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项目的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彭伟[1](2021)在《大型施工企业参与PPP项目可持续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2014年我国大力推广PPP模式以来,整体发展比较快,也得到了一些应用,但是在这样的发展速度下存在着泛化滥用PPP等混乱现象,使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变得更隐蔽且有所增加趋势。同时,2017年下半年以来,有关PPP的纲领性文件被国家主要金融管理部门集中发布,努力再规范其项目运作。对PPP工程项目进行可持续性评价,可以发现其中出现的风险和问题,保证项目可以最大化地实现预先制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标,提高整个PPP项目的决策管理水平和投资收益水平。本文将大型施工企业参与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研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和项目实例将大型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融合在一起,再对其参与的PPP项目进行可持续性分析和评价,达到研究PPP项目的各项能力,促进其发展的目的。本文共六章。首先,阐述了大型施工企业参与PPP项目可持续性研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结合各国的记录,阐明了本文的主要论述想法及观点,最后指明了新思路及有待改进之处。其次,对大体量施工企业的可持续性研究进行相关的观念想法说明。先是对大型施工企业进行界定,而后对PPP项目进行阐述,最后对大型施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模式和投资回报方式进行对比。然后,进行了因素分析。针对大型施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实际现状进行分析,从必要性方面、PPP项目的选择以及SWOT分析来综合性的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接着,进行了可持续度评价。对于大型施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可持续性评价,主要是在PPP项目前景、PPP项目参与能力、PPP项目社会影响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评价,而且分了多个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最后,以实际案例对PPP项目的可持续性进行分析,并且总结整个案例,并根据全文主旨提出建议措施。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希望可以对其他大型施工企业参与PPP项目提供参考,以使得整个PPP模式可以在建筑行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陈胜男[2](2020)在《市政道路改造工程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项目后评价通常是对建成投入使用1-2年的项目进行的后评价工作,对项目的前期决策、实施过程、效益影响、可持续影响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分析评价。对比项目建设前的预期,寻找差距所在,将所得评价结果分析反馈,不仅能够完善管理模式,总结经验教训,同时能够对已建项目进行有根据的修缮,对待建项目提供经验支持。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及人民需求的提高,市政道路改造已经提上日程,各个城市均持续进行着城市道路的改造工程,即开展市政道路改造工程项目后评价对城市发展和改造的成功与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基于项目后评价理论对国内外项目后评价工作的进行展开了研究,发现国内外对市政新建道路的后评价尚有许多,而对于市政道路改造工程的项目后评价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本文通过对项目后评价和市政道路改造工程的相关概念及特点进行分析,建立了适合市政道路改造工程的项目后评价体系,结合评价对象特点,选择了组合评价法的方式,即AHP+DEMATEL+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方式,建立模型,结合实际市政道路改造工程,进行模型的运用。通过精确的计算及分析,该改建道路的最终结果为成功,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一致,说明该评价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运用于实际工程评价中,为后续相关类似道路改造项目项目后评价提供了参考意义及宝贵经验。
李建泽[3](2020)在《输变电工程后评价研究 ——以W牵引站220千伏供电工程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电网投资,电网建设成效显着。然而随着新一轮电改来临,电网投资面临更大压力,需要进一步注重投资效益、效率。为落实精准投资理念,提升精益管理水平,聚焦效率效益,指导科学决策,需要开展电网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开展项目后评价是企业投资“提质增效”的有力抓手。利用科学制定的后评价指标体系,对工程的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进行全过程的有效回顾,发现投资薄弱环节,为今后输变电工程建设提供借鉴依据和典型经验。本文以项目后评价相关理论和电网建设工程特点为基础,通过分析大量相关文献,结合输变电工程自身属性,构建了适用的输变电工程后评价模型。该模型包括项目过程、项目效果和效益、项目环境和社会影响和项目可持续性四大方面,共计12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通过借助专家经验,定性判断指标的重要性,将指标的重要性用权重来表示,权重结果依靠层次分析法获得。本文应用构建的输变电工程项目后评价模型对W牵引站220千伏供电工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形成后评价结果。W牵引站220千伏供电工程项目过程、项目效果和效益、项目环境和社会影响和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结果均为“优”。项目建设准备工作充分细致、有条不紊,施工管理到位,投资、进度、质量、安全和组织管理符合规定,竣工验收顺利,试运行良好,项目过程评价结果为“优”。项目技术水平先进,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和经济效益,各项指标达到了前期规划目标,项目效果和效益评价结果为“优”。项目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价,环评达标,各项环保措施得到了有效地执行,对地区环境和生态保护有着积极影响,项目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结果为“优”。通过项目提高了用户供电的可靠性,提高了服务用户的水平,项目的持续能力强,对企业发展有着较大的贡献,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结果为“优”。总之,W牵引站220千伏供电工程整体项目后评价为“优”,说明项目投资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目标。通过W牵引站220千伏供电工程的实证研究表明模型能很好的应用于输变电工程的项目后评价,能够总结项目决策和建设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后续输变电工程提供借鉴意义,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梁洁[4](2020)在《园区级综合能源系统项目后评价研究 ——以北方某园区为例》文中指出综合能源系统建设作为未来能源领域变革的重中之重,己经深刻的引发了世界各发达国家研究学者的关注。增强和提升社会能源系统供给的可靠性和灵活性是综合能源系统的建设关键一环,与此同时,提高社会综合能源利用效率能够为提升社会运转效率,带动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为此,中国已经按计划开展并落地了部分综合能源系统示范工程项目作为下一步发展的试点,进而为后续系统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通过分析项目推进过程来看,综合能源系统后评价作为项目落地后的总结、反馈环节,能够提供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因此综合能源系统的后评价就是十分有必要的。根据并分析已经落地投产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项目,以及众多研究学者和工程专家在后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提供并借鉴的经验和成果,本文创新构建了综合能源项目的后评价体系,以期为北方某目标园区综合能源项目开展提供技术支持。首先,本文对国内外综合能源领域以及关于项目后评价研究文献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分析并总结了国内外综合能源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归纳和总结出国内外有关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现状,整理出当前的指标体系中主要涵盖和结构和影响因素,并指出总结指标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忽略技术水平带来的效益评价、经济效益与影响评价指标重复、社会影响后评价内容中缺乏综合能源项目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带来的影响等,为本文接下来构建指标体系铺垫好理论基础。其次,本文对综合能源项目进行了 WBS分解,通过对前期的准备阶段评价、中期建设阶段评价、后期运营阶段评价的WBS结构分解,并结合项目的实际特点对指标体系进行搭建,建立了一套符合园区综合能源系统项目后评价工作实际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在实证阶段以北方某园区综合能源项目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法评价方法,对该园区的综合能源项目后评价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利用专家经验,计算得出了北方某园区的后评价结果,并对结果展开分析,科学地验证了本文构建的后评价体系模型在项目后评价过程中具有的实际意义。
范磊[5](2020)在《公共建筑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可持续发展受到社会和公众的广泛重视,其理论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重要成效,尤其是在社会发展的宏观和中观领域。但是,目前可持续研究进展并不平衡,在工程建设项目等微观经济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薄弱。现有的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还不能全面体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而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可持续发展在工程领域的实践情况亟待加强。公共建筑(Public Building,PB)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承担着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任务,社会关注度和影响都比较大,很多地标性公共建筑还是建筑行业中的标杆项目。深入研究和科学地评价公共建筑的可持续性,对进一步合理利用公共资源,改善和提升公共建筑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生命周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维度,提出公共建筑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的目的和原则,对其可持续性三个维度的内在关系进行探索和分析,构建公共建筑可持续评价的分析框架。在评价模型方面,论文通过计算公共建筑三维度可持续性评价结果,构建可持续加权空间来评价公共建筑项目的综合可持续性。论文分别基于生命周期成本理论(Life Cycle Costing,LCC)评价经济可持续性、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理论(Life Cycle Assessment,LCA)评价环境可持续性、生命周期社会评价理论(Social Life Cycle Assessment,SLCA)评价社会可持续性,并对这些维度进行量化。论文最后对公共建筑可持续性综合评价进行了建模,提出了提升公共建筑综合可持续性模型,并提出了提升公共建筑可持续性的措施建议。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以LCC理论为基础,考虑建设、运营和拆除的全生命期公共建筑成本,建立基于LCC的公共建筑费用效果分析模型,即以LCC为基础评价公共建筑经济可持续性,提出全生命期成本计算内容和公式,构建包含公共建筑初始化成本及未来成本的代际折现下的全生命期成本分析模型,确定对满足相同使用效果下的公共建筑全生命期经济可持续性评价模型,量化公共建筑经济可持续性。(2)以LCA理论的终点法为基础,考虑公共建筑建材生产、建设施工、运营维护和拆除回收全生命期内的公共建筑资源能源消耗,通过目的与范围确定,全生命期阶段清单分析,并经分类和特征化、标准化、权重计算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结果解释等LCA分析过程,构建了基于全生命期的公共建筑环境可持续性评价模型。(3)以SLCA理论为分析框架,提出公共建筑相关的工人、使用者、当地社区、社会、价值链参与者五类利益相关者的30个社会影响子类别、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内容,通过问卷调查、比较矩阵法等确定指标权重,并构建了公共建筑社会可持续性评价模型。(4)统筹考虑公共建筑全生命期内的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三维可持续性要素,确定公共建筑可持续性的理想状态与目标状态,确定三维可持续性指标的标准化及权重确定方法,构建可持续性度量的加权空间,建立基于全生命期的公共建筑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模型,并以动态规划理论为基础,构建公共建筑可持续性提升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实例分析,提出提升公共建筑可持续性的措施建议。
汤超[6](2020)在《基于模糊认知图的工程建设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城市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迅速,由于其施工环境复杂,一般处在城市交通流量大、人口分布集中的区域,所以大型城市基础设施施工的安全性、绿色性以及建成后期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针对大型城市基础设施中的代表性项目——城市地铁工程施工安全及其绿色施工进行基于模糊认知图的推理评价,针对大型城市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基于动态模糊认知图的推理评价。大型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地铁是具有代表性的工程项目,本文针对地铁施工安全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之间关系复杂且非线性的特点,提出基于模糊认知图的安全管理能力评价模型方法,并将其用于武汉地铁6号线评价。通过文献调研和专家访谈的方式构建安全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打分和观测获取评价指标的初始状态值和因果关联强度,构建并验证了FCM模型,通过对模型评价结果的分析,找到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为企业提升安全管理能力提供依据;针对地铁施工过程中绿色评价采集专家意见过程中存在专家意见可能存在冲突的问题,提出D-S证据理论改进的模糊认知图评价方法,以专家对指标之间的因果关联强度作为证据,以关联强度的可能取值构成识别框架,对多专家知识进行融合,最后以地铁6号线的绿色施工评价为例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通过对模型评价结果的分析,找到企业绿色施工方面的薄弱环节,并给出改进建议,提高企业的绿色施工等级,为企业的绿色施工提供提供依据;针对大型基础设施的可持续评价受到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等指标动态变化的影响,模型结构往往不稳定的缺陷,提出基于Hebbian学习规则的动态模糊认知图可持续评价模型,该模型可以像真实情况一样考虑模型的在线自适应过程,通过指标迭代更新找到合适的关联矩阵,使模型结构达到稳定,并将其用于武汉大型基础设施的可持续评价,验证了本方法在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可持续评价方面的适用性。
张译天[7](2020)在《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可持续性评价主体互动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对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国家安全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可持续性评价主体的研究较少,评价主体的识别、分类以及互动关系等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科学的选择评价主体,研究主体互动关系有助于得到客观真实的评价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研究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分析,总结得到评价主体研究的理论基础。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等概念做出界定,总结了文献计量分析的原理、方法和指标,总结了社会网络分析中关键指标的计算公式及对应含义。第二个部分通过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归纳了有关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利益相关者领域的研究趋势和研究热点。通过文献分析法,得到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利益相关者的初始集合,分析利益相关者与评价主体的联系识别出评价主体的集合。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根据评价主体在三个细分维度的得分情况,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的评价主体进行分类,分析评价主体的特征。第三个部分根据主体的识别及分类情况,基于社会网络理论,通过调查分析的方式,借助UCINET6软件构建了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可持续评价主体的多维社会网络模型以及基于四个维度的单维社会网络模型,并分析了社会网络模型的指标以及在多维网络和单维网络中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主体间的互动关系会影响最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借鉴国外与其他行业经验,对评价主体参与可持续评价的过程提出了改善建议。
夏晴[8](2020)在《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作为严重缺水国家之一,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水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水环境污染不仅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威胁着公众健康。因此,加强水环境治理刻不容缓。在传统环境治理模式中,政府全权负责环境治理的费用及管理工作,不仅导致政府承受巨大的财政压力,还对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水环境治理涉及许多诸如污水处理、生态修复、景观绿化等公众基础设施项目,加之专业化程度较高,仅由政府负责,很难保证其治理效果。因此有必要在水环境治理领域引入PPP模式,借助社会资本的力量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优势,提高治理效率,提升水环境治理水平。然而由于社会资本的逐利性,将投资集中在能带来经济回报的设施,忽视了对环境保护、员工安全与福利、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投入,因此不利于PPP项目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各国政府、组织和行业都渴望遵守的发展路径。然而,要使这一概念成为现实,就需要明确到底什么样的项目才是可持续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展开对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特点,从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五个方面,初步选取了36项影响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的因素,利用SPSS 22.0软件对可持续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最终确定了5个公因子,27个指标;利用AMOS 22.0软件对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测量模型进行验证和进一步的修正,最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2)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模型的构建。水环境治理PPP项目涉及范围广,可持续性影响因素多且多为定性指标,考虑评价因素的模糊性和相互影响关系,通过对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选用网络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相互影响权重,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3)实例分析。为进一步验证评价模型的有效性,本文将构建的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应用到许昌市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中,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本文通过对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的研究分析,创新性地构建了涵盖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五个维度的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考虑评价因素的模糊性和相互影响关系,构建基于ANP-Fuzzy的综合评价模型。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研究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方法,有助于提高项目决策水平,对于改善我国水环境治理现状和推动水环境治理PPP项目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郑文娟[9](2020)在《大型市政道路项目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型市政道路项目是对地区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安全等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公共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以构建城市路网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公共服务系统。在《畅通郑州白皮书(2019-2021)》的指导思想下,郑州四环快速路、大河路、农业路等市政道路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旨在完善城市路网,提升路网承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环境敏感期和多元价值重构期,大型市政道路项目社会责任缺失将不仅直接导致工程经济效益损失,同时还伴随着生命、财产、环境等损失引发严重的社会负面效果,成为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解析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工程管理和社会责任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演变与发展,以社会责任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可持续建设理论为基础,围绕“如何增强大型市政道路项目各参建方社会责任行为?”这个核心问题,研究发现社会责任缺失与前期决策阶段项目评价不够重视和社会责任不明确等具有密切关系。因此本文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研识别出大型市政道路项目社会责任清单,构建大型市政道路项目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并希望将这一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纳入到前期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改变传统可行性研究报告对社会责任的定性评价,强化政府和业主等关键利益者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和推行。论文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市政道路项目在政治方面除了应该承担区域网络构建的作用,还应该维护周边社区关系,打击工程腐败现象等,而这一重要社会责任的主体主要依靠政府单位;在经济与质量方面,立项阶段的技术可行性决策和道路工程质量与安全建造最受关注,若出现质量事故将会带来大量资源浪费和社会福利损失;在法律责任方面,设计、建设和运营除了要符合行业规范和法律要求外,还要做到信息公开和有效监管,然而大部分项目这方面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在环境与伦理方面,污染管控和环境保护已经受到参建各方的重视,但是对于员工权益保障和监督与检举不法行为等伦理责任意识相对薄弱。在明确社会责任指标后,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社会责任指标权重,建立社会责任指标评价体系,得到综合评判结果。该套大型市政道路项目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不仅适用于前期决策阶段帮助决策者做出评价,还能应用于建设中的项目和已完工项目,通过社会责任后评价帮助项目走出可持续发展困境。
黄凤玲[10](2019)在《国道X线改建工程项目后评估研究》文中指出国道改建工程项目,是城镇化发展对原有交通规划存在实际影响下必然存在的项目。这种实际影响,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原来的道路路面宽度不够,随着车辆不断增多造成交通不顺畅;二是原来的线路走向很多都横穿城镇,对城镇建设和发展带来较大影响;三是原来的道路路面陈旧,坑坑洼洼,缺乏美观大气。新丰X线国道改建项目,是众多国道改建项目的一个缩影。国道X线新丰县城段改建工程项目于2010年形成可研报告,2011年动工改建,设计工期至2012年底,但实际施工至2017年7月份才正式通车。至目前为止,仍有部分工程因拆迁矛盾无法全面完工。总投资也由原预算的1.4亿元,新增为目前的2.2亿元。不论是工期增加时间,还是投资增加幅度,都大比率增加。类似国道X线新丰县城段改建工程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应该有很多,这些项目存在的问题应该也有普遍相似性。选择对国道X线新丰县城段改建工程项目分析,是因为该项目从立项到竣工中间过程存在着较多的矛盾问题,这些问题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在政府项目的投资及管理过程中,项目后评估有助于政府提升决策和管理水平,强化其对建设项目的监管和管控。政府投资项目的后评估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我国有必要对政府投资的公路及改建项目开展研究,从而促进公路投资建设项目的规划化、科学化、制度化和法律化。本研究以X线为例,运用后评估方法分析出造成X这些矛盾问题在可行性研究不够全面、规划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和项目施工管理不严谨等方面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可行性研究应结合现状做好科学规划、资金筹集支付应充分考虑政策因素调整、涉农问题的处理处置应依法依规等几个方面合理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对类似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可行性报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加强项目施工管理的严谨性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工程项目从可研报告的形成到建成通车全过程的研究分析,发现该工程项目从资金投入,施工工期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对政府、施工方、群众等多方利益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类似工程项目必须在规划设计及项目管理上做到更加的科学合理。
二、工程项目的可持续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程项目的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施工企业参与PPP项目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PPP发展前景研究 |
1.3.2 施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研究现状 |
1.3.3 PPP和施工企业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点 |
1.5.1 PPP建设工程项目的可持续理念融合 |
1.5.2 健全PPP建设工程项目可持续能力评价体系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大型施工企业 |
2.1.1 施工企业 |
2.1.2 大型施工企业 |
2.1.3 大型施工企业特点 |
2.2 PPP项目 |
2.2.1 PPP项目概念界定 |
2.2.2 PPP项目特点 |
2.2.3 PPP项目的运作方式 |
2.2.4 PPP项目的投资回报方式 |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1 可持续的提出与发展 |
2.3.2 商业可持续性 |
2.3.3 社会可持续性 |
第3章 影响大型施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因素分析 |
3.1 大型施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商业和社会性因素 |
3.1.1 大型施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商业性因素 |
3.1.2 大型施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社会性因素 |
3.2 SWOT分析 |
3.2.1 优势(Strengths)分析 |
3.2.2 劣势(Weaknesses)分析 |
3.2.3 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
3.2.4 威胁(Threats)分析 |
3.3 PPP项目的选择的流程、关键因素和方法分析 |
3.3.1 施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工作流程 |
3.3.2 选择PPP项目的关键因素分析 |
3.3.3 PPP项目选择的方法 |
第4章 大型施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可持续度评价 |
4.1 PPP项目前景评价 |
4.1.1 行业前景评价 |
4.1.2 盈利性评价 |
4.1.3 企业发展战略吻合度评价 |
4.2 PPP项目参与能力评价 |
4.2.1 领导力评价 |
4.2.2 员工能力评价 |
4.2.3 施工企业硬件能力评价 |
4.3 PPP项目社会影响评价 |
4.3.1 履行社会责任评价 |
4.3.2 企业品牌提升评价 |
4.4 综合评价 |
4.4.1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取 |
4.4.2 AHP-Fuzzy综合评价 |
第5章 北京地铁14 号线项目应用案例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指标权重确定 |
5.3 FUZZY综合评价 |
(1)项目前景评价综合结果 |
(2)参与能力评价综合结果 |
(3)社会影响评价 |
(4)可持续综合评价结果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市政道路改造工程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路线 |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2 研究路线 |
1.4 创新点及框架 |
2 市政道路改造工程项目后评价概述 |
2.1 市政道路改造工程特点 |
2.2 市政道路改造的分类及存在问题 |
2.2.1 功能改造 |
2.2.2 综合改造 |
2.3 项目后评价的概念及特点 |
2.3.1 项目后评价的概念 |
2.3.2 项目后评价的特点 |
2.4 市政道路改造工程项目后评价的特点 |
2.5 市政道路改造工程项目后评价的重要性 |
2.6 市政道路改造工程项目后评价常用的基本方法 |
3 市政道路改造工程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的建立 |
3.1 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1.2 一级指标的确定 |
3.1.3 二级指标的确定 |
3.1.4 三级指标的确定 |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3.2.1 层次分析法 |
3.2.2 DEMATEL决策与实验室法 |
3.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介绍 |
3.4 AHP-DEMATEL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市政道路改造工程项目后评价实例分析 |
4.1 道路改造工程项目概况 |
4.1.1 工程位置 |
4.1.2 项目背景 |
4.1.3 存在问题 |
4.1.4 建设目标 |
4.1.5 建设规模 |
4.1.6 建设取得成效 |
4.2 项目后评价体系的运用 |
4.2.1 项目后评价体系的筛选 |
4.2.2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
4.2.3 DEMATEL修正权重 |
4.2.4 评价集与权重集的构建 |
4.3 项目实施过程评价分析反馈 |
4.3.1 项目实施过程评价分析反馈 |
4.3.2 项目可持续性评价分析反馈 |
4.3.3 项目影响评价分析反馈 |
4.3.4 项目效益评价分析反馈 |
4.3.5 项目综合评价分析反馈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致谢 |
(3)输变电工程后评价研究 ——以W牵引站220千伏供电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项目后评价概念 |
一、项目后评价的定义 |
二、项目后评价的原则 |
三、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
四、项目后评价的内涵 |
五、项目后评价的流程 |
第二节 项目后评价常用的方法 |
一、对比法 |
二、逻辑框架法 |
三、成功度评价法 |
四、层次分析法 |
五、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三章 输变电工程后评价指标模型的构建 |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内容 |
一、项目过程评价 |
二、项目效果和效益评价 |
三、项目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 |
四、项目可持续性评价 |
第三节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一、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二、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 |
第四节 基于模糊综合后评价模型的建立 |
一、模糊综合后评价方法 |
二、模糊综合后评价模型建立的步骤 |
第五节 输变电工程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四章 W牵引站220千伏供电工程后评价实证分析 |
第一节 项目情况简述 |
一、项目必要性 |
二、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
第二节 W牵引站220千伏供电工程后评价分析 |
一、项目过程分析 |
二、项目效果和效益分析 |
三、项目环境和社会影响分析 |
四、项目可持续性分析 |
第三节 模糊综合评价 |
一、构造指标评价集 |
二、模糊评价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相关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园区级综合能源系统项目后评价研究 ——以北方某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项目后评价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2.1.1 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
2.1.2 国外后评价研究发展状况 |
2.1.3 国内后评价研究发展现状 |
2.2 综合能源系统的评价工作研究发展现状 |
2.2.1 综合能源系统的特点 |
2.2.2 国外研究发展状况 |
2.2.3 国内研究发展状况 |
2.3 园区级综合能源项目后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园区级综合能源系统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 综合能源系统项目WBS分解 |
3.2.1 项目前期WBS分解结构 |
3.2.2 建设中期WBS分解结构 |
3.2.3 运维期WBS分解结构 |
3.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1 过程评价指标 |
3.3.2 绩效评价指标 |
3.3.3 影响评价指标 |
3.3.4 可持续性评价指标 |
3.4 园区综合能源系统项目后评价模型构建 |
3.4.1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适用性分析 |
3.4.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讲指标的权重 |
3.4.3 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效益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4.1 项目介绍 |
4.1.1 项目背景 |
4.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4.1.3 项目建设内容 |
4.1.4 投资规模 |
4.2 评价过程 |
4.2.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确定 |
4.2.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综合能源项目后评价 |
4.2.3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
4.3 评价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XXX园区内综合能源系统后评价研究专家打分问卷 |
致谢 |
作者与导师简介 |
附件 |
(5)公共建筑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经济评价与生命周期成本 |
1.2.2 环境评价与生命周期评价 |
1.2.3 社会评价与生命周期社会评价 |
1.2.4 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综合评价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公共建筑可持续性综合评价内容和框架 |
2.1 公共建筑可持续性综合评价内容及理论基础 |
2.1.1 公共建筑类别与可持续性内涵 |
2.1.2 经济可持续性评价内容及理论基础 |
2.1.3 环境可持续性评价内容及理论基础 |
2.1.4 社会可持续性评价内容及理论基础 |
2.1.5 可持续性综合评价内容及理论基础 |
2.2 公共建筑可持续性综合评价的总体框架 |
2.2.1 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
2.2.2 评价的标准与步骤 |
2.2.3 分析要素与分析结构 |
2.2.4 分析框架与研究边界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LCC的公共建筑经济可持续性评价模型 |
3.1 公共建筑经济可持续性分析框架 |
3.2 公共建筑全生命期成本分析 |
3.2.1 全生命期成本分类 |
3.2.2 全生命期成本计算 |
3.3 考虑代际折现下的成本分析 |
3.3.1 代际折现率的确定 |
3.3.2 代际折现下的成本 |
3.4 实例分析 |
3.4.1 工程概况 |
3.4.2 全生命期成本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LCA的公共建筑环境可持续性评价模型 |
4.1 公共建筑环境可持续性的分析框架与基础 |
4.1.1 分析框架 |
4.1.2 模型基础 |
4.2 公共建筑环境影响的终点破坏分析模型 |
4.2.1 目的与范围确定 |
4.2.2 清单分析 |
4.2.3 环境影响评价 |
4.2.4 结果解释 |
4.3 实例分析 |
4.3.1 目的与范围确定 |
4.3.2 清单数据 |
4.3.3 环境影响评价 |
4.3.4 结果解释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SLCA的公共建筑社会可持续性评价模型 |
5.1 公共建筑社会可持续性的分析框架与内容 |
5.1.1 分析框架 |
5.1.2 分析内容 |
5.2 公共建筑SLCA的分析过程 |
5.2.1 目的与范围确定 |
5.2.2 清单分析 |
5.2.3 社会影响评价 |
5.2.4 结果解释 |
5.3 实例分析 |
5.3.1 调查权重 |
5.3.2 分析过程 |
5.4 本章小结 |
6 公共建筑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模型与提升策略 |
6.1 公共建筑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模型 |
6.1.1 模型假设 |
6.1.2 模型构建与求解 |
6.2 公共建筑综合可持续性提升模型 |
6.2.1 基本假设与基本方程 |
6.2.2 模型构建与求解 |
6.3 实例分析 |
6.3.1 理想状态的确定 |
6.3.2 可持续性综合评价过程 |
6.3.3 综合可持续性提升过程 |
6.4 提升公共建筑可持续性的措施建议 |
6.4.1 健全提高公共建筑寿命的管理机制 |
6.4.2 优化公共建筑设计施工方案 |
6.4.3 做好公共建筑运营维护管理 |
6.4.4 加强既有公共建筑改造和性能提升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及创新点 |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公共建筑社会影响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模糊认知图的工程建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二章 基于模糊认知图的地铁施工安全管理能力评价 |
2.1 引言 |
2.2 模糊认知图理论 |
2.3 基于模糊认知图的安全管理能力评价方法 |
2.4 实证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D-S证据理论改进FCM的地铁绿色施工等级评价 |
3.1 引言 |
3.2 证据认知图理论 |
3.3 基于改进模糊认知图的地铁绿色施工等级评价方法 |
3.4 实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动态模糊认知图的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可持续性评价 |
4.1 引言 |
4.2 动态模糊认知图理论 |
4.3 基于动态模糊认知图的地铁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方法 |
4.4 实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可持续性评价主体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重大工程可持续性评价主体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重大工程可持续性分析 |
2.1.1 重大工程概念的界定 |
2.1.2 重大工程可持续性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1 利益相关者概念的界定 |
2.2.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
2.3 文献计量分析法 |
2.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
2.3.2 文献共被引分析 |
2.4 社会网络分析 |
2.4.1 密度和中心势 |
2.4.2 中心度分析 |
2.4.3 结构洞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重大工程可持续性评价主体识别与分析 |
3.1 重大工程可持续性评价主体初始集 |
3.1.1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工具的文献分析 |
3.1.2 基于文献量化统计的文献分析 |
3.1.3 评价主体集合的确定 |
3.2 重大工程可持续性评价主体维度及分类调查 |
3.2.1 细分维度的量化结果 |
3.2.2 主体细分维度的确定 |
3.2.3 评价主体维度打分数据的调查收集 |
3.3 重大工程可持续性评价主体的分类 |
3.3.1 基于重要性的重大工程可持续性评价主体评分 |
3.3.2 基于主动性的重大工程可持续性评价主体评分 |
3.3.3 基于紧急性的重大工程可持续性评价主体评分 |
3.3.4 重大工程可持续性评价主体综合评分 |
3.3.5 评价主体分类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评价主体社会网络的构建及互动关系分析 |
4.1 重大工程可持续评价主体社会网络模型 |
4.1.1 关系矩阵与社会网络要素 |
4.1.2 社会网络模型构建层次分析 |
4.1.3 评价主体多维社会网络模型 |
4.1.4 评价主体单维社会网络模型 |
4.2 重大工程可持续评价主体社会网络指标分析 |
4.2.1 评价主体多维社会网络模型指标分析 |
4.2.2 评价主体单维社会网络模型指标分析 |
4.3 评价主体参与可持续评价过程的改善建议 |
4.3.1 基于评价主体多维社会网络模型的改善建议 |
4.3.2 基于评价主体单维社会网络模型的改善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重大工程可持续评价主体分类调查问卷 |
致谢 |
(8)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1 现实问题的描述 |
1.2.2 科学问题的凝练 |
1.2.3 关键问题的解构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水环境治理相关的文献研究 |
2.1.1 水环境概念 |
2.1.2 水环境治理 |
2.1.3 水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
2.2 PPP相关研究综述 |
2.2.1 PPP内涵界定 |
2.2.2 PPP优势分析 |
2.2.3 PPP模式分类 |
2.2.4 PPP模式的演变 |
2.3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研究综述 |
2.3.1 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 |
2.3.2 水环境治理可持续性影响因素 |
2.3.3 可持续性评价方法 |
2.4 文献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3 研究设计 |
3.1 理论基础 |
3.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1.2 项目评价理论 |
3.2 整体研究设计 |
3.2.1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设计 |
3.2.2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模型研究设计 |
3.2.3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实证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4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 评价指标的初步构建 |
4.2.1 准则层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2 指标层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检验 |
4.3.1 研究设计 |
4.3.2 问卷分析 |
4.3.3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
5.1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的选择 |
5.2 基于ANP-FUZZY的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5.2.1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分析 |
5.2.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指标评分 |
5.2.3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5.3 本章小结 |
6 实例分析 |
6.1 项目基本情况 |
6.2 项目可持续性评价 |
6.2.1 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的ANP模型构建 |
6.2.2 构建判断矩阵 |
6.2.3 超矩阵及加权超矩阵建立 |
6.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
6.2.5 模糊综合评价 |
6.2.6 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大型市政道路项目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工程管理研究 |
1.2.2 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社会责任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重点及难点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市政道路项目分类及特点 |
2.1.2 大型市政道路项目社会责任内涵界定 |
2.1.3 大型市政道路项目社会责任特征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社会责任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大型市政道路项目社会责任现状分析 |
3.1 社会责任维度与指标 |
3.1.1 社会责任维度与指标来源 |
3.1.2 社会责任维度 |
3.1.3 社会责任指标 |
3.2 社会责任执行现状 |
3.2.1 立项环节 |
3.2.2 设计环节 |
3.2.3 施工环节 |
3.2.4 运维环节 |
3.3 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 |
3.3.1 项目评价体系不完善 |
3.3.2 相关方社会责任意识薄弱 |
3.3.3 社会责任专职监管机构空缺 |
4 大型市政道路项目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 |
4.1 社会责任评价模型构建思路设计 |
4.1.1 整体流程 |
4.1.2 目标确定 |
4.1.3 方法选择 |
4.1.4 FAHP原理 |
4.2 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2 指标初选 |
4.2.3 指标确定 |
4.3 社会责任评价模型构建 |
4.3.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4.3.2 构建模糊判断矩阵 |
4.3.3 计算指标排序权重 |
4.3.4 综合评价 |
5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实证分析 |
5.1 案例概况 |
5.1.1 案例背景 |
5.1.2 项目信息 |
5.2 社会责任评价过程 |
5.2.1 数据获取 |
5.2.2 模型应用 |
5.2.3 评价结果 |
5.3 社会责任提升建议 |
5.3.1 完善可行性论证评估机制 |
5.3.2 加强社会责任相关法律法规 |
5.3.3 确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大型市政道路项目社会责任指标调查问卷 |
附录Ⅱ 大型市政道路项目社会责任指标相对重要性程度调查问卷 |
附录Ⅲ 郑州市107辅道快速化工程社会责任履行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Ⅳ 专家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国道X线改建工程项目后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与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及技术路线 |
1.4.1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道路改建工程项目后评估相关理论研究 |
2.1 研究文献综述 |
2.1.1 项目后评估研究综述 |
2.1.2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估研究综述 |
2.1.3 研究综述总结 |
2.2 项目后评估 |
2.2.1 项目后评估的定义 |
2.2.2 项目后评估的基本内容 |
2.2.3 项目后评估的流程 |
2.2.4 项目后评估的特色 |
2.3 项目后评估的理论基础 |
2.3.1 全生命周期理论 |
2.3.2 成本效益理论 |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 国道改建项目后评估的基本方法 |
2.4.1 逻辑框架法 |
2.4.2 对比法 |
2.4.3 层次分析法 |
2.4.4 统计预测法 |
2.4.5 成功度评价法 |
2.4.6 各评估方法的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道X线改建工程项目后评估指标体系 |
3.1 国道X线项目概况 |
3.2 国道X线改建项目后评估的内涵与内容 |
3.2.1 国道X线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估的内涵 |
3.2.2 国道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估的内容 |
3.3 国道X线改建工程项目后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3.3.1 国道X线改建工程项目后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3.2 国道X线改建工程项目后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
3.3.3 国道改建工程项目后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
3.3.4 国道项目建设后评估体系权重设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道X线改建工程项目后评估研究 |
4.1 项目目标后评估 |
4.1.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4.1.2 项目决策的科学性 |
4.1.3 预期效果达成情况 |
4.2 项目效益后评估 |
4.2.1 国民经济后评估 |
4.2.2 财务经济后评估 |
4.3 项目影响后评估 |
4.3.1 经济影响后评估 |
4.3.2 环境影响后评估 |
4.3.3 社会影响后评估 |
4.4 项目持续性后评估 |
4.4.1 外部条件对项目目标持续性的影响 |
4.4.2 内部条件对项目目标持续性的影响 |
4.5 项目过程管理后评估 |
4.5.1 组织机构管理 |
4.5.2 施工设计和可行性研究 |
4.5.3 质量评价 |
4.5.4 进度评价 |
4.5.5 费用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工程项目的可持续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施工企业参与PPP项目可持续性研究[D]. 彭伟.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2)
- [2]市政道路改造工程项目后评价研究[D]. 陈胜男.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4)
- [3]输变电工程后评价研究 ——以W牵引站220千伏供电工程为例[D]. 李建泽.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4)
- [4]园区级综合能源系统项目后评价研究 ——以北方某园区为例[D]. 梁洁.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公共建筑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 范磊.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基于模糊认知图的工程建设管理研究[D]. 汤超.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7]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可持续性评价主体互动关系研究[D]. 张译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8]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研究[D]. 夏晴.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9]大型市政道路项目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D]. 郑文娟.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8)
- [10]国道X线改建工程项目后评估研究[D]. 黄凤玲.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