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悼念镰田茂夫教授

深切悼念镰田茂夫教授

一、沉痛悼念镰田茂雄教授(论文文献综述)

韩文杰[1](2021)在《中古兰陵萧氏宗教信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鲍赫[2](2017)在《晋唐庐山禅诗研究》文中认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着极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朝政中心的佛教,如长安佛教、洛阳佛教,则更多参与政治生活,僧侣文人有着更多的政治理想。庐山佛教是典型的远离朝政的佛教代表,自慧远沙门不敬王者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在野传统,庐山佛教在中国佛教发展的进程中,亦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慧远时代的庐山佛教更是佛教中国化的转折点。故此,庐山佛教文学的研究,带有着极为明显的地域性和阶段性特性。本文将晋唐庐山禅诗作为研究对象,对诗僧和文人禅诗一并收录研究,旨在研究佛子和文人在庐山特有的宗教氛围之下,其诗歌创作的特点。又将庐山禅诗置于东晋至晚唐五代,注重把握佛教的中国化及发展历程对文人以及诗歌的影响。笔者在对庐山禅诗的整理过程中,为更好的对庐山禅诗进行分析解构,力求更全面的把握佛教文学的整体风貌,将庐山禅诗大致分为六种不同的类型,分六章分述。此六类分别是佛理诗、追慕诗、清修诗、唱和赠酬诗、慕佛文人诗和咏庐山诗,这是根据庐山禅诗特有的创作基础进行分类整理研究的,其中有一个内在逻辑,即:一般的禅诗研究大致有两个部分,佛理和禅境。佛理诗是指在诗歌中阐释佛教义理的诗歌,其重点在于说理,阐述玄妙的佛教理论。魏晋南北朝的佛教诗歌由于清谈玄学的盛行,诗歌便多以说理为主,慧远时诗歌本体开始有了变化,慧远注重在山水中修行的感悟,并将对山水引入诗歌,但此阶段对山水的描写仍是对禅悟佛法的辅助,故仍将其归类为佛理诗。追慕诗是庐山佛教特有的诗歌创作,是对慧远及庐山典故的追慕所作,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其他佛教人物无法企及的。清修诗、唱和赠酬诗和慕佛文人诗的分类,是将僧人在佛门中修行生活的诗歌创作归在清修诗类,慕佛文人在佛门中生活、感悟的诗作归为慕佛文人诗,二者创作主体不同,分而述之,而唱和赠酬诗是僧人与文人之间往来赠答之作,是上述二类之间的过渡,诗僧与文人的交往促进了佛教诗歌的繁荣和发展。最后一类是一般文人因各种机缘往来庐山游山、游寺,在佛教氛围之下,对佛教有所感悟之作。此六类中的后四类皆属禅境之范畴。

池晓洁[3](2013)在《王之道及其词研究》文中认为王之道(1093-1169),字彦猷,自号相山居士,安徽无为人,着有《相山集》三十卷,其中包括八百多首诗歌、一百多篇文章及185首词作。与王之道的作品数量以及同时期的其他文人的研究状况相比,他所得到的关注是非常少的。本文以王之道及其词作为研究对象,在其年谱整理和词作校注的基础上进行撰写,共分上下两篇。上篇集中梳理了王之道的生平经历、探究了其思想内涵并分析了《相山集》所体现出的时代特色;下篇将《相山词》作为王之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进行论述,凸显了其中寓含的丰富情感,在探析词作艺术风格特色时,就其明显的叙事色彩和口语化倾向进行了论述。

陈艳玲[4](2008)在《唐代城市居民的宗教生活:以佛教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强大的国力和卓越的经济文化成就,唐帝国制定和实行了开明、开放的民族、宗教政策,这一政策使唐人得以接纳各种思想文化潮流的涌入,在宗教文化上的体现则是各种宗教在帝国境内,主要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里,广泛传播、交流与并存。诸种宗教的流传使唐代城市居民的宗教生活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画面。全文导论、结论之外,正文共五章。导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起,国内外对该专题相关研究的状况及评述,资料运用及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思路,术语及相关问题的说明。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指明论证所得。第一章主要运用传世文献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综述唐代政府对宗教事务实行有效地管理和调控。这主要从国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政治形势的需要,变动宗教事务管理机构、控制专职宗教徒数量、控制寺观数额等三个方面得以体现。此章主旨在于明了唐代城市居民宗教活动是在怎样的国家政策和制度保障下进行的。第二章主要考察唐代城市居民在大型公共宗教活动中的宗教情感和体验。主要从如下三方面论述:一是国家举行的大型公共宗教活动,包括唐前期三教在朝廷上的激烈论争和中后期作为庆典活动的三教论议,唐诸帝数次迎奉法门寺佛骨活动,敬迎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归来,玄奘圆寂后国家举行的隆重殡葬仪式。二是国家和宗教团体共同举办的宗教法会无遮大会。三是岁时节庆中的公共宗教活动。上述三种类型的公共宗教活动是城市居民不分士庶贵贱普遍参与、人数众多、规模宏大、极具城市特色的公共宗教生活。它对参与者的宗教情感刺激之强烈,宗教体验之深刻,影响之长久,远为其他形式的宗教生活所不及。第三章分类探讨城市各个阶层居民的宗教生活情况。本文将城市居民分为世俗居民和神职人员两部分,进而又对世俗居民按阶层划分为士人、工商业者、军队将士三部分。对于城市神职人员的宗教生活,本文则主要从出家人与世俗家庭之间的密切关系反映其对世俗家庭的宗教影响。士人阶层主要从士人的离俗出世和还俗入世两个方面考察了出入世间的士人所受教内影响及对教外社会的影响。宗教对工商业者阶层同样产生了极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丰富了工商业部门的门类、为城市居民提供就业谋生之路,对工商业者的职业行为和道德品质具有规范和教化作用。房山石经题记中记载的唐代幽州地区行业性社邑造经活动则集中反映了本区工商业者集体进行的宗教信仰活动。军队将士信奉佛教的目的在于寻求心理安慰和精神寄托以及解决现世疾苦,因而具有实用性和盲从性特征。军人中除极个别将士对佛教内涵有深刻领悟外,大多是浅尝辄止性的一般性了解和认识。本章以宗教信仰对不同社会群体生活的介入和影响为重点。第四章主要运用墓志碑刻资料从城市居民生命历程中的生、老、病、死等阶段来分析探讨宗教对生命个体的宗教影响。唐人不仅在生育、老病中求佛拜神,在丧葬礼制中如临终之际、命绝于寺观、丧葬观念和葬法上尤其体现了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本章具体而微地究明了宗教对城市居民生命个体的不同阶段的影响与渗透。第五章主要对一些特定的地区和城市的宗教信仰特色作个案研究。主要包括统治中心洛阳、长安东西二京、具有悠久的道教和其他民间宗教传统的巴蜀和东南沿海开放的港口城市扬州三个地区。长安、洛阳地区是帝国之都,城市中生活着帝制下的帝后嫔妃、达官权贵等特殊的群体阶层,他们的宗教生活因其社会地位等的特殊性而独具特色。佛道二教在本区集中在汉人中信奉,景教、祆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等西来宗教则集中在来唐的西域、西亚、中亚等外国人身上。巴蜀地区由于偏安西隅,与外界联系相对较少,因而佛教自传入此地后就一直与本区的传统道教斗争不止。在唐代前期,二教斗争比较激烈,到中晚唐后二教趋向圆融共存。扬州地区位于东南沿海一带,由于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本区宗教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佛教在本区活动范围广、空间大,佛教徒积极地与内地两京地区和海外保持密切往来;道教活动则集中在扬州城及道教活动中心茅山圣地;伊斯兰教在本区的信奉群体是来扬的阿拉伯和波斯等国的胡商。据考古资料发现,伊斯兰教信徒在本区有一定的规模。本文通过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区的个案研究,全面展示了唐代城市居民宗教生活的地区特色以及所具有的共性。总之,本文在明了唐朝宗教政策及宗教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对唐代城市居民的宗教生活,从大型的公共宗教活动、不同阶层群体、个体生命历程、不同地区特色等角度,分专题进行了探讨。从中可见,唐代城市居民的宗教生活呈现出多样性、开放性、兼容性、时代性和地域性等特征。本文通过这种多棱镜的透视方法,较为客观、真实、立体地展现了唐代城市居民丰富多彩的宗教生活画面。

朱贻强[5](2005)在《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研究主题是晚明的居士佛教,以公安三袁为中心的考察。 众所周知,明末的公安三袁(即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向来是以文学人物被后人所关注与研究的,本文尝试从历史的角度对公安三袁进行研究。长期以来,公安三袁被人们所熟知的身份是“性灵派”文学家,而作为明末着名的佛学居士,他们的这个身份却很少为众人所熟知。本文的研究,即是尝试从佛教信仰的角度,切入公安三袁的个体生命历史,进而对公安三袁的学问取向与生命形态,做一个较为全面的展示与书写。 宗教信仰是深埋在人类心底最深处的情怀。对于公安三袁来说,他们的“性灵派”文学主张也好,他们洁身自好的个人操守与政治实践也罢,无不与他们浓郁的佛教信仰有至深的关系。但他们的佛教信仰本身,却并不是个人意志与思维的产物,而更多地表现为个体在现实世界中的某种求得身心安顿的生存策略。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展开对公安三袁之居士佛教形态的论述。 本文共分为九章。 第一章,确定本文的研究范围、研究动机与方法,同时对近人的相关研究概况与成果作一个简要的回顾与概况,以期进一步明确本文的研究重点之所在。 第二章是对明代佛教,尤其是明代居士佛教做一个鸟瞰式的概述。重点在突出晚明时期佛教的兴盛,以及居士佛教信仰在晚明社会所形成的潮流及影响。 第三章,通过对公安三袁生命历程的对比,总结出文章、山水、佛教是三袁生命中三个共同的主题;本章同时回顾三袁早年生活中的人与事,着重指出三袁的舅舅们对三袁精神世界的形成,有过非常重要的影响;本章还从“人生之苦”的角度,探寻三袁学佛求道的内在动因。 第四章重点探讨公安三袁与李贽的关系。李贽是晚明史上的一个风云人物,其对公安三袁的成长产生过至为关键的影响。本章通过对公安三袁与李贽的交接关系的梳理,着重探讨李贽的人生风格与佛学特色,对三袁的佛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与后果。 第五章,主要论述的是公安三袁与佛门的关系。晚明佛门与士大夫交互煽动,蔚然成风。三袁亦与佛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不同的是,在与佛门僧侣的交接中,三袁十分注重自身的主体性与独立性,这体现了士大夫之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同时表明了他们在佛学上的自信。本章还总结了三袁弘护佛的行为,主要是以讲经说法以及为僧寺募缘为主。 第六章关注的是三袁周围的居士群体。明代士人本来就有聚会谈学的风习,晚明的士大夫的佛学活动也往往采取同参共修的禅悦之会。葡萄社就是这样一个

杨曾文[6](2001)在《沉痛悼念镰田茂雄教授》文中研究指明

智道人[7](2000)在《张成德院长率团赴日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文中指出

二、沉痛悼念镰田茂雄教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沉痛悼念镰田茂雄教授(论文提纲范文)

(2)晋唐庐山禅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概念之界定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与思路
第一章 佛理诗
    第一节 佛理诗的玄言背景
        一、文人世族创作佛理诗
        二、僧人所作佛理诗
    第二节 慧远及其庐山教团
        一、庐山的净土信仰
        二、庐山群体的佛理诗
    第三节 谢灵运
        一、谢灵运与慧远
        二、谢灵运对慧远诗歌的继承与发展
    第四节 陶渊明
    结语
第二章 追慕诗
    第一节 慧远对晋唐佛教文学之影响
        一、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
        二、慧远的法性本体论
        三、“白莲结社”与净土信仰
    第二节 僧俗对慧远的追慕诗
        一、诗僧所为追慕慧远诗
        二、文人所为追慕慧远诗
    第三节 僧俗对庐山典故的追慕诗
    附录
第三章 清修诗
    第一节 后慧远时代庐山佛学概述
        一、道生之学
        二、庐山天台宗
        三、庐山律宗
        四、庐山禅宗
    第二节 诗僧所作佛门清修诗
        一、庐山诗僧群体
        二、贯休的清修诗
    第三节 白居易的清修诗
        一、被贬江州,遁入庐山佛门
        二、离开江州复仕,怀恋庐山清修
第四章 僧仕唱和、赠酬诗
    第一节 与庐山大德的唱和、赠酬诗
        一、贯休与庐山大愿法师
        二、云皋法师
        三、左偃、李中与白上人、鉴上人
        四、其他庐山高僧
    第二节 与庐山诗僧的唱和、赠酬诗
        一、与灵一、灵澈交往的文人诗
        二、与贯休交往的文人诗
        三、李咸用、齐己与修睦的赠酬诗
        四、无可与贾岛的赠酬诗
    第三节 庐山慕佛文人之间的唱和、赠酬诗
    附表
第五章 慕佛文人诗
    第一节 文人崇佛儒佛相通心态
        一、庐山儒释道相通传统与唐代三教合流
        二、心性之契合
        三、文字之因缘
    第二节 慕佛文人诗的几种类型
        一、有感生死病苦而心向佛门的文人诗
        二、被谪而心向佛门的文人诗
    第三节 慕佛文人诗的净土情节
        一、对净土世界的向往
        二、对净土意象的运用
第六章 咏庐山诗
    第一节 游山诗
        一、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游山诗
        二、隋唐五代游山诗
    第二节游寺诗
        一、题寺诗
        二、宿寺诗
    第三节 山水因缘与禅之意境
        一、山水禅境诗肇始于晋
        二、山水禅趣诗繁荣于唐
参考文献
附录:庐山禅诗整理汇编
后记

(3)王之道及其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上篇 王之道的生平与思想研究
    第一章 王之道的生平经历
        一、科举兴家
        1.1 重教育、倡学风
        1.2 通古今、崇气节
        二、坎壈一生
        2.1 行直敢言仕途多舛
        2.2 失意困苦不改初衷
    第二章 王之道的思想性格探微
        一、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士人格
        1.1 天道性命相贯通
        1.2 为国为民九死不悔
        1.3 高朋胜友砥砺共勉
        二、取道佛老的郁结纾解方式
        2.1 佛禅思想对王之道的影响
        2.2 道教思想对王之道的影响
        三、小结
    第三章 《相山集》的时代特色
        一、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1.1 忧心国运情系百姓
        1.2 “惠生灵”“销国祸”的政治理想
        二、寄情山水的超脱方式
        2.1 “争得此心无着,浑似云闲”
        2.2 “身在水云乡”“养成杜甫懒”
        三、“天意从人还许诉”的乐观自信
        四、家族意识与乡土情结
下篇 《相山词》研究
    第一章 日常生活交际中的《相山词》
        一、“应社”而“有谓”之词
        1.1 “荆榛蔽芾”“亦产蕙兰”
        1.2 词体功能趋生活化
        1.3 深厚的手足之情
        二、追和之中显情志
    第二章 坎壈中的人生感怀
        一、进亦忧、退亦忧
        二、弥漫的故乡情思
        三、文人雅趣与闲情
    第三章 《相山词》的艺术风格特色
        一、《相山词》的审美风格
        1.1 清新旷逸
        1.2 婉约绮丽
        二、《相山词》的词体特色
        2.1 叙事色彩的增强
        2.2 口语化倾向
        三、其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王之道年谱》
附录 2 《相山词》校注
附录 3 《王之道追和、次韵前人情况一览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4)唐代城市居民的宗教生活:以佛教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资料运用及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基本思路
    五、本文术语及相关问题的说明
第一章 唐代的宗教事务管理
    第一节 宗教事务管理机构
    第二节 专职宗教徒数量及寺观数额
第二章 唐代城市大型的公共宗教活动
    第一节 国家主持的公共宗教活动
    第二节 国家或宗教团体主持的公共宗教活动:无遮大会
    第三节 岁时节庆中的公共宗教活动
第三章 唐代城市居民生活中的宗教渗透
    第一节 出家人与世俗家庭的关系
    第二节 出俗与入世的转换:士人与宗教
    第三节 宗教影响下的商业手工业和从业人员的宗教生活
    第四节 军队将士与佛教的关系
第四章 唐代城市居民生命历程中的宗教关怀
    第一节 俗人生育病老中的宗教影响
    第二节 俗人丧葬中的宗教影响
第五章 唐代城市居民宗教生活的地方特色
    第一节 长安、洛阳两京地区城市居民的宗教生活
    第二节 巴蜀地区的佛道之争
    第三节 扬州地区城市居民的宗教生活
    第四节 地方特色及其简单比较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5)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中文
    英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本文的研究范围——兼及“居士”考辨
    第二节:本文的研究旨趣、方法与步骤
    第三节:近人的相关研究概况及主要成果
第二章:明代佛教及晚明居士佛教概况
    第一节:明代初、中期的佛教
    第二节:晚明佛教及居士佛教
第三章:公安三袁的生命历程与学佛因缘
    第一节:宦游行藏与生命历程
    第二节:入道因缘——舅舅们及其他
    第三节:世间苦
第四章:公安三袁与李贽
    第一节:李贽其人
    第二节:李贽的学佛因缘与特色
    第三节:公安三袁与李贽(上)
    第四节:公安三袁与李贽(下)
第五章:公安三袁与佛门之关系
    第一节:寺院——晚明社会一个重要的“公共空间”
    第二节:公安三袁与僧侣之关系(上)
    第三节:公安三袁与僧侣之关系(下)
    第四节:三袁们弘护佛法之作为
第六章:葡萄社及三袁的道友们
    第一节:晚明结社风潮中的葡萄社
    第二节:三袁的道友们——左陶右黄及其他
第七章:袁宏道的学道次第及其佛学特色
    第一节:狂禅本色
    第二节:禅病与救治
    第三节:暗然退藏
第八章:大袁与小袁的佛学特色及三袁的检讨
    第一节:袁宗道(上)
    第二节:袁宗道(下)
    第三节:袁中道的佛学特色
    第四节:《心律》——三袁的一份检讨书
第九章:日常生活快照
    第一节:雨中
    第二节:神游
    第三节:赏花
    第四节:发病
结语
附录
    一、公安三袁行年表
    二、三袁家世简表
    三、李贽行年表
    四、明季士大夫禅悦与出家表
    五、明代居士佛教着作表
    六、明代僧侣着作表
    七、明代佛教大事记年
    八、晚明“四高僧”门下的居士群体简表
    九、明人“居士”别号简表
    十、李卓吾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沉痛悼念镰田茂雄教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古兰陵萧氏宗教信仰研究[D]. 韩文杰.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晋唐庐山禅诗研究[D]. 鲍赫. 吉林大学, 2017(03)
  • [3]王之道及其词研究[D]. 池晓洁. 暨南大学, 2013(01)
  • [4]唐代城市居民的宗教生活:以佛教为中心[D]. 陈艳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5]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D]. 朱贻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6]沉痛悼念镰田茂雄教授[J]. 杨曾文. 世界宗教文化, 2001(04)
  • [7]张成德院长率团赴日进行学术文化交流[J]. 智道人. 五台山研究, 2000(04)

标签:;  ;  ;  ;  ;  

深切悼念镰田茂夫教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