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提速软件测试

网络提速软件测试

一、网络提速软件小测试(论文文献综述)

付文华[1](2021)在《基于改进混合核极限学习机的燃煤锅炉NOx排放预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开放及国家环保政策的要求愈加严厉,火电企业纷纷针对“低效率、高污染”的燃煤电站锅炉进行优化升级,从而实现火电企业高燃烧效率和低污染排放的双重目标。大数据分析技术、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燃煤电站的优化升级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其优化的效果取决于NOx排放量是否可以精准预测。目前,如何准确预测NOx排放量及科学评价NOx排放预测效果仍是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首先对锅炉历史运行数据进行预处理,分别为错误数据和缺失数据处理、再采样、归一化等;然后,在此基础上,主要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针对燃煤电厂锅炉数据冗余影响NOx预测准确性的问题,充分考虑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的相关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邻域粗糙集前向搜索属性约简快速算法(Forward Attribute Reduction Based on Neighborhood Rough Sets and Fast Search,FAR)和混合核极限学习机(Hybrid Kernel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HKELM)的FAR-HKELM预测模型。基于实际历史运行数据,将HKELM、FAR-HKELM与BP、SVM、ELM、PKELM及GKELM等建模方法进行多次对比,验证了FAR-HKELM建模方法的有效性及优越性。(2)针对燃煤电厂锅炉非高斯特性数据的误差分布问题,采用局部相似函数MCC作为性能评价指标,提出一种基于最大相关熵准则评价(Maximum Correlationentropy Criterion Evaluation,MCCE)和HKELM的MCCE-HKELM预测算法,即一种燃煤锅炉NOx排放预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建立基于HKELM的NOx预测模型,然后将局部相似函数作为性能评价指标,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以局部相似函数最大化为目标来寻找模型最优参数,从而提高预测模型性能;此外,针对MCC核函数参数σ值的两种选取方式,设置了相关对比实验,从而为核函数参数σ值的选取提供了理论指导。(3)针对燃煤电厂锅炉NOx预测建模时数据噪声、异常值等影响预测模型性能的问题,同时考虑到HKELM是在高斯噪声假设的最小均方误差(MMSE)准则下推导出的,因此基于HKELM的模型性能在非高斯噪声等情况下会严重恶化。为了提高HKELM的鲁棒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混合相关熵准则(Maximum Mixture Correlationentropy Criterion,MMCC)和HKELM的MMCC-HKELM预测算法,并在人工仿真数据集和6个基准数据集上对算法回归预测性能进行了验证;此外,基于MMCC-HKELM算法建立了燃煤锅炉NOx排放预测模型,并设置实验对模型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在燃煤电站锅炉NOx预测中的性能优势。

杨昱[2](2021)在《网联车辆队列生态式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出行需求的迅速增长,持续上升的汽车数量导致了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能耗攀升、交通事故频发。如何防止交通拥堵、降低耗能、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是人们日臻重视的重要课题。汽车作为主要交通运载工具肩负着巨大的责任以改善当下交通系统严重的能源耗费、拥堵和安全等问题,因此在技术层面对车辆的生态性进行改进与完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不断推动汽车安全、节能、高效的智能生态出行技术具有重大意义。在5G通信和V2X技术的高速发展下,以车辆队列行驶为典型代表的多车组群系统控制技术受到了广大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基于V2X通信的网联车队生态式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Ecological 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ECACC)技术是在网联车辆队列行驶的基础上实现以节能为主要优化目标的队列协同控制方法。该技术作为多车协同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可以实现车辆群体节能,增强跟车行驶安全,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智能交通系统战略起到关键推动作用。该技术的主要思想在于基于V2V和V2I的车联网通信通过获取当前交通环境状态、队列车辆状态以及前方道路信息等,进行以车辆队列行驶经济性为主要目标的最优设计,同时实现稳定安全的队列跟车效果,以此对队列中头车进行行为决策与各子车辆动力系统最优化控制,最终达到车辆队列在多种智能交通场景下节能、安全的行驶目标。相对于传统的单车控制,车辆队列协同控制在能效方面可以提高10-20%,并且增加了道路跟车行驶的安全性,缩短了跟车间距,提高了道路交通的容载率与通行效率,从而减少了由交通拥堵带来的大量能源耗费。车队ECACC策略从车辆自身的动力系统优化和微观交通出行规划两方面共同实现生态出行的目的。本文以均质纯电动网联车辆队列为研究目标,基于V2X通信技术针对车队在高速和城市典型场景下以队列能耗为主要优化目标、以队列跟车性能为基本保障开展了关于生态式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的理论研究,并通过仿真分析、硬件在环测试以及实车实验进行了验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车辆队列在不同场景下的行驶方式和行驶限制进行分类设计。按照车辆队列前方交通流状态,车队行驶方式划分为基于被动跟车和主动规划的ECACC策略,分别对队列行驶的两个主要性能即跟车和节能进行了建模与验证。在底层跟车控制方面对队列行驶的技术基石即CACC跟车控制器进行了建模、分析和仿真验证,分别讨论了基于前馈-反馈结构和纯反馈结构控制器的特点,并进行了队列弦稳定性分析。此外,在能耗方面建立了基于电机Map和电池动态参数的纯电动汽车能耗灰盒模型,并与成熟商业软件进行了对比验证,为ECACC策略的展开提供了模型研究基础。(2)针对车队前方存在不受控车辆的情况进行了基于被动跟车的ECACC策略设计。由于车队前方车辆阻挡,车辆队列需被动地沿某一速度轨迹行驶,因此基于车辆队列纵向动力学特性和恒定常数车头时距的跟车策略,考虑道路连续坡路信息,提出了以能耗和队列跟车性能为优化目标的模型预测控制求解方法。通过在特定行驶速度下对车队中各子车辆进行分布式控制实现动力系统优化,平衡队列跟驰过程中能耗与跟车精度间的博弈,实现车辆能量经济性、驾驶舒适性以及跟车准确性的多目标优化。(3)针对车队前方无交通流约束情况进行了主动规划的ECACC策略设计。基于队列行驶过程中各子车辆的动力系统状态和跟车行驶需求,建立基于队列解耦的分层控制体系即顶层头车能量最优速度轨迹规划和底层子车辆经济车速跟随的逻辑框架。队列头车通过V2I通信获得道路参数如坡度、曲率以及交通限制等信息,根据自身动力系统特性,通过基于动态规划的求解方法得到了能耗的全局最优解并得到对应速度轨迹。在速度规划中,考虑车辆横向特性,建立了希尔函数对横向加速度进行约束,实现车辆在转弯过程中的安全速度控制。此外,在最优控制问题的性能函数中引入了时间调节因子,以实现在不同行程时间需求下车辆队列能耗-时间综合最优的驾驶模式。(4)针对城市典型的连续信号灯交叉口场景的ECACC策略。基于城市工况下节能导向的车队绿波带通行需求,提出了基于生态驾驶的队列行驶方法,通过V2I通信提前获取信号灯SPa T状态进行速度引导实现队列全绿灯通行的生态驾驶效果;针对交通信号、道路参数和行车环境等复杂情况对车辆动力系统进行能量优化,提出了基于切换逻辑的动态规划快速求解方法;此外,提出了队列信号灯交叉口不分离策略,保证了队列行驶完整性,提高了队列整体的通行效率、行驶经济性和跟车安全性。(5)建立了仿真分析—硬件在环—实车实验的验证体系。基于真实城市路况实时高精度地图进行了硬件在环测试,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了RSU和OBU终端设备的实时信息传递;建立了基于Virtual Platoon的实车跟车验证方法,在不同的加速度需求下进行了车辆队列性能测试。一系列测试验证了网联车辆队列生态式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的节能效果与跟车安全效果。通过以上内容由理论到实践的系统研究,本文阐述了网联车辆队列生态式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的巨大节能潜力和行驶安全优势,同时体现了ECACC策略在不同场景下应用的广泛性和适用性。该策略在未来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具有深远的实际应用价值,并为实现道路车辆安全、节能、高效的智能生态出行提供了技术基础。

邹苑蓉[3](2021)在《疫情期间上海市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线上教学开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线上教学模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了新时代教学发展的新趋势,也为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将网络教学与体育课程相结合是大势所趋,用好互联网,上好体育课,更是时代的要求。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使线上体育课全面进入人们的视野,略带被动地成为网络课程大提速时期的一个重要脚注。如何开展线上体育教学,保证线上体育教学的质量,让大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用心学起来,积极动起来,自觉的进行居家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养成运动习惯,值得深入探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调查上海市海湾区三所代表性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线上教学开展现状。从课程建设现状,教师开展现状、学生参与现状、线上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四个方面对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三所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线上教学开展现状展开调查,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为应对疫情反弹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教学打下基础。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三所学校能高度重视线上教学。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积极统筹,成立领导小组,制定了线上教学的实施方案和学期工作计划;并有专门用于线上教学的经费,对疫情防控期间超工作量教师有福利补贴;两所高校能够针对线上教学效果进行绩效考核,极大程度的保证线上公共体育教学顺利进行。2、三所学校公共体育课均能建班、建课。线上教学的内容倾向于体能、瑜伽、舞蹈等对于场地器材要求较低的运动项目,并有一部分教师开展了理论类教学。线上教学方式主要为自建慕课+线上翻转课堂,同时结合在线教学工具+会议系统;线上教学的平时成绩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形式包括考勤、视频打卡、课程作业和在线测验等;阶段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小作业和小测试的反馈,学期末的考试通过在线平台的考试系统完成。3、大部分教师没有线上教学的实践经验。教师们每天用于备课和批阅作业的平均时长较长,教学规模人数适中与线下教学持平,教学教学时长为稳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一般,空间和器材不足。教师们普遍认为相比线下教学,线上教学的运动负荷呈下降趋势,线上教学的教学效果不如线下教学,学生课堂参与度一般,课堂互动效果较差,教师在线上教学中无法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4、大部分学生线上学习的态度较为积极,他们的学习环境较为理想,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对于线上学习自我能力的提高和自我效能感的评价较为良好,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营造的课堂氛围等方面持认可的态度。学生在线上学习中存在运动习惯和运动能力一般,不能很好的独立完成线上学习、缺少器械、网络不畅、师生互动困难等问题。5、开展线上教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组织管理因子(实施方案)、教学保障因子(网络环境等)、课程内容因子(教学手段等)、教学因子(教学规模等)、教师因子(教学能力等)、学生因子(学习态度等)。

李瑾[4](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药物虚拟筛选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药物研发的起点,苗头化合物的发现对整个研发过程至关重要。虚拟筛选是苗头化合物发现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利用计算机从海量化合物中快速筛选出特定靶标的候选活性分子,大幅减少在生物化学实验阶段受试化合物数量。随着越来越多的蛋白晶体三维结构被解析,苗头化合物发现研究中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方法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优势。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方法依赖分子对接技术。然而,现有分子对接理论本身存在诸多缺陷,并且众多的对接程序性能各异,仅使用分子对接程序的对接及评分功能对化合物进行排序和筛选,在实际使用中往往无法达到稳定且较好的效果。因此,优化分子对接程序、制定筛选方案对提高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方法的成功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对虚拟筛选方案进行优化,从三个方面共同提升苗头化合物发现的成功率和效率。一是改进分子对接方法,模拟小分子和靶标蛋白的结合构象;二是建立化合物活性分类方法,预测小分子的活性,针对模拟出的小分子构象进行初步筛选;三是构建蛋白质-配体结合亲和力预测模型,用于预测初步筛选出的小分子与靶标蛋白的结合强度,进行精细筛选。对此三个方面,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烟花算法的构象搜索方法。首先明确分子对接中构象搜索过程的优化问题表示;其次,设计了烟花算法应用在分子对接问题上的核心策略,如爆炸算子、变异算子以及烟花选择策略等;再次,根据文化基因算法理论,将烟花算法与BFGS拟牛顿搜索算法相结合,利用烟花算法作为全局优化器在搜索空间中快速定位有希望的区域,BFGS拟牛顿搜索算法在局部进行精细搜索,从而加快收敛速度,以及增加找到最优解的机会;最后,将该方法在Autodock Vina的框架上予以实现,编写了分子对接程序FWAVina,并且在标准测试数据集上对FWAVina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与经典对接程序Autodock Vina相比,FWAVina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及更高的分子对接准确性。2.提出一种基于集成学习技术及Spark平台的化合物活性分类方法ENS-VS。首先,通过集成学习技术将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特征和配体结构特征进行特征融合,集成支持向量机、朴素贝叶斯及决策树三种分类算法,提高该方法在不同靶标蛋白上的适用性及稳定性,同时解决活性化合物与非活性化合物样本数量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其次,在Spark平台上实现本方法的并行加速,提高从海量化合物中进行活性化合物筛选的执行效率。最后,基于DUD-E标准数据库分别构建蛋白家族特异性模型、靶标特异性模型与通用模型,总结出模型适用标准:当靶标已知的活性化合物较多时,宜采用靶标特异性模型;当靶标已知的活性化合物较少时,宜采用蛋白家族特异性模型;当出现新的靶标蛋白时可采用通用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对比经典的分子对接程序,ENS-VS方法能有效提高活性化合物筛选的命中率,并且ENS-VS方法可以与任意分子对接程序联合使用。3.提出一种基于图注意力网络的蛋白质-配体结合亲和力预测模型ComplexNet。首先,采用图论中的图结构来表示分子结构数据,旨在从原子水平上自动学习特征。其次,本研究在图注意力网络的基础上做出如下改进:一是在图注意力网络中设计了节点动态特征机制,将边信息动态加入节点特征,每个节点特征随聚合节点的不同而动态变化,解决图注意力网络无法处理边信息的问题;二是引入虚拟超级节点作为图级特征聚合机制,将节点级特征表示转换为图级特征表示,使该网络模型能用于图级的预测问题。再次,模型中引入隐层参数硬共享的多任务学习机制,以配体诱铒构象与晶体三维结构的均方根距离(RMSD)预测作为辅助任务,扩大数据集,以提高Complex-Net的泛化性能。最后,采用四种方案对模型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四种方案中Complex-Net预测结果的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相关系数两个指标均优于基准方法RF-Score及基于卷积神网络的代表方法Pafnucy。本文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改进分子对接程序、建立化合物活性分类方法以及蛋白质-配体亲和力预测模型,从配体结合构象预测、初步筛选和精细筛选三个方面共同提升药物虚拟筛选方法性能。

黄廷林,王俊萍,梁恒,时文歆,李伟光,陆建红[5](2020)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在线教学的探索实践与改革思考——以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正常教学的影响,全国高校迅速启动了在线教学方式,在线教学作为特殊时期的教学方式保证了本科教学的正常进行。以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在线教学工作为例,分析了各高校在疫情期间选用的在线教学平台、教学模式和教学特色,总结了在线教学经验,通过对比国内外传统教学模式,剖析了在线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疫情过后全国高校给排水科学与专业在线教学改革的思路,以及如何将线上线下教学有机结合,进一步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周智敏[6](2020)在《基于课堂派的中职旅游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以湖南Y学院《旅游政策与法律法规》课程为例》文中指出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逐步在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随着5G时代来临,信息网络技术将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会带来更大的改变。信息化教学改革已成为实现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基于“互联网平台+教育”的混合式教学,结合传统教学与线上网络教学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学情、所教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所有教学环节进行优化融合,以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理念。这种既能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长处,以教师作为为主导,进行引导、组织教学,又能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方向。本文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文献问卷研究、访谈等研究方法,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基于互联网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成功模式,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以课堂派作为互联网教学平台,以本人任教的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旅游政策与法律法规》课程为例,进行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提出优化策略与思考,为混合式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其他课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同时希望能为基于“互联网平台+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方面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共由六章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阐明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查阅和分析,明确了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思路,采取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梳理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搭建本文的整体研究框架;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主要界定了混合式教学,网络教学平台和中职旅游专业等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阐述了对本研究起着指导作用的建构主义、人本主义、“主导-主体”理论基础;第三章中职旅游专业混合式教学可行性分析,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规范的研究方法,对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特点与现状,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学情特点以及混合式教学可行性进行了详细分析。第四章基于课堂派的中职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针对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特征和学生的学情特点,精心设计了基于课堂派的中职旅游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并给出了基于课堂派的中职旅游专业混合式教学的基础分析和教学评价设计;第五章实证研究——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政策与法律法规》课程为例,在中职2018级旅游服务与管理1班实施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验证了此模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第六章策略与建议,对在教学实践中和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与建议。第七章研究总结与展望。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生普遍认为《旅游政策与法律法规》课程内容抽象,知识理解较困难,学习难度较大;本身存在学习基础差和学习动力不足,自制力较差,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欠佳;手机使用频率非常高等问题;但又具有喜欢活动导向的教学方式,能熟练使用智能移动终端上网,信息化学习能力强等学情特点。第二,在对中职旅游专业学情特点和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的设计了基于课堂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由基础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四个部分组成,相关教学资源应具备知识点化、多媒体化、用时短、情境仿真、突出重难点、生动有趣、高清晰度等特点。第三,该模式在实践运用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整合设计线上线下教学方法和师生教学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四,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照学生的线上学习进度、监控学生线上学习情况、要对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进行及时评价等问题。本研究的创新点如下:第一,基于中职旅游专业学情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了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实际和课程内容,采用案例教学等多种活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证探索。第二,利用课堂派教学平台较强的教学过程管理和师生互动功能,对学生线上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线上复习进行量化评价和督导,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之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成效明显,操作性强。

连家剑[7](2020)在《大学生就业画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虽然高校和用人单位都采用了专场招聘、定向招聘的方式寻找适合的毕业生人才,但仍亟需改变大学生初次就业工作与毕业专业关联度较低的现状。目前针对高校学生的画像技术研究已相继展开,通过对信息化校园的数据进行挖掘,实现学生学情预警、学生思想动态检测、图书借阅服务提升等应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管理和服务。但是,针对学生就业方向的画像研究依然薄弱。本文研究和设计一套基于学生成绩的就业画像模型,通过实现毕业生成绩数据和就业数据的整合研究,最终给出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建议。首先,抽取某高校教务处的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成绩数据与就业中心存档的毕业生就业数据,经过数据清洗获得画像属性,然后设计基于决策树的算法,对数据各个维度进行分析计算,找出与学生就业关联最大的各科课程的信息增益率,通过信息熵计算得出在校学生的能力指标结果集,分析学生的能力指标集就业方向上的占比规律,找出能力指标与就业方向的关联比例,进而建立就业画像模型。该模型可以为即将毕业的在校学生初次就业择业提供参考依据,能够有效地提高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之间的匹配度。本文使用Python进行大学生就业画像系统开发,使用My SQL技术实现数据库与管理,通过成绩数据分析和聚类为即将毕业的学生贴标签,最后通过决策树算法构建画像模型。大学生就业画像系统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就业方向指导,帮助解决学生临近毕业时刻择业方向不确定的问题。该系统可以帮助学生和老师更加形象化地分析毕业生的能力,从而达到有目的择业就业,提高就业匹配度,提升就业质量。

刘洋[8](2020)在《HW手机数字化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数字经济正在以每年11%的增长速度在发展,这个速度是全球经济增速的三倍以上,世界各发达国家也正努力发展数字经济增强自己的全球竞争力。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营销也进入了新世界,一方面用户可以很方便获得无限的信息,另一方面在每个领域都有更多的竞争对手在跟企业竞争。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框架下,有业务产品、营销体系、人才组织等,其中营销作为数字化转型第一战略,数字化营销区别于传统营销,它重新定义了用户与企业的连接点,直接定义了价值是多少,所以从数字化营销入手最有效。智能手机作为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其数字化营销策略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智能手机能否在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占据一席之地。HW手机近年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并占据很大一部分手机市场,和其处于数字经济时代下做出的数字化营销策略有较大关系。本文以HW手机数字化营销为例,分析HW公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现状,并基于STP营销理论分析HW市场细分,基于4P营销理论对HW手机的数字化营销策略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营销策略建议,为其它网络公司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数字化销售方案,从而提高手机销量和提升企业竞争力。全文共分为六个章节,以下是各章节主要内容:第一章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并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最后就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作了说明。第二章对课题涉及到的相关数字化营销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三章对HW公司是基于STP理论对HW手机市场细分进行以及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进行分析。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基于4P营销理论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对HW手机数字化营销策略现状、存在问题及优化策略设计进行分析与说明。HW应找准产品定位,实施精品手机策略,坚持精品路线;要采用差异化定价策略,应变市场变化,同时持续提高中高端产品品质和体验,提高品牌溢价能力;HW要优化现有渠道的同时,可在数字化营销基础上结合衍生产品营销,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要优化广告策略,扩大宣传渠道。

费忠宇[9](2020)在《梯级变幅疲劳荷载下混凝土梁性能演化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普通混凝土(RC)梁桥早期得到普遍应用,其中包含数量巨大的客货共线铁路旧桥;早期客货共线铁路运速慢、运力低,列车对桥梁体现为低应力幅交变作用,随着铁路六次大提速完成和高铁迅速发展所致运力释放,铁路旧桥所受应力幅值持续增大且呈梯级变幅之势。基于上述现状和调查研究表明:客货共线铁路旧桥实际承受的是梯级变幅疲劳荷载,长时间服役使得桥体自身疲劳损伤累积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以客货共线铁路旧桥为背景,采用MTS双作动器同步加载,对5根混凝土试验梁分别开展静力与梯级变幅疲劳加载试验,采集力、变形、应变、裂缝、残余变形、疲劳次数等信息;以试验梁各加载阶段(开裂前后、不同疲劳次数后、疲劳断裂后)为时间节点,通过模态测试与分析,采集振型、自振频率、阻尼比等自振特性。通过试验研究与分析,取得如下成果:1.探明了梯级变幅疲劳荷载下混凝土梁静动力性能演化特点(1)在梯级变幅疲劳加载全过程,梁体静力、疲劳性能下降的同时伴随着自振特性的衰退,刚度与自振频率的演化均呈3阶段发展特征。(2)应力幅值提升的初始阶段是梁体静动力性能迅速退化阶段;梁体在“开裂”与“疲劳断裂”阶段性能变化存在突变点。(3)梯级变幅疲劳荷载作用下纵筋与混凝土应变存在动力放大效应,且纵筋对应的动力放大系数显着大于混凝土。(4)疲劳断裂时梁体自振频率大幅下降,在清晰反映性能衰退的同时,也为判断梁体内部筋材是否发生疲劳断裂提供了简便方法。(5)梁体在疲劳加载过程中,损伤累积具有随机差异性。2.揭示了早期低应力幅疲劳加载对混凝土梁静动力性能的影响规律(1)早期低应力幅疲劳加载使混凝土梁产生低应力界面损伤,该现象对梁体极限承载力无影响(绝对最大误差仅为1.8%),但会显着降低梁体受压区混凝土延性,使其静力破坏模式从塑性向偏脆性方向转变。(2)早期低应力幅疲劳加载使混凝土梁产生低应力疲劳强化(试验梁BF1和BF2的疲劳寿命分别为1 903 451次和4 268 798次),该现象主要因纵向钢筋的应变强化所致,一定程度提升了梁体疲劳性能和疲劳寿命。(3)早期低应力幅疲劳加载使混凝土梁自振频率出现不稳定退化状况,一些阶段的某阶自振频率较上一阶段甚至略有回升,整体呈高低互变、上下起伏之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再次验证了低应力疲劳强化。上述研究成果能为客货共线铁路旧桥的安全运营与科学管养提供参考,具体如下:在客货共线铁路提速、增重引起应力幅值提升之初,桥梁性能退化速度较快,需有所警示;客货共线铁路旧桥实际运营中的抗疲劳性能是安全可靠的,但需警惕桥体上部受压区因界面损伤所致延性降低现象,应作为运营维护巡检时的主要内容之一,必要时采取相应加固措施。

王忠儒[10](2020)在《自动化的系统网络安全脆弱性主动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网络安全脆弱性分析检测是发现系统内在安全缺陷的主要手段之一,是网络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涵盖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和发布等各个阶段。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自动化地实施网络安全脆弱性检测,已成为领域新的研究重点,具有重要社会与经济价值。本文提出了自动化的网络安全脆弱性检测技术,利用遗传算法、免疫理论、组合核函数计算等方法,实现了自动化的漏洞挖掘、漏洞利用、风险评估和渗透测试,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并构建了原型系统将研究理论工程化实现。具体内容如下:第一,自动化的漏洞挖掘方法。提出基于方向感知的模糊测试方法AFLPro和动静态分析相结合的逆符号执行方法Anti-Driller。AFLPro聚焦基于基本块聚合的种子选择策略,通过控制流信息实现基本代码块权重的计算,并在种子适应度模型的指引下进行种子选择,通过种子能量调度策略,加强对种子变异的引导。Anti-Driller构建系统控制流图,获取控制流走向,通过动态符号执行方法对执行路径进行约束求解与选择,保证单次只对一条执行路径进行分析,并在下一步进行模糊测试时可以绕过某些不关注的函数体,最后在每次选定的执行路径上进行模糊测试,以探测该路径上是否可能存在系统脆弱性,减缓“路径爆炸”问题。第二,自动化的漏洞利用方法。提出了一套自动化利用框架AutoE,五种系统脆弱性利用方法IPOV、AutoJS、AutoROP、AutoBase64、AutoXOR和一套自动化调度算法AutoS。AutoE将系统脆弱性利用的多种方法进行了融合,实现了对多种漏洞类型自适应匹配与调用,能够将脆弱性崩溃输入是否可利用进行自动评估。五种脆弱性利用方法中,最简化的脆弱性利用程序IPOV通过在返回地址直接填充shellcode实现脆弱性利用;面对随机地址的脆弱性利用程序AutoJS自动在返回地址后放置shellcode,并使用任意一个指令为“JMP ESP”的地址覆盖返回地址,引导控制流自动执行shellcode;面向栈保护的脆弱性利用程序AutoROP利用了面向返回的编程技术,通过程序内部的执行指令构建控制流回路实现脆弱性利用;面向Base64编码保护的脆弱性利用程序AutoBase64对Base64编码、转编、加密过的程序指令,寻找崩溃输入进行替换并获得指针寄存器Eip的地址,随后对shellcode进行编码操作,使之在程序中能够进行解码,并最终可在栈上执行;面向异或编码保护的脆弱性利用程序AutoXOR对异或操作过的程序指令,寻找崩溃输入进行替换并获得指针寄存器Eip的地址,随后对shellcode进行编码操作,使之在程序中能够进行解码,并最终可在栈上执行。AutoS辅助提升系统脆弱性挖掘、利用、分析的有效性。第三,自动化的风险评估方法。基于人工免疫的思想,将系统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针对性地提出了基于模糊分数阶常微分方程的系统静态风险评估模型。利用压缩算子原理,研究了在平方可积方程空间中解的唯一性,提出了第二类解。利用线性Fredholm积分方程的微分型分段泰勒级数展开法得到近似解的表达式,并进行收敛和误差估计。给出了基于时间序列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的网络攻击检测过程、抗体浓度计算方法和风险预测过程,定量计算整个网络和主机所面临的总体风险以及某种攻击的风险。第四,自动化的渗透测试方法。提出了基于PE头文件的攻击流量选择和分类PE-Classifier和基于组合核函数的目标系统拟合度分析CKF-AI。通过将攻击流量收集并特征分类,对目标网络进行拟合度计算,然后将特征适用性拟合度最高的攻击流量在目标网络上回放的方式实现自动化渗透测试。PE-Classifier针对对海量攻击流量样本中的元数据,通过分布式计算平台进行数据抽取,基于随机森林的方法进行分类训练,提取攻击特征。CKF-AI构造了一类满足默瑟定理的、具有线性组合结构的组合核函数,能够对全局特征和局部特征进行拟合。通过组合核函数对目标系统进行分析,观察每一攻击步骤实施后的系统网络情况变化,和长期采集、训练的攻击流量适用环境进行拟合度分析,寻找最有效攻击流量进行回放,进而完成自动化渗透攻击检测。最后,介绍了自动化的系统网络安全脆弱性检测平台Sapiens。该平台具备自动化、智能化实施漏洞挖掘、漏洞利用、风险评估、渗透测试的能力,能够协助用户识别、评估和管理系统安全风险,帮助用户在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应对风险和问题。文中对Sapiens进行了需求分析、体系结构、拓扑结构、自动化检测框架、业务逻辑和数据规范进行了描述。最后对平台产品化情况进行了展示。

二、网络提速软件小测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提速软件小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改进混合核极限学习机的燃煤锅炉NOx排放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NO_x排放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本文主要内容
        1.3.2 本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理论知识回顾及数据处理
    2.1 燃煤锅炉燃烧系统介绍
        2.1.1 火力发电厂介绍
        2.1.2 锅炉燃烧系统介绍
        2.1.3 NO_x生成机理
    2.2 混合核极限学习机
    2.3 数据预处理及建模分析
        2.3.1 研究对象介绍
        2.3.2 建模数据采集
        2.3.3 建模数据预处理
        2.3.4 建模分析及性能评价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FAR-HKELM算法的锅炉NO_x预测建模
    3.1 引言
    3.2 邻域粗糙集属性约简
        3.2.1 邻域粗糙集方法及属性约简
        3.2.2 邻域粗糙集属性约简
    3.3 FAR-HKELM建模方法及锅炉样本属性约简
        3.3.1 FAR-HKELM建模方法
        3.3.2 锅炉样本属性约简
    3.4 基于FAR-HKELM算法的NO_x预测模型
        3.4.1 锅炉NO_x排放预测模型的建立
        3.4.2 比较多种NO_x预测建模方法
        3.4.3 FAR-HKELM用于燃煤锅炉NO_x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MCCE-HKELM算法的锅炉NO_x预测建模
    4.1 引言
    4.2 基于最大相关熵准则的评价指标
    4.3 粒子群优化算法
        4.3.1 基本原理
        4.3.2 算法流程
    4.4 基于MCCE-HKELM算法的NO_x预测模型
        4.4.1 MCCE-HKELM算法原理
        4.4.2 锅炉NO_x排放预测模型的建立
        4.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MMCC-HKELM算法的锅炉NO_x预测建模
    5.1 引言
    5.2 最大混合相关熵准则
        5.2.1 最大混合相关熵准则概念
        5.2.2 MCC与 MMCC的比较
    5.3 MMCC-HKELM算法研究
        5.3.1 理论推导
        5.3.2 算法流程
    5.4 算法性能评估
        5.4.1 人工数据集
        5.4.2 回归基准数据集
    5.5 基于MMCC-HKELM算法的NO_x预测模型
        5.5.1 锅炉NO_x排放预测模型的建立
        5.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网联车辆队列生态式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车联网通信技术及在车辆领域的应用
        1.2.1 车联网通信概述
        1.2.2 基于车车通信的车辆队列控制研究现状
    1.3 车联网环境下车辆生态出行协同控制研究现状
        1.3.1 车辆动力系统节能控制
        1.3.2 基于生态驾驶的车辆速度轨迹规划
        1.3.3 面向车辆队列的协同节能控制
    1.4 基于V2X车路协同环境下的车辆规划控制实现方法
        1.4.1 软件仿真实现
        1.4.2 硬件实现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1.5.2 关键科学问题
        1.5.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 章 面向ECACC策略的分层框架系统设计
    2.1 引言
    2.2 ECACC策略研究体系
        2.2.1 研究核心框架
        2.2.2 技术研究路线
    2.3 顶层节能导向的ECACC策略
        2.3.1 被动跟车的ECACC策略
        2.3.2 主动速度规划的ECACC策略
        2.3.3 车辆队列最优速度规划问题求解主流理论分析
    2.4 智能网联车辆队列能耗影响因素及能耗建模
        2.4.1 人-车-路系统能耗影响因素
        2.4.2 纯电动汽车能耗模型建立
        2.4.3 能耗模型准确度验证
    2.5 底层车辆队列跟随CACC策略
        2.5.1 均质车队CACC控制器设计原理
        2.5.2 车辆队列跟随效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 章 基于被动跟车的智能网联车队ECACC策略
    3.1 引言
    3.2 基于非线性MPC的能量预测控制器设计
        3.2.1 车辆纵向动力学跟车模型
        3.2.2 电机模型
        3.2.3 最优控制问题描述与求解
    3.3 理想通信条件下智能网联车辆队列驾驶
        3.3.1 跟车效果分析
        3.3.2 能耗效果分析
    3.4 考虑通信时延的智能网联车辆队列跟车效果
    3.5 ECACC策略与传统单车策略性能比较
        3.5.1 跟车效果分析
        3.5.2 能耗效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 章 自由流速度下考虑横向约束的车队分层ECACC策略
    4.1 引言
    4.2 纵横向耦合的车辆模型构建
        4.2.1 车辆纵向动力学模型
        4.2.2 横向动力学模型
        4.2.3 动态能耗模型
    4.3 基于动态规划的车辆队列顶层最优生态速度轨迹规划
        4.3.1 复杂工况下生态驾驶问题构建
        4.3.2 系统约束与边界条件建立
        4.3.3 最优速度轨迹求解
    4.4 多模式定制化速度轨迹规划
        4.4.1 能耗最优模式
        4.4.2 能耗-时间综合最优模式
        4.4.3 多模式队列头车规划策略相较于传统策略的性能对比
    4.5 智能网联车队底层跟车控制策略
        4.5.1 基于前馈-反馈结构的CACC控制器设计
        4.5.2 典型CACC控制器性能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 章 城市信号灯交叉口基于生态驾驶的ECACC策略
    5.1 引言
    5.2 基于生态驾驶的最优控制问题构建
        5.2.1 基于时间离散的最优控制问题构建
        5.2.2 基于距离离散的最优控制问题构建
    5.3 基于快速动态规划的最优控制问题求解
        5.3.1 基于切换逻辑的快速动态规划求解
        5.3.2 单信号灯交叉口的队列头车生态驾驶性能分析
        5.3.3 连续信号灯交叉口的队列头车生态驾驶性能分析
    5.4 保持队列完整性的跟车控制策略
        5.4.1 车辆队列CACC控制器设计
        5.4.2 信号灯交叉口车辆队列不分离策略
        5.4.3 队列跟车效果分析
        5.4.4 基于SUMO的车辆队列能耗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 章 硬件在环与实车底盘测试验证
    6.1 引言
    6.2 基于快速原型的MPC控制器硬件在环测试
        6.2.1 总体架构
        6.2.2 通信时延条件下的跟车性能
    6.3 基于V2I通信的顶层最优速度响应硬件在环测试
        6.3.1 总体架构
        6.3.2 基于实时高精地图的速度轨迹跟随
        6.3.3 队列头车动力系统响应
    6.4 实车底盘实验验证队列跟车性能
        6.4.1 总体架构
        6.4.2 车辆队列跟车性能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 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疫情期间上海市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线上教学开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线上体育教学的概念界定
        2.1.2 公共体育课程的概念界定
    2.2 国内的研究状况
        2.2.1 关于我国建设网络课程政策的研究
        2.2.2 关于线上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
        2.2.3 关于线上体育课程教学工具的研究
        2.2.4 关于线上体育课程相关资源平台的研究
        2.2.5 关于线上体育课程开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2.2.6 关于新冠疫情期间高校开展线上体育课程的相关研究
    2.3 国外的相关研究
    2.4 综述小结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上海市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开展现状
        4.1.1 课程建设现状
        4.1.2 教师开展线上体育教学的现状
        4.1.3 学生参与线上体育学习的现状
    4.2 上海市部分高校开展线上体育教学的影响因素
        4.2.1 因子分析的过程
        4.2.2 组织管理因子
        4.2.3 教学保障因子
        4.2.4 课程内容因子
        4.2.5 教学因子
        4.2.6 学生因子
        4.2.7 教师因子
    4.3 推进上海市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线上教学的对策
        4.2.1 组建线上教学团队
        4.2.2 提高线上教学能力
        4.2.3 优化线上教学模式
        4.2.4 整合线上教学资源
        4.2.5 加强线上教学互动
        4.2.6 推进线上教学发展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药物虚拟筛选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问题
        1.3.1 药物虚拟筛选方法研究现状
        1.3.2 分子对接技术研究现状
        1.3.3 蛋白质-配体亲和力预测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基于烟花算法的构象搜搜索方方法研究
        1.4.2 基于集成学习技术及Spark平台的化合物活性分类方法研究
        1.4.3 基于图注意力网络的的蛋白质-配体结合亲和力预测模型研究
    1.5 本文组织结构
2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1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2.2 蛋白质与配体分子
    2.3 虚拟筛选
    2.4 分子对接
    2.5 机器学习
    2.6 Spark分布式计算框架
        2.6.1 Spark概述
        2.6.2 基本概念和架构设计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烟花算法的构象搜搜索方方法
    3.1 引言
    3.2 烟花算法与BFGS算法介绍
        3.2.1 烟花算法基本框架
        3.2.2 BFGS拟拟牛顿优化算法
    3.3 FWAVina构象搜搜索方方法构建
        3.3.1 分子对接的模型表示
        3.3.2 适应度函数
        3.3.3 构象变化方式及约束条件
        3.3.4 烟花算法相关算子及策略设计
        3.3.5 FWAVina构象搜索方法整体流程
    3.4 FWAVina构象搜索方法的全局收敛性证明
    3.5 实验设计与结果
        3.5.1 环境搭建
        3.5.2 数据集
        3.5.3 分子对接实验方法
        3.5.4 虚拟筛选实验方法
        3.5.5 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集成学习技术及Spark平台的化合物活性分类方方法
    4.1 引言
    4.2 总体思路
    4.3 ENS-VS化合物活性分类方法构建
        4.3.1 分子对接
        4.3.2 特征提取
        4.3.3 基分类器的生成策略
        4.3.4 基分类器的选择策略
        4.3.5 ENS-VS算法详详细设计
        4.3.6 ENS-VS算法关键策略分析
    4.4 ENS-VS并行计算实现
        4.4.1 HDFS分布式数据存储
        4.4.2 Spark运行基本流程
        4.4.3 ENS-VS模型训练阶段并行方案
        4.4.4 ENS-VS模型测试阶段并行方案
    4.5 实验
        4.5.1 模型构建方案
        4.5.2 ENS-VS准确性测试
        4.5.3 Spark平台下ENS-VS并行性能测试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图注意力网络的蛋白质-配体结合亲和力预测模型
    5.1 引言
    5.2 图神经网络概述
    5.3 Complex-Net模型构建关键技术
        5.3.1 复合物图结构表示
        5.3.2 图注意力层
        5.3.3 动态特征机制
        5.3.4 虚拟超级节点
        5.3.5 辅助任务
    5.4 Complex-Net模型网络架构
        5.4.1 初始化方法
        5.4.2 辅助任务数据的随机抽样
        5.4.3 对于无标签数据的梯度计算
        5.4.4 网络正则化
        5.4.5 计算需求
        5.4.6 训练过程和模型选择
    5.5 实验
        5.5.1 数据集准备
        5.5.2 实验方案
        5.5.3 性能指标
        5.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与主要创新
    6.2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5)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在线教学的探索实践与改革思考——以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在线教学的实践现状
    1.1 组织机构的保障工作
    1.2 教师团队的教学措施
    1.3 学生的总体学习效果
    1.4 课程形式的丰富多样
    1.5 课程考核的模式改革
    1.6 实践课程的教学变革
2 在线教学模式的优势与特点
    2.1 与国外大学模式的对比
    2.2 与国内传统模式的对比
3 在线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1 教学资源问题
    3.2 设备硬件问题
    3.3 软件平台问题
    3.4 教师与学生方面的问题
    3.5 教学管理与监督问题
4 今后在线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4.1 重视在线教育的教学改革,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4.2 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教育的基本能力
    4.3 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在线教学理念
    4.4 加强虚拟仿真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4.5 推进在线教学的网络建设和服务质量
5 结语

(6)基于课堂派的中职旅游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以湖南Y学院《旅游政策与法律法规》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境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案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技术路线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混合式教学模式
        2.网络教学平台
        3.中职旅游专业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主导—主体”理论
三、中职旅游专业混合式教学调查研究
    (一)中职旅游专业学情分析
        1.学习基础差,对旅游法规知识了解少
        2.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均欠佳
        3.自制力较差,手机使用频率过高
        4.喜欢活动导向的教学方式
    (二)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现状、问题
        1.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现状
        2.主要问题及归因分析
四、基于课堂派的中职旅游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一)基于课堂派的中职旅游专业混合式教学可行性分析
        1.课堂派网络平台的特点与优势
        2.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
        3.中职教师和学生信息化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混合式教学的实施
    (二)基于课堂派的中职旅游专业混合式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自主预习阶段
        2.课中讲授、答疑、互动阶段
        3.课后巩固、提升阶段
    (三)基于课堂派的中职旅游专业混合式教学评价设计
        1.过程性评价
        2.终结性评价
        3.课程综合评价
    (四)基于课堂派的中职旅游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五、实证研究:湖南永州职院《旅游政策与法律法规》案例
    (一)《旅游政策与法律法规》课程基础分析
        1.课程教学对象
        2.课程教学目标
        3.课程教学内容
        4.课程教学环境
    (二)《旅游政策与法律法规》典型课例
        1.课例教案设计
        2.课例教学实施
    (三)《旅游政策与法律法规》课程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
        2.终结性评价
        3.课程综合评价
六、策略与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2.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二)策略与建议
七、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本文的主要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职旅游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中职旅游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附录三 中职旅游专业混合式教学基本情况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基于课堂派的中职旅游专业混合式教学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五 基于课堂派的中职旅游专业混合式教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六 课堂派使用说明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7)大学生就业画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
第二章 就业画像相关技术概述
    2.1 画像技术和应用概述
    2.2 数据挖掘技术概述
    2.3 决策树算法概述
        2.3.1 决策树描述
        2.3.2 决策树的创建
        2.3.3 决策树常用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功能需求分析
    3.2 性能需求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架构设计
        4.1.1 功能架构
        4.1.2 业务流程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2.1 就业画像模块设计
        4.2.2 学生成绩录入模块设计
    4.3 算法设计与模型建立
        4.3.1 算法设计
        4.3.2 画像模型设计
    4.4 数据库设计
        4.4.1 数据模型设计
        4.4.2 数据库表设计
        4.4.3 数据表间关系
    4.5 实验
        4.5.1 数据的预处理与准备
        4.5.2 实验环境
        4.5.3 画像实验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和测试
    5.1 就业画像功能测试
    5.2 系统性能测试
    5.3 就业匹配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HW手机数字化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二、数字化营销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一)数字化营销概念及特点
        1.数字化营销概念
        2.数字化营销特点
    (二)数字化营销方式
        1.数字营销
        2.多媒体营销
        3.与传统营销方式对比
    (三)相关理论基础
        1.STP理论
        2.4P理论
三、HW手机市场及营销环境分析
    (一)HW手机市场分析(STP)
        1.HW手机市场细分
        2.HW手机目标市场选择
        3.HW手机市场定位
    (二)HW手机数字化营销宏观环境分析(PEST)
        1.政治环境
        2.经济环境
        3.社会环境
        4.技术环境
    (三)HW手机数字化营销微观环境分析
        1.供应商分析
        2.HW公司综合实力分析
        3.HW手机市场地位分析
        4.HW公司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四、HW手机数字化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HW公司概况
        1.HW公司基本情况
        2.HW手机营销方式
    (二)HW手机数字化营销策略现状
        1.受众广、双品牌、创新为主的产品策略
        2.同质低价价格策略
        3.数字化营销渠道为主的渠道策略
        4.借助数字化营销策略进行品牌建设
    (三)HW手机数字化营销的问题分析
        1.产品不同系列有重合
        2.价格策略具有滞后性
        3.渠道策略对运营商依赖度大
        4.数字化促销策略技巧性不足
五、HW手机数字化营销策略优化
    (一)产品策略
        1.提高产品间的区分度
        2.加强供应链管理
        3.做好品牌定位策略
    (二)价格策略
        1.提升低端手机性价比
        2.市场细分中端手机
        3.高端手机精品化
    (三)渠道策略
        1.借助第三方网站力量
        2.加强数字化营销人才培养
        3.衍生产品线上同步营销
    (四)促销策略
        1.加强与粉丝微博、抖音互动
        2.根据细分市场选择促销策略
六、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梯级变幅疲劳荷载下混凝土梁性能演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凝土梁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1.2.2 混凝土梁自振特性试验研究
        1.2.3 疲劳损伤累积与疲劳寿命预测
        1.2.4 低应力幅疲劳荷载下金属材料的应变强化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梯级变幅疲劳试验
        2.1.1 工程调研
        2.1.2 试件设计与制作
        2.1.3 加载制度
        2.1.4 加载装置
        2.1.5 测点布置与数据采集
    2.2 自振特性测试试验
        2.2.1 试验概述
        2.2.2 测试方法与装置
        2.2.3 测点布置与数据采集
    2.3 本章小节
3 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现象
        3.1.1 裂缝
        3.1.2 残余变形
        3.1.3 破坏模式
    3.2 混凝土梁静力性能演化
        3.2.1 应变
        3.2.2 刚度退化
    3.3 混凝土梁疲劳性能演化
        3.3.1 应变
        3.3.2 滞回特性
    3.4 混凝土梁自振特性演化
        3.4.1 振型
        3.4.2 自振频率
        3.4.3 阻尼比
    3.5 本章小节
4 讨论
    4.1 梯级变幅疲劳荷载下混凝土梁静动力性能演化特点
    4.2 低应力幅疲劳加载对混凝土梁静力性能的影响
    4.3 低应力幅疲劳加载对混凝土梁动力性能的影响
        4.3.1 疲劳性能
        4.3.2 自振特性
    4.4 本章小节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及参与项目

(10)自动化的系统网络安全脆弱性主动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技术介绍
        1.2.1 漏洞挖掘技术
        1.2.2 漏洞利用技术
        1.2.3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1.2.4 网络安全渗透测试
    1.3 研究内容
        1.3.1 自动化漏洞挖掘和漏洞利用
        1.3.2 自动化风险评估和渗透测试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自动化的系统漏洞挖掘技术研究
    2.1 相关工作
    2.2 基于方向感知的模糊测试方法AFLPro
        2.2.1 AFLPro研究背景及动机
        2.2.2 AFLPro模型框架
        2.2.3 模糊测试的方向感知
    2.3 基于动静态分析的逆符号执行方法Anti-Driller
        2.3.1 Anti-Driller研究背景及动机
        2.3.2 Anti-Driller模型框架
    2.4 实验验证
        2.4.1 实验设置
        2.4.2 AFLPro实验数据分析
        2.4.3 Anti-Driller实验数据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动化的系统漏洞利用技术研究
    3.1 相关工作
    3.2 自动系统脆弱性利用技术
        3.2.1 最简化的脆弱性利用程序IPOV
        3.2.2 面向随机地址的脆弱性利用程序AutoJS
        3.2.3 面向栈保护的脆弱性利用程序AutoROP
        3.2.4 面向Base64编码保护的脆弱性利用程序AutoBase64
        3.2.5 面向异或编码保护的脆弱性利用程序AutoXOR
    3.3 自动化系统脆弱性利用框架与调度系统
        3.3.1 自动化系统脆弱性利用框架AutoE
        3.3.2 自动化系统脆弱性利用调度AutoS
    3.4 实验验证
        3.4.1 实验设置
        3.4.2 AutoE实验数据分析
        3.4.3 AutoS实验数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免疫理论的自动化风险评估
    4.1 相关工作
    4.2 模糊分数阶常微分方程的构造
    4.3 基于免疫的网络安全检测模型和风险评估
        4.3.1 基于模糊分数阶常微分的风险检测模型
        4.3.2 网络安全实时风险评估
    4.4 实验分析
        4.4.1 实验设置
        4.4.2 实验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特征拟合度分析的自动化渗透测试
    5.1 相关工作
    5.2 基于PE头文件的攻击流量选择和分类PE-Classifier
        5.2.1 攻击流量分析与检测
        5.2.2 基于特征贡献度的评价方法
        5.2.3 特征选择和分类
    5.3 基于组合核函数的目标系统拟合度分析CKF-AI
        5.3.1 基于多层神经元的目标系统网络连接状态分析
        5.3.2 基于组合核函数的目标系统特性分析
        5.3.3 攻击流量和目标网络的拟合计算
    5.4 实验分析
        5.4.1 实验设置
        5.4.2 PE-Classifier实验数据分析
        5.4.3 CKF-AI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自动化的系统网络安全脆弱性检测平台设计与实现
    6.1 平台概述
        6.1.1 需求分析
        6.1.2 体系结构
        6.1.3 拓扑结构
    6.2 平台实现
        6.2.1 自动化检测框架
        6.2.2 业务逻辑描述
        6.2.3 数据规范描述
    6.3 平台产品化展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网络提速软件小测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改进混合核极限学习机的燃煤锅炉NOx排放预测[D]. 付文华.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网联车辆队列生态式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策略研究[D]. 杨昱. 吉林大学, 2021(01)
  • [3]疫情期间上海市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线上教学开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邹苑蓉.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4]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药物虚拟筛选方法研究[D]. 李瑾. 西南大学, 2020(04)
  • [5]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在线教学的探索实践与改革思考——以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为例[J]. 黄廷林,王俊萍,梁恒,时文歆,李伟光,陆建红. 给水排水, 2020(09)
  • [6]基于课堂派的中职旅游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以湖南Y学院《旅游政策与法律法规》课程为例[D]. 周智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大学生就业画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连家剑. 广西大学, 2020(02)
  • [8]HW手机数字化营销策略研究[D]. 刘洋.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梯级变幅疲劳荷载下混凝土梁性能演化试验研究[D]. 费忠宇.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10]自动化的系统网络安全脆弱性主动检测技术研究[D]. 王忠儒.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网络提速软件测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