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

一、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论文文献综述)

钟淑娟,张喻[1](2021)在《经阴道超声技术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增生症的准确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经阴道超声技术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增生症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设为试验组,50例子宫内膜增生症患者设为对照组,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且实施经阴道超声技术检查。比较两组的临床相关指标;分析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效能。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子宫腔回声厚径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子宫内膜病变回声厚径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供养动脉血流低阻力以及高阻力合并低阻力检出率高于对照组,高阻力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灵敏度为90.00%(45/50),特异度为96.00%(48/50),准确度为93.00%(93/100),阳性预测值为95.74%(45/47),阴性预测值为90.57%(48/53)。结论经阴道超声技术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症患者的鉴别诊断中有着较高的价值,能够对患者的疾病类型鉴别,更好指导患者接受更加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意义重大。

丁彩云,马强,丁锦,翟彬鑫,倪观太[2](2021)在《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癌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的价值与意义。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Medline、PubMed、The Web of Science、Embase等数据库,搜集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相关研究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8月8日。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完成对于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运用Stata 16.0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研究,经阴道超声的合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诊断比值比,分别为0.85[95%CI(0.78,0.89)]、0.84[95%CI(0.74,0.91)]、5.3[95%CI(3.0,9.2)]、0.18[95%CI(0.12,0.29)]和29[95%CI(11,71)]。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1。结论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因其简便、高效、可重复性好,故其可在子宫内膜癌早期的筛查和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张金玲,付瑞,李豆豆,王蕾,高风枝,袁艺蕊[3](2021)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内膜癌及对肌层浸润程度和血流分级的诊断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内膜癌及对肌层浸润程度和血流分级的诊断情况,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取子宫内膜癌患者103例作为观察对象,选取同时期子宫内膜增生患者103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子宫内膜病变回声厚径和超声血流阻力特征,观察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内膜癌的图像特征,分析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和血流分级的诊断情况。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绝经前、绝经后患者子宫内膜病变回声厚径分别为(18.95±4.87)mm、(20.16±5.32)mm,均显着大于子宫内膜增生组的(13.58±4.31)mm、(10.24±3.86)mm(P<0.05)。子宫内膜癌组以低阻力和高低阻力并存为主,分别占37.9%、40.8%,而子宫内膜增生组以高阻力为主,占68.9%,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内膜癌对肌层浸润程度的诊断与病理结果符合率为93.2%。Kappa一致性分析提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分期和病理分期结果较为一致(Kappa=0.652,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分期与血流分级呈正相关(γ=0.794,P<0.05),肿瘤分期越高、血供越丰富。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内膜癌能够清楚显示子宫内膜厚度变化特点及血流阻力特征,对肌层浸润程度和血流分级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以作为子宫内膜癌可靠、有效的检查方案。

周子翀[4](2021)在《经阴道超声与经腹部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分析经阴道超声与经腹部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结果。方法:本次研究的患者为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共126例,病例为2019年2月一2020年3月门诊部收治的患者,按照诊断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应用经阴道超声诊断方法,63例)和B组(应用经腹部超声诊断方法,63例)。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诊断准确率(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病变类型主要有宫腔积液、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萎缩性子宫内膜合并内膜炎)。结果:病理检查结果:5例宫腔积液、7例黏膜下肌瘤、12例子宫内膜息肉、22例子宫内膜增生、8例子宫内膜癌、9例萎缩性宫内膜合并内膜炎,A组诊断准确率为96.83% (61/63),B组诊断准确率为79.37% (50/63),两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准确率显着高于经腹部超声诊断。

刘芳[5](2020)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8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132例疑似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进行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将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结果和临床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和临床病理的相符性。结果:(1)132例疑似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经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10例,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65例,而经过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出子宫内膜癌4例,诊断出子宫内膜息肉59例;(2)经过验证,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特异度和敏感度,对子宫内膜癌诊断的敏感度不高;(3)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癌存在各自的超声影像学特征。结论:通过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实现对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鉴别,但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度较低,临床需要联合其他有效诊断方式进行诊断。

刘美娟[6](2020)在《经阴道超声Rflow血流成像和3D-PDA诊断子宫内膜病变及其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子宫内膜病变包括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来源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近年来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约有8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就诊时仅局限于子宫体,5年生存期在80%,出现转移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7~12个月。因此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确诊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较准确评估对于临床医师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估患者预后非常重要。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推荐将经阴道超声检查作为绝经期异常阴道出血(postmenopausalbleeding,PMB)患者首选筛查方式。常规经阴道二维超声(two-dimensional transvaginal sonography,2D-TVS)以测量子宫内膜厚度(endometrial thickness,ET)作为初步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方法,彩色多普勒对病灶血流情况的判断依赖于诊断医师的主观性,缺乏客观量化的影像学指标。GE公司Voluson E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Rflow立体血流成像(radiant flow,Rflow)技术能在二维成像基础上呈现三维立体的血流状态,增强细微血管及其边界的可视成像效果,对病灶血流情况的显示更为清晰、直观。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three-dimensional power doppler angiography,3D-PDA)能够检测到低速血流信号、无混叠效应、无角度依赖性,能得到全方位血流信号,再联合三维超声虚拟器官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virtual organ computer-aided analysis,VOCAL)自动测量子宫内膜体积(endometrial volume,EV)及病变区血流参数:血管形成指数(vascularizationindex,VI)、血流指数(bloodflow index,FI)及血管形成血流指数(vascularization-blood flow index,VFI)。可使用上述新技术定性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及评估子宫内膜癌的分期、分级情况。有关经阴道超声Rflow血流成像评估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文献目前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应用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探查子宫内膜病变的相关研究较少,对子宫内膜病变内膜参数(ET、EV、VI、FI及VFI)的研究结果不统一。本研究探讨经阴道超声Rflow血流成像及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对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及预估子宫内膜癌分期、分级的价值,为临床诊断、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和评估预后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参考依据。研究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Rflow血流成像及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诊断及恶性病变分期、分级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8月就诊于烟台毓璜顶医院子宫内膜病变患者214例,首先常规经阴道二维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厚度(endometrialthickness,ET)、彩色多普勒(colou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观察血流情况;然后应用Rflow立体血流条件探查其血流丰富程度,应用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VOCAL软件进行内膜描记并测量子宫内膜体积(endometrial volume,EV)、血管形成指数(vascularizationindex,VI)、血流指数(flow index,FI)及血管形成—血流指数(vascularization flow index,VFI)。以手术—病理分型为金标准,探讨传统经阴道超声、Rflow血流成像模式及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成像三种诊断方法对定性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的价值,评价上述5个内膜参数(ET、EV、VI、FI及VFI)对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评价5个内膜参数对子宫内膜癌的不同分期、分级的诊断价值。研究结果1.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组124例,恶性病变组90例。两组病例在年龄、绝经年限及子宫内膜厚度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传统经阴道超声(2D-TVS)、Rflow血流成像模式(Rflow-TVS)及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成像(3D-PDA)三种方法定性诊断子宫内膜病变良恶性的敏感性分别为(74.2%,83.9%,95.2%),特异性分别为(66.7%,77.8%,91.1%)。3.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组及恶性病变组之间ET、EV、VI、FI、VFI等5个参数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对于定性鉴别子宫内膜病变良恶性,5个参数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ET(62.9%,80.0%)、EV(93.5%,57.8%)、VI(67.7%,68.9%)、FI(72.6%,60.0%)、VFI(77.4%,62.2%)]。内膜体积EV的最佳临界值为27.265cm3,灵敏度较高,为93.5%;子宫内膜厚度ET的最佳临界值为1.615cm,特异度较高,为8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膜参数ET及VFI是判断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其它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51岁及以上的患者检测为恶性是51岁以下的48.898倍;ET在1.615及以上的患者检测为恶性是1.615以下的4.849倍;VFI在2.6765及以上的患者检测为恶性是2.6765以下的13.771倍。5.子宫内膜癌不同分期与分级间(ⅠA期与ⅠB期,Ⅰ期与Ⅱ期及以上,ⅠA期的G1、G2与G3分级),5个内膜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Rflow立体血流成像模式较2D-TVS血流显示更立体、直观,有助于对病变良恶性的预估诊断。2.ET、EV、VI、FI及VFI等内膜参数对定性子宫内膜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3.ET、EV、VI、FI及VFI等内膜参数在子宫内膜癌不同分期、分级间未见明显差异性。研究背景肿瘤的生长、浸润及转移是一个多步骤的复杂过程。Folkman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实体肿瘤的生长主要依赖于血管生成。肿瘤血管的生成是在现有血管网的基础上向肿瘤周围以及肿瘤内部生成新的毛细血管。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有众多生长因子起调控作用,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重要的调控因子之一(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VEGF也被称为血管通透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是一种从肿瘤血管中分离出来的能够增加血管通透性的蛋白质,具有很强烈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同时VEGF也是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的肝素结合生长因子,能够在体内诱导新生血管的形成。研究发现,因恶性肿瘤细胞能够分泌大量的VEGF,恶性肿瘤的VEGF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和良性肿瘤。VEGF与恶性肿瘤的生长、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随恶性程度增加呈递增趋势,发生转移的肿瘤VEGF表达较未发生转移的肿瘤高。因此,VEGF表达水平可能成为区分肿瘤良恶性、恶性程度及预估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CD31又称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PECAM-1),主要用于证明内皮细胞组织的存在,定量评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其作为衡量血管生成的定量指标,与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既往文献对子宫内膜癌的VEGF表达及MVD计数绝大部分是外科手术后的回顾性研究,为离体研究,无法做到在术前有效评估肿瘤血管生成情况。超声是目前检测肿瘤血管生成的无创、首选检查方式,为活体探查。目前主要是通过脉冲多普勒超声测量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和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评估肿瘤血管生成情况,但RI与PI检测均只能反映肿瘤组织的局部血流指数,不能做到对子宫内膜病变处整体肿瘤血管生成情况的评估。有极少量研究应用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内膜癌内膜血流参数VI或VI、FI、VFI来评估子宫内膜癌的血管生成情况,表明其与VEGF、MVD的相关性较好,可作为对肿瘤血管生成评价的一种较为客观的指标,在术前为评估患者预后提供子宫内膜癌血管生成活性的影像学依据。研究目的探讨术前应用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内膜血流参数VI、FI及VFI评估子宫内膜癌血管生成活性的可能性。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年7月~2019年8月在烟台毓璜顶医院进行诊疗的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患者共143例,其中良性患者67例,恶性患者76例。应用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VOCAL软件描记测量子宫内膜癌血流参数VI、FI及VFI,具体方法同论文第一部分。宫腔镜、诊断性刮宫或外科手术后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织切片的VEGF表达及MVD。分析子宫内膜良性与恶性病变的VEGF表达及MVD、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子宫内膜癌的VEGF表达及MVD,探讨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内膜血流参数VI、FI、VFI与VEGF表达、MVD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率(22.4%vs85.5%)与MVD(26.94±10.30vs44.94±10.94)的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子宫内膜癌Ⅰ型与Ⅱ型病变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率(85.0%vs100%,P<0.001)与MVD(44.94±11.28vs45.00±7.22,P=0.0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子宫内膜样腺癌ⅠA期、ⅠB期、Ⅱ期及以上病变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2.5%、85.7%、100.0%,MVD分别为46.74±12.06、42.29±8.26、39.67±13.05。VEGF表达与MVD在ⅠA期与ⅠB期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3,P=0.311);VEGF表达与MVD在ⅠA期与Ⅱ期及以上分期、ⅠB期与Ⅱ期及以上分期病变中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P=0.003,P=0.017);VEGF表达与MVD在子宫内膜样腺癌IAG1及IAG2病变组织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09,P=0.37)。4.相关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血流参数VI、FI、VFI与VEGF、MVD均未见明显相关性:VI与VEGF、MVD相关性分析(r1=0.168,P=0.359;r2=0.110,P=0.551。r1=-0.121,P=0.510;r2=-0.204,P=0.262);FI与VEGF、MVD的相关性分析(r1=0.159,P=0.384;r2=0.047,P=0.797。r1=-0.207,P=0.255;r2=-0.241,P=0.184);VFI与VEGF、MVD的相关性分析(r1=0.189,P=0.300;r2=0.052,P=0.779。r1=-0.098,P=0.595;r2=-0.215,P=0.238)。结论1.VEGF表达与MVD在子宫内膜恶性病变、Ⅱ型子宫内膜癌、Ⅰ型子宫内膜癌Ⅱ期及以上病变组织中的高表达,提示其促进子宫内膜癌血管生成的可能及其与肿瘤的恶性程度、转移相关。2.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内膜癌血流参数VI、FI、VFI与VEGF表达、MVD未见明显相关性。

胡潇莹[7](2020)在《超声造影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及HE4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及HE4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准确性,并分析超声造影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至2018年来我院就诊并经超声检查后诊断为疑似子宫内膜癌的52例患者,所有患者于术前分别进行常规超声检查,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及HE4的检测,详细记录病灶部位的大小、边界、内部回声,内部血流情况等;然后在常规超声的基础上,对目标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病灶的灌注时相、增强强度及增强均度等,分别将CEUS、血清检测(CA125+HE4)及CEUS联合血清检测(CA125+HE4)的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临床诊断结果相比较,用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得出灵敏度、特异度及符合率分析CEUS联合血清检测(CA125+HE4)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价值效能。结果:(1)经手术病理临床诊断证实,52例患者中,32例患者为子宫内膜癌,20例患者为子宫良性病变;(2)在CEUS声像图中,子宫内膜癌灌注时相以早进早退为主,增强强度以高增强为主,以不均匀为主,子宫内膜癌的各个灌注时相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常规超声及CEUS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分辨IA期及IB期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及ROC曲线下面积分别54.55%、61.90%、59.38%及0.582;81.82%、76.19%、78.13%及0.790,CEUS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0.790)较大,说明CEUS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能力较高;(4)常规超声、CEUS、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HE4)、CEUS联合肿瘤标志物(CA125+HE4)诊断子宫内膜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0.703,0.770,0.647,0.784,CEUS联合肿瘤标志物(CA125+HE4)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0.784)最大,其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能力最高。结论:(1)超声造影(CEUS)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具有独特优势,超声造影的灌注模式是子宫内膜癌的重要诊断标准。(2)超声造影(CEUS)与常规超声相比,超声造影在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3)超声造影联合肿瘤标记物(CA125+HE4)提高了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特异度及灵敏度,显示出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优势。

纪婕[8](2020)在《二维阴道超声联合临床病史建立子宫内膜癌风险评分系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经二维阴道超声联合临床病史建立评估子宫内膜癌风险的评分系统确定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界值,将该界值作为初步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方法。方法:收集198例超声描述子宫内膜回声不均匀患者,记录超声指标及临床病史,根据临床经验及相关文献确定入选变量,进行差异性及相关性分析,对变量赋分,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约登指数,计算该评分系统最佳评分临界值并评价评分系统诊断效能。结果:对变量是否绝经、阴道不规则出血、是否存在既往病史、内膜厚度、宫腔内容物、边界、多普勒血流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上述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上述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是否绝经、阴道出血、内膜厚度、边界、多普勒血流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变量OR值并结合临床经验及相关文献对各变量赋分,逐一计算总分并分良恶性组统计分值,良恶性组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建立经二维阴道超声联合临床病史评估子宫内膜癌风险的评分系统,绘制ROC曲线,以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最大为0.87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815-0.943,界值为5.5,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0.8%、94.0%。结论:经二维阴道超声联合临床病史建立子宫内膜恶性病变风险评分系统对临床诊断子宫内膜癌具有一定价值。

姚颖莎[9](2020)在《宫腔镜和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增殖症价值的Meta分析及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和比较宫腔镜检查和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增殖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Pub Med、Medline、中国知网、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中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查找有关宫腔镜和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自建库至2019年10月。由两位研究者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查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Rev Man5.3、stata 13.0和metadisc-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篇诊断性研究,共计135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内膜增殖症的合并敏感度为0.73[95%CI(0.68-0.77)]、合并特异度为0.92[95%CI(0.90-0.93)]、合并阴性似然比为0.34[95%CI(0.22-0.52)]、合并阳性似然比为9.87[95%CI(4.08-23.84)]、合并诊断比值比为31.64[95%CI(10.34-96.78)]、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30。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子宫内膜增殖症的合并敏感度为0.69[95%CI(0.64-0.74)]、合并特异度为0.78[95%CI(0.76-0.81)]、合并阴性似然比为0.41[95%CI(0.34-0.50)]、合并阳性似然比为3.40[95%CI(2.46-4.70)]、合并诊断比值比为8.94[95%CI(5.80-13.79)]、AUC为0.8180。结论:在子宫内膜增殖症的辅助诊断中,经阴道超声检查和宫腔镜检查均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宫腔镜检查对该类病变的辅助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SROC曲线下面积,综合诊断效能优于经阴道超声检查,在临床实践中应更广泛地推荐使用,以提高对子宫内膜增殖症辅助诊断的准确性。

赵海霞[10](2020)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诊断子宫内膜癌浸润肌层深度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实时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子宫内膜癌浸润肌层深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病理证实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浸润肌层患者71例及体检正常人员37例,分三组:A组:子宫内膜癌浅肌层浸润57例。此组病人均为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1/2者。B组:子宫内膜癌深肌层浸润14例。此组病人均为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1/2者。C组:体检正常人员37例,为正常对照组。每位患者完成二维超声检查后,切换至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模式,测量三个组别浅肌层及深肌层的弹性值Emax、Emean、Esd,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正常对照组:近内膜面浅肌层与近浆膜面深肌层弹性模量值比较,结果均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子宫内膜癌浅肌层浸润组:浸润肌层与未浸润肌层弹性模量值比较,Emax P<0.05,Emean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sd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子宫内膜癌深肌层浸润组肌层与正常对照组弹性模量比较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子宫内膜癌浅肌层浸润组浸润肌层与未浸润肌层Emax、Emean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0.85,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2.22k Pa、27.54k Pa。Emax截断值诊断肌层受浸润的敏感性为82.5%,特异性为75.4%,阳性预测值为77.0%,阴性预测值为81.1%,准确性为78.9%;Emean截断值诊断肌层受浸润的敏感性为82.5%,特异性为82.5%,阳性预测值为82.5%,阴性预测值为82.5%,准确性为82.5%。5.以Emax≥32.22k Pa或Emean≥27.54k Pa为诊断肌层受浸润的超声标准,对照病理金标准,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在子宫内膜癌深肌层浸润患者中诊断浸润肌层的符合率为92.9%。6.子宫内膜癌深肌层浸润组与正常对照组肌层Emax、Emean及Es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0.95及0.88,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9.03k Pa、28.17k Pa及3.28k Pa。Emax截断值诊断肌层受浸润的敏感性为92.9%,特异性为97.3%,阳性预测值为92.9%,阴性预测值为97.3%,准确性为96.1%;Emean截断值诊断肌层受浸润的敏感性为92.9%,特异性为94.6%,阳性预测值为86.7%,阴性预测值为97.2%,准确性为94.1%;Esd截断值诊断肌层受浸润的敏感性为92.9%,特异性为83.8%,阳性预测值为68.4%,阴性预测值为96.9%,准确性为86.3%。结论: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有助于判定子宫内膜癌浸润肌层的深度,对制定手术方案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二、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论文提纲范文)

(1)经阴道超声技术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增生症的准确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子宫腔回声厚径比较
    2.2 两组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子宫内膜病变回声厚径比较
    2.3 两组患者的供养动脉血流阻力情况比较
    2.4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效能分析
3 讨论

(2)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癌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
        2.3.2 异质性来源分析
        2.3.3 敏感性分析
        2.3.4 亚组分析
    2.4 诊断效能与发表偏倚
3 讨论

(3)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内膜癌及对肌层浸润程度和血流分级的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回声厚径
    2.2 血流阻力
    2.3 肌层浸润程度
    2.4 病理分期
    2.5 血流分级
3 讨论

(4)经阴道超声与经腹部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3讨论

(5)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2.2排除标准。
    1.3检查方法
    1.4观察指标
    1.5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诊断结果
    2.2灵敏度
    2.3影像学
        2.3.1子宫内膜息肉。
        2.3.2子宫内膜癌。
3.讨论

(6)经阴道超声Rflow血流成像和3D-PDA诊断子宫内膜病变及其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经阴道超声Rflow血流成像和三维能量多普勒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及附图表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VEGF、CD31在子宫内膜病变的表达及其与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及附图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内膜病变的超声诊断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英文论文一
英文论文二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超声造影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及HE4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仪器
    3 方法
    4 血浆肿瘤标志物
    5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病理结果
    3 超声造影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结果
    4 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的诊断结果
    5 常规超声、超声造影、CA125+HE4、超声造影联合CA125+HE4 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表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二维阴道超声联合临床病史建立子宫内膜癌风险评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入选患者纳入标准
        1.2 入选患者排除标准
        1.3 病史采集
    2 内容与方法
        2.1 超声仪器
        2.2 经阴道二维灰阶超声检查
        2.3 临床病史采集
        2.4 选择入选变量
        2.5 入选变量差异性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2.6 绘制ROC曲线,确定最佳评分界值
        2.7 技术路线图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宫腔镜和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增殖症价值的Meta分析及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质量评价
    1.3 资料提取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与结果
    2.2 入选文献基本特征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异质性检验
    2.5 系统评价结果
    2.6 发表偏倚评价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内膜增殖症诊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与研究成果

(10)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诊断子宫内膜癌浸润肌层深度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弹性成像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论文参考文献)

  • [1]经阴道超声技术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增生症的准确性[J]. 钟淑娟,张喻.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35)
  • [2]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癌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J]. 丁彩云,马强,丁锦,翟彬鑫,倪观太.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1(04)
  • [3]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内膜癌及对肌层浸润程度和血流分级的诊断分析[J]. 张金玲,付瑞,李豆豆,王蕾,高风枝,袁艺蕊. 实用癌症杂志, 2021(07)
  • [4]经阴道超声与经腹部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结果分析[J]. 周子翀.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10)
  • [5]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分析[J]. 刘芳.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24)
  • [6]经阴道超声Rflow血流成像和3D-PDA诊断子宫内膜病变及其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刘美娟. 山东大学, 2020(04)
  • [7]超声造影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及HE4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D]. 胡潇莹. 青岛大学, 2020(01)
  • [8]二维阴道超声联合临床病史建立子宫内膜癌风险评分系统[D]. 纪婕.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宫腔镜和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增殖症价值的Meta分析及系统评价[D]. 姚颖莎. 浙江大学, 2020(02)
  • [10]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诊断子宫内膜癌浸润肌层深度的应用价值[D]. 赵海霞.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