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洲经济面临的选择看日本重振经济的尝试

从亚洲经济面临的选择看日本重振经济的尝试

一、从亚洲经济面临的选择看日本振兴经济的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丁红卫[1](2021)在《日本的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日本社会科学领域对中国环境问题的研究涵盖环境政策、特定领域、热点问题、对华环保合作等内容,在实践中积极推动了"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等对华合作机制的发展。从亚洲、全球角度思考经贸投资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区域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构筑等研究为我国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参与全球环保治理提供了镜鉴。中国学者积极参与环境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对话,能够推动区域环保事业与环保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

沈丁心[2](2021)在《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9月,安倍晋三内阁闪电辞职,菅义伟接任,日本政治从此开启了“后安倍时代”。安倍晋三两次执掌日本政坛,创下了日本战后政治家最长执政记录。安倍时代已去,但却为日本政坛留下了诸多政治遗产,其中,安倍有关经济外交的构想、政策行动与成效,对日本政治、外交以及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影响依然深远广泛。“后安倍时代”的日本外交将向何方,格外引人注目。因此,从了解菅义伟政府外交政策取向和展望未来日本外交发展趋势的意义上,回顾与总结安倍执政时期日本经济外交的经验与教训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自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渐趋展现为相对积极的态势。全球化的趋势,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促动国际社会复合相互依存的逐步发展与不断完善;同时,逆全球化的趋势,亦在相当程度上与全球化共生同行,在相当复杂的国际战略互动中展现出突出的影响。在上述时代发展变化的背景之下,日本经济外交的内涵与外延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其在日本对外交往和外交政策实行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有鉴于此,本文将研究目标锁定在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过程、经济外交相关变量之间的耦合与交叉互动等问题上,通过这项研究以考察日本经济外交在新时代的现状与变化,把握其特征与发展趋势,为我国对日外交乃至我国外交的发展与未来方向塑造等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综合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与研究方法,以日本官方数据和政府资料等为主要基础数据,考察日本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分析以安倍政府(第二次执政)时期为核心的日本经济外交的理念构想、实施内容、外延变化、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本文由绪论(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分析)、正文(五章)和结论、以及参考文献等内容构成。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演变、内生变化与外在变迁等作为问题导向,通过对日本经济外交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等问题的梳理与分析,明确日本经济外交的研究前提,为其后展开的有关日本经济外交的基本构想、具体政策实践、政策实施的模式建构和发展趋势研究等提供必要的研究基础。本文第一章以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国际关系理论解读与释义为核心内容,通过对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外交研究的相应理论解读来建构本文研究日本经济外交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解读,不仅意在充实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国际关系理论认知,而且能为解读21世纪日本经济外交发展的指导理念提供更为明晰的线索与方法。如何有效评估日本经济外交的现状与未来趋势,需要充分发挥国际关系理论和经济外交研究理论的指引作用。本文第二章以时代演变中的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为主题,梳理与解读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演变历史与现状,厘清日本经济外交的基本内涵,特别是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与发展趋势的基本内涵。从纵向的视角分析安倍政府经济外交构想、布局的变化及其五大支柱(对外贸易、经济援助、对外投资、经济制裁、经济合作)的基本内涵与进展,以及与安倍国家战略与外交政策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实施日本经济外交的具体战略构想与具体政策措施,特别是在国家战略的层面,日本在经济外交的各个领域具体实施经贸外交、投资外交与援助外交,乃至制裁外交,例如签署CPTTP、日欧EPA、日美贸易协定等等过程的分析,阐释经济外交与日本政治、经济与社会等的交互作用,展现日本经济外交在日本国家治理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第三章以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扩大为主题,通过对“大阪轨道”构想及其实施过程的全面分析和东日本大地震后危机外交公关的经济外交实施案例的实证分析,具体阐述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是如何适应国际环境变化而实现自身理念与政策实践升级的过程。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实施的案例解读,是本文研究日本经济外交的重要方式之一。本章中对于“大阪轨道”的关注与研究,是针对日本外交整体实践中,基于主场外交与经济外交的关联性互动,阐释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实施的案例研究。同时,针对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专门性案例研究,以“谣传损害”背景下的经济外交作为分析案例,从另一个侧面充实了有关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论证过程。同时,本章对于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比较研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通过对比日本的政府开发援助(ODA)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阐释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过程。本文第四章以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动因、特点与评价为主题。对于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研究,本文的关注不单局限于日本经济外交嬗变本身,更注重在国际环境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产生的动机与深层原因等问题方面。基于国家治理与国家战略的双重视角,尝试重新认识经济外交嬗变的动因、变化特点等问题。本文第五章以“后安倍时代”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为题,在综合分析日本经济外交嬗变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对日本经济外交的未来构想、面临的困境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日本经济外交的未来展望,是分析、研究与评价日本外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变量之一。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不仅取决于第二届安倍政府从国家治理到外交实践的相关构想与政策实践,而且与日本面临的外在国际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依据上述分析考察,本文尝试在结论部分提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本文尝试建构新的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范式,通过理论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三个维度,对日本经济外交的理念、政策及其属性嬗变进行梳理和分析,全方位地考察日本外交战略与政策的实践与发展变化,转变现有日本外交研究的思维定势,实现日本外交研究的理论创新。本文关于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研究,是对于已有研究成果的继承、优化与拓展。第二,日本经济外交的内在构成与自身的逻辑演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日本国内外的环境变化,特别是日本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不断地完善内涵,适时地扩展外延的有机整体。应对中国国力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巨大变化,安倍政府重新认识和调整经济外交的价值与作用,是其现实主义国家治理理念的最明显体现。第三,本文在研究中特别关注了经济外交内涵变化与外延扩大的问题。诸如经济外交中的文化属性问题、公共外交与国际文化传播与经济外交政策的交叉融合问题等,为全面认识和把握日本经济外交乃至日本外交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独立的思考。本文认为,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既是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在21世纪日本国家外交实践中的延续,也是安倍政府在和平主义外交与文化产业立国等治国理念指导下,主动顺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而适时调整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的外交实践过程。第四,日本式的思维方式对日本经济外交特别是安倍经济外交提供了基本的理念基础和政策动力,同时也决定了日本经济外交的特性与发展困局。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既给日本振兴经济与国际合作,重振国家自信提供了助力,同时也无法避免受到社会文化心理以及国际认知等等的局限与约束,从而导致日本经济外交乃至日本外交无法摆脱既有的发展思路与框架,无法完全回应日本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后安倍时代”的日本经济外交能否摆脱困局,在日本经济与日本外交、日本国家转型与国际社会发展等等交汇过程中,继续发挥有效的链接与平衡作用,为日本的国力提升与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有待持续观察。

余淑妮[3](2021)在《《朝日新闻》(1991-2020)“慰安妇”媒介形象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慰安妇”议题从过去到现在,经历了从消隐到特别关注的变化过程。民众认知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媒体的形象建构,在我国“慰安妇”媒介形象逐渐清晰立体的时代,日本媒体塑造的媒介形象也不应忽视。故而本文选取日本主流媒体之一的《朝日新闻》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日媒具体建构的“慰安妇”媒介形象及其影响因素,并且探析其背后建构的具体策略。本研究以1991年8月韩国金学顺老人第一次实名指证日本政府为始,对《朝日新闻》1991年至2020年有关“慰安妇”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日媒报道关注“慰安妇”群体形象,缺少对个体关注,共呈现出二战受害者、被强迫的女性、历史证人、申诉人、社会援助/捐助对象、外交战的聚焦品六种形象。各时期重点呈现的形象不同,经历了“二战受害者——社会援助/捐助对象——外交战的聚焦品”形象变化,从受害者符号转化成如今政治争夺的砝码。不变的是日媒长期建构“二战受害者”形象的坚持和避免“被强迫的女性”形象的呈现。媒介形象的建构映射了日本与国际关系的变化,特别受美国军事联盟关系的影响。其次,日本国内社会变迁和保守政党政权的扩大,催生出《朝日新闻》与日本政府立场“对抗”的媒介形象。同时,日本畸变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向内不断影响民众认知,导致日媒逐渐减少同日本政府立场“相悖”的形象出现。媒介形象的建构策略上,利用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理论,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重维度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发现文本上使用泛政治化解读,将政治生态和媒体舆论环境共生关联,话语建构上利用引语源、引语和背景资料补充新闻事实和表达态度,社会实践上呈现“内外有别”报道方针,对内对抗政治保守主义,对外站在国家利益立场上。

周浔辉[4](2021)在《为反思而铭记 ——日本女性战争与和平资料馆研究》文中认为囿于加害国与受害国不同历史角色的局限,日本社会对于“慰安妇”问题的认识与大多数受害国存在显着差异。尽管如此,在日本仍有部分群体的立场与受害国接近,即主张反思二战时期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铭记“慰安妇”问题、要求日本政府道歉赔偿。对这一日本群体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更客观、更全面的观察和了解日本社会,从而增进中日两国民众互信、拓展中日两国交往空间,为中日两国共同维护亚洲和平稳定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本文聚焦于日本女性战争与和平资料馆,这是一座以“慰安妇”问题为主题的创伤纪念馆。该馆坐落于日本东京都新宿区西早稻田,由已故朝日新闻记者、女性运动家松井耶依女士发起,由西野0)美子、池田惠理子等人共同创办,立足于以性别平等的视角来看待战时性暴力,倡导和平与非暴力运动。其宗旨是实现没有暴力与歧视的未来。本文通过介绍该资料馆发起人的生平、创建过程、展示内容、主要出版物、社会活动相关内容,展示日本社会中主张铭记“慰安妇”问题、要求日本政府道歉赔偿的部分群体的种种努力。并探究日本女性战争与和平资料馆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即促进日本民众铭记历史事实、维护女性人权和开拓和平的未来。在论述中凸显出加害国与受害国对于“慰安妇”问题理解上的差异,为两国社会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做到相互理解、解决历史问题探索新的可能。

曲晓燕[5](2020)在《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文中提出域外新史料的挖掘与利用是近年来学界倡导的“从周边看中国”的研究前提,有助于更加全面地审视本土形象。本文以日本人的山东游记为中心,考察在近代中日关系巨变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的山东认识及其演变,探讨其对本国殖民侵略山东地区的“知”与“行”,进而分析其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可谓是从“异域之眼”观察中国的一个典型个案。山东半岛因与日本、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自古以来便在中日关系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唐代中期,日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山东书写便在日本人的历史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儒家典籍等中国古典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使得孔孟之乡、贤人辈出的齐鲁之地在日本广为人知;而江户时期以山东为舞台的《水浒传》等白话小说的流行,为山东地域形象抹上了“侠气”与“匪气”并举的色彩。19世纪中期,随着西力东渐,中日关系逆转,日本由中国文明的崇拜者、模仿者一变而成为中国的觊觎者、侵略者。甲午战前日本人在山东进行局部调查,以沿海地区为中心重点搜集军事情报;德国占领青岛后日本对山东兴趣骤增,大力开展工商调查;而日本取代德国后,则对山东进行了地毯式调查;归还山东主权后,日本仍然关注山东问题,持续对山东资源、胶济铁路、重点城市等进行详细调查。近代日本人不仅通过书写泰山,缅怀与追寻古典中国诗意;同时也从对“他者”衰败景象的过度描写中,确立了其文明进步的自我形象。曲阜从“朝圣地”逐渐演变为日本人游历山东必游的“观光地”;对孔孟思想衰颓形象的书写也罢,对“今其道,独传我国”的自鸣得意也罢,丑化与赞美殊途共归,其背后仍是日本近世以来“自中心化”的思想潜流。当然,在这些观察者眼中,孔孟之乡的人情风俗尚可,地方性色彩明显,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落后性,如注重贞节、乐于围观、聚众赌博等一些陈规陋习,屡遭日本人诟病。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以及西方基督教的渗透,也推动了西学之风的蔓延。德国租借胶州湾后,日本逐渐对山东资源产生兴趣,受李希霍芬相关学说影响,山东“贫瘠说”开始褪色。占领青岛后,日本对山东“富源”展开大规模实地调查,倡导“山东富饶说”。东亚同文书院学生持续对煤矿、劳动力、棉花、花生等山东资源进行调查,报告书中不乏政策性建议,以服务于日本对山东资源掠夺的需要。日本极为关注山东的外国经济势力,德、英等欧美各国在山东的经营与扩张是日本工商资本学习的对象,又是其竞争对手。近代日本人游历者敏锐地观察到芝罘、运河及小清河流域城镇的衰落,将调查重点放在胶济铁路及其沿线城市,并极力宣扬其重要性。19世纪七八十年代,“政体尚存,兵备仍张”乃是对当时山东政治认识的高度概括,表明日本对山东军事力量尚存畏惧,这与日本国内兴起的“中国军事威胁论”互为表里。甲午战后,日本人多以蔑视和鄙夷的目光看待山东军备和士兵,认为中国军警没有维持社会秩序的能力。山东地方官僚在日本人游记中多以“老好人”形象登场,留日官僚多对日本人较为友善,但却未必都是亲日派。日本游历者对德国经营的“模范殖民地”青岛充满憧憬与赞美之情,视之为“槐树乡”“东方乐园”。随着日本对山东侵略加深,山东人民对日感情日益恶化,“济南惨案”将山东反日运动推向高潮,但大多日本人却未意识到中国民众的觉醒。近代日本凭借地缘优势,较早对山东开展以“学术调查”、教育渗透、宗教渗透等为形式的文化侵略。且以日军强大武力为后盾,对山东藏于民间与地下的资源进行掠夺以攫取巨额利润,凭借“殖民进步说”的强盗逻辑不断在山东扩张利权。为助力日本在山东的殖民扩张,这些游历者以强烈的“国民使命感”收集情报,为殖民山东献计献策,大力鼓吹殖民有理有利,在狂热的扩张潮中能保持冷静思考者则凤毛麟角。自近代中日正式建交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短短六十年里,近代日本人对山东的调查,在范围上经历了从“点”到“面”,从沿海到内陆的过程;内容的侧重点从军事、经贸扩展到德国的殖民经营以及山东的“富源”;在调查方式手段上,迅速地实现了从道听途说、引用二手资料到实地调查的转变;调查者包括谍报人员、学者文人、学生、政治家,实业家、宗教家等,他们对近代山东的书写和认识,可谓反映了近代日本山东认识的最大公约数。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日本自身实力的增强,日本的山东认识影响着近代日本对山东“知行”的选择,且具矛盾性与双重性,其文明取向和反文明取向的转换,暴露了近代日本国家形成和对外扩张过程中的矛盾与悖论,充满机会主义与实力至上主义的功利色彩。近代日本山东认识具有“虚实”相兼的特点,既有客观反映山东历史事实的一面,也有夸大失实的一面。此外,近代日本并未从一开始就视山东为“停滞中国”的一部分,但其山东认识亦处在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与“自中心化”的延长线上。

刘玉丽[6](2020)在《借力与平衡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海周边区域处于亚洲大陆和大洋洲之间的连接带上,涵盖了全球商贸咽喉通道,是大国力量的激烈博弈区和各种政治势力的交叉辐射区。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政治中心正在向以印度洋-太平洋为中心的区域转移,包括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等各大国陆续将注意力转移至此地区。由于大国的存在,多重经济、政治地区机制安排交叉、重叠存在。从这点来看,南海已经成为上述国家谋划战略空间、进行战略互动及实施战略利益的延伸重叠地。在这样的地缘政治环境下,东南亚各国与中国的南海主权争议因为各域外大国的存在而趋于多边化、复杂化和国际化。然而,海洋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南海主权争议能否顺利解决尤为关键。由于日本将南海问题与其海洋政策相关联,日本在南海地区的战略取向成为仅次于美国的重大干扰变量之一,也是中国能否成功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重大绊脚石。论文尝试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视角出发,搭建了“战略认知与考量——战略选择——战略执行——战略评估”这样一个研究日本南海大国博弈的战略行为分析框架,以厘清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的内在考量、战略决策及实施。论文共分六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起及意义,并通过回顾分析“2010年前日本对东南亚外交阶段的研究、2010至2016年间的研究以及2016年之后的研究”等以往成果,发现以往的研究存在着学理性不足,对2016年南海形势变化后的日本南海政策研究涉猎较少以及部分研究结论片面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论文尝试从视角、观点两方面作为研究切入点和突破点展开论述。本章的最后部分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难点及不足进行了阐述。第一章简要概述了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分析框架及理论模型,并构建起一个适用于本论题的逻辑分析框架。重点对该理论在解释本命题时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地缘政治、结构现实主义、建构主义以及博弈论等的局限性进行了一一阐释。第二章明确了本论题的基础研究背景,包括南海地缘特征及日本地缘特征。在此基础上,简要回顾了南海问题的发展演化,回答了有关南海战略地位、大国南海博弈的动因以及日本涉入南海地区的地缘因素等相关问题。第三章尝试运用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分析模型,即“体系刺激——认知——政策选择”来解释日本南海大国博弈行为的政策出台逻辑。从体系与单元两个层面梳理了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所面临的来自国际体系及国内环境的变量因素。其中体系层面,日本明显受到了美国全球战略收缩、中国地区影响力上升以及中美竞争加剧的体系刺激。而在国内单元层面,日本战略文化中对“强者”、“大国定位”的追求、安倍作为领导人的“强势”个性以及首相官邸主导制度,使日本在回应上述体系刺激方面趋于主动积极、强势而且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安倍个人的政策主张。这一国内因素的影响解释了安倍缘何能在国内推动“安保法案”、“解禁集体自卫权”等违反战后和平秩序的系列举措。而日本文化中的“强者”心理使得日本在中国崛起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适应,这从某种程度上提示了中日不信任的根源,解释了为什么日本在全球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在南海问题上处心积虑地遏制中国。论文的第四章涉及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借力”战略。所谓“借力”即是指在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过程中,囿于自身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局限性,日本无法直接与之抗衡,而只能通过依赖中国或美国等大国力量去制衡或反制衡他们中的一方捞取实利。具体而言,在南海地区,为缓解中国的战略压力,日本试图通过借助美国的力量平衡中国影响力。同时面对美国在东南亚参与力度的减弱,日本的对华政策正变得愈加务实,即试图通过与中国缓和关系,以团结东南亚各小国,填补美国领导力的空白。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平衡”战略。不同于上章,本章在阐述日本的这一战略实施时,侧重于以日本自身为“主导”,其他南海地区国家在其中则扮演“参与”或“配合”的角色。同样受制于政治影响力不足及自身实力的制掣,日本试图利用在南海地区具有重要地缘战略意义的中小国家,包括东南亚各小国、澳大利亚甚至英法等重点国家,以南海问题为由实现既平衡中国影响力又规避美国安全承诺可能减少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平衡”策略是在日本自身日渐衰落且又希望在南海大国博弈中探索发挥一种更为明确、自主的政治大国作用时而实施的一种战略行为,也是在“积极和平主义”外交口号下,由“被动外交”转向“主动外交”的一种尝试。第六章尝试对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所实施的战略做出综合评估。首先论文尝试对日本所实施战略手段的合理性及隐蔽性进行论述,并对在这一战略实施中所凸显的日本外交战略特性予以剖析。其次,又关注了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面临的系列制约性因素,如联合力量的四分五裂、“印太战略”的不现实性等。最后,本章的后半部分则指出了日本行为的主要影响,即日本在南海地区的系列行为阻碍了东盟中心性、统一性的实现,使中日之间的不信任感加剧。对于日本在南海地区的涉入行为,中国一方面应继续强化对南海的海洋控制能力,增强海军的防御能力,提高自身;另一方面中国也可从多方面对日本实施战略上的压力,遏止日本南下干预南海问题的势头,将其战略活动限定在日本海附近海域。

张恒旭[7](2020)在《日本OFDI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以下简称为OFDI)是资本进行对外输出的一种重要途径,一方面,一国开展OFDI利用了本国比较优势,促进了传统边际产业向国外进行转移,有利于提高本国经济资源的全球流动性,实现资源的世界共享,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一国开展OFDI可以利用竞争优势,获取优于本国的相关技术以及企业管理经验,有利于推动本国的经济发展,还能优化本国的产业结构,为本国的产业布局与产业分工提过动力支持。日本作为二战后快速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亦早已完成。本文通过研究日本OFDI对其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以期对中国利用OFDI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有益的启示。本文分别从动机视角和效应视角对OFDI影响母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机制进行了论述。其中动机视角分为资源导向型OFDI、市场导向型OFDI、技术导向型OFDI以及战略资产导向型OFDI等四个方面,效应视角分为产业转移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竞争效应三个方面。介绍了日本OFDI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起步发展阶段(1951-1971年)、加速发展阶段(1972-1989年)和调整优化阶段(1990年之后),并且在介绍每一个阶段时都同时分析了日本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之后从两个阶段对日本OFDI数据和三大产业历年比重数据运用计量软件进行实证检验,做了统计分析,包括Pearson相关性分析、ADF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OLS多元回归和稳健性检验等。通过研究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在动机与效应视角下,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可以促进母国产业结构升级;第二,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发展历程上看,具有渐进性特征,并发现中国在2018-2019年三大产业占比状况,大概相当于日本1968-1973年的水平;第三,从实证检验得出,OFDI对第一、二产业呈现高度负相关关系,对第三产业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在1960-1989年转型升级阶段与1990-2017年调整优化阶段,OFDI对日本产业结构具有正相关关系,且在滞后期为2的情况下,OFDI均不是第一、二产业的格兰杰原因,OFDI是第三产业的格兰杰原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对于中国如何利用OFDI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些启示。

张燕[8](2020)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快速崛起为引领世界再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在公共外交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超越公共外交”的价值理念并积极付诸实践,以实现让世界认识中国、认可中国、认同中国。中国公共外交研究必须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理念与价值创新做出理论回应,本研究提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正在孕育出新的理论体系、形态与范式,并将其作为再全球化过程中世界公共外交发展的新趋势,进而超越传统公共外交与新公共外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研究主要关照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中国如何走出去,面对中国的崛起与民族的复兴,如何让世界理解与接受中国,中国需要走出一条新的外交理路,这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实践探索的总方向;二是中国与世界如何一起走,让中国走出去就必须与世界一起走,中国崛起与世界的发展无法割离,这是时代赋予崛起中国的历史使命。这两个方面决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所孕育出的理论体系与范式,其实践源于中国,又超越中国,实现了“三个目的”的统一——以中国为目的、以人类为目的与以生命为目的。本研究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是什么”“来自哪里”“应用在何处”“会遇到什么”“如何应对”的逻辑思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发展进行了整体剖析,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是在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倡导的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与公众共同参与的,以国内外民众为对象的,以促进不同国家历史、制度与文化的交互式对话,实现共享发展,最终建构一个超越普世价值的、包容式全球治理体系的过程。在具体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策略选择,分别是学术话语体系的理论建构、制度运行体系的战略建构、文明对话体系的共识建构以及机制交流体系的实践建构。研究结果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是一场公共外交实践与研究的历史性革命,一方面它超越了公共外交将实现国家利益作为终极目标的价值导向,追求人类以及生命共同体的终极价值,跨越了国家、历史与文明;另一方面它超越了国际关系理论本身,这就意味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将促进公共外交学科的成熟与完善。

尹玲[9](2019)在《美国对日本的安保政策研究(1961-1989)》文中研究指明在后冷战时期,美国与日本就驻日美军基地及防务费用分摊问题持续出现争端,这主要是基于美日两国核心国家利益的差异性。利益是同盟牢固的纽带,美日同盟的再定义本身就是美日两国国家利益的重新界定、分配和创造的问题。冷战结束后,美国仍以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思想看待亚洲事务,并利用西太平洋地区的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满足其在亚太地区的国家利益,对亚太国家进行封锁战略。而日本则认为美国的要求并未对日本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产生太多直接影响。这也就是两国在防务争端的根源——国家核心利益。从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看,美日两国在防务领域的纷争可追溯到冷战时期。冷战时期的美日安保体制成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遏制共产主义力量的重要支柱。然而,随着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日本逐渐在经济领域成为了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两国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必然会引发在政治、军事与安全等领域的连锁反应。其实,美日两国在安保体制语境下各怀心事:日本希望在与美国亚太区域利益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提升日本在同盟关系中的地位,借此机会突破在安保体制上的限制,向“正常国家”迈进一步;而按照美国的意愿,美日同盟的目标应该是让日本在军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又必须受到美国的制约,使日本为其全球战略服务。因此,美日两国在安全问题上出现纷争也在所难免。本文旨在从中国学者角度看待美国对日安保政策,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对课题的源起、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难度和研究创新进行阐释。正文由四章组成,以时间为节点,以美日两国安保体制的调整与变革为架构,侧重把美国对日安保政策放在美国亚太战略利益、整体战略调整以及随之而来的亚洲政策变化中,以揭示美日安保体制重构与美日同盟关系“再定义”的深层原因与深刻影响,即在冷战思维下,美日安保体制与同盟关系的不断调整与定义是美日两国为适应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同盟体制现状,两国在同盟体制内部进行了适应性的调整,通过调整、缔结新的条约或合作指针,实现美日两国的利益分配与同盟关系的“再平衡”。具体如下:第一章,主要对冷战初期美国的国家战略以及对日驻军问题进行述评。美国国家战略是美国战后外交政策的基础,该战略贯穿于美国战后历届政府的外交战略之中。美国的亚太战略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而美国对日政策又是美国亚太战略的集中体现。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深受国际战略环境的影响,其目标是在亚太地区建立霸权,将日本塑造成美国在该地区反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前沿阵地。为此,美国制定了以全面巩固和发展与日本的政治、军事关系,强化美日安全保障体制为核心的对日政策。第二章,主要论述了60年代美国对日安保政策的演变。这一时期美日两国进入了调整期和适应期,美日两国关系也从冰点转向蜜月期。1960年美日两国对安保条约的首次“再定义”使美日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当时的美国仍然视日本为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防波堤”,并且试图进一步控制与管理日本。然而,进入60年代末,美日两国的贸易摩擦进入逐步激化时期。虽然此时美日两国的摩擦体现在了经济领域,然而这种贸易上的不平衡实际上是美日两国在各个领域中出现的经济摩擦的起点与中心,也成为了美日双方日后在争夺政治与军事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章,主要论证了70年代美国对日安保政策的期待与不安。自《新美日安保条约》生效后,日本开始更加积极地谋求改变“美主日从”的关系状态。在这一时期,两国在经济领域的摩擦也开始向军事与安全领域蔓延,即使两国都力图朝着符合双方国家利益的方向改善两国关系,但两国间的竞争关系成为了双方在经济、军事与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争论与摩擦的关键的基础。第四章,主要探讨了80年代美日两国在军事与安全领域的合作与摩擦。80年代,美国的“世界霸权”与日本的“国际国家化”成为了两国在美日同盟框架下的共同目标,美日同盟关系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提升。从这一角度讲,由美日“安保关系”向“同盟关系”的进化,赋予了美日同盟体制以新的地位与作用。“中曾根康弘—里根时代”的到来、美日“同盟关系”的明确表述,表明了日本在同盟事务中主动性的加强与维系同盟利益的倾向。美日同盟关系与日本实现大国化目标之间的联系逐渐得以建立,这也使美日共同体的思想得到了明显的加强。结语部分,通过对冷战时期美日安保体制进行述评,揭示两国政策转变的深层原因,同时对美日两国军事与安全政策的特点进行论述,对两国同盟关系的未来走向进行评估。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与同盟体制内部的现状,美日两国就同盟体制与两国同盟关系以各种方式不断地进行着适应性的调整与重新定义,实现美日两国同盟关系与利益分配的“再平衡”。通过对美国对日政策,尤其是美国对日本的安保政策的发展与演变的研究,准确认识并勾勒出冷战时期美日两国军事与安全政策演变的历史轨迹,力求把握两国关系演变的一般规律,从现实层面揭示美国对日军事与安全政策与美日关系之于亚太地区安全的时代意义。

叶琳娜[10](2019)在《倾听世界的声音—论日本民族音乐学家小泉文夫 ——从译着《日本之音 世界中的日本音乐》出发》文中研究指明小泉文夫(1927-1983),日本民族音乐学家。以日本的音阶研究为起点,对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地区的音乐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依靠丰富的经验和资料,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孜孜不倦地进行音乐文化人类学的考察,不仅在学术领域,甚至对大众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始终关注日本的音乐教育问题并提出许多前瞻性意见。小泉文夫对于我国音乐学研究亦有着重要意义,可以说是我国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人。目前国内尚未有系统的小泉文夫的译着,且介绍性文章屈指可数,但是在中国音乐学者的研究中,却广泛地汲取了小泉文夫的音乐理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一),日本传统音乐(邦乐/音阶、音调、节奏理论/民谣等);(二),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三),音乐文化、现象和音乐教育;从上述可见,小泉文夫的音乐研究对于中国音乐学界意义深远。译着《日本之音世界中的日本音乐》主要围绕日本传统音乐而展开,以日本民谣和童谣的广泛采谱调查研究为契机,深入了解日本音乐的基本性格,重构日本音阶,并对构成音乐的三要素(音阶、节奏、曲式),用简明扼要易懂的表述使大众能够理解和接受。译着共分为三个部分:(一)世界中的日本音乐;(二)日本传统音乐;(三)日本音乐的基础理论。作者通过比较音乐学的方法所提出的核音概念和四度音阶理论为中心的科学的音阶研究,确立了划时代的日本音阶论,打开了日本音乐研究的新局面,这一精辟的论述基本上结束了日本音阶论的争论。论文(书评)题为《倾听世界的声音-论日本民族音乐学家小泉文夫——从译着《日本之音世界中的日本音乐》,全面探讨研究小泉文夫其人及其音乐理论贡献,通过以下五个方面(一)小泉文夫的音乐探寻之路;(二)以日本童谣民谣的广泛采谱为契机;(三)世界中的日本音乐(平行现象);(四)倾听世界的声音;(五)音乐与社会构造的关系等来一窥这位日本民族音乐学先驱。寄期望通过较为全面、多方位的论述来试图还原一位真正的民族音乐学者。

二、从亚洲经济面临的选择看日本振兴经济的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亚洲经济面临的选择看日本振兴经济的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的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中日环保合作模式的发展历程
二、重视田野调查与数据收集的早期研究
    (一)早期的资料与数据积累
    (二)ODA相关研究与政策影响
三、综合性研究与特定领域研究不断增加
    (一)重视社会科学等综合性视角
    (二)追踪环境政策及其实施状况的研究增加
    (三)针对特定领域、特定区域的研究增加
四、从区域和全球角度看中国的环境问题
    (一)从亚洲视角看中国的环境问题
    (二)从全球视角看中国环境问题
五、结 语
    第一,对田野调查与数据收集、分析的重视。
    第二,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结合。
    第三,具有较强的政策影响力和对企业、大众的社会影响力。
    第四,为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提供启发。
    第五,环保学术研究与环保实践相辅相成,对区域、国际环保合作影响深远。

(2)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范式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延展
第二章 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核心内涵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时代嬗变
    第二节 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设想与实践
    第三节 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五大支柱与“三大经贸合作协定”
第三章 日本经济外交的外延扩大
    第一节 “大阪轨道”:日本经济外交的话语构建
    第二节 政府开发援助计划(ODA):日本经济外交的变异
    第三节 应对“谣传损害”的危机公关:日本经济外交的新范式
第四章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动因、特点与局限性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国内外动因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特点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局限性
第五章 “后安倍时代”日本经济外交的趋势与展望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影响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演变趋势与困境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朝日新闻》(1991-2020)“慰安妇”媒介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视角与研究问题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理论基础:文化表征理论与新闻话语分析
        一 文化表征理论
        二 话语分析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 研究样本的选择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问题与类目建构
        四 编码信度检测
        五 论文创新点
    第五节 论文结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形象与媒介形象
    第二节 “慰安妇”研究
        一 “慰安妇”历史研究
        二 从媒介角度对“慰安妇”问题的研究
    第三节 大众传媒中“慰安妇”形象研究
第二章 “慰安妇”议题的媒介呈现
    第一节 《朝日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
        一 报道数量:四个峰值
        二 报道类别:事件报道为主,解读式报道凸出
        三 文本体裁:“消息”和“通讯”占大篇幅
        四 图片使用:较少使用新闻图片
        五 报道立场与倾向:不偏不倚
    第二节 报道主题及其报道内容
        一 日本政府回应及其态度
        二 “慰安妇”自身行为方式
        三 公共外交主体——美国、韩国和其余国际社会
        四 日方赔偿——从“亚洲妇女基金会”到“和解与治愈基金会”
        五 朝日新闻误报案
        六 “慰安妇”相关纪念日/雕像/电影/展览
        七 其他
    第三节 章节小结
第三章 “慰安妇”的媒介形象与社会情境
    第一节 “慰安妇”在日本社会的情况
    第二节 “慰安妇”的媒介形象
        一 “慰安妇”媒介形象的总体描述
        二 “慰安妇”媒介形象的具体建构分析
        三 不同形象在同一篇报道中的搭配关系分析
    第三节 媒介形象如何表征社会
        一 媒介形象与国际关系的相互影响
        二 媒介形象与冷战后日本社会变迁
        三 媒介形象与日本民族主义思潮
    第四节 章节小结
第四章 媒介形象的建构策略分析
    第一节 文本向度分析——文本表达的特征
        一 词频建构统一主题
        二 单一修辞使用表客观
        三 “局势”分析凸显宏观结构
    第二节 话语向度分析——多重话语的交织
        一 话语描述:新闻引语
        二 话语建构的互文性:背景资料的使用
    第三节 社会实践向度分析——社会现实的影响
    第四节 章节小结
第五章 日媒建构的“慰安妇”媒介形象总述
    第一节 日媒建构的“慰安妇”媒介形象
        一 日媒建构“慰安妇”形象的变与不变
        二 日媒“慰安妇”形象是国际关系变化的折射
        三 日媒的“慰安妇”形象建构受日本国内社会发展变迁的影响
    第二节 “慰安妇”媒介形象的意义生产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图表目录
附录 B:内容分析编码表
附录 C
致谢

(4)为反思而铭记 ——日本女性战争与和平资料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创立者松井耶依——博爱与斗争的一生
    第一节 战争与童年
    第二节 为社会弱者发声
        一 青年时代
        二 留学海外
        三 职业生涯
    第三节 为“慰安妇”受害者而斗争
        一 关注
        二 发声
        三 斗争
第二章 从“慰安妇”国际战犯法庭到女性战争与和平资料馆
    第一节 “慰安妇”国际战犯法庭
        一 “慰安妇”国际战犯法庭的成果与意义
        二 “慰安妇”国际战犯法庭的遗产与继承
    第二节 女性战争与和平资料馆
        一 历史沿革
        二 宗旨与功能
        三 结构布局与日常运营
        四 展出内容
        五 出版物
        六 举办活动
    第三节 观众留言与社会评价
第三章 女性战争与和平资料馆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铭记历史事实
    第二节 维护女性人权
    第三节 开拓和平未来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要旨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学术史综述
    三、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古代日本的山东书写与近代日本的山东考察
    第一节 古代日本的山东记载与山东形象
        一、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山东记载
        二、《水浒传》与日本的山东人群体形象建构
        三、近代来华日本人的山东历史记忆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的山东游历考察
        一、日本的“大陆政策”与日本人山东游历考察的缘起
        二、甲午战争前日本人的山东踏查
        三、德占青岛期间日本人的山东探查
        四、日占青岛期间日本人的山东游历
        五、归还山东主权后日本人对山东的持续关注
第二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文化认识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笔下的齐鲁名胜
        一、古典与现实的碰撞: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泰山形象
        二、从“圣地”到“观光地”: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曲阜书写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民众信仰
        一、孔孟思想的空洞化
        二、佛教和道教的融合与衰颓
        三、基督教的传播与扩散
    第三节 近代日本人眼中的齐鲁人情习俗
        一、“齐鲁犹可”:风尚朴素、热情好客
        二、“孔子的叹息”:陈规陋习
    第四节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教育观察
        一、地方政府兴办新式学堂
        二、西方势力兴办教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经济认识
    第一节 对山东资源的认识:从“贫瘠说”到“富饶说”
        一、德占青岛之前对山东资源的认识
        二、德占青岛期间的山东“富源”调查
        三、日占青岛期间的山东“富源”调查
        四、归还青岛后东亚同文书院的山东“富源”调查
    第二节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一、官方主导:日占青岛前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二、官民一体:日本占领青岛后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第三节 对山东地域经济兴衰的认识
        一、芝罘的兴衰
        二、运河及小清河沿岸城镇的衰落
        三、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的兴起
第四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所见山东政治的几个面相
    第一节 日本人眼中的山东官僚与军警
        一、“老好人”:山东传统官僚
        二、亲日与反日:留日官僚
        三、从畏惧到鄙视:山东军队之装备与素养
        四、旅途中的守护者:护兵与警察
        五、士兵“土匪”论
    第二节 对德国在山东殖民举措的认识
        一、“槐树乡”与“东方乐园”:对德占青岛的向往与歌颂
        二、对德国殖民政策之评价
    第三节 对山东民众反日运动的认识
        一、日占青岛前山东民众的对日憎恶
        二、日占期间山东的反日情绪
        三、“济南惨案”引发的反日风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游记作者对日本殖民侵略山东的“知”与“行”
    第一节 “学术调查”与文化侵略
        一、“学术调查”:日本游历者的山东考古与文物掠夺
        二、近代日本对山东的教育渗透
        三、日本宗教界对山东的渗透
    第二节 游记所反映的日本对山东经济侵略的典型个案
        一、“有趣的特殊事业”:制钱贸易
        二、“得享其利”:煤炭掠夺
    第三节 游记作者的国家意识与使命感
        一、情报收集的责任与使命
        二、为日本侵略扩张建言献策
        三、闪烁其词的批判与反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特点与话语逻辑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底色与特点
        一、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底色——日本的中国观
        二、近代日本人山东调查与山东认识的特点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话语逻辑与日本对华政策
        一、近代日本人建构山东认识的话语逻辑
        二、近代日本人的山东认识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
结语
附录1 近年国内翻译出版的日本人赴华游记
附录2 芝罘?威海卫(山东半岛)旅行记
附录3 近代日本山东游记解题
参考文献
    一、近代日本人游记史料
    二、着作
    三、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主持课题
致谢

(6)借力与平衡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有关2010年以前日本对东南亚外交的研究
        (二)2010至2016 期间有关日本涉入南海地区的研究
        (三)2016 年后有关日本涉入南海地区的研究
        (四)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第1章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理论基础
    1.1 新古典现实主义及其运用
        1.1.1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发展演化
        1.1.2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分析框架
    1.2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适用性分析
        1.2.1 传统理论在解释本论题时的局限性
        1.2.2 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在解释本论题时的优越性
第2章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战略背景
    2.1 南海地区地缘特征及南海问题
        2.1.1 南海地区的地缘特点及其战略重要性
        2.1.2 南海问题及南海大国博弈现状
    2.2 日本的地缘环境及其海洋利益
        2.2.1 日本的基本地缘概况
        2.2.2 日本的海洋利益
第3章 日本对南海大国博弈的认知及战略选择
    3.1 日本对南海大国博弈的认知
        3.1.1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面临的体系压力
        3.1.2 日本对南海大国博弈的形势判断
    3.2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选项
        3.2.1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决策过程
        3.2.2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选项
第4章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借力”战略
    4.1 借美抗中削减中国战略压力
        4.1.1 在南海地区开展“美日联合巡航”
        4.1.2 在南海地区美日力推“印太战略”
    4.2 借中防美增加自我收益
        4.2.1 中日关系加快“正常化”进程
        4.2.2 中日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
        4.2.3 中日共同拓展多领域创新合作
第5章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平衡”战略
    5.1 联合南海周边各国“平衡”中美
        5.1.1 联合南海周边各国平衡中国影响力
        5.1.2 联合南海周边各国填补美国领导力空白
    5.2 联合澳印英法等国“平衡”中美
        5.2.1 联合澳印英法等国构建对华“包围圈”
        5.2.2 联合澳印英法等国规避美国安全承诺减少的风险
第6章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综合评估
    6.1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战略特性及其局限性
        6.1.1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战略特性
        6.1.2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局限性
    6.2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影响及走向
        6.2.1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影响
        6.2.2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走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7)日本OFDI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内容与框架
    1.4 主要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OFDI理论的相关研究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内涵的相关研究
    2.3 OFDI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硏究
    2.4 日本OFDI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研究
    2.5 文献评析
第三章 OFDI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机理分析
    3.1 动机视角的分析
        3.1.1 资源导向型OFDI的影响机理
        3.1.2 市场导向型OFDI的影响机理
        3.1.3 技术导向型OFDI的影响机理
        3.1.4 战略资产导向型OFDI的影响机理
    3.2 效应视角的分析
        3.2.1 产业转移效应
        3.2.2 产业关联效应
        3.2.3 产业竞争效应
第四章 日本OFDI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历程
    4.1 起步发展阶段(1951-1971年)
        4.1.1 起步发展阶段中的日本OFDI
        4.1.2 起步发展阶段中日本的产业结构
    4.2 加速发展阶段(1972-1989年)
        4.2.1 加速发展阶段中的日本OFDI
        4.2.2 加速发展阶段中的日本产业结构
    4.3 调整优化阶段(1990年之后)
        4.3.1 调整优化阶段中的日本OFDI
        4.3.2 调整优化阶段中的日本产业结构发展状况
第五章 日本OFDI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实证检验
    5.1 Pearson相关性分析
    5.2转型升级阶段:1960-1989
        5.2.1 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5.2.2 OLS多元回归
        5.2.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5.3调整优化阶段:1990-2017
        5.3.1 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5.3.2 OLS多元回归
        5.3.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5.4 稳健性检验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对中国的启示
        6.2.1 中国OFDI与产业结构发展状况
        6.2.2 对中国利用OFDI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传统公共外交研究
        (二)新公共外交研究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跨学科研究法
        (四)案例分析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方面
        (二)不足方面
第一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内涵拓展
    1.1 中国共产党公共外交的历史经验
        1.1.1 依靠人民力量,支持世界革命(1921年——1949年)
        1.1.2 凸显意识色彩,提升国际地位(1949年——1978年)
        1.1.3 超越意识形态,促进经济发展(1978年——1989年)
        1.1.4 缓解冷战余波,塑造国家形象(1989年——2001年)
        1.1.5 提升战略高度,增强国家软实力(2001年——2012年)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理论
        1.2.1 公共外交的动因与制约因素
        1.2.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概念与内涵拓展
        1.2.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概念辨析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背景
        1.3.1 中国崛起的复兴之势
        1.3.2 再全球化的世界之势
        1.3.3 公共外交的再造之势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维度
        1.4.1 超越理论的维度
        1.4.2 超越实践的维度
        1.4.3 超越价值的维度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结构体系
        1.5.1 主体多元化
        1.5.2 对象双重化
        1.5.3 方式对等化
        1.5.4 目标共享化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形态
        1.6.1 时空形态
        1.6.2 理论形态
        1.6.3 制度形态
        1.6.4 价值形态
    1.7 小结
第二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理论来源
    2.1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2.1.1 交往的理论性
        2.1.2 交往的物质性
        2.1.3 交往的发展性
    2.2 中国传统公共外交思想
        2.2.1 中国传统公共外交思想的核心
        2.2.2 中国传统公共外交思想的超越
    2.3 治理理论
        2.3.1 追求全球公共利益
        2.3.2 追求全球民主治理
        2.3.3 追求全球公共责任
    2.4 软实力理论
        2.4.1 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
        2.4.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与软实力
    2.5 国家形象理论
        2.5.1 国家形象理论的研究路径
        2.5.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
    2.6 小结
第三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具体实践
    3.1 中国梦与世界梦
        3.1.1 中国梦实现中国公共外交的再造
        3.1.2 中国梦凝聚中国复兴的国内共识
        3.1.3 中国梦凝聚中国复兴的世界共识
    3.2 新型国际关系
        3.2.1 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3.2.2 亲、诚、惠、容的周边国家关系
        3.2.3 以正确义利观引领发展中国家关系
    3.3 人类命运共同体
        3.3.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体系
        3.3.2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
        3.3.3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超越
    3.4 “一带一路”战略
        3.4.1 “一带一路”战略的中国意义
        3.4.2 “一带一路”战略的世界意义
    3.5 生命共同体
        3.5.1 生命共同体的中国超越
        3.5.2 生命共同体的世界超越
        3.5.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自我超越
    3.6 小结
第四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1 全球治理的“内卷化”
        4.1.1 传统霸权与帝国思维
        4.1.2 二战后冷战思维的延续
        4.1.3 传统西方中心论的单线历史思维
    4.2 新战略机遇期与结构性压力
        4.2.1 自主发展的中国新战略机遇期
        4.2.2 机遇背后的结构性压力
    4.3 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叠加效应”
        4.3.1 公共外交理念对外传播的体系不健全
        4.3.2 公共外交理念指导实践的能力不足
        4.3.3 公共外交理念发展的服务保障不到位
    4.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方法论”与身份悖论
        4.4.1 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强国的身份悖论
        4.4.2 “中国之中国”与“世界之中国”的身份悖论
        4.4.3 世俗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身份悖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国际经验与公共外交的中国策略
    5.1 公共外交实践的国际经验
        5.1.1 美国公共外交实践与经验
        5.1.2 日本公共外交实践与经验
        5.1.3 欧洲国家公共外交实践与经验
    5.2 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策略选择
        5.2.1 学术话语体系的理论建构
        5.2.2 制度运行体系的战略建构
        5.2.3 文明对话体系的共识建构
        5.2.4 机制交流体系的实践建构
    5.3 小结
结语
    一、作为一种理论范式的中国公共外交
    二、公共外交的自我超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美国对日本的安保政策研究(1961-198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问题
    二、 研究意义和方法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综述
        (一) 文献综述
        (二) 国外相关研究
        (三) 国内相关研究
        (四)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
        (五) 研究空间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冷战初期美国的国家战略与对日驻军问题
    第一节 美国亚太战略初步设想与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一、 美国遏制战略的提出与亚太战略的初步设想
        二、 朝鲜战争: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助推器
        三、 驻日美军的存在与美国对日媾和设想的提出
    第二节 美日安保体制的确立
        一、 美日同盟的构筑与驻日美军的合法化
        二、 对驻日美军权利的界定
        三、 50年代的驻日美军与基地建设
        四、 驻日美军的活动与日本对其的反应
    第三节 美国对驻日美军的调整与日本军事力量的初步建立
        一、 “新面貌”战略与驻日美军政策的调整
        二、 日本军事力量的初步建立
    小结
第二章 从“冰点”转向“蜜月”:60年代美国对日本的安保政策
    第一节 美日关系“新时代”:60年代初期美日关系的开启
        一、 条约的修订与美日关系的转变
        二、 《美日安保条约》的修订与两国“新时代”的开启
    第二节 肯尼迪政府的“冷战战略”与驻日美军的军力调整
        一、 肯尼迪政府的“冷战战略”
        二、 肯尼迪政府对美日防务关系的评估
        三、 美国政府对驻日美军军力的调整
        四、 关于冲绳主权归属问题与返还问题的转圜
        五、 关于驻日美军基地储备核武器的处置问题
    第三节 “东亚错位”:约翰逊时期的美国与日本
        一、 越南战争及其对美日安保体制的影响
        二、 美国对日本的国防承诺与要求
        三、 关于冲绳问题的协商与小笠原群岛的归还
        四、 美日两国对《新美日安保条约》存续问题的探讨
    小结
第三章 期待与不安:70年代美国对日本的安保政策
    第一节 缓和时代的到来:70年代的美国与东亚
        一、 亚太战略收缩:“尼克松主义”与美国亚太战略调整
        二、 分水岭:70年代的美日两国关系
        三、 “心照不宣的同盟关系”:中美关系解冻
    第二节 责任分担与军力部署:尼克松时期的美国对日安保政策
        一、 美国与日本关于防务责任分担问题的争论
        二、 美国与日本关于防务分担问题的认知变化
        三、 美国与日本关于冲绳返还问题的交涉
        (一) 尼克松与佐藤的会谈
        (二) 美日两国关于冲绳返还过程中冲绳主权问题的交涉
        (三) 美日两国关于冲绳返还过程中核密约问题的协商
        (四) 美日两国关于冲绳返还过程中财政问题的商讨
    第三节 从“太平洋主义”到现实主义的回归
        一、 继承与发展:“太平洋主义”的提出
        二、 现实主义的回归:卡特政府对日政策的平稳过渡
        三、 美日防务关系新阶段:《美日防卫合作指针》的出台
        四、 美国与日本关于防务责任与费用分担的再交涉
        五、 卡特政府的核不扩散政策与日本的反应
    小结
第四章 合作与摩擦:80年代美国对日本的安保政策
    第一节 联盟战略的提出:80年代的美国与日本
        一、 80年代亚太局势对美日两国的影响
        二、 “拥抱日本”:“里根—中曾根康弘”时代的开启
    第二节 合作与摩擦:80年代美日两国军事与安全关系
        一、 80年代美日两国的防务合作
        二、 80年代美日两国的防务摩擦
    第三节 经贸摩擦与联盟转型:美日经贸摩擦对军事防务的影响
        一、 80年代美日两国经济关系的总体表征
        二、 美日经贸摩擦对两国军事防务政策与关系的影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倾听世界的声音—论日本民族音乐学家小泉文夫 ——从译着《日本之音 世界中的日本音乐》出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日本之音——世界中的日本音乐
    前言
    Ⅰ
        世界中的日本音乐
        普遍性的发现
        日本音乐中引人注目的表现
        音乐文化的并存现状
        什么是现代音乐
        传统与现代
        日本音乐的今天和明天
        已然引起国际瞩目的日本传统音乐
        年轻一代与古老传统
        为了日本音乐的再生
        日本文化中的传统音乐
        与建筑和文学的比较
        音乐与其他领域间的平行现象
        现代和未来的可能性
        亚洲中的东方和西方
        音乐与国际政治
        互相研究
        从亚洲诸国学到的东西
        音乐的阶层化
        东方中的日本
    Ⅱ 日本之音——传统音乐入门
        正月艺能和民俗音乐
        正月艺能的种类
        民俗艺能的价值
        雅乐
        雅乐的性格
        雅乐的种类
        雅乐还一如往昔吗
        雅乐的源流
        雅乐和日本人
        佛教音乐
        佛教音乐的种类
        佛教音乐的起源
        在日本的发展
        当今佛教音乐的意义
        琵琶乐
        琵琶乐的种类和历史
        琵琶的起源
        琵琶乐的音乐特征
        能?狂言
        能?狂言是音乐吗
        能的音乐特征
        能的时代背景
        尺八与其音乐
        尺八的种类
        作为乐器的尺八
        新尺八
        筝曲和三曲合奏
        筝曲发达的母体
        筝的起源
        筝曲的发展历程
        三曲合奏的性格
        关于胡弓
        三味线音乐
        三味线音乐的种种
        三味线的种类与发声法
        “说唱三味线”的种类
        “净琉璃”的重要性
        三味线的起源
        歌物
        三味线与现代
        大众的邦乐
        什么是大众邦乐
        清乐和月琴调
        端歌、歌泽、小歌
        现代邦乐
        古典邦乐与现代邦乐
        传统艺术现代化的世界诸多倾向
        今日问题点的整理
    Ⅲ 日本音乐的基础理论
        音素材——日本音乐中的声与乐器的音色
        乐音和噪音
        音色
        声音的音色(发声法)
        乐器的音色
        音组织——日本音乐的音阶和调的构造
        音律
        十二律
        平均律与纯正调
        三分损益
        实用音律
        音阶
        主音和核音
        窄音阶
        四度音列
        四度音列的叠加
        八度音阶
        音阶的分组
        四度音列的混合(转调)
        传统的音阶理论
        旋法
        节奏与乐式——从音乐的时间变化层面发现的特色
        有拍与无拍
        追分节奏
        无拍的节奏
        节拍
        雨垂拍子
        二拍子的原理
        二拍子以外的拍节
        乐式
        乐句的构成和结合
        传统的乐式理论
        序?破?急
    后记
        初出一览
        解说――小泉文夫――诸文化间的狭缝中川真
    译者简评《日本之音世界中的日本音乐》
前言
第一章 小泉文夫的音乐成长(探寻)之路以及背景时代
    第一节 小泉文夫的音乐探寻道路
        一、手握小提琴、唱着赞美诗的少年时代
        二、第二次音乐开眼
    第二节 小泉文夫所处的时代背景
        一、小泉对于战争的态度
        二、 西方音乐一边倒,邦乐科幸存危机
第二章 以日本童谣/民谣的采谱为契机
    第一节 以体验的音乐“活着的音乐”为着眼点——关注现代音乐的创作
    第二节《日本民谣大观》——叩开童谣/民谣研究的大门
        一、从民谣研究出发——民谣研究的重要性,采集的目的
        二、 研究发现——促进对于日本音乐音阶基本构造的研究
    第三节 从童谣民谣的研究出发,关注音乐教育的世界
        一、童谣、民谣研究与音乐教育的关联
        二、从童谣、民谣的基本性格出发——捕捉训练日本人自己的听觉耳朵
        三、带上耳朵的开放式音乐教育
第三章 世界中的日本音乐
    第一节 日本传统音乐的研究方法与理论
    第二节 关于节奏的研究
        一、日本的节奏论以及以往的研究
        二、方法论的前提——节奏的诸要素
        三、节奏研究的方论
    第三节 平行现象——日本音乐不是特殊的,而是在世界上具有普遍性的
        一、音组织中的平行现象——以小泉提出的四度音列理论为例
        二、音乐文化的并存现象——以三味线乐器为例
    第四节 日本传统音乐理论研究目的——关注日本音乐的现在和未来
第四章 倾听世界的声音
    第一节 民族音乐学研究的起点——《音乐事典》的工作
    第二节 音乐思考的三角点——西方、日本、印度
        一、 启程印度——开启倾听世界的旅程
        二、 从印度音乐中的即兴性看日本传统音乐
        三、南/北印度文化的差异折射出的人与音乐的关系
    第三节 从印度回归日本传统音乐的研究,并向着世界民族音乐进军
        一、 丝绸之路上的波斯(伊朗)音乐与日本的密切关联
        二、关注亚洲诸国的音乐
        三、对诸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第五章 音乐与人、与社会的根源关系
    第一节 音乐的本源——以爱斯基摩人存粹的音乐为例
    第二节 协作的重要性,创建人与人的和谐——以加美兰音乐和克恰克音乐为例
    第三节 音乐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伊哥洛特族的鼻笛为例
    第四节 音乐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生存——作为媒体人的小泉
结语
谢语
参考文献

四、从亚洲经济面临的选择看日本振兴经济的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的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研究[J]. 丁红卫. 国外社会科学, 2021(04)
  • [2]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D]. 沈丁心. 外交学院, 2021(10)
  • [3]《朝日新闻》(1991-2020)“慰安妇”媒介形象建构研究[D]. 余淑妮. 上海师范大学, 2021(12)
  • [4]为反思而铭记 ——日本女性战争与和平资料馆研究[D]. 周浔辉.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5]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D]. 曲晓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2)
  • [6]借力与平衡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行为研究[D]. 刘玉丽. 吉林大学, 2020(08)
  • [7]日本OFDI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D]. 张恒旭. 济南大学, 2020(01)
  • [8]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研究[D]. 张燕. 兰州大学, 2020(01)
  • [9]美国对日本的安保政策研究(1961-1989)[D]. 尹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7)
  • [10]倾听世界的声音—论日本民族音乐学家小泉文夫 ——从译着《日本之音 世界中的日本音乐》出发[D]. 叶琳娜. 上海音乐学院, 2019(02)

标签:;  ;  ;  ;  ;  

从亚洲经济面临的选择看日本重振经济的尝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