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法识别低阻油水层的室内研究

核磁共振法识别低阻油水层的室内研究

一、利用NMR方法识别低阻油水层室内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少华[1](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西部麻黄山-古峰庄地区延长组长8、长9段低对比度油层识别》文中研究说明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姬塬油区三叠系延长组是近年来我国陆上已探明储量规模最大的低渗透油田,延长组长7主力烃源岩下伏长8和长9油层组的深层油气勘探在麻黄山-古峰庄地区取得了重要进展,正在成为姬塬油区备受关注的增储上产新层系。麻黄山-古峰庄地区长8、长9油层组油藏单体规模小、断层-裂缝发育,储层孔隙结构和低对比度油层类型复杂,油水层的精准识别是这一地区长8和长9油层组勘探开发面临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本文以麻黄山-古峰庄地区长8、长9油层组低对比度油层研究为切入点,系统开展了沉积-储层特征及其“四性”关系、裂缝和地层水矿化度分布规律研究,明确了多类型低对比度油层的成因机理,建立了基于不同成因类型低对比度油层的识别方法和评价标准,预测了低对比度油层的分布规律。论文主要取得以下创新认识:岩心测试分析与测井解释相结合的储层四性关系研究表明,古峰庄长8、长9砂岩填隙物含量分别为12.3%和8.1%,储层孔隙类型以溶孔-粒间孔、粒间孔为主,孔隙度平均值分别为13.6%和14.5%、渗透率为2.78m D和11.3 m D,分属于特低渗和低渗储层;麻黄山长8、长9砂岩填隙物含量分别为16.1%和13.6%,储层孔隙类型以溶孔-粒间孔为主,孔隙度平均值分别为9.2%和9.8%、渗透率为0.67m D和4.2m D,均属于特低渗储层。相比之下,古峰庄区块储层条件相对优于麻黄山区块,且长9优于长8;这方面的差异性与已发现古峰庄高阻水层井控区和麻黄山低阻油层井控区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储层断层-裂缝、地层水矿化度与砂岩颗粒荧光、岩心核磁共振束缚水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低对比度油层成因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西北部长8、长9油层组断层-裂缝发育程度高,裂缝线密度高值区与低矿化度地层水分布区关联密切,砂岩颗粒荧光QGF参数指示其残余沥青质含量高,共同导致了长8、长9段高电阻率水层发育;研究区东南部长8、长9油层组断层-裂缝发育程度较低,地层水矿化度高,储层物性差、填隙物含量高、孔隙结构复杂,束缚水含量高,共同导致了长8、长9低电阻率油层发育。储层“四性”关系与低对比度油层成因机理分析相结合,分别构建了(1)低电阻率油层识别的流体敏感参数法和Fisher判别分析法,(2)高电阻率水层识别的优化饱和度参数法和电阻率-孔隙度相关分析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储层物性、孔隙结构、裂缝线密度和地层水矿化度等参数指标的低对比度油层识别标准,预测了研究区长8、长9油层组低阻油层和高阻水层这两类低对比度油层的平面分布规律。

杨凡[2](2020)在《坪北油田低阻油藏开发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坪北油田工区北部长62低阻储层发育,但在电性上表现为低阻特征,认为储层含油性差,导致储层动用程度差。为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根据现有油藏地质、特殊测井和取芯室内实验等资料,对低阻油层进行系统研究和再认识,明确了粘土矿物是造成坪北油田长62储层电性上表现为低阻的主要原因,确定了混合泥质模型是最适用于研究区低阻油层的测井解释模型,对工区内低阻油层进行重新解释,确定了效益开发有利区,配套完善了厚层分段补孔压裂工艺技术。

李进[3](2019)在《川东南地区茅口组一段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以綦江地区为例》文中指出川东南綦江地区海相地层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前期多口井在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均取得了良好的油气显示。茅口组一段碳酸盐岩烃源岩储层有机质丰富,热演化程度高,转化条件良好,具有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但是针对茅一段储层的测井识别和分类评价技术还不成熟,严重制约了该地区油气勘探开发进程。因此,形成一套适用于研究区茅一段碳酸盐岩烃源岩储层的测井综合评价技术,以支撑川东南地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开发工作,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在地质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测井、地质、岩心分析、岩心照片、试气、录井等资料,开展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分析岩性、物性、电性以及含气性之间的关系,确定储集空间类型。结合成像资料,分析和总结不同岩性、不同构造以及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建立岩性、构造以及储层的测井识别方法。基于录井和试气资料,采用纵横波比值法、深浅双侧向差异比值法和P1/2法对气层识别进行了探讨。利用常规计算公式建立了泥质含量模型;采用交会图法、双矿物模型以及分岩性建立孔隙度计算模型;采用交会图法和流动分层指标法建立渗透率解释模型;基于阿尔奇公式建立了饱和度模型,并且根据岩电实验资料分析确定岩电参数。在解释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法、孔隙结构分类法、最小孔喉半径法和常规孔-渗关系法确定孔隙度和渗透率下限,结合压汞资料,建立了储层分类标准。最后,总结以上研究方法,对研究区5 口重点井进行了精细测井解释。本文的完成为川东南地区茅口组一段碳酸盐烃源岩储层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测井评价方案,为后续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王长江[4](2018)在《超重油油藏测井流体识别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委内瑞拉胡CC区超重油油藏储层岩性为石英砂岩,岩性纯;具有高孔、高渗、高含油饱和度、厚度大等特点。储层为陆相河流-三角洲沉积,因陆相河道不断分叉合并,储层砂体相变很快,隔夹层非常发育,非均质性强。在储层流体性质上,原油具有密度高、粘度大,溶解气油比相对较高的特点,属富泡沫油型超重油;而地表水侵入不仅使水性更加复杂,而且增加了原油粘度和密度。储层埋深浅,胶结疏松,不仅岩心试验难度大;而且井眼扩径严重,导致测井测量精度差。此外前期岩心、测井等资料较少,严重影响了胡CC区超重油油藏测井系统深入评价工作等等。因此胡CC区超重油油藏,与国内稠油油藏相比,在储层特征、流体性质、井眼条件等方面差异明显。目前国内相对较成熟的稠油测井评价技术不能满足委内瑞拉超重油特殊的地质条件,即不能满足开发前期阶段先导试验开发方案设计的技术需要,尤其是不能提高解释符合率。因此,在海外作业研发模式下,急需开展超重油油藏测井流体识别与评价技术研究。本文针对胡CC区超重油油藏测井评价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岩心实验数据、试油试采数据、测井资料及其地质资料,采用岩心数理统计法、岩心刻度测井法等,系统的研究了胡CC区块浅层超重油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孔隙结构、含油性、流体性质、渗流特性、润湿性等主要特征,建立了适合胡CC区超重油油藏的泥质、孔、渗、饱等计算模型;并结合试油试采等数据,开展超重油疏松砂岩储层流体识别方法等研究,建立一套系统的超重油油藏测井综合评价技术;最后结合宏观沉积微相和单井精细处理解释成果等,开展多井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胡CC区超重油油藏油水分布规律。最终达了到提高超重油疏松砂岩储层测井解释水平,提高孔、渗、饱等地质参数的精确度,为胡CC区水平井部署提供地质参数,为胡CC区先导试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测井技术保障和依据。

刘方旭[5](2017)在《致密油藏浊积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发展,非常规油气资源已成为当前油气资源的主要增储来源,因此,致密油藏这种非常规油气资源也渐渐成为目前勘探开发的重点,研究区浊积岩储层油气资源丰富,有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本文主要针对胜利油田某区块的浊积岩储层进行测井评价方法研究。研究区岩性复杂,砂岩、砂砾岩、灰质砂岩以及泥岩并存,井间差异较大,非均质性较强,取心资料较少,因此基于常规测井资料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岩性识别难度比较大。为此开展成像测井等测井新技术标定常规测井,进行测井响应特征分析,提取反映岩性敏感性的测井特征参数,采用多参数融合非线性处理方法建立了研究区致密砂砾岩储层岩性识别解释模型。针对研究区致密砂砾岩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问题,本文采用岩石物理相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储层类型划分,分岩石物理相建立储层参数解释模型,该方法使同类储层在测井响应特征方面表现出相似性,储层参数的解释精度较未按岩石物理相分类的解释精度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储层的非均质性。同时采用多参数融合的处理方法提取反映储层含油性的测井参数,建立油气水多参数判别模式。应用所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区浊积岩储层进行解释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王成申[6](2017)在《低对比度油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以大情字井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低对比度油层已经成为目前勘探的一大热点。低对比度油层成因复杂,油、水层测井对比度低,给测井解释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之前低对比度油层仅仅包括低阻油层,但随着技术的发展,通过对大情字井地区致密储层的研究发现致密油层与干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十分相似,定性识别的难度较大,因此将致密油层也划分为低对比度油层。论文通过对大情字井地区低对比度油层的形成机理研究,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套对该地区有效的测井评价识别体系。论文简要概述了研究区的地质特征,明确了研究区低对比度油层形成的机理,并对识别方法开展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低阻油层是岩性细、束缚水饱和度高、地层水矿化度高、低幅度构造油藏,而致密油层受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孔隙结构影响较大。(2)低阻油层一般为:声波时差中高值、密度值低、电阻率值低且油、水层电阻率差异小,电阻率增大系数小于2。致密油层为:声波时差低值、电阻率中高值,油层与干层的物性特征及电性特征差异小,电阻率增大系数小于3。(3)视自然电位差值法、双孔隙度重叠法、视地层水电阻率法以及核磁共振方法能够有效地识别低阻油层;含油指数法、电阻率重叠法、双水饱和度重叠法及核磁共振方法识别致密储层有较高的精度。(4)阿尔奇公式、变m值及印度尼西亚公式计算含油饱和度并与实际生产资料对比发现:低阻油层的含油饱和度计算利用印度尼西亚公式取得较好的效果;致密油层优选变m值方法取得较高的精度。

鱼博伟[7](2017)在《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低渗透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鄂尔多斯盆志丹油区储层的岩性、物性、孔隙结构、油水关系相对复杂。岩性、物性在横向上变化快,纵向隔夹层多,储层整体非均质性强;部分地区存在相对放高射性砂岩,对应的油层又具有相对低的电阻率。这些都对油水关系的正确识别以及储层的综合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制约着区域内油田的勘探开发工作。本文以储层沉积学、储层地质学为理论支撑,以钻井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测试、岩心核磁共振等分析资料为主要切入点,结合油田实际生产资料、地质资料和地球物理测井资料,以志丹油区长4+5油层组储层低孔低渗特征以及测井响应特征为出发点,重点对储层的岩性、物性、孔隙结构、四性关系、流体特征展开研究,特别是低电率油层的识别等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及实现了储层分类评价。具体的认识如下。志丹油区长4+5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物源主要来自研究区北部,水下分流河道的相互叠加并且向研究区南部延伸,形成了较厚的砂体,为区域内主力储层。志丹油区长4+5储层长石矿物含量高,主要发育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储层,经历了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环境较长距离的搬运,使得矿物的整体分选性较好,沉积压实作用较强,颗粒间接触方式为点—线状接触或线接触。有效储层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长石以及胶结物溶蚀作用明显改善了储层渗透性,溶蚀粒间孔、溶蚀粒内孔等孔隙类型比较发育,另外,微裂缝连通了储层的有效孔隙空间。在“四性”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志丹油区高放射性砂岩以及低电阻率油层,通过定性识别和定量计算,建立重叠图和交会图等多参数有效识别技术,建立了逐步识别模式,对于低电阻率油层进行了有效识别并定量计算了其含油饱和度。通过对志丹油区储层特征的综合研究,建立了对应储层评价的标准,依据该标准对志丹油区长4+5储层进行了分类研究,对优质储层的展布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

赵砚星[8](2016)在《LL油田低阻油层识别及其剩余油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东西部的众多油气田中,低阻油气储集层普遍比较发育,勘探开发前景广阔。低阻油层是一种复杂的非常规储层,其电阻率特征相比常规油层,并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为多种因素如岩性、物性、流体性质、泥浆侵入、构造幅度、润湿性等单独或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以LL油田白垩系呼图壁河组k1h24油藏为例,通过测井、录井、岩心分析以及试油资料的分析,了解该油藏低阻油层主要分布区域,归纳出高孔高渗薄层透镜状边底水岩性油气藏低阻油层形成主因,并探讨了低阻油层的测井识别与评价方法;同时借助油藏开发数据、近几年大量新钻穿层井的测井资料以及数值模拟技术,对中高渗薄层边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深化了对低阻油层和剩余油分布的认识。本文在合理注采比和配产液量研究基础上,设计了三种开发调整方案,通过对基准方案(原方案(F0))与三种调整方案(F1、F2、F3)的累计产油量、累计产水量、含水率,采出程度等指标的预测,确定加密方案F3为最佳开发调整发案,其累计产油量为最高,达到53.43×104t;预测期末采出程度最高,达到12.39%,相比基准方案F0的9.47%,提高了 2.92个百分点。

王学才[9](2016)在《古龙南地区古693、大146区块流体识别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古龙南地区古693、大146区块位于齐家-古龙凹陷的南部,目的层葡萄花油层受西部和北部沉积体系控制,储层变化快,油水关系复杂。部分地区存在低阻油层,油水同层发育明显,原有提交探明储量时期建立的标准应用于现有开发井时油水识别率低,给油气层的识别、评价和射孔选层带来了极大困难。因此,本文从研究区的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油性的关系入手,分别从岩性、泥质含量、粒度、粘土类型、阳离子交换量、孔隙结构、地层水等方面对GR、SP、DT和Rt曲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影响情况,指出了泥质含量高、粘土矿物导电能力强、储层微孔隙水饱和度高是油层低阻的主要原因;在油水层识别难的机理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对流体性质变化敏感的参数LLD/ILD、Rt/(1-Vsh)、Rt*φ2、SP/Rt,分别与DT、SP和Vsh建立流体识别图版,确定Rt*φ2-SP、SP/Rt-DT图版适用于本区流体识别,图版精度达到87.5%;应用岩心、试油及测井资料,建立了有效厚度物性和电性标准、有效厚度夹层标准;采用岩心刻度测井的方法,分别建立了泥质含量模型、有效孔隙度与渗透率解释模型;建立了阿尔奇、变参数阿尔奇、印度尼西亚模型,并在低阻成因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背景导电的饱和解释模型,通过密闭取心井计算结果对比,确定基于背景导电的饱和度解释模型为本区饱和度解释模型;共刻画出34个油水同层井区,同层区饱和度主要分布在30-50%区域。并应用测井饱和度计算结果对油水同层井区,按饱和度分0-30%、30-50%、50%以上进行了定量分级刻画。

张年助[10](2014)在《阜东斜坡带侏罗系低阻油气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外低阻油藏测井评价是世界性难题,其主要原因是每个低阻油藏的成藏机理、储层特性和低阻成因均不一样,导致测井响应特征也各具特色,使测井评价没有可以推广的通用模型和评价方法。为此,本文针对研究区中孔低渗低阻高压油藏特征,以及目前阜东油藏低阻成因还没有完全搞清和油水识别难等生产遇到的困难,确定了充分利用测井、地质、录井、测试、岩心分析等资料,对阜东油藏进行全面的低阻成因、四性关系及油水识别方法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为下一步油藏评价及储量计算提供科学依据。为此,主要进行以下方面的研究:以岩心分析资料为基础,以测井解释为手段,以试油验证为依据,进行了详细的“四性”关系研究,由此建立了储层“四性”下限标准。在全面分析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基础上,建立了头屯河组的油水层识别图版。探讨了核磁共振测井刻度常规测井资料有效识别储层的方法及其应用。针对目标层主要岩性特点,以岩心实验和测井资料为基础,全面分析了低阻油层的主要微观成因和地质控制因素,最终认为研究区块低阻成因主要有盐水泥浆侵入、地层水矿化度高低含油饱和度等。在“四性”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的测井解释模型,并从现有泥质砂岩储层饱和度模型分析入手,对影响低阻油藏含油饱和度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优选阿尔奇和双孔隙水导电饱和度模型参数以及建立毛管压力饱和度模型,实现了对此类低阻储层含水饱和度的精确计算。应用上述研究成果,实际处理了研究区块头屯河组低阻储层测井资料,测井解释符合率达到86.3%,取得了较好的地质应用效果,为油田开发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其他低阻油田测井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利用NMR方法识别低阻油水层室内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NMR方法识别低阻油水层室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鄂尔多斯盆地西部麻黄山-古峰庄地区延长组长8、长9段低对比度油层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地层特征
    2.3 沉积相特征
    2.4 构造及演化特征
第三章 储层特征与“四性”关系
    3.1 储层岩石学与孔隙结构特征
    3.2 储层物性与含油性特征
    3.3 储层电性特征与四性关系解释模型
    3.4 已发现低对比度油层的电性特征及其分布
第四章 多类型低对比度油层成因机理
    4.1 裂缝分布规律与低对比度油层关系
    4.2 地层水矿化度分布规律与低对比度油层关系
    4.3 高电阻率水层成因机理
    4.4 低电阻率油层成因机理
第五章 低对比度油层识别及分布规律预测
    5.1 低电阻率油层识别方法
    5.2 高电阻率水层识别方法
    5.3 低对比度油层识别方法优选与分布规律预测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坪北油田低阻油藏开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低阻机理和识别
    1.1 低阻机理研究
    1.2 低阻识别技术
2 低阻配套开发技术
    2.1 低阻油层开发特征
    2.2 影响因素
    2.3 配套完善压裂工艺技术
3 应用实例
4 结论及建议

(3)川东南地区茅口组一段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以綦江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2 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研究区沉积特征
第3章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3.1 岩性特征
    3.2 物性特征
    3.3 含气性特征
    3.4 储集空间类型
    3.5 四性关系研究
        3.5.1 岩性和物性
        3.5.2 岩性和电性
        3.5.3 岩性和含气性
        3.5.4 物性和含气性
        3.5.5 综合四性关系研究
第4章 储层特征及气层识别方法研究
    4.1 岩性识别方法研究
        4.1.1 岩性特征及识别模式
        4.1.2 交会图法
        4.1.3 Fisher判别分析法
    4.2 构造识别方法研究
        4.2.1 成像特征
        4.2.2 测井响应特征
    4.3 储层识别研究
    4.4 气层识别方法研究
        4.4.1 纵横波速度比值法
        4.4.2 深浅侧向差异比值法
        4.4.3 P~(1/2)法
第5章 储层定量评价研究
    5.1 资料预处理
        5.1.1 岩心归位
        5.1.2 测井曲线标准化
    5.2 泥质含量模型
    5.3 孔隙度模型
        5.3.1 交会图法
        5.3.2 双矿物模型
    5.4 渗透率模型
        5.4.1 常规渗透率模型
        5.4.2 流动分层指标渗透率模型
    5.5 饱和度模型
        5.5.1 阿尔奇公式计算含水饱和度
        5.5.2 岩电参数的确定
        5.5.3 地层水电阻率Rw的确定
第6章 储层有效性评价研究
    6.1 孔隙度下限
        6.1.1 数理统计法
        6.1.2 孔隙结构分类法
        6.1.3 最小孔喉半径法
    6.2 渗透率下限
        6.2.1 数理统计法
        6.2.2 常规孔-渗关系法
    6.3 储层孔隙结构评价
第7章 测井解释与应用
    7.1 测井解释方法
    7.2 应用实例
第8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超重油油藏测井流体识别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项目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状况
    1.3 测井评价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储层参数定量评价难
        1.3.2 超重油油藏流体识别难
        1.3.3 油水分布规律复杂
    1.4 研究目标、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关键技术和技术路线
        1.5.1 关键技术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2.2 地质背景
        2.2.1 区域构造背景
        2.2.2 地层特征
        2.2.3 沉积特征
    2.3 勘探开发概况
        2.3.1 重油带勘探开发历史
        2.3.2 胡CC区勘探历史
第三章 储层特征
    3.1 岩心、测井等资料预处理
        3.1.1 测井曲线标准化
        3.1.2 岩心归位
    3.2 储层“四性”关系
        3.2.1 储层岩性特征
        3.2.2 储层物性及孔喉特征
        3.2.3 储层水性及含油性特征
        3.2.4 储层四性关系
    3.3 高阻水层成因机理研究
        3.3.1 超重油油藏流体性质
        3.3.2 储层孔隙结构
        3.3.3 储层岩石润湿性
第四章 储层参数建模
    4.1 泥质含量模型
    4.2 孔隙度模型
    4.3 渗透率模型
    4.4 饱和度模型
        4.4.1 地层水电阻率选取
        4.4.2 饱和度模型参数确定
        4.4.3 含水饱和度模型优化
        4.4.4 束缚水饱和度模型
        4.4.5 残余油饱和度模型
第五章 油水层识别方法研究
    5.1 油水层测井响应特征
        5.1.1 油层
        5.1.2 差油层
        5.1.3 水层
        5.1.4 油水同层或含油水层
    5.2 超重油油藏油水层解释标准
        5.2.1 岩心测试资料统计法
        5.2.2 试油统计图版法
    5.3 常规测井的油水层解释方法
        5.3.1 标准水层对比法
        5.3.2 深侧向电阻率与冲洗带电阻率重叠法
        5.3.3 中子-密度双孔隙度重叠法
    5.4 超重油油藏核磁共振测井综合解释
        5.4.1 超重油储层核磁共振响应特征
        5.4.2 超重油油藏一维核磁共振测井综合评价
        5.4.3 超重油油藏多维核磁共振测井综合评价
第六章 油水分布规律
    6.1 油水界面分析
        6.1.1 油水界面
        6.1.2 油气界面
    6.2 油层纵向分布
    6.3 油层平面分布
    6.4 水体分布特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致密油藏浊积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浊积岩储层的研究现状
        1.2.2 岩性识别的研究现状
        1.2.3 流体识别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储层及地质特征分析
    2.1 研究区储层特征分析
        2.1.1 岩性特征
        2.1.2 物性特征
        2.1.4 含油性特征
        2.1.5 电性特征
        2.1.6 岩性与物性的关系
        2.1.7 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2.1.8 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2.1.9 电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2.2 研究区岩性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2.3 地质特征分析
第三章 浊积岩储层岩性识别方法研究
    3.1 测井资料预处理
        3.1.1 岩心深度归位
        3.1.2 测井资料标准化
    3.2 岩性敏感性曲线分析
    3.3 灰质条带的判别
    3.4 支持向量机识别岩性
        3.4.1 BP神经网络
        3.4.2 遗传算法
        3.4.3 粒子群算法
        3.4.4 实际井资料处理
第四章 岩石物理相分析方法研究
    4.1 测井曲线自动分层
    4.2 测井数据的归一化
    4.3 主成分分析
    4.4 聚类分析
    4.5 建立地质特征-岩石物理相的对应关系
    4.6 建立地区的岩石物理相模型
    4.7 岩石物理相的自动判别
第五章 储层参数计算和流体识别
    5.1 储层参数计算
        5.1.1 泥质含量的计算
        5.1.2 物性参数的计算
        5.1.3 饱和度的计算
    5.2 油水层判别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6)低对比度油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以大情字井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低对比度油层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采用的方法手段和步骤
    1.4 创新点
    1.5 选题来源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第三章 低对比度油层成因分析
    3.1 低阻油层的成因分析
        3.1.1 岩性的影响
        3.1.2 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
        3.1.3 粘土矿物的影响
        3.1.4 高束缚水饱和度
        3.1.5 金属矿物的影响
        3.1.6 构造幅度的影响
        3.1.7 盐水泥浆的影响
    3.2 致密油层的成因分析
        3.2.1 压实作用的影响
        3.2.2 胶结作用的影响
        3.2.3 孔隙结构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低对比度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4.1 不同成因的油层、水层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4.1.1 岩性影响形成的低对比度油层
        4.1.2 粘土矿物附加导电性影响形成的低对比度油层
        4.1.3 地层水矿化度影响形成的低对比度油层
        4.1.4 油藏低幅构造影响形成的低对比度油层
    4.2 不同成因的油层、干层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4.2.1 压实作用影响形成的低对比度油层
        4.2.2 胶结作用影响形成的低对比度油层
        4.2.3 孔隙结构影响形成的低对比度油层
    4.3 小结
第五章 低对比度油层定性识别方法
    5.1 低阻油层定性识别
        5.1.1 视自然电位差值法
        5.1.2 视地层水电阻率Rwa~ΔSP/Rm交会图法识别低阻油层
        5.1.3 双孔隙度重叠方法
        5.1.4 视冲洗带电阻率(Rxoa) 与实测冲洗带电阻率(Rxo)曲线重叠法
        5.1.5 声波时差与电阻率微差法
        5.1.6 模块式地层动态测井技术(MDT)快速直观的识别低阻油层
        5.1.7 核磁共振测井识别流体性质
    5.2 致密油层定性识别
        5.2.1 含油指数法
        5.2.2 电阻率曲线重叠法
        5.2.3 双水饱和度曲线重叠法
        5.2.4 核磁共振测井识别流体性质
    5.3 小结
第六章 低对比度油层饱和度定量计算
    6.1 低阻油层饱和度计算模型
        6.1.1 阿尔奇公式
        6.1.2 变m值阿尔奇公式
        6.1.3 印度尼西亚公式
    6.2 致密油层饱和度计算模型
        6.2.1 阿尔奇公式
        6.2.2 变m值阿尔奇公式
        6.2.3 印度尼西亚公式
    6.3 小结
第七章 应用实例分析
    7.1 低阻油层实例分析
    7.2 致密油层实例分析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7)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低渗透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层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2.2 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1.2.3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现状
        1.2.4 岩石物理模型及流体识别技术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特色及创新点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2.2.1 标志层特征
        2.2.2 地层划分
    2.3 微构造特征
    2.4 沉积相特征
        2.4.1 沉积相标志
        2.4.2 测井相特征
        2.4.3 沉积微相类型
        2.4.4 关键井沉积微相
        2.4.5 沉积微相剖面
        2.4.6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
第三章 储层特征
    3.1 岩石学特征
    3.2 孔隙类型与物性特征
        3.2.1 孔隙类型
        3.2.2 物性特征
        3.2.3 孔隙结构特征
    3.3 成岩作用特征
        3.3.1 压实作用
        3.3.2 胶结作用
        3.3.3 溶蚀作用
    3.4 储层非均质性
        3.4.1 层内非均质性
        3.4.2 层间非均质性
第四章 四性关系和含油性测井解释
    4.1 四性关系研究
        4.1.1 岩性与测井响应特征
        4.1.2 物性与测井相应特征
        4.1.3 含油性与测井相应关系
    4.2 含油性评价
        4.2.1 油水层定性识别
        4.2.2 油水层定量评价技术
        4.2.3 含油性解释模型验证
        4.2.4 含油性分布特征
第五章 储层综合评价
    5.1 有效储层下限确定
        5.1.1 长4+5物性下限标准
        5.1.2 长4+5含油性下限评价
    5.2 储层评价标准
    5.3 储层综合评价
结论和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LL油田低阻油层识别及其剩余油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低阻油层研究现状
        1.2.1 低阻油层成因的研究现状
        1.2.2 低阻油层识别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低阻储层饱和度模型的研究现状
        1.2.4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低阻油层成因分析及测井识别
    2.1 研究工区概况
        2.1.1 构造特征
        2.1.2 勘探开发历程
    2.2 k_1h_2~4油层低阻成因分析
        2.2.1 k_1h_2~4油层特征
        2.2.2 油层低阻成因分析
    2.3 低阻油层的测井识别
        2.3.1 交会图法识别低阻油层
        2.3.2 联合解释法识别油水层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阻油层定量评价研究
    3.1 泥质含量、孔隙度及渗透率解释模型
        3.1.1 泥质含量解释模型
        3.1.2 孔隙度解释模型
        3.1.3 渗透率解释模型
    3.2 饱和度评价方法
        3.2.1 Archie模型
        3.2.2 Waxman—Smits模型
        3.2.3 Indonesia方程
    3.3 实例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研究
    4.1 油藏开发概况
    4.2 地质模型的建立
        4.2.1 网格定义
    4.3 数据选择与输入
        4.3.1 地质模型初始化参数
        4.3.2 生产历史数据及完井数据
    4.4 生产历史拟合
        4.4.1 累计产油量拟合
        4.4.2 储量拟合
        4.4.3 油藏单元含水率拟合
        4.4.4 单井含水率拟合
    4.5 剩余油分布规律
        4.5.1 剩余油分布特征
        4.5.2 剩余油水淹特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开发方案的调整研究
    5.1 基准方案F0
    5.2 合理注采比研究
    5.3 合理配产液量研究
    5.4 提液方案F1
    5.5 加密方案F2
    5.6 加密方案F3
    5.7 方案结果对比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古龙南地区古693、大146区块流体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1.1 构造、断裂特征
    1.2 沉积特征与油层划分
    1.3 地层水矿化度特征
第二章 研究区四性关系研究
    2.1 曲线深度校正
    2.2 测井曲线标准化
    2.3 油层储层“四性”关系及典型油层、水层特征
        2.3.1 储层四性特征
        2.3.2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2.3.3 典型油层、油水同层和水层特征
    2.4 测井曲线影响因素分析
        2.4.1 低电阻率油层的电阻率界限值确定
        2.4.2 曲线影响因素分析(低阻油层成因机理研究)
第三章 流体识别方法研究
    3.1 流体识别方法
        3.1.1 LLD/ILD识别流体
        3.1.2 LLD/(1-Vsh)识别流体
        3.1.3 Rt×Ф×Ф识别流体
        3.1.4 ΔSP/Rt识别流体
        3.1.5 分区建立识别流体标准探讨
    3.2 有效厚度下限
        3.2.1 有效厚度物性标准
        3.2.2 有效厚度电性标准
    3.3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建立
        3.3.1 泥质含量解释模型
        3.3.2 有效孔隙度计算模型
        3.3.3 渗透率计算模型
        3.3.4 分区建立含油饱和度解释模型
        3.3.5 地层水电阻率Rw确定
        3.3.6 含油饱和度计算模型优选
        3.3.7 分区建立含油饱和度模型探讨
第四章 研究区油水分布规律
    4.1 平面油水分布规律
    4.2 纵向油水分布规律
    4.3 油水同层发育区的定量刻画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10)阜东斜坡带侏罗系低阻油气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阻油层的成因
        1.2.2 低阻油层评价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关键技术
第二章 研究区区域概况
    2.1 地层特征
    2.2 构造特征
    2.3 沉积特征
    2.4 油藏基本特征
        2.4.1 油藏类型
        2.4.2 温压系统
        2.4.3 流体性质
第三章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3.1 岩石学特征
        3.1.1 岩石类型
        3.1.2 岩石成分分析
        3.1.3 碎屑颗粒特征
        3.1.4 填隙物特征
    3.2 物性特征
        3.2.1 孔隙性分析
        3.2.2 孔隙空间类型
        3.2.3 孔隙结构分析
    3.3 水性特征
    3.4 含油性特征
    3.5 电性特征
    3.6 头屯河组“四性”关系研究
        3.6.1 储层岩性与物性的关系
        3.6.2 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3.6.3 岩性和电性关系
        3.6.4 物性和含油性关系
第四章 研究区低电阻率油层主要成因分析
    4.1 岩电实验数据特征分析
    4.2 低阻油层内在机理成因分析
        4.2.1 骨架和导电矿物对岩石电阻率的影响
        4.2.2 粘土矿物对岩石电阻率的影响
        4.2.3 地层水矿化度对储层电阻率的影响
        4.2.4 孔隙结构对储层电阻率的影响
    4.3 研究区低电阻率油层外在机理成因分析
        4.3.1 研究区钻井液侵入现象特征分析
        4.3.2 研究区头屯河组含油饱和度特征及地质成因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储层流体相应特征及定性识别方法研究
    5.1 研究区不同流体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5.1.1 研究区典型油层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5.1.2 研究区典型水层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5.2 交会图法识别储层流体
        5.2.1 测井曲线交会图法识别储层流体性质
        5.2.2 测录井结合识别储层流体性质
    5.3 曲线重叠法识别储层流体
        5.3.1 深侧向电阻率与声波时差重叠方法
        5.3.2 双孔隙度重叠法
        5.3.3 视冲洗带的电阻率(Rxoa)与实测冲洗带Rxo曲线重叠法
        5.3.4 双水法
    5.4 概率神经网络(PNN)
    5.5 小结
第六章 储层参数定量计算方法研究
    6.1 岩心深度归位
    6.2 泥质含量模型
    6.3 孔隙度模型
    6.4 渗透率模型
    6.5 含水饱和度模型
        6.5.1 地层水取值方法研究
        6.5.2 基于阿尔奇公式的饱和度计算模型
        6.5.3 基于双孔隙水导电的饱和度解释模型
        6.5.4 基于毛管压力曲线的饱和度模型
    6.6 小结
第七章 有效厚度下限标准研究
    7.1 岩性及含油性下限分析
    7.2 物性标准
    7.3 电性标准
    7.4 小结
第八章 核磁共振测井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8.1 核磁共振测井简介
        8.1.1 基本原理
        8.1.2 核磁共振测井方式
    8.2 核磁共振应用实例
        8.2.1 储层流体性质识别
        8.2.2 储层参数定量计算
    8.3 核磁共振资料刻度常规测井方法研究
    8.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利用NMR方法识别低阻油水层室内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鄂尔多斯盆地西部麻黄山-古峰庄地区延长组长8、长9段低对比度油层识别[D]. 张少华. 西北大学, 2021(12)
  • [2]坪北油田低阻油藏开发技术研究[J]. 杨凡.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20(03)
  • [3]川东南地区茅口组一段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以綦江地区为例[D]. 李进.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4]超重油油藏测井流体识别与评价[D]. 王长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5]致密油藏浊积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 刘方旭.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6]低对比度油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以大情字井地区为例[D]. 王成申. 西安石油大学, 2017(11)
  • [7]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低渗透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D]. 鱼博伟. 西北大学, 2017(02)
  • [8]LL油田低阻油层识别及其剩余油分布研究[D]. 赵砚星.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4)
  • [9]古龙南地区古693、大146区块流体识别方法研究[D]. 王学才.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10]阜东斜坡带侏罗系低阻油气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 张年助.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7)

标签:;  ;  ;  

核磁共振法识别低阻油水层的室内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