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修复“失控”原因分析

创伤修复“失控”原因分析

一、创伤修复“失控”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娜[1](2021)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Spink7促进炎症消退的作用与机制探索 ——基于小鼠创面愈合与结肠炎模型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炎症是免疫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体针对病原体、组织损伤等刺激产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反应,其目的是清除感染源、恢复组织稳态。为了既能达到良好清除效果又能避免对宿主的过度损伤,炎症反应的进程受到严格的调控。在炎症反应的初始阶段,组织原位的巨噬细胞侦测到损伤信号后被激活,并迅速在损伤部位募集中性粒细胞;继而大量单核细胞浸润,并在致炎微环境作用下分化成巨噬细胞。一经激活,这些巨噬细胞呈现促炎的经典激活表型(M1型),分泌大量促炎细胞因子。随着炎症的发展,中性粒细胞吞噬病原体或坏死组织后发生凋亡,而巨噬细胞清除摄入死亡中性粒细胞后表型向抗炎、促修复的选择激活型(M2型)转化,进而形成有利于炎症消退的微环境,实现炎症部位细胞组织的稳态重建。炎症的消退,涉及到免疫细胞与微环境的复杂相互作用,其关键环节的失调常导致炎症消退障碍,是多种慢性炎症性伤病的重要原因。因此,深入研究炎症消退的细胞、分子机制,并探索新的调节策略,对于诸如慢性难愈创面、炎症性肠病等炎症消退障碍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SPINK7(Serine Peptidase Inhibitor,Kazal Type 7),又名ECRG2(Esophagus Cancer-Related Gene 2,食管癌相关基因2),定位于人5号染色体(小鼠为18号染色体),编码区域有258个碱基,翻译成含85个氨基酸的9.23k D大小的蛋白产物,可以分泌到胞外,在食管上皮、口腔粘膜等组织呈组成性高表达。最初通过基因差异表达筛选发现在食管癌组织表达显着降低。早期的研究发现,SPINK7可以通过胞外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和胞内非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活性两种途径发挥作用,调控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与侵袭等重要表型,发挥抑癌基因的功能。最新的研究表明,SPINK7作为抑制性检查点分子调控食管上皮炎症反应,参与嗜酸性食管炎(Eosinophilic Esophagitis,Eo E)的发生发展。研究显示,相对于正常食管上皮,SPINK7在Eo E病人的食管组织表达显着降低达15倍之多;在正常食管上皮细胞敲降/敲除SPINK7可抑制上皮分化进而削弱其屏障功能,更重要的是其可通过抑制u PA/u PAR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靶向下调KLK5(Kallikrein 5)蛋白酶活性,抑制PAR-2(Rroteinase-activated receptor 2,PAR2)活化调控诸多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的表达,发挥炎症反应抑制性检查点的功能。但目前关于SPINK7作为抑制性检查点分子调控炎症反应的研究仅限于食管上皮,其作用是否有普遍意义,即在其他系统中炎症反应调节的功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分别在小鼠皮肤创伤愈合模型和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对SPINK7调控炎症消退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其作用机制。在小鼠急性创面愈合实验中,利用组织学染色技术、免疫组化染色技术、q RT-PCR、组织RNA芯片、多重荧光酶联免疫检测、明胶酶活性检测、尿激酶活性检测等技术分析了Spink7缺失对创面愈合速率、再上皮化水平、炎性细胞浸润、促炎/趋化因子分泌水平、蛋白酶活性水平、巨噬细胞极化比例的影响,明确Spink7对创面愈合炎症反应消退的影响和作用;以PAR2抑制剂进行在体干预,评价抑制该通路对Spink7缺失导致的炎症消退障碍、愈合延迟等表型的影响;利用Raw264.7细胞,通过慢病毒稳定转染、细胞条件上清刺激培养、纯化蛋白刺激培养等方法提高Spink7水平观察对于LPS诱导的炎症反应的影响,对Spink7的抗炎机制进行初步探讨;并在由于炎症反应不足导致愈合延迟的放创复合伤小鼠模型,评价了创面原位si RNA敲降Spink7促进创面愈合的可行性。本部分所取得的主要实验结果和结论如下:1.小鼠皮肤创伤修复过程中Spink7在增殖期创面表达显着上调,创面局部采用Spink7特异性si RNAs抑制其表达,导致以再上皮化延迟、炎症消退障碍为特征的延迟愈合表型。2.以Spink7敲除小鼠为对象,发现Spink7敲除与si RNAs的敲降表现出类似的炎症消退障碍表型。进一步研究发现,Spink7敲除导致增殖期创面(伤后7 d)存在:炎症相关通路过度激活,促炎细胞因子IL-6,IL-1β和TNF-a和趋化因子KC、MIP-2和MIP-1a的分泌增多;u PA、MMP2/9等蛋白酶存在过度活化;巨噬细胞M2极化显着不足。3.以PAR2抑制剂进行在体干预,发现Spink7敲除导致的难愈表型不依赖于PAR2通路的激活。4.体外细胞实验表明,采用慢病毒稳定感染、条件上清作用、纯化蛋白刺激等上调巨噬细胞培养体系中Spink7蛋白水平的方法,均能够抑制LPS刺激导致的促炎细胞因子等基因的表达上调,并初步发现Spink7可以负调控LPS诱导的NF-κB和p38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5.在小鼠放创复合伤的创面延迟愈合模型中,Spink7的表达水平较单纯急性创面显着上调,局部采用Spink7特异性si RNAs抑制其表达,可以调高放创复合伤创面炎症反应,促进其愈合。在小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利用2%DSS诱导造模,通过组织学染色技术、免疫组化染色技术、q RT-PCR、Bio-Plex多重蛋白检测技术、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骨髓移植嵌合体小鼠构建、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检测Spink7缺失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溃疡症状的影响,初步明确该分子对实验性结肠炎炎症表型的调控作用。本部分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Spink7在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模型中呈诱导性高表达。Spink7敲除小鼠对结肠炎损伤敏感性显着增高,表现为体重下降明显、结肠炎临床症状更严重、结肠长度更短、组织病理学评分更严重等;相应的一系列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分泌较野生对照小鼠也显着增高。2.通过构建骨髓移植嵌合体小鼠,证明骨髓造血细胞来源的Spink7对实验性结肠炎发挥了主要保护作用。进一步通过多重免疫荧光标记实验,表明Spink7主要在实验性结肠炎组织的中性粒细胞中表达。3.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和公开数据库分析等方法,评估SPINK7在人炎症性肠病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发现SPINK7在人结肠组织上皮呈组成性表达,在人炎症性肠病存在表达下调的趋势。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小鼠皮肤创面愈合模型和实验性结肠炎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pink7作为炎症反应的抑制性检查点分子,是促进炎症消退的关键因子。在皮肤创面愈合模型,研究发现Spink7缺失导致炎症消退障碍为特征的难愈表型,初步的机制探讨排除其依赖PAR2激活导致该表型,体外细胞实验显示Spink7可通过抑制NF-κB等通路拮抗LPS诱导的巨噬细胞M1极化表型,而在放创复合伤创面干预敲降Spink7则可通过调高炎症反应促进创面愈合。在实验性结肠炎模型,研究表明Spink7缺失导致肠炎损伤程度加重,而中性粒细胞来源的Spink7发挥了主要的抗炎保护作用。这些结果丰富了对于炎症消退调控的细胞分子机制的理论认识,为探索对于诸如慢性难愈创面、炎症性肠病等炎症消退障碍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了新靶点。

孙玉杰[2](2020)在《断体地龙促皮肤创伤修复并抑制瘢痕形成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创伤修复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冲突、交通事故频发、动物的撕咬、手术造成的创伤、人口老龄化加快等,均致使创伤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不下,且创伤治疗过程中消耗大量的精力及经济损失,给个人和社会都造成巨大的负担。随着现代创伤修复研究地深入及治疗技术的进步,创面愈合速度显着加快,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创面愈合一个重要并发症是瘢痕形成,这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美观,对患者心理也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寻找将愈合速度及质量并重,适当调控愈合速度,使肉芽生长与再上皮化同步进行的创伤修复药物是一个长期而必要的举措。中医药对如何促进创面修复有着独特的理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地龙就屡有作为传统经方治疗烧烫伤等创面损伤的临床报道。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断体三天的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提取液含有促进创伤愈合的活性物质,并经过多步活性追踪分离,得到了具有显着创伤修复作用的蛋白条带,鉴定得到24种蛋白,且初步探究了断体地龙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通路。目的:本课题拟在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继续探究断体地龙促创面修复作用与Ras/Raf/MEK/Erk信号通路关系,探索断体地龙对于创面愈合质量的影响,并建立ICP-MS法研究断体地龙促创面愈合作用与无机元素间的关系。方法:(1)采用SYBR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断体地龙活性蛋白(13)对NIH3T3细胞MAPK/Erk信号通路中K-Ras、B-Raf、Raf-1和Erk1/2基因mRNA表达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I3对NIH3T3细胞和Wistar大鼠皮肤创伤组织Ras/Raf/MEK/Erk信号通路中K-Ras、B-Raf、Raf-1和Erk1/2蛋白含量的影响。(2)建立大鼠皮肤急性创伤模型,通过大体观察、测定皮肤愈合率以评价I3对大鼠创面组织愈合速度的影响。于术后7 d、14 d和21 d采用HE、Masson等组织学染色方法及测定羟脯氨酸(HYP)的含量评价Wistar大鼠皮肤创伤组织病理形态及胶原纤维的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断体地龙对大鼠皮肤创伤组织中PDGF、TGF-β表达含量。(3)建立ICP-MS法测定大鼠皮肤创伤组织中金属元素的含量变化。结果:(1)SYBR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断体地龙组(DT)较于空白对照组Raf-1、Erk1及Erk2基因mRNA表达显着性增加。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DT组明显提高NIH3T3细胞Ras/Raf/MEK/Erk通路中Erk1/2蛋白表达,各DT组可显着增加Erk2蛋白表达。(2)在21天实验周期内,大鼠术后活动状况正常,各组大鼠在21天左右皮肤基本愈合,相较于空白对照组,DT组创面较平整、柔软,形成结痂面积较小。造模后第0~14天,DT组大鼠皮肤愈合率明显提高,术后21天愈合率可达98%。HE染色观察结果显示,第7 d到第14 d,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愈合,相较于空白对照组及未断体(WDT)组,DT组皮肤结构完整,真皮层中可见较多的毛细血管分布;第21天各处理组表皮层均有完整的表皮覆盖,DT组大鼠皮肤创面可见较薄的表皮层、较多新生毛细血管及胶原纤维排列较规则。Masson染色结果显示,DT组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和WDT组大鼠受伤皮肤真皮层胶原纤维所在区域及数量显着增多,且胶原纤维排列平行紧密。在造模后第7、14和21 d,空白对照组I、III型胶原数量比值保持基本不变,术后14~21 d DT组较空白对照组有更多的胶原纤维被染成亮绿色,且亮度明显。测定皮肤组织HYP含量结果显示,术后7天和14天,DT组HYP含量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及WDT组(P<0.05)。术后第21天,空白对照组HYP含量高于正常大鼠皮肤组织,WDT及DT组大鼠皮肤组织中的HYP含量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DT组HYP含量与正常大鼠皮肤组织中HYP含量更加接近。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组PDGF、TGF-β含量均是造模后第7天最高,之后逐渐降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WDT及DT组第7天PDGF和TGF-β均显着提高(P<0.01)。第14到21天,WDT及DT组PDGF、TGF-β分泌明显减少(P<0.01),且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3)采用建立的ICP-MS法测定大鼠皮肤组织中无机元素,结果显示,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各元素在0μg/L~250μ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r≥0.999);方法的检出限(3σ,n=10)为 0.02μg/L~13.04μg/L;加样回收率(n=6)为 85.4%~119.0%。样品测定结果显示,DT组较模型组可显着提高创面皮肤钾钙镁大量元素含量和锌铁铜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且有害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限量标准。结论:(1)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可知I3促创伤愈合作用与调控Ras/Raf/MEK/Erk信号通路相关,主要提高Erk2表达。且发现DT组中,中剂量组对各基因表达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推测断体地龙调控Ras/Raf/MEK/Erk信号通路基因表达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剂量依赖性。(2)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I3可加速创伤组织愈合,促进胶原纤维蛋白和新生血管形成。I3在创伤愈合中期提高PDGF、TGF-β含量,从而促进细胞增殖和肉芽组织生长,在创面愈合阶段的后期可降低PDGF、TGF-β的分泌防止胶原纤维代谢异常,造成胶原沉积而预防瘢痕产生。创面修复过程中,13不会持续增加HYP含量,并可增加Ⅲ型胶原纤维数量,表明断体地龙可能有预防瘢痕产生的作用,具有更好的愈合质量。(3)建立ICP-MS方法测定大鼠创面皮肤中无机元素含量,经方法学考察表明此法简便快速、准确性好且灵敏度高,可同时测定大鼠创面皮肤中多种无机元素的含量。断体地龙发挥促创面愈合作用与提高创面组织中金属元素相关,保证皮肤创伤部位各金属元素在较高水平有利于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生,从而有利于预防瘢痕的产生,并且不会提高有毒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具有极高的安全性。

李利青[3](2019)在《MEBT/MEBO影响创面蛋白质合成和血管生成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修复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oist exposed burn therapy/Moist exposed burn ointment,MEBT/MEBO)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简称“慢创”)愈合的药效作用。2.观察MEBT/MEBO对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组织的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病理形态学的改善作用;并观察全层皮肤愈合过程中,其真皮再生模式及与表皮层、基底膜层再生的关系。3.探究MEBT/MEBO干预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创面蛋白质合成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愈合的修复机制。4.探讨MEBT/MEBO作用IGF-1/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创面血管生成促进慢创修复的机制。方法:1.将1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24只、对照组(急性全层皮肤缺损组)34只和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组102只,慢性难愈合创面组(全层皮肤缺损+注射醋酸氢化可的松)造模成功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34只、贝复新组(阳性对照组)34只和MEBT/MEBO组34只。并同时于第3、7、14 d取创面组织。各组分别干预治疗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记录统计创面愈合时间;于干预治疗后第3 d、7 d和14 d固定焦距拍照创面计算愈合率。HE染色法观察病理学改变、PAS染色法观察创面基底膜层的生长情况。提取第3、7、14 d创面组织总RNA和蛋白,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S473)、mTOR(Ser2448)、p70 S6K(Thr389)、4E BP1(Thr37/46)的mRNA和蛋白转录及表达水平。2.1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21只、对照组31只和慢创组93只,慢创组造模成功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贝复新组和MEBT/MEBO组各31只,于干预治疗后第3 d、7 d和14 d取创面组织。碱性水浸泡法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SEM)观察创面组织愈合过程中真皮全层再生过程。提取第3 d、7 d和14 d创面组织,分离上清液,ELISA法检测IGF-1含量;提取创面组织总RNA和蛋白,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S473)、eNOS(S1177)、VEGFR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MEBT/MEBO组显着缩短大鼠创面愈合时间和提高创面愈合率(P<0.01)。2.造模及干预治疗14 d后,MEBT/MEBO组大鼠创面组织HE染色的病理学形态学改善明显优于模型组。3.MEBT/MEBO组、模型组大鼠创面组织HE染色结果:MEBT/MEBO组第7 d见不成熟的表皮层与真皮浅层的生长,第14 d,表皮细胞及乳头层真皮更趋成熟、完整;而模型组的生长比MEBT/MEBO组晚、同时段比较无MEBT/MEBO组理想。两组PAS染色结果:MEBT/MEBO组第7 d时尚未见PAS阳性带的出现,及至第14 d,可见一条较明显的断续的基底膜层附着于表皮之下、乳头层之上;模型组第14 d仍未见故基底膜层生长或生长很不连续。两组SEM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MEBT/MEBO组真皮乳头层、网状层先后再生,MEBT/MEBO组第7 d开始见乳头层纤维组织生长,第14 d时见网状层纤维组织生长;慢性组同时段均无MEBT/MEBO组理想。4.干预治疗后第3、7、14 d,各组大鼠创面组织PI3K、Akt(S473)、mTOR(Ser2448)、p70 S6K(Thr389)、4E BP1(Thr37/46)的mRNA、蛋白水平均呈现升高-降低、第7 d最高的表现,第7 d天组间差异最大。各组大鼠创面组织PI3K、Akt(S473)、mTOR(Ser2448)、p70 S6K(Thr389)、4E BP1(Thr37/46)的mRNA、蛋白水平在第3、14 d组间分别同时段比较:模型组、对照组分别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或无统计学差异(P<0.05、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或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贝复新组、MEBT/MEBO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或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第7 d: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结果有或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贝复新组、MEBT/MEBO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治疗后第3、7、14 d,各组大鼠创面组织IGF-1的Elisa定量和PI3K、Akt(S473)、eNOS(S1177)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呈现升高-降低、第7 d最高的表现(VEGFR2逐渐递增、第14 d最高),第7 d组间差异最大。各组大鼠创面组织IGF-1的Elisa定量和PI3K、Akt(S473)、eNOS(S1177)、VEGFR2的mRNA、蛋白水平在第3、14 d组间分别同时段比较:模型组、对照组分别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或无统计学差异(P<0.05、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无统计学差异(P<0.05、P>0.05);贝复新组、MEBT/MEBO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或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第7 d:模型组、对照组分别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贝复新组、MEBT/MEBO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EBT/MEBO对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有较显着的缩短愈合时间、提高愈合率的药效学作用。2.MEBT/MEBO对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组织病理形态学的炎性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新生、皮肤附属器,创面真皮全层生长,基底膜层生长等二维及三维形态学改变均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3.创面组织真皮的乳头层、网状层有着不同的再生模式。真皮乳头层的再生与表皮的再生密切关联。基底膜的生发可能是表皮层同浅层真皮相互作用的终结果。创面愈合中,表皮最先爬覆,真皮乳头层随后生长,网状层生长较乳头层慢,基底膜的形成是在表皮层同浅层真皮均形成之后开始的。MEBT/MEBO组能较理想地促进创面愈合中皮肤全层的生长。4.MEBT/MEBO可较显着促进慢性难愈合性创面的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MEBT/MEBO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大量与愈合相关的蛋白质合成,从而加快大鼠慢创的愈合。5.MEBT/MEBO促创面愈合机制,可能与其干预IGF-1/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创面新生血管生成、加快创面的愈合速度有关。

尉馨元[4](2018)在《古代治灾“闭环意识”及其对现代“危机终止”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事实和价值的双重维度进行窥析,危机具有自然(物理)和社会(价值)两个属性,其造成的创伤也包含物理创伤和价值创伤两个层面,循此逻辑,危机终止也应该是物理创伤与价值创伤的双重修复。而在现代社会,一方面,随着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危机中关涉的无直接利益诉求的不确定公众越来越多,危机中的相关主体创伤尤其是价值创伤越来越泛化;另一方面,现代危机治理研究与实践大多关注危机中物理创伤的修复,不重视甚至忽略了价值创伤的存在。危机中生成并不断累积的价值创伤如同危机“后遗症”一般,不仅质问现代危机治理的效力,又不断酝酿、集聚为潜在舆论危机的诱发因素。危机终止是本文行文构思的第一关键词,笔者从三个层面对其基本内涵进行了界定:首先,危机终止是危机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在危机治理全过程应该时时考虑的问题,危机治理的每一步都要“以终为始”,思考如何实现危机的有效终止;其次,危机终止并不是对事件或状态而言的,而是对“人”而言的,指的是危机在主体感知意义上的终止;再者,危机终止的理想状态是危机相关主体的秩序感知的恢复,不仅是物理秩序的恢复,还要实现其价值秩序的修复或重建。概言之,相对于对危机自然属性的客观应对,本文对危机终止的思考和探究更加侧重危机的社会属性,尤其关注危机在其相关主体感知上的终止,亦即主体所受创伤的修复;而就主体创伤而言,也更为注重其价值创伤的修复。对危机终止问题的探究,笔者选择的是历史的视角。马克吐温曾说“历史不会重复,但总是押韵”,因为环境始终在变化,即便是面对同样的情况,可以凭借的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也是不同的;而另一方面,在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社会意识作用下,思想和智慧的积累与沉淀,以及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们的行为不可避免的带有过去的烙印。以史为鉴,挖掘中国传统的应急智慧,对于解决现代危机治理的一些基本问题既必要且重要。古代中国被称为“灾荒的国度”,频发的自然灾害给相关主体造成了巨大的物理与价值创伤。笔者发现,古代治灾不论是对灾害的意义建构还是行为应对,处处体现出一种闭环意识,而这种闭环意识对于终止危机是非常必要的。在意义建构方面,首先,古代对灾害的意义建构就是从价值层面进行的,意义建构的本身是对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强化与修复。古代社会对灾害的意义建构遵循着天人感应的基本逻辑,各主体都以增强对灾害的掌控力为指向,将自身行为与灾异的发生建立起直接关联。在政治场域中,统治阶级依据天人感应的释灾逻辑,基于对天的敬畏而将灾异视为对其德行有亏和执政之失的警示,灾异成了统治阶级反思修德、革新弊政的契机;在社会场域中,普罗大众也在天人框架内,基于对神灵的敬畏而将灾异归因于自身的不当行为,认为灾异是不孝、不贞、不勤俭等招致的神灵愤怒,灾异亦为社会价值的自我更新和自我修复提供了契机。其次,古代对灾害的意义建构在政治与社会两个场域内都是不稳定的,却在整体上形成了一种超稳定形态。其不稳定性表现在:在政治场域内,虽将灾害归因于统治阶级的过失,但灾害的直接受害者是普罗大众,亦即普罗大众要为统治阶级的过失买单,这为普罗大众因灾起义提供了天然合法性,即“天逼民反”;在社会场域内,灾荒的加剧最终造成物质资源的极端匮乏,生存的需要逼迫受灾者做出艰难的价值背离,导致社会价值信仰体系的瓦解与崩溃,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而“凶年饥岁,下民无畏死之心”。其超稳定性表现在:在政治场域中,君主和官僚系统在“天人感应”的释灾逻辑下以灾异为政治资本进行权力竞争与博弈,二者统一于“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进而激发了统治阶级应灾、治灾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对救灾荒政和“家长式”救灾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社会物理秩序的修复,也即提供了社会场域中灾害意义建构成立的必要条件;在社会场域中,普罗大众并非遇到灾异即质疑统治阶级的合法性,而是先反观自照,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由自然危机导向社会危机或者政治危机,这为统治阶级救灾提供了时间差,也为统治阶级树立“敬天爱民”的良好形象以及赢得民间的政治认同提供了机遇。总体而观,古代对灾害的意义建构有效地增强了各主体在灾害情境中的秩序感和控制感,体现出以终为始、视危为机的应急智慧以及自我反思、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就古代治灾的行为实践而言,笔者将其细分为仪式行为、仪式化行为以及实效救灾荒政三类,分别梳理并总结了三种行为的具体实践方式以及各自对价值创伤修复的作用机理。首先,就仪式行为而言,第一,“国之大事,惟祀与戎”,各种祭祀仪式本身就是社会礼制的教化方式,处处体现并维护着社会等级秩序和价值规范;第二,灾害应对中的仪式行为有效回应和验证了天人感应框架的真实性和存在性假设,而对天人框架的验证是古代灾害意义建构合理性的前提,有助于保证灾害意义建构的约束和指导作用,强化民众对意义建构中附加的政治与社会价值的认同,使灾害中价值创伤的自我修复机制得以良性运转;第三,“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危机仪式及其反馈性终止设置有利于受灾主体获得对灾害状态象征性终止的感知,增强各主体抗灾、应灾的社会心理韧性。其次,就仪式化行为而言,第一,仪式化行为也具有天人沟通的效力,能展现治灾主体对上天虔诚的敬畏之心;第二,仪式化行为能够彰显德行,体现治灾主体重视灾异、重视民情的立场,以及主动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态度;第三,仪式化行为中的某些反馈性终止设置也有利于治灾主体对灾害象征性终止的感知,使管理活动恢复常态运行。再次,就实效救灾荒政而言,第一,实效荒政是践行民本思想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其中的普惠补偿性措施有利于增强古代民众在自然灾害中的反脆弱性;第二,实效荒政有利于物理秩序的恢复,是社会场域中灾害意义建构成立的重要保障。最后,本章进一步探究了古代治灾行为实践与意义建构之间的闭环互动机制,一方面,是仪式行为、仪式化行为和实效荒政对灾害意义建构的全方位回应,笔者称之为“三行一意”的无缝回应机制;另一方面,在心诚则灵的集体意识下,灾害意义的约束和激励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促进了古代治灾实践的不断尝试,增强了社会整体的抗灾韧性。本文最后一章,基于对古代灾害的主体、创伤、意义建构模式以及行为实践方式的所有分析,笔者进一步凝练和归纳出古代治灾的闭环意识:在以终为始的辩证视角下,以责任伦理为内在驱动理念,以反馈纠偏为实践运行机制来进行灾害应对,实现价值与物理创伤双重修复的治灾指导意识。同时,以古代治灾的“闭环意识”为启发,结合现代社会的新特征,思考了现代危机终止的出路。

魏操[5](2018)在《美洲大蠊浸膏对大鼠皮肤创伤修复作用及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美洲大蠊浸膏提取物对大鼠皮肤创面的修复作用,初步探讨美洲大蠊浸膏对大鼠皮肤创伤修复的分子机制。方法:取SD大鼠75只,采用皮肤急性切创法建立大鼠背部皮肤全层创伤模型,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京万红组、美洲大蠊浸膏(PAE)高、中、低组。京万红组每天给予京万红药膏0.1 g,PAE高、中、低组分别给予PAE 250 mg/g、125 mg/g、62.5 mg/g,涂抹创口,每天一次,连续治疗14天,模型组不给予任何治疗。分别在建模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观察创面愈合情况,采用Image J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创面面积;HE染色观察新生肉芽组织形态学变化;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各个时间点胶原纤维的生长情况;免疫荧光检测各时间段每组肉芽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数量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创面肉芽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在第3、7天,各治疗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模型组,尤PAE中组创面愈合率显着提高,差异显着(P<0.05);在第14天,与模型组相比,PAE中组创面愈合率明显提高,差异显着(P<0.05)。2.HE染色观察创面的生长情况:在各时间段,各治疗组均优于模型组,在每一时间段,模型组增生较缓慢,各治疗组中新生毛细血管、毛囊、汗腺细胞和导管较模型组生长快,在各治疗组之间比较,尤PAE中组中新生血管、毛囊、汗腺细胞和导管生长快。3.胶原纤维染色结果:在第3、7天,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的表达量呈增加趋势,尤PAE中组胶原纤维表达呈明显增加,差异显着(P<0.05);第14天,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表达呈减少趋势,尤PAE中组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显着(P<0.05)。4.免疫荧光检测巨噬细胞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在第3、7天,各治疗组CD68阳性细胞数呈增加趋势,差异显着(P<0.05),PAE高、中、低组之间比较,PAE中组呈明显增加,差异显着(P<0.05);在第14天,各治疗组CD68阳性细胞数呈减少趋势,差异显着(P<0.05)。5.Western Blot检测创面肉芽组织VEGF、bFGF表达结果:(1)第3、7天,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VEGF呈增加趋势,尤PAE中组VEGF表达呈明显增加,差异显着(P<0.05);第14天,与模型组比较,PAE中组VEGF的表达量明显减少,差异显着(P<0.05)。(2)第3、7天,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bFGF表达量呈增加趋势,尤PAE中组bFGF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显着(P<0.05);第14天,与模型组相比,PAE中组bFGF表达减少,差异显着(P<0.05)。结论:本实验研究证明:(1)美洲大蠊浸膏是修复皮肤创面良好的剂型;(2)美洲大蠊浸膏对大鼠皮肤创伤修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机制可能调节巨噬细胞、VEGF、bFGF表达密切相关。

杨少伟[6](2016)在《基底膜调控表皮细胞行为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表皮细胞生理行为对于皮肤创伤后再上皮化和组织结构的重塑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其作用的调控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未完全阐明。因此,阐明表皮细胞增殖、分化和有丝分裂调控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有利于引导皮肤创伤后创面组织的有序修复,或为形成结构和功能兼备的皮肤组织替代物提供理论基础,从而最终实现无延迟、无瘢痕的完美修复。材料和方法1.收集临床手术中的正常皮肤组织(Normal)7例、创面组织(Wound edge)8例和瘢痕组织(Scar)7例,通过HE、Masson和六胺银染色比较其组织形态学差异。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基底膜成份Ⅳ型胶原(Collagen IV)、层粘连蛋白(Laminin)和Laminin-5及其受体整合素(Integrin-β4)的表达分布差异,同时检测CK10、CK14、 CK5、CK19和Integrin-β1的表达以明确三种组织内表皮细胞分化谱系的差异。2.使用Ca2+刺激原代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uman epidermal keratinocyte, HEK)和人永生化表皮细胞(Human immortalized keratinocyte, HaCaT)构建表皮细胞分化的体外模型。体外采用MaxGelTM ECM模拟表皮基底膜,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b1ot检测Integrin-β4表达情况,并通过Real-time 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K10、CK14和CK19的表达水平,明确其对IEK和HaCaT细胞增殖和分化行为的影响。3.采用激光共聚焦断层扫描结合三维组织结构重建技术,比较Normal、Wounde edge和Scar组织中细胞极性蛋白分子姗的表达分布情况,并通过Pericentrin知Survivin分别标记中心粒(Centrosome)和中心颗粒体(Spindle midbody),从两种途径来分析三种组织内表皮细胞的有丝分裂方向差异。4.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AR3和Integrin-β4在Nornal、Wounde edge知Scar组织表达分布关系,同时检测三种组织内真皮成纤维细胞(Human dermal fibroblast,HDF)标记分子α-S№的表达分布情况。体外使用MaxGelTM ECM模拟袁皮基底膜,同时联合HDF细胞培养上清液,借助激光共聚焦断层扫描结合三维组织结构重建技术分析二者对HEK和HaCaT细胞内PAR3和Integrin-β4空间表达分布的影响,并通过Real-time 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二者对HEK和HaCaT细胞内PAR3.Integrin-β4表达水平的影响,从而探索表皮细胞有丝分裂方向调控的分子机制。此外,采用Micro-contact printing结合Time-lapse相差显微镜实时观察分析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和HDF细胞对HEK细胞有丝分裂方向的调控作用。结果1.创伤修复中的NormalβWound edge和Scar组织形态结构及表皮细胞分化谱系均存在明显差异。相对于Normal组织,Wound edge组织表皮细胞呈明显增殖状态,而Scar组织基底膜结构异常,且袁皮细胞呈高分化状态。这提示,基底膜可能影响表皮细胞的分化谱系,进而干预创伤修复的结局。2.体外使用MaxGelTM ECM模拟表皮基底膜可以增强HEK和HaCaT细胞内Integrin-β4的表达水平,抑制Ca2+刺激引起的HEK和HaCaT细胞分化。这表明,基底膜能够通过与表皮细胞的黏附活动,调控其增殖和分化行为。3.表皮细胞极性蛋白分子PAR3 在Normal.Wound edge和Scar组织表达分布不同,且表皮细胞的有丝分裂方向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其在Normal和Woundedge组织呈有序分裂,而在Scar组织成无序的紊乱分裂。这提示,创伤修复过程中,表皮细胞有丝分裂方向与修复结局密切相关,其可能受基底膜黏附作用的影响。4.PAR3 和Integrin-β4在Normal.Wounde edge和Scar组织均呈共定位表达分布。其中,Scar组织基底膜处PAR3 和Integrin-β4表达分布异常,同时其基底膜侧a-SMA表达阳性的HDF细胞数量减少,提示创伤修复早期区域性的瑚DF细胞缺失可能与基底膜修复异常有关。体外使用MaxGelTM ECM模拟表皮基底膜,同时联合HDF细胞培养上清液,均可以影响PAR3 和Integrin-β4在HEK和HaCaT细胞空间表达分布和表达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有涉及到ERK通路。此外,体外HDF细胞培养上清液可以影响ECM与HEK细胞黏附作用,调控HEK有丝分裂的方向。这表明,基底膜可以通过与表皮细胞的黏附活动,调控其有丝分裂的方向,这在皮肤创伤修复具有重要作用。结论皮肤创伤修复过程中,基底膜可以通过其与表皮细胞的黏附作用,影响表皮细胞生活的外界微环境,调控表皮细胞的增殖、分化及有丝分裂方向等细胞行为,从而干预创伤后再上皮化和上皮组织结构重塑。而创伤修复早期,HDF细胞的缺失可能是基底膜异常形成的细胞学基础之一。因此,探索基底膜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表皮细胞行为的调控作用和相关机制,可以为实现完美的皮肤创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潘超建[7](2014)在《中药颗粒“圣愈一号”外用促进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愈合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随着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病变、宫颈癌等妇科疾病发病率的增高,子宫全切除手术成为妇科最常见的手术。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愈合不良在临床上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术后感染、阴道残端出血及阴道残端息肉生长,极少数者可引起阴道残端直肠瘘。轻者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者有可能因阴道残端感染扩散造成败血症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在促进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的愈合方面,西医目前尚无明显有效方法,而中医药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本研究认为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愈合不良的主要病机为虚、寒、瘀及气滞,治疗上通过阴道残端局部外用中药以活血化瘀、补虚散寒、化脓生肌等作用达到促进阴道残端创面的愈合。本研究通过将中药颗粒“圣愈一号”外用于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观察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出血、阴道残端肉眼观察情况、阴道残端B超影像等相关指标来探讨中药颗粒“圣愈一号”对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愈合的影响。方法所有观察病例均来自于2013年4月至2014年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住院的患者。拟行择期子宫全切除术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年龄范围为42-70岁之间,两组患者在年龄、此次手术所患疾病主要种类、术前合并的内科基础疾病种类、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等方面的分布情况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术前、术后均采用常规处理方法。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换药方面,需提前用适量生理盐水将“圣愈一号”颗粒调制成一定程度的、均匀浓稠膏状备用。“圣愈一号”主要由大黄、附子、细辛紫草、白芷各20g组成。试验组患者于子宫全切术后残端缝合、冲洗完毕后用医用无菌纱棉包裹“圣愈一号”药膏并填充于阴道内,并于术后第2、3、4天每天阴道残端换药一次。具体换药方法:①嘱患者排空小便后,②于检查室取膀胱截石位,③用窥器小心打开阴道,暴露残端,分泌物多者可先用无菌棉球擦拭干净后,④用无菌棉球蘸取适量“圣愈一号”药膏涂抹于阴道残端。对照组则是术后阴道残端直接填塞无菌棉卷,于术后第2、3、4天每天用生理盐水无菌棉球轻擦残端换药。所有病人安返病房后均静滴头孢呋辛0.5g,一日二次,同时记录患者术后体温、术后第三天血常规,并观察患者阴道出血情况、阴道残端表面红肿情况、阴道分泌物的量、残端息肉生长情况,评估并记录患者阴道残端主观疼痛感、并于术后第7天复查B超查看阴道残端愈合情况,按照评分表(参照第三章临床研究部分的具体评分标准)计算积分总和以总体评估患者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的恢复愈合状况,术后第30天复查时再次记录相关指标并计算积分总和再次评估阴道残端愈合情况,并对比两组的疗效。所有数据均输入excel2003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l7.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有观察指标数据处理后进行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试验组手术至术后第7天以及术后第30天阴道残端愈合总体积分经统计学处理后,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2.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手术至术后第7天评价阴道残端愈合情况的所有指标中,术后体温及术后第三天血常规相关积分经统计学处理后,P>0.05,无统计学差异。余指标(指阴道残端出血、残端表面红肿、患者残端主观疼痛感、残端表面情况、阴道残端分泌物的量、阴道残端B超影像)积分经统计学处理后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3.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术后第30天评价阴道残端愈合情况的所有指标中,因患者术后第30天复查时,两组患者均无阴道残端主观疼痛及残端表面红肿不适,这两项指标无观察意义。两组在阴道残端分泌物的量积分统计比较后P>0.05,无统计学差异。余指标(指阴道残端出血、残端表面情况、阴道残端B超影像)积分经统计学处理后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中药颗粒“圣愈一号”可以促进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的愈合。2.在观测指标上,初步得出从手术至术后第7天评估阴道残端愈合的主要指标可以选用:阴道残端出血量、残端表面红肿情况、患者残端主观疼痛感、残端表面情况、阴道残端分泌物的量以及阴道残端B超影像。而术后第30天复查评估残端愈合的主要指标可以选用:阴道残端出血、残端表面情况、阴道残端B超影像。3.中药颗粒“圣愈一号”可以减少子宫全切术后患者阴道残端近期的出血、疼痛等不适,且可以认为其促进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愈合的远期效果优于近期,能减少阴道残端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可有益于临床工作。

张洁[8](2009)在《促进创伤愈合的中药复方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通过研究防腐生肌膏促进大鼠创伤愈合的作用及其机制,从而为兽医临床的中药制剂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选用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在大鼠背部两侧用自制打孔器,建立缺损创模型。结合传统中兽医理论,在传统中药方剂防腐生肌散的基础上,以活血化瘀、祛腐生肌药为主药,清热燥湿收脓药为辅药作为组方原则,选用血竭、乳香、没药、三七、紫草、白芷、黄柏、大黄、赤芍、连翘、蒲公英、冰片、煅石膏等中药组成三个中药组方,制成膏剂。通过创伤模型大鼠临床观察、体外抑菌试验和检测其白细胞、血小板、透明质酸等指标,筛选出促进创伤愈合效果最佳组方。对筛选出的中药组方进一步研究,通过检测该组方对创伤模型大鼠羟辅氨酸、NO、细胞因子含量、TGF-β1 mRNA表达水平等指标的影响及用药后创面组织的病理组织学观察,进一步探讨防腐生肌膏促进创伤愈合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防腐生肌膏能使大鼠的外周血液中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升高,并且体外抑菌效果明显,表明防腐生肌膏能抑制创面细菌感染。2防腐生肌膏激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使之向伤口趋化,并释放巨噬细胞趋化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提高局部免疫功能。3防腐生肌膏能提高血清和创面组织中的透明质酸、羟脯氨酸的含量,降低NO的含量,表明防腐生肌膏能促进胶原合成及肉芽组织的增生,防止瘢痕形成。4防腐生肌膏能提高大鼠IL-1β、IL-8、TGF-β1蛋白的含量,并能使创面TGF-β1 mRNA的表达量增强,表明防腐生肌膏能调节多种细胞因子的含量,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诱导成纤维细胞趋化和活化,诱导内皮细胞形成毛细血管,促进肉芽组织形成。5通过创面组织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的观察,发现防腐生肌膏组成纤维细胞增多,细胞质丰富,毛细血管增多,胶原纤维排列整齐,表明防腐生肌膏能促进创面组织血管再生,增加局部血氧供应,加速创面新陈代谢,促进胶原合成,从而促进创面修复。

程飚,刘宏伟,付小兵[9](2008)在《肿瘤发生对创伤修复研究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创伤后组织恢复其连续性是一个经典的修复过程。1986年,Harold对创面愈合与癌症进行图像分析后提出,肿瘤是一种不愈性的创面。近年来诸多研究显示,肿瘤发生与创伤修复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以生物学过程为例,创伤修复与肿瘤形成均包含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分化、新血管生成以及组织塑

付小兵,程飚[10](2006)在《进一步拓宽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的研究思路》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总的来讲,其研究范围仍然局限在烧(创)伤医学本身。由于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是一个涉及发育、遗传、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材料学和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课题,因此必须重视各学科的综合及交叉,以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研究思路与范围,这样整个学科才有可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二、创伤修复“失控”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伤修复“失控”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Spink7促进炎症消退的作用与机制探索 ——基于小鼠创面愈合与结肠炎模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Spink7 促进小鼠创面炎症消退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Spink7 在小鼠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及si RNAs敲降Spink7 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2.1.1 材料与试剂配制
        2.1.2 实验方法
        2.1.3 实验结果
        2.1.4 小结
    第二节 Spink7 基因敲除对小鼠创面炎症消退的影响
        2.2.1 材料与试剂配制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
        2.2.4 小结
    第三节 Spink7 调控创面炎症消退机制的初步探讨
        2.3.1 材料与试剂配制
        2.3.2 实验方法
        2.3.3 实验结果
        2.3.4 小结
    第四节 siRNA敲降Spink7 促进小鼠放创复合伤创面愈合的初步研究
        2.4.1 材料与试剂配制
        2.4.2 实验方法
        2.4.3 实验结果
        2.4.4 小结
    第五节 讨论
第三章 Spink7 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研究
    第一节 Spink7 缺失对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的影响
        3.1.1 材料与试剂配制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1.4 小结
    第二节 中性粒细胞来源的Spink7 在实验性结肠炎中发挥主要保护作用
        3.2.1 材料与试剂配制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2.4 小结
    第三节 Spink7 在人炎症性肠病样本中的表达情况检测
        3.3.1 材料与试剂配制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
        3.3.4 小结
    第四节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KAZAL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SPINK7 在食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断体地龙促皮肤创伤修复并抑制瘢痕形成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创伤愈合的研究进展
    2 瘢痕的研究进展
    3 断体地龙历史沿革及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断体地龙对Ras/Raf/MEK/Erk通路影响
        1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细胞Ras/Raf/MEK/Erk通路mRNA表达
        2 Western blot检测NIH3T3细胞Ras/Raf/MEK/Erk通路蛋白表达
        3 Western blot检测皮肤创伤组织Ras/Raf/MEK/Erk通路蛋白表达
        小结
    第二章 断体地龙对大鼠创伤皮肤愈合质量的作用
        1 实验试剂、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与内容
        3 实验结果
        小结
    第三章 ICP-MS法测定大鼠创面皮肤中无机元素含量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小结
实验总结
    1 研究成果
    2 研究价值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MEBT/MEBO影响创面蛋白质合成和血管生成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修复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中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的认识源流
        1.1.1 中医学对“脱疽”病的认识
        1.1.2 中医学对“臁疮”病的认识
        1.1.3 中医学对“褥疮”病的认识
        1.1.4 当代医家对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的认识与界定
        1.2 中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病因病机的认识
        1.2.1 古代医家对慢性皮肤溃疡病因病机的认识
        1.2.2 当代医家对慢性皮肤溃疡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的治疗
        1.3.1 中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的治疗原则
        1.3.2 现代中医名家论治的独特经验
        1.3.3 现代中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治法的应用
        1.3.4 中医药湿润暴露疗法/湿润烧伤膏(MEBT/MEBO)外治体表慢性皮肤溃疡
        1.3.5 中医学的其他特色疗法
    2.西医学对体表慢性难愈合性创面的认识
        2.1 定义
        2.2 流行病学
        2.3 病因
        2.4 疾病分类
        2.5 西医学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
        2.5.1 基础治疗
        2.5.2 一般治疗
    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
        3.1 西医手术法联合中医药
        3.2 西医非手术法联合中医药
    4.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MEBT/MEBO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蛋白质合成的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动物来源
        1.2 饲养条件
        1.3 主要药物
        2.实验方法
        2.1 动物造模
        2.2 动物分组与干预治疗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Ⅰ MEBT/MEBO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愈合的药效作用研究
        1.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创面的一般情况,愈合时间,愈合率)
        2.结果
        2.1 肉眼观察各组大鼠体表创面愈合的一般情况
        2.2 各组大鼠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3.讨论
        Ⅱ MEBT/MEBO改善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组织二维形态学改变的作用研究
        A.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
        1.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2.实验方法
        3.结果
        B.糖原染色法(PeriodicAcid-Schiffstain,PAS)观察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基底膜生长情况改变
        1.实验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Ⅲ MEBT/MEBO干预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途径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蛋白质合成的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其他耗材
        2.实验方法
        2.1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法检测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
        2.2 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途径相关蛋白表达
        2.3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指标m RNA表达情况
        3.2 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蛋白表达情况
        4.讨论
    (二)MEBT/MEBO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动物来源
        1.2 饲养条件
        1.3 主要药物
        2.实验方法
        2.1 动物造模
        2.2 动物分组与干预治疗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Ⅰ 碱性水浸泡法扫描电镜(scanelectronicmicroscopy,SEM)观察皮肤创面愈合过程真皮全层生长模式的三维形态学改变
        1.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其他耗材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Ⅱ MEBT/MEBO干预IGF-1/PI3K/Akt信号转导途径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其他耗材
        2.实验方法
        2.1 ELISA检测大鼠创面肉芽组织IGF-1含量表达
        2.2 Realtime-PCR法检测IGF-1/PI3K/Akt信号信号转导途径相关mRNA表达
        2.3 WB法检测IGF-1/PI3K/Akt信号信号转导途径相关蛋白表达
        3.结果
        3.1 各组大鼠创面肉芽组织匀浆中IGF-1水平比较
        3.2 PI3K/Akt/eNOS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RNA表达情况
        3.3 各组大鼠创面组织PI3K、p-Akt、p-eNOS、VEGFR2蛋白表达情况
        4.讨论
参考文献
创新性成果与局限性
全文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4)古代治灾“闭环意识”及其对现代“危机终止”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问题提出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述评
        (一)危机终止相关研究
        (二)古代社会灾害应对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案例分析法
        (二)系统分析法
        (三)规范分析法
    四、研究思路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
    一、概念界定
        (一)危机
        (二)危机终止
        (三)闭环意识
    二、理论来源
        (一)危机管理的事实-价值模型
        (二)意义建构理论
        (三)闭环控制系统
    三、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古代灾害的主体及创伤分析
    一、古代灾害中的社会主体和神圣主体
        (一)社会主体
        (二)神圣主体
    二、古代灾害造成的物理创伤和价值创伤
        (一)社会物理结构创伤
        (二)社会价值认同创伤
        (三)政治价值认同创伤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古代灾害意义建构对价值创伤的修复逻辑
    一、政治场域中灾异的“四元”意义构建模式
        (一)天-君关系场域中的灾害意义建构
        (二)君-臣关系场域中的意义建构
        (三)民-天关系场域对灾害意义建构的影响
        (四)“四元”意义构建模式的逻辑悖论
    二、社会场域中灾异的“三元”意义构建模式
        (一)神灵-民关系场域中的意义建构
        (二)“三元”意义构建成立的必要条件
        (三)“三元”意义构建的社会心理动因
    三、价值创伤在两种意义建构模式下的自我修复机制
        (一)意义建构的超稳定形态
        (二)价值创伤自我修复的闭环逻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古代治灾行为实践对价值创伤的修复机理
    一、古代治灾中仪式行为及其对价值创伤的修复
        (一)常祀的教化和预防功能
        (二)非常祀的验证和救助功能
        (三)报祀的反馈和终止作用
    二、古代治灾中仪式化行为及其对价值创伤的修复
        (一)古代治灾的仪式化行为实践
        (二)仪式化行为承天安民的功效
        (三)仪式化行为中的终止性设置
    三、古代治灾中实效荒政及其对价值创伤的修复
        (一)实效荒政的一般形式
        (二)实效荒政对价值创伤的补偿性修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古代治灾“闭环意识”提炼及其现代价值论证
    一、以终为始:“闭环意识”的辩证视角
        (一)古代治灾“闭环意识”中的“以终为始”视角
        (二)“以终为始”视角对现代“危机终止”的启示
    二、责任伦理:“闭环意识”的内在驱动理念
        (一)古代治灾“闭环意识”中的“责任伦理”理念
        (二)“责任伦理”理念对现代“危机终止”的启示
    三、反馈纠偏:“闭环意识”的实践运行机制
        (一)古代治灾“闭环意识”中的“反馈纠偏”机制
        (二)“反馈纠偏”机制对现代“危机终止”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致谢

(5)美洲大蠊浸膏对大鼠皮肤创伤修复作用及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略缩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皮肤创伤修复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底膜调控表皮细胞行为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创伤修复组织中皮肤的形态学差异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基底膜对表皮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创伤修复组织中表皮细胞有丝分裂方向的差异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部分 表皮细胞有丝分裂方向的调控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References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7)中药颗粒“圣愈一号”外用促进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愈合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创面愈合的相关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创面愈合过程的认识
        1.2 当前国内外对创伤愈合的研究进展
        1.3 创伤愈合“失控”相关认识
        1.4 现代医学如何促进创伤愈合
        1.5 妇科领域促进创面修复相关认识
        1.5.1 妇科领域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愈合的影响因素
        1.5.2 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愈合不良的主要表现以及临床相关处理
        1.5.3 现代医学如何促进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愈合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中医对创面愈合的相关认识
        2.1 中医药对影响创面愈合相关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中医在创伤方面的治法原则
        2.3 中医外治法相关认识
        2.4 现代医学对中医药促进创面愈合的相关研究
        2.4.1 现代医学在药物及临床实验方面对中医药促进创面愈合的相关研究
        2.4.2 现代医学对传统医学中“煨脓长肉”机理的相关认识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脱落及终止病例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试验方法
        3.2 收集相关试验数据信息
        3.3 临床观测指标
        3.4 具体评分标准
    4. 数据处理
    5. 数据分析结果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相关数据分析及结果
        5.3 安全性检测及不良反应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讨论
    1. 中医药对影响妇科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愈合相关病因病机认识
    2. “圣愈一号”相关医理及方药的分析
    3. “圣愈一号”具体组成药物的功用
    4. “圣愈一号”具体组成药物现代药理作用
    5. 本课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致谢
个人简历

(8)促进创伤愈合的中药复方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中医对创伤愈合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1.1.1 中医学对创伤病因学的认识
        1.1.2 中医学对创伤愈合过程的认识
        1.1.3 创伤愈合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2 现代医学对创伤愈合的认识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1.2.1 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1.2.2 创伤愈合炎症反应阶段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的粘附过程
        1.2.3 细胞因子在伤口愈合中的作用
    1.3 外用中药促进创伤愈合的机制的研究进展
        1.3.1 改善局部创面组织的血液循环
        1.3.2 促进肉芽组织的增长
        1.3.3 增强局部免疫功能
        1.3.4 对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1.3.5 促进细胞的增殖
        1.3.6 对生长因子的影响
        1.3.7 抗炎抑菌作用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中草药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实验动物
    2.2 试验方法
        2.2.1 促进创伤愈合中药复方筛选
        2.2.2 防腐生肌膏促进创伤愈合作用及其机制的试验
        2.2.3 数据处理
3 试验结果
    3.1 促进创伤愈合中药组方筛选
        3.1.1 一般观察
        3.1.2 不同中药组方对大鼠外周血液细胞数量的影响
        3.1.3 不同中药组方对血清中透明质酸含量影响
        3.1.4 不同中药组方的抑菌效果
    3.2 防腐生肌膏促进创伤愈合的试验
        3.2.1 防腐生肌膏应用后各组大鼠血清和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3.2.2 防腐生肌膏应用后各组大鼠组织中NO 含量的测定
        3.2.3 防腐生肌膏应用后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组织学观察
        3.2.4 防腐生肌膏应用后各组大鼠血清IL-1β含量的测定
        3.2.5 防腐生肌膏应用后各组大鼠血清IL-8 含量的测定
        3.2.6 防腐生肌膏应用后各组大鼠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 含量的测定
4 讨论
    4.1 促进创伤愈合的中草药组方筛选
        4.1.1 中药组方依据
        4.1.2 中药组方促进创伤愈合的作用
    4.2 防腐生肌膏对大鼠创伤愈合过程中HA 的影响
    4.3 防腐生肌膏对大鼠创伤愈合过程中羟脯氨酸的影响
    4.4 防腐生肌膏对大鼠创伤愈合过程中NO 的影响
    4.5 防腐生肌膏对大鼠创伤愈合过程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4.5.1 防腐生肌膏对大鼠创伤愈合过程IL-1β的影响
        4.5.2 防腐生肌膏对大鼠创伤愈合过程IL-8 的影响
        4.5.3 防腐生肌膏对大鼠创伤愈合过程TGF-β1 的影响
    4.6 防腐生肌膏促进大鼠创伤愈合的作用机制
        4.6.1 改善局部创面组织的血液循环
        4.6.2 促进生肌长皮
        4.6.3 增强局部免疫功能
        4.6.4 抗炎抑菌作用
        4.6.5 创造良好的湿润愈合环境
        4.6.6 调节细胞因子的作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进一步拓宽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的研究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视从边缘与相关学科寻找研究思路
二、激素、神经-免疫调节对修复细胞与微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
三、重视利用各种新技术成果解决临床治疗的技术难题
四、结语

四、创伤修复“失控”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Spink7促进炎症消退的作用与机制探索 ——基于小鼠创面愈合与结肠炎模型的实验研究[D]. 赵娜.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断体地龙促皮肤创伤修复并抑制瘢痕形成作用及机制研究[D]. 孙玉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MEBT/MEBO影响创面蛋白质合成和血管生成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修复的作用机制研究[D]. 李利青.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古代治灾“闭环意识”及其对现代“危机终止”的启示[D]. 尉馨元. 吉林大学, 2018(12)
  • [5]美洲大蠊浸膏对大鼠皮肤创伤修复作用及机制的初步研究[D]. 魏操. 贵州医科大学, 2018(07)
  • [6]基底膜调控表皮细胞行为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D]. 杨少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6(02)
  • [7]中药颗粒“圣愈一号”外用促进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愈合的临床疗效观察[D]. 潘超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8]促进创伤愈合的中药复方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张洁.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3)
  • [9]肿瘤发生对创伤修复研究的启示[J]. 程飚,刘宏伟,付小兵. 中华创伤杂志, 2008(04)
  • [10]进一步拓宽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的研究思路[J]. 付小兵,程飚. 中华烧伤杂志, 2006(05)

标签:;  

创伤修复“失控”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