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地基在山区的应用分析

岩石地基在山区的应用分析

一、岩石基础在山区应用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成[1](2021)在《岩石锚杆混凝土风机基础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

刘育彤[2](2021)在《带有螺旋锚杆的偏心复合基础实验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如今国家对输电线路基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普通的基础形式不能够满足我国一些地区复杂的地势要求,因此大量新型复合基础应运而生。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复合基础—带有螺旋锚杆的偏心复合基础。该基础型适用于输电线路可塑土、软土、沼泽等地基,为输电线路在复杂地质地区的基础选型增加了可选择性。本文通过对新型复合基础的理论分析,确定了适用于该基础型的具体理论公式。所提供的计算理论可满足输电线路各级电压等级的相应塔位条件下的设计要求。并以原位试验为手段,分别得出了该基础的上部板式基础和下部螺旋锚基础的承载力发挥程度系数。全文以承载力发挥程度系数为核心,从原位试验研究、土压力测试及其承载力传递机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工作:(1)对带有螺旋锚杆的偏心复合基础进行了充分理论分析,包括复合基础的受力特征分析,并通过对比,阐述了基础偏心的目的及优点。对偏心复合基础进行了计算研究,确定了适用于偏心复合基础稳定计算的具体理论计算公式。(2)以现场原位试验为手段,结合规范规定,得出基础的上拔承载力、下压极限承载力及水平极限承载力,并验证计算了基础设计方法的正确性,最终得出复合基础的上部板式基础和下部螺旋锚基础的承载力发挥系数,为有关设计提供了基本数据资料。(3)通过数值分析与试验实测曲线的相似对比,验证了本项研究中根据土体实测参数所建立的数值模型是合理的。并通过ABAQUS有限元模拟分析,研究了不同锚片的单锚基础及复合基础受荷破坏机理,得出了极限破坏时上部板柱基础和下部螺旋锚基础的破坏形态,对其承载力的传递机理分析提供参考。(4)在对偏心基础的应用研究中,主要研究了偏心复合基础的经济性与下部螺旋锚基础的防腐措施及复合基础的一些主要施工方法,并对比了中、美规范对于锚基础承载力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申健[3](2021)在《岩石地基独立基础高度设计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布着大量的石灰岩山峰,其地貌特征俗称“喀斯特地形”,由于岩石分布广泛,许多地下开挖几米就能见到岩层,所以在这一地区兴建建筑物多以岩石为地基持力层。岩石地基往往有具有很大的刚度,通过现行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设计出来的岩石上的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往往具有基础面积小、高度大等特点。基础截面高度大往往会给施工造成一定的困难,因为岩石坚硬,需要采取破岩等施工工艺,对于施工周期和进度会有一定影响,从经济的角度出发造价也不小。论文以岩石地基上的独立基高度作为研究分析对象,通过翻阅国内外学者关于岩石地基上独基的文献和研究着作理论,结合对落在不同地基上的独立基础受力进行分析及探讨,发现土质地基上的独立基础受力特征参照梁、板类结构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而岩石地基独立基础受力特征既不同于一般梁、板的弯剪受力状态,也不同于一般的单轴受压状态,而是处于受压、受弯和受剪的复合受力状态。所以岩石上独立基础设计应有所区别。文中结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B50010-2010中对混凝土矩形截面配置箍筋后能提高截面的抗剪能力,将此概念用于以基岩为地基独立基础中,有效的改善独基的受力状态。同时发现,反力分布与规范中的假设条件存在不相符合的现象,按抗剪公式计算出来的高度将会存在较大的误差。再结合地方规范《贵州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的抗剪计算内容,通过国家规范与地方规范的对比进一步解释了国家规范偏于保守,基础高度大基础要满足配筋率的需要,基础配筋也相应增大,经济性有待考究。研究发现,独立基础在配置箍筋后不仅能降低独基高度,还能控制基础斜裂缝的扩散,本文在之前学者的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引进了新的对岩石地基上独立基础抗剪计算方法,为岩石地基上独立基础的结构设计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建议。论文同时结合了桂林本地区几个实际工程作对比,经过计算比较,上部荷载,岩石质量等级,基础箍筋配置大小等因素都对独基抵抗剪切有影响。结构设计是对结构进行合理的定性定量地计算分析,避免结构产生不安全因素,使受力尽量合理并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论文提出了一种在岩石地基上独基高度的合理设计方法,以使岩石上的独立基础设计更加经济。

郑向锋,杨垂玮,赵腾飞,黄模佳[4](2021)在《窄基塔单桩十字梁自平衡基础极限承载力试验》文中研究表明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整体性能好、施工快捷且经济效益好的新型窄基塔基础——单桩十字梁自平衡基础,在足尺试验及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对新型基础的受力特点和破坏模式进行研究。建立土体-混凝土-钢筋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考虑土体与混凝土的非线性接触,进行模型的加载-卸载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通过分析得到新型基础的极限承载力,并得到新型基础在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形式、薄弱位置及钢筋应力。结果表明:有限元模型的荷载-位移曲线、主筋轴力变化曲线及十字梁基础的裂缝发展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荷载-位移曲线基本呈缓变型或直线型,十字梁主筋轴力在上拔侧距十字梁底部0.5 m左右位置出现最大拉应力,在受压侧的十字梁与桩体交界面处存在最大压应力,单桩主筋拉应力的最大值出现在距桩顶大约1.95 m处,压应力最大值出现在距桩顶大约0.94 m处;十字梁裂缝从十字梁根部下侧开始发展,受拉钢筋屈服,受压区混凝土发生破坏,所得结论为新型基础的设计提供依据。

王圻仲[5](2020)在《川西南地区莜坝-中都丹霞地貌成景机制及脆弱性研究》文中认为自冯景兰先生提出丹霞地貌概念以来,丹霞地貌研究经历了初创阶段、成型阶段、发展阶段,学科研究已日趋成熟。四川盆地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红盆,是研究丹霞地貌的重要场所,诸多专家学者在该地区开展了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关注丹霞地貌的分布、地貌景观的形态描述以及旅游资源评价,缺乏对岩石基础、岩相古地理、成景机制和演化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基于此,本文以《乌蒙山区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四川乌蒙山区1∶5万沐川县(H48E019008)、马边县(H48E019007)、靛兰坝(H48E020007)、新市镇(H48E020008)4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川西高原地区典型地质迹保护与全域旅游景观功能提升研究》项目为支撑,选取川西南地区乐山、宜宾交界处的荍坝-中都丹霞地貌为研究对象,运用沉积学、古气候学、构造动力学、地表过程动力学等理论和方法,结合遥感影像解译、岩矿石鉴定、粒度分析、地球化学分析以及地震剖面解释等手段,分析了研究区丹霞地貌景观的发育类型与空间分布规律,提出了研究区丹霞地貌“孕景-渲景-造景-琢景-润景”的五阶段成景模式,开展了研究区丹霞地貌景观的脆弱性评价研究,最后,以脆弱性评价为基础,以景观的保护与开发为导向,提出了研究区丹霞地貌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策略。本研究主要成果及认识如下:(1)运用遥感数据的色彩、山体阴影、地形坡度、地势起伏度、坡向影纹解译,结合野外调查与三维地貌模型分析发现,荍坝-中都丹霞地貌景观类型丰富,发育了环崖丹霞、瀑布、壶穴、石墙、石柱及各类洞穴景观,这些景观主要出露于坡度、起伏度较大地区,主要沿水系、断裂带、近“直角型”地貌转折处分布。运用高程积分模型计算(Hypsometric Integral,简写HI)得出,研究区丹霞地貌的HI值为0.43,显示该区丹霞地貌处于地貌演化的状年期。(2)运用岩矿石鉴定、粒度分析,结合野外调查对研究区丹霞红层研究得出,荍坝-中都丹霞地貌发育于白垩纪窝头山组地层,为河流沉积,发育曲流河相与辫状河相,岩性为砖红色长石石英砂岩夹泥质细-粉砂岩及砂质泥岩,砂岩具中-细粒、细粒砂岩结构不等,粒径在0.1mm-0.3mm之间,分选性、磨圆度介于较差到中等之间,主要为钙质胶结,次为铁质、泥质胶结,研究认为,岩性差异为丹霞地貌的成景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3)运用地球化学的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及碎屑岩组分分析对研究丹霞地貌发育的古环境进行研究得出,研究区窝头山组地层沉积环境属干旱-半干旱气候,早期气候相对温润,后期逐渐变得干旱,并于后期出现极端干旱事件;沉积介质为氧化环境下的淡水沉积,物源特征指示,沉积物源来自于松潘-甘孜地区。(4)运用构造解译与地震剖面解释对研究区构造演化过程研究得出,靛兰坝-中和庄在燕山期经南南西向-北北东向应力挤压形成了北北西向-南南东向向斜构造,其后在喜山期经北北西向-南东东向应力挤压,向斜东段走向转换为近北西向,从而使向斜形成了南北纵剖面上呈近“V”字型,平面上呈近“直角型”的弧形构造,奠定了丹霞地貌的景观格局。(5)通过实地调查与室内分析发现,风化作用、流水侵蚀改造、崩塌作用是研究区丹霞景观形成的重要外动力,而人类活动对丹霞地貌景观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在整个丹霞地貌成景过程中呈现出“沉积作用孕景-古环境条件渲景-构造作用造景-地表营力琢景-人类活动润景”的五阶段模式。(6)通过室外调查与分析得出,研究区丹霞地貌景观的脆弱性宏观表象主要为崖体破裂、危岩与不稳定边坡、崩塌与滑坡、泥石流灾害等类型。研究表明,影响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降雨、气温、空气质量、岩性条件、构造条件、人类活动等,而研究区丹霞地貌主要的脆弱模式可分为重力崩塌型、流水侵蚀型、风化剥落型、构造控制型与岩性控制型五个种类,同时,本文参照前人研究,构建了脆弱性评价模型并对研究区丹霞地貌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63分,显示该地区处于中等脆弱性,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区域资源禀赋与开发现状,提出了3条丹霞地貌景观的开发建议和6条保护对策。

杨德志,张金锋,李林,邹本为,尹雪超,程鑫,苏金龙[6](2020)在《110kV~220kV输电线路岩石锚杆基础标准化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地形、地质、荷载等条件组合下,开展110kV~220kV输电线路岩石锚杆基础标准化应用研究,设计形成含锚杆直径、锚孔直径、锚杆埋深、锚杆数量、锚孔间距、上部结构(板柱、掏挖)嵌岩深度等关键信息的标准化设计成果,并依托工程开展试验研究和工程建设应用,结果表明岩石锚杆基础标准化有利于实现基础机械化施工,减少施工现场人力投入,提高施工机械化程度,有利于环保型基础的推广应用,提升工程建设经济、环保效益,对电网标准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刘继文[7](2020)在《CEPC选址区综合地质评价》文中认为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简称CEPC)是由我国高能物理学界倡导的、面向未来的大型粒子对撞机,涉及高能物理的重大科学装置对选址区提出了高标准的地质条件要求。“重大工程选址及地质适宜性”是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重大科学工程选址过程中提出的创新性成果,将地质多因素影响分析和多手段综合勘察相结合,为重大工程选址和方案比选提供了基础。CEPC长春选址区以吉林省长春市南部为预选区,由于该涉及高能物理的重大科学装置对选址区对地质条件的要求很高,因此,本文根据“重大工程选址及地质适宜性”原则对长春选址区的地质适宜性深入讨论。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球物理等方法,通过对研究区的综合地质评价,主要取得如下成果与认识:(1)实现了基于遥感图像的线性构造半自动识别:利用Gram-Schmidt方法将Landsat OLI影像与国产GF-2影像融合,获得10m分辨率的影像,增加了线性构造的可识别性。利用PCI Geomatica软件中的LINE模块,运用Canny算子进行边缘检测,再进行边缘连接、线性干扰去除工作,实现线性构造的半自动识别。在研究区内,通过该方法能够完整解译出包括依兰-伊通断裂东、西两支、东辽河断裂、四平-德惠断裂在内的四条大型断裂,以及19条主要的线性形迹与若干小型线性形迹。(2)通过断裂活动性、地震及其安全性和区域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区域构造稳定性综合探究:依兰-伊通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垂向运动分量较小;敦化密山断裂经历了两次拉张-挤压过程,最终形成两条主干高角度逆冲断裂,南东主干断裂倾向南东或近于直立,北西主干断裂倾向北西;东辽河断裂为伊通盆地的边缘走滑断裂;根据基于遥感图像的线性构造半自动识别方法获得的主要线型构造共有19条,多为NW走向,近似平行于东辽河断裂;少部分线性构造为NE走向,近似平行于依兰-伊通断裂。根据地质监测数据,研究区内最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与0.1g,地震的发生可能与构造断层的活动有关,现今地震活动不强。现今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为近南北方向。(3)通过区域地壳特征与重力特征分析,并结合研究区的三维地质模型,讨论研究区的地壳稳定性:研究区地壳厚度介于3233Km之间,地热梯度较低,地壳结构稳定;选址区内重力异常相对平稳,反应物质组成相对稳定,无明显重力异常突变,故而区域构造不发育;应用GOCAD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及Grav3D三维重力反演软件,根据三维密度反演方法建立了选址区的三维地质模型,可以更清楚地反映选址区的地下地质情况,为选址区综合地质评价提供依据。(4)运用GIS方法,选取研究区的地表稳定性、构造稳定性、地壳稳定性、水文地质条件、交通条件共五大要素层10个指标层,运用层次分析法,采用Matlab软件计算出各指标要素的权重,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获得研究区综合地质评价图。结果表明,研究区不稳定与较不稳定区域主要沿断裂分布,较稳定与稳定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其中,CEPC选址区基本完全落入稳定区域,其地形起伏不大,构造稳定性条件较好,外动力地质现象相对不发育,岩体条件相对较好,第四系覆盖层厚度较小,地下水与地表水沟通条件较差,是理想的重大科学装置选址场地。

傅华风,慈远子[8](2020)在《特高压输电线路岩石锚杆基础经济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岩石锚杆基础在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以近期特高线路工程中典型岩石锚杆基础为例,总结了岩石锚杆基础的费用组成及影响锚杆基础工程造价的因素,并且通过与掏挖基础、挖孔基础进行技术经济对比分析,提出了降低岩石锚杆基础造价的方法,为推广岩石锚杆基础应用提供了依据。

吴云龙[9](2020)在《水工隧洞光面爆破及对围岩的损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传统小断面水工引水隧洞开挖方法的隧洞轮廓面成型质量差、围岩扰动破坏大、超欠挖明显,无法满足高效施工,经济施工,安全施工等问题。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总结、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等方法对水工隧洞光面爆破成洞质量进行研究。论文首先从岩石爆破机理、爆破理论模型、围岩损伤及光面爆破技术的研究现状及理论进行了分析总结。然后以河底水库水工隧洞为工程背景,利用ANSYS/LS-DYNA分析了不同周边孔间距,不同光爆层厚度对光面爆破效果的影响和围岩的扰动情况。得到炮孔连线面贯穿效果随周边孔间距的变化规律、围岩扰动强度和光爆层岩体破碎程度随光爆层厚度变化的规律。确定了适合此次岩性工况下的周边孔间距范围和光爆层厚度范围。最后通过河底水库水工隧洞的现场试验,对比分析了改进后的光面爆破方案和原有爆破方案。得到改进后的光面爆破方案爆破质量良好,提高了隧洞的成洞质量,明显降低超欠挖,提高了围岩的稳定性。改进后方案为项目施工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果,验证了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改进的光面爆破方案的可行性。为小断面水工输水隧洞开挖施工的质量与安全提供了可借鉴方案。

郑卫锋,张天光,陈大斌,鲁先龙[10](2020)在《我国输电线路基础工程现状与研究新进展》文中提出近十余年来,随着特高压工程的快速建设,输电线路遇到的地貌类型多、地质条件复杂,杆塔基础的荷载也越来越大,各种不良地质条件叠加,基础型式呈现多样化,基础设计与施工遇到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基于全寿命周期下的安全稳定理念,结合规划、基建及运行维护阶段,考虑环保与水保要求,系统总结分析了输电线路基础工程现状,梳理提炼了基建阶段中勘察、设计、施工、检测等方面存在的疑虑,全面分析了输电线路基础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输电线路基础工程的重点研究思路及方向,为输电线路基础工程的全过程健康提供参考。

二、岩石基础在山区应用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岩石基础在山区应用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带有螺旋锚杆的偏心复合基础实验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输电线路行业的基础研究现状
        1.2.2 螺旋锚基础的研究现状
        1.2.3 偏心技术在输电行业基础上的研究现状
        1.2.4 复合基础在输电行业上的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且尚需要解决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偏心复合基础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偏心复合基础受力特点分析
        2.2.1 铁塔与基础的相互作用关系
        2.2.2 地脚螺栓偏心的优点和方案的选取
        2.2.3 地脚螺栓偏心原理及力学分析
    2.3 偏心复合基础计算方法研究
        2.3.1 复合基础的上拔稳定计算
        2.3.2 复合基础的下压稳定计算
        2.3.3 复合基础的倾覆稳定计算
        2.3.4 偏心复合基础强度计算
        2.3.5 偏心与不偏心配筋实例计算比较
    2.4 偏心复合基础构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合基础原位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地质勘查
        3.2.1 场地概况
        3.2.2 含水率和密度试验
        3.2.3 轻型动力触探试验
        3.2.4 原位直剪试验及承载力地质试验
    3.3 实验目的及实验的说明
    3.4 试验基础结构设计
        3.4.1 单螺旋锚抗拔试验基础
        3.4.2 板柱加螺旋锚下压试验基础
        3.4.3 板柱加螺旋锚上拔试验基础
        3.4.4 偏心复合基础与非偏心复合基础上拔试验比对基础
        3.4.5 板柱加螺旋锚水平承载力试验基础
    3.5 土压力测试传感器布置
    3.6 试验加载和测控系统
    3.7 试验加、卸载方法
    3.8 复合基础试验结果与分析
        3.8.1 基础承载性能失效准则
        3.8.2 单螺旋锚抗拔试验
        3.8.3 复合基础下压试验
        3.8.4 复合基础上拔试验
        3.8.5 复合基础水平试验
        3.8.6 偏心复合基础上拔试验
        3.8.7 上拔试验承载力发挥程度系数
        3.8.8 基础的抗拔理论与真型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锚基础数值模拟分析
    4.1 引言
    4.2 ABAQUS模拟流程
    4.3 计算模型的建立
    4.4 复合基础抗拔荷载位移曲线
    4.5 模拟结果及分析
    4.6 基础云图及图表
    4.7 有限元模拟高露头主柱跨河复合基础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偏心复合基础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中、美关于单锚基础的工程规定分析
    5.3 偏心复合基础性能分析
        5.3.1 经济性分析
        5.3.2 荷载条件
        5.3.3 设计地质参数
        5.3.4 基础技术选型方案
        5.3.5 设计计算结果
    5.4 螺旋锚的防腐措施研究
    5.5 复合基础的施工方法研究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岩石地基独立基础高度设计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外土层地基研究现状
    1.3 国内土层地基研究现状
    1.4 独立基础落于岩石地基上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对象
第二章 岩石地基独基高度设计方案理论
    2.1 冲剪破坏原理
    2.2 规范对抗剪计算方法对比
    2.3 独基抗剪规范计算方法的对比
    2.4 柱下独立基础的受力状态分析
    2.5 岩石地基独基抗剪设计建议
第三章 工程设计实例
    3.1 工程实例
    3.2 黏土持力层基础计算
    3.3 岩石持力层基础计算
    3.4 基础结果对比
第四章 工况分析
    4.1 工程实际运用
    4.2 工程设计一
    4.3 工程设计二
    4.4 工程设计三
    4.5 工程设计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研究结论
    5.2 论文研究的创新性
    5.3 后续研究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窄基塔单桩十字梁自平衡基础极限承载力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试验概况
    1.1 试验设计
    1.2 加载方案
    1.3 试验场地土地特性
    1.4 加载装置
    1.5 量测内容
2 试验结果及有限元分析
    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2.2 荷载-位移试验及有限元曲线
    2.3 钢筋轴力变化曲线
    2.4 单桩十字梁破坏裂缝位置
3 单桩十字梁的理论计算分析
    3.1 单桩十字梁的有效刚度
    3.2 单桩十字梁的内力分析
4 结 语

(5)川西南地区莜坝-中都丹霞地貌成景机制及脆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丹霞地貌研究
        1.2.2 国外丹霞地貌研究
        1.2.3 研究区丹霞地貌研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创新点
    1.5 研究工作量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工作量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交通区位
    2.2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条件
    2.3 地质背景
        2.3.1 大地构造位置
        2.3.2 地层概况
        2.3.3 岩浆岩
        2.3.4 地质构造
第3章 丹霞地貌景观分布特征与演化阶段
    3.1 丹霞地貌景观分布特征
        3.1.1 遥感影像的选择与预处理
        3.1.2 遥感影像解译
        3.1.3 丹霞景观空间分布特征
    3.2 丹霞地貌景观类型
    3.3 地貌演化阶段
第4章 丹霞地貌的成景机制
    4.1 沉积作用孕景
        4.1.1 研究区丹霞地层的岩性
        4.1.2 研究区丹霞地层的沉积构造
        4.1.3 研究区丹霞地层的沉积相
        4.1.4 小结
    4.2 古环境条件渲景
        4.2.1 古盐度
        4.2.2 沉积介质氧化还原性
        4.2.3 古气候判别
        4.2.4 物源特征
        4.2.5 小结
    4.3 构造作用造景
        4.3.1 构造类型
        4.3.2 新构造运动
        4.3.3 构造特征解译
        4.3.4 构造的形成与演化
        4.3.5 小结
    4.4 地表营力琢景
        4.4.1 风化作用
        4.4.2 流水改造
        4.4.3 崩塌作用
    4.5 人类活动润景
        4.5.1 历史文化活动丰富了景观素材
        4.5.2 民族文化活动镌刻了景观特色
        4.5.3 宗教文化活动增添了景观神韵
        4.5.4 农耕生产活动拓宽了景观维度
    4.6 丹霞地貌的发育过程
        4.6.1 红层的形成
        4.6.2 地貌景观的形成
第5章 典型景观成景研究
    5.1 洞穴景观成景
        5.1.1 洞穴分类
        5.1.2 洞穴成因分析
        5.1.3 小结
    5.2 壶穴景观
        5.2.1 主要参数
        5.2.2 壶穴形态统计
        5.2.3 壶穴的发育与演化阶段
        5.2.4 小结
    5.3 环崖丹霞景观
        5.3.1 发育条件
        5.3.2 成景与演化过程
        5.3.3 小结
    5.4 瀑布景观
        5.4.1 岩槛型瀑布
        5.4.2 裂点型瀑布
        5.4.3 峡谷景观
        5.4.4 小结
    5.5 岩石景观
        5.5.1 丹霞石柱
        5.5.2 丹霞石墙
        5.5.3 象形丹霞石
第6章 丹霞地貌景观的脆弱性研究
    6.1 脆弱性
    6.2 地质景观脆弱性
    6.3 丹霞地貌景观的脆弱性
        6.3.1 丹霞地貌景观的脆弱性表像
        6.3.2 脆弱性影响因素
        6.3.3 丹霞地貌景观的脆弱性模式
    6.4 脆弱性评价
        6.4.1 脆弱性评价指标
        6.4.2 脆弱性评价程序
    6.5 丹霞地貌景观的保护与开发
        6.5.1 旅游开发方面
        6.5.2 地质景观保护方面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6)110kV~220kV输电线路岩石锚杆基础标准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概述
1 岩土参数组合
2 基础作用力划分
3 设计方法与参数取值
    3.1 设计方法
    3.2 主要设计参数取值
4 试验研究
    4.1 单锚、群锚验证试验
    4.2 复合式岩石锚杆基础现场真型试验
5 成果应用及效益分析
6 结论

(7)CEPC选址区综合地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科学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科学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CEPC选址区情况
        1.2.2 国内CEPC选址区情况
        1.2.3 重大工程选址理论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
    1.5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大地构造位置
        2.2.2 区域地层
        2.2.3 区域构造演化史
第3章 基于遥感的断裂构造提取
    3.1 遥感数据源的选取
        3.1.1 Landsat-8 OLI影像
        3.1.2 GF-2 影像
        3.1.3 DEM数据
    3.2 图像预处理
        3.2.1 几何校正
        3.2.2 辐射校正
        3.2.3 图像裁剪与镶嵌
    3.3 图像增强处理
        3.3.1 彩色合成
        3.3.2 主成分分析
        3.3.3 图像融合
    3.4 基于遥感图像的断裂构造提取
        3.4.1 图像边缘检测及边缘连接
        3.4.2 LINE模块
        3.4.3 去除线性干扰与线性构造识别
第4章 构造稳定性分析
    4.1 断裂及其活动性
        4.1.1 依兰-伊通断裂
        4.1.2 敦化密山断裂
        4.1.3 东辽河断裂
        4.1.4 其他线性构造
    4.2 地震及其安全性
        4.2.1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4.2.2 地震及安全性分析
    4.3 区域构造应力场
第5章 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
    5.1 区域地壳特征
    5.2 区域重力特征
    5.3 三维地壳稳定性分析
        5.3.1 三维密度反演
        5.3.2 三维地质建模的核心技术
        5.3.3 研究区三维地壳稳定性分析
第6章 CEPC选址区综合地质评价
    6.1 评价原则与方法
        6.1.1 评价原则
        6.1.2 评价方法
        6.1.3 层次分析法
        6.1.4 评价单元划分
    6.2 综合地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6.2.1 评价因子选取及赋值
        6.2.2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6.3 CEPC选址区综合地质评价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成果与认识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介绍
致谢

(8)特高压输电线路岩石锚杆基础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承台式岩石锚杆基础与传统基础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1.1 与掏挖基础对比分析
    1.2 与挖孔基础对比分析
2 承台式岩石锚杆基础优化分析
    2.1 锚杆基础费用组成
    2.2 基础主要参数优化
    2.3 山区坡度对基础经济效益的影响
3 结论

(9)水工隧洞光面爆破及对围岩的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石爆破机理研究现状
        1.2.2 光面爆破研究现状
        1.2.3 岩石爆破损伤研究现状
        1.2.4 研究课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岩石爆破破坏机理及损伤范围研究
    2.1 岩石爆破机理研究
        2.1.1 爆破载荷作用原理
        2.1.2 岩石爆破理论模型
    2.2 围岩损伤范围的形成机理和判别方法
        2.2.1 围岩损伤范围的形成机理
        2.2.2 围岩损伤范围判别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面爆破岩石损伤数值模拟
    3.1 数值模拟方法基本原理
        3.1.1 LS-DYNA显式算法
        3.1.2 ANSYS/LS- DYNA基本求解过程
        3.1.3 ALE算法基本理论
    3.2 材料本构模型和参数的选取
        3.2.1 炸药的材料模型及其状态方程
        3.2.2 岩石的材料模型
        3.2.3 空气材料模型及状态方程
    3.3 不同周边孔间距对光面爆破效果影响的数值模拟
        3.3.1 计算模型建立
        3.3.2 计算结果分析
    3.4 不同光爆层厚度对光面爆破效果影响的数值模拟
        3.4.1 计算模型建立
        3.4.2 计算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底水库水工隧洞光面爆破现场试验
    4.1 工程概况
        4.1.1 地质条件
        4.1.2 水文气候特征
        4.1.3 水工隧洞支护设计方案
        4.1.4 工程施工难点与特点
    4.2 原有爆破方案效果分析
        4.2.1 原有爆破方案设计
        4.2.2 原有爆破方案爆破效果分析
    4.3 光面爆破方案效果分析
        4.3.1 光面爆破方案设计
        4.3.2 光面爆破试验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我国输电线路基础工程现状与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础工程现状分析
    1.1 基础工程的基本理念
    1.2 规划、基建与运行和维护的关系
    1.3 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
2 基础工程建设阶段
    2.1 勘察
    2.2 设计
        2.2.1 基础统一命名
        2.2.2 基础设计参数选取
        2.2.3 基础选型原则
        (1)平原软土地区。
        (2)丘陵山区。
        2.2.4 基础设计优化
        2.2.5 杆塔与基础的连接方式
    2.3 施工
    2.4 检测
3 基础工程运行维护管理
4 基础工程的研究新进展
    4.1 研究成果
        4.1.1 基础选型方向
        (1)装配式基础。
        (2)板式直柱基础。
        (3)岩石嵌固基础。
        (4)山区挖孔类基础。
        (5)新型基础选择。
        4.1.2 不良地质灾害及腐蚀方向
    4.2 未来研究方向
        (1)水土保持等环保领域。
        (2)加固修复等健康诊断领域。
        (3)基础自身设计技术领域。
5 结 语

四、岩石基础在山区应用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岩石锚杆混凝土风机基础的应用研究[D]. 王一成.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2]带有螺旋锚杆的偏心复合基础实验及应用研究[D]. 刘育彤. 东北电力大学, 2021(11)
  • [3]岩石地基独立基础高度设计分析研究[D]. 申健.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4]窄基塔单桩十字梁自平衡基础极限承载力试验[J]. 郑向锋,杨垂玮,赵腾飞,黄模佳.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2021(03)
  • [5]川西南地区莜坝-中都丹霞地貌成景机制及脆弱性研究[D]. 王圻仲.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110kV~220kV输电线路岩石锚杆基础标准化应用研究[J]. 杨德志,张金锋,李林,邹本为,尹雪超,程鑫,苏金龙. 安徽建筑, 2020(07)
  • [7]CEPC选址区综合地质评价[D]. 刘继文. 吉林大学, 2020(08)
  • [8]特高压输电线路岩石锚杆基础经济效益分析[J]. 傅华风,慈远子. 电力勘测设计, 2020(S1)
  • [9]水工隧洞光面爆破及对围岩的损伤研究[D]. 吴云龙.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10]我国输电线路基础工程现状与研究新进展[J]. 郑卫锋,张天光,陈大斌,鲁先龙.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0(02)

标签:;  ;  ;  ;  

岩石地基在山区的应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