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FL对辐射所致小鼠多脏器损伤的防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云霜,杜磊,赵雪,王小星[1](2021)在《补肾解毒方对辐射损伤小鼠重要脏器形态学改变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明确补肾解毒方对电离辐射致小鼠重要脏器病理形态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辐射模型组、中药干预组,中药干预组每天给予补肾解毒方灌胃0.2 mL。其他2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灌胃,3组均连续灌胃10 d,第11天除空白对照组外,辐射模型组、中药干预组给予一次性5 Gy 60Coγ-射线照射,继续灌胃14 d,辐射后第14天取材,观察小鼠肺、肝脏、脾、空肠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电离辐射后14 d,辐射模型组小鼠肺充血,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肝窦消失,肝细胞变性、坏死;脾红髓、白髓界限不清;空肠绒毛变短、断裂;而中药干预组小鼠肺、肝、脾、空肠组织结构破坏较轻,更接近空白对照组小鼠。结论:补肾解毒方有较好的防止电离辐射损伤,保护重要脏器的作用。
乔祚[2](2021)在《补肾解毒方对电离辐射损伤孕鼠胎盘组织活性及妊娠结局的防治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中、低剂量电离辐射对雌鼠孕产水平、妊娠结局及胎盘活性的影响,探究补肾解毒方对中、低剂量电离辐射致雌鼠生殖机能及妊娠结局损伤的防护作用,通过研究孕鼠胎盘活性的变化,对补肾解毒方防治生殖机能辐射损伤的相关作用和靶点做进一步探讨。方法将购入的180只实验小鼠(雄鼠60只,雌鼠120只),按照性别分隔并展开为期3d的适应性喂养,并将处于动情期阶段的雄性小鼠和雌性小鼠在第4d早上8:00时,按照1:2比例进行合笼饲养。至第5d早上8:00,观察雌性小鼠是否形成阴栓,如观察到阴栓已形成则视为受孕成功,并将当日记为妊娠第1d。随机抽取105只受孕成功的雌鼠,其后随机分组为:空白对照组,1Gy辐射组、1Gy中药组,2Gy辐射组、2Gy中药组,4Gy辐射组、4Gy中药组,共7组,每组15只。从妊娠第1d开始,每天早上8:00对各组孕鼠进行灌胃,3个中药组灌服补肾解毒方汤剂(浓度13.5g/kg),0.2ml/只;空白对照组和3个辐射组则灌服生理盐水,0.2ml/只,此实验步骤连续进行10d。妊娠第11d早上暂停灌胃,对孕鼠分别称重后,除去空白对照组,其余6组要按实验要求分别接受与辐射源等距离的1Gy、2Gy、4Gy60Coγ-射线进行全身性辐照。妊娠第12d恢复灌胃操作,至妊娠第20d停止。妊娠第20d不再进行灌胃,对各组孕鼠一般体征进行记录后,用10%水合氯醛对各组孕鼠以腹腔注射的方式实施麻醉,其后进行解剖,取出仔鼠及胎盘,记录孕鼠妊娠结局,计算胎盘系数,对孕鼠胎盘组织抗氧化酶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对孕鼠胎盘病理形态学改变进行观察。结果胎盘系数比较:相较于空白对照组,1Gy辐射组及1Gy中药组的系数都有所下降(P<0.05),1Gy中药组胎盘系数比1Gy辐射组更高(P<0.05);2Gy辐射组及2Gy中药组的系数均小于空白对照组(P<0.05),2Gy中药组大于2Gy辐射组(P<0.05);而相较于空白对照组,4Gy辐射组及4Gy中药组胎盘系数下降明显(P<0.05),但4Gy中药组仍大于4Gy辐射组(P<0.05)。胎盘组织活性比较:相较于空白对照组,1Gy辐射组、1Gy中药组胎盘组织中SOD、GSH-Px水平均有所降低(P<0.05),MDA含量相较于空白对照组均出现上涨的情况(P<0.01);1Gy中药组中SOD及GSH-Px与1Gy辐射组相比含量更高(P<0.05),而MDA含量则低于1Gy辐射组(P<0.05)。2Gy辐射组、2Gy中药组胎盘组织中的SOD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偏低(P值分别为P<0.01,P<0.05),且GSH-Px水平也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MDA则高过空白对照组的含量(P<0.05);2Gy中药组中的SOD、GSH-Px水平均高于2Gy辐射组(P值分别为P<0.01,P<0.05),MDA水平则低于2Gy辐射组(P<0.05)。4Gy辐射组、4Gy中药组SOD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下降明显(P值分别为P<0.01,P<0.05),而两组的GSH-Px水平也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值分别为P<0.05,P<0.01),两组MDA水平则均高于对照组(P<0.05),4Gy中药组的SOD、GSH-Px活性比4Gy辐射组更强(P值分别为P<0.05,P<0.01),而MDA水平均低于4Gy辐射组(P<0.05)。胎盘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空白对照组胎盘绒毛丰富,组织结构和细胞结构未见异常。3个辐射组的胎盘组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受损现象,1Gy辐射组变化较小,间质水肿,绒毛血管扩张受阻,滋养层细胞排列规则度下降;2Gy、4Gy辐射组的损伤呈加重趋势,胎盘绒毛数量减少、结构紊乱,滋养层细胞数量下降,细胞形态结构改变,出现细胞器消失、空泡化,甚至变性、坏死等情况,胎盘组织破坏程度随辐射剂量的加大而增加。3个中药组胎盘组织结构破坏程度均低于辐射组,细胞变性、坏死程度与同剂量辐射组相比减轻。结论中、低剂量电离辐射会造成孕鼠状态异常、体重减轻,同时会降低胎盘系数和胎盘组织抗氧化活性,使胎盘组织病理形态发生改变,影响孕鼠妊娠结局。补肾解毒方可一定程度上减轻电离辐射对孕鼠机体造成的损伤,提升辐射后孕鼠体重及机体状态的恢复水平,减轻胎盘组织病理形态方面损伤,修复胎盘组织抗氧化能力,提高胎盘系数和组织活性,从而对孕鼠孕产起到良性干预,改善其妊娠结局。补肾解毒方对于电离辐射损伤孕鼠胎盘组织活性和妊娠结局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于生殖相关辐射防护而言具有持续研究的价值。
颜春鲁,安方玉,刘永琦,王彩霞,苏韫,王统香,王国文,李孟翰,蒋国凤[3](2021)在《黄芪汤对12C6+辐射脑损伤模型鼠细胞因子、外周血象及Surviv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黄芪汤对12C6+辐射脑损伤模型鼠脾脏细胞因子、外周血象及Survivin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揭示其防辐射分子机制。方法:50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辐射模型组,黄芪汤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黄芪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黄芪汤18.0、9.0、4.5g·kg-1·d-1,灌胃2周。干预7d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脑组织给予4Gy 12C6+离子束单次照射,辐射后7d处死各组大鼠。HE染色观察大鼠肾组织的病理形态变化,ELISA测定大鼠脾脏IL-1β、IL-2和IL-6的含量,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大鼠外周血细胞的数量变化,RT-PCR及Western Blot测定大鼠肾组织Survivin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辐射模型组体质量、胸腺指数与脾脏指数、脾脏IL-2含量、外周血象WBC和RBC数量和肾组织Survivin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而脾脏IL-1β和IL-6的含量均升高(P<0.05,P<0.01);单纯辐射模型组肾小球系膜细胞明显增生,肾小管间质血管明显扩张充血,肾小管管腔狭窄、不规则。与单纯辐射模型组比较,黄芪汤高剂量组体质量、脾脏IL-2含量和PLT数量均显着升高,脾脏IL-1β和IL-6含量均下降,黄芪汤低、中剂量组PLT数量则显着减少,黄芪汤中、高剂量组肾组织Survivin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外周血WBC和RBC数量均显着升高,黄芪汤各干预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均升高(P<0.05,P<0.01);黄芪汤高剂量组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情况显着改善,肾小管轮廓清晰。结论:黄芪汤对12C6+辐射脑大鼠诱发的旁效应脏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抑制肾组织的细胞凋亡和调节外周造血系统,促进体质量恢复来达到的。
彭仁军[4](2020)在《二甲基亚砜对急性放射病多组织器官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核及其相关技术在医疗、能源、工业、军事等领域应用日益广泛,与此同时,急性放射损伤的风险也日益增加,一旦发生核袭击或大型核事故,大量的平民和应急救援人员需要放射防护,寻找安全有效、方便给药、预防时间窗长的广谱类抗放药物一直是国家安全和医疗救护的迫切需求。短时间内机体受照剂量超过1Gy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被称为急性放射病(Acute radiation syndrome,ARS)。根据受照剂量和主要发病症状,ARS分为骨髓型急性放射病(Hematopoietic acute radiation syndrome,H-ARS)、肠型急性放射病(Gastrointestinal acute radiation syndrome,GI-ARS)和脑型急性放射病。骨髓造血组织是对射线最敏感的组织之一,H-ARS发病时大量的造血干祖细胞(Hematopoietic progenitors and stem cells,HPSC)死亡,引发外周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可能死于继发的感染和出血。目前用于治疗H-ARS的抗放药物十分有限,没有用于预防H-ARS的获批上市的药品。GI-ARS发病时机体受照剂量更大,小肠隐窝细胞大量死亡,肠道上皮黏膜屏障破坏,患者多因继发脱水、电解质紊乱和败血症等在两周内死亡,由于没有特效防治药物,目前没有治愈的先例。ARS病人常常包含多组织器官的放射损伤(Radiation-induced multiple tissue and organ injuries,RI-MTOI),除骨髓和胃肠外,机体其他器官如皮肤、口腔黏膜、肺脏、肾脏等对射线也非常敏感,表现为急性放射损伤或急性放射病的迟发效应(Delayed effects of acute radiation exposure,DEARE)。RI-MTOI可加重为多器官功能障碍(Radiation-induced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RI-MODS),这是目前治疗的难点。不幸的是,针对RI-MTOI的防治措施鲜有报道。电离辐射及其电离水分子生成的自由基均可破坏蛋白质、脂质、DNA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改变细胞的代谢和功能,诱导细胞损伤或死亡。自由基介导的损伤被认为是电离辐射损伤的主要方式,DNA损伤是介导细胞损伤或死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氨基硫醇类化合物WR2721(Amifostine)是一种研究最为深入的自由基清除剂,多种照射动物模型中都证明,WR2721几乎可以防护所有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但同时WR2721存在毒副作用明显、照前给药有效时间短(15-30min),口服给药无效等缺点,目前仅批准用于减轻临床上肿瘤放化疗引起的正常细胞损伤,不能作为抗放药应用于核紧急事件。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也是一种含硫酰基团的自由基清除剂,文献报道DMSO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止痛、镇静、利尿、抑菌等,1978年FDA批准DMSO用于治疗间质性膀胱炎。1962年Ashwood Smith首先报道DMSO腹腔给药可提高致死剂量照射后小鼠的存活率,实验室前期研究也证明DMSO可以预防放射引起的口腔黏膜炎。DMSO口服吸收迅速,在体内很少被代谢分解,包括灵长类在内的多种动物实验证明DMSO口服给药毒性非常低,由此我们推测DMSO口服可能也有抗放作用。本研究系统评价了DMSO口服给药对急性放射病造血和胃肠组织损伤的防护作用,观察了大剂量照射后长期存活小鼠多种组织器官的损伤特点及DMSO对RI-MTOI潜在的防护作用。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s,ASC)在骨髓和胃肠照后组织重建中起核心作用,所以减轻射线对ASC的损伤,减少照后ASC的死亡,促进照后ASC重建组织是防治H-ARS和GI-ARS的关键策略。电离辐射引起的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的凋亡是干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敲除小鼠的p53或PUMA基因后可以抑制HSC凋亡,提高放射耐受性,说明p53-PUMA是介导细胞凋亡的重要信号通路。放射还会引起HSC长期损伤,表现为自我更新能力和重建造血能力的减弱。DMSO能否抑制照后HSC凋亡,保护HSC功能,减轻放射所致的短期和长期造血抑制,还有待阐明。正常造血组织的放射损伤在放疗时更为常见,放射防护剂若不能区分造血干细胞与白血病干细胞将影响白血病放疗的疗效,因此DMSO对白血病细胞有无放射防护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小肠干细胞(Intestinal stem cell,ISC)位于隐窝底部,证据表明Lgr5可作为ISC的表面标记物,且Lgr5干细胞在肠上皮放射损伤后的重建中必不可少。高能射线可造成ISC多种类型的DNA损伤,其中以DNA双键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s,DSBs)最为严重,一般认为DMSO通过清除自由基减少DSBs来发挥抗放作用,近年来又有报道低浓度DMSO不能减轻体外照射细胞的DNA损伤,但能促进DNA损伤修复。实验室在前期也发现DMSO可以促进照后小鼠舌上皮干细胞DNA损伤修复,DMSO对ISC是否也有类似的作用,还有待研究。隐窝细胞的凋亡在GI-AR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敲除促凋亡基因PUMA后可抑制照后隐窝细胞凋亡,促进隐窝再生;另一方面,敲除p53可以抑制照后隐窝细胞凋亡,但不能抑制细胞的增殖性死亡(Mitotic death),结果反而加重了GI-ARS的病情。DMSO能否通过抑制凋亡保护ISC,还不清楚。因此,为探讨DMSO对H-ARS和GI-ARS的防护效应及其机制,本研究首先使用全身照射小鼠构建H-ARS和GI-ARS模型,明确DMSO对H-ARS和GI-ARS的防护效应;然后以γ射线损伤后的骨髓或小肠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体外细胞集落培养实验、体内竞争移植实验分析HSC的数量和功能,运用Caspase3/7流式检测、p53-/-和PUMA-/-小鼠分析DMSO对HSC凋亡的影响,探究DMSO对H-ARS的防护机制;随后,采用Brd U免疫组化分析隐窝细胞增殖,Tunel、Cleaved Caspase 3免疫组化分析隐窝细胞凋亡,γ-H2AX、53BP1免疫组化分析隐窝细胞DNA损伤和修复,震荡切片技术直接观察隐窝内Lgr5ISC,探究DMSO对GI-ARS的防护机制;此外,我们还通过观察大剂量照射后长期存活小鼠,评价DMSO对多器官DEARE的影响;构建了Mll-AF9细胞诱导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小鼠模型,评价DMSO对白血病细胞的放射防护作用。通过以上研究,取得的结果和结论如下:1,DMSO单次口服给药可以促进照后骨髓有核细胞和外周血象恢复,提高致死剂量(9.0Gy)和超致死剂量(9.5Gy)照后C57小鼠存活率至100%,剂量修正系数(Dose modifying factor,DMF)为1.24(95%置信区间,1.22-1.26),有效给药时间为照前4h到15min。DMSO不但能防护HPSC的急性放射损伤,还能提高照后远期HSC重建造血能力,减轻放射所致的长期骨髓造血抑制。此外,DMSO按最佳防护效应的给药剂量(10g/kg)连续口服两个月,小鼠的生长速度,外周血象,多脏器生理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提示DMSO单次口服给药的安全性很高;2,研究DMSO防护H-ARS时发现,DMSO不能减少照后Caspase3/7+LKS细胞数量,对p53-/-和PUMA-/-来源的HPSC仍有放射防护作用;研究DMSO防护GI-ARS时发现,在DMSO的有效防护照射剂量范围内(8-22Gy),DMSO不能减少照后隐窝不同位置细胞的凋亡,也不能减少绒毛基质层细胞的凋亡,可以促进照后p53-/-和PUMA-/小肠隐窝再生-,以上结果说明,DMSO对HSC和ISC的放射防护作用均不依赖于抑制凋亡;3,DMSO体内给药或体外给药均能提高照后小鼠骨髓造血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和竞争移植能力,说明DMSO可以直接作用于HSC,减轻HSC的放射损伤。DMSO不能抑制体外照射后Mll-AF9白血病细胞的凋亡、集落形成能力及体内扩增能力,但能延长小鼠白血病模型放疗后的存活时间,提示DMSO对白血病干细胞没有放射防护作用。除小鼠外,DMSO对体外照射的人脐带造血干祖细胞也有保护作用;4,DMSO单次口服给药可以提高大剂量全身照射后C57小鼠小肠再生隐窝数量,延长GI-ARS小鼠存活时间,联合骨髓移植后对≤19Gy照后C57小鼠防护率为100%,最大防护剂量达22Gy(40%存活),可将照射剂量-存活曲线平移7Gy,DMF值为1.48(95%置信区间,1.46-1.50)。DMSO照前12h给药即能显着增加16Gy照后小肠再生隐窝数量,照前6h给药联合照后骨髓移植小鼠存活率为70%,提示DMSO有效给药时间不少于照前6h。与阳性对照药WR2721相比,DMSO防护GI-ARS的有效给药时间更长,有效防护照射剂量更大;5,γH2AX和53BP1免疫组化结果发现,DMSO不能减轻照后早期隐窝细胞DNA损伤,但能促进DNA损伤修复;Brd U免疫组化提示,DMSO对15Gy照后6-12h放射引起的隐窝细胞周期阻滞没有影响,但能促进照后24h更多细胞重新进入S期;震荡切片直接观察显示,DMSO可以减少照后早期Lgr5干细胞死亡,促进Lgr5干细胞恢复;谱系追踪结果进一步证明DMSO可以促进Lgr5干细胞增殖分化为小肠绒毛。以上结果说明,DMSO通过促进照后ISC DNA损伤修复而减少ISC死亡,进一步促进ISC重建小肠绒毛;6,对经DMSO防护后的17-22Gy全身照射后存活的小鼠的观察,发现DMSO可以延长小鼠总生存时间至200-500天,减轻照后肺脏、肾脏、肝脏、心脏的迟发性放射损伤,多脏器生理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提示DMSO对放射所致的多组织器官损伤有一定的防护作用。总之,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口服DMSO对H-ARS和GI-ARS的防护作用;特别地,DMSO对GI-ARS的防护作用超过了所有目前已报道的放射防护剂。DMSO具备安全低毒,口服预防给药效果突出,较广的有效给药时间窗口,能保护多组织器官放射损伤等特点,可作为一种理想的放射防护剂候选药物,预防给药应用于核突发事件和核医学治疗时的人体防护。机制上,我们发现DMSO可以减轻照后成体干细胞损伤,促进干细胞重建组织,其防护作用不依赖于凋亡,这可能是DMSO发挥放射防护作用的共同机制。我们的研究为机体多组织器官放射损伤共性发病机制与防护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
叶雨萌[5](2020)在《RH005对于急性放射性非感染性炎症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急性放射病(acute radiation syndrome,ARS)是指机体在短时间内一次或几次受到大剂量(>1Gy)电离辐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根据受照射剂量的不同,一般分为骨髓型(>1Gy)、肠型(>10Gy)和脑型(>100Gy)放射病。大于8Gy射线照射后的重度骨髓型放射病及肠型和脑型放射病尚难以救治存活,因此,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的治疗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临床上常使用抗放药来预防ARS,但抗放药需在照射前给药有效,不能作为辐射损伤救治药物,ARS的治疗药物主要为促进造血及提高免疫力,作用靶点较为单一。放射导致机体多种细胞严重损伤,细胞损伤后可产生热休克蛋白、氧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胞外基质降解产物等“内源性危险信号”,上述危险信号可启动炎症反应,导致肠、肺、脑、肝等多脏器发生非感染性炎症,通过抑制此种非感染性炎症可望减轻ARS。RH005是一类自主研发的重组蛋白类药物,前期已基本完成其药学、一般药理学、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其安全性高。初步药效学研究表明RH005具有抗炎、抗凋亡作用,能够减弱巨噬细胞分泌TNF-α,提示其可能抑制急性放射性非感染性炎症进而对ARS具有治疗作用。本研究首先进行药效评价并确定最佳给药方案。(1)量效关系及最佳给药剂量研究:采用C57BL/6N小鼠2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模型组(IR组)、地塞米松组(DEX组,4.5mg/kg)、氨磷汀组(W组,200mg/kg)、RH005低剂量组(L组,1μg/kg)、RH005中剂量组(M组,5μg/kg)及RH005高剂量组(H组,25μg/kg)。存活率实验每组20只,生理及取材Con组6只,其余各组每组15只。W组在照前半小时给药,其余给药组在接受8Gy 60Coγ射线照射后24h腹腔注射给药,Con和IR组腹腔注射给予生理盐水。通过小鼠30d存活率和平均存活时间及照射后8d对小鼠进行肺功能评价、脑电分析、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脑、肺脏及小肠炎性细胞因子、血常规及脑、肺和小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光学显微镜观察,探讨不同剂量的RH005对急性放射性炎症的治疗作用并确定最佳给药剂量。(2)最适给药次数研究:将实验用C57BL/6N小鼠236只,随机对照组(Con组)、模型组(IR组)、地塞米松组(DEX组,4.5mg/kg)、RH005给药1d组(M(1d)组,5μg/kg)、RH005给药3d组(M(3d)组,5μg/kg)、RH005给药7d组(M(7d)组,5μg/kg)和RH005给药14d组(M(14d)组,5μg/kg)。存活率实验每组20只,取材每组15只。各给药组在接受8Gy 60Coγ射线照射后24h腹腔注射给药,Con和IR组腹腔注射给予生理盐水。通过照射后40d内观察记录存活率;照射后8d取材,比较各组小鼠存活率及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脑、肺脏及小肠炎性细胞因子两个关键指标确定最佳给药次数。(3)时效关系研究:将C57BL/6N小鼠12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组)、模型组(IR组)、地塞米松组(DEX组,4.5mg/kg)和RH005组(T组,5μg/kg),每组30只。于照射后2d、4d、8d及11d通过肺功能评价、脑部MRI分析及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脑、肺脏及小肠炎性细胞因子,探讨RH005对急性放射性炎症的治疗作用的时效关系。通过以上三方面研究最终确定RH005最佳给药方案。(4)在确定最佳给药方案后进行RH005对于急性放射性炎症的治疗作用机制研究:雄性SPF级C57BL/6N小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组)、模型组(IR组)和RH005组(T组,5μg/kg),每组10只。于照射后11d取全脑、肺脏及小肠,后采用小鼠炎性体(Inflammasome)PCR芯片,检测RH005作用前后炎性体相关基因表达差异,探讨RH005作用机制。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结果如下:(1)量效关系及最佳给药剂量研究结果:RH005可提高照后小鼠存活率、延长平均存活时间:照射后,IR组小鼠30d存活率为0%。RH005给药后,M组30d存活率为10%。IR组小鼠平均存活时间为(8.50±2.94)d、M组为(14.40±2.20)d。与IR组比较,RH005可显着提高照后小鼠存活率,推迟死亡出现时间,延长存活时间(P<0.01);RH005可改善照后小鼠肺功能:照后IR组小鼠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吸气峰值及呼气峰值显着降低,RH005显着升高照后小鼠潮气量、每分通气量及吸气峰值(P<0.05),以M组效果最佳;RH005可改善照射后小鼠脑电异常;RH005显着降低照后炎性细胞因子TNF-α、TGF-β等表达,以M组效果最佳;血常规结果显示,RH005对于照后小鼠外周血象无影响,说明其并非作用于造血系统;RH005显着减轻照后小鼠病理改变,给药后脑、肺和小肠病变显着减轻,脑组织神经元细胞核固缩、肺泡腔渗出、小肠细胞坏死及绒毛断裂均显着减轻,以M组效果最佳。(2)最适给药次数研究结果:RH005给药3d可显着提高照后小鼠存活率(P<0.01)、延长平均存活时间:IR组照后40d存活率为0%;M(3d)组40d存活率为50%;IR组平均存活时间为(9.80±2.94)d、M(3d)组为(27.30±8.03)d。细胞因子检测结果说明,RH005显着降低照后炎性细胞因子TNF-α、TGF-β等表达(P<0.05),以M(3d)组效果最佳。(3)时效关系研究结果:RH005给药改善照后小鼠肺功能,给药后3d每分通气量、吸气峰值及呼气峰值呈升高趋势,给药后7d、10d上述指标显着升高(P<0.05);MRI分析结果表明,RH005给药可减轻照后小鼠脑区坏死:IR组小鼠海马、皮层、纹状体及绣球等脑区出现低密度影于照后11d出现,提示脑区坏死,T组小鼠脑区未出现低密度影;细胞因子检测结果说明,RH005显着降低照后炎性细胞因子TNF-α、TGF-β等表达(P<0.05),给药后3d显效,以给药后7d及10d降低最为显着。(4)RH005对于急性放射性炎症的治疗作用机制研究结果:通过小鼠炎性体PCR芯片筛选得出,照射后IR组小鼠脑组织较Con组小鼠差异基因共有11个,上调基因为:Ifng、Il-6、Mefv、Naip1、Nlrp4b、Nlrp4e、Nlrp5、Nlrp9b、Tnfsf11及Tnfsf4;下调基因为:Ciita。RH005给药后,T组较IR组检测有20个差异基因,全部为下调基因:Cd40lg、Ifnb1、Ifng、Il-12b、Il-1b、Il-6、Irf4、Krt14、Mefv、Naip1、Naip5、Nlrp12、Nlrp4b、Nlrp4e、Nlrp5、Nlrp9b、Tnf、Tnfsf11、Tnfsf14及Tnfsf4。肺组织:照射后IR组较Con组小鼠肺组织中差异基因共9个,上调基因为:Ccl12、Cflar、Chuk、Mapk8、Mok、Nod2、Notch1;下调基因为:Ccl5及Tnfsf14。RH005给药后,T组较IR组检测有4个差异基因,全部为上调基因:Il-6、Nlrp12、Nlrp9b及Tnf。小肠组:照后IR组较Con组小鼠小肠组织中差异基因共13个,上调基因为:Ccl12、Ccl7、Il-18;下调基因为:Bcl2l1、Birc3、Ccl15、Chuk、Irf4、Mapk3、Mapk8、Nlrc4、P2rx7及Xiap。RH005给药后,T组较IR组检测到Ciita为差异下调基因。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8Gy 60Coγ射线可致小鼠急性重度放射损伤,RH005对小鼠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具有治疗作用。最佳给药方案为照射后24h腹腔注射给药,1次/d,药物剂量为5μg/kg,给药3d效果最佳。RH005治疗小鼠急性重度放射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涉及RH005显着降低血液和组织中升高的TNF-α、TGF-β和IL-6水平,以及显着升高血液和组织中降低的IFN-γ水平。
陈知秋[6](2019)在《黑木耳多糖对60Co-γ辐射诱导氧化应激小鼠糖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辐射条件下过量自由基的产生引起的氧化应激所导致的宏观生物分子损伤会破坏正常细胞生理学,影响脂类、碳水化合物等代谢过程,与代谢紊乱等代谢性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为了防止氧化应激所导致的糖代谢紊乱等生理异常的发展,使用植物来源的天然抗氧化剂等新的治疗策略有待发展。本研究以硫酸酯化黑木耳多糖(SNAAP)为受试物进行体外降糖和辐射小鼠体内糖代谢调节作用研究,揭示SNAAP的糖代谢调节机制,为黑木耳药食价值提供理论支撑。体外实验表明,SNAAP通过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吸收葡萄糖、抑制葡萄糖扩散起到降糖作用。构建γ辐射诱导氧化应激动物模型研究发现,辐射小鼠空腹血糖值升高、血清胰岛素(FINS)和肝糖原含量降低、口服糖耐量降低、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S)和胰岛细胞功能指数(HOMA-β)降低、肝己糖激酶(HK)和丙酮酸激酶(PK)活性降低、肝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激酶(PEPCK)和糖原磷酸化酶(GP)活性增加,糖代谢紊乱发生。SNAAP通过促进糖原合成、调节糖代谢限速酶活性、改善胰岛功能、增加肝脏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降低血糖,调节机体糖代谢。血清、肝脏和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升高,机体氧化还原失衡。肝组织形态学观察结合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升高和肝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可知,氧化应激破坏了肝细胞结构和功能;胰腺组织形态学观察结合血清胰淀粉酶(AMS)活性增加、HOMA-β值降低、FINS减少可知,ROS诱导的胰腺细胞功能障碍发生。SNAAP通过提高SOD和GSH-Px活性,减少MDA含量,缓解脏器氧化损伤,恢复肝脏和胰腺功能,从而调节糖代谢。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和蛋白免疫印迹(WB)技术测定肝脏和胰腺中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发现:氧化应激降低了辐射小鼠胰腺PDX-1的表达,从而降低GLUT2和GK的mRNA表达,SNAAP通过清除ROS,下调PDX-1、GLUT2和GK的表达,促进胰岛素分泌;氧化应激激活了辐射小鼠肝脏JNK的表达,JNK磷酸化水平的增加和Akt磷酸化水平的降低抑制了FoxO1的磷酸化,使PEPCK和G6Pase表达增加,糖异生作用增强。SNAAP通过清除ROS,改变JNK及其下游靶点的表达,降低糖异生作用;同时,SNAAP对Akt磷酸化的促进会磷酸化下游GSK-3β,减少其对糖原合成酶(GYS2)的抑制,促进糖原合成。综上所述,SNAAP可改善辐射诱导氧化应激造成的糖代谢紊乱。本研究对辐射接触人员实现辐射防护和辐射损伤调节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王骏滢[7](2019)在《金属纳米酶的结构、催化性质及其在氧化应激疾病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纳米酶独特的催化特性使其在生物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制备了一系列的金属纳米酶,并详细地研究了其催化特性、类酶特性和清除自由基的活性,并揭示了其催化机理。其次,利用金属纳米酶的催化可调控的特性,将其应用到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中。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果和结论如下:(1)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构建了一系列碳包金属(M@C,M=Fe、Co、Ni)的纳米颗粒,并详细地研究了其催化特性和辐射防护作用。首先,使用电化学工作站对材料的电催化特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与单纯的石墨烯、石墨相比,M@C对H2O2和O2的还原性能明显增强。理论计算分析表明M@C能够催化并清除超氧阴离子(O2-)、过氧羟基(HO2·)和羟自由基(·OH),其中Fe@C和CoNi@C两种材料对O和OH具有最高的结合能。随后研究了两种材料的辐射防护效果,细胞水平研究表明Fe@C和CoNi@C能有效清除照射引起的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升高,提高细胞的存活率,显着降低DNA损伤。体内研究发现M@C能有效提高受照小鼠的存活率到80%和90%。同时,组织的氧化应激水平下降,骨髓造血和小肠组织得到了有效保护。(2)通过引入Rh对PtPd合金的催化性能进行调控,构建了具有中空结构的纳米立方体。首先,使用了电化学、分光光度计方法和电子自旋共振进行了催化和类酶性质的研究,研究发现掺杂可以增强催化活性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其次,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增强催化的机理和详细的反应路径。最后,将具有中空结构的PtPdRh应用到体内治疗氧化应激的研究中。研究发现三元纳米酶合金能够有效清除照射导致的细胞内ROS水平升高。体内研究发现掺杂后的纳米酶与不掺杂或二元掺杂的PtPd相比,动物存活率显着升高,并且有效缓解组织的氧化应激水平,并保护动物的造血系统和小肠组织。(3)设计了对中性环境具有催化选择性的PtPdMo三元纳米酶,详细地研究了其催化机理,并将其应用到脑损伤中。首先,使用电化学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方法研究了 PtPdMo的类过氧化物酶、类过氧化氢酶(CAT)性质。其次,通过电子自旋共振详细地研究了纳米酶在不同pH环境下,对不同种类自由基的催化选择性。结果表明,纳米酶在中性环境下具有更好的催化选择性,电子自旋共振结果显示其能够有效清除中性和微酸环境下的单线态氧(1O2)、·OH、一氧化氮(NO)自由基。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催化反应的电子结构,揭示了催化机理。最后,将纳米酶应用到脑损伤的治疗中,研究表明在细胞水平能够有效保护H2O2和脂多糖(LPS)造成的神经细胞损伤,在动物水平纳米酶能够有效保护LPS引起的神经炎症反应,改善动物的行为学水平。
王磊[8](2018)在《中药复方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睾丸的防护效应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核能的发展和核技术的运用,人类在享受电离辐射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正在遭受辐射损伤带来的危害。急性辐射损伤(Acute radiation injury,ARI)发病急骤、病情险恶,极易造成人体各系统或组织器官的辐射损伤。睾丸是一个辐射敏感组织,即使低剂量的电离辐射也能导致睾丸生精细胞凋亡,引发生精功能障碍,严重者甚至可以导致不育。目前,传统的辐射损伤防护剂对睾丸的急性辐射损伤的防护效果不尽如人意,因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等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因此研制一种高效、安全又经济的睾丸辐射损伤防护剂尤为迫切。目的研究急性辐射损伤的中医学病因病机,并据此探讨睾丸辐射损伤的防治方法。通过实验检验中药复方对小鼠睾丸辐射损伤的防护效应,并探讨TLR4和TLR5受体在其中的作用。方法理论研究:通过总结急性辐射损伤发生后的临床症状及证候表现,探讨急性辐射损伤的中医学病因。并根据急性辐射损伤的中医学病因,探讨睾丸辐射损伤的病机,根据病机再探讨适宜的防治方法。实验研究:实验一,雄性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模型两组,模型组以4.0 Gy 60Coγ射线照射,分别在照后14 d、21 d和35d,眼眶取血后断颈处死小鼠,检测各取材时间点小鼠睾丸的损伤情况,以及TLR4、TLR5在睾丸中的表达变化。实验二,初步考察中药复方对小鼠睾丸辐射损伤的治疗作用。实验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中药组,仍以4.0 Gy剂量照射小鼠,照后给药14 d,然后分别在照后14 d、21 d和35 d处死小鼠,检测小鼠睾丸指数、精子浓度、精子活率、精子活力、正常形态精子百分比以及血清T、FSH、LH等指标。实验三:考察中药复方对小鼠睾丸辐射损伤的防护效应及部分机制。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中药高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给药10 d后以2.0 Gy 60Coy射线照射,分别在照射后7 d和21 d处死小鼠,检测生精细胞凋亡、周期和TLR4、TLR5、MyD88、NF-κB、TNF-α、IL-6 表达变化情况。结果1、理论研究发现,超过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致病急骤,病情严重,顽固难愈,符合中医毒邪的概念,但该毒邪特点鲜明,与温毒、火毒、光毒等传统毒邪明显不同,因此我们将引起急性辐射损伤的电离辐射命名为电离毒。而男性生殖系统辐射损伤因防治困难、病程长等因素,导致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的防治措施和药物,以治未病思想指导男性生殖系统的辐射损伤防治,对于提高本病的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2、4 Gy60Coγ射线对小鼠睾丸损伤严重:(1)4.0 Gy 60Coy射线照射后,Balb/c小鼠体重迅速减轻,在照射后4 d左右其体重开始恢复;照后小鼠睾丸辐射损伤发生,睾丸萎缩,睾丸指数在照后14 d即显着低于空白组小鼠(P<0.001)。(2)小鼠睾丸病理结果显示,受照组小鼠睾丸受损严重,生精细胞大量凋亡坏死,生精小管萎缩,生精上皮破损伤严重,受到的损伤随时间的推移加重。(3)照后14 d时,照射组小鼠血清T水平较空白组小鼠升高(P<0.05);照后21 d时,空白组小鼠血清LH升高;而小鼠血清中FSH水平变化不大。(4)照后14 d,TLR4mRNA水平变化不显着,NF-κBmRNA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TLR5、MyD88、TNF-α、IL-6mRNA 水平均显着降低;照后 21 d,TLR4/5、MyD88、NF-κ B、TNF-α、IL-6mRNA水平均显着降低;照后35d,TLR4、MyD88、IL-6mRNA水平较空白组低,TLR5、NF-κB、TNF-αmRNA水平变化不显着。(5)TLR4和TLR5在正常小鼠睾丸中也广泛表达,其中TLR4在睾丸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上高表达,电离辐射对TLR4在睾丸中的表达影响较小;TLR5在精子细胞上高表达,照射后TLR5在小鼠睾丸中表达增强,但在照后21 d和35 d时,随着精子细胞的数量减少,TLR5的阳性区域面积减小。3、中药复方对小鼠睾丸辐射损伤的治疗效应不显着:(1)Balb/c小鼠受4.0 Gy射线照射后,各受照组小鼠体重迅速减轻,模型组和阳性药组在照后4 d左右降至最低,之后开始缓慢恢复,中药组小鼠体重则持续降低,一直降至给药结束,也就是照后14 d,之后才开始缓慢恢复。照后各照射组小鼠睾丸指数下降(P<0.001),阳性药和中药复方的治疗效应不显着。(2)照后14 d时,各照射组小鼠精子浓度无显着性变化,照后21 d各照射组小鼠精子浓度显着降低(P<0.05),阳性药和中药复方的治疗作用不显着;照后14 d,各照射组小鼠精子活率和精子活力无显着性变化,照后21 d各照射组小鼠精子活率显着降低(P<0.01),精子活力也显着降低(P<0.001),照后35 d,各照射组小鼠精子活率和精子活力几乎为0;照射后14 d,模型组和阳性药组小鼠正常精子形态百分比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中药组小鼠正常形态精子百分比显着降低(P<0.05),照后21 d和35 d,各照射组小鼠正常形态精子百分比均显着降低,阳性药和中药复方的治疗效应不显着。综上,4 Gy 60Coγ射线对小鼠睾丸造成严重损伤,中药复方的治疗效应有待进一步研究。4、中药复方预防性给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护2 Gy60Coγ射线造成的睾丸辐射损伤:(1)Balb/c小鼠受2.0 Gy射线照射前给予中药灌胃10 d,照后小鼠体重迅速下降,在照后4d降至最低,之后开始缓慢恢复。照射后7 d时,模型组小鼠睾丸指数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01),阳性药组和中药高剂量组小鼠睾丸指数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P<0.01),表现出了一定的防护作用;照后21 d,各照射组小鼠睾丸指数均显着降低(P<0.001),给药组未表现出较好的保护作用。(2)照后7 d,模型组小鼠睾丸生精细胞凋亡率显着升高(P<0.05),各给药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照后21 d时,模型组、阳性药组、中药低剂量组小鼠生精细胞凋亡率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中药高剂量组也显着高于空白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表现出了较好的保、护作用。(3)照后7 d时,模型组小鼠1 C细胞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1),中药高剂量组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照后21 d,各照射组小鼠睾丸中1 C细胞百分比均显着降低。照后7 d,中药低剂量组小鼠睾丸中2 C细胞百分比升高(P<0.05);照后21 d,各照射组小鼠睾丸中2 C细胞百分比均显着升高(P<0.001),其中中药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照后7 d,各个组小鼠4 C细胞百分比无显着性变化;照后21 d,各照射组小鼠睾丸内4 C细胞百分比较空白组显着升高。(4)照后7 d,模型组和中药低剂量组小鼠睾丸中TLR4mRNA水平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阳性药组和中药高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照后21 d,各照射组TLR4mRNA水平均显着降低。照后7 d,中药高剂量组小鼠睾丸内TLR5mRNA水平较空白组和模型组均显着升高(P<0.05),中药高剂量组MyD88、NF-κ BmRNA在照后7 d时也较空白组显着升高;照后21 d时,各照射组小鼠睾丸中TLR5、MyD88和NF-κ BmRNA水平均显着降低(P<0.001)。照后7 d,阳性药组和中药低剂量组TNF-α水平较空白组升高(P<0.01),各组IL-6mRNA水平无显着性差异;照后21 d,各照射组TNF-α和IL-6 mRNA水平较空白组均显着降低(P<0.001)。(5)免疫组化半定量结果发现电离辐射对小鼠睾丸中TLR4的表达影响不显着,在照后7 d时,中药高剂量组小鼠睾丸中TLR5表达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照后21 d,模型组和阳性药组TLR5表达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中药低剂量组较模型组TLR5表达显着降低(P<0.05),中药高剂量组较空白组表达降低(P<0.05),较模型组也显着降低(P<0.001)。结论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电离毒致病急骤、损伤严重、治疗困难,因此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电离毒致病前即予以中药防护,以起到减轻睾丸辐射损伤的目的。2、本实验睾丸辐射损伤模型复制成功,照后给药治疗效果不显着,这可能与照射剂量过大有关,其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而照前给予中药预防能起到较好的保护睾丸的作用,与理论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说明“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中药防护小鼠睾丸辐射损伤具有重要意义。3、电离辐射能够引起小鼠睾丸中TLR4和TLR5的表达变化,中药复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其变化,但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薛晓蕾[9](2017)在《抗氧化剂对辐射诱导小鼠造血系统损伤的防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电离辐射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机体造成损伤,直接作用是电离辐射产生的巨大能量直接作用于生物大分子造成损伤,间接作用是电离辐射首先使机体内的水分子电离产生大量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造成生物大分子和生物膜的损伤。造血系统对电离辐射特别敏感,骨髓造血抑制是机体受到全身照射(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后的临床表现之一。虾青素(Astaxanthin,ATX)是一种低毒、强效的天然抗氧化剂,可以有效的清除ROS。本研究旨在探讨虾青素对骨髓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作用。方法:将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4Gy照射组和4Gy照射+25mg/kg、50mg/kg、100mg/kg三种浓度虾青素给药组,用血细胞计数仪计数外周血及骨髓细胞数目,初步研究虾青素的最佳给药浓度。利用4Gy或6Gy全身照射形成造血系统辐射损伤小鼠模型,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TX组、TBI组和TBI+ATX组,照射前给药3天,照射后继续给药7天,照射后第12天或60天检测ATX对急性和持久性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作用。用血细胞计数仪计数外周血细胞和骨髓细胞数目;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造血祖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的比例、细胞内ROS含量、DNA损伤、细胞凋亡、NRF2相关蛋白及线粒体内外细胞色素C的表达;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内NRF2水平;蛋白质印迹分析用于评估细胞内NRF2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酶活性测定试剂盒用于检测SOD、CAT和GPX1的酶活性;CFU-GM和骨髓竞争性移植实验用于检测造血祖细胞增殖能力和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结果:与25mg/kg和100mg/kg虾青素给药浓度相比,50mg/kg虾青素可以显着提高受照后下降的外周血及骨髓细胞数目,辐射防护效果最好。此外,与单纯照射组相比,给予虾青素可以提高急性和持久性造血损伤小鼠的外周血和骨髓造血细胞数目,增强造血干、祖细胞的自我更新及增殖能力,起到辐射防护作用。虾青素可能通过降低骨髓造血细胞内ROS、DNA损伤和凋亡起到防护作用,这些变化与激活NRF2通路和调节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有关。结论:虾青素通过降低电离辐射引起的ROS和细胞凋亡对小鼠造血系统急性及持久性损伤起到防护作用,为开发新的低毒高效的辐射防护候选药研究提供依据。目的: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主要是通过间接作用使机体内的水分子电离产生大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造成细胞DNA双链断裂和氧化损伤。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对全身照射(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产生的ROS高度敏感,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是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临床表现之一,目前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富氢水(hydrogen-rich water,HW)是富含高浓度H2的液体,可特异性与自由基中氧化性能最强的羟自由基(·OH)反应起到抗氧化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索富氢水对辐射诱导小鼠HSCs损伤的防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4Gy全身照射形成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模型,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ontrol)、富氢水给药组(HW)、4Gy全身照射组(TBI)和4Gy照射给药组(TBI+HW),照射前1Omin灌胃富氢水,照射后继续给予富氢水7天。照射后第15天处死小鼠,用血细胞计数仪计数外周血细胞数目和骨髓细胞数目;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造血祖细胞(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s,HPCs)和HSCs的比例、细胞内ROS含量、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NRF2相关蛋白的表达;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内γ-H2AX和8-oxoG水平;用蛋白质印迹分析评估周期相关蛋白P21的表达;用酶活性测定试剂盒检测SOD、GPX和·OH活性;用CFU-GM实验检测HPCs的增殖能力,用骨髓竞争性移植实验检测HSCs的自我更新能力。结果:富氢水可以提高受致死剂量照射小鼠的30天生存率;给予富氢水治疗后与4Gy全身照射前比较可以提高外周血细胞数目,改善白细胞分化偏倚损伤;使单侧股骨骨髓细胞数目提高35.4%;CFU-GM实验显示富氢水使受照后HPCs克隆形成能力提高47.8%;骨髓移植实验显示富氢水使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有所提高。富氢水的辐射防护作用可能与清除造血干细胞内过量ROS、调节细胞周期进程和减少造血干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富氢水的防护机制与增强NRF2信号通路和下游抗氧化蛋白的表达以及调节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有关。结论:富氢水通过降低辐射致造血干细胞氧化应激、减少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减轻辐射诱导的急性造血损伤,为开发辐射防护剂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王津晗[10](2017)在《天然产物对急性放射性肠损伤的防护作用与抑制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LDH1A1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放射性肠损伤是腹腔局部放疗、盆腔放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的大剂量放疗中常见的副作用之一。放射性肠损伤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危及生命。之所以患者在接受高剂量的急性辐射或累积剂量的辐射会引起各种胃肠道损伤,主要是因为以下三点原因,第一点是因为小肠的组织通常含有具有高增殖活性的细胞,如小肠干细胞等,该细胞对放射线及其的敏感;第二点,在临床上采用的剂量往往与导致小肠损伤所需的剂量非常接近,这使得在治疗过程中,肠道组织难免会受到放射所引起的损伤;第三点,是因为小肠位置的特殊性,易在腹部放疗中意外受到照射。放射性肠损伤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粘液血便,肛门坠痛,里急后重、排便困难等症状。放射性肠炎轻者症状可耐受,并能自行痊愈,但重者症状可持续很长时间,并伴有出血,狭窄或形成肠瘘,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电离辐射产生一系列活性氧自由基,进一部进攻DNA使其断裂后,未得到及时DNA修复的细胞,便会引发凋亡通路的激活,细胞程序性死亡。肠道受到照射后引起的肠上皮细胞凋亡,导致绒毛剥离,粘膜屏障破坏和粘膜炎症。当粘膜屏障受到破坏时,会将肠道转变为促炎器官,向循环中释放促炎因子和其他炎症介质。更为重要的是,肠道粘膜屏障的破坏,还会使得肠道内的细菌从肠腔转移到体循环中,并释放内毒素,引起胃肠道炎症反应,严重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会引起多脏器衰竭,甚至最终导致个体死亡。姜作为传统中医中常用一味药物之一,已被证明能有效预防放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在动物和人的研究中,食用干姜粉末即使达到每天2.0克,仍具有极低的毒性水平和很高耐受剂量。本课题进一步分析姜油树脂中的有效成分,经过实验鉴定和检索文献,姜油树脂的主要成分为6-姜烯酚、8-姜烯酚、10-姜烯酚等,其中含量最高的为6-姜烯酚。在近年来的研究中也表明,6-姜烯酚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值得注意的是,6-姜烯酚在肠道保护方面的作用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本课题组在前期建立了放射性肠损伤模型上,以及前期姜油树脂具有辐射防护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姜油树脂的主要成分——6-姜烯酚,是否能为辐射造成的放射性肠损伤提供保护作用。由于生姜原料便宜,来源方便,希望6-姜烯酚可为放射性肠损伤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前体化合物。我们首先通过在本实验室前期建立的放射性肠损伤模型的基础上,观察小鼠的存活率,发现6-姜烯酚的预处理改善了照射损伤后的小鼠存活。通过观测小鼠的腹泻程度发现6-姜烯酚的预处理同样改善了照射后小鼠的肠功能。因此,我们进一步探究6-姜烯酚保护肠功能的更多细节。通过病理实验和TUNEL染色观察到6-姜烯酚的预处理有效的维持了照射损伤后的小鼠的肠道完整性,减少了十二指肠照射后的凋亡现象。通过一系列的微生物实验,我们还发现6-姜烯酚减少了腹部照射后的小鼠体内的细菌易位和内毒素水平。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和体外构建氧化应激模型,我们发现,6-姜烯酚可以减弱辐射引起的ROS水平,并抑制了肠道炎症。综合以上实验,我们推断,6-姜烯酚的潜在的放射防护作用可能是由于6-姜烯酚抗氧化作用和抗炎性质,从而减轻了对胃肠道的辐射毒性。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表明,肺癌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是全世界因癌症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因肺癌死亡人数超过100万人。在中国,肺癌同样也是肿瘤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新诊断的肺癌患者中,大约85%为非小细胞肺癌。尽管新型的靶向药物和化疗方案有所进展,但其仍然具有较高的复发率高达30~50%,患者因非小细胞肺癌的死亡率仍然很高,5年的生存率总体保持在7~12%左右。这些高死亡率是因为在放疗或者化疗后,残留的肺癌细胞,其特征与干细胞相似,被定义为肿瘤干细胞。这些细胞处在静息阶段,具有自我更新的潜能,和对化疗和放疗具有抗性,从而导致治疗失败。植物来源的天然产物由于其副作用小,越来越多的研究试图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新的药物。在本研究中,针对山竹子素,这种从印度藤黄的干果皮中提取出来的一种黄色晶体化合物进行深入研究。在近年来,关于山竹子素的研究表明,该化合物除了具有抗癌活性外,还有广泛的抗炎,抗氧化和抗菌活性。最近的报道中,山竹子素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例如山竹子素能增强人类头颈癌细胞对顺铂药物敏感性,以及增强人类胰腺癌细胞对吉西他滨的敏感性。由于肿瘤的干细胞样细胞具有多药耐药性的特点,本研究探索山竹子素是否有希望作为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治疗药物。在本研究中,首先观察山竹子素对不同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的细胞毒性。意外的发现A549细胞较其他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对山竹子素更为敏感。经查阅文献和本课题实验的验证,A549细胞中高表达乙醛脱氢酶1A1(ALDH1A1),ALDH1A1对维持A549细胞系的肿瘤干细胞特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肿瘤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迁移的能力,采用肿瘤球形成和细胞迁移的检测。结果发现,山竹子素抑制了 A549细胞的肿瘤球的形成和细胞的迁移,具有潜在的抑制肿瘤干细胞特性的能力。山竹子素对于肿瘤干细胞特征的分子机制的研究,通过筛选一系列肿瘤干细胞标志物发现,在山竹子素处理后,ALDH1A1的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显着下调。基于山竹子素抑制了 ALDH1A1的转录,通过检索ALDH1A1启动子序列发现ALDH1A1的启动子区的-75到-71bp含有CCAAT框,是转录因子C/EBPβ的结合区域。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表明,山竹子素抑制了 C/EBPβ与ALDH1A1启动子的结合。进一步结果表明,山竹子素通过促进了 DDIT3蛋白的转录和表达,使得DDIT3与C/EBPβ形成的蛋白复合物增多,从而抑制了 ALDH1A1的转录。在体内实验中,山竹子素同样抑制了 A549移植瘤小鼠的肿瘤组织生长。通过对小鼠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山竹子素抑制了肿瘤组织中ALDH1A1的表达,并促进了 DDIT3的表达。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山竹子素可能为高表达的ALDH1A1的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的治疗提供一种潜在天然产物药物。然而,进一步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仍需要继续探索。
二、FL对辐射所致小鼠多脏器损伤的防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L对辐射所致小鼠多脏器损伤的防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解毒方对辐射损伤小鼠重要脏器形态学改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动物 |
1.1.2 药物 |
1.1.3 试剂与仪器 |
1.2 方法 |
1.2.1 分组与模型制备 |
1.2.2 给药方法 |
1.2.3 检测指标与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小鼠肺的病理形态改变 |
2.2 各组小鼠肝脏病理形态改变 |
2.3 各组小鼠脾脏病理形态改变 |
2.4 各组小鼠空肠病理形态改变 |
3 讨论 |
(2)补肾解毒方对电离辐射损伤孕鼠胎盘组织活性及妊娠结局的防治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型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文献综述 中医药防治辐射导致生殖系统受损的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三、致谢 |
四、个人简介 |
(3)黄芪汤对12C6+辐射脑损伤模型鼠细胞因子、外周血象及Survivin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 |
1.动物 |
2.药物 |
3.试剂 |
4.仪器 |
方法 |
1.给药 |
2.分组、处理及体质量、胸腺(脾脏)指数测定 |
3.肾组织病理改变观察 |
4.脾脏细胞因子含量测定 |
5.外周血血细胞数量的检测 |
6.肾组织Survivin基因表达测定 |
7.肾组织Survivin蛋白表达测定 |
8.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黄芪汤预防用药对12C6+离子辐射脑损伤模型鼠体质量、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的影响 |
2.黄芪汤对12C6+离子辐射脑损伤模型鼠肾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
3.黄芪汤对12C6+离子辐射脑损伤模型鼠脾脏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
4.黄芪汤对12C6+离子辐射脑损伤模型鼠外周血血细胞数量的影响 |
5.黄芪汤对12C6+离子辐射脑损伤模型鼠肾组织Suvivin基因表达的影响 |
6.黄芪汤对12C6+离子辐射脑损伤模型鼠肾组织Suvivin蛋白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4)二甲基亚砜对急性放射病多组织器官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二甲基亚砜对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防护效应研究 |
1.1 引言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5 实验讨论 |
1.6 小结 |
第二章 二甲基亚砜对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防护机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5 实验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二甲基亚砜对肠型急性放射病的防护效应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5 实验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二甲基亚砜对肠型急性放射病的防护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3 实验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4.5 实验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主要简历 |
致谢 |
(5)RH005对于急性放射性非感染性炎症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放射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黑木耳多糖对60Co-γ辐射诱导氧化应激小鼠糖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辐射与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
1.3 糖代谢研究进展 |
1.3.1 肝糖代谢概述 |
1.3.2 肝糖原合成与分解 |
1.3.3 肝糖酵解 |
1.3.4 肝糖异生 |
1.4 氧化应激诱导糖代谢紊乱概述 |
1.4.1 氧化应激对胰岛素和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
1.4.2 氧化应激对肝脏的影响 |
1.4.3 氧化应激对糖异生的影响 |
1.5 糖代谢异常的调节策略 |
1.5.1 多糖 |
1.5.2 改性多糖 |
1.5.3 其它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1 SNAAP对辐射小鼠糖代谢影响的研究 |
1.6.2 SNAAP对辐射小鼠脏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
1.6.3 SNAAP对辐射小鼠糖代谢调节机制的研究 |
1.6.4 本课题的研究路线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动物 |
2.1.3 实验试剂 |
2.1.4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SNAAP体外降血糖活性评价 |
2.2.1 α-淀粉酶活性抑制率 |
2.2.2 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率 |
2.2.3 葡萄糖吸附指数 |
2.2.4 葡萄糖扩散指数 |
2.3 SNAAP糖代谢调节作用的研究 |
2.3.1 动物的分组饲养和辐射模型的建立 |
2.3.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
2.3.3 标本采集 |
2.3.4 糖代谢相关指标的测定 |
2.3.5 脂代谢相关指标的测定 |
2.4 SNAAP脏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
2.4.1 脏器指数 |
2.4.2 氧化还原状态相关指标测定 |
2.4.3 组织病理学染色分析 |
2.4.4 肝功能指标测定 |
2.4.5 胰腺功能指标测定 |
2.5 SNAAP糖代谢调节机制的研究 |
2.5.1 肝脏及胰腺相关基因mRNA表达检测 |
2.5.2 蛋白印迹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章 SNAAP对辐射小鼠糖代谢影响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SNAAP体外降血糖活性分析 |
3.2.1 SNAAP对 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影响 |
3.2.2 SNAAP对葡萄糖的吸附能力 |
3.2.3 SNAAP对葡萄糖扩散的影响 |
3.3 辐射模型的建立 |
3.3.1 小鼠体重变化 |
3.3.2 SNAAP对小鼠体内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
3.4 SNAAP对辐射小鼠糖代谢影响的研究 |
3.4.1 SNAAP对小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
3.4.2 SNAAP对小鼠口服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
3.4.3 SNAAP对小鼠肝糖原的影响 |
3.4.4 SNAAP对小鼠血清胰岛素和HOMA指标的影响 |
3.4.5 SNAAP对小鼠肝糖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
3.4.6 SNAAP对小鼠脂代谢指标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SNAAP对辐射小鼠脏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SNAAP对脏器指数的影响 |
4.3 SNAAP对小鼠肝脏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
4.4 SNAAP对小鼠氨基转移酶活力的影响 |
4.5 肝脏组织形态学 |
4.6 SNAAP对小鼠胰腺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
4.7 SNAAP对小鼠血清胰淀粉酶的影响 |
4.8 胰腺组织形态学 |
4.9 脏器氧化损伤与糖代谢的关系 |
4.9.1 肝脏氧化损伤与糖代谢的关系 |
4.9.2 胰腺氧化损伤与糖代谢的关系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SNAAP对辐射小鼠糖代谢调节机制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目的基因的扩增曲线和熔解曲线 |
5.3 SNAAP对辐射小鼠胰腺胰岛素分泌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5.4 SNAAP对辐射小鼠肝糖代谢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5.4.1 SNAAP对肝脏JNK mRNA表达和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
5.4.2 SNAAP对肝脏Akt mRNA表达和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
5.4.3 SNAAP对肝脏FoxO1 mRNA表达和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
5.4.4 SNAAP对肝脏GSK-3βmRNA表达和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
5.4.5 SNAAP对肝脏G6Pase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
5.4.6 SNAAP对肝脏PEPCK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
5.4.7 SNAAP对肝脏GYS2 mRNA表达和酶活力的影响 |
5.4.8 SNAAP的肝糖代谢调节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7)金属纳米酶的结构、催化性质及其在氧化应激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纳米酶 |
1.1.1 纳米酶的分类 |
1.1.2 纳米酶的催化特性 |
1.2 纳米酶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1.2.1 纳米酶的抗菌作用 |
1.2.2 纳米酶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
1.2.3 纳米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1.3 纳米酶在氧化应激疾病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1.3.1 氧化应激的产生和生物学意义 |
1.3.2 纳米酶的辐射防护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
1.3.3 纳米酶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及其研究进展 |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本论文的研究 |
第2章 纳米酶的制备和表征方法 |
2.1 材料的制备 |
2.2 材料的表征方法及测试条件 |
2.2.1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2.2.2 X射线晶体衍射 |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 |
2.2.4 动态光散射 |
2.3 理论计算 |
2.4 催化实验 |
2.4.1 电催化测试 |
2.4.2 清除自由基和类酶性质研究 |
2.5 细胞实验 |
2.5.1 体外辐射防护 |
2.5.2 体外神经细胞保护 |
2.6 动物实验 |
2.6.1 动物损伤模型 |
2.6.2 组织水平和氧化应激生物学实验 |
第3章 碳包金属(M@C)的结构、催化性质及其辐射防护作用研究 |
3.1 M@C的物理表征和电化学测试 |
3.2 M@C清除自由基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催化机理 |
3.3 M@C的细胞水平辐射防护效果 |
3.3.1 M@C细胞毒性 |
3.3.2 M@C清除细胞内自由基 |
3.3.3 M@C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
3.4 M@C的体内辐射防护作用 |
3.4.1 M@C提高照射后小鼠存活率 |
3.4.2 M@C改善体内氧化应激水平 |
3.4.3 M@C对造血系统和小肠损伤的治疗作用 |
3.4.4 M@C对照后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的影响 |
3.5 M@C对外周血细胞的辐射防护作用 |
3.6 M@C的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研究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效催化的PtPdRh的结构、催化性质及其辐射防护作用 |
4.1 PtPdRh的制备与物理表征 |
4.2 PtPdRh的体外催化性能研究 |
4.3 PtPdRh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催化机理研究 |
4.4 PtPdRh对细胞的辐射防护作用 |
4.5 PtPdRh对小鼠的体内防护作用 |
4.6 PtPdRh对组织水平的氧化应激研究 |
4.7 PtPdRh体内的毒理研究 |
4.8 本章小节 |
第5章 高晶面PtPdMo纳米合金及其辐射损伤修复作用 |
5.1 高晶面PtPdMo的制备与物理学性能 |
5.2 高晶面PtPdMo的抗氧化研究 |
5.3 高晶面PtPdMo的体外防护作用 |
5.4 高晶面PtPdMo的体内防护作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PtPdMo合金纳米酶的催化选择性及其对脑损伤治疗作用 |
6.1 PtPdMo纳米酶的合成和表征 |
6.2 PtPdMo纳米酶的类酶特性和对各类自由基的催化选择性 |
6.3 PtPdMo纳米酶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和催化机理 |
6.4 PtPdMo纳米酶对H_2O_2以及LPS诱导的神经细胞损伤的治疗作用 |
6.5 PtPdMo纳米酶对急性脑损伤小鼠的治疗作用 |
6.6 PtPdMo纳米酶的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研究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中药复方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睾丸的防护效应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综述 睾丸辐射损伤及其防护药物研究进展 |
1 睾丸的结构和功能 |
2 电离辐射对睾丸的损伤 |
3 睾丸辐射损伤防护药物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正文 |
一 理论研究 |
第一章 急性辐射损伤的中医学病因探讨 |
1 毒邪与电离辐射 |
2 “电离毒”概念释义 |
3 电离毒致急性辐射损伤的特点 |
4 电离毒与其他病邪的不同 |
5 电离毒致病的症状表现与证候类型 |
6 小结 |
第二章 电离毒致男性急性生殖功能损伤的中医病机分析及防治策略 |
1 电离毒致男性急性生殖功能损伤的中医病机分析 |
2 电离毒致男性生殖功能急性辐射损伤的防治策略——治未病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二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4. 0 Gy ~(60)Co γ射线对Balb/c小鼠睾丸辐射损伤效应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中药复方对睾丸辐射损伤的治疗效应研究及部分机制探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2. 0 Gy ~(60)Co γ射线对小鼠睾丸的损伤效应及中药复方的防护效应与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展望 |
结语 |
理论研究 |
实验研究 |
创新点 |
存在问题与不足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抗氧化剂对辐射诱导小鼠造血系统损伤的防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虾青素对辐射诱导小鼠造血系统损伤的防护作用 |
技术路线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材料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主要耗材 |
3 主要试剂 |
4 主要溶液配制 |
5 抗体 |
6 主要仪器设备 |
实验方法 |
1 照射和给药 |
2 小鼠30天生存周期实验 |
3 体重及脏器指数观察 |
4 外周血检测 |
5 骨髄细胞相关检测 |
6 磁珠法富集骨髄c-kit+细胞及相关检测 |
7 全骨髓细胞移植实验及外周血嵌合率分析 |
8 粒细胞巨噬细胞克隆形成实验(Colony forming unit of granulocytemacrophage cells, CFU-GM) |
9 数据分析 |
实验结果 |
1 虾青素适宜给药浓度研究 |
2 虾青素对不同照射剂量致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 |
3 虾青素对辐射引起的小鼠骨髓长期损伤的防护作用 |
4 虾青素辐射防护作用的作用机制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富氢水对小鼠造血干细胞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 |
技术路线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材料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耗材 |
3 主要试剂 |
4 溶液配制 |
5 抗体 |
6 主要仪器设备 |
实验方法 |
1 制备富氢水 |
2 照射和给药 |
3 小鼠30天生存周期实验 |
4 外周血检测 |
5 外周血白细胞分型检测 |
6 骨糖细胞分类计数 |
7 ROS检测 |
8 羟自由基(·OH)和抗氧化酶活性检测方法 |
9 流式检测 |
10 细胞凋亡检测 |
11 CFU-GM实验 |
12 骨髓竞争性移植实验 |
13 分离骨髓c-kit~+细胞 |
14 体外实验 |
15 蛋白检测 |
16 免疫荧光 |
17 数据分析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1 富氢水对致死照射小鼠生存率的影响 |
2 富氢水缓解辐射导致的骨髓抑制 |
3 富氢水增加受照小鼠的骨髓细胞(BMCs)数目 |
4 富氢水提高小鼠受照射后骨髓细胞自我更新及再植能力 |
5 富氢水降低受照小鼠c-kit~+细胞中·OH水平 |
6 富氢水对受照射小鼠c-kit~+细胞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
7 富氢水减少受照小鼠c-kit~+细胞的DNA损伤 |
8 富氢水上调抗氧化蛋白的表达 |
9 富氢水对增殖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10 富氢水降低体外培养的c-kit~+细胞内受照后增加的ROS和DNA损伤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综述 虾青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抗氧化作用机制研宄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天然产物对急性放射性肠损伤的防护作用与抑制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LDH1A1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6-姜烯酚对急性放射性肠损伤的防护作用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act |
前言 |
第一章 6-姜烯酚对腹腔照射小鼠的防护作用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试剂的配置 |
1.1.4 主要耗材和仪器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6-姜烯酚的测定 |
1.2.2 放射性肠损伤小鼠模型的健康评价 |
1.2.3 统计学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3.1 6-姜烯酚的制备和纯化 |
1.3.2 6-姜烯酚预处理促进照射后小鼠的存活 |
1.3.3 6-姜烯酚预处理缓解辐射引起的痢疾 |
1.4 讨论 |
第二章 6-姜烯酚对肠道粘膜屏障作用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株和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试剂的配置 |
2.1.4 主要耗材和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病理学检测 |
2.2.3 体内肠道粘膜屏障检测 |
2.2.4 跨上皮电阻的检测 |
2.2.5 菌群易位检测 |
2.2.6 血清内毒素的检测 |
2.2.7 统计学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6-姜烯酚减轻放射引起的小肠结构损伤 |
2.3.2 6-姜烯酚减轻放射引起的肠道完整性损伤 |
2.3.3 6-姜烯酚抑制放射引起的肠道菌群易位 |
2.4 讨论 |
第三章 6-姜烯酚的抗炎抗氧化作用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细胞株和实验动物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耗材和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 |
3.2.2 羟基自由基清除实验 |
3.2.3 活性氧检测 |
3.2.4 免疫组化检测 |
3.2.5 实时定量PCR检测炎症因子 |
3.2.6 凋亡检测 |
3.2.7 统计学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1 6-姜烯酚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分析 |
3.4.2 6-姜烯酚抑制照射后IEC-6细胞的ROS升高 |
3.4.3 6-姜烯酚缓解腹腔照射后肠道炎症反应 |
3.4.4 6-姜烯酚降低辐射引起的肠道上皮细胞凋亡 |
3.4 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山竹子素抑制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LDH1A1作用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山竹子素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形态的影响 |
1.1 实验材料 |
1.1.1 细胞株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试剂的配置 |
1.1.4 主要耗材和仪器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细胞培养 |
1.2.2 山竹子素的处理 |
1.2.3 细胞存活率 |
1.2.4 克隆形成实验 |
1.2.5 肿瘤球形成实验 |
1.2.6 划痕实验 |
1.2.7 统计学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3.1 山竹子素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1.3.2 山竹子素抑制了肿瘤干细胞特性 |
1.4 讨论 |
第二章 山竹子素抑制A549细胞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LDH1A1表达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RNA提取和实时定量PCR |
2.2.2 免疫印迹实验 |
2.2.3 免疫沉淀 |
2.2.4 ALDH活性检测 |
2.2.5 统计学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A549细胞系高表达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LDH1A1 |
2.3.2 山竹子素抑制ALDH1A1的表达和ALDH活性 |
2.4 讨论 |
第三章 山竹子素通过促进DDIT3-C/EBP β蛋白复合物下调ALDH1A1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染色质共沉淀 |
3.2.2 免疫荧光实验 |
3.2.3 RNA干扰 |
3.2.4 统计学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山竹子素减弱了C/EBPβ与ALDH1A1启动子的结合 |
3.3.2 山竹子素促进A549细胞DDIT3的表达 |
3.3.3 山竹子素促进DDIT3与C/EBP β的结合 |
3.3.4 山竹子素促进DDIT3下调ALDH1A1 |
讨论 |
第四章 山竹子素抑制小鼠移植瘤中的肿瘤增殖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 |
4.1.2 抗体及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移植瘤小鼠模型建立和处理 |
4.2.2 免疫组化实验 |
4.2.3 统计学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山竹子素抑制A549移植瘤小鼠的肿瘤生长 |
4.3.2 山竹子素抑制了A549移植瘤小鼠肿瘤组织中ALDH1A1的表达 |
4.4 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放射性肠损伤模型及其评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读期间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FL对辐射所致小鼠多脏器损伤的防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解毒方对辐射损伤小鼠重要脏器形态学改变的影响[J]. 杨云霜,杜磊,赵雪,王小星. 世界中医药, 2021(07)
- [2]补肾解毒方对电离辐射损伤孕鼠胎盘组织活性及妊娠结局的防治作用研究[D]. 乔祚.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 [3]黄芪汤对12C6+辐射脑损伤模型鼠细胞因子、外周血象及Survivin蛋白表达的影响[J]. 颜春鲁,安方玉,刘永琦,王彩霞,苏韫,王统香,王国文,李孟翰,蒋国凤.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01)
- [4]二甲基亚砜对急性放射病多组织器官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彭仁军. 军事科学院, 2020(02)
- [5]RH005对于急性放射性非感染性炎症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叶雨萌.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6]黑木耳多糖对60Co-γ辐射诱导氧化应激小鼠糖代谢的影响[D]. 陈知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 [7]金属纳米酶的结构、催化性质及其在氧化应激疾病中的应用[D]. 王骏滢. 天津大学, 2019(06)
- [8]中药复方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睾丸的防护效应及机制研究[D]. 王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9]抗氧化剂对辐射诱导小鼠造血系统损伤的防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薛晓蕾.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12)
- [10]天然产物对急性放射性肠损伤的防护作用与抑制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LDH1A1作用研究[D]. 王津晗.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