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16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166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166例(论文文献综述)

班纪芳[1](2021)在《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研究方法,评价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VM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提供新的临床诊疗思路和循证医学参考。方法:全方位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文数据库主要包括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VIP),英文数据库主要包括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检索这5大数据自建库开始至2020年10月发表的有关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确定最终纳入文献,同时进行相关数据资料的提取。使用Re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相关结果通过绘制森林图来表示,若结局指标纳入的文献数量在10个以上,需通过绘制漏斗图的方式对文献的发表偏倚情况进行分析,若Meta分析得出的结果异质性过大,则需对异质性的来源进行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根据文献检索策略,本次共纳入23篇中文文献,共计2852例VMC患者,其中试验组共1428例,对照组共1424例,最小样本量100例,最大样本量213例,文献的刊出和发表时间集中在2013~2020年。具体从临床总有效率、心电图改善情况、中医证候总积分、心肌酶谱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方面分析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如下。1.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分析(1)临床总有效率:共23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I2=34%,RR=1.25,95%CI[1.21,1.29],Z=12.98,P<0.00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中药联合西药治疗VMC的总有效率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2)心电图改善情况:共8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I2=2%,RR=1.28,95%CI[1.20,1.36],Z=7.40,P<0.00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能更好的改善VMC患者的心电图情况;(3)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共5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I2=0%,SMD=-0.90,95%CI[-1.11,-0.68],Z=8.14,P<0.00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相较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能更明显的降低AST水平;(4)肌酸激酶(CK):共6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显示CK的异质性较大(P<0.00001,I2=95%),经亚组分析,各亚组同质性较好(I2<25%)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表明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在降低VMC患者CK水平方面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5)心肌肌钙蛋白(cTnI):共6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I2=41%,SMD=-1.23,95%CI[-1.39,-1.07],Z=15.18,P=<0.00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在降低cTnI水平上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6)左室射血分数(LVEF):共10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显示LVEF的异质性较大(P=<0.00001,I2=85%),经亚组分析,各亚组同质性较好(I2=0%),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表明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较单纯使用西药治疗能更好的改善LVEF;(7)每搏输出量(SV):共8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显示SV的异质性较大(P=<0.00001,I2=79%),经亚组分析,各亚组同质性较好(I2<25%),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表明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较单纯使用西药治疗能更好的改善SV;(8)心输出量(CO):共9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显示CO的异质性较大(P<0.0001,I2=86%),经亚组分析,各亚组同质性较好(I2=0%),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表明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较单纯使用西药治疗能更好的改善CO;(9)白细胞介素-6(IL-6):共3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I2=1%,SMD=2.06,95%CI[1.76,2.36],Z=13.56,P<0.00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相较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能更明显的降低IL-6水平;(10)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共2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I2=36%,SMD=-1.84,95%CI[-2.12,-1.57],Z=12.99,P<0.00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相较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能更明显的降低TNF-α水平;(11)中医证候总积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乳酸脱氢酶(LDH),合并效应量显示异质性较大(P<0.00001,I2>80%),经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并不能确定其异质性来源,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研究规模、干预措施等差异引起,尚不能得出可靠结论;(12)不良反应分析:共7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RR=1.09,95%CI[0.71,1.67],Z=0.39,P=0.70>0.05,结果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中药联合西药治疗VMC对比单纯使用西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着差异。2.文献质量分析纳入的23项中药治疗VMC的RCT文献经文献质量评价后,发现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大部分研究未明确说明分配隐藏情况、盲法的实施情况以及脱落或失访原因等,导致证据等级水平降低,对整体系统评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产生影响。3.中药使用情况分析本次纳入的23项研究共涉及包括补气药、补阴药、活血化瘀药、收涩药、清热药、解表药、安神药、补血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理气药、以及温里药在内的70多味中药,药物使用总频次排名前五的分别为丹参、黄芪、麦冬、五味子、金银花。结论:1.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在提高VMC总有效率,改善心电图情况,降低AST、CK、cTnI水平,改善心功能指标LVEF、SV、CO,降低炎症因子IL-6和TNF-α水平方面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2.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在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降低LDH、CK-MB水平方面,因合并结果的异质性较大尚不能得出可靠结论;3.中药联合西药治疗VMC对比单纯使用西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着差异。

张瑶,朱妤,罗君垚,王莹威[2](2021)在《暴发性心肌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暴发性心肌炎(FM)是一种起病急、变化快、病死率高、预后差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本文就目前病毒性暴发性心肌炎的中医治疗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叶玲飞[3](2020)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儿童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 MP)感染流行现状,分析并总结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损害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提高对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及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的认识,以期早期诊断、治疗。方法:以被动凝集法检测安庆市立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患儿血清MP抗体,对合并肺外损害的患儿的起病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经过、预后特点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329例患儿共检出支原体抗体阳性患儿369人,阳性率为27.8%。夏秋季节检出率37.1%,比春冬季节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4,p值<0.05)。不同性别支原体感染率无差异。(χ2=0.025,p值>0.05)。(2)369例支原体感染患儿中合并肺外损害者166人,阳性率为44.9%。不同性别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发生率无差异(χ2=2.48,p值>0.05),同时合并两项肺外损害者为24人,阳性率为6.5%。同时合并3项肺外损害者为4人,阳性率为1%。(3)<3岁组、3-6岁组、>6岁组中肺外损害发生率分别为19%、39.5%、41.5%,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63.12,p值<0.05)。(4)肺炎支原体可引起多脏器、系统损害,以心血管系统损害最为常见(23.2%),其余为皮肤(11.4%),血液系统(20.3%),消化系统(19.9%),泌尿系统(4.7%),中枢神经系统(18.5%),其他(1.9%)。(5)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损害患儿Ig G、Ig M、Ig E、D-二聚体明显高于无肺外损害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1.支肺炎原体感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儿童,男女性别之间无差异。2.不同季节支原体感染发生率不同,夏秋季节高发。3.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多个肺外系统损害,总体而言,其中以心血管系统损害更常见。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男性和女性发生率无差异,但不同年龄有差异,3岁以上儿童肺外损害发生率更高。4.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全身多系统损害,但不同年龄段儿童易出现损害的系统不同,婴幼儿以心血管系统最常见,学龄前儿童以血液系统最常见,学龄儿童以消化系统最常见。

赵鹏飞[4](2020)在《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体质辨识是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基础与核心,但中医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和客观化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限制了体质学说的应用和推广。从常规体检项目中挖掘判定体质的实验室指标,可辅助实现体质判定的客观化。既往研究表明,不同体质人群在免疫、代谢等功能方面存在差异。免疫组库技术是一个重大的开创性技术突破,本研究旨在将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应用于中医体质研究中,以期发现不同体质人群适应性免疫基因重排的不同表达模式和特异性标记。血浆蛋白质在机体的免疫和代谢过程中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免疫球蛋白约占血浆蛋白总量的20%,血浆蛋白质图谱的改变与中医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关系密切,从血浆蛋白质中筛选出体质的血清生物标记物组合,对体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根据入组标准纳入9种体质健康受试者157例,进行常规体检,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及晨尿样本。1.收集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全项等临床数据,并对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分析等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各危险因素的判定价值。以OR值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分值并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其预测体质效能。2.选取8种体质共34名年龄匹配女性受试者,针对外周血T细胞受体(TCR)β链的的互补决定区(CDR3)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体质人群TCR组库多样性差异及免疫图谱特征,包括多样性指数、CDR3长度分布、V区、J区基因亚家族使用频率和V-J组合的多样性、特异性CDR3序列,寻找高频CDR3氨基酸序列,基于V-J组合数据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绘制ROC曲线。3.以数据非依赖采集(DIA)技术进行血浆蛋白质组定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蛋白表并对其进行功能(GO功能注释)及富集通路(和KEGG富集通路富集分析),寻找血浆蛋白表达改变及其相关功能及通路与9种体质发生之间的关系,探究9种体质在蛋白质层面的调控机制及潜在的血清蛋白生物标志物。结果:1.与平和质组相比,偏颇体质健康人常规体检结果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其中阳虚质组身体质量指数(BMI)、中性粒细胞计数(NC)、碱性磷酸酶、尿酸、血浆白蛋白占比(ALB%)偏低,高密度胆固醇脂蛋白、载脂蛋白A1偏高;阴虚质血钙(CA)、血小板相对淋巴细胞比值(PLR)偏低,而NC、血钾(K)、血磷偏高;气虚质的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偏低;气郁质的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偏低;痰湿质的体重、BMI、TC偏高;湿热质K、α-HBDH偏低;特禀质ALB%、LDH偏高,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积、血清总蛋白、PLR、CA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的筛选的指标为检验变量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平和质组、阳虚质组、阴虚质组、气虚质组、气郁质组、痰湿质组、湿热质组、特禀质组的 AUC 值依次为:0.698、0.881、0.840、0.716、0.856、0.769、0.760、0.894。2.测序获得TCRCDR3特异克隆型2.86±1.63万种。分析免疫组库多样性,平和质组的 D50 指数、DI 指数、香农指数分别为:13.40±5.32、23.52±53.97、11.95±0.68,痰湿质组分别为:2.60±2.52、13.63±6.76、9.45±1.32,痰湿质组与平和质组相比D50值、DI指数、香农指数显着降低,其他各组与平和质组相比无显着差异。CDR3长度分布特征:一般由5-21个氨基酸组成的17种不同长度肽段序列构成,其中由9-15个氨基酸组成的7类多肽占总类的95%。健康人TCRβ链CDR3长度呈正态分布,不同体质CDR3长度分布存在差异。痰湿质组的短链CDR3占比增多,其中:9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6.58±1.82)%,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4.95±0.58)%,其他组平均占比(5.22±0.94)%;10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13.35±2.85)%,平和质组平均占比(10.75±0.83)%,其他组平均占比(11.11±1.48)。痰湿质组长链CDR3占比减少,其中:13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19.05±2.13)%,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21.05±0.25)%,在其他组平均占比(20.69±1.28)%;14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9.45±1.52)%,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11.17±0.65)%,在其他组平均占比(10.91±1.10)%。其他各组无显着差异。与平和质组相比,7组偏颇体质者V基因片段使用频率存在差异,其中痰湿质组变化最显着。阳虚质组V7-8基因使用频率升高;阴虚质组无显着变化;气虚质组V6-3、V6-5、V6-6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12-5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4-1基因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气郁质组V11-2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3-1、V4-1基因使用频率升高趋势;痰湿质组V9、V29-1、V30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7-9、V10-3、V12-5、V20-1、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2、V6-4基因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湿热质组V5-1、V18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12-5、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7-2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特禀质组V27、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与平和质组相比,7组偏颇体质者J基因片段使用频率存在差异。与平和质组相比,气虚质J1-4、J1-5、J1-6使用率下降;痰湿质组J2-1基因片段使用率升高。不同体质对不同J基因亚型使用率有不同的趋势。气郁质J1-1使用率有下降趋势,J2-3使用率有升高趋势;气虚质J2-5、J2-6使用率降低,J2-7使用率升高,气郁质与之有相反趋势。平和质组有享表位肽序列为ASSLSYEQY、ASSLTGNTEAF,未鉴定出偏颇体质明确独有的CDR3共有序列。与平和质组对比,应用随机森林(ROC)分类器对7种偏颇体质类型进行识别,计算ROC的曲线下面积:阳虚质组AUC:1,阴虚质组AUC:1,气虚质组AUC:0.778,气郁质组:0.772,痰湿质组:0.833,湿热质组0.944,特禀质组0.444。3.血浆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与平和质组相比,阳虚质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共 16 个(上调 6 个,下调 10 个),Keratin,type Ⅱ cytoskeletal 2 epidermal、Transgelin-2、Talin-1等3个蛋白仅在阳虚质组差异表达,阴虚质组共201个DEPs(上调 70 个,下调 131 个),IGKV4-1、HSPA8、NCAM1、ANPEP、ORM2、OGN、FLT4、SH3BGRL3、PROCR等10个蛋白仅在阴虚质组差异表达,气虚质DEPs共195个(上调70个,下调125个),IGLV2-8、MMP2、LGALS3BP等3个蛋白仅在气虚质组差异表达,气郁质DEPs共11个(上调3个,下调9个),ATP2A1、HIST1H2BK、APCS、MYH7等4个蛋白仅在气郁质组差异表达,痰湿质组DEPs共171个(上调65个,下调106个),TXN、PZP、COLEC11等3个蛋白仅在痰湿质组差异表达,湿热质组 DEPs 共 185 个(上调 65 个,下调 120 个),S100A9、KRT10、CRTAC1、FCGBP 等4个蛋白仅在湿热质组差异表达,血瘀质组共检测到显着性差异蛋白(DEPs)185个(上调66个,下调119个),B2M、IL1RAP蛋白仅在血瘀质组差异表达,特禀质组DEPs共168个(上调65个,下调103个),LCAT、PON1蛋白仅在特禀质组差异表达。KEGG分析表明,补体和凝血级联、NF-κB信号通路等免疫相关信号通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糖胺维生素结合蛋白、磷脂酶D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等免疫及代谢信号通路是8种体质共有显着变化的信号通路。阳虚质组以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律失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的显着性富集为其与其他体质区分的关键机制等。结论:常规体检项目有潜力用于客观判别体质类型。不同体质人群免疫功能存在差异。痰湿体质的免疫组库多样性下降,CDR3长度分布有倾斜。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可以区分体质类型,尚未发现不同体质人群的特异性CDR3,不同体质人群免疫组库差异可能表现在V-J组合丰度上。偏颇体质的血浆蛋白表达存在改变。补体和凝血级联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NF-κB信号通路等免疫相关信号通路中 C9、IGHG3、AQR、SOD1、TF、CD44、APOL1、APOC2、TUBB1 蛋白表达的改变可能是8种偏颇体质所共有的变化,提示偏颇体质均有以补体和凝血级联为代表的免疫机能的降低。Transgelin-2、HSPA8、ATP2A1、TXN、S100A9分别是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痰湿质、湿热质的潜在分子标记。客观判定体质类型可能需要从多个维度分析,需要使用一组生物标记物共同构建判别模型。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5](2020)在《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病毒性心肌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病毒性心肌炎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中医药在治疗该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尚缺乏规范和指导中医诊疗的相关临床实践指南。《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病毒性心肌炎》是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指导文件的框架下,结合近年来相关的国内外临床研究证据,进行证据分级和意见推荐,经专家共识研制而成。该指南介绍了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针刺治疗以及预防康复等内容,可以为从事病毒性心肌炎防治的中医临床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提供指导性意见。

王国锋[6](2019)在《舒心方干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临床研究通过观察舒心方对气血瘀滞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干预作用,探讨舒心方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以冀舒心方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方法:将68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4例,2组均接受基础治疗(冠心病的常规西药治疗联合心理疏导),对照组仅接受基础治疗,治疗组则加服舒心方,疗程3个月。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三个量表来评定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后相关条目的分数,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组内和组间临床疗效、焦虑及抑郁症状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两组的SAS、SD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两组进行组间比较,SAS、SD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进行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的SAS、SD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较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两组焦虑、抑郁症状和中医证候较前有明显改善。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项临床研究提示了舒心方干预气血瘀滞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后,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及中医证候,可以显着提高临床疗效,进一步说明了舒心方治疗气血瘀滞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张序文[7](2019)在《《内经》外感心病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与外感相关的心病证在《内经》有丰富论述,后世多有传承与发挥。当今对于五脏病证多从内伤论治,对外感脏病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系统整理《内经》外感脏病相关文献,分析阐述外感脏病的医理,选择外感心病作为研究重点,对主要相关病证概念、源流做一系统梳理和分析,解析经旨,辨别正误,阐释内涵,以冀为当今中医临床心病诊疗拓宽思路与方法。方法:1.以病证名为线索,证候为主要判断依据,设定纳入排除标准,对所获文献进行初步筛选;对重要医籍进行人工检索,并借助中医古籍在线检索平台,利用关键词全文检索进行查漏补缺。2.通过对《内经》及后世古籍所载外感心病相关病证病因、病机、发病、证候、转归等方面的深入挖掘,对外感心病类证的内涵进行理论的整合与完善。结果:1.通过筛选,选定纳入的外感心病所辖病证有:心风、心痹、心疟、伤寒心悸、风厥、心咳六种。2.心风自《素问˙风论》专篇论述以来,历代逐渐偏离了《内经》本义,特别在与同类病证的整合过程中,出现了宽泛化、模糊化的趋势,以致后世医家难以准确把握其病证内涵,因而使心风病证到了明清时期逐渐被边缘化;3.心痹相关论述散见于《内经》多个篇章,然相关论述缺乏系统性;后世医家虽有诸多论述,但有个别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其病因乃外邪入侵与情志内伤共同致病,病位在心,病机为邪聚于心,痹阻心脉;其证候特点涉及“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两方面;4.心疟属于《内经》所载十二疟之一种,由风寒之邪客于五脏,而发为是病,故属于外感心病;5.伤寒心悸在《内经》中有实际病证,然病证名缺如,相关原文提示本病的发生与外感因素密切相关,故借“伤寒心悸”之名,对此类病证文献进行研究;6.“风厥”见于《内经》多个篇章,在病因、证候方面均提示与外感有关;此外,通过对原文的深入解读,发现该病证还与心有着密切的关联;7.心咳出自《素问·咳论》,属于外感咳嗽范畴。后世又有医家提出“心咳责之内伤”的观点,使心咳病证的理论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其外感致病因素逐渐被淡化。然而在本文所提出的外感心病理论框架下,发现这些古代疾病还有更深层的内涵与价值,值得我们继续探究。结论:1.“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是五脏病之外感病因的理论依据;“四时之气,更伤五藏”是外感脏病时气五行变化的规律;“阴阳俱感,邪乃得往”是外感脏病的发病条件。2.外感心病的发生得之六淫邪气,病位在心,证候特点主要在于外感表证、心主血脉、心主神明三方面。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为心的两大生理功能,二者密不可分,因而在临床上二者所对应的症状往往同时伴见。3.“外感心病”,虽为强调心病的外感因素,同时也并不否认其内伤因素的存在。《内经》对于五脏疾病的病因认识是持外感内伤二元观的,在某些情况下,内伤因素可能占据主要原因;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外感因素则较之内伤因素更为主要,因此就需要辩证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4.《内经》对脏病的外感病因的认识,汉唐宋有传承与发展,虽金元之后有所忽视,但其临床价值仍值得进一步重视。

王凯欢[8](2019)在《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及意义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疾病、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等。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是人类过早死亡的首要原因。在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0.27%,每100个人中,就有20个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其对经济、社会的负担日益增大,并且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是指以补益功效为主要功能特点的中药注射剂,多具有益气固脱、扶正祛邪、养阴生津的作用,主要包括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等。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因其功效确切,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较为广泛。而这方面临床试验数量日益增多,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其疗效明显。但目前尚缺乏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间直接对比的临床试验证明其疗效优劣。作为循证医学的手段,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可同时量化比较治疗同一疾病的不同干预措施,对某一结局指标中涉及的干预措施疗效进行排序,充分利用单个随机对照试验。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治疗心血管疾病(慢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甄别其中的优势品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文献。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应信息,之后进行风险偏倚评价。结局指标关注临床总有效率、心功能及心脏相关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六分钟步行试验、不良反应等结局指标。基于贝叶斯理论,采用Winbugs 1.4.3软件、Stata13.0软件进行分析,相应结果以比值比、均数差及其95%可信区间的形式表示,并通过曲线下面积结果预测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疗效排序。另外,根据曲线下面积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同时综合网状Meta分析结果,得到最佳干预措施。同时采用Stata 13.0软件绘制网状关系图、漏斗图、网状森林图、贡献图等。研究结果1.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13个研究,9535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心功能指标、六分钟步行试验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侧重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心功能及患者预后方面情况较为显着;参芪扶正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改善患者脑钠肽含量情况最佳。2.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结果共纳入40个研究,2970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心率、每分心输出量、六分钟步行试验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六分钟步行试验结果,降低心率方面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每分心输出量方面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3.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18个研究,10228例患者,涉及七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刺五加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血气分析结果、血液流变学结果、平均肺动脉压、右心室内径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尤其体现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呼吸衰竭、优化肺动脉高压方面。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优于其他方案。4.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结果共纳入73个研究,6639例患者,涉及八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刺五加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胆固醇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均优于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芪扶正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更具优势。另外,黄芪注射剂及参芪扶正注射剂在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方面疗效较好。5.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结果共纳入27个研究,2445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静脉溶栓再通率、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提前、再灌注心律失常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均优于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黄芪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静脉溶栓再通率、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提前、再灌注心律失常方面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黄芪注射剂、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研究结论基于本研究结果,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面有较大优势。网状Meta分析结果提示:①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促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②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方面较其他方案更具优势;③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方面优于其他方案;④参芪扶正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⑤黄芪注射剂、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同时,本研究针对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安全进行了分析,纳入研究中涉及的不良反应内容较少,尚不能针对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得出确切结论。总体而言,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各有所长,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张士杰[9](2018)在《黄芪注射液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166例,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肌苷0.2 g、维生素C 4.0 g、ATP 40 mg及辅酶A 100 U等药物,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以抗病毒、营养心肌及镇静抗炎为主对症治疗,1次/d;并发心律失常者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给予磷酸肌酸钠1.0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3045 min内静脉滴注,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两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及指标恢复时间、心肌酶谱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EF)。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症状显着改善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心肌酶谱CK、CK-MB、LDH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研究组治疗后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研究组治疗后EF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显着,可明显缩短症状改善时间,并能够更有效降低心肌酶谱指标,改善心肌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洪坤[10](2016)在《基于临床证据的中药复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组方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中药复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用药规律、关键配伍及核心治法,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1)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等中文数据库中中药复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符合要求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并对纳入研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2)提取系统评价中筛选出的有效研究中的有效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进行数据分析;(3)总结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用药组方规律与核心治法。结果:(1)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343项,涉及治疗成人病毒性心肌炎中药复方285首,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药复方74首;(2)Meta-分析显示:3项研究所选处方在临床有效率比较上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为无效治疗,其余340项研究中的359首方剂对病毒性心肌炎有效;(3)对有效处方中的药物进行数据分析,成人处方在(支持度50%,置信度0.85)时提取5味核心药组,小儿处方在(支持度35%,置信度0.8)时提取2味核心药组;(4)分别对纳入的治疗成人和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180味和104味药物进行功能分类和药性总结;(5)利用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治疗成人和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复方分别得到8个和6个备选新方药组。结论:(1)中药复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显着,具有毒副作用小、效果稳定性高的特点;(2)补气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补阴药、清热凉血药、清热燥湿药、收涩药、解表药、补血药等9类药物为治疗成人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功能类别药物(82.14%);补气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补阴药、收涩药、清热燥湿药、补血药、清热凉血药等8类药物为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功能类别药物(约80%);(3)黄芪-麦冬-丹参-五味子-炙甘草为关联度最高的治疗成人病毒性心肌炎常用核心药组,丹参、姜半夏、石菖蒲为关联度最高的备选新方的核心药物;丹参-五味子为关联度最高的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常用核心药组,瓜蒌、桂枝为关联度最高的备选新方的核心药物;(4)临床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宁心安神为其主要治法,根据兼证适当配伍养血、燥湿、收涩、解表、安神、渗湿、化痰、开窍等药物,即可组成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有效临床复方。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16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166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病毒性心肌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特征
        1.2 诊断标准
        1.3 病因
        1.4 发病机制
        1.5 治疗
    2.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论治
        2.4 其他中医治法
        2.5 小结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
        1.1 检索数据库
        1.2 检索词
        1.3 检索策略
    2. 文献筛选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文献筛选流程
    3. 数据提取
    4. 质量评价
    5. 统计分析
结果
    1. 文献检索结果
    2. 文献特征描述
        2.1 基本信息特征
        2.2 诊断标准
        2.3 干预措施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结局指标
    3. 文献质量评价
    4. Meta分析结果
        4.1 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4.2 治疗后心电图改善情况对比
        4.3 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对比
        4.4 治疗后AST对比
        4.5 治疗后LDH对比
        4.6 治疗后CK对比
        4.7 治疗后CK-MB对比
        4.8 治疗后cTnI对比
        4.9 治疗后LVEF对比
        4.10 治疗后SV对比
        4.11 治疗后CO对比
        4.12 治疗后血清IL-6对比
        4.13 治疗后血清TNF-α对比
    5. 不良反应分析
    6. 中药种类及频次分析
    7. 发表偏倚风险分析
        7.1 临床总有效率
        7.2 CK-MB
        7.3 LVEF
讨论
    1. 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2. 不良反应分析
    3. 中药使用情况分析
    4. 干预措施分析
    5. 异质性分析
    6. 局限性
    7.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2)暴发性心肌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暴发性心肌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2 暴发性心肌炎的联合诊断
3 暴发性心肌炎中医药治疗
4 讨论与展望

(3)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临床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检测方法
    2.3 诊断标准
    2.4 排除条件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年龄儿童支原体感染构成比的比较
    3.2 不同季节肺炎支原体感染率的比较
    3.3 不同性别支原体感染感染率的比较
    3.4 不同性别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发生率的比较
    3.5 不同年龄阶段患儿肺外损害构成比的比较
    3.6 不同系统肺外损害发生率的比较
    3.7 不同年龄组肺外损害各系统分布的比较
    3.8 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损害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3.8.1 皮肤
        3.8.2 心血管系统
        3.8.3 血液系统
        3.8.4 消化系统
        3.8.5 泌尿系统
        3.8.6 中枢神经系统
        3.8.7 其他
    3.9 MP感染合并肺外损害患儿与无肺外损害患儿免疫球蛋白、D-二聚体、CRP的比较
    3.10 MP感染合并肺外损害患儿与无肺外损害患儿肺部影像学特征的比较
4 治疗
5 预后
6 讨论
7 结论
参考文献
本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综述 肺炎支原体肺外损害的诊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的思考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体质学与免疫学关系的理论探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参考文献
实验一 9种体质受试者常规体检项目的差异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伦理批准
        2.2 样本
        2.3 样本采集
    3 仪器与方法
        3.1 仪器
        3.2 检测项目与方法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5.1 体质分布情况调查
        5.2 体质指数分析
        5.3 全血细胞结果分析
        5.4 尿常规结果分析
        5.5 生化全项结果分析
        5.6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评估常规体检指标对体质判定的预测价值
    6 讨论
        6.1 中医体质分布研究
        6.2 体型与体质分型
        6.3 全血细胞分析与体质分型
        6.4 尿常规分析与体质分型
        6.5 生化检验与与体质分型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8种体质受试者TCR免疫组库特征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伦理批准
        2.2 样本
        2.3 试剂和材料
        2.4 仪器
        2.5 方法
    3 结果
        3.1 8组受试者TCRB CDR3组库测序结果总结
        3.2 8组受试者TCR多样性分析
        3.3 8组受试者TCRB CDR3长度分布
        3.4 8组受试者V、J区基因的使用频率差异
        3.5 8组受试者V-J片段组合类型差异
        3.6 8组受试者TCRB CDR3频率分布热图
        3.7 8组体质人群共享表位肽序列情况
        3.8 基于V-J组合丰度的主成分分析
        3.9 基于V-J组合丰度绘制ROC曲线
    4 小结
    5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基于DIA质谱技术的不同体质人群血浆蛋白质组学特征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伦理批准
        2.2 样本
        2.3 试剂和材料
        2.4 仪器
        2.5 方法
    3 结果与质控
        3.1 蛋白浓度测定结果
        3.2 SDS-PAGE电泳
        3.3 蛋白鉴定结果表
    4 8种偏颇体质差异蛋白表达分析
        4.1 阳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4.2 阴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4.3 气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4.4 气郁质差异表达蛋白
        4.5 痰湿质差异表达蛋白
        4.6 湿热质差异表达蛋白
        4.7 血瘀质差异表达蛋白
        4.8 特禀质差异表达蛋白
    5 生物信息学分析
        5.1 阳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2 阴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3 气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4 气郁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5 痰湿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6 湿热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7 血瘀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8 特禀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6 小结
    7 讨论
        7.1 阳虚质、阳虚质差异蛋白讨论
        7.2 气虚质、气郁质差异蛋白讨论
        7.3 痰湿质、湿热质差异蛋白讨论
        7.4 血瘀质、特禀质差异蛋白讨论
    参考文献
创新性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件
    附件1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附表2 血常规检测各项正常范围、单位
    附表3 血生化检测各项目检测方法、正常范围、单位
    附表4 免疫组库测序样本信息表
    附表5 人血浆DIA定量蛋白组分析样本信息表

(5)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病毒性心肌炎(论文提纲范文)

1 证据的来源、质量评价和推荐原则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证据评价与分级
    1.4 指南推荐原则
2 指南制定的方法与过程
3 诊断
    3.1病史与体征
    3.2 疾病分期
4 病因病机
5 辨证论治
    5.1 急性期
        5.1.1 热毒侵心证
        5.1.2 阳虚气脱证
    5.2 迁延期或慢性期
        5.2.1 心肺气虚证
        5.2.2 痰湿内阻证
        5.2.3 气滞血瘀证
        5.2.4 气阴两虚证
        5.2.5 阴虚火旺证
        5.2.6 心脾两虚证
        5.2.7 阴阳两虚证
6 针刺治疗
7 预防与康复
8 结语
[专家委员会与指南工作组名单]

(6)舒心方干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词汇缩略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临床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指标
4.统计分析
5.结果
    5.1 病例选择与入组
    5.2 一般资料比较
    5.3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焦虑评分比较
    5.4 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抑郁评分比较
    5.5 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5.6 两组治疗3个月后中医证候有效率比较
    5.7 安全评价
6.讨论与分析
    6.1 西医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认识
    6.2 中医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认识
    6.3 舒心方治疗气血瘀滞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机理
    6.4 结语、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病例观察表
        SAS(焦虑自评量表)
        SDS(抑郁自评量表)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附录二 文献综述
        综述1 双心疾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 浅析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三 医学伦理

(7)《内经》外感心病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内经》外感心病总论
    1.中医对外感与五脏病的认识
        1.1 中医的外感内伤病因观
        1.2 中医对外感与五脏受病的认识
    2.“外感脏病”概念的提出
        2.1 对“外感脏病”提法的说明
        2.2 《内经》对“外感脏病”相关概念的论述
        2.2.1 如何理解脏病多内伤的认识?
        2.2.2 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五脏病的外感病因
        2.2.3 四时之气,更伤五藏—外感脏病时气五行的规律
        2.2.4 阴阳俱感,邪乃得往—外感脏病的发病条件
        2.2.5 外感脏病的发病特点
        2.2.6 外感脏病之病形特征
        2.2.7 外感脏病的传变途径
        2.2.8 外感脏病的治疗及预后
        2.2.9 外感脏病的现代临床依据
    3.《内经》对外感心病的若干认识
        3.1 心的生理病理概述
        3.1.1 心之生理
        3.1.2 心之病变
        3.2 外感心病概念之由来
        3.2.1 有关心病的早期记载
        3.2.2 外感心病的定义
    4.外感心病相关病证研究存在的问题
    5.外感心病所辖病证的界定
        5.1 纳入文献的选择
        5.2 文献剔除的标准
        5.3 文献的纳入结果
        5.3.1 心风病证概要
        5.3.2 心痹病证概要
        5.3.3 心疟病证概要
        5.3.4 伤寒心悸病证
        5.3.5 风厥病证概要
        5.3.6 心咳病证概要
第二部分 《内经》外感心病各论
    1.心风
        1.1 基于《素问·风论》的心风解读
        1.1.1 五脏风之发生体现“天人相应”观
        1.1.2 五脏风内伤外感之辨
        1.1.3 “心风”证候特点
        1.2 心风历代演变的线索追踪
        1.2.1 “心中风”病证的出现
        1.2.2 传承中的整合与演变
        1.3 心风“失传”原因的分析
        1.4 小结
    2.心痹
        2.1 《内经》之心痹概述
        2.2 病因病机考
        2.2.1 病因
        2.2.2 病机
        2.3 后世之论述流分二端
        2.4 同名异病之辨
        2.5 心痹与胸痹心痛之辨
        2.6 阳明之有余不足为脉痹心痹之疑
        2.7 小结
    3.心疟
        3.1 心疟之寒热征象存有二说
        3.2 心疟病证源流
        3.3 心疟病因病机
        3.4 小结
    4.外感心悸(伤寒心悸)
        4.1 心悸病名源流
        4.1.1 早期非医文献中具有不同称谓
        4.1.2 心悸病名在医学文献中的演变
        4.1.3 “伤寒心悸”类病证源流考
        4.2 “心悸”的脉象表现
        4.3 现代临床实践的证据
        4.4 小结
    5.风厥
        5.1 《素问·阴阳别论》之“风厥”概述
        5.2 “风厥”病因病机分析
        5.2.1 “风厥”病因或与外感有关
        5.2.2 “风厥”病机归于心
        5.3 “风厥”症状辨析
        5.3.1 “背痛”、“善噫”为心之病
        5.3.2 “善欠”非肾病独有
        5.3.3 “惊骇”亦与心病有关
        5.4 小结
    6.心咳
        6.1 外感为其主要病因
        6.2 心咳病证源流简述
        6.3 心咳证候解析
        6.4 心咳外感内伤之辨
        6.5 小结
    7.讨论
        7.1 对“心不受邪”与“外感心病”的认识
        7.2 论“外感心病”病因中外感与内伤的辩证关系
        7.3 中医“外感心病”与西医“感染性心脏病”异同的分析
        7.4 对风为百病之始、百病之长的再思考
创新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炙甘草汤的理论梳理及其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8)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进展
        1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品种概述
        2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概述
    综述二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网状Meta分析
    一、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二、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三、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五、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黄芪注射液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临床疗效判定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临床症状及指标恢复时间比较
    2.3 两组患者心肌酶谱改善情况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F比较
3 讨论

(10)基于临床证据的中药复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组方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西医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概况
    一、西医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概况
        (一)发病机制
        (二)治疗方法
    二、中医药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概况
        (一)古代相关认识
        (二)现代研究述要
第二部分 基于系统评价方法的有效方剂筛选
    一、资料与方法
        (一)纳入标准
        (二)文献排除标准
        (三)文献检索
        (四)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
        (五)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文献检索结果
        (二)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三)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四)风险偏倚比例图
        (五)有效性分析结果
第三部分 基于关联规则与复杂熵聚类的组方用药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一)处方筛选
        (二)处方录入与核对
        (三)数据分析
    二、结果
        (一)基本信息统计
        (二)基于关联规则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三)提炼备选新处方
第四部分 讨论
    一、有效复方筛选及数据挖掘方法的探讨
        (一) 临床有效复方的筛选
        (二)数据挖掘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二、中药复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一)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二)中药复方有效性分析
    三、中药复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一)常用药物、核心药组与组方结构
        (二)主要治法与共识形成的依据
        (三)备选新方的优化与判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着作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16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 班纪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暴发性心肌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 张瑶,朱妤,罗君垚,王莹威. 中国中医急症, 2021(04)
  • [3]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的分析[D]. 叶玲飞.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4]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D]. 赵鹏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病毒性心肌炎[J].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18)
  • [6]舒心方干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国锋.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内经》外感心病文献研究[D]. 张序文.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D]. 王凯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9]黄芪注射液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 张士杰. 天津药学, 2018(03)
  • [10]基于临床证据的中药复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组方用药规律研究[D]. 刘洪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16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