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横向易开型纸制容器(论文文献综述)
冯世杰[1](2020)在《基于活动苗盘的油菜钵苗取苗系统及钵体破损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移栽是农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种植方式,能够缩短作物田间生长期,缓解前后作物茬口矛盾。现有移栽作业多由半自动移栽机完成,作业过程中取苗、送苗需人工完成,劳动强度大、经济效益低,严重制约了移栽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目前,虽有自动移栽机应用于生产中,但其取苗装置在作业中存在幼苗损伤、钵体破损、基质损失率高等问题,严重影响移栽效益的提高。为降低钵体基质损失率,本文基于活动苗盘对钵苗基质损失率影响因素、取苗方式及对应装备开展理论研究和性能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活动苗盘脱苗基质损失机理研究及取苗方式选择。对活动苗盘钵穴开启脱苗过程进行力学分析,发现钵体粘附力可用钵穴开启峰值力表征,即钵体粘附力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可用钵穴开启峰值力来描述。结合文献研究结果,对钵体粘附力与主要影响因素之间关系、钵体粘附力与基质损失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钵体粘附力与钵穴倾角负相关,钵体粘附力与钵穴开启速度正相关,钵体粘附力与钵体含水率正相关;基质损失率随钵体粘附力增大而升高。利用正交旋转试验法研究活动苗盘钵穴开启脱苗时粘附力影响因素对开启峰值力的影响,优选出钵穴开启最小峰值力的参数组合。结果表明:当钵穴倾角为9.24°、开启部件速度为7.98 mm/s、含水率为55%时,钵穴开启峰值力最小为7.12 N,基质损失率为3.14%。以钵穴倾角、顶苗速度、钵体含水率为试验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研究顶出式脱苗过程中基质损失率,试验中基质损失率最小为5.73%,钵体失效率为11%。从基质损失率和钵体受力两个指标对上述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合现有取苗方式的特点,提出一种新的取苗方式——托举式取苗。2.托举式取苗技术研究。对现有取苗方式中的钵体进行力学分析,发现基质损失与钵体所受外力相关;对托举过程中的钵体和托举端面进行力学分析,发现钵体受力随托举端面托举速度、钵体与托举端面间距增大而增大;设计托举端面进行试验,结果发现:托举端面类型对钵体有效率影响较小,对钵体位置合格率影响较大;金属端面和橡胶端面高速作业时托举效果较差,金属面加钢针组成的端面和橡胶面加钢针组成的端面低速作业托举效果差,当托举速度在40 mm/s-45 mm/s之间时各托举端面作业效果均最佳。3.托举过程仿真试验研究。利用EDEM软件对钵苗托举过程进行仿真,研究托举过程中钵体基质损失机理和钵体位置的变化。单因素试验表明:钵体粘结键断裂是钵体破裂、基质损失的直接原因;随着托举端面面积增大,钵体粘结键有效率升高、基质损失率降低。多因素仿真试验表明:托举端面类型对基质损失率和钵体位置偏移量影响极显着,托举速度对钵体位移量影响极显着,托举端面与钵体间距对钵体位移量影响显着;托举过程中钵体的倾斜弹跳是钵体基质损失和位移的主要原因之一。4.托举式油菜钵苗取苗系统的设计。根据托举式取苗技术的实施方案为油菜钵苗取苗系统设计了输送机构、定位机构、开启-托举机构、托持机构和控制系统。重点对输送机构的输送辊安装位置、间距,定位机构的半Y形定位杆,开启-托举机构的楔形推板和托举端面,托持机构的托持爪进行了设计;根据取苗过程中各机构的作业要求和工作时序,为控制系统搭建以PLC控制器为中心的硬件平台,利用三菱梯形图编程软件编写控制程序。5.搭建试验台并进行试验研究。以托举端面类型、托举速度、基质含水率为试验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较优试验组合下,钵苗位置合格率为100%,基质损失率为1.36%;橡胶端面为最优托举端面;输送机构、定位机构及开启-托举机构的设计满足作业要求。取苗系统性能试验表明:随着取苗效率的升高钵体基质损失率逐渐增大;当取苗效率为7盘/分钟时,系统取苗成功率达到100%,基质损失率为2.93%,能够满足实际作业中对取苗质量的要求。
刘利民[2](2018)在《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界面增强的两级实现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芳纶纤维界面性能一直是困扰复合材料领域的难点,目前界面增强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芳纶纤维表面改性,其中物理改性法对纤维损伤较大,而化学改性法对界面改性的效果有限。为此本文提出了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界面性能提高的两级增强新方法,以水性上浆剂对芳纶纤维表面改性,制备改性芳纶纤维F12-modified,实现一级界面性能提高,以高粘结环氧树脂(Efficient Adhesive Epoxy,简称EAEP)基体,实现二级界面性能提高,建立了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的柔性界面层增强机理。1、通过制备水性上浆剂,芳纶纤维浸渍改性后,与环氧树脂复合制备了第一级界面增强的芳纶纤维复合材料。采用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波谱确认上浆剂分子结构,纤维表面处理后,F12-modified的粗糙度增加且表面化学活性与极性改善。与未改性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相比,横向纤维束拉伸强度(TFBT)与层间剪切强度(ILSS)分别提高了 59.1%与21.6%,复合材料界面粘结强度显着增强。2、以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与双酚A环氧树脂(DGEBA)设计了高粘结环氧树脂(EAEP),制备了预浸料用树脂体系及二级界面增强的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研究了树脂体系的力学性能、微观形貌及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与界面力学性能。树脂基体的断裂韧性KIC与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 126%和60%,与芳纶纤维F12-modified复合后,二级界面增强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的TFBT与ILSS进一步提升到了 34.6MPa与52.5MPa,分别提高了 26.3%和 14.5%。3、以F12-modified与EAEP复合,制备单丝芳纶纤维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微观结构与界面力学性能。原子力显微镜力调制模式(f-AFM)对芳纶纤维界面层的观察显示纤维改性后在界面处引入了厚度为1μm左右的柔性界面层,与未改性复合材料相比,界面剪切强度(ILSS)提高了 23.7%,芳纶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结合强度提升,拉曼光谱测试发现,柔性界面层引入能够有效松弛复合材料界面应力,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界面性能得到改善。
兰永贵[3](2017)在《媒介视角下的草书作品形式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书法传播的角度理解媒介可知,书法作品的生产与传播以两方面的媒介为基础:一是书法文本媒介,一是书法传媒媒介。书法媒介既是书法形式的构成基础,也是书法形式演变的基础。而书法的形式是形成书法风格的基础性因素,因此,梳理书法媒介的转型与书法风格的演变之间的对应关系就变成了一个可能。一方面,书法文本媒介中的形式介质、质料介质、工具介质等媒介对书法形式的演变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以形式介质转型中的书写样式、书写范式、书写内容的演变;质料介质转型中的书写载体、书写颜料、书写凭信的演变;工具介质转型中的人工工具、电子工具的演变来探讨作为书法文本媒介的历史演化模式,进而从书法文本媒介的意义上展示书法形式的演变轨迹。另一方面,书法传媒媒介中的传媒机构转型、传媒人转型、传媒介质转型也对书法形式的演变带来了相当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影响草书作品形式演变的系统梳理,进而分析出文本媒介转型、传媒媒介转型与草书作品形式演变的对应关系,并以当代书坛的代表性人物为例引证书法媒介转型对书法形式演变的推进作用,从而为当代书法创作甚而当代艺术创作的诸多现象提供理解和阐释的新视角。
马士伟[4](2012)在《基于产品内分工视角构建中国—东盟国际物流体系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的趋势。2002年中国和东盟10国签订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中国和东盟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了更好的促进这个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现代化的国际物流体系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环节。受产品内分工的影响和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影响,中国和东盟各国都是同一产品的特定生产环节中参与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去。基于这种实际造成了中国-东盟国际物流体系的运输对象越来越多的集中于半成品的运输而非产成品的运输。如何根据这一新的变化,提高区内国际物流体系的运输效率,以更符合及时生产的现代管理理念,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在其国际竞争力是本文研究的问题所在。本文首先对产品内分工和国际物流理论做了简单的介绍,并通过实证分析了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效应。其次,通过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反映中国——东盟产品内贸易现状。说明了由于产品内分工带来的半成品的运输的情况。再次,对现有国际物流体系进行分析。从国际货物运输、仓储、装卸等环节分别考虑其运输的现状和问题所在。最后,基于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提出以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为先导,完善第三方物流市场主体,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并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优化中国-东盟国际物流体系。
刘末[5](2011)在《易开启式瓦楞纸箱撕裂带材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以纤维长丝为基材,丙烯酸酯压敏乳液为胶黏剂,制备具有一定力学性能和能够满足瓦楞纸板快速开启功能的撕裂带材的技术与方法。本文首先讨论了不同工艺条件对丙烯酸酯压敏乳液胶黏剂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半连续滴定法,单体配比丙烯酸丁酯(BA):乙酸乙酯(EA):乙酸乙烯酯(VAC):丙烯酸(AA)为85:11:6:6.5,乳化剂SDS/OP-10为1:2,硫酸氢铵(APS)质量分数为0.6%,反应温度控制为80℃~85℃,滴加物料时间为1.5-2h,搅拌速度约为200r/min,制得的丙烯酸酯压敏乳液胶黏剂综合性能较好。压敏胶固含量为40%-45%,黏度为600±50MPa·s,密度为1.0198g/cm3,剥离强度为10.3N/25mm。以四种纤维长丝为基材,与三种丙烯酸酯压敏胶制成不同的撕裂带材,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以腈纶1为基材,与PSA-410型压敏乳液为胶黏剂制备的带材,性能最好。取不同综合定量的瓦楞纸板,将制备的带材融入到瓦楞纸板中,测试加入带材的瓦楞纸板撕裂性能,结果表明:以腈纶1纤维为基材,纤维用量为1800-2700/cm,涂布PSA-410型压敏胶黏剂,涂布量为150g/m2,当宽度为25mm,长度为250mm时,带材拉伸强力为250N左右,伸长率为14.92%,获得性能较好的带材,可实现纸板综合定量为570g/cm2~1030g/cm2的瓦楞纸箱的快速开启功能。而改变带材的纤维定量对瓦楞纸板撕裂效果影响不明显;随瓦楞纸板综合定量的增加,带材撕裂负载值增加。将制备的带材与现有的Open-Sesame带材进行性能比较,结果表明Open-Sesame带材拉伸性能略好于自制带材,但瓦楞纸板撕裂性能自制带材更好,自制带材撕裂性能更符合人体工效学,自制带材可替代Open-Sesame带材应用于瓦楞纸箱的快递开启。
丁宁[6](2009)在《现代纸器包装结构创新性研究》文中提出包装设计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一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涵盖了材料、结构、板式及印刷制作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在当今社会,产品没有包装,商品流通、交换的功能就不可能实现。包装设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一个优秀的作品不仅能为产品降低成本、提高销售量,还能在使用中体会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增加审美意识。包装结构是整个包装设计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根据产品定位、市场因素和消费者喜好,利用一定的技术和材料设计出适应产品特征和特点的结构合理的容器和制品。包装设计作为一种独立的造型艺术,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时不仅要展示包装本身的作用,还要利用它特有的艺术语言,为消费者构筑丰富的审美空间,体会包装设计的精华。在包装材料中对纸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纸制品有形体造型易于塑造,便于印刷和可回收利用的优势。包装结构是组成包装的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科学的包装结构设计是根据材料、成型方式以及各部分的结构要求对包装的外形结构及内部结构进行的设计,其功能体现容装性和保护性,目的体现科学性和技术性,内容体现包装和产品、环境、消费者、内部结构要素的的协调关系。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能源消耗也在逐日增长,与之相配套的生产资源也日趋枯竭。于是包装设计师也有责任为人类减少生存压力,为社会减少潜在废品排放,让绿色环保概念更多地体现在包装设计当中。论文从纸器包装的结构设计入手,结合当今纸器包装结构的设计应用,探讨纸器包装结构形态特征及环保主义设计意识。采用大量实例,以市场上销售的包装形式为研究实体,调查分析包装的结构形态和绿色包装的意义。
二、横向易开型纸制容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横向易开型纸制容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活动苗盘的油菜钵苗取苗系统及钵体破损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钵育苗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取苗装置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取苗装置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取苗装置国内研究现状 |
1.4 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活动苗盘脱苗基质损失机理研究 |
2.1 活动苗盘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2.1.1 育苗盘的特点 |
2.1.2 活动苗盘的结构 |
2.1.3 活动苗盘工作原理 |
2.2 活动苗盘脱苗过程力学分析 |
2.2.1 Ω形板外摆开始时刻受力分析 |
2.2.2 Ω形板外开启后受力分析 |
2.2.3 T形板外摆开始时刻受力分析 |
2.3 活动苗盘脱苗过程中钵体粘附力对基质损失的影响 |
2.3.1 活动苗盘脱苗过程中粘附力影响因素分析 |
2.3.2 粘附力对钵体基质损失的影响 |
2.4 活动苗盘脱苗基质损失试验研究 |
2.4.1 苗盘钵穴开启脱苗基质损失试验研究 |
2.4.2 钵底顶出脱苗基质损失试验研究 |
2.5 活动苗盘脱苗方式的选择 |
2.5.1 不同脱苗方式中辅助力及基质损失率比较 |
2.5.2 活动苗盘脱苗方式的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托举式取苗技术与试验研究 |
3.1 托举式取苗的特点 |
3.2 托举式取苗技术及方案 |
3.2.1 托举式取苗的技术要求 |
3.2.2 托举式取苗的作业质量 |
3.2.3 托举式取苗实施方案 |
3.3 托举式取苗的力学分析 |
3.3.1 不同取苗方式中钵体的受力 |
3.3.2 托举部件与钵体接触瞬间力学分析 |
3.4 托举部件钵端面的设计及试验研究 |
3.4.1 托举部件端面设计 |
3.4.2 托举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钵苗托举过程离散元仿真试验研究 |
4.1 离散元法与EDEM |
4.2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确定 |
4.2.1 钵体颗粒模型建立 |
4.2.2 托举台及苗盘钵穴几何模型的建立 |
4.2.3 接触模型 |
4.2.4 模型参数确定材料的本征参数 |
4.3 仿真试验 |
4.3.1 托举端面面积对钵体质量的影响 |
4.3.2 托举过程多因素仿真试验研究 |
4.3.3 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托举式取苗装置的结构及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
5.1 托举式取苗装置的设计要求 |
5.2 托举式取苗装置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
5.3 托举式取苗装置的结构设计 |
5.3.1 输送机构的设计 |
5.3.2 苗盘定位机构的设计 |
5.3.3 开启-托举机构的设计 |
5.3.4 钵苗托持机构的设计 |
5.4 托举式取苗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
5.4.1 控制系统的硬件选型 |
5.4.2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活动苗盘的取苗系统试验研究 |
6.1 取苗系统构成及工作过程 |
6.2 定位传感器安装调试 |
6.3 钵苗托举试验 |
6.3.1 试验材料 |
6.3.2 试验评价指标 |
6.3.3 试验因素及方案 |
6.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3.5 较优参数组合的验证试验 |
6.3.6 结论 |
6.4 基于活动苗盘的取苗系统性能试验 |
6.4.1 试验目的 |
6.4.2 试验条件 |
6.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 |
(2)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界面增强的两级实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芳纶纤维 |
1.1.1 芳纶纤维发展现状 |
1.1.2 芳纶纤维的种类 |
1.2 芳纶纤维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
1.2.1 物理改性 |
1.2.2 化学改性 |
1.2.3 界面过渡层改性 |
1.3 芳纶纤维配套树脂研究进展 |
1.3.1 芳纶纤维用树脂基体 |
1.3.2 环氧树脂增韧 |
1.4 复合材料界面 |
1.4.1 柔性界面层 |
1.4.2 复合材料界面表征 |
1.5 课题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纶纤维复合材料第一级界面增强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步骤 |
2.3.1 水性上浆剂制备 |
2.3.2 芳纶纤维表面处理 |
2.3.3 芳纶纤维预浸料制备 |
2.3.4 复合材料的制备 |
2.4 测试与表征 |
2.4.1 水性聚氨酯(WPU)合成工艺与结构表征 |
2.4.2 芳纶纤维表面特性表征 |
2.4.3 复合材料界面性能测试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WPU的合成工艺与结构 |
2.5.2 芳纶纤维表面特性 |
2.5.3 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 |
2.6 小结 |
第三章 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第二级界面增强 |
3.1 实验原料 |
3.2 实验设备 |
3.3 实验步骤 |
3.3.1 高粘结环氧树脂(EAEP)制备 |
3.3.2 树脂浇铸体制备 |
3.3.3 芳纶纤维预浸料制备 |
3.3.4 复合材料的制备 |
3.4 测试与表征 |
3.4.1 EAEP合成工艺与分子结构表征 |
3.4.2 树脂浇注体性能测试 |
3.4.3 复合材料界面性能测试 |
3.4.4 复材微观形貌测试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EAEP合成工艺与结构 |
3.5.2 树脂体系性能 |
3.5.3 复合材料界面性能 |
3.5.4 复合材料微观形貌 |
3.6 小结 |
第四章 柔性界面层的界面增强机理 |
4.1 实验原料 |
4.2 实验设备 |
4.3 实验步骤 |
4.4 测试与表征 |
4.4.1 复合材料界面结构表征 |
4.4.2 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表征 |
4.4.3 复合材料界面形貌表征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复合材料界面过渡层 |
4.5.2 复合材料界面性能 |
4.5.3 复合材料界面微观形貌及增强机理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和作者简介 |
附件 |
(3)媒介视角下的草书作品形式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书法传播中的媒介视角 |
第一节 书法传播中的媒介生成 |
一、书法传播中的基本要素 |
二、书法传播中的媒介构成 |
第二节 书法传播中的媒介转型 |
一、书法文本媒介的转型 |
二、书法传媒媒介的转型 |
第二章 书风流变中的媒介转型 |
第一节 书风流变中的媒介因素 |
一、书风流变中的基本因素 |
二、形式演变中的媒介因素 |
第二节 书法形式演变中的媒介转型 |
一、书法形式演变中的文本媒介转型 |
二、书法形式演变中的传媒媒介转型 |
第三章 草书作品形式演变中的媒介转型 |
第一节 草书作品风格流变概述 |
一、草书的类别及特征 |
二、历代草书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当代草书作品形式演变中的媒介转型 |
一、当代草书作品形式演变中的文本媒介转型 |
二、当代草书作品形式演变中的传媒媒介转型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基于产品内分工视角构建中国—东盟国际物流体系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思路 |
第2章 国际分工和物流相关理论 |
2.1 分工理论 |
2.1.1 国际分工的概念 |
2.1.2 国际分工的发展 |
2.1.3 产品内分工 |
2.2 物流理论 |
2.2.1 物流的概念 |
2.2.2 国际物流的概念及其发展阶段 |
2.2.3 国际物流体系 |
2.3 物流的进步对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
2.3.1 中国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2.3.2 东盟主要国家物流与经济的发展关系 |
2.4 产品内分工对国际物流体系的要求 |
第3章 CAFTA产品内分工分析 |
3.1 CAFTA概况 |
3.1.1 产生原因 |
3.1.2 CAFTA发展阶段 |
3.1.3 东盟主要国家概况 |
3.2 CAFTA产品内分工的测度 |
3.2.1 产品内贸易指数 |
3.2.2 CAFTA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CAFTA的国际物流的现状 |
4.1 概述 |
4.2 CAFTA国际货物运输 |
4.2.1 国际货物运输基本状况 |
4.2.2 CAFTA国际货物多式联运 |
4.2.3 CAFTA国际货物运输线路选择 |
4.3 国际货物仓储 |
4.3.1 CAFTA国际货物仓储的程序 |
4.3.2 CAFTA国际货物仓储发展现状 |
4.4 国际货物的装卸与搬运 |
4.5 进出口货物的加工与检验 |
4.5.1 货物进出口的一般程序 |
4.5.2 产品内分工下货物的加工与检验 |
4.6 产品包装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产品内分工视角下CAFTA国际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 |
5.1 概述 |
5.2 国际货物运输的问题分析 |
5.2.1 国际货物多式联运方面 |
5.2.2 国际货物运输的线路选择问题 |
5.3 国际货物仓储的问题分析 |
5.4 国际货物装卸与搬运问题分析 |
5.5 国际货物加工和检验问题分析 |
5.6 国际货物包装问题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构建CAFTA国际物流体系策略性研究 |
6.1 促进第四方物流平台的建设,提高各个环节的衔接水平 |
6.1.1 第四方物流的含义及其主要功能 |
6.1.2 CAFTA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的内容 |
6.1.3 如何建设和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 |
6.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第三方物流市场主体的发展 |
6.3 建立健全CAFTA物流发展协调机制 |
6.4 优化CAFTA国际物流流程,提高运转效率和国际物流体系的柔性 |
第7章 结论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不足之处及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易开启式瓦楞纸箱撕裂带材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易开启式瓦楞纸箱 |
1.1.1 易开启式瓦楞纸箱技术原理 |
1.1.2 易开启式瓦楞纸箱生产工艺流程 |
1.1.3 易开启式瓦楞纸箱撕裂带材研究概况 |
1.2 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黏剂 |
1.2.1 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黏剂的体系组成 |
1.2.2 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的聚合方法 |
1.3 无纺纤维织物 |
1.3.1 腈纶纤维 |
1.3.2 丙纶纤维 |
1.3.3 涤纶纤维 |
1.4 课题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1.4.1 课题研究内容 |
1.4.2 课题研究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药品 |
2.1.3 实验材料 |
2.2 丙烯酸酯压敏胶黏剂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2.2.1 丙烯酸酯压敏胶黏剂的制备工艺 |
2.2.2 丙烯酸酯压敏胶pH值测试 |
2.2.3 密度测试 |
2.2.4 固含量测试 |
2.2.5 黏度测试 |
2.2.6 180°剥离强度测试 |
2.3 撕裂带材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2.3.1 撕裂带材的制备 |
2.3.2 拉伸性能测试 |
2.3.3 撕裂带材均匀性测试 |
2.4 撕裂带材瓦楞纸板性能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各工艺条件对丙烯酸酯压敏胶黏剂性能的影响 |
3.1.1 反应温度对丙烯酸酯压敏胶黏剂的影响 |
3.1.2 乳化剂对丙烯酸酯压敏胶黏剂的影响 |
3.1.3 加料方式对丙烯酸酯压敏胶黏剂的影响 |
3.2 丙烯酸酯压敏胶黏剂的性能 |
3.2.1 丙烯酸酯压敏胶黏剂pH测定结果 |
3.2.2 丙烯酸酯压敏胶黏剂密度测定结果 |
3.2.3 丙烯酸酯压敏胶黏剂固含量测定结果 |
3.2.4 丙烯酸酯压敏胶黏剂黏度测定结果 |
3.2.5 丙烯酸酯压敏胶黏剂剥离强度测定结果 |
3.3 撕裂带材性能的研究 |
3.3.1 不同纤维带材对纸板撕裂性能的影响 |
3.3.2 不同胶黏剂撕裂带材对瓦楞纸板撕裂性能的影响 |
3.3.3 不同定量的带材对纸板撕裂性能的影响 |
3.3.4 同一带材对不同定量纸板撕裂性能的影响 |
3.4 与现有Open-Sesame带材的性能比较 |
3.4.1 拉伸性能 |
3.4.2 撕裂带材均匀度测试结果 |
3.4.3 瓦楞纸板撕裂性能 |
3.4.4 人体工效学的应用 |
4 结论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8 致谢 |
(6)现代纸器包装结构创新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纸器包装结构的研究现状 |
1.3 国外纸器包装结构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目的及方法 |
第2章 包装设计的历史演变与精神文化 |
2.1 包装设计的历史演变 |
2.1.1 原始与古代包装 |
2.1.2 近代包装 |
2.1.3 现代包装 |
2.2 包装设计的文化性 |
2.3 包装设计的审美性 |
2.4 包装设计的商业性 |
2.5 包装设计的时代特性 |
2.6 包装设计的民族性发展 |
第3章 现代纸器包装 |
3.1 纸器包装材料在现代包装中的地位 |
3.2 纸器包装结构设计 |
3.2.1 框架式盒底结构 |
3.2.2 浅盘式盒底结构 |
3.2.3 粘贴纸盒结构分析 |
3.2.4 结构新颖的包装设计 |
3.3 包装材料的环保效能 |
3.3.1 生态环保型包装 |
3.3.2 生态环保型包装的特征和功能 |
3.3.3 生态环保型材料包装实例 |
3.3.4 生态环保型包装的材料研发 |
第4章 现代包装设计创新性与案例分析 |
4.1 简约设计 |
4.2 人性化设计 |
4.3 国内纸器包装结构案例分析 |
4.4 国外纸器包装结构案例分析 |
第5章 包装结构的绿色效能的开发 |
5.1 绿色包装的概念 |
5.1.1 绿色包装的意义 |
5.1.2 绿色包装的内涵 |
5.1.3 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标志 |
5.2 绿色包装的兴起、发展与展望 |
5.3 绿色包装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
5.4 绿色包装设计的目标任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四、横向易开型纸制容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活动苗盘的油菜钵苗取苗系统及钵体破损机理研究[D]. 冯世杰. 湖南农业大学, 2020(01)
- [2]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界面增强的两级实现机制研究[D]. 刘利民.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1)
- [3]媒介视角下的草书作品形式演变研究[D]. 兰永贵. 东南大学, 2017(04)
- [4]基于产品内分工视角构建中国—东盟国际物流体系战略研究[D]. 马士伟. 华侨大学, 2012(06)
- [5]易开启式瓦楞纸箱撕裂带材的研究与开发[D]. 刘末. 天津科技大学, 2011(04)
- [6]现代纸器包装结构创新性研究[D]. 丁宁. 河北师范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