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高校“软件”资金投入效益浅议(论文文献综述)
鲜亚亚[1](2021)在《H高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茜,张乐天,武頔,郭长兴[2](2021)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高校中的应用分析》文中提出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持。高校作为时代的引领者,业务活动日渐增多,业务关系错综复杂,由此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被提上日程。信息共享、利用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最基本的职能,也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数据之源、决策之母。文章针对财务综合信息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李凤营[3](2020)在《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文中提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和重要动力。地方高校在普通本科高校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科研绩点制管理模式因其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能够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科研环境,受到地方高校的普遍认可,在地方高校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因过分量化导致了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形成、科研功利化、违背科研规律等现象的产生。这就亟需建立一种新型科研管理模式来适应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为了使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牢固的根基上,本文对所涉及的地方高校、高校科研、高校科研质量、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结构、功能等,提出了以五大理念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工具,建立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并针对上述管理理念,提出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创新思路,分析了科研绩点的内涵与特点、科研绩点与科研工作量的关系等内容。为了掌握获得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的现实情况,本文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通过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管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管理改革的可能方向。首先以B大学为个案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了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的基础上,概括了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宗旨、实施过程、保障措施,并结合B大学部分院系的调研,利用科研成果数据对比了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效果,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了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后的成效,发现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B大学的科研质量,整体上说是科研质量管理的可行方向。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影响高校科研管理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做出改进。基于这一定位,本文通过编制、发放、回收问卷等程序,按照从宏观影响因素、微观影响因素、环境影响因素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探寻B大学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重数量轻质量、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违背科研规律、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科研环境不理想、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等,为改进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提供了方向。本文提出建立科研绩点银行制管理模式以解决地方高校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上述问题,相应地对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模式的生成、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理论模型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论述后,具体对操作层面内容进行探讨。包括科研绩点认定方法的有效改进、建立科研绩点银行的运行机制、科研绩点银行环境的保障三个方面内容。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共同建立了科研绩点银行制科研管理模式。
王海平[4](2019)在《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自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在民心相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贸易畅通和政策沟通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着的成果。在国际交流中,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制高点,数字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新兴形式,逐渐在文化输入和输入中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占据重要位置。研究中日韩之间的数字出版及其产业的合作发展和协作共进,在实践上应合“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日韩文化交流现实诉求、推进中日韩数字出版合作发展,在理论上丰富数字出版战略联盟建设理论、拓展数字出版战略联盟构建方法。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谋建设的背景下,结合中日韩“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力图构建起中日韩数字出版战略联盟的模式及其推进策略。为此,本文从中日韩三国战略联盟构建的动力源出发,以战略联盟构建为突破点,力求为解决中日韩三国之间所面临的数字出版安全和数字出版环境等问题提供思路和策略,从而为东北亚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提供理论支撑和学术努力。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本文应用文献分析方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应用知识图谱去梳理了战略联盟、数字出版、出版资源、中日韩出版和“一带一路”的文化交融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第二,对支撑本文研究的“一带一路”、数字出版、战略联盟等主要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评析。第三,应用SWOT方法对中日韩三国数字出版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进行了剖析。第四,应用系统分析等方法,对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构建动因,从政治、经济、文化、利益诉求四个方向剖析了原因,分析了中日韩三国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五,应用战略分析等方法,提出了通过构建教育科研战略联盟、内容产业发展战略联盟、数字出版金融战略联盟和数字出版文化战略联盟,去实现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构建。第六,从法律、组织、经费、技术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发展的对策。
殷悦[5](2018)在《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以Y高校骨干学科实验室建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大幅增长,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显着改善,教育体制改革正在逐步深化,高校办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教育改革进步的同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高校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健全,教育资金的投入和使用监管不完善,专项资金的使用尚未得到完全落实。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研究并实施科学的专项资金评价体系迫在眉睫。近几年,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力度越来越大,相关的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也显得格外紧迫。通过对现有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后发现,我国关于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研究起步晚、数量少。在“十三五”规划的指引下,国家大力推进教育改革、重视绩效考核,关于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研究较往年有所增加,但是研究内容还是具有局限性。国内学者的研究,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评价理论,但由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评价体系需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结合国内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构建。本文针对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进行研究,首先介绍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并从要素、原则、依据、方法等方面进行分解。本文在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指引下,尝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本文的主要贡献是以Y高校骨干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设计一套针对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框架,并对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进行优选组合。结果表明,这套评价体系是实用的,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意见。
王悦[6](2018)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 ——以F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进入后4%时代,国家与高校面临着办学水平提高的需求与资金投入增长速度放缓的局面。因此,财政专项资金投入的绩效评价,专项资金的管理模优化,成为学者的研究热点与高校相关人员重视的实际问题。目前理论研究多单独阐述高校绩效评价或针对降低财政专项结余规模提出措施,较少将两者结合。实际管理中,财政部门对于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评价多重视支出进度与结余规模,较少对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考核。因此,本文试图构建一个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结余规模对高校总体办学目标的实现有何种影响,证明绩效评价在高校财政专项管理中的有用性。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综合评价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如下研究。(一)总结了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高校作为“准公共物品”,其资金的投入与使用不能完全由市场决定,而是要以政府为主导。本文从“资源配置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阐述了高校财政专项资金需进行绩效评价以满足政府对其的管理需求,从“内部控制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两方面阐述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对高校自身发展建设的必要性。(二)研究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绩效评价模式。总结了国外高校绩效评价工作值得我国借鉴的方面:应建立由政府主导,独立机构进行评价,高校积极参与的绩效评价机制,其指标体系设计应充分以高校办学目标实现为导向,并将最终的评价结果与财政拨款相结合。(三)利用平衡积计分卡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的总体原则与指标选择的具体原则,指标体系构建的总体模型和具体统计学方法进行总结后,本文选择了平衡计分卡与层次法来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四)运用绩效评价体系对F高校的建设情况与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良好的财政专项资金财务管理对高校整体建设存在积极影响。财政专项资金结余规模的大小并不影响高校的建设,应充分考虑高校结余资金的形成原因,针对性的进行改进,而非一味的催促使用。针对F高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两种专项管理模式,以对专项资金更好的进行精细化的管理。
童书玮[7](2018)在《新时代云南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边疆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提出了更多、更新的发展要求。边疆民族地区以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多元的民族特性,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的影响,无论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社会发展水平,边疆民族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有的地方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将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等方面带来诸多隐患和不利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重点难点在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点难点也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滞后,是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短板。尽快补齐这个短板,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美好需求,解决好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迫切。实践已充分证明,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仅就经济讲经济发展是不够的,也是难有出路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经济发展滞后,带来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发展滞后,又直接影响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恶性循环”怪圈,闯出一条以教育优先发展带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必须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真正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加以贯彻落实。这条发展新路径,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新理念,既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举措,更是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对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增加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提振民族自信心、增强自豪感,促进边疆民族地区人民与周边国家民心相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展现大国良好形象,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问题为导向,以普洱边疆民族地区的相关数据为主要支撑点进行分析,重点回答三个问题:即边疆民族地区“为什么”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解决必要性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点要“做什么”,解决方向性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怎么做”,解决可行性问题。研究视角上,努力把普洱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放到全省、全国甚至全球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和谋划,着力克服就普洱讲普洱、就经济讲经济、就教育讲教育的弊端,强调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力求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上有所突破。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来谋划发展,提出在局部区域、在特定阶段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构想,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以此为突破口,是破解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发展滞后老大难问题的有效举措,具有现实意义。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通过“教育优先”理论和实践的分析,论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路线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战略选择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帮助基层领导干部理清了理论的认识问题,也有助于解决现实工作中的操作问题。三是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措施上,既有针对现有政策体制框架下解决当前具体问题的政策措施,也有如何调整和突破现有政策框架体系的措施建议,针对性较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可供教育研究和领导决策参考。四是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定量与定性结合,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践论证。案例和数据,都来源于实际工作,来源于现实生活。形成的主要观点,也是作者8年多在边疆民族地区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真切感受和体会,是在深入调研和认真思考后的成果体现,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力图在对局部区域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一套理论体系和一系列实践经验,争取为其他边疆民族地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借鉴。
濮筠[8](2018)在《我国经济转型期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现状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法律地位的确立和社会舆论的看法转变并不能掩盖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于政策层面上的不足和操作层面上的缺陷。我国经济在经历了长达三十多年的超高速发展之后,为了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增长,主动换挡降速,进入发展的转型期。转型期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保持稳定的增长和就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之一,这一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是否能够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经费在省域间投入是否平衡;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效率是否得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大小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学费能否为受教育者所接受等方面。基于以上问题的提出,本研究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概况的分析着手引入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现状的解读,通过阐述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以及分配比例安排等会受到诸如经济发展情况、社会政治文化以及科技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对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起步阶段的2011年和2015年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审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关系;使用GEODA分析软件开展描述性统计、空间统计,探索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水平在省域间是否存在空间依赖性,测算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情况的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描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特征;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我国2011至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以及经济发展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回归分析;从学生和家长分担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基础理论着手,阐述了我国学生及家庭分担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意愿及负担能力,影响个人分担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因素,实证分析我国居民高等职业教育支付能力与最大经济承受能力;通过数据包络(DEA)的方法测算我国省域高等职业教育国家财政性经费投入和非财政性经费投入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以及毕业生人数等因素的影响,计算出了各省在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同时通过对“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总规模的预测,对于“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及投入总需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取得了长足进步,不过由于高职教育起步晚,中间发展阶段曾经一度退步等因素制约,高职教育经费在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小。同时,教育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杂费收入,社会投入比例偏低,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生均经费差距仍然较大。2)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政策的角度来看,尽管分级拨款机制已经确立,教育经费渠道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但仍然存在高等职业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缺位,地方性补贴经费拨款不到位,高等职业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中的事权和财权不一致等现象。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度还不是很高。这其中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领先于区域经济发展;第二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滞后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脱离了协调的发展态势,无论是哪一种局面都是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和经济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性经费投入不存在比较显着的空间关联性,我国目前东中西部地区间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差异还很大,中西部地区生均高职公共财政预算经费偏低,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猛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薄弱的现状制约了本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5)我国的GDP与高等职业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关系中,高等职业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是GDP的格兰杰原因,这表明我国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借助于回归模型,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财政性经费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则可以达到1.7231%。因此本研究建议: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中央政府应该关注各省份财政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支出状况,通过建立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或者建立专项扶持政策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高等职业教育中发展较弱的省份加大财政资金资助的力度,保障人民群众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2)增加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渠道来源,多角度筹集财政性教育经费。一方面,中央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安排增加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譬如对于教育附加费的征收,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的教育资金等等;另一方面,借助社会资金来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3)合理使用财政教育经费,提高对于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利用教育资金,拓宽教育办学资金的来源必须要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对于国家财政拨款的教育资金,需要健全教育经费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进行成本核算,建立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预算体制,达到对于资金使用的效率最大化。4)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政府应该按照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对于各省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考虑,制定出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并且应该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所需成本,考虑到我国家庭教育费用承担的能力,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5)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奖助学金制度,提高高职院校吸引力。通过大力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奖助学金制度可以支持和帮助更多的贫困家庭学生能够有机会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同时,也需要鼓励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采取各种形式对贫困家庭学生进行资助。
徐锡光[9](2016)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经费管理研究 ——以F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不断增长,2011年国家启动了建设1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仅中央财政投入项目建设资金就达100多亿元。在此背景下,如何建立一套适合的中职教育项目经费管理体系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研究人员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选择了F省已经完成的21所项目学校为研究对象,对21所项目学校中央财政经费、地方财政经费、行业企业投入、学校自筹等4个经费来源收支情况进行分析,对项目经费管理情况、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研究剖析。本研究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经费管理和国内专项经费管理经验,采用文献分析、调查研究、比较分析、综合评价等方法,结合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特点和目标,分析国内外常用的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总结、借鉴国内外教育公共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理论和实践。本研究以公共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考核、财务管理等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构建了一套适合我国中职教育实际的项目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管理流程。中职教育项目经费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分为三部分,即经费收支指标、项目产出与效益指标、项目过程管理指标,可比较客观地评价中职教育项目经费实施和运行管理的成效。同时,本研究提出项目管理需要完善制度、建立科学预算、项目全过程监督、有效的奖惩问责等措施。本研究为F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等职业教育项目经费管理提供借鉴。
孙培清,孔晓丹[10](2015)在《高校内涵式发展探讨——基于财务运行机制创新视角》文中提出基于财务运行机制创新视角,研究高校内涵式发展,对于高校事业发展目标的制定、办学实力的增强及办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高校财务运行机制改革的内容及方式,系统阐述财务管理改革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影响。
二、提高高校“软件”资金投入效益浅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高校“软件”资金投入效益浅议(论文提纲范文)
(2)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高校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背景 |
2 高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基本职能 |
2.1 实现综合信息共享 |
2.2 改进服务方式 |
2.3 实现信息综合利用 |
3 高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优势及作用 |
3.1 实现多部门协同信息采集 |
3.2 完善信息平台系统 |
3.3 培养复合型人才 |
3.4 提高信息安全性 |
4 结 语 |
(3)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地方高校科研管理质量亟待提升 |
(二)地方高校科研绩点管理模式需要改进和完善 |
(三)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双重体会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概念界定 |
(一)地方高校 |
(二)高校科研 |
(三)高校科研质量 |
(四)高校科研质量管理 |
(五)科研绩点制 |
(六)科研绩点银行制 |
五、创新之处 |
(一)探索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 |
(二)改进了“科研绩点”的计算方法 |
(三)建立“绩点银行制”的科研质量管理模式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文献计量分析 |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内涵与意义研究 |
三、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
四、关于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与管理研究 |
五、关于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文献研究 |
六、文献述评 |
(一)关于高校科研管理内容及特征研究 |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研究 |
(三)科研质量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基础 |
一、五大发展理念 |
二、人本管理理论 |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第三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概况及进展 |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基本体系 |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 |
(二)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 |
(三)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功能 |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
(一)B大学简介 |
(二)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 |
(三)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效果 |
三、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目标设计 |
(一)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
(二)关于B大学对学术型教师的目标设计 |
(三)关于B大学对教学单位的目标设计 |
(四)关于B大学科研绩点的量化评价 |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氛围营造 |
(一)精神层面加强统一思想 |
(二)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
五、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保障 |
(一)激励措施 |
(二)督促举措 |
(三)保障制度 |
第四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过程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现状调查设计 |
(一)调查问卷编制 |
(二)调查问卷发放 |
(三)调查问卷回收分析 |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存在的问题 |
(一)重数量轻质量问题 |
(二)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 |
(三)存在违背科研规律的现象 |
(四)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 |
(五)科研环境不理想 |
(六)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 |
(七)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
三、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一)对科研质量的评价导向不科学 |
(二)科研发展定位中功利化追求导向明显 |
(三)高校三大职能之间未能协调发展 |
(四)可持续发展和共享发展落实不到位 |
(五)科研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低 |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证分析 |
(一)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的灰色关联分析 |
(二)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 |
第五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 |
一、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理念 |
二、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背景 |
(一)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背景 |
(二)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过程 |
三、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基本目标与存在优势 |
(一)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主要目标 |
(二)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优势分析 |
四、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过程设计 |
(一)科研绩点银行运行机制设计 |
(二)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功能设计 |
第六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实施策略 |
一、明确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类型 |
(一)显性科研绩点与隐性科研绩点 |
(二)个人科研绩点与集体科研绩点 |
(三)岗位科研绩点与自由科研绩点 |
(四)普通科研绩点与奖励科研绩点 |
(五)元科研绩点 |
二、建立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认定规则 |
(一)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原则 |
(二)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程序 |
(三)科研工作业绩点的质量等级确定 |
(四)科研工作业绩点的总量计算方法 |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 |
(一)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委员会 |
(二)科研绩点银行专家咨询委员会 |
(三)科研绩点银行综合业务中心 |
(四)科研绩点银行网络管理中心 |
四、实施科研绩点银行的运作管理 |
(一)科研绩点银行帐户管理 |
(二)科研绩点银行业务类型 |
(三)科研绩点银行操作流程 |
五、支持科研绩点银行的环境保障 |
(一)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业务环境要求 |
(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管理环境支持 |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信息化环境支持 |
六、地方高校科研绩点制银行模式推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调研问卷 |
附录二 :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灰色关联分析调查问卷 |
附录三 :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调查问卷 |
附录四 :科研工作业绩点制银行章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理论意义 |
1.1.3 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知识图谱论述 |
1.2.1 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
1.2.2 理论研究层面的知识图谱研究论述 |
1.2.3 实践研究层面论述 |
1.3 框架、方法与创新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3.5 研究创新 |
第2章 概念界定、理论和发展战略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一带一路”的概念 |
2.1.2 “数字出版”的概念 |
2.1.3 “出版资源”的概念 |
2.1.4 “战略联盟”的概念 |
2.2 研究理论 |
2.2.1 出版资源理论 |
2.2.2 数字出版理论 |
2.2.3 战略联盟理论 |
2.2.4 国际营商环境理论 |
2.3 发展战略 |
2.3.1 中国数字出版营商环境概览 |
2.3.2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数字出版企业“走出去”战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日韩数字出版态势与比较 |
3.1 中国数字出版态势描述 |
3.1.1 中国数字出版的发展优势 |
3.1.2 中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劣势 |
3.1.3 中国数字出版发展所面临的机会 |
3.1.4 中国数字出版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
3.2 日本数字出版态势描述 |
3.2.1 日本数字出版的发展优势 |
3.2.2 日本数字出版的发展劣势 |
3.2.3 日本数字出版发展所面临的机会 |
3.2.4 日本数字出版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
3.3 韩国数字出版态势描述 |
3.3.1 韩国数字出版的发展优势 |
3.3.2 韩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劣势 |
3.3.3 韩国数字出版发展的机遇 |
3.3.4 韩国数字出版面临的挑战 |
3.4 中日韩三国数字出版的SWOT比较 |
3.4.1 优势比较 |
3.4.2 劣势比较 |
3.4.3 机遇比较 |
3.4.4 挑战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动因 |
4.1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的政治因子考量 |
4.1.1 “中日韩数字出版+政治”的知识图谱 |
4.1.2 中日韩地理与安全的考量 |
4.1.3 中日韩政治利益驱动的考量 |
4.1.4 中日韩三国合作现实的考量 |
4.1.5 “一带一路”倡议的考量 |
4.2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的经济因子考量 |
4.2.1 “中日韩数字出版+经济”的知识图谱 |
4.2.2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推动的考量 |
4.2.3 中日韩经济发展现实需要的考量 |
4.2.4 中日韩经济发展共同诉求的考量 |
4.3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的文化因子考量 |
4.3.1 “中日韩数字出版+文化”的知识图谱 |
4.3.2 文化环境重要性的考量 |
4.3.3 中日韩文化产业合作有利条件的考量 |
4.4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的利益诉求考量 |
4.4.1 “中日韩数字出版+利益”的知识图谱 |
4.4.2 中国政治与经济利益诉求的考量 |
4.4.3 日本政治与经济利益诉求的考量 |
4.4.4 韩国政治与经济利益诉求的考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内容 |
5.1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可行性讨论 |
5.1.1 中日韩三国合作的积极因素 |
5.1.2 中日韩三国合作存在的问题 |
5.2 中日韩数字出版教育科研战略联盟 |
5.2.1 中日韩高等教育科研合作促进因素 |
5.2.2 中日韩高等教育区域合作阻碍因素 |
5.2.3 中日韩教育科研合作取得的成果 |
5.2.4 高等教育科研合作在中日韩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
5.2.5 中日韩数字出版教育科研联盟的构建 |
5.3 中日韩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战略联盟 |
5.3.1 数字内容产业 |
5.3.2 中日韩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概况 |
5.3.3 中日韩数字内容产业联盟的构建 |
5.4 中日韩数字出版金融战略联盟 |
5.4.1 中日韩金融合作前景广阔 |
5.4.2 中日韩数字出版金融战略联盟的构建 |
5.5 中日韩数字出版文化战略联盟 |
5.5.1 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与合作成果丰厚 |
5.5.2 中日韩数字出版文化战略联盟的构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推进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的保障措施 |
6.1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法律保障 |
6.1.1 完善各国数字出版的相关立法 |
6.1.2 加强公众数字版权意识 |
6.1.3 建立版权质押融资评估系统 |
6.1.4 加强法律扶持,打造“结对式”法律服务 |
6.1.5 建立版权纠纷速裁机制 |
6.2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组织保障 |
6.2.1 各国政府支持和政策导向 |
6.2.2 企业主动加强管理与改革 |
6.2.3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
6.2.4 强化数字出版战略联盟的关系建设 |
6.3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经费保障 |
6.3.1 加强数字出版资源治理的经费投入 |
6.3.2 建立完善的经费投入保障制度 |
6.4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技术保障 |
6.4.1 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数字出版资源的保障 |
6.4.2 人工智能技术对数字出版资源的保障 |
6.5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政策保障 |
6.5.1 强化政府主导优势 |
6.5.2 促进合作融入“一带一路”倡议 |
6.5.3 重视联盟顶层制度的制定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5)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以Y高校骨干学科实验室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原则的研究 |
1.2.2 关于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
1.2.3 关于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 |
1.2.4 关于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必要性的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论文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框架 |
1.3.4 本文的难点 |
1.3.5 本文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相关概念 |
2.2 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3 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3.1 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
3.2 实验室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
3.3 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问题的成因 |
4 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
4.1 基本要素 |
4.2 基本原则 |
4.3 主要依据 |
4.4 主要方法 |
4.4.1 方法回顾 |
4.4.2 层次分析法的选定优势 |
4.5 主要指标 |
4.5.1 指标设计与选取 |
4.5.2 指标权重 |
4.5.3 指标评分方法 |
5 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案例分析 |
5.1 Y大学的基本情况 |
5.2 Y高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建设项目介绍 |
5.3 Y高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建设项目实施情况 |
5.4 Y高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项目专项资金绩效评价 |
5.4.1 定量指标分析 |
5.4.2 定性指标分析 |
5.4.3 评价结果 |
5.5 Y高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项目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建议 |
6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 ——以F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1.1 关于高校绩效评价内涵的研究 |
1.3.1.2 绩效评价体系指标设计研究 |
1.3.1.3 高校绩效评价模型及方法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2.1 关于高校绩效评价内涵的研究 |
1.3.2.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角度研究 |
1.3.2.3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研究 |
1.3.2.4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研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绩效 |
2.1.2 财政专项资金 |
2.1.3 财政结余结转资金 |
2.1.4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 |
2.2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2.2.1 高等教育的性质 |
2.2.2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的外部动力 |
2.2.2.1 资源配置理论 |
2.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的内部成因 |
2.2.3.1 内部控制理论 |
2.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国内外高校绩效评价现状 |
3.1 我国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现状 |
3.1.1 我国高校绩效评价历程 |
3.1.2 我国主要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3.2 国外高校绩效管理 |
3.2.1 英国高校绩效管理 |
3.2.2 美国高校绩效管理 |
3.2.3 其他国家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3.3 国外高校绩效评价对我国的启示 |
第四章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1.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总体原则 |
4.1.2 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具体原则 |
4.2 绩效评价方法 |
4.2.1 绩效评价主要模型 |
4.2.2 绩效评价统计学方法 |
4.3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
4.3.1 高等教育的职能 |
4.3.2 平衡计分卡评价指标选取 |
4.3.3 评价指标的内涵 |
4.3.3.1 财务维度 |
4.3.3.2 客户维度 |
4.3.3.3 内部运营维度 |
4.3.3.4 学习与成长维度 |
4.3.4 确定指标权重次 |
4.3.4.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4.3.4.2 构建判断矩阵 |
4.3.4.3 测算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
4.3.4.4 合成指标总权重 |
第五章 F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与精细化管理 |
5.1 F高校简介 |
5.2 F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 |
5.2.1 F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数据统计 |
5.2.2 F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数据无纲量化与综合评价 |
5.2.3 F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5.2.3.1 财务维度评分与非财务维度评分对比分析 |
5.2.3.2 F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与结余资金规模对比分析 |
5.3 F基于绩效评价的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精细化管理建议 |
第六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
(7)新时代云南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 |
(一) 问题导向:解决新时代全面发展“短板”问题的新需要 |
(二) 国际背景: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要求 |
(三) 国内背景:顺应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
(四) 省内背景:探索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 |
(五) 地区背景:扶贫先“扶智”和“扶志”的新需要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 有利于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具有现实意义 |
(二) 有利于处理经济发展与教育优先关系,具有理论价值 |
(三) 有利于云南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借势借力跨越发展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研究现状 |
(二) 研究综述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 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
第一章 新时代新理论: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的科学指南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
二、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教育优先发展的新要求 |
三、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 |
第二节 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 |
一、优先发展教育是解决民生问题和促进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 |
二、优先发展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举措 |
三、优先发展教育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
第二章 合理性与可行性: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的依据分析 |
第一节 国情和省情:优先发展教育的现实依据 |
一、优先发展教育符合我国的国情需要 |
二、优先发展教育是符合云南省情的战略选择 |
第二节 正确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教育优先发展” |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 |
二、“优先发展教育”是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战略 |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优先发展教育”的辩证关系 |
第三节 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
一、优先发展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具有现实需求和基础 |
二、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增强使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成为可能 |
第三章 回顾与总结: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1949—1977年) |
一、普洱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基础 |
二、普洱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
第二节 建立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1978—2008年) |
一、政策演变和成效 |
二、发展历程和特点 |
第三节 推进各类教育的均衡发展(2009年至今) |
一、主要做法和政策措施 |
二、主要成效和变化 |
三、需要继续关注并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现状与问题: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普洱教育事业现状调查 |
一、学校基本情况 |
二、基础教育基本情况 |
三、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困难和问题 |
一、学前教育 |
二、九年义务教育 |
三、普通高中教育 |
四、中等职业教育 |
第三节 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探究 |
一、存在的主要共性问题 |
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立德与树人: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构想 |
第一节 均衡与公平: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
一、以教育均衡促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优先发展 |
二、立德树人,为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
第二节 提升全民素质:普洱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点和路径 |
一、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重点 |
二、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路径 |
第六章 典型与示范: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积极探索 |
第一节 普洱基础教育发展方面 |
案例一: 宁洱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 |
第二节 普洱高等教育发展方面 |
案例一: 思茅师专升格组建普洱学院的主要做法 |
案例二: 筹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的主要做法 |
第三节 普洱职业教育发展方面 |
案例一: 普洱市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
案例二: 加快景东职业高级中学发展的主要做法 |
第七章 政策与制度: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的支撑保障 |
第一节 国外优先发展教育助推经济崛起的启示与借鉴 |
一、美国优先发展教育的相关情况 |
二、日本优先发展教育的相关情况 |
三、德国优先发展教育的相关情况 |
四、国外教育优先发展的经验总结 |
第二节 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
一、顺应教育发展需求的新变化 |
二、准确把握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新定位 |
三、增强政策的民众认同,提高政策的执行实效 |
第三节 谋划好边疆民族地区职责和能力范围内的工作 |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
二、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
三、完善各级政府教育管理和投入机制 |
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
五、严格依法治教 |
六、全面加强教育督导 |
七、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
第四节 对国家和省级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的意见建议 |
一、进一步提高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重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 |
二、适时进一步调整现有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框架 |
三、加大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形成有利于人才向基层流动的机制 |
四、增强相关政策的强制性,提高监督和执行效果 |
五、继续实施支教工作,提高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水平 |
六、积极盘活存量资源,用好边疆民族地区本地人才 |
七、发挥边疆民族地区各自优势,创造条件吸引留住优秀人才的外部环境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我国经济转型期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概况 |
1.1.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现状 |
1.1.3 转型期与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制约因素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理论基础 |
2.1 教育投资 |
2.1.1 教育投资的内涵与特点 |
2.1.2 教育投资的性质 |
2.1.3 教育投资基本规律 |
2.2 人力资本理论 |
2.3 教育公平理论 |
2.3.1 科尔曼报告对于教育公平的论述 |
2.3.2 胡森教育公平理论 |
2.3.3 帕森斯教育公平理论 |
2.3.4 罗尔斯教育公平理论 |
2.4 公平与效率协同理论 |
2.5 区域协调、供求均衡以及教育适度超前发展 |
2.5.1 区域协调 |
2.5.2 供求均衡 |
2.5.3 教育适度超前发展 |
2.6 新综合平衡理论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历史变迁与发展特征 |
3.1 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发展背景 |
3.2 政府主导下的教育投资 |
3.2.1 政府投资的教育 |
3.2.2 政府投资教育的作用 |
3.3 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 |
3.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政策的历史发展脉络 |
3.5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拨款方式特征与问题解析 |
3.5.1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拨款方式特征 |
3.5.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政策存在主要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代表性国家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特征 |
4.1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情况分析 |
4.1.1 德国的学制 |
4.1.2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简介 |
4.1.3 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模式分析 |
4.1.4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投资保障 |
4.1.5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资助的主要形式 |
4.1.6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拨款方式的发展趋势 |
4.2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情况分析 |
4.2.1 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简介 |
4.2.2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简介 |
4.2.3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保障 |
4.2.4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
4.3 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情况分析 |
4.3.1 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
4.3.2 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 |
4.3.3 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拨付方式 |
4.4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情况分析 |
4.4.1 战后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简介 |
4.4.2 战后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
4.4.3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
4.4.4 战后日本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政策相关法案 |
4.4.5 日本高职教育投资方面的挑战与应对 |
4.5 我国台湾省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情况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经济转型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规模、速度与结构 |
5.1 经济转型与高职教育经费概念 |
5.2 数据来源 |
5.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数据分析 |
5.3.1 我国高职教育投资的总体面貌 |
5.3.2 我国高职教育投资的结构分析 |
5.3.3 转型期我国髙职教育投资概况 |
5.3.4 转型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比重情况分析 |
5.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发展特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 |
6.1 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 |
6.1.1 经济发展层面的解读 |
6.1.2 高等职业教育层面的解读 |
6.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6.2.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6.2.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与发达省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
6.2.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协调度 |
7.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与经济水平协调度的研究背景 |
7.2 研究方法与数据 |
7.2.1 研究方法 |
7.2.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7.3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实证分析 |
7.4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度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空间关联性与平衡性 |
8.1 研究缘起 |
8.2 空间关联性与平衡性相关理论 |
8.2.1 区域一体化理论 |
8.2.2 区域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
8.2.3 空间计量理论 |
8.3 变量的确定与数据描述 |
8.4 高职教育投资的空间自相关性 |
8.5 转型期我国省际间高职教育投资平衡发展的基尼系数与变异系数测算 |
8.6 政策建议 |
8.7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高等职业教育学费和个人投资收益率 |
9.1 学生和家长分担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基础理论 |
9.2 学生及家庭分担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意愿及负担能力 |
9.3 影响个人分担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因素 |
9.4 我国居民高等职业教育支付能力与最大经济承受能力的测算 |
9.5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学费现状 |
9.5.1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学费现状 |
9.5.2 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学费 |
9.5.3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学费 |
9.6 高等职业教育个人投资收益率 |
9.7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效率及未来总需求预测 |
10.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效率 |
10.1.1 数据包络方法简介 |
10.1.2 方法、变量和数据 |
10.1.3 结果分析 |
10.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投入总需求预测 |
10.2.1 “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总规模预测 |
10.2.2 “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及投入总需求预测 |
10.3 本章小结 |
第十一章 结论与建议 |
11.1 研究结论 |
11.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改革建议 |
11.3 基于投资分析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9)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经费管理研究 ——以F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依据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国家中职示范校 |
二、职业教育经费 |
三、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经费 |
第二节 相关理论界定 |
一、公共管理理论 |
二、公共产品理论 |
三、公共财政理论 |
四、投入产出理论 |
第二章 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经费管理实践调查分析 |
第一节 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经费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设计 |
二、样本选取 |
三、调查实施 |
四、样本情况分析 |
第二节 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经费调查分析 |
一、建设经费收支情况分析 |
二、建设项目成果情况分析 |
三、建设项目管理情况分析 |
第三章 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经费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经费管理问题 |
一、建设经费预算方面问题 |
二、建设经费管理方面问题 |
三、建设项目考评方面问题 |
第二节 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经费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一、建设经费预算不够科学 |
二、建设项目管理制度设计不足 |
三、建设项目学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全 |
第四章 国内外职业教育经费管理实践探索 |
第一节 英国职业教育经费管理实践 |
一、英国教育经费投入模式 |
二、英国绩效管理发展 |
三、英国公共财政支出评价模式 |
第二节 美国职业教育经费管理实践 |
一、美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模式 |
二、美国职业教育经费管理发展 |
三、美国政府绩效评价实践 |
第三节 中国香港政府绩效管理实践 |
一、中国香港政府绩效管理历程 |
二、中国香港政府绩效管理措施 |
第四节 国内高等教育项目经费管理实践 |
一、我国绩效评价发展历程 |
二、高校项目经费情况 |
三、高校项目经费管理措施 |
第五章 优化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经费管理对策 |
第一节 建设经费管理设计原则 |
一、依法合法与财务公开相结合原则 |
二、真实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 |
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原则 |
四、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原则 |
第二节 建设经费管理设计目标 |
一、促进建设经费管理提高预算编制水平 |
二、促进建设项目管理提高内控制度建设有效性 |
三、促进建设经费绩效管理具有可操作性 |
第三节 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经费管理建议 |
一、完善建设经费管理制度建设 |
二、强化建设经费科学预算管理 |
三、构建建设经费管理科学绩效评价制度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高校内涵式发展探讨——基于财务运行机制创新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制约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原因 |
(一)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
(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完善 |
(三)校院两级管理观念滞后 |
(四)资金投入效益不高 |
(五)措施落实不力 |
二、创新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开拓内涵式发展新局面 |
三、完善财务制度建设,夯实内涵式发展基础 |
四、创新校院两级财务管理改革,激发内涵式发展活力 |
五、以财务运行机制为导向,渗透内涵式发展核心 |
(一)加大人才培养投入,提升内涵式发展质量 |
(二)导向教学改革投入,强化内涵式发展特色 |
(三)保障师资队伍投入,促进内涵式发展品质 |
(四)增加科技创新投入,提高内涵式发展水平 |
(五)确保基础设施投入,搭建内涵式发展平台 |
六、强化创新措施落实力度,加速内涵式发展步伐 |
(一)多渠道筹措内涵式发展资金 |
(二)强化内涵式发展预算管理 |
(三)创新内涵式发展绩效评价体系 |
(四)提升财务信息化建设创新手段 |
四、提高高校“软件”资金投入效益浅议(论文参考文献)
- [1]H高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鲜亚亚.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2]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高校中的应用分析[J]. 王茜,张乐天,武頔,郭长兴.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1(10)
- [3]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D]. 李凤营.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4]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研究[D]. 王海平. 燕山大学, 2019(07)
- [5]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以Y高校骨干学科实验室建设为例[D]. 殷悦. 山东工商学院, 2018(05)
- [6]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 ——以F高校为例[D]. 王悦. 福州大学, 2018(03)
- [7]新时代云南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D]. 童书玮. 云南大学, 2018(01)
- [8]我国经济转型期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 濮筠. 苏州大学, 2018(01)
- [9]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经费管理研究 ——以F省为例[D]. 徐锡光.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10]高校内涵式发展探讨——基于财务运行机制创新视角[J]. 孙培清,孔晓丹.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