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善小学生同伴接纳的干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沈悦[1](2021)在《团体沙盘游戏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同伴关系的促进研究 ——以沈阳市S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小学生社会性的发展过程中,同伴关系的发展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生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更有益于维护其身心健康。团体沙盘游戏允许小组成员根据相应的规则在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中自由选择沙具,然后再把他们摆在沙盘中,可以让小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将学习到的交友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最终使同伴关系得到提升。首先,本研究运用《同伴关系量表》对S小学三年级的379名学生的同伴关系水平进行现状调查,回收了有效问卷354份;其次,根据同伴关系的现状调查结果,分析同伴关系存在的问题。结合该校实际情况,并且根据团体沙盘游戏理论和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为提升小学生同伴关系质量设计出一套有针对性地的团体沙盘游戏课程方案;再次,根据前测选取两个同质性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使用团体沙盘游戏课程来干预实验组学生的同伴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在是否是独生子女和是否是班级干部两个变量上,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同伴关系总分存在差异。在不同的性别变量下,三年级学生的总得分和同伴关系各个维度的得分没有差异。(2)本研究实验干预(团体沙盘游戏)能有效促进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同伴关系。最后,分别从学校(课程和教师)、家庭、学生个人(认知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提出了促进小学三年级学生同伴关系的建议:(1)学校定期开展团体沙盘游戏干预;(2)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同伴关系的良性发展;(3)家长用良好的教养方式促进小学生同伴关系健康发展;(4)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5)提高小学生情绪调节的能力。
姚丹[2](2021)在《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的是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影响,是基于小学生的同伴关系对其劳动价值观的影响的现状展开的,以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校劳动价值观教育的论述等为理论基础,结合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小学生的同伴关系对其劳动价值观的影响。发现4到6年级的小学生存在的问题有:同伴接纳程度不高导致同伴劳动价值观影响渠道不畅通;交流不足导致同伴劳动价值观影响不到位;不良同伴关系导致小学生劳动价值观习得内容不全面;同伴接纳、友谊关系、同伴劳动价值观对小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影响存在差异。并分别从小学生自身的劳动需要不足;学校缺乏培养良好同伴关系的教育;学校劳动价值观教育的不全面性;家长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片面干预;网络不良同伴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结合当前的国家政策,本研究提出的针对性策略有: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开展积极的劳动价值观活动,创造良好的劳动价值观环境。本文共分以下几部分: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影响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影响的现状调查;第四章,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影响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五章,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劳动价值观积极影响的策略研究。
姜晓[3](2021)在《小学生心理资本对同伴关系的影响及团体心理干预研究 ——以岫岩县某小学为案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生心理资本对同伴关系的影响及通过对小学生心理资本的团体心理干预,提升其心理资本,进而促进其同伴关系质量的提升。本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青少年心理资本问卷》和《小学生同伴关系量表》为研究工具,以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某小学中高年级531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软件整理数据后进行一系列分析;第二部分,以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某小学为研究对象,以提升小学生心理资本为目标,通过数据分析选出实验组及对照组,通过设计的8节团体活动对实验组进行干预,对照组没有任何干预,然后对两组进行前后测的差异性检验和跟踪反馈,验证该方案能有效提升小学生心理资本的水平,同时有效促进小学生同伴关系质量提高。结论:1.小学生心理资本水平整体比较好;在年级、年龄及学习成绩三个变量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在性别及是否独生子女两个变量上不存在显着的差异。小学生同伴关系质量整体比较好;在年级、年龄及学习成绩三个变量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在性别及是否独生子女两个变量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小学生心理资本与同伴关系呈显着正相关,心理资本可以显着正向预测同伴关系。说明小学生心理资本的水平越高,同伴关系的质量也越高。3.本次关于心理资本四个维度的团体心理干预,可以提升小学生心理资本水平。4.小学生心理资本的干预方案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生同伴关系的质量。
王瀚巍[4](2020)在《团体绘画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同伴关系质量促进的研究 ——以沈阳市S小学为例》文中认为人际关系的质量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业成绩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具有深刻影响。其中同伴关系作为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它与小学生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有所不同,即它有平等性和自我选择性。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逐渐加快、心理发展的特征也更为外显和开放,同伴关系的优劣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更大。但是,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同伴关系的发展现状如何、学生的同伴关系质量会受哪些因素影响、怎样帮助小学生提高同伴关系质量,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选择沈阳市某实验小学五年级的270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相关的实验研究。首先,本研究运用《同伴关系量表》与《班级提名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发现小学五年级学生同伴关系质量具有如下特点:(1)从总体来说,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同伴关系质量为中等水平;(2)在性别方面,女生的亲密关系维度、共同活动维度得分均高于男生,并且男生的负提名得分显着高于女生;(3)在班级干部方面,班级干部的社会焦虑维度、共同活动维度得分和总分均高于非班级干部,并且班级干部的正提名得分显着高于非班级干部;(4)在是否为离异家庭方面,非离异家庭的学生亲密关系、共同活动、社会焦虑维度的得分均高于离异家庭的学生,并且离异家庭学生的负提名得分显着高于非离异家庭的学生。其次,根据《同伴关系量表》的维度设计相应的团体绘画主题活动方案,并通过问卷测量选择两个同质的班级,分别设置为控制组与实验组。对实验组的41名学生采用团体绘画教学活动,而控制组的学生进行常规的心理健康教学工作。在实验进行八周以后,再次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测量,通过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组成员同伴关系质量总体水平在接受团体绘画后得到显着提升;(2)在《同伴关系量表》中,实验组后测总分及各维度分均显着高于前测。控制组前后测总分及各维度分均无显着变化;(3)在《班级同伴提名问卷》中,与前测相比实验组的三个消极类型同伴关系学生的后测正提名得分显着增加、负提名得分显着减少。控制组前后测无显着差异。最后,本研究提出了提高小学生高年级同伴关系质量的如下建议:(1)学校应创设良好的校园同伴交往环境,促进学生同伴交往;(2)教师引导学生同伴关系良性发展;(3)家庭采用正确的教养方法,为学生同伴关系的发展打好基础。(4)增加团体绘画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运用率。
张永[5](2020)在《比较两种方法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干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普遍存在。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影响其学习、生活等方面,甚至影响他们的人生发展。存在课堂问题行为的小学生由于其能力、个性、心理及社会性发展不足,阻碍了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国外已有研究结果显示CCE干预能够有效地减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CCE干预(check、connect、expect),主要干预过程为教师采用事件记录法在课堂上观察记录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频次,并按照小步子原则为学生设置每日行为目标,家长及教师每天基于教师记录的数据给予学生适当的反馈与指导,进而减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根据问题行为综合理论模型及问题行为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得知,父母、教师及同伴都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减少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以往研究结果显示,同伴在减少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传统CCE干预只考虑到教师和家长在减少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上的作用,忽略了同伴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作用。本研究以积极同伴报告法为启发,设计出一个符合本研究需要、适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实施的同伴参与法,并嵌入到CCE干预中,设计一款更加完善的干预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同伴参与的CCE干预法。本研究采用教师提名法从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的三所小学中共选取187名具有课堂问题行为的三、四年级学生为被试。实验对被试分别实施同伴参与的CCE干预、CCE干预以及不给予其任何干预措施。实验进行前测、后测、干预结束后时隔两周的延后测。通过这些数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同伴参与的CCE干预和CCE干预都能减少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并具有长期效果;2.相比较CCE干预,同伴参与的CCE干预即时效果和长期效果更好;3.同伴参与的CCE干预在减少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方面具有正反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家长、同伴在减少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同伴参与的CCE的干预效果更好。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推荐优先选择同伴参与的CCE干预法来改善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宋庭竹[6](2020)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情绪智力与同伴关系的关系及干预研究》文中认为同伴关系作为一种平等的、可以选择的社会关系,在初中生学习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研究认为,同伴关系是指在年龄相仿且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群体当中进行交流合作时产生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影响因素众多,受来自家庭、学校和个体本身多方面的影响。情绪智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受到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影响,同时情绪智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人际关系好坏。本文以前人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探究父母教养方式、情绪智力和同伴关系三者的关系,通过对实验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初中生同伴关系,进一步探讨情绪智力对初中生同伴关系的影响,同时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提供新思路。研究一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量表、情绪智力量表和同伴关系量表对525名初中生进行施测,采用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所得结果如下:积极教养方式与同伴接纳显着正相关,与同伴交往恐惧显着负相关,与情绪智力显着正相关;情绪智力与同伴接纳显着正相关,与同伴交往恐惧显着负相关;情绪智力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根据研究一,研究二筛选30名被试进行教育实验研究,经八周的情绪智力主题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实验组情绪智力、同伴关系后测得分与前测得分及对照组后测得分均有显着差异,表明情绪智力的主题团体心理辅导对团体干预是有效的。提升情绪智力,改善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邓自敏[7](2020)在《小学随班就读肢体障碍学生同伴关系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国际上“全纳教育”倡导者认为,“全纳教育”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促进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建立高质量的人际关系,从而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而我国响应国际全纳教育的号召,提出并实施了多年的随班就读政策正是全纳教育在我国本土化的产物,其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而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进入到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相应问题也层出不穷,其中,随班就读特殊学生同伴关系的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同伴关系作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是青少年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同伴交往的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其中,随班就读肢体障碍学生由于自身身体缺陷导致其外形上以及日常行动上区别于其他普通学生,那么,在学校生活中作为这样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在学校里的同伴关系状况又如何呢?目前,较少的研究者关注到这一块,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在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综述及分析的基础之上,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试图探究目前小学随班就读肢体障碍学生同伴关系现状及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从而试图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本次对于随班就读肢体障碍学生同伴关系的考察主要从评价同伴关系的两个重要指标——同伴接纳以及友谊关系两个层面进行。友谊关系的评判主要考察其重要变量友谊质量。研究对象为在重庆市内普通小学校寻找并选取符合本研究的10名小学随班就读肢体障碍学生及其共计425名同班同学和老师。同伴接纳层面采用国内学者邹泓的《小学生同伴关系量表》,从同伴欢迎、同伴忽略、同伴拒绝三个维度进行考察,共收回有效问卷389份。友谊关系层面采用由国外学者Parker和Asher编制,后经由国内学者周宗奎教授修订的《友谊质量问卷》,从陪伴与娱乐等六个维度进行考察,共收回有效问卷372份。之后,将有效问卷数据录入SPSS21.0,采用数理统计法分别对两个问卷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差异性检验及分析,并最终将有价值的数据整理成图表呈现。同时,采用提前编订好的半结构性访谈提纲对问卷调查的综合平均分最高,中等,最低的3位肢体障碍学生及与其接触、了解最多的老师和同学共9名作为访谈的对象。了解更多的关于肢体障碍学生平时与同伴相处的态度、行为、表现等,为同伴关系的深入研究提供更丰富的资料。整个调查过程中都遵守了教育伦理性的原则和科学研究的原则。经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在同伴接纳方面,小学随班就读肢体障碍学生能够得到同伴的包容和接纳,但受到喜欢的程度较低,受到忽略的程度最高,大多数属于班级的“边缘人”。第二,不同性别的小学肢体障碍学生在同伴忽略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容易遭受同伴的忽略。并发现普通学生群体中女生受到同伴忽略的程度也更高。第三,在友谊关系方面,小学随班就读肢体障碍学生在冲突的解决和陪伴与娱乐方面与普通学生的差异显着。其在友谊关系中解决冲突的能力较弱,发生矛盾不容易和解且友谊关系中缺乏与朋友之间的相互陪伴和娱乐,沟通交流能力不足,第四,小学肢体障碍学生在帮助与指导和肯定与关心方面表现出了对待友谊关系的珍视,渴望得到朋友的关注和关心,同时也渴望自己做一个能帮助到朋友的人。第五,不同性别的肢体障碍学生在友谊关系中的冲突解决和亲密袒露与交流两个方面具有显着的性别差异。女生相比男生在与朋友发生冲突后的问题解决能力较弱,且积极沟通交流方面更加显得力不从心。第六,经研究发现,无论是小学肢体障碍学生群体还是普通学生群体,女生的同伴接纳程度和友谊关系质量相比男生都要更弱。女生群体的友谊关系两极分化比较明显,特别是在矛盾发生后缺乏主动积极的沟通和交流。相比之下,男生的友谊关系更加稳固。综合以上结论,从学校、教师和家庭层面提出下列建议:从学校层面来说,应该注意关注肢体障碍学生自身心理层面的诉求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学校应该加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布置。从关注学生的内心诉求来看,学校各种文化活动以及课程的设计也要考虑到肢体障碍儿童的特点和需要,针对女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应对冲突的问题解决能力,可以通过“绘本阅读”这一类的课程,从精神文化上去引导女生群体在同伴关系中敢于交流,乐于交流。从教师层面来说,教师的引导作用尤其重要。教师对于肢体障碍学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同学对于他们的态度,所以,教师自身需形成对肢体障碍儿童的正确认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专业反思能力,可以通过在班级建立友谊小分队等,引导肢体障碍学生参与到更多的集体活动中去,有利于促进同学之间相互了解和交流,帮助肢体障碍儿童获得更多的自信和正确的自我认知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为其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奠定必要的基础。从家庭层面来说,肢体障碍学生的家长或监护人应该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认知,勇于承认和接受自己孩子的不足,同时也能够积极发现和培养孩子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可以带孩子参加兴趣班,帮助孩子培养特长,树立自信心;同时,肢体障碍学生的家长也可以多学习心理学知识,及时为孩子做好心理疏导以及更好的教育孩子,为孩子营造积极乐观的家庭氛围,也帮助了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残疾。
郑雪清[8](2020)在《促进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接纳的行动研究 ——基于绘本教学的实践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保障身心障碍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我国经过摸索、试点试验和行政的推动,实施“随班就读”的教育形式。然而近年来众学者研究发现身心障碍学生在班级中的同伴接纳水平很低,没有真正融入班级生活中。立足W班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接纳态度的现状,研究者以绘本为媒介展开教育行动研究,改善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的接纳态度。本研究是探求绘本教学改善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接纳态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了将绘本以合理的形式带进课堂,研究者运用教育行动研究的方式展开研究。本研究选用八个绘本,其中《小黑鱼》是作为拓展阅读的绘本,设计八节教学活动,开展了半个学期的绘本课程。在整个过程中收集学生绘本学习单、学生访谈记录、学生反馈单、教学反思、家长反馈单以及教师访谈记录等资料进行三角认证、分析研究成效,主要从认知、情意和行为来分析W班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的接纳态度的变化。本篇文章由绪论和四个章节组成。绪论介绍了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相关概念界定、相关研究综述。第一章是研究设计,主要是阐述了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研究场域、研究对象、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以及研究过程的设计。第二章是研究者根据W班学情及该年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定了教育主题、绘本以及绘本教学目标。研究者在本章节详细讲述了确立教育主题、选择绘本与内容分析、设置绘本教学目标与实施的过程,以及总结了绘本教学中的反思与改进。第三章呈现了绘本教学效果,分别从绘本学习单、学生反馈单、学生访谈记录、家长反馈单和教师访谈记录中分析普通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接纳身心障碍同伴的变化。第四章是绘本教学行动研究的结论和建议。结论部分主要总结了绘本教学的经验和局限性,学生、W教师和研究者在绘本教学中的成长。经过半个学期的绘本教学之后,W班学生增强自信、更有耐心、懂得尊重,在认知、情意和行为三个层面逐渐接纳身心障碍同伴,只是接纳程度参差不齐;亦证明了绘本改善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接纳态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同时研究者和W教师提升了研究和教学的能力并收获了经验。
卢志超[9](2020)在《4-6年级小学生羞怯和自我概念的关系 ——自尊和同伴关系的链式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儿童感受到过羞怯,主要表现为紧张、难为情、脸红,退缩、逃避等情绪和行为。羞怯儿童较低的自信心和自尊水平使他们不能够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使他们在同伴交往中产生困难。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面临更多的孤独和压力,影响其身心健康。本研究从羞怯问题出发,对小学生自尊、同伴关系以及自我概念之间关系进行考察,旨在为小学生羞怯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本研究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通过心理测量法,采用李俊刚编制的《小学生羞怯问卷》、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及董奇修订的《自我概念问卷》。以河北省保定市某小学4-6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23对收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二,选取羞怯程度较高的12名小学生,进行半结构访谈。采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小学生羞怯主要集中在认知和生理维度上。主要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在羞怯总分上四年级大于五年级,六年级大于五年级;担任班干部的学生有更高的羞怯感;独生子女有更高羞怯感。独生子女的自尊水平更高;班干部学生的自尊水平更高。男生的同伴关系低于女生;担任班干部的同伴关系优于非班干部的小学生。五年级和六年级同伴关系优于四年级。男生自我概念总分优于女生。五年级和六年级优于四年级自我概念。担任班干部学生的自我概念优于非班干部学生。2、小学生羞怯与自尊、同伴关系、自我概念之间存在两两相关。3、自尊在羞怯对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同时,同伴关系在羞怯对自我概念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4、自尊和同伴关系在羞怯和小学生自我概念中间起着链式中介的作用。羞怯是通过个体自尊水平和同伴关系影响个体自我概念水平。同时,在羞怯的行为、情绪、认知、生理四个维度上,四条链式中介作用都能够成立。
刘艳艳[10](2020)在《留守中学生的同伴关系与自我接纳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留守儿童在长期与父母分离的情况下,其身心健康状况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自我价值感较低,社交能力较差等。中学时期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当留守儿童步入中学阶段,本就敏感的内心再加上青春期典型的情绪波动,在面对中学生活时,留守中学生可能会出现更多的不适应性。因此,研究留守中学生的同伴关系与自我接纳水平以及两者间的关系,改善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提高其自我接纳水平就显得非常迫切而且必要。本文包括两个研究:研究一运用了丛中、高文凤(1999)编制的《自我接纳问卷(SAQ)》和Asher(1984)编制的《学生同伴关系量表》,对河北省某三所中学的881位留守中学生进行同伴关系和自我接纳水平的现状调查,分析了留守中学生同伴关系和自我接纳水平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二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提高留守中学生的同伴关系,进一步改善其自我接纳水平。研究发现:研究一结论:(1)留守中学生比非留守中学生的同伴关系差,自我接纳水平低,且差异显着。(2)性别不同,留守中学生的自我接纳程度存在着显着差异,男生比女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接纳程度更好,在同伴关系方面则不存在差异;任职班干部的留守中学生比没有任职班干部的留守中学生更受到同伴欢迎;学习水平偏上的留守中学生的同伴关系和自我接纳水平均比学习水平中等、学习水平偏下的留守中学生好,且差异显着;留守中学生初三的学生比初一的学生有更深的孤独感,且差异显着;父母回家的次数越频繁,留守中学生的同伴关系越好;与父母联系的次数越频繁,其同伴关系、自我接纳水平均越好。(3)留守中学生的同伴关系与自我接纳水平显着相关,其同伴关系对自我接纳水平有显着的预测作用。研究二结论:(1)通过实施团体辅导可以有效地改善留守中学生的同伴关系。(2)通过实施团体辅导改善留守中学生的同伴关系,可以有效地改善其自我接纳水平。
二、改善小学生同伴接纳的干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善小学生同伴接纳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团体沙盘游戏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同伴关系的促进研究 ——以沈阳市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标 |
1.4 本研究基本思路 |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同伴关系研究综述 |
2.1.1 同伴关系的概念 |
2.1.2 同伴关系的理论基础 |
2.1.3 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
2.1.4 同伴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 团体沙盘游戏研究综述 |
2.2.1 团体沙盘游戏的概念 |
2.2.2 团体沙盘游戏的理论基础 |
2.2.3 团体沙盘游戏的有效性因素 |
2.2.4 团体沙盘游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团体沙盘游戏促进同伴关系的可能性 |
2.3.1 促进现实人际互动的改善 |
2.3.2 找到团队的归属感 |
2.3.3 增强成员的责任感 |
第3章 研究过程 |
3.1 研究对象 |
3.1.1 小学三年级学生同伴关系现状调查对象 |
3.1.2 实验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统计分析法 |
3.2.4 实验法 |
3.3 研究工具 |
3.3.1 同伴关系量表 |
3.3.2 同伴评定量表 |
3.4 研究假设 |
3.4.1 小学生三年级学生同伴关系现状假设 |
3.4.2 本研究团体沙盘游戏干预效果假设 |
3.5 研究程序 |
3.5.1 实验过程设计 |
3.5.2 控制变量设计 |
3.6 团体沙盘游戏课程设计 |
3.6.1 团体沙盘游戏方案的目标 |
3.6.2 团体沙盘游戏方案的依据 |
3.6.3 团体沙盘游戏的方案 |
3.6.4 团体沙盘游戏课程具体实施过程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小学三年级学生同伴关系现状 |
4.1.1 小学三年级学生同伴关系总体现状情况 |
4.1.2 不同人口学变量下小学三年级学生同伴关系差异检验结果 |
4.2 团体沙盘游戏课程干预有效性结果 |
4.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差异比较 |
4.2.2 实验组前测与后测差异比较 |
4.2.3 对照组的前测后测差异比较 |
4.2.4 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差异比较 |
4.3 团体沙盘游戏课程调查结果 |
4.3.1 团体沙盘游戏课程过程评价结果 |
4.3.2 团体沙盘游戏课程效果评价结果 |
第5章 讨论与分析 |
5.1 小学三年级学生同伴关系现状结果讨论 |
5.1.1 小学三年级学生同伴关系的总体现状结果讨论 |
5.1.2 不同人口学变量下同伴关系差异检验结果讨论 |
5.2 团体沙盘游戏课程效果讨论 |
5.2.1 课程实验前测与后测结果的效果讨论 |
5.2.2 课程初始沙盘与结束沙盘的效果讨论 |
5.3 促进小学三年级学生同伴关系的建议 |
5.3.1 学校定期开展团体沙盘游戏干预 |
5.3.2 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同伴关系的良性发展 |
5.3.3 家长用良好的教养方式促进小学生同伴关系健康发展 |
5.3.4 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
5.3.5 提升小学生情绪调节的能力 |
5.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同伴关系量表 |
附录B 同伴评定量表 |
附录C 团体契约 |
附录D《团体沙盘制作过程记录表》 |
附录E 团体沙盘游戏课程 |
附录F 沙盘游戏作品展示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同伴 |
二、同伴关系 |
三、劳动 |
四、价值观 |
五、劳动价值观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同伴关系对价值观的影响 |
二、小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
三、小学生劳动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
四、同伴关系的研究成果及维度 |
五、劳动价值观的研究成果及维度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理论 |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第三节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第三章 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劳动价值观影响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简介 |
一、问卷设计与实施 |
二、调查对象 |
三、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第二节 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实证分析 |
一、问卷被试整体情况 |
二、小学生同伴接纳结构 |
三、小学生友谊关系结构 |
四、小学生同伴劳动价值观结构 |
五、小学生劳动价值观结构 |
六、同伴关系变量中同伴接纳、友谊关系与同伴劳动价值观的差异分析 |
第三节 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劳动价值观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劳动价值观影响的相关分析 |
二、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劳动价值观影响的回归分析 |
第四章 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影响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影响中存在的问题 |
一、同伴接纳程度不高导致同伴劳动价值观影响渠道不畅通 |
二、交流不足导致同伴劳动价值观影响不到位 |
三、不良同伴关系导致小学生劳动价值观习得内容不全面 |
四、同伴接纳、友谊关系、同伴劳动价值观对小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影响存在差异 |
第二节 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影响的原因分析 |
一、小学生自身的劳动需要不足 |
二、学校缺乏培养良好同伴关系的教育 |
三、学校劳动价值观教育的不全面性 |
四、家长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片面干预 |
五、网络不良同伴关系 |
第五章 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劳动价值观积极影响的策略研究 |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
一、促进小学生明确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
二、交朋友培养小学生劳动价值观 |
第二节 开展积极的劳动价值观活动 |
一、同伴互帮互助开展班级劳动活动 |
二、增强同伴交流培养小学生劳动价值观 |
三、小组合作促进小学生劳动价值观全面发展 |
第三节 创造良好的劳动价值观环境 |
一、减少网络不良同伴影响培养小学生劳动价值观 |
二、减少同伴排斥、冲突与矛盾培养小学生劳动价值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小学生心理资本对同伴关系的影响及团体心理干预研究 ——以岫岩县某小学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现实依据 |
2.理论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心理资本 |
1.心理资本的概念 |
2.心理资本的结构 |
3.心理资本的测量工具 |
4.心理资本的作用及相关关系研究 |
5.心理资本的干预策略 |
(二)同伴关系 |
1.同伴关系的概念 |
2.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
3.同伴关系的测量工具 |
4.同伴关系与其他变量的关系研究 |
(三)文献评析 |
1.研究方法 |
2.干预研究 |
(四)心理资本与同伴关系的关系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与假设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假设 |
(二)研究方法 |
1.调查法 |
2.实验法 |
四、小学生心理资本与同伴关系的现状调查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工具 |
3.调查的实施 |
(三)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
1.数据处理 |
2.结果分析 |
(四)讨论 |
1.小学生心理资本与同伴关系的整体现状 |
2.小学生心理资本与同伴关系的差异性检验 |
3.小学生心理资本与同伴关系的相关性讨论 |
五、小学生心理资本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工具 |
3.研究假设 |
(三)研究设计 |
1.团体辅导干预方案的理论依据 |
2.团体干预方案的拟定 |
(四)研究实施 |
1.团体领导者 |
2.团体辅导具体方案 |
3.团体辅导实施过程 |
4.团体辅导活动典型内容反馈 |
(五)团体辅导干预结果与讨论 |
1.实验结果 |
2.团体辅导效果评估 |
3.讨论 |
六、总体讨论与建议 |
(一)总讨论 |
(二)结论 |
(三)建议 |
1.学校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小学生心理资本的提升 |
2.家长改变原有观念和方式促进孩子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
3.心理健康教师要将小学生心理资本的提升落到实处 |
(四)本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1.样本的局限性 |
2.辅导效果的时效性 |
3.个案的后期跟踪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4)团体绘画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同伴关系质量促进的研究 ——以沈阳市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创新之处 |
1.4 本研究基本思路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同伴关系质量的研究综述 |
2.1.1 同伴关系的涵义 |
2.1.2 同伴关系质量的涵义 |
2.1.3 同伴关系质量的测量 |
2.1.4 同伴关系质量的理论基础 |
2.1.5 同伴关系质量的相关研究 |
2.2 团体绘画的研究综述 |
2.2.1 团体绘画的涵义 |
2.2.2 团体绘画干预的理论基础 |
2.2.3 团体绘画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2.3 团体绘画对同伴关系质量干预的研究综述 |
2.3.1 团体心理辅导对同伴关系质量干预的相关研究 |
2.3.2 绘画艺术疗法对同伴关系质量干预的相关研究 |
2.3.3 团体绘画对同伴关系质量干预的相关研究 |
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2.4.1 关于同伴关系质量国内外研究述评 |
2.4.2 关于团体绘画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3章 小学五年级学生同伴关系质量的研究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观察法 |
3.3 研究工具 |
3.3.1 同伴关系问卷 |
3.3.2 班级同伴提名问卷 |
3.4 研究程序 |
3.4.1 研究假设 |
3.4.2 研究设计 |
3.4.3 无关变量控制 |
3.5 小学五年级学生同伴关系质量现状调查 |
3.5.1 小学五年级学生总体同伴关系质量的现状分析 |
3.5.2 不同性别学生的同伴关系质量分析 |
3.5.3 是否为班级干部对学生同伴关系质量影响分析 |
3.5.4 是否为离异家庭对学生同伴关系质量影响分析 |
第4章 团体绘画干预小学五年级学生同伴关系质量的研究 |
4.1 团体绘画方案的设计 |
4.1.1 团体绘画方案的目标 |
4.1.2 团体绘画方案的依据 |
4.1.3 团体绘画的方案 |
4.1.4 团体绘画对同伴关系质量提升的优势 |
4.1.5 团体绘画方案实施(节选) |
4.2 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
4.3 数据分析 |
4.3.1 同质性检验 |
4.3.2 实验组前后测差异对比分析 |
4.3.3 控制组前后测差异对比分析 |
4.3.4 实验组后测与控制组后测差异对比分析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
5.1 小学五年级学生同伴关系质量现状分析 |
5.1.1 小学五年级学生同伴关系质量总体状况分析 |
5.1.2 小学五年级学生同伴关系质量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
5.1.3 小学五年级学生同伴关系质量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
5.1.4 小学五年级学生同伴关系质量在是否为班级干部上的差异分析 |
5.1.5 小学五年级学生同伴关系质量在是否为离异家庭上的差异分析 |
5.2 团体绘画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同伴关系质量的促进影响作用研究 |
5.2.1 团体绘画干预小学生同伴关系质量结果讨论 |
5.2.2 团体绘画提升小学五年级学生同伴关系质量的有效性分析 |
5.3 对小学五年级学生提升同伴关系质量的建议 |
5.3.1 学校创设良好的校园同伴交往环境 |
5.3.2 教师引导学生同伴关系良性发展 |
5.3.3 家庭采用正确的教养方法 |
5.4 在学校中开展团体绘画的建议 |
5.4.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增加团体绘画的运用率 |
5.4.2 促进团体绘画融入其他学科教育课程 |
5.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5.1 研究不足 |
5.5.2 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同伴关系量表 |
附录 B 班级同伴提名问卷 |
附录 C 方案设计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比较两种方法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干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问题行为 |
1.2 课堂问题行为 |
1.2.1 课堂问题行为的定义 |
1.2.2 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 |
1.2.3 课堂问题行为的操作定义 |
1.2.4 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
1.2.4.1 自身因素 |
1.2.4.2 家庭因素 |
1.2.4.3 学校因素 |
1.2.4.4 同伴因素 |
1.2.5 课堂问题行为的相关理论 |
1.2.5.1 问题行为综合理论模型 |
1.2.5.2 问题行为生态系统理论 |
1.2.6 课堂问题行为干预研究 |
1.2.6.1 CCE干预 |
1.2.6.2 同伴参与 |
2 问题提出 |
2.1 已有研究不足和本研究思路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意义 |
2.4 研究假设 |
3 研究设计 |
3.1 实验被试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设计 |
3.4 实验程序 |
3.5 统计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组被试的不同处理水平的干预结果 |
4.1.1 随意发声组的不同处理水平的干预结果 |
4.1.2 过度活跃组的不同处理水平的干预结果 |
4.2 不同组被试的不同处理水平的访谈结果 |
4.2.1 同伴参与的CCE干预组访谈结果 |
4.2.2 CCE干预组访谈结果 |
5 讨论 |
5.1 干预方案的改进与设计 |
5.1.1 CCE干预方案的改进 |
5.1.2 同伴参与方案的设计及作用 |
5.2 不同干预方案下课堂问题行为的变化趋势及异同点 |
5.2.1 同伴参与的CCE干预组的变化趋势 |
5.2.2 CCE干预组的变化趋势 |
5.2.3 两种干预方案下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变化的异同点 |
5.3 干预中的受试者期望效应 |
5.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5.5 研究反思与展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课堂行为观察记录表》 |
致谢 |
(6)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情绪智力与同伴关系的关系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和问题提出 |
1.1 同伴关系的界定 |
1.2 同伴关系的基本理论 |
1.2.1 首属群体理论 |
1.2.2 重要他人理论 |
1.2.3 两种不同性质的人际关系理论 |
1.2.4 生态系统理论 |
1.3 同伴关系的测量工具 |
1.4 同伴关系的作用 |
1.5 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
1.6 同伴关系与父母教养方式、情绪智力的研究现状 |
1.6.1 同伴关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
1.6.2 同伴关系与情绪智力的关系 |
1.6.3 父母教养方式与情绪智力的关系 |
1.7 同伴关系的干预 |
1.8 问题提出 |
第2章 研究构想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2.2.1 理论意义 |
2.2.2 现实意义 |
2.3 研究总体思路与假设 |
2.3.1 研究的总体思路 |
2.3.2 研究假设 |
2.4 研究方法 |
2.4.1 文献综述法 |
2.4.2 统计分析法 |
第3章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情绪智力与同伴关系的关系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方法 |
3.3.1 研究对象 |
3.3.2 研究工具 |
3.3.3 施测程序与数据处理 |
3.4 研究结果 |
3.4.1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情绪智力与同伴关系的相关分析 |
3.4.2 情绪智力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
3.5 讨论 |
3.5.1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情绪智力与同伴关系的关系讨论 |
3.5.2 .父母教养方式、情绪智力、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讨论 |
3.6 结论 |
第4章 初中生情绪智力提升的干预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假设 |
4.3 研究方法 |
4.3.1 研究对象 |
4.3.2 研究工具 |
4.3.3 统计方法 |
4.3.4 研究程序 |
4.3.5 实验设计 |
4.4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 |
4.4.1 理论依据 |
4.4.2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
4.4.3 实验过程 |
4.5 研究结果 |
4.5.1 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差异对比 |
4.5.2 实验组前后差异对比 |
4.5.3 对照组前后差异对比 |
4.5.4 实验组、对照组后测差异对比 |
4.6 讨论 |
4.7 结论 |
第5章 教育建议 |
5.1 家庭层面 |
5.2 学校层面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情绪智力量表(部分条目举例) |
附录2 同伴关系量表(部分条目举例) |
附录3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部分条目举例) |
致谢 |
(7)小学随班就读肢体障碍学生同伴关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理论基础 |
一、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
(一)小学随班就读肢体障碍学生同伴接纳现状分析 |
(二)小学随班就读肢体障碍学生友谊关系现状分析 |
(三)小学随班就读肢体障碍学生同伴关系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三、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促进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接纳的行动研究 ——基于绘本教学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标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步骤 |
第二节 研究场域与研究对象 |
一、研究场域 |
二、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一、收集工具 |
二、数据整理 |
第四节 研究过程设计 |
一、明确研究问题 |
二、查阅文献及筛选绘本 |
三、绘本教学行动研究的实施 |
四、课程反馈与资料的整理 |
第二章 绘本教学行动研究的历程 |
第一节 教学主题的确立 |
一、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的认识:“他很奇怪!” |
二、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的情感:“他怎么了?” |
三、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的接纳行为:“你很特别!” |
四、普通学生与身心障碍同伴合作:“我愿意和她一起!” |
第二节 绘本的选择与内容分析 |
一、绘本的选择 |
二、绘本的内容分析 |
第三节 绘本教学活动目标的确立与实施 |
一、绘本教学活动目标的确立 |
二、绘本教学目标的实施策略 |
第四节 绘本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与改进 |
一、以学生为中心,改进学习材料 |
二、针对课堂中学生的反馈,及时做出正确的引导 |
三、运用教育机智,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
四、调整自身心态,与身心障碍学生建立亲密关系 |
五、适当使用奖励,鼓励学生学习与成长 |
第三章 绘本教学效果的分析 |
第一节 绘本学习单效果的分析 |
第二节 学生反馈单效果的分析 |
一、学生最喜欢的绘本故事 |
二、学生最喜爱的延伸活动 |
三、学生对绘本教学活动态度的分析 |
四、学生对绘本教学活动建议的分析 |
第三节 学生访谈记录的分析 |
一、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的认知变化:“我学到很多知识” |
二、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的情意变化:“我成长了很多” |
三、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的行为变化:“我会与他们相处” |
第四节 家长反馈单的分析 |
第五节 教师访谈记录的分析 |
第四章 绘本教学的结论与相关建议 |
第一节 绘本教学的结论 |
一、绘本教学的经验总结 |
二、绘本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个体及同伴关系的成长 |
三、绘本教学实现了研究者与W老师的共同成长 |
四、绘本教学促进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接纳的局限性 |
第二节 相关建议 |
一、对家长的建议 |
二、对教师的建议 |
三、对学校的建议 |
四、对未来的期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访谈提纲 |
B、教学流程转录与内容摘录 |
C、研究者教学反思摘录 |
D、绘本学习单 |
E、家长反馈表内容 |
F、学生反馈单 |
G、家长反馈单摘录 |
H、教师访谈记录摘录 |
I、绘本学习单示例 |
J、学生反馈单示例 |
致谢 |
(9)4-6年级小学生羞怯和自我概念的关系 ——自尊和同伴关系的链式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羞怯概述 |
1.1.1 羞怯概念界定 |
1.1.2 羞怯相关研究 |
1.1.3 羞怯测量 |
1.2 自尊概述 |
1.2.1 自尊概念界定 |
1.2.2 自尊相关研究 |
1.2.3 自尊测量 |
1.3 同伴关系概述 |
1.3.1 同伴关系概念的界定 |
1.3.2 同伴关系相关研究 |
1.3.3 同伴关系的测量 |
1.4 自我概念概述 |
1.4.1 自我概念概念界定 |
1.4.2 自我概念相关研究 |
1.4.3 自我概念的测量 |
1.5 羞怯、自尊、同伴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
1.5.1 羞怯和自我概念相关研究 |
1.5.2 羞怯和同伴关系相关研究 |
1.5.3 羞怯和自尊相关研究 |
1.5.4 自尊和同伴关系相关研究 |
1.5.5 同伴关系和自我概念相关研究 |
1.5.6 羞怯、自尊、同伴关系、自我概念之间的相关研究 |
第二章 问题提出 |
2.1 研究问题 |
2.2 研究意义 |
2.2.1 理论意义 |
2.2.2 实践意义 |
2.3 研究假设 |
2.3.1 量性研究假设 |
2.3.2 质性研究假设 |
第三章 小学生羞怯与自我概念关系的量化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研究工具 |
3.2.3 研究程序 |
3.3 研究结果 |
3.3.1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
3.3.2 小学生羞怯的基本情况 |
3.3.3 小学生自尊基本情况 |
3.3.4 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基本情况 |
3.3.5 小学生自我概念基本情况 |
3.3.6 小学生羞怯、自尊、同伴关系和自我概念的相关分析 |
3.3.7 自尊在小学生羞怯和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分析 |
3.3.8 同伴关系在小学生羞怯和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分析 |
3.3.9 自尊和同伴关系在小学生羞怯与自我概念链式中介作用分析 |
3.4 讨论与分析 |
3.4.1 小学生羞怯的分析 |
3.4.2 小学生自尊的分析 |
3.4.3 小学生在同伴关系上的分析 |
3.4.4 小学生自我概念上的分析 |
3.4.5 小学生羞怯与自我概念的关系 |
3.4.6 小学生自尊的中介作用分析 |
3.4.7 小学生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分析 |
3.4.8 小学生羞怯通过自尊和同伴关系影响自我概念分析 |
第四章 小学生羞怯与自我概念关系的质性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研究工具 |
4.2.3 研究程序 |
4.3 研究结果 |
4.4 讨论与分析 |
4.4.1 小学生羞怯的总体特征 |
4.4.2 羞怯对小学生的自尊、同伴关系和自我概念的影响 |
第五章 总讨论 |
5.1 小学生羞怯、自尊、同伴关系和自我概念的关系 |
5.2 教育建议 |
5.3 研究局限和展望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留守中学生的同伴关系与自我接纳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留守儿童 |
1.1.1 留守儿童的概念 |
1.1.2 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 |
1.2 同伴关系 |
1.2.1 同伴关系概念 |
1.2.2 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
1.2.3 同伴关系的测量 |
1.2.4 同伴关系的作用 |
1.2.5 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
1.3 自我接纳 |
1.3.1 自我接纳的概念 |
1.3.2 自我接纳影响因素 |
1.3.3 自我接纳的测量方法 |
1.3.4 自我接纳的干预研究 |
1.4 同伴关系与自我接纳的相关研究 |
1.5 团体辅导 |
1.5.1 团体辅导的概念 |
1.5.2 团体辅导的理论分支 |
1.5.3 团体辅导相关研究 |
2 问题提出 |
2.1 问题提出 |
2.2 研究意义 |
2.2.1 理论意义 |
2.2.2 现实意义 |
2.3 研究假设 |
3 研究一留守中学生的同伴关系与自我接纳的关系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被试选择 |
3.2.2 研究工具 |
3.2.3 实施过程 |
3.2.4 数据统计方法 |
3.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3.1 留守中学生与非留守中学生同伴关系和自我接纳水平的比较 |
3.3.2 留守中学生同伴关系和自我接纳水平的性别差异比较 |
3.3.3 留守中学生同伴关系和自我接纳水平的是否班干部差异比较 |
3.3.4 留守中学生同伴关系和自我接纳水平的学习差异比较 |
3.3.5 留守中学生同伴关系和自我接纳水平的年级差异 |
3.3.6 留守中学生的同伴关系和自我接纳水平的父母回家频率差异比较 |
3.3.7 留守中学生同伴关系和自我接纳水平在与父母联系频率间比较 |
3.3.8 留守中学生的同伴关系和自我接纳水平的相关分析 |
3.3.9 留守中学生的同伴关系与自我接纳水平的回归分析 |
3.4 讨论 |
3.4.1 留守与非留守中学生同伴关系和自我接纳水平的差异 |
3.4.2 留守中学生同伴关系和自我接纳水平的性别差异 |
3.4.3 留守中学生的同伴关系和自我接纳水平在是否班干部的差异 |
3.4.4 留守中学生的同伴关系和自我接纳水平的学习水平差异 |
3.4.5 留守中学生的同伴关系和自我接纳水平的年级差异 |
3.4.6 留守中学生的同伴关系和自我接纳水平在父母回家频率不同的差异 |
3.4.7 留守中学生的同伴关系和自我接纳水平在与父母联系频率不同的差异 |
3.4.8 留守中学生的同伴关系和自我接纳水平的相关分析 |
3.4.9 留守中学生的同伴关系对其自我接纳水平的回归分析 |
3.5 结论 |
4 研究二留守中学生的同伴关系干预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2.1 研究被试 |
4.2.2 团体辅导方案的理论依据 |
4.2.3 研究工具 |
4.2.4 施测过程 |
4.2.5 数据统计方法 |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3.1 留守中学生团辅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数据比较 |
4.3.2 留守中学生团辅实验组前测后测数据比较 |
4.3.3 留守中学生对照组团辅前测后测数据比较 |
4.3.4 留守中学生团辅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数据比较 |
4.4 讨论 |
4.4.1 团辅实验组同伴关系与自我接纳水平改善的原因分析 |
4.4.2 团体辅导方案有效原因分析 |
4.5 结论 |
5 综合讨论 |
5.1 综合讨论 |
5.2 研究创新 |
5.3 研究不足 |
5.4 建议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改善小学生同伴接纳的干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团体沙盘游戏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同伴关系的促进研究 ——以沈阳市S小学为例[D]. 沈悦. 沈阳大学, 2021(09)
- [2]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影响研究[D]. 姚丹.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3]小学生心理资本对同伴关系的影响及团体心理干预研究 ——以岫岩县某小学为案例[D]. 姜晓. 渤海大学, 2021(02)
- [4]团体绘画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同伴关系质量促进的研究 ——以沈阳市S小学为例[D]. 王瀚巍. 沈阳大学, 2020(12)
- [5]比较两种方法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干预的影响[D]. 张永.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情绪智力与同伴关系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 宋庭竹.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小学随班就读肢体障碍学生同伴关系调查研究[D]. 邓自敏. 西南大学, 2020(01)
- [8]促进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接纳的行动研究 ——基于绘本教学的实践探索[D]. 郑雪清.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4-6年级小学生羞怯和自我概念的关系 ——自尊和同伴关系的链式中介作用[D]. 卢志超. 河北大学, 2020(08)
- [10]留守中学生的同伴关系与自我接纳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 刘艳艳.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