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显色剂CAF测定环境水中微量铁(论文文献综述)
刘龙飞[1](2018)在《电厂水中痕量铁自动快速检测技术深化研究》文中提出火电厂水汽中痕量铁含量一直都是电厂运行控制的重要指标,目前电厂实验方法是将水样在实验室加酸煮沸,消解之后用邻菲罗啉试剂检测。此方法产生的烟雾对实验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而且检测方法上目前已经无法满足国标要求。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找出了一种经济性高、检测下限低的分析方法,并在消解问题上做了改进,降低了消解温度,并做了在线消解模拟,已基本解决火力发电厂水汽中痕量铁检测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两种分光光度法检测体系,确定了以2,4,6-三(2-吡啶基)-1,3,5-三嗪(TPTZ)为络合剂,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痕量铁的含量,并进行了最佳波长、缓冲溶液、还原剂、显色剂、检测稳定度及灵敏度等条件的选择。新方法的检出下限为0.5μg/L,与以前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线性良好、检出下限较低、测量结果稳定、应用的范围广泛等优点。由于目前消解为加酸煮沸严重损害人员安全,文章通过对消解的研究,通过对消解温度、时间、pH等条件的优选,期间对消解实验做出了优化。将消解的温度降低到100℃以下,消解时间确定为10分钟。基本解决了煮沸酸雾的污染,为后续的在线消解做铺垫。结合痕量铁的检测方法和水样消解的研究,以静态法为基础,将检测方法和消解方法与动态流动注射仪相结合,设计出一套电厂水汽中痕量铁的在线监测模拟设备。由在线消解仪和流动注射仪、分光光度仪、数据记录仪组成。最终数据显示此方法与静态法测量的数据相同。
刘龙飞,星成霞,王应高,胡志光[2](2017)在《电厂水汽中痕量铁的检测技术》文中认为火电厂水汽中痕量铁含量一直都是电厂运行控制的重要指标,铁的检测技术也一直是重要话题,有关于Fe3+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以及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等。本文通过对分光光度发的研究,从直接显(褪)色法中,总结出了多种具体测量痕量铁的方法,如Fe3+-抗坏血酸-TPTZ法、Fe3+-硫氰酸钾-茜素红法、Fe3+-邻二氮菲-CTAB、Fe3+-3-羟基-苄氨基苯甲酸、Fe3+-盐酸羟胺-邻二氮菲(NaAc)等。各有优缺点但对今后的研究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李国强,杨建君,何家洪,宋仲容,徐强[3](2014)在《分光光度法测定铁(Ⅲ)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近年来(20002012年)分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铁(Ⅲ)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直接显(褪)色光度法、催化动力学光度法、阻抑动力学光度法、荧光光度法、化学发光分析法以及相关联用技术。对不同分析方法的反应介质、检出限、线性范围、实际应用对象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概述,并对分光光度法测定铁(Ⅲ)的发展提出了提高仪器性能,以增强灵敏度和减少测量误差;开发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稳定性好、绿色环保的显色剂,以改善检测方法;加强与高效分离、富集检测技术的联用,以降低测定干扰,提高方法准确度等建议。
李呈宏[4](2013)在《新显色剂5-羧基-1,2,4-三氮唑偶氮氯膦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光光度法具有灵敏、准确、快速、操作简便和仪器廉价的特点,因此应用十分广泛。分光光度试剂被广泛应用于测量各种微量金属离子,偶氮类试剂作为分光光度试剂中的一种重要的试剂,它是测定金属离子的高灵敏度显示剂。于此,论文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基础上,利用5-羧基-3-氨基-1,2,4-三氮唑为母体合成了一种新的分光光度显色剂5-羧基-1,2,4-三氮唑偶氮氯膦(简称CTACPA),并用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谱仪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了CTACPA与镧(Ⅲ)、铜(Ⅱ)离子显色反应条件,建立了微量镧、铜的分析方法;基于褪色反应程度与铜(Ⅱ)、铁(Ⅲ)、钒(V)的量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建立了痕量铜、铁、钒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CTACPA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研究了CTACPA与镧(Ⅲ)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在pH4.0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CTACPA与镧(Ⅲ)可形成配合比为2:1的紫红色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645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3.79×104L·mol-1·cm-1,镧(Ⅲ)质量浓度在0.08~0.8μg/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本方法可不经分离直接测定加氢催化剂样品Pt-La/CNTs、 Pt-La/ZrO2中微量的镧,测定结果与AAS测定结果相符。研究了CTACPA与铜(Ⅱ)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在pH4.0的HAc-NaAc缓冲溶液介质中CTACPA与铜(Ⅱ)形成配合比为1:1的紫红色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70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66×104L·mol·cm-1。铜(Ⅱ)的质量浓度在0.08~0.8μg/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本方法不经分离直接测定铝合金和镁合金样品中微量的铜,测定结果与AAS测定结果相符。铜(Ⅱ)催化H2O2氧化CTACPA褪色反应结果表明:在pH4.0的HAc-NaAc缓冲溶液介质中,褪色体系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35nm,铜(Ⅱ)的质量浓度在0.004-0.2g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ΔA=3.0260C-7.24×10-3(C:μg/mL),相关系数为0.9996。此方法可测定头发和水样中的痕量铜,结果与AAS测定值相符。铁(Ⅲ)催化H2O2氧化CTACPA褪色反应结果表明:在pH7.0的NH4Ac缓冲溶液介质下,褪色体系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40nm,铁(Ⅲ)的质量浓度在0.02~0.2μ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ΔA=5.7027C+0.0548(C:μg/mL),相关系数为0.9992。此方法测定头发和面粉中的微量铁,结果与AAS测定值相符。钒(V)催化KBrO3氧化CTACPA褪色反应结果表明:在pH4.0的HAc-NaAc缓冲溶液介质下,褪色体系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36nm,钒(V)的质量浓度在0.02~0.2μ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ΔA=5.3075C+0.2485(C:μg/mL),相关系数为0.9988,此方法可测定头发和花生中的微量钒,结果与AAS测定值相符。本论文通过对CTACPA的研究,认为CTACPA是一种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新型显色试剂,可以用于一些金属离子的检测。
于秀兰,田松涛,孟凡金[5](2011)在《吡啶偶氮类试剂在光度分析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提出吡啶偶氮类试剂是一类性能优良的络合滴定指示剂和光度显色剂,迄今已合成了200余种,在分光光度分析测定各种金属离子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改善这类试剂的灵敏度和选择性等分析性能,近年深入研究了吡啶偶氮类试剂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进而相继开发出一系列性能优异的吡啶偶氮类试剂。文章综述了1990—2010年以来常见的吡啶偶氮类试剂及其在分光光度分析测定金属离子方面的进展。从反应体系、最大吸收波长、灵敏度、线性范围等方面归纳了吡啶偶氮类试剂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情况,为此类试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罗秀满[6](2011)在《三羟乙基槲皮素金属配合物荧光体系的建立及其分析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槲皮素及其衍生物是黄酮类化合物重要的一员,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中。槲皮素及其衍生物具有抗心律失常、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近年来大量的药理学研究表明,槲皮素及衍生物与金属元素之间形成配合物时,提高抗氧化和抗肿瘤等活性,甚至产生新的生物活性,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样的活性。槲皮素及其衍生物与多种金属离子配合后能够产生稳定的荧光现象。荧光光度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荧光特性参数多、动态线性范围宽等特点,所以槲皮素及其衍生物作为一种良好的荧光剂受到关注。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是槲皮素众多衍生物中的一种,相似的结构特征决定了与槲皮素有着某些相似配位性质。三羟乙基槲皮素的研究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有关三羟乙基槲皮素金属配合物荧光性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所以建立一个完整的三羟基槲皮素金属配合物荧光体系意义深远。本论文由五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第一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槲皮素及其衍生物金属配合物在药理作用和荧光光度测定法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槲皮素及其衍生物金属配合物有着良好的生物活性,对于槲皮素衍生物的设计开发新药有着实用的意义。槲皮素及其衍生物是金属离子良好的螯合配体,在光的照射下能够产生稳定的荧光现象,总结了槲皮素及其衍生物金属配合物三个方面的应用。2、本文第二章对三羟乙基槲皮素-铝(Ⅲ)荧光体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考查了激发和发射波长、表面活性剂的增敏作用、pH的影响、三羟乙基槲皮素和金属离子的配比、体系稳定时间和其他物质的干扰情况,建立了三羟乙基槲皮素-铝(Ⅲ)荧光新体系,荧光强度与铝的浓度在5.0×10-8mol/L-3.2×10-6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定检出限为1.9×10-9mol/L,并用于铝土矿和铝土渣中铝的含量测定。3、本文第三章对三羟乙基槲皮素-铁(Ⅲ)-SDBS荧光体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考查了激发和发射波长、表面活性剂的增敏作用、pH的影响、三羟乙基槲皮素和金属离子的配比、体系稳定时间和其他物质的干扰情况,建立了三羟乙基槲皮素-铁(Ⅲ)-SDBS荧光新体系。研究发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BS对三羟乙基槲皮素-铁(Ⅲ)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有很强的增敏作用。荧光强度与铁的浓度在1.0×10-8mol/L-1.0×10-6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定检出限为4.3×10-10mol/L,并用于铝土矿和铝土渣中铁的含量测定。4、本文第四章对三羟乙基槲皮素-锶(Ⅱ)荧光体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考查了激发和发射波长、表面活性剂的增敏作用、pH的影响、三羟乙基槲皮素和金属离子的配比、体系稳定时间和其他物质的干扰情况,建立了三羟乙基槲皮素-锶(Ⅱ)荧光新体系,发现荧光强度与锶的浓度在5.0×10-9mol/L- 2.0×10-7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定检出限为1.4×10-10mol/L,并用于矿泉水和牙膏中锶含量测定。5、本文第五章对三羟乙基槲皮素-钴(Ⅲ)- Tween-80荧光体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考查了激发和发射波长、表面活性剂的增敏作用、pH的影响、三羟乙基槲皮素和金属离子的配比、体系稳定时间和其他物质的干扰情况,建立了三羟乙基槲皮素-钴(Ⅲ)- Tween-80荧光新体系,研究发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对三羟乙基槲皮素-钴(Ⅲ)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有很强的增敏作用。荧光强度与钴的浓度在2.0×10-9mol/L- 1.6×10-7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定检出限为1.4×10-10 mol/L,并用于维生素B12片剂中钴的含量测定。上述研究工作对金属元素分析、生物和药物分析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为金属配合物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霍燕燕[7](2010)在《碘代吡啶偶氮胺类试剂的合成及其在光度分析和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综述了吡啶偶氮类试剂的分类、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及其应用情况。吡啶偶氮类试剂因其显色反应具有灵敏度高、络合物稳定性好、选择性好等优点,在很多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用途,成为显色剂研究的热点。为了进一步探索该类试剂的光度性能及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寻找更灵敏和选择性更好的显色体系,本文设计合成了两种未见报道的新型吡啶偶氮胺类试剂:5-(5-碘-2-吡啶偶氮)-2,4-二氨基甲苯(5-I-PADAT)和2-(5-碘-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5-I-PADMA)。通过核磁共振波谱(1HNMR)、元素分析、红外光谱(IR)等手段对试剂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并详细研究了5-I-PADAT和5-I-PADMA两种试剂在光度分析和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光度分析方面,本文研究了两种试剂与Rh(III)、Co(II)、Ru(II)、Pd(II)等金属离子的显色反应,建立了一系列光度测定新方法。得到的研究结果分别为: (1) 5-I-PADAT与Rh(III),Co(II)在HAc-NaAc缓冲介质中,分别生成2:1的紫红色和红紫色络合物。λmaxRh(III) = 580 nm,ε= 1.81×105 L·mol-1·cm-1;λmaxCo(II) = 580 nm,ε= 1.24×105 L·mol-1·cm-1;Rh(III)、Co(II)的浓度分别在0 0.8μg·mL-1和0 0.4μg·mL-1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2) 5-I-PADAT与Ru(II),Pd(II)分别在HAc-NaAc缓冲介质和高氯酸强酸性介质中,生成1:2的橙红色和1:1的蓝紫色络合物。λmaxRu(II) = 509 nm,ε= 5.72×104 L·mol-1·cm-1;λmaxPd(II) = 583 nm,ε= 7.2×104 L·mol-1·cm-1;Ru(II),Pd(II)的浓度分别在0 0.5μg·mL-1和0 1.0μg·mL-1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3) 5-I-PADMA与Rh(III),Co(II)在HAc-NaAc缓冲介质中,生成2:1的蓝色和红紫色络合物。λmaxRh(III) = 613 nm,ε= 1.86×105 L·mol-1·cm-1;λmaxCo(II) = 614 nm,ε= 1.21×105 L·mol-1·cm-1;Rh(III),Co(II)分别在0 0.56μg·mL-1和0 0.5μg·mL-1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4) 5-I-PADMA与Ru(II),Pd(II)分别在HAc-NaAc缓冲介质和高氯酸强酸性介质中,生成2:1的橙红色和青蓝色络合物。λmaxRu(II) = 618 nm,ε= 5.72×104 L·mol-1·cm-1;λmaxPd(II) = 613 nm,ε= 8.82×104L·mol-1·cm-1;Ru(II),Pd(II)的浓度分别在0 1.0μg·mL-1和0 0.6μg·mL-1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电化学分析方面,研究了两种试剂与Rh(III),Co(II)的极谱催化波。得到的研究结果为:(1) 5-I-PADAT与Rh(III),Co(II)在HAc-NaAc、NaH2PO4-Na2HPO4缓冲介质中,分别在- 1.02 V和- 1.20 V处有一灵敏的极谱催化波。Rh(III),Co(II)的浓度分别在1.0×10-12 4.0×10-10 g·mL-1和1.0×10-9 4.0×10-8 g·mL-1范围内与其一阶导数峰电流成正比,检出限分别为3.1×10-13 g·mL-1和1.2×10-10 g·mL-1。(2) 5-I-PADMA与Rh(III),Co(II)在HAc-NaAc、六次甲基四胺介质中,分别在- 1.01 V和- 1.25 V处有一灵敏的极谱催化波。Rh(III),Co(II)的浓度分别在4.0×10-11 4.0×10-10 g·mL-1和3.0×10-9 4.0×10-8 g·mL-1范围内与其一阶导数峰电流成正比,检出限分别为1.42×10-11 g·mL-1和4.7×10-10 g·mL-1。与现有方法相比,所建立的光度和电化学分析新方法在灵敏度和选择性等主要分析性能上有明显提高,用于样品测定结果满意。
郭建波[8](2010)在《双波长法测定环境水中的铅、磷酸盐》文中指出金属污染和富营养水体污染,历来是水环境监测的重点。铅是一种具有蓄积性、多亲和性的毒物。人们多通过食物摄取、自来水饮用等方式把铅带入人体,我国对于生活饮用水中铅含量明确规定不得超过10μg/L。磷虽然是生物生长必需的元素之一,但水体中磷含量过高,会造成藻类的过度繁殖,直至数量上达到有害的程度,称为富营养化,使水质变坏。因此,研究监测及分析环境水体中铅,以及磷酸盐含量有重大的社会意义。第一部分:分别概述了污染物铅和磷酸盐的危害,以及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和研究进展;提出上述污染物检测新方法研究工作的新思维。第二部分:通过铅和二甲酚橙在醋酸-醋酸盐体系(pH5.8)中发生反应,引入双峰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替代普通分光光度法测定铅,当掩蔽剂硫脲和柠檬酸铵存在时,该反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结果表明,试剂和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435 nm和575 nm,铅含量在0.168μg/mL-2.5μg/mL范围内符合朗伯-比耳定律,检出限为0.050μg/mL。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 2.458×104 L·mol -1·cm-1 ,比单波长法(ε= 1.191×104 L·mol -1·cm-1)提高2倍。通过对多个样品的分析得到其相对标准偏差<2.55%,回收率在95.04%-99.85%之间。第三部分:铅和二甲酚橙在醋酸-醋酸盐体系(pH5.8)中发生反应,当掩蔽剂硫脲和柠檬酸铵存在时,反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在该反应基础上,应用主次波长分光光度法替代普通分光光度法测定铅。结果表明,该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计算曲线稳定。log y·logc在0.022μg/mL-2.5μg/mL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检出限低至0.007μg/mL。通过对多个样品的分析得到其相对标准偏差<1.67%,回收率在98.79%-107.6%之间。第四部分:PO43--Mo7O246--Sn2+体系在pH值为1.52.5发生反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在该反应基础上,应用主次波长分光光度法替代普通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水中的磷酸盐。结果表明,该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计算曲线稳定。log y·logc在0.012μg/mL-0.4μg/mL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04μg/mL。通过对多个样品的分析得到其相对标准偏差<5.67%,回收率在96.4%-100.7%之间。该法适于基层应用和推广。
许丽丽[9](2010)在《水质理化检测箱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工业的发展,各种生产和生活污水未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就直接进入水体。作为居民饮用水源的大部分水体,已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水质检测基本上处于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阶段,一般实验室检测分析步骤繁琐,实验周期较长,难以满足生产和市场需求。本课题通过实验研究,研制的水质快速检测箱实现了水质的现场采样和现场测定,快速测量水质的多项指标,及时掌握水环境的动态变化,预防事故的发生,为现场快速测量提供新的测试手段。通过实验建立了水中氯化物快速测定方法。应用莫尔法与硅胶吸附原理制备的氯化物快速检测管,通过方法筛选,及单因素实验确定了铬酸银硅胶检测管最佳实验方案。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检测限为5mg/L,变异系数范围在2.1%~6.3%,回收率范围在82.5%~108.9%。与国标方法相比无明显系统误差,RSD%<5.5%,10min即可完成样品检测。通过实验建立了水中硫酸盐快速测定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在最佳物料配比,并考察了被检水样的温度,酸碱度、铁离子和氯离子对检测结果均无较大影响。实验中主要,本检测管的最低检出限为100 mg/L变异系数范围在2.7%~5.7%,回收率范围在85.5%~106.3%。对邻菲啰啉分光光度法检测饮用水中总铁的研究进行改进,通过加入表面活性剂PEG20000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并且对个单因素进行考察,结合现场快速检测的特点,制成的总铁快速检测管5min即可完成样品检测,最低检出限为0.1mg/L,准确度为94%100%。经过实验对各个检测项目的试剂的选择,试剂配比,生产工艺等因素进行摸索,确定了最佳方案。对该检测箱中各检测项目进行性能评价,检出限均低于或等于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的最低标准,重复性>92%,标准偏差在0.65%-4.4%,表变异系数范围在0.1%~5.7%,回收率范围在86.5%~108.9%。对水中常见离子进行干扰试验,用自制检测管对随机抽取水样进行检测,并与国标方法进行对比其准确度>94%。
周南[10](2008)在《第14届固态传感器、传动器与微系统国际会议(Ⅰ)》文中指出
二、新显色剂CAF测定环境水中微量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显色剂CAF测定环境水中微量铁(论文提纲范文)
(1)电厂水中痕量铁自动快速检测技术深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铁的测定对电厂机组防护的意义 |
1.3 在线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4.1 内容 |
1.4.2 目标 |
第2章 电厂水中痕量铁的检测技术 |
2.1 背景 |
2.2 邻菲罗啉 |
2.3 磺基水杨酸法 |
2.4 苯基荧光酮类 |
2.5 两种检测体系 |
2.5.1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检测体系 |
2.5.2 化学分光光法显色反应体系 |
2.6 两种体系的总结与选择 |
2.6.1 催化动力学 |
2.6.2 化学分光光度法 |
2.7 实验部分 |
2.7.1 仪器和试剂 |
2.7.2 实验原理 |
2.7.3 实验方法 |
2.7.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8 结论 |
第3章 电厂水消解技术 |
3.1 电厂水消解的现状及其问题 |
3.2 水样消解的类型方法 |
3.2.1 微波消解 |
3.2.2 湿法消解 |
3.3 水样消解实验部分 |
3.3.1 仪器和试剂 |
3.3.2 实验原理 |
3.3.3 实验方法 |
3.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 总结 |
第4章 痕量铁在线监测系统 |
4.1 仪器和试剂 |
4.2 实验原理 |
4.3 实验方法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标准曲线的制作 |
4.4.2 电厂实际水样的在线测量 |
4.5 总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2)电厂水汽中痕量铁的检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邻菲罗啉 |
2 磺基水杨酸法 |
3 苯基荧光酮类 |
4 几种显色反应体系 |
4.1 Fe3+-抗坏血酸-TPTZ法 |
4.2 Fe3+-盐酸羟胺-邻二氮菲 (HAc-NH4Ac) |
4.3 Fe3+-硫氰酸钾-茜素红 |
4.4 Fe3+-盐酸羟胺-邻二氮菲 (Na Ac) |
4.5 Fe3+-盐酸羟胺-邻二氮菲 (HAc-Na Ac) |
4.6 Fe3+-邻二氮菲-CTAB |
4.7 Fe3+-盐酸羟胺-邻二氮菲 (NH4OH) |
4.8 Fe2+-呋喃三嗪二钠盐 |
4.9 Fe3+-3-羟基-苄氨基苯甲酸 |
5 总结 |
(3)分光光度法测定铁(Ⅲ)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直接显(褪)色光度法 |
1.1 邻菲啰啉 |
1.2 苯基荧光酮类 |
1.3 磺基水杨酸 |
2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
3 阻抑动力学光度法 |
4 荧光光度法 |
5 化学发光分析法 |
6 联用技术用于铁?的分析检测 |
7 结语 |
(4)新显色剂5-羧基-1,2,4-三氮唑偶氮氯膦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变色酸偶氮类显色剂 |
2.2 卟啉类显色剂 |
2.3 三氮烯类显色剂 |
2.4 荧光酮类显色剂 |
2.5 吡啶偶氮类显色剂 |
2.6 其他类显色剂 |
2.6.1 5-偶氮罗丹宁类显色剂 |
2.6.2 亚甲胺H类显色剂 |
2.6.3 偶氮苯类显色剂 |
2.6.4 二安替比林甲烷类显色剂 |
2.6.5 噻唑偶氮类显色剂 |
2.6.6 含氮唑偶氮类显色剂 |
2.7 本论文选题与研究思路 |
第三章 配合物显色机理 |
第四章 5-羧基-1,2,4-三氮唑偶氮氯膦的合成及结构鉴定 |
4.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4.1.1 主要实验仪器 |
4.1.2 试剂及药品 |
4.2 试剂的合成 |
4.2.1 合成原理 |
4.2.2 合成方法 |
4.3 结构鉴定 |
第五章 5-羧基-1,2,4-三氮唑偶氮氯膦与镧(Ⅲ)的显色反应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显色剂和配合物的吸收光谱 |
5.2.2 酸度的选择 |
5.2.3 缓冲液用量的选择 |
5.2.4 CTACPA用量的选择 |
5.2.5 显色时间与体系的稳定性 |
5.2.6 配合物的组成 |
5.2.7 工作曲线 |
5.2.8 共存离子的影响 |
5.3 样品分析 |
5.3.1 样品的测定 |
5.3.2 回收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5-羧基-1,2,4-三氮唑偶氮氯膦与铜(Ⅱ)的显色反应研究 |
6.1 实验部分 |
6.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6.1.2 实验方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配合物的吸收光谱 |
6.2.2 酸度的选择 |
6.2.3 缓冲液用量的选择 |
6.2.4 CTACPA用量的选择 |
6.2.5 显色时间与体系的稳定性 |
6.2.6 配合物的组成 |
6.2.7 工作曲线 |
6.2.8 共存离子的影响 |
6.3 样品分析 |
6.3.1 铸造镁合金 |
6.3.2 铝合金样品 |
6.3.3 回收试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5-羧基-1,2,4-三氮唑偶氮氯膦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铜(Ⅱ)的研究 |
7.1 实验部分 |
7.1.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7.1.2 实验方法 |
7.2 结果与讨论 |
7.2.1 催化与非催化体系的吸收光谱 |
7.2.2 CTACPA用量的选择 |
7.2.3 反应介质和用量的选择 |
7.2.4 H_2O_2用量的选择 |
7.2.5 反应温度的选择和表观活化能的计算 |
7.2.6 反应时间的选择和表观速率常数的计算 |
7.2.7 体系的稳定性 |
7.2.8 共存离子的影响 |
7.2.9 工作曲线 |
7.3 样品分析 |
7.3.1 头发中铜的测定 |
7.3.2 水中铜的测定 |
7.3.3 回收实验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5-羧基-1,2,4-三氮唑偶氮氯膦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铁(Ⅲ)的研究 |
8.1 实验部分 |
8.1.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8.1.2 实验方法 |
8.2 结果与讨论 |
8.2.1 催化与非催化体系的吸收光谱 |
8.2.2 CTACPA用量的选择 |
8.2.3 反应介质的选择 |
8.2.4 缓冲溶液用量的选择 |
8.2.5 H_2O_2用量的选择 |
8.2.6 反应温度的选择和表观活化能的计算 |
8.2.7 反应时间的选择和表观速率常数的计算 |
8.2.8 体系的稳定性 |
8.2.9 共存离子的影响 |
8.2.10 工作曲线 |
8.3 样品分析 |
8.3.1 头发中铁的测定 |
8.3.2 面粉中铁的测定 |
8.3.3 回收实验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5-羧基-1,2,4-三氮唑偶氮氯膦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钒(Ⅴ)的研究 |
9.1 实验部分 |
9.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9.1.2 实验方法 |
9.2 结果与讨论 |
9.2.1 催化和非催化体系的吸收光谱 |
9.2.2 CTACPA用量的选择 |
9.2.3 反应介质的选择 |
9.2.4 缓冲溶液用量的选择 |
9.2.5 KBrO_3用量的选择 |
9.2.6 H_2SO_4用量的选择 |
9.2.7 反应温度的选择和表观活化能的计算 |
9.2.8 反应时间的选择和表观速率常数的计算 |
9.2.9 体系的稳定性 |
9.2.10 共存离子的影响 |
9.2.11 工作曲线 |
9.3 样品分析 |
9.3.1 花生中钒的测定 |
9.3.2 头发中钒的测定 |
9.3.3 回收试验 |
9.4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结论 |
10.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吡啶偶氮类试剂在光度分析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偶氮基邻位的R1为—OH 的试剂 |
2 偶氮基邻位的R1为—NH2的试剂 |
3 偶氮基邻位的R1为—COOH的试剂 |
4 其他类试剂 |
5 结语 |
(6)三羟乙基槲皮素金属配合物荧光体系的建立及其分析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 槲皮素金属配合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2 槲皮素金属配合物的荧光分光度测定法研究进展 |
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三羟乙基槲皮素-Al(Ⅲ)荧光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三羟乙基槲皮素-Fe(Ⅲ)荧光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三羟乙基槲皮素-Sr(Ⅱ)荧光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章 三羟乙基槲皮素-Co(Ⅲ)荧光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致谢 |
(7)碘代吡啶偶氮胺类试剂的合成及其在光度分析和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1 引言 |
2 显色剂的发展简况 |
3 吡啶偶氮类试剂的概述 |
4 吡啶偶氮类试剂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部分 碘代吡啶偶氮胺类试剂的合成及其表征 |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2 新显色剂 5-(5-碘-2-吡啶偶氮)-2,4-二氨基甲苯(5-I-PADAT)的合成和表征 |
1.3 2-(5-碘-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5-I-PADMA)的合成及其表征 |
第三部分 试剂的光度性质研究及应用 |
第一章 5-(5-碘-2-吡啶偶氮)-2,4-二氨基甲苯与铑(Ⅲ) 高灵敏显色反应的研究及其应用 |
第二章 5-(5-碘-2-吡啶偶氮)-2,4-二氨基甲苯与钴(Ⅱ)的显色反应的研究 |
第三章 5-(5-碘-2-吡啶偶氮)-2,4-二氨基甲苯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钌(Ⅱ) |
第四章 5-(5-碘-2-吡啶偶氮)-2,4-二氨基甲苯与钯(Ⅱ)的显色反应的研究及其应用 |
第五章 2-(5-碘-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与铑(Ⅲ)的显色反应的研究及其应用 |
第六章 新试剂 2-(5-碘-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 分光光度法测定矿石中的微量钴 |
第七章 2-(5-碘-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钌(Ⅱ)的研究及其应用 |
第八章 2-(5-碘-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与钯显色反应的研究及其应用 |
第四部分 试剂电化学性质的研究及应用 |
第一章 铑(Ⅲ) 与 5-(5-碘-2-吡啶偶氮)-2,4-二氨基甲苯的配合物催化氢波研究 |
第二章 钴(Ⅱ) 与 5-(5-碘-2-吡啶偶氮)-2,4-二氨基甲苯络合物吸附波及其应用 |
第三章 铑(Ⅲ) 与 2-(5-碘-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的配合物催化氢波研究 |
第四章 钴(Ⅱ)与 2-(5-碘-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络合物吸附波及其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双波长法测定环境水中的铅、磷酸盐(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 铅污染现状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2 磷污染现状及磷酸盐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3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Pb-XO 双峰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铅 |
1 方法原理 |
2 实验部分 |
3 结果 |
4 结论 |
第三章 Pb-XO 主次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水中铅 |
1 方法原理 |
2 实验部分 |
3 结果 |
4 结论 |
第四章 主次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水中磷酸盐 |
1 方法原理 |
2 实验部分 |
3 结果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成果目录 |
致谢 |
(9)水质理化检测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水体污染的危害 |
1.2 国内外水质检测研究现状 |
1.2.1 常规化学检测方法 |
1.2.2 常规生物检测方法 |
1.3 水质快速检测 |
1.3.1 水质快速检测的现状 |
1.4 水质快速检测箱的检测项目 |
1.5 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水中氯化物快速检测管的研制 |
2.1 水中氯化物的来源及危害 |
2.1.1 自然发生源 |
2.1.2 人为发生源 |
2.2 氯化物污染的危害 |
2.2.1 氯化物对水质的影响 |
2.2.2 氯化物对生物的危害 |
2.3 水质中氯化物的分析现状 |
2.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2.5 实验部分 |
2.5.1 实验仪器与实验试剂 |
2.5.2 试剂的配制 |
2.5.3 氯化物硅胶管方法建立 |
2.5.4 铬酸银硅胶管的制备 |
2.5.5 样品预处理 |
2.5.6 检测 |
2.5.7 结果与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中硫酸盐快速检测管的研制 |
3.1 硫酸盐的来源及危害 |
3.2 检测硫酸根的常规方法 |
3.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3.4 实验部分 |
3.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4.2 试剂的配制 |
3.5 硫酸盐快速检测硅胶管 |
3.5.1 原理 |
3.5.2 方法筛选 |
3.5.3 检测 |
3.5.4 结果与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总铁快速检测管的的研究 |
4.1 水质中铁的来源及危害 |
4.2 水质中铁的检测技术 |
4.2.1 水质中铁的常规检测技术 |
4.3 分光光度法检测水中铁的改进 |
4.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4.3.2 试剂的配制 |
4.3.3 试验方法 |
4.3.4 结果与讨论 |
4.3.5 样品检测 |
4.4 快速检测管检测水中铁研究 |
4.4.1 试验部分 |
4.4.2 检测 |
4.4.3 结果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质理化检测箱生产工艺及性能评价 |
5.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5.2 水质理化检测箱生产工艺 |
5.2.1 吸附硅胶管类 |
5.2.2 快速显色试剂类 |
5.2.3 快速显色试剂类检测管研制 |
5.3 水质理化检测箱性能评价 |
5.3.1 检测限的确定 |
5.3.2 精密度 |
5.3.3 准确度 |
5.3.4 与国标方法对比 |
5.3.5 干扰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新显色剂CAF测定环境水中微量铁(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厂水中痕量铁自动快速检测技术深化研究[D]. 刘龙飞.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2]电厂水汽中痕量铁的检测技术[J]. 刘龙飞,星成霞,王应高,胡志光. 华北电力技术, 2017(06)
- [3]分光光度法测定铁(Ⅲ)的研究进展[J]. 李国强,杨建君,何家洪,宋仲容,徐强. 冶金分析, 2014(01)
- [4]新显色剂5-羧基-1,2,4-三氮唑偶氮氯膦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 李呈宏.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5)
- [5]吡啶偶氮类试剂在光度分析中的应用进展[J]. 于秀兰,田松涛,孟凡金. 岩矿测试, 2011(02)
- [6]三羟乙基槲皮素金属配合物荧光体系的建立及其分析应用[D]. 罗秀满.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
- [7]碘代吡啶偶氮胺类试剂的合成及其在光度分析和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霍燕燕. 延安大学, 2010(05)
- [8]双波长法测定环境水中的铅、磷酸盐[D]. 郭建波. 南华大学, 2010(05)
- [9]水质理化检测箱的研究[D]. 许丽丽. 河北科技大学, 2010(08)
- [10]第14届固态传感器、传动器与微系统国际会议(Ⅰ)[J]. 周南. 分析试验室,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