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形风口风口速度场数值模拟

方形风口风口速度场数值模拟

一、方形散流器风口速度场数值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王于虎,吴睿,万彩云[1](2021)在《民用建筑高大空间气流组织模拟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利用Airpak软件对深圳市某民用建筑的A座和C座大堂在不同设计方案下的气流组织进行了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对大堂的温度场及速度场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为A座和C座大堂筛选出合理的空调方案,为民用建筑高大空间的空调方案设计提供参考和思路。

梁爽[2](2021)在《基于大空间厂房的CFD气流组织模拟和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工业的进步,近年来,国内外出现越来越多的内部空间体积大、设备多、散热量大、空调负荷高的高大空间建筑,如大型商场、工业车间等。而其中,空调系统承担了最主要的空气调节的功能。为了响应国家的低碳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号召,绿色建筑的概念被提出,人们希望通过对空调系统的改进,来达到改善建筑室内工作环境和降低空调能耗的目的。针对工业车间、洁净实验室、制药车间等大空间建筑,空调系统的改进首当其冲的就是解决气流组织分布的问题。本文研究的是一个制药厂包装车间,主要运用CFD数值模拟仿真和对比择优法,对空调系统的送风形式进行优化设计,达到包装车间内温度控制在25℃以下、气流组织分布均匀及工作环境改善的目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现场勘察和建筑图纸,建立三维数据模型。现场布点分时实测数据,以此作为边界条件进行仿真模拟,与实际结果进行对比,验证CFD仿真模拟方法可行性。(2)在相同的边界条件下,对不同送风方式进行CFD模拟,从温度场和速度场分布进行对比选择最优方案,并通过模拟云图发现问题,寻求解决办法。(3)针对风口进行优化设计,以“N点动量模型”取代基本模型。结合多种评价指标,更好地表征气流组织分布情况。将新型风口运用到不同方案进行对比模拟分析,结合评价指标选择最优方案。(4)改变送风高度、角度、温度和风速四个参数进行多次模拟,并将结果拟合为数学模型,探究各项参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程度。

卢子帅[3](2021)在《火箭发射车保温舱保温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固体火箭的可靠性受温度影响明显,因此在进行火箭飞行实验前通常要求对箭体进行保温。本文将某牵引式火箭发射装置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保温舱的送风系统进行设计,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该发射车保温舱贮箭区的温度场与流场进行研究,为达到为火箭均匀保温的目的探究最佳送风策略。调研火箭发射平台的组成与各部分的功能,着重对保温环节进行设计,根据实验火箭的型号与保温要求选择了合适的保温壁板材料,并确定了控温方案与送风方式。之后对保温舱体的密封环节进行设计,最后计算保温功率以及理论送风速度等关键参数,为下文保温舱贮箭区的温度梯度分布研究做铺垫。基于建模思路与建模步骤,建立火箭发射车的保温舱、风道等数学模型与固体域模型,然后导出流体域并确定合适的边界条件,利用网格工具对计算区域进行网格划分,依照流体力学理论基础与模拟解算方法对控制方程进行求解,通过对保温舱内高温气流的流动特性与温度分布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特征截面上的温度场与速度场的分布,然后对进风口风速对于贮箭区温度分布的影响进行探究。最后在保温舱上部与尾部舱门密闭的条件下开展保温性能实验,为进一步对药柱在保温仓内的传热分析做准备。针对保温温度下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药柱温度分布进行研究,基于火箭发动机段的物理参数建立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发动机段在保温过程中内部热量传递过程进行模拟,得到了药柱不同位置的温度变化曲线与药柱的温度分布云图,根据数值分析结果对固体火箭发动机的保温时间做出了准确的判定与验证。本文的设计与研究工作对于同类保温舱的设计及其送风策略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方法。

黄晨,吴楠,邹志军,吴虎彪[4](2020)在《方形吸顶散流器射流边界特性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对4种不同尺寸的方形吸顶散流器在喉部风速为2~5 m/s时的多工况等温实验,研究了方形散流器射流扩散宽度、下降距、射程等射流特征参数,通过绘制射流包络面,分析了射流边界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方型吸顶散流器4个面的送风射流呈现3个阶段的特征;整个送风射程达3~12 m,可在顶棚形成良好的扁平射流,贴附射流最大下降距离为0.87 m;射流回流对室内温度均匀分布、营造良好的热舒适环境有一定的作用。利用实验数据,获得了单股射流扩散宽度与射程的多元回归公式。

冯岑[5](2020)在《办公室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送风方式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建筑集群拔地而起。规模化的建筑集群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但由于其极高的建设密度与最大化的空间利用率要求,使得单纯依靠自然风调节室内环境的空气调节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室内环境舒适度与空气品质要求。因此各类建筑中通风空调系统就显得极为重要。本研究主要针对办公室,对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这一空气-水调节系统的送风方式进行模拟与改进。将系统送风方式具体分为4种系统独立侧送风,系统独立顶送风,系统混合侧送风和系统混合顶送风。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网格划分等研究步骤利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进行CFD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获得温度场,速度场和PMV指数。最后分析模拟结果并找出最优的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送风方式。研究结果表明:独立侧送风方式的温度场符合设计要求,但工作区风速超标,速度场不符合设计要求。独立顶送风方式的空间温度场分布较差。混合侧送风方式由于人体头部呼吸区风速过高,速度场不符合设计要求。混合顶送风方式的温度场,速度场,均符合设计要求,但PMV值欠佳。针对混合顶送风的PMV值欠佳情况,进行混风管末端变径。当末端混气管径减小为230 mm×230 mm时,送风风速增加。PMV指数下降为-1.27。因此方案不可行。当末端混气管径增大为270 mm×270 mm时,送风风速减缓,PMV值提升至为-0.26,因此认为此方案可有效优化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送风热舒适度。最后,对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经济性进行分析。主要包括风机盘管建造成本,新风系统建造成本和混合系统运行成本。通过混合系统运行成本计算可知,当空间尺度为5m×6 m×3.5 m办公室选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混合送风模式时,每年需消耗1770.08k W.h的电能,折合标准煤为725.7 kg。

李权威[6](2020)在《基于孔板送风的病房气流组织与气溶胶扩散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室内气流组织对空调房间尤为重要。不合理的气流组织可能会造成室内气流流速及冷热分布不均等问题,同时也可能造成室内空气龄较大,使室内污染物堆积。对于处理呼吸传染疾病的隔离病房,合理的气流组织不仅能营造较高的热舒适环境,亦能快速的排除气溶胶等污染物,对疾病的防控等有很好的参考意义。通过数值模拟,本文目的是探讨基于常用的混合送风、孔板送风的病房气流组织与其中的气溶胶扩散特性。孔板送风能使室内送风气流组织均匀,但空气通过孔板会产生一定的阻力,因此,研究孔板的局部阻力系数是必要的。首先,本文探讨了几何结构,如开孔直径、布孔方式、开孔形状、开孔率等,对孔板阻力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而言,孔板阻力系数基本只与孔板开孔率有关,其他几何参数对孔板阻力系数影响不大。孔板阻力系数(Eu)与开孔率(β)呈幂指数关系,即Eu=1.16·β-2.03随后,本文选择医院负压病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散流器混合送风、孔板送风两种方式对病房内温度分布、风速分布、人体热舒适性指标及对病人呼出的气溶胶颗粒的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混合送风,孔板送风情形下的室内温度和速度分布相对更均匀。此外,在孔板送风情形下,病人呼吸产生的气溶胶能在室内更快达到更低的平衡浓度,这表明孔板送风更有利于病房内的气溶胶沉积或排出。最后,本文最后研究了4种不同孔板开孔率,即0.01、0.05、0.1、0.5,对在病房孔板送风气流组织、热舒适性及污染物的扩散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开孔率较大时,房间内局部位置的空气流动混乱,且室内温度偏高,热舒适性较差,相对而言,开孔率减小有利于提高室内气流组织均匀性和热舒适性。开孔率越小,室内气溶胶浓度的平衡浓度,即气溶胶更容易被排除或沉降。另一方面,开孔率减小虽然会改善室内热舒适性和降低气溶胶平衡浓度,然而当开孔率降低到0.05时,其室内气流组织与开孔率为0.01情形下的结果基本一致。考虑到开孔率减小会进一步加大孔板阻力,造成能耗增加。因此,在使用孔板送风时,应选择合适开孔率的孔板。

王志强[7](2020)在《可重构精确控温气流组织试验平台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可重构精确控温的气流组织试验平台能够为空调系统实现良好的气流组织形式提供可靠的保障。围绕某一气流组织试验平台的建设,针对其可重构和精确控温要求开展相应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建设工作,主要内容包括试验平台各子系统的核心技术分析和研究、系统设计、环境间空调送风方案的模拟验证及方案调整、数据采集及监控系统的设计和系统建设,为后续开展特定空间的气流组织实验提供试验平台基础。气流组织试验平台子系统由气流组织测试间(实验间和环境间)、重构式管网系统、空气流体动力系统及多参数试验平台测控系统组成。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思想,研究了围护结构的重构方法,并设计了用于实验间的便于拆卸和调整的重构模块,同时匹配研究了可灵活调整的实验间送回风系统方案,满足实验间在使用时需要根据研究对象变换而对其几何特征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工程要求,同时能够实现不同类型的气流组织形式。气流组织测试间的环境间为实验间提供温度可控的周边环境,其空间控温精度要求实现监测点温度与设计温度偏差≤±1℃,室内主体区域温度与设计温度的最大偏差≤±2℃。本文采用CFD模拟方法,结合理论分析,对环境间的空调控温方案在设计工况和变负荷工况进行了多种方案的对比仿真研究,得到了较优的空调控温方案,验证了在设计工况和变负荷工况下,通过研究给出的调节措施均能较好控制环境间温度达到设计要求。通过建设完成的环境间温度实测结果表明达到了精确控温要求。针对气流组织试验平台涉及多参数的测量与控制的特点,结合工程分析研究了对不同参数采用不同的技术措施,在传输上分别采用了无线和有线网络方案。设计开发了基于无线网络的多通道高精度便携式温度采集模块以及模拟室内负荷的热负荷模拟器,采用无线传输的便携式8点温度采集模块(系统集成可达96点)解决了气流组织实验内流场特征变化时温度布点的难题。同时基于Lab VIEW编程环境编写了试验平台测控程序并调试成功,实现了平台的监视和控制调节功能。充分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和计算机数字测控技术,研究解决了气流组织试验平台对温度控制的高精度工程需求,依此建设的气流组织试验平台其控温精度在监测点可控制在±1℃范围。平台的建设工作为后续研究开展气流组织试验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试验条件。

靖佳俊[8](2020)在《净化器不同风速下送风仰角对各区域净化时间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因考虑建筑节能,故采取了减小了空调系统新风量的措施,但使得房间内产生的有害污染物无法彻底排出,人体出现了“病态建筑综合症”。其主要由于室内PM2.5颗粒物浓度较高所致,而控制室内PM2.5颗粒物浓度的最佳方式为使用空气净化器,但空气净化器净化效果受到净化技术、安装方式、房间几何尺寸、气流组织形式以及净化器智能化设计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由于空气净化器具有送回风口,本身为动力源,其送风参数变化对于室内PM2.5颗粒物浓度影响显着,净化器洁净气流的作用区域和净化效果与送风参数关系密切。但目前,用户对于如何搭配送风速度及送风仰角角度缺乏合理指导,不能有效地利用其净化效果。本课题采用实验与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空气净化器在办公室内使用时,通过改变空气净化器送风仰角角度及送风速度,探究其在不同送风速度下运行时,送风仰角角度改变对于室内不同区域净化时间的影响,进一步针对人员在室内不同区域分布时,采用何种送风仰角角度与送风速度搭配,使得空气净化效果最优,给出参考建议,为空气净化器最优化使用提供操作指南。本课题参照国家标准GB/T 18801-2015《空气净化器》搭建了体积为60m3的环境试验舱,对其空调系统,空气净化系统,污染源发生装置进行了设计,并进行了设备选型。在搭建好的环境试验舱内进行了空气净化器运行实验,得到舱内PM2.5颗粒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ICEM软件,建立了环境试验舱及空气净化器数值模型,并进行初步模拟,对比分析模拟和实验结果,结果表明:距离空气净化器3m、6m两个测点处的平均误差分别为5.97%与5.39%,平均误差较小,认为所建模型较为准确,可以将其用在实际房间中进行拓展模拟研究。将上述空气净化器模型应用在了72m2实际办公房间中,送风仰角角度设置为35°,55°,90°三个档位,送风速度同样设置为25%,50%,100%三个档位,总共设置9个模拟工况,并依据空气净化器净化时间,即室内PM2.5颗粒物浓度从150μg/m3降低到15μg/m3所用的时间,对室内PM2.5颗粒物净化情况进行评价。模拟结果表明:(1)空气净化器在不同运行模式下运行时,室内各位置处PM2.5颗粒物浓度分布有所不同。基于此,将房间区域划分为共七个区域,并根据净化时间,评价各工况对不同区域的净化效果;(2)当送风速度为100%,送风仰角角度为55°时,房间内各区域净化时间大于其他角度,并且回风口B2处易产生气流短路,故整体净化时间较长;(3)当送风速度为100%时,增大仰角角度后,房间后部净化时间减小,前部和中部净化时间增加。故无论人员在哪个区域分布,不建议使用送风仰角角度55°;当人员主要分布在房间后部时,设定送风仰角角度为35°,相较于其他角度,可最多减少6%的净化时间;当人员分布在房间前部和中部时,建议设定送风仰角角度为0°,可最多减少8%的净化时间;(4)当送风速度为50%,送风仰角角度设定为55°时,各区域内净化时间大致相同,最大偏差仅为1.25%。减小送风仰角角度,房间内各区域净化时间增加;建议送风速度为50%时,无论人员分布在哪个区域,建议设定送风仰角角度为55°,可最多减少21%的净化时间;当人员单独分布在房间前部侧方区域时,建议设定净化器为摆动模式;(5)当送风速度为25%时,增大送风仰角角度可减少房间中部和后部区域净化时间,但会延长房间前部区域内的净化时间;当人员位于房间前部区域时,建议设定送风仰角角度为0°,相较于其他角度,可最多减少4%的净化时间;当人员处于房间中部和房间后部时,建议使用55°送风仰角,可最多减少9%的净化时间;当室内人员单独分布在房间中部侧方区域时,其与房间中部区域净化时间差为1.27min,差距较大,建议设置净化器为摆动模式,降低该区域净化时间;(6)当送风速度发生变化时,设定不同送风角度时会对房间宽度方向上各区域的净化时间有影响,但各区域净化时间的整体变化趋势一致,故不同送风速度下,送风仰角角度的设定主要取决于房间进深。本课题通过实验与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针对空气净化器在不同运行模式下运行时,对室内不同区域净化时间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各区域内净化时间变化特性,并对其原因进行了解释,进一步根据室内人员所处区域不同,对空气净化器的最佳运行模式给出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用户合理有效地搭配送风仰角角度及送风速度提出指导意见,完善相关产品使用指南,也可为空气净化器生产企业针对人员所处区域不同,运行模式设置等智能化设计上,提供理论依据。

陈智多[9](2020)在《恒温机加车间气流组织模拟与节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石家庄科一重工有限公司高精特齿轮减速机扩建搬迁项目中的联合厂房项目的实际工程中的恒温机加车间为设计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比分析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和一次回风全空气系统的空气处理方式的节能效果,确定空气处理方式。其次运用CFD技术对车间在双侧侧送风、单侧侧送风、方形散流器平送风和旋流风口送风四种送方式下的速度场、温度场和湿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对比分析四种不同送风方式在恒温机加车间的表现,总结出适用车间的最优送风方式。并在此方式下,改变送风温差,再对比速度场、温度场和湿度场的分布情况,分析模拟结果,选取满足工艺要求的最大送风温差。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对比分析一次回风系统和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在恒温机加车间的能耗,得出在采用6℃温差送风时,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比一次回风系统机组总耗能可减少25%以上,但对于高送风温差,甚至在露点送风时,因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混合风表冷段耗冷量变大,会导致节能效果下降。(2)通过对比分析双侧侧送风、单侧侧送风、方形散流器平送风和旋流风口送风四种气流组织的模拟结果,得出双侧侧送风、单侧侧送风、方形散流器平送风这三种送风方案的温、湿度场存在不能满足工艺要求的地方。旋流风口送风的温、湿度场不仅满足工艺要求,而且温、湿度场相对于前三者更加均匀,所以提出采用旋流风口送风作为恒温机加车间的送风方案。(3)以旋流风口送风方式为基础,模拟了送风温差为6℃、7℃和最大送风温差7.8℃下的温、湿度场,经过对比分析发现最大送风温差7.8℃的温、湿度场存在超出工艺要求的设计值,无法满足工艺要求,6℃、7℃均可以满足工艺要求。本着节能的原则,建议在设计恒温机加车间的空调系统时,送风温温差设计为7℃。并依此送风温差为依据,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比一次回风节能12.4%,空气处理方式采用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

侯孟言[10](2020)在《洗消中心车辆烘干房气流组织模拟与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的爆发,从事养猪业的人们更强烈地意识到车辆洗消中心的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对养猪场的车辆进行规范的清洗、消毒和烘干,能够有效降低外来车辆造成的疫源传入和养殖区域内交叉感染的风险。为了提高洗消中心烘干房的烘干质量,有效保证室内温度场的均匀性,需要对车辆烘干房的气流组织进一步优化。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郑州大学和郑州力之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洗消中心车辆烘干房,针对烘干房对饲料车进行烘干时所产生的室内温度场不均匀问题及车身两侧速度过低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并运用Airpak软件对烘干房的烘干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主要从后置风机的间距和高度、地面送风口的速度、回风口的位置以及侧送风口的高度四个方面对室内气流组织优化,并且模拟分析研究了保温材料的厚度对室内温度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洗消中心汽车烘干房进行实地测量,分析烘干房运行时温度变化特性曲线,发现烘干房运行后的前5分钟之内为温度的快速上升期,在后二十分钟内,温度场趋于稳定。但后置风机的送风气流受到车体阻碍,风机送出的一部分气流只在烘干房的尾部进行循环,导致烘房前部气流的流速较低。2、通过对烘干房内的后置风机位置对流场进行优化。烘干房的后置风机的位置对于烘干房内部气流的流向起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后置风机的间距及风机高度进行模拟分析,研究发现风机间距2.5m时,上、下排风机高度分别为3.8m、2.7m时,室内的温度不均匀系数和速度不均匀系数最小。3、通过优化地面出风口风速来降低轮胎周围温度。取轮胎周围测点的平均最高温度,可以得到当地面出风口风速为6.9m/s时,优化后的轮胎周围平均温度由优化前的97.84℃降低到91.35℃,降低了大约6.49℃。4、通过对回风口位置的优化来优化室内气流组织。将回风口位置设为距离烘干房出口0.5m时,对侧墙送风口的气流影响较小,并且满足送、回风口距离大于1.5m的要求,优化后平均温度提高了0.83℃。5、研究了侧送风口高度对室内温度场的影响,发现当侧送风口高度为0.45m时,对地面送风口气流影响较小,测点的温度不均匀系数最小。6、综合分析后选取最优方案,优化后的烘干房温度基本都在70~75℃之间,能满足烘干要求,温度场、速度场的均匀性有所提高,且比优化前节约了9.62%的能耗。7、研究了墙体保温材料厚度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二、方形散流器风口速度场数值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方形散流器风口速度场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民用建筑高大空间气流组织模拟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
3 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
    3.1 A座大堂建筑物理模型
    3.2 C座大堂建筑物理模型
    3.3 边界条件
4 模拟结果与分析
    4.1 A座大堂模拟结果分析
    4.2 C座大堂模拟结果分析
5 结论

(2)基于大空间厂房的CFD气流组织模拟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高大空间建筑概述
    1.3 CFD模拟技术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1.4 CFD模拟技术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
    2.1 研究方法
    2.2 模拟软件的选择
    2.3 模拟所涉及的数学模型
        2.3.1 控制微分方程
        2.3.2 零方程模型
        2.3.3 一方程模型
        2.3.4 两方程模型
        2.3.5 N-S方程(Navier-Stokes方程)
    2.4 湍流模拟的方法
        2.4.1 DNS模拟法(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2.4.2 LES模拟法(Large Eddy Simulation)
        2.4.3 RTPM模拟法(Reynolds Time-Average Parameter Method)
    2.5 边界条件的分类
        2.5.1 入口边界条件
        2.5.2 出口边界条件
        2.5.3 固壁边界条件
    2.6 本章总结
第三章 车间的现场测量与原方案的对比验证
    3.1 现场测量的目的
    3.2 现场测量的人员、地点及方案
    3.3 现场测量的方案
        3.3.1 典型位置处的温度、风速测量
    3.4 原方案下大空间车间的数值模拟
        3.4.1 ICEM CFD前处理过程
        3.4.2 Fluent计算过程
    3.5 现场实测与数据模拟对比分析
        3.5.1 温度场对比
        3.5.2 速度场对比
    3.6 本章总结
第四章 不同方案下大空间CFD模拟
    4.1 模型处理
        4.1.1 一些说明
        4.1.2 网格划分
    4.2 温度场模拟
        4.2.1 特征截面取XY平面时的模拟云图
        4.2.2 特征截面取YZ平面时的模拟云图
        4.2.3 特征截面取ZX平面时的模拟云图
    4.3 速度场模拟
        4.3.1 特征截面取XY平面时的模拟云图
        4.3.2 特征截面取YZ平面时的模拟云图
        4.3.3 特征截面取ZX平面时的模拟云图
    4.4 本章总结
        4.4.1 温度场分析
        4.4.2 速度场分析
        4.4.3 方案对比择优
        4.4.4 存在问题
第五章 新型风口设计及气流组织评价
    5.1 风口描述方法及风口模型
    5.2 新型风口设计
    5.3 气流组织的评价标准
        5.3.1 能量利用系数
        5.3.2 温度场和速度场评价指标
        5.3.3 人员评价指标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新型风口下空调方案的气流组织模拟
    6.1 网格划分
    6.2 温度场模拟
        6.2.1 特征截面取XY平面时的模拟云图
        6.2.2 特征截面取YZ平面时的模拟云图
        6.2.3 特征截面取ZX平面时的模拟云图
    6.3 速度场模拟
        6.3.1 特征截面取XY平面时的模拟云图
        6.3.2 特征截面取YZ平面时的模拟云图
        6.3.3 特征截面取ZX平面时的模拟云图
    6.4 气流组织评价
        6.4.1 新旧上送上回方案对比
        6.4.2 新旧上送下回方案对比
        6.4.3 新旧侧送侧回方案对比
    6.5 不同参数的回归模拟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科研情况
附录一
致谢

(3)火箭发射车保温舱保温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温度载荷对于火箭可靠性的影响
        1.2.2 贮运箱的发展综述
    1.3 计算流体力学在保温厢体设计中的应用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发射车结构组成与保温舱设计
    2.1 火箭发射车的结构组成
    2.2 火箭发射车主要组件及其功能
    2.3 保温舱结构设计
    2.4 保温系统设计
        2.4.1 保温舱的控温方案
        2.4.2 保温结构与密封设计
    2.5 保温系统的设计
        2.5.1 保温设备基本参数计算
        2.5.2 保温设备的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保温舱内流体域模型的建立
    3.1 引言
    3.2 保温舱流体域数学模型
        3.2.1 控制方程
        3.2.2 湍流模型
    3.3 保温舱流体域物理模型
        3.3.1 保温舱结构
        3.3.2 网格的划分与处理
        3.3.3 边界条件的设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保温舱贮箭区温度分布研究
    4.1 保温舱的温度分布数值模拟
        4.1.1 风道内部速度场模拟
        4.1.2 保温舱内部速度场与温度场模拟
    4.2 保温舱贮箭区温度分布实验
        4.2.1 实验目的与实验流程
        4.2.2 实验设备
        4.2.3 实验程序
    4.3 实验结果对比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固体火箭发动机在舱内的传热分析
    5.1 火箭发动机介绍
    5.2 火箭外形参数
    5.3 固体火箭发动机建模
        5.3.1 火箭发动机段传热模型
        5.3.2 有限元划分
        5.3.3 仿真参数设置
    5.4 工况分析
    5.5 固体火箭发动机的传热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工作与主要成果
致谢

(4)方形吸顶散流器射流边界特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方案
    1.1 实验系统与实验目的
    1.2 实验方法
2 方形吸顶散流器实验结果及分析
    2.1 贴附射流下降包络面特性
    2.2 贴附射流扩散宽度与射程特性
    2.3 贴附射流主要射流特性
3 结语

(5)办公室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送风方式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空调系统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空调通风方式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与气流组织及其评价指标介绍
    2.1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介绍
        2.1.1 风机盘管概述
        2.1.2 新风系统概述
        2.1.3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2.2 气流组织形式与任务
        2.2.1 气流组织概述
        2.2.2 通风方式与送风方式
        2.2.3 气流组织任务
    2.3 气流组织评价标准
        2.3.1 空气龄
        2.3.2 换气效率
        2.3.3 通风效率
        2.3.4 吹风感特性指标
        2.3.5 空气分布特性指标
        2.3.6 室内热舒适评价标准
    2.4 本章小结
3 计算流体力学基础与数值模拟理论方法
    3.1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
    3.2 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
        3.2.1 质量守恒方程
        3.2.2 动量守恒方程
        3.2.3 能量守恒方程
    3.3 湍流模型
        3.3.1 直接数值模拟(DNS)
        3.3.2 大涡模拟(LES)
        3.3.3 基于雷诺平均N·S方程组(RANS)的模型
    3.4 网格生成技术
    3.5 数值模拟
        3.5.1 有限差分法(FDM)
        3.5.2 有限体积法(FVM)
        3.5.3 有限元法(FEM)
    3.6 本章小结
4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送风方式模拟研究
    4.1 送风方式的数值模拟的建立
        4.1.1 数学模型的选用
        4.1.2 物理模型的建立
        4.1.3 边界条件的设定
        4.1.4 网格的划分
    4.2 送风方式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2.1 独立侧送风入房采用上送上回的送风方式
        4.2.2 独立顶送风入房采用上送上回的送风方式
        4.2.3 混合后侧送风入房采用上送上回的送风方式
        4.2.4 混合后顶送风入房采用上送上回的送风方式
    4.3 本章小结
5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混合送风的结构优化与经济性分析
    5.1 送风管末端混风管径的优化
        5.1.1 模型建立
        5.1.2 边界条件
        5.1.3 混气后顶送风方式增大送气末端管径
        5.1.4 混气后顶送风方式减小送气末端管径
    5.2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能耗与经济性分析
        5.2.1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建造成本与能耗
        5.2.2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运行成本与能耗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基于孔板送风的病房气流组织与气溶胶扩散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数值模拟的理论与模型
    2.1 引言
    2.2 数值模拟流程
    2.3 连续相模型
    2.4 离散相模型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多孔板的压力损失系数计算
    3.1 引言
    3.2 模型验证
    3.3 多孔板几何结构对压力损失系数的影响
    3.4 多孔板的压力损失系数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送风形式的气流组织与气溶胶扩散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气流组织实验模型验证
    4.3 不同送风方式和负压病房空调设计特点
    4.4 不同送风形式下的气流组织模拟
    4.5 不同送风形式的气流组织与热舒适性对比
    4.6 不同送风形式的气溶胶颗粒物扩散特性对比
    4.7 本章小结
5 不同开孔率下的孔板送风气流组织与气溶胶扩散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不同开孔率孔板送风气流组织与热舒适性对比
    5.3 不同开孔率孔板送风气溶胶颗粒物扩散特性对比
    5.4 空调房间气流组织评价指标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可重构精确控温气流组织试验平台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可重构气流组织试验平台系统
    2.1 气流组织试验平台框架研究
    2.2 实验间重构方法研究
    2.3 空气管网重构方法研究
    2.4 空气流体动力系统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环境间精确控温的气流组织研究
    3.1 环境间控温设计条件
    3.2 环境间气流组织对精确控温影响的研究
    3.3 变负荷工况下环境间控温调节方法研究
    3.4 变空间工况下环境间温度均匀性研究
    3.5 实验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Lab VIEW的多参数试验平台测控系统开发
    4.1 试验平台的测量及控制系统方案研究
    4.2 室内可控热负荷模拟器设计
    4.3 测控系统软件的开发
    4.4 气流组织试验平台及测控系统的试运行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净化器不同风速下送风仰角对各区域净化时间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室内颗粒物危害
        1.1.2 室内PM2.5 颗粒物来源及控制策咯
        1.1.3 影响空气净化器净化效果的因素
    1.2 国内外空气净化器净化效果研究现状
        1.2.1 空气净化器摆放位置对其净化效果的影响
        1.2.2 室内气流组织对其净化效果的影响
        1.2.3 空气净化器自身参数对其净化效果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PM2.5 浓度指标的确定
        2.1.1 室外PM2.5 浓度指标
        2.1.2 室内PM2.5 浓度指标
    2.2 空气净化器性能评价指标
        2.2.1 洁净空气量评价指标
        2.2.2 累积净化量评价指标
        2.2.3 去除率
        2.2.4 有效净化效率
        2.2.5 净化能效
    2.3 室内颗粒物受力分析
        2.3.1 受力方程
        2.3.2 颗粒物受力
    2.4 CFD数值模拟理论介绍
        2.4.1 CFD软件介绍
        2.4.2 CFD模拟计算过程
        2.4.3 基本控制方程
        2.4.4 湍流模型
        2.4.5 Simple算法
    2.5 小结
第三章 环境试验舱的设计与搭建
    3.1 环境试验舱的分类
    3.2 环境试验舱的设计
        3.2.1 环境试验舱整体构造
        3.2.2 环境试验舱空调系统设计
        3.2.3 环境试验舱空气净化系统设计
        3.2.4 烟雾发生装置
    3.3 环境试验舱测试设备
        3.3.1 PM2.5 浓度检测设备
        3.3.2 甲醛浓度测试仪
        3.3.3 VOC气体检测仪
        3.3.4 手持式风速测量仪
        3.3.5 发尘源选择
    3.4 系统调试及验收
    3.5 小结
第四章 空气净化器数值模型建立及实验验证
    4.1 模型建立
        4.1.1 物理模型
        4.1.2 数学模型
    4.2 边界条件的设置
    4.3 实验研究
        4.3.1 空气净化器介绍
        4.3.2 实验条件
        4.3.3 实验方法
    4.4 模型的验证
    4.5 小结
第五章 不同风速下送风仰角对室内各区域净化时间影响研究
    5.1 模拟概况
        5.1.1 几何模型介绍
        5.1.2 PM2.5 浓度测点布置
        5.1.3 模拟工况设置
    5.2 模拟结果分析
        5.2.1 送风速度为100%时各区域净化时间分布
        5.2.2 送风速度为50%时各区域净化时间分布
        5.2.3 送风速度为25%时各区域净化时间分布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恒温机加车间气流组织模拟与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内容
2 恒温机加车间空调设计
    2.1 恒温恒湿空调基本概念
    2.2 恒温恒湿空调空气处理过程
        2.2.1 一次回风全空气系统
        2.2.2 全空气型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
    2.3 负荷计算
        2.3.1 恒温机加车间建筑结构
        2.3.2 设计参数
        2.3.3 恒温机加车间负荷成分分析
        2.3.4 恒温机加车间负荷计算
    2.4 两种不同空气处理方式能耗对比分析
        2.4.1 一次回风全空气系统实例计算
        2.4.2 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实例计算
        2.4.3 两种空气处理过程的节能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恒温机加车间CFD数值模拟
    3.1 CFD数值模拟的基本流程
    3.2 物理模型建立
        3.2.1 恒温机加车间物理模型
        3.2.2 物理模型的简化
        3.2.3 网格的划分与独立性考核
        3.2.4 边界条件的设定
    3.3 CFD数值求解
        3.3.1 基本控制方程
        3.3.2 数学模型的选择
        3.3.3 数值解法
        3.3.4 收敛条件
    3.4 本章小结
4 四种气流组织对比分析
    4.1 单侧侧送风方式模拟分析
        4.1.1 车间内速度场模拟分析
        4.1.2 车间内温度场模拟分析
        4.1.3 车间内湿度场模拟分析
    4.2 双侧侧送风方式模拟分析
        4.2.1 车间内速度场模拟分析
        4.2.2 车间内温度场模拟分析
        4.2.3 车间内湿度场模拟分析
    4.3 方形散流器平送风方式模拟分析
        4.3.1 车间内速度场模拟分析
        4.3.2 车间内温度场模拟分析
        4.3.3 车间内湿度场模拟分析
    4.4 旋流风口顶送风方式模拟分析
        4.4.1 车间内速度场模拟分析
        4.4.2 车间内温度场模拟分析
        4.4.3 车间内湿度场模拟分析
    4.5 四种气流组织对比分析
    4.6 不同送风温差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洗消中心车辆烘干房气流组织模拟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汽车烘干房的研究现状
        1.2.1 烘干技术的发展
        1.2.2 烘干房的分类
        1.2.3 课题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洗消中心车辆烘干房发展趋势
2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理论研究
    2.1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的发展
    2.2 Airpak软件的应用
    2.3 数值模型理论
        2.3.1 控制方程
        2.3.2 湍流的数值模拟方法
3 烘干房气流参数实测与仿真模拟验证
    3.1 烘干房工程概况
    3.2 烘干房热风循环特性分析
        3.2.1 热风循环气流组织形式
        3.2.2 影响烘房烘干的因素
        3.2.3 烘干房风量计算
    3.3 试验介绍
        3.3.1 试验测量仪器
        3.3.2 试验方案及评价指标
    3.4 烘干房物理模型的建立
        3.4.1 物理模型及参数设置
        3.4.2 假设与简化
        3.4.3 网格划分
    3.5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 烘干房室内气流设计参数与控制研究
    4.1 后置风机位置的优化研究
        4.1.1 后置风机间距的优化研究
        4.1.2 后置风机高度的优化研究
    4.2 地面出风口速度的优化研究
    4.3 回风口位置的优化研究
    4.4 侧送风口高度的优化研究
    4.5 气流组织优化结果及能耗分析
    4.6 烘干房墙体保温效果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方形散流器风口速度场数值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 [1]民用建筑高大空间气流组织模拟研究及应用[J]. 王于虎,吴睿,万彩云. 暖通空调, 2021(S2)
  • [2]基于大空间厂房的CFD气流组织模拟和优化[D]. 梁爽.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3]火箭发射车保温舱保温特性研究[D]. 卢子帅. 燕山大学, 2021(01)
  • [4]方形吸顶散流器射流边界特性实验研究[J]. 黄晨,吴楠,邹志军,吴虎彪. 暖通空调, 2020(08)
  • [5]办公室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送风方式与优化研究[D]. 冯岑.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6]基于孔板送风的病房气流组织与气溶胶扩散特性研究[D]. 李权威.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7]可重构精确控温气流组织试验平台的设计与研究[D]. 王志强.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8]净化器不同风速下送风仰角对各区域净化时间影响研究[D]. 靖佳俊.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 [9]恒温机加车间气流组织模拟与节能研究[D]. 陈智多. 中原工学院, 2020(01)
  • [10]洗消中心车辆烘干房气流组织模拟与优化研究[D]. 侯孟言.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方形风口风口速度场数值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