2020)在《山东交运集团物流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流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为促进物流行业降本增效和转型升级,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陆续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山东省内物流行业保持稳中有进的运行态势。受高铁开通、私家车普及等影响,山东交运集团客运主业受到严重冲击,效益持续下滑。为应对市场冲击,调整产业结构,打造新的利润增长极,山东交运集团确定了“做大做强物流”的发展战略,在物流业务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与同行业和区域领先企业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市场竞争力不强,利润率不高,亟需采取措施,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的步伐。首先,通过宏观视角,分析了山东交运集团物流业务面临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指出了企业所面对的机会与威胁;通过微观视角,分析了山东交运集团物流业务现有的资源条件和能力情况,指出了企业开展物流业务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基于SWOT分析矩阵对机会、威胁、优势、劣势的系统梳理,分别就山东交运集团物流业务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集中差异化竞争战略更为适合山东交运集团物流业务的开展。最后,根据确定的集中差异化竞争战略,通过进一步聚焦目标细分市场,明确了山东交运集团物流业务的主攻方向为“冷链物流”,主要客户群体为山东省内“大型连锁商超、医药类企业”,并制定了具体实施措施,包括规划建设差异化的冷链物流基地、为目标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整合和打造差异化的运营模式、针对目标市场提供差异化的客户服务。同时,在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加强财务融资和管理、坚持精益管理、争取股东及合作方支持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战略保障措施,为战略实施提供切实保障。
梁子婧[7](2020)在《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及演变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区域物流是我国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所依赖的中观层次和客观基础。从历史的发展和实践来看,区域物流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在区域经济发展因素分析和变迁历程中得到了理论支持和实践验证。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大而不强、成本高、效率低,且东、中、西部物流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较为突出,成为制约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因素,阻碍着产业资源布局优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江苏是我国为数不多横跨南方和北方的省份,其苏南、苏中和苏北物流发展的区域性和不平衡性特征明显,其区域物流发展非均衡是我国区域物流发展非均衡的一个缩影和典型代表。以江苏为例对其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及演变机制进行研究,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努力缩小区域物流发展差距的重要课题,也是践行十八大之后,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理念进程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内物流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分布的现实状态,其内涵是综合多样性的,不只是表面呈现出的简单差异,而是经历一个更加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本文遵循“理论基础—现状趋势—演变机理—对策建议”的思路,以问题为导向,对现代物流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物流地理学等理论系统梳理基础上,探究本文研究基础并建立理论分析框架;从区域(江苏三大区域)和市域两个层面,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对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之形,之态和之势进行多层次多视角全面解析,进一步厘清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真实状态和发展脉络,具体如下:(1)空间非均衡态势之形—空间差异分析。通过对江苏省,三大区域和13市物流发展总量规模和物流业务量规模进行比较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并利用泰尔指数及其可分解性,探究江苏区域物流空间差异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显示:江苏区域物流快速增长带来了区域物流空间差异在数量上日渐突出,整体呈现从南到北逐渐降低的梯度差异分布;同时区域内差异大于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有扩大趋势,各区域物流发展差异在空间上呈现不平衡现象;这种空间差异的长期存在,伴随区域物流需求的不断增长,将会引起物流资源要素的流动并追逐其合理配置。(2)空间非均衡态势之态—集聚扩散分析。基于对产业集聚理论研究和应用梳理,从物流业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集聚表现形式出发,利用GeoDa空间计量软件对不同层面江苏区域物流要素空间分布进行描述,采用全局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指数对资本和劳动力要素集聚扩散的整体和局部空间相关性和集聚程度进行分析,结合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并通过莫兰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对不同区域中物流资本和劳动力要素集聚扩散空间布局特征及形成路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江苏区域物流资本要素在空间上由原来的散状斑块集聚逐渐链接,过度到苏北区域,形成片状集聚,具有投入的单向性、不易流动性;而劳动力要素集聚在空间上更多表现出单极点状集聚,由苏南区域集聚渐渐转变到苏北区域集聚,具有明显的跨越区域现象,体现出劳动力要素易流动性和利益追逐利益性,这种资本和劳动力要素非均衡集聚将导致资源要素配置有效区间和空间发生变化。(3)空间非均衡态势之势—空间新格局分析。基于空间布局基础理论,结合江苏省“十一五”到“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立足《江苏省沿江地区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等政策的基本思路,从城市物流“质量”和物流运输距离两方面构建城市物流引力模型,测算城市间物流空间相互作用能力,并引入物流隶属度对城市物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归属进行划分,揭示出江苏区域物流空间布局特征及变迁。结果得出:江苏13市区域物流“质量”差异明显,城市间物流引力强度存在着空间不均衡态势,原有的苏南,苏中,苏北区域三大格局渐渐模糊,从单极化格局逐渐转向双向开放立体的空间新格局。(4)基于以上分析,进一步借鉴并拓展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确定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演变的根本出发点—“物流生产力”,同时通过三阶段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对江苏区域物流全要素生产率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探索区域物流生产力结构变化特征和规律,给出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演变的内在驱动机制,并对其σ和β收敛性和变动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物流生产力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内生变量和核心要素,物流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及状态变迁是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演变的内在动力,其演变趋势明显存在一定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征。最后,依据上述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进一步拓展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结合江苏区域物流协调发展构想框架,给出江苏区域物流非均衡协调发展制度设计检验路径和对策建议,为江苏区域物流高质量发展和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理论和政策建议借鉴。该论文有图38幅,表格59个,参考文献211篇。
谢趁意[8](2020)在《河南省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公共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河南省高度重视现代物流业发展,充分利用区位、交通、市场、口岸等优势,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努力打造“空中”“陆上”“网上”“铁海联运”四条丝绸之路,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的战略目标不断迈进。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本论文从物流、物流业、现代物流业的概念及公共政策、政府职能理论,以及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入手,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取得的业绩,实现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比较系统地概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河南省级层面制定出台的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公共政策,如制定的系列指导意见、出台的专项发展规划、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的具体实施方案等,并从“引导性政策”“扶持性政策”“监管性政策”三个角度分析了支持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公共政策存在的不足;在比较全面掌握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及整合分析支持其发展公共政策的基础上,从“引导性公共政策供给”“扶持性公共政策供给”和“监管性公共政策供给”三个层面,提出了完善创新河南省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公共政策的建议,以期助力推动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李娇[9](2020)在《深圳机场航空物流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产业部门,已经成为本世纪重要的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航空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速度及深度等方面的优势无可比拟,其显要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近年来,珠三角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发展,其外向型的经济结构特点,为深圳机场航空物流业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国际枢纽机场建设进程的逐步推进,深圳机场航空物流业务迎来了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期。本文首先从阅读整理航空物流发展的着作等资料入手,对航空物流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研究,对比国内外典型货运枢纽机场的发展历程及成功经验,获取对深圳机场航空物流发展的启示;其次,通过对宏观经济、民航发展趋势及竞争态势的研究探讨,运用PEST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方法,对深圳机场所处的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和制约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基于深圳机场内部各要素梳理结果,运用SWOT分析法,对深圳机场航空物流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威胁展开深入研究,进而制定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最后,形成打造核心客户群体、完善航线网络布局、营造优质物流生态环境等三大类共九点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本文的研究对于优化深圳机场物流平台生态,与时俱进推动深圳机场航空物流管理及运营模式创新,实现航空物流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丁雪[10](2020)在《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港口作为全球综合运输网络的节点,也是地方实现对外贸易的重要载体,其自身具备多重身份,其功能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在逐步延伸,在现代物流演变进程中也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同时,港口又以自身综合优势加速现代物流中心的功能建设,在此基础上借助港口物流发展提供衍生服务,从而实现自身的快速健康发展,这些共同决定了港口在国际物流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当前而言,港口管理工作涉及的方面较多,包括港口内航道、物流用地、专用码头等方面的综合利用,重点就是要围绕港口的长远规划、发展建设、经营投资来进行,积极发挥港口所在地的地方政府、物流公司、航运企业的推动作用,以此实现各方的共赢发展。客观比较当今新加坡港、安特卫普港等世界知名港口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政府对于港口发展的重视程度,从而使得上述港口建设及港口物流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连云港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港口建设起步早,港口发展与陇海兰新铁路、新亚欧大陆桥紧密相连,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连云港港已成为我国12个区域性主枢纽港和长三角港口群主要港口之一。当今世界各国经贸往来越发密切,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连云港港想要实现做优做强,连云港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推进发展方面的作用就显得十分必要,应当充分学习和借鉴先进港口的成功经验,在现代港口及物流的发展建设上谋划新的方向。连云港政府应当高度重视港口规划和科学管理,加快推进政府职能及服务思路转变,不断优化港口物流的经营范围和管理模式,加快推进港口物流的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在做好港口及物流发展的政策引导同时,不断完善连云港政府港口物流发展的职能,放大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所具备的各方优势。该论文有图10幅,表5个,参考文献75篇。
二、认清形势 抓住机遇 积极推进上海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认清形势 抓住机遇 积极推进上海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QL集团公司物流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物流管理研究 |
1.2.2 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
1.2.3 大物流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
1.2.4 总体评价 |
1.3 主要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本文研究内容 |
1.4.2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基础理论 |
2.1.1 企业管理理论 |
2.1.2 供应链采购管理理论 |
2.1.3 企业战略理论 |
2.1.4 业务层战略理论 |
2.2 战略分析方法 |
2.2.1 PEST分析方法 |
2.2.2 SWOT分析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QL集团物流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3.1 QL集团发展现状分析 |
3.2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3 经济环境分析 |
3.4 社会环境分析 |
3.5 技术环境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QL集团物流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
4.1 服务区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内部条件分析 |
4.1.1 逐渐形成的公路服务区网 |
4.1.2 不断改进的服务区经营管理模式 |
4.1.3 不断完善的服务区功能设施 |
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经营状况形势严峻 |
4.2.2 融资困难加剧 |
4.2.3 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减弱 |
4.2.4 集团业务格局需要重新梳理和定位 |
4.2.5 改革改制任务较重 |
4.2.6 集团发展需要更多更优的人才支持 |
4.2.7 子公司企业文化有待统一 |
4.3 QL集团物流业务发展的SWOT综合分析 |
4.3.1 QL集团物流业务发展的优势 |
4.3.2 QL集团物流业务发展的劣势 |
4.3.3 QL集团物流业务发展的机会 |
4.3.4 QL集团物流业务发展的威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QL集团物流业务发展战略优化 |
5.1 QL集团物流业务发展战略制定的原则 |
5.2 QL集团物流业务目标 |
5.2.1 QL集团未来总体发展目标 |
5.2.2 QL集团物流业务发展总体定位 |
5.2.3 QL集团物流业务发展总体目标 |
5.2.4 QL集团物流业务发展具体目标 |
5.3 QL集团物流业务发展战略组合优化 |
5.3.1 优势-机会(SO)战略 |
5.3.2 优势-威胁(ST)战略 |
5.3.3 劣势-机会(WO)战略 |
5.4 QL集团物流业务发展战略 |
5.4.1 业务层战略 |
5.4.2 职能层战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QL集团物流业务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6.1 组织保障 |
6.2 技术保障 |
6.3 财务保障 |
6.4 人力资源保障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沈阳赛世物流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竞争战略理论 |
2.2 竞争力分析模型概述 |
2.2.1 五力分析模型 |
2.2.2 价值链分析模型 |
2.2.3 SWOT分析模型 |
3 赛世物流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竞争环境现状分析 |
3.2.1 潜在进入的竞争者 |
3.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2.3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3.2.4 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
4 赛世物流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基本状况介绍 |
4.2 企业资源分析 |
4.2.1 优渥的基础设施 |
4.2.2 交通便利 |
4.2.3 区位资源优势 |
4.3 企业能力分析 |
4.3.1 稳定的客户资源 |
4.3.2 货物运输和运营能力 |
4.3.3 科学的企业竞争理念 |
4.3.4 亟需扩展其他业务 |
5 赛世物流企业发展战略分析与战略选择 |
5.1 赛世物流SWOT因素分析 |
5.1.1 赛世物流企业发展优势分析 |
5.1.2 赛世物流企业发展劣势分析 |
5.1.3 赛世物流企业发展机会分析 |
5.1.4 赛世物流企业发展威胁分析 |
5.2 赛世物流SWOT矩阵分析及四种战略组合分析 |
5.3 赛世物流企业总体战略选择 |
5.3.1 赛世物流企业愿景和使命 |
5.3.2 赛世物流企业战略目标 |
5.3.3 赛世物流企业战略定位与战略措施 |
5.4 赛世物流企业发展战略实施步骤 |
6 赛世物流企业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
6.1 业务发展保障 |
6.1.1 不断优化升级主营业务 |
6.1.2 优化物流服务意识 |
6.1.3 拓展电商业务新渠道 |
6.2 组织管理保障 |
6.3 人力资源保障 |
6.3.1 人才招聘与培养 |
6.3.2 工作绩效评估体系 |
6.3.3 薪酬奖励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十四五”规划物流业发展“中国物流30人论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专家:贺登才 |
专家:海峰 |
专家:刘伟华 |
专家:赵林度 |
专家:汪旭晖 |
专家:刘志学 |
专家:张锦 |
专家:张浩 |
专家:胡志华 |
专家:孔继利 |
专家:郝皓 |
专家:黄福华 |
专家:刘大成 |
专家:关旭 |
专家:施先亮 |
专家:荆林波 |
专家:白世贞 |
专家:毕国海 |
专家:余玉刚 |
专家:林有来 |
专家:王惟 |
专家:韩东亚 |
专家:陈海权 |
专家:姜旭 |
专家:李勇昭 |
专家:鲁渤 |
专家:王国文 |
专家:杨文华 |
专家:宋华 |
专家:丁俊发 |
(4)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
2.2.1 国家顶层设计 |
2.2.2 地方政策规划 |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
3.3 沈阳经济区 |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
3.4 哈长城市群 |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G市港口物流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综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现代港口物流战略相关理论概述 |
2.1 港口物流的内涵 |
2.2 港口物流的特点 |
2.3 港口物流的影响因素 |
2.4 现代港口物流的相关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经验分析 |
3.1 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现状 |
3.2 我国港口物流发展问题分析 |
3.3 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经验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G市港口物流现状 |
4.1 G市港口物流现状 |
4.1.1 G市港口生产规模 |
4.1.2 G市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
4.1.3 G市港口物流业务发展水平 |
4.1.4 G市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设水平 |
4.2 G市港口物流存在的问题 |
4.2.1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
4.2.2 信息化建设水平不足 |
4.2.3 物流服务质量老旧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G市港口物流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
5.1 G市港口物流外部环境分析 |
5.1.1 政治环境分析 |
5.1.2 经济环境分析 |
5.1.3 社会环境分析 |
5.1.4 技术环境分析 |
5.2 G市港口物流内部环境分析 |
5.2.1 优势分析 |
5.2.2 劣势分析 |
5.2.3 机遇分析 |
5.2.4 威胁分析 |
5.3 G市港口物流的SWOT战略组合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G市港口物流发展的思路对策与建议 |
6.1 G市港口物流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
6.2 G市港口物流发展的具体举措 |
6.2.1 推进大型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物流支持体系 |
6.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 |
6.2.3 搭建港口物流信息平台,提高港口物流营运效率 |
6.2.4 鼓励港口科技创新,提高物流技术水平 |
6.2.5 增强与邻近港口的战略合作 |
6.2.6 提升内陆无水港建设速度 |
6.2.7 建设G市国际航运中心 |
6.2.8 树立先进的港口文化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山东交运集团物流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结构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物流业务有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 |
2.2.1 基本竞争战略理论 |
2.2.2 核心能力理论 |
2.2.3 战略分析的方法与工具 |
2.3 相关文献综述 |
2.3.1 竞争战略相关文献 |
2.3.2 物流行业相关文献 |
第3章 山东交运集团物流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P) |
3.1.2 经济环境分析(E) |
3.1.3 社会环境分析(S) |
3.1.4 技术环境分析(T)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行业发展概况 |
3.2.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3.1 济南本土的规模化综合性物流企业 |
3.3.2 济南本土的中小型物流企业 |
第4章 山东交运集团物流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
4.1 山东交运集团物流业务概述 |
4.1.1 传统物流业务 |
4.1.2 客车捎载业务 |
4.2 企业资源分析 |
4.2.1 实物资源 |
4.2.2 客户资源 |
4.2.3 人力资源 |
4.2.4 品牌资源 |
4.3 企业能力分析 |
4.3.1 营销能力分析 |
4.3.2 客户服务能力分析 |
4.3.3 财务能力分析 |
4.3.4 组织能力分析 |
4.4 价值链分析 |
4.4.1 基本活动分析 |
4.4.2 辅助活动分析 |
4.4.3 价值链评价 |
4.5 核心竞争力分析 |
4.5.1 资源获取与整合能力 |
4.5.2 客户服务与品牌影响力 |
4.5.3 营运与风险控制能力 |
第5章 山东交运集团物流业务竞争战略选择与实施 |
5.1 山东交运集团物流业务SWOT分析 |
5.2 竞争战略可行性分析和战略选择 |
5.2.1 竞争战略可行性分析 |
5.2.2 竞争战略的选择 |
5.3 集中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 |
5.3.1 聚焦和选择特定的目标细分市场 |
5.3.2 规划建设差异化的冷链物流基地 |
5.3.3 为目标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
5.3.4 整合和打造差异化的运营模式 |
5.3.5 针对目标市场提供差异化的客户服务 |
第6章 集中差异化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加强信息化建设 |
6.1.1 优化拓展内部办公系统 |
6.1.2 开发外部业务信息系统 |
6.2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
6.2.1 完善外部招聘和内部培训机制 |
6.2.2 建立员工多渠道职业晋升机制 |
6.2.3 强化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
6.2.4 探索激励机制及弹性福利制度 |
6.3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
6.3.1 继承和完善特色企业文化体系 |
6.3.2 推进新型企业文化提炼与传播 |
6.3.3 做好持续优化与落地实施 |
6.4 加强财务融资和管理 |
6.4.1 注重融资多元化 |
6.4.2 优化全面预算管理 |
6.5 继续坚持精益管理 |
6.5.1 深化对标学习管理 |
6.5.2 持续加强绩效管理 |
6.6 争取股东及合作方资源支持 |
6.6.1 积极争取国有股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 |
6.6.2 激发中小股东和职工股东的积极性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山东交运集团物流业务访谈提纲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及演变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2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托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2.3 国内外实证研究现状 |
2.4 研究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3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之形:空间差异分析 |
3.1 江苏区域物流发展空间差异比较分析 |
3.2 江苏区域物流发展空间差异动态分析 |
3.3 江苏区域物流发展空间差异特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之态:集聚扩散分析 |
4.1 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 |
4.2 江苏区域物流资本要素集聚的空间分布及分解 |
4.3 江苏区域物流劳动力要素集聚的空间分布及分解 |
4.4 江苏区域物流要素集聚扩散形态特征及形成路径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之势:空间新格局分析 |
5.1 理论基础与政策规划 |
5.2 模型构建与指标体系设计 |
5.3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结构与空间格局形成 |
5.4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格局特性及新格局构建 |
5.5 本章小结 |
6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演变机制:基于“物流生产力”分析 |
6.1 理论基础与“物流生产力”的提出 |
6.2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演变的理论解释 |
6.3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演变的实证研究 |
6.4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收敛效应与变动趋势 |
6.5 本章小结 |
7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
7.1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构想 |
7.2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制度设计及建议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河南省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公共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国内外文献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 |
(五)论文创新点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物流 |
2.物流业 |
3.现代物流业 |
4.高质量发展 |
(二)理论基础 |
1.公共政策理论 |
2.政府职能理论 |
三、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
(一)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取得的业绩分析 |
1.现代物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显着提升 |
2.现代物流业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 |
3.现代物流企业逐步发展壮大 |
4.现代物流业的开放合作得到拓展 |
(二)河南省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存问题 |
1.现代物流发展的配套设施依然较为薄弱 |
2.物流企业经营方式还比较粗放 |
3.物流联运体系衔接不够顺畅 |
(三)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措施 |
1.培育壮大物流领军企业 |
2.推进物流信息网络建设 |
3.健全物流综合运输体系 |
4.不断创新物流业态模式 |
四、支持河南省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现有公共政策分析 |
(一)国家层面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公共政策检视 |
1.谋划发展布局的指导意见 |
2.描述发展蓝图的远景规划 |
3.指引发展方向的决策部署 |
4.落实发展措施的行动设计 |
(二)省级层面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公共政策梳理 |
1.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梳理 |
2.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规划梳理 |
3.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方案措施梳理 |
(三)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公共政策现状的整合分析 |
1.引导性政策需要进一步整合发力 |
2.扶持性政策需要进一步落地增效 |
3.监管性政策需要进一步强化服务 |
五、进一步建立健全河南省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公共政策的路径探讨 |
(一)进一步加强支持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引导性公共政策供给 |
1.制定比较科学的物流发展总体规划 |
2.搭建物流创新发展平台 |
3.健全物流协调推进机制 |
(二)进一步加强支持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性公共政策供给 |
1.加大税费优惠力度 |
2.加强物流用地保障 |
3.创新财政支持方式 |
4.强化信贷融资支持 |
5.实施物流人才战略 |
(三)进一步加强支持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监管性公共政策供给 |
1.推动建设信息服务平台 |
2.切实完善物流标准规范 |
3.积极构建发展评价体系 |
4.深化物流领域改革创新 |
六、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深圳机场航空物流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机场航空物流发展经验及启示 |
2.1 国内机场 |
2.1.1 浦东机场 |
2.1.2 香港机场 |
2.2 国外机场 |
2.2.1 新加坡机场 |
2.2.2 孟菲斯机场 |
2.3 对深圳机场航空物流发展启示 |
第三章 深圳机场航空物流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
3.1 一般环境分析 |
3.1.1 政治因素 |
3.1.2 经济因素 |
3.1.3 社会因素 |
3.1.4 技术因素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世界物流市场分析 |
3.2.2 我国物流行业分析 |
3.2.3 行业特点分析 |
3.3 竞争态势分析 |
3.3.1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
3.3.2 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 |
3.3.3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3.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3.3.5 行业竞争者的能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深圳机场航空物流内部环境分析 |
4.1 深圳机场概述 |
4.1.1 深圳机场概况 |
4.1.2 深圳机场主要指标 |
4.1.3 深圳机场发展目标 |
4.1.4 深圳机场集团公司组织架构 |
4.2 深圳机场航空物流现状概述 |
4.2.1 深圳机场航空物流现状 |
4.2.2 深圳机场航空物流发展历程 |
4.2.3 深圳机场物流板块组织架构 |
4.2.4 深圳机场航空物流业务经营主体 |
4.2.5 深圳机场航空物流设施情况 |
4.3 深圳机场航空物流现状小结 |
第五章 深圳机场航空物流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 |
5.1 深圳机场航空物流业务发展SWOT分析 |
5.1.1 SWOT分析法概述 |
5.1.2 深圳机场航空物流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
5.1.3 深圳机场航空物流发展的机遇和威胁 |
5.1.4 深圳机场航空物流发展的SWOT矩阵 |
5.2 战略规划 |
5.2.1 战略定位 |
5.2.2 发展基本原则 |
5.2.3 战略目标 |
5.3 战略选择 |
5.3.1 持续提升物流集散能力战略 |
5.3.2 不断增强国际枢纽能力战略 |
5.3.3 优化物流平台综合能力战略 |
5.4 战略实施 |
5.4.1 打造核心客户群体,提升快邮业务结构比例 |
5.4.2 完善航线网络布局,增强枢纽功能 |
5.4.3 营造优质的物流生态环境,打造可持续发展平台 |
5.5 战略保障 |
5.5.1 强化领导力的推动作用 |
5.5.2 纵向联合,加强战略联盟 |
5.5.3 发挥制度优势,凝聚发展合力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难点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
3 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的政府职能分析 |
3.1 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的现状及政府职能内容 |
3.2 连云港政府推进港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 连云港政府推进港口物流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 国外政府推进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及借鉴 |
4.1 国外政府推进港口物流的典型做法 |
4.2 国外港口物流发展中的政府角色 |
4.3 政府推动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及借鉴 |
5 完善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的政府职能建议 |
5.1 科学制定规划 |
5.2 夯实硬件基础 |
5.3 营造优质软环境 |
5.4 改革管理体制 |
5.5 优化监管方式 |
5.6 推进信息化建设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认清形势 抓住机遇 积极推进上海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QL集团公司物流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孙科.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沈阳赛世物流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谭明皓.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3]“十四五”规划物流业发展“中国物流30人论坛”[J]. 《物流研究》编辑部. 物流研究, 2020(02)
- [4]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5]G市港口物流发展策略研究[D]. 邵君.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山东交运集团物流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巩梦圆. 山东大学, 2020(05)
- [7]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及演变机制研究[D]. 梁子婧.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8]河南省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公共政策研究[D]. 谢趁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9]深圳机场航空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 李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10]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丁雪.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