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形象

浅析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形象

一、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形象简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海玲[1](2021)在《全媒体传播时代的职业认同研究 ——以C市J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群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全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媒介生态的格局正在面临着重新的洗牌。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迭代以,直播、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飞速发展,并且迅速地成为了年轻人更为喜爱和接受的媒介形式。而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新媒体早已不是“极客”的专属,其受众范围也早已不再局限于年轻人。在这种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媒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传统媒体从业者在社会的信息生产分发系统中的重要性正在日益降低,而收入方面也被后发的新兴媒体从业者所超越,传统媒体从业者需要做出改变来应对这种媒介变革。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传统媒体中较多的出现在观众面前的职业,在过去拥有着较高的曝光度,而在当今的媒介生态中,由于电视媒体的乏力,主持人这一角色也面临着边缘化的风险。在这样的变革中,主持人的职业认同现状如何,他们面对着怎样的认同危机,又当如何应对这种危机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针对主持人这一群体,探究其职业认同影响因素以及重构途径,现实层面以期为主持人群体及媒介组织提供参考,更好的应对媒介变革,在学理层面进一步推进新时期该部分群体的职业认同研究。本研究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包括主持人转型热潮、传统媒体的疲软、全媒体传播时代的新要求以及技术变革等方面,同时阐明了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以及现实意义,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主要通过访谈去发现影响职业认同的内部因素,主要是专业认知如何影响主持人职业认同,发现主持人出于热爱的从业动机、对于职业认知的落差以及较大的工作压力都在影响着其职业认同的建构;第三部分,主要探讨导致主持人认同危机的一些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发现新的媒介环境对主持人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网络直播的兴起会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职业认同产生影响,AI主播对主持人职业认同产生的影响较小;第四部分,主要分析新时期主持人职业认同重构中的关键要素,主持人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职业定位是使主持人职业认同重构过程保持其连续性的重要因素,而社会支持以及媒介变革中的机遇可能会对职业认同的重构起到正向促进作用。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关注了媒介变革过程中新闻媒体从业者的职业认同问题,但相关研究更对地聚焦记者、编辑等职业,对于主持人群体的关注相对较少。本研究对于全媒体传播时代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业认同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于一些可能影响到主持人职业认同建构和重构的一些因素进行了剖析,以期更好地助力媒介变革中的主持人顺利转型,更好的发挥出传统媒体在全媒体传播时代的作用。

朱可鑫[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广电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朱琳[3](2020)在《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形态特征与传播价值研究 ——以《我家那闺女》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激烈的综艺节目市场竞争和日益垂直化的受众收视需求,我国真人秀节目的种类和形态在吸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拓展。2018年以来,带有社会研究属性的观察类真人秀节目在综艺市场中脱颖而出。这类节目基于对社会议题的深度挖掘,将“观察”视角与真人秀节目巧妙嫁接,引发了观众的追捧和市场的青睐。观察类真人秀节目到底在“观察”什么?节目自身具备怎样的独到之处?这种具有社会研究属性的真人秀节目又在传播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价值?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解读。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本文对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起源、界定及发展现状作出了梳理。借助典型案例《我家那闺女》,对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定位与归纳,并由表及里深入探寻了此类节目的价值蕴含。研究发现,观察类真人秀节目是非虚构的记录,其贴近现实生活的节目内容是社会镜像的显现。节目的纪实性风格加成独特的观察视角,为观众带来了拉康式的镜像体验,使观众在观察他人故事的同时进而定位自我,反观自我,收获启迪。鉴于此,本文认为,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出现不单单是一次综艺节目形态上的有益尝试,更是记录着时代的变化,见证着多元价值观的变迁,节目中的观点也在影响着受众的行为方式、人生态度甚至精神世界。因此,观察类真人秀节目具备不容忽视的社会意义与传播价值。但与此同时,随着大量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密集制播,也出现了观察领域过窄、节目题材趋同等问题亟待解决。一种具有优势增益的节目样态,必须具有衍生性,要在现有的优势基础上不断完善,实现节目价值的进一步拓展,如此才能收获可持续发展。

何晓东[4](2020)在《电视节目主持人参与短视频创作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不断普及的当代,原本以图片和文字为主的社交分享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基于这样的背景下短视频逐渐流行起来,成为了主流的社交分享形式。短视频的出现,改写了传统意义上视频传播的方式,同时衍生出一种新型的传播语境。近几年,短视频的受众日趋增多,各种短视频应用也层出不穷,在此环境之下,主流媒体也开始进入到短视频平台中,进而争得一席之地,抢占舆论宣传制高点。主流媒体进入短视频平台绝非偶然,而是政策、技术、环境等多个方面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在这种转变之下,作为主流媒体的形象代言人,电视节目主持人也必将参与到短视频创作之中,于新的平台,以新的方式与受众展开互动、交流。由于电视主持人参与到短视频创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水准参差不齐,其在面对短视频创作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如仅是将电视播出版的节目视频截取分段进行转发,企图设法移植成熟电视节目的影响力,结果收效甚微;追逐网络流量与人气,割裂与所主持节目关联,缺乏媒体人应具备的责任意识;身处大数据时代却鲜有科学的规划、谋略,仅凭个人主观判断进行创作等。上述做法一方面使得传统电视媒体工作者面对新媒体冲击深陷泥淖,另一方面也会降低主流媒体在大众传播中的公信力。不过相比于短视频中极为活跃的自媒体博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专业素养优势却不可忽视。从媒体形象方面看,电视节目主持人依托节目陪伴观众,本身具备一定的观众缘和高可信度的屏幕形象,在短视频领域开展业务创新并不算是“白手起家”;从业务能力方面看,电视节目主持人经过媒体工作锤炼,能够将有声语言与观众诉求有机结合,传播有品质的内容。从我国媒体属性方面来看,电视媒体主持人应重视未来短视频平台内容的发布工作,在互联网信息过剩的时代,为受众筑牢信息筛选屏障,树立把关人角色。从当前新媒体发展形势看,以央媒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进驻短视频平台已取得较好传播效果,凭借一系列具有家国情怀的新闻短视频引发受众共鸣,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短视频作品的纯娱乐属性,为电视节目主持人发声搭建平台。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多具备高度的政治、文化、业务素养,在经历了电视媒体的蓬勃发展之后,主持人队伍宝贵的实践经验又为素养的提升注入了新内涵。当短视频来临时,传统的素养精华要保留,根植于主持人内心的职业信念要坚守,需要转变的应当是思维理念、创作方式等。“大象也要学会跳街舞”,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面对新媒体冲击,应当扬长避短,从专业优势里探究解决路径,在与时俱进中寻求策略方法。文章的研究将从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基于现有文献资料对国内短视频发展状况进行概述;第二部分结合现实情况,从三个方面分析电视节目主持人依托专业能力进军短视频平台的必要性;第三部分通过参与观察法探讨电视节目主持人参与短视频创作的优势与不足;第四部分以案例分析法为主,探索互联网时代电视主持人应当如何借助短视频传播有价值的信息;最后一部分讨论短视频传播给予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培养带来的启示、变化。

黄梦颖[5](2020)在《我国短视频新闻主流价值观表达及创新路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普及,不断地改变着新闻业的形态。一为传播内容更加注重可视化表达,二是受众新闻阅读趋向场景多元化、时间碎片化。在可视化、场景多元化、碎片化的多重化诉求之下,短视频新闻应运而生,并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占领公众视野,成为新闻报道的一个利器,并有望成为主流的新闻报道方式之一。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越是主流的媒体,其报道就越应自觉承担起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任,而短视频新闻在当下应用地越来越广泛,理应一道挑起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担。本文从短视频新闻报道本身出发,以短视频新闻内容为研究对象,从新闻视角、语言叙述、序列结构、意义表达四个维度搭建起短视频新闻的表达框架,从短视频新闻的表达框架分析其主流价值观之表达面貌;并选取三类对我国主流价值观表达最为突出的报道类型进行深入研究,分别为重大主题报道、突发事件报道与典型人物报道,通过对短视频新闻个案的叙事分析,来探析主流价值观的表达,分析我国主流价值观在短视频新闻中以何种方式、以何种具体范畴被表达出来。并根据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当下现实环境,提出主流价值观创新表达之必要性与创新表达的路径,即从主体层面去探索,从意义层面去深挖,从叙述层面去完善,从结构层面去创新,从形式层面去突破。

孙启辉[6](2020)在《文化混杂视野下嘻哈音乐的中国本土实践分析 ——以《中国新说唱》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嘻哈音乐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内都颇具影响力的全球文化,在中国大陆地区备受青年的喜爱和热捧,它凸显了全球文化在各地流动的文化现象。本文基于文化混杂理论视角,以《中国新说唱》这档嘻哈音乐节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嘻哈音乐在中国本土实践中所呈现的文化混杂现象。通过分析节目中嘻哈音乐的“混杂性”特征,阐释中国的嘻哈音乐在经过混杂与重塑后,呈现出一种新型的文化空间,体现了“全球文化的地方色彩”。而考察《中国新说唱》这一案例,能够将“混杂化”概念带入到情境化的传播实践中,政治经济因素将影响“混杂文本”的内容与形式,并引导“文化混杂”的发展趋势。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梳理了嘻哈音乐的来源和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展现中美两个不同的文化语境嘻哈音乐的发展路径。第二部分聚焦于《中国新说唱》中的嘻哈音乐,从歌词文本、音乐风格和地域文化三方面进行着重分析,对中国嘻哈音乐中的外来文化元素和中国特色文化进行解读,分析嘻哈音乐实现“混杂性”的途径。第三部分则探析混杂背后发生的文化解构与重构现象,在文化解构方面,体现为去政治化色彩和脱离“匪帮说唱”;文化重构方面,则是对“孝道”文化的植入与“江湖”文化的重新建构。第四部分展现嘻哈文化和嘻哈音乐歌手与外部因素进行协商的过程,其中商业、文化政策和互联网语境都将对中国嘻哈音乐的传播造成影响,不断地从各个方面形塑或是改造嘻哈音乐。结合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揭示了“在地”力量在文化“混杂化”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消解与抵抗外来文化的作用。

张彤军[7](2020)在《视频网站纪录片频道的品牌传播研究 ——以腾讯视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革新,逐步形成了以电脑、智能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的新媒体。数字技术依靠数字压缩和无线网络技术,与“传统媒体”相对应,人类踏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平台极大的改变了影视资源的传播方式。国内民营市场力量不断壮大,出现了大量诸如视频网站的影像视觉性质的媒介。新媒体传播的移动化、开放化和即时性使得纪录片找到了更适合自身的传播方式。新媒体平台加快了纪录片的市场化进程,健全了全媒体纪录片产业链,推动了纪录片的传播与发展,甚至开发了纪录片与其他领域的跨界融合。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视频网站如何借助纪录片频道建设走出差异化的品牌发展之路是强有力的武器,以品牌为核心的传播策略可以牢固树立受众的品牌忠诚度,率先打通全产业化链条。本文从视频网站纪录片频道的产生动因、品牌内涵、内容生产来源乃至今后的长期发展策略等五方面进行深入评述和分析,试图找出目前学术界对于视频网站纪录片频道发展更多的突破口,以对网络纪录片频道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设性思考。绪论探讨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对于纪录片品牌和品牌经营策略的内涵展开梳理,追溯了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纪录片的发展历史。第二章对当前各大头部视频网站纪录片频道发展现状展开对比性研究,尤其针对头部视频网站——腾讯视频纪录片频道的内容生产模式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其由消费升级带来的品牌定位和投资出品。第三章阐述了视频网站纪录片频道在现今的品牌建设过程中存有的弊端,并进一步思考在新媒介环境下,纪录片如何突破主客体传播之间的界限,以及哪些策略有助于网络纪录片频道的品牌推广。第四章从媒体融合带来的受众互动机制改变的角度探析视频网站和受众、受众和受众之间如何增强粘合度,受众如何对视频网站进行有效反馈及其给网络纪录片的生产各个环节带来的影响。

王紫萱[8](2020)在《网络媒介中的人格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播不仅是表达与交流的工具,更是人性生成的过程,人格化传播是传播者基于人格魅力从事传播活动,拉近传受双方心理距离、建立情感关系以实现高效传播效果的传播样态。电子媒介出现标志着大众传播进入视像时代,以主持人为代表的人格化文本能够摆脱文字符号抽象性的限制,以直观可视的非语言符号与口语化表达展现个性、风格与情绪,以想象的对象感与受众沟通,回归人际传播交流者的身份,使大众传播获得“拟人际”特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网络成为影响力巨大的传播媒介。网络媒介赋予个人作为传播主体平等、自由发声的权利,传播者的多元性及其作用得到突显。传播者经由网络媒介进行跨时空的即时性互动,模糊了私人与公共、虚拟与真实的界限,真正结合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人格化传播功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网络媒介时代,传播者围绕人格魅力以自身个性、形象等吸引粉丝,拉近心理距离、建立“亲密”关系增强粉丝粘性、提升传播效果、影响粉丝行为,形成一道完整的人格化传播链。因此,研究网络媒介中的人格化传播,对于传统媒体融媒化发展以及如何高效引导网络舆论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正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人格化传播进行概念界定,围绕媒介发展及其特殊语境纵向梳理不同媒介时代的人格化传播机制与效果。第二部分围绕网络媒介进化史对网红进行历时与共时研究,发现一部网红的变迁史也是一部网络媒介的进化史。以传统主持人为参照分析网红作为人格化传播主体的生命力所在及其来源,认为网红作为平行意见领袖生命力源于其草根性。网红基于网络媒介时代超级互动的即时性、伴随性、相对自由的虚拟空间获得与粉丝心理上的无限接近。头部电商网红基于人格化传播获取信任度影响粉丝消费行为瓜分市场,受经济利益驱使MCN等网红孵化机构也逐渐涌现,网红由个体转向组织化、机构化发展。第三部分以自媒体以人为品牌及媒介属性两个特性为切入点,认为自媒体“人”不仅是品牌更是内容,自媒体人的风格与类型决定其内容与受众。将传统主持人作为品牌与自媒体人作为品牌进行对比研究,认为“人”即是自媒体的主创和中心。当下,自媒体正由个体化生产向高度分工的组织化生产发展,在此趋势下小众自媒体不断拓展边界、寻求小众内容大众化,高度分工促使自媒体发展趋向机构化与企业化。第四部分论述在网络媒介新技术的冲击下,网络人格化传播是否仍需人的存在以及如何突显人的价值与情感。

杨玉婷[9](2020)在《媒介景观视域下的中国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代社会存在的主导性本质体现为一种被媒介展现的图景性,其基于商业逻辑而大规模出现,由视觉映像来统治经济的秩序。当下的中国媒介生态,在政策、技术和市场的三轮驱动作用下,正在不同层面呈现出愈加多元的图谱。随着青年亚文化的盛行、参与互动的灵活构建,媒介成为现代“偶像”最主要的生产线和传输带,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因势而生,作为一种文化样态和大众媒介的视听产品,在近几年频频刷屏,掀起“偶像养成热”,并正在成为中国娱乐产业增长新的创新点。这类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通过受众对其中人物的消费、对幻想世界的消费、对媒介本身品牌的消费,呈现出一场被资本精心打造,大众集体参与,具有消费文化特征的“媒介景观”。在这其中,如果我们冷静谛视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的兴起和发展,会发现其与媒介景观理论之间有着某种奇特而又贴切的契合关系。借助媒介景观视域去观察统摄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的形态和内容,很多有意思的新亮点就会显现出来。这正是本文选取媒介景观视域下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探究的原因。本文拟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中国当下现象级的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剖析其内部的媒介景观呈现及最终意义的传递,在超级模式风靡全球、真人秀大片日渐成为受众生活一部分的当下,极具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文章第一部分梳理了五年来中国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的发展流变,指出其孕育于早期的选秀节目中,目前经历了起步探索、上升高潮和调整未知三个发展阶段。第二章立足于景观社会的重要特征即“依赖视觉、重视图像”,通过解析画面符号和声音符号分解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的视听景观,通过将景观符号化标识化,给这些符号和标识赋能,为节目的产业化发展留足空间。第三章剖析这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即人物景观的精心缔造与诠释,因为景观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图像中介而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这类节目涉及三类人群:偶像、受众和明星导师,三者在节目之中形成稳定的亲密关系,沦为节目商业景观的“棋子”。第四章指出景观生产是消费时代的批判话语,节目景观呈现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意识形态建构达成商业景观的浸透,“偶像”作为景观化的商品被摆上“视频平台和广告商”制造的景观性公演“货架”供“创始人”挑选,“创始人”全神贯注的参与,沦为“景观控制”的奴隶,偶像养成实则是品牌养成与平台养成。第五章是对消费社会语境下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景观呈现的检省反思,指出存在偶像养成的受众与主体“低龄化”、生产机制“快销化”、大众“审美浅薄化”的奇观化趋势。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作为娱乐文化,因其天然的通俗性与大众趣味性,以及商业性因素的膨胀,在现实的景观呈现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与主流文化相背离的负面社会影响。这种景观快感文化背后的行业现象、心理危机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当下中国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的急遽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在娱乐专业主义理念的指导下探究摸索适合我国现实发展状况的节目,塑造成功的文化产业品牌融入文化大市场中,最大化释放节目的资源价值,增强文化软实力,让中国选秀娱乐文化景观的呈现步入健康成熟的轨道。

胡智锋,刘俊,王锟,杨继宇,李磊,张陆园,张瑜琦,吴雪,林沛,扎西,别君红[10](2013)在《2012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2012年中国大陆近六十种新闻传播领域与(影视)艺术领域专业期刊、中国主要综合类及文艺类报纸刊载的四千五百余篇涉及电视研究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并以CSSCI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重点报刊刊载的学术论文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

二、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形象简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形象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全媒体传播时代的职业认同研究 ——以C市J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群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电视媒体及主持人的发展困境与转型
        1.3.2 职业认同研究
        1.3.3 国内媒体工作者的职业认同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专业认知对职业认同的影响
    2.1 从业动机与职业认同
    2.2 认知落差与职业认同
    2.3 工作压力与职业认同
第3章 媒介变革对职业认同的冲击
    3.1 日新月异的职业要求
    3.2 AI主播的出现
    3.3 网络主播的兴起
第4章 全媒体传播时代主持人职业认同的重构
    4.1 新时代的职业定位
    4.2 社会支持对职业认同的塑造
        4.2.1 社会关系网络与实际社会支持
        4.2.2 社会认可度与领悟社会支持
    4.3 媒介变革与职业认同重构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形态特征与传播价值研究 ——以《我家那闺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观察类真秀节目相关研究
        二、《我家那闺女》节目相关研究
        三、真人秀节目的传播价值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理论基础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一章 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溯源与发展现状
    第一节 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界定与发展
        一、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概念界定
        二、观察类真人秀节目在国外的源起
        三、观察类真人秀节目在国内的沿革
    第二节 观察类真人秀节目兴起的背景
        一、真人秀节目模式的日益成熟
        二、市场竞争压力下的创新求变
        三、政策对真人秀节目的引导调控
    第三节 《我家那闺女》节目的代表性分析
        一、节目现状
        二、受众覆盖
        三、同类节目对比
第二章 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形态特征分析
    第一节 内容特征:呈现社会镜像
        一、生活化的节目题材
        二、差异化的人物设置
    第二节 形式特征:构建镜像体验
        一、全景式纪实性拍摄
        二、突破单一叙事模式
    第三节 传播特征:多元传播渠道
        一、台网联动跨平台传播
        二、议程设置碎片化传播
第三章 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传播价值解读
    第一节 社会价值:观照现实议题
        一、剖析社会热点问题
        二、促进多元价值观的对话与融通
    第二节 文化价值: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一、满足受众心理需求
        二、打破传统社会性别文化
    第三节 商业价值:赋能品牌能量
        一、提升广告品牌价值
        二、树立媒介品牌形象
第四章 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价值拓展策略
    第一节 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不足之处
        一、观察领域过窄,节目内容同质化
        二、广告植入过度,影响收视体验感
        三、叙事依赖明星,观众关注点偏移
    第二节 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优化建议
        一、丰富观察样本,加入中国元素
        二、广告合理植入,实现品效合一
        三、强化媒介责任,提升人文内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电视节目主持人参与短视频创作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短视频成为媒介融合新形式
    (一)我国短视频发展现状
        1.使用时长骤增
        2.用户依赖度高
        3.行业巨头引领
    (二)短视频平台运营机制
        1.算法推荐
        2.社交属性
    (三)电视受众向用户过渡
        1.技术革新
        2.传受模糊
        3.商业助推
二、电视主持人参与短视频创作必要性
    (一)短视频承担舆论信息交流
    (二)主流媒体话语权亟需掌握
    (三)电视主持人具备创作可能
三、电视主持人参与短视频创作优势与不足
    (一)创作优势
        1.政治文化素养高
        2.个人影响力广泛
        3.信息内容把控准
    (二)不足之处
        1.缺乏用户意识
        2.缺乏产品意识
        3.泛娱乐化倾向
        4.生产能力不足
四、电视主持人参与短视频创作路径探析
    (一)跨屏传播转变语言样态
    (二)主动担任信息把关人
    (三)从“隐退”到“展现”
    (四)引导价值与审美取向
五、短视频传播背景下播音人才培养
    (一)思维与能力
        1.正视新媒体发展地位
        2.夯实口语传播能力
    (二)技能与实践
        1.新媒体策划技能
        2.独立运营与实操
    (三)人格化传播
        1.提升媒介素养
        2.培养创新意识
        3.建立品牌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我国短视频新闻主流价值观表达及创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短视频新闻与主流价值观
    2.1 短视频与短视频新闻
        2.1.1 短视频的内涵
        2.1.2 短视频新闻界定
        2.1.3 短视频新闻的发展背景
        2.1.4 短视频新闻分类
    2.2 主流价值观
        2.2.1 主流价值观的内涵
        2.2.2 当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
        2.2.3 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价值
        2.2.4 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面临的问题
    2.3 短视频新闻对主流价值观传播的优势
第3章 我国短视频新闻的主流价值观表达
    3.1 短视频新闻的叙事与表达
        3.1.1 新闻叙事学的历史发展
        3.1.2 叙事与表达的内涵
        3.1.3 叙事与表达的关联
    3.2 短视频新闻的表达框架
        3.2.1 新闻视角
        3.2.2 语言叙述
        3.2.3 序列结构
        3.2.4 意义表达
        小结
    3.3 我国短视频新闻对主流价值观的表达实践
        3.3.1 重大主题短视频新闻报道中的表达实践
        3.3.2 突发事件短视频新闻报道中的表达实践
        3.3.3 典型人物短视频新闻报道中的表达实践
第4章 我国短视频新闻主流价值观表达的创新路径
    4.1 主流价值观创新表达的必要性
        4.1.1 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4.1.2 新闻语言方式嬗变
        4.1.3 受众主体意识萌发
    4.2 主流价值观创新表达的路径
        4.2.1 从主体层面去探索
        4.2.2 从意义层面去深挖
        4.2.3 从内容层面去完善
        4.2.4 从结构层面去创新
        4.2.5 从形式层面去突破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6)文化混杂视野下嘻哈音乐的中国本土实践分析 ——以《中国新说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文化混杂理论的文献综述
        1.2.2 嘻哈音乐研究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本分析法
        1.3.2 案例分析法
    1.4 创新思路
第2章 嘻哈音乐的起源与全球流动
    2.1 嘻哈文化与嘻哈音乐
    2.2 嘻哈音乐的全球流动
    2.3 嘻哈音乐的风格与精神内核
        2.3.1 抵抗色彩浓厚
        2.3.2 歌词的写实感
        2.3.3 “保持真实”
    2.4 中国内地的嘻哈音乐
        2.4.1 根植于“地下”的嘻哈音乐
        2.4.2 《中国有嘻哈》带来的“全民”嘻哈热潮
第3章 《中国新说唱》:嘻哈音乐中的文化混杂表征分析
    3.1 中英文杂糅的说唱歌词
        3.1.1 全英文和中英文混杂的音乐标题
        3.1.2 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述
        3.1.3 中英文混杂歌词的实用性
    3.2 本土音乐风格的“拼接”和传统文化元素的“挪用”
        3.2.1 “中国风”音乐风格的嵌套
        3.2.2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挪用”
    3.3 方言“说唱”与地域文化认同
        3.3.1 方言“说唱”:本土嘻哈品牌的特征
        3.3.2 地域文化元素融合下的文化认同
第4章 “混杂性”的实现路径:文化解构与文化重构
    4.1 适应本土语境下的文化解构
        4.1.1 从“去政治化”到“再政治化”
        4.1.2 摆脱“匪帮说唱”
    4.2 中国传统文化的植入与重构
        4.2.1 中国“孝道”文化的融入
        4.2.2 “江湖”文化的重新建构
第5章 推动与消解:“在地”力量介入的“混杂化”
    5.1 商业目的的收编
        5.1.1 “商品化”的嘻哈音乐
        5.1.2 播放平台打造的“混杂性”
        5.1.3 嘻哈音乐与主流华语音乐的融合
    5.2 文化政策规制促成的本土化改造
        5.2.1 文化政策对于《中国新说唱》的规制
        5.2.2 嘻哈说唱表演方式的变化
        5.2.3 嘻哈音乐人的形象重塑
    5.3 互联网作为推手的混杂化
        5.3.1 互联网上早期的网络说唱
        5.3.2 网络舆论倒逼下的嘻哈音乐“转型”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不足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视频网站纪录片频道的品牌传播研究 ——以腾讯视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与研究内容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个案研究法
第一章 纪录片与品牌传播相关概念界定
    1.1 纪录片相关概念界定
        1.1.1 纪录片定义
        1.1.2 新媒体纪录片定义及其特点
    1.2 品牌传播相关概念界定
        1.2.1 品牌的概念界定
        1.2.2 品牌策略定义
第二章 视频网站纪录片频道内容生产分析
    2.1 当前各大网络纪录片频道发展现状
        2.1.1 腾讯纪录片频道——头部版权与分众定制
        2.1.2 爱奇艺纪录片频道——阶梯化布局
        2.1.3 优酷纪录片频道——与电商资源深度融合
        2.1.4 芒果TV纪录片频道——青春主旋律纪录片
        2.1.5 凤凰视频——全球华语文化视野
    2.2 腾讯视频纪录片频道内容生产模式
        2.2.1 联合出品
        2.2.2 引人精品,台网联动
        2.2.3 自制出品,独家版权
        2.2.4 微纪录片的艺术创新
第三章 腾讯视频纪录片频道的品牌建设及其运营机制
    3.1 腾讯纪录片频道品牌建设要义
        3.1.1 着力于IP开发,尚未形成持续化品牌效应
        3.1.2 重视用户体验,但用户反馈还需要进一步落地
        3.1.3 努力避免同质化,但目前仍然无法完全避免
        3.1.4 追求稳定的盈利模式,但目前尚未定型
        3.1.5 致力于建设视频网站频道界面辨识度
    3.2 视频网站纪录片频道的品牌运营机制
        3.2.1 众筹纪录片驱动纪录片产业链条
        3.2.2 利用垂直电商将短视频变现
        3.2.3 结合社交媒体,构建全媒体传播
        3.2.4 转变创作思维,形成多元化制作模式
        3.2.5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丰富专业知识储备
第四章 网络视频纪录片频道与受众的互动生成
    4.1 纪录片网络频道的反馈生成渠道
        4.1.1 微博、微信裂变式的传播
        4.1.2 社群营销
    4.2 纪录片传播的受众视角
        4.2.1 受众对新媒体电视纪录片的内在需求驱动
        4.2.2 受众对艺术生产过程的潜在制约
        4.2.3 微传播受众的不断扩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相关纪录片汇总表
致谢

(8)网络媒介中的人格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缘起及意义
    2.研究现状
    3.研究路径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人格化传播概述
    1.1 人格化传播的概念与特征
        1.1.1 人格化传播的概念与界定
        1.1.2 人格化传播的特征与优势
    1.2 媒介发展与人格化传播嬗变
        1.2.1 口语媒介中的人格化传播
        1.2.2 印刷媒介中的人格化传播
        1.2.3 电子媒介中的人格化传播
        1.2.4 网络媒介中的人格化传播
第二章 “个体价值”凸显的网红及其人格化传播特性
    2.1 网红二十年的发展与变化
        2.1.1 网络技术变迁与网红的“迭代”
        2.1.2 基于人格化传播特性的网红分类
    2.2 作为意见领袖的网红
        2.2.1 网红:水平型意见领袖
        2.2.2 传统媒体主持人:垂直型意见领袖
        2.2.3 从OL到 KOL:娱乐商业领域的延展
    2.3 网红人格化传播的“超级互动”性
        2.3.1 时间维度的即时性与伴随性
        2.3.2 空间维度的超越性与自由度
        2.3.3 心理维度的接近性与“黏性”
    2.4 网红人格化IP的商业转化
        2.4.1 电商网红:人际信任的变现
        2.4.2 网红“孵化”与“集约型”发展
第三章 自媒体的“媒介属性”及其人格化传播
    3.1 自媒体的定义及其特性
        3.1.1 自媒体概念的来源与定义
        3.1.2 自媒体的特性
    3.2 自媒体人格化传播中的“个体人”与“主体人”
        3.2.1 自媒体“人即品牌”
        3.2.2 自媒体“人即内容”
    3.3 资本与市场对自媒体的形塑
        3.3.1 小众自媒体的大众化趋势
        3.3.2 自媒体的机构化和企业化发展
第四章 技术与人:网络媒介的“原生悖论”
    4.1 算法推送与“人”的把关
        4.1.1 算法推送与“受众商品化”
        4.1.2 程序员“把关”是“技术逻辑”还是“人文逻辑”
    4.2 网络虚拟人格化传播
        4.2.1 AI合成主播的出现
        4.2.2 “虚拟人格”的缺陷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媒介景观视域下的中国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关于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的研究
        (二)关于景观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架构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架构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景观社会理论及媒介景观相关理论
        (二)媒介消费相关理论
        (三)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中国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的发展概述
    第一节 起步——探索阶段(2015-2016)
    第二节 上升——高潮阶段(2017-2018)
    第三节 调整——未知阶段(2019-至今)
第二章 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视听景观的想象与表征
    第一节 承载制作意图的画面符号
        一、身体符号:妥协与对立的和洽
        二、“三角形”符号:空间转述与梦想建构
        三、色彩符号:刻画形象与充实文本
        四、镜头符号:视效冲击与时速消费
    第二节 传递青年亚文化的声音符号
        一、张扬个性与精神价值的音乐符号
        二、显现自我实现需求的语言符号
第三章 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人物景观的缔造与诠释
    第一节 养成系偶像——“表演的完整的人”
        一、“偶像”的拣选
        二、“角色化”下的青年群像
    第二节 被支配的受众——“养成”偶像成为场外主角
        一、镜像理论:“养成”他者与虚拟自我的交融
        二、议程设置:“全民创造”的沉浸式互动
    第三节 明星导师——达成小众文化出圈需求
        一、明星效应宣传引导流量
        二、承载偶像文化传播职责
第四章 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商业景观的建构与浸透
    第一节 媒介生产者:消弭了景观距离感
        一、网络链接文化鸿沟,普及圈层外受众
        二、从单向到融合,参与互动的灵活构建
    第二节 叙事景观:筑梦的叙事策略
        一、叙事框架:竞技性与故事性兼备
        二、景观的现实隐射:流动的阶层“金字塔”
        三、景观情境的意识形态功能
    第三节 屈从式消费景观:生产者与广告商的共谋
        一、“养成”的权力博弈与娱乐民主想象
        二、网络平台在消费景观中的主导地位
        三、品牌商解锁应援任务“消费偶像”
第五章 消费社会语境下偶像养成景观的检省与反思
    第一节 偶像养成的“低龄化”
        一、偶像“低龄”:与主流价值的疏离
        二、受众“低龄”:对景观难以辨析
    第二节 偶像养成的“快销化”
        一、练习生培训体系缺失、垂直内容露出渠道匮乏
        二、偶像产业的不成熟和粉丝经济快速发展的相互矛盾
    第三节 偶像养成的“审美浅薄化”
        一、受众审美怠倦——回火效应
        二、粉丝感情透支——厌弃开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2012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视研究综论
二、电视新闻研究
    (一) “走转改”带来了什么
    (二) 民生新闻, 怎样成为电视新闻的“助推器”
    (三) 奥运报道与美国、台湾一流媒体经验
    (四) 总结电视新闻发展, 探析新媒体时代变革
三、电视剧研究
四、纪录片研究
    (一) 对不同层面传播平台的关注
    (二) 对产业市场与国际传播的探索
    (三) 对大片时代精品个案的探讨
    (四) 对时下热门题材与类型的剖析
    (五) 对真实观念和表现手段的论争
    (六) 对独立纪录与其他问题的思考
    (七) 对年度发展或阶段发展的盘点
五、电视 (综艺) 节目研究
    (一) 娱乐与限娱
        1. 限娱令下的荧屏众相, 综艺格局重整
        2. 娱乐表意的拆解与再识
    (二) 守望与突破
    (三) 《中国好声音》
    (四) 春晚三十年
    (五) 梦想与公益
六、电视产业与运营研究
    (一) 宏观观照:新的发展格局与产业现状
    (二) 发展道路:从“本土化”到“国际化”看产业的转型与重构
    (三) 创新领头:广告、综艺、电视剧与体育报道产业
    (四) 反馈机制:电视收视、监管与评估体系的创新探讨
七、电视与新媒体研究

四、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形象简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媒体传播时代的职业认同研究 ——以C市J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群体为例[D]. 吴海玲. 吉林大学, 2021(01)
  • [2]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广电产业发展研究[D]. 朱可鑫.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3]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形态特征与传播价值研究 ——以《我家那闺女》为例[D]. 朱琳. 苏州大学, 2020(03)
  • [4]电视节目主持人参与短视频创作策略研究[D]. 何晓东. 河南大学, 2020(02)
  • [5]我国短视频新闻主流价值观表达及创新路径研究[D]. 黄梦颖. 南昌大学, 2020(01)
  • [6]文化混杂视野下嘻哈音乐的中国本土实践分析 ——以《中国新说唱》为例[D]. 孙启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0)
  • [7]视频网站纪录片频道的品牌传播研究 ——以腾讯视频为例[D]. 张彤军. 南昌大学, 2020(01)
  • [8]网络媒介中的人格化传播研究[D]. 王紫萱. 吉林大学, 2020(08)
  • [9]媒介景观视域下的中国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探究[D]. 杨玉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2012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J]. 胡智锋,刘俊,王锟,杨继宇,李磊,张陆园,张瑜琦,吴雪,林沛,扎西,别君红. 当代电影, 2013(03)

标签:;  ;  ;  ;  ;  

浅析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形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